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痢防治体会(精选7篇)
仔猪黄痢防治体会 篇1
哺乳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仔猪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多发于1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 1~3日龄最为多见, 7日龄以上的乳猪发病较少, 以排黄色或灰黄色水样稀粪、发病急、迅速脱水、衰弱、昏迷死亡为特征。发病率通常在90%以上, 病死率高达100%。一旦发生该病, 将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经济损失。过去多数猪场猪群发生黄痢, 业主或兽医主要采取单一抗生素治疗较多, 但疗效不佳。笔者通过多年实践, 采取对哺乳仔猪黄痢的综合防治方法,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简述如下。
1 发病情况
东山县杏陈镇某养猪场建于2009年初, 饲养35头后备母猪, 9月后陆续开始分娩, 前几窝仔猪没有发生黄痢, 11月初开始每窝仔猪出生后1~7 d分别不同程度发生黄痢。2010年5月27日就诊时产房有5窝共52头哺乳仔猪, 已发病21头, 发病率40.4%, 死亡7头, 病死率33.3%。经综合治疗后治愈14头, 治愈率66.6%。根据畜主口述, 自2010年5月开始至今已发病14窝, 发病仔猪137头, 发病率80.5%, 死亡83头, 病死率60.6%。发病期间单独使用痢菌净加阿托品或诺氟沙星进行治疗, 疗效不理想, 而且无法终止该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最快的2~6 h, 一般24~36 h发病。有时一窝中1~2头开始发病, 以后迅速蔓延全窝, 有时一窝中一半以上乃至全窝发病。最初突然腹泻, 排稀薄如水样粪便, 黄色至灰黄色, 夹有白色凝乳块, 有腥臭味, 随后腹泻更加严重, 几乎几分钟就要排一次。患猪很快脱水, 体重迅速下降, 行走摇摆, 吮乳无力, 叫声嘶哑, 精神沉郁, 反应迟钝, 眼睛无光, 皮肤失去光泽, 质地枯燥有皱褶, 最后昏迷死亡。
3 病理解剖
剖解4头病死仔猪, 主要表现为干瘦、皮肤皱缩、肛门哆开, 周边红紫、粪污;胃内充满酸臭的凝乳块, 有的肠黏膜潮红、有出血斑, 肠壁变薄, 十二指肠最为突出;有的肠黏膜和浆膜充血, 肠腔内充满腥臭黄色、黄白色、稀薄的内容物和气泡, 空肠、回肠病变较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有点状出血, 切面多汁;肝、肾有小的坏死病灶, 其他器官和组织无明显的特征性病变。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根据哺乳仔猪出生后均在7日龄内多发, 并且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严重, 排黄色水样粪便,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脱水严重等特点, 可初步诊断为哺乳仔猪黄痢。
4.2 细菌分离培养
送病料到漳州市动物疫控中心化验室, 取发病仔猪小肠前段, 用无菌盐水冲洗后刮取黏膜, 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经37℃培养24 h后, 培养基上长出粉红色、圆形、稍隆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中等大小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发现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阴性杆菌。
5 防治措施
1) 根据该场分娩舍15个分娩床位, 将产床5头产仔母猪带仔调整到一端, 对调出的一端彻底打扫、清洗、消毒、干燥后再把5头产仔母猪带仔调过来, 用同样方法再处理另一端。
2) 对猪场、饲养用具及周围环境一周内分别用2%火碱、消毒威各消毒1次。
3) 调整保温箱和分娩舍温度, 以适宜乳猪生长。
4) 对正在发病的仔猪按每千克体重颈部肌注江西民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速灭杀星 (主要成分为乳酸环丙沙星) 0.2 m L, 2次/d, 连用2~5 d。同时用同一公司生产的贝贝佳进行喷服, 体重5 kg以下每次喷服1 m L, 体重5~10 kg, 每次喷服2 m L。
5) 对未发病仔猪按每千克教槽料添加新霉素0.2 g给予添食, 连用7 d。对所有仔猪用补液盐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粉饮水, 连用7 d。
6) 对产前产后母猪, 在饲料中加入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利高霉素, 每吨添加1 kg连续饲喂5~7 d。
通过以上的综合防治措施, 2 d后基本控制了疫情, 2011年3月5日跟踪反馈时情况良好, 现在仔猪断乳成活率可达95%以上。
6 体会
