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读学习

2024-10-18

泛读学习(精选12篇)

泛读学习 篇1

语文老师都知道, 喜欢读书的学生语文素养好, 语文能力强。那么, 怎样的读书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最大呢?调查显示, 影响最大的不是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精读, 而是学生博览群书中的泛读。泛读的缺失恰恰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最大问题, 也是学生大面积语文成绩差的瓶颈。

绝大多数教师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总是情有独钟, 对此抱着很高的期望值。全册有计划, 单元有安排, 篇篇有重点, 课课有难点, 配套有练习, 落实有检测。我们试图通过加大精细阅读的力度来给学生以更多的收获, 但期待的效果似乎一直没能出现。

语文教材中的精读篇目不可谓不多。小学至高中12年时间, 24册教材, 数以百计的文章, 学生扯着喉咙不知读了多少遍, 那些经典篇目教师也要求学生一次次背诵甚至一遍遍默写。要说示范, 这么多的经典文章应该能起到示范作用了, 可学生的语文水平总是难如人意。

一般来说, 教师对精读的指导不能说不细。看看那些正被推广的竞赛课吧, 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 精心设计, 精密组织, 精细讲解, 看上去应该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负责任的教师, 不惜把自读课文当做讲读课文, 篇篇讲, 课课上, 生恐有所遗漏 (笔者就亲见一所学校的某些教师把新教材的选修课文一篇篇拿来讲读) , 但学生似乎就是兴趣不浓, 获益不多。

应该说, 学生从来就不缺少教师指导下的精读, 我们中的一些教师一天天、一年年甚至一辈子, 大多数时间就是在为上好一篇篇课文而忙忙碌碌。不少教师不惜把课文揉碎、嚼烂后喂给学生, 试图通过精细的阅读指导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而培养兴趣、指点方法、提高素养, 但遗憾的是费力不讨好, 基本上没有达到目的。

可以说, 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精细指导课文阅读不领情、不买账, 语文阅读指导课几乎成了学生的休闲课、“养生”课。反正平庸的教师跟着教参走, 率性的教师随着感觉走, 这样的课听不听无伤大雅。能完全责怪学生么, 我们只要想一想自己听某些所谓的公开课、竞赛课、优质课的无奈与痛苦就能感同身受了。

语文精读指导课的尴尬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事实。按理说, 一个学生, 从小学到高中, 学了12年语文, 精读了几百篇课文, 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 可语文水平总是不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那些语文素养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有几个是得益于教师的课文精读指导?有几个不是泛读了大量课外书籍?大多数学生学语文感觉吃力, 语文成绩提不上来,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泛读的先天不足。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 那些天天记读生字词的学生生字词总是一记就忘, 那些花了不少工夫背读成语大意的学生成语题经常出错, 那些每天跟着老师走、上课从不开小差的学生成绩并不出众, 那些辛辛苦苦做了大量题目的学生考试屡屡受挫……以至于他们经常苦恼地问老师:不是说天道酬勤吗?我们如此勤读、勤背、勤做题, 可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天道”的青睐呢?

而那些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 那些上课不安分、偷偷看其他书籍的学生, 那些经常被老师没收“闲书”的学生, 他们似乎比好多人懒惰, 题目比好多人做得少, 学习也是轻轻松松, 成绩却是不含糊。他们的秘诀在哪里?他们把功夫花在哪里?两个字———读书, 而且是泛读。

我们口头一直在喊精读与泛读结合, 但实质上泛读是没有地位的。老师可以找出很多理由, 诸如学生时间太少、课业负担太重, 泛读没有目标难有效果, 不加选择误入歧途……于是小说被没收, 杂志被封存, 甚至对那些读“闲书”的学生大会批、小会斗。至于高三, 课外阅读更是被视为禁物, 绝不准越雷池半步。

其实, 很多功成名就的学者、著作等身的作家, 很多语文素养好的普通人, 都是从泛读开始爱上读书的, 也是从泛读中汲取营养的。泛读也许是一目十行, 也许会囫囵吞枣, 但它拓宽了阅读的“面”, 加大了阅读的“量”, 储存了丰富的阅读资源, 加深了对各种文章的感性认识。这就如同蜜蜂采集花粉一样, 穿山越岭采遍了百花才能酿出鲜美的蜜汁, 若只是“精读”某一枝百合或某一朵玫瑰, 那些花蜜恐怕也是很难香甜可口的。旅行家游遍了高山大岳, 才能真正了解山的品格;走遍了江河湖海, 才能真正知道水的秉性。如果只是专注于某一座山或钟情于某一处水, 即使是黄山或西湖也会是单一的、孤寂的、乏味的, 日久也会心生厌倦。

相比于教师“控制”下的精读, 泛读有更多的轻松, 有更多的自由度。它不像课堂上的精读, 这个词要品味, 那句话要斟酌;这里的问题要探究, 那里的活动要合作。一节节课学生手忙脚乱, 遇到集体出演的公开课、比武课之类更是累得气喘吁吁。因而不少学生感叹语文阅读指导课“青春难以承受之重”, 厌倦感与日俱增。而泛读没有那种沉重, 随意得多, 轻松得多, 自由得多。不需老师牵着鼻子, 不用思考那么多“弯弯绕”的问题。在无拘无束、信马由缰、漫不经心中, 学生思维在流动, 知识在积淀, 智慧在生长, 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恰恰是阅读给人带来的幸福与愉悦。

善于泛读的学生由于其阅读面广量大, 见多识广, 知道了比较, 学会了选择, 懂得了鉴别, 同时也就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资本, 然后就会利用这些资本去精读细研。那些优质课上回答问题让我们拍案叫绝的学生有几个不是胸有书卷才满腹经纶?新课标提倡探究与合作, 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而泛读缺失的学生其实是难以真正进行高质量的合作与探究的, 他们或人云亦云, 或缄口不言, 或东拉西扯, 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缺乏文本阅读的真知灼见。就是那些教师课前做过不少鼓动的公开课, 总也有学生一言不发, 或发言完全不着边际。常有学生对老师说, 现代文阅读中的好多文章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读得少啊!读得多了, 就会懂起来, 就会有认识, 就会有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 泛读多了, 才能为精读奠定基础, 精读才能显示出应有的价值!解决了“量”的问题, 自然能产生“质”的飞跃!

可以说, 泛读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大面积上的语文能力的低下。试想, 不爱博览群书, 仅仅靠读几篇课文怎么能学好语文呢?所以, 迫在眉睫的是如何解决学生泛读缺失的问题。

一是精读再精一点。

一个单元不必篇篇课文都作精细处理, 选一篇最多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精读一下就可以了。其他课文自由读一读、看一看, 不需每篇有目的, 每课有任务, 不必这里提重点, 那里说难点。笔者就曾听参编语文教材的顾振彪先生说过, 有些课文就是让学生随便读读的。我们何必死死纠缠、多费唇舌呢?其实有些爱读书的学生几天就把一本教材读完了。

二是泛读进入课堂。

每周的语文课可以拿出一至二节给学生泛读。不必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语文不是数理化, 没有那么明显的章节概念, 课文多上一篇少上一篇问题不大, 也不会给语文学习带来多少负面影响。既然有些学生上课喜欢偷偷摸摸读这读那, 我们何不顺其自然开开绿灯呢?想读书就是语文学习最好的习惯嘛!

