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化管理模式

2024-06-03

人格化管理模式(精选12篇)

人格化管理模式 篇1

长期以来,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动辄就是用校纪校规、班规等制度性的标准判断学生的生活、学习是否“犯规”, 并用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处理。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是毋庸置疑的, 也是被称之为行之有效的, 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快速发展, 传统教育环境下的这种“制度化”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应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 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格化管理, 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一、班级管理的现状

班主任是学校通过一定程序任命的, 具有法定意义。他对班级的管理是以合法权力为基础的, 可以左右学生的行为, 使学生产生敬畏感。因此从制度上就规定了班主任在班级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对班级中的大小事务均有“一锤定音”的权力, 久而久之, 会形成班级管理的僵硬化, 专制化, 以及非人格化的局面。

1. 推行有损人格的“警察式”管理, 忽视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制度上的规定, 使得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往往以“行政长官”的身份出现, 对学生实行绝对的领导, 对班级工作采取单一的行政手段命令学生如何做。班主任的这种“警察式”管理加强了对班级的控制, 为自己在班级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是对学生、对整个班级来讲是不利的,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 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思维, 班主任要求学生单方面地接受班主任的指令, 这明显地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存在, 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 实行是否“犯规”的“裁判式”管理, 用框框套套制约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校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制度是在忽略社会因素对学校教育影响的前提下制定的, 并非尽善尽美, 不一定合乎学生身心的发展, 也并不一定合乎社会道德。学生面对的是瞬息变化的现实社会, 其正常的学习、生活肯定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有时出现“偏离”校纪校规的情况实属难免, 而学校或班主任却一味地用这些不变的规章制度判断学生的行为, 这往往会使班主任对学生生活、学习产生“误判”, 导致学生产生“委屈”心理, 从而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甚至会使班主任的管理目标, 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的思想、理想、行为发生很大的错位, 很难取得积极的效果。

3. 实行毫无人情味的“机械化”管理, 迫使学生无条件接受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的管理理念。

家长和社会对班主任的评价仍然是看班主任所带班级有多少学生考进大学, 尤其是重点大学, 评价标准基本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程度上。因此, 在这种社会的压力下, 绝大多数班主任采取“封闭式”或“军事化”管理, 非法占用学生正常的休息时间, 进行知识的“灌输”, 希望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班主任的这种机械化管理是缺乏人情味和物化了的管理制度, 他们把教育学生和工厂里的机器生产等同起来, 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关怀, 忽略了对人类前景应负的责任。

二、推进班级人格化管理的时代要求

我们提倡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但很多学校和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仍然是站在应试教育的立场上管理班级,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因此,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建立一套富有效率, 又充满人格化色彩的班级管理模式, 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赋予的新要求。

1. 教育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快速发展, 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学生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他们强烈的要求自我, 希望实现自我价值, 发挥自己的个性, 因此, 单纯用制度约束和管理已经不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 学生非常希望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把他们看做一个具有个体发展能力、独立思考、自我钻研的主体, 而不喜欢老师把他们视为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传统教育环境下, 消除差异, 强调共性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再为学生所接受。教师应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并把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学校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更是为各种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2. 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慢慢由以前的知识为本型向以能力为本型转变, 这就要求每个人不仅有知识, 更有智慧及能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各方面能力。由此, 人才的培养也为学校特别是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接近社会发展的管理要求。这种管理要求体现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 更应关注人本身、关注人潜能的开发、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3. 国家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 各国的竞争仍然集中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 其中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创新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而民族的凝聚力和创新力首先必须从学生开始抓起,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进、胸怀祖国的思想情操。但是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自私、冷酷、缺乏爱心、缺乏创新精神的个体。这种局面与社会的大环境不无关系,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青少年学生这种思想现状与学校的教育, 以及班级的管理方式无关。学校这个育人场所目前确实缺乏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因此, 在这种环境下, 我们又怎能希望培养出来的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爱心、团结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呢?

因此, 班主任必须在制度的基础上, 贯彻人格化管理机制, 达到用纪律约束学生的目的的同时, 能结合用目标激励学生、用理想框正学生的人格化管理, 以实现以“事”为本的单纯的制度化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自我约束管理, 建立更具人格化色彩的班级管理机制。

三、班级人格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人格化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价值尊重及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关怀和思索的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首先把学生当成一个有思维、有主见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

1. 树立班主任的人格化特征。

班主任人格化特征必须同时具备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和渊博的知识结构。班主任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尊严, 用一种比较平等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沟通, 使学生体会到人文关怀的温暖, 进而缩小师生心理距离, 融洽师生关系, 提高教育可接受度, 实现班级管理的预定目标。班主任人格化特征还班主任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必须具有“T”型的知识结构, 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班级的人格化管理。“T”型中的“I”是指班主任对本学科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对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

WENJIAOZILIAO

解,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努力把课堂教学搞好、搞活。“T”型中的“—”是班主任还应具备丰富的自然、人文、哲学等方面知识, 熟悉教育学、心理学, 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班主任的教在不言之中, 行在不动之中, 管在不律之中, 威在不治之中。总之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2. 实现学生人格化的塑造。

班主任通过目标管理, 理想教育,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和人格化塑造, 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和人格尊严。从价值定位上看, 让全班学生把自己定位在班级主人翁的位置上, 应当懂得自己在班级中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心中装着班集体, 装着同学和任课教师。从行为准则的定位来看, 班主任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融入班级中, 自觉维护班级利益, 顾全大局, 奉献社会, 使学生内心产生与班级奋斗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的推动力, 而不是班主任从制度上强行要求学生维护班级的整体利益。

3. 班级人格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管理。

传统教育环境下的“制度化”管理是以“事”为本的管理模式, 它强调的是用冷酷无情的规章制度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接受班主任的管理, 把学生机器化、物化。而人格化管理是在尊重学生人格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模式, 旨在唤醒学生内心的激情与快乐, 使每个学生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创造潜力, 挖掘隐含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把班级理想内化为自己的理想, 把遵守纪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总之,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 特别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人格化管理,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强健体魄, 健全人格, 遵纪守法的人, 成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 成为具有积极向上, 奋勇拼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范的人。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教育环境下班级管理现状的分析, 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 在制度上完善班级管理的基础上, 更应加强班级管理中的人格化因素, 把传统教育环境下以“事”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上, 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格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洪建斌.班级管理社会化的实践和思考.班主任之友湖北教育学院班主任之友杂志社, 2012 (1) .

[2]胡亚:浅谈班级的人格化管理.教师报, 2012-03-02, (第三版) .

[3]季诚钧.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5, 11, (第一版) .

[4]九会.校园呼唤“人性管理”.教师报, 2002-10-23, (第五版) .

