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运用论文

2024-12-11

理解运用论文(共12篇)

理解运用论文 篇1

理解是人们逐渐认识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关系、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知其然, 又要知其所以然。从语文教学对话的途径看, 理解是学生与文本的视野融合的手段。从教学过程看, 理解是一种心理活动, 是一种语文学习行为。言语理解是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或精神的重构过程, 这种重构是从文本的文字到它的意义, 从理解者的文化心理背景到文本的双向的过程中进行的。

人是需要理解的, 正如狄尔泰所言:“自然需要说明, 而人需要理解。”人正是在理解中确证了人之为人的存在。同样, 语文教学也需要理解。中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正处在迅速提高、日臻完善的阶段。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

一、在生活中理解

长期以来有一种理性的语文教学观往往误导我们把“理解”理解为某种具体的认知过程, 称之为“懂得”“学会”“掌握”等, 或者把理解等同于情感上的沟通和一致。其实这是一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 遮蔽了真正的言语世界, 营造出了一个虚幻的、枯涩的言语世界。我们认为言语要与生活同构, 理解一定要在生活中进行, 言语意义是从生活, 从世界中体会理解出来的, 理解表达的是我们与世界交互作用的关系, 绝不可能孤立理解。比如《诗经·式微》, 不同时代、不同生活, 就有不同的理解。《诗序》认为是黎候流亡卫国时随行臣子劝其回国之作, 因而古人常以之作游子思归的典故, 如王维《渭川田家》“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近人则多以为是表现征戎劳役之苦, 抒发征夫或劳役者对君主的抱怨。而今则有人将其理解为一首对话式爱情诗:“天快黑了, 为何还不回?”“要不是为了你, 怎么会在露水里?”“天快黑了, 为何还不回?”“要不是为了你, 怎么会在泥泞中?”其实语文理解从来不存在什么关于普遍法则的知识。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语文教育的方法论, 获得精确的、客观的、可检验的知识体系, 如“语文知识树”等, 而把不能实证化的价值问题等排斥在外,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还能是整体发展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吗?

二、在对话中理解

语文理解是有别于解释的对话。狄尔泰认为“理解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流过程。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开放, 便是向他说的话开放”。因此, 理解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过去的世界是一个他人的世界, 独立的他人在其各种产品中表达的世界。他们用象征来揭示自己的意向、感情、心绪、洞见与欲望。而解释者则希望在理解与解释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眼界, 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知识。语文学科思维与自然学科的思维不同, 自然学科的思维, 是单一主体的思维, 它的对象就是客体, 意识的工作主要在于解释客体, 其方式偏重于独语, 而达于认识。语文学科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 它探讨的文本, 是主体的一种表达, 它进入交流, 面向另一个主体, 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 进入对话的语境, 它需要的是理解。

巴赫金指出:“在解释的时候, 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理解的时候, 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对客体不可能有对话关系, 所以解释不含有对话因素……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对话性的。”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 主体与主体、意识与意识的交锋, “我”与“你”的相互讨论与了解。在对话与交锋中, 两个主体, 互揭短长, 去芜存精, 共同发现, 揭示真理因素。在共同的探讨中, 可能主体的真理因素多寡有别, 但都自有价值, 即使一方意识全是谬误, 也应在对话、批判中被揭示, 而不是在另一方面居高临下的肆意贬抑中被否定与消灭。即使是谬误本身, 也有其认识的价值的。当然, 在一定时候, 解释有时也是难以避免的。理解要求一定的价值判断, 其中包含了一定的解释。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俨然就是绝对真理的化身, 甚至连学生参与论争的资格都会受到置疑与嘲弄, 以致在价值判断中随意性的、情绪化的成分较多。至于说到尊重对方、进行对话, 承认在对方的阐述中存在某种真理, 这种情况更加凤毛麟角。这种你错我对、你输我赢、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都是长期以来形而上学猖獗的结果。没有相互丰富的愿望, 缺乏共同建设的气氛, 更无双赢的气度。这是标举“解释”, 而忽视“理解”造成的。

三、在争鸣中理解

理解和评价是一体的, 没有理解的评价是不可能。巴赫金认为:理解不能与评价分离开来, 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行为, 在理解行为中会产生一种斗争, 其结果是共同变化与丰富。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霸权主义思维方式, 表现为一种思维、观念的终极真理性、绝对权威性。人的思维、意识是多样的, 它们各有价值。一种思维所提供的真理, 只是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浪花, 它代表不了长河本身, 更无法具体显示真理长河未来的曲折流荡。真理的长河, 是有千条万条细流汇合而成的, 它们的相互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对话关系, 表现为多声合唱, 而非同声齐唱, 同声齐唱不适合于语文创造, 这是没有创造力的表现。历史、现实告诉我们, 把一种意识视为永恒真理, 并要强制他人接受, 顶礼膜拜, 这实际上必然导致漠视他人意识, 排斥他人的独立意识与思想的存在, 而把自己的意识当成一种超人思想, 转而变为独白、单语世界。事实上, 我需要他人才能存在, 他人存在也要以我为依托。

理解运用论文 篇2

成语的正确使用是中考的热点题型,解答这类题,应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结构,感情色彩及搭配关系等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明确成语误用的原因有:望文生义,褒贬颠倒,范围不当,逻辑脱节,句式不合,敬谦错位,词性误用。

【经典试题】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B、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大家都要求技术员去指导,所以技术员身价百倍....。C、一个人如果鄙薄自己的岗位,一味好高骛远....,是难以做出成绩的。D、全校同学目不暇接....地聆听着科学家精彩的学术报告。【解题指津】

此题考查的是成语的运用能力。使用成语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符合成语的意义,二是符合约定俗成的搭配规律,也就是要符合语境。A项“风驰电掣”形容速度快; B项用“身价百倍”说明技术员的身价高;C项用“好高骛远”来说明“鄙薄自己的岗位”的人不务实,成语的意义与语境相符。D项用“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不能与“听”搭配。故D项不正确。

【经典试题】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 我们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在学习上确是有一些比较省力的办法。B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孩子们在晒谷场上尽情嬉戏,进退维谷....的环境是他们开心的乐园。C 为了让分别数载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沟通信息,我们精心组织了联欢会。D 每天一下班,老张看到妻子已经将饭菜盛好放在餐桌上,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油然而生。【解题指津】

A(B“进退维谷”是进退两难的意思,与晒谷场的环境、开心嬉戏的心情不一致;C“不期而遇”词意为没有约定而遇见。指以外碰见。与有目的精心组织相矛盾;D“宾”是客人,词的意思是客人一到这里就像回到家里一样。老张下班回家,怎么能说“宾”呢?)

【经典试题】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 王芳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情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在费时间了。B 他的文章思想混乱,文理不通,真是不刊之论....。C 这些家伙现在装老实,一旦时机成熟,他们还会东山再起....。D 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触的夜泊图画。

【解题指津】

D(A“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不能用来说明对事情的经过不了解;B为望文生义引起的作物,使用者不懂“不刊之论”是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C“东山再起”原指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作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现比喻失势以后又重新得势。此句使用者的意图是要表达“重新活动起来”的意思,应用含有贬义的“死灰复燃”而不能用“东山再起”。)

【经典试题】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淋漓尽致....

。B 反腐巨片《生死抉择》在各地上演时,票房率大增,中途退场的观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C 钱塘江潮,鬼斧神工....,潮来时引来不少游客。D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解题指津】 A(B上例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中途退场的观众很少,应用“寥寥无几”。“凤毛麟

角”的意思是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上例是没有珍贵、稀少的意思。C“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能的精巧,不是人力所达到的。用来形容江潮不当。D“汗牛充栋”,指书很多,藏起来可以堆满屋子,搬起来可以让牲口累得出汗。用来形容人不当。)

【考试前瞻】

考查学生词语的积累成为新的题型,用成语接龙、组词、根据含义写词等,考查学生词语的积累情况。

【强化训练精编】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目前家电市场硝烟弥漫,空调降价大战一触即发....。B、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虚张声势....把大家的自信心树立起来。C、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出心裁....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掩盖战争罪行。D、听到有儿童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

地跳入水中去营救。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入夜,亮化扩建后的朝阳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B、《哈利·波特》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引人入胜....。C、在南宁市几条繁华的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流济济一堂....,笑容满面。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3、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足球队首次征战世界杯,各种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竞相报道,佳作纷呈。B、西部大开发将改变“孔雀东南飞”的状况,使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有了出人头地....的一天。C、那教练是个减肥专家,他的理论让小李茅塞顿开....。D、有的学生无视学校金科玉律....,迷恋网上游戏聊天,实在令人担忧。

4、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B、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很有水平。C、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D、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5、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许静的朗诵字正腔圆,令李老师喜从天降....,他立即同意让许静参加诗歌朗诵会。B、这部著作是他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是他经过反复修改后处心积虑....写出来的。C、2001年教育部放宽高校招生报考条件,各高校对大龄考生和应届生等量齐观....。D、愚公之所以能感动上天,搬走太行、王屋二山,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6、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B、体育测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A、我军坚守阵地一天一夜,牺牲惨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后援部队终于赶到了。B、这个扫街的老妈妈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C、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防止沙漠的南侵。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广州旅游业发展如日中天....,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所谓“赠人玫瑰,与人同香”。B、广东洛溪镇这个弹丸之地....,曾凭借着开发者独有的眼光和实力,创造了中国房产的辉煌。C、我们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在学习上确是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方法。D、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孩子们在晒谷场上尽情嬉戏,进退维谷....的环境是他们开心的乐园。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B、有些人凭空想了许多念头,络绎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C、在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面前,我们只有依靠科学,依法办事,才能夺取抗击灾害的全面胜利。D、来到武夷山,你会感受到她的形象美、色彩美、听觉美、动态美、朦胧美,以及最终形成的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的和谐美。

1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老百姓对脍炙人口....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感到震惊。B、禅城区设置路边停车场应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C、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传销集团锐不可当....地被捣毁。D、我和老王单枪匹马....