1) 哺乳仔猪发生黄痢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猪和带菌猪, 患猪通过粪便排出病原菌, 哺乳仔猪接触了污染的水源、饲料、产床、用具和分娩母猪的乳头及皮肤而感染。该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大多数都集中在产仔旺季、寒冬和早春。在一个猪场流行一次后, 往往不会中断, 新生仔猪24 h内最易感染发病, 一般出生后3 d左右发病, 最迟不超7 d.。但在梅雨低温季节也有出生12 h发病。很多猪场均发生过哺乳仔猪黄痢, 但发病程度不同, 头胎仔猪的发病率很高, 随着胎次增多, 发病率则下降, 可能与母猪产生该病的免疫力有关。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一窝仔猪一旦发病, 发病率可达90%以上, 病死率一般在50%左右, 高者可达90%~100%。
2) 根据上述多种原因可导致哺乳仔猪黄痢, 因此在防治上要采取综合措施。 (1) 母猪空怀期抓紧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等疫苗免疫, 产前42 d、14 d各免疫1次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 以提高母猪免疫力, 产生足够的母源抗体, 借以保护仔猪。 (2) 母猪进产房前要彻底清洗、消毒产床和周围环境, 而母猪会阴部和乳房是消毒的重点, 消毒后用温水清洗。分娩当天再次对乳头和会阴部进行彻底清洗、清毒, 哺乳前先挤掉前面几滴乳汁盛于盆内集中废弃。 (3) 于母猪产前、产后7 d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如新霉素、利高霉素、氟苯尼考等, 以阻断大肠杆菌经母猪传给仔猪。 (4) 给刚出生仔猪及时吃足初乳, 从而获得足够的免疫球蛋白和乳糖以及母源抗体, 有效提高胃酸水平和刺激肠道蠕动, 抑制病菌生长, 增强抗病能力, 降低黄痢的发病率。 (5) 要勤观察、早发现、早防治, 坚持一窝个别有病、全窝治疗的原则。 (6) 尽可能解决分娩母猪和刚出生仔猪对温度要求的矛盾, 既要控制好分娩舍的通风换气又要做好保温箱的防寒保暖。 (7) 密切关注气候变化, 减少应激因素, 冬天母猪分娩后喝的第一口水最好是温水, 仔猪出生7 d内供给温水。
仔猪黄痢防治体会 篇2
1 发病情况
宁德市霞浦县某养猪场建于2008年初, 饲养90头后备母猪, 9月份陆续开始分娩, 前十几窝仔猪没有发生黄痢, 10月底开始每窝仔猪出生后1~7 d内分别不同程度发生黄痢, 2009年4月17日就诊时产房有7窝共73头哺乳仔猪, 已发病33头, 发病率45.2%, 死亡11头, 病死率33%。经综合治疗后治愈14头, 治愈率达63.6%。根据畜主叙述, 自2009年10月开始至今已发病43窝, 发病仔猪387头, 发病率84.8%, 死亡255头, 病死率65.9%。发病期间单独使用痢菌净加阿托品治疗, 疗效不理想, 而且无法终止发病。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最快的2~6 h, 一般在24~36 h发病。有时一窝中1~2头开始发病, 迅速蔓延全窝, 有时一窝中一半以上乃至全窝发病。最初突然腹泻, 排稀薄如水样粪便, 黄色至灰黄色, 夹有白色凝乳块, 有腥臭味, 随后腹泻更加严重, 几乎几分钟就要排1次。病仔猪很快脱水, 体重迅速下降, 行走摇摆, 吃乳无力, 叫声嘶哑, 精神沉郁, 反应迟钝, 眼睛无光, 皮肤失去光泽, 质地枯燥有皱褶, 最后昏迷死亡。
3 病理解剖
剖解5头病死仔猪 (其中3头已死亡, 2头濒临死亡) , 表现为干瘦、皮肤皱缩, 肛门哆开, 周边红紫、粪污;胃内充满酸臭的凝乳块, 有的肠黏膜潮红, 有出血班, 肠壁变薄, 十二指肠最为突出;有的肠黏膜和浆膜充血, 肠腔内充满腥臭黄色、黄白色、稀薄的内容物和气泡, 空肠、回肠病变较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有点状出血, 切面多汁;肝、肾有小的坏死病灶, 其他器官和组织无明显的特征性病变。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根据哺乳仔猪出生后均在7日龄内多发, 并且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严重, 排黄色水样粪便,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脱水严重等特点, 可初步诊断为哺乳仔猪黄痢。
4.2 细菌分离培养
取发病仔猪小肠前段, 用无菌盐水冲洗后刮取黏膜, 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经37℃培养24 h后, 培养基上长出粉红色、圆形、稍隆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中等大小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发现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
4.3 药敏试验