人格化管理模式 篇2

3.2 要将人格化管理融入到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当中。图书馆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更是少年儿童读者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首先,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与小读者沟通、与其父母交流,了解其对图书资源的需求,按照需求采购图书,提高图书的实用性,满足少儿的读书需求。

另外,要求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管理与服务中也要坚持人性化。比如,图书的分类,图书的摆放、书架的高低等都需要管理服务人员以少儿的视角进行布置,让少年读者能够迅速的阅读其心仪的书籍,提高阅读效率,进而促进图书馆借阅率的上升。

3.3 要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彻于少儿图书馆工作的始终。少儿图书馆工作主要包括:制定图书馆的方针、任务,搜集、整理并保存文献资源,开展业务管理等工作,说到底,都是“人”的工作。因此,要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彻于少儿图书馆工作的始终,从根本上承认人的差异,关注人的的个体化需求,关心和理解每一位员工的工作与生活难题,站在员工的角度看待图书馆的工作,制定合理的措施,使员工积极主动的为图书馆工作,以图书馆的利益为重,充分发挥其潜力,以助整个图书馆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与实现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少年儿童有着非常突出的特证,通过人格化管理,能以实际馆体情况为出发点、以契合少年需求为工作宗旨,全心尽力的为少儿读者服务,才能切实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静。论人本管理在少儿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1)。

切记人格决定管理能力 篇3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职业经理人的管理能力是由其人格决定的。人格优秀,其管理能力就能够发挥作用,否则,即使能做成一些事,也难以持久,更别提做成大事了。

诚信,是一个人健全人格体系中比较核心的品质。一个对自己都不诚实的人,是很难保证对别人、对公众、对社会也做到诚实的。从这样一个意义上说,诚信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职业经理人生存发展的基石。

现在各个行业都存在过度包装的现象,职业经理人的过度包装也不鲜见,甚至有些人为了包装出精美的形象而违背诚信的原则,做出不顾人格的事。职业经理人热衷于过度包装,其背后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自己想出名,所以就要包装自己。而在现实中,出于一种急于出名的需要,有的人对各种包装方式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甚至通过炒作绯闻也在所不惜。自古至今,名利奴人的现象从来没有中断过。另一方面,也有工作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领导人包装自己也是提升企业知名度的需要。内在原因也好,外在原因也罢,还是没有跳出名利二字。但不管怎么说,通过造假的方式包装自己肯定是最下流的手法,也是得不偿失的。

现代道德人格教育模式探略 篇4

传统德育模式在人格培养上的缺陷

建国以来一段时期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侧重于政治斗争, 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模式在培养学生道德人格方面存在如下弊端:

1. 以政治为中心的模式培育的道德人格是政治动物型。

传统道德教育一度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到各门学科的教材内容无不渗透着浓厚政治色彩, 政治教育淡化了智育、体育、美育。德育远离了现实生活, 成了“高、大、全”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圣人理想。培养的大学生只能是人性扭曲的“政治动物”, 不同的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当他们唱高调时, 什么美丽动听的“政治口号”和“道德律令”都喊得出来, 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可能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2. 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培育的道德人格是唯唯诺诺型。

这种模式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把大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 当成学习机器。在教育要求上, 强调共性, 忽略个性特点的培养, 甚至压抑个性。在教育过程中, 把道德规范与科学知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等同。认识不到道德知识对个体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 更在于从“知”到“信”的提升。在德育评价体系上教师是权威, 以理论知识为重, 卷面分数为依据。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奴性大, 唯唯诺诺, 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 屈从于时尚和权威。

3.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培育的是平庸的无创新精神的人格。德育被作为一门课独立出来后, 教师以机械地完成课堂的教学为己任, 大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德育手段方法上注重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外力教育和集体教育, 忽视渗透为主、学生为主的自我教育和个别教育。课堂内容上过分突出政治教育, 忽视道德教育、责任心、事业心的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教学手段是单向灌输, 缺乏对比, 如同定好频道的电视节目, 没让大学生掌握摇控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思维僵化, 毫无创新精神的平庸人格。这种回避现实, 从理论到理论的道德教育, 最终造就的是社会适应力差, 自身免疫力和分辨力低下的不健康的道德人格。

构建现代德育模式的思考

当代青年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的十字路口上, 而人格的培育和塑造又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 在传统与现实的互动中, 高校德育应锐意改革, 积极创新,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德育模式, 培育具有现代道德人格的大学生。

1.构建目标。德育目标对道德人格的培养非常关键, 高校德育目标的构建, 应符合时代要求。在我国, 高校德育应是始终围绕我党的教育方针, 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的。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而德育更是首当其冲, 其目标也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四有”创新型人才上。围绕这一目标, 德育在人格培养过程中, 必须注意现实道德人格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和谐统一, 使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不断提升。

2. 构建内容。

在内容上, 首先应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方面内容,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修身治平”的集体主义精神、“勤俭简朴、诚实守信”的求实精神等。其次要开放吸收西方文明中合理内核, 如注重自己的利益和幸福等观念。第三是革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些优良作风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第四是反映社会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理念, 如科学精神、责任感、竞争精神、创新精神、民主与法制意识、合作与参与意识, 特别是深入学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3. 构建原则。

民主平等原则。即通过各种手段营造宽松和宽容的精神氛围, 形成师生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的“师生场”, 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致及动力。传统德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坚持民主平等原则, 教师在民主平等氛围中与学生交流, 一方面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评价体系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才能把握到真实的学生, 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道德人格。

4. 尊重差异原则。

九型人格管理研究 篇5

的《龙门客栈》,很多人是《武林外传》的粉丝,一直吐槽《龙门客栈》超不过《武林外传》,

但却又一集接着一集地追这看这部电视剧。

很多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带着恶搞的、有些无厘头的、有些穿越感的这部电视剧有这么多人追捧。宁财神在一个大型节目中做嘉宾时说的这么一句话,道破其中真谛:“我就想听听他后面的潜台词是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带着自己的本来面目以及学习多年、社会混迹多年后的面具活着,或者说是已经磨练到一定的程度有着一定的社会情绪自控力。但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性格背后都是有着其本质的潜能所在, 这些潜能就像《龙门客栈》的角色和故事一样,尽管讲的是大明朝的事儿,但大部分的潜台词却是当下社会情绪的发泄词语。剧集说出了当下社会的很多潜台词,自然受到欢迎。

回到九型人格,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潜台词和所有的社交人士对话,在管理上也

是一样,只是有人显性有人隐性。举个例子,当一件事的管理工作下来,有人将其作为目

标很快扑将上去, 然后并大喊, 同志们, 抓紧给我干活去呀。团队的力量随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会带来不同。总体而言,相对威权主义为内在的一号、二号、六号、七号、八号相对的让团队的凝聚力更强。这些性格都是相对在乎威权的力量,威权的感召,威权的集中和凝聚力,

