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体验(精选12篇)
在情境中体验 篇1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在这种教学文化中, 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 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 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这样的教学简直就是“心智屠宰场”。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教学不能再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要转变过去的封闭、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评价思维, 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要靠学生自觉、自主、乐意地去完成学习目的。而情境教学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有许多老师是为了创设情境教学而创设情境, 他们只是为了完成新的授课模式而创设情境, 结果所谓的“情境教学”之后就是死气沉沉, 学生听起无力、学起无劲、动起无趣。那么在一堂数学课中如何去情境化呢?
一、课堂媒体情境化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境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的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 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 是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如在教“加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根据我们是农村学校的特点, 设计了这样一个媒体情境:先出示一个花草绚丽的小山坡, 有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说:“瞧!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宝宝正在欢快的找蚯蚓吃呢!”同时配上了轻快的音乐, 边演示、边提问, “小山坡上来了几只小鸡”?“先来了2只”, “又来了几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5只”。就用数字2+3=5表示!这样由静到动、形象逼真地直观演示, 使学生直观地对加法的量的变化有了理性认识。结果学生的思维活了、兴趣浓了、学习乐了。
二、课堂语言情境化
教师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 如:根据你上课是所讲的内容字、词、问题等道出轻重缓急, 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 特别是音量、音速、音调的变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这也是一种情境教学, 当然也可以穿插一些其它的地方方言, 但是次数不能太多, 因为学生对新的语言有一种欲望, 会增强他们对你的敬仰之心, 从而激发他们对你所教学科的兴趣。如我在教两位数乘两位数, 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我的小孩特别喜欢喝牛奶, 于是我订了一年的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钱?这时, 我轻声、凝惑地问:“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片刻学生有了很多种估计结果, 此时我沉思片刻, 惊讶地自言自语说:“嗨!有那么多答案, 我也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当学生出现有用乘法竖式时, 我又假装不懂、语气低沉地说“老师可不明白!为什么这位数要写在那一位数的下面?这个数是怎么来的”?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我高声地说“啊!原来是那么回事, 谢谢你, 我明白了”。此时课堂是掌声和欢语一片。
在这种自由教学语言的课堂中, 学生会像从一种清幽境界中呼吸到一阵清风, 给他们创造了学习数学的一片美丽的空间。
三、课堂故事情境化
生动有趣、简明扼要的故事插曲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它是每个学生为之倾心的东西,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插入些故事情境是很有必要的, 如我在教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时, 课的开始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陈老师, 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齐天大圣”!你们喜欢听吗?自从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 又是闹又是吃的, 可是它没有忘记花果山那些小猴们, 于是它带来了很多好吃好喝的天庭美食, 给了老猴的是酒和点心, 给了小猴的是又大、又红、又甜的仙桃, 而且是两只小猴一个, 这时, 那些可爱的小猴犯了愁!它们都是好朋友, 谁也不愿意多吃!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分两份就行!”“不!应该分成一样多!”“不是!应该把两份分的一样多!”“啊!不就是平均分吗!”……由此分数平均分的概念就这样无形的给学生深深地印在脑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 学习氛围涨了!
四、课堂游戏情境化
所谓游戏情境化, 就是指以某个数学知识点为主题, 用游戏化的形式展现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游戏情境具有活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点, 对大部分好动好玩的学生来说, 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 如我在教“认识方向”的这节课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游戏情境, 把全班分成九个小组, 每个小组学生都戴有不同动物头饰, 出示相应的位置图, 然后, 做找家家的游戏, 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做着小动物的动作, 在欢快的音乐下找回自己不同方向的家, 并让他们都说一说是在哪个方向, 如何找到自己家的。这样使其在身临其境的毫无束缚的课堂中自由地放飞自己数学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升华, 激发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欲望, 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
五、课堂板书情境化
心理学实验的数据告诉我们, 外界进入大脑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眼睛, 学生在课内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去接受信息, 因此形象地板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板书情境应突出重点, 应该使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 使学生获得感知美和形象美, 如何使板书合理的情境化呢?首先, 应该字体多样化, 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中国汉字的优美和奥妙,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书法兴趣。同时也能美化学生的数学作业, 其次, 数字故意写错化 (数字写错化需要特别显眼) , 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同时也无形的培养了他们从小仔细的习惯, 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如在教认识吨的教学中, 我创设了这样的板书情境, 先用兰色的粉笔隶书大字———“吨”, 在它的下面用黄色的粉笔写了一行行书———“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在右下角分别用宋体写了克、千克、吨, 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白色、青色、红色, 在它的旁边分别画了相应表示物体重量的卡通动物图, 使学生很直观的体会到某些物体所用计量单位的表示。从而使板书更有价值性、观赏性、直观性, 激发了他们对新知的求知欲望。
总之, 只要你有心的把切实有效的合理的情境教学带进数学课堂, 你的课堂将是孩子们一片五彩斑斓的最美丽的画面。
在情境中体验 篇2
──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
浙江省浦江县浦阳一小 张正阳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认为学习情境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效条件。本文从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美感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五个方面阐述了学习情境的创设策略,以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
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一、多重刺激,创设故事情境 1.在“故事”中引出课题,出示任务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种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尽可能多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内容,通过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创
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如在学习《图形的转动与缩放》时,可以设置小红帽去外婆家的故事:一天,小红帽要拎着一个篮子去外婆家,这时发现篮子太大了,这时就把学生引入了如何把篮子变小或把小红帽变大的知识氛围中来,积极投入到缩放的学习中来。篮子成功变小了,可是小红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遇到了难题,前面出现了三条路:一条路通向外婆家,一条路上有大灰狼,还有一条路当中阻塞了。这个时候,身入故事情境中的孩子们感到使小红帽成功地到达外婆家就必须使她转向正确的方向。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认识及掌握了图形的转动。通过“故事”出示任务,把学生们带入了最佳的学习氛围,自然
而然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在使用老教材中的一例《金鱼在缸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金鱼在缸外呼救的故事情景,请我们同学来一次拯救鱼儿的大行动,把小鱼儿移回到缸内,通过这样的图片展示,大家急切地希望马上开始行动,动作快的同学已经在交流解决方法,原来可以通过选定和拖放等操作来完成,此时同学们心中已豁然开朗,自然而然也很快把自己的鱼儿放回到缸内,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 进入故事“角色”,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营造一定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充当“角色”,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掌握知识,完成任务。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故事”中,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
趣,提高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浙江摄影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9课《花香满园》时,在“画图”把一朵花当种子,复制出很多花,变成花香满园。我就采用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一只蜜蜂飞来了,在一朵花上尽情地采蜜,它的样子引来了一群蜜蜂,可是只有一朵花,其它的小蜜蜂只好在一边嗡嗡地在边上转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啊,它想请同学们帮忙吗,谁愿意帮小蜜蜂们变出更多的花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应,课堂气氛已达到了高潮。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交流了复制、旋转和翻转等功能的操作方法,帮蜜蜂解决了难题,最后蜜蜂在一片花丛中翩翩起舞,向同学们致谢。这节课,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操作技能,还当起了故事里的主人公,体验了一把助人为乐的快乐。
3.创作“故事”,延伸任务
在相应的“故事”中完成任务后,教师也可根据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让同学们创
作故事,利用学习结果来编故事。
如在教学《动物联谊会》一课,学习内容也非常适合故事情境的营造,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在故事中完成任务,还可以鼓励同学们利用自己的作品创作一个童话故事。先让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猴妈妈找小猴》,比比看,谁在金山画王中最先帮猴妈妈找到小猴,猴妈妈为了感谢同学们帮到自己的宝宝,想举办一场“动物联谊会”,再请同学们帮忙找场地和动物朋友们。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学习了操作方法,完成了作品,再请同学们为自己的作品编一个故事,说说看,“你的‘动物联谊会’是在什么场景下召开的,都有哪些小动物来,他们又是怎么来的,他们又都表演了什么节目„„”也比比看,谁创作的作品最美,谁编的故事最有创意。通过编故事的方法,不仅让同学们在愉快的心情完成了任务,还延伸了任务,对于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帮
助。
二、巧问设疑,营造问题情境
这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念激发创造
火花的重要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下,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如在学习金山画王《奇异的绘画天地》时,通过动物贴图,河里出现了几只河马,创设问题情境:河马整个站在水上使画面显得不真实,用绘画工具里的哪些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情境既推出了新问题,还给学生指出了绘画工具里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激励学生自己先去探索。通过逐一使用工具,学生们发现使用了水滴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河面上出现了河马的倒影,效果逼真极了。还有的学生采用了魔术棒里的泡泡工具,使河马看起来像在河里洗澡,都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需要,促进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而言,这种由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注意、情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成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美也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
美启真,以美导善。
像在教学电子贺卡一课时,我从传统贺卡导入,告诉学生与传统贺卡相比,电子贺卡表现更丰富。我把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博览”中欣赏美、品味美。活泼的动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
四、创设游戏情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教学鼠标的使用时,我不在讲解一些概念上花很多时间,而是利用电脑中的游戏帮助学生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运行游戏软件练习“纸牌”游戏,一听玩扑克,学生们兴致盎然,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在乐此不疲地玩“纸牌”游戏的过程中,“指向”、“单击”、“双击”、“拖动”这些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起来就简单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像低年级学生在刚开始学计算机时,熟悉键盘是入门课程,想把键盘使用熟练做到盲打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学者往往连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有时找一个字母或标点要找好一会儿,单纯的记忆又过于枯燥,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那怎么办呢?采用“警察抓小偷”或“空中射击”游戏试试!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熟悉键盘的操作。
当然在游戏时也应该注意“正确引导,合理控制,有效选择”的原则,对于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五、创设竞赛情境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合作的社会。现代人要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现代人,能善于与他人合作,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当成了认识的主人──参赛选手,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创造欲望,都想成为己方取胜的功臣这种心理,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了直接需要,形成了强烈的内部动机。这种从心灵深处涌现出的强烈的探求欲望和自我成就感,是激发兴趣的最根本的源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
多变,为学好信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学生学会了打字,举行学生打字比赛,绘画比赛等。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通过实践证明了竞赛的过程也是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信息技术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可以是用语言描述的,可以是实物演示,可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直观形式来表现,也可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模拟。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能与儿童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主动探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的目的。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信息技术课终将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面对教材的年年更新、硬件设备的陈旧和不足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又不够等现状,要想上好这门新学科也很不简单,通过对一些优秀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反复研究和自己的勤奋、探索,在教学方面我也有一些成功的体验和欢乐。就这
些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我认为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的东西是比较多的,既有学校硬件条件的情况分析,如学校的机房中已有机器能不能满足学生?你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否适合学生?你的教学策略应用妥当与否?另外还要分析学生的情况,如班上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前期准备程度怎么样,有没有学生已经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了,如果有的话,这部分学生将如何安排等等。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力。
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能调整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流程、免于偏离主题的调控力。譬如一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偷偷地做些小动作,我觉得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教师的调控能力以及学习环境的感染力已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学生还会被重新吸引到学习中来,这是一种成功,也是激励教师继续进取的源动力。