取上述分离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该分离菌对先锋V、环丙沙星、新霉素高度敏感, 对庆大霉素、氟哌酸、四环素中度敏感, 对恩诺沙星、卡那霉素、痢菌净低度敏感。
5 防治措施
1) 根据该场分娩舍20个分娩床位, 将产床7头产仔母猪带仔调整到一端, 对调出的一端彻底打扫、清洗、消毒, 干燥后再把7头产仔母猪带仔调过来, 用同样方法再处理另一端。
2) 对猪场、饲养用具及周围环境一周内分别用2%火碱、消特灵消毒1次。
3) 调整保温箱和分娩舍温度。
4) 对正在发病的仔猪按每千克体重颈部注射环丙沙星15 mg, 用胃导管一次灌服加有抗生素、收敛剂、10%葡萄糖、维生素C、补液盐溶液, 按猪体重大小灌服300~500 mL, 连用3 d。对未发病仔猪按每千克教槽料添加新霉素0.2 g给予添食, 连用7 d。对所有仔猪用补液盐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粉饮水, 连用7 d。
5) 对产前产后母猪的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和强力霉素 (按说明书用量) , 连续饲喂4 d。
通过以上的综合防治措施, 2 d后基本控制了疫情, 2010年4月7日跟踪反馈时反映情况良好, 现在仔猪断乳成活率可达96.4%。
6 体会
1) 哺乳仔猪发生黄痢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猪和带菌猪, 患猪通过粪便排出病原菌, 哺乳仔猪接触了污染的水源、饲料、产床、用具和分娩母猪的乳头及皮肤而感染。该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大多数都是集中在产仔旺季、寒冬和早春。在一个猪场流行一次之后, 往往不会中断, 新生仔猪24 h内最易感染发病, 一般出生后3 d左右发病, 最迟不超7 d。但在梅雨低温季节也有出生12 h发病的。很多猪场均发生过哺乳仔猪黄痢, 但发病程度不同, 头胎仔猪的发病率很高, 随着胎次增多, 发病率则下降, 可能与母猪产生该病的免疫力有关。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一窝仔猪一旦发病, 发病率可达90%以上, 病死率一般在50%左右, 高者可达100%。
2) 根据上述多种原因可导致哺乳仔猪黄痢, 因此在防治上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1) 母猪空怀期要抓紧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等疫苗免疫, 产前42 d、14 d各免疫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 以提高母猪免疫力, 产生足够的母源抗体, 借以保护仔猪。 (2) 严格环境与母体消毒。母猪进产房前要彻底清洗、消毒产床和周围环境, 而母猪会阴部和乳房是消毒的重点, 消毒后用温水清洗。分娩当天再次对乳头和会阴部进行彻底清洗、清毒, 哺乳前先挤掉前面几滴乳汁盛于盆内集中废弃。 (3) 在母猪料中加入预防药。于母猪产前7 d和产后7 d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如新霉素、呼诺欣、氟苯尼考等, 以阻断大肠杆菌经母猪传给仔猪。 (4) 给刚出生仔猪及时吃足初乳, 从而获取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乳糖以及母源抗体, 有效提高胃酸水平和刺激肠道蠕动, 抑制病菌生长, 增强抗病能力, 降低黄痢的发病率。 (5) 要勤观察, 早发现、早防治, 坚持一窝个别有病, 全窝治疗的原则。 (6) 要尽可能解决分娩母猪温度要求与刚出生仔猪温度要求的矛盾, 既要控制好分娩舍的通风换气, 适宜温度, 又要做好保温箱的防寒保暖。 (7) 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 减少应激因素, 冬天母猪分娩后喝第一口水, 最好是温水, 仔猪在7 d内供给温水。
仔猪黄痢的防治 篇3
一、发病机理和症状
胎粪是胎儿妊娠期在羊水中形成的, 为金黄色或黄绿色, 因此, 仔猪在排胎粪期间, 任何原因引起的腹泻, 均为黄色稀粪, 所以, 仔猪黄痢的发病实质是新生仔猪在排泄胎粪期间引起的腹泻。其特征是拉黄色稀粪, 脱水严重, 死亡率高, 尤以3日龄以内仔猪发病死亡率高, 严重的可达80%;重病的仔猪肛门松弛, 稀粪自动流出, 粪腥臭, 精神沉郁, 脱水消瘦, 不吃奶, 全身瘫痪, 多为全窝先后发病相继死亡。脱水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治疗的原则是补液, 但由于刚出生的仔猪个体小、数量多, 采用静脉注射相当困难, 因此采取综合保健预防措施是既实用又方便的办法。
二、病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从仔猪黄痢的发病机理来看, 其发病的病因有:
1. 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
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是引起仔猪黄痢的主要发病原因, 其保健预防措施是:
(1) 抓好怀孕后期母猪营养, 提高仔猪初生质量和促进胎儿免疫器官发育