参加市运动会,夺得跳远冠军。1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B.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值得一读。C.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D.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B.一方困难百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D.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1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病入膏肓....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B.老师诲人不倦....的嘱托,一直鞭策着我不停地前进。C.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D.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1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汤普生夫人的举动止住了孩子们的笑声,全场鸦雀无声....。B、母亲一走进花丛,那些花就手舞足蹈....,像见到了亲人。C、走在上学的路上,我经常萍水相逢....一些老朋友。D、沿着晃动的梯子,我小心翼翼....

地爬上了沾满灰尘的小阁楼。1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4月18日,扬州结束了没有火车的历史,这一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祖国各地。B.各商家在商品交易会上推出许多新产品吸引顾客,整个交易大厅车水马龙....,人山人海。C.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大家应该相互谅解,设身处地....思考问题,那么矛盾很快就能化解。D.党和政府一直千方百计....

减轻农民负担,最近又发文件要求全国五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

1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A.深南大道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好一派现代都市景象。B.在深圳书城的读者见面会上,携《那小子真帅》而来的韩国作者又掀起一阵汹涌的“韩流”,令少男少女们触目伤怀....、激动不己。C.又是六月丹荔飘香的时节,颗颗鲜红的荔枝含笑枝头,尽态极妍....,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甜美和芳香。D.在清理拆除违法建筑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梳”而不“理”,留下的残垣断壁....很煞风景,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被拆的窝棚又在原地纷纷建了起来。

18、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淡淡的清香,带着一点似甜非甜的味儿,真叫我变幻莫测....。B.来自教育局的政协委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所学校。C.环湖自行车比赛快开始了,各国参赛运动员滔滔不绝....地进场了。D.端午节即将来临,商家将忍俊不禁....的粽子发展到了极致。19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的重要性是堂而皇之....的,不言而喻的。B.伊拉克战争中,最让全世界文史专家魂.牵梦萦...的是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惨遭洗劫和破坏。C.时下什么都兴排行榜,诸如“金曲排行榜”﹑“小说排行榜”……五花八门,不绝如缕,让人目不暇接....。D.如果台湾当局铤而走险.....,胆敢制造“台独” 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20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为了全村人致富,村干部整天上窜下跳....,忙得不亦乐乎。B.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C.小张同学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2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地淋漓尽致....

。C.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他们中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D.看到电视画面上数百头藏羚羊被盗猎分子枪杀而横尸荒野....的惨状,我们无不感到义愤填膺,恨不得立即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2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李丽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事渲染....,传遍了校园每个角落。B.星期天上午,江城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地涌入科技馆。C.新的初中语文教材经过改头换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受学生欢迎。D.王强参加了男子200米预赛,听到发令枪响,就像惊弓之鸟....一样飞跑。

2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B.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C.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D.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虽然比较落后,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而要奋起直追。

2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人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研究和思考,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循规蹈矩:在这里是遵守规矩的意思。)B.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杞人忧天:此处比喻不必要的忧虑。)C.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不言而喻:此处指众多海洋生物的潜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呕心沥血....;新学校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呕心沥血:此处形容费尽心思。)25.对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新资金的注入,使这家严重亏损的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脱胎换骨:此处的意思是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面貌)B.留连湖边,细细品味,这才发现白马湖的夏天竟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超凡脱俗:此处指超越凡人,不落俗套)C.修建工程浩繁复杂、修建方式难以想像的小三峡古栈道,谜语般...的在大宁河上留候了千年。(谜语:此处指至今尚未破译的古栈道的修建之迷)D.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2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对他不负责任的态度,单位领导决定铺张扬厉....,在会上公开批评。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D.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27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 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B 事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至酿成了大祸。C 看到电视画面上数百头藏羚羊被盗猎分子枪杀而横尸荒野的惨状,我们无不感到义愤填膺....,恨不得立即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D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28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他们中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B 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C 同学们只要勤奋刻苦,不断攀登,将来定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D 泰山风景秀丽,高山流水,蔚为奇观....

。29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近日,我军一场惊心动魄....的实兵实装演练在大漠深处展开。B 王小刚同学匠心独运....,很快学会了电脑上网查资料。C 老师把一切都奉献给了我们,看到他熬红的眼睛,熬瘦的身影,同学们都感激涕零....。D 他本来是应该很有成就的人,就因为抄了别人的一点东西,被弄得身名狼藉....

。30、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我在各位老师面前谈学习经验,实在是班.门弄斧...。B 这篇驳斥陈水扁台独言论的文章,义正辞严,刊称不刊之论....。C 他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日耳濡目染....,所以他也爱好音乐。D 这次竟选,他作了充分的准备,演出那天,他刚粉墨登场....,就受到工人们欢迎。

31、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是一片不毛之地....。B 闻一多满腔义愤....,拍案而起,怒斥反动派的卑劣行经。C 今天下午,同学们精神矍铄....地上了两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D 一向以讲“民主”、“人权”自居的美国,不久前竟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警察殴打我国女商人赵燕的事件。

3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生活节俭,时常救助灾区的儿童,经常是不名一钱....。B 王厂长治厂走群众路线,经常下车间向职工请教,称得上不耻下问.....。C 这本小说集不甚精彩,只第二篇差强人意....。D 群众纷纷要求对贩卖人口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进行综合治理,以维护社会的安定。

3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腐败分子捞钱的本领特别大,但往往冠冕堂皇....地喊着一定要廉政。B 狂风在陆地上乱发威风,在海洋上更是肆无忌惮....了。C 张艺谋执导的大片《英雄》,在大量国产片中也算凤毛麟角....了。D 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34、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条街成了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B 电视剧《国家公诉》,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C 王老师献身教育,无怨无悔....,他常说:“要是有下辈子,还要当孩子王。”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人们。D 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35、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举足轻重....的小事,绝不能掉以轻心。B 黑八哥一干人也劝他,叫他暂时销声匿迹....,等避过风头再作道理。C 这个房间清静,藏书很多,星期天,小陈把它看成理想的世外桃源....。D 我国的湘绣、苏绣巧夺天工....,驰名中外。

36、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水浒传》中的人物描写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B 离开家乡前,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嘱咐我:“上了大学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加........紧学习。”C 不切实际的乱学,其结果可能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D 小张个子高高,仪表堂堂,在....全班可以说是鹤立鸡群。....37请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成语:___________

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 _ _

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____

38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39写出两个出自《〈论语〉十则》中的成语:、40

根据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写出一个含有这个加点字,且意义一致的成语。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奔走相告①益习其声(更加)→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③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凭借、倚仗)→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空闲)→

.41根据提示,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地填写成语。①这些石刻狮子,千态万状,()〔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②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③德拉……只是为了使那位皇后的珠宝和首饰()[相比之下显得远远不如]。④花种得好,()〔形容百花艳丽,颜色好看〕,满园芬芳,可以欣赏。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D

6、C

7、D

8、D

9、B

10、B

11、A

12、A

13、C

14、C

15、C

16、B

17、B

18、B

19、D

20、D

21、A

22、B

23、B

24、C

25、B C

27C

28、D

29、B 30、D

C

32、D

33、D

C

35、A

36、B

40如:①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②如释重负 前嫌尽释 ③有恃无恐 恃强凌弱 ④目不暇接 无暇顾及 等

正确理解 巧妙运用 篇3

(1) 求证:cosA是有理数;

(2) 求证:对任意正整数n, cosnA也是有理数.

