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产业

2024-10-25

枸杞产业(共11篇)

枸杞产业 篇1

枸杞产业供应链就是将枸杞种植者、加工者、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 最大限度的整合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枸杞的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提高整个产业的运作效率, 更好更快地保证消费者的需求。它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 并且寻求2 个目标之间的平衡。实践表明, 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是一个产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本文按照这个目标在对枸杞产业供应链传统模式和当前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后, 根据其产业的特点和当前供应链运作模式的优缺点给出了新的运作模式建议, 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1 传统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

传统的枸杞供应链运作模式如下图1 所示, 农户将种植并进行了初加工的枸杞干果通过集散市场卖给商贩, 商贩还是通过集散市场买给加工企业, 这些加工企业基本以作坊为主, 对枸杞进行较为精细的加工以后通过各地的经销商、超市及直销窗口流通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供应链是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主要流通模式。农产品供应链以批发市场为界分为2个部分:生产——流通环节, 即从生产者到批发市场;流通——消费环节, 即从批发市场到消费者, 2 个短链的结合处是批发市场[2]。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核心企业的竞争力, 这种传统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核心企业这一角色由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集散市场来承担。随着经济的发展, 消费者的需求的增加, 这种传统的运作模式凸显出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农户分散, 信息失灵;生产经营规模小, 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农户势力单薄, 融资困难;农户谈判地位低, 无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市场交易费用高。

2 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

随着枸杞产业的大力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变, 形成了目前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如图2 所示。这种模式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为核心, 企业通过从市场上收购农户的枸杞干果;企业也自建枸杞种植园, 开发枸杞新产品, 包装运输、物流、经销等环节严格的把控, 既满足的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又确保枸杞产业生产、加工稳步发展。

这种组织模式的优点是:拥有自己的生产研发销售团队, 创建自有品牌, 使枸杞产业走品牌战略, 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以及生产经营标准化。但是流通过程中依然存在的很多的问题。这种模式的供应链只是在整个枸杞产业中部分实现了供应链管理, 还有很大一部分还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模式。农户, 生产企业、经销商是不同的经济利益的实体, 相互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

在中国加入WTO后的市场环境下, 市场对参与竞争的农产品有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和精确的检验指标。部分农户片面追求产量, 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制干技术落后、统防统治以及检测工作滞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较大;目前的销售体系不够完善, 销售方式多而散。

物流系统还不够成熟, 有研究结果表明, 大约85.1%的农产品零售企业以及65.2% 的农产品生产企业自备运输工具, 94%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及97.2% 的农产品销售企业自备仓库, 很少利用第3 方物流[3]。枸杞产品主要是委托运输, 大部分承运商缺少固定或有计划的农产品承运业务, 缺乏农产品物流的专业知识和设备。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损坏率高、物流成本高。

3 以产供销研一体化的农业集团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

根据以上对2 种模式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产供销研一体化的农业集团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如图3 所示。这种供应链模式以产供销研一体化的农业集团为核心来打造枸杞产业供应链体系。从对枸杞的种植, 到加工、研发、技术创新再到连锁专卖、配送、批发网络、出口创汇网络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安全流的控制整合管理, 实现加工增值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多样的枸杞产品的过程。这种模式将枸杞产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职责分为种植、研发、加工以及销售4 大模块。

3.1种植模块

建立标准化、规模化、无公害枸杞种植基地与农户分散种植相结合, 但以种植基地为主。对生产基地的土壤成分、空气环境进行严格把关, 有效的保证枸杞的品质, 达到绿色产品的标准。与农户合作方面, 由农户分散种植但整个过程有严格管理与把关, 并以保护价进行收购, 确保产品在后面的流通环节顺利的进行。

3.2研发模块

组织研发团队, 开发新技术, 新产品, 提高枸杞的深加工转化能力。

3.3加工模块

加工模块是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职责是整合国内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资源, 根据枸杞产品的加工特点, 优化生产流程, 降低生产成本, 即保证产品的质量又增加企业了收益。

3.4销售模块

供应链的下游延伸到销售体系当中, 以品牌直营店、大型商超及世界各地的品牌分销商为主, 将产品又快又好的流入消费者的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农业集团与农户、研发团队、第3 方物流企业、销售网络等进行紧密的合作, 形成稳定、健全的合作机制, 从整个功能网链上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使枸杞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快速、稳步的发展。

4 结束语

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枸杞作为宁夏的特色农产品, 想要做大做强, 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快速稳步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改进供应链运作模式。本文在对枸杞产业供应链传统的和目前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以后, 提出了以以产供销研一体化的农业集团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 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摘要: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对一个国家及地区农产品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宁夏特色农产品枸杞产业从传统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运作模式, 到现在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给出了新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建议, 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宁夏枸杞,供应链,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学志, 陈功玉.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 2009 (10) :57-60.

[2]曹艳媚.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D].江南大学, MSD (2005) .

[3]刘飞驰.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07 (05) .

枸杞产业 篇2

自2005年开始,中宁县枸杞种植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型经营逐步走向“公司(企业)+基地+农户+标准化”或“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的发展道路,为枸杞产品升值,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近10 a的`努力,标准化基地建设实现了从无公害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县枸杞总面积发展到1.33万hm2以上。建设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0.89万hm2,占枸杞总面积的72.0%以上。其中,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0.69万hm2,创建全国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标准化生产基地0.20万hm2。

中宁县枸杞产业的长足发展,得益于她所具有的6大优势,使枸杞从中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1 自然资源优越

中宁县独特的自然条件,极有利于枸杞生长发育和果实营养物质的积累,使中宁境内生产的枸杞“甘美异于他处”。

1.1 气候条件 中宁县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1 ℃,最高10.0 ℃,最低8.2 ℃,7月平均气温23.4 ℃。1月平均气温-7.4 ℃,年较差30.8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5 ℃,极端最低气温-26.7 ℃,昼夜变化的日较差最大29.0 ℃,一般在23.4~29.0 ℃,年平均降水量为221.6 mm,最多389.9 mm,最少82.0 mm。历年平均蒸发量2 055.3 mm,为降水量的9.3倍,8级以上大风,历年平均18.6 d,最多49.0 d,最少1.0 d,全县性风沙日数历年平均8.8 d,最多128.0 d,最少1.0 d,冬春风沙频繁有时出现沙尘暴。历年平均初霜期10月4日,最早9月3日,最晚10月19日。平均终霜日数4月21日,最早3月4日,最晚5月21日,无霜期165.3 d,最长222.0 d,最短110.0 d。保证率90.0%以上的无霜期148.8 d。灾害性天气,如干旱对枸杞生产影响不大,初霜冻早对枸杞秋果成熟不利,终霜冻影响夏果花果发育。冰雹一般2 a出现一次,而且在夏果采收结束,秋果发育期较多,但影响不大。风沙,4-5月大风沙尘暴影响枸杞开花授粉。暴雨基本为3 a/次,引发山洪向局部地区造成损失,连阴雨,7-8月连阴雨给夏果枸杞采收制干、秋果发育造成损失,6月底-7月初干热风引发枸杞蒸腾加剧,蒸发量大,造成早衰落叶,果粒瘦小,千粒质量下降,产量品质受到一定影响。中宁地区实害性天气不多,造成损失不大,所以说中宁县气候干燥,四季分明具有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的特点,昼夜温差大,光照强烈,为中宁枸杞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成龄枸杞叶面积指数2.8~3.2,大面积种植有效蒸腾面积大,由于有效蒸腾向空气中释放水分,缓和了空气湿度和高温干旱。

1.2 土壤条件 中宁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为灌淤土淡灰钙,沙质壤土,土质均匀,是几千年来历史悠久的农业区。中宁县土壤的形成得益于黄河与清水河的交汇灌溉,土壤肥沃,富含有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特别是锂、硒含量极其丰富,是中宁枸杞营养成分齐全,含量丰富的天然载体,为中宁枸杞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

1.3 水文条件 中宁县四面环山,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北麓,自南向北在宁安堡以西交汇,境内大小池塘较多,地下水位较高,清水河独有的水质孕育了中宁枸杞特有的品质。

2 区位优势

中宁因具备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及较好的产业基础,被列为枸杞优势产区。中宁县也是中国枸杞自然分布的中心区域,宁夏适宜的枸杞种植区。

中宁地处黄河两岸,距银川140 km,位于银川至六盘山、银川至沙坡头两条旅游路线的交汇地带,是贯通西北的“旱码头”和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地。便利的交通区位为中宁枸杞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技术优势

“红宝”枸杞 篇3

枸杞子,自古素有“红宝”之称,中国每年产量足有8000万公斤,年出口450万公斤。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枸杞是个好东西,补肾养肝、润肺明目。但个体体验的意义在今天已经很小,绝大多数常见食物的成分和功能都有了科学上的认识,还是让我们看看更实在的数据。

枸杞是茄科枸杞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中收载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为药用枸杞子的来源。目前通过动物和人体试验观察到枸杞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疲劳、生殖保护等。产生这些药理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枸杞多糖、胡萝卜素、甜菜碱及黄酮。

现代科学中认为天然食物颜色越鲜艳,往往越是富含天然色素,绝大多数的天然色素都是具有抗氧化作用,对身体有益。以枸杞的红色为例,那主要是β-胡萝卜素在发挥作用,而β-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的前体,能预防维生素A的不足,非常适合熬夜一族。

枸杞中的多糖类物质也很“珍贵”。都说海参好,可海参里有什么特殊的物质呢?无非就是些胶原蛋白和海参多糖。胶原蛋白属于非优质蛋白质,只要体内有充足的维生素C和部分氨基酸,完全可以自己合成。海参多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知道好一点的枸杞差不多50块钱一斤,半两枸杞煮成汤也就不到3块钱,一碗海参汤呢?

