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影响因素

2024-06-12

供应链影响因素(共12篇)

供应链影响因素 篇1

供应链上的许多制造企业经常发现他们所面临的产品需求量波动远远大于产品市场实际销售量的变化幅度, 人们形象地将这种需求放大现象称为“牛鞭效应”。这将会造成批发商、零售商的订单和生产商的产量远远高于实际客户的需求量, 进而造成产品积压、资金占用, 使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牛鞭效应呢?

一、组织结构对牛鞭效应的影响

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形式的供应链, 同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多个不同供应链的实体。在传统的供应链结构下, 随着供应链水平层次和垂直规模的增多, 委托代理关系的梯次也就增加, 利益目标和博弈决策之间的二次选择也就被多次重复, 而每一次重复都意味着次优选择的进一步优化, 这是牛鞭效应随供应链长度、宽度增加而逐渐放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供应链中成员个数越多, 信息被加工的次数越多, 被扭曲的现象就越严重。

二、信息结构对牛鞭效应的影响

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一般有三种:完全合作、部分合作和独立决策, 并相应地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信息结构类型:完全信息共享、部分信息共享和信息不共享。不同信息结构对牛鞭效应的影响不尽相同。完全合作属于战略层次, 对生产、计划、库存等均实行统一集中控制, 便于识别加工过的信息, 对牛鞭效应影响较小。部分合作是指跨越企业之间的某些流程进行的操作层次上的协作, 在协作过程中共享部分信息。由于仅是信息结构上部分信息的共享, 如果合作领域包括的主要流程与订货流程息息相关, 则会减少供应商订单波动, 否则牛鞭效应依旧存在。独立决策指各实体之间独立预测无合作意向, 不存在信息共享, 这在产品短缺、交货时间长、市场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下, 很容易增强牛鞭效应。

三、决策机制对牛鞭效应的影响

1、需求预测

在供应链中, 上游企业总是将来自下游的需求信息作为自己需求预测的依据, 并据此安排生产或供应计划。譬如, 订单数量一般运用指数平滑法来进行需求预测, 当每日的新数据出现时, 未来需求将呈现连续变化, 送给供应者的订单反映了需要重新满足来自需求的库存数量, 也反映了必要的安全库存量, 未来需求与安全库存通过平滑技术得以实现。在交货期内, 保持数周的安全库存是习以为常的, 但结果往往是预期的订单数量比需求数量变化更大。

2、批量订货

由于在供应链中存在频繁订单下的运输经济性问题, 满负荷运输与低于最低起运量运输之间的经济差距巨大, 大多数企业一般都会进行批量订货。如果所有消费者订货周期均匀地分布在各周期, 那么牛鞭效应达到最小, 然而这种理想情况较少出现。一般消费者的周期需求变化并不明显, 并非所有订单都在同一时间内产生, 订单极大可能地被偶然传播损失或重叠。当订单周期重叠时, 订单需求波动产生, 来自牛鞭效应的变化将达到最大。

3、价格波动

据估计, 零售业中制造商与代理商之间交易的80%是在需求预测的前提下预先成交的, 这通常是因制造商给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价格, 使零售业中的预先购买导致较多的存货, 而预先购买则由价格波动产生。在目标市场中, 制造商和分销商周期性地使用价格折扣、数量折扣和特殊奖励等特殊促销方式, 另外制造商还向分销商、批发商提供特别折扣、价格条款与分期付款等一些间接价格折扣的交易特权。这种促销与供应链密切相关, 如果预先购买成为一种惯例, 那么当商品价格低时, 消费者所购买的比实际需要的要多;当价格处于中性或偏高时, 消费者将停止购买行为直到耗尽存货。结果, 消费者购买模式无法反映实际消费模式, 且购买数量的变化要大于消费数量的变化。

4、分配与短缺博弈

将有限的生产按照零售商所要求的订货量比例进行分配的方式也会导致牛鞭效应的扩大。当供应链中出现高需求产品供应短缺时, 如某制造商所接到的各分销商的订货总量为Q, 而其供应能力仅为Q/2, 每个分销商或零售商都将只得到其要求订货量的一半, 于是他们便会放大自己的订货量。若制造商根据其所接到的订单信息进行需求预测, 便会严重地放大这种需求, 并极有可能会采取两种招致失败的举措:向供应链发出严重超出需求的订单, 或为该产品配置严重过量的生产能力资源。一旦需求回复到正常水平, 制造商便将承担高昂的库存成本和资源配置失误成本。当这种现象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时, 订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差距将是巨大的, 牛鞭效应也就产生了。

5、订货提前期

若供应链中各阶段之间的订货提前期过长, 牛鞭效应也会放大。我们不妨假设制造商的两个订货提前期t0和t1, 且t1>t0;另假设制造商的下游阶段 (分销商) 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异程度为v。由于在供应链中, 上游阶段习惯将下游阶段的变量解释为趋势。因此, 通常制造商会将单位时间的变异程度v与订货提前期 (t0和t1) 相乘得到订货变量。于是:订货提前期为t0, t1的订货变量分别为:v0=v×t0;v1=v×t1。显然, 若t1>t0, 则v1>v0。因此, 订货提前期大小对牛鞭效应的影响也很大。

此外, 若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缺乏良好协调, 使顾客的实时需求信息无法及时反馈到供应链, 将会使顾客需求响应滞后, 由此也会导致牛鞭效应。

摘要:牛鞭效应主要是由需求信息的扭曲造成的, 而需求信息扭曲的原因是由于缺乏信息交流, 而造成信息交流不畅的原因离不开其生存环境——供应链, 本文将从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信息结构和决策机制三个方面来分析牛鞭效应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供应链,牛鞭效应,形成机理

参考文献

[1]、万杰, 李敏强, 寇纪淞.供应链分配机制对牛鞭效应的影响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 2003, 17 (14)

[2]、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供应链影响因素 篇2

郑忠立,郭凯,林春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供应室,吉林长春130061)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有害因素;措施

供应室担负着全院各科室手术器械,敷料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备、发放等工作。与医院其他部门相比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供应室工作各环节中存在着许多危害护士身体健康的有害因素,掌握这些有害因素,并指出预防措施,以保证护士职业的安全有一定的重要意义。结合我院实际,就消毒供应室存在的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1供应室常见的有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噪声:供应室存在各种噪声,如使用中的高压灭菌蒸汽锅,全自动清洗机,超声清洗机,高压水枪,蒸镏水制取机,软化水制取机,空调,电脑打印等。这些器械在高速运转过程中发生较大的噪声。长期受噪声刺激可造成: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听力减退,耳鸣、耳聋,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导致心脏病发生。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使人情绪波动大,降低工作效率,容易出现差错事故。

112锐器刺伤:护士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器械。由于器械多含有剪刀,针,带尖物品等可刺伤皮肤,锐器伤口处理不当,极易被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和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美国医学会对针刺伤与人类免疫缺陷病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的危险性调查,认为两者相关性较大,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更强。锐器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害者感染。感染后不仅自身受到伤害,还会传染给家人及亲朋好友。

113毛絮:医院手术使用的敷料及各科室使用的纱布,棉花都是由供应室进行折叠、打包、消毒、灭菌。在折叠过程中,室中散有大量棉絮纱絮纤维,可激发人体鼻痒,喷嚏,严重出现哮喘,长期刺激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

114高温: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锅温度高达134℃,干热灭菌温度高达180℃,全自动清洗机温度高达90℃,在使用过程中发出大量热量,使供应室内温度持续增高,护士长期处于这种高温的环境中,会出现闷热、头晕、心悸、烦躁、,口渴无力、疲倦、血压增高等极大的危害健康。

12化学性因素:临床使用后的污染物品进入供应室后,大多数需要使用化学消毒剂,酶类浸泡消毒后清洗,长期接触这些化学消毒剂和酶类对人类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都存在一定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如常用的甲醛,戊二醛,被人体吸入或直接接触后可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荨麻疹和手部褐色色素沉着等。

13生理、心理因素:供应室工作繁重而琐碎,护士长期处于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的环境中。体力脑力消耗均较大,极易患慢性腰腿痛。还会产生焦虑烦躁等心理障碍。2预防措施

21噪声的防护:控制噪声做好屏蔽空间予以隔绝噪音,保持室内安静,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等四轻。为了减少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机及烘干机噪声的影响,清洗时随手关门减少污染范围,集中时间进行灭菌,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和大功率的排风扇,做好仪器的保养与维修,淘汰陈旧的设备,调整机器报警音量,加强巡视合理使用防声耳罩。

22锐器刺伤的防护:锐器刺伤是导致职业感染的主要途径,正确预防,规范操作,是预防锐器刺伤的关健。

护士接触被患者污染的血液体液锐利器械时严格按标准预防带好口罩,帽子,防护眼罩,穿隔离衣,带双层手套。此外洗手时每个护士应正确掌握洗手方法,科室应配有非手触式洗手设备和各种烘手设备。对特殊污染物品,应先高压灭菌再实施清洗消毒灭菌。一旦被锐器刺伤,应先脱去手套,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轻轻挤压损伤部位,尽量挤出损伤处血液,用时用肥皂流动水清洗伤口,再用2%~5%碘伏进行消毒包扎,如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乙肝,丙肝病毒污染利器刺伤,应及时上报并做好登记,随诊等预防工作。