本题是2010年全国高考江苏数学试卷理科附加题压轴题,主要考查余弦定理、数学归纳法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内容是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从江苏省单独命题以来,关于数学归纳法的考查从未涉及.今年考查理科生数学归纳法的知识一下子以如此面目出现,而且在压轴题的位置上,是绝大多数教师、学生想不到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正确理解数学归纳法以及如何巧妙应用说起.

我们知道,数学归纳法是证明有关自然数命题的有效方法.数学归纳法原理可叙述如下:(1) 如果命题P(n)当n=1时证明成立;(2) 如果能证明对n=k,从P(k)可推出P(k+1),那么P(n)对每一个n都成立,变量取值范围为自然数集合(起始数可以不是1,但一般为1).

对于(1),它是归纳基础.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只要加以验证(一般不难验证)就可以了.而对于(2),它是归纳假设与归纳推理,是整个归纳法原理的关键步骤,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产生一些错误认识,在证明技巧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 正确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

关于(2)的理解,有些同学存在如下一些想法:

“我已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一个命题,而我实际上并不能肯定我所证明的命题是否成立,因为我用到了归纳假设(命题对某个k成立),但我不知道命题对这个k是否真的成立.”

“我们用数学归纳法的归纳基础和归纳推理证明了一个命题,尽管我们得到了证明,但假设还只是假设,在假设否定时,整个证明就没有依据了.”

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只是机械地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并非真正接受这个原理.对于上述学生中存在的疑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释.

从结构性角度去回答.两部分证明之后确认了基础,证明了归纳推理,就证明了命题对于每个大于归纳基础的自然数都成立,假设就是事实.

从“一连串过程”角度去解释.数学归纳法过程证明了归纳假设.首先,我们肯定了归纳基础;然后,归纳推理的成立又肯定了命题对于下一个自然数成立.这样,从归纳基础开始,这种方法产生了无数正确的命题,于是,命题对于每一个自然数都成立.

对学生讲授这方面内容时还可以用多米诺骨牌实验来帮助理解.可以包含两个层次的转化:一是将实验(游戏)转化为关于正整数的命题,即“第一块骨牌倒下”对应“当n取第一个正整数n0时命题成立”,“第二块骨牌倒下”对应“当n取第二个正整数n0+1时命题成立”,……,“所有的骨牌都倒下(即游戏成功)”对应“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若第k(k≥n0,k∈N*)块骨牌倒下,则一定有第k+1块骨牌跟着倒下”对应“若k(k≥n0,k∈N*)时命题成立,则k+1时命题也成立”.二是将游戏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广到一般的命题,抽象概括,得到数学归纳法原理.只有通过上述两个层次的转化,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认识,才能真正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从而提炼出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总而言之,这种推理的本质特征用庞加莱的话说就是:“把无穷的三段论纳入一个公式中”.

当然,也要防止忽视归纳基础的倾向.如果归纳基础不给予证明,那么所得结论则是空中楼阁,学生的疑问还是存在;如果归纳基础不正确,则利用归纳推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 掌握“欲进先退”的证明技巧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命题,有时并不太顺利,主要是关键的第二步.对于这一点,对有些命题的证明可以考虑“欲进先退”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这里所谓的退,当然不是放弃,而是蓄势待发,是在为进寻求途径,即以退为进.它的实质是借助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便看清“庐山真面目”.下面举例说明.

例1 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这n条直线将平面分成f(n)=(n-1)(n+2)2+2块区域.

分析:容易验证n=1,2时,命题都成立.现在要证明“当n=k时,

f(k)=(k-1)(k+2)2+2成立,能推得n=k+1时命题也成立,即

f(k+1)=[(k+1)-1][(k+1)+2]2+2成立”.此时似乎无从下手,因而我们不妨退回去,看一看“假设n=2时命题成立(事实上已经验证成立),n=3命题是如何成立的”.

我们知道,平面内增加第三条满足题设的直线后,根据题意,这条直线与前两条直线共有两个交点,这两个交点将这条直线分成了三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将原先的每块区域分成两部分.这样,平面被分得的区域又增加了三块,故平面被这三条直线分成(2-1)(2+2)2+2+3=2(3+2)2+2=(3-1)(3+2)2+2.

所以在第二步证明中只要将上述过程中的2改成k,3改成k+1,命题即得证.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几何事实,增加了第k+1条直线,平面将增加k+1个部分,如果忽视这个事实,仅仅从式子上演绎,是无法得到证明的.

三、 问题的解决

解:本题主要考查余弦定理、数学归纳法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略

(2) 方法:∵cos2A=2cos2A-1,∴cos2A也是有理数,

n=3时,cos3A=cos(2A+A)

=cos2AcosA-sin2AsinA

=cos2AcosA+12[cos3A-cosA]

所以cos3A=2cos2AcosA-cosA.

可以看出当cos2A,cosA都是有理数时,cos3A必然是有理数;

有了上述思路,对于一般性问题我们也就有办法了.

当n≥3时,∵cosnA=cos(n-1)AcosA-sin(n-1)AsinA

=cos(n-1)AcosA+12{cos[(n-1)A+A]-cos[(n-1)A-A]}

∴cosnA=2cos(n-1)AcosA-cos(n-2)A,

∵cosA,cos2A是有理数,∴cos3A是有理数,∴cos4A是有理数,……,依次类推,当cos(n-1)A,cos(n-2)A为有理数时,cosnA必为有理数.

参考文献:

(1) 江苏教育出版社《数学教育研究导引》

(2) 江西教育出版社《数学教育学》

(3) 2010年全国高考江苏数学试卷

理解运用论文 篇4

语文教学的本质状态就是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研究语言。这样的课堂才是去掉了外在装饰的真实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朴实的课堂。曾在数年前有幸参加了“丽水市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专题研讨活动,两堂本色本位的语文课和老师的精彩点评、独到见解依然记忆犹新,从那时起将自己的语文教学目标明确定位为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深层内化、灵活运用”语言,力求体现“语文味”,颇有收获,试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含英咀华,层层剖析,引领学生透彻理解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语言是提升学生语言感悟水平的前提。只有让学生触摸、理解和品味语言,进行切实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训练,才能有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才能谈得上理解文章的主旨,揣摩文章的表达,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语言呢?

1.层层深入,挖掘“言外之意”

一定语境中的语言往往蕴意丰富,而对于理解和感悟水平尚处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引导。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碰壁”一词,就别具匠心。她在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鲁迅与周晔“谈碰壁”这一组对话后,即问“伯父究竟碰了什么壁?他为什么碰壁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介绍当时社会背景的一段话),请学生联系这一背景谈谈对“碰壁”的理解,学生自然说出所谓“碰壁”就是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朱老师乘兴追问:“这时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么的伯父昵?”由对“碰壁”一词的理解到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解读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层层深入,透彻而到位。

2.提纲挈领,培养思维品质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人要借助语言思考、表达。学生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也就是掌握思维的工具,并使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人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与思维品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是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程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阅读视角难免片面或歪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通过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感悟句子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而这些思维品质的形成又为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打下扎实的基础,可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3.咀嚼品味,感知语言温度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每个字词都是体现情感的符号,每个字词都充盈着生命的呼吸,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字皆有情。”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语义、情感是不同的,这正是语言的情意功能。所谓语言的“温度”,就是指蕴含其中的情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一句话、一个词可以融化心中坚冰,有时仅一个字,却透出阵阵寒意。引领学生享受语言之美,感知语言传递的冷暖,也是促使学生透彻理解语言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就用诗歌般的语言,扣住“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句,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先读准字音,再读懂“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等词语的涵义,在读中感受小时候阿炳的天真无邪,在读中想象成年阿炳“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的艰难生活,在读中领悟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在学生与阿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多次诵读中,充分体会到阿炳的不幸命运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从中理解了两次听泉,为什么小时候的阿炳只能听到泉声,而十多年后却听出了泉声中丰富的内涵。

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促使学生深层内化语言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深层内化”是语言积累的存在形式,也是沟通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积累丰富了,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我们不妨从以下两点着手内化语言:

1.反复诵读和复述精彩片段

朗朗上口的片段,词汇丰富的章节,隽永经典的美文,都是学生诵读积累的好材料。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佳句美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于生动鲜活的言语中,使自己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文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化为悦耳动听的声音,洋溢出浓浓的韵味,悄悄流入学生的心田,也激起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浓厚兴趣,从而为自如地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精心提炼语言的表达形式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语言的结合形式,文间的留白,段落间的呼应,遣词造句的精妙等,有助于促进语言的深层内化。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曾组织学生读鲁迅先生与侄女“谈碰壁”这一段对话前,通过课件演示了没有提示语、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等对话描写形式,让学生明白用好提示语也是一门学问,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这样一强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提示语的用法的吸收内化。一位老师在教学《刷子李》时,抓住文本中的“果然”“居然”“竟然”“忽然”这几个词感知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也让学生惊觉语言表达之妙。