第三,教师必须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导入法。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都怀着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是用来干什么的,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我就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及时启发、引导他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如教《认识计算机一课》这课时,我在导入新课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学生纷纷举手,兴奋地告诉我在商场、银行、车站、码头、街上见过计算机,并简单地说出计算机的作用。接着让学生观看《漫游电脑世界》录相片,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录相片,学生产生了计算机可以辅助人们进行多种工作,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等想法。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教学气氛活跃,从而
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2.比喻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专业名词较难讲解,学生也难以接受,如何使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呢?我就采用了比喻教学法,适当用一些通俗简单地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讲解那些学生尚未接触过的知识。如讲授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概念时,我这样进行比喻:像显示器、键盘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称为硬件,但计算机同时还得有软件才能真正地工作,就好比把人的身体当作电脑的硬件,那思维就如同人的大脑,人一旦没有了思维就成了行尸走肉,同样,电脑没了软件就是一堆无用的机器;又如:讲授文件名的认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什么要由文件名和扩展名组成,我就这样比喻:文件名就象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中国有百家姓,而名是无限的,计算机的文件名也是如此。诸如此类比喻,如果用得好用得贴切,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3.实践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对某一方法、步骤反复实践籍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也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主要途
径。实践操控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教师演示。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应变能力还在培养之中,因此光凭教师干巴巴地讲授某类知识时,他们不一定全能领会。比如指法、鼠标的使用等。但是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通过教师演示,他们就可以比较快地接受。如果利用网络教室的“转播示范、同步执行”,那么教学的效果会更好。②分类辅导。虽然上机课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也要勤于辅导。这是因为在实践中一些微小的错误,比如无空格、程序中的一个字符错误等,这些细小的问题学生自己在上机时是很难发现的;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人一组,组内互相帮助,互助互学。③实际运用。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某一领域。信息技术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极好条件。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进行巩固性练习和整合创造。例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电子邮箱收发邮件等,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上手。4.兴趣激励法。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当我带着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自觉“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结果形成了全班比,年级比,全校比指法的热闹景象,这还是不过瘾,下课后,有的学生对我说:“下节课我一定超过他。”还有的说:“老师我要跟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一点点进步,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时,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努力,所有这些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们用“画笔”、“PowerPoint”和“Word”制作了许多幅优秀作品。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对电脑也有了新认识,知道了信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地学,是每位老师渴望达到的最高境界。深信只要让自己全身心的角色投入,不会有做不好的事。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湖北省武穴市实验小学 赵淑华 湖北省宜昌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贺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设计的“任务”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在理解“任务”的真正含义后,创造性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
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设计趣味性“任务”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尽量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趣味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让他们自觉
自愿地去学习。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鼠标的“拖曳”操作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任务:昨天老师玩了一款好玩的拼图游戏,可惜没有拼成功,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高涨,从而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而小学高年级学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也逐步增强,此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用Flash制作变形动画,我设计了“图形任我变”的任务,首先欣赏一组有趣的Flash动画,初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玩“过关”游戏,掌握变形动画的制作要领,最后,发挥想象自己设计一个有个性的变形动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呈现已完成的学生作品,进一步激发兴趣。整节课学生都兴趣盎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二、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阶梯性“任务”
作为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设计出具有阶梯性的“任务”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太容易完成而失去动力,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丧失兴趣。在设计任务时,可选择一些“伸缩”性较大的主题,例如用Word制作环保小报时,就应该要求能力强的同学使用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等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作品,而对能力弱的同学,教学目标应适当放低。在评价环节,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品都予以展示,师生共同提出闪光点和待改进的地方,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以及前进的动力。
三、注重能力培养,设计迁移性“任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相对滞后。因此,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能力,才能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着重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关于文字修饰、插入图片等内容时,我设计了“节日的祝福──做贺卡”的任务,在学习资源网站中提供做贺卡需要的素材,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处理,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已经涉及到相关内容,因此在此次学习中,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剩下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摸索着完成。任务完成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获取信
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整合其他课程,设计实用性“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因特网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必定成为今后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在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学习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可采用其他学科的内容作为任务主题,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和手段,在解决学科问题的同时,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如,“拯救大熊猫──图片的修复”任务整合了美术学科的内容;“我爱古诗词──搜索引擎的使用”整合了语文学科的内容等。这些实用性的任务能够很快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的距离,使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出使学生感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小议语文多媒体教学
四川省顺庆市梵殿小学 尹云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不断丰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和多媒体成为普遍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们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冲击,给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的血液。
多媒体打破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就会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直接构成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事实表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喜欢影视、音乐、游戏等有声有色的东西,而多媒体教学,就给学生营造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如上《观舞记》一课,可以用配音乐的舞姿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教学立体式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足以让学生激起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创造
力。
二、增加了课堂容量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课,可以说她包罗万象。教学中要接触到各门学科,各种事物。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导入课堂,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在上《探索月球奥秘》这篇综合课时,应向学生介绍有关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食、潮汐等的知识,它们涉及到关于地理、物理、文学„„,教师在互联网上能很容易的找到这些知识,再通过制作课件又能很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等各种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所以,多媒体教学能让语文课上得更形象、生动、有趣。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达到“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大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品质。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上《口技》一文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口技,让学生来描述其间的情景。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他们大胆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描述出不同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让学生打破40分钟的时空的限制,让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的想象力不受羁绊,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重点通过画面、声音强调、动画效果(比如在重点语句上通过动画效果来加着重符号)来突出;抽象的文字符号所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内涵也通过语言与画面,视觉与听觉,感知与理解等形象的展现出来。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有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概念抽象,区分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学生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观察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真正做到让学生能“看云识天气”。
五、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应不失时机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斑羚飞渡》一文,要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就可以播放斑羚飞渡(老斑羚为小斑羚架起生命之桥)的场面,感动他们,还可以播放《可可西里》的勇士保护藏羚羊的片断,让学生产生共鸣。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掌握好度,否则将会走入误区。
误区一:分散注意力。在多媒体教学时,有些学生热衷于音乐和动画,甚至讨论屏幕上哪些地方怎么好玩,影响其他的同学。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可是注意力分散了,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不要所有的课件都有很多的声音、图片、影片。能简就简,不要作过多的延伸,要紧扣课文,更多的资料留给学生去查询。这样不仅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培养了
学生的自学能力。误区二:从被动到被动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即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要从被动变成主动。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在校园中随时可见,但许多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变成了放映者,学生变成了观众,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其实是从被动到被动。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多设计一点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从被动中解脱,做学习的主人。
第三个误区:多则“累”
多是指过渡运用多媒体教学,“累”是指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学校有一个物理教师,很会运用多媒体来教学。他几乎每周都要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由于教室小,规定是学生自愿参加。刚开始时全班有69人上课,到期末的时候只有30多人上课了,为什么学生去了呢?的确,多媒体教学会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正因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想亲自操作。但现实的教学环境,还没达到学生也能自己运用多媒体的地步。当一个人,喜欢上一件事,但是不能亲自体验,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学生也是这样,不要让他们──多则“累”,而应该是──简则“明”。除此之外,许多老师喜欢追求新奇,总认为,只要是学生没见过的就一定会起到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的作用。但过多的追求新技术,课堂教学将会舍本求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恰当合理,才会提高教学的成效。反之,则弄巧成拙,会给语文课带来不良影响。我们不能把教学完全变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而是
应该把多媒体技术融会到教学中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第二小学 吴杰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信息学科,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力,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的作用显得越加巨大和
不可替代。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 能力 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信息学科,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人,而非简单重复前辈已经做成了事情的人。可见,好的教育应该培养造就出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的作用显得越加巨大和不可替代。而培养未来公民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广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那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知识的工具,它应该
