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

2024-06-17

性文化(共12篇)

性文化 篇1

“狼性文化”虽然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其也是一把“双刃剑”。

华为公司年报显示:2013年财年, 实现销售收入239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8.5%;净利润21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4.4%。作为中国电信企业走向海外的标杆, 2013年华为在营业收入上首次超过爱立信成为行业第一, 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对华为2013年“靓丽”的财务报告, 该公司高层坦言, 主要受益于全球向好的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 公司在运营商网络、企业业务、消费者三大领域均获得了稳定健康的发展, 并预计未来四年收入有望翻番, 在2018年达到700亿美元。华为, 仅仅通过20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 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电信业的格局。华为之所以在短短20多年就取得辉煌的成就, 与其一直倡导的在市场竞争中屡建奇功的“狼性文化”直接相关。但华为多次发生的员工“过劳死”、自缢等事件也与其倡导的“狼性文化”不无关系, 业界对其“狼性文化”的是与非众说纷纭。

狼性与“狼性文化”

1.狼性与羊性的区别

羊的性格弱软, 当身处险境时特别迟钝, 自我保护意识也差, 即使有很多伙伴在一起, 当遇到危险时却各自逃命, 无法形成合力。但是狼却不一样, 对周围环境具有敏锐的嗅觉, 一旦遇到危险时, 群起攻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狼群从来不像羊那样“单打独斗”、自顾逃命。”狼是食肉动物, 为了生存就必须与大自然抗争;而羊是食草动物, 在宽广无垠的草原上, 羊只需低头, 就可轻而易举地填饱肚皮, 不需要与大自然抗争。羊的这种生存方式决定了它们只能永远处于被追杀的角色。而狼的生存方式决定了它们时刻都面临生存危机, 为了应对这种危机, 狼必须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存智慧, 必须具有奋不顾身的主动攻击精神, 必须具有群体搏杀的意识, 这就是狼的精神———狼性。

2.“狼性文化”

百度CEO (首席执行官) 李彦宏在发给员工的公开信中指出, 百度要“呼唤‘狼性’, 淘汰‘小资’”。他对‘狼性’的定义是: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和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对“小资”的定义则是:有良好的背景、流利的英语、稳定的收入, 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不思进取, 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是全部。在李彦宏看来:“淘汰‘小资’是呼唤‘狼性’, 呼唤‘狼性’就是要‘胡萝卜加大棒’。要让所有员工更明确, 如果想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混日子, 请现在就离开, 否则我们这一艘大船就要被拖垮。”

华为公司是中国企业狼性文化的“始作俑者”。公司总裁任正非说:“企业发展就是要培养一批‘狼’。‘狼’有三大特征:敏锐嗅觉, 善抓机会;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的意识。”华为从创办至今, 一直都是像“狼”一样思考、像“狼”一样行动, “狼性”已渗透到公司的管理理念中。“狼性文化”是华为快速成长、打败国内外竞争对手之谜的答案。

华为的“狼性文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 面对外部竞争, 一般是利用凶狠的价格战, 这正是华为“狼性”的特性表现。比如, 面对国内的中兴通讯公司的竞争, 华为往往利用优势产品的利润补贴其他劣势产品, 与竞争对手大打价格战, 不惜一切手段排挤对手、抢占市场;而面对国际巨头如爱立信, 华为往往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首先取得价格优势, 在保障产品同等质量的前提下, 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从而抢占国际市场。

第二, 面对内部管理, “床垫文化”、“加班文化”是华为“狼性文化”的生动体现。在华为, 表现“狼性”最为鲜活的一面就是销售策略和研发策略。华为的销售策略是, 以狼群一样的整体力量向外主动出击, 为实现目标不惜一切代价, 采用各种手段抢占市场。华为的研发策略是, 研发人员面对困难、面对技术创新, 不屈不挠、奋勇拼搏, 使产品和技术总能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 这是科技产品抢占市场的利器, 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研发人员的“狼性”精神。“狼性文化”是华为最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公司和任正非居安思危的思考方式, 堪称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典范。华为的“危机文化”, 让华为人能够防患于未然,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危机中寻找生存的机会, 在可能出现的恶劣环境中寻求发展。此外, 还有华为对主打产业———电信网络供应商的持之以恒, 以及“狼群战术”等等。可以说, 正是华为施行的“狼性文化”才带领着华为走向今天的辉煌。

“狼性文化”应向人本文化转型

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具体说, 文化是用来熏陶和转化人们心灵的语言文字、形象或制度、规范、守则和理念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一个民族长胜不衰的动力和源泉。企业也不例外, 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精神和灵魂, 没有生命力, 更没有竞争力和发展力。文化帮助企业凝聚人力、聚集人气、留住人心、播洒人情, 让企业成为一个家庭;文化促使员工同舟共济、齐心协力、风雨无阻、荣辱与共, 将企业铸成一个整体。企业文化, 既是企业的灵魂, 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更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狼性文化”虽然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其也是一把“双刃剑”。“狼性”中固有的本质———残酷无情、你死我活, 为达到目的蔑视规则、不择手段、狡诈凶残等, 从另外一方面说非常容易造成员工在企业文化方面感到困惑、迷茫。华为与国内、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你死我活的血腥厮杀, 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 经常造成双方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绝对不是正常的市场法则, 与人为善才是取得更大成功的“法宝”。华为过分宣扬“狼性”, 就会缺失人性, 使企业文化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 使员工与老板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 相互猜忌、相互提防, 毫无信任感而言, 结果造成企业内耗过大, 从而影响企业的更大发展。严苛的军事化管理, 强调“竞争”、“忧患意识”, 使得华为的员工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压力巨大。在“百度”以“华为”为关键词的搜索排名里, 华为员工“跳楼”名列第一。

“狼性文化”无疑淋漓尽致地彰显了我国企业和企业家对竞争力的渴望, 但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和负面作用也不断显现。为了使企业能够基业长青, 按儒家的观点, 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 这一思想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就必然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日本索尼公司前董事长盛田昭夫曾经说过:“如果说日本式的经营有什么秘诀的话, 那么我觉得人就是一切秘诀最根本的出发点。”“在日本, 一般认为, 管理者最主要的任务就在于培养与员工之间的健康关系, 在公司中产生出一种大家族式的整体观念。”盛田昭夫的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人本文化的思想。事实上, 关爱和尊重员工一直为西方企业领导者所重视。在当下, “狼性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型就显得尤为必要。

企业建设人本文化的主要内容应是:

第一, 充分尊重员工, 这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基本关系。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 企业经营就是经营人。他说:“制造松下产品前, 先制造松下人。”索尼公司的口号是:“要让管理工作去适应人, 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管理工作。”这体现了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充分尊重。尊重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以人为本。企业只有充分尊重员工, 员工才会尊重企业, 才会视企业如家。

第二, 坚决维护和满足员工的合法利益。企业与员工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企业主必须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福利, 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主还必须认识到, 员工是一个社会人, 有家庭有亲情, 企业除了满足员工的利益外, 还应关心员工的家人, 让员工舒心、家人放心。

第三, 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让员工充分展现自己, 使员工的价值能够得以实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企业只有从物质、精神各方面调动员工的创造性、激发员工的巨大潜力, 让员工有一种自觉参与企业管理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员工才能与企业融为一体、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使员工在内心深处关心企业的发展。

第四, 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作出贡献。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尤其是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青睐, 就必须设身处地想消费者所想、急消费者所急, 真正把消费者当“上帝”看待, 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性文化 篇2

我 谈 企 业 文 化

演讲人:叶家文

我谈企业文化——狼性文化

在一个成熟的企业里流淌着一条河,这条河就是企业文化,每个员工就是水滴,每个团队就汇流成小溪,每个部门就汇聚成了小河,整个企业组织便形成了拥有一致目标和方向的河流,新进企业的人,便会被这条浩浩荡荡的河水同化,而成为河流的一分子,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指人的能力、修养方面的培养;也可以说是一系列风俗、习惯、规则的总和,起着规范的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的企业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它就在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身上,通过每一位员工的点点滴滴的细节表现出来的全体员工共有的素养。

在当今社会,企业的生存环境犹如狼生存的环境一样,竞争不断,别说发展,就连起码的生存都面临威胁。企业作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放飞梦想的舞台,只有企业的管理者用“狼性管理”武装自己,才能确保公司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

所谓的“狼性文化”指的是企业文化中一枝独秀的创举,是一种带有野性的拼搏精神。狼性地“残”用在工作中,便是指对待工作中的困难要一个个地、毫不留情地把它们克服掉、消灭掉;狼性文化的“野”,便指这种在工作中、事业开拓中不要命的拼搏精神;狼性文化中的“暴”则是指在工作的逆境中,要粗暴地对待一个又一个难关,不能对难关仁慈。狼者,猛兽也,群动之族。陆地上生物最高的食物链终结者之一,是群居动物中最有秩序、纪律的族群。

所谓“狼性”就是哪有肉隔老远就能嗅到,一旦嗅到肉味就会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狼性文化: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狼性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对团队协作的重视,以及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精神,还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等方面。

