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问题

2024-09-19

探索问题(共12篇)

探索问题 篇1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我省道路交通工程得以飞跃式的发展, 一大批的高等级路面在高原上纵横交错, 应用特别广泛的刚性路面在干线公路上、县乡公路上、寸寸通工程中都有它的身影, 笔者多年从事道路交通工程施工、管理, 就刚性路面技术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问题

0 引言

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我省道路交通工程得以飞跃式的发展, 一大批的高等级路面在高原上纵横交错, 应用特别广泛的刚性路面在干线公路上、县乡公路上、寸寸通工程中都有它的身影, 笔者多年从事道路交通工程施工、管理, 就刚性路面技术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刚性路面在我省主要是以水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 所以我们通俗的也叫水泥硬化路, 它在我省的道路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一系列的优点外这种路面由于气候条件, 施工工艺等作用下也有一定的问题存在, 如在运营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裂缝、错台等病害, 雨雪天抗滑性能比较查等等问题, 笔者就对这些技术问题的出现原因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提出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1 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很容易出现裂缝, 这主要与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温度应力变化密切相关,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路面铺筑过程中早晨和中午铺筑的路面表面出现裂缝的几率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在夏天, 地表温度很高, 会达到60度左右, 这种情况在混凝土水化热的作用下混凝土表面水分急剧散发, 混凝土内外应力变化不均匀就会造成混凝土板块四角翘曲发生盆状变形, 一旦这种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四周的填缝材料就会被扰动甚至挤出, 遇到雨天在雨水作用下混凝土板底就会受到浸泡甚至冲刷而造成悬空等病害, 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荷载作用下发生断板等病害。温度造成的裂缝也是早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一大病害, 特别是在高强度混凝土和温差较大的地区施工的时候更为明显。这些裂缝我们都称之为干缩裂缝, 如果对干缩裂缝处置不及时就会发展成为构造裂缝。除了温度的影响以外由于施工过程中对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掌握不稳定或者配比不准确也会造成强度底下等病害, 甚至有些地方道路工程中偷工减料在路面混凝土中掺加片石或者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等都是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破损的最主要的原因。综上所有的事实表明, 因为在温度应力、车辆等外在荷载应力的作用下、温度变化导致了混凝土内部自身膨胀或者收缩产生的应力、以及混凝土面板与基层间产生的摩阻力远远超过了混凝土路面的抗拉强度而引起的裂缝。一般来讲早期的路面板表面裂缝都是干缩裂缝, 一般来说路面板出现断板的原因比较复杂, 根据经验表明路面板面板在成型初期就会出现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断板, 大多首先出现的是横向裂缝, 发展到贯通板底部的时候就会造成断板。这种断板产生主要跟设置的缩缝和预留胀缝不合理造成的, 各种预留缝中的填缝材料性能较差或收缩缝和切缝后, 雨雪水通过缝隙灌入缝内, 造成混凝土板底部冲刷发生病害。

2 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施工缝问题

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施工缝主要有位置缝, 材料缝等, 这些施工缝的设置对路面的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设置的时候尽量将混凝土路面施工缝设置与构造物的地方, 如果没有构造物的情况下要保证施工缝处混凝土面板的密实程度符合要求, 强度要达到设计要求。在进行与原来混凝土路面进行相接时必须将原路面的接缝处切割整齐, 清扫干净, 不得有表面浮尘及松动的石子, 并且用水进行冲洗;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缝要及时进行填充, 填充材料要与水泥混凝土面板之间的粘结力要强, 适应在温度作用和荷载等作用下收缩自如。避免雨水等水分进入混凝土板底。材料缝必须要控制材料质量, 比如要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标号合格的水泥, 同一性能的钢筋, 纵横向的钢筋直接要保持一致, 严把材料关, 对与不合格的材料要清除出厂, 不得使用。做好试验检测工作, 保证材料不出问题。

3 施工工艺的控制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现场施工时, 在水化热、气候等条件下浇筑过程会造成混凝土水分的蒸发, 由此体积将会缩小, 混凝土内部强大的应力作用会将路面板拉裂。防止这个的主要措施就是及时切割施工收缩缝, , 其中控制切缝时间十分关键。多年施工获得的经验:假如平均气温7摄氏度左右的时候, 我们只要对路面进行养护10天左右切缝比较合理:如果平均气温达到14摄氏度左右的时候, 我们只要养护7天左右切缝就会减少这种温度造成的裂缝和断板。夏天在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时, 我们仅需要养护3天就得进行切缝否则时间就长了。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一般厚度在20cm左右, 属于薄壁结构, 在切缝分格一般都是按住长5m, 宽4m的尺寸进行分格, 目的就是减轻由于温度应力造成裂缝断板现象产生;路面铺筑的时间也是比较讲究的, 一般铺筑的时候不能的大风天气进行操作, 这样会使路面表面的水分蒸发太快而造成失水过快发生干缩裂缝, 温差不可太大的时候进行铺筑是最适宜的。混凝土面板的边缘容易出现裂缝, 同时边部振捣很容易跑浆, 在设计阶段混凝土面板的边缘都会设计增加补强钢筋, 中间接缝处设计有传力杆, 设计边缘钢筋选用2根12号-16号的钢筋布置在路面板的下部, 距面板底部一般为板厚的1/4, 并不小于5cm, 间距10cm, 钢筋两端应向上弯起, 面板钢筋保护层大多都是大于5cm。施工中传力杆方向应与路中心线平行、传力杆设计一般要求使用高塑料套管和涂沥青当做隔层。路面板养护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每天必须有专人对铺设的路面进行有效的养护, 通常做法是用麻袋、草帘或者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并洒水养护, 保证混凝土表面水分不流失, 这期间不能让车辆行人通过, 时间最少14天。

4 原料选择

水泥是刚性路面胶凝材料最主要的原料, 必须要强度高、收缩性小、耐磨性强、体积安定性好, 好的水泥可以把混凝土路面成型时的收缩变形降到最低, 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根据规范要求, 粗集料必须要分级的料进行合成后的连续级配的碎石, 不得选用不分级的统料, 各级料必须级配符合规范要求, 其余的最大粒径, 针片状含量, 有害物质含量和碱含量等都要在规范要求的范围以内, 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 (方孔筛) , 针状片含量不大于15%。碎石宜采用强度高、抗温差能力强的非活性骨料, 以防止碱性骨料产生混凝土裂缝及强度下降等不良现象。要选择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配合比设计要科学合理, , 必须能够够满足强度的要求, 耐久性的要求, 经济性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实时检测, 注意观察碎石、砂的含水量变化情况, 对过程的检测还要进行坍落度的检测, 力求保证水泥、碎石、砂、水、外加剂的用量准确, 大规模的干线公路必须要进行厂拌施工, 采用精密的电子计量系统。

5 结论

刚性路面技术问题总的来说就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 在我国水泥混凝土的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有非常成熟的应用, 它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的选用当地材料, 大大的减少了资源浪费、对保护环境, 增加当地就业, 造福一方人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实践证明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精益求精的精神, 努力做好每一道工序, 就一定能克服技术层面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傅智, 李红.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30年建设成就与展望[J].公路交通科技, 2008 (12) .

[2]魏鸿, 凌天清.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外公路, 2006 (1) .

探索问题 篇2

课题:

探索规律——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70页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1.学会对两种或多种事物间进行有序组合与搭配的方法,知道搭配和乘法的关联,能利用搭配规律解决多样化的实际问题。

2.在学具操作、画图、连线等具体活动中,学会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来表达组合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3.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体会用符号来表达搭配规律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思维能力,获得模型思想的启迪和数学学习方法的启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本身逻辑之美的感受,强化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对两种或多种事物间进行有序组合与搭配的方法,能利用搭配规律解决多样化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对两种或多种事物间进行有序组合与搭配的方法,知道搭配和“乘法”的关联。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衣服图片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美羊羊的衣橱,衣橱里有1件上衣和3件下衣。

师: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吗?那对美羊羊一定很熟悉吧,美羊羊不仅漂亮,而且多才多艺。这不,美羊羊最近要参加一个才艺大赛,正在准备服装。你能不能给她出个主意,让她在才艺大赛中更漂亮!

学生说出三种组合后,老师给以解释。

师:我们一般把裙子和裤子都叫做下衣。像这样挑选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衣组合在一起的穿法称服装的搭配,也叫组合。这里共有几种搭配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搭配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用最简单的搭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习的视角移到简单的“一个几”,为后面复杂的深入探究作了铺垫,也对数学中的“搭配”进行了直接说明。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课件出示:增加一件上衣)

1、2件上衣和3件下衣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你是怎样搭配的?(实物操作、画图、文字罗列、连线还是计算?)

