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绩效(通用11篇)
运营绩效 篇1
当今的市场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且还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近年来, 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 供应链逐步被企业关注, 并在制造业中得到普遍应用, 已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管理中, 为了使供应链能够健康有效地发展, 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 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行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特点及原则
1.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 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信息流,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至终端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模式的管理, 它与现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有着较大区别, 因此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已不适用于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具体原因如下:
(1)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结果, 在时间上滞后, 无法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
(2)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评价职能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 无法对业务流程进行评价, 不能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供应链的运营情况。
(3)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不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 而是侧重于事后分析, 当出现偏差时, 偏差已成为事实, 其危害和损失已无法挽回, 往往很难弥补。
2. 供应链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供应链实践不断深入, 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 以便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有其自身的特点, 内容比现行的企业评价指标更为广泛, 它不仅代替会计数据, 同时还提出一些方法来测定供应链是否有能力及时满足用户或市场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上, 为了建立有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衡量供应链绩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突出重点, 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2) 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
(3) 能反映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情况, 而不仅仅是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
(4) 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方法。因为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比事后分析有价值得多。
(5) 在衡量供应链绩效时, 要采用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
3.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
根据供应链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评价指标主要是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 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例如, 供应链某一供应商所提供的某种原材料价格很低, 如果孤立地对这一供应商进行评价, 就会认为该供应商的运行绩效较好, 其上层节点企业如果仅仅考虑原材料价格这一指标, 而不考虑原材料的加工性能, 就会选择该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而该供应商提供的这种价格较低的原材料的加工性能不能满足该节点企业生产工艺要求, 势必会增加生产成本, 从而使这种低价格原材料所节约的成本被增加的生产成本所抵消。所以, 评价供应链运行绩效的指标, 不仅要评价该节点企业 (或供应商) 的运营绩效, 而且还要考虑该节点企业 (或供应商) 的运营绩效对其上层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是基于业务流程的, 而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基于功能的, 不适用于对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设置
目前, 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还未形成统一的、系统化和被广泛认可的绩效评估体系。主要研究成果是:
国外有些学者从四个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供应方面, 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 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和计划完成情况;在交货运送方面, 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 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
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 包括:在客户服务方面, 有饱和率等七项指标;在生产与质量方面, 有人均发运系统等七项指标;在资产管理方面, 有库存周转等七项指标;在成本方面, 有全部成本与单位成本等七项指标。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结合中国供应链管理模式和企业现实需求, 推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 (简称SCPR) 。这个模型充分把握了中国特色的跨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从五个方面科学、定量地评价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具体包括:评价企业对客户需求反应水平的“定单反应能力指标”;通过满意度来反映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客户满意度指标”;评价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业务标准协同状况的“业务标准协同指标”;反映加入供应链的企业数量、互动能力等因素的“节点网络效应指标”;从建设方式、业务适应能力等角度评价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的“系统适应性指标”。
综上所述, 很多机构和学者都对评价指标的设置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企业在实践中只有结合实际, 选择适合的指标才能对供应链绩效水平有一个全面、定量的评估, 了解供应链管理投入产出效应, 准确地描述供应链管理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改善供应链效率。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1.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以上提出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的基础上, 从供应链运作角度考虑, 兼顾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原则, 以“供应链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层, 选取成本 (包括产品单位成本、管理成本、仓库成本) 、质量 (包括破损率、退货数、破损货物价值) 、顾客满意度 (包括准时交货率、订单准确率、平均响应时间) 、SC协调运作能力 (SC信息化水平、总库存水平、SC节点企业产销率) 等。
