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

2024-06-20

科学探索(共11篇)

科学探索 篇1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是国家级教育改革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试点校, 全国科协第一批中学生“英才计划”实验校, 第一批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人才, 为了探索多种培养模式, 形成各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创造性建设了9 个高端探索实验室。在此, 进行简要介绍。

一、实验室创新之处

与中国科学院及高校合作——制度的创新;科技融合——课程的创新;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们的实验室是对融合、实践与开放的创造性组合。

二、实验室功能定位

1. 中学与高校合作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风洞实验室、航空实验室、航天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纳米实验室、智能实验室、大数据与科学计算实验室、信息化生命科学实验室、空间信息实验室、天文大数据实验室。

2. 跨学段、跨学校、跨区域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1) 面向我校具有科学潜质、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

(2) 作为“翱翔计划”学员的实践基地和交流平台。

(3) 面向北京市初中生的开放性实践课程。

(4) 面向学校其余感兴趣群体预约开放。

3. 开放性线上课程的研发平台

(1) 开发线上课程, 实现实验室远程开放。

(2) 面向北京市、全国、全世界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开发。

三、各实验室建设情况介绍

1. 航空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模拟飞行器、激光切割雕刻机、3D打印机等设备, 学生可以模拟体验民用通航飞机和军用舰载机、制作航模, 也可对航模设计方案进行气动分析。

2. 风洞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5 ~ 55 (m/s) 低速风洞、专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学生可设计并制作航模与风洞吹风模型, 进行简单的风洞实验。

3. 航天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天宫号与神舟号交会对接实验平台、微小卫星实验平台以及业余无线电地面站实验平台。主要功能有:教学演示、操作与体验以及航天科技小课题的研究。

4. 空间信息技术实验室

空间信息技术实验室拥有基于虚拟现实设备及空间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实验平台, 让学生参与虚拟二维校园地图制作、虚拟三维校园建模、人群定位数据获取、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与应用以及相关地理知识学习。

5. 纳米与化学可视化实验室

实验室拥有3 个研究平台:谱分析平台、显微检测平台和材料制备平台;可以在该实验室完成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

6.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智能实验室拥有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无线传感网络和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4 个平台。实验室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实践和开放的理念。

7. 信息化生命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全面引进网络信息化与生命科学探究相结合的理念, 实现学生与中科院专家进行实时联络沟通, 高端、完备的实验设备为广大青少年开展自主探究性实验、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设备条件, 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 大数据与科学计算实验室

大数据与科学计算实验室以高端服务、数据支持为主要功能。

(1) 为九个高端实验室的数据处理提供服务。

(2) 培养有天赋的数学英才。

(3) 开发大学先修课程, 协助公司, 实现9 个高端实验室“线下课程”到“线上课程”的转化。

(4) 建设实验室课程网络管理系统。

9. 天文大数据实验室

实验室配置具有多核CPU的图形工作站, 通过网络与国家天文台大数据库链接, 同步获得最新的望远镜观测数据, 可实现天文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结束语

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这些融合、开放的实践探究型的实验室, 能够在中学和大学之间, 架设一座桥梁, 搭设一只不断延长的阶梯, 让中学生借助它们, 进入自己志向心仪的大学和专业, 为未来的发展、创业、成才奠基。

小班幼儿科学探索策略 篇2

实例一:莲花转转转

在科学区中新投放了游戏材料,用乒乓球剪成两半齿轮形的,就是莲花转转转。孩子对这个小玩意很感兴趣。有个孩子进入了科学区,他发现了这个材料,左看看,右看看。说着:“咦?这是什么?”他开始摆弄着,先是用手指碰了碰,小莲花动了动。他说:“老师,这个是不倒翁吗?”我说:“不是。”他接着说:“那这是什么呢?”他继续摆弄着。我告诉他这个叫做“莲花转转转”说到了名字,他马上好像明白了什么:“哦,就是要转起来的,对吧?”我说:“是的,那你想个办法让他转起来呢?”他最先想到的是用他的手指让莲花转起来,也确实是转了几圈。他很高兴说:“看,这样就能转起来了。”他很得意。

指导策略:参与其中,和谐交流,共同探索

新《纲要》中提到: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老师在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可以作为观察者,也可以成为参与者,如果和幼儿处于相同的位置就能进入他们的世界,体验和他们相同的感受。在上例中,我先作为一名观察者,通过孩子的提问,我慢慢进入到他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和谐积极的话语鼓励孩子去自主探索。可以发现孩子很享受这个过程,有疑问,但没有马上知道答案,从老师的话语中又捕捉到信息,结合自己的观察及经验发现其中奥秘。开始了科学探索之旅。

实例二:糖果的旅行

糖果去了哪里呢?这是孩子们的疑问。在材料的准备中我提供一些白糖,小杯子和吸管。首先向孩子们提出要求,我们要将白糖放进放有水的杯子里,请他们猜一猜会发生什么事情。有的说:“会黏在一起。”有的说:“会变颜色。”有的说:“没有了。”猜测之后,开始动手操作。将白糖放入水中,有个孩子说:“我看见白糖在动。”有的孩子说:“好像白糖变少了。”我说:“用吸管放进杯子里捣一捣,看看有什么变化。”不一会儿,有个孩子惊奇的说:“老师,我的白糖没有了。”接着其他孩子也都发现了。我马上提出下一个问题:“那白糖哪里去了?”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说:“是不是到水里去了?”又有个孩子附和说:“到水里去了”。我说:“我们可以说白糖融化了。”

指导策略:源于生活,适当猜测,直观感受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谓探索,要探索什么呢?孩子们好奇什么我们探索什么,因此,探索的内容要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上例中,我选择的内容是糖,是日常最常见的物品,孩子们在生活中的糖有多种形式,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却尝得出。孩子们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这是甜?糖到哪里去了?”带着这些疑问,开始进行探索。在这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进行猜测,来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并让他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再引起他们的兴趣后,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受整个过程,这就是探索的过程。在最终结果出来后,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直接去感受,看一看,尝一尝,直接可以让他们找到答案。科学探索之旅让幼儿体验了成功后的满足感。

实例三:颜色变变变

在班里我进行了颜色变变变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孩子知道了两种颜色相混会变颜色,并且动手完成了变色游戏。最后,我给他们设置了延伸的环节,红色和黄色相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并且答应他们今天有时间和他们来进行红色黄色的实验。

下午一个孩子说:“老师,你不是说要让我们做小红和小黄的实验吗?”可见孩子的兴趣浓厚,我拿出了早上实验的瓶子,每个孩子拿一个来到了盥洗室,灌上了一点水,用颜料在盖子上轻轻一点,孩子们恍然大悟知道了瓶子里水会变色原因。由于材料准备需要比较久的时间,因此,我将实验方式变为两两合作完成红色、黄色相混的实验。不一会儿,就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原来小红和小黄放在一起会变成橙色哦!”看见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我心中也非常的满足。