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从明确素质教育核心问题,明确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出发,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例如: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命令及部分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不会操作。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利于学生理解吸收角度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
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只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中逐
步培养创新的意识。1.明确目标,激励学习
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长远目标与学习目标相结合的方法,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同时,信息技术课堂上,展示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
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2.运用竞赛,乐于学习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之一是争强好胜,所以使小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文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练习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文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3.利用课程特点,深化学习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要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之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基本键位时,由于小学生对键盘的布局不熟悉,同时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我就采用“金山打字通2003”中的打字游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特点,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基础的打字方法。
信息课程所特有的五彩的画面、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有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学用结合,加强记忆力
电脑学习有其知识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不能把电脑作为单纯的知识来学习,而忽略电脑的操作。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用在学电脑上也一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只满足课堂上讲讲,或者说还只是重视知识的讲解,而缺少实际应用,那么在抓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电脑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本领。其实我们的学生电脑知识掌握的并不少,但由于不注重运用或运用在其它方面,所以忘得特别快,或者说学得特别累。但如果能把课堂上学的东西在上机时间通过电脑操作来加以巩固,这时候的心情是愉快的,记忆是轻松的。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电子邮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每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使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在全部讲解演示完操作的方法后,再让学生练习一次,这样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应不仅要更新知识,充实自己,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大胆地思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注意创造,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总之,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上海市浦东新区晨阳小学 杜宏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基于以上认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
用多媒体进行几何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数学充满向往,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前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对数学不感兴趣,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境。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一方面就具有其它教学方式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作用。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应用时,在导入阶段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飞呀飞呀,突然看见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20厘米的长方体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只有14厘米深,而且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它想了想,衔起一个把它放进了瓶子里,这时瓶子里的水上升了0.2厘米,于是,乌鸦就把剩下的玻璃球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喝着水了。同学们,乌鸦凭借着它的聪明才智喝到了水,那么你们能否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求出乌鸦所用的玻璃球的体积呢?这就是我们待会儿要讲解的一道例题。学生们一听这是待会儿要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此时,我让学生再次欣赏乌鸦喝水的故事,并让学生在欣赏时仔细观察瓶子里水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玻璃球的体积就是瓶子里上升0.2厘米的水的体积。学生们就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弄
清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二、化静态为动态,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几何教学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等,学生往往感到很难理解,有时即使教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解,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让学生去充分感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使原本抽象化的内容形象化,使文字化的内容图像化,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同一圆里的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这个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一条半径(直径)绕着圆心旋转一周,让学生直观感知到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直径),每条半径(直径)都相等;在教学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已初步感知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时在屏幕上让直径以圆心分为两半,分别闪烁,同时出示板书:d=2×r,r=d÷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肯定更为透彻。又如在教学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这一特点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物体,所以,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的理解似懂非懂。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无限延伸”一词的意思,我在设计多媒体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亮线越来越长,越来越长,逐渐延伸出了屏幕。我一边演示,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延伸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出现了“无限长”的情景,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有了真正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虚拟现实世界,注重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又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学习方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虚拟丰富的情境,来弥补常规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时,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学生很可能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在设计这一内容时,给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的货架上,有各式各样的地砖,学生只要点击其中任意一种地砖便可了解到该种地砖的所有信息(譬如:甲种地砖是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乙种地砖是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丙种地砖是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然后让学生利用了解到的信息,自己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请你为妈妈做参谋,从超市的货架上挑选一种适合你家的地砖。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解答能力
多媒体不仅灵活性强,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还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它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寻找到最简捷的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敏捷灵活。
例如在讲授几何图形中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技巧和方法时,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既能向学生形象地展示所利用的翻折法、割补法、平移法、旋转法等,又能利用电脑的活动性、灵活性启迪学生灵活快捷地思维。这样,通过运用多媒体把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形象、具体地再现出来,不仅丰富了数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具体的画面与抽象的数学内容紧密联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小学 隆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创新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而要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各个方面入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是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采取多种方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得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用尊重和平等去感染学生,是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授课方式上,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机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还有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应该多用夸奖性、鼓励性的语句。学生只有在自主的、发自于内心的学习基础上才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以至达到创新能
力的培养。
二、调动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性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电脑上,在电脑上能将学到的知识进
行综合性运用。
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知识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调动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使其审美情趣得以熏陶,创作素材得以丰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学生在学习完WORD软件后,可以先让他们完成课本上的基础练习,然后再让他们结合在生活中或者是网络上看到的科技小板报的各种形式,让他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国庆节或者是圣诞节的电脑小板报。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进行画画,不限定画的内容,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画出具有个性的作品。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制作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级或是学校的公告栏中,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科技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定将逐步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创
新人才。
电教媒体在拼音教学中的妙用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中心小学 刘玉静
汉语拼音是一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汉语拼音字母作为表音符号,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电教媒体的巧妙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
一、巧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展示自我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但他们对声情并茂的动画却兴趣盎然,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图,把书中不动的图片做成有趣的动画,把静止的拼音教学寓于有趣的动画之中。如,在学习汉语拼音第一课a o e的时候,上课时,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学生们高兴的大声回答。我看到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点击课件,在小河哗哗流水的背景音乐下,一只大白鹅在水中e e e的叫着游来游去;一只大公鸡缓慢地切如画面,高兴的o o o练起了嗓子;住在小河旁边的小姑娘,散步来到小河边,被眼前的美丽景色吸引住了,忍不住a a a的练起了发音。然后,点击画面中的鸡、鹅、小姑娘、字母o e a旋转出现,并伴有悦耳的发音练习。生动形象的声形情景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随着课件学了起来。
二、善用媒体资源,突破学习难点
网络上有许多优秀的共享资源,把这些资源运用于教学之中,既省力效果又好。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字母的发音和书写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搬掉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在字母发音和书写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把同学们带进美妙的动画王国之中。如在学习j时,我把51课件种的“在线flash学拼音”引入课堂。在动听的音乐中,随着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同学们耳朵听着老师的讲解,眼睛看着j的flash动画,小嘴巴忍不住的小声读着。和着那好玩的笔在四线格中的移动,同学们的手儿也不由自主地书写起来,大大降低了j的发音和书写难度。
三、活用多媒体,辅助拼音复习
“温故而知新”。巩固既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又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对于汉语拼音的巩固,过去我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多读、多写、多练,加强学生的记忆。我发现让学生机械地复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拼读的技能,但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我在汉语拼音的巩固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既能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如,在复习声母的时候,我借助投影仪让学生用小棒和棉线摆字母。你听,摆出字母的同学多兴奋呀!“我用棉线摆出了s!”“我用棉线摆出了w!”“我用棉线摆出了z!”“我用小棒摆出了l!”“我用棉线和小棒摆出了b、p、d、p!”“我用棉线和小棒摆出了t、k”。许多兴奋的同学跑到讲台上,激动的把自己的杰作用投影仪投影出来,与同学共享。
同学们在欢乐的创作和展示中,既复习了拼音字母,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课上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课件,一会是甜美的声韵母朗读、音节的拼读,一会是图文并茂的儿歌的巩固,孩子们兴奋极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也有了空前的提高。有时连班里最好动的同学,也瞪大眼睛看着课件跟着拼读呢!
电教媒体在拼音教学中的妙用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注意积累,多多动脑,恰当运用,课堂处处有精彩,拼音教学乐趣多!
信息技术教学中“阅读学习”不可少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吴向萍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语)如果一个人在小学里没有学会阅读,那么他日后在学习、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然而,我们发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少有老师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或许大家觉得这没什么,信息技术课实践为主,只要学生学会操作就行了。但我认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应只是以权威的身份纯粹地“告诉”学生有关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生怎样运用软件去处理信息,更应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运用和创新信息,感受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变化。由此,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的一种自主学习方法──阅读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应受到大家重视。那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有效的阅
读学习呢?
