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化

2024-07-12

人格化(精选12篇)

人格化 篇1

校园文化内涵的研究是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起始点。突破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研究, 我们可以选择从研究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入手。

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趋势的研究理论比较缺乏 (1) ,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校园文化理论比较依附于当前社会现实, 理论的深入缺乏勇气和想象力。校园文化发展趋势理论是一种预见性理论, 同时也是一种寻求理想校园文化的理论。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趋势的一个共识是高校校园文化将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 这种转变是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从英才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体现。“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学校类型更加繁多, 教育形式、层次更加多样, 学生来源、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千差万别, 校园文化的覆盖率大大增加, 教育者和受教育要求积极参与并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 共享校园文化氛围的资源, 这必然使校园文化呈现多层次、多格局的特点” (2) 。而事实上, 这种多层次、多格局的特点并不仅仅反映在群体上, 未来的教育将关注到个体心理结构的多重性, 将从知、情、意的统一, 即认知结构、评价结构和审美结构的统一去塑造受教育者, 具体反映在校园文化的层次上, 将是理性层次、道德层次和情感层次的统一。

校园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向, 实际上是一种大众审美文化的转向。随着校园文化的内在深入发展, 它将向审美方向转变。审美文化的普遍性、广泛性、当下性和体验性一方面使校园文化的主体深切地感受着校园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归属, 另一方面又使他在审美活动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 促进着知、情、意相统一的人格的健康发展” (3) 。另外, 有研究者从校园文化的功能性出发, 指出了未来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将从娱乐、教育两方面的功能向传播、审美、创造三位一体的模式转变, 分析了校园文化从教育功能向内涵功能转向的必要性:“创新精神和能力是人才最基本的内核, ……较高的审美能力是创造和享受更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将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其内涵, 通过一系列知识性的文化活动, 向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文化知识信息, 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大学校园文化功能‘传播—审美—创新’三位一体模式。” (4)

从以上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看出, 未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将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审美性。

校园文化是人的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涵指向着人, 指向着人的精神向度, 从人的生存与发展、从人的精神的情感性与思想性出发, 我们认为,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从根本上讲是审美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授予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必须的知识, 而且也在于给每个人以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 (5) 营造校园幸福是校园文化的审美追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文化会影响个体幸福感, 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在主观幸福感上有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文化有关 (6) 。有一点还可以补充的是, 主观幸福感除了来自对外在需求的满足, 还取决于情感的平衡, 情感的平衡可以借由审美的锻炼来获得。这种审美的锻炼需要运用审美教育的手段, 大力发展校园审美文化, 使每个人在审美创造和欣赏中得到愉悦, 自愿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人格, 以审美的态度超脱外物的束缚和影响, 达至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幸福。

席勒曾说过:“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我们也可以说, 只有美才能使校园幸福。校园文化要有思想的氛围、精神的氛围, 更需要情感的氛围、快乐的氛围、幸福的氛围。校园幸福使校园人愉快地感受到在校园文化中主体的价值, 从而自觉地在实践中去塑造和确认自身的价值。只有审美性的校园才能使校园幸福。

未来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 未来的学校是审美的学校, 美的理念将渗透进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中, 审美性的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校园文化主体的审美意识, 校园文化主体是审美的主体。审美性校园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审美主体以具有审美人格为其本质特征。“审美人格作为美学意义上的人格, 指的是人的风度和格调, 具体而言即是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 达到了美的境界, 表现出和谐、个性、自由、超越和创造等基本特征” (7) , 这个定义区分了审美人格与其他人格所独有的特点, 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和追求, “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 需要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价值存在, 需要真善美的和谐人格” (8) 。事实上, 审美人格也是理想的教育人格。审美人格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有共通性, 即它们都以审美性为特征, 追求审美境界。这决定了要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美的内涵, 就必须通过审美人格的构建, 在校园文化实践中使校园文化主体人格审美化。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审美人格, 二是校园审美人格。个体审美人格是每个校园人自身所具有的, 个体审美人格的构建是长期的, 它伴随人的一生, 它需要个体审美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 并依靠自身自发自为地去养成。从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角度看, 个体审美人格的构建需要发挥学校的教育实践和校园文化的力量, 本文在此重点讨论校园审美人格, 故不作论述。在校园文化实践中, 校园审美人格是校园文化的审美人格化, 当校园文化的表层文化实现了审美性特征, 内层文化又达至美的境界, 校园文化也就具有了审美人格的意义。校园文化审美人格化既是蕴含着个体审美人格的有机综合形态, 又是促进个体人格走向审美的感召性力量。根据审美人格和谐、个性、自由、超越和创造的特征, 校园文化审美人格化要实现其意义, 就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具体文化实践中体现以下价值取向:

1. 崇尚自由创造, 尊重个体自主性。

人的创造性既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需要, 又是个体审美的需要。人是在创造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确认自身的本质。美是一种创造,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黑格尔曾说:“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要达到这个目的, 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 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复现了。” (9) 人通过创造, 在外在事物中再现了自我, 创造性地体现了美的内涵和人的价值。人不仅在创造中完成了自我实现, 而且在创造中获得了精神愉悦, 在情感的满足中升华了个体的人格世界, 即审美的境界。

实现校园文化审美人格化, 必须崇尚个体的自由创造, 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 在自由创造的校园文化中, 充分尊重个体的自主性, 实现个体的自主选择和个人创造力的最大发挥。这里面, 具有审美人格的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独立个性表征的校园文化, 它不会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去规定每一个校园文化主体的发展, 也不以统一性来牺牲每一个主体的独立性和自然的天赋, 它反对在现代性之下的规训教育所形成的规训化校园文化的技术理性和文化控制;它让校园文化主体在充分的自我选择中去认识自己, 反思人生, 学会爱和真诚, 懂得尊严与责任, 以自主独立的方式去真正完成源于内心自觉诉求的审美人格。由于审美人格最终是通过自我来塑造的, 因而自由自主的文化表征对校园文化审美人格化的构建是十分重要且必须的。

2. 对功利主义和当前社会现实的超越。

审美的超功利态度和超越现实的理想性使审美人格也具有这种特点。校园文化审美人格化必须超脱功利主义对它的消极影响, 同时不受制于当前社会现实对它的硬性要求。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理念对人才的培养最看重的是专业技能, 培养的是满足社会分工需要的专业之才或职业之才, 而人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人格品质则被这些“才”所掩盖。在某种程度上, 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急功近利的反映。在我国, 现代高校普遍依赖于政府部门, 大学组织政治功利化倾向并不鲜见。“一些大学弥漫着推崇官阶、唯官是重、攀权附贵的庸俗风气, 神圣的学术尊严被学术腐败所玷污, 知识殿堂被亵渎。同时, 一些大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 对急功近利的商业化行为过度热衷, 使得神圣的学府被人指责为‘学店’。有的大学成为金钱的奴婢, 充满了世俗气与铜臭味, 大学行为被经济利益驱动, 商业化的侵蚀严重扭曲了大学的灵魂” (10) 。这种实用功利和政治功利的消极影响最终会内化在校园文化主体的人格上。

大学承载着人类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寄寓着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 高校校园文化必须以自己独立的人格立场, 外化自身内涵于具体的文化实践中, 引领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虽然它不可能脱离社会整体文化而独立存在, 但它闪烁真理与智慧的光芒使它比外部社会文化更具理想色彩和人格力量。在文化实践中, 校园文化审美人格化应该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平衡社会物欲和浮躁心态, 减少校园商业化气息, 使校园文化呈现出人灵性的一面。

3. 重视审美教育, 发展校园审美文化。

重视审美教育是为了以美育的情感性平衡理性教育中唯理性知识、理性能力是举造成的人格发展倾斜。理性教育造就了理智发达而情感淡漠的人格, 而审美人格作为和谐性的人格, 校园文化审美人格化以人格和谐为重要特征, 它以美育为媒介, 营造具有温暖情怀的校园文化, 让校园文化主体能切身感受到处处洋溢欢乐和幸福的校园氛围。在审美运用与教育中, 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另一方面是为了完善人的人格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教育, 它对教育手段的选择往往倾向于科学化、理性化, 强调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对知识的获得, 教育成了以发展理性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而审美教育的一个不同的特点便是“非理性化”, 突出情感性。“美的事物具有动情性, 而且审美主要是一种情感性的活动。运用审美的手段进行教育, 最重要的是将受教育者的情感调动起来, 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结合起来” (11) 。