三是选定阅读书刊。

泛读不是放任自流, 不能甩手不管, 教师可以推介一些书刊, 也可根据全班同学的意见或建议, 拟定一些书刊, 可以是教学大纲推荐的书籍 (其实这些书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读) , 可以是一些有品位的杂志, 也可以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畅销书籍等。选择空间不妨大一些, 要有一定的自由度, 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泛读中充分享受精神的愉悦。

四是培养良好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要强调动手。生动处可以批注, 精彩处可以摘抄, 有感想就写写读后感, 要质疑就谈谈一孔之见, 是小说可以分析人物, 是散文可以欣赏语言, 是诗词可以鉴赏意境……总之, 要留有读书的痕迹, 三言两语也行, 洋洋洒洒也可。这样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积累, 又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是进行读书交流。

教师应搭建好学生读书交流的平台, 定期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让学生展示自己泛读的成果。交流可以推介优秀书刊, 可以谈论阅读心得, 可以评说文章得失, 可以介绍阅读方法, 可以出示摘录成果……教师亦可融入学生之中, 交流、评点、引导, 与学生平等对话, 共享阅读的收获与喜悦。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或他人的读书讲座, 引领学生泛读的方向, 提升学生泛读的品位。◎◎◎◎◎◎◎◎◎◎◎◎◎◎◎◎◎◎

要解决学生泛读缺失的问题, 关键在教师。如果每个教师像重视课文精读那样重视并落实泛读, 学生的阅读现状或许就可改变, 语文学习中少慢差费的问题也许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泛读学习 篇2

我们知道,关于读书,古人曾说“须知出入法”,所谓“出”,讲的是不拘泥于文字词句,“观其大略”,“明其要义”,“不求甚解”即可;所谓“入”,就是读进去,读进作品,读到作者的心灵里去,“咬文嚼字”,不放过任何一处“蛛丝马迹”,亦所谓“按图索骥”、“求真”“求是”“求妙”是也。实际上,他们所说的,和我们今天讨论的“精读”“泛读”的问题应该是大同小异。

因此,“精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文本的“精”。比如名人名家的经典著作,切不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所以,“精读”要做到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读得“精”,“精”到什么程度?不好说。因为古人告诉我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告诉我们“好书不厌百回读”的道理。比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贾府的那几个“大”字,描写王熙凤的肖像神态与服饰打扮,等等,需要我们“体情察意”,耐心咀嚼,细细品味,方知贾府及贾府中人物的特点和性格。再比如《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金圣叹层赞叹说:“只着一‘紧’字而境界全出。”《党员登记表》开头说“暴风雪飞扬着......”结尾又说:“风更猛了。雪更大了。”这里的“风”“雪”需要我们联系,需要我们感受;它们已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事物了。由此来看,要读“精”,需要我们积累一定的写作常识和娴熟的表达技巧,简言之,就是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还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也是我们“精读”时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同是朱自清的作品,《荷塘月色》与《背影》就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精工细雕”,韵味无穷;后者朴实自然,感人至深。同是古人作品,李密的《陈情表》语言齐整,律动十足;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不事雕琢,自得风流”。它们撼人心魄,流传千古。由此,我们说,“精读”之“精”,首先在“读”;一“读”再“读”,方可“精”益求“精”。

再说“泛读”,窃以为,“泛读”绝非“泛泛而读”,只是在自己研究或喜好的领域里,为了获取信息,开阔视野,了解古今,洞察中西而“观其大略”地阅读,这样,我们可以间接获取生活的第二手材料,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因此,“泛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确立好目标,二是做好读书笔记。

不管怎么说,阅读(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不是我们学习(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读书,为的是吸收养料,汲取精华,提升素养,“练达”人生:“读”只相当于“吸收并加工”,譬如蚕吃桑叶。当“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肯定会有“外化”自己的思想或人生感悟的“冲动”,于是,我们便“加工并制造”,譬如蚕儿做茧抽丝。

我们已经积累了素材(泛读),又积累了写作经验或表达技巧(精读),在“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下,驾轻就熟,轻车熟路,“照着葫芦画瓢”的模仿也无妨,总而言之,我们“吐”了,我们“快”了!博取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作品诞生了,作家成名了!

泛读学习 篇3

一、实验理论依据

1.自主学习能力

Hollec(1981)把自主学习定义为负责自身学习的能力,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主要包括考查自身学习情况、确定学习目标、组织课外学习活动、学习监控、总结评价学习情况、掌握学习策略等。Dickinson和Wenden(1995: 2)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的学习能力。态度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的责任,能力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决策的反思。

2.指导性自主学习

Dickinson(1987: 126)指出学习自主性可分为完全自主性和指导性自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完全没有参与,学生也不使用任何专为学生设计的语言学习材料,就是完全自主性。如果有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即称为指导性自主。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小组一般由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每名成员对小组任务的完成都负有责任,而且组员之间共享且相互依赖(方英姿,2005:195)。目前我国大班教学的现状导致“齐步走”的教学策略,把能力水平各异的学生当作同一水平的一个整体来对待,教师统治着课堂,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同学之间缺乏真实的交流,合作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弊端。

二、基于合作学习模式的指导性报刊阅读对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

1.假设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12)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阅读策略,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负责。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个实验去探究何种阅读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泛读教学中,是完全自主性阅读还是指导性自主阅读呢?有鉴于此,我在所教授班级,利用《21st century》报刊为载体,尝试了这方面的实验。

2.被试

实验组对象为高二(4)班,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报刊自读。控制组对象为高二(3)班,他们进行无指导性报刊自读。抽取高二(3)、(4)班里英文水平为中等程度以上的各30名同学为实验被试。

3.实验过程

实验组,根据每位同学的兴趣和志愿,按照《21st century》报刊的八个版面,将志趣相投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进行合作阅读。每位同学在课外自读完整份报纸之后,主要关注自己分配到的小组所负责的版面,记录关键词,摘抄佳句,写读报笔记。每组的安排尽量做到英语成绩好和差的同学相结合,以便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帮助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笔者每周批阅每位同学的读书笔记,作点评交流。每周开设一堂读报课,汇报读报成果,建立各小组的报刊阅读档案袋。

控制组,笔者仅要求他们一周完成一份《21st century》报刊。实验过程中不做任何要求。

基于Paulston和Bruder(1976:202)的外语学习者一周阅读50页材料的建议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语言技能目标(八级)对泛读量的要求为30万词以上(2004:12),以及考虑到被试学生繁重的学业,我与两组被试学生达成共识,每周阅读至少1份的《21st century》报刊。