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首先,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在大草原上,狼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或羊群,窥视着羊的活动规律甚至牧羊者的状况,一有机会,马上出击。难怪人们常常将觊觎者形容为“恶狼似的眼睛”。在商界,从行业的发展到战略的制订,从价格的变动到竞争者的动静,也无时无刻不需要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狼性。

其次,富于进取心和攻击性,且不轻言失败。狼袭击羊时,常常是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而且狼并不是咬死一只饱腹而已,而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能放倒多少就放倒多少。这种富有攻击性、贪婪、执著的精神也反映了许多中国企业为争取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心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团队精神。狼很少单独出没,总是团队作战,所以才有“猛虎还怕群狼”之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界,团队精神的威力越来越受重视,这是中国企业尊崇狼性文化的又一个缘由。狼性文化优点

狼性文化可以分为对外和对内两个部分,企业除了可以利用狼性文化应对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压力外,狼性文化对企业内部管理也有重要作用。例如,狼性文化中强调协作、遵守纪律,就是狼性文化对内的一种表现。现代企业运作非常强调协作,而协作一定是要守规矩的。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该扮演的角色,如果“越位”,不仅仅是自己的角色演不好,同样企业协作也不可能顺畅。正所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如果一个公司有纪律,员工协作能力强,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公司软实力的表现,很明显,组织纪律严格的集体,内耗将会更少,哪怕集体出现了一些方向性的错误,有了纪律性的保证,改变起来也更加容易。这种纪律性是一种无形资源,而且是不可复制的,这也是狼性文化被企业看重的原因之一。狼性文化缺点

“狼性文化”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在所谓“文化”的背后,狼性中深藏着固有的本质——残酷无情,你死我活,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蔑视规则,无视人性等等,极易造成企业及员工在文化上的迷失。在与市场竞争对手的拼杀中,置对方于死地将是惟一目的,即使一方获胜,也会因失血过多元气大伤,形成“双输”的结果;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由于人性的缺失,很容易形成强硬的刚性文化,员工与老板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将以“性恶论”为原则,互相提防、互相猜忌,毫无信任感,必然产生巨大的内耗。很显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狼性文化”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绝非商业大道。

一、市场经济讲的是优胜劣汰,崇尚竞争,狼是所有动物中最有竞争、进攻精神的一种,狼王不是终身制,更不是儒国人缺乏的正是竞争精神。

二、狼具有冒险精神,敢于冒生命危险猎杀体重比自己大十倍乃至二十倍的野牛。受儒家顺从、奴性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不喜欢冒险。打造企业狼性文化可以增强中国企业家和员工的冒险精神。

三、狼具有敏锐的嗅觉,企业家具备这种能力,就能善于捕捉市场机会,也有利于咬定目标不放松。儒家的等级观念使人们认为捕捉市场机会是老板的事,与员工无关,员工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行。这实在是大错特错。因为市场经济讲平等,任何人都可以发现机会并将机会变成自己晋升的资本或致富的途径。

四、狼对目标专注、执着、坚持,咬定目标不放松。狼选择目标非常慎重,对猎物长期细致观察分析才确定目标,一旦确定就绝不轻易放弃。敏锐的嗅觉超强的耐力帮了狼的梦。这一点值得人类学习,中国人现在很浮躁,缺乏对目标的审慎选择,缺乏对事业的专注、执着、坚持,干事情往往虎头蛇尾。

五、了解员工,知人善用

企业的管理归根到底是企业每个员工的管理,就像狼性管理中狼群的管理最终是每只狼的管理一样。企业的制度、决策作为规范企业员工的硬性准则,具有强制性、惩罚性。虽然,工作或制度执行的结果很好,但不代表员工对此没有自己的观点或是看法。这时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认真听取员工的不同声音积极安抚员工情绪,同时,积极了解每个员工的特点及自身诉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个员工,让每个员工最大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六、合理激励,深挖潜能 头狼会按照每次猎杀行动中,每个狼所作出的贡献大小来进行实物分配,这样看似一个简单行为却蕴藏着极大的力量,那就是激励的力量。现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作为员工付出100%的努力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要求,那么如何让员工在工作岗位上付出200%甚至300%的努力,这就需要我们管理者,多动脑筋设置各种激励,激发员工工作兴趣提高工作效率。在现今物质的社会,除了设置物质奖励外,我们更应该设置其它的精神奖励,在给员工带来实惠的同事也可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可以合理引导员工的价值观。

七、居安思危,变应万变 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能在逆境中带领团队勇于拼搏克服困难,更要求我们在顺境中居安思危,长远考虑企业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后可能面临的困难。除此之外,还要求我们的思想必须时刻紧跟甚至于领先时代的变化,这样才能让企业在当下的变化中处于不败之地。我们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想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我们必须不断变化,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所服务的企业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梦想。

八、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管理者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努力和磨砺才能成就。作为分公司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我的个人能力直接决定了部门的管理水平,所以,在明白自己肩负责任,我将积极的利用各种时间不断学习,提高自我,确保部门的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狼性管理后体会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明白了“团队精神”和“执行力”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努力摸索。因此,企业要时刻让所有的员工知道企业的使命,知道奋斗的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级领导要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揭秘敦煌性文化 篇3

敦煌是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20世纪初发现的敦煌石窟是一个世界文化宝库,其大量的壁画、雕塑、遗书和其他资料反映出中国唐朝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文化现象,其中性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在莫高窟这一佛教殿堂,除了正面宣传的佛教史迹故事之外,也留下许多性文化内容。如209窟猴子手淫泥塑像、428窟裸体飞天藻井的画像、465窟欢喜佛与性修炼、明王明妃双合双修的动作,都表现出在高度性享受中能精神升华而得道成佛。

敦煌裸体飞天壁画

在敦煌莫高窟和其他众多的石窟中,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神采各异的飞天图画。它既是洞窟的装饰物,又是壁画的组成部分。257窟有一幅裸体飞天,285窟的一个裸体飞天,482窟四个飞天中有一幅裸体飞天,全身不着衣饰,挥臂扭腰,脚尖平伸后作飞天腾状,表现出强烈有力的舞蹈动态。壁画工匠把浸润着儒家、道家道德的礼仪思想渗透到壁画中,令人惊奇。

对于敦煌飞天的性文化意义,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体就成为艺术表现的物件,而人体的性特征又是美学的组成部分。人性的性爱,实际上是人类美好感情的集中表现。佛教本来否定性爱,认为性欲是可耻的、罪恶的。然而如果真的断绝男女之欲,不仅人类不存在,而且连传教的教徒也无以为继。

敦煌遗书中的性文化

敦煌文化究其来源,基本为两大部分:一是来自于敦煌各石窟内的壁画和塑像,二是出自于藏经洞内的各种遗书、遗物和经典。在敦煌学中,所有残卷、经书、写本,统称为敦煌遗书。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曾将斯坦因购走的7000余经卷和流失在其他国家的资料摄成显微胶片,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详实的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和已出版的资料的研究,发现其中有关性文化的内容很多。其中主要内容有:多妻制(一夫三妻或妾)、过继收养、《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穰女子婚人述秘法、性爱图(性体位)、指环订婚、婚事程式、放妻书(最早的休妻书)、女赠男子指环、优先婚前同居书,有关生殖、生育及爱情的咒法,等等。性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对恋爱、结婚、性爱、性生活、婚后生活、不育症及协调夫妻性生活,都有生动的记载。

婚俗

在敦煌发现的不少资料反映出当时的婚龄、以媒妁婚为主的婚姻途径和一些婚俗。《下女夫词》表明,在隆重的结婚仪式上新娘要询问新郎一些问题,直到获得满意的回答,最后才正式地表示愿意嫁给他。这些问题包括对男方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的了解及志趣是否相同等。晚唐12窟的《婚礼图》中的“男拜女不拜”也表明了当时女子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当时,至少是敦煌地区的唐人还存在试婚的风俗。试婚不是随意的性行为,也要订立正式的契约,这就是《优先婚前同居书》。

婚姻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形态是名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的一夫多妻制,只不过有妻妾之分而已。资料表明,敦煌也不例外,如《敦煌零拾·十二时》云:“纵然妻子三五房,无常到来不免死。”伯二○五四《十二时》云:“广置妻房多系绊。”《目莲变文》云:“纵令妻妾满山川。”等。同时,离婚较为简单,女子再嫁社会也不以为怪。那时离婚称为“放妻”,只要男子写一纸“放妻书”,并为女方和见证人认可,就可解除婚姻,各奔东西。离婚的原因有性格不合,妻子有过错,或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等。

媚术和巫术

唐人由于对性爱的重视,而产生了一系列女对男、男对女的求爱法,即所谓“媚术”,如伯二六一○《攮女子婚人述秘法》,有不少内容与巫术有关,有的做法也可能有一些科学道理。例如已婚女子在得不到丈夫的爱时,可以“凡令夫爱,取赤痒足,出夫脐处下看,即爱妇”。“凡欲令夫爱敬,取夫大拇指甲,烧作灰,和酒服之,验”。又如男子“凡欲令妇人爱敬,庚子日取东南引桃枝,则作木人,书名,安厕上,验”“凡男子欲令妇爱,取女头发二十茎,烧作灰,以酒和成服之,验。”

