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体验

2024-11-08

写作体验(通用12篇)

写作体验 篇1

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们缺少对生活的体验,致使作文成为了令他们最为头疼的常规作业。学生们的习作常常是无病呻吟、各种材料的简单堆砌。那么如何改变学生写作的这种常态,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还能言之有物?体验式教学应该是改变这一现状的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体验是生活的、感性的、活跃的、剧烈的。而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冲动、精神的觉醒和智慧的发现。所以说,让学生学会体验,从体验中感受生活,感悟社会,就成了他们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感受、体验、阅读、讨论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写作指导,使学生将自己的认识感悟表达出来。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让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

那么该怎么去实施体验式作文教学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资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

一、阅读引领,在想象中放飞自由的心灵

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的重要来源;而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是从阅读中掌握的语文运用能力的展现。学生写作需要的体验还来自于阅读带来的体验,因此体验式阅读教学也就成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引领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体验,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加深对情感的理解,唤醒内心深处的“体验”,架构起和现实的、真实的体验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加入学生合理的想象,从仿写和扩写中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积累写作技能。如在以微型小说《魔法汤》为阅读引领的模仿写作课上,主要抓住了两处细节进行阅读体验。其中一处是对女巫屋内环境描写“屋里并不比外面暖和多少,就连桌上的半杯水也结了冰”的体验,屋里屋外冷暖的对比和结了冰的半杯水,让学生体验到了凄冷孤寂的女巫的生活,有学生写道:“女巫的屋子奇冷无比,冷风夹着雪花从门缝里钻进来,空荡荡的屋内除了墙角的蜘蛛网就剩房间中央的那张蒙了厚厚一层灰的桌子,女巫正裹着她的破毯子蜷缩在墙的一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自己对女巫生活环境的理解和想象。另一处是在结尾,女巫出人意料的喝下魔法汤变成一只猫,实现了和要好女孩在一起的愿望。这样的结局是女孩的真诚善良唤起女巫爱心的结果。有学生把“汤”变“帽”写道:“小男孩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迫不及待地想去和母亲及陌生的叔叔分享这个美好的消息,但是小男孩却没有找到巫师,只看到巫师留下的破尖帽……”这“破尖帽”里也藏着一颗转变后的巫师对人们的爱心。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体验,使学生在模仿中慢慢走向成功,最后学生们在《魔法汤》的基础上写出了自己的魔法小说《魔法药》《魔法帽》《魔法树》……这样的体验式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勾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还有助于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

二、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唤醒写作的冲动

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活他们原来积累的经验,引起内心的共鸣,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1. 模拟情境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模拟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他人的生活之后,有情感的触动,为写作积累素材。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课上体验了作为一个“盲人”的感受,同时要求学生们在课后两人一组继续以“盲人”的身份体验、感受,并在第二节课上让学生把体验到的感受从自己的笔端写出。有学生这样写道:“眼前漆黑一片,犹如进入了万丈深渊。”他感受到了一个正常人闭眼的看不见和一个失去光明的盲人的看不见的意义的不同。有学生感叹道:“假如,我从此成了一个盲人,我该怎么去面对我将来的生活?假如,当我睁开眼看到了这五彩的世界,我该怎么去珍惜我现在的生活!”由对他人生活的体验延伸到了对自己生活的思考,这不就是体验的目的吗?

2. 亲身经历

写作教学中,有时为了给学生们营造一种氛围,制造一种场合,让他们有情感上的波动,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还要学做一名“导演”,让学生们在无意中体验到别样的情感,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有次校内公开课上,听课的老师们已经在教室后面就坐,我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自己准备好的课堂流程稿找不到了,于是我在讲桌上下仔细地找,可是找到满脸通红也没有,还慌慌张张地走出教室回办公室找,等我再回到教室时,发现学生们正用他们的眼神表达着对我这一行为的“不可思议”。紧接着,我说:“为了缓和这种紧张的气氛,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一起唱首歌。”接着就在过道上徘徊,做出随时准备点名的样子,学生们一个个都把脸埋得低低的,生怕自己被叫到,紧张得都不敢抬头了,更别说和我对视了……就这样,由于学生们对“紧张”“担心”这样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体验,所以在后来的课堂写作实践中,学生们的表现精彩纷呈,如“我看着老师走到了我的身旁,我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还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不要叫到我,不要叫到我’”,“看着老师手忙脚乱的样子,真替她着急,这节课可是公开课啊,老师你真是太粗心了”等等。在课堂上写作的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洋洋洒洒写了好几百字,这就是体验带来的成效,这也正体现了这堂写作课的主题:《描写从“心”开始》。通过情景的创设,课堂成为了学生活动体验的场所,沟通了知识和生活,沟通了课内和课外,学生心中渴望表达的欲望被“唤醒”了,因为有了体验,学生们不愁没话说,也不愁写不具体。通过情景创设的体验式作文教学,能够解决当下学生无话可说的局面,也使得内容更丰富、更丰满、也更真实。“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3. 畅谈体验

体验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可还是会出现有了体验却还是苦于没啥好写的学生。因为要把经历转换成文字,不仅需要语言的积淀,还需要体验的唤醒。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从口头表达开始,让已有的体验在畅谈中被唤醒。比如有次学校组织远足,活动过后写作文,有些学生又抓耳挠腮无从下笔了,那就谈谈远足中印象深刻的、有趣的吧。话题一打开,有的谈沿途看到的美景,有的谈路上所见拍摄婚纱照的新人们,有的大倒苦水述说一路的辛苦,有的谈从南宋石刻看到的历史印记等等,其实每一个内容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在互相唤醒、互相启发下,写作内容自然就变丰富了。有学生这样写美景“小雨过后的东钱湖好似笼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彼岸的群山倒映在灰白色的湖水中,只见一圈朦朦胧胧的轮廓。”“路的左边,绿植郁郁葱葱,树木直插天际,好似一个胸怀抱负的人,想要凭一己之力遮住天空。”有学生这样诉苦“腿似乎灌了千斤铁,每抬一步就要费很大的力气,脚趾不断磨着鞋子的边缘,如一枚针扎入皮肤一般酸痒难忍。”有学生这样写新人“朝着镜头甜蜜地笑着,洁白的婚纱,粉红的笑脸,闪亮的头饰,缤纷的花束,鲜艳的领结,使周围清雅的山水也亮丽起来。”体验被唤醒,写作的素材犹如不断涌出的泉水,让作文园地开出一朵朵的美艳之花。体验调动了身体的各种感官,这真实的、朴实的、自然的文字,字字都散发光彩。

4. 捕捉“意外”

