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产业

2024-10-18

三次产业(精选12篇)

三次产业 篇1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 我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每一次社会的进步, 都带来了各个时期的物质文明。从刀耕火种到传统农业的转变, 又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的过渡, 凸显出产业结构在历史的前进步伐中不断融合和调整的固有特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次产业走出来, 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全球经济贸易打破了地域、国界等限制,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 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越来越紧密, 三次产业的融合, 必将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只有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 深度研究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制约性和互补性, 才能又好又快地带动全国经济发展。

1 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范围和演变过程

调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 首先必须了解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 起源于西方经济学理论, 由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按照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 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 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 三次产业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我国对三次产业范围的规定, 历经多次调整。在2013年, 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对三次产业进行了重新规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规定中国三次产业范围: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 (不含开采辅助活动) , 制造业 (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而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 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使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三阶段是从90年代初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至2020年左右, 中国将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 完成初步信息化。通过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阶段可以看出,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 产业结构由单一、单链条结构逐渐向复杂、多链条结构模式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 要协调好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配置, 才能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需求, 带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明晰三次产业范围与发展阶段, 将三次产业的融合, 统一起来分析, 研究在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产业属性和当前现状, 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

2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的三次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 相互融合度不深, 在经济市场中, 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农业和加工制造业比例高, 服务业有极大的潜在市场和上升空间, 产业层次单薄、低下, 产业融合规模小、创新弱。然而, 这些现状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所造成的。所谓三次产业结构偏差, 主要表现为以工业为主的比重过高, 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过低。并且, 随着城乡一体化, 现代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 但是还未从传统农业中完全走出来, 导致第一产业优化率不高。在全球经济贸易的带动下, 三次产业融合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要缩短产业结构偏差, 必须从稳固第一产业、夯实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观来调整产业结构, 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

3 促进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3.1 要稳固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 加强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从农业大国走出来, 直至今天, 农业在我国产业比重当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从整体上看, 在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 我国产业结构偏差较为严重, 以传统农业为首的第一产业仍然是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显然, 第一产业要凸显出现代化和时代性特征, 在三次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产业。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 并不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而是如何突破不同层次之间产业的交汇和升级, 突破原有的产业模式瓶颈。从第一产业看, 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品品种、品质结构单一, 农产品优化率低。因此, 稳固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 突破产业模式瓶颈, 必须丰富农业产品品种, 优化品质结构, 提升农业产品优化率。要将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过渡, 提高农业生产率, 不断满足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强化三次产业的融合, 首先要实现第一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 要加强调整力度, 稳固发展,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 积极带动林、牧、渔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要保障畜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要协调好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配套融合, 形成一条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加工生产链条。同时, 在三次产业的融合过程中, 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现代农业, 将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服务形成一体化。

3.2 要夯实以制造业等为主的第二产业, 加强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我国从农业大国进入到工业大国,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工业的投入力度。目前,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偏差, 虽然第二产业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重, 但是工业结构升级缓慢、能耗高、效率低, 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技术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存在不足。由于科学技术和创新意识的不足, 导致第二产业结构不能够由高加工度向技术集约型结构转变。然而高加工强度的产业结构, 由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无法完全适应资源和价格波动、国际贸易摩擦等日益竞争强烈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 加快培育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及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 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 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依托, 以大集团、大项目为支撑, 以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 努力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形成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抓好重大项目落实, 深入开展项目推进活动, 进一步落实重大项目的协调机制和项目责任制, 抓好重点工业项目的推进工作。

3.3 要重点发展以服务产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加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融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第三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 得以快速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度呈现出一定的抛物线, 显然这种产业结构偏差较为突出。从第三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来看, 当前, 我国第三产业仍然主要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在三次产业的融合过程中, 没有形成具有优质服务、高效效率、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服务业。因此, 服务业的产品结构和质量无法满足市场自身需求, 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融合过程中, 没有体现出主导作用, 不能够满足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强化融合。由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各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 各次产业结构的升级问题不是孤立的,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 必须找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突破口。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由此可见, 信息服务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实际就是促进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要加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深入融合,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将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 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 要体现出第三产业的服务地位, 特别是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 紧紧把握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服务、管理决策、技术创新三大主线。

综上所述, 在三次产业的融合过程中, 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次产业间要彼此兼顾, 相互融合, 用第三产业的优质服务和先进技术, 来带动中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的优化四个方面下工夫。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三次产业的融合, 首先, 将依赖于供给结构, 供给关系是连接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要实现供给结构的优化, 必须保证资本供应链, 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根据市场自身需求为主导, 加强对投资结构、教育结构的调整。其次, 需求结构的优化, 就是要充分认识市场自身的需求, 根据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比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物质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开始寻求精神需求, 由此得以促进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敢于打破传统模式, 敢于创新, 迎合市场的需求。再次, 依赖于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或服务的进出口比例, 按照进出口比例因此包括不同的产业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在三次产业融合的过程中,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依赖于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 权衡好三次产业在市场中所占有的比重。最后, 依赖于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指的是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要权衡好流入、流出资本的比例关系, 对国际投资结构进行优化。因此,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要以市场本身的需求, 掌握好三次产业的配比关系, 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体系。通过四种结构的优化, 在重点发展以服务业以主的第三产业的同时, 也能够兼顾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做到三次产业之间互补性、特色性和自立性的相互统一, 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 早日实现中国梦。

摘要:目前, 我国三次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 相互融合度不深, 在经济市场中, 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农业和加工制造业比例高, 服务业有极大的潜在市场和上升空间, 产业层次单薄、低下, 产业融合规模小、创新弱。在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 要克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及时地调整, 三次产业间要彼此兼顾, 相互融合, 用第三产业的优质服务和先进技术, 来带动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的转变。

关键词:三次产业,融合,结构,调整,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泽一.产业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0.

[2]马冀勋.区域开发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绩效评估研究[D].南开大学, 2010.

[3]乔海曙.中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现状与路径[J].当代财经, 2012 (02) .

[4]高华中, 郑家庆.小城镇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02 (10) .

[5]马涛, 李鹏雁, 马文东.新型工业化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 2004 (03) .

[6]袁丽美.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方式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7]朱烨.新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性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 2010.

[8]贺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24) .

三次产业 篇2

近几年,随着藁城市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深入了解藁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我们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藁城市三次产业发展的特点

近几年,藁城市三次产业比重的发展和变化,可概括为:“一产减、二产增、三产蓄势不动”,即: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加大,第三产业比重踏步不动。2008年,藁城市第一产业比重较“十五”末降低了5.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较 “十五”末提高了5.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十五”末降低0.1个百分点,比重保持原地踏步不动的蓄势状态。

从国家和省市看,2008年全国三次产业比重为11.3:48.6:40.1,河北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2.6∶54.2∶33.2,石家庄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0.9∶50.2∶38.9。2008年藁城市为15.9:54.2:29.9,与全省较为接近。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如下的规律:产业结构通常是从“一、二、三”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化,即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最大、就业人数最多,第市发展改革局

二产业相应次之,最后是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阶段,向第三产业增加值、就业人数比重最大,第二产业稍次,第一产业最小的经济发展阶段方向转化。随着工业化演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快速上升、缓慢上升、不变和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趋于不断上升中。

“十五”以来藁城市三次产业构成演变*********2008(年 度)(百分比)一产比重二产比重三产比重 若与“九五”末三次产业比重相比,更可看出藁城市三次产业变化的特点。2008年,藁城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九五”末降低了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较 “九五”末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九五”末降低6.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0.8个百分点。通过上面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九五”以来藁城市第一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十五”后期呈现加速;第二产业由于藁城市园区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比重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十 五”中后期比重出现加速提升;第三产业在二产快速崛起的情势下发展则相形见绌,“十五”末所占比重甚至较“九五”末降低了6.5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则维持蓄势状态。三产比重较“九五”末不增反降,这一方面有藁城市第二产业发展迅速、挤掉了三产比重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规律所决定的,是工业化演进和经济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由此可以判断,目前藁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一”格局,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支柱和主导,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少。第二产业是拉动藁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黄金期,与此同时一产比重则逐年降低;第三产业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即将步入较快增长的时间拐点。预计在“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比重将继续缓慢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将改变上升趋势,转入下降轨道;第三产业比重将得到较快提升,比重将超过50%,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将逐渐实现由“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的演变与转化。

藁城市三次产业构成演变趋势预测60(百分比)***08()(年 度)一产比重二产比重三产比重20122015 3

二、藁城市三次产业及主导产业发展变化情况

1、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农业结构向产业化、效益型转变。一次产业占GDP比重由“九五”末的22.9%、“十五”末的21.5%逐年降低到2008年的15.9%。近几年,藁城立足传统农业大县(市)和产粮大县(市)优势,按照“稳粮、上菜、优果、扩畜牧”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为目标,突出发展专用小麦、绿色蔬菜、畜禽养殖和优质果品等具有区域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规划和建设了5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努力促进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52万吨,小麦、玉米优种覆盖率达到99%,继续保持全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蔬菜、果品产业分别达到263万吨和17.5万吨;畜牧产业健康发展,集约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销售收入超5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2家,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加大,工业步入突飞猛进的黄金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由“九五”末的40.6%、“十五”末的48.5%快速提高到2008年的54.2%。藁城作为省会最大组团城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园区产业优势,按照“项目立市、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结合省会“1+4”组团城市发展和“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确定了“省会产业制造中心和综合性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一城三区八园”的空间布局定位;以藁城经济开发区和藁城新 区为核心,整合区域资源,引领产业聚集,形成了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东西两大增长极;加大对骨干企业扶持力度,确定了吉藁化纤公司等工业20强和20家后备企业,医药、化工、轻纺、机械、板材、食品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9.41亿元,较“十五”末年均递增36.2%,较“九五”末年均递增27%,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3、第三产业提升缓慢,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九五”末的36.5%、“十五”的30%,演变为2008年的29.9%,三产比重经过“十五”期间的持续下降之后,“十一五”以来基本维持踏步不动的蓄势状态。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市场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发挥粮食、蔬菜、禽蛋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和完善以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贸易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同时,现代服务业得到全面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保险、连锁经营、中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迅速兴起,信誉楼、内陆港、国大御温泉等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

三、藁城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藁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藁城市经济发展阶段性要求看,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看,当前藁城市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有待提高。第二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因为技术要求较高,对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有待提高。突出表现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率偏低,2008年城镇化率仅为3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9.9%,均 低于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工业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还未充分显现。