一、充分的资料准备──阅读学习的前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所以阅读资料首推教材。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有的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体例,从具体的任务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操作步骤简洁易懂,很适合作为学生的阅读资料。然而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简洁的,结论性的,而课堂教学应是有声有色、立体的,充满生命的创造活动。因此老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需分析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必要时拓展教材内容,引入相关的课程资源。众所周知,教材版本的更替跟不上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很多的情况是教材中使用的软件版本与实际应用的不符,如教材中介绍的是Windows98的窗口操作,而学生电脑用的是XP,教师就需要课前调整学习资料并为学生准备好。《鼠标器的使用》一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魅力,课前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鼠标的图片资料──世界上第一个鼠标,透明的鼠标等等,课上一只只古灵精怪的鼠标带给孩子们艺术享受,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介于信息技术的优势,阅读资料并不一定是书面方式,网页、演示文稿、flash动画等美观灵活的电子形式更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软件的帮助功能也是阅读资料的方便来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资料准备是备课时老师的必做工作。仔细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内容,精心准备好阅读资料的呈现方式,是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学习的前提。
二、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学习的保障
阅读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样阅读学习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适合的情况下,尽量多的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环节,逐步使学生养成从阅读资料中去寻找答案的习惯。如教学汉字输入时,“怎样才能让计算机变成中文输入状态?”画图教学中,“怎样选择我喜欢的颜色?”等等问题,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方法。《遨游因特网》一课中,英特网是什么,怎样上网,怎样浏览网页,完全可让学生自读教材并操作尝试完成。其次,学生的阅读学习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但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给予答案,耐心指点学生阅读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引领与帮助。如学生在阅读《铃儿响叮当》教材之后,两条曲线的画法是难点,很多学生都有困难。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再次阅读教材,分析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再一次尝试,最后对有问题的学生做个别辅导或演示操作。我认为: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是学生养育踏实学习心理的过程,教师本身万万不可操之过急,“事百里而半九十”否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伤害了学生的学习进取精神,自然也“夹生”了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相信长此以往,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不会一味地等待教师或同学的帮助,而是首先主动去阅读资料从中找寻解决问
题的途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学习的进阶
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阅读学习的效果。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阅读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料过程中,学生需要透过文字信息理解其表达的内涵,然后通过分析与思考去实践操作完成任务,操作的顺序不能颠倒,这些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教师科学、清晰的阅读方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带着问题去阅读是信息技术老师用得较多的方法。如教材描述中包含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哪几个操作对象及如何操作,边阅读边思考边实践。仍以《铃儿响叮当》中曲线工具的使用为例。学生对曲线的画法一无所知,教材中如下表述:单击“曲线”工具按钮,从A到B拖动画出一条线段。将指针指向线段的左上方,再拖动线段,是它弯曲成一段弧,调整弧的形状,直到弯度合适时松开左键;再将指针指向曲线的右下方,拖动曲线并调整曲线的形状,形成第二段弧,松开左键即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段描述是够长的,“弧”、“弯度”等词的意思也不甚了解,学生自读之后是一头雾水。通过师生共读,讨论,可知道分为以下步骤:
①单击鼠标选择曲线工具
②用鼠标拖出一条线段连接AB两个端点
③第一次调整曲线的弯曲程度(操作对象:线段上方 操作:向左拖动鼠标)④第二次调整曲线的弯曲程度(操作对象:线段下方 操作:向右拖动鼠标)经过老师的引导、演示,学生自主尝试,进一步理解操作步骤,并独立完成另外一
条曲线。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操作步骤,可以让学生用序号标清楚;对于一些重点术语的理解,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符号标注重点词语,如操作对象用波浪号标注,操作用“? ”表示注意。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学习的能力,形成常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阅读学习有利于克服学生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自学能力。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个
反复练习的过程,师生都应持之以恒。
古人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指教学生学习点滴知识,学生只能一时得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受益终身。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独立的学习能力,他们将来才能掌握更多、更高级、更艰深的真理进而探索、发现、创造那些尚未被人类掌握的客观规律。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
山东省高青县常家镇金穗小学 于庆江
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正出现令人振奋的崭新局面,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以下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
出其优势。
1.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出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效果会好很多。如《可爱的草塘》,这是一篇叙事写景的文章,作者通过记叙游玩草塘的所见所闻来表达对北大荒热爱之情。对没有见过北大荒草塘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到草塘的美丽风光,在教学前,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草塘的美丽画面,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2.激情练笔,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必须转化为运用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练习、提高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的时候,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针对性练笔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如学习《颐和园》一课之后要求按本课的写作方法仿写一篇写景的文章。我先指导学生找出《颐和园》的写作顺序,再学习全文,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法,再出示用数码相机拍摄并经电脑处理的市公园的相关照片,有远景的、有近景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看到熟悉的市公园在银幕中展现,又听了老师富有激情的介绍时,个个跃跃欲试,我看“火候”已到,便要求学生仿照《颐和园》写法写《美丽的公园》。不到二十分钟,多数同学完成了四、五百字的习作。
二、发挥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而多媒体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课端“激趣”。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在课的开始,我先以动画形式出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动画中,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便向学生宣布: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2.练中“持趣”。练习时,多媒体更充分地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可以让学生用鼠标点击选择答案,当答案正确时,除了在荧屏上显示出来,还可以配以热烈的掌声;当答案错误时,也可以配以其他声音,提醒学生重新再找。甚至可以让学生用鼠标拖动的方法选择答案,当答案拖放在正确位置的时候,就会停在那里;如果放错了鼠标就会往回跑。
三、轻易突破教学难点
1.恰当而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直接形象与抽象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难点。例如:学习《火烧云》。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时,适时地调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图片;在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时,也适时地调出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演示录像。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细读课文,对“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就
有了深刻的了解。
2.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如《美丽的公鸡》一课中有个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我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我接着说:“那我们现在就看清楚这个虫子在那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的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了这一点。
四、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小语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之后,学生对桂林的美丽风光赞叹不已,恨不得马上能到桂林游览一番。我见学生意犹未尽,便适时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作知识拓展。让学生一边欣赏桂林山水的录像,一边听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郭沫若的《桂林登月牙楼》等诗歌的朗诵,使学生在录像和诗歌中对桂林山水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
率和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江西省吉水县螺田小学 鄢洪亮
摘要:一堂课,就好比是用轱辘在古井里打水,如果没有让桶子装到水,把它摇起来的时候,就会感觉手中空空的,当桶子上来了,桶子也只是表面沾湿了些而已,再松手时,它只能徐徐落下;盛满水的桶子在你手中无意识放开,它将迅速落下水并在井里掀起一阵“惊涛骇浪”。一堂课,如果不能让学生有真正的主体意识,那学生就像是那只空桶,一节课下来,学生心里只能空空如也。倘若学生在课堂中,有了主体的体验,他们的心就成了那只盛了水的桶子落在了井底一样,在课堂结束后,心里仍然阵阵涟漪。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所要完成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体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这个目标的完成有时又显得那么抽象和空洞。实践证明,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理论探讨的一个热点。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积极意义
1.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信息化资源,作为数学教学的素材,如利用视频资料、音像资料、文本资料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整合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中,供学习评议、分析、讨论,不仅使教学内容相应的知识面变得宽广,而且可以使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教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一些数学的现实情景和虚拟情景能得到很好的呈现。
2.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机械式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界限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策略
在整合的过程中,基本策略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2.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
索学习能力;
3.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4.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5.提高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根据需要,自己选择认知工具,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上充分体验、感悟、发展。
2.目的性原则。信息技术的选择和资源的使用,其目的是为数学教学服务,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贪求形式多样和华丽,而忽视了课件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及要解决的问题。
3.活动性原则。从数学教学改革趋势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发展。在课堂上,应多让学生动手实验、上机操作,小组合作探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才。
4.开放性原则。这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整合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包括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从观念上,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不是权威;从内容上,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渠道更多,范围更广;从学习方式上,不局限于课堂,不依赖于教师的传授,途径更多、更广。因此,问题的结论不一定是千篇一律,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百花齐放。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新标准、新技术、新理念给教师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学习新时期现代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其次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进行调整,即在学习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知识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充电,不断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保鲜”学生的学习兴趣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吴向萍
“孩子们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这个结论相信大多数老师都不会反对,因为信息技术课上可以用电脑上网、玩游戏,不喜欢才怪,孩子们欢呼着去电脑房的情景就足以证明了。但事实不是这样。在一次内容为《简单的统计》的数学课上,设计了一些诸如“你喜欢的学科是什么”、“你喜欢的老师是谁”的问题,统计的结果令我大吃惊,有些学生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很少。随后在学校网站上作了一次“你喜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吗?为什么?”的调查,得到了一些孩子们的“道理”:没有游戏玩、操作的时间太少、教的知识我都会,学不到什么等等。而且我还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喜欢信息技术的学生人数逐渐下降。对“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其实早有察觉,但这次调查统计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我开始反思„„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我们老师都会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特别低年级是在游戏中学习,小朋友特别喜欢。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的知识性增强,老师放松了趣味性的开发,学生渐渐地对窗口、菜单的操作感觉枯燥,加上老师对游戏的限制,孩子们的兴趣淡了。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时刻保持着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得愉快、学得长久、学得更好。怎样才能“保鲜”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呢?针对孩子们的“理由”,我进行了学习和实践,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一、教学内容趣味化和生活化
文字输入教学,开始两课时学生还挺感兴趣,练习课学生的积极性就没那么高了。怎样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下去,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效果很不错。如“你知道你们任课老师的名字吗?把它们写在电脑上。”说到老师的名字,知道的孩子很得意,不知道的很想知道,兴趣来了,接下去就互相询问,研究字的读写方法,既进行了文字输入的练习,又知道了老师的“秘密”,孩子可带劲了。在学会上网以后,为了引开学生对游戏的关注,我作了一些引导,如:预览一下星期天的电视节目,找一找和其他学习科目内容有关的资料,在“网上作文”上发表自己的作文,或者条件允许的话让他们与家长、老师来一个在线交流。课堂上的内容有趣了,和生活密切相关了,学生们会感觉到学习是开心的、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就会激励自己信息技术这门课应该学好,从而保持