指导策略:趣味延伸,满足欲望,体验快乐

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建议: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们准备了不少科学实验,但总是活动时间有限,有趣的探索过程往往会让孩子们意犹未尽,想再次尝试的欲望强烈。因此,延伸活动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每每活动结束时,我们会提出延伸活动就像上例中所说,但正真有效的延伸活动却并不多。老师的一带而过,孩子们却很有心。因此,不要让延伸活动成了虚设,发挥它的作用来。区域活动,活动之间的空余时间都可成为进行延伸活动的时机。对于孩子来说,延伸活动是对科学知识的巩固,是再次体验探索的机会,既为他们带来了快乐,也满足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幼儿知道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才会获取有意的知识。幼儿的科学探索之旅是漫长的,对于他一生的影响也是长远的。这些指导策略只是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些许小想法,作为萌芽阶段的陪伴者与引导者我们仍须不断的努力,在实践中摸索与总结,与孩子们共同探索,体验科学探索之旅带来的惊喜与欢乐,最终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收获。

科学探索 篇3

一、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的内容及“探索活动”类型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由17个分册组成, 本文选取《天气与气候》一册进行分析。《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共有4个章节。第一章为大气, 从身边的空气讲起, 介绍了地球上大气的成分、结构, 也介绍了大气的气压、气温及其随着海拔、场所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共编写了4节内容。第二章为天气要素, 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的能量及其传递, 因气压、气温、风和湿度的差异而促使能量传递,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天气变化, 共编写5节内容。第三章为天气类型, 从影响北美天气的角度介绍了锋和气团的运动及类型, 风暴的各种类型、形成过程及危害和安全法则, 最后介绍了一系列天气系统的预报及如何阅读气象图, 共编写3节内容。第四章为气候与气候的变化, 主要内容包括以不同地区为例探究影响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 从而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带, 通过树木年轮、花粉、冰期等探究气候的长期变化及原因, 从一些自然现象中发现大气的全球变化及影响, 共编写4节内容。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由16节课程内容组成, 其中“课文”内容为教科书的主体, “探究活动”则是教科书的灵魂, 就如《科学探索者》的主编M.J.帕迪利亚所说, “探究是科学教育的灵魂, 也是《科学探索者》的核心”。本册书有65个活动内容, 一般情况下, 书中每节课都会包含2~3个“探索活动”内容。结合教科书, 根据活动设置的位置、目标和实验场所, 这些“探索活动”分为“实验与操作” (包括本章课题、探索活动、试一试、家庭活动) 、“技术与设计”、“技能与应用” (包括技能训练、实验室、数学应用) 、“图像演示”四种类型, 分别为34项、6项、20项、6项。“实验与操作”与“技能与应用”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实验与操作”的活动内容主要是为引发学生课前思考、进行课堂强化及课后巩固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好的实验操作。“技术与设计”更强调实验进行的每一步———设计、制作、测试、交流, 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与应用”部分, 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些技能的强化训练及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图像演示”是一些大规模的或者无法用肉眼看见的或者危险的实验或活动的视频或模拟动画的播放, 将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探索活动”体例的特色

1. 鼓励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活动形式多样。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中, 动手操作的探索活动约有26项, 动脑思考的活动约有11项, 占探索活动体例总数的56.92%。动手操作的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模拟自然现象、验证基本原理、制作实验器械、测量实验数据、调查自然环境等。其中, 大多数活动为验证自然的基本原理, 如空气有质量吗、空气受热后会怎样变化等;模拟自然现象设置8项, 如雾是怎样形成的、制造冰雹、模拟气候条件等;制作实验器械5项, 如制作塑料瓶气压计、制作一个风向标等;测量实验数据4项, 如测量不同高度的气温、太阳光线与角度等;调查自然环境设有4项, 如调查小气候、观察天气等。动脑思考的活动主要是分析图表、总结现象、分析影响等, 分别为5项、3项、3项, 如美妙的气候统计图、什么是温室效应、地球纬度对气候带的影响等。动手的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学习知识, 并感受到自然的奥妙和地理学习的乐趣;动脑的活动, 通过一些图表、自然现象, 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引导, 培养其进行有逻辑的思维。活动形式多样, 且贯穿课程内容的始终, 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探究活动”过程中技能的培养。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在每节课的课程内容之前, 会设置一个探索活动。这项活动不仅用于引起课前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是在每个活动下面设有一个思考题,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如推理、预测、测量、建立模型、观察、提出假设等。教材将学生所要掌握的技能隐藏在每一个活动中, 每一个活动掌握一种技能, 同时在“技能与应用”活动中进行专项训练和强化提高, 最后在“技术与设计”中对各种技能进行汇总和应用。当所有的技能都能被熟练掌握时, 学生不仅学会了技能, 在将其整合运用后还形成了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科书的最后参考资料中, 将本册书所提出的所有技能进行了整理分类, 形成“技能手册”, 包括“像科学家那样思考”、“科学测量”、“科学探究”、“技术设计”、“绘制图表”、“数学工具”和“阅读理解”7种类型的技能总结。由此可以看出, 美国科学教育更加强调以技能或者能力的强化和细化, 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对美国教科书编写指导作用的体现。

3.“探索活动”具有不同的功能性。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共四章16节课, 设置了65项“探索活动”。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相对均衡, 每一章分别设置15~18个不等的“探索活动”, 其中“试一试”、“家庭活动”、“技能训练”、“实验室”、“数学应用”和“图像演示”在每章中的数量都有所不同。但在每章之初, 都设置了“本章课题”这一活动;在每节课之初, 都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索活动。由此我们发现, 由于不同类型的“探索活动”出现在教科书中的时机与位置不同, 其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例如, 每一章、每一节课之前设置的实验与操作的活动内容, 用于贯穿整章的探索活动, 引发学生的课前思考与探索。“试一试”穿插在课程内容中, 其目标在于主要概念的巩固与强化;“家庭活动”设置在课程内容结束后的“巩固”中, 内容多是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在家中的现象发现和探究, 旨在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复习;等等。因此,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中的“探索活动”, 因其位置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性。

《科学探索者》是秉承着“新课标、新理念、新学法”的思路编写的, 因而成为美国初中主流的理科教材。通过对《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 (丁国莲译版) “探索活动”体例特色的分析, 我们认识到,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 书中有很多形式多样的探索活动。这些活动具有不同的功能性, 注重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同时重视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国中学科学课程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M.J帕迪利亚.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M].丁国莲,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

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和亲自动手的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述蚂蚁的形状、颜色和身体特征。

3、从小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蚂蚁头饰、蚂蚁挂图、放大镜每人一个、盆、沙子、小碟、投影仪、活蚂蚁、小透明盖。

[活动过程]

活动一:

1、把投影仪打开,上面放着几只活蚂蚁在上面爬,让幼儿猜猜这是什么?教师:“ 小朋友们,今天教师让你们看一种很有趣的小动物,你们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幼:“小蚂蚁。”师:“你们可真聪明”

2、比赛捉蚂蚁:让幼儿从大盆里用手把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再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让蚂蚁不要爬出来。

师:“ 你们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小蚂蚁,你们想不想和它们玩呀?那好,咱们做个游戏,比赛捉蚂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胆大。把盆里的小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捉好之后还要想办法不让蚂蚁爬出来。好了,你们听明白了吗?”师:“准备好了吗?开始比赛。”

3、观察蚂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捉到的蚂蚁是什么样的?(小不小呀?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眼睛、口、足…?)小朋友做事要有始有终,我们现在再把小蚂蚁放回去。

活动二:看挂图,分析挂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析蚂蚁的外形特征。说出自己看到的蚂蚁和挂图上的有什么不同吗?