了解枸杞的营养价值后,要怎么吃枸杞呢?常见干制的枸杞,往往会混杂一些茎叶、灰尘,而且较为坚硬,不容易嚼碎、被人体充分吸收。因此并不推荐。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冲泡枸杞。泡枸杞之后真正该喝的还是固体物而不是水。热水冲泡的优点是可短时间将枸杞泡开、并且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容易使枸杞变色。枸杞的颜色是由天然色素形成的,变色也就意味着色素成分的破坏、营养价值的降低。枸杞的红色素在碱性环境或者受到氧化会被破坏,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水里放一粒维生素C片,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既可以调节酸度又可以防止氧化。

吃枸杞也存在风险。很多人知道吃枸杞会“上火”,这其实因人而异,对健康人来说,一次吃20g左右的枸杞是没问题的。有印度学者曾在枸杞中检测到阿托品和莨菪碱,它们属于M受体拮抗剂,具有加快心率、松弛平滑肌、兴奋神经中枢(大剂量转为抑制)的作用。实际远远达不到有害剂量,所以不用担心。

农药残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枸杞含糖量40%-55%,容易招惹虫害。好在根据农业部枸杞产品质检中心2005年对宁夏等主要产地12个样本进行的检测,除了土壤中残存农药外,三氯杀螨醇虽然检出率较高但属于低毒农药,敌敌畏、乐果检出率为零。

机体内蛋白质、核酸、维生素、激素、磷酸、糖都能与进入人体的重金属发生反应,丧失或改变原来的生理化学功能并产生病变。枸杞是否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呢?从中国协和医学院药物植物研究所的抽样结果来看是符合2010年版药典,除了铜和镉的含量,其他的重金属含量甚至符合农业部绿色食品枸杞标准。所以总体上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另有加工过程中的二氧化硫残留、微生物腐败等问题也要关注。硫磺熏蒸中药的过程是通过加热使硫磺升华,释放出的硫磺分子均匀地分布在中药表面而形成一层均匀的保护膜,与药材上的水结合生成的酸不仅可抑制细菌的生长,还对植物组织有软化作用,使细胞膜透水性增加。水的蒸发时间缩短,速度加快,易于干燥。并使中药材外形美观,延长其保质期。一般大品牌药店卖的枸杞虽然小,相比起网购的大个鲜艳的野生枸杞要安全。

枸杞产业 篇4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机遇

㈠枸杞产业“走出去”的客观要求

第一, 枸杞产业需要突破“比较利益陷阱”。宁夏枸杞生产目前是较多地依托由自然力形成的地域性优势, 且枸杞销售已在国内各省区主要城市建立销售网点, 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枸杞产销利用自然优势和开拓国内市场无可非议, 但根据国际贸易理论, 一个企业如果仅满足于在国内市场上获得的垄断性, 而不能扩大国际贸易, 就会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 其运行将会处于低效率状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受到外部环境源源不断地“逼迫”, 必然有很强的危机感, 将会不断强化竞争意识, 追求更高的效率。当前宁夏枸杞产业迫切需要接受外部环境的“逼迫”, 突破“比较利益陷阱”, 通过“走出去”提高效率。

第二, 区域经济需要形成核心“发动机”。罗伯特逊说过:“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的扩大能节省劳动力, 缩小技术差距, 提高劳动生产率;外贸的发展能推动资本流向具有优势的领域, 实现专业化生产;市场的扩大能加强国内经济部门之间的结合, 推动经济一体化, 增加规模经济效益;贸易与投资的结合能带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动产业升级。自实行农业产业化以来, 宁夏农业已发生极为重要的变革, 如发展枸杞深加工, 生产速冻食品与方便食品、制造枸杞酒、开发利用枸杞多种功能及加强枸杞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等, 大有枸杞染红各项产业之势。当前利用这种变革, 打造一个全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动机”, 即以枸杞产业为核心, 实施全方位合作开发, 实行“走出去”战略则是壮大宁夏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

㈡枸杞产业“走出去”的机遇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的发展既有不利影响, 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多方面信息显示, 农业、服务业等在金融危机中较为平稳, 是受影响较小的领域。面对金融危机, 全球性经济格局正在调整, 一些国家的产业出现空档, 某些产业和企业仍有发展机会, 跨国投资可以择业而为。这是宁夏枸杞产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机会。这样有两个机遇可以利用。一是利用有些国家放松对外来投资的限制, 使宁夏枸杞进入某些国家的市场, 但必须选准进入地, 适时进入而不是盲目进入。二是利用有较多农民工返乡的机会, 重新配置宁夏劳动力资源。返乡农民工思想观念较新, 有一定的文化、技术和在外工作经验, 一旦经过专门培训, 即能更好地胜任枸杞“走出去”的创业活动。如果说过去农民工外出打工是放弃了自身的农艺专长, 而实施枸杞产业“走出去”战略则可以使他们带着农艺、加工、营销等专长走出去开展创业活动。以上两个机遇是宁夏应当抓住的。

二、枸杞产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㈠战略立足点的选择利用宁夏独占性枸杞生产加工技艺和产品优质性, 将销售、加工、饮食等紧密结合起来, 向国外适当地区拓展, 以枸杞为特色原料, 突出枸杞的食用保健功能, 将枸杞产品的垄断性作为基本利润来源, 发展域外枸杞贸易、食品和饮料加工、餐饮业和劳务业等是必须坚持的立足点。在此方面, 要坚持压力、动力、智力和物力四力并举, 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压力, 是为了刺激企业参与竞争的紧迫感和对竞争环境的承受能力;造就动力, 是为了把企业参与竞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开发智力, 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 更好地把握竞争主动权;增加物力, 是为了形成雄厚的物质基础, 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㈡组织模式的选择枸杞产业要做到稳妥地“走出去”, 就必须采取贸工结合、内外配合的组织模式。贸工结合是指同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开拓。一是枸杞贸易。同其他农产品相比, 枸杞的运输量不大, 运输成本不高, 外销量可持续增加。二是加工和制作。当在域外开展枸杞食品、饮料加工制作以及发展餐饮业时, 用量大的是粮食、食用油、牛奶、肉、水等原料, 这些可以在国外就地取材。内外配合是指宁夏当地企业要同“走出去”的企业紧密结合, 各类企业要加强互助和协作, 尽可能以内外配合的方式推进。在此方面, 品牌联盟、供求联盟、销售联盟等模式都是可以采用的。

㈢必须坚持的战略原则主要有选准区域、稳步进入的原则, 文化先行、实业跟进的原则, 政府支持、重点组织的原则。枸杞产品是非常特殊的一项产品, 不仅其生产有特定的地域性, 国外的认可程度也有巨大差异性, 必须选择那些接受程度较高的地区作为进入地, 还必须做好基本生产经营条件、产品质量、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枸杞文化原本是一种中国医药文化, 至今在国外一些地区还有文化障碍, 为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枸杞文化成为枸杞产业“走出去”的开路先锋。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 已决定拿出4万亿资金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宁夏枸杞产业如被确定为支持对象, 一定要选准支持重点, 用好支持资金, 避免出现投资失误。

三、枸杞产业“走出去”的基本对策

㈠更新观念,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枸杞产业“走出去”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形成全社会支持企业外出创业的文化氛围。营造社会氛围需要从更新观念做起。在我国农产品贸易历史上, 已有“海通以来, 挟土物与外人交易, 或居间逐什一利”的成功案例。有学者认为“买办”实际是近代的一种新型商人。就当前枸杞产业“走出去”而言, 的确有必要更新关于“买办”的传统观念, 鼓励一些人成为“买办”型商人。

㈡加速培育有“走出去”能力的企业枸杞产业并不是所有企业和所有人都可以“走出去”。其带头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只有达到所有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才能到域外投资创业, 这也是规避风险的需要。因此, 要有重点地支持有条件、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 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 实施境外资源开发。当然枸杞“卖出去”也是枸杞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内容, 一些有能力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应得到支持。整体来看, 宁夏具有“走出去”能力的企业和组织都还不多, 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培养, 使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合作组织成为合格的“走出去”企业, 能够开发一个项目, 带出一支队伍, 占领一片市场。

㈢开展技能培训, 增进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知识是发展外向型产业的核心。人力资本总量的知识存量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干中学等多种途径获得。对于枸杞产业来说, 开展技能培训是增进人力资本的一条有效途径, 既可以直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 又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协调、适应能力, 最终会在物质资本生产率的提高上显示出来。开展技能培训不必等到“走出去”以后进行, 在国内生产经营阶段进行即可。办法是根据“走出去”对企业家、专门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以及普通劳动者的要求, 采取多种培训办法,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也可以派出人员到国外考察, 通过交流提高素质, 以及提倡在干中学等。一旦有了丰厚的枸杞产业人力资源库存, “走出去”就有了可靠依托。

㈣加强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职能实施枸杞产业“走出去”战略, 要求各级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中央政府可从深化境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进行努力, 形成有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运营机制, 还可以加大金融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 适当放宽境外投资购汇管理政策。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或规范当地的政策法规, 对域外企业给予具体支持。要切实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 组建精干得力的境外企业咨询服务机构, 做好信息收集和咨询论证工作, 为“走出去”的枸杞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国内企业的协调工作, 对域外企业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和劳动力、技术支持。

四、枸杞产业“走出去”的制度保护

合作和契约制度对于“走出去”的枸杞企业是重要的。因为“走出去”, 必然有利用当地原料、劳动力、水电资源等涉及降低生产成本、保持正常运作、形成竞争能力等问题, 必然要建立合作和契约关系。因为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供货网络, 必然要保持广泛的合作关系, 并采用多种业务合同形式。因为仍需要国内给予强大支持, 也必然要同国内保留某些合作和契约关系。

㈠涉外合作契约关系企业一旦走出去, 就成为涉外合作企业, 必须接受所在国家有关法律的约束。还要找到合作伙伴, 确定合作关系, 合作内容可能是单纯的贸易合作, 也可能是涉及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包括土地投入、资金投入、各自优势、利益分配、相互交流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始终贯彻合作精神, 重视对长期合作关系的维护, 随时预防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因此, 无论双方签订怎样一个合作协议, 都属于关系契约的范畴, 需要随时加以协商才能将合作关系维持下去。

㈡WTO协议的规则和约定枸杞属于农产品, 涉及WTO协议的规定。WTO协议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一系列规定, 不少西方国家基于贸易保护主义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这样,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只是在我国国内要遵循这些规定, 而且将生产转移到国外同样也要遵循这些规定。因此认真遵循WTO协议的有关规定, 并确保生产出合乎卫生质量安全标准的食品, 同样是对“走出去”的枸杞产业的要求。

㈢域内域外契约关系枸杞企业“走出去”以后, 并不是割断了同国内的一切经济关系, 它们还需要国内提供资金、技术、劳动力以及枸杞初级产品等方面的支持, 其中有些仍然是以合同方式确定的。因此枸杞产业“走出去”以后, 虽不能简单地用我国的《合同法》解决在国外遇到的问题, 但是在同国内发生交往时仍然需要贯彻国内的《合同法》。

摘要:探讨了宁夏枸杞产业“走出去”的客观必要性, 对“走出去”的基本战略要点、对策措施、制度保证等进行了系统探讨。

晨斋枸杞一杯羹 篇5

枸杞,又名枸杞子、枸杞果、血杞子,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是中老年人常用的滋补长寿的保健佳品,与人参、何首乌并称益寿中药三宝。

关于枸杞子的功效,有一段民间传说。相传在战国时期,秦国黄河南岸的一个村子里,有一农户,母子相依为命,儿子小名叫狗子,娶妻杞子,勤劳贤惠,一家人以农耕为业,倒也可勉强度日。后来由于各国争霸,战事连连,狗子被强征入伍,一走就是十年,归来已是壮年。返乡途中,只见家乡正在遭受灾荒,田园荒芜,饿殍遍野,乞讨之人个个面黄肌瘦,饥饿的孩子嗷嗷待哺。狗子担心家里老母与妻子的情况,急急归家,只见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也面色红润,满脸笑容。他问妻子:“路见乡邻的惨状,唯母与尔这般模样,何也?”妻子回答:“自你从军后,吾终日劳作,勉为生计,去今之年,蝗灾涝害,颗粒无收,无奈吾采山间野果与母充饥,方免其饿。”其母说:“吾若非你媳采野果食之,命已殒矣!”狗子听后感动得热泪直流,对妻子更加敬重了。乡邻得知他媳妇采食的红色野果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也争相采食,谓之“狗杞食”。后人发现这种红果还有滋阴补肾、益血明目之功效,民间郎中亦采之入药,并改其名为“枸杞子”,一直沿用至今。

