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专业(精选12篇)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管理人才, 据教育部的调研显示, 目前, 我国所需管理人才约1000~1300万人, 而且以10万人/年的速度增长, 但在读的管理类学生却只有102万左右, 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正常来说中职企业管理专业应该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但各大中职院校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却呈萎缩状态, 招生人数逐年减少, 众所周知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线, 生源的萎缩直接威胁到企业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 社会急需管理专业人才, “出口”畅通;但另一方面, 职校, 管理专业的招生人数却逐年减少, 生源“进口”逐渐呈枯竭之势。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中职学校的企业管理专业存在以下的不足。
1 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 教材欠实用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当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就业教育, 主要着力于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技术人才。但当前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根据办学形式随意设置或更改课程;课程设置没有结合社会实际;文化课和专业课, 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外, 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 为了招生或者某企业的暂时需要, 随意增减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教材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随便订购使用教材, 使用超越中职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范围的教材。这些课程, 一般都有10门左右, 它们相互交叉、但又相对分割成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从事这些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 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 各讲各的专业课程, 而且他们大都缺乏实践经验,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注重本学科的理论教学, 缺乏专业知识与具体操作实践的沟通与联接, 教学上照本宣科, 忽视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
2 设备、师资跟不上专业要求, 学生的实操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很多新行业应运而生, 各职业学校对市场的热门专业也趋之若骛, 有条件要上, 无条件也要上, 由于新专业仓促上马, 因此在教学设备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不符合新专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由于经费不足, 许多学校实训设备的投入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 实训设备落后, 即使有新设备, 也是数量严重不足, 为解决这一窘况, 许多学校通过减少实训时间和使用替代材料, 一切从简就陋来解决问题, 结果学生实训操作时, 只能轮换。以上的种种原因, 造成了学生实训效果不理想、专业能力难以保证的后果。同时师资队伍不但人数少, 而且跟不上社会形势, 既有专业理论, 又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不足, 刚步上教坛的老师难免缺乏实践经验, 但使用企业一线技能人才任教又往往存在不善表达的情况。这样势必难以保证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
3 就业不理想
抽样数据显示, 2010年对中职企业管理专业的500名学生通过书信调查问卷和班主任电话访问相结合的形式做了一个调查, 结果显示当年就业人数为458人次, 就业率为90.2%。而对口就业人数为123人次, 对口就业率仅为26.9%。从而可以看出, 学生就业不困难, 但对口就业的不多, 就业的学生有70%以上所从事的工作与企业管理专业无关。同时调查数据显示, 毕业生大概1/4月薪不足1000元, 有45%月薪在1000~1500元之间, 有24%月薪在1500~2000元之间, 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不到10%的学生。就业是衡量专业建设能否持续的重要标志, 企业专业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 自然影响了下一年的招生情况, 也就威胁到企业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 究根结底在于很多中职学校的企业管理专业缺乏合理而严密的专业开发流程。所谓专业开发, 是指以市场导向 (就业导向) 为原则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实施职校老专业调整改造以及新专业开发的一个系统运作过程。专业开发是职校办学的核心工作, 专业开发的优劣决定了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要想让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 那就必须在专业开办之前建立起一套完整而严谨的专业开发流程,
该文提出的中职学校企业管理专业开发流程是在参加了香港职训局的研修班, 借鉴香港职业教育开发新专业中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之后总结而成的。新专业开发流程的步骤是: (1) 成立专业可行性研究小组进行数据搜索。所谓可行性研究 (Feasibility Study) , 就是以调查为前提, 利用市技术分析、市场分析、国民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 对各式各样投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进行综合的评价。论证的依据是调研报告。也就是说中职学校在开办新专业之前必须进行遵循以下方法成立专业可行性研究小组调研分析该专业是否可行。
(1) 成立可行性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包括学术 (教育) 界专家、学校本专业的专家、学校其他专业的专家、行业代表。 (2) 拜访企业、商业界、专业团体搜集相关资料。 (3) 搜集统计数据把握政府发展方向, 收集报章招聘等资料。便于设定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4) 搜集市场相关专业资料, 例如:招生人数、级别、课程、内容等。以便于设置专业作为参考。 (5) 约见专业团体, 例如: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以及广东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 (6) 搜集大学开办相关专业资料, 以利于作为借鉴。
(2) 根据搜集的数据进行可行性研究。研究的范围包括: (1) 对企业管理专业的需求。根据搜集的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数据以及现有市场的可供应量去确定该专业成立的可行性, 并根据雇主、商会、专业团体的意见确定本专业如何配合社会的需求:即定好专业的培养目标。 (2) 由该学系 (专业组) 或院校开办此专业的理据。分析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该专业人才的供求状况以及本院校所具备办好该专业的各种条件。 (3) 毕业学生的就业前景。 (4) 收生的标准。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 设备配置情况来确定。 (5) 升学途径。即研究学生毕业时需达到什么能力标准, 能拿到哪些技能证与学历证, 是否能继续提升能力与学历。 (6) 课程内容。根据培养目标以及雇主、商会、专业团体要求本专业学生达到的能力标准确定课程内容。 (7) 与其它专业的公同性。以免造成同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专业设置趋同, 造成学生毕业推荐时竞争激烈。 (8) 针对以上方面分析学校现有的情况让雇主、商会、专业团体进行评议。 (9) 研究其它教和学的相关特点。根据这两个步骤确定新专业可行或不可行, 如果可行就进行第三个步骤。
4 进行专业和课程设计
专业和课程的设计也必须由学术 (教育) 界专家、行业代表、学校该专业的专业带头人、该专业的骨干教师结合社会需要, 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 学校的现状、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徐国庆.职业教育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2
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通过行政管理人员的努力,依据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使企业与员工、部门与员工、企业与部门之间、部门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的关系,使整个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成为一个高速并且稳定运转的整体;用合理的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终完成公司目标发展任务。
企业行政管理培训是围绕企业行政管理内容而展开的。
一、企业行政管理培训的目的:通过行政管理培训,使受训人员了解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明白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懂得怎样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提高基层行政工作能力,提升行政风险管理技能,学会如何调整心态及自我管理,逐步成为合格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
二、企业行政管理培训的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部分参考了广州管理培训的相关课程资料,具体的培训内容,以培训讲师的实际上课内容为准。① 企业行政管理规划。1.企业行政管理组织设计及原则、行政组织的重要性和关联性。2.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计划的内容、计划制订步骤、计划的实施与总结。② 行政人员的职业形象。1.外在形象及服饰的重要性。2.对行政人员的形象要求。3.行政人员着装原则。4.行政人员的礼仪规范。③ 企业秘书与助理。1.接待、电话及办公室仪礼。2.礼仪与应对技巧。3.秘书或助理的工作职能、岗位职责。4.一般行政事务处理、辅助管理能力、独立管理能力。④ 办公室事务管理。1.办公环境选址原则、内部设计。2.企业行政办公人员的主要日常工作。3.企业行政办公人员日常工作的特点和作用。4.企业突发事件预防、处理。⑤ 公文管理与写作。1.业公文的管理原则。2.业公文的管理:发文、处理公文、请示与审批、制作公文、整理与保存公文。3.企业公文写作的类型、行文规范及特征。4.企业文书、书信的分类及写作方式和技巧。⑥ 会议的组织与管理。1.会议的作用、会议的种类、组成要素。2.企业行业的筹备。3.会前准备、会中事务、会议的控制、会后工作。4.会议管理的技巧。⑦ 企业行政管理沟通技巧。1.沟通的作用、意义、程序。2.内部沟通的方法和技巧。3.沟通的原则:尊重、欣赏、换位思考、知己知彼。⑧ 印章管理培训。1.印章管理流程及细则。2.印章使用范围。3.印章使用申请、审批、登记。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式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训练
一、重组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教学用书上的语言表达方式大多是说教式。如在介绍管理概念时,许多教材都是按照什么是管理、管理包括哪些内容、管理有哪些类型等来编写的。这从理论编写角度看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按这种程序教学,学生因为没有实践管理经验,就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只能被动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住重点基础理论的讲授,首先用系统方法组织教学内容,然后讲其基本点、发展过程及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组教材内容是一项工作量较大、较复杂的工作,要求教师平时多注意知识的积累和素材的搜集,所举实例越现代越好。为使教学内容精练和新颖,在不断收集资料的同时,还应积极投身科研,编写新教材。如在工业经济管理课程的讲授中,笔者以2~3个最新软科学成果充实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后,耳目一新,既学会了工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又掌握了很多分析方法。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采用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等因素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讲授、引导以及诸多教育影响是外因。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所授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提问、设问、反问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尽量采用多种形式,将看、听、议、讲、练有机结合。