23毛絮的防护:供应室的敷料间应尽量处于独立区域,制造时戴加厚口罩,也可适当增加制作间的空气湿度防止损伤呼吸道黏膜。

24高温的防护:在工作间要安装空气消毒设备和通风降温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新鲜。工作人员在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随时观察灭菌器运行情况,对灭菌器定时进行检查维修。使其处于运行正常状态,灭菌完毕,要等灭菌柜内压力降为0。温度低于50℃时方可开启柜门,取无菌物品。

25化学因素的防护:正确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有效浓度、时间、使用方法范围,配制时戴好防护口罩、手套、眼罩,浸泡器械的消毒液要随时盖上盖子避免消毒剂挥发,减少消毒剂对身体的危害。

3加强职业防护和健康管理

三大因素影响国际石油供应 篇3

经济、地缘政治和环境等三大因素决定了未来全球石油市场的走向。从经济角度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石油市场的供需存在滞后现象。缺乏透明度、市场进出壁垒、利润驱动、供方的寡头垄断等因素将继续挑战长期的市场均衡。

此外,石油供应的地缘政治因素异常突出。许多世界主要产油国历来要么政治不稳定,要么与其他国家发生严重冲突。据估计,目前全球约1/5的石油供应不是在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就是在被美国和联合国制裁的国家中。制裁的实施或解除直接影响了原油供应。随着非传统油气资源的引进,OPEC和非OPEC国家为建立新的石油市场规则展开了竞争。

石油对气候、水资源以及空气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损失。新油的开采因此附加了更多的成本。清洁的替代能源会与石油竞争,两者间的紧张关系会加剧,但是减轻石油对世界环境的危害将变得更为紧迫。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4

(一)内容不确定。

准确把握共享信息的内容是供应链管理的前提。信息共享过量会造成风险的加大,而信息共享不充分则会导致需求放大、生产计划混乱等。但我国有些供应链企业在实施信息共享时还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不知道该如何共享信息,该与哪些企业共享信息,该与企业共享哪些信息,以及该如何确定最优的信息共享程度和范围等。

(二)共享不及时。

供应链企业还不能迅速交换信息以便做出快速的市场反应。我国供应链企业中还存在许多影响信息共享效率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内外部相互隔离,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得企业无法快速传递、集成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在观念上存在制约,认为那些信息属于商业机密,担心被泄露给竞争对手,因此不愿意每天都与成员企业共享细节数据,而只是每隔一段时间提供聚合数据,使得信息无法得到快速处理。

(三)风险种类多。

供应链企业间不同的利益追求使其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容易存在诸多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由于无缝的信息集成和共享而造成的合作伙伴泄露商业机密风险;部分企业出于利益追求而隐匿、扭曲自己应该公布的信息,并利用信息不对称牺牲其他成员企业的利益而产生的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误选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代理人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等风险。

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标准化水平。

标准化是信息集成的基础,而信息集成则是信息共享的前提。如果企业内部各自为政,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又缺乏统一规范,企业内部将会很容易出现信息分离、数据交换不畅的现象,最终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得企业信息难以有效采集、获取和利用。如果不同企业、行业间的应用系统和模块之间相互孤立,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服务规范,那么即使信息化程度再高,也会大大降低供应链企业间沟通与交流的效率,使得信息不能有效的在整个供应链上扩展开来,更无法做出快速有效的市场反应。

(二)信任关系。

信任能够很好的增强伙伴间合作和共享的意愿。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企业有其自身的利益考虑,客观上都会存在利益冲突。企业间的利益冲突使其希望掌握对方的私有信息,从而在博弈中获利,有的甚至产生虚假信息,导致信息共享内容的全面性、有效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如果没有合约约束企业间的行为,彼此间的信任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它能在信息共享过程中提高各自的责任感,使得一方不会向另一方提供虚假的信息,不会利用另一方的弱点去获取利益。

(三)信息安全性。

信息共享中的信息安全性将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供应链各企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分散性使得伙伴间的信息必须借助互联网在不同的网络中传递,由于企业传递的信息又是涉及商业机密的,因此与单个企业相比,信息共享主体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安全隐患。比如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易受到有组织的群体的入侵或黑客的攻击,导致商业机密泄露,或是被人恶意篡改,使信息失去了完整性和真实性等。

(四)文化协同性。

文化协同有助于消除伙伴间在信息和认识上的差异。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和经营风格,影响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共享的态度及合作的方式。由于供应链涉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企业,企业在信息共享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产生文化矛盾和冲突,形成沟通障碍,极易造成信息的抵触、曲解。

(五)成本效益均衡性。

成本效益是企业实施信息共享的核心问题。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参与信息共享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以及赢得竞争优势,为此必会在因信息共享增加的费用与产生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决定是否共享信息,并确定信息共享的最优程度。只有保证供应链成员间在信息共享条件下获得的收益能弥补因共享信息而增加的费用,保证获取的利益至少不低于未实现信息共享时所获得的利益,供应链企业才会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积极主动的向其他成员共享更多有效信息。

三、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基于SOA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保证企业更轻松的与其他成员沟通,使共享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顺利进行,需要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基于SOA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将企业的IT资源都整合成独立的服务,并很容易添加新服务、修改现有服务和删除不再需要的服务,有效解决信息集成的动态性问题;每个服务的调用接口都将被很好的定义,以满足远程异构系统之间的操作问题,实现信息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快速、准确的调用;SOA强调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还能够有效的解决成员企业间因缺乏统一标准框架而带来的信息交流不畅问题。

(二)形成信任实现机制。

信任关系的建立能够协调各成员的利益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和波动,增加信息的可靠度。首先考虑法律机制,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一套阻止互相欺诈的规范,通过有预见性的事后惩罚措施减少欺骗行为的发生概率。其次是交流机制。我国是一种关系型社会,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为此在供应链企业间建立交流机制,强化企业间管理人员的沟通,逐渐加深企业间的“感情”,可以使供应链伙伴间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最后还可以考虑信用机制。供应链中各企业均以信用为前提进行每一次合作,这样不但可以将滥用信用的“害群之马”从组织联盟中除名,还能促使其他成员进一步提高授信额度,提升下一次的合作效益。

(三)构建信息共享安全防护体系。

信息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法律、道德、技术和管理四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相关惩罚条款的制定,可以有力的防范网络犯罪。但是,法律的制定往往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过程中仍会存在一些知法犯法现象,为此国家还要制定涉及信息使用权、所有权、信息安全的道德标准,加强企业、个人的道德建设。供应链企业则需采用安全技术如防护墙技术、加密技术等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对于不同安全级别的信息选择不同级别的方案,针对不同的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严格审查每个访问者的身份、级别、允许其访问的内容,及时进行安全审查,以便发现非法攻击、篡改和非法访问的情况,使信息共享能够安全开展。

(四)加强供应链文化建设。

供应链文化是以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文化为基础,并与其他成员企业文化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组织文化。供应链文化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以诚实守信为核心,以系统优化为目标,注重培养各企业整体最优思想,强调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在供应链文化构建过程中,由核心企业倡导、示范和实践,由各企业平等地交流各自的管理经验、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检讨自身企业文化的优劣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企业在新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宗旨的指导下取得统一,并且对管理过程与管理环节中不合时宜的因素进行重整,从而达到各种文化的融合。

(五)完善供应链契约。

供应链契约是指将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收益合理分配、风险共担等行为通过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使供应链信息共享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的最大障碍是部分企业认为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不能公平的分配,供应链契约有利于从根本上加强伙伴间信息共享的积极性。通过契约关系可以确定新增利益的再分配原则和实现方式,使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进行信息共享所获得的收益必然高于不参与时所获得的收益,实现个体、合作伙伴乃至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协调,为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机制。供应链契约应涵盖信息共享的条件和范围、绩效评价、收益分配和协调、激励方式以及供应链企业淘汰机制等问题,这对稳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障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S

参考文献

[1].刘震宇, 宁枉.双向信息流共享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 2009, (10) .

[2].Lee H L, Padmanabhan P, W hang S.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a;38, (2) .

[3].楚扬杰, 王先甲, 吴秀君, 方德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道德风险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6, (2) .

[4].周雄伟, 马费成.需求不确定环境下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 2010, (4) .

[5].Zhang H.Vertical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a supply chain with duopoly retailer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11, (4) .