这些都没有错,而另外一种管理风格下, 三号、四号、五号、九号相对而言,则会更加在乎每一个个体的力量如何在一件事情上得到更多地发挥,对他们而言,他们自身就是自由主义的内心。两种不同的潜能带来不同的管理结果,有的是凝成了一股绳,然后高效解决了问题。另外一种则发挥了团队个体的优秀潜能,让事情在团队的创新上找到新的解决之道。区别可能是,短期效应看威权主义的管理者效率更高,中长期自由主义管理者的创新力和成员的突破力更强。

但是,毕竟现实是需要两种力量都有的。于是相互学习,在理性的层面上,用更多的知识和团队管理的制度,可以让每一个个体管理者的特点得到不同的程度的发挥,而他们的不足之处可以靠制度来保障。只是,在制定制度的保障的规则下,不同的潜能也会给制度的设计带来不同的描述。始终,自由主义者进入自由主义者设计的制度会相对的舒服和容易发挥一些。同样,威权主义潜能的应聘者也更容易在威权主义者设计的制度上更加如鱼得水。这背后,其实都是性格潜能决定了他们的管理制度特色。

威权主义在很多时候未必都显得威权。但是,当他们需要面对一些相对极端情况或者需要快速抉择反应的时候,他们的口头禅会让他们的威权风范显现出来。比如:“应该”,“这就是”、“你听着啊”、“你在干嘛”,这些习惯用语很多人都会讲,但相对而言,威权主义更是会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用语。而另外“看看吧”、“我想想”、“好吧”、“感觉一下先” 这些口头禅, 很多时候, 就是自由主义者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不太觉得。在管理上会形成不同的显性风格。

电影模式和风格化画质 篇6

现在的新品DV中,电影模式不止是25P功能的强大表现,还配置了风格化的画面效果,我们可以使用这些风格化模式来进行拍摄,即使不经过后期调色,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画面表现力。

电影模式中的风格化效果

如上面提到的,电影模式的参数设置我就不说明了,我们要使用电影模式只需将拍摄模式按钮转换到电影模式(CINEMA)就可以快速进入电影模式的拍摄了。

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电影模式中的风格化效果。我们在电影模式中,点击液晶屏左下角的滤镜(FILTER)按钮,从这里进入风格化的选择。

在风格化的效果中主要包括:电影标准效果、鲜艳模式、梦幻模式、冷色模式、怀旧模式、旧照片模式、老电影模式、回忆模式和黑白模式。下面让我们一一来分析它们的使用方法。

电影标准效果

梦幻模式

这种效果是一种标准的电影效果,它使用25P进行拍摄,但是关于色彩饱和度、亮度、对比度、柔化滤镜的使用都是非常中规中矩的,甚至可以说基本都是原色设置,数值为0,这项设置主要是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技术平台,可以让我们针对画面效果进行自定义设置,没有风格化才是风格化的初级阶段,所以这样的原色设置,可以给很多自定义使用者一个广阔的平台。

鲜艳模式

梦幻效果画面非常柔和,在保证色彩艳丽的基础上,增加了柔化滤镜的使用,使画面达到了柔美效果,如梦似幻的感觉风格化强烈。当我们表现一些抒情的画面时,或者幻想感强烈的画面时,都可以使用这样的效果模式。同样,它也可以进行三个层级的效果设置。

冷色模式

这种模式是影视剧中经常使用的色彩模式,一般这样风格在影视中成为蓝绿风格。冷色模式在画面中强调了蓝色,让人们的视觉放松,对于这种画面中的景物,饱和度有所降低,但是色彩的跳跃性很好,是一种让人冷静观看的风格化模式。而且在这类风格中,我们如果强调环境的冷峻或者气温的寒冷,都可以使用冷色模式来进行处理。

怀旧模式

这种模式再现了上世纪70年代的电视节目效果感受,在那个模拟时代,画面的锐度并不高,色彩的饱和度也不浓烈,对比度会增大,是画面的影调平缓,但是时代感非常强烈,当我们体现怀旧感时可以使用它来进行表现。

旧照片模式

旧照片模式的感觉是棕褐色影调的表现,它让我们感觉影像如同泛黄褐色的老照片,使用偏色来强调画面的历史感,当我们表现老旧的主题,或者强调时间变迁时,这是一个不错的表现方式。

老电影效果

老电影的感觉给人一种强烈的氛围感,这种风格让画面刻意地产生不规则的划痕和蒙尘,并利用这些添加物的抖动感来模仿老电影降格的感觉,过去这样的效果要在后期使用滤镜来表现,但是现在直接就刻意在前期拍摄中得到。

回忆效果

回忆效果会刻意地提高亮度来突出画面中心部分的物体,但是画面四周又配合暗角来给影像照成强烈的反差,有一种LOMO的效果,这种表现方式让画面的回忆感和时间感非常强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为影像制造一种视觉的新鲜感。

黑白效果

这种效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黑白分明的效果在表现影像时有特别的感觉,我们可以通过效果级别的设置来控制反差,从而得到优秀的黑白画面。

教师人格魅力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篇7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提升班级的凝聚能力。评价一个班级的好坏最主要的方面在于观察班级的凝聚能力。一个班级的凝聚力不仅能够使整个班级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更为融洽, 还体现在同学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只有一个班级充满了凝聚力, 班级管理才能够更加的轻松简单, 教师也不再会对于班级管理的问题浪费大量的精力。

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方面在于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个好的教师不一定具备渊博的知识储备, 也不在于研究的课题所么丰富, 更主要的方面在于教师自身一定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人格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班级之中树立起教师的威严, 才能够使得广大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之下主动的尊重教师、爱戴教师、支持教师开展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 围绕在教师的周围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 才能够使得班级管理更加的具有效率。由此可见,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班级管理中的凝聚力的影响十分重要。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由于教师的性格特征千差万别, 有的教师性格沉稳, 而有的教师则相对急躁;有的教师个性内敛, 有的教师则性格外向。尽管教师性格的形成有很多的因素,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 教师的性格特征对于班级管理的工作中起到很深的影响。性格外向的教师由于自身的情绪变化明显, 在工作中有可能受到情绪起伏波动的影响, 所以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

二、培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1.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个人修养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是“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令而不从。”在对于教师的个人魅力的形容可以说恰到好处。教师为人师表, 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起到的表率作用。如果教师自身的品行端正, 以身作则, 对于学生的管理就能够实现“不令而行”;如果教师自身的品行不端, 只说不做, 那么对于学生的管理就只能是“令而不从”。学生无论是年龄还是心理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 所以他们会以教师的行为作为榜样, 教师自身的个人修养、生活习惯、个人能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的对象。

如果教师经常强调学生要尊老爱幼, 助人为乐。而且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 那么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去模仿教师的做法;如果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做到自己所要求的, 那么学生就会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产生怀疑, 导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会产生疑问。

