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组织

2024-07-01

第三方组织(通用8篇)

第三方组织 篇1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我国进入转型发展期, 在各个方面都要面对各种挑战。而慈善组织作为新兴事物, 在近几年来“郭美美事件”、尚德“诈捐门”、“美国妈妈起诉中国母亲”等一系列负面新闻接连爆发的作用下, 组织公信力受到了严重质疑。一旦组织公信力受到质疑, 慈善组织的社会美誉度和公众对慈善组织行为的信任度都会大打折扣, 更严重的是, 影响到对慈善组织赖以生存的捐赠和支持。

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现状及其危机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成长所必备的要素, 社会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信赖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 正是以这种信赖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慈善组织及其事业的发展。同时, 公信力作为其组织行为能力的基础, 不仅成为组织外部民众衡量慈善组织满意度的标杆, 更能够从侧面验证组织自身所标榜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其公信力的内容包括慈善组织自身获取社会民众信赖的能力、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力、号召力以及民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程度和评价程度。慈善组织实现良性运作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少资金或有多大的权力, 而在于它是否具有足够的社会公信力, 这也是慈善组织有别于其他类型社会组织的关键所在。[1]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信赖表现为对慈善组织的认可及信赖程度。而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表现为慈善组织获得民众认可和支持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体现为慈善组织通过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树立民众的信心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之兑现, 进而最终赢得民众信赖的能力。它也从侧面证实了公信力确是慈善组织活的灵魂, 更是民众对慈善组织认同度和信赖度的反映。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慈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 而在民间慈善组织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 与慈善组织相关的负面事件也随之而来。公信力作为慈善组织的无形资产, 无论是培养还是升华均需要持续地、不断地、系统地累积, 任何负面因素的影响都可能直接将慈善组织推入困境。自从2001年“中国妈妈”胡曼莉被美国妈妈起诉至今所发生的一系列慈善负面信息的披露, 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公民对我国的慈善组织失去信赖, 并持有“我国慈善组织的运作值得怀疑”这样的观点。由此可见, 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还存在较大缺陷。由于我国目前处于“转型”这一特殊时期, 导致慈善组织管理混乱, 违规行为频出, 加之缺少应有的内部问责和外部监督等机制, 因此使得社会民众对慈善组织产生了信赖危机。

我国慈善组织出现公信力危机的原因分析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降低, 不但使得原本就不多的组织活动经费流失加剧, 更挫伤了广大民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继而引发整个社会的信赖危机。

纵观近些年的慈善丑闻,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慈善理念, 民众参与慈善积极程度低

目前, 民众对慈善组织组织活动的参与程度过低。一是慈善理念尚未深入民心。“贫困者的救助是政府的专利”, 这种错误认知或多或少的受到作为历史主流的儒家思想, 乃至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影响, 正是这种从古至今的传统思维构成了当代民众慈善意识形成的主要障碍。二是儒家“爱有差等”的观点使人们认为慈善的对象范畴相对较小, 从而在面对陌生人时绝大多数人不愿主动伸出援手。传统文化中的“财不露白”思想也严重阻碍了国民慈善意识的成长。另外,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信息化水平不够、信息公开渠道和程度不够, 导致民众对慈善组织的误解颇多, 而这些无疑使得民众参与慈善的程度降低。

除去民众个人, 企业和社会各界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壮大不可缺失的助力。对企业发展而言, 在经济活动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是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核心。因此我国的企业鲜少参与慈善组织的活动, 即使有也只是形象工程。这就使得企业的慈善捐助没有稳定的机制推动, 也未形成规范的运作机制和推动力, 导致企业文化中的慈善理念得不到发挥。

2.官方色彩浓厚, 民办组织生存空间狭小

尽管我国慈善组织起步晚, 但短时间内数量增长如此迅速, 必然会出现组织内部管理混乱, 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由此, 作为“看不见的手”的政府就在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目前, 政府不仅仅是许多慈善组织的发起者、参与者, 甚至是许多慈善组织背后的操纵者, 由此慈善组织缺乏自主性以及灵活性的缺陷便可知一二。

在现行官办体制下, 民办组织一旦缺乏政府的支持, 生存空间必然受到打压。我国法规规定, 民间社会组织要成为合法组织, 就必须在进行登记时挂靠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而许多民间组织因找不到所谓的主管部门, 长期处于“非法”的尴尬境地。在“郭美美事件”后, 民政部启动了全国性的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 尽管政策在逐步放开, 但全国90%以上的捐款仍被具有官方背景的慈善组织所垄断, 而资金支持不足的民间组织就面临“后天不足”的危机。正因如此, 目前民办慈善组织在官办慈善体制下的生存受限制, 真正的民间组织无法发挥其应尽的作用, 使得民众对慈善组织的运作方式多怀疑虑。