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肾经,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功效。宋代陈直撰《养老奉亲书》中说,长期服用枸杞,可使人“明目驻颜,轻身不老”;《本草正义》中载:“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神农本草经》亦载:“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药性论》记:“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现代测定,枸杞子含有人体必需的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菸酸、牛磺酸、枸杞多糖,维生素A、B、C,以及钙、磷、铁、硒等成分,不仅具有古人所述的功效,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病及肿瘤,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肝脏,延缓衰老,促进生物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少脂肪褐色素的沉积,抑制肝中的过氧化脂质的形成,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所含的维生素A能起到保护眼睛、防止视力退化的作用。

枸杞性味平和,是卫生部公布的药食两用的品种之一,它不含任何毒素,服食安全,可以煲粥、煮汤、泡酒、做羹、烹饪菜肴,如枸杞粥、枸杞菊花菠菜汤、枸杞酒、蕉梨枸杞羹、枸杞扒参肠等,长食无滋腻、上火之弊端。与多种药物配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与熟地、山药、山萸、丹皮、泽泻、菊花配伍,治疗肝肾不足引起的眼目涩痛、视物昏花;与龙眼配伍,熬制成膏,具有安神养血、滋阴壮阳、强筋壮骨、益智润肤的功效,尤其适宜年老体弱者长期服用;与五味子各等分,共研细末,用滚开水冲泡代茶饮,可治疰夏虚病。下面几款食疗验方,可供读者选择。

枸杞酒 取枸杞200克,白酒300克。将枸杞洗净,沥干水分,剪碎后放入细口瓶内,加入白酒,密封瓶口。每日振摇酒瓶一次,浸泡15天即可饮用。饮完后再加入300克白酒,如上法再浸泡一次。每日临睡前饮用,每次饮20克,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

治老花眼 取优质枸杞一勺,冲洗干净后放入杯中,再用开水兑入。待两三分钟后水温稍凉时,再放入一勺蜂蜜,搅拌均匀后即可饮用。每日晨起、睡前各饮一杯,两个月后即可见效。

治肝肾阴虚引起的眩晕、眼花、烦热、盗汗 冬虫夏草5克,百合50克,文火慢煮约20分钟,加入猪肝或羊肝500克及调料适量,再煮约20分钟,后下枸杞子30克,分次吃肝喝汤。

枸杞粥 先将粳米100克煮为粥,再下枸杞子30克,以葱白、盐等进行调味,每天可吃两次,作为早晚餐食用,能起到补肾益精、养血明目,缓解腰膝酸软、眩晕健忘、肝肾不足的作用。久服亦可壮阳。

枸杞鸡 小母鸡一只,褪毛净膛,将枸杞约15克装入鸡腹内,加葱段、生姜、食盐、料酒等调料适量,上屉加盖,武火蒸2小时左右取出,去姜、葱,加味精,饮汤食肉,可以滋补肝肾,改善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等症。

枸杞肉丝 精猪肉500克,青笋100克切丝。炒锅烧热加油,放入肉丝、笋丝翻炒,烹黄酒,加白糖、酱油、盐、味精各适量,最后放枸杞子100克翻炒几下即可,具有滋阴补肾、养血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血虚眩晕、心悸、视力模糊及体弱乏力、神疲等症。

木耳核桃枸杞羹 黑木耳5朵,核桃仁2个,枸杞子10粒,大枣4枚。上料隔水炖10分钟,每晨空腹吃下,对高血脂和高血压患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枸杞明目茶 枸杞子9克,菊花少许,开水冲泡代茶饮,有消除眼睛疲劳、明目之功效。

当归枸杞茶 当归3克,枸杞子、红枣各9克,加水500毫升,上火煮10分钟即可代茶饮,具补血调经、养肝明目之功效。

嚼服法 枸杞子味道甘甜适口,质地柔润,无药味、苦味,适宜嚼服。取枸杞子用清水洗净,沥水入口中细细咀嚼,至满口津液染成红黄色后再徐徐咽下,健康成人每天服食20克左右,如有治疗需要可增至30克/天。

食用枸杞子时,注意不要长时间地清洗,以免营养成分流失,用温水稍洗即可。另外在煲汤、熬粥和烹调药膳时,不可长时间煎煮,应将清洗过的枸杞子在汤粥即将熟时再放入,稍沸即可;烹饪菜品时,宜事先用温水泡发,在菜即将出锅时放入,略微翻炒出锅。这样烹制的菜肴和汤粥,枸杞子色泽鲜红,赏心悦目,既可使人食欲大增,又不致其营养成分流失。如果单纯为滋补保健养生,不如直接干嚼服食更好,能使其有效成分被充分吸收。

购买枸杞子最好选宁夏中宁、中卫一带所产的地道产品,其粒大、色红、肉厚、味甜,为优质上佳之品,发黑、霉变、返潮变软并有股酸败气味的不可食。

食用枸杞子用于滋补,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效,但不要过量,体质虚弱的老年人以每天食用10~20克为宜;凡有外邪实热、感冒发烧、身有炎症及脾虚有湿、泄泻者忌服;枸杞有兴奋性神经的作用,性欲亢进者不宜

服用。

枸杞产业 篇6

1 枸杞在瓜州干旱沙区的栽培现状

2006年, 瓜州县林业部门结合沙荒地改造利用及沙产业综合开发研究课题, 从宁夏中宁县调引宁杞1号、宁杞2号、宁杞3号及大麻叶优系等枸杞优良品种, 以石岗墩为重点, 以东巴兔、布隆吉海隆农场、中心苗圃等农林场站为辐射点进行引种试验, 此后陆续在全县各农业乡镇示范、推广。目前, 全县已累计引进枸杞品种7个, 栽培枸杞3733hm2, 枸杞成活率达95%以上, 优株率达85%, 枸杞挂果面积达1867hm2。

2 枸杞在瓜州干旱沙区主要技术探索

2.1 适应性研究

2006年4月, 从宁夏中宁县引进宁杞1号、2号、3号及大麻叶优系, 在石岗墩退耕还林大户陈兴元的退耕地上进行引种试验。每个品种栽植面积0.33hm2, 共1.33hm2, 株行距1m×2m, 2006年4月1日栽植, 土壤为沙壤。主要管理措施:灌水以保持苗木正常生长为准, 全年灌水;栽植前未施肥, 栽植后于5月20日、6月14日、6月24日、7月10日结合灌水分别追施磷二铵, 共4次, 每次50g, 共200g;松土除草分别于6月中旬、7月上旬各进行1次, 共2次;修剪从5月中旬起, 开始进行抹芽、修剪;于8月1日、9月1日分别喷药1次, 防治枸杞木虱, 共2次。试验目的:主要观察不同枸杞品种的成活、结果性状及产量效益。

通过观察分析, 得出不同品种对本地气候土壤的适应性以及适宜推广的品种。

试验结果表明, 宁杞1号、2号、3号及大麻叶优系适应本地气候、土壤, 大部分经济性状表现良好, 成活率均在95%以上, 生长良好, 树势正常, 但在丰产性方面稍有差异, 其中宁杞1号、2号及大麻叶优系丰产性高。

2.2 丰产栽培技术

2008~2010年3年时间, 在石岗墩治沙站栽植6.67hm2宁杞1号进行枸杞丰产栽培试验示范, 试验田枸杞田间管理严格按照枸杞丰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 主要加强灌水、施肥、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试验目的:主要观察在精细化管理条件下, 枸杞丰产性及产量效益, 以总结完善枸杞丰产栽培技术。

试验结果表明:在严格按照枸杞丰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田间管理的情况下, 枸杞丰产性高。栽植当年, 平均单株鲜果产量432.7g, 均鲜果产量47.6kg/667m2, 均干果产量约12kg/667m2, 效益380元/667m2;栽植第2年, 平均单株鲜果产量1296.4g, 平均鲜果产量285.2kg/667m2, 平均干果产量约71kg/667m2, 效益2556元/667m2。栽植第3年, 平均单株鲜果产量2156.7g, 平均鲜果产量478.8kg/667m2, 平均干果产量约117kg/667m2, 效益4914元/667m2。

2.3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在枸杞栽培管理及生产各环节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 全面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主要在枸杞夏季田间管理季节及病虫害发生期, 通过加强监测调查, 根据不同虫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用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和无公害农药, 确保枸杞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在施肥时, 增加了有机肥在追肥中的比重, 控制化肥的用量, 严格实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2009年8月经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检验, 总糖 (以葡萄糖计) 、蛋白质以及砷、铅、铜、镉等多数指标高于国家标准, 优于宁夏中宁县的指标。2010年6月, 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证, 瓜州枸杞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

3 综合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石岗墩枸杞丰产栽培示范点种植的3年生枸杞平均产量1755kg/hm2。如平均价格按42元/kg计, 产值可达7.4万元/hm2, 除去种苗、化肥、农药等总投入2.25万元/hm2, 纯效益达5.15万元/hm2, 投入产出比达1:3.3。

结果表明:在干旱区沙荒地、盐碱地、板结地, 经过土壤改良、加强枸杞田间管理, 枸杞可实现高产丰产, 经济效益显著。每667m2枸杞的净产值是棉花、小麦等传统作物均经济收入的3~4倍。预计4~5年后进入盛果期, 枸杞平均干果产量将达到300kg/667m2, 平均收入12000元/667m2以上, 实现“万元田”的产业发展目标。

3.2 社会效益

(1) 积极发展枸杞产业, 能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幅度地提高土地产出, 增加农民收入,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 枸杞采摘期从6月上旬开始, 9月底或10月上旬结束, 采摘期长达4个月左右, 用工量非常大, 种植户用工量除外, 2000hm2枸杞采摘还需用工量5~8万人, 因此, 将带来瓜州县以及外地的大量城乡居民就业。 (3) 随着枸杞产业规模的扩大, 产量的提高, 全县将培育出一批枸杞收购、加工、销售等企业, 生产枸杞系列产品, 增加城镇职工就业数量, 提高枸杞生产的附加值, 为当地财政创造出新的税源。

3.3 生态效益

通过对石岗墩枸杞丰产栽培示范点枸杞园的防护效益的初步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3年生枸杞园与对照地相比, 3年生枸杞园土壤含水量提高2%~5%, 晴天大风时, 蒸发量可减少3.8mm, 风速降低10%~20%, 区域内小环境因子均有明显改善, 逐步形成了适合农业生产的有利生态环境。因此大面积栽植枸杞, 结合农田林网的建设, 可有效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危害, 改善区域内小气候, 有效保护农田, 改良土壤, 促进农业增产, 在遏制沙漠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结语