2. 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教师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 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班级管理的能力, 班级管理的能力包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操作。而在管理的过程中,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就会充分的进行发挥, 教师通过展示自己在管理班级时的处事原则和工作态度, 使得学生被教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 才能够使班级管理工作的进展得以顺利的进行。

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中,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自身的个性、才能和自身素质, 这些优秀的品质不断的感染着学生的内心, 使得学生从心底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 自愿的听从教师的安排。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 教师要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长期性, 如果管理的工作太过随意就会使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工作不屑一顾, 即便学生尊重教师, 自愿的尊重教师的领导也会出现班级管理涣散, 难以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坚毅的性格。

三、强化班级管理工作

教师在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的强化。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时刻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保证学生在休息和学习之间的劳逸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制定计划的良好习惯, 监督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师要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从而使优秀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也能够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在班级管理的方面, 教师还要做到注重班级团结, 努力培养班级的凝聚力, 使得班集体的学生一起努力, 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如热爱劳动、注意卫生、关系集体等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监督, 从而保证学生不能半途而废。

四、结束语

对于班级管理工作, 教师的个人魅力十分的重要, 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拥有好的人格魅力, 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榜样, 还能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更加的高效, 简单。而且,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的影响也是深远持久的。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教师的人格魅力[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1.

[2]吴丽萍.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J].中等职业教育, 2005, (10) .

[3]冯伦坤.这样打造和谐班级[J].教师之友, 2007, (2) .

人格化管理模式 篇8

关键词:班主任,人格修养,班级管理

班主任要注重“三个观念”:一是工作观, 要有一股热情, 持之以恒的去做;二是学生观, 结合课改新理念, 要改变对学生的看法, 发现其身上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 多鼓励多帮助, 全面育人;三是教育观, 要掌握艺术性的方法, 让学生愿意接受我们的管理。因此, 笔者谈谈班主任自身的人格修养与班级管理问题。

一、尊重、信任是管理好班级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讲:“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 但有一种品格是人格的最高峰, 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尊重、信任学生。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 使学生在受到尊重的同时, 学会尊重别人。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多的去尊重一个人。”

新学期初, 学校要求每位班主任将班上的后进生和重视生的名单上报, 以便学校派中层干部或办事员进行一一对应的教育和帮助。我思考再三, 没有报任何名单。我们班没有后进生和重视生吗?不是, 我班的确有几个在学习方面、遵守纪律方面落在大伙后面的后进生, 也有几个因为男女交往过密问题而影响整个班集体的重视生。但我清楚, 这些学生一旦套上“后进生”、“重视生”的帽子, 就会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弄不好就会丧失自信心、自尊心、自甘堕落, 好象成了全校的“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现在我为他们保全了面子, 从最大程度上尊重并信任他们, 他们也都是成人了, 心中有数, 打心眼里感激我, 让我也赢得了他们对我的尊重和信任。在这个良好的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之上, 我再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 与他们个别谈心, 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积极性与自尊心。

魏书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 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 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 我都会在那得到答案。”事实正是如此, 他们乐于接受我的说教, 进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平等、公正是管理班级的前提

班级成员按表现大致分为三类:即优秀生、中间层次学生和后进生。如果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提出了个人的某种需要和好恶, 对一部分学生倾注爱心, 对另一部分学生则漠不关心, 或者对一部分学生过分亲昵, 都是不恰当的。不迁就好学生, 不嘲讽, 不歧视后进生。教育上因人而异, 态度一视同仁, 不厚此薄彼, 不存私心杂念, 不带功利目的, 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是正确的。

我班有个叫小W的同学, 他非常聪明, 学习成绩好, 班上人际关系好, 一直担任班长职务, 多次被评为市“三创生”, 成为班级学习标兵。在一系列荣誉面前, 他陶醉了, 骄傲了。有一次在课堂上, 他无视老师和同学的存在, 用手机发送短信, 与朋友聊天, 并发出咯咯的笑声, 严重地违反了课堂纪律。对于这样的“标兵”, 迁就他, 还是……?我没有姑息他, 而是当即批评他, 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公开道歉, 从内心里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班干, 其行为举止造成的不良影响。我还制定了上课期间所有同学一律不准开机的班级制度, 要求所有学生相互监督。这一锤对全班同学是个教育, 对小W更是一个深刻的反省, 他很快恢复了勤奋、认真、踏实的好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始终要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在劳动任务的分配上, 师生一样;在座位的调排上亲疏一致, 优差一致;在“班干部”、“三创生”的评选上一律民主。这样, 每位学生既能对自己充满信心, 勇争前进, 又能公正地对待被人, 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班主任的平等、公正的态度既有利于沟通师生彼此的心灵, 缩短相互的心理差距, 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有利于强化的提高教育效果, 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班集体。

三、关心、爱护是管理好班级的核心

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 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 才会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师爱是一种高尚情感的凝结, 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 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只有当老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 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 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 才会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 并产生自我教育的巨大动力,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

通过家访, 我了解到我班有个叫小A的同学, 父亲早已去世, 母亲远嫁他乡, 小A从小跟着爷爷生活。由于失去父母的疼爱, 小A性格有些孤僻, 他对班级活动缺乏热心, 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家庭不幸的孩子, 往往对老师和同伴的关爱有一种特别的渴望。师爱虽不能代替父爱和母爱, 但至少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情和暖意。这不只是一种爱的补偿, 更是一种爱的启迪。一个感到人世间充满着爱的孩子, 一定会走出心中的阴影, 鼓起生活的勇气, 乐观地面对现实。我注意发现小A身上的长处, 他穿着整齐, 每次大扫除都任劳任怨。于是, 我在班级中做劳动委员, 帮助他克服自卑感, 增强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或药未被点燃, 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充分发挥出来。”正因为我对他付出了真心和真爱, 他工作积极, 成了我的得力助手, 班级的卫生考核总是在全校名列前茅。同时, 我经常邀请他到我家吃饭, 周末时陪他回家, 对他家进行家访, 从自身及他的家庭成员等方面去关心爱护他。教师的爱是暖暖春风, 一个冰冷的人终于被吹暖了。

《爱的教育》这本书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 用真心去关爱学生, 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作到动之以情, 晓之于理, 寓理于情, 情理结合, 进而产生“动情效应”, 密切师生关系, 得到学生的信任、尊重和亲近, 才能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增强教育效力。

四、宽容、克制是管理好班级的保证

班主任应具有宽容的精神。宽容是民主的精髓, 只是在宽容的氛围中才能诞生有丰实个性的个人。反观现实, 学校教育领域, 班主任的专制意识随处可见。体罚与变相体罚, 讽刺挖苦学生等屡见不鲜。学生视学校为“兵营”, 视班级为“监狱”者不在少数。作为学生引路人的班主任应具备宽容的精神。“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班主任不能老盯着学生的过失, 不能“翻旧帐”, “揭老底”。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要允许他们犯错, 更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改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自己要学会“克制”, 不能疾言厉色, 不使用威胁性语言, 否则将会言而无效。

