学习体系

2024-07-12

学习体系(精选12篇)

学习体系 篇1

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在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得到强化, 从而形成新的学习评价理念。

1 网络学习过程对评价指标的影响

为了确定在网络教育进行学习过程中最能反映学习成效的学习信息, 笔者于2013年3月研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对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12级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中获得调查结果, 主要调查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的统计说明如下:

以“登录的天数 (周平均天数) >3天”为例, 针对学生的网络学习, 该学习行为的评价标准为每周登录三天。其中, 最终学习成绩为优的学生中有89%的学生每周登录的天数超过三天;学习成绩为良的学生中达到每周登录的天数超过三天的比例占到85%;学习成绩为中等的学生中相应的比例占到60%;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相应的比例仅占17%。

总的来说,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结合各位学生该课程的实际成绩 (平时成绩、总评成绩) , 发现以下的一些特点:

(1) 对学习目的越明确的学生, 其学习参与程度 (登入课程次数、浏览教材次数、浏览教辅资料次数、答疑次数、自我测验次数) 越高, 学习的持续性 (每周登录天数) 越强, 其学习成绩也越好。 (2) 经常发表相关课程言论, 其发表有关课程的文章 (特别是自创的) 关注人数多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 其学习的积极性也高, 成绩显然要好一些。 (3) 不同个性的学生, 选择的学习行为有差别, 但是, 只要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学习方式, 坚持不懈, 善于思索, 成绩基本良好或优秀。

2 网络学习要素分析

通过对网络教育中学生信息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 我们发现, 网络学习要素可分为:个性特征、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

2.1 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在各种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 活泼、精力充沛, 学习时喜欢交流, 好动脑筋;有的学生则相对安静, 比较沉稳, 学习持续性强。因此, 根据学生个性以及网络学习特点,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行为和方式, 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 衡量的是学习任务的完成量, 而不是完成效果。网络学习由于师生分离, 无法面对面的观察, 可以通过记录连续登录天数, 上传文章的质量等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

2.3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网络学习要素的主体, 是对学生学习各环节的客观反映。学习过程包含:学习计划的制订、阶段学习过程的记录、交互式学习的参与程度、作业的完成质量、学生作品等环节。

2.4 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是指学生网络学习阶段性成果, 是学生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效果的体现。主要包括:在线阶段性自测、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等。

3 基于学习契约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调查统计结果以及现行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的分析, 文章提出采用学习契约的形式构建一套个性化的网络学习评价模型。学习契约就是一份由学习者拟定的书面资料, 清楚载明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学习的时间以及评估的方式等, 实现个性化及弹性化学习。

根据学习契约的特点及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来看, 学习评价的内容既有量化评价内容又有非量化评价内容。如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结果的评价, 主要是收集作业、考试成绩, 通过量化的数据来评价。

但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学习的动机等和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评价, 是无法进行精确量化的。这类评价, 一般称之为非量化评价。非量化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参与程度、学习态度、信息能力等网络学习行为, 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反映, 是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因此, 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

文章主要依据以上网络学习行为的分析以及网络学习的主要评价内容, 将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有效利用资源, 如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如何与网络环境、协作伙伴的相互作用上。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三个维度的学生行为特征来对学生网络学习进行评价, 通过制定学习契约的方式实现个性化评价。该体系共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 涵盖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定位分析;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交互与协作和资源的利用;学习效果主要从阶段性的作业及测试给出准确、科学的说明;个性特征因素通过契约学习模式体现。契约式网络学习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摘要:文章通过对学生个性的分析以及网络学习行为分析, 利用学习契约进行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 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在线智能评价的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学生履行契约时的学习态度、相互交流、资源利用等情况, 具有典型性并且描述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网络学习,学习契约,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J].开放教育研究, 2003.

[2]马潇.网络学习行为评价模式研究-以西安财经学院网络教学为背景[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钟志贤, 林安琪, 王觅.学习契约:网络学习效果评价的书面协议[J].开放学习, 2007.

学习体系 篇2

近年来,企业内部控制失控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国内政府管理层的高度关注。从XX年安然公司、XX年世通公司丑闻,到德隆系资金链断裂、中航油违规期权交易、伊利高管挪用巨额公款,XX年农业银行分行管理员偷盗挪用5100万巨款、XX年中海运韩国分公司高管截留4000万运费收入等等重大违规事件,让人们不得不正视企业内部的各种经营操作风险。可以说,由于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其中蕴含了巨大的风险,随时都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XX年财政部等16个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今年4月份又由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用非常通俗易懂易操作的语言,引导企业建立起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全文一共有18个主题,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指引》,发现其运用的语言非常浅显易懂,但是蕴涵的内部控制思想却非常深刻。学习报告会简要介绍了《指引》出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我通过参加报告会,对其中几点很有感触的部分,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一个阶段是“监督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还没有系统的内控制度体系,还停留在以人管人、以人监督人的阶段。这个时候企业发生了经营、资金、市场等风险状况时,往往采取的是“救火”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哪里着火了就去救哪里,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制度体系建设。这一阶段强调的是对关键风险的监督,即对已经发生的或可以预见将要发生的风险点进行监督管理。我公司目前应该也是处于对关键风险进行监督管理的阶段,通过近半年来各部门对流程制度的编制和整理,我公司也基本搭建起了初步的流程制度体系框架,对其中的一些风险点也有了一些认识和防范。但是总体而言,仍然处于看火救火,缺乏系统管理的层次上。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二个阶段是“融入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对运营过程的管理,即所谓对关键过程的控制,将内部控制的思想体现在运营过程管理活动中,实现日常化、体系化的风险管理。它与上一阶段不同的是,不再强调“着火”这个结果,而是强调通过各岗位人员规范化操作避免“火灾”的发生,因此更强调经营过程的合规性。目前我公司正在推行的生产部门二次革新、内部审计活动,也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一个体现。而通过阅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也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容也是引导企业建立有效内控制度,也是强调的对企业运营过程的规范。它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如果做一件事情它的每个步骤和重要环节都是合乎规范的,那么这件事情的结果至少不会出太大的偏差;如果其中一些步骤是不合规的,那事情的结果就有可能蕴藏巨大的未知风险。比如最近我公司发生的某销售人员挪用房租的事件,仔细分析事件的`整个过程,会发现其中经过的很多环节都是因为贪图一时方便或其他人为原因而没有按规范流程操作,因此埋下了重大的隐患,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剩因为风险的始作俑者的一个重要行为特征是,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出种种理由阻扰正常流程按规范操作,总是在不断强调特殊原因从而绕过流程制约,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企业内部控制的第三个阶段是“提升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并且内部控制体系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这时企业就可以以战略为核心、以集团管控为手段、以实现稳健运营为目标,进行全面综合的风险管理。这个阶段的重要特点是,内部控制要充分体现企业集团战略,将内部控制以战略为核心贯彻到集团的各个事业部、体系或子公司中,并且建立风险预测、评估和应对过程管理系统等更高级管理手段,对企业所有运营过程进行信息整合和分析。