生活不都是被安排的,有时“意外”也能带来惊喜,尤其是教学中的课堂。有节课上,一个学生在甩墨水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甩成了个大花脸,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我看这情形课也不上了,索性让该生上台“展览”一番,谁知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怯怯地一抹脸,顿时变成一只大花猫,底下同学的笑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在此“意外”之后,顺势让学生写作,记下这一课的精彩瞬间。有位学生写道:“同学们顿时笑作一团,看着他在台上不知所措的样子,就像一个演哑剧的演员一样”,“那本来星星点点的脸被他这么一抹,霎时间那黑点犹如水墨画一般晕开了”。有时课堂上会出现“不请自来的”的客人,比如马蜂。有次上课,马蜂用嗡嗡嗡的声宣告自己的存在,学生们或找之、或避之,忙得不亦乐乎,在捕捉到这个“意外”后,我也把阅读课临时改为写作课,让学生写下即时的体验和感受,他们个个摩拳擦掌。有学生发现了这个不速之客“我正认真看着黑板,无意中瞥见一马蜂正‘砰砰’撞着窗户,似乎想要进来,心想:‘这下有好戏要上演了’。”有学生记录了马蜂的行踪“马蜂发现同学们注意到自己了,可是它非但没有撒腿就跑,反而饶有兴趣地在教室里徘徊了一圈。”“没想到,这马蜂得寸进尺,继续在教室乱飞,一下飞到同学头上,一下在同学们身边盘旋,一下又仗着自己体型小,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下却又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看着学生们的描写,这马蜂似从文中飞了出来。如果说前面几种的情景创设需要教师刻意为之,那么“意外”的捕捉却是教师借机随意而为的结果,这不经意的相遇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惊喜,具体而生动的体验让学生在苦恼的写作学习中找到了一份乐趣。

三、体验成长,在实践中抒写真实的性情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的教学必须连接课堂和生活,尤其是作文教学。如果说作文是“井”,那么生活就是“河”,作文不能坐“井”观天,而应该找到沟通“河”之渠道,只有打通了这条渠道,生活的活水才会源源不断地注入作文之“井”中,而体验正是沟通彼此的最好的渠道。那么,在生活中让学生体验什么呢?其实,初中阶段正是有好奇心又富有活力的时期,又是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结合学生的成长过程,可引导学生从“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三个方面去体验成长,比如“和父母一起散步”“做一次环保战士”“给父母洗一次脚”等等,并在每次体验之后写下感受,这样既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培养了写作的兴趣,又能在练笔中提高写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体验中有了更多的真情流露。比如有学生在体验包汤圆后写道“如果说包馅是最容易的,那么煮汤圆就是其中最享受的!望着自己亲手包的汤圆一个个‘蹿’入锅中,泡起温泉,白嫩嫩、胖乎乎的样子还真是憨态可掬!”“轻咬一口,软糯的汤圆吹弹可破,满满的猪油馅逐渐涌出,浓浓的满足,丰富感溢满心尖!”又如有学生在体验完和父母一起散步之后,写下“那段路,使我感悟许多,懂得了孝道,懂得了珍惜时间,多留点时间给家人,懂得‘爱’的意思……”这一处处生动而形象的描写,这一句句动人心弦的告白,若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到哪里去找这灵动的词句啊!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阅读的引领,情景的创设,生活的体验,随性的畅谈、动态的捕捉,最大程度地发挥着“唤醒”的功能,它在激起学生去观察去体验的兴趣,也最大可能地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

学习是一个过程,体验式作文教学也一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忽略了过程的结果就会是一个空壳。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我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教导学生自由个性的表达,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学生的体验开始都是完美的,都是深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所得,根据需要及时引导、修正,适时地提升,帮助学生在新的体验活动中获得更新的体验,让学生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让体验式作文教学如一道彩虹,架在生活和写作之间,沟通彼此,也丰富我们的课堂,这样,形象、灵动、深刻的美文将会遍地开花。

写作体验 篇2

对于我们代写硕士论文来说,选题意味着写作方向,那么接下来的毕业论文写作过来才是最重要的。

想写好一篇毕业论文,以往的研究成果必须要阅读,正是在研读前人的成果中发现问题,或者说前人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机会。这个过程犹如个人的火柴遇到了前人的火柴皮,火柴可以不经过火柴皮而燃烧,但是那是不安全的火柴。

在文献积累阶段,对材料的寻找不求一次就予以清剿,因为你在阅读既有材料的过程中总会发现新的有用的材料没有在第一次寻找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说开始的时候就寻找大量的材料,最终有很多没有用,或者说是低质量的文献,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开始寻找文献的时候找几篇高质量的,在阅读过程中继续挖掘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好文章,如果开始不加以鉴别会发现将有限的时间花在了一些低质量的文本上面,得不偿失。

关于论文主题的名家材料尽量一次找差不多,免得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论文都是引用这些人的,而自己仅仅找了有限的几篇,心理着慌。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引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这一名家的文章分散多处的麻烦,系统性较强。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辅导

阅读文献的时候以下需要要记录下来:一是根据别人论文引发自己的思考或者说是他的局限之处以及自己的想法,二是论证同一问题的时候想起的另一种思路,三是某一名家与其论述相关的内容或者更有学术价值的内容。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做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在成文的过程中能够避免找不到引文的情况,所以在文献打印出来的时候最好编好号,方便自己的查阅。记录文献一般采取原文加阐述的方式,因为单纯的摘抄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忘记当时摘抄时的思考过程以及摘抄这句话的理由,如果适当加上自己的评论就能够方便有效地克服这一问题。

在材料掌握差不多之后,就开始落笔成文,不能期望掌握了尽量多的材料乃至所有材料之后才予以动笔,一是写作过程中会发现还需要哪方面的材料,二是看材料的过程拉的太长,我们的记忆能力会让我们自己都不满意,因为你自认为闪光的观点会迅速忘记。

写论文的过程要趁热打铁,要做到心无旁骛,尽量做到一气呵成,如果时间集中上有困难,那就一定要在可利用时间内将某一部分完成,否则那种炒冷饭的感觉令人窒息。虽然根据名家经验,文章要在静下心来的时候写作,但是把有些内容放下来之后如果再有琐事缠身,很容易失去了写作的那种原始冲动。当然,文章的修改过程等自己冷静下来之后效果会更好,将论文冷放一周会让里边的诸多问题在下一次审读的时候暴露出来。

在写作的过程中多与导师交流,因为老师在这个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建树,见识至少比我们大,了解的学界动态比我们清楚,乃至知道的名家比我们多。在文献准备的时候他们能够推荐我们看一些材料,顺着这些材料出发,我们就能够节省很大一部分浪费在低质量材料上的时间。在写作过程中与老师交流能够及时得到一些学术研究上的提醒,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体验生活,乐趣写作 篇3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获得作文素材。作文时,才会做到朱熹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训练学生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比如春天到了,我组织学生到校园、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有哪些描写春天的句子,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一一记在小本子上。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们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是花的世界,有桃花、月季花、梨花;有的说,春天是小动物们的盛会,青蛙从美梦中醒来,小燕子也跟着妈妈从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了;有的说,春天是植物的天地,柳条儿跳舞,笋芽儿探出了头;还有的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农民伯伯正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呢!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孩子们兴致勃勃,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我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平时多留意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如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留意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等,并在日记中及时记录下来,为日后写作贮藏丰足的的作文“粮食”。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于是,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生活万花筒”“校园记事”“感恩行动”等生活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当小记者,编辑手抄报;组织学生举行优秀作文讨论会,集体评价作文;指导学生给自己的作文画插图等等,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动手又动脑、动心、动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带学生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后,让他们回到家做一做:可以将自己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做成标本;可以用自己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或串成长长的彩色叶链;还可以画一幅“春光图”, 做成一份漂亮的贺卡。把画好的画,拼成的图案,做好的标本,带到班里贴在墙上,装扮教室;或在精心制作的贺卡上,写上最衷心的祝福,送给最敬爱的老师、知心的朋友。通过这种作文实践活动与指导,让学生感到习作是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我情感,描绘自我内心,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写作兴趣。

