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次发展

2024-09-07

梯次发展(精选10篇)

梯次发展 篇1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2030年) 》最近正式发布,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 《规划》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三大区域, 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

《规划》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发展布局, 稳定提升农业产能。到2020年,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

二是保护耕地资源, 促进农田永续利用。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2亿hm2以上, 基本农田不低于1.04亿hm2, 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1.2亿hm2高标准农田。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 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三是节约高效用水, 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发展雨养农业, 到202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 720亿m3,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192亿hm2。

四是治理环境污染, 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防治农田污染、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改善农村环境, 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 以及到2030年养殖废弃物实现基本综合利用, 农业主产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基本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得到全面利用。

五是修复农业生态, 提升生态功能。增强林业生态功能、保护草原生态、恢复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

《规划》强调, 要围绕重点建设任务, 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 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资金, 调整盘活财政支农存量资金, 安排增量资金, 积极引导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 组织实施包括水土资源保护工程、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验示范工程等在内的一批重大工程, 全面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梯次发展 篇2

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临河中心校按照学年初制订的梯次发展评价方案,对所属学校展开了全面的的自查自评工作。为加强对自查工作的领导,中心校成立了梯次发展管理评价领导小组,张校长亲自任组长,丁强、宋玉霞、张学富、陈磊自查小组成员。在2012年4月中下旬,自评小组对全乡各个学校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逐项打分,检查后逐校开会反馈意见,并逐校下发《督导整改意书》,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学校实行了回访,把此次梯次管理评价分数纳入学校总评。现将本次的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学管理

1、我校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与改革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河南省素质教育管理规定》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了学校发展近期目标:争取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努力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严格按照教育局教研室有关精神设置课表,上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严肃工作纪律,做到了办学方向明确,教育思想端正,使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校校级领导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教学科研的能力。能够带领领导班子团结协助,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而且班子成员职责明确,工作扎实,作风民主。并且三位校长一直坚持代课。

2、在本次的自查自评中,全乡各分校都能够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能够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都能做到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各校的作息时间安排符合上级要求,没有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学生补课的现象!各分校能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各类计划总结基本齐全。各学校校长的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能力有明显提升。这次检查中,各校都能坚持教师签到制度,单台学校、张楼学校、柿树园学校、高集学校、新集学校、张寨学校、杜围孜学校都制定完善了学校考勤制度,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各学校都能对教师的业务进行月查,特别是单台学校业务检查认真、仔细,并对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检查结果进行量化,并及时反馈量化结果,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全乡各村级小学的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卫生工作已经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校园脏、乱、差的现象明显好转。张寨学校、新集学校、郑寨学校、杜围孜学校卫生组织制度完善,学生会认真负责,校园干净整洁。教师敬业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态度认真。学校与教师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杜围孜学校、郑寨学校举办了中考表彰会,不但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表彰,还邀请学生家长参会,不但调动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赢得了社会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落实。校本部等学校开展了经常性的升国旗仪式,学校领导和学生在国旗下讲话,结合学校的情况及时对师生进行爱国、爱校和养成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二、学生发展

1、在本次的自查自评中,各分校都有分学科的《发展处后学生转化方 案》,而且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有过程记录。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各校都能够严格落实德育工作,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注重德育实效,贯彻《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导主任亲自抓,大队辅导员具体抓。德育人员职责明确,措施落实,做到计划安排详实周密,总结透彻有力。完善少先队组织,通过一周一次的升旗仪式,结合上级有关活动安排,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经典诵读活动等。我校还在大力开展“雏鹰成长活动”,通过对“学步卡”“展翅卡”“翱翔卡”的发放,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拓宽德育渠道,让教育寓于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中。家校联手,共同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班主任老师一直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有教师备课、听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学生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的基本要求。教师不拖堂,不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以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定为主要指标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发展性、过程性评价。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考试科目和次数。考试命题科学合理,考试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随意提升考试难度。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次和编排座位。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开设好体育课,做好两操,学生平均每天锻炼身体在1小时以上。选用国家和省颁布的教学用书目录规定 的教材。不强迫学生订购各种教辅材料、学习用品等,并接受社会监督。

2、部分学校能够做到全面普及艺术教育,定期开展艺术活动,学生具有美的鉴赏能力和美的行为。能够做到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并有计划的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并努力做到有活动计划,有过程记录。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校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庆六一少儿节目汇演”,今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临河中心校第四届“庆六一少儿节目汇演”。

三、教师发展

各分学校都认真认真制订了教职工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计划,做到有计划有落实。鼓励教师写一篇心得小结,期末进行考核,作为评优评先、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学习,教师职工风气正,办事公正,无体罚变相体罚的现象。学校根据自身特点,认真制订了教师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教师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团结的团队精神。教师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乐于交流。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而且灵活多样,师生双方活动得当,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自学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尽可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科研工作

在教育科研方面,我们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机构,重视教研工作,要求 每一位教师都要订阅1-2份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刊或杂志,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并且做好记录,有评课内容。各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互动,教师们的参与度高,教研效果明显,提升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我校连续两年获得同类学校的综合评比第二名,这与学校对教研工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五、主要问题及整改意见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在本次的自查自评中也发现了客观存在的不足之处:各学校的“雏鹰成长活动”开展的效果参差不齐,有待于进一步进行规范化的操作推广,争取让这项活动成为我校促进学生发展的亮点与“招牌动作”。卫生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校在打扫卫生时,打扫不彻底,存在卫生死角;教室、办公室等门头、门框上、窗台上有浮尘;个别教师办公桌上摆放零乱;个别学校的电教室、仪器室、杂藏室等卫生打扫不彻底,有积尘或有杂物堆放;个别学校绿化树木没能及时修剪。部分村小学英语教学急需加强,从检查情况看,部分学校英语底子比较薄,英语教学进度较慢,教学效果较差。

临河乡中心学校

广东制造构建梯次型格局 篇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双重挤压”,面临本土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广东制造”奋力转型,迈向中高端,已初步形成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

“车间革命”重构生产方式

在东莞劲胜通信公司,打磨车间见不到往日忙碌的人工身影,取而代之的是75台机器人周而复始的劳作。从取放物料到搬运仓储,从清洗检测到虚拟设计,所有工序实现自动化。

“以前需要204名工人,负责开机、物料等环节,现在开机员、物料员完全被机器人替代,只剩下13人负责品检、技术和生管。” 劲胜通信公司副总裁黄河说,“机器换人”颠覆性提升生产效率,单线可同时生产9个型口,200台机床释放出300台的产能,预计未来一年半就可收回成本。

在不少企业家看来,“机器换人”并非应对用工难的简单策略,而是对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邓江年说:“‘世界工厂一度成为广东转型升级的负担,但事实证明,车间创新是大有前途的。”

随着广东撬动千亿元资金入市,以车间为单元的新一轮技术改造陆续在上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展开。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解决传统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广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

“通过对生产车间升级改造,满足智能化、信息化生产需求。以前制造一台电梯的周期是30天,现在已经减少至15天。”佛山菱王电梯董事长梁永标说。

“车间革命”在不断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使得企业从加工制造底部向研发、设计、品牌延伸。曾靠为三星、华为等跨国公司做代加工起家的劲胜通信公司正在向服务型制造业方向发展。黄河说:“现在已有多家企业前来洽谈建设智能工厂事宜,未来我们将转型成为全国企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创新+”夯实产业基底