二、关于采购业务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主题是采购业务,无疑是每个企业都非常关心的内控环节。《指引》中指出了采购业务可能面临的三个风险:

1、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短缺或积压,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2、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

3、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从我公司目前的情况看,以上三个风险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虽然从去年以来,采购部和财务部都做了很多努力,改善了流程和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人手、经验等方面的欠缺,还不能说我们在采购计划及预测、供应商选择和付款验收上完全没有问题和风险。

比如在供应商选择上,《指引》建议企业采购业务应当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这就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尽可能多询价、多考察供应商的思想有所不同。询价也不是越多越好,供应商也不是越多越好,集中几家供应商来做,可能是更好的经验。

另外,在采购操作上,《指引》建议对办理采购业务的人员应定期进行岗位轮换;重要的采购业务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除小额零星采购外,不得安排同一机构办理采购业务全过程;建立采购物资定价机制,对大宗采购要根据市场行情设立最高限价等。这些方面,可能都是我们需要借鉴和思考的方面。

三、关于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主题是销售业务。关于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令我较有感触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客户信用的管理。《指引》建议企业应健全客户信用档案,关注重要客户资信及经营变动情况,防范信用风险。

2、对于销售合同,应当进行各有关部门会审会签,而不仅仅是销售部门自审自批。尤其是对于重要的销售合同,签订时应征询财务、法律专家的意见。重大的销售业务谈判,应适当吸收财会和法律专业人员参加,并形成完整的书面记录。

3、对于应收账款催收,催收记录(包括往来函电)应妥善保存;财会部门要负责办理资金结算并监督款项的回收。

对于以上几方面,可能咋看上去在很多企业都不会真正实行起来,理由可能是“麻烦”、“不切实际”、“影响办事效率”。但是刘司长介绍说,经过他们多年调研几千家企业的结果,对于销售环节内部控制较为严格的企业,恰恰是经营绩效和效率都很高的企业;而省略内部控制流程的企业,又往往是绩效不大好、内部管理问题严重的企业。因此他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推动力量。内控完善的企业,说明企业的管理水平高,管理效率高,企业经营绩效就高,这是符合逻辑的。而省略内控环节的企业,看上去似乎效率“高”,实际上掩盖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混乱、内部沟通成本高,其结果必然是经营一定有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往往企业自己还不知道,自我感觉还很好。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深思内部控制、管理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关于研发活动的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主题是研究与开发。其中有很多条,引起我注意的是以下几方面:

1、企业可以组织独立于申请及立项审批之外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出具评估意见。

2、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核心研究人员管理制度,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签署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保密协议。企业与核心研究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特别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3、企业应当建立研究成果保护制度,加强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及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涉密图纸、程序、资料的管理,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借阅和使用。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研究成果。

4、企业应当建立研发活动评估制度,加强对立项与研究、开发与保护等过程的全面评估,认真总结研发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不断改进和提升研发活动的管理水平。

以上方面引起我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公司可能在研发资料保密和核心研发人员控制上还需继续完善。比如目前的研发人员邮箱、聊天工具均未实行外网隔离,存在信息安全的风险;核心研发人员如未按国家规定签署保密协定,可能也隐藏了一定的风险。因此个人认为,我公司应在这些方面按照《指引》要求持续完善起来。

五、关于预算活动的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主题是全面预算。应该说,我公司的预算活动做得是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对预算的认识不足,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很多人都认为,预算一定会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束缚,会影响工作效率,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一种误解。刘司长也介绍到,经过他走访的几千家大中小型企业,凡是预算活动做得较好的,通常都是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营绩效也很好的企业;凡是没有预算管控或预算很弱的企业,往往都是经营费用特别高、浪费严重、利润很低的企业。这几乎已经成为一条定律。因此,那种认为预算会束缚企业经营的观点,可能还是对预算认识不到位造成的错觉,甚至反映的是一种管理上的惰性。大量实践证明,只要企业认认真真下目标,运用预算实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就一定会对企业经营起很好的推动作用。

虚拟大学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篇3

虚拟大学打破有形的办学疆界,使教与学之间的种种限制逐步消除,让每个学习的人都能通过虚拟大学获得完善、良好的教育。虚拟大学以其优质的教学活动和优化资源,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构筑了终身学习体系。虚拟大学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是充分利用和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

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实现现有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信息、网络、知识经济时代,虚拟大学借助其品牌、资源、技术、网络等优势占据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制高点。它将会走进千家万户显示其强劲的生命力,成为时代的骄子。人们学习不再必须身处固定的校园,因此,虚拟大学是人们终身学习获取知识的理想场所。

二、虚拟大学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终身学习的概念是在1994年罗马首届世界终身学习大会上提出的:“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与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报告提出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份报告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未来学习问题的理解,再次强调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

我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和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次受教育的机会。”我国明确宣布到2010年要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这个体系是要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相结合,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建立社会化的终身学习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要求。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对于从制度上和条件上保证公民终身学习的实现,激励公民学习上进,对于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社会文化氛围,必须有很好的载体,而虚拟大学应该说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载体,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虚拟大学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