3.信息公布不透明, 信息披露与民众期待有差距

现有的许多慈善机构因为具有官方背景, 对捐款的使用随意性较大, 极易出现贪污和腐败。公众对捐款的去向充满猜疑, 慈善组织公信力很低。因此, 慈善组织的效率和透明度数度遭到民众质疑。

事实上, 绝大数民众并不能接受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程度和方式问题, 仍是目前第三方评估最主要的困境。“郭美美事件”中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以及监管、处理部门的沉默惯性是导致民众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而“郭美美事件”之所以引起关注, 也正是由于在该事件中民众的质疑情绪一直未得到妥善安抚造成的。不仅如此, 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传播。为博取信息点击量, 各种媒体争抢“头条”, 由此引发的失真报道不在少数。民众往往缺乏亲自验证新闻真实性的机会, 对所谓“真实报道、”“头条新闻”过于信赖, 导致新闻受众被误导, 不愿再相信慈善组织的慈善行为, 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降低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更削弱了民众对于慈善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4.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外部监督和内部问责、考核机制

尽管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慈善组织法、支持法、监督法等在内的初步的慈善法律监督体系, 但是相关的规章制度依旧不健全, 在涉及慈善组织的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仍然有所缺失。

外部监督, 除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还有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和社会部门的外部监督两种形式。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 是指政府部门对慈善组织进行的准入审核、财务监管等内容。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进程中, 慈善组织离不开政府的扶助, 这也就形成了我国慈善组织与其他国家慈善组织不同的地方。而具有官方背景这一标志性特征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过于行政化的干预使得原本应该具有自主性、自愿性的慈善行为变得更加形式化。此外, 包括新闻媒介、社会民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监督也由于这种官办的背景, 使得原本应该具有的严格的外部力量的监督, 迫于政府压力流于形式化, 给腐败提供了温床。而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和组织在事件发生后的沉默就是导火索。

尽管慈善组织具有自愿性、自主性等特点, 但慈善组织并不完全符合人们想象的那样富于效率、高效或精简, 反而常常表现出低效率的特点。尤其是近些年相继曝出的慈善丑闻, 迫使慈善组织的“志愿失灵”愈发明显。同时,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仅仅只关注公益事业的外部发展, 缺乏对自身的内部考核。关键是管理层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更乐见运营成本的压缩, 而内部考核体系的建立则必然会增加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成本。如若绩效评价达不到预想效果就更加否定了体系建设, 这对整个组织的声誉有极大的影响。因此, 在实际运行中, 绝大多数的慈善组织会选择性的放弃绩效考核。这就进一步导致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的内部评估机制。

第三方评估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价值意义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是指具有独立性的、具备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无利益相关的评估机构, 通过制定与评估对象相匹配的评估指标体系, 采用相应的分析方法, 对慈善组织的资质、合法性、绩效、财务、诚信度等进行全方位的测评,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强说服力的评估报告。

第三方评估作为外部监督机制的一种, 其核心理念是社会信赖。完整的慈善组织外部监督体系包括第三方评估、政府的行政监督以及其他社会部门的监督。当前慈善组织面临严重的信赖危机, 而信赖危机又相继引发了公益界对公信力重建和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反思。目前我国社会对在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信赖都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状态, 解决这种状态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重建社会生活共同体, 以此来发挥社会信赖的正能量。所以在慈善领域, 公信力重塑和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慈善组织提供资金的使用和项目运作的详细信息可以依靠引进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实现;且第三方评估机制可以削弱慈善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引导民众自发捐款给相对高效诚信的组织;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克服“志愿失灵”的情况, 加快“合作治理”的实现, 在完善慈善组织自身发展的同时, 进一步提升组织公信力。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应当遵循民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 重点在于确保第三方的独立性。目前, 法律监管、行政部门的监管、社会部门的监管和利益相关主体, 对慈善组织的监管是对慈善组织的主要监管方式, 而这种监管方式存在着诸如双重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重行业准入轻活动”等监管不到位及未形成具有权威公信力的独立机构等问题。第三方评估机制比政府的监督更加有效的原因在于其与众不同的独立性特征, 这一特征可弥补政府监督机制所存在的不足。此外, 第三方评估的优势在于其评估不仅不会限制组织本身的向上发展, 相反还能在竞争机制的激励下淘汰发展状况不佳的慈善组织, 以激励性的推动力促进组织更好的发展。实际上我国的大多数第三方评估机制现阶段还残存着政府主导的影子, 主要原因在于在我国慈善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期, 民众对其本身的信任度也有待提升, 因此第三方评估在开始实施的初始阶段可以由政府牵头辅助评估, 但在其评估机制成熟之后, 辅助作用的政府即应全面退出, 以保证评估机构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能够完全做到公平与公正。