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另外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给学生“灌输”一些新知识和新信息很有必要。如有趣的鼠标欣赏、什么是黑客、闪客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学生的信
息,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的手和脑解锁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对上实验课积极性都很高,可因为那时学校条件有限,老师每次都严格强调不能乱碰,不能乱动,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做。老师怕学生把实验工具整坏或者怕出乱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只能使学生们掌握知识片面,很难有自己的创新和发现,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使一些本来就胆小的学生经老师一强调,什么也不敢动,慢慢地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也就不喜欢学这门学科了。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就是动手实践,如果老师为了自己课堂的流程,为了自己上课轻松,过多限制学生“自由”行为,曾经出现在我们身上的“悲剧”就会在他们身上重演。给与他们充足的练习时间,强调的少一点,适时地给以辅导,在他们大胆摸索、尝试中有意外发现。如果有学生对当课的学习内容已掌握,完全可以放手让他去自己摸索学习新的知识,甚至玩一些益智游戏,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么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生活中很多的电脑高手不都是自学成才的吗?小学生的能力也是不可小视的,放飞他们,他们的兴趣会永久。
三、与学生做朋友,共学习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永远是一个学习者,因为技术在变,教材在变,学生也在变。与学生做朋友,共同探讨交流,共创良好学习氛围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保持学习兴趣都起着促进的作用。信息技术课面对的是机器,和谐的气氛是课堂的调味剂,是维持学生
兴趣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问题比较多,如果老师嫌麻烦、面色严肃,学生怕老师生气有问题不敢问,自己又解决不了,久而久之就不喜欢老师也怕上课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那么学生肯定会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师生的关系就融洽了,学生就会喜欢上课的老师,喜欢上课。在画图课“给图形添上颜色”上,我教学生用“编辑颜色”菜单进行颜色的选择,练习时突然有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发现了!”我忙问发现了什么?“编辑颜色的窗口还有一种打开的方法。”我怎么不知道,我心里暗暗想,“双击颜料盒上任意一种颜色就行了。”我一试,还真行,我忙说:“你真了不起,可以做我的老师了。谢谢!”学生们都鼓起掌,这不仅是对那位学生的表扬,肯定也是对我的鼓励。之后我让这位学生当小老师,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他的发现,培养了团结互助的学风,并激励其他学生学习这种精神,做学习的主人。学习在一个热情向上的氛围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幸福,相信每个孩子都会
喜欢。
四、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学生每个学期都交信息技术实践费,所以家长对这门课有着特别的关注,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学到了什么能表现的本领才满意,否则就觉得孩子不努力或者老师没尽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探讨的空间,要求小学生对电脑操作达到熟练应用,短时间内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家长不仅要对孩子的表现能力、学生特点有所了解,还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不止是教孩子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和技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鉴赏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注意力、耐力、上进心、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因此,提高家长的认识,不提过高要求,对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一贯性非常必要。我们可以引导家长了解一些电脑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失败,承
认学生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在情境中体验 在体验中建构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体验学习 建构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30-02
新教育观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由此可见,情境体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体验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调动学习热情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实施情境教学呢?如何带动学生的体验情绪呢?本文以“情境、体验”为重点分析内容,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非常重要。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本来就比较强,教师可以抓住这点,创设让学生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对于在导入环节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控制好问题的难度,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时,笔者以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教师从生活角度入手,以“分苹果”为教学实例,引出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学习。师:同学们,猪八戒手上有六个苹果,平均分给师父和孙悟空两人,请问每人能得到多少个?由于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脱口而出答案“3个”。紧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又圆又红的大苹果,询问学生:现在猪八戒只有一个苹果,可是要平均分给师父和孙悟空,每人分得多少呢?(多媒体出示具有动画效果的问号,从而刺激学生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瞬时“卡住”了,一下回答不上来,但是对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非常感兴趣。于是,学生纷纷投入数学课堂讨论、交流中,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再顺势切入有关分数的学习,带领学生一起探索问题情境答案。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人物,从简单的问题情境过渡到难度稍大的问题情境,从而刺激学生思考,入境体验,增强学习效果。
二、利用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体验
教师要擅长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体验。也就是说,创设情境是迈向体验的第一步,但是教师还必须以情境为载体,带动学生去体验,从体验中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时,笔者充分利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并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建构知识,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展示情境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强化学生的印象。紧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组合图形,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组合图形。师:同学们,这些组合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很快回答出“不同的图形组合而成,如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与三角形等”。师:你会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吗?(引导学生思维深入)学生再次观察屏幕上的组合图形。突然,有一个声音:“可以将组合图形分割,分成平常所见的图形,再利用加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紧接着,有学生说着:“还可以利用添补法,把组合图形添补成常见的图形,再减去添补的面积”。师:到底分割法和添补法是否奏效呢?(故作悬念)我们还是运用到實践中检验吧。说完,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的组合图形,引导学生运用刚刚所说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从而深化情境体验,真正建构知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多媒体等方式,优化情境创设,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从而建构起有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供实践机会,促进体验建构
学生的“学”离不开学生的亲自体验。只有亲自体验,学生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特别是对于数学这样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仅靠知识传授是行不通的,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实践,大胆结合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体验建构。通过实践学习活动,学生不断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迁移等,从而促进自我提高与发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笔者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入境列应用题,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学习了列方程的数学知识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列方程,强化知识建构。师:目前,学校水龙头普遍存在滴水的现象,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为了强化师生节约水的意识,学校安排我们计算每分钟一个滴水的水龙头的浪费水的情况。假设我们拿桶接了30分钟的滴水水龙头的水,总共为1.8kg。你能算出每分钟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浪费多少g的水吗?情境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自然对情境非常感兴趣。同时,为了帮助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都非常乐于融入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方程知识计算出水龙头滴水情况。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并提供一定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体验,建构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情境为载体,带领学生一起入境体验,在体验中建构知识。情境还必须富于变化性,以不断刺激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同时,教师还必须注重利用情境启发学生,促进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完成知识建构。
参考文献:
[1] 王姬,唐艳霞. 情知交融 以情促学——在数学情境教学中的一点体会[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22)
[2] 王健. 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26)
在情境中体验 篇4
关键词:有效,情境,体验,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唯有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真实的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由情入境, 情景交融,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操作情境中建构新知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探究的环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正方形四条边的关系时, 我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这一特征。有的学生通过度量四条边的长度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用一根红线与正方形的四条边比试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把正方形的纸片先进行对折发现对边相等, 再沿对角线对折发现邻边相等, 由此可推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二、在游戏情境中体验新知
小学生很喜欢游戏活动。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 在数学知识运用中, 我经常创设游戏情境,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并注重全体参与。把学和玩和谐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课时, 在认识完人民币的面值和换算后, 我在课堂上开办“小小超市”, 让学生拿着钱去购物, 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亲自付钱和找钱, 体会如何使用人民币, 感受人民币的实际用途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课后, 还布置学生到超市去观察商品的标价和进行实地购买, 感受生活离不了人民币。
这种贴近生活、有效的实践活动, 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喜爱数学, 愿意学习数学, 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在交流情境中运用新知
陶行知先生说过, 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 我们就要让学生到课外去, 到社会中去, 把课堂上学习的的知识扩展延伸, 去解决社会实践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学生学完圆柱、圆锥体积之后, 有的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一些物体, 如剪刀、斧头铁制的玩具狗。他们是不规则的几何体, 怎样才能测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呢?由此针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 我们组织了开展测量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的实践活动。具体要求选择一个不规则的物体 (如铁制的动物玩具、土豆、石块等) 。采取怎样的测量方法, 你是怎样想到的?把实践过程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准备明天在班上交流。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准备、讨论探究、实践操作, 用多种方法测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其中一个小组在交流中汇报他们的实践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如下:我们测量的物体是铁制玩具小狗的体积, 我们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出它的体积。1、我们从洗澡时, 当人做到澡盆里时水会溢出来, 从这个生活中的现象我们想到:取一个圆柱形杯子, 测出它的内直径是5.6厘米, 先在杯子内放一定的水, 测出水的高度, 再把玩具小狗放入杯子中, 使它完全淹没, 水上涨高度的2.5厘米乘以杯子的底面积就是玩具小狗的体积;2、我们从数学课本练习题中知道, 钢铁每立方厘米重7.8千克, 我们可以称出铁玩具小狗的重量后除以每立方厘米7.8千克, 就可以计算出它的体积, 我又补充说:“如果我们取上面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就更接近玩具狗的实际体积了。
四、在实践情境中创造新知
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1. 触景生情是产生创造之源。
一位同学看到学校宣传橱窗中张贴着一张新学期第一次升旗仪式的照片, 产生了奇想:用拍照方法可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因为照片上的物体高度与实际物体的高度成正比例关系。
2. 敢想、敢说、敢做是实施创造之本。
在平凡中体验幸福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请允许我先吐露自己的心声,今天我站在演讲台上就是要挑战自我,因为,论外貌,我没有年轻老师的青春靓丽,论声音,我没有音乐老师的婉转动听,论文采,我没有语文老师的生花妙笔,论经验,我没有去年参加者的驾轻就熟,有的只是被赶鸭上架的无奈和想挑战自我的义无反顾。所以还请各位多多包涵。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平凡中体验幸福》。
我想问问大家,做为一名老师,你觉得幸福吗?我也扪心自问,从教十几年以来,你觉得幸福吗?是的,我幸福。不经意间,十几年的时光在平凡和平静中悄然溜走,没有留下什么骄人的成绩,也没有作出什么惊人的壮举;我不敢说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更不敢说为之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正是在这平凡和朴实中,我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诠释着一个普通教师存在的价值!感受着做一名普通教师的幸福。
我幸福,是因为在那么多学生的人生之路上曾经有我的陪伴。每个人都知道,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老师,重要的是传授知识。而事实上,老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习如何做人,所以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们老师就扮演起了为人师、为人母、为人父的多重角色,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但是我毫不退缩。因为,我从中感受着幸福。
多少次课堂上,我体验着无法预约的美丽,我倾听着花开的声音,我看到我的学生个性张扬、激情勃发,破茧而出化蝶飞,我感受到希望从这里冉冉升起。在课下,我看到我们的老师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点化掉多少学生心中的冰结;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激励又扬起多少“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风帆。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一帆风顺,万籁俱寂时,在桌前与灯火相辉映的是我们的老师!晨雾朦胧时,在晓风残月中踏醒校园的又是我们的老师。我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去擦亮学生期待的目光,我用我微弱的力量去点燃学生的希望。我更要用这希望之火去陪伴我的学生,让他们用学习到的知识去穿越人生的风风雨雨,去踏平人世间的坎坎坷坷。如果是你,曾经参与过那么多人的人生,你不觉得幸福吗?