通过在枸杞引种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方面开展积极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瓜州县在枸杞栽培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同时, 也成功地将枸杞产业培育成为了综合效益显著、推广价值较强的特色沙产业, 实现了沙漠化治理与枸杞产业发展的高效耦合。特别在技术研究方面, 瓜州县在盐碱、板结严重的生荒地 (芒硝离子重) 上的枸杞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时, 结合瓜州县气候干旱、降雨量极少的自然条件, 在枸杞园土壤管理、水分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通过在瓜州干旱沙区开展枸杞引种试验、丰产栽培、绿色食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 成功培育起了以枸杞产业为主的特色沙产业, 实现了沙漠化治理与枸杞产业发展的高效耦合。

关键词:干旱沙区,枸杞产业,沙漠化治理,高效耦合

参考文献

[1] 胡忠庆.枸杞优质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2] 吴春荣, 彭鸿嘉, 满多清, 等.甘肃景泰电灌区枸杞引种选优试验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1 (3)

[3] 徐小玲, 延军平.毛乌素沙地沙产业的环境效应及绿色沙产业的实施途径研究[J].中国沙漠, 2004 (2)

平罗县枸杞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 发展现状

平罗县枸杞产业始于1992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09年,全县建成集中连片66.67 hm2以上的枸杞园区12个。枸杞栽植的总面积累计达到2 733.33hm2。截至2011年,全县建立以黄渠桥、渠口等乡镇围绕头闸镇双渠村建成优势产区,全县枸杞栽植面积达到6 666.67hm2,力争把平罗县建设成为宁夏重要的枸杞生产基地。

2 存在的问题

为了准确掌握各乡镇枸杞发展情况,2009年5月中下旬,林业局抽调专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高庄、头闸、灵沙、黄渠桥、渠口、城关6个乡镇枸杞发展情况进行了抽查核实,共走访农户748户,抽查枸杞园区基地249.33 hm2。在抽查中发现各园区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枸杞苗木保存率低。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农民认识不到位,造成有人栽无人管,枸杞苗木成活率低。主要根源有以下几点:一是枸杞的市场价格易波动,造成农民不能看到枸杞产业的发展前景。2009年9月初,调查头闸镇双渠村部分枸杞种植户,发现由于2004年以来,枸杞市场价格不断下跌,2005—2006年宁夏枸杞统一收购价格10元/kg左右,导致了部分农户把枸杞树挖掉,改种其他作物。2007年由于各主产地枸杞遭受虫害天灾,均出现减产,因此宁夏枸杞价格由每千克十几元升到三十几元。2008年枸杞价格又降到每千克十几元,虽然经济效益较其他作物明显,但投工投劳强度大,成本高。以目前推广的宁杞二号为例,枸杞地产枸杞干果最多不超过4 500 kg/hm2,枸杞干果出售价均为18元/kg,每产1 kg枸杞干果投入成本10元左右,除去成本,枸杞能收入3.6万元/hm2,这样相比其他经济作物,效益不太显著,严重影响了农民栽植枸杞的积极性;二是销售渠道不宽。平罗县枸杞的无名气、市场竞争力不高,且销售队伍规模小、文化程度低,无法形成紧密地、具有一定规模的销售队伍,造成农民辛苦生产的枸杞无法销售出去或者销售价格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种植枸杞的积极性。其次是部分乡镇对发展枸杞产业思路不清,信心不足,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彻底,没有真正把加快培育枸杞产业和发展与其他主导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制定规划、安排落实、管理服务等环节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差距,大部分枸杞种植在荒地、盐碱地等地力贫瘠的地块,致使枸杞成活率受到影响。

2.2 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

首先枸杞发展面积大,栽植前从宣传到栽植技术培训,林业局做了大量工作,但栽后管理工作脱节,枸杞修枝定干等问题突出,对枸杞栽植后续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和不利;其次部分枸杞地块排灌条件差,灌水不及时,造成苗木缺水;再次部分农民对枸杞套种小麦除草不能按技术规程操作,直接影响了成活率。

2.3 部分枸杞栽植地权属不明

各乡镇部分枸杞栽植地属弃耕未利用地或生荒地,户主不明,管护责任不清,枸杞苗栽植后无人管护,影响了成活率。

2.4 环境条件差异,运输把关不严

一方面枸杞苗原产区与栽植区环境条件差异,影响了枸杞苗的成活率。中宁县、平罗县气候分别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分别为9.1、8.5℃,因此,中宁县的枸杞苗比平罗县的枸杞苗发芽、展叶、栽植时间要早,造成中宁县的枸杞最佳种植时期却不适合在平罗县种植。为此,从中宁县运输到平罗县的枸杞苗需要进行假植,但是由于需要假植的苗木数量巨大,不能完全按照技术要求一株一株进行假植,只能将整捆枸杞苗进行假植,造成苗木在土壤中分布不均匀,苗木根系不能及时吸收水分,降低了成活率。另一方面长途运输造成部分枸杞苗木失水,以及调回后栽植不及时,临时假植时间又长,造成枸杞苗严重失水,成活率低。

2.5 枸杞间作物搭配不合理

宁夏枸杞喜光,在光照强度大的情况下,生长迅速,发育健壮;反之在荫蔽条件下生长不良,树冠内部枝条生长细弱,易衰老枯死。县林业局从宣传到技术培训多次强调,坚决反对枸杞与高杆作物间作,但由于群众认识不到位,各责任乡镇作工作不彻底等,2009年全县新栽植枸杞2 066.67hm2,其中套种玉米、油葵等高杆作物的地块近400 hm2。在这些枸杞套种玉米等高杆作物的地块中,在栽植时不能按技术要求留足枸杞生长空间,甚至有些地块不留枸杞生产空间,前期成活较好的枸杞苗到后期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光照而逐渐衰老枯死。

2.6 政策措施不健全

一方面枸杞产业作为全县重点产业之一,县委、政府针对此项工作设了单项奖,并列入全县N+X考核内容。但其他保障机制不健全。枸杞是多年生植物,从栽植到收获,销售涉及到很多方面,前3年经济效益不明显,群众无利可图,极易动摇发展信心,直接影响发展枸杞的进度和规模,为此应加强对前3年的考核。但县委、政府只提到了对当年栽植面积的考核,却没有把以后的发展列入考核内容。另一方面发展枸杞产业对每个乡镇来说困难重重,群众抵触情绪严重,投入资金、人力、物力成本高。而此项工作在全县考核中所占分值比例又很小,奖金低,各乡镇投入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县委、政府所设的奖金数。为此大部分乡镇不想挣这个分和奖金,抱着“混”的思想,从地块落实开始就不负责地谎报,不切合实际地夸大数字乱报,甚至栽植地块都不能落实,苗木到位后乱扔、乱栽。苗木流失严重,栽植量不能保证。还有一部分苗木栽在没有做好群众工作的地块上,前面栽,后面被老百姓拨除,造成苗木损失,由此造成全县枸杞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低。

2.7 过分追求模式化,片面大搞“一刀切”政策

为了便于操作和管理,各乡镇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过分追求集中园区建设。2009年全县建成集中连片33.33hm2以上的枸杞园区22个。大搞“一刀切”政策,规划区内强制种植枸杞。这样对部分种植大户或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来说,经营能力有限,难度太大,造成有心栽植、无力管理。如高庄乡幸福村枸杞园区,涉及3个生产队178户,连片栽植枸杞面积达181.67 hm2,户均栽植枸杞1 hm2。栽植面积最大的户面积可达2.67 hm2。由于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种地的多是老年人。枸杞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大,用工多。因此,各规划区内大搞“一刀切”政策强制种植枸杞,部分种植农户根本顾不过来,但又不想放弃土地流转给他人种植,为此从地块落实就报着抵触情绪,几户或多户联合起来与政府对抗,随时观望势态变化,到最后大部分地块被政府强制落实以后,只好不情愿地栽植,但栽后又不管或想方设法阻碍枸杞生长成活,严重影响枸杞保存率和成活率[1,2]。

2.8 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县委、政府对枸杞产业的发展投入不足,没有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且未将枸杞前期栽植阶段土地经济效益受损作为影响枸杞产业发展的因素,影响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阻碍了枸杞产业的发展;其次,群众末完全认可之前,强制推广速度过快,面积过大,严重影响了枸杞的成活和保存率。按照平罗县3年发展6 666.67 hm2枸杞规划要求,主要集中在头闸、黄渠桥、高庄、灵沙、渠口、宝丰6个乡镇,每个乡镇平均每年至少要发展400 hm2,按照县委、政府设定的以奖代补政策,只有集中连片33.33 hm2以上且苗木成活率达85%以上、保存率达95%以上,经县林业局会同相关部门验收,符合标准的才可奖励600元/hm2。补助资金与前期土地预期收益差距过大,群众积极性不高,乡镇落实工作难度大。乡镇为了完成任务,又纷纷自行制定补助政策,从而使乡镇不堪重负。如高庄乡2009年枸杞栽植任务为455.4 hm2,按照乡政府新制定枸杞补助1 650元/hm2的标准,最少要投资75万元。巨额资金分摊到户标准又不算太高,但对乡镇来说数额太大,如何筹措,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为了完成任务只好赊欠化肥,筹集种子,免费帮助农民整地、施肥、播种,甚至出钱雇工帮助农户栽植枸杞苗,但农民毫无积极性,甚至有抵触情绪,导致栽后无人管理,影响了成活率和保存率[3]。

2.9 服务体系不健全,加工转化基础薄弱

全县未成立专门的枸杞管理机构,造成农民不能及时了解枸杞市场信息,且不能及时为茨农做好枸杞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如制干的工序繁琐且耗时、耗力,如遇天阴下雨,为了使枸杞能够合理保存,须用硫磺熏制处理,造成枸杞品质降低。其次是还未形成健全的枸杞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组织农户、面向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远未发挥。再次缺少枸杞深加工企业,导致多数农户对枸杞产品销路、收购管理心存疑虑,担心产品销售问题[4],因而影响了枸杞发展。

3 对策

当前,平罗县枸杞产业发展正处于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问题和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发展进度。如何进一步发展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一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枸杞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发展枸杞产业的优势及栽植技术要点的宣传培训力度;二是加强当地种植大户的示范作用,广泛宣传其成功种植经验,提高农户种植枸杞的积极性;三是实地观摩枸杞产业发展较快的县区,同时增加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的培训机会;四是聘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训枸杞园区的技术管护;五是向各乡镇分配技术好、素质高的技术人员逐村、逐队进行实地示范指导,现场教授给种植户枸杞的高产栽植、修剪等技术,全程跟踪技术培训,使农民充分认识到枸杞产业发展的前景。

3.2 切实解决枸杞采摘问题

由于枸杞采摘比较困难,各部门要加强合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采摘难度。一是成立中介组织。由中介组织大量闲散劳动力共同采摘枸杞,加快采摘速度;二是健全劳动就业部门的服务体系。由劳动就业部门派人负责枸杞采摘人员的记录工作,使枸杞能够顺利采摘完毕;三是发挥社会化帮困济弱优良传统,发动全县机关干部、职工参与到采摘枸杞的工作中来。

3.3 解决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重点扶持枸杞发展面积较大、积极性高的乡镇,由政府出面建设枸杞晒场。二是采取政府补贴、信贷支持的办法,鼓励和发动流通大户建造收购点和烘干炉,解决农民枸杞鲜果烘干困难,确保枸杞产业做大做强。