审美教育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便形成了校园审美文化。这里的校园审美文化是一种狭义的审美文化, 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 主要是形成于艺术欣赏和创造活动中的文化形态, 广义的校园审美文化则包括了校园文化的各个审美层面和审美形态。校园文化审美人格的构建也是一个文化平衡的过程, 在教育理论上, 它对促成理性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的和谐性通向着审美人格的构建。

摘要:未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将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审美性。审美性校园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审美主体以具有审美人格为其本质特征。在校园文化实践中, 校园审美人格, 是校园文化的审美人格化, 当校园文化的表层文化实现了审美性特征, 内层文化又达至美的境界, 校园文化也就具有了审美人格的意义。审美人格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有共通性, 即它们都以审美性为特征, 追求审美境界。这决定了要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美的内涵, 必须通过审美人格的构建, 在校园文化实践中使校园文化主体人格审美化。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审美人格化,价值取向

注释

1[1]以“校园文化发展趋势”为题在CNKI进行检索, 有6篇研究论文.

2[2]李春梅, 陈明详.21世纪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交通高教研究, 2003, (5) .

3[3]陈汉新.审美认识机制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4]李春梅, 陈明详.21世纪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交通高教研究, 2003, (5) .

5[5]转引自李如密.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34.

6[6]郑雪等.幸福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135.

7[7]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论教育与审美人格的构建.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002, 4。

8[8]李春秋主编.教育伦理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59.

9[9]黑格尔.美学 (第1卷) .商务印书馆, 1979:39.

10[10]季诚钧.大学属性与结构的组织学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 (2) .

1111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272.

人格化 篇2

背景

六十年代耐克公司创建之初,它还是一家规模甚小,随时都有可能倒闭的企业。早期广告侧重于产品的技术优势,因为当时品牌定位在正式体育选手市场。八十年代,耐克产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青少年)。

突破

从1986年的耐克充气鞋垫广告开始,耐克公司不再一味宣传技术性能,而是迎合了刚刚出现的健身运动的变革之风,广告创意是由象征嬉皮士的甲壳虫乐队演奏《革命》,在反叛图新的旋律中,一群穿戴耐克的美国人沉醉在运动中„„耐克掌握了青少年厌恶说教与追星的特点,祭起“明星攻势”的法宝,相继与一些体育明星签约,在广告片“谁杀了兔子乔丹”中,几乎没有出现耐克产品的“身影”,只是用受人注目的飞人乔丹和兔子本尼演绎了一段故事。在一连串的消费者自我想像、对比中,迎合他们的自我意识,从“乔丹”意识到“热爱运动的我”,从“穿着耐克鞋的乔丹”联想到“穿着耐克鞋的我”„„

耐克公司在针对体育爱好者群体时,其沟通内容着意于:耐克和你一样是体育世界的“行家”,我们都知道体育界所发生的一切。棒球明星宝·乔丹后来因伤退出体坛,本来一脚踢开是商业社会的天经地义,耐克公司却继续与他合作拍广告,这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耐克与我们一样不会抛弃一个不幸的昔日英雄。又如,巴克利脾气火爆,常有出格之举,耐克公司在广告中并没有遮掩这些。一个真实的体育世界拉近了耐克与顾客们的距离,最终成为“知己”。

Nike不足廿岁,却超过了曾雄居市场的领导品牌阿迪达斯、飙马、锐步,被誉为是“近20年世界新创建的最成功的消费品公司”。

点评:

许多人认为耐克神话在于“明星攻势”,但事实并非如此,起到根本性作用的不是沟通的形式而是内容,是在广告中与消费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通常人有三格:体格、性格、风格,把商品视作平常人,耐克的人格化沟通艺术,其分析如下:

体格——其实不过是一种鞋而已

性格——热爱运动,崇拜明星,希望受人重视,思维活跃

风格——叛逆不羁充满梦想而又有血有肉的美国英雄形象,青少年文化的组成部分与身份象征

同质化大潮中,商品的体格甚至性格都可以克隆,但风格就不可以!站在人的角度去塑造产品“人格”,品牌往往成了一个梦,一个有钱就可以买得到的梦。

国资管理先人格化 篇3

第一,是过度垄断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的国有经济领域,仍然存在着过度垄断。

第二,是定位和规则问题。理论上争论不休的是:国有经济为什么存在?有种种解释,但并没有一个很权威的说法。在关于国有经济存在必要性的多种解释后面,当然就会引出对它相关规则的不同设计路线。应该是有激励就有约束。那么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权、责、利”机制应当有一套什么样的规则?这个问题还存在明显的争论。

第三,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今后到底应怎样健全、怎样进一步优化?仍然存在很多不同意见。我不认同现在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已经达到了一个基本成形、可以相对稳定状态的判断,还有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任务。

第四,和这些相关的,还有一个理论色彩很浓厚、现实生活里影响也绝对巨大的公有经济的实现形式问题。它直接联系到我们多少年延续下来,现在仍然没有办法下定论的“公有制是‘为主体’还是‘为主导’?”

下面勾画一下我心目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大致应是什么样的构架。

从总体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局中,应该把经营型、公益型和自然资源型的资产分类。经营型、公益型都是自然资源型资产开发以后形成的,资源一旦开发,它必然进入这两者中的某一个形态。

比如一块地皮,没用的时候说不上它是经营型还是公益型。一旦开发出来,如建立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园,它是经营型的;如果开发了作为公共绿地,它是公益型的。而且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转化的可能。有的时候原来是经营型,后来“退二进三”,企业调到郊区去了,这块地变成绿地了,这是从经济型转成公益型。一般并不存在绝对不可能转换的情况。

在认识相关地位和必要性之后,谈谈企业的经营型国有资产。十六大对于这种经营型资产已给出非常明确的说法:中央、地方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这一点很关键,也就是说,过去笼统所说的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必须分层界定为中央的资产、省的资产、市县的资产,三个层级上都必须人格化地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先别讲什么政策目标、社会目标,先讲出资人的资产管理资格,就是国资局、国资办,也有地方叫国资委。只有把国有产权具体人格化到各个层级、各个环节上,才可能有效地解决产权虚置、悬空问题,从而把我们过去的弊病革除。

中央级资产管理体系现在在实体经济层面已经有明显进展,2008年后正式编制国资委下管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成为需对公众交待的公共财政预算体系里面相对独立又有机协调的部分。它和其他的公共收支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协调在一起,形成一个公共财政预算体系。

公共资源配置中解决政府“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最标准的现代化形式,就是完整、透明的预算、决算,并让公众意愿在其中尽可能充分地表达出来。

卡罗拉:赋予人格化的营销 篇4

近年来,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乍看去还是“价格”主导, 内在却是“智慧暗涌”竞起波澜。正如两年前, 当汽车市场还广以“低价策略”作为享受独占性利益的有力跳板时, 有一个品牌却以一种赋予“人格化”的品牌力在市场上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这个品牌, 就是卡罗拉。凭借近年来对卡罗拉品牌营销导向的剖析, 一汽丰田集合其公关团队的中坚力量及重要成员 (新势整合传播机构) , 联手打造出一场卡罗拉情感战役, 并在销量与口碑两战大获全胜, 带着对它背后故事的探寻, 《国际公关》记者采访了这场公关战役的幕后主导者——一汽丰田公关总监马春平女士。