师:“ 小蚂蚁我们都观察了,现在呀,我们来看一只大蚂蚁,你们想不想看呀?

出示挂图

师:“ 那你们看看你们捉到的蚂蚁和教师这里的这只蚂蚁一样吗?”

师:“ 有说一样的有说不一样的,那哪一样哪不一样?”让幼儿观察挂图

师:“ 谁能看出蚂蚁身体分为几部分?”(头、胸、腹三部分)

师:“ 那我们再看一看,蚂蚁头上都有什么呀!”(眼睛、口、触角)

师:“ 那你们知道小蚂蚁的触角是干什么的吗?”(两蚁相遇时,靠触角相碰,传递消息,就像我们说话一样)

师:“ 胸上还有什么?”(叫足,一共有三对)

师:“ 好了,我们今天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小蚂蚁的知识,你们表现的都这么好,想不想玩一个游戏呀?”

活动三:游戏《小蚂蚁搬豆》

1、交代游戏名称

2、这个游戏怎么玩呢?老师会选出最听话的小朋友来玩。

小蚂蚁们先站好两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搬的最快。

玩法:小蚂蚁们在搬豆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难。先钻过山洞,跑到小河边,跳过小河,爬到小豆豆那里,拿一个豆跑出起点。

3、游戏反复玩几遍。

4、结束:今天我们认识了小蚂蚁还做了游戏,你们高不高兴呀?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小蚂蚁,送它们回家吧!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走进科学教育,探索科学活动 篇5

一、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科学学习内容

科学教育的内容涉及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同时绝大多数教育内容又都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索。无论从幼儿提出的问题,还是幼儿得到的经验看,他们的科学探索遍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们既关心遥远的宇宙,也关心灭绝的恐龙,既对小小的西瓜虫感兴趣,也想知道火箭的秘密……只有为他们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才能满足他们广泛的兴趣,使他们对大千世界有广泛的接触,以便于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需要“教”给幼儿很多科学知识,这一阶段的幼儿教育仍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重在教授大量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和幼儿生活经验相距较远的知识。教师要通过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幼儿充分接触周围世界,把他们引进向广袤的科学大地。

二、科学活动的内容应贴近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幼儿熟悉的东西,更能引起它们的兴趣。幼儿就对它有亲切感,从而能促使幼儿更大胆的去发现,去探索。如在教学大班科学《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时,我们准备了各种操作材料都是生活常见的,如:大水盆、 软木塞 、木块、橡皮泥、海绵、乒乓球、棉花等。孩子们一看见这么多熟悉的东西,一下子来了兴趣,“哗”的一下围过来,个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大水盆、软木塞等浮在水面。木块、橡皮泥等沉入水底。改变沉浮的条件,海绵、乒乓球、棉花等,既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底。我还告诉孩子们,这个活动他们自己在家也可以进行,可以在家找更多的和他们生活密切相连的身边的事物作为实验的材料,来研究更多物体的沉浮。孩子们意犹未尽,他们还想再试试更多的物体…… 因此,选择幼儿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让幼儿更能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到科学活动探索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自信。

三、活动过程要富有探索性,能调动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知识不是靠传授从外部灌输到幼儿身上的,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自主建构起来的,强调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积极主动地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他们能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操作活动中获得满足,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探索,让幼儿自我尝试的同时也可以小组讨论、集体分享、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和幼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中班科学活动《有洞才透光》,为了鼓励幼儿探究光和影的关系,感知光、 “小兔”与墙壁之间的关系。我在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我这里有只手电筒,假如我对着墙壁打开手电筒,猜猜能看到什么?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我被调动起来,他们急于想知道,打开手电筒后,能看到什么。动手试试看?正和他们的心意,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通过操作获得答案。接着老师又追问:小朋友手里还有一只“小兔”,假如把“小兔”放在手电筒和墙壁中间,猜猜会看到什么?想一想、动手试一试?接下来当墙壁上、桌子上、椅子上、黑板上、……出现“小兔”的影子时,幼儿们高兴的拍起手来,大呼小叫着邀请教师来欣赏自己的成果。幼儿自主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紧接着我又给他们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有办法让“小兔”的影子有眼睛吗?这时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索、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发现怎样让“小兔”的眼睛亮起来,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给孩子。孩子们通过探索获取答案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享受了科学带来的乐趣。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可以说,任何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语言,借此我们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还可以让幼儿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其科学的认识。比如小班科学《找春天》,课前教师布置幼儿感知春天,让幼儿把自己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把“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画下来。课后还可以通过让幼儿歌唱《春天》来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这样,科学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透在语言和艺术领域。除此之外,科学教育还应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全部教育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参观、游览、散步、采集等活动,让孩子更好的亲近自然,学习科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幼儿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他们尽可能去探索,去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大班幼儿科学探索精神培养浅析 篇6

有科学研究表明, 幼儿期是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该阶段幼儿的脑细胞处于非常活跃的时期, 并且精力充沛, 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都非常强, 同时赋予想象力, 所以幼儿期是培养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 大班幼儿教育应该充分把握这一时机, 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充分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二、大班幼儿科学探索精神培养方法

(一) 教师要做幼儿探索过程的启迪者

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 幼儿教育也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不是单方面的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幼儿, 而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幼儿探索过程的启迪着和带路人, 积极从多方面培养和启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1.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探索精神

要想促进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首先必须培养创造型的教师, 具有创新特征的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活泼且极具启迪性的氛围, 积极探索和使用各类创新方法, 在日常活动中发现和捕捉幼儿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2.注重随机教育

在日常活动中, 幼儿教师要积极发现并刻意制造一些偶发性的科学活动, 抓住幼儿瞬间迸发出的探索精神火花, 及时引导, 从而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水到渠成。例如, 幼儿教师可以将装有蝌蚪和小青蛙的容器刻意放在“幼儿角”, 等到幼儿早晨入园后会突然发现小蝌蚪变了, 正在变成小青蛙, 这会一下子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积极性, 进而进行更认真仔细的观察, 即通过日常活动的随机教育使幼儿快乐的学习和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和探索的乐趣。

(二) 重视对幼儿进行科学训练, 培养其主动探索意识

1.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 激发探索愿望

幼儿的探索活动是从身边事物开始的, 所以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对知识的兴趣, 必须从日常生活开始, 同时, 幼儿教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引导, 例如在“有趣的魔术”活动中, 先让幼儿用米汤在白纸上画画, 等干了之后什么也看不见了, 然后再用碘酒喷洒, 原来的画又显现出来。在进行这个游戏的过程中, 幼儿会有很多很多问题, 幼儿教师先不要急着否定孩子们的问题, 可以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先试一试, 在尝试失败后再告诉孩子们是怎么回事, 这样便可以充分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积极性。