启发式教学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资料显示,73%的创造者所需知识的来源主要不是教科书,而是现实生活和课外书籍。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几本一流的课程参考书,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目前的发展动态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案例教学力度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选择地把反映企业客观实际情况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思考,认真分析,以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在经过论证和判断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从而提高管理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目前的企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至少具有如下优点:理论联系实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实用性强;了解行业知识,有利于扩展知识面;互动性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和合作意识;教学方法形象、生动,记忆深刻。
四、运用情境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情境模拟教学是一种适应企业管理专业学科特点的教学艺术,它的目的就是尽量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管理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的模拟情境训练,无疑是一种经济、实用、效果良好的“准实践”,可以有效消除脱离实际的教学弊端。模拟情境教学法强调培训学生的应用能力,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是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某种实际角色,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从中感受其内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切身体会,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会更透彻。
五、改进检测方式,探索教学反馈新途径
传统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作业与考试,大多是解释概念、简述问题、论述观点等,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对现成概念、观点的解释和死记,缺乏对全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忽视归纳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尝试采取新形式进行作业的改革,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著名企业作专题社会调查,在调查研究中得出课题答案。教师也引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案例,让学生运用企业管理常识进行分析。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出来。在考核上,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模式,可以采用综合测评手段,即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出勤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则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第一部分为口试或讲求速度的闭卷笔试,主要以量大面广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综合性的案例分析、情况处理之类的考题,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把理论考试成绩、实际调研能力和研究成果评价相结合,评出学生该门学科的学期成绩,在评分标准上力求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成绩分数的比例要向实际能力及调研报告水平和对实际单位的参考价值大小倾斜,尽量调动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开设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是培养既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新型综合性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前沿学科,应尝试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切实掌握现代企业运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并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祖兴.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1,(S2).
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方向建设研究 篇4
零售业上接生产、下连消费,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产业, 直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里, 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才逐步完成的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百货商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超市、超市、便利店、邮购、直销等各种业态一应俱全。随着国家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系列政策的实施, 零售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国零售业从业人数达到6000多万, 经营单位数达到2300多万个, 年零售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9%。我国零售业基本实现了全面开放, 外商投资企业不受区域、类型和业态的限制, 零售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8.5%。
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了网络销售的蓬勃发展, 目前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已达到1.31万亿元。越来越多的传统零售企业加快拓展网络零售业务, 纷纷加大对线上渠道的运营力度, 以提高分销能力、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未来零售业与金融业、制造业企业的结合趋势将更加明显;零售业的竞争将从企业间点对点竞争, 逐步向供应链间的综合竞争转变;零售商将兼具网络和实体零售业务, 并由实体零售、网络零售阶段跨入全渠道布局。众多企业打造全渠道、差异化、系列服务的零售模式, 力争实现实体店与网络零售融合发展和优势互补。
二、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方向建设分析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工商管理专业是高等院校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基础专业, 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 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 掌握现代管理理论, 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 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 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赢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 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开启了新一轮时代变革, 社会管理模式、经济增长方式等正在发生重大的调整, 给新生一代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带来新的转变, 给教育带来新的变化, 这将进一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思想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商学院应积极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以贡献求支持, 以服务求发展, 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
伴随我国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和零售模式的不断创新, 社会需要大量百货商企业管理者、品牌商企业管理者、商业不动产商管理者、外贸转内销型企业高层管理者、各级政府商业地产及零售业主管部门人员, 企业零售管理人才将是未来最抢手的人才。目前国内高校开始重视企业零售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 但已经设立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还没有, 一些院校只是设立了相关研修等课程班 (见表1) , 而国外已有很多高校设立了相关的专业 (见表2) 。
北京服装学院是全国唯一以服装命名, 艺工为主, 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是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为一体的综合型二级学院, 设有工商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 设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 研究生培养渐成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秉承服务首都、服务行业、特色办学, 探索新的增长点, 目标成为行业内一流学科。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可针对企业零售管理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 以应对市场需求、推进本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
三、课程体系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 学院可将科学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与服装院校的特色、零售管理专业相结合, 提供专业化和系列化课程, 注重基础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设立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1. 工商管理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工商管理专业内有一定的基础课程, 本模块教学保证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企业管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本模块课程可主要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专业通识教育、战略管理、经济法、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课程。
2. 服装企业管理基础课程模块