3.4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要利用各种形式吸引单位和个人参与枸杞产业经营,各乡镇要对一些枸杞种植面积过大、劳动力缺乏、资金少、经营水平低、发展信心不足的种植户实行激励、扶持等政策,鼓励个人(含在职干部职工)、集体、企业通过反租倒包形式进行承包经营或由县委、政府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直接参与枸杞的经营管理[4]。同时,对一些权属不明已栽植枸杞苗的弃耕未利用地或生荒地,要尽快以承包经营等流转方式,明确到户到人,确保栽下去、保的住、活的好、有收益。

3.5 强化考核力度,加大扶持投入

一是要成立专职机构对各乡镇所栽枸杞进行指导、检查、考核;二是要将考核成绩与各责任领导的职责与政绩挂钩。对那些欺上满下、虚报、瞒报、工作不负责任,造成枸杞苗木损失,成活率低,折合经济损失严重的主要领导要坚决予以罢免。三是要制定3年连续考核的长效考核机制。为了确保新栽枸杞的保存率,对各乡镇新栽的枸杞苗要连查3年,每年根据保存率进行考核,依此进行奖罚。四是要对各种植户实行连续3年的补贴政策。枸杞栽植前期由于成本高,收益小,为了确保新栽枸杞得以保存,前3年要给种植户适当的补贴政策[1]。

3.6 重点扶持,树立典型

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宣传、鼓励、引导农民要在布局上相对集中,模式上规模种植。政府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业务局在技术上重点服务,配套设施上重点建设,对外影响上重点宣传,使之成为真正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枸杞产区基地[3]。

3.7 强化服务体系,健全销售网络

一是建立健全枸杞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外面市场、价格、产品供需信息。二是完善枸杞市场体系。扶持壮大枸杞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作用,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实现农户增效与市场规范化。三是建立枸杞加工、营销体系,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使省内外分散各种形式的枸杞销售网络,扩大枸杞的销售范围。照顾在当地从事枸杞生产、营销的企业,使其能够享受到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的优惠,加大对其的贷款力度,并支持其形成特色品牌、开设专卖店,以促进枸杞营销体系的形成;四是积极引进枸杞深加工企业,从干果、鲜果2个方面进行加工,增加枸杞产业的附加值,提高收益[4]。

3.8 加强技术服务力度,促进枸杞产业发展

业务局要加大对枸杞种植户的指导培训力度,使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观念得到更新,为枸杞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对各枸杞园区业务局要选派技术过硬的干部包园区,细化各项技术和措施,把各项任务目标落实个人和到田间地头,提高示范园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让农民看到希望,尝到甜头。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的作用,促进枸杞整体效益的提高[5]。

3.9 抓好枸杞育苗基地建设,提高枸杞成活率。

枸杞育苗工作是发展枸杞产业的前提,只有选育出适合当地栽植的优良壮苗,才能提高枸杞苗成活率,为此要抓好以县苗木繁育中心为主,以枸杞种植大户为补充的育苗基地建设,促进枸杞产业的发展[6]。

4 结语

加快枸杞产业发展,要在稳步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强化推行无公害枸杞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意识,紧盯良种抓种植,依托标准抓管理,加快制定和完善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枸杞产品的生产和认证工作,提高枸杞标准化生产水平,努力打造优质名牌枸杞基地。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为依托,走高起点定位、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路子,促进枸杞产业尽快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陈清华,王朝良.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优势和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51-154.

[2]姜文胜,李建国,李军.宁夏枸杞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44-346.

[3]李建国,焦恩宁,安巍,等.试论宁夏枸杞经济的作用与产业化发展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3(2):46-47.

[4]康秀琴.平罗县枸杞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6):37-38.

[5]崔萍,汪泽鹏.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方果树,2008(5):36-37.

海原县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8

海原县枸杞发展以扬黄、库井灌区为主, 主要分布在该县高崖、李旺、七营、三河、关桥、西安、曹洼、郑旗、海城、甘盐池等乡镇及管委会, 涉及4.6万户19万人。近年来, 海原县按照打造精品、树立亮点、示范带动的原则, 在已建项目的基础上, 采取扩、靠、连继续扩大基地建设, 更换品种, 提质增效, 提高茨农经济收入, 示范带动周边及全县枸杞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 全县枸杞统计面积5466.7hm2, 年产量平均每667m2产200kg, 年总产量1640万kg, 每1kg干果平均市场价格30元, 总收入4.9亿元, 项目区人均产值2578.9元, 经济效益远高于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方式分散

目前枸杞种植面积达5466.7hm2, 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经营, 对枸杞无公害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2 枸杞品种老化

海原县多年来以“宁杞1号”为主要枸杞种植品种, 约有近2000 hm2杞龄已达15年以上, 急需品种改良。

2.3 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农民在枸杞管理上与该地区枸杞主产区中宁等市县差距较大, 在施肥量、施肥次数、结果枝组分配等技术环节上, 做不到足量、多次、合理分配, 造成枸杞产量和品质相对低下。产业化程度低, 综合效益不高。主要表现为:生产偏重于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 组织化程度低, 社会化、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病虫害防治不能做到统防统治, 从而造成防治此起彼伏的被动局面。

2.4 缺少枸杞深加工企业, 产品经营流通渠道单一

海原县枸杞年产量已达1640万kg, 并且随着幼龄枸杞的成长及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 产量将快速增长。然而该县至今无一家大型枸杞深加工企业, 枸杞流通全部依靠外商, 压价较低, 对农民利益伤害较大。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没有加工龙头企业, 枸杞产品附加值低。

2.5 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苗木补助标准低

枸杞产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正常情况下枸杞每667m2均投入超过3000元。而海原县茨农种植改良枸杞苗木均为市场购买的“0207”号种苗, 按222株/667m2计算, 每株市场价格按5元计算, 每667m2仅种苗投资就高达1110元。为此, 由于资金不足, 农民投资能力有限, 也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2.6 劳动力短缺

该县每年有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 在枸杞采摘期, 由于劳动力缺乏, 致使采摘价格逐年增长, 相对降低了枸杞收入, 影响了种植积极性。

3 发展方向

3.1 改进经营方式

加大土地流转, 积极发展合作组织, 引进龙头企业自主经营。根据自治区枸杞产业局的要求, 按照建立基地、审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包装深加工的步骤, 提质增效, 带动、拉长特色林产业的链条, 促进林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发展有机枸杞

以七营镇高崖村为主, 严格按照有机枸杞生产标准, 发展有机枸杞200 hm2, 带动周边乡镇有机枸杞和无公害枸杞产业的发展, 提高枸杞出口量, 增加经济效益。

3.3 发展节水灌溉

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发展以滴灌为主的设施节水枸杞产业。同时, 强化水资源管理, 统一调剂地下水 (机井) 、地上水 (库区、清水河) 和扬黄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4 鼓励、扶持和引进企业投资新建优质枸杞繁育基地

同时在本县范围内鼓励支持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自建枸杞育苗基地, 确保枸杞优良品种的纯度和质量。同时, 减少运输、税收等费用, 降低成本, 也减少由于长途运输造成种苗的失水、起苗时间不对等降低种苗质量的中间环节, 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3.5 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 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引进、鼓励与扶持一批像宁夏红一样的对枸杞产业带动力大、创新能力强、机制活、有市场拓展能力的流通加工企业, 在海原县建设枸杞种植基地和生产加工车间, 建立333hm2以上的枸杞生产基地, 实行企业自主经营, 做好枸杞半成品、成品、深加工产品及产品的精细包装, 全面提升枸杞产品附加值, 带动全县枸杞产业稳步发展。

3.6 实行机械化作业, 提高生产力

喷药、施肥、耕作、晾晒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 并研发枸杞采摘机械, 节约劳动成本, 大力提高生产水平。

3.7 提升管理水平

枸杞产业 篇9

枸杞 (Lyciumchinense Miller) [1]是茄科枸杞属的多年生落叶灌木植物, 在我国约有2500年栽培应用历史。全世界枸杞属植物约80种, 我国有7个种和三个变种, 生产上应用的品种约27个。目前推广应用的枸杞品种主要有“宁杞1号”, “宁杞2号”, “宁杞5号”, “宁杞9号”等品种[2]。

枸杞果实营养价值丰富[3], 除富含蛋白质外还含有甜菜碱、枸杞多糖、核黄素、氨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枸杞果实及根具有很高的药理作用, 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 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滋补食疗珍品, 医书上讲枸杞性甘、平, 归肝肾经, 滋补肝肾, 益精明目, 自古就是滋补养人的上品[4]。枸杞种子可榨油制成食用油, 也是润滑油原料;芽尖嫩叶可作蔬菜或制茶, 因此在药物、保健、食品领域应用广泛。

枸杞适应性强, 耐盐碱、耐干旱、耐瘠薄, 是改良盐碱板结土壤、治理风沙的重要生态树种。枸杞是“药食兼用”的经济林树种之一, 当年栽植当年坐果, 寿命达20~30a, 1年能结3茬果, 果期长达4个月, 第4~5年达到盛果期, 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根据历史记载, 中国枸杞有甘肃省张掖 (古称甘州) 一带产的“甘枸杞”;宁夏中卫、中宁地区产的“西枸杞”, 也称“宁夏枸杞”;天津地区产的“津枸杞”, 新疆产的“古城子枸杞”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河北、内蒙、山西、甘肃、陕西、山东、河南、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广泛引种栽培, 90年代枸杞得到了大面积发展, 形成产业规模。

2 我国枸杞产业发展现状

2.1 国内枸杞分布及产销

目前国内枸杞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中西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新疆精河、河北等省区[5];截至2013年, 全国统计枸杞栽培面积约16.53万hm2, 总产量38.7万t。其中枸杞主产区宁夏5.67万hm2[6], 占全国面积的33%, 产量8万t, 占全国总量的60%, 主要集中在中宁、中卫。青海省2万hm2[7], 产量2.27万t, 主要分布在海西州、德林卡、格尔木等。新疆2.13万hm2, 主要集中在精河县。内蒙古2万hm2, 主要集中在乌拉特前旗。近几年由于种植枸杞效益十分显著, 甘肃省发展势头迅猛, 面积达到3.67万hm2[8], 主要集中在沿黄灌区的景泰、靖远和疏勒河灌区的瓜州、玉门。

枸杞主要以干果销售为主, 销售市场有宁夏中宁市场、河北安国市场、安徽亳州市场、成都市场、广州市场等药材市场。终端客户分四部分, 一是干果, 二是制药, 三是深加工, 四是出口, 主要出口到澳大利亚、西班牙、韩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地区。

近两年枸杞产品已打入欧洲、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国外市场得到不断拓展, 出口猛增, 产品供不应求。枸杞产品贸易额已由2009年的3000多万美元, 增加到2014年的8000多万美元。专家预测, 在未来几年枸杞产品市场将会呈现双倍增长。人们对枸杞产品的特殊保健作用认同感和接受程度日益上升。同时许多制药企业不断研究开发以枸杞为主要原料的药品和保健食品, 对枸杞干粉、枸杞多糖、枸杞黄酮和枸杞籽油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应用方面已经渗透到了食品、饮料、化工、保健等很多行业, 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