3、比较各种搭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探究提示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1、先让学生汇报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6种

2、展示汇报具体的搭配方法。

提炼方法名称并板书:文字陈述法、文字连线法、图形连线法、符号连线法等

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他们的方法可以吗?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3、比较优化:比较各种搭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说出你的理由。学生比较后做出选择

4、小结:同学们真棒!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搭配的方法,除了用文字表示,我们还可以用更简洁的图形、字母、数字这些符号来表示,会更加简洁明了。像我们同学用的连线法就能很简洁地表示出搭配的种类。

5、猜想验证。如果有5件上衣6件下衣,会有几种搭配方法?(1)引导学生对搭配方法进行猜想,你认为会有几种搭配方法。

(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试一试,小组内交流一下,验证一下到底有几种搭配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猜想和验证,引导学生从最初的“一个几”过渡到“几个几”,初步感受搭配规律与乘法的关系。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搭配的种类和上衣的件数、下衣的件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上衣的件数×下衣的件数=搭配种类(板书)推想:如果有a件上衣、b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总结字母公式:搭配规律就是研究“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a×b=搭配种类

师:通过刚才摆一摆、连一连,同学们使用了文字陈述、文字连线、图形连线、符号连线等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在数学上就是一种排列与组合。在组合的过程中,我们还运用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那就是有序思考。(板书:有序思考)通过有序地排列和组合,我们研究出了搭配的方法,并利用我们的智慧,用了非常简洁的符号和计算方法来表示搭配的规律,这就是我们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简洁美!(板书:简洁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回顾与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向学生渗透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落实了教学目标中的具体内容。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穿衣问题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搭配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吃饭、行路、演出等等,都能碰到类似的搭配问题。

1、交通问题。

(课件出示图片)

(1)学生独立练习。(2)汇报解题情况。

(3)小结:在生活中,面对这么多走法的时候,我们一般会选择较短而且比较安全的路线。

【设计意图】从生活出发再回归生活,“交通问题”就是简单的模仿训练。

2、就餐问题。(课件出示图片)

美羊羊早餐时喝一种饮料,吃一种点心。她的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1)学生独立思考。

(2)班内汇报交流:跟刚才的服装搭配有什么相似之处?

(3)小结:饮料就相当于上衣,点心就相当于下衣,搭配的种类=3×3。(4)如果再加入餐后水果,苹果、香蕉任选其一,又该怎么解决呢?

小组交流后反馈:3×3×2=18种或9×2=18种。

(5)引导学生比较后概括:每增加一种新的搭配品种,就会多出一个乘数。【设计意图】“就餐问题”没有进行简单机械的模仿练习,而是通过数量变化的方式对搭配的规律进行巩固和延伸,抓住搭配问题和乘法的关联,向连乘发散思维。

3、体育比赛。

师:学校运动队最近也遇到了搭配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学校要选一男一女两名同学参加乒乓球混合双打,只知道一共有12种不同的挑选方法,你知道参选的有几名男生和女生吗?

(1)课件出示: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参加比赛,一共有12种搭配方法。你知道有多少男同学和多少名女同学参选吗?

(2)学生小组交流后班内汇报,思考:为什么想到积是12的乘法口诀就行?

【设计意图】开放的反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感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4、课后总结:

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学习数学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进行有序地思考,这样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惊喜!

【设计意图】将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充分展现,再一次帮助学生实现整体建构。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搭配问题

上衣的件数×下衣的件数=搭配种类

a × b =搭配种类

排列 组合

有序思考

发展民生金融问题探索 篇3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民生金融的涵义

“民生金融”,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概念,目前尚无共识的、确定的表述和界定。我们认为,所谓民生金融,是指以发展、改善和服务民生为目标的金融活动和金融制度。具体说来,是指在发展、改善民生的理念指导下,通过金融制度、规则、服务方式及产品等方面的设计、制定和实施,使金融活动服务民生、惠及民生、改善和提高民生水平。民生金融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生金融泛指一切直接和间接服务和改善民生的金融活动,实际上这个概念应当是包括了正常金融活动的几乎全部内容。狭义的民生金融通常是指发展、改善和服务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金融活动和金融制度。

二、金融促进民生发展的逻辑关系

首先,金融的基础是经济,反过来又服务、作用于经济。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民生水平。所以,发展民生金融理应成为金融业、特别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着力点。其次,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特殊行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与一般工商业相比,具有“社会范围的公共薄记和生产资料的公共分配形式”特征:它是整个社会资金的集中、调剂与分配的主要系统,而资金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价值形式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它的调剂分配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过程;作为“公共薄记”,银行等金融机构掌握大量而且比较可靠的宏观、微观经济信息,这也正是金融进行经济调节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金融业是社会性最强、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行业,这种特性决定了金融业比一般工商业应当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支持社会民生发展。特别是一国金融具有垄断特征时期尤其如此。再次,我国现阶段,金融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之下,并且以国有(国家控股)金融机构为主体,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应是责无旁贷。

所以,综合考虑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金融业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金融为主体的特点等因素,保障民生、发展民生成为金融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合乎逻辑关系的理论推断。而且,发展民生金融,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双重意义。

三、发展民生金融的思考与建议

(一)发展民生金融需要有新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

1.牢固树立“民生金融”的新理念。金融机构在明确发展民生是其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应客观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发展与民生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民生的发展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金融业会推动民生的发展;而民生的发展、提高又会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动力。我们还应当看到,金融业经营活动的商业特性与民生金融一定程度的社会性特征之间的矛盾,在政府制度、政策的调控、引导下是完全可以化解、统一的。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制度环境下,金融业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民生金融的全新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指导开展民生金融业务。

2.切实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发展民生金融,需要改变单纯商业性金融思维和服务方式,切实改善和提高民生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使金融服务更贴近民生、贴近平民百姓、贴近弱势群体。

第一,金融宣传教育大众化。金融知识的传播教育及金融业务产品的推介宣传,既要考虑专业人士、高级阶层开展金融理论研究、从事金融经营活动的需要,又要考虑普通百姓的民生需求及接受程度。因为,虽然经济学中的金融的确有些高深莫测,但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又的确与金融密切相关。所以,发展民生金融,一定要使金融教育宣传大众化,使金融这门“大学问”成为贴近大众、大众所掌握运用并服务大众生活的实用知识和工具。

第二,客户服务平等化。金融机构应调整服务理念和重点,摒弃对服务对象即客户“嫌贫爱富”的做法。理想的状态是做到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起码应做到“爱富不嫌贫”,不歧视弱势。在服务态度、服务设施及业务规则等方面,对中小客户给予足够的关注,使这些中低收入者及弱势群体能够切实获得较均等的金融服务。

第三,产品设计平民化。金融机构在设计推出金融服务工具和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平民大众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针对城乡小微企业、普通居民或弱势群体经营规模较小、收入水平较低、金融需求多样、风险承担能力较差以及金融专业技能不高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尽量满足多样性需求、兼顾赢利与安全的金融产品,尤其应考虑在政府支持下通过有效的制度规则设计,防范化解金融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

第四,业务流程便捷化。民生金融业务流程的便捷化是指在一定的制度支持的前提下,简化业务流程和复杂度、减少业务规制要求或降低业务门槛,提高民生金融服务效率。这是因为:一方面民生金融业务通常是额小、量大、多样、频繁,客观上只有业务操作简便才能使金融服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民生金融的服务对象往往不具备传统金融业务规则要求的规模、资金实力和担保能力,所以,如果规则不调整,民生金融服务也就成了空话。

(二)发展民生金融需要持续推动民生性金融业务创新

发展民生金融,需要在深入调研分析民生现状及需求瓶颈的基础上,持续着力推进涉及民生的金融业务及产品创新。比如现阶段,金融机构除继续做好小额贷款、公积金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业务,规范、优化相关理财产品外,还可考虑在以下方面扩展、创新民生金融业务。

1.农民房地产抵押金融业务。即以农民自有的房屋、宅基地、承包土地为抵押品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贷款。其中,农民承包土地抵押贷款将成为向“三农”供血、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融资来源,对整个国家的民生水平提升具有战略意义。这种抵押贷款可以用于种植、养殖业及厂房、机器、设施的生产性投入;用于客、货运输及商业经营的商业性投入;用于住房建造、婚丧嫁娶及医疗教育方面的生活保障性投入。

2.“三农”复合型金融业务。即将银行、保险公司、政府性担保机构的贷款、保险、担保结成一个链条,使“三农”确实能够得到资金支持,使金融机构能够放心开展业务。这种复合型贷款的投向包括农民生产、生活的直接需求及改善农民交通、卫生、环境、教育等公共设施的间接需求。这种贷款可以在政府担保下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来做,也可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配合来做。

3.农户联合担保信用贷款业务。即在农户无可抵押、质押资产及担保资产而又急需融资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可采取由一定数量的相关农户联保的形式,向农户发放信用贷款。

4.城镇保障房双向融资业务。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城镇保障房双向融资业务是指在政府政策和资金保障与引导下,金融机构从两个方面融资,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一是通过城投公司这一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解决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二是直接向保障房(经适房)用户发放住房贷款。双管齐下,改善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住房条件。

5.扩大城镇公积金贷款适用范围。对许多城镇居民来说,公积金贷款是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对金融机构而言贷款风险相对较小。发展民生金融可考虑扩大该类贷款的使用范围,使之除可用于购买自住房外,还可用于医疗、教育及其他急需的生活支出。

6.固定收益类证券业务。一般情况下,证券市场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增加居民(证券持有者)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及普通居民的资金实力与抗风险能力,金融机构可考虑开办适合中低收入者等人群的、以政府债券及红筹、蓝筹企业债券股票为主要组合的、安全性较高而风险较小的证券业务。采取有效措施使投资者保本、增收,并且允许这些证券作为融资贷款的抵押品。

(三)发展民生金融需要制度政策层面的设计和保障

1.制度政策设计和保障的原因。通过制度政策设计和保障来推动民生金融发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尽管金融促进民生发展有其内在逻辑关系,在我国社会经济制度下更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金融机构的企业性、金融活动的商业性与市场性却也是不可忽视的固有事实。因此,要使金融活动纳入民生发展的轨道,必须有政策、制度层面的规制、引导、调整、监督与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民生金融的发展目标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民生金融与传统的商业金融相比,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和一定的社会外部性。所以,发展民生金融,除金融业自身履行社会责任,分利于民、还利于民外,政府的直接参与、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以及资金支持也非常必要。