生活,在学生想象的翅膀下更富有意义!如一个学生在观察了校园里的玉兰花后,这样描写它们的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像沉浸在美梦中的婴儿;有的羞答答地低下头,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躲进叶丛中;有的从空隙中探出头来,仿佛在悄悄窥视我们这个精彩的世界;有的好像是穿着晚礼服的时装模特儿,在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学生在写作中赋予万物以生命,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多姿多彩。又如,我们五华县政府广场上有一座圆形石球造型的喷泉,中间一个大圆石球,四周均匀地分布着四个小圆石球,一位学生在描写时这样写道:这不正象征着我们五华阿哥硬打硬的精神,象征着五华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心愿吗?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从平凡中释放出异样的光彩,从渺小中凸显伟大的发现!学生在写作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在笔下就会情不自禁地美化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孩子的内心犹如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我们要善于引导,让他们把这块明镜展现出来,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如我的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的那样:“生活,是作文的源头,让作文更精彩;作文,创造了新生活,爱你不再犹豫!”

课本·体验·写作 篇4

小学生作文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的熟视无睹及缺乏好奇心,求知欲不高。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占领了孩子们本该拥有的情感家园,那就是“精神生活”的缺失。再加上接触社会面不广,阅读面不宽,写作文时总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写作。通过实践摸索,我发现课本·体验·写作应相互结合,融为一体,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利用课本,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1.根据课本资料,换个角度作文。

课本资料是现成的,如果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变换人称、场景、时代等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指导学生作文,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小学四年级课本有一篇老舍先生的《猫》,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猫的性格与生活习性。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从猫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作文《猫的自述》。由于课文中有详细的猫的习性的介绍,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料进行作文,再加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猫的了解,有东西可写,所以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写出了一篇篇极具个性色彩的文章。有了材料,学生不再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再加上作文的要求又比较宽松,给了学生相对的写作自由,学生的个性展示与想象能力才有了发挥的余地,写作积极性自然提高得很快。

2.利用课本资料,适当穿插各种形式的练笔,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

学生的想象力是一双会飞的翅膀,正是有了想象力,才有了个性,有了创新。教师应利用课内阅读资料,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人物、场景展开合理想象,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第九册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来了》一文中有“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我要求学生凭借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把“怎么赞叹”和“怎样议论”写具体,学生们纷纷写出了颇有新意也颇具个性色彩的习作。有的学生写道:“哟,这金鱼画得太好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仿佛真的在纸上游动。”“是呀,是呀,我们也经常见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有人指向青年胸前的厂徽,“原来他是聋哑人!”在场的人都被他身残志不残的精神打动了。因此,老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他们的思路,并和学生一起品析、欣赏佳作,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流畅性会在一次次习作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

二、用心来感悟生活,提倡、鼓励学生如实反应个性化的生活经历

在学生眼里,生活和写作是两码事。实际上作文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构成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经历。我让学生采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时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我还经常把一些时事新闻向学生介绍,并让学生发表见解,不管他们的见解怎样,只要是自己的感悟就值得提倡。如“五一”、“十一”小长假,返校后,每一位同学的周记或作文中都有关于假期见闻的话题,有的写的还不错,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留心生活的收获。另外,我在作文训练时让他们无需顾忌题目、文体、字数等限制,有什么写什么,怎么想怎么写,同时激发学生渲染生活中的亮色,写自己的感动,可以描摹阳光下的阴影,也可以写自己的困惑。总之,目光所及的每一点触动心弦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到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例如,我让学生亲自去买一次菜,亲自给爸妈洗一次脚,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进行一次调查访问……然后把过程写一写。由于留心观察又亲身进行了体验,学生不再发愁无材料可写,写出的文章也不再是千篇一律,渐渐写出了真情实感。老师在教会他们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勇敢地去参与生活,养成勤观察、细体验、多思考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总之,善用课本,激发个性,发挥想象;学会观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抒发真情,只有这样学生写作的源泉才不会枯竭,才能写出好作文。

让写作在情感体验中升华 篇5

长阳县都镇湾镇中心学校李红群(邮编 443509)

随着中考语文作文分值的增加,写作越来越受重视。加大练笔力度,进行全方位的作文技巧指导,学生却越来越感棘手,越写越无味。这是为什么呢?缺乏生活,缺乏情感体验,这才是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治标还得治本。

一、文以情为贵,真情重于泰山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方面的要求为当前的作文教学解了围,其中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余秋雨先生也认为作文是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的训练。的确,真正上了境界的文章不是靠技巧取胜的,文章要有真性情,它是要靠真性情打动人的,缺少真情实感,讲究再好的作文“外包装”,读来也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所以情感体验是写作必不可少的。

有许多大文豪并非科班出身,甚至有的没有上过学,根本没有受到过所谓的练笔训练和技巧培训,但是他们把旷世佳作留存人间。如鲁迅、郭沫若、高尔基、马克·吐温等。他们的作品都是诞生于真实的情感,出自于体验之中,是灵魂深处的最真表白。

再者,文人向来是多愁善感的群体。苏东坡饮酒赏月,触发了思念亲人之情,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徐志摩比常人多情,他的《再别康桥》一诗为许多人视为佳品;杜甫一生都非常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的许多反映百姓疾苦的诗篇至今广为流传;现在的毕淑敏温情、质朴的散文,都缘于他们心中的最原始的情,包括学生写作出的优秀习作也都是有感而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光靠写作技巧是无法企及的。再说一个对于任何事物、任何情景都无动于衷、熟视无睹的人,即使学到了不少写作技巧,也难于获得写作灵感,写出感人之作。有时一味强调写作技巧,就是给学生写作戴上了“镣铐”。学生写作起来会举步维坚。

二、情生于体验,体验出灵感。

情生于何处?生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所以,作文先要让学生学做人。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自己一颗敏感、纯净的心,要让学生自己的心充满爱。这就是说要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质。生活中的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微小的物品,一个平凡的举动都能激发自己的情感,当见到别人的不幸,以及别人在不幸中表现出应有的品格时能产生应有的感动;看到一个人的善意举动或一个善意的眼神时心灵能涌起一股感激;看到动人的文章或影视剧时,心理能引起一些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等。具备了这样的情感素质,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这种情感需要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充分体验

感受,寻觅那一份真情,一份真感动。我曾在九年级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放假回家仔细阅读父母的脸和手,观察他们忙碌的身影,聆听他们朴实的话语。返校后让学生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许多饱含浓浓亲情的真心话语倾囊而出,全班五十五人,五十五篇佳作,让学生感动,让我看到五十五颗真心。这次写作的成功得力于情感的体验。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各个场合去体验,获得最真切的情感。如秋天来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采撷秋韵,触景生情,陶冶情操;中秋之夜,让学生吃月饼赏月、话月,品味月夜之韵,再来写作,学生笔下生花,文章酣畅淋漓。

其次,就是让同学们多读好书,这是开发情感的另一途径。如何读书也有讲究。读书,词汇的积累是基础,但不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读书主要是看作者如何寻找情感与描写事物、事件的契合点,如何抒写自己的感情,读别人的作品,就是要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自己,看见自己。这种阅读,才是智者的阅读。