2008年藁城市城镇化率、三产比重与全国、省市比较表50403020100城镇化率(%)三产比重(%)全国石家庄河北藁城全国河北石家庄藁城

(二)项目的规模、水平和结构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建项目中强市立镇的大型项目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项目偏少,省市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生物基地、化工基地,其它乡镇项目规模普遍较小。新开工项目中,传统产业项目较多,规模项目少,高科技新型产业项目少;服务业投入力度弱、项目少、发展慢,2008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二成,与上级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服务业比重偏低,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从国际上看,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65%,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在45%左右,而2008年藁城市30%都不到。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虽然藁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但藁城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现有服务业产业层次较低,高档次的、为生产服务的行业规 模偏小,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而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比重偏低。

四、关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建议

当前,藁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加速期,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转型“阵痛期”和升级“关键期”,面临着各种突出困难和深层次矛盾。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调整期,藁城市应主动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在体制、管理、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大力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拓展劳动力就业空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发展滞后,已成为阻碍藁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加快推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外转移和努力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当前藁城市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两大任务。一要在农业内部挖掘就业潜力。重视农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规范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二要扩展农业之外的就业增收空间。主要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鼓励投资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及劳务输出等。消除阻碍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土地、户籍等体制壁垒,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二)以“一城三区八园”建设为重点,做强产业,优化结构,促进新型工业化再上新台阶。

加快园区道路设施、污水处理及其他产业配套型商务功能设施 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在建项目竣工投产,力促签约项目落户开工。深化招商引资,发挥藁城市区位和产业优势,突出“以企引企”、“以外引外”,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型、旗舰型、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重大项目,构建新的项目平台。做强做大规模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装备更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加快自主创新。高度重视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深化园区和企业环境质量体系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园区。强化对企业的协调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最佳环境。

(三)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在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将不断下降,服务业将成为就业和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同时可以大大缓解节能减排的压力。因此,发展土地环境资源制约相对较少、附加值高、就业机会多的现代服务业应成为藁城市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为此,就必须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富有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服务业。着重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教育、文化、信息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努力实现藁城市服务业发展与省会的全面对接。二是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规范发展各类商品市场,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地位的集散市场。三是谋划和建设一批服务业支撑项目。加快国大御温泉、内陆港综合物流服务平台等工程建设,同时积极跑办招引和储备一批服务业支撑项目。

(四)推进组团城市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

藁城作为省会“1+4”中最大的组团城市,主动接受省会主城 8 区辐射能力还不强,对城镇化和服务业拉动还不够。突出表现在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进程缓慢等方面。要按照组团一体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和专项规划,明晰产业定位和城市定位,推进最大文明生态卫星城建设,加快与省会在规划上的对接。加大在道路交通、环境整治、公共服务、服务设施等方面投入力度,推进组团城市与省会的全面融合和对接。撤除城区西侧的收费站等阻碍与省会对接的不合理环节,尽快形成组团城市与省会的快速通道,通过市政路网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对交通沿线、产业园区的深度梯次开发,带动服务业繁荣与发展,推进藁城市城镇化进程,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三次产业 篇3

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梁春晓在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上表示,就中国而言,互联网经过了20年的发展,人们已从最一开始将其当成工具、渠道,直到现在把它视作基础设施,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彻底走过了“工具时代”。现在是将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时代,从中又衍生出了信息经济、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等社会形态,正改变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状态。可以看出,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不是局部的、细枝末节的,而是一个总体性的变化,它推进了我国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大转变。

信息社会的三大动力

梁春晓指出,信息社会带来的整体变化中,有三个新的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未来,不论人们是在思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还是在思考整个社会创新的时候,它们都会显得特别重要,会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分不开。”

第一,新基础设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作为新的基础设施,已经在商业领域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共识。“但是,这也正在成为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30年前,人们在谈及改革开放时,会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人们在说到基础设施时,已从当时的公路、铁路、机场变成了云网端、云计算,所以,现在已经迎来了以云网端、云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为基础设施的时代了。”梁春晓分析说。

第二,新要素。以前,在谈及社会发展时,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正在崛起,那就是数据。当前全球企业中,特别是互联网企业,价值就是通过“数据”来体现的。梁春晓举例说,Facebook曾在两年前收购了一家公司,虽然这家公司只有55人,但是当时的估值却很高。究其原因,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是数据。他提到,目前中国以数据为基础的公司也已经越来越多。

第三,新结构。以前,我国的工作模式更多的是着眼于分工明确,未来则将更着眼于大规模协作的共享模式。因为,随着基础设施的升级,既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又使数据流动起来,最终产生了数据智能,这样的数据智能就成为共享经济的最大来源。那么,为什么会有共享经济?梁春晓表示,首先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发生的,等平台上有了大量的数据,并形成了非常高效匹配的数据资源,能够把大量的需求匹配起来,从而形成规模化的共享经济。例如,一直很受关注的网约车,就是涉及分享经济、共享经济的典型例子,它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人们通过什么方式去打车和出行的变化,它将非常有可能带来整个经济结构或者社会结构的大转型。因为,基础设施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数据能够在空前的范围内流动和共享。这种流动和共享最终又支撑人们对所有的社会资源进行共享,从而改变了整个经济结构,让分享和共享成为整个经济的核心。

自由连接体:新型就业群体

当工业时代来临之时,出现了当时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大城市、大工厂能提供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很多人从高成本、低效率的地方被吸引过来,很多农民都走出农村来到城市。那么,有了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会发生什么?由于新基础设施的形成,“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美国称其为“自我雇佣者”,一个人可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张三:演员/电子商务论坛主持人/导演/策展人等等”。新基础设施为其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使其可以随时改变角色。未来,这样的自由人会越来越多。

为此,阿里研究院提出了“自由连接体”的概念。即一个人,或一个小的组织,今天可以加入这个连接,明天可以加入那个连接,或者可以同时加入好几个连接。正是因为这种存在方式,才使得共享经济成为可能。“基于此,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或机构处于既是专家又很柔性的状态,我们称其为‘专业化+柔性化的生存方式。”梁春晓说道,专家化有三个特点:人人都是专家,人人都在某一个领域全球第一;形成新木桶原理,即只需强化个人长板,无需弥补短板;人人也都必须要成为专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柔性化有两个特点:U盘式生存,即自带系统,随时拔插,类似“剧组”;人们选择更加自由,以前人们毫无选择地进入工厂,接受管理,现在人们可以越来越柔性地安排工作、生活、学习。

小前端+巨平台:大规模协作

互联网促进社会化大协作,平台模式是大协作方式的主要形态和体现。具体表现为互联网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协作的效率,使得企业外部协作成本下降迅速,远快于企业内部协作成本的下降速度。因此,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围墙松动、坍塌,“篱笆”到处都在被拆除,从而“大平台+海量前端”的开放化、社会化、大规模的协作方式开始出现并逐渐主流化。

其实,平台模式由来已久,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全新的规模、内涵与影响力。全球性的巨型平台开始出现,其生态化程度非常高(物种多样性与自组织化程度很高)。而且,由于举行平台及其生态圈的发育,社会的“分工——协作”全面突破了工业时代“分工深化”与“协作成本上升”之间的互相锁定,提供了一套全新高度上的分工与协作体系,极大地扩展了社会经济的新边疆与可能性,提升了社会福祉。

小前端+巨平台:网商+电子商务平台

由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推动,出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企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商业模式和新商业形态,即商业创新。现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创新,所导致的变化不仅是经济层面,不仅是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而是整个社会的变化。

网商的崛起:使电子商务从边缘到主流。海量网商的出现,是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电子商务由此大规模、大范围展开。电子商务平台:主导新商业生态。电子商务平台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重要差别,是电子商务生态演进的关键。

为什么需要小前端?梁春晓解释道,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个体化的,必须以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但是,这样的小前端如果是孤立的运作,需要通过什么来支撑成本呢?就是巨平台,比如现在微信、淘宝的平台上都聚集了很多小前端,他们都同时存在于一个巨大的平台,这就是小前端+巨平台的大规模协作形态。

这样的形态,在梁春晓看来,从一定意义上也是人们理解电子商务的一把“钥匙”,电子商务最近这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动力就是网商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相互的促进和相互的拉动。因为出现了平台,所以有更多网商可以低成本进行创新,所以就吸引了更多的网商,更多的网商就催生了更大的平台,从而催生了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

新经济“三位一体”:微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

如果说在2008年,人们看到了“网上交易”出现巨大规模的可能性,那么在2015年,人们则看到了“通过云计算处理”这种巨大规模的可能性。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以看到微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三位一体”的新经济体系正在形成。

微经济:现在,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自由连接体,亦或很多小微企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创新发展,这正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小微企业的主体,是数以千万计的卖家,甚至超过50%的人都是工作家庭化。

平台经济:目前我国市值公司排名前十的基本都是做平台的公司,平台已经成了最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不光是企业,一些政府部门也在针对平台发展进行思考,例如,上海市在2015年发布了《关于上海加快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共享经济: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时代,社会问题众多,环境问题、老龄化问题、贫富悬殊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等,但有一个问题可能是最大的:人类创造的财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总量巨大、人均丰裕但分布严重失衡,并且自然资源难以持续支撑。人类不可能把财富之饼无限摊大,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共享经济是唯一出路。共享经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因为目前已经有信息时代的新基础设施、新要素和新结构做基础。可以同时在线几千万、上亿网民,每天产生几千万笔交易,存有数以十亿计的商品数,超过1000万卖家,这些在以前都是无法想象的,但是现在都可以做到,所以共享是可以实现的。

微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这三种“经济”是一体化的。如果没有微经济,平台就没有用处;如果没有平台,就不可能有共享;如果不能产生共享,那么微经济的优势就无法发挥。所以,三种“经济”是三位一体,不可能孤立存在。

在后天的世界里,有你位置吗?