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可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3.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在构造成对比较矩阵时, 采用专家调查的方法, 通过对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 构造出成对比较矩阵。
设某层有n个因素, X={x1, x2, …, xn}。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 (或目标) 的影响程度, 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所占的比重 (即把n个因素对上层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序) , 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 则:
A称为成对比较矩阵。若评价3个供应链则共有17个成对比较矩阵, 其中16个3阶的、1个4阶的。
4.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随机一致性表 (RI) , 当一致性比率CR=CI/RI<0.1时, 认为A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 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 否则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对A加以调整。
5.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确定某层所有因素对于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过程, 称为层次总排序。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进行。设最高层 (目标层) 为Z, 接下来一次为A, A层m个因素A1, A2, …, Am, 对总目标Z的排序为a1, a2, …, an;再下一层为B, B层n个因素对上层A中因素为Aj的层次单排序为b1j, b2j, …, bnj (j=1, 2, …, m) , 即B层第i个因素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设B层B1, B2, …, Bn对上层 (A层) 中因素Aj (j=1, 2, …, m) 的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指标为CIj, 随机一致性指为RIj, 则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为:
当CR<0.1时, 认为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若所有层都通过了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则根据决策层的层次总排序作出最后决策。否则, 就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调整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 直到满意为止。
运营绩效 篇2
一、目的
为落实公司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完成公司各项销售任务目标,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完成经营目标,特制定本目标责任书。
二、责任期限
本方案有效期为壹年,自20xx年日至20xx年月日。
三、权限
1、有权参与制定公司经营发展规划并提出建议。
2、有权组织制定并修改运营中心规章制度、运营活动策略、活动销售目标。
3、有权建立、培训、管理公司的运营队伍。
4、有权控制、监督运营活动业务的开展情况,带领、指导各运营团队完成活动销售任务。
四、考核指标体系
运营总监的考核指标分为业绩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具体考核指标体系及指标说明所示。
五、工作目标与考核评分
1、公司人事行政部根据已确定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公司的经营发展规划和运营销售计划、目标,参考外部市场环境,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及评分标准。
2、考核项目
(1)销售计划完成率
A、20xx年度销售目标为
B、业绩提成比例
(2)管理指标:
3、控制文件
绩效方案
六、考核结果将作为运营总监的季度、年度绩效奖金发放和岗位调动的依据。
(1)年度绩效奖励=企业年销售目标达成奖励+运营活动销售目标达成奖励
A、企业年销售目标达成奖励
B、运营活动销售目标达成奖励
(2)工资调整:
A、如企业本年度销售目标达到 亿,且运营活动销售目标达到 万,则来年工资上调 %; 如企业本年度销售目标达到 亿,且运营活动销售目标达到 万,则来年工资上调 %;
七、附则
1、本公司在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其他情况时,可修改绩效方案。
2、公司总经理、人事行政部对绩效方案的的执行情况进行过程监控。
渠道价值与零售商运营绩效正相关 篇3
相对于其他行业,零售业对精细化管理要求更高,原因在于零售商盈利模式只有通过存货、现金的快速周转,尽量缩短其营业周期才能有效实现。我们认为由于零售商渠道价值在供应商心目中存在较大差异,零售商获得的采购价格和通道费也存在较大差异,渠道价值高的零售商价格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对消费者吸引力也明显增加,销售规模也相应扩大,由此造成其商品与现金周转更为顺畅,运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销售规模得以持续提升,规模扩张可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并再次提升零售商渠道资源在供应商心目中的价值,使其进入新一轮良性循环,经营效率可以伴随其资产规模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为清楚印证零售商渠道价值与其运营绩效的正向关系,我们将中国零售商上市公司主体百货零售业上市公司(百货业上市公司数量占零售业上市公司比重达到85%左右)按照其销售规模分成四个小组,结果显示,伴随零售商销售规模递增,各组百货业上市公司平均经营绩效也明显提升(图1—1、图1—2)。同样,对比中外连锁超市行业的资产周转率和营业周期(图2—1、图2—2),可明显发现虽然与国外龙头零售商相比,国内连锁超市龙头经营效率与国外零售商经营效率差异相对较小,但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未否认零售商渠道价值对其运营绩效的正相关关系,相反,其更是印证我们对零售商渠道价值与运营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与国外龙头零售商相比,中国龙头零售商管理资产规模和实现的销售规模仍然偏小,相对于更大的资产,国外龙头零售商仍可达到同样的经营效率,并获得比国内龙头零售商更高的盈利水平,这实际上表明沃尔玛等国外大型零售商渠道价值和实际经营效率更胜一筹。
频道运营与电视频道的绩效评估 篇4
自20世纪90年代走向市场以来, 中国电视业一直在寻求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以规范行业行为。作为产业集团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电视频道也需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来进行检验和认定。绩效评估正好能够为电视频道提供这样一个完备的评估体系。
一、中国电视频道运营的现状
我国的电视产业可以分为栏目、频道、产业集团这三个层次的经营实体。其中, 电视栏目是电视频道提供的产品, 属于产业运营的微观层面, 相当于人体中的器官;电视频道是电视集团的传播平台, 属于产业运营的中观层面, 相当于人体中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性系统;而产业集团则是某种企业集团型组织, 属于产业运营的宏观层面, 相当于由各种不同的功能性系统构成的人体本身。
所谓“电视频道运营”, 就是把电视频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经营单位和核算单位, 相对独立地进行经营管理。具体来说, 就是电视媒介经营单位根据电视的内在规律和电视受众的特定需求, 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 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比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受众群体的需要。