北京服装学院是专业特色明显的纺织服装类院校, 本模块围绕服装企业管理设置专业课程, 在夯实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的同时, 增加学生特色性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培育学生有效驾驭资源、正确运营公司的能力。本模块课程可设置服装生产与运作管理、服装生产现场管理、、服装产业经济学、服装企业质量管理、项目管理、ERP原理与应用等行业基础课程。
3. 传统零售管理模式课程模块
传统零售管理都会加强品牌建设、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销售管理和服务管理等, 现在内资与外资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上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共同发展的格局。本模块课程安排注重学生掌握零售业的管理精髓, 掌握零售企业的市场营销体系, 了解全球零售市场的管理内涵等。市场营销学、零售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销售管理、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等线下零售基础课程。
4. 新兴零售管理模式课程模块
目前, 全渠道经营模式会日趋明显, 企业将不再是追求单一渠道的最优和最强, 而是进一步发展全渠道经营, 建立多元联动的渠道布局。O2O模式的推行给传统零售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平台、创新交易模式、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融合发展成为零售企业发展的一个选择。本模块课程安排注重新兴商业模式的应用, 以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模块可设置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创新和时尚买手等线上零售课程。
四、结语
目前我国企业零售管理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业内具有学士学位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才不到3%, 大大低于其他行业水平。迄今为止, 国内尚无一家大中专院校专门开设全日制本科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方向, 这方面的专业教师也屈指可数。企业零售管理人才的培养对满足社会需求至关重要, 零售管理专业也将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专业。因此,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下设立企业零售管理方向符合社会需求和学校特色。本专业方向强调知识和资源的整合运筹, 决策导向与提高执行力并重, 强调密切联系实际和面向国际竞争环境。该专业方向可为我国零售企业、电商等企业提供经过科学、系统的专业化的学习, 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 也可为国内外零售连锁加盟企业培养输送最为专业的综合性管理人才。
摘要:基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和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创新的需求, 提出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方向, 设置工商管理学科基础课程、服装企业管理基础课程、传统零售管理模式课程和新兴零售管理模式课程等四个模块体系。
企业管理经济管理专业名词 篇5
ABC Classification ABC分类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业务量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ACRS(Accelerated cost recovery system)快速成本回收制度
Action Message 行为/措施信息
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会计信息系统
Allocation 已分配量
Anticipated Delay Report 拖期预报
A/P(Accounts Payable)应付帐款
APICS(American Production &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美国生产及库存控制协会AQL(Acceptable quality Level)可接受质量水平
A/R(Accounts Receivable)应收帐款
Automatic Rescheduling 自动重排产
Available To Promise(APT)可签约量
Backflush 倒冲法
Backlog 未完成订单/未结订单
Back Scheduling 倒序排产
BE analysis(Break-even analysis)盈亏临界点分析,保本分析
Bill of Material(BOM)物料清单
Business Plan 经营规划
B/V(Book value)帐面价值
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CRP)能力需求计划
CBA(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效益分析
CEO 首席执行官
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财务总裁
Closed Loop MRP 闭环物料需求计划
CPM(Critical path method)关键路线法
CPP accounting(Constant purchasing power accounting)不变购买力会计
Cumulative Lead Time 累计提前期
Cycle Counting 周期盘点
Demand 需求
Demand Management 需求管理
Demonstrated Capacity 实际能力
Dependent Demand 非独立需求
DFL(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财务杠杆系数
Direct-deduct Inventory Transaction Processing 直接增减库存法
Dispatch List 派工单
DOL(Degree of operating leverage)经营杠杆系数
ELS(Economic lot size)经济批量
EOQ(Economic order quantity)经济订货批量
FIFO(Fist-in,Fist-out)先进先出法
Firm Planned Order 确认计划订单
FISH/LIFO(Fist-in,Still-here)后进先出法
Fixed Order Quantity 固定订货批量法
Flow Shop 流水车间
Focus Forecasting 集中预测
Full Pegging 完全跟踪
Generally Accepte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公认生产管理原则
Independent Demand 独立需求
Inpu/Output Control 投入/产出控制
Interplant Demand 厂际需求
Inventory Turnover 库存周转次数
Item 物料项目
Item Record 项目记录
Job Shop 加工车间
Just-in-time(JIT)准时制生产
Lead Time 提前期
Level 层
Load 负荷
Lot for Lot 按需订货法
LP(Linear programming)线性规划
Machine Loading 机器加载
Make-to-order Product(MTO)面向订单生产的产品
Make-to-stock Product(MTS)面向库存生产产品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 II)制造资源计划
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MPS)主生产计划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物料需求计划
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目标管理
Net Change MRP 净改变式物料需求计划
Net Requirements 净需求
Oliver Wight MRP-II理论的创始人
On-hand Balance 现在库存量
Open Order 未结订单/开放订单
Order Entry 订单输入
Order Promising 订货承诺
Pegging 反查
Picking 领料/提货
Picking List 领料单
Planned Order 计划订单
Post-deduct Inventory Transaction Processing(Backflush)后减库存处理法/倒冲法Pre-deduct Inventory Transaction Processing 前减库存处理法
Production Planning 生产规划编制
Projected Available Balance 预计可用库存
Gueue 队列
Gueue Time 排队时间
Regeneration MRP 重生成式物料需求计划Rescheduling Assumption 重排假设
Resource Requirement Planning 资源需求计划Rough-cut Capacity Planning 粗能力计划Routing 工艺路线
Safety Stock 安全库存
Safety Time 保险期
Scheduled Receipt 预计入库量
Scrap Factor 残料率/废品系数
Service Parts 维修件
Shop Floor Control 车间作业管理
Shrinkage Factor 损耗系数
Time Bucket 时间段
Time Fence 时界
VE(value engineering)价值工程
Vendor Scheduling 采购计划法
Work Center 工作中心
Work in Process(WIP)在制品
试论企业专业人才的培训管理 篇6
关键词企业;专业人才;培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196-01
人才,是事业之本。如何积极探索专业人才成长规律,使之成为企业事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各企业单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各企业人事教育部门落实上级部署、落实人本理念的务实之举。笔者认为,从“四个注重”抓起,强化专业人才的培训管理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1注重齐抓共管,优化专业人才培训管理环境
对于企业来说,专业人才属稀缺资源,如何促使其保值增值,事关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可以说专业人才既是企业创业之本,更是其竞争之本。为此,各企业单位应从以下方面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训管理工作。
1.1科学设计长远规划
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各企业单位应结合实际,科学设计人才发展规划,专门出台《关于专业人才队伍培训管理的意见》,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管理机制等方面对专业人才的成长成才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规划。
1.2营造齐抓共管格局
对于专业人才的培训管理,各企业单位应明确牵头抓总的主体部门(一般为人力资源部门和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专业人才队伍培训管理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专业人才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由相关部门通报、交流专业人才工作情况,研究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经人事部门汇总报单位领导办公会议研究审定。
1.3上下联动统筹管理
为优化专业人才配置,各级应积极打破区域界限,统筹调配部门间、科室间、市、县局间专业人才的使用,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有针对性地储备各类专业人才,拓展专业人才作用空间,以适应履职对人才的需求。
2注重能力素养,完善专业人才培训机制
始终坚持将能力建设作为专业人才培训管理的第一要务,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促进其专业素养的提升。
2.1优先创造培训机会
企业各级应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向上级争取专业人才的培训机会。及时通过外送培训、理论学习、现场培训、各种技术、技能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加速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建立专门培训系统
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工作。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系统,充分发挥企业培训网络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内联网、视频会议系统、考试在线系统对其进行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借助地方高校、上级专业部室的专业优势,适时通过开办素质教育课堂,定期脱产轮训等形式,为其“充电”,促进专业人才资源的“再生”。
2.3鼓励岗位自学专才