近些年,阿里研究院常讲一个词——“后天”。梁春晓指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谈论明天、规划明天,但是如果人们仅仅只从今天看明天,明天很可能只是又一个今天,无非是量的修正和调整。届时,当人们真到了明天,可能会发现别人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所以,阿里研究院特别强调“后天”,一定要超越明天,看得更远,预测全新的变化和未来。

众所周知,工业时代的宏观经济体系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当中国移动与理发师都同属于第三产业时,人们会感觉到这个划分体系本身出现了问题。在目前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已经没法再套用工业时代的产业划分方式来划分和解释了。因为一、二、三产业的划分,是横向分工式的划分。比如种小麦是第一产业,把小麦磨成面粉是第二产业,将面粉做成包子卖出去是第三产业。它所强调的是“分工”,但目前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共享”。

未来,要关注的是这个事物到底是做基础设施的,还是做平台的,或者是做自由连接体的;是生产者、服务者还是消费者。其价值不再是取决于在某个环节中创造了什么价值,而是取决于该事物能提供的共享能力有多强。

这是一个大时代的变化,意味着原来很多熟知的东西需要重新思考。谈到“后天”,特别要看到当整个体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人们在“后天”的世界里是否还有自己的席位。例如,近年来许多传统IT企业感到焦虑或者干脆走向没落,原来纯粹卖软件许可的公司,当云计算发展起来后,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变得茫然失措,这都需要进行重新思考,要反复提醒自己,现在已经到了新的时代——信息时代。

京津冀三次产业关系研究 篇4

国内生产总值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构成, 分析三次产业的占比情况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一个地区的三次产业的结构以及在一段的时间内三次产业的变化和增长情况。

2013年北京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9, 800.81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9.64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 292.56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 348.61亿元, 分别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1%, 22%和77%。2013年天津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4, 442.01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6.96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 275.45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 979.60亿元, 分别占天津地区生产总值的1%, 51%和48%。2013年河北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8, 442.9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 381.98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 781.85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 279.12亿元, 分别占河北地区生产总值的12%, 52%和36%。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构成中北京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布局, 而天津和河北则是二三一的产业布局, 北京的第三产业十分发达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而言, 表现为产业布局不合理, 而天津和河北主要是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北京和天津的第一产业占比较小为1%, 而言河北的第一产业则达到了12%, 这与河北是农业大省密不可分。北京的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为“三二一”型结构, 体现了北京的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也体现了北京消费型城市的特点, 但是北京对周边城市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强, 天津和河北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 天津的电子制造业和河北的钢铁行业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所以京津冀一体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二、相似性分析

从上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大体情况, 针对于北京、天津和河北在三次产业上是否存在相似性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产生影响。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采取结构相似系数的方法对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相似系数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度量方法。相似系数通常介于0和1之间, 相似系数等于1。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相似系数等于0, 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

其中i和j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区, 根据此公式我们可以算出2004年到2013年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结构相似系数。

第一产业中, 天津北京的相似系数为0.990912, 河北北京的相似系数为0.994508, 河北天津的相似系数为0.972337;第二产业中, 天津北京的相似系数为0.995502, 河北北京的相似系数为0.992888, 河北天津的相似系数为0.999566;第三产业中, 天津北京的相似系数为0.999617, 河北北京的相似系数为0.999628, 河北天津的相似系数为0.999756。

通过三次产业的结构相似系数结果, 我们看到从2004年到2013年间京津冀三次产业的结构相似系数都在90%以上, 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其中第一产业相似性最高的为河北和北京, 第二产业相似系数最高的为河北和天津, 第三产业相似系数最高的为河北和天津, 所以从整体上看河北和天津的产业结构比较相似, 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会导致恶性竞争等不良后果, 所以京津冀一体化还有需要来完善产业结构的布局。

三、第三产业协整分析

从对京津冀地区的三次产业的结构相似系数分析中得到从2004年到为2013年三个地区的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似的产业布局, 为了研究三个地区的产业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趋势我们采用从1993年到2013年国家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来做协整分析, 相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较慢, 主要的支柱产业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很严重, 而北京作为本次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城市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了其支柱产业而且占比较大, 第三产业的稳步增长可以体现出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产业的优化升级, 北京作为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核心, 它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成功实施, 所以下面以第三产业为研究对象, 探讨第三产业较强的北京和天津在长期是否对第三产业较弱的河北起到了带动的作用。首先利用E-views对选取的数据平稳性做单位根检验, 根据输出的结果显示P值都接近于1, 所以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第三产业数据均不平稳, 为了消除时间因素对序列的影响使原数据更加的平稳, 我们对数据取对数, 然后对取完对数的数据进行二阶差分, 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得的时间序列数据平稳, 所以北京的第三产业、天津的第三产业和河北的第三产业是二阶单整性, 存在协整关系。

对原数据去对数之后的趋势图如上图, 对原始数据取对数以后显示的是从1993年到2013年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第三产业增长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增长率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也可以看出它们的原序列不平稳, 而经过尝试它们均二阶平稳。因为数据存在二阶单整, 二阶差分之后利用Eviews对数据进行回归, 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出, 河北的第三产业与其他两地的回归方程中与天津的P值为0.2563回归系数不显著, 即天津的第三产业没有对河北的第三产业带来辐射的效果, 现在剔除天津再做河北和北京的关系。

下面我们需要对输出方程的残差的稳定性进行检验, 利用单位根检验对残差的平稳性进行分析, 得出结果如表2显示P值为0.0002即残差序列平稳。基于以上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北京和河北的第三产业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描述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构成中北京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布局, 而天津和河北则是二三一的产业布局, 但是产业结构大体呈现出趋同的现象, 对于第三产业而言北京和河北的第三产业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 但是天津与河北之间则不存在这种关系。根据本文研究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可以充分的考虑各地的实际状况和产业分布情况, 并针对此采取不同的措施争取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以优势产业带动其他地区的产业并且不断地优化当地的劣势产业, 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使经济的增速更加的绿色。京津冀地区在全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京津冀的一体化可以使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造福当地的居民, 我们也应该朝着把京津冀地区尽快打造成世界级的经济圈而努力。

摘要:当前京津冀一体化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如何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良性的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成为研究的重点。中国的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的繁荣已经带动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作为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对周围的带动作用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就是为了带动这一区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京津冀三地的三次产业的现状和占比情况, 本文利用相似系数的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趋同状况利用协整的方法对京津冀地区的第三产业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做了分析, 得出京津冀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整体趋同且北京的第三产业对河北的第三产业有带动作用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关键词:京津冀,三次产业,相似系数,协整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7.

[2]塞风, 朱明春.试论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990.

[3]王建峰.区域产业转移的协同效用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2012.

[4]祁晶, 王钧豪.京津冀地区城市规模演变的实证研究[J].区域经济, 2014.

[5]魏洪鹏.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与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 2014.

三次产业 篇5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来源:发展策划局日期:2014-10-15 阅读次数:834 分享

为深入实施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壮大规模、加快发展,特制订本政策。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政策所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确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优先支持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和先进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

第二条本政策所支持的企业是指工商、税收和统计关系在成都高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第二章支持企业挖潜改造

第三条鼓励企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对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其中设备投资占50%以上的企业,竣工投产当年按实际总投入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贴。

第四条鼓励企业建设新生产线进行扩能改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引进建设新生产线,固定资产投入超过2亿元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贴。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企业引进新生产线,固定资产投入超过2000万元的,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贴。生物企业对自主研发的重大创新项目进行产业化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贴;对通过直接购买临床批件、药品注册批件或医疗器械注册证而引进

国内外项目或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的,按购买价格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贴。

第五条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为加强核心竞争力而实施的固定资产投入50万元以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生产装备智能化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提升等信息化工程的企业,按实际投入费用的20%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贴。

第六条鼓励企业进行能源设施改造。对固定资产投入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内(含200万元的节能改造项目给予10万元补贴;对投入超过200万元的项目,每增加投入100万元,再给予5万元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建设双电源项目的企业,按第二电源项目建设费用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

第七条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对进行多元化清洁能种替换、备用设施建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项目投入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对通过国家、省、市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

第八条鼓励企业对老旧厂房进行提升改造。投产企业依法将原有单层厂房翻建为多层厂房,按新增面积每平方米20元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

第三章支持企业拓展市场

第九条鼓励企业创新销售模式。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对成立销售公司且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0万元的企业,按年销售收入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贴;对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且网上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或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营销且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电子商务实际投资额(设备购置费、网站建设费用、服务器租用费等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补贴。

第十条鼓励企业参加展会展销。企业参加国家、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统一组织的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各类商贸促进及展会活动的,按参展费的7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

第十一条鼓励企业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经第三方依法评估并报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对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10%以上的,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贴;占全省同类产品市场份额20%以上的,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贴。

第十二条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一般贸易项下,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0亿美元、5亿美元、1亿美元、5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50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的生产型出口企业,分别给予企业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出口规模10亿美元以上的生产型出口企业,按“一企一策”给予补贴。

第十三条鼓励企业申报首台(套产品。对企业通过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认定的,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补贴。

第十四条鼓励企业竞标示范工程建设。对中标国家、省、市示范工程项目且单项合同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按项目实际投入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项目补贴。对建设具有商业推广价值、能形成规模经营效应的示范应用项目,按项目实际投入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项目补贴。

第十五条鼓励企业间协作配套。对区内企业全年采购无关联关系的区内企业名优产品(服务金额累计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或其他法人单位(政府投资公司和政府采购单位除外全年采购我区名优产品(服务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首次申报企业按采购额的3%补贴,再次申报企业按采购额较上一年度增加部分的5%补贴,单户企业年度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第四章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第十六条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对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第一承担单位,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5万元补贴;对其余参编单位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2万元补贴。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的产品的标准严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一次性补贴;对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称号的企业给予10万元一

次性补贴。对新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给予2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承担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对口工作组的企业,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2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和工作组(WG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确定为国家、省、市标准化试点单位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10万元一次性

补贴。对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审核、接入成都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为成都高新区实施标准化战略做出特殊贡献的企业或团队,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

第十七条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5万元一次性补贴;对获得中国政府质量奖、四川省政府质量奖、成都市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20万元一次性补贴。

第十八条鼓励企业参加权威认证认可。对获得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ISO18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CNAS等认证认可的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2万元、3万元一次性补贴。对产品获得欧洲统一安全认证(CE等国际认证或国家级认证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补贴。对实施CMMI等级认证的企业,给予不超过认证费7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通过GMP国际或国家级认证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

第十九条鼓励企业提高信用等级。对经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评定并报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信用等级提高的企业,按评级费用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补贴。

第二十条鼓励企业上规入库。对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万元并成功入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给予15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国家标准并成功入库的其他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

第二十一条鼓励企业壮大规模。对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5亿元、1亿元、5000万元的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销售收入每增加10亿元,给予50万元补贴,依次递增后,对同一企业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领军企业”,按“一企一策”给予补贴。

第二十二条鼓励企业止滑回升。对产值下滑的成都高新区大企业大集团和规模重点企业,同比回升突破10%的,给予企业100万元补贴;回升比例每突破5%,再给予企业10万元补贴,依次递增后,对同一企业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因产值下滑出库的企业,止滑后重新上规入库和壮大规模,按本政策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相关规定执行。对产值下滑的领军企业止滑回升,按“一企一策”给予补贴。