供应链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篇5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引入了供应链系统。论文从供应链系统的基本概念出发,简述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不足,并详细阐述了引入供应链系统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Abstract】In twenty-first centur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integration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the market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increasingly intense,the enterprises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to adopt supply chain system.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system,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mode,and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introducing supply chain system on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detail.【?P键词】企业竞争;财务管理;影响

【Keywords】enterprise competitive; financial management;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85-02

引言

在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的成本问题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所关注的重点,企业关注的重点是物流成本的降低,关注的是成本管理,很少从企业资金等财务管理方面进行考虑。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而企业引入供应链系统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正好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供应链系统概述与传统财务管理的不足

2.1 供应链系统的基本理论

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主要包括供应链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这三个组成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就是企业从最初的在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到成品交到客户手中的工作流程。它为客户提供了产品从原料到产品的一切信息,使客户能放心的使用产品,它是一种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的关系集成。

2.2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不足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管理方式不足,管理模式不足,风险控制的不足。

2.2.1 传统财务管理的管理方式不足

目前企业越来越倾向集团模式和跨地域经营模式发展,使得财务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加,而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集团化与跨地域经营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的单一化和局限性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急需搭建新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所属单位及业务分布进行远程有效控制和管理,发挥整体资源调配优势,从而达到集团企业价值最大化。

2.2.2 传统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式不足

企业在引入供应链系统后,采购、加工、销售都实行网络化、信息化,这就要求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兼顾到供应链系统每个节点的企业、客户,还需要兼顾到线上与线下,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同时兼顾多方面,因此在企业引进供应链系统后必须做出改变。

2.2.3 传统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不足

在风险控制方面,虽然传统的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排除风险的能力,但大都着重于事后控制,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技术储备不足,企业也缺乏专业的风险控制的人才,这导致传统的财务管理对风险控制不及时。国内的多数企业的内部资金缺乏联动机制,企业在资金运转方面严重依靠贷款以及风险投资,这使企业在人力与资金方面都处于脱节的状态。供应链系统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

3.1 供应链系统采购风险与财务管理

供应链系统中的采购环节是第一个环节,但是采购环节有采购风险。采购风险主要包括参与采购人员的道德风险和被采购方的信用风险两种。这两种采购风险都对企业实现的利益最大化有较大的影响。被采购方的信用风险对采购货物的质量以及采购交付的预定金都有一定的安全影响,参与采购人员的道德风险会增加企业的采购成本,这两种采购风险都不利于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这两种采购风险,供应链系统中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审批流程,加上公司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进行采购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职责及行为规范,对采购业务合同的订立及款项支付实施相对严格的审批制度,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减少采购过程中的相关风险。

3.2 供应链系统存货管理与财务管理

为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的存货种类也随之多样化。面对庞大、复杂的存货信息,传统的财务管理因统计、计算工作的繁重,无法满足库存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通过供应链系统则可以轻松完成这些工作。供应链系统中可及时掌握各种存货库存状态和性质,通过运行分析,对库存进行总体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生产、采购,最大程度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减低存货周转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3.3 供应链系统成本汇总分析与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它主要是对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进行相关的核算工作,对产品的成本构成进行科学的分析统计,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判断,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产品的成本构成分析,主要是对产品构成材料的类别、单价以及生产的消耗和市场变化,利用相关的科学系统进行分析。在采购方面,采购的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现采购材料的成本异常变化时,对财务工作部门给出及时有效的提醒。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参加到产品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运输销售中来,了解第一手的产品成本,并进行产品自我成本汇总。

3.4 供应链系统销售环节与财务管理

供应链系统中的销售环节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对销售环节进行财务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供应链系统中的销售环节不再是传统的等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由销售部门进行销售,而是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从客户基本信息―订单―生产计划―产品入库―销售出库,形成一系列关联的信息链[1]。它就像客户的私人定制一样,能根据可识别的独立编码查询特定产品的状态与相关信息,以适合客户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在供??链系统销售环节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做到: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实现客户的私人定制,以客户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设计及生产;一切以客户为主,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各个节点经济体共同为客户服务,各个节点的企业不再是利润的较量者,而是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受影响后的有利之处

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引入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做出改变后的企业有利于与各级企业、客户的上下游交流沟通与影响,有利于企业对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更有利于企业自身提高竞争力。实例分析

作为目前全球领先的计算机系统直销商美国DELL公司,其在供应链系统与公司财务管理整合和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最显著的是:库存只保存可供5天生产的存货,存货周转次数是同行业竞争对手的6~9倍,甚至18倍,低存货所带来的低物流价值使得总成本大概减少了10%。供应链系统使用前后对比分析,企业各方面的效率都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订单处理效率提高50%,订单错误率降低50%,订货生产周期缩短了30%,企业的按时交货率提高了15%。DELL公司日趋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特别是对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的整合管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结语

供应链系统的引入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不小。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对供应链系统里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利益没有做出相应的关注与分析,这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没有与供应链系统进行良好的整合,这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当今对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和财务管理的研究不少,但是供应链系统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整合、应用与发展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地方,对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和财务管理的研究还应继续,尽力填补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参考文献】

供应链影响因素 篇6

【关键词】供应室;职业暴露;因素;对策

医院供应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部门,负责对医院再生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对一次性无菌用品的发放工作,供应人员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各种带有细菌或病人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的器械和敷料,在回收、包装、灭菌过程中,极易因为操作不规范和个人防护意识的薄弱而导致职业暴露的发生。若缺乏相应的防护措施,工作人员极易染上与职业暴露相关的疾病。

1供应室职业暴露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锐利器械造成的意外伤害工作人员在回收物品过程中常接触到污染了的针头、刀片或其他锐利器械,因而易造成职业暴露,属于最常见的职业暴露类型。在清点过程中如果个人防护意识淡薄,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又不能规范操作,职业暴露伤害将明显提高,甚至发生严重细菌或病毒感染。

1.1.2热源性损伤在高温潮湿的夏季里,操作压力蒸汽灭菌器、蒸馏器等产热多、散热慢的设备,工作人员易出现疲惫、烦躁、中暑等症状。且高压蒸汽消毒锅温度高达136℃,在开启锅门时如操作不当极易发生烫伤。

1.1.3紫外线辐射与臭氧造成的损伤供应室常用紫外线辐射对空气进行消毒,如果不小心直接照射到工作人员,可能引起皮肤、眼睛的损伤。而当臭氧浓度超过了0.3%/M3时亦可对人体造成损伤。

1.2化学因素供应室由于清洗消毒需要,需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如:①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常被供应室用作工作台、桌椅等的消毒。含氯消毒剂浓度高,若工作人员接触时间长,能破坏皮肤脂质层,引起呼吸道深部病变进而刺激与腐蚀皮肤黏膜,若不慎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②过氧乙酸:同含氯消毒劑,若工作人员不慎直接接触,高浓度的过氧乙酸可能刺激眼睛及皮肤,甚至烧伤皮肤。

1.3生物因素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可能由于医护人员在回收、清洗、消毒过程中的大意而通过带有病毒的针头、刀片、布类及各种器具感染上工作人员。有关资料显示,健康的医务人员染上血性传播疾病中80%-90%都是由针刺所致,而被刺伤的工作人员中护士比例最高,占80%。同时被针头刺伤后乙肝病毒感染率为30%,丙肝为1.6%,艾滋病毒为0.3%。

2对策

2.1首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护理部的垂直领导下,进一步做好防止职业暴露宣传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暴露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加强个人防护的监督与管理,随时查看安全保护措施执行情况,惩罚违反者,严抓规范,不达标不上岗。

2.2每天检查防护用具,及时更换破损用具。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好口罩、帽子、隔离衣并更换鞋子才能进入回收室和清洗室,且不能随意出入,避免交又感染。

2.3建立设备使用档案,由使用者记录下具体使用情况,便于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2.4回收过程中,锐利器械应与一般器械分开,回收人员必须带双层手套谨慎操作,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清洗过程中若有工作衣帽或口罩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2.5根据所要灭菌物品选择适宜的灭菌方式。所有灭菌物品在灭菌前必须做到彻底干燥。具有一定吸附性的物品不可在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内消毒。必须按要求装载,否则可能引起等离子体的发生而导致灭菌失败。所有灭菌物品的包装必须用专用无纺布或灭菌封袋包装且不能重复使用,布类包布应清洁、干燥。

2.6重点执行洗手卫生,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改善洗手设备,安装专用洗手池带脚踏红外线感应开关,以免带有病菌的手接触笼头而经笼头传播。

2.7若电源电器使用过程中有损坏,应及时联系医院维修科,有专业人士前来修理。

2.8对有损害性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制剂,应存放在阴凉处以防止挥发。在配置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戴好防护橡胶手套、口罩,避免与制剂的直接接触,配制完后应立即清洗手套及双手皮肤并记住密闭容器,以免造成空气污染。

2.9用紫外线或臭氧空气消毒时要避免工作人员的进入,如若有需要,必须佩戴好防护眼镜穿好防护衣。

2.10对在工作噪音大环境中工作的人员执行轮班制,避免长时间接触。

2.11供应室应与感染科协作,在全院加强对职业暴露的安全知识培训,规范暴露感染物的回收流程,尤其对特殊感染物品做好标记,以减少生物因素的危害。并做好职业暴露后的登记上报工作。

2.12对于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应有考试合格并取得压力容器上岗证的医护人员负责。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灭菌炉内压力未降到0Kpa不能打开高压蒸汽灭菌器,开门时站在门后或门旁,不能对着门,以免被涌出的热气烫伤。夏季最好不要裸露手臂,应避免皮肤与高温物品的直接接触。可建议厂家改良灭菌器的结构使之便于操作。严格按照规定期限定期维护、检测,保证各个阀门与排气管道的良好状态。

3小结

由于供应室工作与环境的特殊性,每天均面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危险因素,因此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较临床其他科室高。加强各项制度的管理和监督,建全和规范各项操作规程,改善工作环境,更新陈旧设备,增设必要仪器,强化安全生产和个人防护意识,倡导工作人员的严谨、慎独精神,是防止职业暴露发生的有效措施。在供应室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把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安全和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华春燕.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护方法[J].当代医学,2012.01.05,(02).