2.制度政策设计和保障的要点。国家制度及政府政策对民生金融的支持保障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政府设立(原有及新设)、掌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介入民生金融业务;第二层面是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调整,鼓励、引导、督促、保障商业性金融机构有效、有序地开展民生金融业务。这个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从民生需求出发调整金融机构设置及网点布局。这里所说的民生需求主要是指社会中低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包括“三农”、中小微企业、城乡弱势群体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发展民生金融首先要求我们从调整、建设满足民生需求的金融体系、机构及网点开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鼓励大型金融机构、特别是具有国资背景的金融机构保留县域以下的机构网点;二是大力发展省属地方金融机构在县乡的机构网点;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小型、专业化的金融组织建设,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托租赁公司、小额担保公司及互助合作基金等;四是规范民间借贷,使其既能发挥机动灵活的融资优势,又能避免因不规范、高利贷而产生的风险。总之是要形成一个覆盖民生需求的金融体系和机构网络。商业性金融可以为追求利润而有选择性布点或撤并机构,但民生金融体系则不可出现空白和死角。

第二,民生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调整。包括制定、调整、完善、鼓励与规范民间资本进入民生金融领域的政策法规;农村房地产确权、特别是承包土地流转、抵押方面的法规制度;涉及民生金融业务的保险保证制度;中小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设定以民生金融相关指标来考核、评价、监督金融机构的考评体系等措施。

第三,支持民生金融的财政税收政策措施。包括对办理民生金融业务的机构网点及其业务实行减税、免税及财政补贴政策措施。这些财税措施不仅直接对经办网点进行支持,而且还要对其上级管理机构进行支持,以减轻经营机构开展民生金融业务的内部阻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以较少的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大量的金融系统的资金投入民生建设。

第四,建立健全民生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民生金融的性质决定了其业务活动带有一定的公共性、社会性,甚或社会救济性。按照商业性原则衡量,这种业务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而有效的风险管理又是保障民生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有责任建立包括预防、监管、分散、化解、分担、注资、贷款豁免等环节和内容的民生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机制。

“民生金融”既是金融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发展民生金融,包含了金融发展与民生发展及其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就金融业而言,涉及发展目标、实现方式手段及保障措施等问题。因此,对民生金融发展问题的探索,实质上是对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模式、金融经济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方式、以及经济文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关系的探索,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康书生.银行制度比较与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张亦春.张亦春选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吴纯.构建财政金融支农的互动机制[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1).

[6]阮小莉,胥慧.财政、金融配合力促县域经济协调发展[J].西南金融,2006,(2).

[7]邹德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效率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7.

[8]杜晓山.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10,(10).

[9]龚晓菊,潘建伟.我国消费金融的 SWOT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4).

探索问题 篇4

已知f (x) =ax2+bx+c (a≠0) , 且方程f (x) =x无实数解, 下列命题:

①方程f[f (x) ]=x也一定没有实数解;

②若a>0, 则不等式f[f (x) ]>x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

③若a<0, 则必存在 实数x0, 使f[f (x0) ]>x0;

④若a+b+c=0, 则不等式f[f (x) ]<x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

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本题是高三数学模拟试卷中的一道填空题, 讲评课时, 一位学生作了如下阐述:

2疑惑:对问题的初步思考及质疑

2.1对问题的初步思考

(1) 当a>0时, 因为方程f (x) =x无实数解, 所以抛物线f (x) =ax2+bx+c开口向上, 且与直线y=x无公共点, 即抛物线f (x) =ax2+bx+c恒在直线y=x上方.设f (x) 的值域为[m, +∞], 故y=f[f (x) ]的图像为y=f (x) 图像的一 部分, 所以y=f[ (x) ]图像也在y=x上方 (图1) .因此f[f (x) ]>x对任意的x恒成立.因此①正确.

(2) 当a<0时, 因为方程f (x) =x无实数解, 所以抛物线f (x) =ax2+bx+c开口向下, 且与直线y=x无公共点, 即抛物线f (x) =ax2+bx+c恒在直线y=x下方.设f (x) 的值域为 (-∞, n], 故y=f[f (x) ]的图像为y=f (x) 图像的一部分, 所以y=f[f (x) ]图像也在y=x下方 (图2) .因此f[f (x) ]<x对任意的x恒成立.故②正确.

而对于④, 因为a+b+c=0, 所以f (1) =0, 即y=f (x) 图像经过 (1, 0) , 而 (1, 0) 在直线y=x下方, 又方程f (x) =x无实根, 故抛物线开口向下, 转化为⑵的情形, 即④成立.

综上可得, 正确答案为①②④.

2.2对上述解法的质疑

上述过程理由似乎相当充分, 且答案与参考答案一致 (事实上, 许多做对的学生亦采用了此法) .但稍作分析却发现, 以上思考的逻辑有问题:“所以y=f[f (x) ]的图像为y=f (x) 图像的一部分, 故y=f[f (x) ]图像也在y=x上 (下) 方”.果真如此吗?显然不是.如f (x) =x2与f[f (x) ]=x4均表示抛物线, 但点 (2, 16) 在y=x4上, 却不在y=x2上.因此, y=x4图像并不是y=x2图像的一部分.上述过程不过是用错误的逻辑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纯属巧合.

3探索:对正确解法的探索及推广

3.1对正确解法的探索

方法1反证法.假设f[f (x) ]=x有解, 且设x=α, 则f[f (α) ]=α, 又方程f (x) =x无实数根, 所以f (α) ≠α, 不妨设f (α) =β (α≠β) , 则

(1) 和 (2) 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 即方程f[f (x) ]=x无解.

故①成立, 再结合y=f[f (x) ]的图像可知, ②④正确.

方法2当a>0时, 因为方程f (x) =x无实数解, 即ax2+ (b-1) x+c=0无实根, 则ax2+ (b-1) x+c>0对任意的x恒成立.

因此正确答案为①②④.

反思方法1属苦苦思索的妙手偶得, 过程独特, 规律难循, 让人有一种“难以释怀”的遗憾;而方法2过程简捷, 思路自然流畅, 给人以“豁然开朗”的顿悟, 更重要的是, 它给了我们继续探究的信心和冲动.由本题的结论可知:设f (x) =ax2+bx+c (a≠0) , 若方程f (x) =x无实数解, 则f[f (x) ]=x也一定没有实数解, 那么方程fn (x) =x解的情形是否也有此规律?若方程f (x) =x有实数解, 情况又将如何?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3.2对问题的推广

以下设f (x) =ax2+bx+c, 为方便讨论, 不妨设a>0, 并规定f0 (x) =x.

3.2.1f (x) =x的解对f[f (x) ]=x解的影响

命题1若方程f (x) =x无实数解, 则方程f[f (x) ]=x也无实数解.

上述方法2已证.

命题2若x=x0是f (x) =x的解, 则x=x0也是方程f[f (x) ]=x的解.

结论显然成立.

3.2.2f (x) =x的解对fn (x) =x解的影响

命题3若方程f (x) =x无实数解, 则方程fn (x) =x也无实数解.

证明若方程f (x) =x无实数解, 则ax2+ (b-1) x+c>0对任意的x∈R恒成立, 所以对任意的x∈R, n∈N+都有

命题4若x=x0是f (x) =x的解, 则x=x0也是方程的fn (x) =x的解.

证明当n=1时, 由已知得f (x0) =x0;

命题5若f (x) =x有两个实根, 则fn (x) =x至少有两个实根.

以下用数学归纳法证:fn (x) -x中含有因式f (x) -x.

(ⅰ) 当n=1时, 显然成立;

(ⅱ) 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 即fk (x) -x中含有因式f (x) -x, 则当n=k+1时,

由 (ⅰ) (ⅱ) 得, fn (x) -x中含有因式f (x) -x.

因为方程f (x) =x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所以方程fn (x) =x至少有两个实根.

3.2.3f[f (x) ]=x的解对f (x) =x解的影响

命题6设y=f (x) 不存在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 若x=x0是f[f (x) ]=x的解, 则x=x0也是f (x) =x的解.

证明反设x=x0不是f (x) =x的解, 即f (x0) ≠x0, 则A (x0, f (x0) ) , B (f (x0) , f (f (x0) ) ) 是函数图像上不同的两点, 又因为f[f (x0) ]=x0, 故A, B两点关于直线y=x对称, 这与y=f (x) 不存在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矛盾.

3.2.4fn (x) =x的解对f (x) =x解的影响

命题7设函数f (x) 在D上单调, x0∈D, fn (x) ∈D.若x=x0是fn (x) =x的解, 则x=x0也是f (x) =x的解.

证明不妨设f (x) 是D上单调递增函数, 假设f (x0) >x0, 则

fn (x0) >fn-1 (x0) >…>f (x0) >x0, 这与fn (x0) =x0矛盾.

4几点思考

4.1注重解题反思, 提高解题能力

反思, 是对尚未解决问题的上下求索, 又是对已有解法和结论的审视和批判, 对解题过程深层次思考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波利亚指出:通过回顾、审视所完成的解答, 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思路, 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如果没有了反思, 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因此, 反思是对解题过程深层次思考的进一步深化、整理和提高的过程;是进一步开发解题的智力价值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4.2善于延伸推广, 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中很多结论, 通过探索与研究, 可以延伸与推广, 有利于将一类问题整体把握.对一些命题类比迁移, 通常可以将条件或结论进行相似变换, 留同增异, 由低级推向高级, 由静态推向动态.这种对知识和方法延伸和推广, 有利于思维的变异和发散, 通过类比、猜想、探索和发现将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 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优化.通过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 以灵感的深邃洞察问题的内涵, 用灵感的敏锐捕捉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方法中提炼数学思想, 提高思维能力.