4.研究工具

(1)访谈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月与两组被试学生进行一次访谈,以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期望和评价,他们的读报动态,并且监督他们的读报行为。

(2)阅读档案袋

实验组的阅读档案袋包括关键词、佳句介绍、新闻摘要和阅读经历体会。档案袋的建立除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客观地记录了学生读报的过程,包括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

(3)关于《21st century》报刊阅读的调查问卷

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学生在实验前后都将完成这份问卷调查,以此了解两组被试学生在活动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发生的变化。

5.实验结果

本实验从2010年9月初至2011年5月底结束,共36周。实验结果采用定性分析。

(1)访谈

在实验初期和学生交流中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学生均是叫苦连天。随着时间的推进,实验组学生的牢骚少了,会谈起报纸给他们带来的学习上的快乐。在实验后期,实验组被试学生在平日课堂显得更自信,思想更为活跃,参与的愿望更强烈。而控制组大部分被试学生以其他功课较多或要准备会考为理由,放弃了阅读报纸。另外,还发现,实验组学生比控制组学生更愿意向教师袒露个人的英语学习问题和困惑,请教阅读方法,分享他们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成果,也更多表示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2)实验组被试学生的档案袋对比

试验初期的档案袋里各组好词佳句的摘抄非常盲目,常表现为多但不精彩,评价则多为中文式的英语,语句不通,错误很多。近8个月训练后,我发现很多档案袋里的评价文章能结合学到的好词佳句,并且语句通顺地表达个人想法。而对于一些阅读经历,很多学生在实验初始使用低级的以“词汇”为中心的阅读模式,实验后更多利用了交互阅读模式和其他高级的以“意义”为中心的阅读策略来成功地阅读。据头一个月实验组的周记统计表明约56.7%的学生(30人中有17人)阅读是基于词汇。可到实验后期,我惊喜地发现,实验组多数学生能跳读生词阅读,从上下文、词型、语意、图解、句法等信息来推断生词的意思。尽管他们第二语言能力有限,但是他们能以意思为中心,综合地运用“由下到上”(逐字阅读翻译式的阅读)和“由上到下”(借用以前的知识弥补不足,从而预测内容)的信息加工过程相互作用的交互阅读模式来帮助理解。

(3)问卷调查

从实验前后的两次同一份问卷调查看出,在各个调查项目中,实验组实验后的指数均大于实验初,实验后实验组的指数也高于控制组。经统计,实验组98%的同学愿意继续阅读《21st century》报刊,认为阅读《21st century》报刊潜移默化地增加了词汇量,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并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合作学习模式提供给他们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大家一同进步。

三、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报刊阅读让学生直接用所学习的语言获取感兴趣话题的信息,在得到信息的同时,语法结构、词汇以及表达方式等在材料中不断重复出现,学生在重复输入中无意识就学会了很多语言现象,忽视语言学习的压力,从而兴趣提高,不费力地习得了语言,有了成就感。随着学生成就感的增加,英语学习兴趣越来越高,他们就会进一步主动寻找阅读材料,积极寻求时间做更多的阅读,在学习过程运用各种已知的策略,同时发现新的策略。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养成了。同时,合作学习模式树立了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相互学习阅读策略,主动掌握语言信息,体会阅读乐趣,锻炼语言能力。

最后,鉴于本研究实验过程存在诸如实验样本少,仅是来自两个高二班级的具有中等英语水平的60个学生;实验时间短,仅有36周;实验对象为对英语普遍有兴趣的文科班生等一些缺陷,实验的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为此,今后研究要更多的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

泛读学习 篇4

英语泛读课程作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有着鲜明的目的, 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要回答怎样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问题, 却不是那么简单。泛读课堂教学, 教师的通常做法是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阅读任务, 并对篇章的主题、词句、语法做适当讲解, 帮助学生对篇章的理解。阅读课堂训练很少涉及学习策略的训练。但是,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 学习策略的课堂引入与英语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正面影响。本文旨在调查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现状, 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2. 实验方法与调查对象

2.1 调查对象

参加本次实验的受试者为黄河科技学院2008级1班和2班两个班的学生共80人。受试者平均至少有9年学习英语的经历, 并在大学进行了三个学期了英语专业学习, 相应的, 泛读课也开设了三个学期。他们对泛读教学并不陌生, 可以反思自己的在泛读教学中的参与情况。

2.2 实验材料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是依据Oxford的学习策略调查量化表 (SILL) [1], 文秋芳的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2], 综合设计而成。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调查问卷用汉语编写。问卷包含25个问题, 主要针对元认知、认知、情感策略三大策略进行提问。学生要求在每题后面的括号里标上1、2、3、4或5, 各自代表了策略的使用频率。

2.3 数据采集和分析

问卷在课堂上发放,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时间为30分钟。受试者被告知问卷采取匿名形式, 不用担心泄露自己的策略使用情况而有所顾虑, 所以尽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问卷所得数据通过SPPS 8.0电脑软件处理得出平均值。平均值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实验结果

由上表得出, 除了“笔记”、“坚持”两项的使用频率为“高”外, 其他策略的使用频率均为“中”。总的来说, 三类策略“元认知”、“认知”、和“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为“中”, 就平均值来看, 情感策略略高于前两类策略。

3.2 结果分析

3.2.1 各项策略的使用频率为“中”, 表明这些策略的使用还是较为普遍的。

这说明了受试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中自发的运用了各种学习策略。然而, 使用频率为“高”的学习策略数量却很少, 并且, 三类策略的平均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这应该是与受试者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关联。我们知道, 学习策略的使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就是较为重要的一方面。受试者的学习成绩水平在全国来看, 应处于中等水平, 这是参照高考成绩得出的。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 学习成绩优异者的某些策略的使用频率偏高。本次研究是把这些受试者视为一个整体, 并没有在这些受试者内部做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研究。那么, 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讲, 这个受试者群体显示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 说明了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与学习成绩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正是因为受试者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在阅读任务的完成中, 遇到的困难较大, 情感策略作为补偿策略, 才被较高的使用。元认知策略, 作为调控手段, 应当在排在认知策略之前, 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

3.2.2 本次调查是针对泛读教学这一较为具体的教学任务, 而不是从整个英语学习的角度出发。

相信这也是影响调查结果的一个因素。这要从目前泛读课程的基本情况说起。泛读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 虽然属于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但与精读课相比, 在学时数量上, 其核心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精读课的周学时为6, 泛读课为2, 精读课是泛读课的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 给学生一定的暗示, 泛读课没有精读课重要。虽然泛读课担负着专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任, 但是学生可能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精读课程的学习上。因此, 学生在泛读课上投放的精力可能相对较少, 这也应该是导致学习策略使用频率下降的一个原因。

3.2.3 泛读课程的教材选择可能是导致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普遍为“中”的另一原因。