采访开始, 马春平先问记者:“你喜欢郭德纲吗?”记者诧异。马春平接着说:“他有一个作品叫‘我要幸福’。”以此作引, 她直接把这次采访引到了卡罗拉的“幸福相约”。

传递幸福生活态度

接连两季的“卡罗拉, 幸福相约”主题相亲活动, 将卡罗拉推到了社会话题及汽车行业的风口浪尖。这场“相亲盛会”共在长沙、广州、大连、成都、北京等全国12个城市举办, 每一场都有上千人参与, 场场爆满, 在全国范围内点燃了爱与幸福的热情氛围。同时, 这场幸福之火也助燃了卡罗拉的高销量。在去年的日本地震阻遏下, 卡罗拉仍取得了国内近20万辆的销售佳绩;今年上半年, 卡罗拉的累计销售也已突破9万辆。

这场公关战役, 在行业内被视为一场成功的“幸福营销”。马春平表示, “举办‘幸福相约’, 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消费者对这类活动的认同与需求, 那么, 我们就只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打造高质量、有力度的活动。”在内容设置方面, 卡罗拉“幸福相约”中设置了基本的相亲环节。但除此之外, 今年卡罗拉又增加了一些忠于消费者需求且更具特色的活动亮点:“幸福大讲堂”中, 将“选人”与“选车”的实用诀窍巧妙贯通;“集体婚礼”上, 第一季的情侣披上婚纱, 延续了爱情溯源;而在本季的收官之战, 卡罗拉继销量之外, 再次获得了一项与爱情有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得到了销量和情感上的双丰收。如今, 经过两季活动的累积, “幸福”二字已成为卡罗拉的代名词。

“我们要做的, 不仅仅是塑造‘幸福’两个字。”马春平在谈到营销成果时说, “对于刚刚走入家庭或者即将走入家庭的适婚人群, 他们正面临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 对安定、舒适且具有品质感的家庭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我们要做的, 是通过这个活动平台传递幸福生活的态度, 引导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让消费者在卡罗拉的品牌态度中, 得到共鸣。”

不是一款车, 而是一个品牌

作为“全球销量冠军”, 3800万辆的世界销量为卡罗拉奠定了极高的舞台, 国内近80万的车主口碑也证实了其强大的品质实力。“在打造物质精品的同时, 更坚守‘为世界上每一个人带来幸福与快乐’的研发理念, 卡罗拉历经半个世纪一路走来, 并不仅仅是在向用户提供产品或单纯的座驾, 也是坚持在打造幸福品质生活, 树立并传达着一种品牌精神。”马春平如是说。

回顾卡罗拉在国内的成长轨迹, 从节油大赛、家庭运动会、“缤纷车贴创意生活”, 到“幸福相约”主题相亲活动, 在新势整合传播机构的全力配合下, 一汽丰田的公关团队在深入探寻受众需求、喜好等方面的基础上, 已将卡罗拉自身的品牌特质有效融入。一系列饱含情感因素的营销举措, 始终与“家庭”、“生活”和“爱”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消费者对我说, ‘之所以青睐卡罗拉, 是因为它能让我产生亲近和信赖。’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马春平说, “我心中的卡罗拉, 既要有过硬的‘品质功底’, 又要具备最好的‘人性关怀’。我们今天‘入门’了, 但接下来, 我们还能做到最好。”

“幸福营销”实现一汽丰田大反转

一直以来, 卡罗拉以卓越的战绩承担着一汽丰田近半的市场份额。在2011年日本地震产能恢复后, 同样由“幸福相约”开启了一汽丰田营销活动的序幕。“随着整个车市的发展和消费者观念的逐步成熟, 我们的营销方式当然也需要不断创新。”马春平表示, “去年, 一汽丰田公关团队在经历8年的积淀和努力后, 同时也在产能不足的状态下, 审视了既有的品牌营销策略, 也在深入探寻受众需求、喜好等方面的基础上, 再为产品和品牌进行市场定位, 全面制定了‘体验式’营销的策略, 集中企划了一系列全方位、多维度的市场活动, 卡罗拉的“幸福营销”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但也仅为‘一环’。”

去年, 一汽丰田对各品牌的传统营销模式一并进行了诸多创新, “幸福营销”之后, 各项活动的迅速跟进, 即刻实现了一汽丰田的“大反转”, 不仅增进了消费者对全品牌的了解和信赖, 也成为了自下半年以来, 一汽丰田销量节节攀升, 并在今年一举实现累计300万辆的销售佳绩的重要动因。

人格化 篇5

第一型:完美型(Reformer/Perfectionist)【完美主义者】

*【欲望特质】:追求不断进步

〖基本困思〗:我若不完美,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原则性、不易妥协、常说“应该”及“不应该”、黑白分明、对自己和别人要求甚高、追求完美、不断改进、感情世界薄弱;希望把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希望自己或是这个世界都更进步。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是否犯错,也会纠正别人的错。

〖主要特质〗:忍耐 、有毅力 、守承诺 、贯彻始终 、爱家顾家、守法 、有影响力的领袖 、喜欢控制 、光明磊落。

〖生活风格〗:爱劝勉教导,逃避表达忿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干不完的事。

〖人际关系〗:

你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显浅易明。正因为你事事追求完美,你很少讲出称赞的说话,很多时只有批评,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对身边的人也是!又因为你对自己的超超高标准,你给自己很大压力,会很难放松自己去尽情的玩、开心的笑!

〖愤怒、不满〗

属于第一型的你,相信常常这感觉,对吧?你们常有愤怒、不满的感觉都是源自你们超高的生活要求。当遇到什么不顺意时,就很容易感到嬲怒、不满,觉得事情不应该这样发生……这种情绪不单是对自己,还有对周围的环境和人,都是一样,因为你对他们一样带有超高的要求。但要注意,作为你的朋友,要承受你的嬲怒情绪,的确不是容易,也会造成压力,所以要多加注意啊!

〖失望、沮丧〗

同样因为你们事事追求完美的态度,让你们在生活里常常感到碰钉子、不如意。除了是对外发泄愤怒情绪,其实在内心不断经历挫败,不断经历失望。这些情绪对你们并不健康,必须积极处理。最根源的方法不是让自己做得更出色,而是调节对每事每情的看法,轻松面对! 其他类型上面说的有的 事正确的

〖基本恐惧〗:怕自己做错,变坏,被腐败

〖基本欲望〗:希望自己是对的,好的,贞洁的,有诚信的

第二型:全爱型、助人型(Helper/Giver)【给予者】

*【欲望特质】:追求服待

〖基本困思〗:我若不帮助人,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渴望别人的爱或良好关系、甘愿迁就他人、以人为本、要别人觉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 ;很在意别人的感情和需要,十分热心,愿意付出爱给别人,看到别人满足地接受他们的爱,才会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

〖主要特质〗:温和友善、随和 、绝不直接表达需要,婉转含蓄 、好好先生/小姐 、慷慨大方 、乐善好施

〖生活风格〗:爱报告事实,逃避被帮助,忙于助人,否认问题存在。

〖人际关系〗:

助人型(Helper)顾名思义,你很喜欢帮人,而且主动,慷慨大方!虽然你对别人的需要很敏锐,但却很多时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在你来说,满足别人的需要比满足自己的需要更重要,所以你很少向人提出请求。这样说来,你的自我并不强,很多时要*帮助别人去肯定自己。

〖自豪、骄傲〗

第二型的你,是否觉得这个形容很不贴切?觉得很惊奇?其实,一向表现得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你,是通过热心帮助人去肯定自己,要朋友接纳欣赏自己。所以当有朋友找你们帮助,你自是开心不已,也会有自豪和骄傲之感,因为在过程中你得到肯定和满足。

〖占有、控制〗

正因为帮人得到这么多的满足,你们很想继续这样的关下去,这个很正常!可是,当你们「投资」下越多时间和心力,你希望得到的回报更多。很有可能,你们会很希望朋友会很「attach」你,甚至是只「attach」你一个,事事对你说,跟你分享。这便反映在你内心的占有欲,若然朋友非这样对你,便会很失望,觉得他们背叛了你。甚或,你可能会对他们施加压力,以控制他们。这里当然不是说每个第二型都是这样子,但当我们状态不佳,心情不太好时,的确有机会出现以上倾向。多点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有助控制及改善!