通过学费补贴、定额奖励等方式鼓励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岗位自学,及时取得非本专业紧缺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积极开辟紧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绿色通道”,对取得紧缺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优先予以聘任。通过设立“百日岗位练兵”常态载体,适时开展“百日岗位练兵”活动,以期通过岗位练兵检验专业能力,通过技术比武转化自学成果。
3注重专业贡献,搭建专业人才发展平台
始终抓住催生专业人才最大限度地作出专业贡献这个根本,积极搭建各类平台:
3.1成为业务骨干的平台
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办法,积极、稳妥引入竞争机制,对专业技术岗位进行标准化设置,对专业人才实施聘用管理、聘后考核。推行专业技术人员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业绩公示制度,重点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业绩考核和岗位工作业绩考核。对业绩达不到目标的,给予一定的待岗试用期,试用期内不能完成规定目标任务的或者两次待岗的予以解聘,务求通过评价与监督并重,激励与约束并行,使专业人才发挥其业务骨干作用。
3.2成为一专多能的平台
积极探索课题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制度,构建项目工作机制,实施项目责任制和督办查办制度,对有些涉及全局、专业性又较强的工作,指定专人负责,跨部门、跨专业整合资源,使专业人才在牵头大项目中锤炼综合能力。适时通过举办理论研讨会,搭建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通过竞聘或优化结构等方式,鼓励专业人才在更宽的平台上发挥作用。
3.3成为专业新星的平台
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首创的指导原则,研究制订出台相应的《创新管理办法》,坚持每年对创新项目进行评选和表彰,积极鼓励专业人才岗位创新。积极拓宽创新的领域,本着促进工作,提高效能的原则,鼓励专业人才开展岗位创新。
4注重工作潜能,关怀专业人才成长过程
作为专业人才,无论其对本专业如何精通,但其终究是一名社会人,是企业集体中的一员。为此,在专业人才成长过程中要始终把如何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对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继而激发其持久工作热情作为一个长期性命题。
4.1加强社情局情教育
一方面,应通过持续开展“闪光在岗位,奉献在社会”等活动,积极引导专业人才把自己看作是社会人,走出机关,走进企业,走向农村,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珍惜现有工作机会。另一方面,适时开展局情教育,通过举办“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论坛”大讨论等活动,增强大家对本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引导专业人才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长远发展之中,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进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
4.2适时实施心理疏导
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要把关注专业人才心理状况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要坚持每年开展健康体检、生日庆贺及对生病住院同志看望慰问制度等,要在采取局长信箱、班子成员周接待日、“阳光栏”等做法的基础上,利用素质教育课堂开设阳光心态专题辅导,培育其“感恩、包容、快乐”的心态;设立“帮您热线”,搭建职能部门与相关人员双向交流和沟通的常态平台;并定期开展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和评价,实时掌握专业人才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
4.3着力抓好以文化人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7
据调查,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财务方面工作;或是到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等)从事理财工作;或是到会计师事务所及一些咨询公司从事审计、财务咨询、税务筹划、资产评估等工作。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应对市场竞争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已成为企业招聘财务管理人才的着眼点。高校应针对已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扎实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企业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今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宏观和微观部分)、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法等,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所需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在核心专业课程方面,高校普遍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跨国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作为必修课程,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1]。通过对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各高校十分重视财务分析理论知识及技术的培养,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管理的部分,财务管理是站在企业整体的高度来组织规划企业的财务活动,在重财务的同时一定不能轻管理,过于强调财务、金融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在企业项目运营,战略规划方面能力的培养,会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后难以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企业管理。
(二)教学内容滞后
高校使用的教材不断改版,但实际上教材内容并没有太多的改变。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每一时刻都在变化,然而财务管理课堂上过度偏重理论教学忽视案例分析,即使有专业方面的案例也是多年前使用的,教材多是内容顺序的改变,没有引进最新的学术研究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使得学生缺乏国际眼光,没有专业方面的前瞻意识。普遍而言,目前在高校中双语教学比例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原版教材在内容、课时方面与我国国情不太符合,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英语水平尚未达到双语教学水平,使得双语教学效果较差[2]。
(三)实践教学欠缺
近年来,各高校都开始尝试实施研究性教学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能力,培养自主创新思维。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大班型授课使得这种实践教学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施,多数还是教师进行讲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个人实践能力依旧非常欠缺。此外,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环节十分缺乏。大部分高校普遍重视教学课时,轻视实践课时。即便有学校开设了财务管理实践课程,也大多是依赖于会计模拟实验室或是依托经济与管理实验室。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企业、银行、税务局等单位的感性认识,只会一味地应考,缺乏在具体的项目投资决策、项目预算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的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在踏入工作单位后,连基本的开具发票、填制凭证的技能都不会灵活运用,更不用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四)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特别对于类似财务管理实践性强的专业更是如此。但很多高校教师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基本上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具体的会计、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导致对企业具体的控制环境和项目的具体运作缺乏实践认识,只是基于对课本教科书表面的感性认识。因此,他们在对待一些实践操作上,往往存在含糊或逃避的现象,这就导致实践效果严重缩水,不够理想。
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作为发挥主要作用的高等院校更要对其能力培养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一)构建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
围绕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厚基础、宽口径、活应用”。即既应该包括丰富的基础理论课程,比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邪恶、高级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税法、经济法等课程,也应包括一些与工商部门、金融企业或是政府事业单位相关的课程,如企业社会责任、金融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等课程。并且应该能够将学生所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增加一些与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比如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公司价值评估、证券投资、税务筹划、项目评估、资产评估等课程。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了解在实践部门会出现的问题,并且知晓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尽早适应社会需求。对于有些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可以通过明确课程大纲、细化教学大纲内容等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二)设置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国际接轨是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各高校在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注意到与时俱进,吸收国外先进的专业研究成果,与自己的课程内容相结合。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向学生介绍专业最新的发展动向,研究当前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式的学习,抛弃一些陈旧的案例,多与学生讨论一些国际最新案例,多引用国内外财经杂志的观点,加快教材、教辅资料的国际化建设。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高校还需设置一些全外语型课程,例如国际问题研究、国际关系学、国际财务管理、国际文化研究等,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等国际化知识内容,也可增加对外交流项目,增派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人数,培养更多适应信息时代的国际化人才。