2.2 枸杞产业化开发

全国枸杞深加工企业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加工产品有果粉、饮料、茶叶、菜、保健品等。尤其宁夏枸杞以其悠久的传统品牌, 产业规模、科技、种植、加工、销售等都在全国遥遥领先。宁夏各类枸杞加工、营销企业已达200多家, 形成了枸杞酒、果汁、枸杞子油、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枸杞产品, 枸杞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中宁枸杞”、“宁夏红”枸杞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宁夏枸杞深加工制品出口量已超过6000t, 出口地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 新疆、青海等地在枸杞深加工方面, 也开发了系列产品, 开拓了国内外市场。

2.3 枸杞科技发展

由于枸杞是“药食兼用”商品, 在栽培技术上要求较高, 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在枸杞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方面进行了几十年的潜心研究, 制定了枸杞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11个, 其中国家标准2个, 国家宁夏枸杞原产地域产品标准1个, 国家行业标准4个, 地方标准4个;宁夏枸杞先后有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治区进步奖。枸杞深加工业得到发展。开发了10大类40多种产品, 加工转化率达到了总产量的15%;高效栽培技术与无公害生产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使宁夏枸杞在规模、发展、产量和质量上实现了突破。甘肃农业大学枸杞盐碱地改良栽培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为枸杞在白银和酒泉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标准化栽培方面, 目前国内枸杞在标准化栽培方面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在无公害栽培、有机栽培方面有了突破, 仅宁夏通过有机栽培认证的枸杞面积达0.2万hm2。

3 酒泉市枸杞发展现状及特点

3.1 酒泉是枸杞的最佳产区之一

酒泉市气候干燥、降雨量少, 光照时间长约3100~3500h, 年有效积温 (≥10℃) 2800~3500℃, 昼夜温差大。生产的枸杞果实粒大、饱满, 色泽艳, 含糖量高、口感好, 质量高, 品质优。同时枸杞病虫害少, 农药残留很低, 市场售价高。

由于光照强, 气候干燥, 果实干物质含量高, 制干速度快, 色泽品质好。果实成熟后其采摘期长达7~20d, 其它地区因降雨量大采摘期仅为5~7d[9]。

本市枸杞大部分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地贫瘠、荒漠化严重的绿洲边缘, 尤其是移民区土地盐碱程度高、板结严重, 种植其他作物的效益很低, 而枸杞抗逆性强, 耐盐碱、耐板结, 比其他作物生长适应性好, 效益高, 产业比较优势明显, 为调整农民产业结构, 增加移民收入提供了产业途径, 农民积极性高。

3.2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本市枸杞栽培始于70年代末, 大量引种栽培白条枸杞、麻叶枸杞等, 201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的意见》,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培训和示范带动,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了枸杞产业的迅速发展, 至目前全市枸杞面积年累计达1.673万hm2, 其中红果枸杞1.407万hm2, 黑果枸杞0.267万hm2, 按区域瓜州县0.653万hm2, 玉门市0.850万hm2, 肃州区0.027万hm2, 金塔县0.132万hm2。主要集中在瓜州、玉门两县市。全市有3578.31hm2枸杞是通过土地流转形式, 由宁夏客户规模种植, 占总面积的28% (其中玉门市2366.67hm2、瓜州县878.31hm2, 金塔320.00hm2) 。

3.3 经济效益逐渐凸显, 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经调查, 在栽培条件较好的土地上, 枸杞当年平均产干果150kg·hm-2, 平均收益6750元·hm-2, 最高可收干果450kg·hm-2, 最高收益达20250元·hm-2以上。第二年平均产干果600kg·hm-2, 收益27000元·hm-2。第三年平均产1500kg·hm-2, 收益75000元·hm-2, 第四年进入盛果期, 平均单产3000kg·hm-2, 收入可达15万元·hm-2左右。

2015年总产量达到4.68万t, 枸杞干果遇到历史最好价格, 品质好的干果平均45~50元·kg-1, 有的甚至达到60元·kg-1。腰站子乡绿园农场 (种植户刀玉龙) 平均价格在50元·kg-1, 每666.7m2枸杞收入在1.2~1.5万元;梁湖乡双州村农民杨军林, 当年覆盖地膜种植枸杞1.53hm2, 当年收入22230元·hm-2, 收回了苗木投入。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产品研发力度加大。“瓜州枸杞”的知名度得到显著提高。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市场份额显著提高, 有力推动枸杞产业发展。

发展枸杞产业, 生态效益显著。一是改良了土壤, 减缓了土地盐渍化程度。目前, 共改良盐碱地、治理沙化土地和改良板结土地达5023.39hm2;二是增加了绿洲植被覆盖度, 减少了土地的沙化、荒漠化, 改变了移民区群众居住环境;三是直接增加林地面积。

社会效益方面不但为我市贫瘠土地区农民提高了效益, 尤其是为移民乡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捷径。据推算在枸杞采摘期, 每0.26hm2地需一名熟练采摘工, 最少能为当地农民提供10000多个短期就业岗位, 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3.4 产业化经营已有雏形

本市枸杞栽植规模大、连片集中多, 总面积达到1.4万hm2。主要集中在瓜州、玉门两县市。瓜州县依托石岗墩、布隆吉乡海隆农场、锁阳城镇东巴兔村三个标准化枸杞栽培生产基地, 全县建成了11个66.7hm2枸杞生产栽培示范基地和41个6.67hm2连片示范点, 初步形成了东片6个乡镇、西片3个乡镇和南片锁阳城镇为格局的枸杞产业化建设布局。玉门市依托大畅河外来枸杞大户和独山子乡几个示范户带动花海片区整个枸杞发展, 建立666.7hm2枸杞示范基地1个, 66.7hm2乡镇7个, 6.67hm2连片枸杞基地34个。为提升枸杞产业发展水平, 拉长产业链条, 瓜州县中心苗圃有限责任公司和立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成了年制干加工1200t枸杞干果的枸杞制干加工生产线, 生产加工出了具有瓜州特色的枸杞条盒、铁盒等枸杞精细包装系列产品。

为开拓枸杞产业经销市场, 创品牌、增效益, 瓜州县林业主管部门积极向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申报了瓜州枸杞“绿色食品”认证和商标申报注册工作, 经过多方努力, “瓜州枸杞”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认证, “瓜州枸杞”商标也已通过省级评审, 正按照程序上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进行审批。瓜州枸杞原产地认证已在网上进行了公示, 并注册了域名。

3.5 标准化生产引起重视

近两年瓜州县、玉门市分别在宁夏枸杞生产技术和标准的基础上, 编写了《枸杞无公害栽培技术手册》和《枸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10]。在栽培、管理、采摘、制干等方面形成了初步规范。全市建立了4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其中瓜州县3个, 玉门市2个。引导农户进行无公害生产, 在枸杞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禁止农户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提高果品质量。

4 存在的问题

4.1 品牌培育滞后、市场认知度低

目前瓜州、玉门、金塔三县市, 枸杞加工企业、大场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民营企业, 各自为政, 都有自己注册的枸杞品牌, 现在市场上有“东霸兔”、“陇上红”、“杞峰”、“吉富星”、“戈壁宝杞”、“青林”、“西游神果”、“红玉”、“杞彩花海”、“西域红宝”等十几个品牌。但没有统一的、体现地方特色的品牌, 造成品牌多、乱、杂, 且各品牌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瓜州、玉门、金塔种植的枸杞, 被宁夏宣传为“宁夏枸杞甘肃基地”, 大多数产品以“中宁枸杞”等品牌贴牌销售, 说明我市枸杞品牌打造和宣传力度不够, 产品知名度不高。

4.2 枸杞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一是从事枸杞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弱”的状态, 大部分企业也仅限于干果包装的初步阶段, 枸杞产品仍处于出售原材料的状态, 加工增值潜力远未发挥出来;二是研发水平低, 没有专门的研发团队, 对枸杞食用、药用、保健等产品缺乏系统的开发, 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 制约了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4.3 科技创新能力滞后, 技术支撑不足

市县从事枸杞科技服务的力量严重不足, 瓜州、玉门两县 (市) 林果服务中心仅有技术人员18人, 每两乡不足1人。大部分枸杞产区乡镇基本没有林果技术人员。另外, 由于枸杞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产业, 在枸杞栽培技术方面也储备不足, 导致产业技术指导严重滞后。一是新品种的研发工作滞后于基地建设, 目前仍然依靠从宁夏购买种苗, 没有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枸杞新品种 (品系) ;二是枸杞深加工产品研发处于起步阶段, 受科研资金投入的制约, 枸杞精深产品研发滞后, 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不到位, 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四是枸杞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滞后, 种苗供需矛盾突出。

4.4 产品营销体系和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全市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交易市场, 没有相对畅通、稳定的营销体系, 产品的销售大多是贩运户从各家各户和集市上收购, 再卖给加工企业或销往异地, 市场波动较大, 枸杞产前、产中、产后缺少监测监管机制, 严重制约着枸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5 发展目标

5.1 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基础, 以农民增收为目的,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为重点, 以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 加大扶持力度, 实施品牌战略, 全力打造“酒泉 (或瓜州) 枸杞”品牌, 快速扩张产业规模, 优化产业布局, 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附加值, 强力推进枸杞产业提质增效, 走出一条枸杞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跨越发展之路, 形成区域优势突出, 品牌特色明显, 综合效益显著的酒泉枸杞产业发展新格局。

5.2 总体目标

在现有1.67万hm2枸杞面积的基础上, 全市枸杞面积翻一番达到3.34万hm2, 其中红果枸杞2.67万hm2, 黑果枸杞0.67万hm2, 改造提升现有1.33万hm2的红果枸杞种植基地, 建成绿色枸杞1万hm2, 有机枸杞基地0.33万hm2, 创建“酒泉枸杞”品牌, 保护2万hm2优质野生枸杞资源, 形成强大的枸杞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四通八达的国内外销售网络体系、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和支撑有力的科技服务体系, 枸杞干果总产量达到10万t, 干果加工量达到4万t, 黑果枸杞年干果产量0.4万t。枸杞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6 对策和建议

6.1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重点做好标准化栽培科技培训, 高起点, 高层次, 实施“枸杞GAP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良好农业规范) 和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ss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范) ”生产标准计划, 实行GAP认证, 推广普及枸杞无GAP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 不断完善枸杞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枸杞GAP生产基地[10]。

坚决实行食品安全生产, 全面实现无公害生产, 杜绝高残留和剧毒农药的使用。实现枸杞节水灌溉, 防止过度垦荒种植。加大我市枸杞品牌建设力度, 全面提升我市枸杞质量和知名度, 维持枸杞产业健康发展。