探索, 给予我们独具发现问题的“慧眼”, 使我们紧握窥探问题内在规律的“钥匙”, 更让我们体验“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 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4.3立足寓学于教, 不断完善自我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同时也是学习者.反思和质疑的习惯是教师进步的动力, 探索的冲动更是教师灵感和智慧的源泉.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做到对数学知识的历史演变有透彻的理解, 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深切的体会, 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较强的能力, 才能保证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方法网络的多元化, 实现高层次的融会贯通,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 乐于“传道”, 精于“授业”, 从容“解惑”.

参考文献

[1]王兴东, 顾新辉.二次函数迭代的一个问题[J].数学通讯, 2005, (13) :24-26.

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探索 篇5

高玉林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高中)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问题设计”教学备受关注,已经成为最为“抢眼”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的好处颇多,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学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学习能力,还有思维的养成,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课改的途径。

关键词:问题设计;自主学习;探索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研究态度。”教师让学生提出多种问题解释,然后让他们自己在实践探索中去对假设进行肯定或排除,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再是消极的掌握,带着问题探索,在探索中掌握。

一、问题的切入

1.课堂问题设计怎样才合理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不能没有互动,教师只是对教材做详细解释,学生只是专注地听,看似井然有序的课堂,其实对学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他们只是一味地听教师的标准答案,然后机械地做笔记、抄答案,在此过程中,他们只充当了知识的受体,却没有发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必须有互动,但是,互动太多,也会影响课堂质量,有的老师喜欢一问一答的形式,整个课堂可能都是以问答为主,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有两点:(1)影响课堂的进度,该传授的知识没有得到有效传授,而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问题上;(2)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惧怕感。

2.深挖教材,使问题更具探索性

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发问都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问什么样的问题,问几个问题,教师在课前都是应该经过周密筹备的,历史问题的切入点可以有:引用材料发问。这是我们高中历史课堂上还有试卷上最常见的发问方式,引用史实材料进行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打开思维,而且也能增加他们对历史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带着问题学习

学无止境,只要愿意去思考探索,总会有新的收获,在高中时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好课本知识,但是学好课本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吗?不行。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教师总是在寻求各种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牢牢记住不忘的方法,为什么说“记住不忘”?经历过高中生涯的人都知道,学生的学业繁重,特别是文科生,要记要背的东西太多,他们几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背书上面,但是,这样死记硬背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样死记硬背得来的都只是暂时性的,原因何在?那就是他们对所背内容的理解不够。怎样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那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懵懂的地方不要跳过,而是要对着自己发问,再去寻找答案,问题解决了,对学生的记忆也是长久性的。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设计同样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自己给自己制造关卡、难题,并且自己去解决,这不仅是简单的善于提问的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起着很大作用。在高中,学生看似都在刻苦学习,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并不是在自我约束中学习,而是在教师和家长,甚至中国式教育的压迫下学习,如果他们在高中时期仅仅是机械地学习,那么,有朝一日,这批学生跨入大学门槛后再没有人来监督他们学习的情况下,他们呈现给世人的又是另一副模样。

三、探索中前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新课改的大旗下,“问题设计”的脚步并没有停滞,怎样使问题设计变得更加有效有力,专家学者们都还在进一步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收集材料,创造直观、形象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以发展学生的潜力,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问题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不可小觑,通过问题设计,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来获取知识,能够让学生的努力和智力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展现,而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会加深,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而这些学习的索引就是带着问题学习。所以,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探索精神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索精神;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76-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大众数学和问题解决的现代教学思想已成为一个热点,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检查、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课题中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问题解决作为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恰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充分挖倔数学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习题作业、应用问题等,在教学中遇到相关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和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三、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

解决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数学活动,其主要目标不在于认识的结果,而着眼于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创设条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情境,触动人们主动地去观察、猜想、试探和发现,这是一种建构活动。解决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动态地分析可能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进行问题的建构或引申,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利用机会适当增补一些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开放性问题并不排斥传统形式的数学题。问题是教育思想的变化,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渗透,启发学生多思善谋,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动他们去探询、去发现。一方面在数学内部不断地发生出新的理论问题导致对数学基本知识理解的深入,另外在社会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价值的认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认识到数学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的内部动力。

四、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别人思考。学生编题的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让学生编拟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表示,编拟出一道数学应用问题。这一作业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数学建模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编拟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练习过程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真谛──将数学思想与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之中,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数学是根据人类自身的思想对世界的认识,反过来它又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

五、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他们的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诱因。一个好的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问题应该有如下的某些特征:1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2、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3、易理解,问题是简明的,问题情景是学生熟悉的。4、时机上的适当。5、难度适中。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索 篇7

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 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开发或者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企业可以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 为其他管理系统提供基础平台。人力资源信息包括最为完善的员工背景信息, 可以说是企业所有员工作为丰富的信息库。对人力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企业在进行其他管理时方便地调取各种信息。

其次,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考勤、工资发放、员工信息管理等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日常性的事务, 往往要持续占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 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 而且容易出错。同时, 因为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一些基础性的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显得十分繁杂, 并且收集到的信息不能有效的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使上级的有关信息和资料直接传递到基层, 有利于管理和政策的实施。另外,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企业迅速、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 加强内部沟通, 加强对全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时监控,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2.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障碍

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从80年代初开始兴起于国外, 随着90年代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趋势更是愈来愈明显。而我国在80年代初才刚刚实现改革开放, 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理念更是90年代以后的事, 受困于我国落后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保守僵化思想,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并不顺利, 一般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的管理较为复杂, 牵扯到企业内部的每个人,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如此, 所以企业各方的配合支持是极为重要的, 尤其是高层人员, 更是需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有不少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理解不够, 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很多的管理者认识不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目光短浅, 只关注能直接创造效益的项目和工作, 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甚至是负担。

(2) 企业信息化的硬件水平较低。所谓企业信息化的硬件, 主要是指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操作水平、建立信息化企业人力资源库所需的设备等等, 这与被称为企业软件的信息化管理观念正相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不光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 同时这些管理人员还需具备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未来规划的理解, 对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熟悉, 还要具备做企业员工思想工作的能力。因此, 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不但是IT人才, 还是人力资源和IT的混合人才。

3. 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方法

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系统的建立, 在技术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协同办公。将办公收发文件的处理与其他各项业务活动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协同, 达到业务信息处理和办公自动化相结合, 办公和业务协同, 利用办公自动化协同并推动业务信息化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处理。

(2) 协同档案管理。将员工的档案管理与日常业绩考核的相关信息进行协同, 利用信息系统完成档案的自动归档, 提高档案管理的功能, 方便信息的检索, 使得业务管理与档案管理进行互动, 提高档案管理的管理效率, 同时提高业务的处理能力。

(3) 人机协调。通过业务技术的处理, 实现人机的协调工作, 包括时间的协调, 业务处理的协调, 从业务处理的各个角度通过信息系统提供业务辅助, 能够提供即时的信息帮助;并通过操作人员的合适处理、简单操作进行业务的处理, 达到人与机器的充分协调。

(4) 数据信息自动匹配, 辅助业务决策。在员工管理的过程中, 考核人员经常要对多种考核标准、管理要求、法规依据等因素进行检查然后再做出合适的处理结果。在系统中利用计算机查找各类供参考的规则或事实, 并自动对数据进行匹配, 提示信息提出处理建议, 让管理人员可以从容地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最恰当的处理。

(5) 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数据的输入输出是系统使用及性能的重要体现, 达到合理简便的数据输入, 系统采集足够的信息资源, 有效的数据输出, 展现系统的处理结果, 以实现系统的信息化目标。这要求系统必须能够实现输入的正确性、规范性、合法性和便利性, 也保证输出的数据丰富、灵活便捷、具有人性化。

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探索 篇8

一、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效应分析

1.减少经营活动交易费, 降低代理成本

首先, 企业并购后, 将减少经营活动交易费。实际上, 企业并购是为企业组织对市场的替代, 完成了外部交易的内部化过程, 因为在允许的情况下, 企业组织成本比在市场上开展交易的成本低, 这将大大减少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交易费。其次, 降低代理成本。企业经营权、所有权分开时, 因为企业所有者、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出现分歧时, 就会自然出现代理成本, 而实现并购之后, 则大大降低了代理成本。

2.发挥税收互补优势, 提高企业价值

企业在执行并购的整个过程中, 能全面利用税法的相关规定, 将处于具有盈利潜能的企业并购, 特别是当企业属于高盈利性质的企业时, 能全面发挥税收上的互补优势, 提高企业价值, 大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企业实施并购后, 能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发挥共同担保的作用。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成因分析

1.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主要包含三部分:一是企业并购前的财务风险。该风险主要是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盈利能力判断不足。二是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该风险主要是:现金并购、股票并购、杠杆收购方面的风险。三是并购之后整合中的财务风险。该风险主要包含内外部财务整合、资产负债, 以及财务组织机制方面的风险。

2.企业并购的风险成因分析

(1) 企业并购前的财务风险分析。企业并购前对目标企业信息存在不对称情况, 导致对其资产的盈利能力、资产价值的综合性判断上很难做到精准, 并购价格可能高于合理价格, 使企业花费更多的资金来置换。