在经过15年的发展之后,靠卖宿舍家具的广东连盈家具有限公司走到尽头。去留之际,2012年10月,50岁的公司董事长张锡林决心转型电商,让他的公司获得了新生。

触“网”生变。如今,连盈走出东莞,已成为韩国三星、南方航空等知名公司的供应商。张锡林告诉记者,公司销售额连续3年按100%的速度增长,2015年营业额达到3000万元,预计2016年有望销售过亿元。

“以前是以产定销,现在是以销定产,借助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为之一新,生产更加柔性化。”首尝“电商甜头”的张锡林进一步拓展公司业务。2014年,张锡林将诺基亚东莞工厂生活区改造成聚大电商产业园,为园区近百家企业当起了“电商保姆”。

近年来,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四新”经济正在擦亮广东转型升级的底色。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说:“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向传统优势产业植入创新基因必定焕发新的生机。”

“专业镇”是广东经济版图的重要战场。横沥,中国模具制造重镇。得益于协同创新,近3年来全镇GDP仍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跻身百亿元大镇行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缕亮色。

2012年9月,由横沥镇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6家高校院所共建的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作为公共服务创新平台,600多家模具企业足不出镇就可向院士、教授提出技术需求。

液态金属是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新材料。凭借其高强度、高弹力、耐腐蚀等特点,公司由模具行业延伸至手机零部件制造、义齿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制造产业。“这一转变与镇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专家的共同努力分不开。”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海说。

“以前的发展就是搭便车,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遇上国际产业转移的好机会,靠要素驱动发展起来了。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我们必须从搭便车转为买车票,乘坐创新号列车,才能跑得快。”横沥镇委书记陈锡稳说。

打造梯次型现代制造格局

纯白色的“X”型机体,四支飞快转动的螺旋桨,机腹吊挂迷你相机。由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无人机,凭借自主研发的完整技术链条,引领全球无人机技术革新和消费热潮。

“我们不会设想去做世界二三流产品,靠便宜取胜。归根结底这是品位的问题。”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汪滔说,“我希望中国制造很快也会变成‘高质量和‘品位的代名词。这是我现阶段的梦想。”

凭借对产品的极致专注和核心技术的不懈追求,大疆成为继华为、比亚迪之后广东高端制造的又一张亮眼名片。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广东制造”逐步转换发展轨道,向“高精尖”要动力。2015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4712.7亿元,增长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8172.2亿元,增速达9.8%。

创新引领,前瞻布局。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7大战略新兴产业和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4大未来产业。过去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

在研究广东的经济学家看来,广东的制造业格局已形成了更加合理、不断优化的梯次型产业体系。2015年,广东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0.8%,首次超过50%。

“多梯次”新井踏勘管理方法 篇4

1“多梯次”新井踏勘管理的实施背景

(1) 客观原因华北油田地处华北大平原, 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 采油三厂地跨沧州、衡水、保定三个地区, 所辖区域内村庄聚集、工农业设施遍布, 工农关系复杂, 井口选择难度大, 大多数井井位踏勘达到几次甚至十几次, 造成钻井进度缓慢。

(2) 传统踏勘方式的弊端伴随钻井技术进步与地质需求增加, 多靶井 (水平井) 钻探逐年增加, 井口选择限制条件增加, 难度增大。传统踏勘模式做法:

——井位确定井位数据表下发到地质部门后, 地质部门组织人员进行井位预探, 了解地面基本情况, 确定是否地面具备基本施工条件。

——地质部门与本厂工农科人员一起选井场, 详细了解地面情况, 选定多靶点位置, 位置选定后工农科人员与当地支油办、村委会等人员进行地面协调。

——地面位置确定后地质部门与录井测量人员、建设方等一起勘查前期选定的井场, 确定是否具备施工条件。如果不具备施工条件, 地质部门与工农一起重新选址。

2“多梯次”新井踏勘管理的基本内涵

“多梯次”新井踏勘管理就是为提升踏勘技术, 解决多靶井独立踏勘难题。通过井位意向阶段、井位确定阶段、井位批准后三个阶段多梯次组织相关部门参加井位踏勘, 并且利于工农部门提前介入, 在满足地质要求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地面联系难度, 适当调整井口位置, 优选丛式井组, 加快滚动勘探开发速度, 提高上钻率。双线同时进行, 大大缩短钻前时间。

(1) 应用范围该方法可应用于单靶、双靶、水平井现场踏勘。灵活快捷, 精准率100%, 适用于石油企业各采油厂。

(2) 应用技术“多梯次”新井踏勘主要应用手持GPS技术与GOOLE地图相结合。

井位提出人员提出井位意向及井底坐标, 我们将井底坐标、GOOLE地图与构造图相结合, 在地图上观察周边是否具备施工条件, 如具备施工条件进行下步工作, 选井场, 定井位, 如不具备施工条件, 反馈给井位提出人员修改坐标。手持GPS技术具有观测时间短、定位精度高、提供三维坐标、操作相对简便而且全天候作业等独特的优点。

(3) 运行方式 (1) 井场初选。井位设计人员基础井位意向后, 地质部门了解初步井位设计数据情况及地理位置。在满足钻探目的、中靶要求和一定靶前距情况下, 对于单靶点可以在一个面上选取井口位置, 但是对于双靶井一般只在BA靶联线延长线端选取井口位置 (目的是为了避免扭转方位, 使井身轨迹复杂不利于后期测试及开采) 。 (2) 精确踏勘。初次踏勘可行前提下, 地质部门组织厂工农科、当地支油办、钻井公司等相关人员进行精确踏勘。结合地面环境、征地的具体情况、占地面积、丛式井还需考虑到整拖方向以确定井口位置并做好标记并且确定搬家路线。由于有了初次踏勘考虑全面和准备充分, 一般精确踏勘时各方工作基本按序进行, 出现特别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实现地质任务前提下地面配合地下开展工作。并利用手持GPS记录井口坐标, 再利用定向井软件设计并优选满足地质任务和钻井施工的轨迹。根据邻井试油及测井资料利用地层压力评估软件对本井地层压力估算并成图, 再结合地面环境进行整体风险评估把具体情况汇报开发部用以选择适合的钻井施工队伍。与此同时工农办及时办理占地及征地协议和手续, 为上钻做好准备工作。

3 井位批准后

在初次和精确踏勘的基础上, 井口位置基本确定, 此时征地工作基本完成, 钻井队可以组织钻前施工, 井位批准后, 安排复测人员进行井口坐标复测, 进行钻井地质设计, 从而大大加快了新井上钻速度。

4 结语

“多梯次”新井踏勘法是一种各部门协同开展工作的综合方法, 及时获取信息从汇报井位开始到钻井队上钻全过程跟踪, 做到跟相关方及时有效沟通,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到目前在三厂取得的不错的效果。双靶井井口坐标计算程序解决了双靶井自主踏勘的难题;先期井位踏勘的提出有效提高了踏勘成功率和上钻速度;丛式井场的优选则进一步加快产能建设速度同时节省投资。从2011年开始三年间共钻井235口其中丛式井组40个, 钻井135口, 在河间油田河间东营、大王庄油田宁70断块、留69断块、留448断块、肃宁油田宁50断块、八里庄油田间12断块, 八里西油田西47断块等不同区块应用后极大加快了产能建设速度, 减少了耕地征用和钻前赔偿, 节省大量产能建设投资, 方便投产后工区的管理和维护。保证了油藏评价及产能建设工作的高效快速运行。

参考文献

[1]季细星, 苏义脑.新型钻直井的钻具组合及油田试验结果分析.石油钻采工艺, 1996, 18 (1) :1-3, 9.