当时,人们常以巫术来保平安、求子、求爱、祛病,而贴符、烧符、吞符则是另一种方法,在夫妻床笫之间也常使用,如在敦煌所发现的一种符,人们认为贴在床上可使夫妻相爱。

裸风

敦煌的一些文字资料和壁画还反映出当时女子有裸体的风俗。裸装或半裸装是当时女子的一种时髦装束,它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也盛行观看少女跳裸体舞的习惯。

对此,在敦煌曲子词中也有确凿的记载,例如:“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云谣集·风归云》)。“雪散胸前,嫩脸红唇”(《云诱集·内家娇》)。“胸上雪,从君咬”(《云谣集·渔歌子》)。以上所谓“素胸”,即裸乳;所谓“胸上雪,从君咬”,即表明了一种让丈夫吸吮乳房的性生活方式,这一切都说明了敦煌性文化是比较开放的。

唐代女权推动性文化

敦煌莫高窟285窟的藻井上,画有伏羲、女娲像。人头、蛇身,手拿规和矩。姿态与其他地方不同,不是交尾的,别的伏羲、女娲的交尾,意味著人类性交才能延续后代。

在莫高窟12窟“弥勒经变”壁画中,画有一个唐代结婚仪式场面:新娘站立,双手胸前合掌肃拜,新郎双手着地跪拜。这反映了唐代男女社会地位并不相同,女比男高得多。其原因在于那时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此后,由于有韦后摄政,太平公主专横,杨贵妃高高在上,女权因此更为高涨,促使女性性生活开放和混乱起来,纵声崇色,上行下效。《房中术》充斥于市井。王熹的《外台秘要》、孙思邈的《急备千金要方》及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等亦在此时纷纷出台。“贞节”“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伦理被抛到九霄云外,离婚、再婚、野合、私通等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女性追求婚姻和性爱之热烈、大胆毫不逊今人,甚至还带有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明显叛逆。

华为的狼性文化 篇4

一、狼性文化的形成

“华为”的老总任正非有一个著名论断:当今世界的科技进步已走过了爱迪生时代, 不可能依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改变整个世界。所以, 只有形成狼性文化的创新团队, 才能使企业走向成功。任正非认为, 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 就要有一大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企业要扩张, 必须有这三条。

华为文化的狼性, 一是敏锐的嗅觉。任正非曾说过, 所谓“狼性”, 就是“哪儿有肉, 隔老远就能嗅到, 一旦嗅到肉味就奋不顾身”。正是由于具备狼的这种敏锐的嗅觉和强烈的进攻能力, 使得华为人能够在创业阶段, 为了生存, 为了“得到肉”, 不断的努力学习和进行创新, 具有一种艰苦奋斗、奋不顾身的精神;使之能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对当前市场做出准确而及时的反应, 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使得华为能够迅速侵占竞争对手的领地, 争取了大量的客户, 不断的扩张壮大。华为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对客户大量市场需求信息的分析的基础上的。已立项的产品在开发过程的各阶段, 更是基于客户需求来决定是否继续开发或停止或加快或放缓。客户至上是适者生存的秘诀, 客户关系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华为的技术服务灵活、迅速, 客户有什么样的需求, 反馈到公司, 公司都要求在第一时间将客户的问题解决。

华为文化的第二大特性, 是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精神。华为要求员工心无旁骛地埋头苦干, 要求每一个人“从点点滴滴做起”, 提倡“板凳要坐十年冷”, 面对市场要“窄频率, 宽振幅”, 要在很小的范围内深挖下去, 做好核心业务。华为提倡“小改进, 大奖励;大建议, 只鼓励”。华为在提倡奉献精神的同时, 也决不让雷锋吃亏, 奉献者定会得到合理的报酬, 而且给予的薪酬、机会让很多同行企业汗颜。你只要有能力, 而且又努力, 你就将有不断得到提升的机会。

华为文化的第三特征是群体奋斗。华为的狼性, 更多的是表现在作为一个整体向外进攻的时候, 怎样打败对手、赢得客户。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华为市场部提出的“狼狈计划”—————狼狈一片, 一线的是狼, 其他职工是狈, 公司提供相应的资源, 一线和二线紧密配合, 从而获得高效率。在创业阶段, 使得华为抢占了大片市场, 获得了大量的客户。华为的群狼战术常常强大得让对手头晕:在整体实力不如对手或与对手相当的情况下, 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 在局部与对手形成100:1的实力对比, 实施重点突破。最初创业时, 华为并没有什么高层关系可以依赖, 只好从跨国公司无暇顾及的县城入手, 跨国公司在每个省市一般只有三四个人负责。在县区, 国内的厂商一般也只派一个人, 但是华为却常常派出七八个人。例如爱立信当时只有三四个人负责黑龙江的本地网, 华为却派出200多人常年驻守, 每个县电信局的本地网项目都必争。华为有一套全新的经营理念———“经营内部客户”。华为要求员工对下一个环节就像对外部客户一样, 下一个流程就是你这个流程的客户, 下一个环节完全有权利投诉你。每个环节都是向前跑的, 你一落后就要被淘汰。这也是华为人觉得压力大的地方。华为首先要求员工弄清楚自己的工作流程, 给你工作, 不要强调客观原因, 就像“把信送给加西亚”一样, 不管过程有多么艰难, 你都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期间, 团结协作、集体奋斗是华为企业文化之魂。成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失败是集体的责任, 不将成绩归于个人, 也不把失败视为个人的责任, 一切都由集体来共担, “官兵”一律同甘苦, 除了工作上的差异外, 华为的高层领导不设专车, 吃饭一样排队。华为无人享受特权, 大家同甘共苦, 人人平等, 集体奋斗, 任何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集体的利益, 将个人努力融入集体奋斗之中。自强不息, 荣辱与共, 胜则举杯同庆, 败则拼死相救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华为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让文化落地

针对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 华为提出的公司愿景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华为的使命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 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 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华为的战略是: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 优先满足客户需求, 提升客户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持续管理变革, 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 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与供应商共同发展, 既是竞争对手, 也是合作伙伴, 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共享价值链的利益。与此同时, 华为人依照国际标准建设公司管理系统, 不遗余力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强化内部管理, 致力于制度创新, 优化公司形象, 建立具有华为特色的企业文化。华为的经验告诉人们:公司文化的形成, 必须以核心价值观为动力, 将企业愿景、使命、战略, 通过文化、制度、培训各种渠道, 将公司文化融入员工的行为之中。

华为通过培训让企业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司的竞争对手朗讯公司的一位主管, 曾这样评价华为的“狼性培训”:“华为人的眼睛都是红色的, 或许这就是华为公司文化熏陶的结果, 这让我们感觉有点恐怖。”与其他跨国公司一样, 华为招聘时更青睐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正式加入华为前, 新入职的员工需要参加20天的公司文化培训。“打败跨国公司, 进入世界500强, 为民族工业争光”是华为入职培训的主旋律。在培训方法上, 华为从生产、市场和管理一线抽派员工与新人进行近距离交流, 而且采用案例教学, 这样不但保证了课程的生动性, 而且让培训永远不与现实脱节。华为在新员工培训中穿插热情洋溢的高层演讲。据华为员工回忆, 总裁任正非的每次演讲都会让大家热血沸腾。华为的《华为人报》、《华为技术报》、《管理优化报》、《24小时》是华为公司文化宣传的另一个阵地。公司视人才储备优于公司财务增长, 花巨资从英国HAY公司引进全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内容包括任职资格、职业发展和考核体系, 使得华为公司在不断壮大和发展中, “狼性”公司文化的传承得到制度的支撑。

三、激励让人人成为英雄

华为认为, 一个好的薪酬结构体系将有效地保证企业发展中的动态合理性, 并提升员工的成就感。能否在士气与员工的归属感上创造价值是一个好的薪酬体系的评价标准。而这个体系也应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 因此, 华为集团形成了“华为人力资源大厦”, 这就是:以企业远景战略目标为地基, 企业文化价值观为依托, 以任职资格 (选) 、培训开发 (育) 、绩效考核 (用) 、报酬认可 (留) 四大支柱为支撑的选、育、用、留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风吹不散、雨打不进的以业务管理为屋顶, 以双向沟通为经纬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厦。在任正非眼中, 华为是“三高”企业: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他坚信, 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 重赏之下才有勇夫。其实, 华为给员工的不仅有高工资, 还有股权和其它待遇。

四、狼群需要民主决策

为使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团队能带领全公司实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目标, 在经营管理团队专门设有战略与客户常务委员会, 该委员会主要承担务虚工作, 通过务虚拨正公司的工作方向, 董事会及管理团队在方向上达成共识, 然后授权管理团队通过行政部门去决策。该委员会为经营管理团队履行其在战略与客户方面的职责提供决策支撑, 并帮助它确保客户需求驱动公司的整体战略及其实施。在公司的行政组织结构中, 建立了战略与营销体系, 专注于客户需求的理解、分析, 并基于客户需求确定产品投资计划和开发计划, 以确保客户需求来驱动华为公司战略的实施。