2.设计问题, 引导幼儿进行思维探索

我们对知识的探求是从质疑开始的, 提出疑问的过程, 其实就是幼儿积极思索问题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提问者会就问题进行思索和积极的探索。例如, 幼儿都很喜欢给花浇水的活动, 可是有的孩子会浇了一遍又一遍, 还会问:水倒下去就不见了, 水上哪儿去了呢?这时候千万不能批评孩子, 或者轻视嘲笑, 一定要耐心、热情的回答和讲解, 要以此为契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其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好奇心, 因为好奇心是幼儿探求知识的原动力, 幼儿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发明”很多益智游戏, 例如找到一些容易吸水的东西, 让幼儿在探求欲望的驱使下, 主动探索和发现“水不见”的原因。

(三)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作用不容忽视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 这种观念和想法本无可厚非, 但是很多家长不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 采用的逼迫式的教育方法, 忽视了对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开发和主动性的培养。所以, 要想促进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 首先必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使其能够转变教育方式, 讲求方式方法。

另外, 给孩子更多自由空间,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鼓励幼儿的一些发掘创造性的活动, 尊重和培养孩子的个性需要, 对其好奇心应该表示赞同和肯定。例如有些幼儿可能喜欢拆玩具、自己瞎捣鼓, 家长看见后可能会很生气, 训斥批评孩子, 但就是因为这一顿训斥, 可能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对知识的探求。

(四) 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探索活动相结合

教师的指导艺术在于要充分把握时机, 激发幼儿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教师的指导千万不能代替或者阻碍了幼儿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索, 例如, 在制作风铃的游戏中,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 并通过制作过程发现哪种材料最适合做风铃, 制作结束后可以就风铃的制作过程和步骤进行讨论, 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又能激发其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一举两得。所以说, 幼儿教师不是简单的将科学知识从自己的脑袋里转移到幼儿的脑袋里, 而是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和过程激发幼儿自身的探索和思考, 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结束语

在对大班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 切忌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 使幼儿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教授方式, 指导和开发幼儿自身的动脑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达到“爱科学, 学科学, 用科学”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丽.让科学走近孩子——浅谈培养幼儿科学探索意识的途径[J].青年文学家, 2012年17期.

如何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篇7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而且能使学习成为快乐之事。科学始于好奇, 达尔文年幼时就对昆虫、植物、矿物等感兴趣, 他后来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 是与这种年幼时开始发生的兴趣直接相关的。所以, 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巧妙地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然而, 如何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以较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呢?以下是我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在幼儿阶段, 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科学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性语言, 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 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如探索活动“好玩的磁铁”中, 我给幼儿提供了许多的游戏材料, 让幼儿通过猜一猜, 分一分, 试一试, 玩一玩, 发现磁铁的奥秘, 再让幼儿在活动室中去找一找磁铁能吸住的东西, 有的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软包上的钉子, 有的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床底下的螺丝, 有的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桌子的脚, 等等。幼儿在相互玩磁铁的过程中发现, 两块磁铁能被牢牢地吸在一起, 还发现一块磁铁能推着另一块磁铁往前走。面对孩子的种种发现, 我给予积极的鼓励, 幼儿在探索活动中, 情绪愉快, 没有压力, 通过动手动脑, 他们发现了磁铁的相吸和相斥, 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 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还激发了幼儿不断探索的能力。

二、鼓励幼儿讨论和交流, 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曾要求:“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在探索过程中, 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 教师要及时地捕捉并以此为契机, 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 大胆地进行猜想和解释,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验证, 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 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 新的方法。如活动“转动”中, 孩子们一边尝试着将身边各种物品进行转动, 一边就得出了相关的经验——转动和力有关, 可以用拧、搓、甩等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经验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着, 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现象, 从而更辩证和科学地获得转动的相关经验。

又如在“怎样使鸡蛋落下来不破”的活动中, 幼儿发现了各种让鸡蛋落下来不破的方法, 但是有一种方法幼儿运用的材料是相同的, 实验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那就是把鸡蛋放在瓶子里, 再在鸡蛋外面包上海绵, 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呢?于是我就组织幼儿探讨交流, 再次探索, 他们发现鸡蛋外面包的海绵多了鸡蛋掉下来就不破, 鸡蛋外面包的海绵少了, 那鸡蛋落下来就会破。在一次次的争论中, 孩子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 “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 也为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证。

三、留给足够的探究空间, 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现代幼儿科学教育注重的是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 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 我们必须为幼儿的探索、研究提供条件。例如在“种子的传播”活动中, 教师没有把幼儿关在教室里做机械的讲解, 而是带领他们到室外去寻找自然界中种子传播的方法。又如在“认识昆虫”的活动中, 利用家长资源, 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昆虫并制作成标本, 孩子们看着一只只昆虫标本, 既惊奇又兴奋, 他们不停地讨论、交流、分享着自己的作品, 看着从自然界中寻找来的形形色色的昆虫, 幼儿真正体验到了昆虫的世界。

可见, 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十分有利于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能力。而老师适时精彩的设疑也推动了幼儿进一步去探索的积极性, 为幼儿进一步探索指出了方向, 使幼儿探索的深度在不断地发展。

科学探索 篇8

《科学》杂志创刊于1915年, 作为我国创办最早的大型综合性科学刊物, 它同《新青年》一样, 在五四运动及其之后的启蒙运动中对启发民智、传播科学、促进现代科学发展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杂志主要用来刊载专业性较强的论文, 较少涉及科学普及方面的知识。然而, 在1935年, 《科学》杂志迎来了创刊二十周年纪念, 科学编辑部长刘咸在1月刊首发表社论, 指出“鉴于时代之需求, 谨将本杂志贡献于国家社会, 作为科学舆论之喉舌, 广播科学知识, 提倡科学建设, 自兹以往, 本杂志以力求通俗, 而同时能除去试下言科学者粗陋浅薄弊病为目的, 取材务求适宜”, 力求将科学知识普遍化, 而科学杂志的稿件选取也有了三个标准:能使读者产生科学兴趣、能记述科学进步、能传播科学消息。可以看出, 作为科学性的刊物的《科学》杂志, 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特色之外, 还为了促进科学化运动而做出了一些改变, 对推动科学化运动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二、《科学》杂志在科学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内容

在1932到1937年间, 《科学》杂志每年发行一卷, 每卷包括12期 (其中1937年的9—10期、11—12期为合刊) , 虽然栏目因主编的改变而有所调整, 但是刊载的内容一直十分丰富,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林、医学、工程学等各种领域, 下表是对杂志中刊载的内容进行的统计。

将《科学》的科学传播内容进行分类, 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是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 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物质运动最本质规律的反映。从《科学》杂志刊登的学科分布来看, 该杂志对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这些基础科学十分重视。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 (算学) , 书中主要以介绍数学算法、几何证法、作图方法为主, 也会附带一些理论的介绍。对于其他的学科, 除了涉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学科进展之外, 还会介绍这些学科在生活、军事上的应用, 刊载国外关于这些学科的发明, 并说明原理。可以说, 《科学》杂志所关注的基础科学, 并不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 也会包括学科应用方面的内容。