虚拟大学是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和学习。印刷媒体、音像媒体、计算机网络媒体、教学光盘等与之配合。多种交互辅助手段:面授辅导、电话答疑、电子语言信箱、电子邮件、双向电视、电子公告板网上讨论等。虚拟大学将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在远程教育和学习中进行最佳的优选和组合,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达到其综合效益。

(一)虚拟大学促进了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终身学习体系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打破隔离、分割状态,相互衔接沟通、扩大延伸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虚拟大学的发展正在使得各级各类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大,有了相互衔接沟通、扩展延伸的途径,打破了各类教育相互隔离的状况,以逐步做到相互沟通,使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能够成为现实。

(二)虚拟大学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在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分离或准分离状态,教师角色出现了明显的转换,由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者变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成了音像教材中的一个组合因素;学习者也从教育的对象变为教育资源的选择者、利用者。教育技术的介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信息传输更为便捷,虚拟大学可以使全球的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在人们多种多样的学习中,学习更是学习者主动的选择

(三)虚拟大学使教材设计更加个性化

虚拟大学远程学习教材的设计、编写是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之所能,从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出发,并考虑下述因素: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需求;不同学习主体对学习时空的特殊要求,人的生理发展、老化程度和认知特点对学习材料演示的方法、演示时间的要求,学习内容对虚拟学习环境的要求;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对学习媒体的选择与综合应用,人的认知、能力、情感的发展特征与远程学习形式、过程的相适应,以及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等等。这种强调个性化、个别化的学习材料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任何人只要有学习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材料,选择适合个人学习习惯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从而使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虚拟大学注重对学习者的学习支助

虚拟大学更具学习个别化的特征,学习由学习者控制,学习过程的设计特别要注重对学习者学习支助的设计。对学习者的学习支助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中。学习支助,不仅仅是狭义的学习支助,只是答疑和批改作业,还要努力针对学习全过程多方面的指导:一是要有比较详细的对个别进行指导的详细指南。突出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指导如何控制学习过程,有效地分配学习资源的时间;二是要有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习不同的内容宜采用的不同学习技巧,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和以教师为资源的学习。这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学习要学会自我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以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

(五)虚拟大学使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更加灵活多样

传统的教学由师生面对面直接进行,而虚拟大学教学则借助先进的媒体来实现。由于广播电视单向传输的局限性,八、九十年代各地电大教学在很大程度还要依赖于面授辅导,今天则大为改观。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学习,学生通过计算机所进行的人机交互学习已成为虚拟大学中经常性的学习方式。

(六)虚拟大学实现了教育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信息在瞬间可以流遍全球,凭借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资源可全球共享。中国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教育和学习资源分布不均衡,远程教育能让经济、教育落后地区的人们也能和发达地区的人们一样享有最好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得到最好的学习支持服务。

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学习能力 篇4

海力集团成立了由董事长任组长, 总经理任副组长, 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部门的培训负责, 各单位一把手对单位的学习活动负责, 为培训学习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培养一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并能把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管理队伍, 集团围绕企业的战略、文化、营销、人力资源、财务、流程管理和组织创新等7个方面的内容, 强力推行了企业内部培训工作。集团投资10万余元购置了卫星接受器、投影仪、电脑等设施, 采用了“卫星远程课堂+专家教授面授”的教学方式。培训主要对象包括集团公司高管、机关管理干部、安全生产系统以及两家子公司中层以上的管理干部共计120余人。集团先后派人到北京、济南、滨州等地学习先进的培训管理经验, 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引进了华企在线培训系统。集团还与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起校企结合的人才培训基地,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人才。

制度是培训学习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一是集团培训办按照“分头组织、归口管理、落实责任、强化考核”的思路, 为每个学员建立了培训档案, 专门记载上课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考试考核情况。集团把学员培训学习的成绩与晋级、晋职和评选先进挂钩, 并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建立了学习考勤制度。集团高管请假由董事长批准, 中层管理干部请假由分管副总批准, 一般管理干部请假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同意后报分管副总批准。学员的请假申请报送培训办备案, 没有办理请假手续事后又没按时补办的, 一律按旷课处理。三是建立了学习考核制度。学员旷课、未完成作业、考试不及格, 均给予罚款处理;凡出现学员签到记录不完整、学习资料不完备、教学设备出故障等现象, 也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罚款处理。以上考核情况均纳入集团公司每月一次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集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在学习上为大家做出了榜样。他们尽管工作繁忙, 仍然挤出时间和大家一起听课并认真做笔记, 还和专家教授共同探讨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 学员们逐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并形成了“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良好风气。截至目前, 平均每个学员完成课堂笔记300页, 写出心得体会10篇。集团向40名优秀学员颁发了奖金, 并在内部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通过培训, 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集团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得到有效提升。员工们撰写的《以文化赢得未来》、《以信息化促进企业跨越发展》等论文先后被省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经贸部门和企业联合会评为优秀文化创新成果。

质量体系学习心得 篇5

质量是一个海事院校的生存之本。没“质”谈何“量”?而体系则为我们如何提高质量指明了方向。所以,每个人只有理解并牢记质量体系的内容,使之成为工作中的理论指导。这样,质量体系才会充满活力。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条不紊的进行。7月6日上午,学校再次组织管理人员进行了质量体系的学习。而在每一次的学习中,我都会有新的的收获,有更多的体会。

一、质量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像世间的每一件事物一样都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学校的质量体系也是在不断地改版之中。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学校无论是在部门的设置还是人员的调整方面都在随着市场要求,教学要求而不断的变化。质量体系只有适应发展的需要才会永远鲜活,才会发挥其作用。比如,在部门的设置方面,增添了基础部。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国家考试机制的变革,随着各种职业学校的兴起,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初中生在中考落榜后会进行职业道路的选择。而航海职业无非是个很好的选择。这样带来的就是这部分生源的增加。但考虑到年龄,文化知识基础等多方面的因素,成立一个基础部,培养该年龄段学生的文化知识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这样去除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我们学校才会日新月异。对于我们部门的管理人员而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按照一个路子进行管理。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事物的改变采取多种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才会更加积极有效。