(2)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一是现金、股票并购风险分析。企业使用现金并购存在较大的筹资压力, 如果并购方融资能力不强, 就会出现资产流动性风险。而使用股票来进行并购, 目标企业如果实际掌握的控制权, 就会成为企业新主人, 侵害原股东利益, 而发行新股, 则意味着企业原来股东也会直接参与利润的分配, 就会稀释股权, 股价会出现波动, 不利于企业业绩的增长。二是杠杆收购的风险分析。企业采取杠杆融资方式特点是具有高负债率, 这样就会出现偿债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债权人为保护其利益, 设置保护性条款, 增加偿债压力, 或者是债务期限安排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3) 企业并购后的财务风险分析。首先, 外部财务整合风险分析。外部财务整合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是因为并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所致, 比如行业发展情况等, 对于外部风险企业需根据外部变化, 适当调整并购举措。其次, 财务整合的内部风险成因。内部财务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融资后续风险。在债务资本融资结构中, 企业如果高负债, 在整合期间还款压力大, 就会影响到企业实际盈利能力。在股权资本的融资结构中, 发行股票会分散控制权, 导致股东利益受损, 并购企业也存在被并购的风险。二是资产负债风险。一般来讲, 资产负债主要是通过购买、回购、托管等方式来进行, 是对目标企业资产加以重新组合,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并有效分离非主营性业务, 提升资产效能。三是财务组织机制方面的风险分析。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后, 需要从机制上对目标企业开展整合, 便于确保并购企业的整体效益。

三、规避财务风险, 提升企业并购效能的举措

1.全面做好目标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工作

企业在进行正式并购前, 需要全面做好目标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工作, 科学改善两者在信息上存在的不对称之处, 科学确定目标企业价值, 并有效降低目标企业的估价风险。在进行并购前对其展开审查与评价, 同构考虑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对其财务情况、产业发展环境, 以及经营能力开展分析, 还需要使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目标企业展开评估, 确定企业实际价值。

2.开展金融风险资信调研, 科学确定融资路径与支付方式

企业在实行并购需要全面推进金融创新, 金融工具使用上呈现多元化, 这使企业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能采用更为灵活的结算方式, 这样资金来源与成本也会更富有弹性。特别是伴随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推出实效性强的金融工具, 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加大对社会资金的利用。

3.全面做好财务整合期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首先, 在进行整合前认真开展财务审核。重点是对并购企业资源与管理效能的审核与对目标企业开展的审核。审核不仅是为并购企业实现正常运转进行科学性分析, 也是发现并购在财务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这样能做到针对性, 提升财务整合效能。其次, 开展财务控制工作。在进行正式整合前, 财务审核是确保财务整合成功的基础, 财务控制是确保财务整合的重要手段。

总之, 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效应不仅能减少经营活动交易费, 降低代理成本, 发挥税收互补优势, 提高企业价值, 通过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成因分析后, 发现规避财务风险, 提升企业并购效能, 不仅需要全面做好目标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工作, 开展金融风险资信调研, 科学确定融资路径与支付方式, 还要全面做好财务整合期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提升企业并购的财务管理水平。

摘要:企业并购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举措, 展示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也应看到对理性投资、企业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解决好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 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因此, 研究企业并购后的财务实施战略, 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模拟实践问题探索 篇9

1 我校会计专业模拟实践的现状

(1) 我校系中等职业学校, 会计专业是我校常设精品专业, 面向全国各类中小型企业, 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操控能力较强的初级会计人才。

(2) 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日常的模拟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整体教学与毕业前夕的综合模拟训练相结合。在日常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 每周安排一次日常模拟实训, 纳入该课程正常教学体系, 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进行手工模拟操作, 达到所学知识及时理解及时消化及时应用的目的;所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等理论课程学习完毕, 毕业前夕安排一个月的综合模拟实习训练, 以便让学生将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 通过系统的、完整的、连贯的会计流程的模拟试训融会贯通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3) 手工记账程序与会计电算化处理程序相结合。在我校日常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 就基础会计课程主要安排了手工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教学中, 不仅安排有日常的手工模拟实训, 还安排日常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训;毕业前夕综合模拟实训也同样采取两种模式各自进行。硬件上, 也同样配有手工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

2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 会计模拟实训有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大大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深深感受到, 动手操作是强化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一把钥匙。会计基础理论对初学者而言是非常抽象化的概念, 通过老师课堂教学及口头语言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消化, 但是通过让他们亲自参与手工模拟实训, 比如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自作自制原始凭证、亲自动手收集外来原始凭证, 就很快能使得他们对原始凭证有一个直观的具体的认知。诸如此, 通过会计教学各阶段的模拟, 学生从对会计主体的认识到对会计机构的设置, 从会计人员岗位到会计核算制度, 从原始凭证的处理、传递到记账凭证的填制、复核, 从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账务处理的各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整个流程, 都有了整体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 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就有了整体性和系统性。

(2) 会计模拟实训教学是传统教学理念转向现代教学理念的标志。传统的课堂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双方即“教”与“学”, 其实是一种单调的“说”与“听”的关系, “说”者是主动的一方、也是单调的一方、更是强迫的一方, 说教者往往是“滔滔不绝”;但“听”者则是被动的一方、也是乏味的一方、更是被迫 (听讲) 的一方, 往往是“不知所云”。课堂上传统的“教”与“学”双方严重脱离甚至对立, 缺乏有效的互动、缺乏双方相互之间的交流、缺乏被动者的亲力亲为, 这种教学模式下, 如果讲授者再无法用自己精湛的语言能力吸引听者, 那么又谈何教学效果呢?尤其是会计专业教学, 作为教师很难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的填制、登记等这种实用性很强的内容用文字用语方来表达透彻。而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实训, 让学生变为参与者、操控者、主动者, 在实训室接近仿真的环境下, 让学生亲自完成原始凭证的制作、记账凭证的填制、各类账簿的登记等工作, 同时在操作中理解理论掌握基础知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3)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是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及日常教学中的手工账务处理阶段的模拟实践, 学生往往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子技术的进步、发展和完善, 会计的账务处理也进入电子化时代。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处理的大环境, 也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程序。所以通过学校实训场所, 有效开展校内电算化模拟程序的练习操作也是会计专业学生模拟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当代社会各行各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也是现代化会计人才的基本体现。

3 会计模拟实践中的问题

(1) 校内模拟实训室及实训项目仿真程度较低。

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过程, 其实就只是学校利用固定的场地, 通过建设实验室的方式, 假设将企业日常的会计记录会计核算等账务处理程序搬迁到实验实训室, 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及真实的账务处理程序是无法搬迁和复制的, 这本身就仅仅是一种假设, 是一种仿真模拟企业经营核算的行为。很显然, 这种仿真的环境与具体企业实际经营环境有太多太大的差异, 校内日常及综合的会计模拟操作都无法像企业日常的会计业务处理那样全面具体, 往往选取一定时期 (通常是一个月) 的业务作为实训内容, 所以, 不论从业务涉及的范围还是从业务涉及的广度、深度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同时模拟实践也往往是按事先设定的模式进行, 在全面性、动态性、随机性、真实性等诸多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实训效果也大打折扣。

(2) 会计模拟实训中往往忽视职业岗位的设计。

在日常模拟实践及综合模拟实践中往往注重整体业务的登记记录核算, 尤其是把大量的精力用于会计账务的处理中, 通过取得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报表等具体的会计处理过程进行一些具体的、机械化的操作, 而忽视了会计实际工作中的岗位设计、岗位分工, 岗位的基本要求等方面的实践, 也不重视具体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基本素质等能力的培养, 这样, 就很难脱离理论体系的严重束缚, 达不到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对不同会计岗位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

(3) 指导教师普遍缺乏实际从业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 理论教学一线教师兼任实训指导老师的现象非常普遍, 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工作者, 很少有机会深入企业一线获取实际的工作经验, 模拟试训指导老师的知识体系也主要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 没有直观的第一手的资料可用, 也缺乏一线实践的经历和亲身经历的实际演练经验, 更缺乏在社会在企业具体会计工作岗位上的磨炼, 所以, 在给学生指导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程序制作、填制、审核一下凭证, 做一下会计分录, 登记一下账簿, 编制一下简单的报表等工作。难以真正摆脱理论教学中的教条和呆板。

4 解决会计模拟实践问题的对策

(1) 进一步提高对会计模拟实践的认识, 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

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动手操控能力。设立会计专业的各级各类院校首先要从思想上理念上充分认识到会计实践实习的重要性, 坚定不移地树立起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操控型、技能型会计人才的教学理念, 认识到校内模拟实践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尽快适应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 真正认识到这一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紧迫性, 切实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手工模拟实训室及会计电算化实训室, 并做到有效利用, 这是会计模拟工作中的基本的硬件设施。

(2) 重点打造高素质的实践型指导老师队伍。

指导老师在会计模拟实践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学生在校内模拟实训的整个过程, 从具体的模拟安排、模拟内容到具体的模拟操作都需要在指导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完成, 模拟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贴近企业生产经营及账务处理的客观实际, 所以指导老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实际实训效果。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自身的理论资源理论优势, 对校内理论知识扎实、敬业有能力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和锻炼, 鼓励激励他们走出校门, 到各行各业各会计岗位任职兼职, 经受社会实践的磨炼, 取得第一手的从业经验;同时, 利用兼职的模式, 通过各种渠道聘请社会上有实际会计从业经验的会计人员作为校内模拟的指导老师, 让他们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通过现场模拟指导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训室通过仿真的模拟训练最大限度地感受实际的工作气氛, 从而尽可能达到最佳的模拟实训效果。

(3) 会计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有机结合。

不论是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还是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训, 都应将手工模拟和电算化模拟结合起来。手工模拟侧重训练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 侧重传统会计理论及传统会计理念及方法的运用, 是学生未来就业从事会计工作的基础, 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 尤其不要漏掉会计工作基本功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考核, 比如手工点钞技术、手工珠算技术、账页凭证的装订等能力的训练, 在加强手工模拟的同时更应加强电算化模拟的训练, 让学生熟悉熟练掌握应用各种会计软件, 这也是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会计专业模拟实践的实际状况, 分析会计专业教学实践的必要性、探索会计模拟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的措施, 以期进一步推动会计专业校内模拟实践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会计伦理问题的道德探索 篇10