(二) 应用科学

应用科学关系到国计民生,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实业的进步、国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科学》杂志有关应用科学的分类也包括很多方面, 这些被关注的领域也跟中国国情有关。

(注:本表中分类的依据是按照《科学》索引进行, 其中杂俎栏目并没有进行分类)

(1) 农林科学技术

中国是农业大国, 科学家对于农林科学技术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当时的中国科学家也不例外。从内容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科学家较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土壤的酸碱性、植物的抗虫性、农作物的改造等方面, 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亲自实验等方式进行研究, 对农林发展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2) 矿冶技术

对于矿产丰富的中国来说, 研究矿冶方面的技术也是很有实用意义的。《科学》会关注各领域的矿产信息, 对新发现的矿藏进行及时报道。此外, 还有对采矿方法、矿产纯度等内容进行分析, 可见, 当时的科学家已经开始注重矿产的质量, 而并非只注重产量。

(3) 工程技术

《科学》涉及到的工程技术包括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 这些有关事业发展的学科有利于当时的社会发展, 是极具意义的。

(4) 卫生医药方面介绍

《科学》杂志介绍了很多卫生医药方面的信息, 其中一部分是关于国外先进医学技术的, 如胃镜的使用、外科手术的进步、医学疾病的治疗等等。此外, 杂志还会介绍一些实用的医学信息, 如“霍乱症及其防治法” (1934年12期) 、“痘症新治法” (1935年11期) 等, 对当时公民的医学知识启迪有所帮助。

(5) 航空航天技术与气候学研究

航空航天与气候学都是《科学》杂志比较青睐的内容, 很多文章也会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探讨, 分析气候对航空航天的影响。也有很多文章是对二者进行分别的介绍, 有助于国人了解这些新兴的实用科学。

(三) 科学史

科学史的内容在《科学》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对近十年、二十年国内外学科发展进行探讨的, 例如1935年第10期中, 刊载了《近二十年来原子物理学之进展》、《二十年来中国植物学之进步》、《二十年来中国气象学之进展》等系列文章;也有对学科的发展史进行全面的回顾的, 如《宋元以后草本药理论概要》 (1933年第9期) 。《科学》杂志关于科学史的记载记载下了国内外尤其是中国科学技术走过的道路, 对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 科普知识

《科学》杂志上也有科普知识的介绍, 例如1935年第2期中的“足下知之否?”介绍了六年中俄罗斯人口增加的人数、硬水的沸点、如何推算陨石的年代等等科学常识, 十分精简。此外, 《科学》还会介绍一些科学常识, 例如《植物纤维之简易鉴别法》 (1932年第8期) , 介绍羊毛与其他纤维之间的鉴别方法, 十分实用。

(五) 科学救国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爆发, 中国也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科学》刊登了很多关于呼吁科学救国的文章。

编辑部长刘咸就在发表了《科学与国难》一文, 认为应当树立科学国策, 重视科学事业, 尤其应当注重可以让国家富强的科学研究进行实施, 也应当注重国防建设的科学, 对科学人才建立奖励保障, 以实现科学救国。此外, 科学还刊载了一系列呼吁科学救国的文章, 如《科学与民族复兴》 (1935年第3期) 、《科学研究为建设国家的始基》 (1937年第1期) 、《国难期间科学界同人应负的责任》 (1936年第4期) , 呼吁国家和国民重视科学。

(六) 教育及科学教育

教育是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质量的好坏对科学传播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科学》对于教育事业, 表现出了很大的关注。刊载的内容包括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者的任务、教育机构的情况介绍、教育基金的情况、实验室的建设标准等各个方面。

三、《科学》杂志科学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特点

(一) 注重科学性

20世纪30年代, 中国的人权主义思潮较为盛行, 中国青年运动也在那时开展, 同时,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 以政权的力量强制灌输给民众。在这一时期, 农村经济社会经济矛盾突出也导致了“农村建设运动”的发起。这一阶段可谓是各种思潮与运动并发的时期, 加之民族危机的加剧, 当时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 《科学》并没有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受到影响, 依然坚持刊登科学文章, 没有政治偏向性, 这对于科学传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 注重实用性

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应用社会, 造福社会。《科学》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对于科学的实用性十分注重。可以看出, 《科学》杂志除了对于应用科学十分关注外, 杂志还十分注重生产生活中的科技, 对于生产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 1931年的水灾影响了淮河一带小麦的播种, 引发了荒灾, 《科学》杂志便刊载了《灾后种麦误期之补救》, 给出了“改种其他作物, 以及根据各地气候、土壤环境选择适合迟播的小麦品种”的建议, 对灾民灾后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又如, 在1935年第6期的新闻中, 介绍了价格便宜、亮度高的植物油灯, 以供当时经济欠佳的农村使用。另外, 由于蚊虫是引发疟疾、黄热病、丝虫感染、骨痛病的元凶, 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多不良影响, 杂志也在1933年第5期介绍了《蚊的驱除方法》, 对幼虫和成虫都有一定的驱除措施, 有利于公民的健康。

可以说, 《科学》杂志从各方面关注生产生活, 提出了很多极具实用性的方法及建议, 很好地贯彻了科学造福社会的功能。

(三) 注重新闻性

科学新闻在《科学》杂志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而在1935年改版后, 编辑部长刘咸更是增加了新闻在杂志中的比重。

*采用四舍五入法, 舍去小数点, 保留整数位 (注:本表所指的新闻来源于《科学》中的[新闻] ([科学新闻]) 这一栏目, 同时也包括[科学进步]栏目)

从新闻源来看, 《科学》杂志在科学化运动的早期, 大多采用国外医学会、科学促进会等科学协会以及各大高校、工商业的研究成果或报告, 也有来自于《Nature》、《Science》等国外领先的科技杂志上的论文及最新科学成果介绍, 之后, 《科学》也开始增加国内高校、研究所、科研机构以及国外报刊上的科学新闻内容作为新闻的源头。从内容上看, 《科学》杂志所刊载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 涉及的专业也逐渐增多。从一开始较多关注科研成果、科学发现, 到后来关注各领域的科技活动、科研动态以及科学家消息, 甚至一些科学生活常识, 也在新闻栏目中有所体现。从供稿的作者来看, 也由姚国珣、朱炳海两人发展到后期姚国珣、刘咸、重熙、戈合等多人。此外, 新闻的时效性也在不断提升, 很多新闻都对上个月甚至是当月早期发生的科学事件进行了报道。

虽然有些稿件从内容上来说并不能够属于新闻的范畴, 但是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科学杂志对于科学新闻十分注重, 并利用新闻短小精悍的特点, 将更多的科学信息传播给读者, 对读者了解国内外科学现状有很大的帮助。

(四) 表现了对科学家的尊重

科学家是科学传播的主体之一, 也是科技传播内容的来源之一, 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于这一群体, 《科学》杂志给予了极大的尊重, 并利用很多版面和篇幅对科学家的事迹、精神进行了介绍。

