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对策论文

2024-06-08

与时俱进的对策论文(共6篇)

与时俱进的对策论文 篇1

如今质检机构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开始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区域的划分, 开始面向整个质检市场;转变过去那种主要进行定期检测的方式, 开始探索多元化、多种服务的检测方式。这变化源于当前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经济形势。有市场就有需求, 在市场化竞争中, 消费者和客户对质检机构也提出了更多更细致的要求, 为满足市场需求, 质检机构就必须进行市场化的变革。本研究认为, 要实现质检机构的市场化变革, 主要应该从观念、设施配置和应对市场需要三个角度入手。

一、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

质检机构要参与市场竞争, 实现市场化变革, 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变革, 在思想上认识到市场化是目前各行各业发展的整体方向, 只有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首先, 质检机构的领导者要转变观念。计划经济时期, 质检机构工作的主动权比较少, 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主要取决于政府和政策的要求与规定, 一般就是落实好规定的工作任务就可以。但是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事业单位都进入市场竞争, 政府不再对其进行“手把手”的管理, 这就要求领导者认识到这个革命性的变化, 不仅要做好本质工作, 还要对市场有较强的敏感度, 走出检验室, 走向市场, 了解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对自身提出的新要求。其次, 质检机构的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工作人员是质检工作的主体, 他们思想观念是否能跟上市场化潮流也十分关键。在市场化背景下, 他们应该转变过去那种被动、消极的工作态度, 而是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增强服务意识, 认识到客户以及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 及时转变工作姿态, 从而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提升软硬件设施配备

要进行市场化变革, 质检机构要对自身的软硬件进行评估和检查, 看其是否能够与当前的发展新形势相适应, 如果存在不适应的问题, 应该积极更新设备, 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首先, 要提升硬件的技术设施。质检机构要在市场中求得发展, 首先要确保其所出具的质检报告是准确、科学、客观、权威的, 这样最基本的条件。那么怎样才能确保其权威性呢, 首先应该配备高质量的检验设备。所以, 质检机构应该确保自身的检验设备是高水平的, 没有瑕疵的, 能够经得起市场检验的。除了技术设备, 检验机构要出具检验报告还需要相应的软件技术的支撑, 这就要求其检测标准、检测规则、检测方法等都是标准化的, 能够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 所以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软件支撑, 争取达到国际化一流水平。

其次, 要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有了硬件设备的支撑, 质检机构想要保证产品质量, 还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人才。没有一支技术和专业过硬的人才队伍, 质检机构是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所以, 质检机构应该对原有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让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 能够与时俱进, 适应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确保他们能够高效、及时地完成质量检测任务。另外, 质检机构还应该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 聘用一些具有高技术水平的质检人才, 不断增强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能够面对各种形势下的市场竞争。

第三, 还应该完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 但是却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质检机构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对自己的各项制度, 包括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等进行市场化的变革,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充分调动内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能量, 进而提升整个质检机构的工作效率。例如, 在人事管理方面, 应该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 并能够赏罚分明, 让工作努力者能够获得拥有的回报, 让工作邋遢者也必须受到一定的惩罚, 这样才能调动每个工作人员工作的热情。

三、应市场需求自我调整

市场化竞争中最重要的是市场需求。质检机构要参与市场竞争, 却完全忽视市场需求, 只是在“自说自话”的话, 那么市场化变革也不过是一句空话, 质检机构无法实现根本上的变革。

所以, 在发展过程中, 质检机构应该面向市场, 时刻掌握市场一手信息, 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划分。只有在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才能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 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研发出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各种产品, 进而提升市场占有率,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针对目前市场需求越来越精细化、消费者对各种产品功能的需要越来越细致的背景, 质检机构应该对自己的技术进行更新和变革, 对市场需求的各种产品进行标准化检测。针对目前客户对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 质检机构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让客户获得良好的体验, 并能够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进而与客户之间维持良好的关系。针对外资质检机构对自身造成的冲击, 国内的质检机构应该多向外资质检机构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质检机构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化竞争, 在此形势下, 只有进行市场化变革, 树立深入的市场化意识, 增强机构的技术水平、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 能够应对市场需求进行战略调整,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不断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从而能够在市场化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

参考文献

[1]连智涌.质检机构科学发展之思考[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9 (01) .