梯次发展 篇5

“控制大户,扶持中户,发展小户”一直是烟草行业长期坚持的客户服务政策。自市场化取向改革以来,XX市局(公司)加大了大户治理力度,大户数量明显减少,市场状态明显好转。但目前客户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客户销量结构呈“埃菲尔铁塔”状分布,中小户数量过于庞大,平均获利水平较低,月均销量200条以下的中小客户占比达到50%以上。要推动客户结构向橄榄型转变,笔者认为,采取阶梯式可供量管理政策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要按销量对客户进行分类。月均销量1000条(含)以上的客户为大户,500-999条的客户为中大户,200-499条的客户为中户,100-199条的客户为中小户,100条(不含)以下的客户为小户。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不同的可供量管理政策。市局(公司)要先确定所有客户最高月度可供量上限。在此基础上,对于月均销量超过1000条的大户采取限制供货总量政策,按照此类客户前三个月最低月订货量,确定其次月供货总量上限,原则上不超过市局设定的最高上限标准,确保大户数量和销量占比逐月走低。对于月均销量500-999条的中大户采取维持发展政策,可按照此类客户前三个月单月最高订货量确定次月供货总量,在确保满足客户销售的前提/ 3

下不增加超千条客户数量。对于月均销量200-499条的中户采取鼓励发展政策,可按照此类客户前三个月单月最高订货量在上浮30%来确定其次月供货总量,此类客户有一定的经营能力,比较具有发展潜力,是烟草公司要重点发展的客户,在货源投放上应该重点考虑这部分客户的需求。对于月均销量100-199条的中小户采取大力发展策略,此类客户约占沈阳市场的四分之一左右,在供货总量上,可根据此类客户前三个月单月最高订货量再上浮100%来确定其次月供货量,同时,在货源投放、终端建设、客户服务、品牌培育等方面要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客户培训,提升此类客户经营能力,促使这部分客户发展为中户。对于月均销量小于100条的小户采取区别对待政策。一方面,对于有一定经营能力,有发展潜力,主观上希望提升自身经营水平的客户,其供货总量可按其前三个月最高订货量200%来维护,客户经理也要加强此类客户拜访,及时解决客户卷烟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以卷烟经营为主,订货量不稳定,月订货量较小的客户,客户经理要认真分析客户经营行为,判断其是否正常经营,是否存在小替大代订、虚拟客户等不规范经营行为,通过调整客户月订货次数或优化送货线路等措施,降低公司物流成本。

最后,通过设定月度浮动系数来调整客户总体供货量。春节、十一等特殊节假日期间,可以通过调整月度浮动系数/ 3

来调节客户供货总量上限,满足客户节假日期间临时增加的消费需求,原则上系数不超过1.5。零售客户月度供货总量由系统自动生成,实现一户一量管理。系统预留手动维护模块,对于有真实销售能力需要增量的客户,经客户经理实地核实后,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由专人负责在系统中进行维护。

梯次质量培训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篇6

1 当前员工质量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培训方式缺乏针对性[1]

主要体现:一是质量培训方式单一,仍以单向的课堂传授为主,使员工对培训失去兴趣。二是质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随着新员工不断走上生产岗位,员工队伍结构从年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各方面都发生变化,需要因地制宜,及时调整质量培训工作思路,避免质量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现象发生。

1.2 质量培训需求缺乏系统性

质量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过程中重要环节,然而目前质量培训制定计划时,有时往往忽略了培训需求分析。制定质量培训计划时,既不征求车间员工的意见,也没有深入生产现场深刻体会各个岗位的职业需求,导致质量培训针对性、系统性和目的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同时,质量培训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只是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培训,没有提前考虑各种隐形质量问题预防培训,缺乏质量培训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1.3 质量培训内容缺乏实时性

由于客观原因,改制企业与油田各部门的沟通较少。对于新产品要求、新工作标准、新质量法律的了解及时性较差,尤其是涉及到安全环保等标准方面的质量知识掌握较少。企业开展培训时又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短期培训,跟不上市场形势的需求,使得企业质量培训缺乏实时性。

2 梯次质量培训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针对企业质量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转变以往的质量培训模式,根据改制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梯次培训模式,即“员工基础质量培训(拉动培养)”、“技术骨干质量培训(高端带动)”、“管理层质量培训(强化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1 强化员工基础培训

充分利用生产车间业余授课和岗位练兵等活动,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对理论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通过规范作业人员操作行为,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标准化操作技能和整体素质,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

2.1.1 加强员工质量意识教育

质量意识教育是质量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环保”、“节能减排”这些美好的愿望落实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就是强化质量管理工作。质量、安全事故是紧密相连的,质量事故进一步就是安全事故,每一次安全事故都是重大的质量事故。因此,在生产中需要岗位操作人员系统掌握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按标准进行作业和工作,按标准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纠正和避免一些习惯性的违章作业或不规范的操作动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安全操作。

2.1.2 加大员工质量培训力度

重点提高业余授课和岗位练兵的质量,强调“精细质量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现场“5S”管理为落脚点,各生产车间根据员工需求和管理需要,指定技术人员编写培训教案,组织员工进行质量培训。同时企业加大检查和指导的力度,实行车间业余授课报备制度,做到参训人员、时间、内容、教材、授课教师五落实,督促车间开展质量培训。根据各车间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质量培训方法。使车间质量培训成为培训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成为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重要途径。

2.1.3 提高员工质量培训实效

在开展质量培训的同时,将考核作为质量培训的延伸。利用开展的职工季度抽考活动,将考核内容由以职业资格考核为主变为以岗位考核为主,不断加大覆盖面和考核深度,对各车间岗位进行规范。同时,指令公司油田化学研究室牵头,发挥技术优势,以产品作业指导书作为公司生产的质量要求规范。每季度由油田化学研究室组织各车间骨干成立考评小组,不定点、不定时进行班组对抗赛。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对生产员工开展必要的质量和安全培训,使每个工人都认识到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2.2 突出技术骨干质量培训

目前,新员工文化程度较高,均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但是,他们深入生产车间机会较少,对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内涵理解不够。如何使新员工成为质量管理人员接替的优质资源,是目前员工质量培训中的重点和核心工作。

2.2.1 积极营造质量人才培训氛围

选拔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的员工作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2种模式,参加质量管理体系系统培训,熟悉和掌握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在各项质量活动中贯彻执行。同时,设立职工质量培训学分制。以年为单位开设质量相关课程,要求参加学习的职工以脱产、半脱产与业余结合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课程。培训教师由油田技术检测中心、采油厂工艺所技术人员担任,培训范围主要针对原油脱水药剂、污水处理药剂和作业用化学药剂检验操作,系统学习物资质量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抽样要求以及抽样方法、主要质量指标的检验操作方法和检测原理、主要质量指标的实际检验操作等内容。课程安排根据生产形势调整,生产任务重期间,可以调整周期内培训工作安排,将培训时间顺延;生产任务相对轻松时期,多开课。课程设置分为必修、选修课。必修课以主要质量指标的检验操作方法和实际检验操作为主;选修课程以与专业涉及的知识为依托。学期结束通过培训有效性评价体系的评估,确定每门必修学课、选修课取得学分,计算出综合学分,根据个人取得成绩,合格、较好、优秀分别给予进相应奖励。