三、文无定法,让写作随情而去

文无定法,写作应是不受固定模式束缚的。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选材?怎样创新等等,学生无所适从。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记自己愿记的事,抒自己最真的情。一位名师说过:“作文,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和崇高!”只要学生自己具备了细腻和敏锐的情感,而且习惯于用笔来抒写性情,将情诉诸于笔端,那么诸如谋篇布局、详略处理等写作技巧就会成为随时抒写性情的桥梁,而不会成为学生作文的拦路虎了。

写日记和随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这样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平时积淀的感情体验,充分再现心中所想,让学生在日记和随笔中自由发挥,破除虚假作文的面具。(日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随笔)。许多学生在随笔中写出了自己的事,抒发了真挚的情,一学生在《家在哭泣》中写下了母亲去世后的家境,语言质朴,催人泪下;一学生在《姐,你一路走好》中流露出对姐的歉意;一学生在《父亲》一文中写道:“跟父亲坐在一起,闻到的是父亲身上的汗味,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味儿,是洗不掉,掩盖不住的。”„„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从此诞生了。

有人说,话题作文就不同于随笔了,其实不然,只要有了平时感情的积淀,同样能过话题作文这一关。因为话题作文是相当开放的,只要学生能将平时积累的情感调动起来,从心里掏出真实所想,写尽平常所能写,就能做到以平常心、真感情来写话题作文了。

体验性作文写作探索 篇6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很多不缺乏引用材料的实力,不缺乏谋篇布局的能力,也不缺乏所谓的文采。但是,他们作文的一个很大的弊病是没有真情实感,所讲述的事例往往是自己编造出来的,一个事例可以从小学用到初中再用到高中。写议论文还好一些,一个观点,举几个书上看过的例子,最后再谈几句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作文至少可以拿个保底的分数。可一旦写到记叙文上面,就开始胡编乱造了,有些实在没什么可写的,就把从《读者》或《青年文摘》上看到的故事换汤不换药地原样搬过来。有些有生活经历可以写的,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外乎是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自己生病家人如何照顾,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后来经过教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结果,前者连最基本的及格分也拿不到,后者即使拿到了,也是给的同情分。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觉得无话可说,无现实材料可用。

新课程改革给作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中学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作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新课标认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把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放在兴趣、自信、习惯的培养上,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新课标还强调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习了新课标后,我们对作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改进和尝试,采用了体验性写作的教学策略。通过几次实践后,教师感觉教得轻松,学生也易于写,乐于写。“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生活的过程,它是指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外物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颤。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的确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题材的文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關上认真下工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和感受。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信息与社会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就越丰富。

生活是无比丰富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写作材料,必须“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要激发观察兴趣,学会观察方法,对所接触的人和事、景和物有浓厚的兴趣,就能见别人所未见,闻别人所未闻,获得“发现”的乐趣。

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也就是说,观察要注意位置,定点观察最基本,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和发散。观察要注意顺序,方位如上下、左右、里外、远近等顺序要理清,不可杂乱;类别顺序、逻辑顺序同样要理清,否则会杂乱无章。观察既要把握整体、认清局部,更要在拆开来看、拆穿来看上下工夫。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才能洞悉细微之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

当然,体验性教学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他们对自己所经历的事件进行归纳、提炼、分析,进而有所感悟。与此同时,鉴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以人为地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在某些情境中积蓄情感,产生呼之欲出的写作欲望。

针对教师创设情境的做法,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

<案例一>

设计思路:

在一次教学写作中,我碰到了这样一个话题作文:请结合生活体验,以“竞争”为话题,体裁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考虑到我们刚刚进行了期中考试,在考试之前老师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定要树立起竞争意识,不仅要和本校的同学比,还要与其他同类学校的同学去竞争。那么成绩现在已经下来了,学生应该都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了。

我布置活动准备:学生先思考5分钟,不要用笔写下来,然后按小组的顺序发言。活动结束,我要求学生以这次活动为素材,以“竞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果学生都有内容去写,最少的也写了600字,而且内容丰富、立意深刻。

学生习作:《雨后的彩虹》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竞争。而竞争并不需要以暴力手段解决,它需要的是用自己的胆力和智慧去赢得对手。

曾几何时,我也碰到过强劲的对手。中考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几天,我真的是寝食难安,我真觉得自己有考场恐惧症,怕自己挺不过去,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毕竟那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都是陌生的人。并且我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差,尽管是这样想的,但我的行动却没有令我失望。进入考场,我忐忑不安地坐了下来,紧张之余我还不忘了看看四周的人。那一张张陌生面孔让我胆战心惊,偶然间却见到了那熟悉的背影,这让我的心有些平静下来了,在答题的时候,这种恐惧显然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我努力地将自己所有答案和知识逐个对号入座,对学过的知识也进行了思维上的转变,一门功课考下来显然已经轻松了许多,虽然还有很多空白。我想到的是别人,我做不好,并不代表别人也做得好。也许对手也正以同样的思维方式在想我呢!总之,我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理想中的状态了。前一门考试为后面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一座座高山,一条条河流,经过我的身边,都被我踩在了脚下,不是我自夸,我倒觉得自己有了愚公移山的毅力,大禹治水的精神。两天的奋斗,显然已使我感到筋疲力尽。在反思中,我觉察到了自己考出来的成绩并不怎么理想。甚至我有点担心,在芸芸众生中,假如我想脱颖而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必须做好万分的准备,因为我在平时就不是那么优秀的。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失败了,而且很惨,可我却感到了一丝轻松。

对手并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可怕,竞争中你们是敌人,可现实生活中又是朋友,雨后的彩虹是美丽的,成功之后的心情自然是愉快的,失败了为什么就不能振作起来呢?失败了也可以有彩虹般的心情,与自己心中的假想敌人成为朋友,也许可以互帮互助。

<案例二>

设计思路: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体验,我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开掘,让他们回忆童年,让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这些经历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伤感的;可以大到家庭变故,小到下田捉泥鳅;可以回忆一句话,也可以是怀想那一段生活。

这一次,学生也是信手拈来,写出来的作文也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读起来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作文,学生仅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完全没有先前难以下笔的情况了。

学生习作:《儿时情结》

入秋时节的静谧衬托出了更加幽静的河塘。鸣蝉早已无声,它们也懂得沉默,偶尔飘来几丝清风,柳树条儿忍不住好奇,偷偷地跳进了河塘。顿时,涟漪一圈圈儿地荡漾开来,惊动了水草。水草便顺着涟漪微微地跃动了几下,便又安静地睡去。

清晨的朝霞跳跃在湖面上,耳边传来的稚嫩的笑声不禁使我回望,原来是一群挺可爱的小孩儿在河畔嬉戏。他们采湖边的草当鲜花互赠,所传递的不仅是一种天真,更是一种无瑕的情意,诗化了的意境不禁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和微醺的岁月所承载着的美好回忆。可知否,他们此时的乐园埋藏着我永久的回忆。

同样的天空,同样的地点,只是不同的角色。我们会趁着垂钓者走开后,顺着杆,拉起放着的伐,在线的一头捆一只青蛙,就马上偷偷地跑开。挺喜欢看他们空欢喜时的表情,找不到更好的原因来解释,驻足等待着一切的开怀。这感觉太奇异:风温柔而清新,尘土也带点喜气,顺着我们稚嫩的脸庞,连空气也开始弥漫。