[2]王杰卫, 王焘郁.质检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浅析[J].河北企业, 2009 (07) .

[3]连智涌, 郭振生, 尹克强.转轨的必经之路——关于加快质检机构科学发展步伐的几点建议[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9 (10) .

[4]张瑞.质检机构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J].企业标准化, 2008 (Z1) .

与时俱进的对策论文 篇2

我们推着手推车来到收银台,只见收银台前已经排起一条长龙。我和奶奶赶紧加入这条长龙,等了好久才轮到我们付钱。奶奶从口袋里拿出手机,对着收银员阿姨给的二维码轻松一扫,“滴”的一声,支付成功。后面的顾客看了,连连竖起大拇指为奶奶点赞,夸道:“真是一个聪明的奶奶!”

付完钱,我们拎着大包小包走出超市。在路上,我对奶奶说:“奶奶你真棒,还会用手机支付!”奶奶笑着对我说:“奶奶也要与时俱进啊!”

与时俱进的校本培训 篇3

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和进修模式。具体讲,校本培训是指为了满足学校、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筹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专业引领下,由教师任职学校组织和管理,以学校为基地,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这种新理念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发达国家针对数十年的教师进行集中培养、培训的许多局限和问题而提出的。将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重心下移,回到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来,校本培训正是这种重心下移的产物及代表形式。

校本培训的重要性有三点: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校本培训往往是根据学校和教师自身实际问题和需要,针对性地提出本校教师培训的任务、目标、内容和要求。比如学校教学改革的某项需要,学校开展实验研究的某个项目,学校校本开发的某项课题,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的需要,学校为形成某方面的办学特色的需要等。这些实际的问题和需要,经过调查分析和论证,被确定为该校教师培训的重点和目的。这样,改进和推进学校工作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学校中。校本培训的突出特点是教师本人在本校、本职和本岗,它使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所面临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和结合在一起,可谓学、做、研、训统一在同一过程中。教师自学,学校组学,同事共学,这样,学校不仅是教师的工作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共同体。

基于学校。无论是培训的课程开设,还是指导教师的确立,学习和研究内容的选择,以及培训的管理和评价,都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使学校的各种能量得到最大的利用和释放。此时,学校的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不仅要布置和分配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任务,也要担负起教师进修和提高方面的责任。学校有权利也有责任开展对教师的培训活动,制订教师培训的任务、方案,加强对教师培训的指导、管理和考核评价。在校本培训的实施过程中,校长是校本培训的主要设计者和第一责任人。

那么,校本培训同院校培训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我国自1999年以来实施的“园丁工程”,就是通过院校培训的模式进行的。虽然它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发挥教师教育机构师资设备等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学术氛围和研究风气,对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但是这种由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集中地培养和培训,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推进,局限和问题普遍而强烈地显现了出来。比如课程统一化和理想化,往往偏离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造成学用脱节,自上而下的任务驱动,使学校和教师缺乏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往往是走过场现象较为严重;工学矛盾突出,培训经费不易落实;脱离学校实际和教师的工作实际,理论学习难以转化成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

校本培训的优势一: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效益。校本培训由于是在学校中、由学校来开展的教师培训,在时间上可以与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具有经常性,灵活机动,易于落实,避免了工学矛盾,节约了一定的时间和经费,减轻了教师经济和精力上负担;在内容上,根据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而定,切实可行,富有时效,避免了走过场;在组织上,是自己任职学校开展的,容易管理,避免了自上而下的任务驱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为我学”。因此,这种培训比较务实,有利于继续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