桃李芬芳怀伟志,英才荟萃兴中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教数十年之后,也许我会感到疲倦,也许我永远默默无闻,但既然从事了教育,良心就是我的宗教,爱就是我的信仰,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学生信任和认可,这就是我最大的奖赏。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一声惊喜的“老师”,节假日,那一条条问候的短信,就是我最大的安慰。有朝一日,当我垂垂老矣,也可以弟子无数,桃李满天下,那便胜却人间无数了!天空中没有痕迹,而我已飞过。这是我永恒的追求。
但是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不是一个带病上课,起早贪黑,不顾家人,一心工作的殉道者。而是要做一个阳光老师,一个懂得感受生活的平凡者。感受健康,感受欢乐。只有你幸福,你才能传递幸福;才能引领学生的幸福人生。
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文本内蕴 篇6
关键词:文本体验;情境创设;深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49-1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化而又文学性、艺术性的结晶,文学文本的内蕴可以通过字面来理解,也可以通过对文字的品味鉴赏赏读出来,但还有一些可以在某些设定的特定的情境中挖掘出来。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快、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出特定的具有相似性的情境来帮助学生体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模拟情境创设即在课堂设定的活动情境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通过音乐、图片、实物、音像、角色等手段,用模拟的方法,人为地创设出与教材描写内容和现实生活内容相似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体验中,完成相应活动。
“模拟情境”不仅与真实事物、生活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自己丰富的情感,切实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能切实地产生“角色意识”,使学习活动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模拟情境创设须遵循相似性、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情感性等原则,在相似的情境中发掘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进行模拟情境教学,首先必须设置情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设置情景。
一、角色扮演
即教材角色扮演,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场景,模仿教材中的角色作简单的化妆后进行表演。这可以让学生很快熟悉并进入课文展示的情节中去,并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境和情感,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角色扮演还可以在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中提升人生境界,同样是《雷雨》这篇课文,学生会在表演剧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扮演的人物的爱憎、好恶之情。同样,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扮演家长、老师、记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换位思考,起到教育、感化的作用。
二、绘画情景
教学中,基于角色扮演时布置场景、进行化妆的步骤比较繁杂、耗费时间多而导致学生纪律松散等原因,我们多创设较为简便的绘画情境,即通过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漫画,简笔画,剪贴的图画、图片等让学生由浅入深、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也可以是师生的即兴发挥,边画边讲解的方式;或者是根据教材内容想象绘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可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如在执教《我与地坛》时,可以通过图片或简笔画勾画出“我”坐在轮椅上独自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而无视母亲目送“我”出门时焦虑、担忧的深情和画面,让学生去想象母亲那时的心境,并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母亲你怎样想?怎样做?这样就能将作者的愧疚之情揣摩出来了。
三、音乐情景
教学内容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悲伤、或欢快、或奔放、或激扬等,而这些情感需要借助于一些媒介的渲染、烘托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用与课文内容情感相似的音乐烘托也是创设模拟情境的一种好方法。无论是在课堂开始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中的活动环节,亦或是课堂结束时的情感升华都可以选取相似情感的音乐背景,再借助于师生感性的语言便能将作者的情感真挚地表达出来。
音乐是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这种模拟创设情境的方式在教学中是最常见的,学生的情绪能够很快地被感染、调动起来,也就能很快地融入课文情境中去了,也便于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
四、想象情景
即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认知,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将教学内容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将之形象地描述出来的一种模拟情境创设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还原和再现文本中的生活场景和具体事物,还可以加进去学生个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差异,所以还原和再现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这种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写人、记事、摹景等均需要学生根据写作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再融进适当的想象,将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源于生活体验又高于生活,这样写出的记叙文才更形象、真切、感人。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交互性。以上几种模拟情境创设的方式并不是完全割裂、截然分开的,它们在实地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而综合运用、灵活选择一种或几种,让学生产生视觉和感觉上的强烈冲击,而其中想象情景的设置应是融合在其它几种中,是密不可分的,但想象应源于生活实际,不能凭空瞎想。
2.主体性。通过上述方法进行设置情景,无论怎样有机组合、运用,都必须注意置景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体验,便于学生的主体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情境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情境中体验 篇7
一、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本身又是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果经常有意识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欣赏、体验数学, 从而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那么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更高。
例如, 在讲完黄金分割后, 我向同学们展示许多精美的图片, 我告诉他们这些精美的图片之所以这样美, 是因为他们都符合“黄金分割”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 最和谐悦目的矩形, 如电视屏幕、写字台面、书籍、衣服、门窗等, 其短边与长边之比为0.618, 你会因此协调比例的而赏心悦目。甚至连火柴盒、国旗的长宽比例设计, 都恪守0.618比值。在音乐会上, 报幕员在舞台上的最佳位置, 是舞台宽度的0.618之处。模特的身材之所以看起来美, 也是这个道理。让学生体验到“黄金分割”是最美最巧妙的比例。
二、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
在教学中, 把学生带进与教材相应的氛围, 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为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 讲“有理数的加法”时, 探索 (-3) + (+2) =?教师规定: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 记作-3, 再向东走2米, 记作+2米。教师让学生演示整个过程, 问:“结果向哪个方向走了多少米?”学生回答: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 记作-1。因此, (-3) + (+2) =-1。还可以这样引导:我欠小王3元钱, 记作-3。第二天, 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 记作+2。结果怎么样?该怎么记?学生回答:还欠小王1元钱, 记作-1。因此, (-3) + (+2) =-1。根据同学们的实际经验创设实际情境, 探索出 (-3) + (+2) =-1。同理, 可以探索其他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原来有理数运算与走路、收支、盈亏等实际问题是一样的道理。
数学就是从现实中来的, 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 巧妙设置情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在现实情境中应用数学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 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使数学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服务工具。
例如, 一元一次函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买卖特别是消费活动时, 若其中涉及到变量的线性依存关系, 则可利用一元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下面, 我就此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优惠形式的多样化, “可选择性优惠”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采用。一次, 我去超市购物, 一块醒目的牌子吸引了我, 上面说购买茶壶、茶杯可以优惠, 这似乎很少见。更奇怪的是, 居然有两种优惠方法: (1) 买一送一 (即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杯) ; (2) 打九折 (即按购买总价的90%付款) 。其下还有前提条件是:购买茶壶3只以上 (茶壶20元/个, 茶杯5元/个) 。这两种优惠办法有区别吗?到底哪种更便宜呢?
设某顾客买茶杯x只, 付款y元, (x>3且x∈N) , 则用第一种方法付款y1=4×20+ (x-4) ×5=5x+60;
用第二种方法付款y2= (20×4+5x) ×90%=4.5x+72。
接着比较y1、y2的相对大小。
设d=y1-y2=5x+60- (4.5x+72) =0.5x-12.
然后进行讨论:
当d>0时, 0.5x-12>0, 即x>24;
当d=0时, x=24;
当d<0时, x<24。
综上所述, 当所购茶杯多于24只时, 方法 (2) 省钱;恰好购24只时, 两种方法价格相等;购买只数在4~23之间时, 法 (1) 便宜。可见, 利用一元一次函数来指导购物, 即锻炼了数学头脑、发散了思维, 又节省了钱财、杜绝了浪费, 真是一举两得啊!