三、情景交融,迁移创新,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习得,将丰富的语言积累灵活运用,逐渐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归宿。

1.语写结合,模仿迁移

语言能力的形成大都经过由吸收到模仿再到独创的过程。谈写结合的实质是根据待定需要学习课文的结构特点、表现手法,通过模仿学会迁移。我在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补白、仿写句子、扩写下文等写话练习,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亲密对话,一举多得。

2.创设情境,抒写心声

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是抽象的,它不能脱离人的见解和思想而孤立存在,语言文字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也来源于具体的情境,学生只有在丰富的经历和活动中使用语言文字时,才能积极地学习语言文字并掌握它的规律。我曾在本校举行“各级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抓住学生临近毕业分别的契机,设计了一堂以“依依惜别”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始以“别”字作引,组织学生进行了系列语言学习活动:积累表达离愁别绪的词语→诵读古代离别诗中的经典名句→述说六年小学生活中印象深刻的往事(捕捉习作素材)→抒写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离别之情→聆听老师的离别寄语→交流20年后的名片,播下理想的种子。这一系列的活动将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听、说、读、写、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于“依依惜别”情境中,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体验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学生的如珠妙语,也让我感受到创设一定的语言活动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的文采,丰富学生的情感。

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而要真真实实地做到这‘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愿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耕耘于小学语文课堂,追求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当今,不少语文课堂依然是“浮华侵占,本质被弃”,课堂追求一种虚假的、表面的热闹,教师关注的不是真正的学习质量,而是学习形式。语文教学的本质状态就是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研究语言,这样的课堂才是去掉了外在装饰的真实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朴实的课堂,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阐述如何体现语文教学“透彻理解、深层内化、灵活运用”语言的目标:含英咀华,层层剖析,引领学生透彻理解语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促使学生深层内化语言;情景交融,迁移创新,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篇5

1.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同音词、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3.关联词的选用。

4.常用词语和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5.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把握。

6.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7.敬辞、谦辞的使用。

1.词义的理解

(1)联系语境解释法

辨析词的语境义,不仅要考虑该词前后词语的意思及搭配情况,有时还需要联系整个句子,乃至整个自然段、整篇文章,根据上下文来分析推断其义。如“绿色装修”中的“绿色”指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的。

(2)联系感情色彩解释法

词语感情色彩上的变化不外乎褒义贬用或贬义褒用。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从其反义词、近义词或其所修饰的词、所在句子的意思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准确推断其义,还其本来面目。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本句中的“狡猾”从其褒义角度来考虑便可得出“机灵、调皮”之意。

(3)近义解释法

用被解释词语的近义词或同义词或词组短语等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必要时作适当限制与补充。如:休憩——休息。(4)比喻解释法

从词语反映出的状态、用途、作用等方面用比喻的方法描述词语的意义。如: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5)定义解释法

用简练的语言对词语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确切的叙说、解释,它适用于解释某些有关科学概念的词语和一般性名词,如: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6)描写解释法

描写事物的性状,说明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如: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2.近义词的辨析

(1)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要重一些。

(2)从感情色彩上辨析。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是贬义词。

(3)从成分的不同分析。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废”“解”“破”三个不同的成分:“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4)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辨析。如“边疆”和“边境”都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区域。但“疆”比“境”的范围要大。

(5)从搭配习惯的不同辨析。如“交流”和“交换”都指双方各自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对方,但“交流”习惯上多同“思想”“经验”等含义比较抽象的词语搭配;“交换”习惯上多同“礼物”“产品”“资料”等含义比较具体的词语搭配。

(6)从语法特点上辨析。①从构词方法上辨析。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并列式,一个是偏正式。②从词性上辨析。如“英勇”和“英雄”,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

(7)从语体色彩的不同辨析。语体色彩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口语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平易朴素;书面语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3.成语的辨析

(1)搭配不当。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如:我们这几个芸芸众生,要想在这个世界生存实在是太难了。(“芸芸众生”是集体概念,与数量短语“几个”搭配不当。)

(2)褒贬误用。看成语的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如: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他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自命不凡”意思是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含贬义。)

(5)表意重复。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如:“二胎”政策刚出台,便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

(“津津乐道”同“谈论”重复。)

(6)自相矛盾。看成语运用是否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如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矛盾。如: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宁财神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与“蓬勃发展”矛盾。)(7)望文生义。看成语是否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如: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8)用错对象。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张冠李戴。如:王老师和他的一群学生在操场上尽享天伦之乐。(“天伦之乐”只能用在家庭成员之间)(9)形近混淆。看成语中有没有和其他成语相近的读音、字形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避免混淆。如: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我们合理运用统筹方法,就会事倍功半。(应改为“事半功倍”)4.关联词的辨析

(1)看关联是否明确(如“不管”“尽管”“不是„„就是„„”“不是„„而是„„”等);

(2)看搭配是否恰当(如“只要„„就„„”“只有„„才„„”等);

(3)看关联词语是否完整;

(4)看关联词语位置是否恰当;

(5)看关联词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与分句间的意义是否一致。

1.(2016·杭州)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父母亲或者其监护人应当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赡养义务。B.在实体书店深受互联网冲击的背景下,育人书店的管理团队精诚合作,苦心钻营,使书店利润稳步增长。

C.八年后记者重访地震重灾区,只见居民住宅鳞次栉比,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处处呈现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D.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思路点拨】A项中“赡养”的意思是“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用在这里明显错误。B项中“钻营”的意思为“设法巴结有权势的人以谋求私利”,为贬义词,用在这里形容书店管理团队经营有道,明显不合适。D项中,“叹为观止”常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用在这里形容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不合适。

2.(2015·绍兴)结合语境揣摩句意,选出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________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________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③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家里样样都要节省,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________半天。

④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让四乡那些外出谋生者的血汗和眼泪,________在自己的肩上。

A.突然 总算

计较

B.常常

还是

计较

C.突然

还是

比较

D.常常

总算

比较

【思路点拨】“突然”的意思是“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常常”的意思是“(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①句中“我”“暴怒无常”,“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的动作是在“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后短促的时间里出乎意料地发生的,所以填“突然”。这就排除了B、D两项。再看“总算”和“还是”的区别:“总算”的意思是“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还是”的意思是“表示没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含赞叹语气)”。②句中“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表示时间长,后面的空填“还是”显然不合适,而填“总算”最恰当。因此排除C项。确定选A项。③句中“计较”的意思是“计算比较”,比“比较”一词更能体现生活的拮据。④句中用“堆”比用“流”更能体现“信客”的艰难,肩上的担子难以承受之重。进一步确定选A项。

1.(2016·绍兴)选出以下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除夕之夜,腾空而起的礼花和不绝于耳的爆响声交相辉映。(《人民日报》2011-2-4)B.“白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无论是打球的,还是观看比赛的,全都精神亢奋、呼天抢地。(《沈阳日报》2014-2-21)C.白纸上,我还没有种上一粒字。多半天,我一文不名,终于,在一阵鸽哨声里,我写下了第八次开头。(《散文》2014年第4期)D.这个十年,季羡林在《中国蔗糖史》的基础上,又完成了80万字的《糖史》。这部呕心沥血之作,被季羡林视为平生最重要的著作。(《中国剪报》2015-10-27)点拨:A项,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用在此处语境不当;B项,呼天抢地,形容极度悲伤,用在此处语境不当;C项,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形容非常贫困,用在这里是望文生义。2.(2016·德州)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B.卓凡批评同桌写作文经常文不加点,错字百出。

C.九旬高龄的老教授在二中礼堂讲授国学,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D.长河公园景色宜人,周围高楼鳞次栉比,你不会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点拨:此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还要知道此成语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A.使用正确,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B.使用有误,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该词指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句中指的是不加标点符号,该成语使用不当;C.使用正确,旁征博引:旁:广泛;征:寻找;博:广博;引:引证。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D.使用正确,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3.(2016·杭州模拟)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B.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C.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点拨:“洗耳恭听”是指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专心地听。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4.(2016·舟山一模)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片花海呀,惊艳了春光,让人故步自封。

B.央视“歌从漓江来”2016端午特别节目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C.烟雾缭绕,龙脊与村寨若隐若现,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D.他说起那年的苦难,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平常的事,却让听者潸然泪下。

点拨:“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5.(2017·预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国文和英文,则必须学有素养,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B.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的巧夺天工。C.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D.在西部,沙子一旦摆脱了水,它们就会纵横捭阖,所向披靡。

点拨:“巧夺天工”是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这里用来形容太阳不符合。6.(2017·预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准着力点,软硬兼施,内外兼修,使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

