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改革(精选12篇)
数学改革 篇1
摘要:本文从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对照的角度,对高等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提出了“一重一轻开放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见解.
关键词:一重一轻,教学模式,新课标
中学数学从21世纪初大幅度改革已10余年,然而,大学的课堂里仍按部就班的使用传统数学教材. 虽然有知名专家撰写规划教材,可也是换汤不换药,脱离不了旧的教材体系束缚,传统教材下的教学方法也占据大学课堂. 为此,我们将对中学数学的改革情况作相应的分析,从中探索高职的数学改革方法.
一、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分析
2003年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出台的中学数学教材,无论是教材内容、教学观念,还是教材的呈现形式、教学方法,都有着较大幅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为便于问题的讨论,下面我们以中学教学改革为例加以说明.
( 一)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 1)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充分的依据了中学数学教学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数学的内容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并对“有价值的数学”,“必要的数学”做出了科学的界定和选择.
( 2) 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数学特点. 注重了各领域之间的联系( 学科内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实际生活的联系) . 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即,在教师指导下,概念让学生去概括,定理让学生去发现,解题方法让学生去总结.
( 二) 教学内容的构成
《标准》提出: 中学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等,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做数学”,具体地说来,新教材作了以下处理:
( 1) 将数学内容分为四大学习领域 (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 ,6个核心(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然后根据新的教学观念展开.
( 2) 教学内容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删,即: 增加了现代公民必需的而又十分重要的知识( 如估算,概率统计等) ,删去那些偏繁难,而对现实生活用途又不大的内容.
( 3) 教学内容综合化. 在内容的选择上,新教材不刻意追寻内容的完整和体系的严格,而是强调了“对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 4) 教学内容过程化.《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遵照这一思想,新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十分重视“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
( 三) 教学方法的变革分析
国家实施新课标后,在教学改革中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有下面几种模式: 讲授模式,发现模式,自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讨论型教学模式,“再创造”教学模式. 教学中出现的多种教学模式多数是由基本模式交叉或变形组合而成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高职现有数学教学分析
( 一) 教材分析
现行高职的教材不统一,有些高职采用自编教材或讲义,有些高职采用其他高职著名专家所编教材,同门课的教材种类繁多,标准不统一,各个学校的要求也不一样. 教学内容都是千篇一律的“定义———定理———证明———例题”的结构. 高职的数学教材没有对生产和社会中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起到很好的作用,各科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应用性也体现得不够明显,知识体系过于抽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 二) 教学模式分析
一般职业院校的数学讲台,无论是讲师的讲解,还是教授的阔论,都是千篇一律的“定义———定理———证明———例题”的教学模式.
( 三) 现行高职数学弊端分析
( 1) 传统模式占据讲台,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 2) 重理论,轻实践,轻创新.
( 3)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以书本内容为主,枯燥地讲授数学理论知识.