第二十三条鼓励企业增强行业竞争力。对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细分行业企业规模全国前10强、50强、100强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细分行业企业成长性全国前10强、50强、100强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一次性补贴。

第二十四条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对企业进行的非关联并购重组交易,按交易金额的2%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补贴;对销售收入小于2000万元,被并购后保留法人资格,且交易额小于本企业净资产5倍的小微企业,按交易金额的2%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贴。

第五章支持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十五条帮助企业获得成都高新区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支持。种子期、初创期单户企业经综合评估合格后,原则上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天使投资,对于特别优秀的项目可获得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天使投资支持。

第二十六条帮助企业获得成都高新区政策性创业投资支持。初创期、成长期单户企业经综合评估合格后,可获得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创业投资。

第二十七条帮助企业获得信贷融资支持。设立成都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担保基金,帮助轻资产中小微企业获得政策性债权资金支持。对中小微企业获得的资金贷款(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当年给予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0%的利息补贴、担保(保险费40%的保费补贴,单户企业贴息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年销售收入小于2000万元、且增速超过30%,或承担国家863支撑计划、新药创制、核高基等国家级重大专项的小微企业,利息补贴和担保(保险费补贴比例由40%提高到70%,单户企业贴息贷款金额由最高5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

第二十八条鼓励第三方机构依法为企业贷款增信。担保(保险机构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担保期1年以上的,按担保(保险总额的0.5%给予担保(保险机构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贴。

第二十九条鼓励企业改制上市。对以上市(挂牌为目的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完成股份制公司工商注册后给予5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获得证监会正式受理的沪、深交易所IPO申报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在沪、深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融资板或交易板成功上市(挂牌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一次性补贴。支持企业通过政策性担保公司获得改制上市专项贷款,改制完成后给予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70%的利息补贴、担保(保险费70%的保费补贴,单户企业贴息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鼓励企业通过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等留存收益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对股改当年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的企业,按转增股本金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贴。鼓励企业实施员工股权激励,按员工所获得股权对应净资产价值的5%给予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贴。

第三十条帮助中小微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债务类工具直接融资,当年给予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0%的利息补贴、担保(保险费40%的保费补贴,单户企业贴息融资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融资,对融资成本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0%给予补贴,连续补贴三年,单户企业累计补贴总额不超过100万元。鼓励企业购买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与专利保险险种

(研发中断、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险等,按实际保费支出的60%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补贴。

第三十一条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扶持。对获得国家、省、市项目资金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比例的配套资金支持。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执行,有效期3年。与本政策不一致的成都高新区相关产业政策同时废止。本政策实施过程中,如遇上级部门新规定,则按照新规定执行。

中国企业如何引领第三次产业革命 篇6

如今,我们躬逢第三次产业革命,这是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面临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为引领的机械化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以电力为引领的电器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则是以电脑、互联网为引领的信息化革命。现在这次革命越来越接近高潮阶段,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摧枯拉朽地改变了一切。

第三次产业革命对于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日益深入广泛。由实体至虚拟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中国经济的硬件与软件

可以说,如果把实体经济看成是经济中的硬件的话,那么虚拟经济就是经济中的软件。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两者谁也离不开谁,而且相互影响。

什么是虚拟商务?大家知道,实体经济可分作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前生产阶段。资本要雇用劳动力、买设备、建厂房、买原材料,这些原来都在线下进行,现在则可以在线上进行,买原材料可以通过B2B解决,人才可以网上招聘。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生产管理是从信息技术的两个角度发展起来的,一个角度是生产管理本身,另一个角度是管理信息系统,从电子数据处理到管理信息系统,最后这两个综合起来到ERP,就是企业资源计划。

第三个是流通阶段。这是我国经济最薄弱的一个阶段。最初,我们的物流是企业自己搞车队,自己搞仓储,效率很低,所以第一方物流开始变通。第二方物流就是租用别人的车,租用别人的物流设施,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租的时候对方没有,对方力量富余的时候又没人来租,于是就发展出了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既没有车也没有任何物流设施,而是根据信息技术掌握物流企业和服务需求,把它配合起来,帮助物流方迅速找到最合适的物流方案。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了埃森哲提出的第四方物流。在全球化时代,企业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所以第四方物流就是供应链的竞争。我国在物流上确实相对落后,根据前几年的数据,我们物流成本要占到整个成本的18%,而在国外一般都在10%以下,所以物流领域潜力巨大。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交换。这是我国现在做得最好的,电子商务发展异常迅猛。但必须注意,如果仅仅把最后一个交换阶段搞得非常完善,还不足以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为什么?如果物流跟不上,供应商出了问题,就不能及时把货送到客户手上。

从更高的角度来看,现在商业资本的作用高于产业资本,不管是电商还是大卖场,主动权在它手上,订单由它发出,进场要收一定的服务费。所以产业资本会被商业资本控制,再进一步,商业资本最终会被金融资本控制。

那么,这些电商的动作是什么?一方面,给供货企业提供资金。就是用你的订单或者应收账款来抵押,打个折贷款给你,现在京东都这样做。如果企业本身有银行,那就更有这个条件贷款给供货商了,这样就解决了供货商资金不足不能及时生产供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采取一些方式,变相地给客户以信用贷款。我们会看到将来的趋势,绝对不是电商只做自己那一点业务,而是必然要扩展到物流、金融,要把整个实体经济的生产放入云端,整个连接起来虚拟化,实现综合集成、整体优化,最终达到给客户带来更多利益的目的。

“互联网转型”的不二之选

马云和王健林的赌约,大家耳熟能详,在我看来没有赢家,因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将是一个重要趋势。

电商固然发展很快,但有些问题电商解决不了。比如电商可以解决视觉问题,一件衣服,如果信息技术足够发达,可以把衣服虚拟地穿在人身上,立体地、三维地旋转,让你看合适不合适。但人们的味觉、嗅觉问题,电商就解决不了,衣服的质地你没法拿手去摸,香水的香味你没法闻,瓜子吃到嘴里的味道你也没法品,所以,有些体验在线上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在线下的店里才可以。所以,电商不能解决所有客户对商品体验的问题,还是需要有线下的卖场。

另外就是有些事、有些活动是必须亲身体验的,吃饭你得自己去吃,理发你得自己去理。购物本身对某些人来说也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将来的卖场应该提供温馨、绿色的环境,大家不仅是购物,也是休闲。所以我认为,将来电商不可能把全部的商场都干掉。比如最近,顺丰就在杭州开了几十家线下实体店。

到目前为止,虚拟商务,也就是实体经济的虚拟化,以及实体经济在网上的运行优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探索,实体经济的各个过程都要连接到云端,最终结果就是希望能够实现综合集成、整体优化,把更多更好的服务带给我们的顾客。

2014年10月30日,第七届“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颁奖盛典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互联网转型”毫无疑问地成为获奖企业的共同选择。当我们积极投身移动互联网大潮之时,还应该让双脚踩在坚实的大地上,唯此,方可长久!也唯此,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引领第三次产业革命!

三次产业 篇7

资本存量是一个国家财富实力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资本存量数据是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因子之一。资本投入量是测算全要素生产率 (TFP) 、资本回报率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支撑了与投资相关的大量实证研究。分行业资本存量 (K) 对于分析不同产业生产效率、结构效应等问题尤为重要。

常见的测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有两种:Hedonic Valuation (HV) 和永续盘存法 (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 PIM) 。HV方法使用的物质资本数据要求比较详细, 要兼顾资本品当前和过去的市场价格。严苛的使用条件严重阻碍了其使用范围, 故只有阿根廷等少数国家及地区利用此方法。永续盘存法是当前国际上估算资本存量最常用的方法, 这种估算法是由Goldmith开创, 随后被Kuznets, Dension等广泛使用在经济增长核算中, Christensen和Jorgenson将资本品价格和资本租赁服务价格概念加入PIM, 构成了数量和价格对偶体系, 扩大了PIM的使用范围。

二、文献综述

邹至庄 (Chow) 是中国最早对某个或几个资本存量进行测算的学者, 他根据自己获得的数据测算出我国1952年的农业资本存量为450亿元。Chow假定1952年资本在农业国民收入的贡献率为25%, 年收益率为19%, 从而测算出1952年农业部门的资本存量为450亿元, 1953—1985年农业固定资产积累占总固定资产积累的85.18%, 农业部门1952年的固定资本为38313亿元;对非农业部门的资本也通过了有关数据进行了细致的测算结果为31516亿元, 总计为69816亿元[1]。

徐现祥等借助《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的数据资料利用永续盘存法率先对省际分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了测算。他们选取3%作为基期的资本折旧率, 但是其他时期的折旧率则是按照收入核算法的折旧率计算的, 没有做到变量选取的前后一致性[2]。宗振利, 廖直东采用永续盘存法, 利用相对效率几何递减模型估算了我国各省区1978—2011年的三次产业资本存量。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标来作为当年投资, 对于基期资本存量采取的是折旧-贴现法这与大多数学者采取的方法是一致的。由于选取的折旧率以及其他指标的不同徐现祥计算出第一产业资本存量的合计值1222亿元大于宗振利计算出的第一产业的合计值562.6亿元[3]。

三、方法和数据

采用永续盘存法来估算我国西部12省区的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 使用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δ为经济折旧率, I为当年投资, K为资本存量, t为时间。

(一) 当年投资It的选择

(二) 投资缩减指数的构造

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 这里选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分别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资缩减指数。第三产业的投资缩减指数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其中, I代表固定资产投资额;P为投资缩减指数, i为三次产业, i=1, 2, 3。这里用四川省的数据代替重庆市的缺失数据, 西藏省缺失的2003-2005年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2003-2014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投资指数用青海省相应的数据补齐。

(三) 经济折旧率的选择

已有文献对折旧的选取有两种方法:一是估计或设定一个固定折旧率对资本存量进行扣减, 如王小刚、樊鲁、徐现祥等人的做法。二是直接避开折旧问题, 选取净投资指标, 直接采用净投资指标, 如Chow和张军、章元采用资本积累衡量当年投资[4]。论文采用国民收入的核算公式来计算折旧率, 按照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折旧数据来计算经济折旧率。由于没有分产业的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故用总体固定资产折旧率代替三产业的经济折旧率。

(四) 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

关于基期资本存量的选择上, 已有研究通常选取1952或1978年作为基期。根据所获取的数据, 这里将基期定为2003年。根据公式K2003=I2003/ (δ+gt) , 计算出西部十二省区2003年的资本存量,

摘要:通过研读和借鉴有关测算资本存量的文献, 利用永续盘存法 (PIM) , 选取并界定了其所涉及的当年投资、经济折旧率、投资缩减指数和基期资本存量, 系统的测算了我国西部十二省区2003—2014年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 为以后的相关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关键词:永续盘存法,资本存量,投资缩减指数

参考文献

[1]Chow G.C.,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3) :809-842.