每当夜幕降临,湖面上便会泛起阵阵薄雾,笼罩着整个儿河塘。再加上月亮的恒久明亮的幽光,使得河塘显现出整个儿“河塘月色”的场景,给人以一种朦胧、虚幻与缥缈的感觉。

回忆的气息,回忆的地点,再加上这如此美丽的秋景河塘,便构成了我那隐藏着美好的乐园——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而变得透彻与恒久的乐园,记录着那彩虹颜面的乐园。

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这么迅速又容易地进入作文情境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他们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大家都置身于事中,亲身体验了一回。又因为是亲历的事,同学们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感。上述例证说明体验是学生才思泉涌、下笔有神的关键。这三篇作文有一个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学生都是在写生活本身。这不仅解决了学生作文的“造假”的问题和无话可写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了倾诉的欲望,有了写作的冲动。三篇文章成文时间虽短,但是写得有真情实感,写出了自己心里的话,这正是新课标对学生所要求的。因此,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加以探索,将这种作文形式的功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但是,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特别是还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学生。因而,除了观察自己的所见、所闻外,还要主动寻觅。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他告诉我们,在老百姓当中必有可采集的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他曾经背着席子到乡间道路旁边摆设茶摊,遇到野老农夫,便请他们说古道今,讲述各种故事他一边听一边记录,广为采撷。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进行文学创作,但是同样应该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从而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情境体验式主题写作实践 篇7

一、班会等情境体验主题

主题班会是一项经常举行的重要的集体活动,它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其次学生是主题班会的主体,一个好的主题班会要看是否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是否都参与了活动。

主题班会从准备到召开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在不断地学习,有的还是书本上、课堂里得不到的知识。所以,成功的主题班会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体验作文的素材,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班会主题进行情境体验的写作,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综合实践情境体验主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校内开展,如好书共赏活动、各类体育、文艺、艺术竞赛、辩论会、听讲座等;也可以在校外开展,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信息,发展思想。实践证明,举行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而学生在各种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总是丰富而深入的,语文教师如果能结合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境体验式主题写作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很好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写作训练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后,围绕活动进行个性化写作。即自选角度,自主命题,自选体式,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写作。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有感而发,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了。

比如在一次“寻访身边的古民居”活动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这次活动,自选角度,自主命题,自选表达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一篇作文。作文交上来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活动过程的,也有写自己感受的,也有写对人物的评价的等等。如一位居住在乡村的男生写了《守候失去的家园》。还有几位学生结合假期回故乡的经历,写就了《故乡的旧祠堂》《回乡访寻记》《回到老屋》……更多的学生就探访自己家附近的古民居,古祠堂,写下了一篇篇题材丰富,感想深刻的个性化习作,光题目就很吸引人《那村、那河、那祠堂》《走进小洲村》《月光下的古祠堂》、老屋的故事》……

这样的写作活动所以成功,是因为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特别是能拓宽写作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学生丰富了生活,学会了观察,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就不怕没“米”“下锅”了。

三、名著阅读情境体验主题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翅,读写比翼齐飞,方能鹏程万里。阅读乃写作的基础,它不仅仅为写作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技巧方面的范例,而且在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情操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确乎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质的深刻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取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是很难产生内蕴丰厚的优秀之作的。只有以广泛的阅读记忆、获取信息为前提,才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来。

让学生体验写作的乐趣 篇8

案例1:“我见到了未来的作家”

又到了上作文课的时间,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微笑着告诉学生:“今天这一堂作文课,老师要请同学们认识一位作家。”话音刚落,学生立刻议论起来。“咦?作家在哪里?”“是呀!怎么还不见他来呢?”……片刻不见人到,孩子们将期待的目光转向了我。我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长方盒。“里面可能放着一本书。”“不对,我认为方盒里应该是一台小录像机或小电视机。”“难道作家会藏在里面?”……孩子们又指手画脚议论开了。等教室里安静下来,我郑重其事地宣布和作家见面的注意事项。此时此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可以看得出孩子们的心情异常激动,正热切地等待着奇景出现。排好队后,一个小女孩首先走向讲台,来到盒子旁边。我轻轻打开盒盖,她迫不及待地往盒里一探,顿时,恍然大悟。“怎么样?见着作家了吗?”我笑眯眯地问。小女孩兴奋地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走了下去。第二个孩子走了上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把眼光定格在盒子中间,而后满意地点点头,走了下去……“会见”结束后,我深情地问孩子们:“看到作家了吗?“教室里发出了会心的笑声。原来,我在盒子里放了一面镜子,镜子下边写着“未来的作家,你好!”

这样的习作课导入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情趣,他们不禁要问:我也能成为未来的作家?同时也会思考:要成为一名作家,应该朝哪些方面去努力?于是我告诉孩子们这节作文课的内容就是把自己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孩子们个个笑逐颜开、跃跃欲试,因为怎么写大家心中已经有数了。

案例2:“池塘”进教室

那天,我一进教室,便神秘地对同学们说:“今天要邀请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到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好吗?”“好!”一听这话,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我转过身,不慌不忙地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圈,然后微笑着说:“这个圆圈代表池塘,今天我们就把‘池塘’请进教室。来!大家上来添上自己喜欢的画!”同学们恍然大悟,一个个自信地拿起粉笔画了起来。看!池塘里,含苞欲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一只小蜻蜓飞过来,稳稳当当地立在上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杨万里的诗句!再一看,碧绿的荷叶上还有一只青蛙。咦?小青蛙的眼睛为什么没有睁开?仔细一看,原来它正在睡觉哩!同学们见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画完后,望着生机盎然的池塘,我笑眯眯地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池塘’进教室的情景先说一说,然后再写下来!好吗?”“呵呵,今天的作文太有趣了,我们有话可写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高高兴兴地写。林莹秋同学写的《“池塘”进教室》参加福建省组织的“素质教育博览杯”征文活动获一等奖。

在上述作文教学案例中,我注重创新学习形式与内容,用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再现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试论写作体验能力的培养 篇9

所谓感受体验,就是学生在内心被某种事物刺激产生感觉后将这种感觉转化成情感的心理活动。在学生感受事物的同时,被某种事情深深影响,达到了一种认知与审美的境界,这是对生活、对事物的体验。其实感觉并不只是用眼睛去观察,它包含了人身体所有的器官,这些器官都会从事物的各个层面得到感应。而感情是将这些感应结合起来的一种情绪。其实在写作过程中,写作与这种感受体验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内心深处真正地去体验、去感触社会生活,文章的内容才会更有真情实感,才能更容易打动读者。

二、写作体验能力的提升

1. 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将写作与体验生活完美结合。

想更好地提升学生写作体验的能力,就要把握事物的独特之处。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事物进行体验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细节,每一个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抓住这些事物的特征,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真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体验,这些体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理解并热爱生活。因为学生平时需要上课,所以阅读的时间有限,因此我们更多的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对于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各种事件,都要积极地去感受与体验,并将这些感受与体验充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另外,还可以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再现当时真实的场景,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更多的帮助。不同的体验能力对文章的认识感知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的,“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把对生活体验的感受融入到写作中去,会更能体现文章的动态感。当然,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体验并没有那么丰富,视野也没有成人那么开阔,但是他们当中会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着,就像今天有同学迟到了,路边有只大蜘蛛,学校旗杆上有小鸟在唱歌等等,这些都具有动态性,学生可以把这些细节当作写作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2. 善于进行兴趣的培养,注重用心感受与整体性。