( 4) 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高职高等数学“一重一轻开放型”教学内容体系探讨
( 一) 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
高职的教材要求通俗易懂,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便于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为此,对于教材的编写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高职数学教材应打破传统教材中“重理论,轻应用”的模式. 具体来说,采取“重概念及应用,轻推导”的思想,提倡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去概括概念,并注重学科知识间、与其他学科间、与生活间的联系. 目前中学教材的教改成果,大学予以借鉴,从而找出更合理,更科学的改革方案.对于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材,应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淡化传统高等数学中理论论证过程,注重数学知识在该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 二) 改变传统课堂封闭式讲授型教学模式
改变教学手段,提倡从基础概念出发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 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改革 篇2
课后,我的感想很多:
经验:第一次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变成了配角,学生真正成为了主角,学生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交流展示问题,各环节做得都很好,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很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踏实的,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得来是印象深刻的,效果远远高于老师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解放了老师,更解放了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团队意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解放了老师,但这对老师课下要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课下的老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这样的改革会使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的提高。
不足:没有一堂课是绝对完美的,第一次尝试,第一次在普通班做这样的课,第一次有那么多老师听课,课堂上的我对时间的把握出了一点问题,开始的复习引入阶段用得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问题探究没有解决的太好,最后的时间显紧张了,另外我在课堂中的点评还是有点多,可能是一下子无法摆脱满堂灌的束缚吧。
数学改革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做数学 改革 措施
一、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初中数学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迎来了更严峻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所谓“做数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的特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因素,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开展“做数学”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相连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做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有效运用“做数学”开展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好老师。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探索和发现,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而“做数学”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和收获知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巧妙借助“做数学”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时,对于(X-1)(X+2)=70的求解讲解过程,很多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先将方程式去括号,得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形式的式子,然后再用常规方法解答。这种教学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仅仅只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解和思考,学生只是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步伐解题,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这样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其实,老师可以运用“做数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首先,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概四个人,让小组的组员互相讨论和探索,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且比一比哪种方法最简便高效,最后找一位代表将小组的想法和意见分享给大家,看看哪个小组找的方法最好。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投入到小组讨论中。老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要留心学生的表现,并且对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及时地给予讲解和引导。最后,老师要对每一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做得好的地方要表扬和鼓励,不对的地方要及时纠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为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养成。
2.借助“做数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科教学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运用“做数学”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拆项消元法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拆项消元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应用,老师可以采取“做数学”的方式展开教学。先在黑板中给出一个较为复杂的分式,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发现式子当中隐藏的规律或拥有的共同的分式,然后将其改写成拥有相同分式的式子再进行约分简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
3.借助“做数学”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做数学”的学习方式,就是注重实践的过程。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做数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身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比如,老师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点,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動,让学生独立或者分组合作完成。例如学习数据的收集和表示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收集一些数据,如车流量等,并且尝试对数据进行整理。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做数学”的学习方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的有效实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学工作者对相关理念正确解读和理解,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探索,不断尝试和总结,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做数学”和教学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黄加亮.浅议“动手做数学”的优点及在教学中的实施[J].语数外学习.2013.(12):73
[2]王营军.“动手做数学”的优点及在教学中的实施[J].教学实践.2013.(6):52
数学学习与数学课程改革 篇4