[2]徐现祥, 周吉梅, 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 2007 (5) .

[3]宗振利, 廖直东.中国省际三次资本存量再估算:1978-2011[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4 (3) .

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利用FDI分析 篇8

关键词:黑龙江省,三次产业,FDI利用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外商直接投资( FDI) 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利用外资方式,也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最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FDI并未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产生稳定、有效的影响。因此,探讨FDI对黑龙江省产业的影响,并着重分析FDI在三次产业中的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黑龙江省利用FDI及其产业分布现状

(一)黑龙江省利用FDI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黑龙江省利用FDI获得迅速发展,投资领域涉及十几个行业。2014年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亿美元,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8个,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86327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7. 31%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8791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0. 29% 。2013年在黑龙江省投资的外资企业增加到931个,遍布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FDI在推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黑龙江省的FDI大部分来源于香港、维尔京群岛、英国、美国、新加坡、百慕大、韩国、台湾、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虽然到黑龙江省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增多,但从所占比例来看,香港始终占据FDI投资总额的一半。以2013年为例,香港外商直接投资额261949万美元,占黑龙江省FDI总额的56. 78% 。这表明,黑龙江省的FDI来源过于集中。另外,黑龙江省的FDI还具有地区集聚的特点。近年来,吸引外商投资额比较大的始终是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及牡丹江等大中城市。以2013年为例,这四个城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68286万美元,占黑龙江省FDI总额的79. 83% 。这种FDI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显然不利于黑龙江省经济的总体协调发展。

(二)黑龙江省FDI产业分布

总体来看,目前黑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严重偏少,第三产业利用FDI较为稳定,但比重偏低。首先,第一产业利用FDI比重从2005年开始基本保持稳步上升,至2011年达峰值后,近两年回落明显。但在比重最高的2011年也仅占7. 47% ,而在比重最低的2005年只有0. 33% ; 其次,第二产业利用FDI一直占主 导地位,比重最低 的2005年达到了43. 22% ,比重最高的2006年达到了91. 94% ; 第三,除了2006年和2007年,第三产业利用FDI比重一直保持在20% ~ 30% 左右,直至2014年突破40% ( 详见表1) 。

为了更精确地衡量三次产业FDI分布的相对比重, 还可以用区位商来进行分析。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 LQ = Q1/ Q2,其中Q1为该产业利用FDI的比重,Q2为该产业占GDP的比重。若LQ > 1,表明该产业在吸引FDI上具有比较优势,LQ值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若LQ < 1, 表明该产业在吸引FDI上具有比较劣势,LQ值越小,比较劣势越明显。利用表1和表2的数据,计算出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利用FDI的区位商,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各产业在利用FDI上存在巨大差异。第一产业利用FDI的区位商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近两年竟低于0. 1,说明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除了2005年,第二产业利用FDI的区位商 一直大于1,2013年达到最 大值1. 912,说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除了2005年,第三产业利用FDI的区位商一直小于1,但大多数年份超过了0. 5,说明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数据来源: 2006—2014 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和黑

数据来源: 2006—2014 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和黑

二、黑龙江省利用FDI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 2006—2014 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和黑

(一)计量结果

分别以三次产业利用FDI的比重为自变量,以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因变量,对三次产业GDP与各自FDI利用之间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运用EXCEL2013计算,结果如下:

(二)结果分析

1. 相关系数

通过EXCEL计算结果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与各自FDI利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但第二产业与FDI之间却呈显著负相关,如表4所示。

2. 回归分析

通过EXCEL运算结果,可以得出三次产业GDP与各自FDI利用之间的回归方程。

第一产业: Y1 = 0. 5964X1 + 10. 780

第二产业: Y2 = - 1. 7830X2 + 57. 567

第三产业: Y3 = 1. 1867X3 + 31. 653

由上述三个方程可知,三次产业在FDI的利用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别。利用FDI的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平均增加0. 59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平均增加1. 1867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却减少1. 7830个百分点。

(三)结论

理论上FDI应该对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具有相应的刺激和促进作用,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数据也基本反映了这种规律性,但第二产业的相关数据却没有体现出这种规律。该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 FDI对生产总值的影响可能受实物资本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限制,因而第二产业FDI占比越大,GDP占比反而越小; 第二,专门针对FDI的优惠条件对国内投资可能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从而严重影响第二产业的投资总额和生产总值,导致FDI占比与GDP占比显著负相关。

三、对策建议

(一)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引资观

在追求外资引进规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外资的利用效率,并将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充分发挥FDI对调整经济结构的促进作用。逐步从招商“引”资向招商 “选”资过度,既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招博引,更要以战略眼光提高开放层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招商质量,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短视”行为; 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避免因“政绩需求”而招“窟窿”项目和“贻害”项目; 要着眼于结构调整、国企改制和产业升级,高起点、有计划地引入战略投资者。

(二)提高第一产业利用FDI的比重

黑龙江省第一产业的GDP占比与FDI占比呈显著正相关性,但第一产业利用FDI比重一直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应逐步提高第一产业利用FDI的比重,充分发挥FDI应有的作用。

(三)引导FDI投向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

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利用FDI占比虽然一直很高,但是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采矿业、电气、燃气及水供应等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些传统产业投资规模过大容易面临边际报酬和规模报酬的双重递减,因而应引导FDI投向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消除FDI在第二产业中的负效应。

(四)优化第三产业中FDI的结构

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分析 篇9

要将中国建设成为小康社会, 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依然是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关于经济增长方式, 一直是研究者们讨论的热点。学术界对此意见并不一致, 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新古典的传统观点认为, 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变化和部门间的资源流动则被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 这是因为所有部门的劳动和资本都能带来相同的边际收益。另一种更为广泛的观点, 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结构主义则认为, 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方面, 产业结构的变化适应需求的变化, 应能更有效的对技术加以利用。在预见力不足和要素流动有限制的既定条件下, 结构转变极有可能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 在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因此, 劳动力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 能够加速经济增长Romer (2000) 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 (含经济制度的变迁) 贡献的, 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然而, 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 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 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 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产出。因此, 怎样科学的度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2.2.1 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刘伟和刘绍荣 (2005) 给出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模型, 引用时对模型变量作了适当的变换。现考虑构建不同产业结构对生产影响的函数

Y=F (X1, X2, …, XN, A) , (1)

其中Y表示总产出;Xi, i=1, 2…, n, 表示第i产业的产出量;A表示经济的制度和技术水平。对上述函数求全微分可得:

dY=YX1dX1+YX2dX2++YXndXn+YAdA (2)

上式两端同除以Y得:

dYY=X1YYX1X1X1+X2YYX2dX2X2++XnYYXn+AYYAdYA (3)

其中XnYYXn表示第n产业的总产出弹性, 记为βn;则 (3) 式可以改写为

dYY=β1dX1X1+β2dX2X2++βndXn+β0 (4)

其中β0=AYYAdAA表示经济制度变迁对总产出的贡献。因此可对 (4) 用以下计量模型计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lgY=β0+β1lgX1+β2lgX2+…+βnlgXn+ε (5)

本文拟对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将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本文没有将相关产业进一步细分, 如第二产业又可以分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又可以细分为交通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等等, 这有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所以本文拟建立的计量模型为:

lgY=β0+β1lgX1+β2lgX2+β3lgX3+ε (6)

2.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2006年的样本观测值回归分析, 并运用SPSS12·0软件可以得到以下的经济计量的回归模型:

lgY=0.598+0.024lgX1+0.493lgX2+0.483lgX3

(24.144) (1.775) (16.065) (13.407)

(R=0.99176 R2=0.983588 Adjusted R2=0.97362 F=81999.2)

注:回归模型中估计参数下面括号内的数是相应参数的t统计量。

回归结果表明:F比为81999.2, F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说明整体回归效果极为显著。相关系数R=0.99176, R2为0.983588, 经调整后的R2=0.97362, 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第一产业的显著性水平为0.088,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都为0.000, 说明了它们和国民经济总产出线性关系极为显著。显示的结果更加精确地表明, 三次产业对广东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按大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在其它条件不变时, 第一产业产值增加1%, 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024%;第二产业产值增加1%时, 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493%;第三产业增加1%时, 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483%, 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大小较为接近。

3 结论和对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了1978~2006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产业层次由二、一、三演变为现在的二、三、一, 产业结构高度化倾向明显, 而这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2) 在考察期间内, 从经济计量指标分析可知,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差别显著。在广东的整体经济中最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才是第一产业。

3.2 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的结果, 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 如要实现广东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 应对来自长三角的有力竞争, 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稳定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1) 走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目前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为30%左右, 产值占GDP的6%左右。要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就要积极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在农业量的提高的同时, 更要做好质的提高。在农业保持发展的同时, 争取让更多的劳动者转移出来,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在有条件的地区, 尽快按照市场规律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对区域性涉农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2) 加快第二产业结构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此, 广东今后在工业方面主要的任务是: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具体措施有: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大对信息产业及信息研发的投入;加快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②以打造世界级制造中心为目标, 努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具体对策是:壮大石油石化产业, 建成全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带 (群) ;做强做大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③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 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广东的传统服务业发展已比较充分, 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高度发达的工业需要优质快速的服务来配套, 优质快速的服务需要先进的服务理念和可靠的服务技术来保证。因此, 广东在今后应重点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具体做法如下:①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②加速推动科技文化服务业;③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继续搞好国有银行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 积极发展证券、信托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加快培育证券、基金等资本市场, 同时, 加强政府对金融的调控、监管, 维护金融秩序, 防范金融风险, 逐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摘要:本文依据广东省最新的统计数据, 从产出和就业层面进行研究, 并进一步采用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 对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广东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2].西蒙·库茨涅兹.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3].刘伟和刘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5)

[4].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1

[5].曾光,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3)

[6].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

[7].赵玲玲.广东工业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

三次产业 篇10

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化的, 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础。产业结构的及时、合理变动又是经济总量获得新增长的必要条件。本文基于我国三次产业地区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 选取了如下:人均GDP (元) x1,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 (%) x2,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 (%) x3,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x4,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x5,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x6,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x7,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 (亿元/万人) x8, 人均工业品占有量 (亿元/万人) x9, 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 (亿元/万人) x10, 农业密度 (亿元/万公顷) x11, 工业密度 (亿元/万公顷) x12, 服务密度 (亿元/万公顷) x13,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x14,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x15,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x16, 人口密度 (人/公顷) x17, 城市化率 (%) x1818个指标, 来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有关指标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8版) 。