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 对抵抗力弱, 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的仔猪则发病。根据这一原理, 防治仔猪黄痢就要从妊娠后期开始加强怀孕母猪的营养, 提高仔猪初生个体的质量和促进胎儿免疫器官的发育。
(2) 防止围产期感染
部分仔猪一出生就拉黄痢, 其原因是围产期感染, 往往伴有母猪子宫内膜炎, 体温升高等症状。因此, 产前15 d要做好母猪保健工作, 防止感染。再者, 母猪产仔舍要彻底清理消毒。
(3) 做好生产母猪乳房、阴户消毒
有的生产猪舍卫生不好, 母猪乳房、阴户沾有污物, 仔猪吃第一口奶便连污物一起吃入, 感染疫病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做好乳房、阴户消毒工作也是预防发生仔猪黄痢的一项重要措施。
(4) 提高初乳的质量
母猪泌乳质量特别是初乳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仔猪的抗病能力。初乳既是一副泻药——含有大量镁盐, 能促进仔猪排泄胎粪;又是一副补药———母猪能抵抗什么疾病, 仔猪吃了初乳后也能抵抗什么疾病, 因为初乳含有抵抗这些疾病的免疫球蛋白, 对仔猪的抵抗力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怀孕母猪后期的饲养管理, 提高初乳的质量, 也是预防黄痢的关键技术。
(5) 做好保温工作
低温应激可以降低仔猪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因此, 做好保温工作能降低对大肠杆菌的感染。
(6) 预防接种和有效治疗
预防:注射疫苗免疫是预防猪疫病的有效措施, 因此做好怀孕母猪的免疫工作尤为重要, 为预防仔猪黄、白痢, 怀孕母猪在产前30 d注射1次大肠杆菌疫苗, 视情况产前15 d可以再强化免疫注射第2次, 仔猪产后4 d注射大肠杆菌疫苗。治疗:做到1头发病, 全窝同治。 (1) 复方新诺明片。 (2) 氟哌酸胶囊。 (3) 庆大霉素配合痢菌净。
以上西药全部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 一般用药2 d, 即可停止拉痢, 精神好转, 吃奶正常。但此时千万不可停药, 否则易复发, 必须再继续用药1~2 d, 将致病菌全部抑杀, 方可痊愈。
2. 母猪酮病
多种原因会引起母猪产后快速掉膘, 脂肪分解, 产生酮病。仔猪吮吸酮乳后会由酮体中毒引起中毒性腹泻, 导致黄痢发生。酮病导致的中毒性腹泻, 体温不但不升高, 而且还下降, 这种情况不论用什么抗生素打针都不好。关键是预防母猪酮病, 不使出现快速掉膘。母猪在什么情况下会引起母猪大量掉膘呢?一是传统饲养不注重母猪营养, 哺乳母猪必然掉膘, 把母猪养成皮包骨瘦, 这是农村养猪户为什么黄痢较多的原因;二是母猪药源性便秘, 采食少或不食, 造成母猪产后快速掉膘。
3. 母猪乳房炎、隐形乳炎以及其他炎症感染
母猪患乳房炎、隐形乳房炎以及其他炎症感染, 炎性产物会进入乳汁, 仔猪吮吸了含炎性产物的乳汁必然引起中毒性腹泻, 7 d内则表现为拉黄痢, 7d后仔猪同样还会继续拉痢。
这种情况的拉痢, 给仔猪打针是打不好的, 所以, 给小猪治疗黄痢的时候, 一定要检查母猪有没有毛病。母猪有毛病的话, 一定要先解决母猪的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仔猪的问题。
4. 仔猪脐带感染
仔猪断脐消毒不严格, 通过脐带感染, 重则引起脐风, 轻则引起拉稀。因此, 做好仔猪出生时脐带的消毒结扎也是预防脐带感染引起拉痢的重要工作。
5. 伪狂犬病、猪瘟
仔猪伪狂犬病最早的出生后3~5 d发病, 死亡率很高, 临床症状也有拉稀现象。如果猪瘟疫苗没打好, 怀孕后期母猪感染了隐性猪瘟可引起母猪流产、死胎, 新生仔猪拉痢, 也为黄色稀粪。预防措施是做好母猪保健工作、打好疫苗。
一起仔猪黄痢的防治 篇4
一杆菌病大肠杆菌, 病是由, 大肠杆菌所引起或称早发性大肠起 (黑的龙江DO染泻、病排新。黄生本色仔病或猪的黄的特白一征色种为稀肠:便道剧, 性烈急传腹性仔山省密I:10.3死亡96均有。发生本病。在炎夏和寒冬常发在世界各养猪地区, 猪鲁林源市富9/J.春秋发病较IS仔猪多发, 少7日。龄以上很少发1~3日龄初生黄林朱长, 乡畜牧兽SN.1671-1病率很。发高发病, 病窝情率死况为亡9率0%达以10上0%, 致。死痢密, 艳医站6027.我20猪, 有市某镇张某饲养10头母猪, 其中5头50母头的15山11.0猪均在9.0母猪在77、月826月份产仔日产下, 第111头头防8300) 发病54仔猪, 第并死亡2天有1头2, 头仔猪开始第3天全窝治仔天亡猪。死1均亡2d发5后病头第, , 2死第头亡5母3天猪头全又, 部产下第死415头仔猪, 产后第2天又有3头仔猪发病并死亡1头, 随即到兽医院诊治, 通过诊断与治疗, 只有2头症状较重的仔猪死亡, 其他仔猪全部恢复健康。随后另外几头母猪又产下多头仔猪, 提前用药物预防, 此窝仔猪未发病, 且健康成长。
2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24h左右出现症状, 1窝仔猪中会突然发现有1~3头仔猪发病, 仔猪精神沉郁, 全身衰弱, 迅速死亡, 继而其他仔猪相继发病。主要症状是排黄色稀粪或水样粪便, 呈黄色或黄白色, 混有凝乳状小片和小气泡, 带腥臭味, 肛门失禁, 病猪精神沉郁, 停止吃奶, 脱水, 迅速消瘦, 由于脱水和电解质的丧失, 病猪双眼下陷, 腹下皮肤呈现紫红色, 昏迷死亡。