[2]龚燕琼.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05.15,(14).

[3]袁梅.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6.15,(14).

[4]刘敏.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8.20,(16).

供应链影响因素 篇7

绿色供应链 (Green Supply Chain, GSC) 最初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提出的, 自此以后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绿色供应链是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都强调系统性, 强调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强调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等。但相对于传统供应链而言, 绿色供应链更强调环境因素, 强调采购、生产、销售甚至回收等消费活动的环境兼容性。随着绿色供应链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检验, 绿色供应链的内涵被逐步的扩大。但从绿色供应链概念的提出, 10多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从个人角度出发, 认为Jeremy Hall的观点比较全面。他在2000年的时候提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 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 直至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 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使整个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 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供应链概念的提出, 掀起了供应链管理的革命浪潮。目前国外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 如通用汽车、福特、惠普、宝洁、耐克等许多企业就积极研究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理论的管理模式, 其中, 通用汽车还被美国环保局 (US-EPA) 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在国内对绿色供应链的引进和研究开始于2000年左右, 尚处于起步阶段, 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故影响国内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因素分析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

2 导入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因素分析

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的同时, 企业管理的模式已经慢慢向供应链方面发生着转变。把环境保护、资源稀缺的观念逐步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迫在眉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导入可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 在中国实行绿色供应链已势在必行。企业在导入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存在障碍, 导入效率低下, 最终导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不能实现, 为了实现最终目标, 在导入阶段可通过适当驱动因素加以解决。

2.1 外部驱动

(1) 政府有利干预

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导入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环保法规来保护环境资源, 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健康导入和成长。为了规范全球环境标志工作, 全球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4000系列等标准。且 “绿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产品, 易出现市场失灵, 政府通过提供干预性和激励性的“制度安排”, 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绿色竞争的规则需要,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益。

(2) NGO有效推力

NGO, 即为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GO)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从1978年诞生兴起至2003年渐趋成熟至今, 截至2006年4月共统计出中国现有各类环保民间组织2768家。尽管环保组织在发展中存在某些瓶颈, 但在职能方面, 与政府、企业、媒体之间的关系保持在有效的临界点上, 充分发挥着的监督作用。其次, 绿色供应链上需要很多操作性的工具, 某些NGO如果能够开发一些实用的, 让采购方、供应商都能够使用的, 比如说绿色供应链透明追踪Dashboard, 让各方都能够在线对自己的表现有全方位的了解。再次, NGO可以作为公众道义的“代言者”。做企业的监督者, 能够把企业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的事情, 通过一定的媒体沟通, 倡议游说, 把需要向公众澄清的事情说明白, 显现出公正、公平、公开。

(3) 消费者的需求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 把消费者按照绿色需求的程度可划分为深度绿色消费者、轻度绿色消费者和漠视绿色消费者三类。其中深度绿色消费者是指能够为绿色车产品支付更高价格的消费者;轻度绿色消费者是那些会购买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 但不会支付更高的价格的消费者;而漠视型消费者是在作出购买决策的时候, 从不把环保作为考虑的因素的消费者。在欧洲进行的一项关于绿色消费者类型的调查显示, 绿色消费者占总消费者的比例为60%左右。2002年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秘书处先后对北京、武汉、广州和成都四地消费者的调查显示, 只有不到8%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改善而支付较高价格。虽然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 但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开始了绿色消费, 这个趋势是明显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消费者的地位日益重要, 消费者把自己的意愿和偏好等消息, 通过市场机制, 传达给了企业, 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旨意”安排产供销等各环节。从而适应消费环境的变化。

(4) 企业自身利润的驱动

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 可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在绿色供应链中可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 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 为整个供应链带来更多效益。增加客户价值。绿色产品不仅保护环境, 也为客户带来绿色收益, 可赢得顾客的长远信任。提升企业绿色形象。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可以树立产品的安全可靠、重视社会责任的信息, 赢得顾客青睐。可规避绿色技术贸易壁垒。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重视生态问题, 并为此设立了相应的技术条款和环保法规。而企业要长久生存就必须使产品达到相应的绿色标准, 而要达标, 导入实施绿色供应链是方法之一。

(5) 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资源是稀缺的, 环境资源也不例外。环境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和提供的自然资源量是相对有限的。如果企业再生产与资源再生产发生冲突, 不仅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将陷入困境。企业为社会成员中的组织成员, 在绿色企业的行为过程中, 应担负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绿色制造就相应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制造业从传统制造方式转向绿色制造已成必然, 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制造, 只有在绿色供应链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故在此驱动下导入绿色供应链。

2.2 内部驱动

(1) 政府激励

绿色供应链在运营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会导致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低下或者绿色供应链的目标不能实现, 企业会采取谨慎的态度来对待是否应该导入绿色供应链等问题。为了加快我国导入绿色供应链的进程, 政府会采取一些激励方式来鼓励企业先行先试。首先, 政府绿色采购。所谓“政府绿色采购”, 是指法律承认的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以下统称采购人) 等利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时, 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的条件下, 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广泛, 几乎涉及了政府办公的所有环节。小到室内电话、电脑等, 大到室外车辆、起重机等。政府采购规模巨大, 每年以500亿规模的水平递增。如2003年达到1500亿元, 2004年政府采购突破2000亿元。只要政府机关将环境准则纳入其采购模式, 立即会对相关的供应商产生积极影响, 从而带动并产生绿色消费市场, 对绿色供应链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积极性起到经济刺激和鼓励作用。其次, 产业政策的引导。为了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政府对物流产业提供发展支持和管理。加快对物流网络的建设 (如高铁的建设) 和物流信息化研究经费的支持。对资源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综上, 刺激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

(2) 企业绿色竞争需要

生产绿色产品, 实行绿色包装等很可能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事实上, 很多消费潮流都是企业推动的, 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可以培育市场, 教育消费者, 将市场做大, 为了满足消费终端的绿色竞争的需要, 企业从根本抓起, 实行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和信息化, 为前者打下基础。

(3) 领导者的道德和责任感

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出发, 处于人的本能“做正确的事情 (Do the Right Thing) ”的道义和责任感。绿色供应链的导入既有社会意义也有经济意义,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领导者, 明确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并愿意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承担, 投身于环保事业, 进而起到连带作用, 唤醒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 企业主体的自利行为

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赢得他们的偏爱会利用漏洞借机炒作。不完善的市场机制, 不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理论, 不完善的政府规范等, 总能够让某些企业有漏洞可寻, 投机取巧, 冠上绿色供应链的美名, 打着生产的是绿色产品的旗号, 迎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也开始导入所谓的绿色供应链, 实际是企业利润的驱动, 忽视真正的供应链的建设, 追求短期利益, 误导消费者。现实中, 绿色供应链概念在21世纪初才开始出现在中国, 理论发展不完善, 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也不够,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指南, 能够告诉消费者, 产品的绿色追踪机制, 这个产品的追踪机制, 在国外尤其是欧盟已经在实施, 欧盟的WTO项目, 就是帮助建立这个追踪机制, 中国能否出现帮助消费者发现产品绿色轨迹的组织或规范?

3 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制约因素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在我国企业中发展缓慢, 除了以上分析的驱动因素的影响以外, 还需要考虑其制约因素。主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存在的障碍因素来进行分析。

3.1 内部制约因素

(1) 成本和收益的困扰

实施绿色供应链具有局部低效率, 整体高效益的特性。导入绿色供应链固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资源消耗, 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在降低社会总成本的同时, 也给社会带来较好的生态环境。但对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环境成本核算制度, 全社会资源型核算体系也不健全, 市场机制尚不完备, 导入绿色供应链对企业而言是低效率的。两者此消彼长, 必然会带来财务的负效应。绿色供应链虽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 但绿色回收和废弃物的再处理却要花费巨大的代价。两者相抵可能会使企业财务出现亏损。

(2) 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矛盾

绿色供应链链条式的节点企业, 如果合作, 可顺利的导入绿色供应链;如果出现了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技术溢出、利润分配等问题就会导致其间不合作的负效益的出现。再加上正式投入实施过程中还可能存在诸多困难, 实施成功后利润回收率不能保证等前提下, 使得某些企业有心无力。即使有些企业导入了绿色供应链, 也局限于比较浅的层次, 如供应链的某些环节, 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如绿色生产, 而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关注较少如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回收等。很难达到对绿色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的整合和协调。

3.2 外部制约因素

(1) 绿色意识没有得到普及

这里的绿色意识特指对象是企业及与其相关的外在的利益相关者。供应商绿色意识的缺乏, 企业决策者和成员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不够深入, 对当今构建绿色供应链的紧迫性意识不够等。考虑短期利润, 困在所谓的“困境”中不愿意尝试, 有一种思想在牵引着他们, 就是等待。没有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必要性。

(2) 相关的法律体系、行业标准欠缺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 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是有目共睹的。市场规制不健全, 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等, 且与次密切相关的物流行业没有形成成熟的物流行业标准, 同时各地各部门还有自己的标准, 缺乏统一标准。致使我国企业在导入绿色供应链时会犹豫再三。

(3) 配套的技术缺乏

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 自然需要引进先进的污染处理技术和生产技术, 这都是在引入绿色供应链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之一, 绿色设计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包转、逆向回收等环节, 环环相扣。要求企业要对自己已有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而对中国技术薄弱的企业来说, 由于缺乏这种先进的技术支撑, 仅此就可以导致把导入绿色供应链的想法挡在门外。