B.2016年4月4日,曹文轩问鼎世界儿童文学最高荣誉——国际安徒生奖。这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向世界,也是中国文学多年发展指日可待的结果。

C.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D.中国历来不乏出色的工匠,如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成鸟的鲁班……他们不仅是工艺纯熟的技者,还是明法通道的智者。

点拨:成语的正确使用,要从成语的意思、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语境从词语与语境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A.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句中指乡村建设要有重点,使用正确;B.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句中已经实现,不合语境;C.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句中指家风对人的影响,使用正确;D.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符合语境。7.(2017·预测)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臂章事件”突显土美分歧,但分析人士认为土耳其和美国还没到各自分道扬镳的时候。B.危急关头,南海救助局北海基地首当其冲派出救助艇,成功将遇险快艇救回北海内港。C.调查数据显示,广西一所样板小学学生的近视患病率高达25%,这真是危言耸听!D.北海市是自治区命名的“足球城”,足球运动有悠久历史,青少年足球运动蔚然成风。8.(2017·预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是厂里的技术骨干,遇到难题总能进退维谷,信手解决问题。B.今年“五一”,天公作美,我市几个景区变得炙手可热。C.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当好高骛远,好好读书,为国争光。

D.相反地,它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

点拨:A.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B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C好高骛远: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9.(2017·预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________阴影。

(2)2015年“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典礼通过展现医生们的感人故事和崇高精神境界,________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谈论沂蒙精神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________,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A.蒙受

弘扬

妄自菲薄

B.蒙受

宣扬

妄自尊大

C.承受

弘扬

妄自尊大

D.承受

宣扬

妄自菲薄

玩味斟酌、正确理解及运用成语 篇6

一、应细心识别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成语中有较大比例的部分来源于古代诗文典籍,这部分成语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现象,主要有通假、古今义差别、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1.通假

这是古汉语的常见现象。而成语源远流长,那些由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演绎而来的成语,往往具有通假现象,稍一疏忽,就会读错字音、写错字形、解错词义而贻笑大方。例如:“沈郁顿挫”中“沈”应读chen,实乃“沉”之通假;若按本音读,“沈”一般用作姓氏,又无其他义项,又怎可理解?按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语:“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如此,我们定将“沈”读作chen了。

2.古今义的差别

语言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字词的意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注意古今义的差别,很难正确理解、运用成语。比如,“涕泪交集”中“涕”指鼻涕,形容痛苦伤心到了极点;而“涕泗滂沱”中“泗”指鼻涕,那“涕”又为何物呢?据《毛传》:“自目为涕,自鼻为泗。”方知“涕”在上古义为眼泪,这样,两条成语才不至于自相矛盾。亦如“乳臭未干”中“臭”作气味而非臭味;“金城汤池”中“金”乃金属而非金子;“弃甲曳兵”中“兵”乃兵器而非士兵;“走马观花”中“走”乃跑而非行走。

3.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是古汉语中比较突出的一种现象,把握成语中词类活用的情况,对正确及理解运用成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如“草菅人命”中“草菅”即野草,是名词,那两个名词列在一处作何意呢?百思不得其解,此处如能掌握“草菅”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该词语便乃“一汤沃雪”了。此意在《汉书·贾谊传》中得以验证,其语“其视杀人,若刈草菅然”,果然如此。又如“汗牛充栋”中“汗”作使动解,就是使牛出汗,方能懂得原来是书多得让牛都拉出汗来了。(唐·柳宗元《河东先生集·陆文通先生墓志》语:“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同类各例,如:

名词作动词:党同伐异;莫可名状

名词作状语:蚕食鲸吞;犬牙交错

名词作意动:妻梅子鹤;幕天席地

名词作使动:兵不血刃;祸国殃民

动词作使动:起死人,肉白骨;禽困覆车

动词作名词:量入为出;路不拾遗

形容词作动词:厉兵秣马;苗而不秀

形容词作使动:劳民伤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形容词作意动:不远千里;乐道安贫

形容词作名词:摧枯拉朽;取长补短

数词作动词:二三其德;一人耳目

4.文言句式

成语中还包含着文言句式,需要体会掌握,方能理解词义。如“唯利是图”中“唯”作“只有、唯独”解,“是”乃指示代词复指宾语,即为唯图是利,宾语前置现象,意指一心图利其他什么也不顾。此类还有“马首是瞻”(宾语前置)等。

二、应注意成语中修辞格的运用,掌握常见辞格的解释方法

如“安如磐石”采用了比喻的辞格,《孔雀东南飞》中有诗句云:“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应解释为像磐石那样安然不动。

类似的辞格还有:

比喻:白驹过隙;廖若星辰

比拟:沐猴而冠;风云变色

夸张:垂涎三尺;排山倒海

借代:东市朝衣;大兴土木

反语:梁上君子

对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吃一堑,长一智

双关:走投无路;藕断丝连

三、需根据历史发展情况以及具体语境,注意感情色彩的变化,以求正确使用成语

如“钩心斗角”,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云:“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原来形容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复杂精密,可作褒义;而现在多用来指人与人之间为了某些利益而各使心计争斗,作贬义。此类成语较多,如见风使舵(褒义作贬义)、明哲保身(褒义作贬义)、道听途说(中性作贬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中性作贬义)等。

四、需注意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揣摩,广泛阅读,熟悉一些典故、寓言、传说、故事,以正确理解及运用成语

如“过河拆桥”,过了河就把桥拆了,体会一番,即懂得此条成语乃比喻利用他人达到目的后,把帮助过他的人一脚踢开。与此条类似的还有“倒裳索领”“得鱼忘筌”“鹅行鸭步”“负薪救火”“覆水难收”“隔靴止痒”“挂羊头,卖狗肉”等,都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揣摩得之。

而“丁公凿井”,则非了解典故不可。《吕氏春秋·察传》记载,春秋时宋国丁氏凿井,告诉于人“吾穿井得一人”,意为节省了一个挑水的劳力,而传记中却说“丁氏凿井,得一人于井”,如此,就能懂得此条成語比喻言语辗转之误了。此类成语亦为数不少,如“二桃杀三人”“精卫填海”“洛阳纸贵”“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等等,非熟悉典故寓言、传说、故事而不可。

当然,以上所谈,仅仅是一点拙见,可谓管窥蠡测而已。

参考文献:

梁宗扬.正确推断和理解成语含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28).

运用课本插图消弭错误的理解 篇7

这节课学习的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首古诗《塞下曲》。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唐朝的版图和作者的生平,并用图片引出了古诗的第一句“林暗草惊风”,然后解释了“夜引弓”的意思。接着,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位将军要开弓射箭呢?”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没想到却出现了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有的说:“这位将军遇到了树林里的野兽!”有的说:“将军在练习射箭!”这时有一位学生说:“将军遇到的是白羽。”

于是,我继续追问:“白羽到底是人?还是动物?还是别的其他东西?”可能之前在课外书或者电视里看到过印第安人的形象,一位男生说:“白羽是印第安人头上戴的羽毛!他们是印第安人。”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起有关印第安人的一切。我只好继续缩小范围,说:“印第安人生活在美洲大陆,那里离中国很远,将军当时不可能会遇到印第安人。白羽其实是一种东西,哪里会有白羽呢?大家可以通过课本的插图来寻找。”于是,大家都在课本上仔细寻找起来,很快有学生发现插图上将军背后的箭和石头里的箭。我继续解释说:“读书要学会充分利用已有的线索,读古诗更要仔细看图,白羽指的是白色的羽毛。古人用羽毛制作箭,所以诗人是在用白羽指代……”学生们接口说:“箭!”“那么箭飞出去,射到了什么呢?请大家继续读诗。”学生们把剩下的诗句读完,我启发他们:“没的意思是隐藏消失,诗句里说是什么消失在哪里呢?”终于,学生们理解了整个故事,明白了这个美丽的误会。

小学低年级学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尚在发展的起始阶段,对课堂上的信息敏感且活跃,再加上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发散,使得教师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引导。注意上下文的词句,关注图片上信息,学会联系和迁移,都是语文课堂上不得不教的策略和技能。教师既要充分备课做到尽可能的有备无患,又要给学生主动权,巧妙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中内化学习的策略和技巧。

理解运用论文 篇8

关键词:Photoshop,图像编辑处理,艺术效果,基础功能

1. 可选颜色

可选颜色最初是印刷中还原扫描分色的一种技术, 用于印刷校色。由于它在印刷中能有选择地修改任何主要颜色中的印刷色数量而不会影响其他主要颜色的功能, 现在也成为后期数码调整中的利器, 并沿用了原有的调整参数。所以当大家进行可选颜色操作时, 看到其调整都是按油墨原色为标准的, 除了三个原色外另加了一个黑色滑块。这对习惯了在RGB模式工作的朋友而言, 感觉有点费解。在CMYK模式下, 颜色值是用CMYK形式表示的。“可选颜色”中的四个滑杆就相当于CMYK值的分量控制器, 通过改变它们, 就可根据色彩构成直接预知颜色的变化。而在RGB模式下就显得难以预知了, 其实, 当大家知道青品黄黑四色的补色后, 就会发现:改变它们就是改变它们的互补色, 相互之间此消彼长。