长期以来, 第三方评估更多的是用作政府部门及政府行政行为的评价, 其积极作用在于可以有力地促进政府信息公开、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以及提升政府绩效等。尽管慈善组织与政府部门不尽相同, 但两者在社会使命感和民众接受度等方面拥有较高的相似性。完善慈善组织目前的监督机制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将其与外部监督机制相结合以此改变目前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状况, 这也是目前重塑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所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三方评估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有相应的政府政策加以辅助, 仅仅依靠评估的指标体系本身并不能完全达成评估所预定的目标。而完善政府在监管中的具体政策和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 进行政策和制度的创新, 以此才能保障慈善组织公信力得到良性发展。保障慈善组织公信力第三方评估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就是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外部监督、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三者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 只有这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推进才能促进我国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慈善组织要对第三方评估的结果进行合理运用, 以期达到包括增强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完善组织规范、提升组织绩效等在内的既定目标。否则, 第三方的评估结果只能将自身不良绩效展示于外, 愈发降低组织自身的公信力状况。

构建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慈善组织公信力进行评估的首要前提是所依据的信息同时具备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两大特征, 而且“评估研究是一种应用性研究, 它研究的是社会干预的效果”。[2]就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运行状态而言, 存在着与政府部门和社会民众两者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是因为慈善组织自身运作不规范, 由此造成组织工作、活动、管理等的信息缺失。二是由于组织运作的不透明、不公开导致的。在这种运行状态下不仅民众不了解其操作的具体情况, 更主要的是监管部门也难以把握慈善组织自身的实际运作状况。自2008年以后民众对慈善组织的关注度的不断提高, 构建我国慈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已刻不容缓, 其体系的构建要注重这几个问题:

1.促进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成长, 区分政府与第三方评估的异同

独立性是第三方评估赖以生存的最本质的特征。虽然第三方评估机构与政府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政府的权威性, 加以辅助其评估, 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评估过程中有可能面对的问题, 但是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在承接评估活动的同时, 并不能承接到政府所拥有的相匹配的权威。第三方评估机构所具备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权威并非来源于政府, 而是源于自身形象、信用等“隐形财富”长期不断的积累。尤其是我国目前慈善发展水平不高、公民社会发展不成熟的外部环境影响, 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生存土壤相对稀缺, 民众对此类机构的信赖度也相应较低。[3]因此, 在评估过程中受到政府过多的干预, 是一些具备相应的专业评估能力的社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进行具有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公信力的评估的桎梏。因此就现状而言, 还处在起始阶段的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还应由政府牵头, 待评估机构及其评估机制相应发展成熟后, 再逐步使其走上独立运营的道路, 到那时, 政府只需加以辅助即可。

2.构建完善的评估指标及其标准, 持续增强评估机构的专业性

在目前缺乏科学监管的情况下, 不可过分信赖评估组织的道德力量, 否则评价活动最终将走向失败。由社会民众作为评估的主体, 采用被动的、形式上的参与模式为主的第三方评估是目前所广泛采取的评估方式。这种被动的评估方式在其专业性和权威程度都存有一定的欠缺, 由此专业的第三方评估也衍生出类似的不科学的现象。解决慈善组织绩效评价的专业化问题是确保第三方评价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否则, 第三方评价的公正性就难以保证。第三方评估机构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之外, 客观中立的态度、管理科学、信息透明等也必不可少。[4]专业技术水平不仅要求评估机构本身, 更要求所属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其专业性, 除此之外, 政府支持和民众捐助的参考依据也包括在正规媒介上定期发布的评估结果。同时, 我国慈善组织第三方评估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以上种种都需要国内的评估机构在参考各方意见的同时, 综合最适宜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技术, 在体现评估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的同时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3.推进第三方评估的规范化发展, 正视第三方评估对于慈善组织的重要性

公信力是第三方评估的前提条件, 一旦缺乏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行业规制, 就不能形成对慈善组织的有效规范和行业发展的保护, 也不能保障捐助者和接受捐助者的利益, 这就意味着民众对慈善组织的认可度会降低, 第三方评估的权威性会下降。提高第三方评估的公信力的必要基础是要构建完整的第三方评估组织的遴选机制, 该机制不仅包含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格认定要有明确的准入机制, 还要求评估机构要遵循相应的市场准则, 更重要的则在于要深入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竞争机制。只有那些专业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以及评估成本相对较低的评估组织才能通过遴选, 并在此机制的实施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而慈善组织作为被评估的对象, 对评估活动的参与和支持是很重要的。因此, 必须推进第三方评估的规范化发展, 建立起慈善组织对评估机构的信赖和认同, 正视第三方评估对于慈善组织的重要性。

当然, 想要彻底解决我国慈善组织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不能仅仅只依靠建构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力量, 更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行政、媒体等多方面、全方位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 才能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成长。

摘要:近年来, 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势头迅猛, 慈善事业的地位也相应地不断提高。然而, 不断爆出的如“郭美美”、“诈捐门”等事件, 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如何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已成为其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构建对慈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既有利于慈善组织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 还能够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两者共同作用可促进慈善组织发展。

关键词: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第三方评估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塑过程中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2 (9) :64-70.