(三)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想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就必须完善实践性教学模式。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课程设置,包括专业技能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信息化实训、审计实训、税务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对计算机技术及财务分析软件的运用要求越来越高,可以增加有关企业财务管理所用到的Excel、用友、金蝶等财务分析软件教学课程的设置。其次,需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开展各类实践性项目。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验资源,重视类似ERP沙盘模拟实训,投资模拟实训等实践性项目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拓展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多数高校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提供认识实习的场所,学生进入实习单位由于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大多是旁观学习、跑腿打杂,难以参与企业实际运营,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实现学校与社会需求接轨,完善学生实习反馈渠道,使学生在实习中能够得到真正的工作经验。
(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首先,可以鼓励现有的教师多参加一些社会上举办的专业培训,比如,对新准则的解读,财务报表分析,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专业教师与时俱进地吸收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也可以让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和其他高校教师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可以鼓励青年教师以企业调研、承担科研项目等方式,利用寒暑假时间以脱产或半脱产方式在学校的实践基地挂职,参与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从而提高教师指导实践课程的能力。第三,可以聘请业界的财务管理专家和一线管理人员,定期给学生讲课或作专题报告,成为学生的校外兼职导师,指导学生相应的实践课程,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第四,定期选派财务管理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以便回国能开出双语教学课程。
目前,中国的企业亟须与世界标准接轨,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专业类的人才在我国现有的环境下就显得特别重要。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无论是对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还是对促进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财务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春爱.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8
一、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收领域及税率
1)成立于中国境内的居民企业境内与境外所得;
2)成立于中国境外,但管理机构处于中国的居民企业境内与境外所得;
3)成立于境外,但没有在中国境内设机构或有在中国境内设机构的非居民企业,境内所得纳税,境外所得不纳税;
非居民企业主要涉及两种设机构与一种不设机构的方式,具体来说:第一种设机构主要来源于中国、外国所得于相关机构有关,且征收所得税的比例都是百分之二十五;第二种设机构主要来源于中国、外国所得与相关机构无关,但二者的所得税存在差异,其一是按照百分之二十减按照百分之十征收所得税,其二不征收相应所得税。另一种不设机构主要来源于中国境内与境外所得,二者的所得税同样存在差异,即其一是按照百分之二十减按照百分之十征收所得税,其二不征收相应所得税。
当前存在两种优惠税率,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优惠税率都是暂时性政策,即一是与条件相符的小型微利企业需要减按照百分之二十税率征收相应所得税;二是对于国家重点扶助的技术企业,减按照百分之十五税率征收相应所得税。
二、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首先,运算会计利润的总额,利润总额即营业收入,减主要涉及成本、资产减值损失、税金及附加与期间费用等,例如,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损失是“一”。其次,应纳税所得额=应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长期性差异±短暂性差异,此运算过程不要求作账,而是基于税务机关分发所得税的汇算清缴表加以完成。长期性差异指的是会计与税法于政策上不统一而形成的差异。其中国债利息收入、罚款、感情赠送、滞纳金与赞助费等是具有代表性的,无论是银行罚金还是合同违约金都可以被扣除。最后,第二步骤与百分之二十五相乘得出应纳税额与应纳税所得税额,或者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允许扣除项目、应许赔偿亏损相减得出应纳税所得额。
三、不征税收入及免税收入
从不征税收入角度而言,主要涉及财政拨款、依据相应法律法规收取及合理融入财政管理行政事业性费用与政府性基金、国务院指定的相关不征税收入。从免税收入角度而言,主要涉及国债利息相关收入、免税利益,基于中国境内创设机构、基地的相关非居民企业获取紧密联系此机构与基地的相关权限性投资收益一般都取决于居民企业,基于中国境内不创设机构、基地的相关非居民企业获取没有具体联系的权益性投资收益一般按照百分之二十减按照百分之十征收,其中权益性投资收益主要涉及股息与红利。
四、准予扣除项目
1)紧密联系收入的支出,主要涉及成本、损失、费用与税金等;归纳于存货成本的相关税金主要是由消费税、资源税、难以基于销项税额扣除的进项增值税进项税额与关税,不涉及增值税与所得税;财务费用不涉及资本化利息的支出,如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等。2)感情捐赠指的是直接捐赠,即总体长期性加差。捐赠主要涉及两种,一种是高出长期性加差,无需作账;一种是理性捐赠,理性捐赠指的是间接捐赠。3)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折旧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会计提暂时性减差较少,多提价差。4)无形资产摊销费用。5)依据相关规定加以摊销的长期待摊的费用:1已足额提炼折旧固定资产改造的支出;2租赁固定资产改造支出,在资产还未使用期间加以摊销;3固定资产大整修支出,并计入暂时性差异;4其他理应视作永久待摊销费用支出;5利用或销售相应存货,依据相关规定运算存货成本。6转让资产净值7加计扣除:6)开发新工艺或者新技术而产生的探索开发费用,且长期性减差,支出百分之五十;7)部署残疾人员或国家大力扶植的其他工作人员而支付的工资。8)国家大力扶植与鼓舞的创业投资企业,依据一定比例加以扣除。9)因为技术发展等缘由,固定资产需要不但加速折旧,减少折旧年限或者采用加速折旧方式。10)企业全面利用资源,生产与国家相关政策相符合的产品而获取的收入,可以减计收入。11)企业采购的相关专用设备,如用作节能节水与环境保护,可以依据一定比例进行税额抵免。
五、不得扣除项目
难以扣除于税前的项目,如扣除于税前的节税效应。红利需要支付于税后,不具备抵税效应。
1、支持并协作支出长期性价差。
2、罚金、被没收财务等的损失,银行依据相关规定加收罚息,准许税前扣除。
3、固定资产难以运算折旧扣除:
1)除房屋与建筑物之外的未投入利用固定资产;2)已足额提炼折旧并继续行驶的固定资产;3)不关联经营活动的固定资产,并已提入会计;4)独立估计视作固定资产入账土地,且二者统一;
六、亏损弥补
在纳税人产生年度亏损时,可以采用相应方式加以弥补,如下一纳税的年度所得,若下一纳税的年度所得无法满足弥补需求,可以采用逐年延续的方式进行弥补,值得注意的是,延续弥的期限具有一定的要求,即最好在五年之内。
亏损弥补是以紧接亏损年度报告之后的年度起持续五年连续计算。纳税人产生的年度亏损,需要在年度结束之后的四十五天之内给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本年度的纳税申报表与财务决算报表。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路径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即有利于明确掌握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更好地了解征税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但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路径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过程,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从而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的必要性。
摘要:经济快速的今天,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的学习势在必行,因此,本文主要概括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征收范围与税率,阐明陈述了征税的注意事项,以进一步认识学习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制定适宜的财务管理专业企业所得税法制度学习路径。
关键词:所得税,法律,路径
参考文献
[1]倪国锋.刍议会计专业税法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9
一、资金与会计专业化管理特色
(一)资金专业化管理模式与特点
财务公司是中广核的全资子公司,作为中广核的金融服务平台,以集团资金管理“一体化”为核心,建立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信贷融资服务平台和债务风险管理平台,服务于集团的发展战略,为集团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供稳健高效的金融服务,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降低财务费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财务公司通过内部网银结算系统与账务系统完全直连对接进行统一结算,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流程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年度结算业务近40万笔,结算量达到近万亿元,基本与一个银行一级支行规模相当。因结算差错导致的损失为0,有效保障了集团整体资金安全。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中广核近几年的总体资金集中度在剔除不可归集资金后均超过95%以上,持续多年在行业保持领先地位。通过统筹信贷融资,达到降低融资成本及融资方案最优;建立灵活、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扩大贷款规模、降低管理风险、提高信贷总收益。通过票据池、信贷资产池、人民币及外币跨境资金池、创新金融产品等手段,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在确保公司信贷投资等各项业务顺利开展及流动性保障的前提下提升了资金运用收益。与此同时,搭建全集团汇率、利率风险敞口监测系统,建立风险定价估值分析模型并定期检验调整,不断加强债务风险统筹管理能力。
(二)会计专业化管理模式与特点
财务共享中心是中广核下属核电股份公司的业务部门,中广核通过积极推动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不仅实现了会计基础工作的集中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还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提升了业务质量,各类费用和开支得到严格控制,风险控制效果及集约化效益明显。
财务共享后,中广核将分散于各成员单位的会计核算、资金结算、报表编制等业务集中到财务共享中心统一处理,有效提高了财务资源配置效率。财务共享推动了全集团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并依托统一的财务信息平台对各共享单位的会计业务集中处理,业务审批和支付效率较各单位共享前有大幅度提高。同时,通过把预算控制、资金管理要求、财务授权和费用标准等内置到系统中,由系统自动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强化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风险。
二、财务专业化管理的交叉与统一
中广核在确定以财务公司负责资金管理业务、以财务共享中心负责会计管理业务的模式之后,两个单位与集团公司财务部的职能划分成为热点探讨问题,职能管控与业务管控如何区分,决策效率是否受到影响等等都是面临并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磨合,中广核创造性地提出“一体两翼”的思路,即集团总会计师牵头,将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财务战略、预算与成本、资本与投资、税务和分析等聚集在集团财务部,作为财务职能管控的“核心主体”,以财务公司的“金融财务”和财务共享中心的“共享财务”为延展,形成集团财务部对金融财务和共享财务管理上伸展的“两翼”。“一体两翼”管控思维使集团财务管理脉络更加清晰,使经营财务、金融财务和共享财务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同时又相互协同,有利于资源配置、决策支持、财务监督职能的深入发挥,使三者有效融合,财务垂直管控力度迅速增强、管理成熟度不断提升,有效解决了企业高速发展中财务管理面临的散、慢、粗、乱等问题。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10