2.2.2 努力搭建新员工质量培训的平台

质量人才的培训与教育是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以人为本,只有不断提高人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质量人才的形成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靠坚持不懈的质量培训与教育。为此,公司帮助新员工结合自身情况,做好个人职业生涯成长通道设计,推动新员工岗位成才,每批新员工在上岗前,都为他们安排公司认知和创新培养的学习,作为新员工职业生涯的起点。一方面,将公司各岗位的熟练工人与新员工结为师徒,对相应的标准化操作技能、岗位安全等进行指导,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使新员工每次都能学会公司的生产流程质量监控点、熟悉每项操作规程质量要素,实现质量培训工作最佳化。另一方面,对新员工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公司开展内审工作时,将新员工骨干列为主要成员。通过参与公司内部管理评审,让其熟知公司的质量手册以及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质量计划编制与控制程序等文件。为帮助新员工岗位成才,实现自我成长。公司还组织协调新员工骨干参加中质协和胜利油田联合举办的2008版ISO 9000标准学习班,让其了解ISO 9000标准产生的背景及过程,加深对ISO 9000标准理解与应用,掌握内部审核实施过程、实施要求及审核技巧。目前,已有2名新员工骨干顺利通过了GT/T19001-2008标准培训班考试,获得了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颁发的内审员资格证书。

2.3 加强管理层质量培训

质量意识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对质量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领导的质量意识更是直接关系到公司经营管理的成败。因此,管理层质量意识被视为质量培训的首要内容,需要从质量的理念、质量法律法规,质量责任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只有管理层质量培训到位,公司全体干部和员工才能树立质量理念和质量意识,各部门才能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开创人人重视质量工作的良好氛围。如:在2011年初出厂检验时,发现某种药剂质量指标不合格。公司管理层以此为契机,展开了认真细致的调查。通过对该产品原材料检验、投料比例控制、生产过程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控制、设备的使用、配方的调整及最终产品检验等环节均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经查明,生产车间的热电偶精度较差、控温不准确,导致反应温度不够、反应不充分,出现了出厂检验质量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公司组织进行管理层质量问题分析,现场召开质量培训会,并提出了相应整改措施,在反应斧上增加玻璃温度计,精确控制反应温度,保证反应充分进行,确保了公司的产品质量。

管理层的质量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法律法规方面。企业需要做大做强,必须长远考虑,需要进行量化管理和过程控制,对质量数理统计工具和新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培训。这样,管理层才能认识到质量工作的全面性,才能督导技术骨干尝试将控制图、正交试验等数理统计工具运用于日常科研开发和车间生产管理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另外,通过管理层开展质量培训,才能意识到企业自身质量水平的不足,促使管理层改变以往的管理观念。如:积极同油田重点产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联系,进行检测结果比对,为企业质量技术人员提供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提升技术素质和能力;邀请组织有关技术和管理专家对企业的质量管理状况及产品实物质量进行诊断咨询,指导分析存在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3 开展质量培训取得的效果

梯次发展 篇7

传统能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的日趋恶化,极大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其发电规模也快速攀升[1]。 以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和不可准确预测性,其大规模并网运行会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显著影响[2]。储能技术被认为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新能源发电并网带来的问题,同时其将贯穿于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各个环节,可以有效缓解高峰负荷供电需求,提高现有电网设备的利用率和电网的运行效率;可以有效应对电网故障的发生,并且提高电能质量和用电效率,使间歇性和低密度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1]。

对比各种储能技术,电池储能系统安装灵活、建设周期短,是现阶段较适合于工程应用的技术。在多种电池储能技术中,锂电池储能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效率高等优势,国内外已有较成功的应用[2-4]。初始投资高是制约锂离子电池储能在电网中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锂离子电池的价格占据了电池储能系统成本的很大部分。随着国内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用,未来几年将有大批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达到使用寿命而被淘汰[5]。车用淘汰锂离子电池通过梯次利用于储能系统,一方面能延长电池使用的全周期寿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电池储能系统的初始成本,对于推动电池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兆瓦级储能电站中,电池单体数量高达几万节, 需要通过串并联成组来满足储能系统的电压等级和容量需求,而电池不一致性的存在,将不可避免导致充放电不均衡现象,长期运行将大大降低电池储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3]。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储能系统的功率变换系统(PCS)拓扑及其充放电均衡控制策略等方面[2,6-7],并未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内部电池组的均衡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北京奥运会纯电动大巴车用淘汰锰酸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梯次利用电池容量和内阻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电池不一致性的评价方法,分析基于电池组容量利用率的均衡判据。 针对电池储能系统削峰填谷的应用特点,提出以电池组容量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主动均衡控制策略, 最后,设计了电池组充电均衡电路并搭建电池组均衡测试平台进行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均衡策略的效果。

1梯次利用电池容量内阻特性

本文以北京奥运会纯电动大巴车用淘汰锰酸锂电池为测试和研究对象,选取一整车10箱共104节电池模块进行电池测试,电池容量和内阻测试采用美国Arbin公司BTS2000及其数据采集系统在恒温箱中进行。电池模块为4节额定容量为90Ah的锰酸锂电池单体并联而成,其额定容量为360Ah, 且电池容量都已衰退至额定容量80%以下,每箱电池组由8个或16个模块串联而成(具体电池测试试验描述见附录A)。由于电池具有初始不一致性,且电动汽车应用环节电池的串并联方式、位置差异、温度差异、震动强度以及衰退轨迹等因素各不相同,导致电池参数的衰退速率差异较大,最终加速放大了电池组的不一致性[8](梯次利用电池模块容量和直流内阻分布特性见附录B)。

北京奥运会纯电动大巴所用锰酸锂新电池模块容量为360Ah,容量极差不大于10Ah,1s直流内阻为0.325mΩ,直流内阻极差不大于0.05mΩ。大巴正常运行3年后,电池模块容量分布特性见附录B图B1,电池模块容量均值约为200Ah,容量衰退约45%,容量极差为30Ah;电池模块1s直流内阻分布特性见附录B图B2,1s直流内阻均值为0.42 mΩ,直流内阻增加约30%,直流内阻极差为0.216 mΩ。相对于新电池,梯次利用电池容量和直流内阻一致性明显下降。

将电池模块的容量和直流内阻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容量衰退率和直流内阻增加率并无必然相关性。 电池模块容量衰退率与直流内阻增加率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