二、明确的职责,让我们的工作有章可循,是我们的管理指南。通过本次学习,我再一次明了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一方面,我应在学期开始之前定好本学期的教学进度,教科人员及所教科目。组织教师进行编写教学日历、教案并进行检查校正。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师进行科研活动,集体备课,定期开教学会议讨论教学方法,交流心得。不断地进行教学上的实验,改革。这些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都有进行,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另外,基础部的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所以针对这些,我们在科目的设置上更要追求灵活多样。以基础科为主同时不乏简单的业务介绍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品德课的设置则是为了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我们还会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对于教师,则要求其融入到学生中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更要注重其良好习惯和健全心理的养成。

三、有行为有记录,无行为无记录。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说要做,更要依据事实进行记录。比如学生的考勤要严格执行。每节考勤,每周汇总。学生成绩单的填写。要按照每月的成绩,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填写。学习某项内容要有会议记录,要有总结。收文登记要清晰明了与所收文件相对应。这些不仅仅是为了以备检查之需,更是为了通过这些对以前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以后的工作进行指导。

四、最后却是最重要的就是质量方针——“确保培养出符合国际公约和国家法规相关要求的高质量水运人才。”对于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在心。这是我们学校的宗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但是,这句话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只有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才算是实现了教育的初衷。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牢记这句话,使其成为我们的工作动力。在教学管理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老师的教学素质的提高。督促其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体系 篇6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使其在战后不久迅速摆脱了因战争带来的贫穷和饥饿的困境,创造了一个经济学家都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繁荣。1966年至1968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对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它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优化了劳动力素质,进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若以1963年国民经济全体劳动生产率为100,则1973年的美国、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27、137、162、157、164、134, 日本则高达237,远远超过了欧美各国。

随着全球化不断地深人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日本明白21世纪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将是人才资源,而决定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又在于教育。因此,教育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在工业时代,教育一般是指全日制学校教育,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也相应集中在大学毕业之前。拥有大学毕业学历的从业人员通常可以凭已有的知识在专业岗位上持续工作到退休,而较少遇到来自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和学习进程正日益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而当前人类科学知识是每3—5年增加一倍,全世界的学科门类已达2000多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人们的工作变动也越来越频繁,因而需要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和学习的终身化正是对上述时代特征的直接回应。对个人而言,学校毕业将仅仅意味着全日制学习阶段的终结,就业之后仍将需要终身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

因而建立终生学习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终生学习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次观念更新。所谓终身教育,它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从国际比较看,在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终生学习体系建设已有相当水平,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当属日本。它以立法为保障,建立推进体制,无论重视程度,还是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措施的完备程度,日本均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前列。

终生学习的基本理念是无论人生何时,都能自由地选择学习机会进行学习,其成果能够获得适当的评价。从时间上来说,突破了学龄时期和工作时期的界限,一个人随时都需要和可能受教育,目前日本许多高等学校均已取消了年龄的限制,而向所有年龄的人敞开求学大门;从空间上来看,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框,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开放大学,以至车厢大学、旅行大学,都成为适宜的学习形式。

进入80年代以后,终生教育逐渐成为日本教育改革政策的主导思想,发展终生学习体系已经成为日本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教育政策。1998年,日本在文部省设立终生学习局,作为推动终生学习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为终生学习体系的建设而专门设立国家级行政管理机构,这在全世界是个首创。尤为重要的是,1990年,日本内阁通过了《终生学习振兴法案》,同年国会通过了该法,并同时在文部省设立了终生学习审议会。由国会专门制定了终生学习的国家法律,这在世界也是先例。

终生学习审议会作为直接听命于文部大臣的咨询机构,它是制定终生学习政策的国家性机构。在建立终生学习体系的过程中,它根据发展的状况和需要,及时提出对全国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如1996年的咨询报告从如何加强终生学习功能的角度提出各种教育机构的角色地位,即向社会开放的高等教育、根植社区的中小学、适应社区居民需要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体育设施、为终生学习做贡献的研究和研修设施等。

文部省作为国家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在推进终生学习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1、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为了整合力量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促进全社会学习化,文部省在推出和实施终生学习的政策之际,都会积极谋求与政府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合作;2、制定全国性标准。例如,1995年,会同通产省联合发布·《关于承认区域终生学习振兴基本构想的基准》的第一号告示;3、根据终生学习审议会的报告,提出政策性建议,进行有关振兴终生学习的制度建设,建立对终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制度和专门指导人员制度等;4、对地方政府和民间社团给予资助和支持;5、建设地方政府和民间难以建立的全国性终生学习机构,如建立和加强放送(广播电视)大学,设立国立青少年教育场馆等“基础性设施”。

终生学习振兴法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终生学习的责任。各地政府不遗余力地加强了推进体制的建立,包括制定地方性法规,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制定终生学习振兴计划,设立“终生学习推进中心”和制定地区终生学习发展规划等。

京都在1990年就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有关终生学习的条例《京都府终生学习审议会条例》。目前,日本在所有类似我国省一级的地方政府都建立了专司终生学习建设的行政机构,同时设立了协调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机构、团体的工作机构——终生学习推进会议,以及设立了与民间进行沟通联系的机构。

日本提出的“构建终生学习体系:”的社会发展目标,在落实各级教育的改革和改善教学管理的同时,加强了基本素质教育的力度。由于政府不断充实和扩大“终生学习”的措施,社会各界也增强了“教育兴国”、 “由传统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性”的共识,提高了国民整体的知识和文化教养水平。

构建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篇7

学生能否成为人才主要看其学习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学习质量来说, 必须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学习认定, 二是学校对他们的学习认定, 三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的认定。也就说企业社会对高职生的认可度, 以及学校对学生的认可度、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度是学习质量的主要内容。学习质量不是哪一个方面定夺的事情。只有结合三方面的情况我们才能够得出一个客观公正的学习质量评价来。