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和零售模式的不断创新, 企业零售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 零售管理专业必将成为未来最有前景的专业之一。而目前我国企业零售管理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业内具有学士学位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才不到3%, 远低于其他行业水平。迄今为止, 国内尚无一家高等院校专门开设全日制本科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方向, 专业教师也屈指可数。
本文根据企业零售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 探讨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当前高等院校本科生主体的“90 后”, 他们成长于互联网的产生以及快速发展时期, 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 能够熟练的使用互联网查询信息, 但又比较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企业零售管理专业强调知识和资源的整合运筹, 决策导向与提高执行力并重, 强调密切联系实际和面向国际竞争环境。因此, 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学生, 毫无针对性的理论联系实践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零售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教学以及有的放矢并且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各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其中, 微课和MOOCs教学使用范围最广, 效果最突出。因此, 本文结合企业零售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 探讨了以微课、MOOCs等为主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为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未来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一个参考。
二、微课、MOOC、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1.微课的存在的问题。微课也叫微型课程, 是以学科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为内容支撑, 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新型网络课程。微课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 是根据课程和学生所需要了解的知识点而制作, 是一种为特定的目标人群提供课程资源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发展到今天, 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微课具有课程时间较短的特点, 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如此, 比如在第一届高校教师微课大赛规定的时长为10-20 分钟。但是根据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点的规律, 微课的时长一般在十分钟以内效果最好。
第二, 微课主要是针对学科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微视频”, 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微课讲解只是将45 分钟课堂的讲解做了次“搬家”, 并没有达到微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倦怠。
第三, 微课形式比较单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微课的形式主要是“微视频”为主。此外, 在高校微课大赛中, 大部分的参赛作品都是以课堂片段为主, 使用摄像机在课堂拍摄。不论是微课内容设计还是制作方式都很单一。
第四, 微课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较少。在目前的高校教学中, 课堂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理论, 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这些都是与微课的核心相违背的。微课的核心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
2.MOOC存在的问题。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英文缩写。从概念层面来看, MOOC的存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属于一种全球的互相交流和学习模式。但是MOOC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 MOOC的快速发展使大学面临新挑战。哈佛大学和MIT花6000 万美元成立非营利性的MOOC机构Edx使其获得大力推广, 实体大学将继续蓬勃发展, 最棒的大学将继续提供网上教育无法覆盖的服务, 而中等的、昂贵的盈利大学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第二, MOOC的退出率太高。许多MOOC课程只有不到7%的学习者获得证书。究其原因, 是缺乏相关实践以及必要的课程背景、足够的学习动力。
第三, 目前大多数MOOC的课程内容都是流于表面, 仅仅是对知识浅显的了解, 缺乏有深度的学习和自我创造。
第四, 网络上的MOOC大部分还是采用过时的行为主义教学法, 仍旧是以课程为中心, 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此外, 网络虚拟实验知识模拟实验, 不能代替人的真实感知。
3.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 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对视频、课件等课程资源的学习和理解,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学生间的互动, 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理解盲点, 从而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但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 学生的自觉性不高, 参与度不够。在高校教学中, 翻转课堂这种方式还很少见。因为一旦采用了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 就意味着学生需要花上更多的课余时间学习这门课程, 这就造成了学生自觉性不高的问题。
第二, 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改变, 对教学角色转换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部分教师仅仅把视频、动画、课件等等当作是讲授的工具。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会有在看教学纪录片的感觉。
第三, 课程的课时计划不够。在翻转课堂中, 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教师一般没有很固定的教学计划。如果学生对某一个主题很感兴趣并且感受很多, 那么45 分钟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目前, 在高校中效果不错的翻转课堂上, 一般原计划90 分钟的课程可以延长到180 分钟, 这会影响到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
三、对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几点建议
1.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定位。多年来, 我国高校本科教学都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状态, 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种新的教学模式 (微课、募课等) 应运而生, 但是效果都不太明显。究其原因, 就是在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角色定位。
企业零售管理专业的新兴零售管理模式课程中, 注重新型商业模式的应用, 以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教学活动中, 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会增加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更能够使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课程内容。
2.明确教学目标。在使用微课、MOOC、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该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有的放矢, 选择与课程相关的资源进行微课或者MOOC的制作, 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的建立就是企业零售管理专业学习的方向, 学生在学习时, 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3.充分合理利用微课、MOOC和翻转课堂。我校企业零售管理专业开设服装企业管理基础课程, 围绕服装企业管理设置专业课程, 在夯实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的同时, 增加学生特色性专业知识。对企业零售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服装类的特色性专业知识是一个很新的课程, 没有任何基础, 应充分合理的利用微课、MOOC、翻转课堂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培养学生服装企业管理能力打下基础。在制作微课或者MOOC的时候, 教师应该换位思考, 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哪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课程中的侧重点不同, 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
无论是微课、MOOC还是翻转课堂, 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很高, 那么为了利用好这些资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重要。这三种模式都是建立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观看这些课程视频去学习的基础之上, 而课堂只是一个引导和讨论交流的平台。那么, 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加入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模拟实验等元素, 还可以使用动画、图片等丰富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
四、结论
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是根据该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 通过对几种新的教学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认为, 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需要教师学生明确各自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一对一辅导的位置, 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学生应该更加的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 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教学模式的创新, 还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此外, 还应充分利用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模式授课, 丰富授课形式,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开阔学生视野,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有关知识。同时, 采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线学习课程, 还可以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 教师可以提前知道学生的学习困难, , 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引导,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内化。