学习的本质问题,则是各种学习理论分野的焦点,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行为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在行为派看来,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在认知派看来,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
对数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学习实质的不同看法,给我们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增加了难度,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教育目标在数学课程规定的范围内,由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倾向的变化过程。这里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学生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数学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动机等等。
1 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学生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2 数学学习的类型
中小学学生究竟进行什么样式的数学学习?回答这一问题,对揭示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组织教学、数学课程建设等等都很有意义。分类标准不同,看法各异。如按数学学习的内容分:1)数学知识的学习;2)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3)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按学生认知活动水平的层次分:1)数学符号学习;2)数学概念学习;3)数学原理学习;4)数学运用学习;5)数学问题解决学习。按学习的性质分:1)获得数学知识经验的学习;2)获得数学学习机制的学习,即元学习。
3 数学课程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如果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数学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实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源于成熟与学习。成熟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和潜能的支配,学习则是个体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的教养和境遇所影响。学校数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在这种环境中起着“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
3.1 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育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在初中二年级时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3.2 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数学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必须与大多数学校的多数学生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一致,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直观、易懂,虽然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
3.3 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
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应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数学认知方式、认知结构、学习过程的心理特征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持数学科学所具有的严密和统一性,处理好“数学学问逻辑”向“学科数学逻辑”的转化,实现数学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的和谐统一。学生数学学习的类型是多样的,课程体系的编排,某一区段的组织不妨按认知水平,从低向高,依次以概念、原理、运用、问题解决学习为序列。学生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应注意课程的螺旋式发展,同时,数学课程编排中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数学意识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其数学学习提供动力。
摘要: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 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已成为中小学学生人人面对的一门重要课程, 因此, 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课程的内涵及彼此的关系, 显得极为重要。
数学教学改革研讨论文 篇5
1.1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
几十年来,关于应试教育的优劣得失的讨论在我国教育界已经反复进行过无数次.毋庸讳言,它造成了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从而造就了很多应试知识的巨人和常识的矮子,素质教育也提倡了很多年,不过学校里教的大都是脱离当代生产生活的课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常识与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严重欠缺.学生大都被限制在课堂里多年,眼界不开阔,知识面打不开.在从事数学建模活动中,这样一种状况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例如批处理机,储油罐,学生没有直观感受,缺乏形象思维的辅助.又如关于旅游与生态保护等相关课题,地方高校的很多学生对于外省的不同于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生态特点缺乏了解,在设定一些值域的参数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与现实情况出入较大的问题.例如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口诀,全国学生大都耳熟能详,但是这个节气歌其实大致只是对黄河流域中的华北平原、淮北平原的农业生产有参考作用,生长于斯的地方高校学生可能大部分对华南、西南等地的.气候特点缺乏实地考察经验,在设置建模温度、湿度参数时就可能出现较大的错误.但是这些尚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和查阅资料弥补,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是,随着高考年年扩招与一些条件优越的名校甚至国外高校抢夺生源,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问题是比较可虑的.我们并不认为高考成绩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从入学后的表现来看,地方高校历年招收的新生往往的确有数学底子较为薄弱的现象,而且学习较为被动,从前高中时养成的缺乏学习兴趣的习惯尚未得到解决.而数学建模活动需要积极的探索精神.对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是人类科学进步的根本动力.
1.2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
通过调查和走访我们发现,很多高校的数学建模课程的上课形式依然沿袭着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而学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的传统数学课形式.表面上看,完全符合高校教学程序的要求,秩序井然.但是,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十分不利的.数学建模所针对的是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需要予以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用战争来比喻的话,人类历史上历次重要战役中取得胜利的一方几乎总是使用了新方法、新战术的队伍,而不是墨守成规、死捧兵书教条的队伍.所以数学建模的上课方式不应该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备好教案、上课认真,学生上课守纪律、作业完成就万事大吉的,表面的漂亮无益于数学建模启发性环境的营造,无益于应对新问题、新挑战.
1.3数学建模的前期基础课程不足
正因为数学建模对学生的综合数学修养要求很高,所以学生在进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之前,应该具有最优化、图论、数学软件包的使用、神经网络、数理统计、模糊数学,计算方法、微分方程、层次分析法等相关的基础[2],这些可以通过“短课程”或讲座来进行教学,所使用的学时不需要很多,只要启发性的教会学生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即可,但是在某些地方高校的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中,学生往往是被赶鸭子上架,临时抱佛脚的恶补相关知识,这样恐怕还是相关教学主管的应试教育过关思维在作怪,也与课程设置的机制僵化有莫大的关系.