二、基于我国三次产业地区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一) 确定因子分析的可行性

在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标准化后, 先检验其是否符合因子分析方法的, 得到KMO取样适当度量及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参数估计值, 结果显示, KMO检验值为0.643, 指标之间有较多的共同因素, 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分布值为1081.34, 显著性小于0.01, 表明拒绝单位相关的原假设, 通过了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而且有相关系数矩阵也可以看出这些因素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因此可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指标数小于样本数, 而且设公共因子F和特殊因子εi的相关系数为0, 公共因子之间不相关, 且方差皆为1, 特殊因子εi之间不相关。

(二) 构造因子变量

借助SPSS11.0for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 首先计算出18个变量的相关矩阵, 并得到碎石图, 从碎石图中可以看出: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 且大于后面的因子, 所以提取前三个因子是比较合理的, 然后进行方差最大化因子旋转, 得到旋转后主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及以载荷表, 从中可知提取的主因子F1在x1、x3、x6、x9、x12、x16和x18这几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负载, 该主因子主要反映了各地区第二产业整体发展的水平和综合经济发展的水平,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中有33.553%是由因子F1影响的, 称为第二产业因子;主因子F2在x4、x14、x7、x10、x13和x17这几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负载, 该主因子主要反映了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水平, 代表了第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小的重要信息, 且经济发展水平中33.186%是由因子F2影响的, 该因子称为第三产业因子;主因子F3在x2、x5、x8、x11和x15这几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负载, 该主因子主要反映了各地区第一产业发展的相对水平, 代表了第一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小的重要信息, 且经济发展水平中有17.767%的成分是由第一产业因子影响的。提取的三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4.506%, 即这三个主因子累计解释了原数据所反映信息的84.506%。因此, 认为这三个主因子F1、F2、F3能够科学地反映各地区三产业发展的水平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三) 建立因子提取模型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要找出公共因子, 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每个公共因子的涵义解释, 以便对实际背景做出科学的分析。

1. 初始因子模型为:

设Xi (i=1, 2, 3…p) 为p个变量, 本文中p=18

其中Fi表示公共因子, aim是因子载荷, m=3, εi表示特殊因子。

2. 因子旋转模型为:

Xi=bi1F1+bi2F2+bi3F3+…+bimFm+εi其中bim代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经过旋转后, bi应该向0和1分化。

3. 因子得分模型为:

Fi=βi1X1+βi2X2+βi3X3+…+βipXp其中βip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通过此模型, 带入数据可以算出2007年各个地区的公共因子得分。

4. 综合评价模型为:

其中λi代表权数, 通过这个模型还我们可以算出其的综合得分。

(四) 因子模型中各公共因子及综合得分的说明

各省的公共因子和综合得分, 从总体上说明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地域差异比较明显, 具体情况如下:

1. 在公因子F1上得分大于O的有13个省份, 是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重庆、内蒙古, 其取值较高的且大于0.5的有9个省份, 是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山西、河南, 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对带动的就业较好, 且多数为东部地区;在公因子F1上得分较低 (小于-0.5) 的地区有11个省份, 是湖北、海南、黑龙江、湖南、贵州、西藏、四川、新疆、甘肃、广西和云南, 说明我国近三分之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基础薄弱, 其中大部分地区为西部地区。

2. 在公因子F2上得分大于O的省份有13个, 取值较高大于0.5的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西和湖南共7个省份, 说明这些地区在第三产业方面的发展较好;在公因子F2上得分小于0的地区包括青海、内蒙古、甘肃、山西、新疆、宁夏、陕西、贵州、广西、云南共10个省份, 说明我国将近三分之一的省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 在公因子F3上得分大于O的省份有11个, 取值较高 (大于0.5) 的有9个, 分别是:内蒙古、山东、广东、江苏、广西、山西、天津、河南和浙江, 说明目前我国约三分之一的地区农业增长活力较强;在公因子3上得分较低 (小于-0.5) 的省份有海南、新疆、云南、北京、贵州、江西、辽宁、四川、甘肃和宁夏10个省份, 说明我国还有近三分之一的省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较小。

4. 综合因子得分上大于O的省份有16个, 其中综合得分大于0.5的有6个省份, 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 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综合得分小于0的有安徽、海南、黑龙江、宁夏、陕西、湖南、江西、青海、贵州、西藏、四川、广西、新疆、甘肃、云南共15个省份, 说明我国近一半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三、基于我国三次产业地区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根据综合得分, 将31个地区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划分为五类:第一类北京、天津、上海, 这三个城市化进程快, 很好地带动了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类广东、山东、江苏、福建、浙江、辽宁, 它们的分数虽落后于前一个地区, 但是均为正值, 经济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第三类湖北、吉林、重庆、黑龙江、湖南、河北、海南、内蒙古, 除重庆以外, 均是东部和中部地区;第四类四川、安徽、河南、江西、西藏、新疆、陕西中西部地区, 由于区位条件限制等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比较落后, 阻碍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水平;第五类广西、青海、宁夏、贵州、甘肃、云南, 全是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极大制约第三产业发展。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 我国各地区三次产业发展差距明显, 但呈现出微弱的收敛趋势。东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水平,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水平。也就是说, 根据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可知, 东部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领先于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领先于西部地区。

三次产业 篇11

【摘 要】本文主要对兵团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数据估算未来几年兵团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国外发达国家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进行比较、论证,结合职业教育现状,分析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才能为兵团区域经济协调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三次产业 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从静态看,三次产业间的联系表现为某一时点三次产业各自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动态看,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三次产业间联系表现为三次产业上述比重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1 基本数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简称兵团)产业结构在近几年也在不断优化,但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一产在就业人员结构和生产总值上仍然占重要比重,本文收集了从1995年-2012年兵团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以及生产总值构成情况如下:

2 分析数据

我们分别对兵团就业人员构成和生产总值构成进行线性分析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一产和二产的人员构成不满足线性相关,只有三产满足线性,通过Excel自带线性回归分析软件得出回归方程y=0.7184x+23.314,对未来进行预测(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对于一产,我们采用MATLAB2010a软件对一产人员构成进行函数拟合度分析:

得到函数系数p =

p1=-0.0084 p2=0.1661 p3=-0.7112 p4=48.3922

估算出2013~2019年一产就业人员构成百分比见表3。

根据一产、三产的预测值,并由一产、二产和三产就业人员构成为100,计算出二产的就业人员构成比例(见表5)。

根据表1中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百分比,可以看出,兵团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走势如上图。由于一产的R2=0.6488,二产R2=0.6422,说明兵团国民生产总值中,一二产的走势符合线型相关性,可用线性分析得出预测结果见表4。

根据一产、二产的预测值,并由一产、二产和三产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为100,计算出三产的生产总值构成比例见表5。

3 估算结果

根据以上公式,及总就业人员构成和总生产总值构成为100,计算出下表。

4 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利用塞尔奎因与钱纳里划分标准,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总体判断是:兵团工业化进程初期阶段(《发展的型式,1950~1970》),可能将持续到2020 年之后(由表5数据得出)进入后期。 一、 二、 三三大产业中, 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格局不大可能在 2020 年前发生变化。“十一五” 到 2020 年, 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将持续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在“十二五” 期间还有可能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在“十二五” 期间基本稳定。

4.1兵团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4.1.1兵团农产品总量供给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同时,农业结构特别是品种、品质结构尚待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

4.1.2兵团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DP的贡献程度。比值越大,农产品加工的产值和效益就越大,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就越高。2005年,兵团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33∶1,经过7年努力,2012年达到0.54∶1。而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已经达到1.9∶1,发达国家这个比值已经达到2∶1或3∶1 。(李秀萍,2013,兵团日报)

4.2第二产业结构重型化

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来看,由美国的塞尔奎因与钱纳里划分标准(《发展的型式,1950~1970》),由表1可判断2012年兵团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前工业化阶段。改革开放30年来。兵团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加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以2012年的数据来看,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9.7%。从统计数据曲线不难发现,兵团轻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呈波浪形。

4.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和人民生活状况。如今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平均达到70%左右,而在我国这一数字在30%~40%之间徘徊。我国的第三产业十分落后,而兵团所占比重在30%以下。

5 职业教育与兵团区域经济协调性分析

目前兵团的职业教育结构基本可以分为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地方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共计20多所,高等职业教育中独立职业技术学院2所。兵团高等教育布局,本科教育南北呼应,南有塔里木大学,北有石河子大学,职业教育也应南北呼应,北疆和南疆都应建有一所职业院校,各师建有职业中专,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生源。另外,兵团还缺少一所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建设已形成规模,并具有一定影响,石河子大学已进入“211”,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100所示范院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可以考虑在北疆天山经济带建立一所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强联合,借助有利资源和地理位置,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石河子大学形成互补,开创新型职业教育方式。利用兵团体制的优势,集团化,政府主导,资源再利用,是调整学校布局结构的当务之急。

5.1兵团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办学因其本土性、职业性、技术性,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上满足现实需求。但目前,大部分院校在实际办学中,有诸多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endprint

根据《兵团二三产业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从调查结果来看,总的形势是二产用工需求量比较大,2011年达52576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42.3%;2012年达61276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49.3%,比2011年增加了8700人,增幅达16.5%。调查显示,二产企业缺工普遍较为严重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纺织业、化工业和食品业。三产用工需求量不大,2011年为4557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6.7%;2012年为3642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5.35%。用工需求量小反映了兵团第三产业不发达的现状。

5.2兵团产业结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职业教育自身价值的体现,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进入21世纪以来,兵团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师(市)至少设置一所职业院校的格局。本土性与职业性、技术性一起成为职业教育的三个最重要特征。职业教育也因此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机构。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提供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兵团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是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与地方行业、企业契合最为紧密,既要推动自身科技创新,在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等方面为本地行业和企业提供支持,又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成为本地行业、企业或其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和“孵化器”。

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担负着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重要职能,不仅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对口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技能单一的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

四是促进兵团教育协调健康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地区间、行业间发展并不均衡。做强做优兵团职业教育,是在更高水平上推动职业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兵团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原毅军,董 琨. 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30,35.endprint