不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自然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研究,而不会觉得写作是一种痛苦。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养成多观察、多读书、多写作的习惯,久而久之,文章写得越好,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得到成就感。有很多学生抱怨自己对写作没有兴趣,要知道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需要培养的,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写作机会,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优秀习作,推荐到校刊《幼林》、县级报刊等发表,以此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养成爱写作的好习惯,这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3. 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在积累素材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积极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写好一篇文章,积累素材是很关键的。我一般都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积累一些好的句子。在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要培养学生这种阅读水平,不能阅读完就算完成任务了,要在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尽量的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一篇好的文章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晰的。有些学生会觉得阅读能力对写作起不到关键性的作用,恰恰相反,阅读能力对于文章的写作也是很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体现了作者对语言及文字的驾驭水平。一篇优美的文章主要表现为其所运用的句子注重巧妙修辞,精心雕琢,在阅读中不仅使学生开阔眼界,还能积累很多知识。因此我会告诉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要把一些优美的语句摘抄到笔记本上,积累写作材料,我曾经和学生讲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希望他们能够掌握这个道理并学以致用。

4. 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

学生每次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认真地指导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真正了解所写的文章存在哪些问题,还需要怎样改正。教师的指导方法正确,学生写出的文章才能符合要求。

学生将作文交上来的时候,我都会认真仔细的批改,尽量在文章中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评语,有好的句子要及时给予赞扬,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满足感,从而提高学生对写作的信心。当然,文章中一定会存在问题,我会将这些问题分别给学生做出标注,让学生自己来修改,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因为修改能力是学生在写文章时所应具备的能力,一篇文章的完成要进行多次的完善与修改,在修改的同时也是加深思想认识,提高鉴赏水平和能力的过程。修改在写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有很多著名的文章都是通过多次的修改得成的。例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历时15年才完成,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7次,因此,也可以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三、写作体验能力的培养方法

1. 明确目标,坚定信心。

写作能力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与积累才会得到提升,我在教学中会告诉学生们写好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的明确是很关键的,目标明确才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从哪些方面写,需要运用哪些素材,这样在开始进行写作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一些,不至于找不到方向。第二步就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心,信心很重要,有些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可能没有什么把握,但是却有很强的自信心,这样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写文章与做事情其实是一样的,有坚定的自信心能写好文章,那么你的文章也等于成功一半了,所以具备了这两步再按照写作的需求,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写作的能力,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提升。

2. 深入生活,不断积累。

写文章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要知道在生活中不断体验,不断积累,就会给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生活本身就是写作能力的源泉,不去深入生活,不去感受生活,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有真实感,会显得比较空洞、乏味,这样也就很难打动读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会抓住事物本身具有的特征,笔者带领学生开展“寻找家乡的风俗习惯”、“发现大自然美”、“观察可爱的野生动物”等活动,引导学生广泛的了解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多观察,多接触,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加强阅读,注重创新。

阅读是写作的根本,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大量的阅读文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词汇量不够,知识积累的不够丰富,是写不出好的文章的。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近几年笔者一直订购报刊《读者》《创新作文》《作文通讯》等给学生看,也鼓励学生自己买来阅读,为写作能力的培养积累素材。不仅如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更好的体现读写结合。在课上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们都会告诉学生怎么样才能抓住文章中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后练习时也能把握住文章的特点,更好的从文章中学会其写作的表现形式与手法,从而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要让文章体现创新的成分。从文章的语言、层次、认识事物的角度中,将追求创新的精神体现出来,会使人们在阅读该文章的时候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有位同学写一篇关于“爱”的文章,他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和他人身上体现出“爱”的事情结合起来,再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独具创新,他写出来的文章就既有自己的真实体验,又能在文章中展现创新的成分,因此是丰富而深刻的。

写作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位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不同,因此,要因人而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写作体验能力的培养方式,科学引导,从而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要:一个人文章的写作水平与他本身的写作能力密不可分,对于学生来讲,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围绕写作体验能力的培养进行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提升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写作体验,感受体验,能力培养,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亚军.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4(03)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写作 篇10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既是语文教学目标, 也是语文教学特点与方法。新课标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验就是通过亲身经历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 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泷泽武久说过:“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 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 或成为刺激或成为障碍。”而体验正是情感的体会与验证。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深谙此道, 她曾带着学生来到河边看月亮, 夜幕降临, 明月初升, 他们欢呼雀跃, 一边观赏月夜, 一边赞美月亮。老师给予点评, 给予鼓励。她创设的情境教学法, 丰富了学生经历, 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许多事例表明, 体验是情感的催化剂, 如果有愉悦的体验, 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表达的欲望, 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写作的殿堂, 从而使写作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环境, 激发情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让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 用聪慧的耳朵去倾听, 用智慧的心灵去感受, 感知自然的神奇, 感悟生活的甘甜。

有一次, 我们这里下起了几十年不遇的大雪。面对这难得的可供学生体验的资源。笔者组织学生在操场观察下雪的情景, 观其形, 察其色, 听其声。课后让学生体会堆雪人的喜悦。他们领略着大自然的奇妙, 获得从未有过的体验, 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情感被激发了, 思维被激活了, 乐意拿起笔来, 抒写着情真意切的感受, 言溢于情, 情达于意。有的写道:晶莹的雪花飘来飘去, 像跟我们抓迷藏似的;有的写自己把亮晶晶的雪接入口中, 品尝它的味道;有的分析起雪花落在身上、手上化作雨水, 落在树上、草间却堆成了雪。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流淌于笔端。

二、开展活动, 培养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既有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同化过程, 也有个体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顺应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活动, 创造一个个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使学习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生活中, 绝妙的自然环境可遇不可求。然而, 有趣的活动同样能激发写作兴趣的形成。笔者发现, 有违事理的句子竟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 就在一节语文活动课上进行拼句子活动。活动时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写班上同学姓名, 一组写地点, 一组写事件。然后将所写内容随意组合成一句话。一句句情境奇异的句子出现了:“叶梃在木头里洗澡”、“文佳在沙漠里被鲨鱼追赶”。他们倍感新鲜, 喜形于色, 从中也感受到语言条理的重要性。下课了, 学生还久久地沉浸在这种氛围里。这种情境唤起了他们写作兴趣, 即便是差生, 也受到感染、启迪, 习作也不再像挤牙膏似的写上几句, 大家很快地写出作文。不久, 有的习作还登在报刊上, 大家争相传阅, 无意中又促成一个良好学习情境的生成。