数学改革 篇6
一、国外小学数学的发展趋势
(一)重视数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浅显易懂,可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发达国家首先意识到了这一关键点,都非常注重数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比如荷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将所有的小学数学课本实现了数学教育思想编写,重视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通过实体化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基础的数学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调学生为主。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在学校与教师共同学习只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过程当中获得的方式方法才是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如英国就是将数学大纲列出来,然后把某个水平设为出发点,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有针对性,也便于教师进行组织,可以让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达到学习目的。教师还可以布置开放性的课题,来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接触更多的内容,达到意想不到的目标。同时,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观察记录,对每个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以帮助他们达到要求。
(三)把自我思维解决问题作为核心。强烈的思维活动是学习数学的关键,问题解决不仅仅是使用死记硬背来的知识解开一个个问题而已,进行自我思维活动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举一反三,在实践当中获取和构造数学。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挑战”无所畏惧,可以在遇到问题时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解决它们。
二、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扩展教学内容,增加内在联系,删减无用内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适当摒弃复杂的数字计算,把简单的心算估算方法教给学生。在教学改革当中要让学生首先了解到数学对生活、对国家的用处,同时要增强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题目进行多样化改革,比如将文字题目改为图表等形式。这样既能提高数学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创新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中之重,运用简单的计算以及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出现的各种新型问题了。在基础教育当中,我们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使用教师教授的方法来解决课程问题,而且通过自己动脑来想出新的方法来解决它们。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不是只会解出试卷问题的“高分低能”的人。
(三)鼓励学生多思考。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在他们成长的时候,小学教师不应当遏制他们的发散思维,反而应当鼓励他们多进行奇妙的思考。教师讲授的只是固有方法,学生们想出来的往往更具有多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积极地讨论,强化理解、判断、合作能力,在互动当中学习数学知识。
(四)提高教师质量。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当前的教学主要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仅仅用来解决有限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才能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讲授清楚。但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水平还相对较低,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够深刻。
数学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数学,改革,效果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21世纪将要求更多的技术应用型的人才。因为随着大型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壮大,他们更需求一大批一线熟练技术工人和操作能手,而此种类型人才恰是技术院校的培养对象。因此,我们要培训出适应市场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明确各课程的改革方向后,更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用人才。
目前数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出要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技校专业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然后按制定的计划进行授课,每个内容的讲授思路是由教师事先备好的,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通常采用教师讲解、举例、学生练习、分析错误、改正错误、总结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方式。
每堂课都按计划完成,造成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缺少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环境、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并且学生之所以选择在技校上学,处于社会的影响,一般都存在自暴自弃的想法,对于学习上不负责任,更有甚者出现了不学、厌学等现象。对于在这种只管教不管懂的“灌”与“练”的教学方法,更使得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自觉性较差,从而导致所学的知识也不牢,慢慢地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厌倦[1]。
第二,教学改革实践存在的问题。
旧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学生知识结构面窄,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情况与未来的发展很不适应。如:指数、对数函数及图象性质等内容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很不协调;也有一部分内容出现了较大的超前性,如: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数列等章节,这些内容如果在使用前讲授产生的效果会更好,也不会造成前后知识连贯不起来的现象。
面对当前生源萎缩,竞争激烈,毕业生就业难的市场,欲要在艰难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的话,唯一出路是:技术院校必须深化改革,抓住机遇,根据社会的需求,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为学校创造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办出自己特色的数学教学,应采用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观念、改革数学教学大纲
教育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时代的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个体和群体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的看法,以各种教育观点为表现形态[2]。
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技术院校的教育必须进行大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以教材为主,不论其内容适合不适合,内容是否超前等情况,均以已制定的方式要求学生,这种教育观念显然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更新这种旧的教育观念,以适应社会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
指导教学大纲的改革:首先,删除不实用的内容,如:指数、对数函数及图象性质;调整章节的教学顺序。然后,将教材中同类的数学理论内容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点模块,每个块都列有要求掌握、理解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内容、要求了解的内容、选学的内容三个方面,原则是以够用为度。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习题也进行了分类,必做题(属于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应用发挥题(属于举一反三类型题),了解题,选做题(属于潜力题)。最后,增加对不同专业数学教学的要求,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课程和课时安排,目的要学生分专业掌握数学的不同层次。
2 改革数学教学的方法
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探索与社会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
首先,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身试法的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的大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并不是学会做题,是学会一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一旦形成,用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以学生为中心,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即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因为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单方面地灌输知识的凝固死板的简单过程,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完成教学计划,并不断创新的合作活动过程。