目前, 我英语专业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本教材在全国“十一五”规划行列中, 是一套优秀教材。但相对于我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自身情况, 该教材的难度就略微偏高。目前, 虽然没有一定的量化数据来显示, 泛读材料难易程度多大是适宜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 如果文章生词过多, 文章过长, 给学生带来的障碍过多, 材料阅读本身可能起不到应有的训练作用, 反而, 会给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实践表明, 为看懂教材的文章, 学生在课下往往需要花上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查字典, 读文章, 即便如此, 对文章的理解仍然是一知半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经过教师的串讲才实现。最终, 阅读任务似乎是完成了, 但是泛读课的初衷似乎被违背了。泛读课的主要活动应该是学生的阅读, 而不是教师的讲解。泛读课的活动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后的反馈, 师生相互探讨, 从而达到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把握, 而不能停留在大意把握这个层面上。这间接表明了这套教材可能略高于学生的理解水平。

4. 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4.1 适当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调查显示, 学生在泛读教学中还是经常使用一些学习策略的。大多数的研究表明, 学习策略的使用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 学习策略的使用还是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如果教师在泛读课堂上提示学生增加一些学习策略的使用, 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元认知策略里的6项策略使用频率均为“中”, 其中, “注意力定向”和“自我管理”两项平均值最高, “自我评估”平均值最低。这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要在全面提高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的基础上, 注意把握“自我评估”这一策略。“自我评估”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水平和存着的问题, 从而可以使得学生调整自己的策略使用。元认知策略是关于策略运用的策略。它对其他策略的使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指导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素养, 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应该有着积极的影响。

认知策略的11项策略中, “笔记”一项评价使用频率最高。这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体现。这应该得益于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从这点上来看, 教育环境对于学习策略的使用起着影响作用。这表明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除了“笔记”项外, “推断”和“迁移”两项平均值较高, 这符合泛读教学的基本特征。阅读任务的完成中, 需要学生进行不断推理, 从而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同时, 在运用第二语言理解篇章时, 不可避免的会用到使用母语理解时的一些方法以及通过母语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知识。相反, “提问”和“总结”是两项平均值较低的策略。而这两项策略的使用对学习者较快较好的理解篇章是有用的, 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 应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 自我解答, 并时常总结阅读过的内容。

情感策略中的各项平均使用频率都较高, “坚持”一项最高。这说明学生的主观求知欲望是很强的, 这正应了某教育家所说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更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 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一项策略的使用。“激情”这一项是这几项中使用频率明显较低的。改善这一情况, 应当适当运用一些教学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 设置他们感兴趣的任务, 或者提供他们喜欢的阅读材料能。

总之,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了解了一些策略的使用情况, 在今后的教学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改善, 提高课堂效率, 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4.2 其它方面可以作如下调整:

1、在泛读教学中, 使学生明确泛读课程的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动机,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使用学习策略, 不断提高阅读水平。2、教材方面, 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性的使用原有教材;另一方面, 可以从目前的多种多样的英文读物中选取适合学生水平, 并且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材料供学生使用。3、课堂方面, 为突出泛读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师应当以引导学生自行理解篇章为主, 以讲解为辅;引导学生理解反馈为主, 提供解释为辅。从而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加快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

5. 结语

本调查主要针对我校大二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进行, 对符合这一情况的三本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揭示了一些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因为时间仓促, 调查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如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同行加入其中。

参考文献

[1]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Heinle&Heinle Publishers, 1990.

泛读期末考试总结 篇5

Proficiency test 水平考试 exploration探测探究to travel for the purpose of discovery

Space race 太空竞赛 alien civilisation 外星人文明 manned mission 载人飞行

Refugee难民unprotected people IDP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Mandate 授权,命令a document giving an official instruction or command

Caseload;refugee numberNGO民间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Tobacco industry烟草行业an industry that manufactures and sells products containing tobacco Anti-smoking campaigns禁烟运动 cigarette giants 烟草巨头 the opium war 鸦片战争

Civilization文明a particular society at a particular time and place

Clash of civilization 文明冲突the conflict between different civilization

Fundamentalist 基要主义者a supporter of fundamentalism

Identity:exact sameness 同一性 modernization 现代化making modern in appearance or behavior Immigrant 移民a person who comes to a country where they were not born in order to settle there Migration 迁移,移民the movement of persons from one country or locality to another

The Promised Land 乐土 pilgrims 朝圣者 puritans 清教徒 cultural inheritance 文化传承;文化遗址 Religious persecution宗教迫害 ecology 生态学 extinction 消失,消灭no longer in existence

Biodiversity crisis 生物多样性危机 ecosystem 生态系统 holocaust 大屠杀the Nazi program of exterminating Jews under Hitler Nazi纳粹党人 synagogue犹太教会堂 Zionism犹太复国主义,锡安运动 Diplomacy 外交negotiation between nationsconvention公约something regarded as a normative example Hegemonism霸权主义 redemption赎回,拯救the act of delivering from sin or saving from evil Salvation拯救;救助 resurrection复活the rising of Christ on the third day after the Crucifixion

Catholic church 天主教 protestant churches 新教 politics政治 social relations involving authority or powerbureaucracy官僚主义nonelective government officialsdemocracy民主.The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those who favor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or by their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Dictatorship专政,独裁权 art: the creation of beautiful or significant things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the revival of learning and culture cubism:立体派,立体主义

Avant-garde artists先锋派艺术家 composition作文,作曲a mixture of ingredients

抵制多元泛读倡导一元精读 篇6

一、多元解读并非指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

文本一旦创作完成,便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客体,而阅读的过程实则是一个读者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读者的这种再创造便使得作者原有的文本内涵具有了某种不确定性。因此,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或阅读兴趣,从思想、情感、语言、结构等不同角度对作者的文本进行解读。这应是我们所谓的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理念相吻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这种阅读理念如果能落实得好,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其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全方位地品味文本的魅力。

在具体解读之前,我们可能会面临许多不同的解读角度,解读也因此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而一旦进入具体的解读过程,我们实质上就由多元走向了一元,是沿著所选定的一条线路深入地思考下去的。虽然在探讨情感时,语言角度的分析是可以介入的,但是此时的语言分析却更多是为情感服务的,我们分析的主线仍是情感。反过来,当我们集中精力赏析其语言风格时,则是以语言的深入赏析为主线,尽管在分析的过程中仍少不了情感分析的辅助。

因此,多元解读实际上是就整体阅读角度而言的,并非指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准确地说,任何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都是一元的,都是在多元角度的背景下沿着既定的一元角度纵向深入展开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自觉地误把多元解读当作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从而导致了诸多泛读现象的发生。

二、多元泛读导致阅读浅尝辄止

多元泛读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一般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倾向于对一个文本同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赏析,一种是倾向于把阅读的重心放置在对不同观点的对比分析上。无论哪一种倾向,阅读都会因过于浮泛而终致浅尝辄止,因此都是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竭力避免的。