在车用淘汰电池梯次利用于储能系统时,需要将电池重新筛选成组。在以电池组的容量和能量利用率为主要性能考核指标时,对电池容量的一致性要求较高,将优先选择容量一致性好的电池成组[9]。 由图1结果可知,电池容量衰退率相同的电池,其直流内阻增加率差异较大,选取衰退后容量一致的电池进行成组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电池内阻较大的初始差异,再加上电池极化和自放电率的不一致性,随着电池的继续使用,电池组的不一致性问题将日渐凸显,电池组容量和能量利用率也将逐渐下降。对于梯次利用锂电池储能系统,高效在线均衡系统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仅仅对PCS进行均衡充放电控制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从本质上解决电池储能系统的一致性问题,电池组内的均衡显得更为重要。

2电池组一致性评价

工程应用较广的是基于外电压的一致性评价方法,但该方法并没有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随着电池组工况的变化,会得到不科学的结论,以此来指导均衡并不能有效解决电池组不一致性问题[10]。电池组一致性问题对电池组性能影响的最直观表现是电池组的可用容量降低,如果不进行有效均衡维护,长此以往势必会带来电池组输出功率下降和寿命缩短等问题。因此,以电池组最大可用容量作为电池组一致性判断依据,就能实现电池组一致性问题与电池的运行工况和环境之间的解耦,从而有效避免以电池外电压差异来判断电池组一致性好坏而得到不准确结论的问题。

现假设有n只最大可用容量分别为Qmax,1, Qmax,2,…,Qmax,n,且当前的荷电状态(SOC)分别为SOC,1,SOC,2,…,SOC,n的电池串联成组,电池组的相关参数如下。

1)电池组最大放电容量:

式中:i=1,2,…,n。

2)电池组最大充电容量:

式中:j=1,2,…,n。

3)电池组最大可用容量:

当i=j时,电池组最大可用容量Qmax等于电池组中最大可用容量最小的单体电池i的最大可用容量,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a)所示,虽然电池组各单体电池之间容量存在差异,但是电池组的容量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均衡并不能增加电池组的最大可用容量,所以电池组并不需要均衡。

图2(b),(c),(d)显示出电池组需要均衡的3种可能情况,这3种情况的共同点都是i≠j,电池组最大可用容量Qmax比组内可用容量最小的电池的最大可用容量还要小。此时,通过均衡能有效增加电池组的最大可用容量。

3电池组均衡策略

目前,实际应用的在线均衡策略往往采取从简的处理方式,仅以外电压作为控制对象[11-12]。单纯以外电压来判断均衡与否会出现不稳定结果,同时, 均衡前后电池组容量利用率并没有明显增加。由上节分析可知,以电池组容量利用率最大化为均衡目标的关键在于准确识别电池组内各单体电池的SOC和最大可用容量。

目前,实际工程应用的在线SOC估算方法主要是采用安时计量法与开路电压(OCV)法相结合[13], 电池的OCV需要电池静置后获得,静置的时间越长得到的OCV越准确。而电池储能系统运行的间歇性为准确获取电池的OCV提供了条件。

对于锰酸锂电池并不需要很长时间的静置就能得到较为准确的OCV,锰酸锂电池充电至不同SOC后静置不同时间的电压变化曲线如图3(a)所示。

把电池充电至不同SOC且静置60min后的电压曲线当作OCV-SOC曲线,电池充电至不同SOC后静置不同时间所测电压与电池OCV的电压差曲线如图3(b)所示。从图中看出,在电池SOC中间段电压差异变化平缓,直到电池SOC的高端(80%~100%),不同静置时间的电压差异才有增长的趋势。由锰酸锂电池的OCV-SOC曲线可知,在SOC中间段(10%~80%)每毫伏电压对应的SOC变化率小于0.3%,在SOC高端(80% ~100%)每毫伏电压对应的SOC变化率小于0.2%。

当用静置5 min的电压作为OCV估算SOC时,在SOC中间段带来的误差小于3%,在SOC高端的误差小于4%。但是,考虑到目前电池管理系统(BMS)的电压检测精度为5 mV,所以至少选取静置10min的电压去估算电池SOC才能保证误差小于5%。

从电池的SOC定义可知,电池的最大可用容量Qmax可以通过下式计算[10]:

式(4)中,ΔQ可以在线累积计算(电池电流i1对时间的积分),只要能准确得到电池充放电过程中起始和结束时的荷电状态SOC,ini和SOC,end,就能实现电池最大可用容量Qmax的在线估算。同时,为达到更好的估算精度,一方面,需要起始和结束的荷电状态变化 ΔSOC尽可能大;另一方面,识别SOC时刻应经常性出现,且每次识别时刻应一致。

电池储能系统主要功能之一是实现配电网侧的削峰填谷,以张家口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为例,储能电站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一天的变化如图4所示。根据电网昼夜负荷峰谷差异大的特点,储能电站于凌晨00:00—06:00电网负荷低时满功率(14 MW)充电,于晚间用电高峰时根据实际用电需求进行放电[3]。因此,针对电池储能系统这一应用特点,选择凌晨充电前和充满电静置10 min后的2个时刻进行电池最大可用容量的估算,均衡执行也选择充电阶段。

电池组均衡是通过对组内单体电池额外充电或放电,使电池组达到如图2(a)所示情况,从而保证所有单体电池在不过充和不过放情况下电池组的最大可用容量达到最大化。以图2(b)为例,当电池组充完电后,通过估算组内单体电池SOC和最大可用容量来判断电池组是否需要均衡。对于图2(b)的情况,本文采用充电均衡方式,通过额外给电池2补充一部分容量使电池组的状态从图2(b)变成图2(a)。BMS计算电池2所需的充电容量并存储下来,当下一次充电开始时,BMS执行均衡策略,电池组充电结束时再次进行均衡判断并重新计算各单体电池所需均衡容量用于下一次均衡策略的执行, 如此重复直到电池组满足阈值条件时不再需要均衡。

4电池组均衡实验验证

4.1电池组在线均衡系统

根据以往车载BMS的开发经验,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的可靠性高且可扩展支持多串联的电池组在线均衡系统。本文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系统整体框架采用主从结构,由一个电池管理主控制器和多个均衡从控制器组成(均衡系统拓扑结构见附录C图C1)。电池管理主控制器主要功能是收集各个均衡从控制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均衡与否判断,并下发指令控制均衡从控制器执行均衡,同时完成与电池储能系统其他设备(如PCS)之间的通信。均衡从控制器主要完成电池箱内电池信息的采集和均衡所需容量的计算与均衡执行功能。

均衡电路作为实现均衡的硬件载体,直接关系到均衡执行的效果。目前均衡电路拓扑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分为耗散式与非耗散式两大类[10-12]。耗散式主要是指以电阻放电的方式将电池多余的电量消耗以实现均衡的目的,这种方式实现简单、成本低, 但存在能量浪费、散热处理和均衡时间长等问题。 本文采用非耗散式的充电均衡电路,均衡电路也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均衡从控制器可以根据电池串联数配置均衡电路模块数。

均衡电路模块的拓扑结构如图5所示,以BMS的12V/24V电源输入作为各均衡模块的公共直流母线,通过各个模块的DC/DC恒流源和开关阵列选通的方式给单体电池进行充电均衡。

其中,切换开关为光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直接由均衡从控制器的单片机驱动选通。图5中节点ODD和EVEN为经过单体切换开关(CSW)后的输出节点,通过合理的开关逻辑控制,使得ODD到EVEN间的电压为需要均衡的单体电池的电压(可能是正电压或负电压)。通过极性切换开关(PSW)阵列的控制,对ODD到EVEN间电压与恒流源输出侧电压的正负极性进行匹配,保证恒流源能对单体电池进行均衡充电。 为了方便均衡容量的计量,同时防止单体电池过充电,恒流源采取恒流限压工作模式,均衡电流大小为2A。