3病理变化
共剖检3头病死仔猪, 病猪尸体被毛粗乱, 颈部皮下水肿, 胃内充满多量黄色的凝乳块, 幽门腺区有出血点, 小肠黏膜脱落并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尤以十二指肠病变最为严重。小肠内容物中混有凝乳块多呈黄绿色粥样, 并有浓烈的腥臭味;空肠、回肠、结肠内充满大量水样渗出液, 并混有黄色大小不等颗粒状物, 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呈淡红色。心脏扩张, 肺水肿, 肾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4实验室检验
无菌采取病仔猪的小肠前部内容物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 置37℃温箱中培养24h, 观察结果。将血琼脂平板有β-溶血环的菌落再接种分离纯化2次。
挑取培养基上的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后镜检, 可见红色、两端钝圆近似球杆状的细菌, 初步判断为大肠杆菌。
将分离的细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生化反应管中, 可产酸产气;但接种含有甘露醇、木糖的试管却不发酵。V-P试验呈阴性, M.R.试验和吲哚试验均呈阳性。挑取乳糖发酵菌落分别与多价血清做平板凝集试验, O141抗血清明显凝集。5防治技术
保证母猪产前、产后有足够的营养, 使其有足够的乳汁喂养仔猪。保证饲料质量, 不喂发霉饲料。
加强栏舍的环境卫生和猪体的清洁, 特别是产房, 每天要清扫干净, 定期消毒, 每周1~2次, 可用“百毒杀” (癸甲溴氨溶液) 等带猪消毒。猪舍四周和沟渠可用2%烧碱喷洒, 以减少病菌的滋生。母猪分娩当天要用1%高锰酸钾液擦洗乳头和后部, 保持母猪猪体的清洁, 减少初生仔猪的感染。
让仔猪生后尽快吃到初乳, 同时做好防寒保温工作, 减少外界对仔猪的影响。并加强初生仔猪的管理工作, 尽可能保持仔猪窝的干燥。
预防接种用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和大肠杆菌K88、K99、K987P三价灭活苗。2种疫苗均于母猪预产期前15~30d接种。
取已发生黄痢的仔猪粪便, 在母猪预产期前15~20d拌入饲料中喂母猪, 连用3d。仔猪可从初乳中得到母源抗体, 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仔猪全部注射“特效绝妙” (主要成分为环丙沙星等) , 按0.2m L/kg.bw;口服特效“肠炎久安” (主要成分为诺氟沙星) , 每头仔猪口服1~2m L, 2次/d, 连用3d。
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 篇5
1 病原特性
该病是由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ETEC) 所引起。其O抗原型因不同地域和时期而有变化。但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流行中, 常限于1~2个O型。多数病原菌株常有吸附因子 (以K88为主, 兼可发现其他因子) 及肠毒素, 本病常见的有O8、O139、O141、O138型菌。
2 流行病学
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源, 由粪便排出病菌, 污染母猪乳头、皮肤及环境, 仔猪出生后, 吸母乳和舔吸母乳皮肤时病菌随之进入肠道。如果母猪初乳中缺乏对该病原菌的特异性抗体时, 病原菌即可在乳猪小肠黏膜上皮定植, 产生毒素, 导致发病。下痢仔猪由粪便排出病原, 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环境, 再传给其他母猪及仔猪, 形成新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发生于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内的仔猪, 最早得病的仔猪, 可能经产道出生时或出生后立即食入本菌而感染。仔猪对本病的易感性与日龄有关, 以1~3日龄最为多见, 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育肥猪、成年公猪、母猪不见发病;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同窝仔猪发病率很高, 可达90%以上, 死亡率也很高, 有时可达100%。一般情况下, 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最短的为8~12h, 长的1~3d, 一般在24h左右, 窝内发生第1例, 1~2d至少有80%~90%的同窝仔猪发病。主要症状是排稀便, 大多呈黄色水样, 内含凝乳小片, 顺肛门流下, 其周围多不留粪迹, 易被忽视。严重时, 小母猪阴部尖端发红, 后肢被粪便玷污。捕捉时, 小猪挣扎如鸣叫, 排粪失禁, 精神不振。病猪出现下痢时, 可见口渴, 继之不吃奶, 很快消瘦、脱水、皮肤皱缩、眼球下陷, 最后衰竭死亡。急者不见下痢便死亡。