3 改革数学考试的方式
以往数学考试基本上是闭卷试,因为教学计划中将数学定为考试课,作为技校数学教学考查的内容很少,且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既要培养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会运用其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发挥其潜在能力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且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来说,显然很落后了,它达不到考核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现在的闭卷考试中,存在大量的作弊现象,有些学生平时基本不学,不看教材根本不会答题。
因此,应该改革数学原有的考核形式,采用闭卷试、开卷试、大作业等综合形式,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计算器。不同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不同,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4 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同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具有很高的理论专业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良好的心态和钻研的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有崇高的思想品德,教书育人的思想,能严格要求自己,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教师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并在教学中认真负责,不断地总结经验,将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5 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抓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随时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学生的工作,将犯错误的可能性扼杀在萌芽中,教师要充分爱护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营造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另外,学校的图书馆面向广大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从这里既学到本专业的知识又学到其它更多的东西;学校的微机室也进行开放,便于学生学习电脑操作,这是当今社会必备的一项技能。我们的教学计划中针对各专业设计了多项学生必须完成的技能等级证,一专多能,便于就业,学校为各技能培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当考虑到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只要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完善,将会得到完整的改革方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S
参考文献
[1]郭东岐.教师的适应与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唐丽.中等专科数学教学改革探讨[N].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数学建模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篇8
一、高等数学对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机械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理工和经济学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掌握专门技能、解决工作实际中的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同时掌握一门专门的技能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唯一目的, 高职学生应该具有相应学历层次的文化素养。高等数学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分析能力、综合与推理能力, 为高职院校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培养继续学习能力打下重要基础。
二、数学建模及其特点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关系式、数学命题、图形、图表等来抽象和简化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学建模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接受实际的检验, 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20世纪60和70年代数学建模开始进入一些西方国家大学, 我国在80年代初将数学建模引入课堂。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现在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各种形式的数学建模讲座。数学建模的题目一般来自于工程或管理科学经过简化的实际问题, 题目并没有要求参赛者有很深的数学知识, 也没有严格的标准答案。参赛选手需要熟悉常用的几种数学软件包, 具有较强的数学翻译和计算能力, 创造性的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数学建模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 担负着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的高级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正在加大专业洗牌力度。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不仅要体现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发展需要, 还要注重学生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能力培养。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学生专业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 还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不单是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 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然而, 职业教育的数学教材多是参照本、专科数学课程设计, 数学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 缺乏高职院校鲜明的“应用型”特色。不少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有的还局限把数学看成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工具, 忽略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至于高职数学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 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抑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现象和事件相结合, 是一个创造解决问题的过程, 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数学建模可以最大限度的测试学生数学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从而找出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进行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 找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的数学教学改革模式。鉴于此, 许多的高校将数学建模课作为必修课, 并组建数学兴趣小组, 建立了大学数学建模室。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建模的创新性符合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 可以借鉴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 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之中。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讲授方式,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数学建模小组。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将数学知识理论体系划分为各个不同的教学模块, 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找出实际应用案例, 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生动的案例潜移默化的传授数学知识。案例教学法主要分为案例讲授法、案例讨论法、案例辩论法和案例练习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使案例与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 构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参与意识, 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提出, 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被提到一个国家战略高度, 职业教育也越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学校, 在专业教学改革等各方面仍需为适应市场需求为进行不断的探索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陆峰.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23 (2) .