中国电视频道运营起步较晚,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5年11月30日,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四套加密卫星电视频道, 分别以播出电影、文艺、体育和少儿、农业、科技、军事等专门节目为主, 这标志着我国频道运营的大幕正式拉开。接下来, 随着1999年中办82号文件的出台以及2001年年中广电总局关于“无线、有线合并”通知的下达, 我国的频道改革制不断深入, 频道制运营成为了我国电视业的主流。
我国电视频道在电视台 (产业集团) 中扮演角色也从最初的节目展播平台演变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我国的电视频道已具有明显的独立经营特征。另一方面, 我国的电视频道已具备相对独立的经营资格。最初只有电视台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 电视台内部实行中心制, 如总编室、新闻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等, 这些中心与台之间不可能以独立核算的形式剪断经费下拨的脐带。频道出现后, 成为节目的亮相舞台:“节目一台一观众”变为“节目一频道一观众”, “台”出现空心化。这就必然要求频道成为节目制作和市场运营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由于频道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 这就使得频道进而走上完全独立的道路成为可能。如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牵头, 联合生活频道、都市频道成立了新的湖南经济电视台。
可见, 我国的电视频道已经站在既具有明显的经营特征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资格的交汇点上。它不同于栏目, 具有相对独立经营资格的栏目基本上还没有出现;它也不同于台, 台的“空心化”己经严重削弱其经营特征。频道既独立于台, 又高于栏目, 体现鲜明的品牌特征, 成为最为重要的电视经营资源。
二、建立电视频道绩效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电视频道期待精细化管理
当前, 国内的电视频道正处于一场深刻的蜕变的前沿。这个蜕变不仅包括内容和技术层面的调整创新, 还包括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的变革转型。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 国内的电视频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已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方面, 频道已由单纯的节目展播平台演变成为受众接触电视的第一门户, 电视频道的舆论导向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另一方面, 频道从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制播单位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频道除了完成所属电视台 (产业集团) 所规定的宣传任务, 并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之外, 在节目制播、人事任免和财务管理上都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电视频道在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 享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经营的权利。这从客观上要求频道加强自管理能力, 提升管理水平。
但是从总体上看, 我国电视频道运营还只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由于我国广播影视长期以来实行计划事业型为主的体制, 我国的电视媒体的管理上往往表现出粗放式随机性的特点。这表现在频道经营管理上就是, 频道的整体定位模糊, 缺乏对今后发展的长期规划;不计运作的投入与产出, 财务管理混乱;不认真体察观众的接受期待, 更不会细致评估传播或者宣传的实际效果, 简言之, 就是管理缺乏系统性、经营缺乏计划性、决策缺乏科学性、生产缺乏合理性。
要改变电视从业者对管理的共同焦虑,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要期待相关的法规与政策的调整与跟进。从电视媒体, 特别是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电视频道的内部运作来说, 就是要以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代替先行的粗放性管理。绩效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控制手段, 它将已发生的结果或者行为和预先确定的目标进行对比, 来判断现状的好坏, 供管理者采取下一步管理活动提供分析决策信息。很显然, 在这里对已发生的结果或行为的考核评估之所以有意义, 就在于预先科学与周密的目标体系的建立。也就是说, 大量的科学与严谨的前期规划与设计是绩效评估得以展开的前提。可以说, 绩效评估是我们在寻求精细化管理的不错的选择。
2. 电视界出现接纳绩效评估的氛围
在很长的时间里, 电视媒体其实也强调对自身业绩进行某种特殊形式的衡估, 这集中地体现在对电视作品的播前审看核与播后评比上。这里只涉及到电视台整体运作的一个局部, 即节目的生产层面, 评价往往采用的是比较单一的视野和标准, 这些电视产品的欣赏者或者说消费者的态度及倾向一般都没有在评比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 在各类评比中, 评选的机制、程序也难以达到完备的程度。
不过, 电视界最近传出的一些信息, 让人感到在电视媒体中推行绩效评估的氛围已经基本形成。中央电视台于2005年开展了经营考评体系的论证工作, 根据电视产业的特征建立了经营考评指标评价系统, 并推出了中央电视台经营业绩考评工作管理办法, 依据这个办法确定的基本框架, 台属企业的最终考评得分由经营绩效评价和管理测评得出。中央电视台于2006年明确提出创建经营绩效考评体系。2006年7月, 央视对八家大型直属企业和台属广告部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全面测评及并公布了排名, 这引起了经营单位的高度重视。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强调完善以责任中心制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集团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为宗旨, 将两个事业和产业两个板块划分成不同的中心, 这些中心包括利润中心、虚拟利润中心、成本费用中心和投资中心。明确各中心的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 在这个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绩效考核的标准。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管理体系以绩效管理为着力点, 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执行平台, 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畅销驱动, 以精细化管理为落脚点。北京、厦门、江苏三地的电视部门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绩效评估或者绩效管理, 虽然有时候提到这样的词汇, 从具体语境上看, 并不显得非常严谨, 但是这至少反映了国内电视界启用一种系统、严密、科学的管理思想与手段的气氛已经形成。
三、电视频道绩效评估及其构成要素
电视频道绩效评估是电视媒体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兼具企业绩效评估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复合式组织绩效评估。它是指在明确新闻传播目标的前提下, 根据成本、产出与效益等方面的判断和分析, 对电视频道运营的效率和效能做出系统的描述和评价的行为和方法的总和。简而言之, 电视频道绩效评估是对于电视频道一定时期内运营绩效水准的评价。
电视频道绩效评估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它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绩效。它是指频道的运营给频道自身及社会创造经济收益的目标实现程度和能力, 包括频道的投资回报率、广告与销售收入、固定资产的增长、员工收益、品牌价值提升、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贡献等。