三、创设情境, 放飞想象

美国小学语文课程是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来实施的。低年级的语文课上, 老师提出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学生们由此展开议论, 却百思不得其解。老师借此提出话题:“我们现在一起做实验, 解开这个谜。”老师把一对老鼠带到教室来。从此, 语文课就变成了师生饲养、观察老鼠生育过程的活动。老师就在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交流学习, 让他们掌握语文相关知识。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他和学生一样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他们一起把教室构筑成童话般的世界:一个小男孩坐在天鹅的翅膀上飞翔, 一个小女孩在冬日的森林里的雪地上蹒跚而行, 还有用鸡腿支撑出神奇小屋。在校园附近的峡谷里, 他们构建梦幻角, 砌起火炉, 燃起篝火, 在这梦幻般的天地里, 学生们展开想象, 产生无穷无尽的幻想, 写出一篇篇优美的童话。许多老师和学生也在教室开辟自然角、图书角、学习天地, 节日里更是把教室布置得充满着喜庆的气氛。学生告别了只与冷漠的书本、冰冷的黑板相对话的世界, 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舞台,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在广阔的空间。教学与生活息息相通, 使学生学习读有嚼头, 写有源头。

在写作教学时, 要重视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 开展愉快的队日活动, 举办有趣的篝火晚会, 进行课本剧的演出, 精心安排春秋游活动, 利用各种资源, 让学生体验美妙的生活情景, “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语) 。让学生自主地发挥感官和心灵的作用, 真切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激发起丰富的想象, 培养出灵动的思维。进而使他们渐入写作佳境, 有感而发, 随情而抒, 倾吐真情, 放飞思绪, 无须章法, 不论首尾, “喜怒哀乐”皆成文。这样, 写作自然地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1980.

[3]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 篇11

关键词:作文档案袋;习作过程;习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25-02

对于作文的评价方法,长久以来都比较单一,也比较偏面,只注重结果,不能很好的反映出学生习作的过程。评价方法一般都是在学生写的作文上画些符号,写些评语,打个成绩。然而,仅这样做最多只能算是批阅,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有效的、综合性的评价呢?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特别是给学生建立写作档案袋这种评价方式,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确定写作方向,建立写作档案

建立写作档案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还是很有讲究的。别的不说,光是作文的门类就非常多,有侧重写人的,有侧重写事的,有侧重写物的,有侧重写景的;既有写实的观察作文,还有充满幻想的想象作文。如果在建立写作档案时不进行分门别类,什么都做,那工作量是大得不可想象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将很可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就是浅尝辄止,没法深入。所以在引导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兴趣和特长为自己的写作档案确定一个大的方向。比如,有的学生喜爱旅游观光,特别流连于大自然美景,可以建议他们建立的写作档案应侧重于写景类;有的学生特爱幻想,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和科幻文章,可以建议他们建立的写作档案应侧重于想象作文类。当然,如果有的学生学有余力、自主学习能力强,也应鼓励他们多建立几类写作档案,以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二、搜集写作素材,丰富写作档案

如果写作档案中就只有几篇作文,那显然是太贫乏了,也就没有建立写作档案的必要。因为写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要条件就是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而且还要尽量做到使学生写作档案中的素材像一眼活的泉水,常流常新。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写作档案表层,还应看到档案中的东西是不是丰富,有没有更新,可用的东西多不多?为此,平时在教学工作中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收集写作材料,以备不时之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收集素材呢?

1.结合课文教学“抛砖引玉”。

有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值得学生仿写练笔的文字段落,我就设计专题来鼓励学生与“大作家”一争高低。这样一来,既为学生提供了竞技场,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学了杜牧的《山行》,孙浩同学不甘示弱,要用现代文形式写出《山行》,与诗人叫劲呢!其中写道:“……细看,原来是枫叶红了,红得那么艳丽,那么耀眼,令人好生羡慕。在夕阳的映衬下,枫叶闪闪烁烁,夹杂着一丝丝奇异的清香,心中的不快随着梦幻般的香气消散。不敢触碰,怕惊动了树上的落鸟儿,不使神圣的自然美景留有一丝的遗憾。陶醉,赞叹,喜悦,顿时充满心房……”此文虽算不上精练,但学生敢于挑战的精神值得鼓励。学生对《赤壁之战》中的几个人物颇感兴趣,学完课文,我适时建议:时空倒流,回到那个时代,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第二天,学生呈上了许多自己的想法,有《曹操,我想对你说》、《给曹将军的几点建议》、《在赤壁之战后的总结大会上》……篇篇个性飞扬,妙趣横生。

2.利用社会热点展开讨论。

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要让学生时时关注生活,所以我经常适时地鼓励学生就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在档案袋这块平台上展开论谈。如社会热点尤其集中——奥运会、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甲型流感等等。每一次的热点问题在学生的档案袋中都有记载。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一段,基础好的还写了“长篇大论”。就在中国举重队员在北京奥运会上连连勇夺金牌时,李东旭在档案袋中写道:“……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拼搏。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瞧,把歌词都用上了,增添了不少色彩和情趣。

3.从广泛的阅读中汲取养分。

学生的写作思路不可能永远畅通,摘抄、鉴赏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克服无话可说的匮乏感,又能帮助学生把读写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大量有意义的阅读并利用档案袋进行有目的的摘抄,当然还要对摘抄内容做出评价或进行仿写。每天利用30分钟让学生阅读中外名人佳作,挑选合适的文章进行全班讨论,从中获取写作题材,积累好词佳句,提高写作水平。长此下来,有的学生已养成每天一读的好习惯,还常常写些读后感放进档案袋。其实,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只要我们能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那么作文档案袋就会成为芳香四溢的“百花园”。

三、多方参与评价,升华写作档案

写作档案中有作文,有许多供写作用的素材,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资料库了。但光有这样的资料库还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还必需对作文和素材进行评价,评价作文是为了获取作文知识、提高作文水平,评价素材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素材进行筛选和整合的能力。因为学生写出的作文和所收集的素材很有可能会出现偏离原先建立写作档案时的定向,那就牵涉到如何评价的问题。为了使评价能做到中肯、客观,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达到激励的作用,就应广开言路,调动多方面的评价体系,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就评价主体而言,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家长评、小组评等,评价方法可以是口头或书面表扬,精彩的篇、段可上校刊、上墙报、诵读、传阅,给家长送喜报,给学生发荣誉证书等,力求在评价中培养学生作文的欣赏能力、组织材料的能力、对素材进行鉴别和筛选的能力及整合能力。例如,在一个学生的写作档案中,大家对她的一篇习作是这样评价的。

学生作文:

雀巢可俯而窥

严旭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幅无意间发现的图画,一段亲密无间的情感,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天姐弟两人来到窗户前,看到一幅大好风光,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有几朵白云,柳树正梳理着自己细长而柔软的头发。看到这,姐弟俩迫不及待地打开窗户一看,除了绿油油的草地和漂亮的盆景之外,你猜,他们还看到了什么?只见两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在滴溜溜的转,啊!是两只小鸟!这真是叫人惊诧,本来就喜欢小鸟的姐弟俩更是欣喜若狂,这简直是喜从天降!从此,姐弟俩就精心呵护这两只小鸟。早上,姐弟俩会趴在窗户上喂小鸟吃的,每当此时,小鸟总会唧唧喳喳的叫,好像在为姐弟俩唱着美妙绝伦的歌曲;中午,姐弟俩会准时喂小鸟水喝;滴滴清水为小鸟带去丝丝凉爽;傍晚,姐弟俩就会和小鸟一起嬉戏,你追我,我追你,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哪!