〖基本恐惧〗:不被爱,不被需要

〖基本欲望〗:感受爱的存在

第三型:成就型(Achiever/Motivator) 【实干者】

*【欲望特质】:追求成果

〖基本困思〗:我若没有成就,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强烈好胜心,喜欢认威,常与别人比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价值高低,着重形象,工作狂,惧怕表达内心感受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是个野心家,不断地追求有效,希望与众不同,受到别人的注目、羡慕,成为众人的焦点。

〖主要特质〗:自信、活力充沛 、风趣幽默 、满有把握 、处世圆滑 、积极进取 、美丽形象

〖生活风格〗:爱数说自己成就,逃避失败,按着长远目标过活。

〖人际关系〗:

成就型(Achiever)你精力充沛,总是动力过人,因为你有很强的争胜欲望!你喜欢接受挑战,会把你自己的价值与成就连成一线。成就型的你会全心全意去追求一个目标,因为你相信「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动力十足的你,最好做leader带领其他人啦!

〖自恋、炫耀〗

第三型的人倾向看自己成为颇大、颇重要的,所以有一点点的自恋、自我膨胀。所以你们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友人看,甚至极端时,会在朋友面前撒谎,以求「保持」自己在朋水心目中的形象。很多时,第三型真正的实力往往没有那么强,因为他们的表达实有一点点夸张。

〖害怕亲密〗

第三型的你很害怕亲密关系,不是说你们会没有朋友,只是当关系进深的时候,你可能会因怕真面目被看见而避开、逃掉。所以,亲密/好朋友关系对第三型说并不容易建立,因为他们害怕被人看见自己的真面目,也因此很难开放自己与人坦诚交往。第三型的你好胜心颇强,通常认为自己不能在朋友面前「认衰」,所以会表现得「很棒很棒」的,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啊!当能容许自己以真面目视人,你的生活将很快乐!

〖基本恐惧〗:没有成就,一事无成

〖基本欲望〗:感觉有价值,被接受

第四型:艺术型,自我型(Artist/Individualist)【悲情浪漫者】

*【欲望特质】:追求独特

〖基本困思〗:我若不是独特的,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情绪化,追求浪漫,惧怕被人拒绝,觉得别人不明白自己,烈占有欲,我行我素生活风格:爱讲不开心的事,易忧郁、妒忌,生活追寻感觉好;很珍惜自己的爱和情感,所以想好好地滋养它们,并用最美、最特殊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想创造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形象和作品,所以不停地自我察觉、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探索。

〖主要特质〗:易受情绪影响、倾向追求不寻常、艺术性而富有意义的事物、多幻想,认为死亡、苦难、悲剧才是极具价值和真实的生命、对美感的敏锐可见于独特的衣着,及对布置环境的品味显出他的独特性、极具创造力、过分情绪化、容易沮丧或消沉 、常觉生命是一个悲剧、对人若即若离,怕亲密的关系令人发现自己不完美就会离他而去。

〖生活风格〗:爱讲不开心的事,易忧郁、妒忌,生活追寻感觉好。

〖人际关系〗:

自我型(Individualist)曾否有人跟你说,你有艺术家的脾气?这个自我型就正正是艺术家的性格-多愁善感及想像力丰富,会常沉醉于自己的想像世界里。另一方面,由于你是感情主导的人,有些工作你唔“LIKE”就可能会唔做架啦,不会考虑责任的问题。

〖嫉妒、比较〗

自我型的你们其实都有点「艺术家脾气」,对吧!自怜、觉得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喜欢沉醉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很多时,第四型的表现会比较抽离,都是因为跟身边人比较,觉得自己不同,其他人不会明白,又觉得其他人都拥有很多你们没有的东西,所以在现实的社交圈子里很难得到满足。

〖自我沉醉、自怜〗

由于从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自我型的朋友都会在幻想里建构自己的世界,制造一些moody的环境,好让自己的情绪得以发泄出来。不过,这样一来,自我型的人都显得比较情绪化,令其他人更不能明白你们,更孤立起来。所以你们要小心,不要让自己过分脱节啊!

〖基本恐惧〗:没有独特的自我感受或存在意义

〖基本欲望〗:寻找自我,在内在经验中找到自我认同

第五型:智慧型,思想型(Thinker/Observer) 【观察者 】

*【欲望特质】:追求知识

〖基本困思〗:我若没有知识,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冷眼看世界,抽离情感,喜欢思考分析,要知很多,但缺乏行动,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喜欢精神生活,不善表达内心感受;想藉由获取更多的知识,来了解环境,面对周遭的事物。他们想找出事情的脉络与原理,做为行动的准则。有了知识,他们才敢行动,也才会有安全感。

〖主要特质〗:温文儒雅 、有学问 、条理分明 、表达含蓄 、拙於词令 、沉默内向 、冷漠疏离 、欠缺活力 、反应缓慢

〖生活风格〗:爱观察、批评,把自己抽离,每天有看不完的书。

〖人际关系〗:

理智型(Thinker)你是个很冷静的人,总想跟身边的人和事保持一段距离,也不会让情绪。很多时,你都会先做旁观者,后才可投入参与。另外,你也需要充分的私人空间和高度的私隐,否则你会觉得很焦虑,不安定!你也很有机会成为专家,例如电脑啦,漫画啦,时装啦,因为你对知识是非常热爱的!

〖好辨、抽离〗

思想型的人常常观察身边的事,却很少参与,所以感情投入也很少。还有,他们好辨,很执着,却少有「辨输」的空间和量度。对知识的执着固然重要,但经验生活中所得的体会也非常可贵,希望你们取得平衡,得到最多!

〖基本恐惧〗:无能,无知

〖基本欲望〗:能干,知识丰富

第六型:忠诚型(Team Player/Loyalist) 【怀疑论者】

*【欲望特质】:追求忠心

〖基本困思〗:我若不顺从,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做事小心谨慎,不轻易相信别人,多疑虑,喜欢群体生活,为别人做事尽心尽力,不喜欢受人注视,安于现状,不喜转换新环境;相信权威、跟随权威的引导行事,然而另一方面又容易反权威,性格充满矛盾

人格化:感情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 篇6

在指导学生朗读《特殊的葬礼》中描写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雄伟壮观场面的时候,通过三次朗读指导,我发现人格化是感情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回想三次朗读指导的经过,感触颇深。

从表现出发与文字同行,唯技巧指导令朗读沦为发声过程

[情境再现]

师(出示段落):在朗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

生:要将“咆哮”读重音,突出大瀑布的流量大。

生:我认为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要语气高昂。

生:读“一泻千里”等词语的时候要做到语速较快,就好像真的看到了大瀑布往下流得特别快。

……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读出大瀑布的雄伟气势。

[自我辩课]

学生朗读有板有眼,很有气势,听着抑扬顿挫的声音,我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但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一个腔调朗读,且表情都十分严肃。一旦朗读结束,学生就立即呈现出一种松散的状态,好像刚才朗读的内容立即从他们的脑海中消失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知道这种我们通常习以为常的朗读指导是失败的。

反思刚才的做法,可以看到的是,刚才所谓朗读不过是一次发声练习。教师将学生置于旁观者的地位,从文字出发,从表现形式出发。在进行指导朗读的时候,教师注重重音、停顿、语气等朗读技巧,重视的是如何在文字层面上落实这些朗读技巧,力图通过朗读技巧训练来获得所谓的有感情朗读,至于文字后面的内容很少能够考虑到。这样长期训练的结果是很多学生拿到文本就能够拿腔捏调(所谓有感情)地读出来,但是问问学生你明白了什么,好多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样的朗读说到底就是一种操作性的发声练习,将整句话拆分为了一个个词语单位进行重音、停顿的发声训练。朗读变成了一种简单的由符号向声音转换的抽象的操作性训练。学生发出的只是声音,对于语言所附着的内容没有透彻理解。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不知道通向活生生的语言和思维的源泉的途径,那么不管他怎么样解释如何读,如何发音,如何掌握语调等等,也教不会学生富有感情地去读。”