二是公共绩效。它是指频道的运营对服务社会公众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能力, 包括信息传播的质量、舆论监督的深度与广度, 以及协调社会、传承文化等方面。在我国, 由于新闻媒体的独特属性, 电视频道的公共绩效还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为对国家安全的维护、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对政策法规的宣传以及对政党和领导人的形象宣传等。
1. 评估目标
频道绩效评估的评估目标通常有以下5点:
(1) 比较频道与频道之间的优劣, 评估自己的频道建设是否被观众认可。
(2) 分析频道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在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 调整频道的定位。
(3) 从频道吸引力、期待度、忠诚度、满意度等观众接受程度的发展变化, 把握频道的现状和走势。
(4) 了解频道与频道栏目之间竞争力谁强谁弱, 强在何处, 弱在何处。
(5) 了解频道的各类主持人、影视剧、广告可信度等在频道排名的情况。
2. 评估对象
绩效评估一般包括两个:一是对于组织绩效;二是对于员工绩效。频道绩效评估侧重于组织绩效层面的评估, 评估对象是频道本身, 主要考察的是频道运营中的经济绩效和公共绩效两个方面。
3. 评估主体
进行频道绩效评估的主体主要有以下5种:一是频道所属的广电集团;二是已经或想要在频道投放广告的广告商;三是频道本身;四是频道的员工;五是第三方的评估机构, 包括商业性评估机构和学术性评估机构等。
4.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是频道绩效评估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选取电视频道评估指标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频道的喉舌性、市场性、专业性和受众需求性等特性, 也就是说其评估指标的价值取向同电视节目一样, 也存在质量绩效、公共绩效和经济绩效等内容评价, 体现“质化”和“量化”评估的结合。
5. 评估标准
频道绩效评估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我国频道运营的状况相差较大。因此, 评估标准的确立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频道制定出来。一个频道的运营状况可以通过和它历年来的运营状况进行纵向比对得出, 也可以通过和同一类型, 同等规模的频道之间 (省级卫视和省级卫视、地面频道和地面频道) 的横向比对得出。
6. 评估方法
目前业界在电视频道绩效频道上普遍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按频道 (台) 的总体规模、水平和建设进行评价;另一种是按会计指标进行评价, 就是从总体规模、覆盖状况、受众接收情况、内容表达方式、经济实力、广告实力、市场竞争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内容较为零散, 各个部分相互打架, 缺乏系统性。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在两种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结合我国频道运营的实际情况, 从频道的覆盖情况、收视状况、受众接受状况、收支状况和公共绩效状况5个方面对频道的运营绩效进行评估, 从而设计出了一套更为简洁、系统的评估体系。
综上所述, 电视频道的绩效评估是频道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而本研究的最大目的是为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思路。整个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它需要经营管理人员和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够最终完成。特别是频道绩效评估中指标体系需要研究者结合实践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方镇邦:《 绩效评估》[M].P9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电信运营商绩效管理的思考 篇5
摘要:进入21世纪,电信运营商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做好内部的绩效管理工作,以保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电信运营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绩效管理的内涵,在指出电信运营商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电信运营商开展绩效管理的几点建议,以期为其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电信运营商 绩效管理
The Think Of The Telecom Operator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UJian-xing
(Ningde branch of China Telecom Co.Ltd,FujianNingde,352100)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the telecomoperatorsare facing intense competition.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telecom operators must solve the problem that is How to manage the internal performance.The article first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Next the article finded the problem of the telecom operators in the process of performancemanagement.Finally it list the suggestion of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 the telecom operators.All of these is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information 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 the telecom operators.Key words:Telecom Operators;Performance Management
一.前言
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多年的高速成长,开始出现了增长拐点。自国家从2000年以来在电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后,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等多家电信运营商经营电信业务的局面。至此,电信运营商开始了以价格和服务争夺用户的“拉锯战”,再加上网络电话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强力冲击,电信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一背景下,电信运营商如何改进绩效管理方式,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将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绩效管理的内涵
1.绩效管理的涵义
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发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其内涵是对绩效实现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1]。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为了持续改善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为改善企业绩效而进行的管理活动都可以纳入到绩效管理的范畴。绩效管理从广义上说包括绩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目标管理和工作分析)、绩效指标的设定、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考核结果利用几个环节;从狭义上说,绩效管理通常被看作一个循环,这个循环的周期通常分为四个步骤,即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面谈。
2.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总的来说,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区别在于,前者只强调了对绩效的考核,而绩效管理是作为一套整体系统而存在。