我班有个叫小D的学生, 有早恋迹象, 成天爱打扮, 花枝招展。在我了解事情真相之后, 利用课余时间把她叫到办公室, 以一个哥哥姐姐的身份, 朋友的口吻与她敞开心扉, 让她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刚刚开始, 目前主要任务是守纪、求知, 唯有智慧才能充实人生。在这样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 她理解了老师的用心良苦, 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 平日里注重自己的穿着, 成绩明显提高了, 也改变了她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和态度。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内在的东西,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 从而开发自身的潜力。班级中总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发生, 学会宽容, 尽力克制冲动, 了解情况, 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班主任要努力使自己像白杨深入土壤吸取营养一样, 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人师表, 用渊博的知识, 高尚的道德, 卓越的才干, 优雅的风度, 乃至文明的行为举止, 严谨的处事态度, 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领略到班主任的人格, 形象之美, 进而信任班主任, 拥戴班主任。

努力提高班主任的人格修养, 以尊重换尊重, 用信任换取信任, 用爱心浇灌爱心, 以宽容换宽容, 用真诚和爱心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努力让孩子走在洒满阳光、爱和鼓励的大道上, 健康茁壮地成长。为了孩子的一切, 一切为了孩子, 让我们携手共建孩子美好的明天。

还记得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先生说过:“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 做教师不当班主任, 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 吃了大亏。”我想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是快乐的班主任, 快乐地做着班主任。

参考文献

[1]管宏斌, 《教师人格魅力:德育的无形资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05期.

论人格符号受损害的救济模式 篇9

人格符号未经许可商业化使用既可能导致权利人精神损害,也可能造成权利人财产损失。不同性质的侵权行为,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损害结果,因而应当采用不同的损害赔偿救济模式。然而,我国司法实践中,还大量存在未经许可必然造成精损损害的“审判共识”,并未对未经许商业使用行为进行切割,区别不同情形对待。本文拟针对人格符号未经许可商业使用侵权情形,对权利人救济模式进行探讨,以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

二、人格符号商业使用的理论基础

(一)人格符号的含义及其功能扩张

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可以具有第二含义,使其在解释者心里产生指代他物的功能,即:符号是用甲事物表示乙事物,并且通过甲事物来传达关于乙事物的讯息。]具体到人格权领域,人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人需要借助符号来传递信息,同时也需要符号来表征自己。人的姓名、肖像、声音等特定人各要素就是标识人格存在的符号。人格符号可以与内在的人格相分离,物化到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上,可以成为商业利用的对象。所以,人格符号是特定人格要素符号化的结果。

在传统伦理社会,姓名和肖像等人格符号发挥着区分功能与管理功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格符号的功能不再仅仅是传统区别功能,人格符号的商业使用在人格符号与产品或服务之间建立了某种“映射”,消费者一看到权利人的肖像或者姓名就会联想到特定商品或服务,这就是人格符号所具备的广告促销功能。

(二)人格符号所承载利益的二元化

人格符号功能的扩张,伴随着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就是人格符号背后蕴藏着巨大的财产价值。权利人通过对其特定人格符号许可使用来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成为这种经济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有学者认为人格符号所承载的人格利益不仅包含精神利益也包含财产利益,虽然这种财产性利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应然假设。而且,两种利益并非总是均衡状态,在人格符号商业利用的情形下,天平的一端会偏向于财产性利益,此时财产性利益在人格利益中占据主导地位,精神利益则相对弱化。人格符号所承载利益的二元化理论在境外理论界以及司法实践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的Marlene Dietrich判决明确承认姓名、肖像等人格符号具有应受法律保护的专属于权利人的经济价值,并构建出人格权的财产成分来调整和保护此种经济利益。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学者认为人格权是一种复合型权利,它既保护精神利益又保护财产利益。

三、人格符号未经许可商业使用侵权损害的二重性

有学者认为,侵犯人格符号要素的行为,针对的未必是传统人格所涵摄的精神利益,而是符号的财产价值,因此权利人仅可获得相应的财产损害赔偿。然而,从侵权损害结果来看,由于人格符号未经许可商业使用行为的不确定性,很多情况下并非单纯造成权利人财产损害。如果是有违公序良俗的商业利用行为则很可能会造成权利人严重的精神损害。所以,人格符号未经许可商业使用侵权损害结果存在二重性,针对不同的损害类型以及侵权行为方式,应当采用不同的损害赔偿救济模式。

四、人格符号未经许可商业使用损害赔偿救济模式的三种选择

(一)精神损害救济模式

在商品经济与技术发展的早期,人格符号的商业利用并未成为一种“时尚”,受害人仅能从未经许可商业利用侵权中获得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在19世纪末的美国,萨缪尔·沃伦(Samuel D.Warren)和路易斯·布兰代斯(Louis D.Brandeis)提出了著名的“隐私权”理论。自此以后对于侵犯隐私权的案件,法院一般通过判决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来弥补权利人损失。在德国,《民法典》制定以前及当时,人格非商品说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普遍认为将人格换算成金钱的做法是下贱和卑鄙的,高贵的人应该忍受精神上的痛苦。以苏联为首的早期社会主义国家也反对人格商品化。

虽然说,精神损害赔偿是对人格利益保护的最基本模式之选择,但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商品化的今天,人格利益不再仅仅只包含精神利益,财产利益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权利人知名度越来越高,其人格利益中的财产价值会相应增加。所以,未经许可商业使用他人人格符号,虽然可能导致严重精神损害,但是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人格利益中财产价值损失。所以,单纯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救济模式显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区分财产损害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分别救济模式

区分财产损害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分别救济模式是指法院在司法审判中分别考量因未经许可商业使用他人人格符号对权利人所造成的损失,基于精神损害与财产损害的大小,在裁决中分别判定的损害赔偿救济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包括:美国、德国以及澳大利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判例与学说在认识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创立了公开权理论。在“海兰(Haelan)”一案中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的弗兰克(Frank)法官明确提出了公开权(the Right of Publicity)的概念,并在以后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进步一发展与丰富。所以,美国确立了“双轨制的人格权理论”,即:人格利益中的精神性价值由隐私权保护,财产性价值则由公开权保护。权利人可选择以不同请求权基础来进行诉讼。

德国并未像美国确立了两个独立权利类型,而是确立了“统一权利理论”,即:在单一人格权理论的框架下,将人格利益分为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格符号商业利用的现象在德国越来越普遍,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格符号的商业利用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德国人格符号未经许可商业使用的侵权诉讼中权利人获得财产损害赔偿的同时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也是允许的,但是必须满足人格利益本身遭到侵害的限制要求。在澳大利亚,判例中所确立的明示条款对此种情形下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也是支持的,但同样给予了较大限制。