电池管理主控制器收集所有从控制器采集的电池单体信息,应用第3节提出的均衡策略,对电池组内各单体电池的容量和SOC进行估算,应用第2节的方法对电池组的一致性进行评价并判断电池组是否需要均衡,同时计算得到各单体电池所需均衡的容量,最后下发相应控制指令的流程图见附录C图C2(a)。在线均衡系统只在电池充电过程对电池进行均衡,如果已经经过一次充电过程并且对电池组进行了均衡容量计算,则在充电开始后,按照计算结果对相应的电池进行均衡处理。同时,在本次充电过程完成并静置10min后,再次对电池组进行均衡判断和所需均衡容量计算用于下次均衡。电池管理从控制器执行均衡的流程图见附录C图C2(b), 从控制器接收主控制器的命令执行均衡过程,从控制器各均衡模块确定所需均衡容量最大的电池,以设定的阈值为一个单位完成电池的充电均衡,同时在均衡过程中不断更新存储所需均衡容量。

4.2电池组均衡效果验证

电池组均衡实验平台如图6所示,实验平台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美国Arbin公司EVTS-100 V/ 400A电池组测试设备、北京奥运会纯电动大巴车用淘汰锰酸锂电池组、电池组在线均衡系统以及个人计算机(PC)监控系统。电池组测试设备主要实现电池组充放电循环实验,通过TCP/IP将充放电数据上传到PC监控系统。被测电池组选取北京奥运会纯电动大巴车用10箱电池中第8箱4并16串电池组,该箱电池组各电池模块容量和内阻参数见表1。电池组在线均衡系统选择一主一从的方式, BMS均衡板上有3个均衡电路模块,其中2个模块分别管理5节电池,1个模块管理6节电池。

第8箱电池组电池模块容量极差为19.3Ah, 直流内阻极差为0.19mΩ,相对于整车电池的容量和内阻分布,其一致性较好。理想情况下,该电池组的最大可用容量为电池模块8-6的容量188.2Ah。 对电池组进行充放电测试,以1/3C倍率将电池组恒流充电至单体电池电压达到4.2V后,恒定最高单体电池电压直至充电电流小于10A,静置60min后,以1/3C倍率恒流放电至最低单体电池电压达到3V。电池组充电和静置过程各电池模块的电压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

由于充电前,电池组内各电池模块的SOC差异较大,电池模块8-7的SOC最高,为19.5%,电池模块8-13的SOC最低,为0%。同时,电池本身容量和内阻较大的差异导致充电过程中各模块电池电压出现较大的离散性。 电池组充电完成并静置30min后,电池模块8-9的电压最高,为4.135V, 电池模块8-13的电压最低,为4.055 V,电压极差高达80mV。电池组以1/3C倍率恒流放电的容量为158Ah,比电池模块容量最小值还要小,电池组的容量利用率只有84%。

加入在线均衡系统后对电池组进行充放电循环实验,第80次循环的电池组恒流、恒压充电和静置过程各电池模块电压变化曲线如图8所示。

可以看出,电池组均衡效果显著,各电池模块电压一致性明显改善,电池组充电完成并静置30min后,电池模块8-5的电压最高为4.126V,电池模块8-15的电压最低为4.081 V,电压极差缩小至45mV。均衡前后电池组充电和静置过程的电压和SOC变化曲线如图9所示。

均衡后由于电池组一致性明显改善,电池组充电时间明显变长,电池组充入更多容量,充电完成后整组电池电压也高于均衡前。而充电开始的一段时间,均衡后的电池组电压要低于均衡前,说明均衡后电池组的容量得到更大化的利用,电池组相较于均衡前放出了更多容量。由于电池组的短板效应,一致性最差的电池将决定电池组的充放电容量,由于均衡后电池组一致性改善,电池组充入更多容量,充电完成后电池组SOC也明显提高。电池组以1/3C倍率恒流放电,容量增加至174Ah,电池组的容量利用率提高了9%。

rest process and SOC curves before and after equilibrium

5结语

锂电池储能系统由于其诸多优势而在电网领域得到较多应用,同时,电动汽车淘汰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于储能系统将大大降低初始投资成本,为电池储能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但相比新电池,梯次利用电池更严重的一致性问题将大大降低电池储能系统的寿命和可靠性。为解决这一问题, 仅仅对储能系统PCS进行均衡控制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对大容量梯次利用锂电池储能系统内部电池组的均衡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基于容量利用率评价一致性的方法,分析了以电池组容量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电池组均衡判据。针对储能系统削峰填谷的应用特点,提出以电池组容量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主动均衡控制策略,设计电池组充电均衡电路并搭建电池组均衡实验平台对均衡效果进行了验证,为进一步完善电池储能系统各支路电池组的组内和组间联合均衡控制建立了研究基础。

梯次发展 篇8

2310 工作面为- 550 m水平23 深部采区一个工作面, 工作面标高- 772 ~ - 801 m, 对应地面标高+ 32. 42 ~ + 33. 31 m。工作面煤层赋存稳定, 煤层厚2. 0 ~ 3. 5 m, 平均厚2. 6 m, 煤层倾角11° ~ 21°, 平均倾角16°。巷道顶板岩性以泥岩、砂质砂岩、中细粒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 受断层或岩浆影响岩性破碎。

2 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支护原理

2. 1 深井煤巷围岩的变形力学机理

2310 工作面两巷基本上沿煤层顶板掘进, 巷道顶板基本上为层状顶板。巷道开挖后, 层状岩层会产生2 类破坏效应: ①由于各岩层的硬度不同而产生沿垂直层面方向上的离层膨胀; ②沿层面方向的相对剪切滑移。这2 种破坏效应将使岩层产生2 种变形, 即巷道围岩的结构变形和巷道围岩的松动扩容变形; 深部矿井高应力条件则加剧了这2 种变形的发生[1]。

2. 2 支护原理

( 1) 预应力锚杆协同支护作用。图1 为安装预应力锚杆后简化的力学计算模型, 预应力锚杆给出h1与h2层之间提供的限制离层的抗力为:

锚杆给h1与h2层之间增加的抗剪切力为:

式中, p0为锚杆预紧力; d为锚杆直径; n为每排锚杆数; τ 为锚杆抗剪切强度; f为岩层间的摩擦因数a0为锚杆排距; Bkd为巷道跨度。

为确保预应力锚杆支护效果, 保证锚杆支护及时并施加一定的预应力, 锚杆预应力越高, 锚杆杆体直径越大, 锚杆控制围岩体的抗力和抗剪力越大, 岩层间越不易发生离层与错动。因此有效控制围岩初期离层变形的关键是提供锚杆足够的预应力[2]。