[2] (美)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3]张玲玲.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塑的政府监管机制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4.

[4]陈东利.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J].天府新论, 2012 (1) :101-104.

第三方组织 篇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实施政社分开,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方针政策和《民政部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民政部令[2010]39号)、《**省全省性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我省2014年度省级社团评估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承担,省民间组织管理局作为主管部门,指导整个工作的开展。

此次评估工作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通过制定方案、遴选专家、组织动员、开展培训、过程跟进、综合评定等环节,采取总结汇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行业专家和主管部门相结合,专家打分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较好的完成了今年的评估任务。

一、基本情况

从2月中旬开始,省**按照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开展四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相关法规、政策等指导文件,以及评审要求、指标体系、评分细则等操作文件。认真听取了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有关2013年评估工作开展的经验和 成熟的做法,并就此次评估工作的“指标体系及评分细则”进行了仔细研读,力求对评估工作的各项要求理解,吃透,全面掌握。

二是严格按照民管局对评估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筹备和完成各项事务性工作。和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有关同志一起,就本次评估的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动员协调,专家人选,以及现场评估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后期的打分,评级等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和准备,最终确定了2014年度省本级社团组织评估的具体工作方案。

三是组织和动员社团组织积极参与这项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动员各方面活动情况比较好的,管理比较规范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参与评审。截止2月底,共收到评估申请*家,其中学术类*家,行业协会*家,异地商会*家,职业类*家。它们是我省在相关领域工作开展较好,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

四是按照省民政厅和相关业务单位的推荐意见,结合2013年的评估经验,在充分考虑参评社团分类和性质,及行业、学术、专业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提出了参加本次评估的专家组建议名单,这份名单也在今年2月21日召开的省本级社会团体2013年度评估工作培训会议上获得了通过。在今年的评估工作中,参与每家社团组织的评估专家均为7名,分别是相关行业专家,财务专家,以及业务主管单位和省民 管局的同志。第三方承接机构也对整个评估过程进行了跟进和监督。

经过认真的准备,从2月25日至4月15日,先后对申请开展2014年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的14家社团组织,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评审。评审专家严格按照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分细则”逐条进行检查,并就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电话随访部分会员和理事,结合自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现场问询。4月24日,组织9名专家组成员,对评估结果进行了打分,汇总了各方面的数据,形成《2014年**省社会组织登记评估初审意见》。在拟评定为5A级的*家社团组织中,行业协会*家,学术类社团*家,异地商会*家,这些均是我省在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团体,历次年检均为合格,平时工作开展情况良好,各方面表现优秀,比较客观的反映了我省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这份“意见”还需要再听取各位专家的建议后进行完善,再经公示,征求社会大众特别是相关社团的会员意见后,形成最终的审评结果。

5月13日,第三方承接机构专门组织召开评估情况通报会,向参评的部分专家,省民政厅**副厅长,以及省民管局的同志作了汇报说明,与会专家就初审结果充分发表了意见和建议。还就评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标体系的完善、分值调整、结果应用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副厅长指出,今年起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把评估工作交给第三方承办,是积 极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行政社分开,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这种政府购买服务的尝试,一方面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和解决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另一方面通过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使得自身能力建设得以迅速提高。**副厅长还指出,本次的省级社团组织评估工作进行的公平、公开、公正,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效果不错。各参评社团通过评估,找到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树立好社团典型,以点带面,为促进全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作好有益的探索。

二、主要效果

1、登记管理机关创新了管理思路,丰富了管理手段。“社会组织积极承接政府的职能转移,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是社团组织管理工作的一种制度创新,对促进社团组织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在人力、财力偏紧的情况下,把这项工作拿出来,交给第三方的社会组织承接,既积极有效的转变政府职能,节省了人力财力,又激发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第三方承接机构得以实际锻炼,自身能力建设大大加强。

通过本次承接社团组织的评估工作,第三方承接机构在 提供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问题,找到了不足。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其他的兄弟社会组织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这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服务工作,提升能力开阔了思路,找到了方法,也为承接更多的政府职能转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参评的社团组织强化了自律、规范和发展意识。通过承接此次的社团组织评估工作,我们看到,不少的社团组织在评估以前,对自身缺乏全面的认识,认为自己工作做的不错,发展较好。开展评估工作以后,对照指标才发现自身有很多不足,如应当完善的制度没有完善,应当公开的内容没有公开,应当报告的活动没有报告等等。通过评估,使他们明确了政府部门的要求,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树立了规范发展的意识,明确了今后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三、几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前提。在开展评估动员和培训后,参评社团都很重视,有的及时给业务主管单位汇报寻求支持,有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评估办法和标准,有的还到民间组织管理局主动请教。事实证明,那些取得好成绩的社团除了工作做的扎实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评估工作重视,准备工作充分。