(三)不区分财产损害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综合救济模式

不区分财产损害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综合救济模式是指法院在并不区分精神损害与财产损害赔偿,而是判决中判定一个总的赔偿数额。采此种模式的国家以法国为代表,意大利、英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综合救济的特色。

《法国民法典》第1382与1384条确立了侵权的一般规则,法院往往依据前述条款并不区分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仅仅对受害人判定一个总的赔偿数额。正如一位法国民法典起草者所言:“这一条包括了所有类型的损害,并要求作出损害赔偿。”这就是所谓的法国式一体化模式。《意大利民法典》第2059条虽然承认了“有限补偿性”的非金钱损害赔偿,但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却未直接引用该条判案,因为法官认为第2059条只适用于犯罪行为时给予的精神损害赔偿。在意大利,学界分为两个学派:一个希望采法国一体化模式,一个希望保留第2059条所确立的规则,并对其进行改革从而使其更加灵活。目前来说,意大利现有的法律体系更倾向于法国不区分精神损害赔偿与财产损害赔偿的救济模式。

在英国,一般人格损害是不可诉的,除非损害到某种实体利益,尽管诽谤法承认了非金钱性的损害,但是必须建立在对原告造成一定经济损害的基础上。

五、对未经许可商业使用行为进行区分

以是否有违民法公序良俗原则为标准,将未经许可商业使用他人人格符号的行为分为:有违公序良俗的商业使用行为与一般性商业使用行为。

(一)对未经许可商业使用行为区分的必要性

首先,未经许可商业使用行为本身的不确定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确立了“行为因素”成为了判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重要考量标准。所以,未经许可商业使用行为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司法实践的需求;一些法官并未对未经许可商业使用行为进行区分,对精神损害的认定的主观随意性很强。这样不仅不利于在当事人之间实现利益平衡,也不利于实现判决的公正严明,还可能会导致“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出现。

(二)有违公序良俗的商业使用行为

通说认为,《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的社会公共利益近似于外国民法典规定的公共秩序;该条规定的社会公德近似外国民法典规定的善良风俗。所以,将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概括为公序良俗。公共秩序是指社会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善良风俗是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般道德。从道德以及伦理要求出发,将人们应当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化,如果违背了最低限度的道德即违反了善良风俗原则。

所以,从公共秩序的角度来看,违反公共秩序的商业使用行为主要是指对现行公法秩序的违反,比如:将权利人的肖像等人格符号用于色情、暴力与毒品等法律禁止的领域进行宣传。从善良风俗的角度来看,违反善良风俗的商业使用行为则相对比较广泛。虽然善良风俗因一个社会的道德、风俗会因为风土人情、民族、宗教等因素有一定的差异,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是具有共识性的。所以,有违善良风俗的商业使用行为一般是指违反那些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以直接或者间接损害权利人名誉为目的,以诽谤、中伤、虚假陈述或者描绘、歪曲捏造事实等手段进行的商业使用行为。比如:可能会对权利人的肖像或姓名等人格符号进行修改,增加某些虚假的修饰或者描述,以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像“泻停封”牌胶囊、“猪食茂”牌猪饲料、“张一摩”牌化妆品等等。

(三)一般性的商业使用行为

一般性的商业使用行为是指除有违公序良俗的商业使用行为以外的一般性的商业宣传行为。正常的商业使用行为虽然未经许可构成侵权,但是侵权人并不具有损害权利人名誉的故意,其目的在于通过利用权利人人格符号背后所蕴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宣传自己产品或者服务,手段上并不违反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所以,一般的商业使用行为不一定对权利人造成精神损害,相反权利人关心的是其经济损失能否获得补偿。

六、有违公序良俗的商业使用行为救济模式之选择———分别救济模式

(一)选择分别救济模式的理由

1. 精神损害与财产损害双重存在

一方面,有违公序良俗商业使用行为,一般会给权利人造成严重的精神损害;另一方面,侵权人“搭便车”的行为实际上利用权利人的“明星效应”,从中获取了不当的商业利益,权利人因此而丧失了通过授权许可方式所获得的经济收入。所以,有必要对两种损害分别计算。

2. 两种损害赔偿救济方式的功能具有差异性

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惩罚、补偿与抚慰的功能,主要在于抚慰权利人心灵创伤。精神损害虽然是客观存在,但是由于依赖个人的内心感受,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而举证上具有很大难度,对精神损害完全予以补偿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根据民法损害填平原则,财产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在于填补权利人的因侵权行为引起的经济损失,实现对于受害人的经济补偿作用。所以,为了给予权利人最大的救济,两种赔偿方式并举可谓最优选择。

3. 人格利益精神价值之优位性

人格权是人之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其精神性因素是人格权“先天赋予”的,防止人格权精神价值受到侵害是侵权法重要目的之一。而人格利益中的财产价值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逐渐具有的一种商业价值。但是精神利益具有价值上的优位性,只要侵权造成严重的精神损害,则侵权人必须承担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而不可用财产损害赔偿替代。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

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主要包括:法定赔偿与自由裁量相结合原则、抚慰原则和赔偿数额限制原则。首先,法定救济与自由裁量相结合原则,法定救济意味着权利人一旦遭到严重的精神损害,即可依法获得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自由裁量意味着精神损害的大小判断具有主观性,需要法官在个案中根据相关因素综合判断。其次,抚慰原则是指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缓和或抚慰受害人的精神创伤,以达到抚慰受害人的作用。最后,赔偿数额限制原则,基于精神损害大小的不确定性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功能,精神损害赔偿的金额应该有一定的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所规定的参考因素总结下来主要是从行为、过错、结果三个方面来考量。至于说侵权人的获利状况以及侵权人承担责任的能力是责任承担以及判决执行的问题,并非是法院判定精神损害数额的考虑因素。法院应当以权利人精神损害的程度作为依据出发,综合考量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

(三)财产损害赔偿的确定

相比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财产损害赔偿不存在精神损害与金钱之间不可通约的难题。但是由于人格利益中的财产利益具有无形性特征,其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仍然具有复杂性。对权利人来说,其人格符号未经许可商业使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难证明,实践中存在法院以未能提供充分证据为由,驳回了原告诉讼请求的案例。侵权人未经许可商业使用他人人格符号即说明人格符号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所以,权利人因此而获得财产损害赔偿是理所应当的。

财产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拟制契约的方式

法官以探究权利人实际经济损失为目的,力求对权利人实际损失予以补偿,在原告举证困难的情形下,一般会采用“拟制授权”的方式来判断,即:法院假设一个理性人在正常情况下与权利人签订了授权契约,损害赔偿额按照原被告签订的虚拟契约的授权金来计算,从而将实际损害转嫁为虚拟合同中的价金。所以,拟制契约授权作为赔偿的基础和计算方式,弱化了财产损害赔偿确定上的难度。