明白了不足之后,我立即改进,寻找那条“通向活生生的语言和思维的源泉的途径”,在接下来的朗读指导中,我这样进行:

从存在出发与画面同行,重情境再现使朗读成为还原行程

[情境再现]

师:读这段话时,同学们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听到了瀑布轰然作响的声音,听着这雄壮的声音,我都陶醉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瀑布很宽,从很高的地方流下来,一泻千里,那场面真是壮观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瀑布从高处飞下来,浪花四溅的样子,那可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师:虽然没有机会亲眼见过塞特凯达斯瀑布,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段视频来感受一下昔日雄壮的画面。

(学生欣赏视频)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观看视频后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自我辩课]

整齐划一、拿腔拿调的朗读没有了,学生似乎在倾听瀑布的声音,想象瀑布雄伟的英姿。但是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显得比较庄重,虽然力图通过朗读反映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学生是拘谨的,文本内容、文本朗读、学生的精神状态三者之间没有形成和谐共振。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回顾刚才的朗读指导,我将学生视为文本创作的参与者,力图让学生以观众的身份去还原作者创作的大瀑布。朗读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想象,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解决“言—象”的转换,但所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为了想象而想象,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学生是在教师的命令或者是暗示下被动参与。在这样的朗读指导过程中学生还只是一个虚假的参与主体,加上被动的参与方式,当然导致了朗读指导的低效。

从朗读的目的来看,朗读是为了试图还原出客观存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这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塞特凯达斯瀑布在我们的想象中是多元的,朗读所呈现的是我们每个人眼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将客观存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通过我们的朗读想象创造出来的做法无疑是不现实的。这样来看朗读目的,我们的定位错误了。

如果将语言视为一个存在的场,朗读的过程就是我们融入这个场的过程,学生对于 “大瀑布”“咆哮”“一泻千里”这些需要体验的内容没有体验,或者是感知很少。所以,尽管这时候他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了朗读的创造过程中来,但因为先天因素的不全,儿童还是处于朗读这个场之外,所以,朗读对于儿童而言是个失去童趣的还原行程。

没有情趣的支撑,朗读目的的错位,当然在朗读过程中就不难看到儿童主体的缺位。这样的朗读说到底不过是学生代替文本的作者将他的话说了出来。学生是代言人,当然在朗读中多少也触发了学生内在的固有的情感思维的内核,但学生还是徘徊在作者和自己的边缘,感到无所适从。

“语言传达的不仅仅是用人类语言显示物体和现象,而且还有纯属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是呀,在刚才的朗读指导中我只是重视了让学生去还原画面,但是附着在画面上的作者“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没有了,对于学生来说,他没有能够走进作者的心灵中去。而要能够在画面上附着作者“个人体验和感受”的最佳做法就是对于文本内容的人格化,从而使得文本内容得以成为鲜明的形象,“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的形象中时,儿童才能够理解”。因此,在朗读指导中要指导学生从鲜明的形象的角度进行朗读练习。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决定从文本内容人格化的角度入手进行朗读指导:

从形象出发与作者同行,人格化的情趣朗读成为创造旅程

[情境再现]

师:如果将塞特凯达斯瀑布比做一个人,那么,你眼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一句话让孩子们思绪飞扬)

生:我认为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一个大嗓门的人,像张飞一样说话高声粗气的。

生:我认为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一个肌肉强健的人。

师:他的肌肉在哪儿呢?

生:他从群山之中走来,书中说了“在他的周围有群山”。

生:他是一个不断变换形象的人。

师:这么说有意思了,但我没有听懂你的意思。

生:我是说当塞特凯达斯瀑布从一百多米的地方泻落下来的时候,他的水流量在发生变化,也就是他的衣裳在发生变化,所以说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人。

生:他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人,需要我们仰起头才能够看得见。从“悬崖”可以看得出他很高。

……

师:那么我们就通过朗读将心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读出来。

[自我辩课]

学生朗读很是投入,有一些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还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看得出来,孩子们真正投入到了大瀑布的情境中,他们从文字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接下来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快要消亡这一部分的时候,我让学生接着朗读,学生的声音自然低了下来,语气沉重,等朗读完毕,学生脸上的神情凝重。看得出来学生确实已经投入了进去,达到了文本内容、朗读、学生内在的精神发展三者之间的和谐律动。毋庸置疑,这次朗读指导是成功的。

反思这一次朗读指导的成功,不难看出人格化是感情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

人格化促使学生建立起鲜明形象

朗读不是一种单纯的声音发泄,它是通过声音来丰富文本形象,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通过 “大瀑布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一提问,使得学生很快就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大瀑布的人格化形象,随后的朗读是学生对于自己头脑中的大瀑布进行丰满,这个过程是学生多元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对于文本内容进行人格化丰满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情感的过程,从而使得“情感往往是伴随着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产生”。

人格化切合儿童的精神生活需要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没有产生美的创造性劳动,没有童话和幻想、游戏和音乐,就不能想象阅读能够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不是生活的附属物,它是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满幻想的儿童来说,世间万物都是富有生命的,也就是说孩子们善于人格化世间万物。这一过程也是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更是孩子们思维的游戏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当我们提出了“你认为大瀑布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的时候,孩子们精神振奋。这样的振奋来自于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未知游戏的到来。当我们要求孩子们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人格化的时候,也是“语言连同最细致的含义进入儿童的意识,它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领域和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段”。

人格化适合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

“文本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文本化的人格存在,另一方面,人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人格化的文本存在。” “文本是人的一种对象化存在。”文本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人格化的创生产物。客观事物是作为一种形象而进入创作者的视野中的。人格化的朗读指导中人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存在”,是一个在学生与文本“接触”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创造过程。这个意义建构的两个来源就是文本以及学生自己。在这一朗读过程中,学生和文本主体心灵在某一点上相遇,共同创造着文本的意义,它变成了人的一种内部成长方式,是一个快乐的创造旅程。

实践证明:人格化文本内容是指导感情朗读的新视角,是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最佳路径。

人格化 篇7

1 点、线、面感觉生活的体验

(1) 点的新构建。生活中有众多的点元素, 如泡沫、气球、雨点等, 体验点在构成中的排列所引起的视觉流动, 引入了时间的因素, 利用点的大小、形状与距离的变化, 可以设计出富于节奏韵律的画面。

(2) 线的新构建。线分为四类:直线、曲线、折线以及三者的混合。直线又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三种形式。各种线所代表的生活情感各有不同, 其中, 水平线给人平静、开阔、安逸的感受;垂直线给人崇高、挺拔、严肃的感受;曲、折、弧线具有强烈的动感, 更容易引起视线的前进、后退或摆动。如图1中众多线的创意表现, 水墨的流水线与咖啡的香气线相互交织成一组生活交响乐。

(3) 面的新构建。面在构成设计中的概念, 可以理解为点的放大、点的密集或线的重复。图1中以大块面将画面分为上下两层, 层次分明, 一目了然, 同时圆规、刀叉、画笔等生活元素都带有部分面的表现, 面的构成离不开点和线的形式表现。

2 古典元素的创意形象转化

古典图形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出的一种能被感受到美的形式。平面构成的形式被人们感受到美, 将古典图形的形式美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将设计图形语言的按规律与目的性进行有机组合, 同时构建符合美的规律与审美需求的平面形态结构。从分析古典文化元素的图形语言表达入手, 进行古典文化在平面构成中的造型结合教学实践练习。

研究古典文化元素的图形语言, 就需要了解古典文化元素的形式美。古典文化元素的形式美规律是历史保存下的现实存在与人的美感满足相统一的结果, 传统形象的塑造与视觉图形因素的组合, 与人对周围环境视觉语言概念、经验感受相一致, 这种形式美感的表达更能符合人的审美意识, 促使人们的直觉审美认同感, 产生审美愉悦感。在进行平面构成创意时需要注重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 既有保持两者相对的独立性, 又注意相互之间存在的依附性, 只有古典文化的元素和平面构成的形式内容表达一致, 同时具有鲜明的内涵才会更有意义。