现在华为所面临和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使华为“活得更久, 更长远”。因此, 华为的企业文化正在根据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与时俱进地加以适当调整。

新狼性文化 篇5

凡是重大战略转型,必须会涉及到以下几点:

一、敏锐而前瞻性的眼光及辨别方向的能力;

二、坚定的目标;

三、永不言弃的精神;

四、千里奔袭的耐力和勇猛;

五、近乎严苛的团队纪律性,以及因此激发的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

六、时刻保持警觉;

七、在追求目标时灵活善变的战术能力……上述种种特征的叠加,会让你联想到哪种动物?那就是狼!“狼性精神”是防止个人或组织精神懈怠的最佳利器。

三、企业呼唤“新狼性文化”

如果参照以华为为首的诸多企业提倡的“狼性文化”(我们不妨称之为“旧狼性文化”)进行对比,那么,百度现在所提倡的“狼性文化”,称得上是一种“新狼性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

其一,背景不一样。华为提出“狼性文化”时,正值中国电信行业处于惨烈的竞争之中,作为当时的行业弱者,如果没有超乎常规的企业文化,恐怕很难找到自己的生存缝隙。而百度提出“狼性文化”,则是在几乎独霸搜索领域的时候。

其二,目的不一样。“旧狼性文化”是一种外警力,是企业为了求生存和发展而发起的对现实的挑战;“新狼性文化”是一种内警力,是强者对自身的挑战,是企业为了进行重大战略转型而发起的对未来的挑战。其三,结果不一样。“新狼性文化”为的是根除企业内部的“小资主义”、防止组织精神懈怠,而对外则和竞争者更多地形成一种竞合的关系。

其四,领域不一样。“旧狼性文化”更多地运用在传统的制造业,“新狼性文化”则更适合新兴的互联网行业,因为这些新产业更讲究透明、公开、合作、互赢。

其五,内核不一样。“旧狼性文化”的思想内核是“法(法家)内法(法家)外”,“新狼性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儒(儒家)内法(法家)外”,虽然也强调高效执行力、协同作战,但骨子里信服德治,讲究“仁政”,追求的是一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竞合共赢。

狼行千里,去追寻那片更辽阔、更激越的疆域,需要一路上的永不懈怠。这是所有卓越企业的宿命与使命。

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 篇6

从观念文化或精神因素的角度看,影响和决定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生活面貌的,以及影响当今、今后中国文化走向的,主要不是儒、道、法等家典籍中的雅文化,而是从古至今深植于广大民众头脑中的传统俗文化。不研究、了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了几千年的俗文化,只纠缠于经典文本中章句的解释和讨论,是够不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最多只能算作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研究。

中国诸子及其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雅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显文化,以叙事、论事、论人、说理、讲道的形式明确地写在典籍、文本中。中国民间俗文化更主要的是一种潜文化,中国人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要素、基本价值理念、行为指导原则并没有以理论学说形式明示于典籍,而是以观念、意识、信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支配人们的行为。俗文化有些体现在文学艺术文本中,如小说、诗词、戏曲(剧本)等,有些体现在非文艺文本中,如史书、笔记、杂记等,还有些不出现在任何文本,只能从流传至今的习俗、习惯、口头话语和历史遗存的物质文化中看出来、听出来、体味出来。它主要通过言传身教、习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方式传播、承继。例如有的学者提出、并用大量史料充分证明了的游民文化、流民文化、流氓文化、帮会文化,就是很重要的一类民间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而雅文化和诸子百家中就不包含这种文化。

中国传统大众文化或俗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文化。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生活环境严酷,自然灾害、社会灾难频仍,民间生活文化又往往简化收缩为其核心——生存文化。生活或生存文化不是诸子雅文化的那种统治文化(如法家、部分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纵横家学说等)、教化文化(儒家)或学理文化,它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包括历代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心中,支配中国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观念、价值、道理和准则。比如民间宗法文化中对祖先、家族的敬拜,强调血缘纽带和据此生出的上下尊卑、领导服从顺序的等级准则;民间婚俗文化中敬天地、血亲,崇尚生殖的价值取向;民间权谋文化、暴力文化中对权力和智谋的崇拜等。

中国主流雅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文化”,一般只对中国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中的士影响较大,对帝王亲贵和官员也有些影响,对农、工、商及五行八作其他人(还有流氓、娼妓、乞丐)等几乎没什么影响。(不被视为主流的阴阳家学说,倒是对社会各阶层都有影响。)而民间俗文化对社会各种人都有重大影响,对大多数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中国主流雅文化对俗文化的影响,完全不能使雅文化包容、等同、替代俗文化。比如,可能有人认为,法家学说就可以等同民间权谋文化,法术势嘛。其实完全不然。法家主要提供的是统治者驭民和控制臣子的办法、制度和理论,而俗文化中的权谋文化主要指在中国复杂的权力关系中如何生存、生活、发展,除包括法家的一些精神要旨外,还包括如何谋取权力、应对权力、化解权力、摆脱权力等,即一般人如何在权力人际中保存和发展自己。这些是法家不会提供的。因为法家的角度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中国传统主流雅文化,如儒、道、法等诸子诸家及其历史上的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其立足点大都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实际上,俗文化对雅文化的影响更大,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雅文化的理解、解释和传播。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各种潜规则盛行。如果没有大众潜文化的支撑,没有人们心照不宣的认可,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真正决定中国社会面貌、决定大小历史事件进程和结局的,主要不是很多人误认为的雅文化,而是被相当多的人忽视了的俗文化。

与西方文化对照,中国传统主流典籍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与民众俗文化的疏离,二者之间在很多价值理念上无法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除雅文化、俗文化外,还有一个二者共同建诸其上的源文化或根文化。中国根文化既是中国文化中单独的一个部分,又是中国雅、俗文化的基础。要想了解中国传统雅、俗文化为什么具有它们如是的内容、特点和关系,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根文化。

性格文化是各种文化的根本,因为它是人的心理要素与自然界和社会交互作用的最初结果,先于有具体内涵的雅、俗文化;同时,性格决定态度,即对人对事的基本心态和取向,如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承担还是推卸、主导还是依赖等。性格文化虽然也可以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受雅俗文化的影响而改变,但从群体上看,如果面对的自然、社会没有大的变化,那么这个群体的性格亦是相对稳定的。中国人的群体性格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根文化。所谓国民性,就是根文化与俗文化交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那些国民习性。

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的自然繁衍力强且无法有效控制,而自然资源和适生空间有限,导致整体生存条件日趋严酷,造成了国人看似复杂的性格(面对外界经常有一些自相矛盾的看法和举措)。如果能从根文化的角度研究、理解,这些看法和举措其实并不矛盾,国人性格也不很复杂,它们都是中国人性格文化中弱势性和群体性的体现……

性文化 篇7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浮桥中学, 是一所有着74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建校之初名为“乃德私塾”, 乃德创始人写下了高亢激昂的校歌, 校歌的最后一句为“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70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引脉, 德润校园”的办学理念。下面结合校歌, 谈谈浮桥中学乃德文化建设的三路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一、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唤醒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无处不在, 但见之无形, 身处其中的人们最容易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觉而不察。如何让校园文化从概念走向现实, 首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来唤醒校园中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我校校歌的最后一句话是:“乃德崛起, 复兴中华, 在吾仔肩”, 一种办好学校、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要把口号化为行动, 不仅需要校长有文化自觉, 也需要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式的从天而降, 空穴来风, 必须与传承携手而行。学校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很多, 在唤醒全员校园文化的自觉过程中, 必须要有的放矢, 全面渗透, 重点突破。

我校以校歌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一新生刚跨入校门, 在入学军训时, 一堂必修课就是学唱校歌;每一位新教师加入我校时, 必须要学会唱校歌;每年的校红五月歌会, 常规节目是各班大合唱校歌;中午学校的校园广播, 每天必放的歌曲是校歌。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哼地唱起来。这是一种校园文化自觉的表象, 因为师生, 尤其是学生很难理解校歌的创作背景和真正内涵。对此, 必须要对校歌进行深度解读。我们通过全校教师会、班级主题班会、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变着法让师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的使命与责任。

文化无处不在, 有效载体固然重要, 但唤醒师生文化自觉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巧设计、精安排。为了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深入直观的理解, 学校召开各层面的会议, 集思广益, 几经三番, 设计了一个校园文化标志 (LOGO) , 通过图片对校园文化进行浓缩性的解读, 更直观;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评出每月乃德之星;学校展板、画栏等外显宣传资料, 都紧扣校园文化, 学校大墙上张贴“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八个大字;每月小组合作展板边上横批都是“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等。时时处处都能找寻到校园文化的印迹, 人人皆知, 这是提升校园文化自觉的必备条件。