4 国内制造型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的主导力量分析

企业在导入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 有些企业主动接受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理念并进入实施阶段进行导入, 而有些企业却是跟风操作。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国内制造型企业居各行业之首导入绿色供应链。那么在此类企业中引导他们主动导入绿色供应链的主导力量究竟是哪些呢?从上述我们对导入绿色供应链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 概括出主要有四种力量:企业自身, 消费者, 政府和环保NGO。考虑到中国国情, 环保的话题虽然更多的被公众提及并认可, 但在环保活动的组织与环保意识的宣传普及上, 环保NGO的重要还是没能发挥出来。经济压力、专职人员的短缺、资金来源有限等原因, 使得中国国内的NGO组织大多处在成长的初期, 在引导企业开展环保方面的力量显得格外的微弱, 在此我们只考虑三个主要力量:企业, 消费者, 政府。

(1) 绿色供应链中的企业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环境绩效日益提上日程, 国内的制造业意识到环境管理对其重要性, 少数企业, 资金雄厚, 绿色开发能力比较强, 领先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之路, 导入绿色供应链, 但毕竟处在初期, 缺乏相应的指导。而国外一些著名企业如GE、IBM、福特汽车等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给国内的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使得国内的企业可以获得国内环境标准和出口国环境标准, 突破绿色壁垒, 推动企业的发展。

(2) 绿色供应链中的消费者

从需求层次理论得知, 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 安全、健康需求就是公众所追求的。就日常生活中的辐射而言, 手机在接通时, 产生的辐射比通话时产生的辐射高20倍, 因此当手机在接通阶段, 使用者避免将手机贴近耳朵, 能减少80%至90%的辐射量。同时, 手机放置的位置也应该避免靠近心脏, 因为较强的电磁场会影响人的身体状态。消费者对绿色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绿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 绿色供应链中的政府

政府在引导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中, 对企业和消费者同时采取环保意识的引导。同时, 与政府激励相比, 在环境政策方面对企业更多的是强制性的要求执行, 环境标准ISO14000系列的出台, 给国内制造企业增加了一道出厂门禁, 在国内目前对企业的激励主要在政策采购的倾斜方面, 至于税收优惠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政府除了引导以外, 还通过建立信息平台, 加大认证力度来加快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

5 结 论

总之, 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 政府的引导和施压是推动力量, 消费者的需求是拉动力量, 企业自身寻求更长远的发展是最主要的驱动力量。环保NGO组织虽然现在的力量薄弱, 但不远的将来, 将会成为一股洪流, 其力量不可阻挡。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实证的分析考证, 以后需要进一步完善。

摘要:文章在对中国绿色供应链实施现状的分析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及主要针对电子制造类企业, 并对该类企业愿意导入绿色供应链的主导力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可对中国其他类型企业导入绿色供应链提供参考。

供应链影响因素 篇8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体现, 对员工的精神风貌、行为准则和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导向作用, 进而影响着组织运行的状况和获得的收益。目前, 企业并非以独立的个体在市场中生存, 供应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决定着竞争力。然而, 供应链节点企业在协同运作过程中, 由于其企业文化的多元性在带来互补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冲突和碰撞。目前, 我国供应链协作效果还不明显, 进而, 整合多家文化, 将矛盾最小化, 组织协同效应最大化成为目前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也将从影响文化协同的因素入手, 分析文化协同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文化协同的实现途径。

2 供应链节点企业文化协同的概念和内涵

“供应链节点企业”是指由围绕在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一定顺序或方式联结起来的功能网链结构上的企业, 这些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抽象为有供需关系、互相影响的点;“协同”是指视节点企业为战略目标一致的整体, 通过合作, 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顺利周转, 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效益和竞争力。

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节点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进行业务协作、关系协调、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风险共担, 通过共同制定相关计划、实施策略、运作规则, 以期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实现供应链整体目标、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供应链文化协同是以核心企业的文化为基础, 在供应链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并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普遍认可和遵循的, 具有该供应链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在此借鉴企业文化的结构, 将其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层次的维度来表示。其中, 精神文化是指在社会背景影响下, 供应链长期运营形成的文化观念;它包括经营理念、战略发展、目标责任、价值道德观等方面, 是供应链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本身不等同于文化, 是文化的载体, 体现着经营理念, 制约着企业行为;包含库存管理、合作伙伴管理、供应链优化设计等各个环节的规章与规范。物质文化是供应链文化通过核心层体现的外在物质形态, 如信息共享平台、车间布局、工艺设备、配送方式等。

3 供应链文化协同的影响因素

本文借鉴跨文化管理和供应链协同方面的研究, 从影响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各类关键因素入手, 分析供应链文化协同的影响因素。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多元文化整合过程中会由宏观社会环境变动而带来一系列冲突和不确定性, 而每一个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合作过程中会由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差异造成碰撞和摩擦。所以, 本文将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文化协同的因素分为:社会层次的文化差异、企业层次的文化差异 (如图1所示) 。

3.1 社会文化差异

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均依存于其国家的社会民族文化背景, 不同的民族文化为供应链文化提供一个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比如:美国强调着个人主义, 中国提倡着和谐主义, 从而中国企业强调和谐理念, 美国企业强调竞争理念。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运作效果在回馈给各个企业的同时, 其名族文化的差异也在影响着供应链自身的文化发展情况。若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在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过程中, 能够不断汲取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 壮大自己, 那么供应链会更加适应社会环境系统, 比如:创新高效、环保节能、竞争民主等先进理念应当互相学习;反之, 若不能抵挡外来民族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则供应链整体对外界抗干扰能力也将下降, 比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应当摒弃。所以, 及时识别出节点企业民族文化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对供应链文化的形成和升华很关键。

3.2 企业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 即:企业在经营中所积累的精髓和灵魂。我国的企业大体上经历了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建国后、改革开放这4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来, 跨国经营的发展, 企业也在不断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人才、理念。由于不同企业、不同的行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合作伙伴在面对着不同的经营环境时会形成其特有的企业文化, 因而采取了不同的战略, 企业战略不同相应地会发生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冲突始于企业内在, 影响于制度、机制、组织等外在, 对于这类差异的分析,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即:观念层、制度层、符号层。

3.2.1 观念层

对于企业, 观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企业对社会的承诺。是形成制度层和符号层的基础和原因。它代表着企业全体员工追求的最高目标, 集中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虽然观念层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决定, 但同时也受企业领导者思想方法、综合素质、实践经验以及性格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它会从员工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 影射着员工的思想作风、传统习惯、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也体现在职工与职工、职工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这几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具体包括:企业最高目标、企业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道德、企业宗旨这几方面。

3.2.2 制度层

(1) 一般制度。这是指企业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以及各种责任制度, 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起着约束的作用, 保证整个企业能够分工协作, 井然有序、高效的运转。如:计划制度、劳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服务管理制度、技术工作及技术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劳动管理制度、物资供应管理制度、产品销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生活福利工作管理制度、奖励惩罚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

(2) 特殊制度。主要是指企业的非程序化制度, 与一般制度相比, 更能反应一个企业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 如:员工评议干部制度、企业成立周年庆典制度、总结表彰会制度等。

(3) 企业风俗。与一般制度、特殊制度不同, 企业风俗不需要强制执行, 完全依靠习惯和偏好势力的执行, 是被员工接受沿袭下来的活动或习俗。形成于观念层, 又反作用于观念层。

3.2.3 符号层

企业文化的符号层是企业的外在的物质表现和载体, 包括:企业的名称、标志;环境风格、车间设计及布置方式;产品的生产工艺、设备特性、包装、生活设施;自办的报纸、刊物等。是制度层和观念层的构成元素。

3.3 协同关系

本文将关系协同因素分为信任、协同、文化认知。在国家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 供应链企业之间对彼此文化的认知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在合作的过程中遇到冲突时也会选择沟通、信任、共享等方式去理解、尊重对方。不同阶段有各自的合作特点, 这会导致其沟通方式、信任机制、共享程度、对文化认知的不同, 而企业所选择的沟通方式、信任机制、共享程度、文化认知程度也会促进或阻碍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

4 文化协同对供应链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

4.1 供应链协同的三个发展阶段

本文将根据供应链节点企业协作关系的发展动态的三个阶段来分析文化协同的过程, 进而根据不同阶段下文化协同的特性归纳出供应链文化协同发展的概念模型。

4.1.1 契约阶段

在这个阶段,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不太了解, 主要会通过参观企业、访谈对话、质量检验、业界口碑的方式来增进双方的了解。在根据多种评判因素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到由于诚信、利益所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双方交易主要通过契约进行约束与监督, 投入比较大的精力来研究契约合同的规范性和严密性。在这个阶段, 双方都尽力证明自身的组织特性、能力、态度, 频繁的进行技术上的沟通和管理上的融合, 以便尽快解决冲突, 促进交易的达成。最后的成本和收益是考察合作满意度的关键点。