在1932年第十期中, 《科学》杂志开办了专刊来祭奠科学家爱迪生的逝世, 刊登了数十篇文章, 从爱迪生的生平、发明、研究成果等方面对爱迪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使爱迪生的形象及精神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华刚讷行状》、《悼居里夫人》、《亚几默德》、《马尔萨士百年纪念》等科学家传记及悼词都是对逝去的科学家表示怀念的文章, 并认为, 他们的逝世是科学界的损失。此外, 在“新闻”栏目中, 还会对科学家的消息进行集中的介绍。在卷首, 《科学》也会刊登科学家的珍贵照片, 以展现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可以说, 《科学》杂志对科学家的尊重即是对科学的尊重, 更是向读者传达了尊重科学家的精神。

(五) 关注国民健康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动乱之中, 国民较为蒙昧、医学素养较低, 加之当时瘟疫严重、食品短缺, 医学也不发达, 国民的健康问题十分堪忧。《科学》杂志对国民健康问题可谓是十分重视, 刊载了不同的文章, 以求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程度。

维生素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研究对象, 沈雄庆发表了《维他命研究之新发展》,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维他命研究的最新成果, 其他研究者也对各种维生素进行介绍。不少研究者还对当时较为流行的鼠疫、霍乱、天花等传染性疾病的原因、症候进行了介绍, 并给出了预防和诊疗的办法。还有研究者对上海人的膳食进行调查, 选取中等上海家庭为研究对象, 对膳食成分及营养分配进行研究, 并与美国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 提出对国人提高营养, 增强体格的建议。此外, 还有对蛋白质、营养元素的研究, 以及对于饮用水卫生监测的建议, 可以说关注的方面是非常全面的。

(六) 内容通俗浅显, 重视图片运用

《科学》是一个专业型的科学杂志, 传播了很多专业知识。尽管如此, 该杂志也没有忽视语言的通俗性, 并充分利用图片, 对知识进行展现, 使之形象易懂。

从该杂志20周年的社论中便可看出杂志对于语言的要求:“以深入浅出清畅顺达之文字论述各种科学问题, 务使初学者读之不觉深, 专门家对之不嫌浅, 各取所需, 则本杂志使命达矣。”在实际中, 《科学》也是这样执行的。首先, 《科学》刊登了大量的科学新闻, 简单易懂, 信息量大;其次, 《科学》选取的专著及论文也能用较为简单明了的语言说明道理。此外, 《科学》对图片的运用也十分重视。在讲解动物结构、微生物的变化等内容时, 《科学》都会配上图片, 方便读者理解, 对其他需要作图表述的论文也都配有图片说明;此外, 《科学》还刊登了一些科学家的照片, 并用铜版纸印刷, 实属珍贵。

四、《科学》杂志在科学化运动时期的作用

(一) 普及和推广了科学知识,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当时中国教育较为落后, 学习新兴科学知识依靠的大多是原著, 为了方便讲课, 老师也采用英文授课, 而国内的教科书则很久没有更换, 不具前沿性, 并不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将读者群体首先定位为“高中及大学学生, 次为中等学校之理科教员, 再次为专门学者, 最后为一般爱好科学之读者”。将高中及大学学生作为主要读者群, 并刊载文章对初高中试验室的配置标准、学院的学科建设提出建议, 可以看出, 该杂志对于国家科技发展未来主体的重视。《科学》在这些群体做好了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从当时情况来看, 有利于受教育者知识面的增长, 从长远上看, 更是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 传播科学精神, 提高国民科学智知

《科学》不仅对科学知识进行传播, 还始终凸显出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的精神, 而杂志中的文章也或多或少地反映着科学精神。

对于中国科学社提出的米制单位译名, 读者王子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千克”应当读成“克千”, “厘米”应当读成“米厘”, 这些提议被刊登在1935年第5期的杂志中。虽然该读者的建议并没有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但是对于该稿件的采用正是说明了《科学》杂志坚持自由交流、欢迎不同说法的态度, 也正是科学精神的极大体现。此外, 杂志中还有很多文章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例如对科学家的介绍, 一方面是让读者更加了解科学家, 另一方面也是对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解读。

《科学》通过对科学精神的传播, 提高了国民的科学智知,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接受和从事科学教育的人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 促进了国防科普工作

由于当时战争形势的需要, 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将国防科普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杂志中, 就多次提到战争中的毒气问题, 如《军用防毒器之活性炭》、《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军与毒气活跃之前瞻》、《毒菌战争》、《我们的防毒问题怎么样?》等。文章对毒气进行了介绍, 呼吁民众引起重视, 努力建设防空设备、增强国防意识, 而不是简单地喊口号, 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国防建设加强的期待。与此同时, 又从科学的角度对如何防毒进行了探讨。可以说是在科普的同时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这种重视国家灾难, 以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提出建议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难能可贵的。因此, 《科学》杂志对国防科普工作的开展可谓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四) 促进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

科学化运动协会认为,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 就不能回避中国自己的问题, 《科学》杂志正是这么做的。该杂志刊登的文章对中国社会存在的教育问题、学科建设问题、工业实业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探讨, 或是寻求解决的途径, 或是提出解决的方法。正是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才有利于提高。

此外, 《科学》杂志还十分重视科学名词的统一。从1932年开始, 杂志就开始刊登科学名词审查会审查通过的算学名词;接着, 对讨论通过的化学译名进行公布;同年, 杂志刊登了读者对于英文数学名词翻译的讨论。之后, 《科学》杂志又刊载了《昆虫译名之意见》、《有机化学名词改良委员会最后报告书》, 并发表了物理学会请求改善现行衡量制度的请求。科学名词的统一有利于科学的传播, 也有利于科学社会化的进行。

摘要:1932年到1937年的5年期间, 政府高官学者和研究机构学者发动了“中国科学化运动”。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进行科学教育、实现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是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目标。本文通过对科学化运动时期《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传播特点进行分析, 讨论《科学》杂志在这一时期对推动科学化进程所起的作用。

课程游戏化中的科学探索活动 篇9

有趣的情景创设是为幼儿创设良好氛围的有效措施, 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1) 结合绘本故事创设情境游戏。现在绘本故事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也有很多绘本故事和科学现象相结合。可以借助绘本故事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让幼儿在听故事、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发现科学的秘密, 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绘本故事《听话的便便》, 引导幼儿跟着绘本故事探索人的消化过程, 知道“便便”的形成。绘本故事《冒牌老鹰———红隼阿牛》描述的是光和影子的关系, 结合绘本故事的发展进行故事中的情景表演, 让幼儿深切地体会到光照的角度不同, 影子的大小也不一样的道理。通过绘本故事直观的画面描述, 让幼儿对于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并且引导幼儿尝试实验和操作, 以绘本故事的延续来保持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将枯燥的科学理论知识转变成清晰易懂的画面, 更能让幼儿愉快地接受和理解。