绩效考核是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其考核结果为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而绩效管理是员工和管理者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基础上,帮助员工订立绩效发展目标,然后通过良性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提升,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作为一段时间绩效的总结,管理者通过相应的工具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确立员工的绩效等级,找出员工的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帮助员工朝更高的绩效目标迈进。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绩效考核可以为绩效管理的改善提供资料,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和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电信运营商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信运营商已纷纷接受了绩效管理的理念,但在实际的贯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绩效管理未形成系统
绩效管理是一个闭环的过程,需要进行持续的循环。而从现阶段的实践来看,电信运营商的绩效管理方案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绩效考核办法,并没有真正形成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完整的绩效管理应该是包括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辅导和监控、绩效评估和绩效改进的过程。但其现行方案仅仅包含考核评价环节,而忽略了绩效管理的其他环节,没有把公司的战略进行层层分解,只是由每个层次分别制定计划。致使员工没有自己的计划,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企业自上而下存在着信息衰减、执行减弱的现象。同时,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才进行的考核,使整个绩效管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绩效提高的目的。
2.绩效指标分解不够科学
电信运营商现有的绩效考核指标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每个子公司、每个部门和每名员工的指标都分别一样,没有分门别类,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完成指标。对于每个部门和员工,他们所能控制和提高的指标是不一样的,因而,这种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同时,企业很多重要指标像业务收入、财务指标等都没有分解下去,也没有具体部门和员工承担,很多重要指标不可控制,无法提高。而且,指标间没有互动关系,导致各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合意识淡薄,缺乏整体协调性。
3.缺乏有效的绩效沟通
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但在电信运营商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下,上下级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上级与下级对实现工作目标的要求及考核结果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考核、处罚的结果,员工往往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甚至发生冲突。在日常工作中,对于下级员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是否进行事先指导、如何考核等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管理风格,随意性比较大。而员工也很少主动汇报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管理者对过程实施缺乏控制,往往员工不知道自己工作的好坏,不能搞清自己努力和改善的方向,企业对员工存在的不满情绪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从而造成了现行绩效考核在企业各层级中的存在抵触情绪,认为绩效考核不但没有发挥丝毫作用,相反地造成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不和谐。
4.没有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电信运营商目前的绩效考核结果只是简单地用来考核发放员工的月度绩效工资,但并没有真正地把绩效评价结果和薪酬制度切实挂钩起来,也没有把绩效结果应用到晋升、职业发展规划等其他领域,无法保证绩效激励的有效性。同时,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员工绩效管理库,在员工的调动、晋升时,平时的绩效考核结果起不到任何参考作用。绩效考核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也直接地导致了企业各层级在日常工作中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敷衍了事。这样的绩效考核流程和内容,使得各级评价者考核时无据可依,考核完了结果无处可用。最终,评价者都不愿意得罪人,要么给下属评分都是满分,要么实行轮流坐庄,使整个考核流于形式,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
四、电信运营商开展绩效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员工对绩效管理的实质和重点未能完全理解,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少数员工认为考核体系的评价不够公正,不能真实反映员工实际的工作绩效状况。因此,电信运营商在绩效管理正式实施以前必须在内部开展绩效管理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各层级员工深入理解绩效管理并接受绩效管理,消除各种误解和抵触情绪,同时掌握绩效管理的操作技能,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2.提升工作分析的水平
员工的绩效是员工外在的行为表现,这种行为表现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职位的描述是最直接影响绩效的因素。而且,职位的描述也决定了绩效评估所采用的方式,是设定绩效指标的基础。所以,电信运营商有必要认真开展工作分析,以获得职位描述的相关信息。
对绩效管理来说,主要利用的是工作分析所提供的职位描述,其中主要包括工作职责和任务、各项职责和任务所占的比重、与组织内外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关联关系等。工作职责和任务是对任职者绩效进行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对任职者绩效的评估主要就根据他在这些工作职责和任务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将其实际完成的工作结果与目标的要求相比较,就可以得出其绩效水平。与组织内外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关联关系表明了任职者工作结果的输出方向,在对其工作绩效进行评估时,接受其工作结果的对象就有权力对其结果进行评估。
3.合理进行绩效指标量化
由于部门或员工岗位职责之间的不可比性,在考核指标设置中难以完全涵盖各个层级和各个岗位的要求,因而在指标设置上要将全部指标均量化较为困难。量化并不能针对所有的绩效指标,但所有的绩效指标必须做到可以验证。在考核工作中,由于考核者对绩效考核的技能尚未完全掌握,特别是由于平日对绩效的记录不全,考评无以为据,只能求助于印象或个人述职报告。印象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也受到考评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述职报告亦未能全面反映员工的真实情况。这时考核往往会受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的影响,使之失去客观衡量尺度,使评选先进变成了评人缘,甚至在不同意见中搞平衡,影响考核结果的公正性。为达到评价的客观,评价过程中除可以利用量化指标外,最主要的就是平时积极收集和记录的员工绩效信息。绩效气息的收集和记录,为绩效评估、绩效改进甚至争议仲裁提供了事实依据。收集的绩效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目标或任务完成情况的信息;来自客户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反馈信息;工作绩效中突出的行为表现;绩效有问题的行为表现等等。