综上所述, 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努力。企业零售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支撑。所以, 在该专业的教学中, 更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充分利用微课、MOOC与翻转课堂的模式, 大胆创新, 提高企业零售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更多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朝阳, 欧玉芳, 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2) .
[2]邹统钎, 黄琳琳.网络时代“90后”特点及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 .
[3]周红兵.基于ERP沙盘推演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2012年6月第3卷第3期.
[4]罗春元.基于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9) :96-97.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11
【关键词】 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
企业要发展,要壮大,要永久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优秀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合理利用。专业技术人才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长期生存发展,就要靠大量的专业人才来管理,来进一步研究新成果、开发新产品,提高新工艺,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科技兴企、科技创新、科技发展。在现实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却恰恰成为企业人员管理的软肋,管理制度的缺失和管理方式的落后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一、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使用不到位。在部分企业中,没有设置明确的专业技术岗位,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也只是“总工程师”、“总会计师”这样的技术管理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在一个技术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后,很快会被提拔到管理岗位或领导岗位,生疏甚至丢掉了专业技术,而不管这个人是否适合做管理工作。大批一线的技术人员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从事重复的工作,又没有明确的发展前景与方向,久而久之便产生厌烦心理,失去了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待遇不高。近年来,许多国有企业纷纷进行薪酬制度的改革,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管理领导岗位上的人员。技术人员与普通员工相比,往往只是单纯地在奖金上有所区别,幅度较小,这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相比形成较大反差,致使技术人员缺乏成就感,工作积极性下降。
三是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和流动机制。
二、建立符合国有企业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使用制度
一是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明确岗位待遇,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通道。企业要从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入手,可以设立首席技术专家、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主管、技术主管、主管技术员、技术员的专业技术岗位,层级由高到低分别对应相应的行政管理级别,打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通道。合理确定不同的岗位工资标准以及岗位的待遇,聘任到一个岗位上工作,就享受相应的岗位待遇。
二是制订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标准及聘任办法。在确定机构、职能、编制的基础上,进行职位设置,制定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职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作为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录用、考核、培训、晋升等依据。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推行聘任制;对部分职位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在专业技术人员的选用上,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要从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多个方面去考量。要坚持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原则,不把人才模式化,也不把人才神秘化,做到唯才是举;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要把长期的实践和实践的效果作为评判人才的根据。
三是要建立科学量化的考评机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评价。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按照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各类人才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考核结果要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培训相挂钩。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要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原则。一方面要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任职条件和标准,设定职务晋升的必要门槛;另一方面要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淡化年龄、学历和资历界限,通过公平的竞争,选择使用人才。要把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任职的必要条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资格考试,不断提升职务等级。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要有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四是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人才资本增值最重要最快捷的途径。针对国有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欠缺的实际,应制订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要注意扩大教育和培训的覆盖面,使不同专业技术人才都能得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 篇12
一、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1.注重知识体系培养, 忽视地区、行业、企业需求, 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从管理学科的角度对学生需求进行分析, 忽视了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不能有效地将地区、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导致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严重错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认识管理活动的特性, 彻底摆脱单纯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 以地区、行业、企业需求为核心, 构建应用性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注重理论教学, 缺乏岗位适应能力训练。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教育在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知识, 却忽视培养学生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力, 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欠缺, 岗位适应能力不足。学生只有在职业情景中, 通过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 体验岗位的工作环境, 才能逐渐获得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3.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 缺乏实践教育技能。由于种种原因, 大部分企业对教师到企业内部调研、学习和锻炼未能积极支持, 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生产流程不愿对教师开放, 人为地将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所选择的科研课题以研究型为主, 很难转化为实践成果, 教师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机会较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师资来源主要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 虽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丰富, 但缺乏实践经验, 特别是在各类企业中的实践及管理经验, 因此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方面缺乏必要的师资保障。
二、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高技能人才即通常所说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岗位实践和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 服务区域经济, 切合行业需求, 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1.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从教学过程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 随着呼包鄂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 中小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 教学计划亦不断进行调整, 2008年根据学院要求, 实施学分制改革, 制定2008级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在之后三年的实施过程中, 发现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够清晰, 部分专业课程理论性太强, 技能训练型课程缺乏等问题。2011年, 结合“国家标准、企业实际要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以及学分制三年实施经验,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 理论教学坚持适度、够用的原则, 增加学生实训、实践、实习的机会, 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量的比例达到50%。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听取行业专家意见, 紧扣企业需求, 按照“职业岗位群—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计划体系, 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ERP原理与应用、创意思维训练、SYB (创建你的企业) 等技能训练课程。另外, 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口径宽泛、专业性差的问题, 借鉴国外高校“模块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将专业方向进行细化, 设置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模块, 每个模块包含5门专业限选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及优势等因素选择相应模块的课程, 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克服了以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知识宽泛, 但技能不专的弊端。