4.1.2 依赖阶段

这个阶段是基于多次契约的成功履行而达到的, 随着若干次重复的合作, 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 更加了解合作企业的能力、特点、态度, 对合作企业的认知度提升了, 反复定期的沟通和联系, 交换了各方所需的信息,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达到统一, 积累了相关成功交易的经验, 在长期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 更能容忍合作企业不一致的文化和行为。在这个阶段, 合作企业更关注双方的知识、成本、收益, 从对合作契约的关注转移到对交易本身的关注, 契约起到的是强化作用。

4.1.3 认同阶段

在这个阶段, 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已经认同对方的需要、偏好、行为, 在某些方面趋于达成一致性和共同特征, 彼此之间的合作达成了默契, 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统一的合作战略和价值观, 更关注长期利益而不会计较短期小范围的损失;企业之间不同的价值观而导致的消极的情感将对更高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起到抑制作用。合作关系、知识、成本、收益是保证这个阶段顺利发展的基础。

4.2 供应链文化协同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建立

4.2.1 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1) 社会文化差异对协同绩效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将社会文化分为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两个维度;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 影响着企业整体价值观、业务模式、偏好;政治环境的变化, 政府政策上的改革、财政货币改革、贸易壁垒的变动等会影响各个节点企业文化的特点, 也会对最后的协同过程中不同阶段对绩效带来相应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2) 企业文化差异对协同绩效的影响。节点企业间文化差异可以为供应链决策提供更多的方案和发散创新的成果, 不同文化的强强融合会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然而,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为决策方案带来各方的意见不统一而增加不同成员之间的矛盾, 削弱最后的合作绩效。

(3) 协同关系对差异的协调作用。信任、沟通、共享等协同关系强化了文化差异的正面作用, 削弱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的信任机制和沟通方式能增进节点企业间的共享程度, 可以有效的解决双方产生的冲突和分歧。

4.2.2 理论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分析, 社会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对协同绩效有正、负影响作用;协同关系对文化冲突和绩效存在缓冲关系。社会文化分为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两个维度, 企业文化分为观念层、制度层、符号层三个维度, 协同关系分为信任、沟通、文化认知三个维度。本文建立了包括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协同关系三类影响因素及其对节点企业合作过程中三个不同阶段 (契约阶段、依赖阶段、认同阶段) 的协同绩效的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 (如图2所示) 。

5 结语

本文概述了供应链文化协同的概念和内涵, 说明了构建供应链文化、缓冲文化冲突带来的负作用的重要性。借鉴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协同理论提出和分析了供应链文化协同的影响因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差异对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

参考文献

[1]Frank Quinn.Collaboration:More Than Just Technolog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 (6) :3.

[2]Selwyn Piramuth.Knowledge-based Framework for Automated Dynamic Supply Chain Configur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 (165) :219-230.

[3]张翠华, 周红, 赵森.供应链协同的因素模型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 2005b, (6) :53-54.

[4]徐旭供.应链文化的形成机制研究及其功能分析[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 2007, (12) :7-8.

供应链影响因素 篇9

供应链企业利益的合理分配是建立稳固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有力保障。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 既能够维持和巩固供应链企业合作关系, 又激励成员企业相互合作, 同时也可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效率和绩效。

利益分配简言之就是合作所获利益在各参与者之间的分配。分配源于合作。分配具有社会属性, 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健康运行。供应链利益的分配不仅指合作的产品和利润等表现为直接经济价值的利益在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分配, 还应包括链上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无形资产, 如专利权、专有技术、品牌、商标、顾客忠诚度、营销渠道、企业美誉度等在节点企业之间的分配。

供应链企业在利益分配时应注意遵循公平兼顾效率原则、互惠互利的多赢原则、利益与企业贡献相匹配原则、利益与风险相匹配原则、民主决策原则和信息共享原则。

供应链企业利益分配构成要素

利益由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和利益中介三个要素构成。利益主体是指利益的拥有者。利益主体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人, 是处于一定的组织结构中的人, 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某种群休或者组织。利益客体就是利益的载体或承担者, 是人的需要所指的对象。凡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都是利益的对象或利益的客体, 它既包括自然物品, 也包括人类的劳动产品, 既包括人类己经认识和已经通过人的社会劳动转化为社会产品的对象, 也包括人类尚未认识、尚未接触到的对象。而利益中介是把利益主体与利益客体联系起来的中介要素, 也就是指人的活动。

从整个供应链来看, 供应链的利益主体包括了供应链上的所有相关组织和个人, 具体包括: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经销商、零售商和用户 (可以是组织或个人) 等。从宏观的角度考察, 供应链在最大化集体利益时, 必须时刻了解顾客需求, 并及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这样便丰富了社会产品 (财富) , 提供了就业机会, 满足了社会需求, 实现了社会利益。

供应链的利益客体是指供应链利益主体的需要所指的对象。企业参与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就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搜索到最好的合作伙伴, 用最经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竞争,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不仅是对一个企业, 而是对整条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而言的。供应链在实现企业个体利益的同时, 也实现了用户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

供应链的利益中介就是供应链协调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的利益主体与利益客体有机地联合到了一起, 潜在的供应链利益的得以实现, 供应链中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也得以协调, 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也实现社会利益和用户利益。

供应链企业利益分配影响因素

投入指的是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劳务。投入因素是供应链企业参与利益分配的基本要素, 影响其最终的利益分配。企业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和资本、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品牌和商誉、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的投入等。

固定资产和资本。固定资产作为劳动对象是劳动创造价值和价值转化的载体, 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物质要素, 是以物化劳动存在的价值。固定资产的拥有者以市场规定的标准价格形式获取利益分配。资本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资本的实际数量和融资成本。

服务能力。服务能力包括适应能力、服务技术水平、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本等。其中服务技术是提高劳动效率的最有力手段, 通过服务技术应用后所节约的活动和物化劳动来确定其价值, 可以根据服务技术超额利润来推算服务技术的价值。

品牌与商誉。供应链企业为了使服务产品更利于被市场接受, 提高销售量和销售利润率, 提高服务水平, 有知名度的品牌和良好的商誉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新资源。创新资源包括经验、判断能力、知识、经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能力等, 是以生产要素资源为基础发挥作用的资源。创新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对供应链的运行以及收益的最大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可以用技术人员数量、研发资金投入等来衡量创新资源。

投入成本的多少是供应链合作企业参与利益分配的基本要素, 影响其最终的利益分配。但是并不是指那个企业投入到供应链的生产成本最高, 其对供应链的利润增加所做的贡献就最大, 因为在供应链中影响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因素很多。企业在生产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 成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供应链上每一个环节是否增值及增值的多少, 企业获得增值的能力成为体现企业以至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可以说供应链的运作就是增值的过程。由于一个企业或供应链有低成本和差异化两个优势。对于以技术引领的供应链, 最大的增值环节常常是拥有专业知识和创新技术的环节。供应链形成的动因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分析价值链, 可以达到创造低成本产品的目的。为了实现差异化战略, 在产品的设计上供应链改变以往的策略, 有主动转化为市场需求者的拉动。

企业对供应链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企业市场的反应速度的提高, 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节约, 库存水平的降低, 生产周期的缩短, 服务水平的提高, 企业利润的增加, 顾客价值的增加, 提供顾客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等。这些变化最终都将转化为整个供应链利益的增加。各企业充分发挥本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优势, 体现其价值所在, 避免产生机会主义倾向, 可能会导致供应链解体。

供应链企业是一个多参与主体、跨区域、多环节的增值网络, 把供应商和最终用户连接起来, 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的特征, 这些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 带来了外部环境和链上各个企业内部等对供应链不利的因素影响, 产生供应链风险。供应链风险这种破环性因素是一种随机现象, 具有不确定性, 会对整个供应链造成的损失和威胁。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有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合作风险、信息风险和解散风险。

市场风险。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客户需求个性化、多元化,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

合作风险。供应链企业的合作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各个企业自身固有素质的差异, 企业的服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风险偏好、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均有所不同, 这些差异随着餐饮企业供应链的形成而自然产生, 成为企业间合作和沟通的无形障碍, 降低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二是各个企业的目标和利益各不相同, 经常出现各个企业热衷于追求自身的最优目标而不是整个供应链的最优性能的现象, 因此供应链企业的合作不仅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 而且还是一个企业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

信息风险。由于供应链各个企业优化自身行为, 导致企业供应链中存在的信息风险。由于企业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之间存在合作协商和委托代理关系,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企业供应链中每一个服务企业都是理性的, 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就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 特别是涉及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信息, 这就导致了企业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 企业供应链各个企业为了满足其客户的需求和保持较高的服务水平, 就会夸大一些公用信息, 造成信息失真, 产生信息风险。

供应链影响因素 篇10

1 供应链伙伴关系

1.1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界定

供应链伙伴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供应商与买方为了共同利益建立的合作关系,它有很多相似的术语,如供应商关系、卖主—买主关系、供应链联盟、战略网络等[1]。Bleeke和Ernst(1999)给出了伙伴关系的定义:伙伴关系是独立公司之间所成立的策略性关系,它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并为共同目标而努力,重视彼此相互依赖的关系;通过共同努力可完成由各自公司无法独立所达成的目标,伙伴关系建立的最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2]。

1.2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使得企业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原来那种紧张的企业关系,市场上的竞争由原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伙伴关系则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基础。供应链伙伴关系在未来企业中发挥着越来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形成了“合作—竞争”的战略关系;(2)提升了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及时性;(3)能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4)能有效集成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并保持高效运作[3]。