古典传统图形富有中国古典性、地域性的时代特色, 讲究实际图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 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 在组合构建时多以追求完整、对称、方正、平衡等骨式框架。将古典文化中的传统图形运用到现代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之中, 首先了解图形的形态语言, 从传统图形中提取有价值的形的元素, 然后再结合平面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构成手段, 如:分离、转变、重构等方式, 通过来源于古典文化元素的原始形象, 挖掘传统文化理念, 与平面构成的造型相结合, 新旧文化的碰撞, 时代特色的相互交织, 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意蕴, 又充分地体现了平面构成创意所表达的理念与个性。

3 现代时尚游乐元素的叠加

不同造型元素的叠加构成方式可以营造一种韵律的重构效果, 利用叠加的方法给予分离之后的重构形态更具思想性的思维形态, 充分自由地发挥视觉思维的创造性。以游乐性质人格化的构图形式可以分离出丰富多彩、活泼充满韵律的新元素, 促发了平面构成各种想象力的发挥。重叠的方法可以给形态带来的众多优化美感, 例如叠加形式可以营造三维化的视觉形态, 视觉冲击性强, 能轻易遮蔽各种视觉不良感知的印象, 构成效果完成。游戏娱乐的生活状态作为创作的主题是与韵律性的叠加方式相互呼应、相互协调的。游戏娱乐是一种轻松的生活情调, 充满动感与抒情。叠加的创意手法在平面构成中把游戏娱乐状态下的情调视觉元素拉到了超越与靠近的极限, 因此, 只要两个构成符号元素间的交叠没有完全处于整个状态均属于叠加构成的形式。如图2赌城的畅想中, 各种游乐设施的相互交叠, 前后有致, 整个画面充满韵律感、流动感、抒情感, 表达了一种生活状态, 一种生活思考。

差叠是叠加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即通过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形态进行叠加。对被分解的来的新元素加以差叠处理, 不仅能够像遮蔽性叠加那样起到积聚元素关系的作用, 而且, 还能在差叠中产生出新的形态与层次来。由于叠加时必须保持各自形态的完整轮廓, 因而可以产生相互差叠后的第三个形态来。由此可见, 叠加只是为分解后的重构提供一种好的方法。然而, 对差叠方法的应用必须灵活机动地根据作品地需要而掌握。例如, 被分解后地形态过于单一, 经过差叠法重构就显得最为适宜。因为由差叠产生的新形态和新层次正好能够弥补原有大块面造成的单调感觉。

4 结语

平面构成设计以表现构成形式为目的, 在二维的空间中对各种形式元素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探讨、实验, 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这个美学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拟人、拟物化的形式进行, 将设计与视觉精神统一的结合进行感性形式的创意设计。平面构成课程中点线面人格化的转换形式是将社会生活中特有的人性化理念通过概括、抽象、比喻等手法, 以一个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每个人体会到的社会生活符号意义各有不同, 别人的意义并不一定适合于自己, 前几个世纪的先人对生活的符号意义内涵的理解同现代人也不一定相同。但更重要的是现在要用自己的精神、灵魂、生活体验去感受符号, 这样体会出的内涵是真切的。由于人格化创意具有不特定性, 不存在任何固定或普遍的概念, 设计得以利用多样化的符号形式来展现个性与特异, 从而避免了同质化现象。

参考文献

[1]白丽平.平面构成与图形创意——由中国传统图形反思平面构成教学改革[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8, 25 (2) :26-28.

[2]张婷.平面构成与图形设计创意探析[J].美学技术, 2013, (2) :161.

[3]李洪升, 张哲, 孙文舒.论平面设计艺术中图形创意与色彩审美[J].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 2013, (12) :251-252.

[4]胡飞, 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人格化 篇8

2007年11月,贾志敏老师在湖北宜昌市开发区上作文课。开课前,贾老师声情并茂地对在场的师生说:“刚才,开发区的老师对我说,‘贾老师,我们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弟,好些是刚从农村转来的,胆小,不敢发言,真是给您添麻烦了。’我听了十分感动。我一辈子在上海教书,从没给农民工子女上过课。今天能有机会给他们上一堂课,是我一生的荣幸,怎么是添麻烦呢?……”说着,贾老师声音哽咽,泪光闪闪,全场鸦雀无声。与会师生倾听到了一位老教师发自肺腑的声音,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歌德曾经说过:“不是我在写诗,是诗在我心中歌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仿佛不是贾老师在做课,而是课在他胸中激荡。他很快进入了状态,找到了感觉,姑且称之为“课感”吧!他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细微的表情,都在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一定要让你们学好。贾老师在课间巡视,弯下腰来和孩子们交谈,态度那么温和,言语那么亲切。他表扬一个孩子的字写得很好,跟孩子一样漂亮。同时,他又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的“读书腔”,指出几个学生读书掉字、添字、语气不连贯等毛病,还不断提示学生注意读书时的姿势。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课堂气氛热烈而又和谐。这一切都是贾老师在不经意间做出来的,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教学时指导的火候、分寸都拿捏得很准确。

当时,我就在想,这不就是理想中的教学境界吗?人与课的融通,心与课的交汇,情与智的聚合,教书与做人的一致。这就是人格化的教学。

有人问我,这些老教师(如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等)和青年教师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确,当今青年教师们的教育生长环境和老一辈教师当年的生长环境有着天壤之别。然而,正是老教师们经历了时代的巨变、社会的转型、历史的沧桑,品尝过人生百味,感受过世态炎凉,所以,他们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厚实了他们的生活底蕴,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内涵,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感悟,其深度、广度、力度都是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些都将自然地融入到他们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教育本质的诠释之中。我多次听过这些老师的课,总感到他们教学背后还有许多深沉的内涵,平实而颇感厚重,淡雅又似觉深沉。课上完了,仍有余音、余韵、余味,任你咀嚼和回味。

人格化 篇9

1播音主持需要具备的特点

1.1应具备个性化特点

身为一名播音主持, 不应该千篇一律, 应该充分具备比较鲜明的个人特色, 这样主持的节目才能更具感染力, 才能充分带动观众。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不少播音主持人, 无论开展什么节目, 都只是过于死板和程序化, 没有根据观众的实际特点进行随机应变, 因而不具备真正的个性化, 也难以激发观众的热情。而所谓的个性化, 也就是应该充分确立主持人个人较为鲜明的旗帜, 能够形成自身独具魅力的风格, 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大量观众愿意收听或者观看这档节目, 这样也能够拉近了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利于主持人这门行业实现不断发展。

1.2应具备人格化特点

所谓人格化方面特点, 是指播音主持应具备鲜明的人格魅力, 并且应该具备较为良好的综合素养[1]。身为一名播音主持人, 只有充分具备较为鲜明的人格魅力, 才能够做到尊重观众, 愿意了解观众的实际需求, 才能够真正和观众融为一体, 让观众产生对自身的认同感。比如说, 不少著名的主持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 以杨澜为例, 人格魅力就比较鲜明, 其个人理论知识以及综合素养也比较高, 因而杨澜访谈录等节目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2]。而所谓的人格魅力, 也不单单指理论知识需要比较扎实, 更是要求播音主持人应该充分具备较为优良的个人品质。在精神意志上, 需要做到比较坚定。在思想层次上, 境界应该实现比较高远。播音主持人应具备勤劳、善良、朴实等较为传统的优良品质, 从人格上不断要求自己, 这样播音主持这门工作才能实现真正落到实处。

1.3应具备一定亲和力

播音主持归根结底是一门服务性较强的行业, 目的是为广大群众进行服务。因此身为一名播音主持人, 为了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需要充分具备一定亲和力。不少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 脸上的神态表情相对比较严肃, 尽管对待工作态度相对比较认真, 但是在亲和力上却远远不够, 这样也很有可能让不少观众敬而远之, 不能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3]。因此, 亲和力是播音主持必须要具备的一大特点。而要想更具有亲和力, 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能够时刻站在观众的角度看待, 并能够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