二、敦品励学, 愈困弥坚———增长文化的自信

宏大的文化口号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校园文化口号只有化作行为, 才具有生命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始终坚持以传承与践行校园文化为主旋律,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增长师生文化的自信。

我校前辈就以“乃德”为校名, 提出了“敦品励学”的校训, 学校办学坚持德字为先, 立德树人, 几十年来, 一脉相承。学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 从不虚浮。每天清晨值日班级的学生, 提前15分钟到校, 一班6人, 身披红色值日横幅站在校门口, 笑迎每一位师生;护绿队的学生检查卫生;监察队的学生到班内检查是否有抄作业和违规现象;中午值日学生带着纸与笔, 记录各班浪费食物的学生姓名。每天值日学生会把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 大家各司其责, 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事小, 但几十年坚持如一, 是多么的不容易。风正好扬帆, 良好的自我管理文化有利于铸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敦品励学的校训, 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浮桥中学教师身上。服饰打扮必须要规范, 不着奇装异服进教室, 不能大声呵斥学生, 同事之间不允许有打骂, 否则会引起公愤, 教学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教师倍感压力……这些大多不是学校规定的, 而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惯性使然。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 学校如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正视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 这些都要求浮桥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心力, 不断思考进取的发展力, 虽愈困弥坚, 但持续努力。

三、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走向文化的自强

“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喊出了浮中人办学的气魄和胆识。办好学校, 要有责任的担当, 要有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每任浮中校长都深知使命, 勇于担当。

校园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面对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现, 学校提出了“拿着别人的地图, 找自己的路”, 量校而行, 量法而行, 量生而行, 智慧型地吸收, 创生性地实践,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学习用表”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 深入学习, 勇于实践,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苦楚, 有理论与实践偏离的困惑, 有家长的质疑和实践的艰辛矛盾交织的忧虑等。但凡是革新者, 困难从来不是止步的理由, 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武器。团结协作, 勇著先鞭, 是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教师身上的显性产物, 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源动力。

性文化 篇8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在满足员工不断高涨的精神需要方式中, 一是通过生产过程中民主的、亲善的、合理的职权责分配、物质利益分配、荣誉分配等人本主义的管理实践来体现。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情感注入与情感沟通给员工创造个性价值实现的高雅氛围与环境。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职工文化, 是指企业为满足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职工文明风尚而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我国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文化的特性、内涵、外延。一是要体现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及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的本质属性。二是要体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工会工作的时代主题;三是要涵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基本内容, 突出以职工为本, 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思想。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工会文化, 是指工会组织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 为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 牢固坚持以职工为本的理念, 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饱满热情而切实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开展的各种工会活动, 是工会组织运行的一种外在形式, 它涵盖了职工的民主管理、素质教育、帮困扶贫、技能创新、法律维权等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由企业组织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它是一种亚文化。笔者认为, 所谓企业文化, 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 具有本企业特色的, 并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以及反映企业文化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其表层文化为物质文化, 浅层文化为行为文化, 中层文化为制度文化, 核心层文化为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 强调对员工价值观的塑造。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是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建设, 达成企业员工必须做什么, 允许做什么, 希望做什么, 禁止做什么等等文化规范的共识, 从而产生企业合力与理想业绩。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二、职工文化、工会文化、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

从职工文化、工会文化的内涵来看, 二者各有其侧重点。职工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的文化, 侧重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 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利益的文化, 要从维护职工的权益出发。职工文化、工会文化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职工的基本需要, 维护广大职工的基本权益, 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具有一致性。实际上, 就一个企业而言,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职工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 也有非工会组织如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以及职工社团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一方面, 工会的工作对象是以职工为主体的, 所以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工会工作和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有交叉的一面, 如职工的读书活动、文艺体育活动, 与工会文化中的职工素质工程有着重合性和同一性。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工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 职工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和主体化, 一些不从属于企业或工会组织的垂直性、指令性的文化活动运作模式有时也显现出特有的感召力。在非工会组织开展的或职工自发组织的职工文化活动中, 又往往显现了职工文化的广泛性和独立性,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综合性、福利性、自娱自教性和艺术性等特征。

我们知道, 企业本身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 它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经济活动。一方面, 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文化, 是企业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现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它的文化式样和内涵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企业的经济和企业的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是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的。另一方面, 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文化。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秩序, 企业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 但无论怎样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无法保证每个成员在任何时候都能遵守。企业文化是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 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硬性的强制力量, 而是由硬性控制转向软性内化控制;由控制职工行为转向控制职工意识;由控制职工个人转向控制企业群体;由控制职工短期行为转向对其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的控制。因此,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文化。这就是说, 企业文化, 属于经济文化和管理文化的范畴, 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是一个社会共同体, 企业里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合作者, 然后是利益分享者。但由于不同的价值追求, 企业明显地分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即企业主和员工, 由此派生出企业中不同的二元文化, 所以任何企业内部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鲜明的个性特点在于它要求在企业共性中伸张个性和实现员工价值, 特别是维护员工的利益。企业有企业的价值, 员工有员工的价值, 企业价值和职工价值是一对典型的矛盾统一体, 协调和处理好这一矛盾, 既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目标, 也是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 从概念上讲, 在一定的企业范围内, 企业文化往往涵盖着内部的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 但又不能代替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而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 工会文化又涵盖着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 同时职工文化又有其独立的部分。企业文化是代表企业整体利益的文化, 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的价值利益最大化。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利益的文化, 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员工的权益。

三、加强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民主平等、保护员工权益的文化, 就是尊重员工劳动价值、激励员工的文化, 就是重视员工成长、塑造员工的文化, 这既是衡量优秀企业文化的标准, 也是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核心, 更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此, 要着力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 积极开展企业民主管理, 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要非常重视和强调企业民主, 否定歧视和不平等, 尊重员工。要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 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维护员工的民主管理权利, 从而达到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 关心和团结员工, 培养员工良好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

第二, 关心员工的生活福利,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企业必须随着效益的增长,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逐步实现“中国梦”。这就需要工会组织积极参与, 尤其是源头参与, 从而推动企业尊重员工的劳动价值, 公平合理地分享企业取得的经济利润, 让员工能充分享受企业成功发展在经济上所带来的好处, 才能产生归属感和敬业精神, 增强员工与企业共生共荣的整体意识和凝聚力。

第三, 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塑造员工。工会要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推动企业重视员工职业生涯成长, 重视对员工的技术和文化培训, 给员工提供发展个人特长的机会, 拓展事业成长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性文化 篇9

1 电视主流文化的求变

电视在20世纪90年代所突显的主旋律在大众文化或外文化的冲击下, 电视主流文化因其单调和苍白使其优势减弱。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仅仅成为一种姿态和意志而存在, 并没有按文化生产的规律占取应有的文化份额, “弘扬社会正气, 讴歌主流价值观”, 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电视节目基本是央视新闻节目所表达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主旋律。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大众文化占领文化领空, 主旋律的意识形态的节目受到了冷落, 央视也做了改变, 这一时期《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等新栏目层出不穷, 从内容到形式上增加可接受性, 向大众靠近, 也赢利了受众群体, 这是一个求变的开始, 但是节目题材所反映出来的还是与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相关的。

近些年, 央视求变的过程是向精英文化靠拢, 《新闻1+1》就是求变过程中的栏目。与凤凰卫视《时事开讲》有些相似, 但却不完全相同。《新闻1+1》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 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 大胆触及关系国计民生议题, 充分挖掘评论的功能。采用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 采用新闻与评论相结合, 从国家宏观的时事大政策、大家普遍关心的公共话题、国内特重大突发事件等选题中选取当天最快、最新、最热的新闻话题进行解读, 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 这是在打造精英文化的过程,

向精英文化靠拢的同时, 也贴近大众文化的所需, 通过老百姓所关心的个案问题来反映普遍存在的问题, 站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反思。即使是对个案进行问责, 也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 举出大量事实作为论据, 议论环节有一定的回旋空间。《新闻1+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选题大都是采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 并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虽然《新闻1+1》升级改版, 但笔者认为, 它还是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

2 电视大众文化的精致化

马克思说:“生产物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完成。”人们需要在大众文化节目中缓解紧张, 释放压力。而一些理论和思想, 用电视来表现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说电视是更具大众化的表现形式。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身心都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现阶段, 制作的主流文化节目、精英文化节目过于严肃、单调甚至呆板, 而电视的大众化特点为观众提供娱乐消遣, 可以缓解紧张, 释放压力, 这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但电视节目要满足各个层次的观众的娱乐要求, 追求经济效益和高收视率, 迎合观众口味, 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节目走向低俗。大众文化也需要精致化。湖南卫视的《新闻公开课》将大众文化更加精致化。