4.加强绩效沟通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串联起整个系统的工具就是贯穿始终的绩效沟通。持续的绩效沟通是指管理人员与员工经常就有关工作目标、工作进展情况、潜在的障碍和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管理者如何帮助员工以及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等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本质。在绩效管理持续沟通的实践过程中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一是把员工的绩效情况(包括业绩、工作表现等)反馈给员工;二是建立未来的工作计划,即由员工和部门经理共同确定下一步要达到的绩效目标;三是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为员工工作业绩的提高提供支持。
五、结语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顾客需求,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电信运营商就必须大力提升绩效管理的水平,以充分发挥出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电信运营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是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重要的手段,触及和贯穿组织生产要素的各个环节。因此,只有电信运营商只有做好内部的绩效管理,才能缩小与世界一流电信企业的差距,跻身于世界级的电信运营商之列。
参考文献:
[1] 魏云良:国内电信运营商的绩效管理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4):97-98
[2] 秦锐:走出电信企业绩效管理的误区[J].通信企业管理,2004
[3] 孙海法: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73-174
运营绩效 篇6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一支异常活跃的力量,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强劲竞争对手,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1986年7月24日,国务院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批准恢复设立了交通银行,标志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建设的开始。二十余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目前,包括交通银行、 兴业银行、 华夏银行与招商银行等在内的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已占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0%以上, 显著地突破了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国际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以及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金融创新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创新行为是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的实施,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调整,以提高自身的持续性运营绩效。根据我国著名的银行信息化专家张成虎的界定,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市场需要,采取积极彻底的措施向流程银行这种管理模式靠拢,对原有的业务流程以及内外部组织结构进行彻底的变革,以期有效地改善对主要客户的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加强风险控制的活动。
流程银行是业务流程再造的最终目标。流程银行在本质上是指一种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主要内部业务条线的系统营销、管理和核算。它将银行的服务从质量、时间、成本、风险、法则等五个原则贯彻到银行的前、中、后台的业务流程中去,并且要求五个原则之间的平衡。流程银行运作强调分业务线的垂直运作和管理,并对核算、结算、监督、客户关系管理等大量中、后台业务进行集中处理。流程银行运作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并借助于强大的数据库支持。
在业务流程再造的环境下,传统的银行绩效测评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的需求。传统的绩效测评主要是财务绩效的测评,适合于对银行过去的运营业绩的评价,无法反映银行内在的竞争优势及长远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条件下,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绩效管理已成为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银行业绩效测评的必由之路。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绩效评价工具,主要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关注企业的整体绩效。作为一种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采用了衡量企业未来绩效启动因素的方法,能够将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趋势与近期财务效益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平衡计分卡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强调企业的全方位管理,揭示了企业的财务、客户、流程、学习与成长的内在联系,避免了单一财务指标体系导致的机会主义、短期行为和对财务指标的过分依赖。
因此,基于平衡计分卡绩效测评的视角,股份制商业银行BPR运营绩效的研究可以揭示业务流程再造的微观运营机理,为业务流程再造的深入实施提供现实性的理论指导。
二、研究模型构建
(一)要素设计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股份制商业银行BPR要素设计。据雷丁华,张同健(2008)与张同健、李迅、孔胜(2009)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BPR战略体系分解为三个构成要素:BPR意识(·1)、BPR实施(·2)、BPR修正(·3)。BPR意识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业务流程再造战略的认识与重视程度;BPR实施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战略的具体措施;BPR修正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业务流程再造方案的调整和优化。BPR意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战略具有全方位的激励作用,BPR实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战略的具体实现,BRP修正是在BPR实施的基础上实现对BPR方案的持续性调整,从而保证BPR的最终实现质量。因此,这三个要素共同组成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BPR战略体系,促进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BRP的改进、提高和发展。
(2)股份制商业银行运营绩效设计。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内涵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平衡计分卡体系可分为四个要素:财务要素、顾客要素、内部运作要素、学习与成长要素。财务要素是指从传统的财务指标的角度来度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顾客要素是指从客户服务质量的角度来度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内部运作要素是指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运作效率提升的角度来度量银行的运营绩效;学习与成长要素是指从员工素质自我超越的角度来度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以理论概述为基础,借助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BPR要素设计与平衡计分卡绩效要素设计的内容,可以提出如下假设体系如表1所示。