2提升播音主持魅力的相关策略

2.1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身为一名播音主持人, 需要充分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这样才能为后续的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前提。如果在专业知识方面就有所欠缺, 比如说普通话不够标准、个人知识面不够等, 这样就会影响到播音主持的正常发挥, 更谈不上具备个性化以及人格魅力了[4]。因此作为一名播音主持人, 应该时刻进行自我充电, 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 这样才能为事业发展奠定前提和基础。

2.2注重加强实践探索

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 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加强实践, 进行科学有效探索。在自身实践的过程中, 需要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不断总结出较为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这样才能充分调整自身的工作思路, 有利于自身事业的不断发展, 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应该注重和具有一定经验的前辈展开沟通交流, 充分吸收借鉴较为宝贵的成功经验, 认真听取同行或者专家的意见或者建议, 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播音主持这项实际工作。

2.3换位思考, 及时转变自身思想

身为一名播音主持人, 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 认真看待播音主持这项事业。而为了充分树立自身的独特风格, 更加具备个性化特点以及亲和力, 播音主持人应该更加重视观众, 从思想上克服自身的一些缺点。比如说, 一些播音主持人仅仅将播音主持当成一项不得不做的工作, 而没有设身处地的想到如何真正提升自我, 如何进行完善自我。 实际上这种思想是非常不正确的, 播音主持不仅仅是主持人一个人的事情, 更是广大群众的事情, 因此需要从思想上端正自身的态度。

2.4应该具备一定服务意识

对于播音主持人而言, 需要充分具备相应服务意识, 只有秉承以观众为先的原则, 为观众为社会进行服务, 才能够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并能够让大众体会到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 不断提升自我亲和力, 从而达到播音主持事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身为一名播音主持人, 不仅应该充分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而且应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充分树立起个人独树一帜的风格, 并且应该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 具备一定的亲和力, 这样才能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事业发展, 也有利于整个播音主持行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燕, 顾芳芳.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改革刍议[J].新闻界, 2011 (4) :144-146.

[2]卢彬.真诚服务生动表达——论广播服务信息节目的播音主持艺术[J].湖南社会科学, 2013 (z1) :190-191.

[3]赵建红.浅析播音主持艺术——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与亲和力[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4) :313.

人格化 篇10

一、“非人格化”在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 “非人格化”作为管理特色为公务员制度增添了理性色彩。公务员作为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往往是代表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自然需要规则化、纪律化, 不能仅凭自己意愿。

其次, “非人格化”与专门化、职业化相呼应。我国的公务员制度长期以来都是以“人”为中心来设立职位, 在未做到专门化、职业化的情况下, 极易导致某一部分的权力膨胀。在当代社会, 我们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服务型政府, 那么则应考虑如何才能为大众提供更高效、专业的服务。我们可以想象, 倘若能很好地实现上述要求, 那么政府的工作流程则很像一条生产作业线。人为干预的因素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会大大减少, 且由于专门化使得分工细, 在处理事务上更加顺畅。这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二、“非人格化”的缺陷

虽然“非人格化”对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突破, 但是它本身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非人格化”在某些方面会导致僵硬的机械化。“‘人’在官僚等级制度设计中的缺位, 是对纯粹功能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张扬, 而对价值因素主义回避的结果。”[1]我们虽然要强调对公务员队伍的规范化管理以求能公平公正。但行政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的事务毕竟不像产品能简单地投放在生产线上等待产出。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面对随时可能产生变化的事件必须要机动灵活。若一味地强调将公务员束缚于限定的条框之中导致的后果必然是程序累赘:一旦一个环节错误会致使整体失灵, 停止运作。这与“非人格化”所倡导的目标是相悖的。

其次, 官僚制发展而成的官僚主义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并不是将“非人格化”做到极致就不会出现特权阶层, 反而更易形成一种特殊的官僚利益集团。正如韦伯所说的:“早晚有一天世界上会充满了齿轮和螺丝钉式的芸芸众生, 他们紧紧地抓住自己的职位, 处心积虑、不顾一切地渴望沿着官僚制的等级层次阶梯往上爬。”[2]由于各部门的分工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细化, 显而易见地各部门的利益也能为可预期项目。在此利益动机之下, 为了谋求己方权益的最大化, 特权阶层也就随之形成。而官僚制中不可避免地分层也就是等级化也为特权阶层的壮大创造了条件。虽然官僚制强调的是科学分层, 但只要有等级就会有压制。由于我国长期盛行官本位的思想, 即使是强调非人格化也很难实际执行。现实中往往是级别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 在我国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由于等级低, 自然也就成了被压制的对象。

三、“非人格化”在我国的实践困难

“非人格化”在我国实行是有很大阻碍的。除了上述提到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外, 我认为还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 中国一直都是一个人情社会, 人与人之间都由一张复杂的关系网所连接。在官僚体制内部, 由于涉及权力的行使、利益的划分, 身处于体制内的人必定会将人情往来发挥得更为极致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非人格化”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阻断这张网络, 这对于已经习惯以人情为办事手段的大部分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第二, 当代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公务员制度要转向非人格化的官僚制固然是好, 但对于一种新事物的接受是需要时间的。且在转型期间, 社会矛盾较为突出, 民众所需要的是一个能与之对话的、有回应的政府, 而不是一个只知办事的“机器政府”, 这样才有利于矛盾的调和。

综上, 在目前我国强调依法治国, 也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官僚制应是我们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方向, 但在其适用过程中如何能将其所倡导的“非人格化”与处处充满人情关系的中国特殊情况相结合, 以制度设计来塑造社会关系的平衡模式是一个待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彭新武:“官僚制:批判与辩护”, 载《福建论坛》, 2009年第5期。

[2]张康之:“论官僚制的实践困境”, 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

[3]何显明:“现代理性官僚制的理性审视”, 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4年第1期。

人格化 篇11

[关键词]友善合作 习惯 舆论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87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在与人相处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有的孩子与同伴沟通困难,经常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有的孩子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有的孩子在活动中抢当主角,不甘心当绿叶;有的孩子浑身带刺,碰不得,说不得……

心理学研究认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也会越大。因此,在儿童时期就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化习惯。培养友善合作的人格化习惯,就是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重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友善相处的好习惯做到晓之、信之、践之。如何培养学生友善合作的人格化习惯呢?下面笔者谈谈几点体会。

一、舆论先行

1.精心打造班级文化环境,营造浓厚的友善合作氛围

新学期,每个班级都要进行教室美化。我们确定的宣传主题是“好习惯伴我成功”,笔者发动学生设计版面,撰写文章,收集资料。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美化了教室,张贴了几条浅显易懂的为人处世小标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宰相肚里能撑船”。全班学生共同享受友善合作的乐趣和成就。

2.讲解故事,分析言行,树立友善合作的榜样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学生往往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注意与同事的合作,与同事配合默契,互帮互助。此外,同伴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可对有友善合作行为的学生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例如,学生普遍喜欢电脑,对电脑的各种软件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向他们介绍著名的Windows操作系统就是微软公司内部数千名精英历时数年合作的产物。

3.吟诵“韵诗”,宣读誓言,渗透友善合作的理念

为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友善合作,我们编制了“阳光学校友善合作韵语歌”,教学生传唱,歌词如下:“见师长,问声好;文明语,嘴边绕;绿草地,不践踏;废弃物,主动捡;排路队,静齐快;上下楼,右边靠;乘校车,有秩序;有追逐,不打闹。”这首韵语歌以三字经的形式道出学生的礼仪行为,有韵有调,易诵易记,学生乐学善用,有助于规范行为举止。

教育也需要虚实结合,注重仪式。庄严神圣的仪式能让孩子印象深刻,所以,班级可举行友善合作行为的宣誓仪式,誓言简洁明了,如:“我宣誓,我一定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友爱互助、共同前进。”

二、礼貌用语培养方案

生活中,学生之间的摩擦较多,有些学生并不是故意而为的,可能是随口一句,引来是非;可能是出了小事,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愈演愈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人们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礼貌用语。多说客气话不仅表示尊重别人,有利于双方相处融洽,而且体现自己的修养。所以,加强语言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礼貌用语,是培养学生友善合作习惯的关键。下面是班级首期培训“礼貌用语不离口”的方案和操作策略。