(2) 结合卡通动画人物创设情境游戏。幼儿对于卡通人物是非常喜爱的, 而且幼儿在游戏中也喜欢扮演动画片中的人物进行游戏, 这样的一个契机也激发了我创设活动的灵感,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 我将幼儿喜欢看的动画片中的人物海底小纵队的巴克队长、呱唧等融入到了课件中,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问, 创设情境, 鼓励幼儿通过自制的陀螺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幼儿和动画片的主角一起游戏, 一起探索, 能更好地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 提高幼儿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当然还有很多情景的创设, 例如利用视频将科学现象拍下来, 通过提问引导创设情景, 故事讲述创设情景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幼儿融入科学活动的探索, 让科学活动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 让科学活动“活”起来。

2. 多变的游戏材料, 提高幼儿探索的能力

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依赖于对玩具的操作, 科学探索的过程就是动手摆弄操作材料, 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实践的过程, 所以游戏材料的多变能从多种方面帮助幼儿提升科学理论知识。

在实际生活中买来的玩具样式不多, 新颖性不够, 锻炼的技能有局限, 数量也不多, 那如何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操作和游戏需求呢?这就需要关注材料的新颖性、趣味性。而自制游戏玩具就比较符合幼儿探究的特点。如废旧物品的开发利用, 使幼儿能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帮助幼儿树立环保节约意识。如可以请家长收集一些废旧的椰奶罐、奶粉罐、塑料瓶等, 积少成多;废旧的透明雨伞成为了探索雨滴是如何掉落的材料, 而废旧轮胎成为了探索滚动原理探讨的材料, 大大小小的纸箱成为了测试重力大小的材料……

3. 互动下的游戏模式, 拓宽幼儿探索的渠道

教师在开展科学游戏活动时, 也需要学会互动交流, 让科学活动变得有动有静, 充满生气, 这样, 幼儿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首先, 科学游戏活动要做到共同观察。如在开展系列主题科学活动“大自然与人类”时, 通过播放科学环保的短片, 讲述科学小故事等方法, 帮助幼儿了解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知道大自然中的生物是相互赖以生存的, 自然环境中只要有一个环节遭受破坏, 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 人类就会面临灾害甚至灾难……从而激发幼儿产生爱护大自然的兴趣。

其次, 科学游戏活动要做到合作参与。主要可以通过师幼或同伴合作参与科学实践活动, 共同来实验、探索, 真正意识到破坏环境的不良后果, 同时绿色环保的意识也会逐渐萌发。如在“保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中, 幼儿和教师探索“植物喝水”和同伴研究“植物出汗”这两个小实验, 明白气候和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另外, 结合童话剧《我爱大自然》, 幼儿合作参与角色扮演, 犹如身临其境, 与剧中的小动物一起哭, 一起笑,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进一步升华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使幼儿产生探索大自然科学知识, 挖掘科学奥秘的兴趣。

4.灵活性的游戏指导, 稳固幼儿探索的地位

幼儿科学游戏活动的开展, 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如何发挥科学探索的作用, 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学会灵活指导, 成为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做好一位“支援者”。这就要求教师能包容幼儿在活动中的错误, 对错误要予以宽容和理解, 这样幼儿才会在活动中大胆地去探索。如在科学活动中有的教师为了自己的方便, 就会提供一些简单的成品材料, 表面看来似乎可以节约时间, 提高幼儿的操作效率, 实际上则剥夺了幼儿尝试、探索的机会, 从而使幼儿对参与科学游戏活动失去兴趣。如果教师学会适当提供一些半成品、创新的材料, 让幼儿进行自我探索、尝试, 这样科学游戏活动也就变得更精彩了。教师要做好一个“观察者”。一个积极的观察者, 细致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表现是教师判断游戏活动开展是否成功有效的重要标准。另外, 科学游戏活动的重点在于激发幼儿的技能掌握和探究欲望, 并使幼儿从中体验到成功感, 获得技能锻炼, 所以教师更应退居配角地位, 让幼儿成为科学游戏活动的主体, 自由地探索、练习, 从而获得操作技能的发展。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 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 让幼儿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 这样, 幼儿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索中学习的主人, 从中收获成功, 收获喜悦。

摘要: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幼儿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课程游戏背景之下的科学活动是将游戏融入科学活动, 以游戏的生动有趣、材料的层层递进来激发幼儿的操作意识, 提高幼儿对于科学现象的探索欲望。但是科学游戏和一般游戏活动相比要求较高, 要发挥游戏科学的启蒙作用, 要保证游戏的科学性。

将自然资源融于科学探索 篇10

我园办园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有银杏、水杉、枫杨等36种树,有百合、四季桂、月季、虞美人等近20种花,形成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又果、冬有景的小小生态园。如何将自然资源融于科学探索,是我们一直在探究的问题。

一、积累,在自然中探究

思考:《綱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如何结合我园实际,让自然成为活教材,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从而感知科学的重要和有趣?

我们认为教师要对幼儿探究的活动所涉及的探究内容和关键经验、相关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要有准确的把握。因此,我们首先对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重新进行了定位,通过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激发寻求答案的愿望。爬藤类植物是怎样生长的?土培和水培出的植物有什么区别吗?不一样的萝卜种子会长成什么萝卜?当他们参与种植,通过观察、测量、比较、记录、统计等方式,探寻植物生长的规律时,获得了早期的数学理解能力,感知科学的有用和有趣。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开展活动时,教师注意把科学活动和生活紧密的融于一体,例如,以“幼儿园的树”为主题开展的活动,寻找乔木和灌木、统计数量、比较八棵水杉树的粗细、为过冬的树穿上保暖衣……这些活动让幼儿感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身边处处皆科学。我们为幼儿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下列机会:

1.更为仔细地观察周围环境,对身边的现象做到熟视有睹。

2.建构对动植物的基本理解,例如它们的生命周期、栖息环境、多样性、以及相互依赖性。

3.提高科学调查的技能,包括好奇、提问、探究、调查、讨论、反思,以及形成自己的观点等。

4.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乐于探究、开放的思维、尊重生命的态度等。

我们的科学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转向动态,从追求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二、创生,在游戏中融合

思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如何挖掘与整合幼儿园自然资源和本土文化资源,形成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近自然、关心周围环境,形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我们的老师根据以下原则,开发了各具特色的班本游戏,将科学与游戏相融合:

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

游戏推进满足幼儿兴趣

材料投放隐含教育目标(环保低结构)

1.亲近自然的游戏

结合幼儿园园内以及溧阳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利用自然物进行创意游戏。

从银杏树果实到日常所见的白果,幼儿参与了制作的全过程:敲白果一捡白果一泡白果一(戴着手套)挤白果一洗白果一晒白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充分调动所有感官,全面感知了银杏叶和果子的形、色、味……了解了白果的食用价值,并利用白果和银杏叶开展创造性游戏《亲亲白果园》。十月桂花飘香时,孩子们更是与老师一起收桂花——拣桂花——晒桂花——制作香甜桂花糕,使幼儿在游戏中亲近自然,关心周围环境。

2.亲近家乡文化的游戏

我们特别注重将家乡的文化、美食、乡土风情融合进游戏,如利用我们家乡的建筑文化、餐饮文化、旅游文化等,开发了《竹海情趣》、《嘻哈农庄》、《吃遍上河城》、《创意纸浆、魅力傩舞》等创造性游戏。