《新闻公开课》是一档创新型新闻节目。《新闻公开课》并没有游离于湖南台节目风格, 快乐、娱乐、清新、新奇、多样化是湖南卫视节目定位, 更多的是吸引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受众群体, 因此它打破严肃的新闻节目形式, 具有话题性;同时, 兼具多种时尚年轻元素, 是一档由大学生亲手制作的新闻评论栏目, 其节目形式是在节目录制现场通过在校大学生与资深知名的媒体人辩论的形式, 每期节目都会邀请3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大学生, 还会邀请资深媒体从业人员, 两方进行互动, 并从中选出各自心目中的新闻头条。《新闻公开课》选题方面注重节目形式新颖独特性。每期节目有15分钟是留给大学生的, 甚至会让90后和资深新闻主编展开版面头条间的碰撞。该节目在关注新闻时事的同时, 着力拓展年轻受众群体, 把话语权让步给青年人, 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新闻节目, 收效显著。

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的节目, 它所呈现的文化特质就是大众文化占有主体地位, 同时兼顾了精英文化, 通过资深新闻人带动着精英文化, 通过大学生的关注点带动同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 与湖南台节目定位相符合。

3 电视精英文化的大众化

精英文化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和90年代的梦想破灭后, 一方面对主流文化保持距离, 另一方面又跟主流文化一起批判大众文化[1]。长久以来, 电视精英文化一直处于边缘和弱势, 处于“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的境遇。而大众文化却拥有众多的收视群体。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文化对立的局面, 主要是因为所谓的精英文化节目没有找到一个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方式, 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人们看惯了精英文化一贯高高在上而又单一的节目形式, 更倾向于大众文化节目的平民化色彩。凤凰卫视以新闻立台, 《凤凰大视野》《铿铿三人行》《开卷八分钟》《一虎一席谈》这些名牌栏目, 从金牌名主持到学者主持, 处处透露着精英文化, 由于落地等原因, 受众群体很有限, 凤凰网的建立, 增加了一部分受众群体, 但受众群体依然有限, 凤凰卫视精英文化大众化非常典型的栏目就是《倾倾百老汇》的开播, 在《倾倾百老汇》三年的嘻笑怒骂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这一档曾为凤凰卫视带来不少“迎客松”的时政脱口秀类节目也将迎来新的蜕变, 开始寻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更多结合点。

《笑逐言开》周播栏目, 由凤凰卫视当家男神尉迟琳嘉主持。节目运用崭新的多媒体手段和独特的串连解读方式, 通过主持人现场脱口秀的形式来演绎各类资讯。栏目紧跟社会热点, 天下大小事无所不包, 或谈笑风生, 或嬉笑怒骂, 或能唱能演, 或敢言敢玩。升级后的栏目加入了现场嘉宾的这一环设计, 根据嘉宾的特点量身定做了当期节目主题, 呈现出极具个人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笑逐言开》评论方式与《新闻1+1》《新闻公开课》虽然都在演播室里, 但形式完全不同, 《笑逐言开》放眼全球热点, 评论方式娱乐脱口秀式的没有太多的主观引导, 更像是幽默式地讽刺, 然而娱乐化地给予一些意见, 视角独特, 形式让大众更加贴近, 但所阐述观点还是精英文化的呈现;《新闻1+1》关注国内热点, 很严肃地播报方式, 带有立场地评论, 更多地是站在国家立场上, 反映主流价值观;《新闻公开课》关注互联网排名靠前的热点话题, 追述新闻头条的方式, 去看哪个热点更热, 大家是答辩式地对决, 得出一个结论, 在争辩的过程中有观点有分析有背景反映了一周的热点话题, 没有太宏观的立场说, 更让普通大众所能接受, 贴近大众文化。

不同于西方的是, 在中国目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 “中国文化出现大众消费文化、政府主导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2]。但电视文化走向大众、走向悦众、走向娱乐是基本趋向, 可能是媒体生存所决定的, 也是大众文化的时代所决定的, 批判也好, 漠视也罢, 不太可能改变它的走向。无论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多少差别, 三者都不存在绝对的、明确的界限, 所谓的精英文化不断地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成为大众文化, 从而二者之间不断的相互转化。所以, 应该避免将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分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各种文化的含义也随之改变, “主旋律”的困境与求变, 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合谋, 大众由开始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拒斥以彼此寻找契合点, 电视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种文化有继续寻找彼此相互结合的演变趋势。

参考文献

[1]孔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 2003.

影视后现代性文化的当下特征 篇10

关键词:后现代性文化,电影,电视,泛化

当二战结束后的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以游戏、拼贴、颠覆性为典型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随后的20年中悄然产生。随后, 这个本质上属于商业社会在文化领域的表征, 即消费文化的产物, 逐渐由细细微风发展为冽冽狂风席卷全球, 直至上世纪80年代登录刚刚开始经济复苏、文化觉醒的中国。时至今日, 经过近20年漫长的酝酿与发展, 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在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国际化色彩的中国土地上呈现出一派繁华似锦的景象。从当年被誉为“后现代主义文体高度自觉的实验”的《三毛从军记》, 到今天脍炙人口、甚至斩获政府奖项的新编武侠剧《武林外传》, 从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的王朔小说的流行, 到今天《百家讲坛》上易中天“帅哥 (诸葛亮) ”、“ (韩信) 风湿性关节炎”等今语古用的大受追捧, 再到诸多后现代主义风格电影的出现, 如具有典型后现代戏谑颠覆色彩的《疯狂的石头》, 调侃诸多电影名片的《大电影之数百亿》, 由发迹于网络, 以“后现代”、“恶搞”著称的“后舍男孩”担纲的《哈!哈!哈!》等, 都在高举着后现代的大旗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与钱包。

后现代性文化的泛化

如果说20年前的后现代文化更倾向于以后的现代主义文化 (postmodernism) 这种“知识分子的哲学性文化” (1) 的形式存在, 是知识分子文化自觉和价值反思的表现的话, 那么今天, 后现代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以商品经济产物和消费性文化为本质特征的后现代性文化 (postmodernity) (2) 。这种与现代社会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紧密联系的文化现象, 具有更彻底的大众性、娱乐性与消费性的价值特征。

随着网络的产生, 昔日居高临下、正襟危坐的传媒和艺术不再是端坐于殿堂之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像, 而成为凡人触手可得、随意把玩、任意塑形的玩偶, 这为大众创作力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而后现代则成为人们表达长久以来对所谓的真理和权威的怀疑与反叛的最有效武器。自《疯狂的石头》一举成名之后, 诸多以戏谑、调侃为主要风格的小成本电影制作纷纷问世, 妄图寻找到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捷径, 后现代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创作吸引观众, 谋取高收视率或高票房的有效手段, 并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载体的多样。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后现代性文化的表征更多的是以小说和电影的形式存在。如王朔的小说, 以及由其小说改编而来的一系列电影作品。而今天, 随着胡戈“恶搞”陈凯歌电影作品《无极》的网络演绎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风行, 后现代占领影视主阵地的冲锋号随之吹响。从电影《大电影之数百亿》将“恶搞”大片“名正言顺”, 到《武林外传》以戏说江湖、调侃侠文化为起点, 以所谓的经典、权威为靶子发动的大规模扫荡, 再到诸多以拼贴经典电影片段、知名电视栏目细节为特点的网络视频, 甚至是传统电视节目中后现代元素的引入, 如通过方言将严肃的仪式化氛围消解殆尽, 后现代元素的存在于当下影视可谓遍地开花。

形式的零散。后现代文化的当下性表现特征之一就是存在形式的零散化与碎片化, 即当下的后现代文化更多的是通过其某种元素的存在而体现出来, 是作品诸多特征中的一个方面, 而不是像早期的《三毛流浪记》等作品从文体到风格对于后现代风格的整体遵循。因此, 《三毛流浪记》的定位更偏重于纯粹的艺术行为和实验, 而当下后现代文化则体现出更强的大众性和商业性。

与精英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相比, 后现代性文化更多地具有大众性和商业性的特征。大众是其所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下后现代文化的零散化表现, 更深刻地体现出了大众文化消费的特征, 即后现代已经成为诸多吸引受众注意, 赢取注意力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 工具性特征尤其突出。换言之, 当下的后现代元素已经不再追求对现代主义所追求的意义和深度的“深度反叛”, 不再是带有文化反省的性质, 而只是停留在大众能够接受的通俗易懂的大众化娱乐内容的层面。

深度的消解。后现代之所以为后, 正在于它是以反叛、消解现代主义所追求的深度和意义为目的和存在特征的, 它否认深度, 拆解意义, 然而这样的否认和拆解本身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一定的深度, 是一种“深度反叛”。正如《铁皮鼓》中代表时间的钟表的爆裂, 它所蕴涵的对现代主义对于时间这一永恒命题的追求的反叛内涵, 并不是所有甚至不是大多数普通大众所能够理解的, 要寻找到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文化联系, 需要一定的、较高的文化基础, 而其所对应的受众基础很显然是有限制的。而在当下的影视剧创作中, 后现代元素的体现则已经更迁就于普通大众水平, 反叛的内容, 调侃的对象也都停留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如《武林外传》中对某些知名晚会和益智娱乐节目的调侃。

因此,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深度看, 当下的后现代性文化表现出更加彻底的大众性文化特征, 而这些无不来自于其消费性文化的商品属性。