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9
一、职中数学教学目的
职中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 职中培养的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劳动者, 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特性。对于数学教学目的的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提法, 强调不同的重点, 但是基本上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功利方面, 其中包括社会一般需要、个人就业需要等方面, 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重视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对其它学科发展的影响。第二, 素质方面, 其中涉及数学思想品质的养成、科学方法的训练、公民心智素质的提高以及数学对其在形成世界观、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能力, 但这些知识和能力不具有遗传性。帮助人们掌握前人认识的成果, 并学习改造世界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 就其内容来说, 传授的是与农业、手工业、建筑、生产、生活直接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如作为教科书的《九章算术》, 所收入的246个问题都是生产、生活中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界最流行的口号是“问题解决”, 也就是要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这表明数学教育的功利性目的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现在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 现代生产直接依赖于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素质。数学教育肩负着为科技服务和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使命。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职中的学生来说这些个性品质比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认为:人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 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生。
综上所述, 职中的数学教学目的应该是:按照学生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 使学生掌握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基础知识, 并形成基本技能, 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和处理问题, 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运算能力和图形识别能力,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职中的数学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职中的数学教学目的, 在职中的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实用性, 增加灵活性, 提倡“问题解决”。
现行职中的数学教材, 基本上是采用了普通高中数学教材的乙种本或由普通高中数学教材改编而成。这样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学不好, 学了也没多少用的局面, 而现实生产和生活所要求的许多有用的数学知识教材中又没有, 应当通过数学学习和应用培养起来的数学意识和相关素质也没得到培养, 学生的许多宝贵时间被用在大量人为编造的数学问题和繁杂的数学运算与证明技巧上。以至于职中数学教育效益低下。
改革职中的数学教学内容, 应打破传统的初等数学体系, 要大幅度地删减那些人为编造的数学问题和繁、难而用处不大的数学内容, 增加概率、统计、向量、矩阵等用处广泛的数学内容以及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总之要注重内容的实用性。
增加灵活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灵活安排所学内容, 还要在教学中留出机动时间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毕业后的去向灵活选择教学内容。职中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社会生活的工作实践, 他们需要的是为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问题而必备的数学知识, 因而没有必要让学生学习那些只有数学家才需要的数学内容和偏题、难题。在生产及生活中, 成本、利润、投入、产出、效益、储蓄、货款等名词已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词汇;住房体制的改革, 使买房不再是陌生的事情, 其中所涉及的买还是不买, 分期付款还是一次付款等都需要权衡利弊, 作出决策。以上所说的各种活动, 无一不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各行各业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就更多了, 只要熟悉我们的工作过程和内容, 就一定会挖掘出与数学活动有关的内容, 充实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的口号是美国1980年提出来的, 从80年代到90年代始终是数学教育的中心问题。有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甚至是无唯一解答的开放题, 它反对“单纯模仿”, 更多的是从问题情景出发, 构造数学模型, 提供数学想象, 伴以实际操作, 鼓励发散思维, 诱发创造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补充和编制一些能引起讨论和有实际背景的题目。例如在讲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可补充已知m
三、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就是要把数学教学从“教师以板书、讲解为主, 学生以听讲、做题为主”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来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 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规律并用以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 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数学教师充分了解数学教育与发展, 学生的学习心理, 树立起数学教育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思想。数学教师还应学习、研究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了解国内外教改实验已证明为有效的各种现代教学方法。掌握电化教学、计算机编程与操作的技能。
小学数学学科评价改革 篇10
一、转变评价观念
我们开展评价活动的目的不是为评价而评价的, 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变应试教育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 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既要打基础又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其次, 我们要彻底改变不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再次,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中, 要让全体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体现课程改革标准与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学生作业的评价
在作业批改中, 我采用“等级”加短语的评价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对一些优秀学生, 采用“优秀”、“真能干”、“真聪
明”、“思维敏捷”、“解法妙”、“胜不骄”等简短的激励语, 肯定学生的成绩,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激励他们继续奋发向上。
2、对各方面都一般的学生, 采用“良好”、“进步真大”、
“成功了一半”、“争取再努力”、“细心些好吗?”、“再想想”等深情惋惜语, 这样可以调整他们的心理差距, 激励其不断进步。3、对一些能力较差, 但非智力因素的学生, 采用“中”、“需努力”、“多动脑筋好0-57”、“书写认真, 如学习赶上就好了”、