校本培训的优势二: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校本培训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过程中、在学校现实的情境中进行的,培训的目标、内容、实施都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工作,围绕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能够将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有效地开发、激活和充分利用。这不仅节约了培训经费,而且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深化学校的学习风气、研究风气,促进教师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校本培训的优势三: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对于参训的教师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满足教师多样化需求,避免了院校集中培训“一刀切”、“齐步走”现象。教师可以自主地确立自学的内容、研究的课题。校本培训还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同于那种脱产、离岗的集中式培训,往往偏重于理论,听的时候挺受启发,回到实际工作中却无处下手,学用脱节。

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大量经历的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性学习,这不仅切合实际,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而且使教师们能够获得那种在书本和理论学习中无法得到的实践性知识。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财富。

下面谈一谈新课程与校本培训的关系。

新课程的实施给广大中小学和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各类中小学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培养目标、办学特点,特别是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学校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学校的发展又必须借助全体教师个人发展得以实现。此次校本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新课程,因此,每一位教师要自觉接受校本培训,主动参与校本培训,在校本培训中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新课程激发了广大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热情。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无论是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成果显著的专家型教师,还是初出校门、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都是一项全新的、极具挑战性的事业,必需要广大教师在原有的观念和实践上来一次脱胎换骨,才能适应新课程。校本培训正好为新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最适当的基地。因此,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教师们被动受训的思想观念,领悟到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从而增强了参加校本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为校本培训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准备了充分的教育资源。新课程功能、新课程目标、新课程教学、新课程评价等新观念、新方法,对教师校本培训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中小学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新课程师资培训共同成长。校本培训全面考虑到新课程的特点,采取了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培训形式,使得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的吸纳,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可以说,基础教育新课程作为一种范式,不仅是对基础教育改革本身起作用,而且对为基础教育培训师资的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起着引导、借鉴、示范和规范作用。

与时俱进的若干要素 篇4

与时俱进必备的若干要素

与时俱进既是一种理论品质,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从理论到实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适时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无所畏惧,坚持尊重科学.

作 者:黄发良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14刊 名:福建工程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1(1)分类号:A8关键词: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 适时发展 改革创新 无所畏惧 尊重科学

与时俱进的客户体验 篇5

技术苹果?我的苹果?

苹果的平板电脑一推出,一度喧嚣的“电纸书”迅速降了分贝,就像演出之前的热场。iPad一登台,它们便立刻消失在聚光灯之外。

多少年来,苹果一直在重复这样的演出。苹果的竞争对手们一定暗恨为什么跟这样一个家伙同生在一个时代!谷歌常常拿开源代码来说事儿,但苹果似乎根本不上心。

“苹果的客户体验是最好的。”Edward,一位给诺基亚做软件设计的公司经理说,“比如界面设计,苹果在这方面无人能出其右。”在苹果推出iPhone之前,没有哪个厂商能做出那么大的手机触屏和那么绚丽的操作界面。

那么苹果所做的就是不断“创造”新的客户体验呢?“当然不是。” Edward说。产品创新只是客户体验的一种体现,而这些体验的获得是苹果长期以来不惜成本去积累的。“其实在技术上,电子产品厂商间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而在客户体验上,没谁能像苹果那样不断投入,与时俱进。”Edward说。

就触屏来说,对于触点的研究,苹果可能搜集了上万的样本来判断多大的面积是最舒服、最好操作的。而这个触点面积在销往亚洲的产品中又不一样,因为亚洲人的手指更为纤细。

再比如打开一个程序时,画面弹出的位置,是根据人眼习惯的视觉方向设计的。以及什么样的画面动态表示关闭,而另一种则表示打开。这些数据的搜集和研究,都花费了苹果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些都不是创造出来的,这就是客户体验。”Edward说,“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目标客户的变化,这些体验也在不断更新。”

当然,如果没有最新的软硬件技术支持,再好的客户体验积累,也不能让苹果频繁给客户带来惊喜。

一起长大的肯德基?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客户体验的较量依赖于技术研发呢?依然不是。