2 供应链伙伴关系长久持续的影响因素

供应链伙伴关系是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最理想的企业关系,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一些研究表明,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后,其优势一般要等到3年以后才能体现,所以将伙伴关系当做企业的短期行为或“救命稻草”是不可取的。要维系长期的伙伴关系,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2.1 信任关系

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不仅在供应链伙伴关系中,乃至在整个供应链的建立、发展以及正常运作的过程中,都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在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无论是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还是在组织结构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无形的壁垒,在传统的竞争模式下这种壁垒对企业没有什么影响,甚至会保护企业,但是在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竞争模式下,这种壁垒却大大阻碍了企业间的合作,使得供应链管理无法成功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信任关系的建立使得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和协调工作量大大降低,合作双方会保持沟通的开放性,增加专属性投资,接受对方的影响,促进双方的合作态度和行为,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一些学者提出,信任是一种在新的商业环境中提升企业网络的集团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机制(Powell,1990;C.Lane,1998)。

同时,信任危机往往也是导致供应链伙伴关系无法长久持续,走向破裂的重要原因。在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可能由于一方无法正确分辨合作伙伴的能力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同时,由某些企业的投机行为而造成的道德风险问题也使得信任关系难以建立和维持。因此,要使供应链伙伴关系长久持续下去以发挥供应链的最大作用,必须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

2.2 企业声誉

在供应链伙伴关系建立之初,企业间的合作主要来自于企业声誉。声誉的价值源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声誉集中反映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属性的综合概括[1]。现实的经济世界中,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大多是建立在各方过去市场交易行为的记录基础上的,而在企业合作之初,由于没有这些信息,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主要是参考企业声誉所传递的合作信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具有较多正面声誉的企业能够得到合作方更多的信任,更容易获得与其他企业紧密合作的机会。

在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之后,企业声誉对供应链伙伴关系的长久持续起到了强化的作用。Roberts和Dowling(2002)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企业声誉可以创造市场壁垒以抵御进入者,从而巩固供应链中的长期伙伴关系。张四龙和周祖城(2002)的研究认为良好的声誉有助于企业巩固和促进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易关系(指彼此信任基础上的持续性买卖关系)的建立,在商务谈判中发挥杠杆作用[4]。

2.3 长期目标

共同的长期目标是维持伙伴关系的动力。由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一方面都希望从供应链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另一方面又极力地维系自身相当程度的自主权,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之间长期目标的潜在冲突,目标不一致大大增大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从而导致信任关系的破裂。而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利益可以在企业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推动企业间的合作,维系企业间的关系。为了确保各企业之间长久的伙伴关系,供应链特别是核心企业需要对未来远景进行描绘,制定清晰且利益一致的长期目标。

2.4 供应链文化

统一的供应链文化是企业之间的润滑剂,有助于消除企业间合作关系的隔膜,促进供应链伙伴关系的长久持续。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5]。它能有效地减少供应链伙伴间的冲突和分歧,提高各节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各节点企业行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当环境发生变化,伙伴关系出现震荡时,统一的供应链文化可以是供应链受到的干扰和破坏最小。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寻找相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很难办到,因此形成统一的供应链文化最好的办法便是在供应链内进行有效地沟通,这对供应链的管理人员特别是核心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优秀文化的核心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把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辐射到其他合作企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跨文化的管理培训、非正式接触、信息透明化等方式来促进企业间文化的融合。

2.5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作用是将合适的人员配备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使组织实体围绕其目标有效地运转起来,并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地成长发展[6]。而供应链则将组织结构的外延由单个企业扩展到上下游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实际上就是通过一种科学的组织安排,来实现合作方在物资、价值、信息等多个交易要素的顺利流转,以确保交易关系的稳定,降低交易费用[1]。传统的组织结构大多层级较多、等级森严,造成结构僵化、沟通困难。并且传统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往往没有物流部门,物流的职能被分割到财务、制造和营销部门中去,使得供应链上的物流和商流受到阻碍。而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中,组织结构通常是灵活的、扁平的[7]。因此,要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与伙伴关系的长久持续,组织结构应该向流程化、扁平化和团队化的柔性组织方向发展。柔性化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伙伴企业间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畅通提供有力保障,进而深刻影响供应链伙伴关系的质量。

2.6 欺骗成本

企业做为经济体,其本性是趋利的,各企业组成供应链的初衷就是为了获得单个企业所无法获得的利润。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面对外部巨大的诱惑,很难保证每个企业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提高欺骗成本是减少企业投机行为的有效措施。提高欺骗成本可以通过增加专属性投资来实现。Bensaou(1999)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企业的供应商关系的研究,认为专属性投资的程度是界定供应链伙伴关系类型的重要因素。专属性投资是指企业一旦对某一伙伴关系企业投资下去,则很难或需要很高成本才能转移至其他伙伴的一种资产,分为有形投资(如厂房、机器设备投资)和无形投资(如人员培训、信息共享投资)[8]。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通过专属性投资来“绑定”合作伙伴、提高退出壁垒,大量不可撤回的专属性资产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利益同整个供应链的利益融合到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消除通过投机行为获利的可能性。另外,也可以通过保护性合同的形式对投机行为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是各节点企业明确欺骗成本,根除投机心理,同时也可以强化企业间的信任关系,提高信任度。

3 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影响供应链伙伴关系长久持续的因素有:信任关系、企业声誉、长期目标、供应链文化、组织结构和欺骗成本。接下来通过格力、海尔与国美合作关系的案例进一步阐述以上因素是如何具体影响供应链伙伴关系的。

3.1 相关背景介绍

在供应链中,供应商与零售商属于上下游企业关系。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零供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制造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转移到离消费者更近的零售商手里,由此衍生的矛盾和冲突也是不断发生。然而,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供应链管理已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供应商和零售商不得不结束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协同合作,建立一种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格力是中国最成功的空调企业之一,多年来,格力空调奠定了国内空调市场的领跑者地位,一直以“品质领先著称”,在广大消费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在与中国大陆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国美的合作中一直存在矛盾。2004年2月,成都国美和成都格力因国美未通知的情况下对所售格力空调大幅度降价而发生争端。3月,由于在价格促销问题上的分歧,双方的供应链伙伴关系进一步恶化,从而爆发了引人注目的“撤场”之争。两家互不相让,自此,国美格力的供应链伙伴关系完全破裂。

与格力相似,作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的海尔在与国美合作之初也曾因“价值”与“价格”的分歧而使伙伴关系陷入僵局,但是与格力不同的是,2002年海尔开始妥协,与国美展开全面合作。随着伙伴关系的不断升级,二者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国美称将不再向海尔收取合同外的费用及进场费,逐步实现双方交易透明化。在采销方面,国美与海尔通过物流体系的整合,实现B2B、B2C业务的一体化运作,提升供应链效率。

3.2 格力、海尔与国美伙伴关系的对比分析

从背景介绍不难看出,国美与海尔的伙伴关系质量明显要优于国美与格力的伙伴关系,表1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直接结果是:格力产品从2001年开始进入国美到合作破裂,合作时间仅有3年,而国美与海尔的合作至今已持续了10年,形成了持久性较长的伙伴关系。透过结果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3年和10年背后的是无法衡量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稳定长久的伙伴关系将给企业带来单个企业所无法得到的利益与发展空间。

4 结论

供应链管理已经逐步成为现代经营模式的主流,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回避供应链竞争这一新的竞争模式。然而,若想使本企业所在的供应链拥有竞争优势,必须要保持供应链伙伴关系的长久持续。只要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从信任关系、企业声誉、长期目标、供应链文化、组织结构和欺骗成本这些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必然会供应链高效率运转,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付丽茹.供应链合作关系及其隐性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Bleeke J.,Ernst D..The Way to Win in Cross-border Alliane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127-135.

[3]孙宝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供应链伙伴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四龙,周祖城.论企业声誉管理的必要性[J].技术经济,2002(2):24-26.

[5]周三多.管理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杨善林,等.企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Ron Sanchez.Preparing for an uncertain future:managing organizations for strategic flexibility[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1997,27(2):24-29.