6.2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加大制干加工、市场建立、龙头企业方面的政策扶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 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合机制,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特色林果生产、销售、加工诸环节中的积极作用, 解决农户个体经营与市场的对接问题。制定优惠政策, 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 吸引不同经济成分的投资者来我市发展枸杞加工企业, 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拉伸产业链条, 提升产品附加值。瓜州、玉门都要尽快建立枸杞专业市场, 拓展产品流通空间, 减少流通环节、拓宽流通渠道。

6.3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产业发展技术保障。瓜州、玉门要成立枸杞技术服务指导站, 充实专业技术人员, 加强对全县枸杞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各县市要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级林果科技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劳务输入、病虫害监测预报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为枸杞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启动信息体系建设, 建立网上交易市场, 拓宽流通渠道, 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各类信息, 逐步实现专家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信息服务、产品交易等的网络化。尤其要加大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园区的投入及政策扶植。

6.4 完善农业合作组织, 提高服务协调能力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合机制, 解决枸杞采摘劳动力问题, 减少农户生产和市场风险。

6.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依托国家产业政策, 积极争取各种项目资金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鼓励民间投资, 拓展资金渠道和融资方式, 在枸杞产业发展上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同时, 规范土地流转政策, 避免过度让利, 保护农户利益;二是加大对制干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专项补助, 对晾晒制干温棚每200m2补助3~5万元, 对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也给予专项补助和土地规划方面的便利。在规范产业基地建设布局和统计杞农栽培规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种项目资金, 建议66.7hm2枸杞基地投资建立一个专业晾晒烘干厂。666.7hm2枸杞产业基地, 投资建立一个市场;三是继续实行对枸杞产业的苗木补助政策, 除了市上扶持特色林果产业的政策外, 枸杞主产地各县市区都要制定本地产业扶持政策。

6.6 加强组织领导, 合力推进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 加强领导, 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的工作机制, 建立目标责任制, 实行层级管理和层层考核, 确保枸杞发展顺利推进和实施。成立酒泉市枸杞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由主管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发改委、财政、林业、农业、国土、环保、水利、旅游、工商、交通、质检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 明确工作职责, 通力协作, 密切配合,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全面抓好枸杞产业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统筹协调安排枸杞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在市林业局下设枸杞产业发展办公室, 负责协调全市枸杞产业管理、规划实施、标准制定和宣传推介等工作。枸杞产业发展重点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 推动枸杞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林业部门要发挥好职能作用, 加强指导, 做好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 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相关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 在项目争取、产业扶持、政策落实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形成工作合力, 促进枸杞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军, 周凤航.中文科技期刊中植物拉丁名的规范使用——以枸杞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2]董静洲, 杨俊军, 王瑛.我国枸杞属物种资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 2008, (18) .

[3]张惠玲.枸杞的营养与功效[J].农业科学研究, 2011, (3) .

[4]王亚军, 安巍, 石志刚, 赵等华.枸杞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0) .

[5]王海英.国内主要枸杞产区基本情况调查[J].青海农林科技, 2013, (4) .

[6]张治华, 温淑萍, 王建锋.宁夏高端枸杞产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 2014, (1) .

[7]李冰.青海枸杞产业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J].林业经济, 2013, (4) .

[8]曹占凤.甘肃省枸杞产业现状与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4, (6) .

[9]邹佳辉, 王惠萍.甘肃酒泉市枸杞产业发展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 2014, (5) .

枸杞山药烩丝瓜 篇10

丝瓜汁有“美容水”之誉。将生长的丝瓜藤割断,流出的液汁,用纱布蘸丝瓜水涂搽脸或肌肤,有润肌防皱功效;也可以将丝瓜直接绞汁,调入适量蜂蜜或甘油搽,效果也佳。

原料:

丝瓜、山药、枸杞少许、糖、盐、鸡精、麻油少许、淀粉少许。

做法:

1.丝瓜,山药切条状;

2.油锅热锅,放少量蒜片,放入丝瓜,加入少许水。闷约5分钟至丝瓜全熟;

3.放糖与盐。再加入山药,枸杞。断生后,勾芡。加鸡精。起锅前,淋入少许麻油。

注:

炒丝瓜的过程中,容易出水,故加水不可过多。以免口感过湿。

山药加入后断生即可。口感脆脆的比较好吃。

丝瓜食用时应去皮,可凉拌、炒食、烧食、做汤食或取汁用以食疗,如丝瓜洗净切片经开水焯后,拌以香油、酱油、醋等可做成凉拌丝瓜。丝瓜清炒则清淡可口,清热利湿;香菇烧丝瓜益气血、通经络;取生丝瓜适量洗净榨汁,按10:1的比例调入蜂蜜搅匀而成的生丝瓜汁,具有清熱止咳化痰的功效。

枸杞产业 篇11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枸杞产业伴随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 逐步引起地方政府、企业和产业部门的重视, 一些地区在探索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农业发展的实践中, 将枸杞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中的特色农业, 逐步摸索和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组织形式。同时学术界也从不同的视角开始探讨枸杞产业化的问题, 郭辉、沈宁东研究了柴达木枸杞的生态环境、种类及其分布状态;马得存研究柴达木枸杞产业化时指出, 产业化不仅解决源头枸杞的种植面积, 而且要延伸产业链;枸杞产业化中目前依赖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期发挥基础作用, 但在市场高度分散、深度加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必需依赖市场、信息、技术间的有效配置, 使枸杞的价值功能放大, 通过价值链产生节点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现技术服务农户、市场拉动企业、技术研发协同的经济性枸杞产业链。杜龙政、汪延明认为, 我国许多产业由于技术严重不足, 导致产业链较短, 其经济功能不强, 甚至有的产业链被外企控制, 产业链断链现象较为普遍。枸杞产业是资源型产业, 其产业链的架构要遵循资源主导型模式,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也必须是产业链模式为主导的发展路径。

二、柴达木枸杞产业的现状及问题

1. 柴达木枸杞产业的发展现状。

自2000年青海省提出“东部沙棘, 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之后, 从2000年至2008年, 柴达木枸杞经过了从林业防沙、发展沙产业到生态农业的演变过程。“至2009年底, 各级林业部门共投资5000万元, 种植枸杞生态林48470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万亩。”“海西州在2008年投资1260万元用于扶持和发展柴达木枸杞产业的基础上, 2009年又投入1500万元资金, 在格尔木市郭里木德镇、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都兰县宗加镇、乌兰县希里沟镇等乡镇实施枸杞产业化种植基地项目, 着力打造枸杞产业种植基地。该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 种植面积为5万亩, 其中, 格尔木种植1.3万亩、德令哈种植1万亩、都兰种植2.2万亩、乌兰种植0.5万亩。经初步估算, 项目达到效益年后可年产枸杞干果500万公斤, 年利润将达到2225万元, 种植户人均增收781元。”柴达木枸杞的种植面积的日趋扩大, 枸杞销售问题成为产业化的重中之重。针对上述问题, 青海省积极制定了《关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 柴达木各种植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政策, 如格尔木市围绕枸杞产业的发展, 编制了《格尔木市枸杞种植规划》, 出台了《格尔木市农户枸杞种植生活补贴办法 (实行) 》, 明确对耕地种植枸杞户给予每亩400~500的补助, 连续补助2年。

格尔木市积极解决在枸杞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专款购买晒果栈, 每2亩提供一个晒果栈。专门成立了格尔木市枸杞技术研究小组, 负责柴达木当地枸杞的种苗培育、技术攻关等课题研究, 组织枸杞种植户到宁夏考察学习, 并聘请宁夏的枸杞专家、市农科所等技术人员分赴各乡村, 以村为单位, 紧跟农时和生产的需要, 向枸杞种植户开展种植技术、跟踪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截止2011年, 柴达木枸杞种植面积已达27.3万亩, 80%的枸杞达到了无公害产品标准, 90%柴达木枸杞达到特级以上。目前已经认证的枸杞绿色食品有2个, 认证面积10万亩;认证有机产品2个, 认证面积4万亩, 从事枸杞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有32家, 从事“枸杞雄性不育系种植试验”、“柴杞品种 (系) 区域试验”、“枸杞新品种生产试验”、“柴达木绿色标准化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等项目的研发;生产型和加工型企业有2个, 主要开展枸杞收购、烘干、包装、销售、枸杞叶养生茶系列产品、枸杞叶提取物等产品的开发。

为了完成本课题, 切实了解柴达木枸杞的生产现状, 课题组从性别、户籍、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承包土地亩数、枸杞种植亩数、枸杞种植年限、枸杞亩产、栽种枸杞的原因、枸杞树苗的来源、栽种枸杞是否划算、划算的原因、不划算的原因、枸杞的销售渠道、是否扩大种植面积、是否想让政府在枸杞产业方面给予扶持等16个一级指标, 除2个指标不含二级指标外, 其余14个指标均设置了二级指标, 从56个方面对种植户进行调研。从种植农户户籍来源看, 本地农户4户, 省内其它地方14户, 省外7户, 其比例分别为16%、56%、28%, 在调研中发现省内户籍基本上属于库区移民。调研中发现枸杞种植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25人中小学文化程度1人, 初中文化程度20人, 高中文化程度4人, 初中文化程度占80%, 对枸杞科学化的种植难以适应, 技术含量较低。从家庭人口分布来看, 2人的占8%, 3人的占12%, 4人的占52%, 6人以上占8%。家庭栽种枸杞占有土地面积看, 20~29亩的占44%, 是当地农户, 30~70亩的占44%, 是省内移民, 100亩以上是省外承包者, 其大部分是宁夏种植户。家庭种植枸杞年限的统计中2年的占60%, 3年的占28%, 4年的占12%, 反映出柴达木枸杞种植年限较短, 尚未形成规模。枸杞亩产200斤以下, 占56%的农户, 一般是当地农民或移民, 文化较低, 还有家庭人口少, 果实成熟后难以及时采收, 亩产较低。亩产200斤以上的是由于农户种植时间较长, 而且拥有一定的技术, 能花得起采收果实所雇人的成本。从栽种枸杞的原因来看, 政府要求栽种的占48%, 52%的人认为栽种枸杞能增加收入。树苗来源的统计可知, 48%是政府免费提供, 这部分人一般属于移民或当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 2%靠自己购买树苗的农户基本是承包种植户。80%的农户认为种植枸杞划算, 其原因是能增加收入。进一步引导性提问中, 100%的人认为销售不畅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有的家庭三年的枸杞还存放在家里, 无法销售出去。