(二)认真组织,是做好评估工作的保证。在确定了评 估工作方案后,各参评社团也和省民管局及第三方承接机构及时联系,确定各自的迎评方案,落实了具体措施,安排了专人负责,并做好计划和分工。不少参评社团借此机会对内部进行了一次“大盘点”,把多年留存的资料进行了一次“大清理”,逐项归类,分类整理,使社团面貌焕然一新。

(三)切合实际,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基础。开展社团评估工作,必须要结合我省社团发展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否则,评估就难以长期开展下去。为此,第三方承接机构和省民管局有关同志,结合2012年评估的经验和总结,按照参评社团的实际情况,将评估指标、评分细则、打分标准逐条细化,并将评估体系调整为行业协会商会类、学术类、职业类三大指标体系,使其更能切合我省社团的实际情况。

(四)精益求精,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关键。为了保证公益性社团评估试点工作质量,我们每进行一步都要反复研究、认真商榷。在评估工作开展以前,通过培训和问题回复,使参评社团充分理解和掌握评估标准和评估要求,完成自评;评估工作结束以后,我们又组织相关专家对标准进行讨论和修订。把不合适的条款去掉,把操作性不强的条款具体化,把未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添加进去,使评估标准更具体、实用和可操作,实现评估工作全面、系统、公正,真实反映社团情况,指导社团健康发展。

四、存在问题

1、社团组织参与性不高。今年只有*家社团提交了参评申请,较我省已批准的**家省级社团来说非常之少。一是有些社团组织主要领导认识不够,未能从全局和发展的角度认真看待等级评估。二是有些社团自信心不足,为长达110项的评估指标体系所吓倒,不敢提交申请材料。三是我省社团组织普遍较弱,条件不达标,工作开展不足,满足评估要求的还不多。

2、结果应用不很明确。不少社团都提出了参加社团评估有什么好处,能够享受到什么样的待遇或优惠政策。因此,建议民政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建立沟通交流平台,促进等级以上社团沟通联系和资源整合,从多个方面提升社团组织参与积极性,为开展评估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方组织 篇3

关键词: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公益性;营利性;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08-03

一、社会企业的界定

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创新形态,在中国还是新事物。“社会企业是什么”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不一。剖析和厘定“社会企业是什么”对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一)社会企业概念的梳理

英国贸工部(DTI)认为:社会企业是具有某些社会目标的企业,盈利主要按照它们的社会目标再投入其业务本身或所在社区,而非为企业股东和所有人赚取最大利润。突出社会企业的非营利性、营利性、目的。其中,利润是手段,实现社会目标是目的。

美国罗伯特流浪者经济发展基金会(RFHEDF)界定:社会企业成立的目的是对低收入群体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但同时必须满足财政收入的底线。既突出社会使命,又强调资源获取并不局限于慈善捐赠和公共部门拨款,也包括市场销售收入。本文认同这种观点。

中国学者王名和朱晓红从社会企业现象、本质两个维度与公益、市场和文化三个视角以及市场实践、公益创新、政策支持和理想价值四个层次剖析,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公益与营利融合的组织创新形态,具有公益性和营利性。这个概念也倾向商业手段,社会导向。

欧洲社会企业研究网络(EMES)提出社会企业的操作化定义应该具备9个要素:一个持续的生产产品或销售服务的活动;高度自主;有显著的经济风险;最低数量的付薪工作者;使社区受益的明确目标;一群公民发起的行动;不是基于资本所有权来进行决策;参与本质,所有受影响的人都参与活动;有限的利润分配。有助于弄清社会企业是什么,但这样界定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中没有可操作性。

2010年英国社会企业标志公司(SEM)制订了界定社会企业的6项标准:具有社会和环境目标;具有自己独立的章程和理事会而不是政府、慈善组织或其他机构的一部分或个体经营者;至少有50%的收入来自于市场销售;至少有50%的利润被应用于社会和环境目标;解散时的剩余资产应该被用于社会环境目的,须在章程中体现“资产锁定”原则;能提供外部证据,表明机构正在实现社会环境目标,努力扩大社会影响或减少环境危害。这个概念突出社会企业的非营利性、营利性、营利再投入、资产所有,概括了社会企业的主要特征。2012年,欧盟认可并采用了这一认证标准。可见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社会企业的内涵剖析

第一,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社会企业的核心,是非营利组织的原动力。从社会企业运营的优势来看,社会责任既具有道德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而是人类美好愿望使然,它挑战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在市场的营利中注入道德的血液,重构社会价值,引领时代创新。

第二,获取资源。根据资源依赖原理,任何组织的生存发展都需要与外部环境交换资源,且要持续性地获得组织生存发展的资源。社会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组织获取利润为实现社会使命提供资金支撑,摆脱传统的输血模式,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自我造血,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社会企业也不拒绝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取政府、基金会、企业、个人的捐款。多渠道获取资源是社会企业得天独厚的特性。