学习质量评价是有关学习质量的评价, 是对学习质量这个对象进行评价的过程。它实质是一种教学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本质在于通过教学活动客观地把握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便最大限度地求得教育效果。换言之, 教学评价无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教育而进行的评价, 而不是为评价而进行评价。”

目前, 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但研究中往往偏重于教师教学效果层面的评价, 很少涉及对具体学生的评价。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 对其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评价, 以此给学生提供包括计划、调节、约束、暗示、指引、激励和促进方面的学习支持,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 科学规范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也可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夯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通常由理论知识的学习评价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部分组成。长期以来形成的常规做法是:在任课教师个体的主观标准的衡量下, 以课程考试为主要手段, 以掌握知识多少为目标, 以荣誉和奖学金作为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结果的最终奖励。通常先由院校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部门列出各类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奖项的评选条件, 到期末、学年末统一对学生的学习、操行等进行评价、考核, 根据最后综合得分的高低进行排名, 并最终进行评选, 再进行奖励。

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 由于传统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作祟, 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认识界定不清, 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认识到评价的导向作用。受传统的影响, 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已经习惯于通过期末一张试卷来考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式单一。而且在评价程序上以单一部门评价为主, 教务处、学生所属院系各行其是, 不能形成整体评价系统;只求其有, 不求其质, 只进行常规性的学习评价工作, 评价过程欠规范, 对评价数据缺乏科学的处理。

(二) 评价的目的不清, 功能不全。

一般来讲, 学习质量监控和评价主要应满足四个目的:一是为了改进和发展正在进行中的教学活动或方案, 即形成性功能;二是为了用来选择、证明或说明一些问题, 即总结性功能;三是为了激励和提高认识, 即心理功能;四是为了行使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评价权利, 即管理功能。目前, 高职院校的监控和评价, 更多的是管理功能和总结性功能, 监控和评价所应具备的改进和激励等重要功能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三) 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使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形式化。

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 开始了由一个学生到一个独立工作者的过渡。在认识和发展上, 开始了由特殊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即在教师传授下的教学过程向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即独立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回归。回归的表现概括起来, 主要是三个递增和三个递减, 即学生的自主作用递增, 教师的作用递减;教学的发现性递增, 传习性递减;参加直接实践递增, 接受间接经验递减。

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目的没有充分的认识, 认为评价仅仅是为了评定奖学金, 进行三好学生等评比;将学生质量评价的内容只是简单地限定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仅采用考试的方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仅是任课教师个体的主观标准, 等等。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学习质量评价活动过程, 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无形中把学习看成了一项被动、枯燥、乏味的活动。这种形式化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不能对大多数学生或全体学生起到应有的反馈、引导、激励的作用, 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解决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问题的思路

(一) 评价目的。

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思想道德学习效果;业务学习效果。要有以下几个转变:一是由单一专业知识教育向相邻、相关和文理交叉知识的转变;二是要注意学生掌握工具性知识向运用水平的转变。开展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是对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和综合训练的过程, 是对学生综合学习效果与工作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评价内容。

(二) 评价原则。

1.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 另一方面, 由原先的评价对象转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 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 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 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从内涵的角度, 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学习效果标准。效能标准包括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职责标准主要对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增强评价对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关注工作的全过程。学习效果标准是教育活动各部分对活动主体学习效果的要求。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种标准, 都会导致教育评价功能实现的失败。

3.评价手段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 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学习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导向性作用不可低估。做好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苦练内功、谋求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从而真正实现其导教、导学的目的, 形成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 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从而实现社会、学校、学生的多赢。

摘要:学生学习质量体现的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应达到的水平, 它涵盖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除了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外, 还要具备思想政治学习效果、道德学习效果、文化学习效果、专业技能学习效果、能力学习效果、身体学习效果、心理学习效果等等。所以, 高职院校应逐渐变目前的终结性评价为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操作性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学习体系 篇8

1 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

1.1 调查结果

(1)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 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和内容毫无兴趣。相关调查数据如下: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 不喜欢体育课程的学生比例为23.2%, 对体育课应付考试不满意的占据55.4%, 12.9%的学生直接表明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而剩下的8.5%的学生则对体育考核评价方式不满意。

(2) 据相关数据显示, 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 其本身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他例如体育态度、体育设施设备、技能技巧掌握程度等均赶不上兴趣的驱动力。而学生在这块上的兴趣来源主要是因为有其擅长的体育项目。

1.2 原因分析

(1) 高职院校子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其考核内容过于单一化, 一般都只局限于对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评定。当下高校体育机制的评价主要还是以学生一年或半年学年度里各项运动内容的平均成绩为年终成绩的评价标准。这种传统的评级体制考察的只是学生的体能, 比较重视结果, 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内容的评价是极其缺乏的。

(2) 在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评价, 没有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重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即便是考虑到了也只是将学生的出勤状况作为标准。不能正确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体育的兴趣, 致使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不能发挥其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3) 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过程中片面的强调成绩, 提出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用统一标考核标准去要求学生, 却忽视了学生体质的差异性。据调查显示, 对当前教育评价体制持“满意”态度的学生中有88%的学生身体体能较好, 持“不满意”态度的学生中有69%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因为体质存在着差异性, 大多数体能较好的学生根本不用锻炼就能达到标准, 考试合格, 而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讲, 即使他们很努力的学习也不见得能达到理想标准, 久而久之, 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阴影, 出现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4) 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体过于单一,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 学生的成绩一直都是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评价的, 教师只关心分数, 却不曾关心分数后面学生给教师的反馈信息。就因为教师单方面的评价随意性比较大, 所以造成体育学习体系失去其本身应有的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由此可见, 加强对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

2 构建评价体制

2.1 制定学生学习评价的依据

高职院校需本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需侧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性, 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以便保证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需根据教育部门颁发的相关规章制度为前提, 构建新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新的学习评价方法。其具体方法如下: (1) 对于学生的整体评价内容应囊括体育参与、运动技能、心理促进、身体形态体能和社会适应五大模块,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2) 评价方式应由原先传统的结果评价转变为新型的过程式评价, 让学生之间互评、自评,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评价中和考虑学生的成绩; (3) 将评价体制标准化, 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指标和信息反馈功能, 让教师切实了解学生所需, 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方面的需要。