1.礼貌用语不离口

第一,“请”字开路。不管何时何地,也不管何人何事,只要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就必须先说“请”;第二,“谢谢”压阵。凡给我们服务、做事和帮忙的人,无论对我们的帮助是大是小,我们都要说声“谢谢”;第三,“对不起”不离口。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打扰到别人,都必须说声“对不起”;第四,“上午好”“下午好”“晚上好”之类的问候语天天说。

2.操作策略

第一,师生共同讨论礼貌用语的使用场合;第二,各组指定一名成员作为宣传监督员,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做好相关记录,指出他人身上的不足,提出改正建议;第三,以日记的形式写一写礼貌用语的故事;第四,班会课上交流,评比“文明之星”。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我们可从“你好”“谢谢”“对不起”这种最简单、最实用的文明语言开始培养学生的修养。

三、课内外活动中落实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探讨问题,如何与同学团结合作,取长补短,时时刻刻培养学生友善合作的好习惯。如品德课“网络世界”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讨论如何帮助有网瘾的小波”,从领到讨论题开始到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进行得井然有序。小张口齿清楚,读题;小王写字快,执笔;脑筋灵活的学生出点子,擅长概括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合作过程愉快且高效。

班级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如篮球赛、小品表演、环保时装秀等,让个体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展示才华,共同进步,体验自身的成功,也学会团结,体验合作的欢乐。

我们借鉴“微软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将全班三十名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六人,设立六种岗位,一人负责一个方面,协同作战,发挥各自的能力,共同搞好班集体。学生既是领导者,也是被领导者,也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从中得以锻炼才能,提升品质。

四、正视良性冲突

学生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例如,班级要推选一名学生当大队委员,好多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担任该职务,怎么办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我为班级做了些什么?我哪方面比较优秀,哪方面有欠缺?班里哪几个同学比较合适?谁最有希望胜出?如何做事情会变得更好?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把自己放在班级的背景中反思,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努力方向。

我们视良性冲突为进行友善合作的宝贵资源,有效地化解冲突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友善合作能力。例如,竞选大队委员时,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甘落后。如何操作能使学生得益更多?班级经过讨论,决定先在班里进行预选,预选成功的学生作为班级代表,其他学生出谋划策,协助班级代表量身定做选举方案。这样,原本一个人参加的选举就成了全班的选举,实力自然增强,而成功与失败也就与每一个学生紧密相关,选举方案创意连连,亮点频频。在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五、延伸辐射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其个人经历、心理特点及社会交往的影响。当今,互联网已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诚信做人。例如,在“网络世界”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领下,纷纷抒说自己的上网故事和上网过程中遇到的文明及不文明的事件,大家展开讨论,教师随机点评,课堂上友善合作之风浓厚。结课前,教师还赠给每一个学生生一张“文明上网附身卡”,文字见下: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人格化 篇12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 人格教育缺失严重, 以至于道德失守, 邪恶冲溃了道德底线, 凶案频发, 惨不忍睹。2013年9月13日, 高三学生雷某上课玩手机, 班主任孙老师没收了手机, 并要求雷某叫来家长, 将手机直接交给家长。第二天午前, 班主任孙老师正在办公室备课, 雷某进入办公室, 持刀袭击孙老师颈部致死。2013年8月, 黑龙江省桦南县一孕妇谭某, 装病骗一个素不相识的少女供丈夫性侵猥亵, 之后杀人灭口, 并毁尸灭迹。人们记忆犹新的还有十多年前震惊教坛的徐力杀母事件。徐力因不满母亲对他“考试名次未达前十名不能踢足球或看电视”的要求, 用一把木柄榔头将母亲活活砸死。这些事件虽然极端, 但从一个侧面拷问着当前的教育。

一、人格是求, 中西皆然

获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最佳教师奖”而被誉为“美国最牛的小学老师”的雷夫·艾思奎斯, 于2013年6月14日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上了堂公开课并现身说法。雷夫认为:“品格远比学习成绩重要, 正直得体远比考试得高分重要。塑造人格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也该是教师职业的真正含义。”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者,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当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 蔡先生就把“健全人格”作为学校的教育目的。他认为“健全人格”教育事关国家兴亡, 并把它提高到爱国的高度:“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 欲国家之隆盛, 非但不可得, 且有衰亡之虑焉。造成健全人格, 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 真所谓爱国矣。”

近代首著《中国哲学史》的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气象’, 昔日可称之为‘气概’‘风度’‘气度’, 以现代话来说, 就是‘人格’‘人格美’。”他还用“价值”来诠释“人格”:“一个人, 于其在客观方面底成就之外, 其一举一动、声容笑貌, 亦可表现一种价值, 此种表现是其人格的表现。”

二、扬弃增益, 人格六守

人格教育的不足迫切需要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诚如蔡元培先生指出的, 学校的人格教育关乎国家隆盛衰亡。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今不揣拙陋, 芹献自己一辈子的教育教学教研心得———“人格六守” (简作“六守”) , 就教于教育界同人和有识之士。

“六守”之“守”, 是“操守”义, 即平素所执持, 指志行品德。“六守”的具体内容如下:

孝:孝敬 (精神层面) , 孝赡 (物质层面) 。

仁:仁爱, 大爱 (爱人类、爱万物、爱自然、爱地球、爱世界) 。

义:侠义助人, 仗义疏财, 救弱济困。

智:智慧 (善动脑, 善创新) , 终身学习, 终身发展。

信:待人以诚, 行事守信。

恕:宽恕, 包容, 大度有容, 包括对反对自己的人。

“六守”以传统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德 (仁、义、礼、智、信) ”为核心素材, 用毛泽东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扬弃”思想来审视, 凡精华则存之扬之, 若糟粕则摈之弃之。其建构的过程包括了扬、弃、增三个方面。

(一) 扬

传统“五常德”中的“仁、义、智、信”四项在现代社会尚有强劲的正能量, 乃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当存之扬之。

这里, 专门说一下“智”。“智”即智慧。以文化论, 我国固然属文明古国。然而传统尚因循守旧, 而守旧终成固步自封。因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关键在创新能力的竞争, 故于此“守”内涵特纳“创新”“发展”以制传统“守旧”之弊。需要指出的是, 考试得高分不等于有智慧。因智慧含品德成分, 没有道德的智慧是邪恶的。如前文所述徐力, 高一下半学期曾一跃而考得第十名, 可谓名列前茅, 然而竟忍心杀母。这种行为可谓“弱智”。

另外, 还要强调一下“爱”。“六守”之“仁”即仁爱, 大爱:爱人类、爱万物、爱自然、爱地球、爱世界。爱安天下, 爱佑人类。人类社会哪里没有爱, 哪里就会出现欺诈、斗殴乃至杀戮。

(二) 弃

传统“五常德”中的“礼”, 若单从字面上理解, 可理解为礼貌、尊重人, 尚不乏正能量, 但在传统中其更本质的是以“礼”论贵贱, 侵害平等, 是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其封建统治的封建伦理, 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 乃是封建文化糟粕, 当摈弃之。

(三) 增

时代在前进, 世界在发展。仅扬传统“五常德”中的“仁、义、智、信”尚有基本素质的阙失, 故增补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和“恕”。

首增“孝”。我国传统因循守旧, 但从继承发展的观点看, 是否逢旧必弃呢?否, 若是含正能量和精华之“旧”, 还得坚“守”而勿弃。如传统的“二十四孝”是传统“孝”的美好注释, 乃人子的美德。汉代举“孝廉”入仕, 这是对“孝”的高度肯定和重视。“孝”是人性之根本。“百善孝为先”, 故笔者将“孝”列“六守”之首。

次增“恕”。恕道是家庭、单位、社会和谐团结的宝器。一个善于宽恕、包容的人, 心旷人和, 于己于人, 好处多多。

上一篇:社会公共产品下一篇:图像获取及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