‘再检验一下好吗?”、“如果把字写得端正些, 那该多好?”、“大都看到了你的进步, 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你能赶上大家”等和暖的语气, 并及时抓住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可以起到提醒、鼓励的作用。
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批改, 我发现学生的作业一次比一
次做得好。由此看出, 作业批改中的“等级”加“短语”评价, 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 树立信心。
三、学生成绩综合评价
落实素质教育就要改革小学考试, 不以单一的一张试卷给学生作终结性评价, 才能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 确立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教育质量观。我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 采用期末成绩与素质成绩综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即统测成绩占50%, 素质测评占50%。其中, 素质测评又分为口算能力占15%, 动手操作能力占10%,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占l5%, 创新能力占l0%的测评方法。其特点:一是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与全面性, 二是与一张试卷进行终结性评价相比更合理、更科学。具体做法是:
1、口算能力的测评:
要求高段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60道口算题;低段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50道口算题。其中有一步计算的口算题, 也有两步计算的口算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口算方法、口算技能、口算速度、灵活的算法。对比之下, 这种测评显示了它在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方面的优越性。
2、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评:
我从补充应用题中所缺的条件或问题、看图编应用题、实际操作演示、依据题意选择正确算式等方面进行测评。如:根据题意把应用题中缺少的条件补充完整:“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4个排球, ------------------, 买两种球一共要花多少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有创新, 学有创新。
3、动手操作能力的测评: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为使学生能直观地去认识那些简单的教学形体, 了解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真实关系, 我充分利用学具、教室、操场、学习文具等。采用画一画、量一量、拼一拼、摆一摆、分一分的测评方法。如, 要求学生量出铅笔的长, 量出课本的长和宽, 用学具盒里的平面图形成各种图案。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及灵活的思维能力。
4、创新能力的测评:
我采用找规律巧算及一些开放性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评。这些题目常常有多种算法、多种答案、多种变化。如:请根据应用题中的条件补充多个不同的问题, 再列出相应的算式:一个工程处修筑一条长2000米的水渠, 第一期工程修了全长的30%, 第二期工程修了全长的40%, ——---------------?开放题与封闭题相比, 更能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述对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的优点是: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又关注其学习结果。评价形式是多方面、多样性的, 既反映了学生智力水平及能力的高低, 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能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全面的发展,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精神。
小学数学命题改革初探 篇11
一、情感互动,沟通心灵
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因此,考试命题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试卷充满人文关怀,使试卷成为学生与知识互动对话、心灵交流、情感沟通的载体。那么,如何在考试命题中落实这些要求呢?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
1.以生为本,设计温馨的卷首语。
一句亲切的话语,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以百倍的信心,迎接新的挑战。例如,低年级的卷首语是:“数学乐园学问多,比比谁的本领高。加油吧!”中年级的卷首语是:“亲爱的小朋友,欢迎你到数学信心站,只要你用心采摘,相信你会满载而归!”高年级的卷首语是:“亲爱的小伙伴,时间荏苒,一学期就要过去了,相信在你的智慧树上。早已结满了累累硕果。”毕业班检测试卷的卷首语是:“同学们,在即将告别母校之际,请用诚挚和智慧回报六年来悉心培育你的老师与父母,相信自己,好好表现吧!”学生读题的热情与勇气,使考试成为学生一次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二、贴近生活,注重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会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引起积极思维,主动完成任务,同时心情也会比较愉快。所以,在命题时要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算一算,试卷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例2先把长方体图形画完整,再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m)
四、增设附加题,发展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命题时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灵活、巧妙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如附加题等。增设了附加题,很好地弥补了学生能力上存在的客观差异,给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究空间,促进他们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如六年级毕业班检测卷的附加题:陈老师去复印店印两页资料,一页资料要印12份,一页资料要印30份。根据下面的价格表,陈老师怎么印比较合算?(通过计算说明)
这样的试题有利于鼓励学生自觉拓宽数学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这样的试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五、命题中应注意的问题
试题应该清楚地提出一个单独而明确的问题,不该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带问题,即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第二个问题的已知条件。这样学生一旦第一个问题解答错,即影响第二个问题的解答,会降低得分率。
难题不能集中分布在大题中,应分散在各小题中。如有10分的难题,应分散在填空、判断、选择等部分,分值各一二分,每道难题的分值不超过五六分。
一册或一二单元的各知识点的分值比例要安排合理得当,应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时间和分配比例,对检测的内容赋予合适的相对比重,该比重是测验试题数量、测验时间、分数分配的依据。
所有试题均应避免重复现象,并在无碍清晰度的条件下,尽可能地简洁;避免提供正确答案的线索。
数学改革 篇12