( 2) 锚索协同梯次支护作用。当巷道顶板为复合层状顶板时 ( 图2) , 其变形特性近似于梁或板的性质, 锚杆支护作用是通过锚杆的轴向作用力将顶板各分层夹紧, 以增强各分层间的摩擦作用, 并借助锚杆自身的横向承载能力, 以提高顶板各分层间的抗剪切强度及各岩层间黏结强度, 使分层在弯矩作用下发生整体弯曲变形, 呈现出组合梁、拱的弯曲变形特征; 由于锚杆的作用只是将顶板各分层组成整体, 并不能改变顶板整体变形程度 ( 图3) 。为了有效降低顶板整体变形程度, 必须依靠锚索的协同减跨作用, 来减小因横力而产生的弯矩及因弯矩产生弯曲应力, 从而有效减小顶板整体变形程度, 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 ( 图4) [3]。

3 支护方案设计及支护参数

巷道设计断面为4. 2 m × 3. 0 m ( 净宽 × 中高) 。基于围岩地质条件和地应力现状, 结合前述分析, 借鉴其他单位深井巷道支护经验, 确定采用锚杆、锚索梯次支护方案。巷道支护断面如图5 所示。

3. 1 巷道顶板支护

( 1) 锚杆+ M型钢带。顶板每排使用一片6 眼4 200 mm的M钢带 ( 眼距800 mm) + 4 根φ22 mm× 2 500 mm高强锚杆+ 2 根φ18. 9 mm × 4 300 mm矿用锚索, 第二、五个钢带孔打设 φ18. 9 mm × 4 300mm矿用锚索, 其余采用φ22 mm × 2 500 mm高强锚杆, 锚杆排距700 mm, 锚杆预紧力不小于200 N·m, 锚索预应力不小于100 k N; 顶板施工锚索梁补强支护, 锚索梁采用2. 0 m长16#槽钢加工, 眼距为1. 5m, 锚索梁“二二布置”, 锚索规格 φ18. 9 mm × 9 300mm。顶板不平时使用单锚索, 锚索托盘采用12 mm厚钢板加工, 一大一小配套使用, 规格为400 mm ×400 mm和200 mm × 200 mm, 顶板每根锚索在托盘与锁具之间使用1 根让压管; 每根锚杆安装MSK2350、MSZ2350 锚固剂各1 支, 每根锚索安装3支MSZ2350 锚固剂。

( 2) 网片。全断面铺设小眼点焊钢筋网, 采用φ6 mm钢筋加工, 网片规格2 000 mm × 1 000 mm, 网孔规格70 mm × 70 mm, 网片搭接不小于100 mm, 每间隔不大于200 mm采用双股14#铁丝捆绑固定牢固。

3. 2 巷道两帮支护

两帮均采用φ22 mm × 2 500 mm高强锚杆, 锚杆预紧力不小于150 N·m并使用竖向M型钢带; 巷道沿空帮 ( 以巷道掘进方向) 铺设网孔规格为70mm × 70 mm双层钢筋网, 回采帮铺设单层钢筋网。沿空帮第2 根锚杆与第3 根锚杆之间及第3 根锚杆与第4 根锚杆之间打设2 排走向护帮钢带进行加强支护, 锚杆间排距均为700 mm。网片铺设标准同上。

4 现场监测分析

为检测巷道支护质量及掌握巷道围岩变形情况, 验证锚网索梯次支护的实际效果, 对采用锚网索梯次支护巷道进行了现场监测, 顶板间隔50 m安装顶板离层观测仪, 每隔50 m设置一个“十字位移”观测点, 主要观测内容为顶板离层量、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巷道两帮移近量等。

( 1) 巷道顶板离层量。在顶板中间安装型号为LBY-3B的顶板离层观测仪, 间距50 m。前15 d, 每天观测1 次, 15 d后每周观测1 次, 由观测数据绘制得到的顶板离层量曲线如图6 所示。

从图6 可知, 测点1 顶板离层量深基点离层范围在40 ~ 70 mm, 浅基点离层量约在100 mm, 顶板离层量已趋于稳定。

( 2) 巷道顶底板移近量。采用“十字位移观测法”对巷道顶底板及两帮位移量进行观测, 每隔50m设置1 个观测点, 每周观测1 次, 由观测数据绘制得到的顶底板相对位移曲线如图7 所示。

根据以上表明, 采取锚网索梯次支护, 巷道顶板得到了有效控制, 支护参数合理。

( 3) 巷道两帮移近量。从图8 中可知, 观测点1巷道两帮的相对位移量均较小, 且慢慢趋于稳定, 说明巷道两帮围岩得到了有效控制。

5 结语

以车集煤矿2310 工作面两巷为研究对象, 对大埋深高应力煤巷围岩采取梯次支护技术, 通过现场监测结果表明: 根据巷道顶板离层量、顶底板及两帮巷道相对位移量变化分析, 巷道采取锚网索梯次支护后, 有效控制了巷道顶板及两帮围岩的移动, 说明巷道支护参数合理。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 相对位移量逐渐趋于稳定, 说明巷道顶板及两帮围岩趋于稳定。实践证明, 深井煤巷采取锚网索梯次支护技术, 只要支护参数合理, 支护方案是可行的。锚网索梯次支护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大埋深高应力巷道支护难题, 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该技术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先福, 阎石.回采巷道锚杆支护设计[J].煤炭技术, 2008 (2) :48-51.

[2]何满朝, 谢和平, 彭苏萍, 等.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J].岩体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16) :2803-2813.

梯次发展 篇9

为寻求马铃薯栽培方式的新转变,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技术到位率, 进一步增加产量和效益, 我们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 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大垄梯次结球高产栽培技术”, 平均亩产3550kg, 增产14.5%。该技术具有以下突破点:一是改变常规66cm小垄种植模式, 小垄由于垄体较窄不利于马铃薯生长结薯, 易产生青皮薯、畸型薯。本技术要求破除小垄, 按80cm垄距重新起垄, 进行多次分层培土, 实现梯次结薯。二是大垄栽培相对于小垄具有技术先进, 切实可行, 便于多次中耕培土的优点, 可使土层深厚, 更加抗旱防涝。三是由于垄体宽度增加, 通风透光好, 植株群体分布合理, 能充分利用阳光和土壤中的养分及水分, 更加增温、保水、保肥, 减少多种常见病害发生, 提高了抗病性, 增加了结薯率, 减少了块茎畸形、青皮等二次生长现象, 很好地解决了当前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切实提高了产量, 改善了品质, 是提高马铃薯栽培水平的有效途径。下面将该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1 选用良种

根据我地气候条件及生态特点, 选用高产、抗病、质佳、商品性好的脱毒马铃薯种薯。菜用薯可选尤金885、克新18、早大白、黄麻子等, 加工淀粉、粉条可选克新15、克新17、克新20等, 加工薯片、薯条可选抗疫白、克新14、克新17、大西洋等品种。

2 种薯处理

2.1 出窖

根据种薯处理所需天数出窖, 催芽处理需提前40 d出窖置于黑暗处。

2.2 选薯

选择中小型薯做种薯, 薯形规整、薯皮细致、柔嫩光滑为宜, 凡薯形不整、尖头、有裂痕、畸形、芽眼凹凸等不良性状的块茎, 不能做种薯用。

2.3 催芽

播种前15d, 将种薯平铺2~3层, 置于散射光下催芽, 温度保持在13℃~15℃, 每隔2~3 d翻动一次, 使其均匀见光, 提早出芽, 淘汰病、烂薯和发芽缓慢的种薯, 当芽长至0.5~1cm左右时即可切块。