第三,高度的民主参与。社会企业遵循民主治理的原则,注重多方利益相关者(受益者、员工、捐赠者、志愿者、股东、社会企业家、地方政府等)高度参与,已被各国认可。法国的集体利益合作社协会的员工和受益人必须在董事会中有代表。意大利规定社会企业的工人和受益者应通过信息咨询或参与机制来参与机构决策过程;韩国规定员工或客户应参与决策过程;比利时规定社会目的公司员工有权在工作一年后成为会员。就合作社而言,通常采用“一人一票”制。可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社会企业的决策民主化,有利于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促进非营利组织创新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第四,社会企业家。人是生产力中活的因素,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社会企业独特的创新模式也得益于社会企业家。戴维·伯恩斯坦这样界定社会企业家:是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Dees认为把握机遇、创新实现社会愿望的途径、有效配置资源是社会企业家的三个主要因素。Prubhu认为沟通互动是社会企业家的关键技能,因为社会企业需要在多元利益相关者中建立诚信,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参与。显然理想、创新、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是社会企业家必备的要素,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实践需要一大批社会精英,倡导引领非营利组织创新发展。

第五,资产处置。社会企业注销后,资产如何分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处置,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资产归社会所有。这与社会企业致力于社会目标相一致。英国规定社区利益公司注销后的资产只能用于社区目的。二是可以分配一定比例资产。波兰规定社会合作社20%的剩余资产可以用来分配。韩国规定社会企业在解散时可以分配最多1/3的资产。三是资产自由处置。法国、希腊、美国等对社会企业的资产处置方式没有具体规定,创办者和管理者可以自由地处置剩余资产。

本文认同第一种情况,认同这种观点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得到政府认可和支持。

(三)社会企业的独特性

1.发展的创新性

社会企业的发展创新性表现为公益创新和商业创新的融合。公益创新突破了非营利组织资源匮乏瓶颈,通过市场竞争,持续获取发展资金,确保公益目标实现。商业创新,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关注企业的社会价值,使非营利组织发展可持续。社会企业的发展创新性有助于非营利组织自我扬弃,加快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落地生根。

2.相对的独立自主

社会企业利用市场竞争手段,赚取商业利润,降低了对政府、企业、基金会、个人捐赠的依赖,赢得了相对独立的生存发展空间,当然也不拒绝其他资金的支持,基本走出非营利组织资金匮乏的困境,灵活自主地达成社会使命。

3.独特的商业模式

社会企业既否定又肯定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行为,创造性地集公益性与营利性于一身,就决定了其商业模式的独特性。国内学者李振勇指出,商业模式是指整合企业内外所有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系统持续赢利的优化方案。彼得·德鲁克也强调: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值得非营利组织借鉴。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在实践中对自身的否定和超越,是非营利组织的创新发展。其显著的特点就是盈利性(参与市场竞争赚取利润并多渠道获取资源)、非营利性(所得盈余再投入)、社会公益性(致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必然性

当下中国的发展处于转型期,非营利组织发展迅猛,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总的看来,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资金获取、组织管理、观念更新、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难以逾越的瓶颈,严重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和作用发挥。深入考察我国非营利组织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将有利于促进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倡导和实践。

(一)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愈来愈匮乏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个体经济意识和实践主体性逐渐增强,非营利组织便会越来越多,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导致传统资金来源越来越少。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物质资源一般来自政府、基金会、企业和社会个人。然而政府和基金会往往青睐那些有合法身份、与政府利益意图一致、专业能力较强的非营利组织;企业捐赠也只锁定与商业利润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也由于一些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捐赠热情。非营利组织面临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挑战。

(二)运营模式简单

一些非营利组织拘泥于自身的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认为非营利组织绝不能营利,仅是依靠会员的会费、政府和基金会的专项资金、个人的捐献来维持组织运行,发挥社会作用。况且非营利组织之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的领域、地域无限扩大;需要资源救援的突发性灾难增多,这种简单的模式完全不能保证社会目标的达成。

(三)发展观念保守

历史“左”的思想、偶发事件、国际形势的影响致使当下对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的认识趋于保守。也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性,一些非营利组织成员甚至错误认为非营利组织不能也不应该涉及商业利润,依赖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理所当然。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对非营利组织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四)专业能力不足

相对来说,中国非营利组织普遍地缺少专业人才,远没有达到资源动员、组织管理、协调互动、危机应对相关的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调查显示非营利组织员工90%以上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显然,目前非营利组织的专业能力很难与社会企业的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相称。

(五)缺乏民主参与

调查显示:一些社团的理事会规模庞大却不履行应尽的职责,少数专职管理者控制决策权;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决策者就是投资人,不是提供服务而是索取高额利润;一些草根组织家族式经营、家长制管理,严重妨碍了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社会企业的平等参与、民主决策、财务透明对非营利组织创新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六)相关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现行非营利组织的法规制度主要有《基金会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这些都是程序性的行政法规,偏重政府权力和非营利组织的义务,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组织、财产关系等规定极少,或多是参照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且法律规范技术细节粗糙,缺乏可操作性。客观上需要制定具有中国国情的、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序的、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专门法规。