(三)要素分解 具体内容如下:
(1)股份制商业银行BPR要素的分解。根据丁华、张同健(2008)与张同健、李迅、孔胜(2009)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BPR的实践经验,可以进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BPR体系的要素分解。
BPR意识要素可分为三个指标:领导层重视程度,指银行的决策层对BPR战略的重视程度;全员参与意识,指银行全体从业人员对BPR战略的参与程度;标杆瞄准技术应用,指银行在BPR战略中对标杆瞄准技术的应用程度。
BPR实施要素可分为三个指标:监督执行力度,指银行对BPR战略的执行与实施效果;标准化实施,指银行能够按照ISO9000国际标准实施BPR战略;多样化设计,指银行的BPR成果能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BPR修正要素可分为三个指标:流程检测,指银行能够有效地检测出BPR战略的增值环节;客户评价,指银行BPR战略实施过程中能够不断吸纳客户的反馈信息;创新性设计,指银行的业务流程设计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2)股份制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要素分解。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平衡计分卡的实践经验,可以进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平衡计分卡体系的要素分解。
财务要素可分为三个指标:有效贷款规模增长率,指银行的连续三年期的平均贷款总额的增长程度;中间业务量增长率,指银行连续三年期的中间业务量的增长程度;信用卡交易量增长率,指银行连续三年期的信用卡交易总量的增长程度。
客户要素可分为三个指标:客户满意度提升,指银行整体的客户满意度的改善;大客户营业率,指银行大客户营业额在总营业额中的比例的增长;新客户开发,指银行的新客户开发能力与成果的增长。
内部运作要素分为三个指标:内部管理能力提高,指银行各级管理层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内部执行能力提高,指银行的业务操作层对管理指令的执行效率的提高;内部协调能力提高,指银行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功能的增强。
学习与成长要素分为三个指标:自我超越意识,指银行员工群体在业务技能的运用与改善方面的进取精神;知识资本积累,指银行对员工业务培训的投入力度与执行力度;员工忠诚度提高,指银行员工忠诚度的持续性改进效果。
三、模型检验
(一)技术思路 本研究基于理论假设与要素分解的内容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然后运用全模型检验法进行检验,从而实现对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通常的回归模型仅包含一个因变量,只能分析直接效应,不能分析间接效应,而结构方程可以同时进行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检验。
本模型包括3个外源变量、9个外源变量指标、4个内生变量、12个内生变量指标、12条因果路径关系、3条相关路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生成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г)、外源变量协方差矩阵(ф)、拟合指数列表等检验结果来实现对理论假设的验证。
(二)数据收集 本文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市级分行为样本单位,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样本数据收集。在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每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选择12个样本,进行翔实的数据调查,共获取有效样本144份。样本数与指标数之比为5:1,满足结构方程检验的基本条件。样本单位分布于我国16个省、直辖市与自治区,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体概括。数据调查自2010年5月12日起,至2010年6月12日止,共30天。
(三)模型验证 本文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进行全模型检验,得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г)如表2所示。
同时得全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3所示:
四、结论
根据拟合指数列表可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基于效应矩阵列表的检验结果,结合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作实践,可以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业务流程再造意识要素对银行运营绩效的改进具有全面的促进作用,即促进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客户绩效、内部运作绩效、学习与成长绩效的全面改进。第二,业务流程再造实施要素显著地促进了股份制商业银行财务绩效与客户绩效的改进,而对内部运作绩效、学习与成长绩效的改进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第三,业务流程再造修正要素显著地促进了财务绩效、顾客绩效与内部运作绩效的改进,而对学习与成长绩效的改进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本文结论基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战略的现实性运作经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从而能够为业务流程再造的深入实施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雷丁华、张同健:《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经济效应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3期。
[2]张同健、李迅、孔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3]张同健、简传红:《我国商业银行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张同健:《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结构模型实证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8KJD110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 篇7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划分标准,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两类银行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制结构不相同。而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程, 这一区别表现为商业银行股东性质的差异。以10家商业银行的股权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 结果见图1。
图1显示,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绝大部分由国家即国务院通过下属的汇金公司及财政部控制, 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无限售条件的股权, 性质上属于国有范畴。例如, 工商银行70.7%的股份由国家控制, 无限售条件的股份仅占4.2%;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虽然部分由国有企业掌握, 会受到政府的间接影响, 但由于有大部分无限售条件的股权, 并且股权分布较分散, 因此其所有制结构已接近于私有化。比如, 招商银行有67.37%的无限售条件股, 32.63%的股份由十多家国有企业控制, 国家持股为零。
所有制结构的不同使得两类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更多的表现出国家的意志, 会根据政策的需要调整经营策略;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依照董事会的决策行动,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 其结果必然表现为不同的运营绩效。在这里, 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全部结果, 包括银行规模的扩大、盈利能力的提高和银行对社会的贡献力 (简称社会效益) 。通过对运营绩效设置指标并进行评估, 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