2.4 切块

为打破顶端优势, 保证苗齐, 应纵切成立块, 每块不应低于30g, 并留1~2个健壮芽眼, 切刀要用5%来苏儿水或70%酒精进行消毒。

2.5 处理

根据病害种类进行种薯处理。防治环腐病可用50m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min, 防治疮痂病、粉痂病可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min, 防治立枯丝核菌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min。

3 深松整地

因马铃薯是浅根、须根作物, 根系大多分布在40cm左右土层内, 所以要选择土层深厚, 土质肥沃, 团粒结构及排水、保水性能好, 有深松基础的地块。耕地时可上翻下松, 要深耕细耙、耕细整平, 深翻为20cm、深松为25~30cm, 以利于根系生长及块茎发育良好。最好是实行秋翻秋整地, 做到深松、起垄、镇压一次性连续作业。

4 适时播种

4.1 时期

当地表10cm深土温稳定通过5℃~7℃时即可播种, 我地露天马铃薯最佳播期为4月末至5月初。

4.2 方法

采用开沟播种, 芽眼向上, 要求开沟、施肥、播种、合垄、镇压一次完成。

4.3 深度

根据土壤墒情而定, 墒情较好的播深10~12cm;墒情不足的播深12~15cm, 以见到湿土为宜。

4.4 密度

采用80cm大垄栽培, 要求株距18cm、行距80cm, 公顷保苗7万株左右。

5 科学施肥

根据地力不同科学确定施肥种类和施肥量, 如有条件应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以提高肥效。我地一般在整地时亩施腐熟农家肥2500kg, 播种时亩施化肥二铵10kg、尿素10~15 kg、硫酸钾20~30 kg。其中二铵全部做种肥, 尿素50%做底肥50%在初花期做追肥, 硫酸钾50%做底肥50%在现雷期做追肥。在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 进行叶面追肥1~2次。

6 及时灌水

遇到天气干旱应及时灌水, 以满足马铃薯生长期间所需水分。尤其是在发棵期、盛花期、块茎膨大期更要水分充足, 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集中灌水。结薯后期和收获前要控制水分, 并注意防涝, 防止病害发生和烂薯。

7 分层培土

通过多次中耕, 进行分层培土, 利于多层结薯。与中耕除草相结合, 培土共分3次进行。我地一般在幼苗出齐后15d进行第一次深耕、浅培土;苗全后25d铲趟第二次、少培土, 以提高地温, 减少水分蒸发;在花期前第三次趟地封垄、多培土, 做到垄沟窄、垄体宽, 沟深台高, 最终形成为垄底宽80cm、垄顶宽30cm、垄体高25cm的大垄, 为块茎形成、膨大, 实现多层结薯创造良好条件。

摘要:为深度挖掘马铃薯增产潜力, 我们以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 成功建立了以大垄栽培、分层培土、梯次结薯为主体的马铃薯大垄梯次结薯综合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体系。

梯次发展 篇10

我们认为, 作为区域课题研究指导者与管理者, 区县教科研部门必须做出基于教科研资源差异的整体而长远的规划———对于课题研究而言, 就是实行统筹兼顾、区别对待的差异管理。具体地讲, 可以采取“梯次规划, 分层管理”策略。所谓“梯次规划, 分层管理”, 就是面对在科研基础、科研力量、科研能力、科研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的基层学校, 区县教科研部门进行三个梯次的规划 (“三级”规划) 、两个层次的管理 (“两层”管理) 。

所谓“三级”规划, 是指在组织基层学校申报县、市、省三级课题时, 区县级教科研部门除了对所申报课题的选题价值和课题论证的充分程度进行严格的评估外, 还应对课题的现实可行性进行必要的审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课题申报者进行必要的原则性“限制”:区县级课题面向具有科研热情和基本条件, 但缺乏规范开展课题研究经历和研究经验的学校和教师;承担区县级课题并按期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居区县级先进以上 (领先或先进) 水平的学校或教师, 才有资格申报市级课题;同样, 申报省级课题的学校和教师, 必须是曾经按期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居市级先进以上 (领先或先进) 水平的市级课题承担者。对于课题申报者, 应从科研意愿、自身能力、物质条件、研究基础 (已有的课题研究经历、经验、成效) 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客观考量。如果课题申报者不具备与申报课题研究相对应的保障因素———尤其是研究能力与研究条件, 即便申报的课题再具价值, 原则上也不能进入“三级课题”的立项或推荐申报范围, 但可鼓励作为下一级课题进行尝试性研究。

所谓“两层”管理, 就是以“有无课题研究经历或课题研究经验”为区分依据, 对“三级课题”实施分层指导和管理———对于承担区县级课题的学校和教师进行“零起点”指导和管理, 对于承担省市级课题的学校和教师进行“非零起点”指导和管理。譬如, 区县级课题的选题要小而具体;研究范围要窄一些, 研究内容力求单一;提倡采用易于把握实施的单一方法, 如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周期一般为一至两个学年。而省市级课题在选题上则要具有现实性、普遍性、前瞻性;研究范围可稍宽泛, 研究内容一般要进行分解和细化, 即可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或细化为若干方面;综合运用一些易于把握实施的科研方法, 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自然实验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周期一般规划为三至五年。另外, 在一些文本要件的撰写标准上也应体现差异性, 比如, 区县级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只要阐明“为什么研究”“具体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三项基本内容即可;而省市级课题研究方案则应全面地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与起点、研究的主要依据、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步骤、预期成果及形式、研究的组织保障。同样, 课题研究报告也应提出差异性标准和要求。

“梯次规划, 分层管理”课题管理策略的提出, 既有基于不同发展类型学校教科研工作内在情境的“切实性”, 更有促进不同发展类型学校教科研工作实现差异迈进的“指向性”。换句话说, 我们可以对区县级、省市级课题及其承担者可以做出如下定位:

区县级课题研究以丰富科研体验、培育科研情感为指向, 强调问题解决。对于区县级课题承担者而言, 可以在“做”中学习并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逐步学会通过规范地做课题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中获得科研的归属感。也就是说, 区县级课题承担学校可以在区县级教科研部门的引领指导下, 不断增强科研信心、锻炼科研队伍、积蓄科研经验, 感受科研的效力和自身的能量。

省市级课题研究以创建科研风格、培植科研特色为指向, 强调自主创新。对于省市级课题承担者而言, 有利于在综合、熟练地运用科研方法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不断优化科研素质、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高研究的专业程度和研究效度, 并在深化科研体验的同时, 获得科研创新的幸福感。也就是说, 省市级课题承担学校可以在各级教科研部门和区域内外的教育专家的引领指导下, 学会高点定位、规范发展, 并形成教科研的核心团队, 不断提升科研实力和科研品质, 实现自我超越。

其实, 从区域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角度讲, “梯次规划, 分层管理”不失为一种切实有效的课题管理策略。其现实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科研导引。也就是说, “梯次规划, 分层管理”的课题管理策略, 将有利于建树扎实严谨的教育科研风气, 营造务实求真的教育科研氛围, 一定程度地抑制某些基层学校“意愿和激情有余, 而实力和资源欠缺, 或者过程虚和成效低”的非理智性的教科研“躁动”, 引导基层学校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真实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

上一篇:金融控股公司下一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