2. 拓展各种渠道, 提升学生专业及实践技能训练。
(1) 建立并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双证书教育是目前中国职业改革方向之一, 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 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书”培养制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 同时也凸显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在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将学生考取助理人力资源师、助理营销师、秘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 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 (2) 开发校内实训资源, 深入开展实战模拟教学。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作为高职高专院校, 始终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 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予以极大的支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设立了ERP综合实训室, 配备了企业经营电子沙盘软件和手工沙盘模型, 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角色, 承担相应的管理职位, 同时与其他模拟企业进行竞争对抗, 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训模拟教学, 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 为未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3) 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技能比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 学院实训中心及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 提供机会, 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和创业竞赛, 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09级学生在2011年“E路通杯”全国高校网络商务创新应用赛中, 荣获商务创新应用模式一等奖;2010级学生在2012年“挑战杯”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大赛中, 荣获一等奖。通过参加各类实践和创新竞赛,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
3. 通过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 提高实践操作及岗位适应能力。
(1) 改革毕业设计形式, 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依照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老师负责辅导论文, 其特点是注重理论研究, 缺乏实践能力培养。为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性, 学院以2009级毕业生为改革试点, 对毕业设计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以创业技能课程培训 (SYB) 取代毕业论文撰写, 通过15天的创业技能培训,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创业基础知识、政策及相关技能, 经考核合格后获取创业技能证书, 并可获得免息小额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毕业设计改革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同时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平台。 (2) 通过顶岗实习, 提高岗位职业技能。顶岗实习即到企业顶岗实践, 实地体验职业环境及职位要求, 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目前,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已建立多个实习基地, 行业涉及生产制造、人才服务、商业贸易、房地产等各个领域。学生依据自身职业规划选择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管理环境和工作氛围, 培养认真严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提高职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进一步明晰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
(二) 以就业导向为核心,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1. 重视职业规划, 为学生明确专业方向。
自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起, 在秋季新生入学教育中, 将专业发展前景及职业规划作为迎新教育的内容由教研室主任及专业教师介绍给新生, 同时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公共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形成课程体系, 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及就业指导三门课程, 分别设置于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及第五学期。除采用课程讲授的形式外, 还聘请企业领导和行业专家对就业需求和岗位要求举办讲座, 为学生选择职业方向出谋划策。
2. 积极推荐就业, 为学生顺畅就业提供渠道。
首先, 依托地区行业协会在校园举行专场招聘会,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其次, 充分利用学校招生就业信息网络资源, 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 为学生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及求职渠道。
(三) 依托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10专职教师, 其中2名具有企业相关实践经验, 其余8名均为院校毕业分配至学院的教师, 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缺乏企业实践管理经验。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院要求青年老师选择到企业挂职锻炼, 直接参与企业的实践管理工作。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 每年也要利用假期或其他机会, 参与企业的培训及招聘工作。此外,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与企业开展课题的研究与转化, 协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设想
自2011级学分制教学计划实施以来,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现了由传统的“大而全”向“小而专”的转变, 总结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两年来实施的成效及不足, 在未来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规划中, 对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出如下设想:
(一)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改革, 探索“订单培养”模式
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 “量”企业的需求之“体”, “裁”学生的培养之“衣”, 推进教学与实践零距离, 构建用人单位与学生零间隙, 寻求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有效方式。“订单培养”模式更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用人单位可以稳定地得到事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学生获得稳定的就业保障, 实现用人单位、学生及学校的“三赢”。
(二) 加强综合实训基地建设, 打造具备教学、科研、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训主要通过ERP实训室进行电子及手工沙盘模拟, 实训手段单一, 实训内容很少将相关行业各岗位上下游之间的业务有机地串联起来, 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不足。为实现综合型、设计型、体验型课程开发与科研相结合的整体建设格局, 打造具备教学、科研、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拟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 引进“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实训平台, 学生通过在多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职业岗位“工作”, 训练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经营, 学会工作、学会思考, 从而培养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 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 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优化和变革, 才能够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摘要:构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既要以切合社会发展需求、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及行业用人需求为主导, 又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理念, 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 结合专业实际, 探索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就业导向为核心、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保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并对该模式实施的初步成效进行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R].2006年16号文件.
[2]崔秀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3) .
[3]官灵芳, 王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09, (02) .
[4]费芳.高职人才培养主线、核心和途径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02) .
【企业财务管理专业】推荐阅读:
财务管理专业企业社会实践报告10-23
财务企业10-29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论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变化趋势及对策探讨10-22
企业财务价值管理07-10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09-13
企业财务柔性07-16
企业财务管控07-16
矿山企业财务06-10
企业财务成本06-21
企业财务绩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