肯德基身处的行业恐怕是最传统的,虽然比起竞争对手来它更胜于花样翻新的推出新品,不过我们相信那很难称得上是技术创新。

当然勤于推出更贴近本土市场的产品可视作肯德基非常关注客户体验的一个方面,但不仅如此,观察最近的电视广告我们会发现:肯德基推出多个以年轻一代白领为主题的广告,年轻人在享用食品的同时还分享着工作的快乐和烦恼,这让人觉得这里不仅仅是一家快餐厅,它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可乐和汉堡。

当然广告营造的气氛并不能算做真实的客户体验,但是联想到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这家快餐店真可谓是与“80后一代”共同成长起来的。当他们还是孩子时,肯德基爷爷告诉他们炸鸡有多好吃;当他们成为高中生,开始排斥垃圾食品时,肯德基告诉他们如何关注营养均衡;现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肯德基从早餐到下午茶一应俱全,附带帮着消遣快乐或者悲伤的心情……

如果说苹果的客户体验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创新,那么肯德基的客户体验则是一年接着一年的成长。客户体验恐怕是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它难以衡量,也没有行业标准;它既是创新的动力,也促使品牌价值不断延伸。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哪个行业,客户体验都在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特征 篇6

创业阶段

企业文化的最初形成,源自企业的创建者,这一阶段孕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今后所秉持的文化价值观打下最坚固的基石。

(一)一致的目标和决心。企业创建之初,成员往往很少,正是由于共同的想法使企业的几名创建者走到了一起,因此成员间的共同目标往往最为强烈,几乎把为企业共同奋斗当作自己的信念。刚刚创建的企业需要在各方面打下基础,繁重的工作要求团队成员必须付出巨大的精力和相当的创业才能推动公司的前进。团队成员需要有效的协作,彼此间要有充分的信任,团队的和谐、公平和财富的共同分享对保持团队战斗力至关重要。

(二)“产品的质量与性能第一”的观念的树立。萌芽期的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和技术经受得住无论是市场的兴旺还是萧条的考验,尽可能使自己的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本质性的东西上无可挑剔,因为即使是产品的一点小瑕疵都可能给刚刚起步的小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紧紧围绕顾客。企业最初的顾客是处于起始阶段的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些顾客对企业还很陌生,并不敢完全信任企业,为了发展,企业必须以顾客为中心,尽力去满足顾客的需要。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应成为企业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条,也应是企业今后发展不可动摇的价值观核心。在这一方面,被誉为“无边界的帝国”的戴尔公司为世人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四)强调灵活性。企业规模小,使得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但换一个角度,小规模也可以成为企业的优势。因为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中,较小的经营规模往往使得小企业能比大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转变生产方向或经营策略。因此创建初期的小企业应更加重视市场需求的任何动向,迅速作出应对,以抢占市场先机。

高成长阶段

当企业经历过艰难的创业时期,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市场逐步打开后,企业就进入了高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往往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许多企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企业,如著名的巨人集团、秦池集团、三株药业集团以及许多昙花一现的民营企业都栽倒在这一时期。成长型的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有:创始人集团和团队创造力的销蚀;作用职责和目标定义不清而引起的混乱或怨恨情绪;无法让后来的员工效仿创始人;协作的减少和特殊化;对自治权和控制权的强烈欲望;对运行机制和控制的需要;创始人团队和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分裂。这些又可以归结为企业文化的钝化。因此,需要及时地采取措施保持其原有企业文化的核心并使之丰富。

(一)利益分配的平等。这里的“平等”并非指平均,而是与对企业的贡献大小相挂钩的均等,是等量贡献获取等量的报酬,这是保持创始人团队团结稳定的关键。蛋糕做大了,自然就面临着如何进行切割的问题。不少企业的衰败都是由于创始人团队的分裂甚至是其中人员的出走,导致企业高层的剧烈震动以及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因此,随着企业经营收入及利润的不断增加,要在管理层中秉持利益分配平等的原则,这将对企业今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公开与平等。企业经营规模的壮大必将带来企业机构组织的扩大。分工的细化、人员的增多、机构层级的复杂使得公司保持一致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公开与平等”的公司氛围有利于保持公司的整体性。企业上下层级真诚的交流互动、各层级人员办公条件的公平性和优美的工作环境,都将使得员工体会到在企业工作的自由、放松甚至是幸福之感。企业的协调性与凝聚力将在这种氛围之下得到不断增强。