柴达木地区现已形成以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乌兰四个区域为中心的种植基地, 产业格局已形成。柴达木枸杞种植起步不久, 从枸杞苗的栽种到枸杞果的晾晒, 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在调研中农户普遍反应, 种植枸杞比种植其它农作物投入劳力多, 单位面积成本高, 技术要求高。在枸杞的种植过程中, 枸杞的采摘是最费人工的劳动。通过调研还发现, 柴达木枸杞的烘干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晾晒, 基本上1斤干果需要3~4斤鲜果。柴达木枸杞的销售主要以鲜果、干果为主。鲜果的价位在2~3元, 干果的价位在14~20元。销售的渠道主要是小商小贩上门收购。柴达木所属的诺木洪农场, 有许多的宁夏种植户在这里承包土地种植枸杞, 由于信息互通, 有很多宁夏的加工企业上门收购。柴达木枸杞加工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 能够进行规模加工的有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公司, 青海佳禾生物工程公司、海西哇玉金泰公司、青海红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这七家加工企业, 目前基本上从事规范化和规模化枸杞种植基地建设, 并在此基础上, 做枸杞果的前期加工, 但精深加工少,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附加值低。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 (简称柴达木药厂) 是一家以青海高原资源优势为基础, 集生产、科研为一体的科工贸相结合的新型企业, 公司从初创到目前已逐步发展壮大, 有固定资产近二千余万元。公司凭借生产多种中藏药和保健食品的生产平台, 进行枸杞的深加工, 并率先在德令哈投资建设万亩枸杞园等中藏药种植基地, 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该企业的种植基地, 种植枸杞6000多亩, 年产枸杞干果20万公斤。附近600户农户、1万余人从中受益, 人均年收入提高50%, 增收1200元。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枸杞精深加工水平和就地加工增值能力, 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更好地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青海省海西州州委、州政府积极扶持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 在2009年“建设年产8000吨枸杞、白刺鲜果浓缩汁生产线。该项目投资550万元 (其中:省、州农牧产业化扶持资金200万元;企业自筹350万元) , 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加工设备, 采取清洗—精选—破碎—打浆—分离—浓缩—乳化—灭菌—无菌灌装流水线作业和低温中空浓缩、全自动灭菌、无菌包装等工艺技术,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发的产品主要有枸杞叶养生茶系列产品 (绿茶、袋泡茶、明目茶、叶蛋白固体饮料) , 枸杞叶提取物 (叶蛋白、叶黄素、叶黄酮) 、枸杞子提取物 (多糖、色素) 、枸杞叶中药复方饲料。

目前, 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公司的“年产8000吨枸杞、白刺鲜果浓缩汁生产线”项目的试产成功, 填补了海西乃至青海省省生物产品浓缩汁加工领域的空白, 将有力推动以枸杞为主的特色生物产业发展壮大, 也进一步增强枸杞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能力。

2. 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存在问题。

种植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枸杞苗的成活率低。柴达木枸杞种植上基本采用这两种方式:一是政府出资购置枸杞苗, 农民出工出力种植;二是外来人承包当地土地, 自己出资购置枸杞苗种植。在第一种情况下, 枸杞的成活率低, 假苗多, 成活率只有40%~50%。在第二种情况下, 枸杞的成活率达到75%, 假苗很少;品种杂乱, 品质不纯。名义上说, 柴达木种植的枸杞品种大多是“宁杞1号”, 实际上, 品种纷杂, 五花八门, 在同一块地里呈现果实现状、大小、颜色都不一样。品种的杂乱, 给枸杞的产量, 品质都带来不良影响, 并给种植户带来一定经济损失;机械化程度低, 劳动力缺乏。就锄草这一工序每次每亩最少需要两个人工, 并且每个人工要工作12~13小时;采摘如果按平均一亩地采摘鲜果500斤、一个人工一天采摘80斤计算, 一亩地需要6个人工。柴达木枸杞与其他地方相比主要区别是, 枸杞没有休花期, 每年从7月20日开始采摘到10月15日止, 需要大量的采摘工。柴达木地区本身地广人稀, 劳动力缺乏, 外来的务工人员少等原因, 无法及时采摘而导致大量的枸杞鲜果烂在地里;缺水严重。柴达木地区比较干旱, 耐旱的枸杞在生长期要需要定期浇水, 水源就成为制约枸杞发展的主要问题。诺木洪在每年的浇水期都有抢水事件时时上演;技术力量薄弱, 农民素质不高, 严重影响了枸杞的产量。当地农民在目前情况下, 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在种植过程中与诺木洪农场承包土地种植枸杞的许多宁夏人相比, 在同等条件下, 宁夏人种植的枸杞的产量是当地人的2~3倍。

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干果的加工没有统一的标准。柴达木枸杞在现有的加工方面主要以干果为主, 并且由于烘干设备缺乏或设备陈旧, 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晾干、晒干。因此在晾晒过程中加食用碱的量不同, 天气的阴晴无法控制, 晾晒的枸杞干果成品色、味有较大的差别;缺乏储藏、加工原果和干果的技术手段。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产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 缺乏储藏、加工原果和干果的技术手段, 现有的低水平加工能力尤显不足;深加工能力差。根据调查显示, 现有的企业主要经营枸杞干果的销售, 实无深加工能力, 被动地成为整个产业链中最低级的环节, 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出售资源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 技术工艺落后。据调研现有的加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带动力不强, 在枸杞初级加工上分级、保质、包装等环节滞后, 制约了产品档次的提升。

销售方面的问题:没有统一的交易市场和固定的销售商。柴达木枸杞种植与销售主要以家庭为单元, 与上门收购的小商贩交易, 还没有统一的交易市场和固定的销售商;没有形成知名品牌。在柴达木枸杞的原产地诺木洪农场产的枸杞曾获得“优质产品”的称号, 然而, 今天的诺木洪农场直接成为了宁夏的枸杞种植基地, 在每年的7月中旬开始, 一车车的枸杞果运往宁夏, 其他的种植区因刚刚起步, 品牌就更无从谈起;枸杞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 很难适应枸杞产业的发展。通过调研发现, 柴达木枸杞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概括为“名存实亡”。格尔木市大格勒乡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享受了多项优惠政策, 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 建立了村一级的“枸杞协会”。协会设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等职务, 但组织存在, 会员却没有。以家庭为单位进入市场, 农户成为市场竞争中最直接的利益受损者, 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三、柴达木枸杞产业链治理模式架构

汪延明、杜龙政认为, 一个产业的产业链越长, 产业的价值再造就越高。对柴达木枸杞产业链而言, 主要围绕柴达木特殊的枸杞资源优势, 在枸杞资源型产业链中嵌进技术和市场两大产业链形态, 形成混合型产业链, 由此创造枸杞产业化的优势, 体现产业链的经济功能。

1. 产业链治理中资源、技术、市场的交互式模式。

柴达木枸杞以形成产业化种植规模, 资源驱动型特征要求, 柴达木枸杞必需依靠技术研发, 增加产品的延伸价值。为此, 治理中架构起核心企业为龙头、节点企业 (农户) 为依托;上游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将技术和市场信息直接和种植农户形成共享, 建立信任机制;下游企业依据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 以“公司+市场+消费者”模式, 建立市场对上游企业的拉动型机制。

2. 董事会架构。

核心企业以技术董事 (一般情况下, 主管技术研发的技术经理进入董事会) 为核心, 市场董事和其他董事为辅助, 架构起董事会;节点企业按核心企业模式将次技术董事、次市场董事和其他董事为辅助, 架构董事会。将董事会的决策功能真正体现在产品的研发方面。

3. 治理机制。

首先, 成立“政府+公司+农户”的治理协会, 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利益主体的博弈纷争问题;其次,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公司对农户的技术支持和风险担保、市场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等, 建立关系性治理机制;再次, 通过区域间的仿效、不同区域间相关企业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四、政策建议

1. 重视基础研究, 保证技术和产品的源头创新。

柴达木枸杞产业刚刚起步, 存在着许多影响种植和深加工的技术问题, 由于柴达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许多关键技术, 尤其是枸杞丰产栽培技术就不能完全照搬、借鉴宁夏、新疆等地成熟的技术, 需要脚踏实地从源头进行研究, 如:优良品种繁育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柴达木枸杞后续产品开发等系统技术。充分利用青海省科研院所, 利用各种合作手段, 积极促进技术与产品的源头创新。

2. 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枸杞产业化进程。

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密切合作, 在短时间里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海西州在农业和生物产业方面的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在枸杞种植基地建设中可以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合作, 在枸杞系列产品开发方面多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 利用这些单位已有的科研成果来带动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提高枸杞产品开发的水平和速度, 延伸枸杞产业链条。

3. 加大技术和人才引进力度, 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枸杞产业是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 涉及的技术与知识领域广泛, 因而在枸杞产业发展过程中, 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科技与产业化人才对柴达木枸杞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下, 建议学习外省的人才“柔性”引进政策, 即“不求所有, 只求所用”, 在枸杞产业发展的初期和关键时期, 大力引进人才, 使产业稳步发展。另外, 重视本省和海西州本地的现有人才的培养, 用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待遇保护和奖励他们为家乡做出贡献。

4. 改善投资环境, 鼓励风险投资。

由于研发周期长, 所需经费较多, 在枸杞产业发展的中期和后期, 仅靠政府的重视和企业的独立投资是无法实现的, 风险资金是世界范围内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要吸引风险资金, 就必须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5. 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促进本地区技术与产品向国际化发展。

经过宁夏、新疆、内蒙等地区长期的枸杞种植、加工生产和国际贸易, 使得枸杞产业不再是国内意义上的传统中药产业, 而是已经上升到国际化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因此, 就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发展动向,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尤其是在枸杞种植基地建设方面, 按照欧盟、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要求, 做好种植基地的有机认证和枸杞产品的相关认证, 促进柴达木枸杞生物技术产业向国际化发展。要充分利用国际化的环境, 扩大柴达木枸杞产业的技术领域和产品的应用领域, 在较短的时间里提升枸杞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枸杞产品的流通领域, 要加强相关产品在国际上销售存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研究, 推动柴达木枸杞产业与国际接轨, 利用柴达木枸杞产品的优良品质, 以科学的方法、正规的渠道扩大青海枸杞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带动整个枸杞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6. 促进企业联合重组, 将柴达木枸杞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 海西州从事枸杞种植、精深加工和国内外贸易的企业规模均相对较小, 企业形不成规模化生产, 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造成产品生产成本高, 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 小而多的企业不仅对枸杞产业起不到促进作用, 反而会因局部和小集团利益驱动, 造成竞相压价或哄抬价格, 造成枸杞产品市场的混乱。因此, 在政府宏观指导和协调下, 促进企业联合重组是提高柴达木枸杞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小企业的联合重组既能实现规模经济, 还能增加抗风险能力。联合重组后的企业因资金雄厚, 技术开发能力加强, 所以, 在市场的竞争中竞争优势明显。

摘要:文章从青海柴达木枸杞产业化的现状出发, 提出了枸杞产业链治理的模式和治理机制, 认为枸杞产业链中将技术、资源、市场合理组合起来, 架构成以技术为主导的混合型产业链, 通过董事会中嵌进技术董事, 注重技术的研发。最后, 提出了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柴达木,枸杞,产业化,产业链治理

参考文献

[1].郭辉, 沈宁东.柴达木盆地产枸杞的资源状况及其栽培繁育研究进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2].马得存.青海柴达木枸杞产业化问题研究[J].经济师, 2010 (3)

[3].杜龙政, 汪延明, 李石.产业链治理架构及其基本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3)

[4].青海省海西州州委, 州政府.海西信息.第521期, 2009.6

[5].青海省海西州州委, 州政府.海西信息.第269期, 2009.4

[6].青海省海西州州委, 州政府.海西信息.第727期, 2011.11

上一篇:电力企业供电管理下一篇:个人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