三、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举措

(一)理念的创新

以“三个有利于”创新精神为指导,只要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就给予支持认可。“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推进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积极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政策的支持

发挥政府权威主导性,与时俱进,积极制定针对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的顶层设计,在资质认定、权益、义务、内部管理、领域、规模等方面给予具体政策指导,并成立专门机构,统一指导、培训、认证,积极推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三)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化

构建完善非营利组织职业化管理机制,倡导公益精神、平等参与、民主决策、绩效考核、财务透明、员工培训相互协调互动,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多渠道获取资源,实现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

(四)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资本也离不开利润,但市场经济的现实中出现了“资本日趋成为特权,利润日趋只为利润”的不良现象,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正是对这种不良现象的净化。社会企业家热衷于市场竞争,赚取利润,更致力于利用商业手段创造更美好的社会,这就是社会企业家精神。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不仅有助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更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培育。

(五)培训专门人才

专门人才是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得以发展存在的核心要素。要从小培养,应在小学至大学的教育课程中增设有关社会企业的科目和专业,大力倡导和践行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政府还要设立专门机构,用来培训专门人才,指导非营利组织创新发展。

四、结语

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是第三部门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还需要条件和过程,就像是一粒饱满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阳光、水分、温度、呵护,才能发芽、扎根、成长。同样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也需要学术界倡导,实务界实践,政府支持,社会认可,公民个人积极参与。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要适应中国国情,既要配合政府治理意愿,又要坚守社会企业的宗旨,体现社会企业的独特优势,引领中国公益,带动第三部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DTI. Social enterprise:a strategy for success[R].London:Dep-

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2002.

[2]陈吉.社会企业概念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12).

[3]王名,朱晓红.社会企业论纲[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2).

[4]Borzaga, Carol, and Defourny, Jacques, ed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 p rise [M].London, Routhtledge, 2001.

[5]王世强.“社会企业”概念解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10).

[6]王世强.社会企业的官方定义及其认定标准[J].探索与争鸣,2012,(6).

[7]Dees JG.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 ship[R].Standf-

ord university,1998,(4).

[8]Prabhu, GN.Social Entrpreneurial Leadership[J].Career Dev-

elopment International1999, 4 (3).

[9]李振勇.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0]彭劲松,黎友焕.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以广东残集团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4).

[11]徐家良.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1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第三方组织 篇4

1. 教育中介组织的界定

“中介机构”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教育领域,关于教育中介组织的含义,虽有不同的解释,却有基本共识,即“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依据法律建立的以服务、监督功能为主……,在市场主体之间发挥服务纽带作用……”。据此,教育中介机构是指处于学校与政府或企业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社会组织或机构,它是独立于学校与政府之外的专职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中间系统,它属于但不等同于社会力量,“独立性”、“中介性”、“中间性”和“服务性”是教育中介组织最基本的特征。

2. 教育中介组织的类型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中介组织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分类和分析。目前我国发展较好的职业教育中介组织分为三大类[2,3]:

第一类政府主导型。是职业教育与政府之间的中介,如省市级教研机构、职成教学会等,主要业务是开展各种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组织相关考试和各种竞赛、组织职业教育各种科研成果申报、鉴定、评选等。

第二类多方联动型。是职业教育与政府之间、政府与经济科技界之间的中介,主要由教育界、经济界和科技世界从事、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人士组成,主要业务是为政府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制定建言献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第三类学校推动型。是职业院校之间或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中介,如由政府、学校、企业组建的职教集团、行业协会、民办学校协会等,其目的是搭建学术交流和工作合作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相互之间的全方位多元化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生产效益共同提高的校校、校企“多赢”,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

现实中的教育中介组织,可能同时属于多种类型,职业院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如何从中寻找对策或做出取舍,正是对其分类研究的意义所在。

3. 教育中介组织在高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作用

3.1 实现对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心理建构”,达成共同的评价价值观

我国高职教育的第三方评价,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或主体性理念不强、或能力不足、或难以达成“心理建构”、或存在“情感心理”等而陷入尴尬困境;而我国的社会考试制度在严谨性和开放性尚存不足,技能考核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严谨性方面也颇有争论。教育中介组织以其“独立性”、“中介性”和“中间性”的特征,可以较好地实现对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心理建构”,达成共同的评价价值观,使评价结果的认同度得以提高。

3.2 实现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性评价,引导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中介组织的“中间人”身份,在评审过程中可以较好地把政府的价值愿望、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其他院校在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保障方面的先进经验及时传递给被评学校,指出其缺陷与不足,并提出修正建议,对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新举措予以肯定与推广,有意识地引导高职院校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推动高职教育由“政府的职业教育”向“社会的职业教育”转变[4]。