在多元泛读的第一种倾向中,我们的阅读看似面面俱到,实质上却总难免浮于表面而不能深入文本的内部,结果使得阅读常常如蜻蜓点水般不留痕迹。而且多个角度之间的频繁转换也极易导致阅读思维的中断,从而让我们很难持续从一个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多元泛读的第二种倾向中,我们也往往会将关注的重点落在对承载不同观点的概念的辨析上,而不是侧重于对文本具体内容的解读和感悟。这种情形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和考试中也大量存在。如2010年高考湖南卷《水的联想》材料分析试题:

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100字左右。

本题题目设置没有问题,且题干中“结合原文谈见解”是在明确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但是此题所给参考答案却值得商榷:

1.能。事物是在不断运动中发展变化的,认识会跟随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乃至深化。2.否。辨认与观照事物须得在静止的状态或事物运动结束之后,静观转会、凝神结想,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与全貌,才能达成“清晰”的认识。3.辩证地认知。既可在运动中也可在静止的状态下认知事物。此外,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和因认识事物的角度等的不同,认识也会有变化。

此处只有答案2才算真正读懂了原文的意思。作者在文中的观点非常明确,即只有在镜子般的静止水面才能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那么很明显,上面参考答案中1和3两个观点的导向是不合理的。尤其是观点3,所谓“辩证地认知”看起来是全面兼顾了不同的观点,实质上却是单就静止和运动这一类概念作知识性的探讨。它不是对作者观点的解读,而是抛开了作者的个人经验而从一般哲学层面对运动、静止和人的认知关系进行的辨析。这种辨析抛开了作者的文本,显然不合乎最基本的阅读规律。

由此可见,多元泛读看似鼓励学生自主发散阅读,实则是误导学生脱离文本任意阅读。多元泛读只是浮于文章的表面,停留于知识概念的泛化理解,而不能深入文本内部进行具体细致的赏析,因此对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养成较为不利。只有一元精读才有助于我们真正实现深度阅读。

三、一元精读因专注而走向深入

与多元泛读相比,一元精读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一条主线深入文本内部进行更为深刻的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选修内容的学习时强调了“专注”二字:“学生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地读好一两本书,会终身受益。”强调“专注”是很有道理的,而且“专注”的理念不只适用于明确读书范围,同样也应适用于具体的文本阅读策略。一元精读与多元泛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专注于某一个角度,而不是在不同角度问左右游离。这样的阅读也便因专注而走向深入。

如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此文温婉细腻,作者通过孕妇抄碑文这一细节集中突显了孕妇对未来新生命的强烈期待之情和责任意识。这个细节着实让人感动,因为它很好地塑造了“这一个”孕妇的形象,彰显了这与众不同的“伟大的母爱”。因此,对于这样一个细节,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细致地品味其感人之处。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思想、情感、语言、结构等任何一个角度进行深入赏析,从而让他们真切地体味到小说的情感内蕴和艺术魅力。但我们的考试却并未做到很好的引导。

高考曾针对此细节命制过这样一道试题(2009年海南宁夏卷):

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命题所给参考答案即围绕“感动”和“做作”展开讨论。其中关于“做作”的答案示例如下:

这样写有些做作。1.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2.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3.作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这个答案是没有道理的,它违背了小说的情感主旨。事实上,学生也不会朝此方向答题。我们针对此题在学生中做了抽样测试,测试结果证明了一元精读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生1:我认为孕妇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朴实而感人。孕妇虽然不识字,可她怀了孩子以后不再随意坐在字上,她不愿孩子问起这字时她不知道,她对于字的崇敬体现的是对孩子的爱,是为人母的一种品质。之后她努力描画它们,更体现了她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心和爱心。后来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是在抄写中不断揣测而发出的,可见她描画的用心。内心庞大的希冀与向往,让她对那些神奇的字的渴求壮大起来。她抄写十七个字的用心真实地体现了一个孕妇将为人母的喜悦和对孩子的爱,这是一种质朴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

生2:孕妇之前也问过丈夫碑上字的内容,没有得到答案,她也没有再去追究。但这次情况不同。她即将成为母亲,孕育着希望,再次看到这些文字,她心中充满了一种责任感,而超越了对字的认知。她的努力与执著,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是一种母爱的体现。这样很小的一件事情,而且是未知的事情,都可以让她如此努力,这足以让人感动。

生3:孕妇虽然不认识字,但由于她全心投入于描字这件事上,使她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专注也使不认识字的她用心体会到了字中的美感,虽然不识字,但可以猜测字义,感受到字的美好。由于她描字是为了将来可以教给孩子,描字这件事成为了她和未来出生的孩子之间的联系,字成为了母子沟通的纽带,因此她觉得字是很好的东西,这体现了她的投入和爱,令人感动。

生4:前文中反复描写了孕妇想认识碑上的字。想让孩子认识字,表现出孕妇对文化的重视和很强的求知欲,这为孕妇之后的行为做足了铺垫。“十分努力地描画”体现了孕妇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这一感叹则由心而生,直接抒发了她心中美好的愿景,表现出了她作为母亲的责任感。

生5:“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这句话既体现出孕妇情感的质朴,也体现出她对于文化和文字的敬重,以及文化对人的感召力。婴儿是孕妇的希冀,而文字或文化则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希望和标志,两者在情感上可以互通,因此孕妇会产生对字的尊敬与热爱。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作为文明的标志可以给人的心理带来巨大影响。这句发自内心的感叹语言朴实,与孕妇质朴的形象相统一。

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理解的多元性,但是这种多元并非是观点的多元,而是欣赏角度的多元。就某个学生的具体阅读过程而言,其思考角度都是沿着一条线一贯而下的,他们分别从人物的心理与行为变化、文章的结构与抒情方式、语气的特点与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对其“如何感动”进行独特的阐释。其实,正是因为学生专注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解释其如何感动,而不是浮于表面来判断其感动与否,所以才能够进入文本内部进行具体的、有血有肉的阐释,从而得出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泛读学习 篇7

一、实验理论依据

1. 自主学习能力

Hollec (1981) 把自主学习定义为负责自身学习的能力, 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 主要包括考查自身学习情况、确定学习目标、组织课外学习活动、学习监控、总结评价学习情况、掌握学习策略等。Dickinson和Wenden (1995:2) 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 又是一种独立的学习能力。态度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的责任, 能力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决策的反思。

2. 指导性自主学习

Dickinson (1987:126) 指出学习自主性可分为完全自主性和指导性自主。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完全没有参与, 学生也不使用任何专为学生设计的语言学习材料, 就是完全自主性。如果有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 即称为指导性自主。

3.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 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小组一般由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每名成员对小组任务的完成都负有责任, 而且组员之间共享且相互依赖 (方英姿, 2005:195) 。目前我国大班教学的现状导致“齐步走”的教学策略, 把能力水平各异的学生当作同一水平的一个整体来对待, 教师统治着课堂, 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 同学之间缺乏真实的交流, 合作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弊端。