高等数学在高等教育培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探讨高等数学的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学科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的学生在社会需求的竞争中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继续深造的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对于高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内容多、负担重、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一直困扰着高等数学的教学。特别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瞬间就变成了大众化教育,到目前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达到普及高等教育的程度了,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用功程度等均在下降,这些问题在一般的本科院校中尤为突出。而且由于高等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一些对数学要求很高的工科专业如金融工程、管理科学等专业的学生,由于高等数学没掌握好直接影响到他们专业课的学习,从而最终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数学建模课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手段来解决各种实际间题而数学实验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是指从问题出发,借助于计算机和数学软件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发现和验证数学规律。尽管两者的教学内容、目标可能稍有不同,但两者的课程目的是一致的,都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从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数学实验的教材来看,里面包含着大量数学建模的内容,这是因为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时包含从问题到数学形式的一个建模过程而数学建模教材中数学模型的求解往往离不开数学实验中数学方法和数学软件,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人为将两者强行隔开,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将以前分开开设的数学实验、数学建模两门课整合成一门课,取名为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国内有些大学也都这么干了,使用的教材如文献。
1 数学建模的推动作用
数学实验的开设就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实践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结合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进行实验,动脑动手,激发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正是如此,数学建模课程从诞生以来,就以其与传统数学不同的教学方式在高等数学教育中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这门课,面向的对象不仅有理工科专业,而且包括经管甚至一些文科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自己感觉到需要多方面的数学知识,需要掌握应用数学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数学软件的编程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主观能动性得到好的发挥,所以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已成为一门极具活力的新型的数学基础课程。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以体现数学建模的推动作用:
1.1 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既然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严格坚持标准不降低。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函数论:包括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等。主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优化分析奠定基础。代数几何:包括解析几何、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经济学的规律打下基础。概率与统计: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主要培养学生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不确定环境下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奠定基础。应用数学:包括数值计算、运筹学、数学建模等。主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我们严格把关采取有力措施。教材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材;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认真负责的教师授课。在数学基础的要求上要强于一般师范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更要强于新办本科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有更强的发展后劲和创新能力。
1.2 加强优化类及应用性强的课程
最优化方法体现在将数学方法应用到经济、管理的实际中去,也能很好地体现“经济数学”的特点。财经类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别是“经济数学”方向要开设运筹学、数学建模、图论与网络优化、模糊数学等课程,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加强计算机语言和软件类课程
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必须解决好计算、模拟等问题,然后才能对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模拟等一些列工作必须要用计算机来解决,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编程能力和使用软件的能力。加强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特别是C语言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学软件Matlab与Mathematics、优化分析软件Lindo/Lingo等、统计计量软件SPSS与Eviewis和SAS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依托并且互相支撑的,其中“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是最重要的,是数学建模的推动作用高等数学的灵魂。
2 数学建模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
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外,我们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开设了开放性的实验,给学生提供学习应用软件、提高编程能力和建模能力的条件和平台。我们还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合肥市、本地或者学生的生源地的统计部门、投资机构、企业和公司进行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撰写实习报告和实习论文,主要目的是通过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下转第123页)(上接第25页)在校期间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的比例在全校各专业中领先,一些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的科研资助,不少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
总之,我们要重视数学建模的建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全面提升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数学修养和数学素质,通过数学建模的力量极大的推动高等数学的发展和改革,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S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规范[J].高等理科教育,2000年第3期(总第31期):2-5.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5(3):4-9.
[3]杨桂元.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的教学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2,18(6):13-17.
[4]李大潜.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5]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9)[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