1.低投入的吸引。后现代所具有的拼贴特性与颠覆传统的特征使得后现代作品的创作更多的是建立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 是对已有作品的再解释、再创作。因此, 后现代影视中的内容元素, 或是直接截取已有影视作品的画面内容, 或是对某种文化形式和内容的戏仿, 而这种戏仿所需要的视觉元素更多的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 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只是对于人们记忆的提醒, 其本质价值是一种模仿, 而非创作。因此, 人们对于这类内容没有很高的艺术要求, 不会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纯粹的艺术作品或内容看待, 其生产方法是简单的, 甚至为了追求额外的讽刺或戏谑效果, 这种模仿和再现往往越粗糙越能增强其调侃意味。因此, 对于创作者来讲, 后现代元素的使用是低投入、高回报, 一举两得的有效手段。

2.大众口味的迎合。《娱乐至死》是诸多研究当下媒介文化的学者奉为理论经典的著作, 书中所揭示的当下社会的泛娱乐化问题也同样是当下后现代性文化存在的直接原因。

电视这个当前大众接触最多最广的媒介形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属性是彻底的娱乐化的。无论是披着严肃外衣的电视新闻还是本身就以娱乐为目的的综艺娱乐节目, 所有的电视节目内容所体现出的都是娱乐的实质, 满足的是人们越来越空虚的内心世界。然而, 当越来越多的信息垃圾堆积在人们面前的时候, 他们也越来越不满于内容的空洞、形式的重复、意义的缺失。而后现代此时则提供给大众一个消解崇高外表下空洞权威的最大众化的手段。后现代以权威、经典为调侃对象, 甚至在今天已经演化为以一切妄图赋予浅显以深度的事件。这样的调侃和戏谑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实现社会秩序平衡的心理需求, 将高尚和权威撕裂拆穿。然而, 正如“娜拉出走以后”的经典命题一样, 在后现代通过拆解和撕裂将假高尚、伪权威的本质呈现给受众, 满足他们的所谓对深度的追求之后, 由于其去权威、去意义的精神主张, 又一次让大众回到了空虚迷惘的起点。

能指的泛滥与所指的空洞

影视作品中的后现代元素和风格已经不再是一种文化标志, 而只是一种娱乐的手段。正如前文所述, 后现代在当下更多的是后现代元素的拆解式的使用, 或降调的处理, 其本质是将后现代外壳与内核的剥离。这就导致了诸多影视作品, 尤其是喜剧类作品中, 虽然也采用了各种后现代的手法, 如拼贴、如戏谑, 但只能给人以肤浅之感, 不能引发共鸣, 甚至产生不了幽默的效果, 充其量只能引起不屑的嘲笑。

后现代的反讽和调侃更多地以喜剧或幽默类节目形式出现在大众文化的范畴。然而, 后现代的幽默来自于对严肃和权威的拆解和调侃, 而非调侃本身。换言之, 这种调侃能否具有幽默的效果, 主要取决于所调侃对象的严肃程度。越是妄图将自己伪装成极具深意的内容, 越能够产生戏谑的效果。因此, 后现代虽然是以排斥意义、消解深度为特征的, 但其消解和排斥本身又不可避免地建立在一定的深度基础之上, 这也可以算作后现代在打倒权威的同时又树立新的权威矛盾之外的又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宿命矛盾。

然而, 在当下影视作品中与后现代泛化相伴随的正是后现代深度的缺失。调侃对象的无意义, 调侃方式的庸俗肤浅, 使得影视作品中后现代手法的运用只是停留在形似, 而不具有智慧的内核, 从而造成了作品能指与所指的失衡, 无法体现出后现代的幽默意味。

注释

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四) 篇11

人多地少是个大麻烦

中国人的繁衍能力强。在进行人为控制以前,人口出生率普遍高于世界其他主要民族。又由于农耕生产方式的内在需要(见《天灾地灾人灾》),历史上中国人口在正常情况下年增长率常达10%,甚至更高。只是由于婴幼儿、孕产妇的高死亡率,才部分抵消了早婚、早育、多育造成的高出生率;战争、自然灾害、疫病、社会运动、滥刑等造成的大量非正常死亡,才使入口的高增长对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的压力在一些时期得到了缓解。

然而,几千年以耕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和经济来源的农耕文化对土地的严重依赖,使中国适耕土地很早就被逐步开发殆尽。即使中国从原来的中原地区不断向四周拓展(从黄河中下游到黄淮海地区,再到江南、东南沿海直至珠江流域,北至长城以北,西至嘉峪关以西),仍不能使不断增加的大量人口,获得足以稳定地维持其温饱的耕地。人地矛盾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社会问题。

大呈权的基础其实是小农

大约从春秋前期起,人地矛盾就开始凸显,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为缓解这一矛盾,各封国先后允许农民开荒,并开始拆分农村大家庭,调整土地占有关系。于是,个体农户越来越多,除中间短期小有反复外,小农户逐步成为中国的主要社会单元,一直延续了约2500年。

秦国本处于中华农耕区中文化落后地域,以农耕为社会基础的秦统治者为实现其野心,采行重农抑商的“农战”军国主义政策,灭六国,将“崇本抑末”、“以吏为师”连同郡县制推及全国,使独大的小农农耕文化在事实上、体制上、文化观念上得以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阻断了中国社会的其他发展道路。(如齐国就一直是农为主,农、工、商、学、文并行,经济发达,学术昌盛,文化繁荣。)以后历史上每次民间工商、学术再度兴起或发展,都受到以独大的小农为基础的专制皇权的排斥、收编或打压。

秦以后,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调整改革,及相应的税制、兵役制度改革,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人地矛盾,保护小农户,使土地占有相对均衡,增加户口,增加税收。然而不管土地是相对集中于贵族、豪强、士族、大户,还是相对均衡分散于小农户,都不能解决土地不足的问题。因为土地有限,人口繁衍无限。这些制度只造成了小农户入口的更快增加和社会中间力量的严重空缺。缺乏社会中间力量庇护的大量小农户的存在,使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全面衰弱。

游民和流民混出个流氓文化

由政府直接统治数量巨大、分散弱势的个体小农和少量工商散户,导致从战国中期的秦国,开始出现超强政府和官本位集权专制。集权专制统治采取小农难以抗拒的超经济盘剥,又使后者难以长期维持稳定的温饱。这样,大部分中国人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实际上始终是在基本生存线上挣扎,常常是“万家墨面没蒿莱”,成为黔首甚至“万般”。加上自然灾害和战争频繁,“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人地矛盾造成的冗余人口和一些游手好闲之辈,还使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过不少无业游民,以及因天灾、战争造成的流民。这些人随着人口的增加越往后越多。这就使中国社会中逐步形成,并长期存在着一种世界其他主要民族少有的流氓阶层和与之相应的流氓文化。

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普通农民、无业游民和流民,这些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经常面临的是生存还是灭亡,活还是死的问题,当然无暇顾及其余;同时,以个体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无组织农户和工商散户,没有力量,也没有资源对抗外界较强大的势力;加上农耕的中国人以素食为主,肉食少,而且数量经常严重不足,使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弱化。这样,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中就始终存在着一个在身体上、精神上、资源的掌控上,以及由这些导致的、在总体心理上的庞大的弱者群体;或者说,中国人的大部分就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弱者群体怎么这么大

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一个组织起来的群体中,如果成员之间强弱差距较小,一般实行民主制、共和制,如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共和制、委员会制、董事会制(企业)、理事会制(事业团体)。并有相应的权力制衡。反之,如果成员之间强弱差距很大,就只能出现独裁、专制、集权制。

在强者构成的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差距是较小的。因为强者和弱者的区别是“强者拔刀怒向更强者,弱者拔刀怒向更弱者”。强者不屑与比自己弱的人较量,而愿意向更强者至少是同强者挑战;弱者不敢与比自己强或与己同强者较量,而是去欺负更弱者。

强者的心态是竞争、不服、独立、承担,这就使强者中的强者,也不得不顾及其他强者,因而使强者群体整体均衡,强弱差距较小:弱者的心态是被动、推卸、逃避、依赖、攀附,多数人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为自己的判断承担责任,更愿意找一个人为他作主,这就使弱群中的较强者变得更强,导致在弱者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强弱差距越拉越大。

另外,强者构成的群体一般规模不可能过大,大规模群体一般都是弱者群体。

独裁和专制是大伙儿磕出来的

在春秋以前,中国社会是很多小规模群体的组合,全社会具有强者群体的特点。春秋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和封国之间的兼并,社会中逐渐形成很多大规模群体。这些大规模群体中弱者越来越多,后来都逐步演变成弱者群体。秦灭六国,则使整个中国社会变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弱者群体。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独裁专制实际上是弱者群体必然演化出的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赢者通吃制度。弱者群体对领袖的需求,为专制领袖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弱者造出超级强者“主”以后。自己就成了奴。奴分两种,一种为主动奴——奴才,一种为被动奴——奴隶。弱群中的大多数人在长期处于奴的地位后,便养成了奴性,这便是国民性中奴性的来源。奴性包括有人说的“跪拜文化”、贾桂的“站惯了”、刘姥姥带板儿进荣国府见人便要磕头、万民百官常向皇帝“山呼万岁”等等。

弱者群体不但必然产生出独裁者,还维系着集权专制制度。

弱者群体中的一般弱者由于被动、推卸、逃避、胆怯的性格心态,往往逆来顺受,成为顺民。凡事退让“不争”,只求自保,活着、“赖活着”,成为奴隶。这恰恰是集权专制者求之不得的。他们有时

还自愿或被迫成为维持专制秩序的工具,从衙役、狱卒、打手、线人到下层军官和士兵。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哀叹是:“我这一辈子”!