这里以RGB颜色模式下的“可选颜色”为例, 先做定性分析。假设某像素RGB值为234.202.45。如果大家要用“可选颜色”改变此像素的色彩, 首先必须在其“颜色”列表中选择调整色 (黄色) , 然后拖动分量滑杆。具体变化如下:

通过上表, 大家已经了解到RGB模式下, 控制滑杆带来的颜色分量的增减变化。但这种变化的幅度有多大, 取决于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相对”和“绝对”, 也决定着最终大家想要的颜色。为了简单起见, 在实际应用中, 大家只要知道:同样的条件下, 通常“相对”对颜色的改变幅度小于“绝对”, 如果“相对”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就改为“绝对”。这样, 就可以根据色彩的关系, 胸有成竹地使用“可选颜色”去调整色彩。

下面将通过“绿色变黄色”的例子讲解“可选颜色”命令的使用。

第一步:用“颜色取样器工具”为绿色像素取一个样点, 以便通过“信息面板”观察绿色像素的RGB值变化。

第二步:打开“可选颜色”调整层对话框, 选定绿色为调整色, 方法为“绝对”。

第三步:重点将青色滑杆往左拖动 (-青, 即减少青色增加红色) , 大体实现“绿色+红色=黄色”。

第四步:由于绿色不都是纯绿的, 常含有红蓝成分, 加之绿色成分本身含量也有可能不高。因此还要根据实际情况, 随时观察取样点变化, 适当±洋红、+黄。如果一次“可选颜色”后效果不明显, 大家还可以继续添加“可选颜色”调整层, 按以上原则调整即可。

2. 通道混合器

通道混合器用于将图像中的颜色通道 (源通道) 按照不同量的相加或减去混合模式运算来修改目标颜色通道 (输出通道) 。利用它可以创建高品质的灰度图像、作为一种选择工具、校正偏色图像以及进行创意色彩调整等。

以RGB颜色模式下的“通道混合器”为例, 任何图像都只有红绿蓝3个颜色通道。它们都有可能被修改, 于是就成了通道混合器的输出通道。而修改它们的除了自身外也就剩下另外两个颜色通道, 于是对每个输出通道, 红绿蓝颜色通道也成了源通道。在没有调整前, 每个输出通道都是保持自身+100%的信息量, 源通道总量Total始终处于+100%。如果勾选“单色”, 输出通道自动变为灰色, 源通道按照红 (+40%) 绿 (+40%) 蓝 (+20%) Total (+100%) 的默认值设置。通过自定义调整源通道, 大家就可以创建不同的灰度图像。在这过程Total值要保持为+100%, 否则会出现色阶溢出 (可观察直方图变化) 。不过当“通道混合器”充当选择工具或用来校色的时候, Total值通常是变的。

先说“通道混合器”充当选择工具的情况。主要思想是在里面的单色模式, 通过调整源通道将想要得到的区域用白色表示, 其余用黑色表示, 然后在通道面板里载入选区。问题关键是怎样调整源通道?这里先从通道讲起, 通道是图像信息的载体, 默认能用256种灰度级别表示, 范围为0-255。而颜色通道是通道中的一种, 用来存储图像颜色信息。以RGB模式为例, 常见的红绿蓝青品黄灰, 正是3个颜色通道按照各种灰度级别组合而成。就像红色, 之所以能让人明显感知是红色, 就是因为红通道起主要作用, 绿蓝通道对红色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所以对红绿蓝青品黄灰而言, 真正影响到它们的颜色通道如下:

在未做“通道混合器”调整前, 每个颜色通道里的各种像素颜色信息都以100%为标准。当勾选“单色”后, 将源通道调整为以下数据时, 将分别得到各种效果。

通过上面的调整, 大家会发现:仅靠源通道指示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区域程度有点不够, 而且也无法指示青品黄。貌似无能为力, 其实大家还忽略另外个参数—常数。常数存在于每个输出通道, 用来平衡其源通道信息总量Total, 最终通过输出通道影响其对应颜色通道的某些像素颜色信息。100%的常数相当于每个颜色通道的像素颜色信息量255。这样, 可以对上面调整进行改进:

接着, 谈“通道混合器”用在校正图像偏色的操作。

利用“通道混合器”调整这类图片, 主要是修复因图像某颜色通道有缺陷或遭受损坏造成的偏色。其思想是用合适的颜色通道修复坏通道, 并尽量保持图像细节无损。原则是取长补短, 趋利避害。大体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观察与分析。找出要修改的颜色通道和修改它的颜色通道。如果要修改的只是部分区域, 则要建立选区。

第二步:建立2-3个颜色参考像素样点。最好取认为图片未偏色前属于中性灰的像素, 而且处在中间调。因为中间调的可控范围较大, 不容易造成色阶溢出。

第三步:在“通道混合器”中, 先将要修改的通道作为主要输出通道。如果图像是因该颜色通道自身颜色信息表示过度引起的, 主要调整的源通道就是自身;如果是颜色信息丢失损坏引起的, 主要调整其他通道的一个或两个。至于调整参数多少, 要根据源通道自身的优势、图像细节的无损程度 (可察看直方图) 以及参考点的颜色值变化综合确定。特别说明的是, 对于非正常图片Total值不能再是100%了。

第四步:其他输出通道的调整。仅仅修改主要输出通道, 有时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这时需要大家对其他通道做适当调整, 直至参考点恢复中性灰。

第五步:利用“曲线”、“色阶”或“亮度/对比度”调节色调。

参考文献

林权异议登记制度的理解与运用 篇9

1 林权异议登记的效果

1.1 临时阻断林权登记公信力

一是异议登记的时效。根据《物权法》第19条规定,若利害关系人在异议登记事项受理后,没有提起诉讼或是申请仲裁,异议登记的有效期从受理之日起算为十五日,超过十五日后则登记失效。若利害关系人在十五日内提起起诉或申请仲裁的,利害关系人即可带上相关资料去登记机构申请延长有效期。不管异议登记与否,权利人都有权对其不动产进行处置,若由于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的权益受到损害的,权利人有权向申请人请求赔偿,但此种情况在日常实践中较少见。二是保护真正权利人的利益。林权异议登记不是对林权变动状态本身所进行的登记,而是通过临时阻断登记的公信力,避免存在权属争议的山林权为第三人善意取得,从而为其通过民事诉讼进行权利确认时获取更多的证据,提供一种临时的保障。三是临时限制权利人行使处分权。林权异议登记可抵抗之前的公示,利害关系人通过异议登记,向可能与林权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发生交易的第三人发出警示信息,对其可能会进行的交易进行阻断,以促进第三人慎重处理可能进行的交易行为,将风险降至最低。林权异议登记可以限制权利人行使处分权,保障真正权利人的利益。

1.2 提供一种进入纠纷处理程序的便利通道

当林权权利归属发生争议时,通过异议登记,可为未被登记确认的真正权利人提供一种进入纠纷处理程序的便利条件,使过去往往通过提起行政诉讼或复议转变为先申请异议登记,再提起民事诉讼。如张某2009年3月承包的山场,并已经实际经营管理,由于村委会原因于2011年2月又将同地块山场承包给王某,但王某先办理了林权证;张某发现后,若为此提出行政诉讼,要求登记机构撤销林权登记。而事实上,登记机构并没有过错,即使撤销林权登记,也不能将山场归还到张某,而需要张某再提起民事诉讼,由人民法院确认张某、王某承包合同的效力,以此确定林权权利归属,登记机构凭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确权文书才能进行更正登记。而异议登记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如登记机构可告知王某,可先申请异议登记,再在受理异议登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起民事诉讼,由人民法院来确认张某与王某的承包合同效力,从而判定林权的权利归属。

2 利害关系人提起异议登记的方法

2.1 提起异议登记的申请主体

提起异议登记的申请主体为利害关系人或林权权利人,即认为自己的权利未登记或因他人权利的登记使其应有权利受到侵害的人,也包括真正权利人,如果提起异议登记的申请人不是利害关系人,那么即使登记簿记载有误也无权申请。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在林权登记实践中,有权提起异议登记利害关系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法定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当事人。如因互换、继承、受遗赠或者受赠、分割时,被侵害权利当事人。二是因为林权登记现场勘验错误,将不属权利人经营林权登记给持证的权利人,利害关系人权益被侵害的。三是林权流转时,被侵害权益的原权利人,如通过伪造原权利人签名、假冒林权权利人等虚假手段将林权转移,此时原权利人为利害关系人。四是林权注销登记后,被侵害权利的原权利人。如将已征用较长时间,但还未灭失的林木、林地进行注销登记,原林权权利人的权利被侵害。五是笔者认为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后,又发生权属争议的情况,可以引导利害关系人采取先申请林权异议登记,再向人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的路径来解决。