二、基于合作学习模式的指导性报刊阅读对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

1. 假设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03:12) 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 除了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自主学习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阅读策略, 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负责。因此, 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个实验去探究何种阅读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尤其是在泛读教学中, 是完全自主性阅读还是指导性自主阅读呢?有鉴于此, 我在所教授班级, 利用《21st century》报刊为载体, 尝试了这方面的实验。

2. 被试

实验组对象为高二 (4) 班, 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报刊自读。控制组对象为高二 (3) 班, 他们进行无指导性报刊自读。抽取高二 (3) 、 (4) 班里英文水平为中等程度以上的各30名同学为实验被试。

3. 实验过程

实验组, 根据每位同学的兴趣和志愿, 按照《21st century》报刊的八个版面, 将志趣相投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进行合作阅读。每位同学在课外自读完整份报纸之后, 主要关注自己分配到的小组所负责的版面, 记录关键词, 摘抄佳句, 写读报笔记。每组的安排尽量做到英语成绩好和差的同学相结合, 以便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帮助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笔者每周批阅每位同学的读书笔记, 作点评交流。每周开设一堂读报课, 汇报读报成果, 建立各小组的报刊阅读档案袋。

控制组, 笔者仅要求他们一周完成一份《21st century》报刊。实验过程中不做任何要求。

基于Paulston和Bruder (1976:202) 的外语学习者一周阅读50页材料的建议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语言技能目标 (八级) 对泛读量的要求为30万词以上 (2004:12) , 以及考虑到被试学生繁重的学业, 我与两组被试学生达成共识, 每周阅读至少1份的《21st century》报刊。

4. 研究工具

(1) 访谈

在实验过程中, 每个月与两组被试学生进行一次访谈, 以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期望和评价, 他们的读报动态, 并且监督他们的读报行为。

(2) 阅读档案袋

实验组的阅读档案袋包括关键词、佳句介绍、新闻摘要和阅读经历体会。档案袋的建立除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还客观地记录了学生读报的过程, 包括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

(3) 关于《21st century》报刊阅读的调查问卷

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学生在实验前后都将完成这份问卷调查, 以此了解两组被试学生在活动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发生的变化。

5. 实验结果

本实验从2010年9月初至2011年5月底结束, 共36周。实验结果采用定性分析。

(1) 访谈

在实验初期和学生交流中发现,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学生均是叫苦连天。随着时间的推进, 实验组学生的牢骚少了, 会谈起报纸给他们带来的学习上的快乐。在实验后期, 实验组被试学生在平日课堂显得更自信, 思想更为活跃, 参与的愿望更强烈。而控制组大部分被试学生以其他功课较多或要准备会考为理由, 放弃了阅读报纸。另外, 还发现, 实验组学生比控制组学生更愿意向教师袒露个人的英语学习问题和困惑, 请教阅读方法, 分享他们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成果, 也更多表示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2) 实验组被试学生的档案袋对比

试验初期的档案袋里各组好词佳句的摘抄非常盲目, 常表现为多但不精彩, 评价则多为中文式的英语, 语句不通, 错误很多。近8个月训练后, 我发现很多档案袋里的评价文章能结合学到的好词佳句, 并且语句通顺地表达个人想法。而对于一些阅读经历, 很多学生在实验初始使用低级的以“词汇”为中心的阅读模式, 实验后更多利用了交互阅读模式和其他高级的以“意义”为中心的阅读策略来成功地阅读。据头一个月实验组的周记统计表明约56.7%的学生 (30人中有17人) 阅读是基于词汇。可到实验后期, 我惊喜地发现, 实验组多数学生能跳读生词阅读, 从上下文、词型、语意、图解、句法等信息来推断生词的意思。尽管他们第二语言能力有限, 但是他们能以意思为中心, 综合地运用“由下到上” (逐字阅读翻译式的阅读) 和“由上到下” (借用以前的知识弥补不足, 从而预测内容) 的信息加工过程相互作用的交互阅读模式来帮助理解。

(3) 问卷调查

从实验前后的两次同一份问卷调查看出, 在各个调查项目中, 实验组实验后的指数均大于实验初, 实验后实验组的指数也高于控制组。经统计, 实验组98%的同学愿意继续阅读《21st century》报刊, 认为阅读《21st century》报刊潜移默化地增加了词汇量, 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并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合作学习模式提供给他们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促进大家一同进步。

三、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报刊阅读让学生直接用所学习的语言获取感兴趣话题的信息, 在得到信息的同时, 语法结构、词汇以及表达方式等在材料中不断重复出现, 学生在重复输入中无意识就学会了很多语言现象, 忽视语言学习的压力, 从而兴趣提高, 不费力地习得了语言, 有了成就感。随着学生成就感的增加, 英语学习兴趣越来越高, 他们就会进一步主动寻找阅读材料, 积极寻求时间做更多的阅读, 在学习过程运用各种已知的策略, 同时发现新的策略。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养成了。同时, 合作学习模式树立了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 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相互学习阅读策略, 主动掌握语言信息, 体会阅读乐趣, 锻炼语言能力。

泛读学习 篇8

一、在日语泛读课程上开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 自主学习的定义和意义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现代化学习方式,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其特点是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表征, 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有效教学的重大举措, 使终身学习在根本上从理论变成了实质。

(二) 日语泛读课程的定位

日语学习跟任何语言学习一样, 并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讲授学会的, 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学会的。日语泛读课程作为日语学科的必修课程, 旨在培养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 方便踏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准确理解和翻译一定的文书材料, 掌握与日本人交往的常识性知识, 从而能从事一定的外事工作。在苏旅财高职校涉外旅游日语专业中, 日语泛读课程更是被定为基础日语的范围扩大和内容延伸, 强调与专业的融合。

综上所述, 在日语泛读课程上开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实验既是课程本身特点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大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要, 更是学生专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苏旅财高职校涉外旅游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主要围绕着语言学习的传统基础部分, 比较重课内轻课外, 重知识的消化理解, 轻阅读的感染熏陶。学生学习动机不够明确, 对日语泛读课程的认知不足。而教材虽然以高职日语教学为基础, 选文题材多样, 框架内容丰富, 但是纯日语的文字性材料, 单单依靠多媒体设备或教师口述教学, 直观性和立体感不强, 学生的兴趣不够, 学习能力也不强。

三、在日语泛读课程上开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实施构想

(一) 确立实验目标

实验的目标应该是力求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出来, 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 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 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二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同伴间的相互交流研究、自我利用网络等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活动, 有效形成自主学习的技能技巧, 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 为学好日语打下自能学习的基础;三是立足申报的实验课题, 从语言发展的活动规律出发, 探索日语语感培养的途径, 开拓阅读领域, 探索自能阅读的方法, 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 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 了解各种文体、各种内容的文章, 了解日本的文化、民族特色, 了解日本人的思想。

(二) 制定实验内容

为了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理想教学模式, 首先应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 以学生为主, 教师起相应的引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 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探索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以培养语感为中心, 注重积累, 提升学生对日语的感悟思考能力, 提高日语的使用基础。