2. 不当得利返还方式

侵权人构成不当得利的法理在于,未经许可商业使用行为使得侵权人从中获利,却并未支付相应的对价,权利人因此而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因而其所获得的利润并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德国联邦法院在判例中肯定了原告的不当得利请求,认为侵权人因此而节省了通常应支付的对价,系无法律上的原因受有利益。美国则通过创设公开权的方式赋予权利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日本继受了美国法上的公开权理论,在实务中也承认侵权人获利返还。不当得利返还就是要在权利人与不当得利人之间修复已被破坏的法律关系,实现个案公平,弥补法律的一般性所导致的缺憾。

3. 参照类似代言合同的方式

实践中原告一般会向法庭提供其在案外订立的商业代言合同作为其主张损害赔偿数额的依据,而法院对此态度不一。在赵某某诉苏州同济医院有限公司肖像权、名誉权纠纷案中,法官并未认可原告将之前的代言合同作为评判权利人财产损失的依据。在蒋某某诉周某某等肖像权侵权纠纷案中,法官认为蒋某某在诉讼中提出的其所在的公司与外签订的合同中约定不能作为确定损失赔偿的依据,但可以作为确定赔偿额的参考因素。在某韩美整形美容门诊部与林某某肖像权、名誉权纠纷上诉案中,法官也持此态度。而在张某某诉梧州某美容保健用品有限公司肖像权案中,法官将某公司与张某某之前签订的品牌代言合同作为了依据,判定被告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说明法官对于代言合同某种程度上的认可。以类似代言合同为参照,可谓司法实践中新出现的财产损害赔偿确定方式,是人格利益财产价值不断增加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其作为参照的代言合同发生的时间以及领域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者匹配性。

4. 综合酌定方式

通过上述方式都无法确定权利人损失的情况下,法官一般会根据侵权人的过错、侵权手段和情节、侵权后果和影响来综合判断。

七、一般性商业使用行为救济路径之选择———综合救济模式

(一)选择综合救济模式的理由

针对一般性的商业使用行为,由于其很大程度上只给权利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并不需要区分精神损害赔偿与财产损害赔偿,在判决中直接判赔一个总的赔偿数额即可,其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一般性商业使用行为一般不会导致权利人严重精神损害;一般性商业使用行为主观恶性较小,侵权人主观目的在于获取商业利益,而不在于损害权利人名誉,具体手段与情节也不具有道德上的可责性。所以,一般不会对权利人造成较大的精神损害。其次,财产损害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一样,都为金钱赔偿,财产损害赔偿在某种程度上对受害人心理和精神上具有一定的弥补和安慰作用。

(二)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一般性未经许可商业使用行为,通常不会导致权利人严重的精神损害,采用不区分精神损害赔与财产损害赔偿的综合救济模式,其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可以参照财产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方式。

八、其他责任承担方式的配套选择

(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停止侵权、反向声明等方式

实践中,法院为了更好的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通常会选择并用多种侵权责任承担方式。无论是有违公序良俗的商业使用行为还是一般性的商业使用行为,侵权人承担一定损害赔偿责任的同时,承担赔礼道歉、停止侵权、消除影响等民事责任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对权利人的精神困扰。在荷兰,法院认为其他制裁措施的可用性会影响到金钱损失赔偿的判决,甚至很多情形法院认为对于侵权的认定就足以构成了“公平的补偿”。在法国,认为公正声明或者公开判决书的行为可以相应减轻损害赔偿。德国规定有停止侵权以及反向声明的替代性选择。所以,对于未经许可商业使用他人人格符号的侵权行为,无论是在采用分别救济模式还是综合救济模式,采用其他责任承担方式作为辅助,不失为一种抚慰权利人受伤心灵的方法。

(二)象征性损害赔偿金

我国当前立法与司法实践并未引入“象征性赔偿金”制度,象征性赔偿金主要是在一般性商业使用侵权情形下,权利人并未遭受严重的精神损害,法院象征性的判决赔付很少的赔偿金,这种赔偿金并不具有安慰和补偿功能,仅仅起到一种宣示作用。西班牙对此明确采否定态度,认为法院解决的是法律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我国是否引入该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九、结语

班级管理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篇10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特拉弗斯认为:“被认为是与有效的教学有关的特定行为, 仅仅是那些卓有成效的教师内在人格特征的表现而已。”也就是说一个教师除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教育技能和健康的身体状况外, 还必须有良好的符合教育工作需要的人格特质。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 这是大家公认的观点。同样, 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级。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无不闪烁着人格的光芒。班主任要有朴素、务实的工作情感。儒家思想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观点说的是人们不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平常生活中, 在具体的社会位置上, 我们都可以非常崇高地生活, 只要我们对工作有高度的理解, 我们所做的平常之事就有不平常的意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不平凡的责任, 面对物质社会的欲望冲击, 我们只有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才能形成对职业的情感, 才能永葆心灵中那一块净土, 才能形成工作中的动力。

二、管理过程中的人格塑造

管理的实质是什么?“管”是制度上的约束, “理”是感情上的疏导, “管理”就是协调各种关系, 打造和谐、顺畅、高效的班级管理机制。

班主任应懂得理解、宽容和尊重。理解、宽容和尊重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人格, 更是一种教育。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 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如果我们能准确把握这一特征, 在欣赏和感化中培养人格, 用人格去创造力量, 学生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班主任应给学生以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他们大多数都在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 渴望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反馈, 在人格本质上都有上进心。但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有许多原因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造成了学生厌学和烦躁自卑。班主任要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信任, 再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和鼓励, 肯定学生的进步, 让学生有阶段性的成就感。然后他们就可以带着自信和成就感攻克下一个目标。

三、施教过程中的人格塑造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希望之源, 是教师整体形象的代表, 也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直接对象, 这就要求班主任特别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言谈举止, 忌粗野、骄横、暴躁、无知、啰嗦, 更忌无所作为。因为学生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好校长、好老师、好学校。其实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目的也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心中的这“三好”期望, 而这“三好”中的核心就是“好班主任”。

班主任直接面对学生的时候是较多的, 特别是在处理突发矛盾的时候要真诚、坦荡, 切不可因维护师道尊严而遮遮掩掩。谁对谁错应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维护教师自己的颜面而含糊其辞, 甚至偷换概念转移视线, 这样做只能破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而产生消极影响。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陶行智先生“奖你三颗糖”的故事大多数教师都知道。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 它既体现了一个大家的风范, 又展示出了先生的教育智慧, 是一种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 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认真借鉴的。

人格化管理模式 篇11

关键词:班级管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班级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今天的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既要讲究方法,又要注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便可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那么如何通过班级管理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哪?