(三)权力的适当下放。企业不断前进,需要众人智慧的推动,而非仅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原始创业者需要将自己看作是企业的一部分而非凌驾于企业之上。对于一些关键决策,创始人务必要在不放弃根本领导权并对结果负责的前提下下放一些关键职责。领导人的以身作则将会带动整个企业民主气氛的形成。

成熟阶段

当一个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其所面临的问题将不再是生存问题,而是稳定成本与盈利的问题。与市场环境和行业特性基本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继续前进更需要企业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个时期的企业规模已经较大,拥有雄厚的资本、众多的人才、强有力的商标信誉等优势,但机构的过度臃肿,过于封闭、派系化和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并且骄傲自大、缺乏领导甚至是非规模经济等现象也是许多大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诟病。如何克服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坚持企业原本的文化特色。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顾客在接受其产品和服务外,也同时接受了企业与众不同的文化,这是企业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如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的星级服务,可口可乐所象征的“美国文化与精神”、3M公司的“创新斗士”的形象等等都已在受众的心中扎根,甚至已经形成一种社会认同。对于这些,企业需要改进的只是继续强化它的措施而非其本身,否则不咎于自我毁灭。

(二)营造执着和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企业的上上下下都必须坚定地确立这样的观念——“目标平庸是危险的”。在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中,有成为第一或第二的目标的企业总是能战胜那些能力相同然而却满足于现状的企业。企业应该是“学习型的组织”,是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能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企业要在其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学习机制,终身学习能培养人们远大目标、充分自信、勇于竞争、好学不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抛弃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价值观,形成“学习——持续改进——建立竞争优势”这一良性循环。

(三)注重细节。企业的规模越大,工作程序、人事变动、行政琐事自然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企业除了要把握策略制定的总体方向外,也要提高对企业内部不断增加的工作细节的重视。

稳定阶段

这一阶段的企业除了继续保持稳定的赢利外,还可能进行必要的扩张。无论是进行企业的兼并、行业的扩张,还是地域的扩张,都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相容性,否则将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一个有了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更要重视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在企业进入稳定阶段时,企业管理者务必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兼并。最为成功的兼并,表现为企业能下工夫充分了解他们将要与之合并的企业,并愿意利用合作双方的所长逐渐建立起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必然存在差异。对于两家合并的企业,如果对其中存在着根本性冲突的文化观念不加以适当的融合,合并的效果只会与先前的期望背道而驰。合并双方应超越“我们—他们”的态度,去了解双方的不同需求,了解产生一个整体文化的需要,这个文化将为一个整体存在提供目的或理由,使得合并后的企业更加强大。

(二)跨文化管理。企业向一个陌生的市场譬如海外市场扩张,另一国度可能完全相异的民风民俗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相互作用可以为竞争优势提供机会,同时也有可能对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迪斯尼乐园在东京的成功要归功于日本文化和迪斯尼文化之间很好的契合,但是迪斯尼在法国却忽视了欧洲人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以及对迪斯尼的期望,从而进行文化的改造,结果遭受了重大挫折。

(三)行业扩张。行业文化的差异来自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像产品和服务的本质,技术更新速度,国家干预程度,市场竞争等等。企业采取一元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关键在于是否与企业的实力相适应,企业的实力既包括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硬因素,还包括企业文化这一软因素。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文化。多领域经营的努力可能会因为行业间的差异而遇到困难。例如,通用电气(GE)收购投资银行Kidder Peabody时经历了一场噩梦,通用的“每个价格上的利润”的文化对投资银行来说并不适合,而通用对电视网(NBC)的收购却产生了文化上的稳定。

上一篇:后备母猪下一篇:抗菌药物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