2.2 评价内容

(1) 允许学生在体育测试过程中增加相关项目, 并以此作为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依据之一。在进行新的体育评价机制的改革过程中, 对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应取其好的方面进行吸收, 去其糟粕。因为每个人身体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参差不齐的,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他们自身发展和对事物的接收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 所以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增强差等生对学习的信心, 在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 教师全面考虑到每个学生, 并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本身的身体素质对其采取“全程”评价, 简单点讲就是利用定性和定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合理评价, 加上增加了任选项目, 使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升。

(2) 将评价范围扩大化, 强调对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评价标准, 将其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评价范围除了日常的早操和基本的户外锻炼外, 还应该从学生对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进行评价, 看学生能否为了达到目标而对某一项项目进行反复练习, 或请求同伴协调练习。以此来反映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相关等多方面的状况, 这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 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除了对其出勤率进行考核, 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考察。

(3) 重视对学生体育特长的考核, 倡导学生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熟练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学生若是有某项体育特长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让其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且这类有特长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他们本身身体的灵活度和运动能力均高于同龄中没有同样特长的学生, 所以将体育特长作为考核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指的体育特长不仅仅局限于在运动项目上的特长, 对于学生能够清楚的掌握一些裁判方法应给予即使得鼓励和肯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3 评价主体

完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不断实现学习主体的多元化, 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体育课程。教师对于评价的主体应体现其全面性, 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 还可以实现小组之间的互评, 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评价综合起来, 同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的过程中需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让学生自身能够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

(1) 学生自评。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学生对学习态度、运动技能、合作精神和情感表现方面的评价, 切记片面强调学习成绩, 让其对自身成绩做出综合评定。

(2) 同学之间的互评。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时教师应引导其对被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技能技巧、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

(3) 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以学生的日常表现、平时成绩、进步幅度为依据, 再将学生的自评与同学间的互评进行综合然后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这种评价较为客观的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步骤, 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自评的能力, 为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总而言之, 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根据学生反馈的基本信息对现有机制进行改革。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制, 选择适合学生的评价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 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相关规章制度表示: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需实现对学生体育终身化服务, 但高校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学生终身体育, 即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对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并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新的高职学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应建立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 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之上的新型评价模式, 并将学生学习态度、运动技能和学生体育特长等项目均纳入体育学习评价中, 努力构建一个全程、全面、全体的新学习评价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万伟, 秦德林, 吴永君.教学评价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3]赵立.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断想[J].体育教学, 2012 (4) :1.

[4]陈文杰.探讨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J].体育科学研究, 2013 (1) .

学习体系 篇9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核心。围绕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成为目前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改革与创新之后, 如何对工作的成果进行评价, 就成为新的问题。目前, 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多以考试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知识本位”的考试评价方式, 使得学习质量的评价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评价项目不够全面, 科学性明显不足,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是必然的选择。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 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工作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完成, 评价主体单一, 将学生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评价结果不全面, 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随着“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推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呈现多样化, 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要求。将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管理者纳为评价主体, 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评价结果更全面, 也更科学, 可以从个人到集体、课堂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学习到工作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2. 评价项目片面。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依据为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个性发展影响很大, 也不能充分表明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真实情况。在以成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中, 只注重对学习成果的评价, 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得不到体现, 部分学生的学习是以考试为中心, “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实施以后,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还要实现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构建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个人素质为核心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同时兼顾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个性发展。

3. 评价方式单调。

当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单纯地以教师评价为准, 以分数论英雄, 评价结果过于片面, 主观性较强。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进:教师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校内同行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对试卷、书面报告评价, 口头表达、展示的评价。根据课程性质与实际情况, 多种评价方式相组合, 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有利于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的进行,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传统教学中以总评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质量的度量标准。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使得评价的结果并不能充分、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现状, 分析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中, 采用多元化、综合性评价方式。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经过认真讨论、分析与实践, 我们将评价体系分为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四个模块, 然后针对不同的模块建立了可操作、可观测的二级项目。我们的评价体系如图 (见下页) 。

在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中, 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管理者构成, 分别负责不同时期, 根据学生的表现与行为对学生进行评价。本体系由4个一级项目, 20个二级项目组成, 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不同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 得出更全面, 也更科学的评价结果。

在近几年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教学实践中, 评价结果表明: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对职业的要求明确, 职业素质基本养成;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加。但也存在些许不足:该评价体系在设计过程中, 在不同性质的课程评价过程中, 效果偏差比较明显, 比较适合于实践类课程, 对于理论性课程评价结果并不是很理想;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评价项目不是很具体等。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该对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与优化,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摘要: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但研究中发现, 很少涉及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本课题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现状, 分析了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中, 采用多元化、综合性评价方式, 建立了由不同的评价主体, 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个人素质”为主要评测目标, 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 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评价, 同时兼顾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志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模型[J].科技信息, 2010, (10) :96.

[2]冯必波.BP神经网络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0, 38 (4) :97-99.

[3]时憧宇.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 2008, 25 (2) :77-81.