当然, 我们不要过于注重教学情景化。不着边际, 不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的情景, 剥夺主要内容的情景, 会把学生思维引向偏差, 既浪费时间又喧宾夺主。
在情境中体验 篇8
那天, 是一节作文训练课, 作文的要求是对人物进行语言、心理描写。我拿着事先精心准备的写作材料, 迈着轻松的步子向教室走去。经过那长长的走廊, 我感觉今天的课堂有点热闹, 当我推开门跨进教室的一刹那, 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班中一位平时表现很差的女生和一位男班干部正在打架, 边上有许多同学在围观, 甚至还有许多同学在起哄、喝彩。两个打架的同学, 女生抓着男生的衣襟, 可怜的衬衫已衣扣不存, 残破不堪;男生紧紧抓住女生的头发, 咬牙切齿。我的到来才使他们很不情愿的松开了手。
在那一刻, 作为班主任的我真的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因为我们班不久前刚刚获得县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自以为在班级管理上以“严”著称的我, 学生竟在我的课堂上大打出手, 其他同学竟然也无动于衷。当时的我真的可用“震怒”这个词来形容, 我刚想狠狠地把他们批一顿, 但经验告诉我, 这其中必有原因, 我不能以常态来处理这件事。于是, 我冷静地对大家说:“每个同学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同学们鸦雀无声, 面面相觑的相继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似乎在等待“暴风雨”的到来。面对这一情境, 突然我来了灵感, 今天的写作何不利用刚才这一情境, 让学生从写作中进行深刻的体验和反思。
我清了清嗓子, 一脸平静的提出了这次作文的要求:面对刚才的打架事件, 你们想想作为班主任的我会说什么, 两个同学打架时, 围观的同学是如何议论的, 你是怎么想的, 两个当事人又是怎么想的等等。要求写一个片段, 写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致的心理活动。学生虽然愕然, 但很快进入了写作状态, 三十分钟后, 绝大多数同学都根据要求完成了写作任务。
在评讲时, 我要求学生首先朗读自己的作文。一个学生对班主任的语言是这样描述的, 现部分摘录如下:“面对同学打架而无动于衷, 这是人心的麻木, 面对班级荣誉而漠然置之, 这是集体的耻辱, 而对同胞相残而大声喝彩, 这是灵魂的悲哀。”语音刚落, 掌声四起。学生在心理描写时大胆的展现了真我, 有的围观的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我觉得叶建曼 (打架的女同学) 该打, 对这样蛮不讲理的人, 就要采取非常手段, 这叫“以毒攻毒”, 因为她大大损害了班级的形象。”我首先肯定了该学生的坦率, 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点评, 经过讨论、争辩, 学生形成了统一的意见:破坏班级的纪律不对, 但班干部打人也不对。还有的同学写道:“虽然叶建曼同学有许多缺点, 但她毕竟是我们班级中的一员, 她和同学打架, 损害了班级的荣誉, 但我们没有去劝阻, 反而起哄, 这跟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描述的那些麻木的看客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不也是有很多缺点吗?我们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叶建曼的一个好友又是这么写的:“我觉得挺可怜, 她从小失去母爱, 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我觉得大家应多帮助她, 而不是排斥她。”学生的真实想法各种各样, 有对自己的反思, 有对别人想法的思考, 但都很率真, 都是心灵世界的真实袒露。最后我要求打架的两位同学各自读自己的文章, 摘录如下:叶建曼 (打架的女同学) :我原以为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和男同学打架, 没人劝, 也没人拉, 我感到很悲伤, 但这一结果是我自找的, 我知道我在同学眼中是多么的可恶, 我也知道大家恨我的原因, 我今后一定要改掉坏毛病, 不给班级丢脸, 希望同学们能原谅我, 帮助我。
她在读这段话时, 边哭边读, 听者为之动容。
叶子青 (打架的男同学) :虽然叶建曼同学在自修课破坏了班级纪律, 但作为纪律委员, 我没有注意管理的方法, 伤害了同学的自尊, 而且“好男不跟女斗”, 我算不上一个好干部, 我也损害了班级的形象, 我向全班道歉, 向建曼同学道歉。
一节课就在这样的情境下结束了。
2 案例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觉得有许多值得思索的地方。
第一, 写作中的就地取材问题。一直以来, 教师都在教导学生, 写作必须从积累着手, 而且要多积累, 要勤于积累, 要善于积累, 要勇于积累, 可事实是, 学生们每当写作文时多数同学还是抓耳挠腮, 嘴里嘟囔着没什么可写的。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中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所以, 指导学生随时、随地、随机积累写作素材很重要, 选好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 并给学生提供将这些资源变成文章的机会, 将能有效地解决写作源头问题, 这就是这节课连较差的学生都有话可写的原因。我庆幸自己没有把事先精心准备的材料拿出来。
第二, 写作中情境的利用问题。艾青曾说过:“生活是海洋, 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 老师有意识利用情境, 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 开阔学生的写作空间, 彻底改变学生作文无话可写, 瞎编滥造的局面。
第三, 写作中展露真我的问题。说真话, 说实话, 抒真情, 述实感, 亮出心灵的鲜活与坦荡;直言不讳, 张扬个性, 展露真我——这是当今作文“真”与“情”的基本要求。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写作只有与生活相结合, 与思想实际相联系, 才能感情真挚, 打动人心。作文应该是心灵世界的展现, 而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 这个世界是“个性化, 自然的, 是未经人道的, 充满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 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 (冰心语) 为什么会有建曼同学读作文时的泪流满面, 我觉得这次作文触动了她的心灵。
第四, 作文中的思想教育问题。有人说:“文如其人”, 文章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 写文章的过程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我庆幸自己没有在学生面前大发雷霆, 而是用写作这一载体, 让学生进行深切体验, 并在写作中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我想通过这次写作让学生明白:怎么对待同学, 哪怕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同学, 怎么对待集体荣誉, 怎么学会“自我教育”等等, 让写作渗入心灵, 让情感进入体验, 将是作文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这节课算是一种尝试吧!
摘要:写作需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而情感体验又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利用现实中发生的事件, 在观察、思考、体验之后, 能用笔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同时又能在思想上受到洗礼, 真正体现写作与心灵的有机结合。
在情境中体验 篇9
一、在雄壮的音乐声中感受爱国之情
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 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灵。音乐创设情境, 歌曲展现历史, 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上课前播放视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创设爱国主义情境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保和平, 为祖国, 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 打败美帝野心狼!”上新课前播放视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学生很快被雄壮的音乐感染。之后, 进一步解读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的战歌, 他们为了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 与敌人浴血奋战。一支威武之师, 一首激昂之歌, 是力量与美的结合, 是正义与爱国的再现。在音乐之中, 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 走进那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情绪随之高昂起来, 为感悟“最可爱的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奠定了基础。
2. 课堂上播放《我的祖国》, 体会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
《我的祖国》是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上甘岭》的主题曲, 它唱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最可爱的人民志愿军远赴朝鲜, 抗击美帝,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便在歌曲之中。“一条大河”是祖国的象征, 是岁月的象征, 是友情的象征, 是人生的象征, 只要属于这条“大河”里的故事, 它就会永远地流淌。
3. 结尾时学唱《英雄赞歌》, 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一首歌曲《英雄赞歌》让学生联想到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一节课的结尾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升华, 在本课的结尾, 通过学唱《英雄赞歌》, 唱出战士们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雄气概, 唱出战士们高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二、在催人泪下的故事中升华爱国之情
当代学者许纪霖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做历史老师, 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 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 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情节冲突中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这一子目, 课本安排的意图是:选取抗美援朝战争中, 发扬高度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黄继光和邱少云, 让学生通过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感悟志愿军战士身上的高贵品质, 培养爱国情操, 并以此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课本由于篇幅原因, 英雄的事迹只做了简单介绍, 于是笔者课前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有关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材料, 并让学生自己编辑整理, 写成小故事, 要求这些故事能体现战斗英雄英勇无畏的精神, 并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来升华情感教育。
三、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英雄的心理认同感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实施“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课堂评价。在历史课堂中开展有效的讨论法教学, 正是发展性评价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
所谓“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1】。讨论法的意义在于变教师主导为指导, 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加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的同时, 积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此既能在讨论中深化学科知识, 更能在讨论中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
动荡的战争年代的英雄让学生感动, 国家危难之时迸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心潮澎湃。作为一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 爱国之情又如何表达呢?通过如何争当新时代的“最可爱的人”的讨论, 学生认识到在战争年代, 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主义;在和平年代有仁爱之心, 有责任感, 自强不息, 同样是爱国主义的体现。爱国主义不是空喊口号, 流于形式, 而是融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在歌曲中激昂情趣, 在故事中感动心灵, 在讨论交流中缩短学生与英雄的时代差距, 达到心理认同。通过多种形式的演绎, 让爱国主义内化到学生的心里, 又通过行动外显出来, 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在实践中体验数学 篇10
关键词:体验数学,激发愿望,贴近实际,多做操作,学以致用
体验是个人的积极经验或虚拟经历得到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直接经验的活动, 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而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学习, 造成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 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 初步了解生活情境特点, 得到生活体验.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体验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课前,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有利因素, 建构教学活动的实践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实践.在教学小学数学“比例尺”时, 我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我出示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让学生观察地图右下角的线段比例尺, 问:看看这是什么意思?学生接触到这个问题, 情绪很高, 虽然地图自己经常看到, 但谁也没有注意到它的右下角, 然后学生仔细观察一段时间, 用一把尺子来量他们熟悉的地方, 想生活中他们知道的大概距离, 发表许多不同的看法……这样的体验式学习, 学生很高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提出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 引起兴趣, 让学生产生怀疑, 营造一种“愤”和“悱”的思维情境,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投入实践.“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教师创设情境, 要因材施教, 教学新课之前要做些调查, 调查生本、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将文本、生本、生活无缝接轨, 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更能培养学生体验的兴趣.
二、贴近实际, 引出概念
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告诉我们:实践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贴近实际引出概念, 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记忆.