4 病理变化
病猪皮肤干燥, 皱缩, 消瘦, 呈严重的脱水状态, 体表常被黄色的稀便污染。其胸前部皮肤常见淤血和点状出血变化, 最显著的病变是小肠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 以十二指肠最严重, 肠壁变薄, 松弛, 空肠及回肠次之, 结肠比较轻微, 胃壁黏膜水肿, 表面附有多量粘液, 胃底部黏膜呈红色或暗红色,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镜检胃肠黏膜上皮完全破坏、脱落, 肠绒毛裸露, 固有层水肿, 并有一些炎性细胞浸润, 心、肝、肾变性, 重者有出血点。脾淤血、脑充血或有小点状出血, 少数病例脑实质有小液化灶。
5 诊断
5.1 流行特点
主要是出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 以1~3日龄最为多见, 1周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不见发病;在产仔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 每窝仔猪发病最高可达100%;以第1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 死亡率也高。
5.2 临诊症状
仔猪出生时尚健康, 快者数小时后突然发病死亡。病猪主要症状是拉黄痢, 粪大多呈黄色水样, 内含凝乳小片, 顺肛门流下, 其周围多不留粪迹, 易被忽视。急者不见下痢, 身体软弱, 倒地昏迷死亡。
5.3 细菌分离与鉴定
取新鲜死猪小肠前段内容物, 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 挑取红色菌落作进一步培养和生化试验。
6 类证鉴别
(1) 仔猪红痢 (梭菌性肠炎) 相似处:有传染性。出生后1~7日龄 (尤其1~3日龄) 发病, 排稀 (亚急性还拉黄色粪便) , 病程短,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不同处:最急性生后1d内突然下血痢, 急性排红褐色含有坏死组织碎片粪便。剖检可见皮下胶样浸润, 胸腔、腹腔、心包积液呈樱桃红色, 十二指肠不受损害, 空肠内充满血色液体, 肠系膜淋巴结深红色。病程稍长, 肠管出血不严重, 坏死性变化为主要特征。肠壁变厚, 弹性消失、僵硬, 浆膜可见土黄色或浅黄的、色坏死性肠段, 黏膜下有高粱大、小米粒大的气泡, 黏膜呈黄色或灰黄色假膜, 易剥离。肠内容物暗红色, 有坏色组织碎片。无菌采心血、肺、胸水、腹水涂片镜检, 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单个或双个杆菌。
(2) 仔猪白痢相似处:有传染性。病原菌是大肠杆菌, 突然腹泻。剖检胃有充血、出血, 有凝乳块, 肠壁变薄等。不同处:该病一般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 以6~12日龄为最多见, 3日龄以内和30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 有特异腥臭味。死亡率低。剖检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前段, 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性肿胀, 肠内容物空虚, 有大量气体和少量稀薄的黄白或灰白的酸臭味的稀粪。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肝浑浊肿胀。有小肠内容物分离出大肠杆菌, 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为常见病原性血清型, 则可确诊。
(3) 传染性胃肠炎相似处:有传染性。10日龄以内仔猪发病, 腹泻, 粪黄色, 内含有凝乳块, 小肠肠壁变薄等。不同处:病初有短暂呕吐, 腹泻水样, 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 有恶臭或腥臭味。架子猪、成年母猪也能发病, 表现呕吐、腹泻、剖检可见胃内容物鲜黄色, 混有大量凝乳块, 有10%胃溃疡, 靠近幽门处有较大坏死区。心肌软、灰白色。取腹泻早期的病猪空肠和回肠的刮削物做涂片, 或用空肠、回肠冰冻切片, 经处理后荧光显微检查, 呈荧光者为阳性。
(4) 猪伪狂犬病相似处:有传染性。出生第2天即发病, 腹泻黄白色粪便, 病程短, 死亡率高。不同处:发病时表现眼红、闭目、昏睡、体温高 (41.0~41.5℃) , 口流泡沫, 两耳后竖, 遇音响即兴奋尖叫、步态不稳、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鼻腔、喉、咽、会厌、扁桃体有炎性浸润。采静脉血, 用伪狂犬病乳胶试剂盒进行检验, 呈阳性反应。
7 治疗