根据《兵团二三产业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从调查结果来看,总的形势是二产用工需求量比较大,2011年达52576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42.3%;2012年达61276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49.3%,比2011年增加了8700人,增幅达16.5%。调查显示,二产企业缺工普遍较为严重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纺织业、化工业和食品业。三产用工需求量不大,2011年为4557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6.7%;2012年为3642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5.35%。用工需求量小反映了兵团第三产业不发达的现状。

5.2兵团产业结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职业教育自身价值的体现,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进入21世纪以来,兵团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师(市)至少设置一所职业院校的格局。本土性与职业性、技术性一起成为职业教育的三个最重要特征。职业教育也因此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机构。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提供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兵团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是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与地方行业、企业契合最为紧密,既要推动自身科技创新,在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等方面为本地行业和企业提供支持,又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成为本地行业、企业或其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和“孵化器”。

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担负着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重要职能,不仅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对口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技能单一的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

四是促进兵团教育协调健康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地区间、行业间发展并不均衡。做强做优兵团职业教育,是在更高水平上推动职业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兵团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原毅军,董 琨. 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30,35.endprint

根据《兵团二三产业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从调查结果来看,总的形势是二产用工需求量比较大,2011年达52576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42.3%;2012年达61276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49.3%,比2011年增加了8700人,增幅达16.5%。调查显示,二产企业缺工普遍较为严重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纺织业、化工业和食品业。三产用工需求量不大,2011年为4557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6.7%;2012年为3642人,占调查企业实有总人数的5.35%。用工需求量小反映了兵团第三产业不发达的现状。

5.2兵团产业结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职业教育自身价值的体现,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进入21世纪以来,兵团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师(市)至少设置一所职业院校的格局。本土性与职业性、技术性一起成为职业教育的三个最重要特征。职业教育也因此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机构。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提供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兵团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是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与地方行业、企业契合最为紧密,既要推动自身科技创新,在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等方面为本地行业和企业提供支持,又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成为本地行业、企业或其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和“孵化器”。

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担负着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重要职能,不仅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对口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技能单一的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

四是促进兵团教育协调健康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地区间、行业间发展并不均衡。做强做优兵团职业教育,是在更高水平上推动职业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兵团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三次产业 篇12

根据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对房地产业的界定,房地产业具有广义的“服务业”性质,与建筑业有明确的界限,因此目前把房地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划入第三产业是各国的惯例。在中国的产业分类体系和经济核算中,房地产业的范围界定与国际接轨,也被划归为第三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 年7 月的行业分类标准,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及其他房地产管理活动。房地产业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经济实体所组成的产业部门。

资料来源:根据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计算。

此前的研究总结了美国(Miles,2000)、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发展历程(刘洪玉,2006),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情况(崔裴,2010),提出了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刘洪玉等,2006 ;叶剑平,2005)等。2004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并在2008年和2013年开展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经济普查资料中收集了大量的、详细的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的单位数量、就业人数、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除了个别调查项目发生了变化,绝大部分保持了一致,因此三者有很好的可比性。本文运用此数据分析了2004-2013 年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国际房地产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 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1.1 中国房地产业的法人单位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

一是房地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2008年较2004年房地产业法人单位数增加85207 个,增长了65.95% ;2013 年较2008 年法人单位数增加129519个,增长了60.41%。

二是企业法人数量增长快于事业法人,企业法人中的国有控股企业法人数量增加,但占总法人数比例下降。企业法人单位作为法人单位的主体,增加较快,与事业法人单位增长趋势不同。企业法人单位数增加较多,2008 年较2004年增加84829个,增长了67.82%,然而事业法人减少了73个;2013年较2008年企业法人增加了126083 个,增长了60.06%,事业法人增加1767个,较2008 年事业法人增加76.96%。国有控股企业法人总量增加,但是增长速度较低,个体户增长较快。2008年较2004年增加国有控股企业法人单位数518 个,2013 年较2008 年增加了法人数423个,但国有控股企业法人单位数占总法人单位数量的比例从14.2%下降到8.8%,然后再下降到5.2%。另一方面,经营房地产的个体户增长较快,2013年较2008年增加1.46万(见表1)。

三是房地产企业中内资企业比重提高,其他企业比例下降。按照注册类型分类的房地产企业的各种类型占比分析,2004 年内资企业占比为94.11%,2008 年占比为95.67%,2013 年占比为97.23% ;2004年港澳台企业占比为3.65%,2008年占比为2.63%,2013年占比为1.81% ;2004年外资企业占比为2.24%,2008 年为1.69%,2013年为0.1%,表明整体内资企业占比提高,港澳台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降低(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计算。

四是房地产业子行业法人单位数量都出现了较快增长,中介和物业管理行业增长比房地产开发业快。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以及其他房地产企业。比较2004年和2013年,房地产业法人单位数增加21.3万个,增加170% ;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法人单位增加7.3万个,增加122.97%。物业管理企业法人单位增加7.4万个,增加238.71% ;中介企业法人单位增加4.6 万个,增加235.03% ;其他房地产企业法人单位增加2.1 万个,增加135.29%。物业管理企业和中介企业增长速度比房地产开发业快(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计算。

1.2 中国房地产业的就业总量和结构变化

中国房地产业总体就业规模扩张迅速。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也相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8年较2004 年中国房地产业增加就业人员156.5万人,增加39.54% ;2013年较2008年增加就业人员336.8万人,增加61%,增长幅度较大。

虽然房地产业就业总量增长较快,但是平均每个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平均企业单位就业人数为31.64 人/ 单位,2008 年为26.31 人/ 单位,2013 年为26.46 人/单位。而且,房地产个体经营户就业人数增长较大,2008年较2004年就业人数增加6877人,增加7.56% ;2013年较2008年增加45123人,增加46.1%(见表4)。

资料来源:根据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计算。

中国房地产业的各子行业就业都出现了快速增长,中介和物业管理业的就业增长速度比房地产开发业快。2008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比2004 年增长了31.3%,2013 年比2008 年增长了61.4%。2008 年房地产中介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比2004 年增长了57.9%,2013年比2008年增长了112.7%,表明近十年中介企业增长较快。物业管理企业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从2004年的139.26万人到2008年的246万人,增长了76.65%,2013年为411.6万人,较2008 年增长67.32%。比较发现,中介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就业增长速度比房地产开发企业快(见表5)。

1.3 中国房地产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其变化

房地产企业分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物业管理企业及其他,但2013 年并没有公布中介和物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因此这里重点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

资料来源:根据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计算。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购置情况来看,随时间推移,土地购置面积逐渐下降,总购地价款不断上升。2004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本年土地购置面积为4.89亿平方米,2008年为3.92亿平方米,2013 年为3.88 亿平方米。相比2004年,2008 年本年土地购置面积下降了19.82%,相比2008年,2013年本年土地购置面积下降了1%。与此同时,由于土地价格的上涨,当年总购地价款出现了快速上涨,从2004 年的3530 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4838亿元,2013年的9918亿元。相对于2004 年,2008 年总购地价款增长了37.05%,相对于2008 年,2013 年的总购地价款增长了105.02%。与此相对应的是,200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待开发土地面积为3.96亿平方米,2008年为4.8亿平方米,2013年为4.2亿平方米。相比2004 年,2008 年待开发土地面积上升了21.2%,相比2008年,2013年待开发土地面积下降了11.97%。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新开工房屋面积来看,随时间推移,增长较快。2004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新开工房屋面积为6.22亿平方米,2008年为10.25 亿平方米,2013 年为20.12 亿平方米。相比2004 年,2008 年新开工房屋面积增长了64.72%,相比2008 年,2013 年新开工房屋面积增长了96.32%。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施工房屋面积来看,出现了快速增长。2004年施工房屋面积为14.8亿平方米,2008 年为28.3 亿平方米,2013 年为66.56亿平方米。相比2004年,2008年施工房屋面积增长了91.6%,相比2008年,2013年施工房屋面积增长了135.21%。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竣工房屋面积来看,出现了快速增长。2004年竣工房屋面积为5.3亿平方米,2008年为6.6亿平方米,2013年为10.1亿平方米。相比2004 年,2008 年竣工房屋面积增长了26.2%,相比2008年,2013年竣工房屋面积增长了52.7%。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竣工房屋价值和造价来看,出现了快速增长。2004年竣工房屋价值为7008亿元,2008年为11920亿元,2013年为26805亿元。相比2004年,2008年竣工房屋价值增长了70.1%,相比2008年,2013年竣工房屋价值增长了124.9%。而且,竣工房屋造价也从2004年的1331元/平方米,上升到2008年的1795元/平方米和2013年的2643元/平方米。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来看,出现了快速增长。2004年实际销售面积为4.54亿平方米,2008年为6.59亿平方米,2013年为13.06亿平方米。相比2004年,2008年实际销售面积增长了45.21%,相比2008 年,2013 年实际销售面积增长了高达98.2%。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预售面积来看,出现了快速增长。2004年商品房预售面积为2.2亿平方米,2008 年为4.3 亿平方米,2013 年为10.0 亿平方米。相比2004 年,2008 年商品房预售面积增长了94.9%,相比2008年,2013年商品房预售面积增长了129.8%。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出租面积来看,出现了下降。2004年商品房出租面积为0.44亿平方米,2008年为0.61亿平方米,2013年为0.38亿平方米。相比2004 年,2008 年商品房出租面积增长了38.4%,相比2008年,2013年商品房出租面积下降了38.0%。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空置面积来看,空置面积不断上升。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屋空置(待售)面积有大幅度增长,2004 年为1.43亿平方米,2008年为1.86亿平方米,2013年为4.93亿平方米,表明2008年商品房空置面积比2004 年增加了30.45%,2013 年比2008 年增加了164.37%。空置一年以上占所有商品房空置面积的比重在2004 年为54.2%,2008 年为61.9%,2013年为56.7%,均处于较高水平。

1.4 中国房地产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

一是房地产企业总资产、法人单位平均资产规模和人均资产规模上升。从房地产企业总体状况来看,2004年房地产业总体资产规模68999.9亿元,2013 年为525889.2 亿元,10 年间增加了660%。从房地产开发行业来看,2004年资产总额为61934.1亿元,2008年为144845.8亿元,2013年为474567.4亿元,10年间增长了666.3%,高于房地产业总体资产增加额度。从物业管理行业来看,2004 年资产总额为2686.8 亿元,2013年为13667.7亿元,10年间增长了408.7%,稍微低于房地产行业总体水平。从房地产中介行业来看,2004年资产总额为708.8亿元,2013年为5489.5 亿元,10 年间增长了674.5%,稍微高于全国房地产业总体状况。这说明房地产业资产增加速度快,特别是开发企业。