3.探索阅读方法。探索针对日语材料及学生年级进行有效日语积累指导的方法, 着眼点是学生能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4.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课本或者自我利用网络等媒体条件搜集好课后小栏目中相关的一些介绍、图片、视频等。教师教学时, 可在课前展开讨论, 或由学生担当小老师介绍等。

5.课堂中放入分享交流环节。每堂课可利用10-20分钟让学生按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来分享预习的感想或搜集到的材料, 由学生互评, 选出最佳自学小能手,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主动积极性。

6.代表性娱乐性直观性展示。枯燥的文字远不如多形式的展示好, 展示材料最初可由教师来准备, 逐渐交由学生。

7.引入形成性评价机制, 把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过程融为一体, 而不是把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

(三) 确定实验方法

提议采用演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法等, 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 制定出详细的操作计划, 才能有条不紊地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四) 构建实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校、系部领导的支持。

2.人员保障: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 并挑选一位资深教师负责课题研究具体操作。

3.设施设备保障:完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 学校应设有多媒体实训室、跨文化沟通体验室和较丰沛的教具和教学材料、图书资料。

4.经费保障:根据课题研究的进程, 专项拨款, 用于课题培训、实验及活动经费。

结语

要在日语泛读课程上开展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实验, 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化,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教师有深刻清醒的认识, 严格按照实验构想执行, 还需要更为精密的实验计划和完善的实验组织管理来支持, 更需要及时整理实验结果数据, 请专家验证指导, 从而不断改善。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日语泛读课程上开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结合教学经验, 初步探讨了开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实施构想。

关键词:日语泛读,自主学习,教学改革实验,涉外旅游日语专业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44607/5111641.htm?fr=aladdin#6.

[2]蒋丽华.培养大学生日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J].考试周刊, 2009 (37) :124-125.

[3]刘娜.高职高专旅游日语专业日语泛读课程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 2013 (64) :5-6.

书海泛读 篇9

本月主打

站在全球的高度, 精辟地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解放思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规划“森林”, 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 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

如今, 中国经济的崛起深深吸引着这个未来学家, 无论是中国的GDP、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 还是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约翰.奈斯比特正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描绘着中国的未来, 他坚定地相信“中国模式”将以难以令人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

编辑推荐

《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全球销量超过1 4 0 0万册超级畅销书, 《大趋势》

《MEGATRENDS》作者, 约翰奈斯比特最新力作, 首次提出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 洞悉中国未来大趋势!约翰奈斯比特新作《中国大趋势》不仅给了中国信心, 也给了世界信心。25前, 他的《大趋势》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世界。今天, 他的《中国大趋势》让我们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牛角包一样的会计

堪称史上最好看的会计入门, 以熊妈妈的小面包店为载体, 漫画与文字相映成趣, 用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语言, 把经营企业必须掌握的会计知识娓娓道来, 使人受益匪浅。对企业管理者而言, 突出的管理才能中不能不包括相关的会计知识。即使开一间街头小店, 也要对自己的会计明细了然于心:明白自己的资产和负债, 了解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秘密, 懂得存货是如何影响利润的。只有做到心中有数, 才知道怎样赚钱。又香又酥又软的牛角面包, 又晕又闷又难的财务知识, 两者有何神秘关系?且看小熊倾心料理。

激荡三十年相

书海泛读 篇10

本月主打

世界大赛上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球?为什么苏格兰总是令人讨厌?为什么德国总是在用一种很机械但很有效率的方式踢球?为什么美国不能支配世界足球?世界上最强的足球国家是哪一个?哪个国家拥有最热情的球迷?足球对自杀率有什么影响?哪一项体育运动将会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操控足球俱乐部的人表现如此愚蠢?这些都是每一个足球迷可能会问的问题, 《足球经济学》一书给出了答案。这本书以经济学家的智慧和体育作家的技巧, 高度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足球话题, 重新审视了资料, 揭示了这项最受世人喜爱的运动中与直观思维截然相反的事实, 概括成一种具有突破性看待足球的方法, 这将对世界足球产生深远影响。

媒体推荐

《魔鬼经济学》与《极度狂热》的完美结合, 瞄准世界上最热门的体育运动, 做出令人惊奇的经济分析, 读后发人深省。如果你是个足球迷, 省点时间, 来读读这本书吧, 库珀基本上摒弃了你曾奉为真理的所有关于足球的陈词滥调, 对主教练购买球员、建立俱乐部的研究让你感同身受, 仿佛已置身于球队老板的位子上。

西蒙·库珀和史蒂芬·西曼斯基的相互合作显得高效、谨慎、理性, 既融合了前者对欧洲足球详细而又微妙的理解, 也结合了后者老练的经济分析, 文字鲜活灵动, 他们证明了足球传统思想的局限性和影响体育出路的真实行为模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分析资料。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作为经济学家, 西曼斯基业务精熟;作为足球作家, 库珀则是一位天生的叛逆者, 他们无法接纳陈腐的东西。这个了不起的作品, 有待读者去发掘其价值所在。

创造高收益的阿米巴模式

阿米巴经营模式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独创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稻盛和夫将这套经营模式用于京瓷和第二电电 (KDDI) 中, 这两家企业后来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京瓷在成立之初只不过是一个街道工厂, 而KDDI与竞争对手NTT相比差了许多个量级, 从这个意义上说, 阿米巴经营模式是点石成金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阿米巴经营有三大功效:一、确立与市场挂钩的部门核算制度;二、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三、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阿米巴经营模式, 把现场管理、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企业经营最重要的领域全部涵盖, 这在企业管理实务领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中国, 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阿米巴经营感兴趣, 试图导入;本书因为解说畅晓、好懂易理解, 而成为导入阿米巴模式企业的必读图书。

轻公司

李黎和杜晨在《IT经理世界》上发表了一篇封面报道《轻公司》后, 迅速在传统行业及互联网行业产生极大反响, 无论是老牌的传统企业、创业公司、风险投资商, 都视这篇文章为新商业宝典, 甚至有业界人士评价, 这篇文章拯救了中国的电子商务。“轻公司”一词也在近几年频频出现在商业峰会和媒体上, 成为商业精英们讨论的焦点。其实, 对轻公司的讨论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领域, 而是在互联网和IT技术充裕的环境里, 对中国未来商业趋势的全景式解读。

刍议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泛读教学

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阅读能力,提升词汇掌握量、语感形成以及有效拓展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此,高中英语新课标对英语泛读专门给出要求,课件泛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高中英语泛读教学仍没有得到众多高中的重视,要么是照抄照搬大学泛读教学模式,要么是短期突袭,匆匆了事,没能够充分发挥泛读教学功能。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应有其本身的特色,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性阅读