由于本病的病程短, 发病后常来不及治疗, 但如在1窝内发现1头病猪后立即对全窝做预防性治疗, 可减少损失。常用药物有金霉素、新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等。由于细菌易产生耐药性, 最好先分离出大肠杆菌做药敏试验, 选出最敏感的治疗药品用于治疗, 能收到好的疗效。 (1) 用土霉素、链霉素 (50万~100万IU) 在母猪临产时肌注, 产后仍连续应用几天, 可使仔猪免受感染。对已发病的仔猪可用下列药物治疗, 但因一种药物经久应用后, 会产生抗药性而降低疗效, 必须更换。土霉素每次0.125g, 压碎后用蜂蜜调制成糊状抹于舌面, 8h1次, 连用3d。链霉素8万~12万IU加25%葡萄糖4~6m L, 腹腔注射 (提在猪后腿, 在倒数第二乳头侧旁提起皮肤, 垂直注入腹腔) , 第1天12h1次, 第2天24h1次, 一般3~4d即可恢复。用豚痢汤:白头翁、炒诃子、车前草、穿心莲、马齿苋、金银花各30g, 白术、黄芪、吴茱萸各15g, 黄岑20g, 水煮后纱布过滤, 早晚各1次, 滤渣再煎1次, 连渣给母猪服。黄连素1m L肌注, 同时用穿心莲2m L肌注, 一般用药1次可治愈95%。诺必达油剂 (活性成分50mg/m L) , 每头口服2~3m L, 8h后再服1次, 不仅有很好的疗效, 而且可作为预防用药, 服量相同。用5%氟哌酸预混剂50g, 硫酸小诺霉素60mg, 硫酸链霉素2g, 将3种药物用冷水拌匀呈浆糊状, 每头口服3~5g。用六茜素400~600mg/头, 用蒸馏水稀释肌注, 12h1次, 连用2~3d。○9用毒菌净粉剂 (蒲公英、苦参、大青叶、双花、穿心莲、贯众、麻黄、黄芪、当归、甘草、酵母等中药特殊加工炮制而成) , 按1.5g/kg体重口服, 12h1次, 连用3d, 疗效98.5%, 黄、白痢均适用。
8 预防
(1) 平时做好圈舍、环境的卫生及消毒工作;做好产房及母猪的清洁卫生和护理工作。接产前对母猪乳房 (每个乳头) 和后躯的擦试和清洗, 并挤出少量初乳后再让仔猪吸吮乳汁, 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 用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 或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灭活苗给产前1个月怀孕母猪注射, 以通过母乳获得被动保护, 防止仔猪发病。
(3) 用大肠杆菌K88ac菌苗在孕猪产前15~20d, 颈部肌注3ml/头, 产后3~4d再免疫1次, 黄、白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29%、36%和63%、6%。
(4) 仔猪出生后吃奶前全窝用抗菌药物口服, 连用3天。用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乳康生、止痢灵 (为DM23菌株) 、速康痢 (为革兰氏阳性非致病性芽孢杆菌) 、调痢生 (为正常微生物SA33研制) 、下痢菌制剂 (石蜡状芽孢杆菌等) 等, 这类药物是从生态平衡角度考虑, 用非致病性活菌制剂防治仔猪黄白痢。
综合性防治仔猪黄痢病 篇6
引起乳仔猪黄痢病的大肠杆菌的抗原结构比较复杂,根据其所含的菌体抗原(O抗原、H抗原、K抗原)不同菌株多数能形成肠毒素,引起乳仔猪发生黄痢病,死亡率很高。由于菌群较多,加之各地差异,所以控制住本病的难度较大。
1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乳仔猪,7日龄以上的乳仔猪较少发生此病。往往是一窝一窝地发病,死亡率很高。带菌母猪是本病发生的主要传染源,由粪便排出病菌、传染了母猪的乳头、皮肤及环境。仔猪出生后、吸吮乳头和舐吸母猪皮肤时,或接触传染物时,经消化道进入胃肠内传染发病。新建猪场,从不同场区引进种猪,如患有仔猪黄痢的病史,也会导致本病的扩散。本病的流行无季节性。猪场内一旦流行了仔猪黄痢病,就会经久不断,很难根除。因此,要抓早、抓小,采取综合性的科学的防治措施。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时尚很健康。有的乳仔猪出生后12小时左右就发生此病;有的在1~3日龄发生此病。最急性型,不显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糊状或黄色水样,并含有凝乳小片。病仔猪肛门松弛、捕捉时会因挣扎或鸣叫而增加腹压,常由肛门排出稀粪,呈水样喷出。病程稍长、很快消瘦、脱水,最后因主衰竭昏迷而亡。但患此病的乳仔猪,无呕吐现象。
3 病理解剖
剖检所见:常见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败血症的变化。小肠粘膜红肿充血或出血;小肠内充满气体、肠壁变薄、松弛。胃粘膜发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重者,心、肝、肾等脏器有出血点,有的还有小的坏死灶。
4 诊断要点
要从三个特点上进行诊断:
4.1 流行特点
主要是初生后的乳仔猪,在数小时后至3日龄前发病。每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
4.2 症状特点
乳仔猪生后数小时突然发病、排出黄色水样稀粪,内含凝乳状小片,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
4.3 副检特点