秋天来临了,小鸟要飞回南方了。姐弟俩和小鸟依依不舍的分离了……

自己评:我在这篇作文中了写了一个令自己很满意的排比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幅无意间发现的图画,一段亲密无间的情感,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很佩服我自己。

同学1评:你的作文题目和图画的题目一样,可以自己另起题目,不如改成“富有诗意的画面”更好。

同学2评:你作文的句子很优美,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白,有一些词语用得恰当又新颖。如 “梳理、绿油油、美妙绝伦、依依不舍、欣喜若狂”等。

妈妈评:孩子,你的作文我读了后觉得很好,给你打个90分,另外你自己再看看,有些词语可否改一改,有没有用错的标点或错别字。

老师评:读了你写的作文,老师仿佛感到亲身经历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与鸟同乐的场景。努力吧!只要坚持,就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这是我的期待。

四、展示、汇报、交流,共享写作档案

学生的写作档案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在引导他们不断地向精品方向发展外,还要鼓励他们把写作档案拿出来与他人共享。特别是对于那些较好的写作档案,可举行展览活动,给其他同学起示范作用。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谈体会,说做法,取长补短,达到写作档案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综合水平。

体验“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 篇12

一、淡化单一, 注重多元

《英语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应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在传统的评价中, 测试对学生而言具有相当的神秘性, 从标准的制定、试题的选择直到分数的评判, 学生完全被隔离在外, 学生没有“权利”参加这些活动, 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结果。这样一来不仅体现出教学手段的单一, 而且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这种参与度不高的影响, 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从而损伤了学生在英语写作教学课中的积极性和兴趣。而“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取得的成就, 除了评价学生写作试卷还增加了评价日常作业, 这种测试评价体系淡化了单一的评价体系, 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首先, 学生相互评价, 产生了价值。“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对于当堂完成的习作, 我们经过适量的训练, 摒弃一些把写作知识模式化的东西, 摒弃一些老套路、老结构、老程序, 让学生按自己的认识, 较客观地评价其他同学。虽然开始评价时有些不自然或不得体, 然而坚持下去, 自己在评同学的习作时, 写作视野必然会大大开阔, 有时学生评的有失偏颇, 这时教师可适时引导, 被评的同学和评的同学都达成一定的共识, 从而产生新的价值。特别是在写作的训练课中, 学生可以通过对语法的确认, 对语句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创新性的跨文化的学科思维和观念,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英语知识的掌握, 更进一步有力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升;其次教师重批轻改、学生自改、发现价值。教师批改作文难度高效率低, 已成不争事实。叶圣陶先生指出:“能不能把古来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 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深刻领会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后, 我们进行了重批轻改,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两次评分,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评分机制的存在必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养成, 学生在英语写作课中可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这过程中, 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 而且更是管理者, 更是一个决策者。学生在获得英语知识的同时, 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水平和进步的机会。学生对评价拥有了一定的参与权, 这样就不会因为惧怕评价而排斥对自己的评价了。教师只做评点和指导, 对优点充分肯定, 鼓励表扬, 对不足及时指出。然后写出满腔期待鼓励的评语, 再评出等级, 及时发给学生。还有, 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语认真修改。评语又使学生获得改好作文的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勇气。所有学生都积极修改, 然后教师再次评出分数等级。最后, 对学生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这种批改方法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真正做到了“独抒性灵”。

二、淡化统一, 关注个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淡化统一、关注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差异化发展注重个性评价, 淡化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影响, 最终将教学的过程转变成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是提倡个性评价。在写作测试评价中, 将学生按照写作能力差异分为如A、B、C三个不同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评价标准, 对不同学生提出有层次的要求, 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 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 体验自信、进步与成功的喜悦。长期以来, 写作的评分标准只有一个, 一部分学生在同一个标准评价下感受不到进步的喜悦。通过分层评价模式的建立,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将极大增强。随着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对照“进步卡”记录的情况, 选择评价标准也逐渐从低层次过渡到较高层次, 直至最终的评价标准——学期统一考试评分标准, 必须采取同一评价体系;其次是淡化统一。个性化评价正视学生差异。在个性化评价理念指导下, 教师不吝啬赞许与鼓励, 同时努力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更多地引导学生看到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学会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写作能力的进展。评价同学的写作能力表现, 学会给自己和同学的习作写评语。尤其是当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或个性内向的学生写作感到困窘时, 老师更应给予热情的鼓励与帮助, 促使学生扬长避短, 不断进取。这种个性化的评价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淡化统一的背景下, 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应当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和观念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所有的答案模式不能统一, 而且个性化价值的背景下, 学生的英语写作创造性思维要因人而异, 产生的差异一方面是要积极通过传统的评价体系体现出来, 而且要在评价的区别体系中, 重点主张个性化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影响, 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效果, 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三、淡化结果、关注过程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英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如是否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等”。要使学生自主作文, 其中保持其写作的兴趣、积极性是前提。因此,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决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许和鼓励, 对于布置的习作, 可以略批为主, 尽量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 以保持在多做多批下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首先, 关注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为此, 我们淡化习作结果的评价, 关注材料获得的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物, 学会从生活中选取作文材料, 并逐渐学会捕捉生活中有趣的, 有感的, 印象深刻的或者新奇的人、事、物景, 提供学生交流所听、所见、所思、所感的时空平台。对积极地通过观察、实践、调查、体验等获得真实材料的学生都给予恰当的评价。尽管这样的模式在传统教学中应用极少, 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 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在熟练掌握了文化语境的基础上, 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对于最终的效果检验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其次, 关注习作修改过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 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对认真修改的学生及时表扬, 对学生中涌现出的好的修改方法加以推广。学生改完后, 老师阅读改后习作, 进行总结。把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作为修改的范例和学生比较品析。并归纳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结合本次作文习作的训练重点, 选取较典型的文章作“镜子”,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找准修改点, 指导学生修改。传统的方法评价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标准就是习作适应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评价标准, 对于个性化的习作评价标准缺失, 评价方法也很牵强。所以, 在注重过程化的体系模式构建中, 在习作过程中学生除了获得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法, 语句的使用知识之外, 更应当注重在教学中, 学生对英语文化和英语写作的文化品格接受了多少, 这种应用不应该单独体现在一篇习作上, 而应该体现在学生的个体能力转化和课堂效果的有效提升。

新课程标准呼唤绿色评价, 大学生英语写作测试评价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取切实有效地评价策略, 呵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真心诚意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第惠多斯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也就是说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 特别需要适当的帮助和鼓舞。我们不能凭单纯的试卷测试来评价学生的写作成绩, 而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减少学生对作文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感。因此, “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引起了许多英语教师的关注, 对传统写作测试评价是一个分数或等级加批语、导致学生对自己作文的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不能具体地、正确地认识提出了挑战, 避免了传统的写作测试评价中单一的评价方式与误区。

摘要:“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是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写作测试中的具体体现, 是形成性评价理念的提出, 旨在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测试评价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淡化了单一的评价体系, 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淡化统一、关注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本文通过对“整合式写作测试评价体系”的分析, 主张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对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进行绿色评价, 科学评价。

关键词:评价体系,写作测试,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吴秀兰.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 2008 (03) .

[2]董广钧.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5) .

[3]曾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钦州学院学报, 2007 (02) .

[4]孔珊.注重形成性评价促进高职英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0) .

[5]王京华, 马建桂.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实验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06 (05) .

[6]王华, 富长洪.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 2006 (04) .

上一篇:转换矩阵下一篇:后外侧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