3.亲近绿色生活的游戏

将游戏和幼儿生活相结合,开展亲近绿色生活的游戏。“小小交通岗”“环保加油站”“乐乐淘宝城”“娃娃理发店”等游戏。

我们力求游戏材料做到环保、低结构。以建构游戏《纸杯世界》为例,师幼在共同收集废旧纸杯开展了科学活动《纸杯垒高》的基础上,在区域游戏中继续拓展与延伸,幼儿调动已有的垒高经验,运用对比观察、猜测、尝试等方法寻找平衡点,进行合作游戏。最后借助于其他辅助材料,开发了建构游戏《纸杯世界》,幼儿将学习科学知识与建构游戏合二为一,在建构过程中体验到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成功与满足。

三、统整,在反思中建构

思考:大自然,为儿童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机会,并有助于儿童在自然科学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但是教师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儿童的学习潜力方面尚有待改进。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建构我园的特色课程,为幼儿提供最大化的生态教育空间,使幼儿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

我们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统整、建构,逐步形成我们的特色课程《亲自然生活课程》,我们对课程内涵进行了释义:

亲自然生活课程——落实《纲要》和《指南》精神,并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论”为指导,以儿童发展为本,进一步贯彻自然生长的原则,以儿童身边的自然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探究活动或游戏为载体,结合我园的“绿色生态,健康生活”特色,从本园、本地的条件出发,构建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亲自然生活课程。

科学探索 篇11

要在实践中引导、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就要找寻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搭建科学的教育平台, 以促进学生们的成长。在实际的科学教育工作过程中, 作为普通的科普老师, 更多的是要考虑探索一种能够具有实操性、可持续性的对学生实现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而这种途径和方法又能被多数奔波在学校和课外各种学科辅导班之间的青少年发自本心地接受。也就是说, 一种能够有创新的途径和方式, 即要考虑到和他们的校内学科知识相结合、不增负, 又能实现科学教育, 使科学教育达到“多赢”的效果。

于是,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 摸索出了“少年科学新闻社”这种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模式 (文中简称为“少科社”) 。

一、“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概况

成立“少年科学新闻社”, 是从知识建构等角度考虑, 让学生循序渐进: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理解科学、报道科学。从而形成对科学的初步认识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发展科技特长、参与相关项目竞赛, 培养文学、科学综合素质。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互动的中英双语活动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少科社”成为了目前全市唯一一家组织青少年中英双语学习与科学、科技相关的新闻报道写作的社团组织, 将科技、文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以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采取专家讲座、活动训练、外出参观采访等方式学习新闻影像摄录制作技术、科学新闻采编知识等内容, 定期组织学生们开展科学新闻报道的展示、交流、评比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爱好特长搭建平台, 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运行

1.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 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少科社”在活动的过程中, 以探究式学习融合CLD (建构主义理论) 为主要方式, 在活动训练教学中, 创设出角色扮演的情境,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分辨、辨析、整理他们自己主观认定地相关科学新闻知识, 让学生通过电脑, 对自己所认定的知识进行初步验证, 再通过老师的点评、要素的指正, 对他们的知识进行科学化、规范化, 使科学新闻写作、采编知识, 新闻影像摄录制作技术等内容, 通过活动训练的快乐氛围, 使学生快乐体验、快乐汲取。

2.开放式学习。

开放式学习:与以学校、课本、课堂为主要学习平台的封闭式学习相对应, 指以任务为指向,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与社会互动等形式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新型学习方式。

“少科社”的活动中, 融合着开放式学习。这种开放式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们的模拟采访、采访情景的自我创建等方面, 另一方面体现在家长参与科学新闻报道等环节中, 通过多种互动形式, 考验着学生们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自我为主体获得的知识, 提高着他们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整理自己已有知识的效率。

3.科技社会实践活动。

“少科社”运行的另一方式是科技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联动部分。它是基于“少科社”学生们对自己掌握的科技、文学、科学新闻知识的运用, 基于实践的一种学习, 是着重于学生通过活动, 积累经验的一种变结论性接受性学习为过程性体验性学习。通过活动中, 不断总结自己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探究的方法和要领, 在活动的实践中实现学生对活动过程的积极情感体验, 感受活动的乐趣, 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实践, 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同时也激励他们追求主动获得知识的心理, 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去学习, 同时引导着学生通过社会互动形式, 获取、巩固知识、解决问题、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

4.中英双语方式。

“少科社”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 采用了中英双语的方式。这个方式的采用, 一方面, 主要是考虑社会发展的国际化, 呈现出对有较强国际通用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 是考虑想尽量与校内学科知识有切入点, 使学生能够通过校外的学习, 巩固校内知识同时拓展校内知识面, 以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评价

评价是科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评价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 另一方面是学生。

1.教师评价:

主要是对教师的活动训练内容和教师活动训练能力进行评价。作为活动训练教学的实际载体, 其优劣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有效性与兴趣性。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可通过一般能力 (语言表达、课件、演示操作、教学组织) , 调控能力 (情意沟通、思维激活、活动控制) , 与应变能力 (反应灵活、处理恰当) 等方面考察。考察的具体形式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问卷、学生的互相访谈。

2.学生评价:

主要是对学生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和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

对学生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 都以学生的自我陈述信息为主, 前者用文字表述, 后者则用语言表述。题目分为选择问答型和开放型两种。选择型问题有利于结果统计, 开放型问题有利于评价对象的充分表述。它们的基本操作过程是:确定评价目标和对象→拟定题目 (制定问卷) →访谈 (问卷实测) →整理记录 (回收问卷) →分析和解释结果→完成评价报告。

对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少科社”常用的是测验法。主要是目标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为绝对评价提供学生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 常模参照测验为相对评价提供每个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 “少科社”在活动过程的不同时期分别根据活动进度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学情情况取样、进行试题设计, 试题设计分封闭式试题与开放式试题, 整个测验的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 教师以学生的助教身份参与。

从科学新闻角度切入, 融合了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和科技社会实践的这种中英双语青少年科学教育模式, 只是众多科学教育工作者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的大海海水中的一小滴水珠, 在今后的科学教育的道路上, 还有待不断地完善、不断地突破运行过程各个不同阶段的“瓶颈”。希望“少年科学新闻社”能够走的远, 能够真正地给青少年科学教育带来“多赢”。

摘要:要在实践中引导、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就要找寻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搭建科学的教育平台, 以促进学生们的成长。在实际的科学教育工作过程中, 作为普通的科普老师, 更多的是要考虑探索一种能够具有实操性、可持续性的对学生实现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而这种途径和方法又能被多数奔波在学校和课外各种学科辅导班之间的青少年发自本心地接受。于是,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 摸索出了“少年科学新闻社”这种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模式 (文中简称为“少科社”) 。本文从“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概况、运行和评价三个方面对“少科社”这种科学教育模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quot,少年科学新闻社&,quot,,科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韦钰.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1.

上一篇:关键词识别下一篇:医学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