1 会计伦理的理论阐释

对会计伦理问题的研究切入点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辅以伦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经济学的概念支持来进行阐发的。

1.1“经济人”的理论假设

对于假设的方法论研究, 恩格斯曾有段至理名言:“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 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在莫茨和夏拉夫的合著《审计理论结构》中也提出“假设对任何学科的发展均是不可缺少的, 假设是建立任何理论结构的基础, 同时假设又将面临着知识更新的挑战”。

古典经济学家率先提出“经济人”的理论假设, 之所以提出“经济人”的假设, 其目的是凸显“经济人”的特点是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两个世纪之前就已经言称, 屠夫、面包烘焙师、酿酒师傅之所以向人们提供他们的劳动成果, 不是因为他们的善良和同情, 而是为获取金钱的心理所驱动。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 每个人在做各种抉择时, 首先将以个体所能获取怎样的利益为出发点。在古典经济学对“经济人”贪图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基础上, 新经济制度学者对“经济人”的行为作出进一步阐述, 提出了两个假设的理论观点: (1) “经济人”行为中的相对理性假设; (2) “经济人”投机取巧的行为假设。“相对理性”是指社会人有通向理性的思维意识, 但是是相对的。投机取巧的行为则是指在现实社会总会存在这样一群人, 在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 会采用一些为社会公众标准所鄙夷的手段, 如欺诈、偷盗、背信弃义和谎言等。

上面阐述的两个假设和之前论及的“经济人”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特点相结合就构成了新经济制度学者提出的对于经济人行为的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是利益最大化。“经济人”是利己和逐利的, 在经济活动中谋求效用的最大化。这里所提及的效用包含了能用金钱计算的物质财富, 也包含不能通过金钱来计算的潜在物质消费, 如身份地位、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等。所以, 追逐效用也即利益的最大程度的获取是“经济人”无法抵制的财富诱惑。

第二是相对理性。“经济人”具有相对理性, 是因为他们在追逐效用最大化同时, 也要受到来自国家法律、行业法规和社会道德力量的控制和约束。“经济人”在为自己谋取物质财富时, 会绞尽脑汁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 换言之, 逐利的经济人都是狡黠的, 他们总是从现实社会中推行的制度中间寻求一切可能的追求物质的途径, 用不择手段形容这一行为是最贴切的比喻。但是, 再聪明的“经济人”也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 他们的聪明智慧也有自身的局限。不可能存在超越自然的绝对聪明人, 因而, 每个生活在现实的人的理性都是相对且有限的。这表现在个体一生中可使用的时间和空间是受到限制的, 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拥有的信息资源是屈指可数的, 再加上人们对自己对外部世界变数的不可掌控性。由此, 个体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程度获取时, 会时常陷入一种“无序和盲目”的尴尬窘境。

第三是投机取巧行为。“经济人”逐利的本性使他们一旦获得不可多得的机会, 就存在着利用扭曲事实、篡改数据和欺上瞒下的手段来取得物质财富积累的行为。因而, “经济人”在经济交易行为中很有可能会做出违反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的选择。如企业领导人为了虚报企业利润, 逃避政府部门的税收等, 授意会计工作人员实施相关行为, 导致会计人员会受到自身利益和合作契约关系的限制, 无法做出公平公正的选择, 必将走向自觉或不自觉的道德沦丧的危险境地。

1.2“道德人”的理论假设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对“经济人”的假设理论进行深入的反思之后, 提出了“道德人”的理论预设, “经济人”理论的提出明显是先于“道德人”的。在这样的基础上, 亚当·斯密进一步提出大胆的理论假设, 他假设“道德人”是有善恶之分的, 而“经济人”的本性是排他和利己的。因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 由于社会机制也会对“经济人”产生相应的限制作用, 因而, 针对“经济人”理论假设中的漏洞,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调控和制约使得“经济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道德人的特性。对社会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起作用的, 除了经济体制之外, 还会与整个现实社会的文化取向、价值伦理和政治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了维持“经济人”和“道德人”在经济实践中的相对平衡, 马克斯·韦伯鲜明地提出了“道德人”的理论概念假设。

“道德人”的理论概念假设, 意指在现实社会中秉承一定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传达一种崇尚至高德行的高尚情操的人, 简言之, “道德人”就是践行某一时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并以身作则的人。“道德人”的显著特征是:他的言行举止是贴合时代精神风貌的;相较于“经济人”的利己的本性特征, “道德人”的本质特征是利他的。当然“道德人”也有利己的一方面属性, 但是“道德人”最为根本的人性特点是不能对他人造成危害;“道德人”是以“人之初, 性本善”为其逻辑起点的;“道德人”是基于人性某种特质的抽象的假设。“道德人”把履行社会崇尚的道德行为准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标准。他们推崇道德的力量, 注重经济交易的诚信守义, 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 依然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不盲从社会, 不趋炎附势, 他们对弱势群体始终保持着人性关怀和无私援助。“道德人”的缺陷在于其由于将道德的尊崇放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 以致忽视了经济在社会生活中运行作用。

1.3“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有效结合

通过前面的论述, 可以看出“经济人”和“道德人”是相互矛盾的两个理论概述, 这一点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已经有明确的阐释。《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承认“经济人”在社会交易活动中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而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也不否认人在道德威慑作用下所具有的恻隐之心, 难道“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就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吗?

在当下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中, 把“会计人”解释成“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有效统一, 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是行得通的, 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二者有机的结合。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首先就是要满足自我生存的需要, 要获取最大化的利益所得, 这就导致了“经济人”的存在;而当人充当社会存在物的角色时, 他必须在要与社会和其他人群的交往中才可能继续延续下去, 所以, 他在必要的时候要承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 在关键的时刻还要具有奉献精神, 这就是“道德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担当。这样一种现实状况, 自古有之, 当下更无法回避。因而在会计的经济活动实践中, 要从经济和道德两方面的因素来平衡。会计人在谋求效用利益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和尊重社会经济目的的实现, 并在会计实践工作中体现一定的职业道德情操。

2 会计的伦理学理论基础

2.1 会计的本质特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就曾提出“会计当而已矣”。“当”的含义是指会计核算时要严格按照财政制度办事, 实事求是地按原则履行会计职责, 该收多少就收多少, 既不能少也不能超过规定的金额。《说文解字》中对会计也有适当的解说, “计, 会也, 算也, 从言从十”。又解释到“言”字“直言曰言”, 就是实事求是。又说“十”, “十乃数之具也”, 指的就是根据现实情况真实记载会计数据, 准确核算。因而, 从对会计的历史文献梳理来看, 会计的实质是对社会经济运行活动的真实记录, 确保所记载会计数据信息的内容准确, 数字真实, 资料翔实。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对会计的实质一直存在两方面的理论观点: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是在1980年首先由杨纪琬、阎达五率先提出的, 其理论观点是将会计的实质理解为一种管理行为, 此理论对于激励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进取心, 鼓励会计人员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做出应有的努力, 提高改革开放后会计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 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信息系统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观点,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提交的报告“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就指出会计活动其实就是“在本质上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撰写的第4号报告也指出“会计是一项提供信息的服务活动”。马克思的长篇巨著《资本论》中也对会计的本质做出自己的判断, 指出“价值决定及与此有关的簿记”, 这句判断的主旨是认为会计的本质是对经济运行活动的“价值、过程和综合”的体现。马克斯·韦伯对会计的实质的观点是“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 并且是“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依据会计进行调节”。依据这种理论标准会计的实质“按理性原则来核算和调节经济活动”。亚当·斯密对这种观点进一步延伸, 真正的理性原则就是“道德人”对“经济人”的规范和引导, 其核心理念就是敦促人们在获取个体效用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效益的实现。

2.2 会计的伦理学内涵

按照一般的推断, 人们会认为伦理学与会计学是毫不相关的两种领域, 但就究其本源, 会计活动其实是一种伦理行为, 是一种道德理性、道德训诫和道德行为的综合, 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

从远古时期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剩余产品分工开始, 就顺其自然形成了对物品的计数和统计, 自此, 会计与人的道德伦理就紧密缠绕在一起。人们在对财务进行管理的时候, 不可避免要有基本的数学计算的过程, 因此, 会计在财产清算的时候会有意识地从恪守客观真实的立场逐渐演变成为会计职业操守中的尊重客观规律的原则和会计财产核实中的账目和财物必须相一致的原则。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西方的会计鼻祖卢卡·帕乔则指出会计行业的原则就是诚实守信人的职业, 会计职业所囊括的有关账户清算和数据记录的整个过程都必须融入高尚的道德行为和没有任何利己之心的诚实。

从理论角度来审视, 人类所有活动都涉及伦理层面的内容。首先, 人们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自身物质生产的需要, 也同时要满足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精神层面的追求则是包含了道德的追求。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们在参与物质生产实践的时候, 必须把道德原则归入其自律的范围之内。因而, 会计人要成为为社会所接纳的人, 在从事本职工作时, 需要把会计个体效益和社会集体利益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采取科学真实的态度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 任何一种形式的会计主体的行为都是代表了主体的主观价值标准, 会计人员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能力、品德、信仰和道德精神投入到对象物上, 进行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衡量会计的行为和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内容和凭据, 以物的形式出现的财务数据, 必将被人们所精神对象化。会计人在审核财务数据和报表时, 会有意识地将自身的价值理念投入到整个财务工作流程中去, 由此得出相应的财务审核结果和数据评判依据。因此, 会计的实践活动中伦理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 伦理道德是会计职业实质性的、内在的需求。