2.2 提起异议登记的申请内容

利害关系人申请异议登记内容,应为林权权利的归属和内容。这是因为,异议登记的目的旨在打破登记的公信力,避免林权权利被第三人善意取得。而这一公信力来自于登记的权利推定效力,因此异议登记仅限于权利归属和内容。至于山场自然状况,如林班、小班、林种等只是山场的自然信息和物理属性,其正确与否并不影响对交易相对人的善意或恶意的判断,进而影响善意取得的构成。

2.3 提起异议登记的申请登记材料

利害关系人在申请异议登记时需提供《林权登记申请表》、申请人身份证明、登记簿记载有误的证明文件等材料,提出异议登记的事项,经登记机构审核通过后,方可受理。

对于林权登记簿记载有误的证明文件,笔者认为,对证据材料的审查是防范滥用异议登记的第1项措施,但不同的登记方式下登记机关对证明材料审查的严格程度应该有所不同。具体而言,一是登记机关应以“形式审查”为原则,全面审查申请人提交材料的形式真实性及齐全性;二是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应能初步证明物权登记有错误;三是证明材料和登记错误之间具有相当的因果联系,具体的盖然性程度应由法院决定;四是实践中,笔者主张林权登记机构在异议登记前,可以召集双方先行调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对证明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进行调查核实,另一方面可力促进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有利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2.4 利害关系人何时提出林权异议登记申请

一是当利害关系人认为现状林权登记簿记载有误,此时可申请异议登记。二是权利人因处分林权申请登记,但处分的登记事项尚未记载于登记簿,此时,利害关系人认为现状登记簿记载有误。三是林权权利人已将山场转移或抵押给第三人,并向登记机构申请相应的登记手续。此时,利害关系人认为林权登记簿上记载有误,申请异议登记。若处分林权登记申请已受理但尚未记载于登记簿,利害关系人异议登记受理的,登记机构应中止办理原登记申请,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3 林权异议登记后,利害关系人应采取的做法

3.1 利害关系人不宜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物权法》对不动产物权登记的规定,结合行政法的相关理论,不动产登记不是行政审批,更不是行政许可,而是行政确认。不动产登记只是公示物权的效力状态或权利归属状态,但登记可能存在错误。物权的争议系民事权利的纠纷,从行政机关职能来说,行政机关不具备审查权,行政机关没有判定民事权利的归属权利。因此,即使登记机关胜诉,对有争议的林权登记簿和林权证予以撤销,也不能确定林地林木的权属,还需通过民事诉讼才能获得。而林权异议登记后已临时阻断了《中华和人民共和国林权证》的公信力,此时行政诉讼只是徒劳无功,浪费诉讼资源,浪费时间而已。

3.2 利害关系人应提起民事诉讼

属民事纠纷的,利害关系人应提起民事诉讼。民事纠纷中原告与被告纠纷的实质是平等民事主体的民事纠纷,而不是与行政单位的行政争议。诉讼所要确认的目标是“被异议登记的林权权利到底应当归谁所有”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由林权所在地法院根据双方的林地承包合同等证据来作出判决结论[6,7,8]。

3.3 利害关系人可否申请行政裁决

《福建省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及相关法规明文规定对于山林权属争议不是由法院直接裁决,而由人民政府行政裁决,待裁决生效后,再以该裁决为依据申请林权更正登记。而实践中,《福建省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登记造册的林木林地权属登记簿是确认林木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根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是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的依据。”也就是说,一方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后,又发生权属争议的,另一方向人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已没有实际意义。按现行的做法,各地遇到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后,又出现权属争议的,一般是要求利害关系人申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所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待撤销后,林权争议调处部门才立案调处。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妥,表现为:一是行政复议只能解决程序上的法律关系,不能真正解决山林权属争议。二是林权登记机构在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时,也不一定存在过错。而不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当事人向人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又没有实际意义,不能解决现实的权属纠纷,这就存在一个怪圈。三是即使撤销了所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当事人依然要向人民政府提出行政裁决申请,行政裁决也存在提出方会胜诉和败诉,或部分胜诉几种可能,如果是提出方全部败诉,原持证人就要重新办理林权登记。现在提出的争议解决了,之后若乙方、丙方等又提出,无穷尽,同一宗地要不断地撤销林权证,持证人也要反反复复地重新办理林权登记,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林权证的公信力。而通过林权异议登记临时阻断林权登记公信力,先暂时搁置林权登记簿和《中人民共和国林权证》的效力,再向人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具有实际意义。综上,笔者认为林权异议登记后,属权属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虽然物权法对异议登记后只规定了可以起诉,但结合林权登记管理现状,在制度上进行探索和创设,大胆先行先试,不失是一条减少福建省发新证后出现纠纷,当事人被行政诉讼或复议审理所产生的审而难决、无限循环的怪圈和困境。

4 结语

《福建省林权登记条例》是我国第1部专门规范林权登记活动的地方性法规,该法在总结提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林权异议登记制度,填补了我国林权异议登记立法的空白,同时也带来了相关实践中的难题,特别是林权异议登记后利害关系人可否向人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来解决争议的问题。由于物权法只规定了可以起诉,国家林业局2012年3月发出的《林地和林木权属登记办法(征求意见稿)》,设定了异议登记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行政复议,对林权异议登记作了5个条款的设定,但未正式颁布,目前仍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因此,作为基层第一线的林权登记工作者,有必要深刻领会立法精神,切实正确地贯彻《福建省林权登记条例》的有效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化解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徐平.福建省林权登记条例释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郭明瑞.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4]海涌.论不动产登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申卫星.物权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朱杰.论异议登记制度[D].太原:山西大学,2009.

[7]孙振庆,刘建东.不动产异议登记制度在法院审判实践中的应用[J].山东审判,2010(5):29.

英语交际语言教学的理解与运用 篇10

一、交际语言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 而且是教学思想

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来教、来学、来使用, 要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获取信息与人交流。笔者认为, 对于交际语言教学应该这样理解:

1. 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

培养小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树立交际语言教学的理念, 即课堂上所安排的一切教学活动, 都必须通过创设交际情景, 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口头和书面语言, 并能在真实生活中运用。同时,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也应该体现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 而不应该把交际语言教学仅仅理解为在课堂上的一种双边或多边的活动形式, 更不该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点知识课而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语法规则。

2.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很多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方式是单向的,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实际上, 英语课是一种“技能”课, 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学生自己“练”会的, 而不是教师“教”会的, 学习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教师只有树立交际语言教学的理念, 才能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 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 如学生结对互练、小组和全班集体操练等;活动类型可采用观摩、游戏、表演和比赛等, 要做到针对性强, 人人参与。

3. 要认真创设交际的情景

在情景中学、在情景中用是交际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尽可能通过表情、手势、实物等使学生明白句子的意思和使用场合, 使学生能把语言和它表达的情境直接联系起来, 做到听到句子, 就想到情景;看到情景, 就能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上课时, 笔者使用歌唱、舞蹈、讲故事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跟学生一起唱、一起跳, 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又如, 在教学生一些动物名称的单词时, 笔者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展示要学的动物名称,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其大脑兴奋点,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这些情景创设的方式, 既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表现自己, 又能使全班同学受益, 促进彼此交流提高。

二、交际语言教学实施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 它是学生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 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 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持久兴趣, 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英语学习的良好状态。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 笔者有如下做法和体会:

1. 沟通情感, 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

一般来说, 某位教师形象端庄, 平易近人, 学生对这位教师就会喜欢,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在实践中, 笔者努力通过自己的形象、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学生不怕出错, 敢于用英语进行交际。

2. 力求教法上的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教学的内容、形式、思维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这一方面, 笔者花了大量的精力根据每单元的话题设计和组织了多种教学活动, 除了使用配套的DVD光碟外, 笔者还根据教材内容制作了一些软件在课堂上使用, 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直观。另外, 笔者还在课堂上穿插多种教学游戏和竞赛活动, 使大家会唱、会跳、会说、会玩、会演, 人人参与。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交际语言教学的气氛就自然在全班形成了。还有不少学生不知不觉地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学生在教室外面或校外遇到本校教师的时候, 都喜欢来几句简单的英语, 例如“hello, nice to mee you”等, 这样的语句强烈地表达了学生把所学英语用于交际的强烈愿望。