从法人单位平均资产规模来看,2004 年全国房地产行业企业资产规模平均为5515.58 万元/法人单位。分子行业看,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规模平均为10461.84 万元/ 法人单位,物业管理企业平均为866.7万元/法人单位,中介企业为359.81 万元/ 法人单位,其他为2398.8 万元/ 法人单位。2013 年房地产业总体平均资产规模为15558.85 万元/ 法人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为35952.08 万元/ 法人单位,物业管理企业为1301.69万元/法人单位,中介企业为831.74 万元/ 法人单位,其他为8934.61 万元/法人单位。可见,10年间房地产总行业及子行业平均资产规模均有了较大提高,总行业增加了182.09%,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加了243.7%,物业管理企业增加50.2%,中介企业增加131.2%,子行业中资产规模增加最大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是由于没有公布2008年的物业管理和中介企业的资产数据,这里无法比较。

从人均资产规模来看,2004年房地产业人均资产规模全国平均为178.93万元/人,分子行业看,房地产开发资产规模平均为391.62万元/人,物业管理企业平均为19.29万元/人,中介企业为30.67万元/人,其他为56.36万元/人。2013年房地产业总体人均资产规模为599.51万元/人,子行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为1416.62万元/人,物业管理企业为33.21万元/人,中介企业为70.74万元/人,其他为608.03万元/人。可见,10年间房地产总行业及子行业平均资产规模均有了较大提高,总行业人均资产规模增加了235.02%,其中子行业中人均资产规模增加最大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加了261.74%,物业管理企业增加72.11%,中介企业增加130.64%。

资料来源:根据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计算。2008年数据没有公布。

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规模出现了快速上升。2013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总数为474567.4亿元,较2008年提高了227.64%,较2004年提高了668.04%。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指标来看,2004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每单位平均资产为10429.96万元,2008年为16482.04万元,2013年为35923.5万元,2008年较2004 年增长58.03%,2013 年较2008 年增长117.96%。200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每单位平均负债为7728.24万元,2008年为11923.38万元,2013年为24467.53万元,2008年较2004年增长54.28%,2013年较2004年增长105.21%。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平均权益来看,2004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每单位平均权益为2701.73万元,2008年为4558.66万元,2013年为11455.98万元,2008年较2004年增长68.73%,2013年较2008年增长151.3%(见表6)。

三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和利润上升。2008年较2004 年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营收入增长了98.54%,2013 年较2008 年主营收入增长幅度比2008年与2004年的增长幅度大,增长了164.88%。房地产开发企业人均收入10年间增长也较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人均收入在这3 年中分别为84.81万元/人/年、128.51万元/人/年和211.08万元/人/年,增幅明显,2008 年较2004 年增长了51.53%,2013年较2008年增长64.26%。房地产开发企业人均利润十年间也增长较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人均利润在2004年为6.53万元/人/年,2008年增长了167.03%,为17.44万元/人/年,2013年较2008年增长68.16%,为29.32万元/人/年,可见人均利润增长较快,说明房地产开发企业这10年间发展势头良好。

四是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绩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渐降低,2004 年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4.1%,2008年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2.34%,2013 年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11%。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收入比不断上升,2004年开发企业利润收入比为7.7%,2008年开发企业利润收入比为13.57%,2013 年开发企业利润收入比为13.89%。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权益比先升后降,2004 年开发企业利润权益比为6.5%,2008年为9.0%,2013年为6.5%。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资产比先升后降,2004 年开发企业利润资产比为1.7%, 2008年为2.5%,2013年为2.1%。利润权益比和利润资产比都出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3年比较,都是2008年最高。

2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

2.1 从供求关系视角看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

衡量住房供求关系的指标主要有套户比、人均面积、空置率、住房质量等。根据这些指标来判断,我国目前城镇住宅已经跨越绝对短缺的阶段,基本供求平衡,甚至走向相对过剩。

中国城镇家庭的住房套户比从不到1 上升到1以上,反映了住房从供不应求走向了供求平衡。2000 年全国城镇套户比为0.91,住房短缺程度较高;经过10 年的快速建设,2010 年全国城镇套户比达到1.01,表明我国城镇住房从总量上已经实现了每户一套(刘洪玉,2013)。经估算,2013年全国城镇套户比已经上升为1.06,全国城镇住房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但目前我国城镇住房供求的问题在于地区差异较大,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和人口流入地区仍存在一定的住房短缺问题。

中国城镇家庭的住房人均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12 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9 平方米,接近发达国家人均住房面积35-60平方米之间的下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超过韩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且,我国城镇人均面积的地区差异较大,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人均面积依然较低。以同样是地少人多的日本为参照系,日本2008年的居住水平是人均使用面积为40.2平方米/人。如果按人均住房面积每年增长1平方米估算,从2012 年算起,我国仍需约19 年才能达到日本2008年的水平。

我国住宅总量已经可以满足现阶段的需求,但住宅质量有待提高。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城镇9.97%的家庭没有厨房;7.96%家庭以热能效率低和污染环境的柴草为主要燃料;没有自来水家庭占了13.35% ;没有洗澡设施家庭占到了28.20% ;没有厕所家庭占到了15.63% ;还有1.03% 家庭住在1949 年以前的住房中,还有7.72% 住在1949 年到1980 年前建的住房中,这些住房面积偏小,设计不合理,并且缺乏现代居住设施;住房建筑结构为木竹草和其他等不耐久结构的家庭占了2.03%。

工商业用房,指作为工商业生产用途的房地产,也叫非住宅房屋,以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2010年,我国工商业用房的基本特征是存量少、质量差,城镇人均零售物业面积0.9 平方米,人均写字楼面积0.9 平方米;城镇房地产存量中,商业物业面积占比8%,价值量占比17%,均大幅低于欧美和亚洲主要经济体;零售物业中65%属于低端物业,写字楼中甲级物业数量少且楼龄长,工业物业中70%以上无法满足现代工业需求(白宏炜、宁静鞭,2011)。参照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东部人口密集型国家人均面积为1.1平方米来评价,中国的商业地产已经足够,出现了相对过剩,存在一些高质量的工商业用房结构性不足和低质量的工商业用房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2.2 从产业演进规律视角看中国房地产业的升级

从国际房地产业的演化规律来看,一是房地产投资与国民经济、城市化进程正相关,呈现S形曲线,增长速度的变化呈现倒U型曲线。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房地产投资发展缓慢,在工业化进程中,开始加速;而到了高收入阶段又开始减速。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住房投资遵循一个S形轨迹,约在人均GDP3000美元(2005年美元)起飞,投资出现快速增长,大约人均GDP36000美元投资开始逐渐减小,但是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Dasgupta et.al.,2014)。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结束,房地产投资出现了下降,但是有明显的国别差异。二者之间存在同时、领先和滞后的关系,我国基本同步(Dasgupta et.al.,2014)。

从房地产投资的变动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和城市化的减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将进入增速下降阶段。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下降趋势,在2015年GDP增速为7.1%,2017年以后增速将下降到7%以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2014)。中国在2010年城市化率超过了50%以后,城市化增长速度将变缓,预计2020 年达到60%,2030 年将达到70%,以后将进入到慢速增长阶段;中国人口高峰大约在2025-2030 年,以后人口会逐步下降(United Nations,2011,2013)。在城市化率达到50% 以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在城市化率达到70% 以后,房地产开发投资急剧减少。基于这些前提预测,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放缓,最后出现绝对下降趋势。

二是,中国房地产处于质量提升阶段。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无房—有房—有好房—有好社区的发展规律。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的数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人均质量、功能环境和社区建设有较大的改善空间。经过估算,2016到2020年,城镇新增人口、拆迁、改善需求等住房需求、商业用房需求将达到总量66亿平方米左右(竣工面积)。我国建筑物平均寿命较低,质量较差,功能环境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下一阶段,房地产的发展靠质量提升、功能环境和社区的改善。根据英国经验,建筑产品1/2价值都来自于修缮与维护。受资源环境的约束,房地产行业走绿色、低碳、循环的路线。

三是,我国房地产业以开发为主转向服务为主的阶段。根据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中国房地产业将从开发为主转向服务为主的阶段。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房地产服务业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偏低,发展还比较滞后,在房地产租赁运营、房地产投融资、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3.1 结论

我国房地产业从2004到2013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表现在房地产法人单位总量快速增长,结构发生了变化,中介和物业管理行业增长较快;中国房地产业总体就业规模扩张迅速,结构发生了变化,中介和物业管理行业就业增长较快。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时间推移,土地购置面积逐渐下降,总购地价款上升,房屋新开工、施工、竣工和销售面积出现了快速增长,空置面积不断上升。中国房地产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利润出现了快速增长,资产负债率、利润收入比不断提高,但利润权益比、利润资产比等财务绩效出现了先升后降。

结合国际房地产业发展规律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和城市化的减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将进入到增速下降阶段。中国房地产处于质量提升阶段,未来房地产的发展靠质量提升、功能环境和社区的改善。我国房地产业以开发为主转向服务为主的阶段。

3.2 政策建议

3.2.1 科学定位,客观认识新常态下房地产业的地位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发达国家人均住房面积的下限,住房绝对短缺的阶段已经过去,居民消费结构也将进一步升级,人口红利和城镇化的拉动作用不断趋缓,宏观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之前拉动房地产业发展的因素都出现了减弱。再结合国外经验,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减弱,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从近期来看,为避免房地产业发展的快速回落对经济的影响,需要以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为目标,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3.2.2 切实稳定房地产消费

一是鼓励自住住房需求,二是鼓励住房改善需求和其他房屋改善需求。这包括统筹城乡发展,鼓励进城农民留在城市,融入城市,在城市购房、生活、发展;积极推动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房屋质量和服务。这需要相应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例如财政政策方面的补贴和减税,金融方面的降低首付、降低利率和提高贷款的可得性等。

3.2.3 优化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房地产服务业发展

目前我国各类房地产服务业都有一定的发展,但基本上处于自发的状态,规模较小,发展不规范,产业的协同效应不明显。下一步,建议采取政策推动房地产服务业的发展,包括房地产投融资、中介服务和物业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和可持续的城镇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2] .刘洪玉张红.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叶剑平谢经荣.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洪玉杨帆徐跃进.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中国城镇住房状况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等.国外住房数据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 .崔裴.中美房地产业比较研究:内涵、属性与功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7] .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0 Revision,CD-ROM Edition.2011

[8] .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2013).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2 Revision,DVD Edition.2013

[9] .Mike E Miles,Real Estate Development:Principles and Process,2000,Urban Land Institute

上一篇:设备保养维护下一篇:唐代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