太监没了佞人到处是

弱群中的一部分较强者,由于其依赖性和攀附性的弱者性格和一般人的“性恶”本性驱使,不甘于“赖活着”,便发挥其机伪性、阴蔽性的一面(见《雅文化俗文化根文化(三)》),运用“权谋”即狡诈,而成为佞人。中国历史上握有权柄的太监、大臣、官僚、伪儒和有点小权的胥吏,大部分都是佞人。现代中国不只官场中,几乎每一个单位,包括公司、学校、研究所等中都不乏佞人。

佞人察言观色、看风使舵、吹拍奉迎、奸诈圆滑、八面玲珑、巧言献媚,目的是讨权势者的欢心以谋自己的利益,沾一点余恩。佞人是出卖自尊的人,是主动的奴——奴才。佞人极大地加强了权者个人的权力和权威,使一些原本不专制的权者也会变成专制者。佞人有时还能把一个凡夫俗子吹捧成圣人或英明领袖,把一个普通流氓抬举成独裁者。

一治一乱到底有完没完?

中国一直是个治乱交替的社会。在社会动乱时,原有的社会组织被破坏,散乱的弱者群众往往拼凑成,或被吸收进各种临时群体中。这种群体“对构成真理或构成错误的东西不置疑问”,“仅仅从数量的因素就获得了一种力量不可战胜的感觉”。“所以它一方面顺从权威,一方面又非常褊狭、不容人。它崇拜暴力,……要求它的英雄应具备坚强、甚至暴虐的品格。它要求受统治,受压迫,要求对它的主宰诚惶诚恐。它从根本上讲是完全保守的,它深深地厌恶一切发明和进步,对传统却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勒邦《群体心理学》)在社会混乱时期,不难看到以上种种现象。

社会混乱时期,还往往有流氓和流氓群体介入。流氓也是弱者群体的一部分,因无稳定的生活来源,“置之死地而后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活着干死了算”,反而有些反抗精神。但是他们欺软怕硬,“欺负老实人,刨绝户坟,踹寡妇门”,不是人格上的强者,尽管有时叫嚣“我是流氓我怕谁”,仍有很重的依赖、攀附、胆怯心理,往往希望投靠更大的流氓,最好能“杀人放火受招安”。

社会混乱过后,由这类群体造就或支撑的新的制度也不能不是专制制度。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顺应性文化对接 篇12

1 广告翻译与文化

广告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万花筒, 语言学家Wallace把广告称为“所有语篇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的社会语言”。广告语言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 反映出其所在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等众多文化层面。因此, 广告是文化的载体, 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看来, 广告翻译既是语言翻译, 更是文化翻译, 盲目的语言层次的对等翻译是不可取的。尽管“忠实”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但是对于以商业为目的的广告翻译, “忠实”并不是第一性的。此外, 译文功能理论 (Skopos Theory) 也认为, 广告翻译优劣的标准不是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程度, 而是译文再译语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预期功能的实现程度。广告译文能否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达到预期的商业功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能否被接受。要使译文能够适应译语语境的文化层次, 就要使其顺应译语的文化,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告“吸引注意, 激发兴趣、唤起欲望, 促成购买行为”的作用。

2 跨文化广告翻译遵从的原则——顺应性原则

Verschueren的顺应论对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主要观点是: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人们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翻译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顺应这些因素:顺应消费者的民族信仰、顺应不同文化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以及顺应消费者的思维方式。

2.1 顺应民族信仰。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敬仰之物, 他们的婚丧、嫁娶、饮食等方面的规定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充分尊重当地消费者的信仰, 切勿触犯他们的禁忌。“在中国, ‘龙’ (dragon) 是汉民族的精神图腾, 是吉祥和权利的象征, 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作‘龙’, 中国人也已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但是英语中把dragon描述成口喷毒火的怪物, 是邪恶和凶残的象征。因为文化释义的不同, 所以柯达胶卷在美国的广告词是My son killed his last dragon.画面是一个小男孩手执宝剑, 面带满足的笑容, 这在美国人看来是成功的标志。但是, 如果这句广告词被对等地翻译成汉语, 恐怕会遭到中国人的抗议, 柯达胶卷在中国也不会有市场了。因此, 柯达公司采取了明智的方法, 把它在中国的广告词改变成了“享受这一刻”, 迎合了中国人崇尚大家庭和大团圆的心理。

2.2 顺应不同文化读者的价值观念。

语言反映文化, 而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价值观念。西方文化强调个性, 注重个体, 追求独立、自由, 这些在广告中都有所体现。1997年苹果电脑推出的广告就是Think Different。它极大地迎合了美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独特的价值观。而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强调的是品德规范、自觉性和统一性。美国Nike运动系列的广告语“Just do it”开始被译作“想做就做”在香港播放, 其主题是标榜个性自由, 体现西方国家人们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 但是“想做就做”的广告词并不被中国文化所接受, 因为消费者认为这则广告会诱导青少年作坏事。因此, 后来把广告译文改成了“应做就去做”, 使其适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莱斯等广告专家曾经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杂志广告的信息进行了分析, 并对14类信息出现的频率做了统计, 得出的结论是:含有“厂家调研”信息的广告数据小于1%, 这充分说明以中国文化为主流的东方文化和以英语文化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在广告创作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 在翻译广告时, 应该根据译语受众的价值观加以调整。香港华润集团华夏公司的一则双语广告则巧妙地处理了这一点:

华夏公司始建于1949年5月, 至今已有40多年悠久历史, 业务关系遍及世界, 是一个具有丰富经验, 享有良好信誉, 以航运围住的综合性运输公司…

FARENCOL was founded in May, 1945.With a history of over 40 years, it has established business rel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FARENCOL is a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specialized in shipping…

2.3 顺应消费者的思维方式。

讲英语的人思维呈直线型, 文章开头通常直接点名中心思想, 而汉语中文章的展开多数成螺线型, 主题往往不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 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加以阐述。

如英文广告:

“Compared to the five leading, a Quaker Chewy Granola Bar has, ounce for ounce, 1/3 less sugar, and 1/3less fat.And it comes in eight delicious, whole varieties your kids will love, like Raisin and Cinnamon, Peanut Butter and Strawberry.So maybe all that sweet stuff isn't quite such neat stuff.

Know the facts about snacks.

Choose Quaker Chewy”[7] (P123)

中文广告:

“高档装修

中档价位

星级服务

大众消费

4000平米大店气宇非凡

系列名菜名点一应俱全

正餐、大餐、小吃任君品尝

豪华包间、雅间、大厅由你选择

品尝陶然风味

俯瞰山峡风情”

在第一则英文广告中, 第一句就点明了该广告的产品, 而在第二则中文广告中的开头的文字只是在介绍具体的情况, 而没点出主题, 直到读完广告的最后两句, 才明白广告的意图是宣传陶然居这间餐饮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说英语的人会在一开始就切中要害, 然后层层推进, 以推理的方式摆出自己的论据。而说汉语的人则会先举出大量证据, 然后向论点逐渐靠拢, 最后在强大的理据支持下亮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广告翻译时要注意中西方这种思维的差异, 进行适当的逻辑顺序对调, 以免让中国人觉得太突然, 让西方人觉得不耐烦。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广告翻译不只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而是使用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来表达同一营销概念。只有顺应相应文化传统的广告翻译才能打动读者, 影响他们的购买取向。因为社会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译者对广告词语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字面意义, 还应该了解它的文化内涵, 也就是说, 翻译工作者不仅在语言上下功夫, 而且还必须在文化上下功夫, 培养文化意识。成功的广告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不成功的翻译, 不仅会给企业或国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还会直接影响企业或国家的形象。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 国外企业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也在增加, 这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随着国际环境中交流日益增加, 更为精确, 易于接受的广告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主要探讨了文化对广告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英汉广告语篇时如何顾及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从而使广告译文能打动不同文化语言环境中的消费者, 实现其商业目的。以下作者运用语用学中的新方法——顺应理论解释了在广告翻译中如何达到语用等效并提出了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模式。

关键词:广告翻译,文化差异,顺应

参考文献

[1]Wallace D.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London:Verso, 1987.103

[2]徐莉林.从中英文广告的差异看广告翻译[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5, 26 (4) :84.

[3]刘海瑛.广告翻译中应注意不同的文化因素[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4, 19 (1) :123.

[4]吕博:也谈翻译的标准和原则[J].中国翻译, 1998, 3.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技能下一篇:绝缘电阻在线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