3 国内会计领域的伦理问题分析

经济的繁荣发展, 必将带动会计领域的高速跃进。也正因为如此, 各国会计行业出现了自会计职业产生以来最为令人瞠目结舌的道德伦理失衡现象。为此, 有学者对此状况予以深刻细致的分析, 学者俞安畅在1987年就对会计行业中出现的十种道德危机进行了诠释。学者蒙丽珍等进一步总结了会计职业伦理道德失重的若干表现:虚增盈利、虚增资产、虚增成本、虚减负债、隐瞒亏损、隐瞒利润、账外设账、截留收入。在《会计腐败控制论》一书中, 作者更是指出了会计腐败的八种表现, 即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公物、集体私分公款公物、公款吃喝与旅游、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会计造假、严重失职等。

会计领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大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能够严格遵守社会道德原则和法律章程, 为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生活福祉的提高身体力行, 甘于奉献。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对中国大地的席卷, 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推进,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现象出现了多元格局, 国内会计领域的道德沦丧现象甚嚣尘上, 主要体现在观念层面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会计职业道德伦理的滑坡和会计领域的渎职犯罪现象的频发。

3.1 观念层面的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社会中存在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人性扭曲现象作出了笔触犀利的批判, 并指出个人主义在资本社会中的畸形发展已经无法遏制地带来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分崩离析。个人主义坚信“单个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或尊严”, 把个体的利益的实现看作是行动的目的, 而把集体和社会当成实现个人利益的方式和手段。极端个人主义的处世哲学必定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他们的行为方式触及了社会所尊崇的道德和法律底线。

贪图享乐、金钱至上和本位主义是会计行业出现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三种表征。贪图享乐型把人的生物性本能需要置于人生意义的首要地位, 把享受生活, 躲避疾苦看作是人的本性使然, 把人的生理满足当作人活着的价值体现;金钱至上型就是为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不惜一切代价, 所谓欲壑难填, 为实现对金钱的占有, 隐瞒、假造、毁坏会计数据资料和营私舞弊, 为了越来越膨胀的贪欲, 不惜铤而走险, 走上犯罪迷途;本位主义是狭隘的小团体意识, 缺乏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 为了迎合少数人的私欲而损害大多数的利益。

3.2 规范层面的问题

《国际会计职业道德准则》1980年对会计职业道德制定规范, 作出了“独立、客观、正直、保密、业务能力、技术标准和道德自律”等诸多方面的标准界定。会计职业伦理道德的提出是来自会计实践领域的指导, 它鲜明指出会计人在会计实践中应该执行哪些工作职责, 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具备哪些工作作风、道德情操和职业态度。在国内当下的会计工作实践中, 存在着某些工作人员为了获取不当财富, 采取违背职业道德规则的做法。例如, 随意变更企业利润的核算方法、不负责任地改变企业成本和企业财政收入的确切时间、虚报企业的实际收入等。以致使企业的会计计算信息严重与事实不符, 假账现象频繁发生, 我国会计行业职业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3.3 行为层面的问题

行为层面主要是指道德行为方面的僭越倾向, 根据会计道德失范行为对集体和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 可分为不当行为、较恶行为和极恶行为三种。

会计不当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方面。会计行为不当的作为是指会计人在具体的工作中并没有违反法规的行为发生, 而是窥见法律制度的空隙来编造与会计信息不相符的行为。这种不当的会计行为使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对于企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破坏性作用, 同时受到利益损坏的还有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整个社会。会计不当行为中的不作为是指一种与职业道德操守相悖的表现, 它的实际表现是放弃对会计行为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 在需要作出择断的时候拒绝行使自己的道德评价义务, 用个人的喜好为托词躲避履行道德职责。

会计较恶行为是指企业负责人和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遵守相关会计法规章程的做法, 属于会计违法的行为。其明显的特征是: (1) 涉及金额有限; (2) 违法行为不恶劣; (3) 从对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利益造成的后果来衡量, 危害程度并不显著。

会计极恶行为就是指会计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 指会计人为了获取非法财物, 在交易活动中凭借职务身份的掩护, 实施各种非法途径破坏社会经济秩序, 触犯了国家制定的关于会计行为的相关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4 会计的道德教育建构

4.1 会计道德教育的理论含义

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一定社会组织结构为了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伦理准则, 自觉承担相关道德责任和义务, 而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向人们施加的道德训诫。会计道德教育是指依据会计实际工作特点, 有步骤、有条理、有计划地向会计人灌输社会道德规范, 以督促会计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自觉执行会计道德标准行为。会计教育具有整合性、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循序渐进性和实践性。

会计道德教育的整合性是指形塑会计人的职业道德情操是一项综合的任务。会计道德伦理是会计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所以, 会计道德教育工程不能单一机械地、孤立地完成, 必须是各个道德元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

会计人道德教育的循序渐进性是指塑造会计人高尚的道德品德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的系统任务, 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 需要不断地向会计人进行道德感染和品行熏陶, 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是会计人经年累月地接受道德洗礼和行为感化的结果。

会计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表明, 会计人的道德水平提升必须是从实际工作实践中获得的, 这意味着会计人的道德培养过程是“知”和“行”的有效结合。道德涵养的修炼是以实践为其基石的, 这一点是西方古典哲学家是早就洞察到的, 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品德的形成必须要经由习惯的养成和实践的积累两条途径得以完成。康德和黑格尔也认识到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如果不能经受实践的反复考验都不能冠以道德之名。所以, 会计人的道德伦理教育一定与会计工作实践和社会实际需求相一致, 脱离了实践这一重要的环节, 会计人道德的完善就是空中楼阁, 水中浮萍。

会计道德训诫的核心就是利用道德伦理的影响来引导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道德伦理教育就是要规范和训诫会计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来激发其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做出优良表现。

4.2 会计道德教育的理念更新

会计教育是“塑造会计业未来典范的摇篮”, “造就会计道德楷模的圣殿”。会计道德教育如此强大的辐射功能必须在会计领域的经济活动中发挥其作用, 而目前国内会计道德伦理教育理念和活动都已经不适应会计自身发展的需求, 需要更新现有的道德伦理观念, 在会计人道德教育环节的制度层面、教育层面、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个环节实现观念的科学创新和大胆尝试。

会计的道德教育观念创新要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思维模式, 改变以往的直线思维和平面思维方式, 会计教育观念更新要以会计行业为保障, 要以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为基本前提, 才可以制订出合乎科学规律的培养会计人才的课程目标和教学体系, 使会计教育改革内容更具合理性和前瞻性。在具体的会计教育实施过程中, 要转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强调专业业务知识的增长, 忽视职业道德伦理的塑造;关注会计人的学历资格认定, 忽视非学历持续教育;重视会计人在学校的道德伦理教育, 忽视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培育等的情况。

4.3 会计道德教育的过程创新

提高会计人职业道德水平关键的环节在于通过会计培训学校、各政府财政机关、公司事业单位和各个会计学会和协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这些道德教育形成的基地, 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伦理灌输和宣传, 使会计道德职业伦理标准内化为会计人的自律准则。

学校道德教育在培养会计人最初的职业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是其他培训机构无法比拟的。公司事业单位既是会计道德伦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部门, 同时也是会计道德训诫的主要群体, 会计人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实际工作锻炼中养成的, 因此, 对于财政单位负责人的道德引导和提高, 是实施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切入点。政府财政机构是各级会计单位的管理部门, 从各种渠道对会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给予指导和引领, 并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会计人员道德培养的协调、组织和督促。社会是会计人道德素养形成的又一有效阵地, 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和力量, 是深化会计道德素质的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4.4 会计道德教育的内涵拓展

世界各国所推崇的优秀会计道德价值观念理所当然成为会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要强化会计群体中的楷模和标兵示范作用, 更要传播会计行业出现的道德沦丧和失重的“耻文化”现象带来的深刻教训。“耻文化”的教育观念深入日本人心, 对于日本社会的道德文化规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值得国内会计领域借鉴和学习的。

其次, 在学校的会计道德教育实践中, 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会计职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使学生养成恪守职业本分, 热爱会计事业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意识到作为会计人所要面对的实际困难和要应对的各种利益诱惑。

再次,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 秉持会计人应具有的忠于职守、尊重客观事实, 以及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行。

会计行业的工作特点就是要经常周旋在各种物质利诱和金钱交易中, 尤其是在当下市场经济的整体氛围中, 人们对于利益的占有在商业时代被迅速发酵, 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很容易滑入欲望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复次, 还要锻炼学生精益求精、不向困难妥协的性格秉性。最后, 会计人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 学会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并处理各种复杂的会计事物。

4.5 会计道德教育的理论更新

经济发展水平位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本国会计伦理道德教育已经走到关键的抉择时刻, 美国的经济学家们更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加强会计专业学校学生的道德伦理教育和规范。美国本土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更是主张会计学专业的学校教育应“在会计学学生中发展伦理价值并且在课程中把伦理问题和技术知识整合在一起的重要性”。鉴于我国目前会计道德教育的现实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的道德教育经验是值得我们吸收和学习的, 国内会计道德教育的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建设。

第一,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妥善解决道德教育与实际工作的关系, 把切实处理现实问题和传播道德信念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把提高意识形态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整合起来。

第二, 加深对会计道德职业素质的规范和教育, 借助多种有效措施向会计群体传播会计道德价值理念, 增强会计人的诚信服务意识和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高尚的职业情操。

第三, 树立模范会计人员的职业形象, 典型人物能够向其他的会计人员示范会计领域优秀的道德行为和令人折服的精神信仰。可使一般的会计工作人员以此为榜样,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