远程教育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篇10

1 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目的及基本任务

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 等于在全国城乡的各个角落建立了一种规范的提供社会群体开展终身学习的公共性支撑服务平台, 形成遍布于城镇社区和广袤农村的开放式学习网络, 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丰富、学习便捷、考评优质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服务的支撑体系, 是促进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也是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实践”项目、“十一五”国家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工程中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按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 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及支持服务系统;二是根据办学机构的办学特点, 开展招生与教学管理服务, 以及网络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考试组织, 负责提供考点、标准化考场等管理性服务工作;四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及有关规范, 保障教学资源的高效传输和共享;五是承担机构所在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办学机构委托的相关专业性教育服务等工作。

2 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

通常来讲, 对普通学习者而言学习服务的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的支持服务因素, 包括教材 (学习资料) 、教师 (可以是老师, 也可以是视听音频播放资料) 、集中授课的教室、用于培养实验技能的实验室等;二是对学习者辅助性的服务支持因素, 包括学习和研究方法、授课方式、辅助性学习资料, 甚至还可以包括为方便学习者而提供的基本交通工具等;三是间接性学习服务的支持因素, 虽然这不是必须的, 但对于松散型的教学环境来说却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包括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咨询、必要的学习基础条件 (设备、实验测试仪器) 等服务。

远程教育中的“学”与“教”在时空上的相分离, 是其区别与一般教育的地方, 也是远程教育的特色所在。这就为远程教育在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认知, 我们可以抽取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

(1) 开放性

这是远程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远程教育是面向社会大众的, 对学习者而言, 受教育的门槛降低, 机会大幅度地增加, 信息资源共享。

(2) 持久性

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具有长久性, 能够穿越时空, 反复作用于学习者, 能有效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

(3) 灵活性

远程教育面向社会大众, 承担了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的工作, 在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要比常规的学校教育更灵活多样, 充分适应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4) 中介性

远程教育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信息资源进行远距离教育活动的, 在诸如注册报到、教学活动、作业的布置与提交、评价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等方面, 都离不开媒体的中介作用。

3 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 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所以, 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以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为价值取向。但是, 目前远程教育的发展中仍存在以下几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3.1 重学历教育、轻素质教育的功利性倾向

远程的、开放的、完善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应该为学习者提供物和人的双重支持服务。从长远来看, 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学历获取、轻素质提升的功利性目的仍然凸显着, 这终将难以适应未来教育学习者的要求。

3.2 重知识教育、轻情感交融的机械性倾向

现代远程教学把“教材”变成了“学材”, 这种学习资源只是无生命意义的数字化印刷教材、音像教材, 缺乏学生主体化学习所需要的“情境”设计, 短缺知、情、意等问题和困扰的咨询, 缺乏交互性, 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无法有效调动学生智力和情感两方面的学习因素。

3.3 重资源重复、轻资源提升的实用性倾向

在远程教育中, 学习者在学习目的层面, 大部分学习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 获取学历文凭。在成本方面, 一般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廉、效果相对较好的远程教学媒体。在技术应用能力层面一般倾向于选择容易获得、比较简单的应用型资源, 导致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技术水平较高的新型技术应用资源闲置现象突出。同时, 资源课件重复开发, 精品资源开发不足, 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供给已成为目前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4 适应学习者支持服务体系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应该围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个中心, 侧重从理念、教师、学生几个层面进行设计。

4.1 把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作为体系的起点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是一个涉及教学、管理、资源、环境和硬件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的体系。由于远程教育学习者受个体差异影响, 特别是受所处地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制约, 在学习需求方面是有差异的,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功能设计也不应该一刀切, 而应该多样化, 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作业辅导、考试安排、学习时段、资源类型等等方面, 尽可能以简便、实用、先进、合理为原则。

4.2 把方便学习者学习作为体系服务的宗旨

远程教育学习者与在校学生不同, 面临家学矛盾、工学矛盾等实际困难,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应立足于学习者的“服务”需求, 在情感、时空、技术等方面给予学习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设计相应的支持服务平台时, 应从学习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资源获取和利用机制、时空开放和时效机制以及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

4.3 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为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宽带接入技术、家庭多媒体技术等等技术为物质基础的, 它对技术的依赖性远远超过传统教育。相应地, 远程教育需要一支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素质很高的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队伍, 才能适应和满足学习者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式学习的需要。

4.4 适合学习者方便使用的虚拟教学环境

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和学主要建立在交互服务上的, 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设计应与时俱进。目前常用的交互方式如电话咨询、E-mail发送、网上课件点播、网络课程、网上BBS以及移动通信的短信等平台加以充分利用, 组织学习者积极参与网络社团、兴趣小组、学习社区和学习共同体等建设, 使各种学习信息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在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传递和反馈。

摘要:现代化远程教育极大地发挥了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并借助先进、快捷、便利的互联网技术手段, 通过搭建能提供良好网络学习环境的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多网合一”的教学资源畅通服务机制, 实现了资源能共享、“教”“学”相互助、考评成体系、服务有保障的“虚拟+现实”的由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共同办学的综合性社会教育服务保障体制, 扩大了社会公众群体享受教育资源平等共享的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 提升了社会群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便捷性和可选择性。远程教育学习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 本论述从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任务、特点、要求, 以及目前远程教育学习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应学习者支持服务体系的设计应侧重注意的几个方面等一一做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月华.唐山市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李玲, 南旭光.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 .

[4]丁新.远程教育观念、教学法和教育技术[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4) .

[5]董世龙, 董俊敏, 薛惠.构建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若干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02) .

高校学习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构建 篇11

【摘 要】 通过总结学生学习困难的表现、原因,将学习困难程度分为Ⅰ度、Ⅱ度、Ⅲ度,程度依次加深,并针对不同程度的帮扶体系进行系统阐述,提高学习困难的帮扶效率。

【关键词】学习困难 帮扶体系

学习困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困难指由各种原因 (智力水平、 身体素质、 心理障碍、 学习方法不当等) 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 狭义的学习困难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 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 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文所指学习困难不包括智力水平低下。

本文通过总结学生学习困难的表现,将学习困难程度分为Ⅰ度、Ⅱ度、Ⅲ度,程度依次加深,以此来确定工作重点及重点帮扶对象,并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维度来分析学习困难情况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现有经验和帮扶措施,针对性地汇总应对办法,包括心理疏导、发动同学力量、树立榜样等方式,并通过跟踪反馈,验证帮扶措施的效果,由此形成学生学习困难的监督、帮扶和反馈体系,形成系统的工作方法,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顺利完成学业。