3.3 充当联系社会各方的媒介,为社会各方提供信息交流服务

教育中介作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学校之间的“中间人”,自然成了一个各方相互联系的媒介,构建起了信息综合交流分享的平台。教育中介以国家的法律、条例、政策为依据,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行为及其产生的效果进行鉴定与评价,将离散的信息综合整理后,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把相关信息反馈给不同的“客户”,帮助他们对信息进行解释和应用。

在协调与政府关系时,教育中介既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或政策建议,并代表政府向学校的发展提出要求,使政府从“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协调与学校的关系时,教育中介一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估服务,帮助学校更客观、更全面地发现自身的问题,帮助学校明确市场方向、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

在处理与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时,教育中介可以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改善学校与企业、社会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教育中介可以凭借其专业化水准和公正的立场,广视野多视角地关注社会各界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既可以方便企业和社会公众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校的运转和质量状况,也可以促进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第三方评价是高职院校植根于社会、获得生命原动力的基本途径,是我国高职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的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教育中介以其“独立性”、“中介性”和“服务性”的特征,能较好的获得各方评价主体的认同;又以其专业化的水准,能较好的确保评价结果的信度。

参考文献

[1]刘志峰.高职教育实施第三方评价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职业技术教育,2012(19):49-54.

[2]杨云峰,王永莲.职业教育中介组织的研究与功能发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83-88.

[3]徐丽玲.湖南省职业教育中介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55-57.

[4]邓百祥.试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介机构的地位与作用.辽宁教育研究,2003(12):32-34.

第三方组织 篇5

先进实用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目录备案工作得到节能技术厂家的积极响应, 短短一个月报名单位已逾百家, 有些新技术是初次展示。原来企业的优秀节能技术不知道如何市场推广, 通过此次备案找到了正规推广渠道, 如果入围, 将享受到政府的一系列节能政策, 带动企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即扶持企业节能技术发展, 又为政府节能工作做出贡献。

2012年11月中旬专家对98家节能产品生产企业上报的122个节能产品的相关材料进行分类并进行初选和专家评审工作。部分厂家因时间紧、材料准备不充分或因报名结束延误本期备案工作遗憾未能入围。有部分企业开发的创新节能技术通过实验和检测阶段, 未能形成生产能力, 希望通过报名工作找到实力企业合作开发市场渠道。更多企业表示希望通过市节能协会各专业委员会规范节能市场, 评优淘劣, 将真正先进实用节能产品推向市场, 提供企业良好发展平台, 成为用户与节能企业的桥梁与纽带, 彻底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困扰。

第三方组织 篇6

袁贵仁在发言中指出, 教育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在加强成员国间全面了解、巩固本组织发展社会基础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构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成员国项目院校将通过这一平台联合培养本组织各领域合作所需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各方应不断提高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教育标准和质量, 使其成为高质量教育的典范。

各国教育部长共同签署了部长会议纪要和关于进一步共同行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纪要, 发表了部长会议联合公报, 审议通过了成员国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2011—2012年实施活动清单和教育专家工作组提交的年度报告。

第三方组织 篇7

为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的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我国建筑门窗幕墙行业、金属结构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扩大企业知名度,帮助中国企业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应主办单位的邀请,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决定组织国内门窗幕墙行业、金属结构行业相关企业赴越南参加本次展览会,这也是我们行业全面发展、开拓越南以及东南亚市场的重要举措。

此次活动的联络组织工作,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委托深圳亚太国际会展有限公司负责,详细情况请电话联系:

(1) 深圳亚太会议展览有限公司张大瑞(先生)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路70号上田大厦5层D室

邮编:518031

电话:0755-8301 8661

传真:0755-8301 8685

(2)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孟凡军/黄圻

电话:010-58933416/58934971

传真:010-58933416/58934487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九号

第三方组织 篇8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意见》精神指引下, 广大卫生职业院校及其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为了总结交流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创新的经验和体会, 推动我国卫生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由中华医学会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社联合组织了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卫生职业院校的支持, 广大教师踊跃投稿, 积极参与。截止2011年5月30日, 共征集到87所卫生职业院校的480篇论文。经论文评审委员会认真、客观、公正的评审, 共评出128篇获奖论文, 其中一等奖13篇、二等奖25篇、三等奖38篇、优秀奖52篇。8所院校获得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

经主办单位研究决定, 对获奖的个人和院校进行表彰奖励, 并号召全国卫生职业院校及其教师向获得奖励的院校和教师学习, 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不断探索新路子, 创新新方法, 以解决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推动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附件:1.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和优秀组织奖院校名单

附件:2.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投稿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附件1: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和优秀组织奖院校名单

一、获奖论文

1.一等奖 (13篇)

2.二等奖 (25篇)

3.三等奖 (38篇)

4.优秀奖 (52篇)

上一篇:军事战争下一篇:松动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