射频识别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篇11

一、射频识别技术概述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射频技术在识别领域的应用,被称为本世纪十大重要技术项目之一。RFID通过非接触读取数据,完成系统基础数据的自动采集工作,从而成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所需原始数据快速而准确采集的有效工具。

全球最大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2003年做出了一项重大决议,要求其最大的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1日起对所有商品全部使用RFID识别标签。如果供应商在2008年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就可能失去为沃尔玛供货的资格。这一举动,曾震动了整个物流和零售业界,不少业界人士预言,RFID的广泛使用,正与电子供应链紧密结合,有可能在几年内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条码技术,给零售业、物流业乃至全球供应链管理带来革命性变革。

二、射频识别技术对供应链各环节的影响

RFID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在供应链不同的环节中随不同的实体(原材料、零部件、产品、运输工具等)移动,通过不同的环节向不同的系统输入输出数据,这样就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的媒介。通过供应链运作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RFID是整个链条上的一个索引,它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把整个供应链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整体,对改进供应链管理、提升供应链绩效具有深刻的影响。

1.供应商:实时获取货物信息

传统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主要是依靠人工扫描条码信息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供应商采用RFID技术以后,带有RFID电子标签的货物进入射频天线工作区时电子标签将被激活,标签上所有的数据(如生产厂家、货物名称、数量、型号、生产日期、发货地点和目的地址等)都将被自动识别。只要货物不离开库区,其所有信息都可以在计算机的监控之下。

2.制造商:改进采购管理,实现JIT准时生产

生产企业的采购人员可以利用便携式数据终端调用后台数据资料,并读取生产区库存品的RFID标签信息,现场决定是否应补货或退货。生产运行人员也可以利用RFID技术实现整个生产线对原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的识别和跟踪,从品种繁多的货品中准确地找到自己即时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并将其及时准确地送达到工位上,确保企业的高效运作。宝洁公司每年有300万美元的损失就是因为订单不及时导致的商品缺货所造成的。在使用RFID的系统之后,这一切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配送中心:提高作业效益,实现可视化管理

在配送中心的接货口,RFID阅读器将自动采集货物信息,完成盘点并传输到计算机系统,根据需求情况进行入库储存或送到拣货区。货物入库后,通过货架固定式的RFID阅读器自动完成清点作业,并更新库存信息,同时实时监控货物的库存量,实现自动补货功能。在拣货、流通加工和包装等作业过程中通过分布在配送中心的RFID阅读器实现对货物的实时追踪。整个作业过程对货物的摆放位置没有要求,无需人工调整货物摆放朝向。配送运输途中,借助GPS定位系统或RFID所特有的追踪功能,可以准确了解货物的位置和完备性,从而准确预知运抵时间。当运输车通过装有RFID装置的收费站时,其费用可以直接从承运公司的账户中自动扣除。

4.零售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利润率

应用RFID技术可以进行高效率的入库、存储和销售信息管理。当货物运抵零售商店,卡车直接开过安装有RFID识读器的接货口大门,货物即清点完毕,直接上架或暂时保存在零售仓库中,同时更新库存信息。当顾客从智能货架上选择商品,完成交易之后,系统自动更新库存信息,当货架上商品量低于某一设定值时,就会发出低库存警告。在商店职员的PDA上发出蜂鸣声,告知将进行补货。当顾客改变了购买决策而随意放置了商品,通过覆盖整个零售商店的RFID识读器能很容易得找到商品并由店员归位。

还可以防止商品的偷盗和时效控制。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的一项称为《零售安全调查》表明,美国每年相当于零售总额2%的货品是被雇员或顾客所偷盗或为假冒商品。在使用了RFID技术后,系统可以瞬间监测出未经认证许可的商品出入并报警。将商品的时效信息存储于RFID标签中,每天系统都将自动遍历数据以提示最接近过期时间的商品,以便于理货员对提示商品进行定位处理,不仅节约时间也挽回了因食品等过期而造成的损失。

5.客户:方便高效,免除后顾之忧

当消费者推着装有商品的购物车从有RFID识读器的过道中通过,商品统计便自动完成,顾客可以选择现金、信用卡付帐,也可以使用带有RFID标签的结算卡由系统自动扣除款项。收银员不用再一次次的将众多精力和时间用在顾客所购买的物品搬运和扫描上,消费者也不必为排队结帐而烦恼。

此外,RFID还能解决一直让消费者头痛的由于商品质量问题的包换和保修,以及“假冒伪劣”等问题,因为产品从开始生产的那一刻起,就被确定了一个惟一的RFID,可以准确地标示包括生产、仓储、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的详细信息,这样便可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也有利于确定引起问题的环节。

三、结语

正是由于RFID技术具有如此诱人的影响和应用,供应链管理专家对该项技术极为推崇。Accenture咨询公司经过慎重分析后指出,应用RFID可以使整个供应链增加1-2%的销售额,减少10-30%的库存,降低劳动力成本5-40%。

供应链影响因素 篇12

1 供应链网络组织的概念提出

王凤彬 (2004) 从系统观的角度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组织的定义, 定义中强调是拥有独特能力的企业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虚拟化系统;周健, 李必强 (2004) 等在复杂理论与系统理论的结合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供应链网络是由若干子系统组合的复杂适应系统。季建华, 李金龙 (2006) 仿真分析了供应链网络组织的结构, 结果表明结构的选取对供应链运行绩效有显著影响, 其中有盟主型的供应链网络更为明显。尽管研究的对象各有所侧重, 但是可以看出, 他们都认为供应链网络为研究对象, 总结其观点, 我们认为供应链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 以核心企业或企业群为中心, 同时由具有自组织、自似性的活性独立个体或群体为其它结点, 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取得 (关系租金) 为目标, 以遵守网络协议为原则, 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依靠彼此之间复合联结而形成的有机的复杂适应系统。简单来说, 突出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二是以企业或企业群为节点, 三是以节点之间的复合联结为内容构建复杂复杂关系, 另外还包含使网络有效运行的外部环境等。

2 供应链网络有效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上供应链网络是一理想组织模式, 但实际应用中还处在尝试初期, 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如何确保该网络系统有效运行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面, 本文就其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哲学上说, 任何事物都受到两种力量的作用, 内力和外力。供应链网络组织也不例外, 不同的是, 我们把这两种力量分别称为推力和拉力, 推力对应于内力, 内力主要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等因素的推动, 拉力主要是源于外界需求等因素的拉动。图1列出了影响供应链网络运行的五类因素模型, 并描述了各自对系统的作用。

2.1 信息

信息是联结网络节点的无形纽带, 企业之间的动态博弈都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信息能否在企业间完整、及时、准确的共享, 更新是供应链网络运行的基础。信息类型大致可分为:一是信息在供应链网络的各环节有效及时共享, 可以实现零库存、零浪费, 即实现准时制采购、生产和销售, 消除中间的冗余环节;二是, 市场信息, 特别是顾客隐性和显性需求能否为供应链网络及时发现-把握-传达-实现是现代供应链网络能否在市场上取得竞争地位的关键。

2.2 技术

技术是一项硬性指标, 供应链网络中的核心企业也因其在某领域内具有核心技术赋予其在网络中的核心地位, 其它配套相关企业也因具有某项配套技术而加入该网络。研发技术是供应链网络高效运行的强大推动力。在供应链网络内部主要存在两种研发机构:一是企业自带的研发中心, 企业将研发作为公司内部业务, 专门成立研发部门为本企业服务, 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人才的缺失, 使得企业研发成本和风险大大提高, 研发效率较低,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常在网络内部进行合作研发;二是专门从事研发工作的独立机构, 如研究中心, 高等院校等, 它们是系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系统内企业共享这些机构所带来的外部经济通常远远大于企业自营。技术研发是供应链网络系统生成和运行的前提条件, 系统内部的研发实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效益和效率, 是重要驱动因素。

2.3 物流

一般来说, 物流是由生产企业自营, 即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存在, 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 服务效率低下。而现代流行第三方物流企业, 即将物流环节从企业职能部门剥离出来, 由第三方提供专业物流服务。在供应链网络中, 既存在供应链方向不同环节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 也存在同一环节下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 即存在横向和纵向两种物流形式。物流的实现是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的必然环节, 那么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物流系统对整个供应链网络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 调查显示, 在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 所有商品成本中, 物流成本所占的比例仅为我国物流成本所占比例的三分之一, 因而, 也有人将降低物流成本作为我国企业利润的第三源泉。其作用如下:一是降低成本, 如库存成本、运输成本、损失成本等;二是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服务质量;三是现代物流当中的逆向物流的推广, 可以从更大程度上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同时也为建立环保型, 资源节约型、循环利用型社会做出贡献。

2.4 市场

市场也可以称为销售中心, 这里是供方和需方达成交易的 (场所) 。此场所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场地, 也可以是网络虚拟交易中心, 同时实现线上和线下销售。所交换的标的包含三类产品市场, 即原材料市场、半成品市场和产成品市场。当前竞争环境下, 个性化、小批量、多样化的订单使得企业无法继续通过获得大批量生产方式带来的规模经济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同时, 企业面临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压力, 要求企业必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竞争环境, 以及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 并快速、准确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否则将会被淘汰出局。企业最终能否及时掌握各类市场的最新动态, 根据市场需求来拉动生产, 挖掘隐性、潜在需求并拉动终端消费, 实现对顾客各类需求的满足是供应链网络建立并有效运行的最大动力。

2.5 企业互动

供应链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只有始终符合条件的节点才能在网络中保留, 否则或被剔除网络, 或自动解除网络关系。企业互动以企业活性为基础, 包含企业之间不同方式、形式的交流、学习等。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可以促进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 企业文化是供应链网络有效运行的软动力, 也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 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专业能力以适应供应链网络系统的要求, 最终达到网络整体优化和创新。

总的来说, 五类因素所起作用各不相同, 信息和物流是供应链网络所有功能有效运行的基础;技术是内部力量, 起推动作用;销售市场, 特别是成品销售市场拉动供应链网络的建立、运行及最终价值的实现;企业互动包含企业之间有效的沟通促进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 为整个供应链网络的有效运行提供精神支柱, 有利于促进供应链网络整体的创新。以上因素的有效组织对供应链网络组织有效运行有不可替代作用, 是组织实施供应链管理亟需解决问题。同时也存在不足, 如因素过于笼统还需进一步细分, 各类因素的具体组织模式有待详细阐述。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王凤彬.供应链网络组织与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悲情下一篇:外语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