图1 学习困难帮扶体系的构建

一、帮扶体系的主体思路

图2 帮扶体系的主体思路

主体思路主要是从学生表现结合学生工作经验,分析学习困难问题的原因,探讨帮扶措施并反馈帮扶效果。通过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帮扶体系的构建,可以形成较为全面的帮扶过程,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进度,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方法,而不是以偏概全。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对于不同学生,可能存在着相同的原因,如意志力薄弱,基础差,心理障碍等,但是结合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依然会有不同的帮扶措施,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因材施教”,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为每位同学量身定做帮扶措施,而帮扶体系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如何量身定做的问题,所有同学的帮扶过程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但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在体系内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不同程度学习困难的体系详解

1.学习困难Ⅰ度

根据图1,学习困难Ⅰ度有相应的表现,一般认为Ⅰ度为“及格族”,这部分同学对于学习的要求是“60分万岁,多一分嫌多”,根据研究和相关经验,这部分同学大部分得益于中学的基础良好,加上对于大学期望值过低,造成这样的局面,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讲,基数较大,可以通过目标刺激法、激将法、鼓励法等帮助其找到明确的目标,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或者通过周围优秀学生的带动,为其施加压力,在具体的工作中,我曾经利用“集体荣誉感”来增加这部分同学的学习动力,效果比较显著,即在年级会议上,通过各个班级整体成绩的比较,让同学们感受到因为自己的不求进取,导致班级整体成绩不理想,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多同学会对自己提高要求。还可以采用榜样激励法,找出一些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有利于带动后进学生。

一般而言,学习困难Ⅰ度的学生较容易有大的改观,可选择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往往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只需要警惕少数学生会愈演愈烈,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困难发展。

2.学习困难Ⅱ度

学习困难Ⅱ度一般指一个学期挂科2门左右,这部分学生的表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学习刻苦,但仍然挂科,有的忙于其他事务,无暇顾及学习,有的逃课,不交作业,甚至不参加考试等等,换言之,这部分同学学习困难的原因、表现都不尽相同,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帮扶。有心理困难的,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单独或以小组的形式为其排忧解难,学习上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有家庭原因的,需要及时跟家长沟通,打开心结,专心学业;有学习方法问题的,需要结合其中学的教育背景,帮助其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也可以采用同学之间互助的方法;有学习动力不足的,可以帮助其分析兴趣、理想等,制定较为合理的目标;有意志力薄弱的,可以通过同学的带动,或者制定短期目标来提高……

学习困难Ⅱ度的学生一部分可以通过简单的帮扶看到效果,另有一部分有向严重程度发展的趋势,比如拒绝接受帮助,或者不愿意配合,这部分学生需要单独制定档案,设定一个较为长期的帮扶阶段,并定期监督、评估,必要时可以要求家长参与,目的在于延缓其发展为学习困难Ⅲ度。

3.学习困难Ⅲ度

学习困难Ⅲ度的学生为数不多,一般情况下,为学生总数的5%以内,这部分学生基本属于不上课,不学习,不遵守规章制度,不参加活动,逢考必挂,这部分学生一般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不愿意交往,拒绝帮助等,这部分学生面临着编级和退学的危险,需要格外关注。

学习困难Ⅲ度的学生需要单独建立帮扶档案,着重关注并仔细制定帮扶计划,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一般由多种原因造成,表现也多数是消极的,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介入、帮扶、反馈、评估方法。

性格内向,不愿意沟通交流的学习困难学生,应首先避开学习,试着通过其兴趣点先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方法;性格外向,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可以在建立信任关系后,直接提出目标或者要求,强制其完成,并定时督促,帮助其提高意志力和自制力;性格叛逆,不愿意接受老师、家长帮助的学生,可以寻求其同龄人的帮助,效果更显著……而有些学习困难Ⅲ度的学生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家庭关系欠佳,本人意志力薄弱,有心理障碍等等,对于这类学生需要找到困扰他的方方面面,各个击破,让他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对他有着期望,并永远不会放弃帮助他,给予其安全感的同时,慢慢转变其消极的思想。

综合而言,学习困难Ⅲ度的学生情况最为复杂,即便是制定了较为合理而有效的帮扶措施,也很难在短时期内有明显的改变,但是可以遏制其继续恶化下去的可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缓慢好转,对于个别极端的例子,通过大学四年的帮扶,能够让他完成所有学业顺利毕业就是非常成功的了,一般而言,半年到两年的时间,应该是可以看到效果的,不能操之过急。

三、小结

建立帮扶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完整的帮扶案例,注重帮扶过程和反馈,其更加深远的意义是通过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案例,累积经验,做到有效预防学生学习困难的持续恶化,尤其是向困难Ⅲ度转变,让学习困难的出现成为可逆的,可塑的,可纠正的,形成学习困难帮扶的良性循环。

通过帮扶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划分教师工作重点,还可以针对不同困难程度的学生制定高效的帮扶计划,为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卞惠斌.学困生的心理初探与应对措施[J].文教资料,2009(6).

[2]刘畅,郭栗.大学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覃江玲.浅谈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2009(23).

[4]孙睿君,沈若荫,管浏斯.大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9):65-71.

[5]孙玉文,刘作权.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及帮教对策[J].黑河学刊,2011(9):61-63.

学习体系 篇12

所谓的 “短时学习”是指学校在早间学习时间或课堂时间, 实施5 分钟、10 分钟或20 分钟的短时间学习, 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运转, 帮助学生取得短时高效的学习成果。

“短时学习” 的实施内容具体包括, 小学中实施的读书活动、计算、汉字练习等, 实施比例均超过全体小学的70%。 并且, 外语游戏、外语音声训练、英语单词练习等“短时学习”早已融入课堂时间。 围绕实施 “短时学习”的宗旨目标, 多数小学初中均表示:反复训练能够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早间学习开启全新一天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关于“短时学习”带来的具体成果与变化, 85.2%的小学表示, 学生们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73.5%的初中表示, 奠定了全新一天的良好学习状态。 当前, 多数中小学致力于“短时学习”的课题研究, 包括“短时学习”的有效教学内容与方法、教材及教学用具的开发等。

上一篇:公安政治工作下一篇:冬季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