4.6 会计道德教育的制度建设

现实生活中违背社会准则的事件时有发生, 道德教育的作用既需要社会的他律作用, 也需要社会群体的自律束缚, 但是当道德教育不能遏制所有的不当行为发生的时候, 道德伦理法制化和制度化就成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 具体说来道德教育制度层面的建设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 法律的社会功效就是约束和限制少数人手中权力的滥用。在完善国内会计行为的法律制定方面, 要增加关于会计违法犯罪的有关内容和加大刑法中对会计犯罪的处罚力度。

第二, 法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孟德斯鸠曾断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为保障会计信息资源权力在其合乎规范的范围发挥作用, 避免不必要的会计领域内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建立一个全方位、多立体和多监督主体的会计权力长效机制是势在必行的举措, 进而使各种监管措施在功能上互相促进、空间上共同存在和时间上的有效延续。

第三, 营造一个去恶扬善、奖惩分明的会计奖励机制是形成会计道德整体氛围优化的核心举措所在。只有在这样的科学昌明的机制, 全社会的会计道德水准才能大幅攀升, 会计道德价值目标才可能达到和实现。

第四, 由于国内会计领域的自律氛围并不透明, 是一些意志薄弱的会计人员利用机制的不健全违法犯罪, 因而, 在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控上, 要执行会计人员自律行为和政府机关统筹规划管理的协调、一致。

为了获得经济和物质上的极大充足和丰裕, 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地发展经济和攫取财富, 却严重忽视了精神道德层面的充盈和提升, 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没有使社会文明程度取得相应的进步, 适得其反的是, 人们曾经赖以依存的社会和谐氛围被无情破坏, 昔日被人们笃信不疑的道德原则和价值伦理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毫无疑问, 不断加深的道德失范和人文观念的崩塌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最大隐患, 像诚实守信这样的经典品性已成为商品过剩年代中的稀缺奢侈品。法国闻名的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在其著作《论经济“奇迹”》一书中, 详尽剖析了美国、英国、荷兰和日本的经济崛起的诸多因素, 论证出四国经济繁荣的共同之处就是经济活动坚持诚信原则和自由竞争, 而竞争和诚信理念在经济领域中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货币自由交换与分配和自主契约”来完成的。信用机制的健全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会计体系正是这一信用系统中的唯一方式。阿兰·佩雷菲特在详细分析四国的经济发达状况后, 宣称下一个创造经济奇迹的将是中国, 但是, 针对现阶段我国会计领域的现状, 应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会计道德规范系统, 改善目前存在的会计领域中的道德失衡现象, 这是中国成为经济强国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2]唐凯麟.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

[3]林浩著.会计的伦理意义——会计职业道德以外的会计伦理问题[M].当代会计前沿问题探索,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4]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蒙丽珍.会计职业道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明确新问题 探索新思路 篇11

【关键词】三农 农业 农村 农民 新问题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落后区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薄弱部分,农民是中国民众的弱势群体,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将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没有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没有农业结构的全面优化,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全党和全社会迅速达成了共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1.新阶段的新问题

抓农业和农村工作,一方面要把追求数量增长转到优化品种和提高质量上来,另一方面要把农产品的市场开拓作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的突破口。新阶段的新问题农业和农村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二是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开始减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到一半,这就使农业生产的增长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三是从城乡居民收入的比较角度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四是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比收入差距更为悬殊。据国家统计局官员指出:如果把所有东西包括城镇居民的财政补贴都折算进来,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要达到6:1,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2.新阶段的新变化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整个小康社会的建设面临严峻形势。到2000年底,从国家统计局牵头制定的总体小康的16项检测指标来看,我们没有实现的3项指标,恰恰都和农业和农村问题密切相关。农民年均纯收入、农民每人每天从食品中摄取的蛋白质、当初设计2500多个县市到2000年都要建成初级医疗卫生保障系统等三项指标都未达标。农民收入上不去,最直接的问题是严重影响了内需的扩大。新阶段的新变化在农产品供给这么好的形势下,农民收入增长面临这么大的困难,这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有很密切的关系。

2.1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角度看,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

2009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37.7%,并随收入提高逐步缓慢下降。用于食品消费的比重减小,对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收入增长有很大的影响。从食品收入弹性系数看,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会导致食品收入弹性系数降低,这就造成了农产品市场很难扩大、农产品价格很难提高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购买农产品的城市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比例太低。

2.2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对农业的影响也非常大

我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阶段,资本和技术开始大规模替代劳动力。

3.新阶段的新思路

这可以概括为三个“新”。第一个“新”,就是中央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新的背景下来考虑。十六大报告对“全面小康”的解释是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如果农村不实现小康,就不会有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第二个“新”,就是十六大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仅仅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兜圈子,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第三个“新”,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中央抓农业农村工作,大的思路就是两条线: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抓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基本含义是要把农业的结构调整转到以品种和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并且要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舞台。 战略性结构调整有几个大的方向,所有的农产品都要改善品种和提高质量;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转化初级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优化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形成产业带;继续支持农村办好二、三产业,进一步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借当前农产品供应较为充裕的机会,抓紧生態环境建设,促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要在稳定中不断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主要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承包政策;二是减轻农民负担。

走进中考看规律探索型问题 篇12

一、数字排列规律问题例

例1 科学发现: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其他方面的特征, 都非常吻合于一个奇特的数列——著名的斐波契数列:1, 1, 2, 3, 5, 8, 13, 21, 34, 55, …, 仔细观察上述数列, 则它的第11个数应该是______。

解析:这列数中可以看出它们的规律: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的和, 即从第2个1起, 1=1+0;2=1+1;3=1+2;5=2+3;8=3+5;13=5+8;…, 由此可知第11个数是89.

评注:解此类题认真观察、分析、探究数字排列规律, 找出所求数字的位置或有关数据。

例2 探索规律:据图1中箭头指向规律, 从2005到2006再到2007, 箭头方向是 ( ) 。

解析: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以起始点的数字为代表, 把数按被4除的余数分类, 0、4、8、…、4n, 对应箭头都为↑ (指向上) ; 1、5、9、…, 4n+1, 对应箭头都为→ (指向右) ;2、6、10、…、4n+2, 对应箭头都为 ↓ (指向下) ;3、7、11、…、4n+3, 对应箭头都为→ (指向右) ;

因为2005=4×501+1, 2006=4×501+2, 2007=4×501+3, 所以从2005到2006到2007对应箭头方向依次为→, ↓, 即选D.

二、式子规律问题

例3 观察下列各式:0, x, x2, 2x 3, 3x4, 5x5, 8x6, …试按此规律写出第10个式子是______。

解析:上述中的代数式从第2个起, 所含字母都是x, 其指数依次为1、2、3、4、5、6、…、 (n—1) , 其中n为各式的位置序数;从第2个代数式开始它们的系数分别为1, 1, 2, 3, 5, 8, 13, …, 规律与例1相同, 因此第10个式子的系数为55, 所含字母指数为10-1=9.故第10个式子是55x9.

评注:本题呈现为式子的规律, 一般注意到式子的系数部分以及相同字母的指数变化。分析问题的时候特别注意到各位置 (即第n个) 与式子间的内在关系。

三、算式规律型问题

例4 观察下列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1+2+3+4+5=______=______;

1+2+3+…+100=______=______;

1+2+3+…+n=______。

解析:解决此类问题要求我们认真审题, 仔细观察其特征, 然后归纳总结出反映这一问题的规律, 由总结的规律填空就很容易了。通过观察上面的式子发现:每个算式的结果都是加数中最大的数乘的它与1的和再除以2, 最后计算出的数就是所求结果。

解: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评注:探索算式的规律问题是开放性的, 同学们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解此类问题是要以认真观察、归纳其数字内在的规律为基础。

四、图案规律型问题

例5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 某幼儿园举行用火柴棒摆“金鱼”比赛, 如图2所示:

按上面的规律, 摆n个“金鱼”需用火柴棒的根数为 ( ) 。

A.2+6n ; B.8+6n ; C.4+4n ; D.8n.

解析:观察图案, 可以发现第一个图案中有8根火柴棒, 后面的每一个“金鱼”中的火柴棒比前面一个要多6根, 于是第一个“金鱼”图案中火柴棒根数为8+6×0;第2个图案中为8+6×1;第3个图案中火柴棒根数为8+6×2;…按此规律下去, 那么第n个“金鱼”图案中火柴棒根数就为

8+6 (n-1) .故选答案A.

评注:本题涉及的是图案规律, 要认真观察图案呈现规律及其相应的位置上的变化, 能结合含位置序数的式子来表示规律.当然此题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 同学们可以自己想一想, 锻炼一题多解的思维能力。

五、数形结合规律问题

例6 观察点阵图3和相应的等式, 探究其中的规律:用含n的自然数的等式表示下列发现的规律______。

(1) 1=12;

(2) 1+3=4=22;

(3) 1+3+5=9=32;

(4) 1+3+5+7=16=42.

解析:从图形及其相应的等式可以观察到第一个图形有1个点阵, 对应式为1=12, 第2个图形有4点, 即1+3 (点) , 图形点阵为2行2列, 即有22个点:可表示为1+3=4 =22;第3个图形为3行3列, 共9点, 即 32, 对应式子为1+3+5=9=32, 按此规律下去, 第n个图形应为n行n列, 点数为n2, 即1+3+5+…+ (2n-1) =n2;故用含n的自然数的等式表示图形的规律, 应该是1=3+5+…+ (2n-1) =n2.

上一篇:社区联社合作下一篇: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