一、选好班主任、做好领头羊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如果把班级比喻成海洋中的一条船,那么班主任就应是镇定指挥的船长。一个班主任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无疑将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作为学生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教育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所以选好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管理好坏的关键。班主任应该有爱心,有能力、有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言传身教、发挥人格魅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品德修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当然需要“言教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己必然首先做到,才能有表率作用。

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班主任能否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感染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慈爱、信任和宽容。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应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在班级活动中,教师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

三、严格管理、从严治班,建立一套较完整、全面的班规、共同管理班级

班级的管理方法往往直接影响着育人的成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严治班,建立一套较完整、全面的班规是必不可少的。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班规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公平公正、不能因人而异。

建立融洽、互信的师生关系、共同管理班级。高职学生、多是成年人,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只是知识水平上暂时存在着差异性。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民主意识,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吸收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真正把他们看作是班级民主的主体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民主关系。教师对待学生要平等,只有师生真正民主平等了,才能说:“师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才能建立良好的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给学生一个自主管理与自我展示的的平台。

四、了解学生心灵、重视心理健康发展,是健全人格的前提

健全人格脱离了对学生心里思想了解的基础,就无任何意义可言,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发展的人,他们有着个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现在高职学生中有许多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存在各种心理障碍: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人因时因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其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重点培养学生“宽容待人的气度,真诚待人的品德,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逐步塑造健全的人格。要知道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因此在教学和班级活动过程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五、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健全人格的主要载体

班级活动是健全人格的主要载体,是班级的凝聚力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能力,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并切实组织开展好班级的各项活动。班级活动恰当、合理、有序、有效地进行,就是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因此,班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价值性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如运动会、班级管理、爱心捐款、青年志愿者、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组织活动等感悟自己的成长。学会尊重、团结、宽容、友善、理解、互助;学会换位思考,冷静、理性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安全意识,学会用知识保护生命;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自爱、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所以教师要珍惜并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开放的具有吸引力的活动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感受、体验活动所产生的意义,更好地促进学生幸福、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敏.浅谈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2]谢剑桥.浅论高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人格化管理模式 篇12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高职教育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从服务对象来看,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知识、牢固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动手能力外, 还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 必须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积极主动地迎接各种挑战, 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应该分为专业技能和人格培养两大体系。事实证明, 准确地理解, 认真把握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培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改变培养模式, 对于推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培育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课题非常广泛, 但是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理论的不足体现在目前的理论没有清楚地阐述人格培育的内涵, 对高职大学生人格培育过程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实践的不足在于现有的高职学生的人格培育目标未明确设定, 过程实施不具备可操作性, 缺乏培育结果的可测量评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1) 当前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仍然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而学生人格的培养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 使得高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离开校园以后很难尽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和融入社会生活。2) 当前对于高职学生人格培育的课题往往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缺少可操作的实践研究, 培养目标和措施针对性不强, 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培育不具备实战意义。

三、高职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对策与途径

目前的高职学生多为90后, 他们大多缺乏理想信念、共情意识, 个性明显但团队意识薄弱, 时代感强但创新动力不足, 抗压和面对挫折的能力差。因此在现阶段对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原则, 应该是以坚持主流的价值观引导和灵活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坚持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自强自信, 具有责任心, 能够自觉参与社会服务, 乐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人。要达到以上的培育目标, 可以实施以下措施:

1、实施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培育工程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发展需求, 立足本校实际, 集中相关部门, 形成合力,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运用多种实施渠道与方法, 建立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人格培育体系。实施人格培育工程是为了达到两个目标:即所有高职毕业生都具备健全的人格素养, 能够尽快地融入社会;大部分的高职毕业生在拥有健全人格素养的前提下, 培养更多的成功人格素养, 为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实施学生人格培育工程, 必须从新生入校开始, 对学生个体人格素养状况测评, 形成基础数据, 建立人格发展档案。学生个体人格素养状况测评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把人格培育成果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指导学生参考基础测评数据, 按照人格发展要求, 拟定自己个性化的人格养成计划。同时便于辅导员、班主任因材施教地拟定培养方案, 开展教育工作。人格培育工程以一学年为一个阶段, 定期对学生的培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 便于及时进行培养计划的调整和修正。学生毕业后, 还要对其在工作岗位上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整理, 作为培养经验的积累和后续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

2、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高职学生健全人格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 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对于完整人格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 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持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加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高职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可以促进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为自尊自强、宽容大度、懂得生活、适应社会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高职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路径。

3、加强师德建设, 用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在学生的眼中, 教师是值得可信的人, 是一个值得可敬的人, 言谈举止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学生人格培养体系来说, 教师是实施人格培育工程的基本力量。在高职学生人格塑造工作中, 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 对于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去了解学生的现状以及发展需求, 从单纯的“教书”转向“育人”, 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引导学生, 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 促使他们心智的发展, 推动他们逐步完成更高层次的自我建构。同时, 教师应以身作则,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言传身教,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如果教师自己迷失于功利, 忽略人文教育, 不注重自身人格的完善, 那么人格教育将会流于形式, 显得苍白而无力。所以, 高职教师首先要自强自省,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弥补他们人格的不足,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见贤思齐。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人格培育工程专题培训, 使老师们深入了解人格培育工程的内涵意义、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和经典案例, 学习工作方式, 掌握人格培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策划的能力和技巧。

4、以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指导为抓手, 树立高职学生的自信心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高职学生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面对个人得失、进退的取舍等诸多的压力、困惑和焦虑, 使不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滑坡, 令人堪忧。高职学生在高考阶段处于一定的“劣势”, 因此往往缺乏足够的职业自信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但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与普通高校培养的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质特征在于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具备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技能型人才在目前的市场经济需求中是非常紧缺的, 尤其是具备精湛专业技能, 掌握关键环节技术, 能够解决具体的生产难题的人才, 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极强的优势。因此, 各高职院校应以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指导为抓手, 树立高职学生的自信心, 将这项工作作为学生人格培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要大力开展学生的心理指导工作, 加强学生的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了解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的和方向, 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人格培育。

5、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社会环境既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 又客观地要求他们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其中。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会让学生觉得茫然无措, 这也给学校人格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 具有良好的人格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 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较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人格教育不应该回避正面或负面的社会现状, 应该采取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弥补课堂教育和理论教育的缺陷。联系实际, 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实践, 把社会实践看作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 从社会实践中不断增长认识, 从而找出自己在道德上的不足。高职学生在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可能看到或接触到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情况, 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在分辨是非, 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影响, 反思自身所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因此, 可以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此过程中逐渐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实现健康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解海、宁凯、刘亨荣, 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大学生人格培育路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7期.

[2]方宏建, 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研究《天津大学》2010.

[3]汤玉川、雷天晓,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解剖学杂志》2007.

[4]徐姗姗, 大学生人格培育工作的方法与路径初探《人力资源管理》2015.

【人格化管理模式】推荐阅读:

人格化管理08-02

人格化07-12

人格思想07-19

心理人格05-09

人格现状05-11

网络人格05-18

人格否认05-24

人格研究06-01

人格测试06-02

人格教育06-02

上一篇:国外水泥项目下一篇:石材幕墙的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