其一引导学生领略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英语报纸的新闻标题为了起到充分挖掘、提示和评论新闻的作用,不仅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显要的版面引人入胜,还经常借助词法、句法、修辞等手段,以简单扼要、立意新颖、精辟动人的文字形式浓缩新闻的基本内容,担任出色的“向导”角色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英语新闻标题的长度一般在8~17个词之间,有的甚至更短,最短的只有一个词。按照英语语法的规则,一般现在时表示习惯性、经常性的动作,表示现在的特征、状态和真理,但新闻所报道的大多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为了让读者对新闻事实有新鲜、生动和现实的感觉,新闻标题中经常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或现在进行时来减缩新闻事实,表述己发生的事情。这样可使动词既传神达意又具时间感。其二引导学生领略英语报刊的独特文体特征。英语报刊无论是文章的风格还是语言的运用都有别于其他一般的英语读物,具有英语报刊的独特性。报刊英语的独特的文体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报刊英语的词汇特征。一般说来,英语报刊词汇中大量的词称为“新闻词语”,这些词语用在报刊中,具有特定的含义。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报刊英语用词力求新奇,广泛使用拼缀词、强调词(夸张词)、典故词、比喻词、借喻词、生僻词、理语俗语等。为了适应各种阅读趣味,唤起各类读者的亲切感,报刊英语广泛借用体育、军事、商业、科技、赌博以及文学、娱乐业等方面的词语。二是报刊英语的句法特点。为了精简句式,浓缩结构,常采用前置定语或名词定语。为了醒目,又节省篇幅,大量借助副词变化句式和使用倒装句式。而且为了使报道具有“最大限度的客观性”,报刊英语文体,广泛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从篇章结构上看,报刊英语文章采用“倒金子塔”的篇章结构。三是报刊英语的修辞特征。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报刊英语文章中还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技巧,如比喻、借代、仿词等,以产生明快犀利、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其三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报刊英语的新闻标题特点和文体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未知领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足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阅读的兴趣,然而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爱读,而且还要让他们会读。因此,要及时加强对学生阅读基本技巧的引导和训练,有重点地使学生使用某一项或几项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寻读,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同时,帮助他们克服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指读、出声读、心译等。

二、摒弃翻译式的词汇教法

传统高中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词汇的讲解主要是采用翻译的方法,学生逐渐形成了借助汉语进行英语学习的思维,产生汉语式英语,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的形成,阻碍了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开展泛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放弃这种学习习惯。高一开始,教师就要尝试采用英文进行词汇的解释,使学生由易到难地接受英语语言的环境,并且不断鼓励学生学习词汇时将其置于适当的语境中去,并尝试运用英语来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的想法等。由于高一学生刚从初中的英语学习中走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将初高中知识进行有机联系,使学生在精读课上学到的词汇继续用于泛读材料,尝试运用限时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速读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试着进行口头、书面的语言运用,可以试着采用转换角色述说、回答问题、缩写、续写课文等手段来加强练习;还可以试着按照阅读材料的风格种类,采用讨论法、问题法、串讲法等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泛读教学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词汇、句子以及语段,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英语泛读的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留充足的课余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来进行一些英语泛读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尝试鼓励学生每周开展几次泛读训练,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英语文章,例如《英语周报》、《李阳疯狂英语》、《英语世界》等期刊杂志,由于篇幅短小,学生可以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做好对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检查与监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及时记录阅读文章的时间、题目、期刊来源等内容,在课前1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提问等学习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故事概述等及时上交教师进行批改,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多加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做摘抄笔记,及时记录自己认为精彩、有用的词句篇等,并加强理解记忆、尽量背诵,形成自己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例如,读完《Who Moved My Cheese》后,学生有了一些感悟,教师让学生们写读后感并在批改后打印成册,供班级间交流。

总之,学生词汇量的增加、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系统了解文化差异都离不开优秀的英语泛读教学课程,通过广泛涉猎一些可读性强的英语资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英语语言的千变万化。由此可见,阅读材料吸引力强、阅读方法得当,英语泛读课程将变成一种身心享受,而高中泛读教育的难题就迎刃而解。在成功的高中泛读教育策略的指引下,高中学生在英语泛读学习中将更游刃有余,为学生进一步进行英语深造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书海泛读 篇12

粮价谁决定:食品价格中的经济学

本月主打

你知道是谁影响着我们盘中餐的价格和选择吗?生物燃料?石油价格?政策导向?气候变化?收入?汇率?投机?意外的变数?你可曾想到过——杂食店的热狗价格跟印度的天气有关?你的盘中餐跟伦敦北海和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价格有关?芝加哥餐馆里热腾腾的比萨饼要根据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来调整定价?粮价问题不是小问题——对冲基金是不是在操纵大宗商品市场?国际生物能源发展形势究竟是什么状况?国家政策博弈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本书作者从事粮食分析和预测已经长达20余年, 他将为读者首次揭开一个全面的食品链条, 既为读者提供消费和投资参考, 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媒体推荐

价格的变化总是有涨有跌。就当期货价格创下了最高纪录;6月, 玉米价格登顶;7月, 大豆价格也达到顶点。截人们逐渐相信粮食价格将在高位持稳至2008年10月末, 小麦和玉米期货价格与最高点相比跌幅超过50%, 大豆期货价时, 谷物和其他农作物的价格回落格也出现了类似幅度的深跌。5 2008年6月,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粮食价格指了。当今, 世界范围的交易者都在期数达到顶点, 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 该指数下跌了1/3。6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经货市场博弈, 他们针对粮食以及其他过了若干年的沉寂之后, 为什么粮食价格突然爆发式上涨, 然后崩盘?难道这仅大宗商品的当前价格和期货价格进行仅是一次性的短期危机, 或者在未来更加高昂的粮食价格以及高粮价带来的后果投注或者对冲筹码。2008年3月, 小麦将变得司空见惯?

互相帮助

成功的核心在于互相帮助,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团结互助的团队。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之父埃德加.沙因告诉您:如何打造超级无敌的互助型团队。书中仔细分析了帮助关系的互动性, 解释帮助关系中信任的重要性, 并举例说明施助者必须保证自己的帮助真正得以实施, 而受助者该如何接受帮助。作者使用自己在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作为例子, 进行个案分析。帮助是一门艺术,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曾遇到过, 想帮助对方, 但对方并不愿意的尴尬情景, 那么不妨翻翻这本书, 一定会有所收获。

黑石的起点, 我的顶点

这是黑石集团创始人彼得·彼得森非凡的生命故事, 他是一个真正的“巨人”, 是投资银行家、政治家、美联储官员、反对财政赤字的公众人士、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创始人。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科尼市的他, 8岁时就在父亲希腊餐馆的收银台前帮工, 大学毕业后25岁的他就做了市场研究公司Market Facts公司的副总裁, 后接受尼克松邀请, 出任总统国际经济事务助理, 被誉为“尼克松政府经济领域的基辛格”, 之后转任商务部长, 再之后又在危难时刻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解救了雷曼兄弟, 开始了他的投资银行家生涯, 后来他以4个人和40万美元创建了黑石公司, 并把它创建为私募巨头。

上一篇:有效力量训练下一篇:历史教学中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