3. 建立乐学的组织形式

为了营造集体学习的氛围, 笔者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把优秀生和学困生搭配到各个小组里, 使小组活动成为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组织下, 学生开展组际间的竞赛和以组为单位的评价,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培养集体的荣誉感, 也给个人提供了发挥能力的空间。

三、交际语言教学既要重视口头语言, 也要重视书面语言

有人认为, 只有教口语、教听说, 才是教交际, 而教阅读和写作, 则不是交际语言教学。实际上, 忽视读写是对交际语言教学的曲解, 交际语言教学从来强调的都是听、说、读、写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听和读是输入, 讲和写是输出, 没有足够量的输入, 就不可能有足够量的输出。阅读是积累词汇量、提高词汇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语言交际材料的源泉。交际语言教学对阅读和书面表达都是十分重视的。基于这方面的认识, 笔者对教材中的扩展阅读部分或配套阅读材料都很重视, 尽管里面的生词和未学过的语言现象比较多, 但是笔者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 并尽可能按故事情节组织学生表演或复述。

书面语言的训练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在课外, 笔者充分利用了校园里的环境设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例如, 为了从视觉上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笔者组织学生在教室、办公室、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场所都贴上了英语标牌、格言或警句。又如, 笔者利用英语墙报、英语手抄报、英语角、班级英语小图书馆等英语宣传栏目, 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英语信息输入, 学生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交际语言教学既要重视功能意念, 也要兼顾语言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能轻易讲语法, 特别在上公开课时, 教师基本回避语法讲解, 担心被扣上“教法陈旧, 走老路”的帽子, 从而忽视了对语言结构的教学。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教师对交际语言教学的误解所造成的。交际语言教学一向认为, 语言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虽然交际语言教学主张把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但所有交际语言教学的理论家在为交际能力下定义时, 都把语言能力, 即掌握语言的知识, 作为交际能力应具备的首要条件。道理很简单, 交际需要以适当的方式, 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来进行, 而不适当的表达方法或不准确的语言形式都会影响交际。掌握语言的形式是语言教学的核心部分, 但通行的教材却不是按语言结构的路子编写的。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 很注意适时、适量地讲授语言结构的有关知识, 如把简单的构词法、词形转换、简单的句子结构等都及时教给学生, 并适当地进行汉英比较, 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印象。这种方式比让学生在一错再错中自行省悟、自行矫正要有效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肯定语言错误会影响交际, 因此要矫正;二是承认学生之所以犯语言错误是因为没有掌握某些语言规则, 而这类错误需要在反复练习和使用中改正。教师在强调语言准确性的同时, 要注意学生掌握语言是有一个过程的, 即使学生不能一步到位达到学习目的, 教师也要以鼓励为主, 不要过于求全责备, 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在交际语言教学的理念下, 有各种各样的交际语言教学法有待于教师去继承、发扬、探索、创新。作为教师, 我们也应注意到, 交际语言教学法并不排斥在其他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法, 在进行交际语言教学时, 各种教学法可以交叉使用,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理解运用论文 篇11

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

“了解”是对史实的认识和认知,是引导学生达到“理解”和“见解”层次的基础,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了解”从课标要求看,侧重于知识层面;从学习过程看,主要是收集史料、阅读史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学习内容看,了解的内容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课前,笔者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以这样提问引导学生:“预习中你们主要从哪些渠道收集资料?”有学生说:“课本、史料、图片、文物、古迹、互联网。”教师顺势引导:“从课文看,你们了解到哪些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学生接着回答:“辛亥革命的爆发——高潮——结局。”教师对学生回答加以分析后继续提问:“那么,从课本图片中你们又了解哪些信息?”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爆发的地点及响应起义的省份……”

教师总结:①中学生了解史实的主要载体是历史课本,学生通过预习,基本可以了解相关的史实,对于这一部分,教师无需用更多的时间讲解;②教师要有目标地教导学生从文物、古迹、互联网上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③要引导学生从阅读史实的正文、注释、出处、关键字方面读懂材料,从整体上获取和解读信息;④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学生获取的不仅是表面信息,还有深层信息,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获取深层信息的能力。

历史学家指出:“历史学本身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史实或史料知识的认定,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或诠释。第二层次要重于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本质是思维构造的过程。它受到历史学家个人思想制约。”在中、高考日益重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的今天,历史教学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理解”史实。

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

“理解”史实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包括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概括、创新与思辨等思维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对史实的原因、特点、目的、作用、性质、影响、意义等方面有更加具体的认识。

同样以讲授《辛亥革命》一课为例,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归纳,理清线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②以客观史实为依据,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理解”史实;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更好地“理解”史实;④设计具体问题,更易于学生理解。

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课中,笔者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有哪些?《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有哪些进步性?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教师用自己的方式,把对历史的“理解”转化为促进学生易于理解的思想,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对历史事件应有独到见解

“见解”是学生在“了解”和“理解”史实的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通过分析形成自己的结论与认识,包括揭示历史规律、历史性质及历史对人们的启示。历史课程标准认为,“见解”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标准。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以下三个方面:①个体方面,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文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②国家观方面,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③国际观方面,国际视野,全球文明和开放意识。

在《辛亥革命》一课中,笔者是这样培养学生“见解”能力。在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爆发——高潮——结局)和“理解”了辛亥革命的条件、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探究:

师: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动主要有哪些?

(学生依据课本回答)

师: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生1:学习孙中山先生爱国爱民的精神。

生2:他领导多次武装起义,应该学习孙中山先生愈挫愈勇的精神。

生3:辞去临时大总统,说明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生4:提出三民主义,走向民主共和,说明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

本案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见解”能力,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应加以指导与引领,使他们作到“论从史出”同时又不能强求结论的统一;②树立多元和开放意识,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③要能提出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具有探究价值问题进行探究。如出示相关史料,对同一事件指出不同人士的观点,这样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完善他人的观点或辩驳。

在历史教学中,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历史教材为依托,通过对学生“了解、理解与见解”三个层次的培养,有助于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于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篇12

一、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 某物质在100g的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克数, 称这种物质在该溶剂里的溶解度。

说明:1.若不指明溶剂, 一般指“水”;

2.溶解度有单位“g”;

3.根据溶解度 (用s表示) 不同, 可将物质溶解性分为:

易溶:s>10g, 可溶:1g

4.气体溶解度表示法:一定温度, 一定压强 (1.01×105Pa时) , 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体积数。

例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说明理由。

A.在20℃时, 100g水中溶解了23g食盐, 则食盐在20℃溶解度为23g;

B.在20℃时, 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23g, 该溶质的溶解度为23g;

C.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NaCl 36.5g, 则NaCl的溶解度为36.5g;

D.在20℃时, 100g水中最多溶解NaCl 36.5g, 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5.

解析: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某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相互联系, 同时存在的。这四个关键词都体现出来了, 溶解质的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这也是判断某一有关溶解度的说法正确与否的关键。

答案:这四种说法都不正确, A没有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B中100g不是溶剂的质量, C没有指明是哪一温度条件, D没有指明溶解度的单位。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和压强。

1.固体受温度的影响。

(1)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大多数) :

如KNO3;

(2) 受温度影响不大 (少数) :

如NaCl;

(3) 受温度升高而减少 (少数) :

如Ca (OH) 2。

2.气体受温度压强两方面影响。

温度不变, 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压强不变, 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例2 下列说法能改变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是 ( ) 。

A.升高温度;B.增加溶质;C.增加溶剂;D.增大压强。

解析:只要温度一定,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就是固定的, 不受压强影响, 增加溶剂量只能影响溶质被溶解的质量, 与溶解度无关。

答案:A.

例3 为了增大CO2在水中的溶解度, 可采用的方法是 ( ) 。

A.增大压强;B.升高温度;C.增加溶剂;D.降低温度。

解析: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答案:A、D.

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曲线的建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用横坐标表示温度,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 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坐标点来表示, 并连成一条平滑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说明:1、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对应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 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5、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例4 如图1表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 t1℃时, 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2) t1℃时, A、B、C的饱和溶液各x g, 温度升高到t2℃时, 无晶体析出的是______, 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物质A、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故温度升高时有晶体析出的是C物质。

答案: (1) B>C>A; (2) A、B, C.

例5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50 ℃时A的溶解度是______g;

(2) 在40℃,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是______。

解析:溶解度曲线上的某一点可表示某温度时的溶解度;在某一固定温度下, 比较对应点的纵坐标的大小可知溶解度的大小。

答案: (1) 90; (2) A>B>C.

四、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基本公式:undefined或undefined

例6 将10℃NaNO3饱和溶液蒸发掉50g水后再冷却10℃, 求析出NaNO3的质量。 (已知10°C时NaNO3的溶解度为80g)

解析:设析出晶体的质量为x

100g∶80g=50g∶x

x=40g

上一篇:作文如何出新下一篇:信息社会档案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