病仔猪的小肠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败血症的病理病变。病变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常见出血性卡他性病变。心、肝、肾等有小的出血点或小的坏死病灶。
5 综合性防治措施
5.1 治疗原则
发现一头乳仔猪患有仔猪黄痢病,就应对全窝乳仔猪进行药物的预防性治疗。否则,发病后再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5.2 治疗方法
5.2.1 抗菌素和磺胺药物的疗法
首选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硫酸链霉素。庆大霉素每次每千克体重4~11毫克,一日2次,口服;每千克体重4~7毫克,一日1次,肌肉注射;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5~15毫克,每日2次,肌肉注射;乙基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10毫克,一日2次,肌肉注射;氯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50毫克,肌肉注射;青霉素8万单位加硫酸链霉素80毫克,一次内服,一天2次;磺胺脒0.5克加甲氧苄氨嘧啶0.1克,研末,每次每千克体重5~10毫克,一日2次;庆增安注射液每次每千克体重0.2毫升,一日2次,口服。
5.2.2 微生态制剂疗法
目前,我国有促菌生、乳康生和调痢生等三种制剂。三者都有调整胃肠道内菌群平衡,预防和治疗仔猪黄痢的作用。促菌生于仔猪吃奶前2~3小时,喂3亿活菌,以后每日1次,连服3次;与药用酵母同时喂服,可提高疗效。乳康生于仔猪出生后每天早晚各服1次,连服2天,以后每隔1周服1次,每头仔猪每次服0.5克(1片)。调痢生每千克体重0.1~0.15克。每日1次,连用3天。在服用微生态制剂期间禁止服用抗菌药物。
5.2.3 其他疗法
交巢穴注射北方止痢神注射液或交巢穴激光治疗,均有较好效果。
5.3 预防措施
要控制住仔猪黄痢的发生,要治本,就要做到“三个做好”。
5.3.1 要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产房应保持清洁干燥、不蓄积污水和粪尿,注意通风换气和保暖工作。母猪临产前,要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垫上干净的垫草。母猪产仔后,把仔猪放在已消毒好的保温箱里或筐里,暂不接触母猪。待把母猪的乳头、乳房、胸腹部皮肤,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干净后(消毒),逐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后,再让仔猪哺乳,这样就切断了传染途径。腹部皮肤,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干净后(消毒),逐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后,再让仔猪哺乳,这样就切断了传染途径。
5.3.2 要做好对初生仔猪“开奶”前的用药工作
就是在仔猪初生后,未让仔猪吃初乳之前,全窝逐头用抗菌素药(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口服。以后每天服1次,连服3天,防止病从口入。
5.3.3 要做好对母猪的接种免疫工作,提高保护率
野猪仔猪黄痢病的综合防治 篇7
引起仔猪拉黄痢的因素很多, 主要是场内环境卫生, 母猪乳汁过浓过稀, 饲料单一, 气候变化, 温湿度以及在母体中就已被感染等。患病仔猪开始拉黄痢后, 有的仔猪开始依然哺乳, 而有的则不再哺乳, 离群, 叫唤不停, 皮肤变黄色或浅黄色 (脱水表现) 但都呈口渴状而不停的饮水。
仔猪黄痢病以预防为主,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抓好卫生和接种关
平时母猪圈内要搞好卫生, 定期严格消毒, 在母猪临产前20d接种大肠杆菌疫苗或仔猪黄痢二联疫苗, 并在临产前10d内分两次对母猪肌注长效抗菌素。
2、临产前坚持投药
当母猪临产前7~10d内即在母猪饲料中添加磺胺嘧啶或四环素等药物预防。
3、增强仔猪抵抗力
初生仔猪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拉痢后则易脱水中毒, 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为此, 仔猪出生后, 给仔猪口服生物制剂“赐美健”按1g/10ml/10头口服, 使仔猪拉黄痢推迟到出生后15d左右。这阶段仔猪已有了基本的抵抗力, 治疗起来可“事半功倍”。
4、注射铁剂
【仔猪黄痢防治体会】推荐阅读:
综合性防治仔猪黄痢病论文09-24
仔猪黄痢诊断与治疗11-01
云南仔猪黄痢诊治分析论文05-30
仔猪黄痢的预防与治疗10-23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体会07-10
仔猪黄白痢防治07-02
断奶仔猪腹泻防治09-12
仔猪球虫病防治09-22
仔猪白痢病防治10-13
仔猪腹泻病防治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