例如, “面积单位”的教学:第一步, 显示大小差异明显的三角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明面积大小, 可用眼睛观察出来;第二步, 出示两个相等宽度的矩形, 一个稍长些, 让学生比大小, 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了面积的大小可使用重叠的比较方法;第三步, 出示两个长宽都不一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很接近, 这时让学生比较大小, 学生认为:可以绘制网格, 再通过比较网格数比较大小的区域.面积不等的图形, 两个方格数却相等, 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引出“面积单位”.这样组织教学, 学生既能掌握面积单位的概念, 而且也了解了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课中多操作, 体验“做数学”
“教、学、做合一”,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操作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 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 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 然后让学生自己画、量、减、拼, 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尝试各种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有的把梯形拼成了两个一样的平行四边形, 有的把梯形切割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的把梯形切成片变成三角形, 也有学生把梯形切成长方形的, 分别得到了四个面积公式:S1= (a+b) ×h÷2;S2= (a+b) × (h÷2) ;S3= (a+b) h÷2;S4= (a+b) ÷2×h.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转换, 发现原来四个公式的内涵, 都可以转化为S= (a+b) h÷2.这样, 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 比老师照本宣科地讲解不知要强多少倍.这更验证了“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名言.
四、学以致用, 圆融体验
生活是错综复杂的, 要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 常有许多的困惑.正因为这样, 我们才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例如, 教“比和比例”后, 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让学生测量和计算树高.尤其是水杉又直又细又高, 如何量?大部分学生只是摇头, 有几个学生交头接耳, 提出了爬树量高的方法, 但如何测量, 有人提出用绳子代尺子, 把绳子系在腰上, 人上树, 绳比划, 然后量绳长就行了.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但这样的方法安全系数太低了, 谁也上不了树顶啊!笔者找来了一根一米长的竹竿, 直插在操场上.此时, 恰巧是晴天, 地面立即出现了竹竿的影子, 影子的长度为0.5米.这时启发学生思维:竹竿是阴影长的2倍, 由此你会联想到什么样的解题思路?学生们根据在同一时间, 影长是树高二分之一的关系, 很快计算出树的高度.然后, 老师说:你能够用比例关系写出树高与影长的关系式吗?树高=竿长÷竿影长×树影长.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各种活动体验数学, 有助于让学生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 采用合适的材料创意教学,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感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达成学会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结论的策略[J].教育界, 2012 (02) .
[2]骆建军, 史息良.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资源的有效利用[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32) .
情境中体验,体验中生情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情感教育
在高中新课程体系中,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和学校的重视。新历史教材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的统一。但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内容进行历史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灵活地组织教学。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弊端,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的教学策略,能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用来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不足,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一味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弊端,使学生转变身份,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在情境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的空间,体验知识的形成、历史的演变、人物的再现、情节的变化,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情感因素对人的认知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学科中的情感教育是从学生的感情方面着手,在教学中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目标。从上述可见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有异曲同工之效,两者在过程、方法、途径上具有相通之处,互补性很强。
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将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情境教学为手段,通过提供信息、展示历史资料、影音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导至情境之中,参与到教学里去,进行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达到知识传授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可以产生更为积极明显的效果。它能更好地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师生互动更为频繁有效,历史教学变得更为感性、更富有感染力。教师在情境融合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使用启发式、对话式语气,语言生动活泼、浅显易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享受学习。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针对上述教学手段的特点,想要改变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有将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的教学优势,引发学生学习的质变,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教学手段的优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将情境教育与情感教育进行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教育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创设情感教育情境就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1)通过实物来创设教学情境,比如说历史遗留物品,字画、艺术品等,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可以最为直观地对历史进行了解,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物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展示某一样物品的时候通过讲解这件物品的历史背景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直观的展示中记住历史知识。比如说,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百家争鸣和儒学兴起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一些各个流派的著作,并借助投影仪等工具来进行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这些学派相互批评、借鉴,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的了解,在当时社会,是什么思想导致了百家争鸣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出现为我国灿烂的文明带来了多么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模型来进行展示,例如,在将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模型,比如说农民在田间劳作时所使用的工具,从原来的刀耕火种到学会使用木器、骨器,例如石斧、石铲到青铜器具,再后来的铁农具和翻车、筒车等,让学生加强了解。(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借助音乐为情境教学做铺垫,选用合适的音乐渲染气氛会让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学当中。比如说在学习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地道战》《地雷战》《松花江上》等歌曲,利用歌曲渲染意境,让学生感同身受,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体会当时抗日战争的心酸历程,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在情境体验中适时进行情感渗透
人最敏感的就是感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用自己的形体、语言等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投入到历史的学习当中。教师在创设情境课堂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等对历史事件进行阐述,比如说在讲商鞅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商鞅为了能够变法成功造福百姓,舌战群儒,变法成功,但是最终还是落下了“车裂”的悲惨结局而流露出忧伤的表情;在深情流露中指出他的这种为了百姓富足,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涌现出无数的烈士,安德馨率全营在榆关抗战中壮烈牺牲,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壮烈殉国。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时要用激昂悲壮的语调进行,同时配以低沉的背景音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对民族英雄的敬意,以及现场配以的声音、图片、视频等,不断地渲染气氛,学生身在其中,那种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好讲话的方式、语气以及声调,注意情景的创设与自身情感的把握,做到有机的融合,以免出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又如,在讲革命运动、抗日运动的时候可以语速较快,声调较高,在讲商鞅变法最终被奸臣所害的时候可以语气低沉、凝重,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走进历史生活情境,促进情感升华
历史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之上,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带学生参观海沧区“闽赣路千里 星火可燎原”革命历史展馆,还可以去参观一些历史遗留建筑或者历史遗址,让学生在这些历史遗址中感受浓厚的历史氛围。例如,革命遗址与革命纪念建筑:厦门市总工会(1927年)、厦门破狱斗争旧址(1930年思明南路的小巷深处)、厦门市革命烈士纪念碑(1954年);还有近现代史迹,如胡里山炮臺(清)、陈士京墓、陈化成墓(清)、李发将军墓、陈嘉庚墓(现代)等。通过近距离地接触历史遗迹或者历史文物,重温历史,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情感。
总之,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要求历史教师恰当使用情境教学法,并审时度势,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情感渗透。教师应加强备课,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充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融入历史学习中,最终达到新课程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红艳.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成功,2013(23).
[2]郑芳,隋良南.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
[3]钟燕波.浅谈高中历史中情境教学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2(13).
在“我能行”中体验自信 篇12
与亚洲一些国家的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往往更开朗,更敢作敢为,而且更富于表现欲。书中有这样一部分的描写,让我叹服连连:由美国电视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说的有意思的话”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这个节目其实很简单,在每次30分钟的时间里,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对三个四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孩子进行现场采访。参加这个节目的孩子都是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出的,并无事先排练。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告诉比利·卡斯比他会拉小提琴。比利让他拉个曲子听听,那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尽管你没付钱,但我还是决定为你拉一首。”像模像样地拉了几下琴弦后,说:“对不起,昨天我的音乐老师迟到了,所以我没能学好。”然后把琴夹在腋下,鞠躬作谢幕状。比利·卡斯比风趣地说:“谢谢你!”那孩子马上接着答:“You are welcome.” (直译成中文“你是受欢迎的”意译为“您是值得我为您拉琴的”。)
尽管那男孩并不怎么会拉小提琴,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来的“舍我其谁”的“自我感觉良好”,让我叹为观止。脑海中不由交替凸现着这样两幅画面。
画面一:踏进三(4)班课堂,面对着一张张自我感觉良好,充满个性的笑颜,我应对的是一张神情高度严肃,脸色绝对难看的尊师之颜;随着双眉紧锁,不由计上心头,一上场便使了个“杀手锏”,给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来了个“下马威”。还不时琢磨着如何给这些不顺眼的孩子念道“紧箍咒”,好让他们收敛锐气,藏起傲气,不再狂妄自大。尤其是那个姓李的同学,自我感觉好极了。当我高声表扬某同学朗读得不错时,他则轻蔑哼哼,不屑一顾地嚷道:“为什么不表扬我,我比他读得更好?”听!多自负呀!心头盛怒的我哪容得下他如此自傲,不免劈头盖脸一顿教育,意欲浇灭那闪闪跳动的自信火花,还孩子一个“自知之明”。
画面二:在三(3)班课堂里,我正眉飞色舞地在讲课,孩子们在静静地听讲。突然,有只小手举了一下,忽又垂了下来。我感觉到孩子有话想讲,便示意他站起来说。不料,孩子脸一红,头一缩,一吐舌头,不再吱声。我微笑着询问,孩子脸色忽闪着惶恐,扭捏着还是没吭声。我弯下腰,笑容可掬再探,孩子大概抵不住我盛情相邀,勉强站起,低声细语道:“老师,您黑板上的字好像写错了!”我回首细看,猛惊,果不其然,我一时手误,写了个错字,心想:真不应该呀!急忙改过致谢,并当众大赞其专注细致,能及时发现老师的错误。不料,众曰:“我们都发现了!”“那为何‘知情不报’?”我疑曰。“我们不敢!”“有何不敢?”我惑曰。“我们以为老师总是对的。”我惊叹:“呜呼,哀哉!如此不自信。”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都不够自信,更何况去面对那些没把握的事情呢?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我更理解了赏识教育的要义。试想我们的孩子上台去表演,如果表演不好,出了洋相那我们的老师与家长会如何对待“丢丑”的孩子呢?毋庸置疑,“赏识教育”将会从容接纳孩子,并激励安慰孩子,亲切地告诉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帮助孩子尽快找回自信。
【在情境中体验】推荐阅读:
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数学07-17
基于体验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境设计申洁讲座11-23
让学生在有效情境中学05-16
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07-15
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识字07-19
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07-01
和学生在斑斓的诗歌情境中翱翔09-12
例谈在历史教学的情境创设论文12-02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11-14
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