笔者认为, 可以将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分解为竞争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部分进行评价。已有学者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行过分析, 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商业银行整体运营绩效的评价研究, 而且对社会效益的研究目前也只处于定性分析的阶段。本文将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 进而形
成对运营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此评估两类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 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一) 运营效益的指标体系
本文从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考察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具体来说,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指银行在金融市场角逐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 是银行运营的基础;经济效益是指商业银行自身财富的增长, 是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内部效益;社会效益则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作的贡献。同时, 我们有理由相信: (1) 银行的竞争力越强, 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越大; (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效率与公平并重。
在这样的前提下, 本文认为可以将运营绩效、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变量的关系概括为:运营绩效=竞争力*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这就是用来评估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公式, 以下分别设置三方面的计量指标:
1、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资产、设施等资源条件入手, 这里选择的指标包括: (1) 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银行的资本总额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率, 即资本总额/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 是用来考察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数据。资产规模越大, 银行的实力和信誉才越有保证。银行间经常发生的收购、重组案例就是商业银行为提升其资产规模进而提高竞争力的鲜明例证。 (2) 机构分布水平。机构分布水平是银行的分支机构数与中国县级行政区数的比率, 即分支机构数/县级行政区数。分支机构的分布情况关系到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难易程度, 机构分布广泛可以成为银行经营的一个有利条件, 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储蓄率高的国家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3) 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 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 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和吸收一定量的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 资本充足率目标标准比率为8%。
由此建立的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公式为:竞争力= (资产规模+机构分布水平+资本充足率) /3
2、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对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从银行经营的利润方面考虑, 这方面的指标比较容易获得, 这里只选取两个以避免重复: (1) 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是利润总额占资本总额的百分比, 是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金的获利能力的指标。资本金利润率越高, 说明银行使用资本创造的利润越多, 资本的利用效率越高。 (2)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 是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银行运用自由资本效率的指标, 其值越高, 说明给股东带来的收益越大。这里采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以衡量银行在固定时点的效率。
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就是:经济效益= (资本金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 /2
3、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
要衡量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 可以从银行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员工的福利水平三个方面设立指标: (1) 人均缴税水平。人均缴税水平是银行上缴的所得税额与银行员工人数的比率, 用来衡量银行中的劳动者对社会做出经济贡献的能力。银行的人均缴税水平越高, 劳动者在该银行中为社会做出的经济贡献就越大。 (2) 就业水平。就业水平是银行的员工人数与分支机构数的比率, 用来衡量银行为社会创造就业的能力。就业水平越高, 银行的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 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 (3) 平均福利水平。平均福利水平是银行对员工的支付总额与员工人数的比率。平均福利水平用来衡量银行中的劳动者获得的平均收益, 其值越高, 说明劳动者的劳动获得的回报越大, 银行对员工的关注程度越高。三项指标的平均数就是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 (人均缴税水平+就业水平+平均福利水平) /3
(二) 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分析
建立了指标体系后, 便可对两类商业银行实际的运营绩效进行比较, 从而评价不同所有制结构对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影响。
1、原始数据。
本文采用中国10家商业银行2003年至2008年6年间的年度报告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 其中包括国有商业银行4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由于数据较多, 以下仅列出对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后的结果, 见表1。
为防止银行在特殊年份出现极端值而影响最终比较结果的公平, 可以对各银行6年的平均指标进行比较。利用前面设计好的计算公式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各商业银行2003至2008年6年间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运营绩效的平均水平, 结果见表2。根据各项指标即可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2003至2008年各商业银行年度报告注: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数据为2004至2008年5年的数据平均, 光大银行为2005至2008年4年的平均。
2、竞争力分析。将表2中银行竞争力的数据做成柱状图, 见图2。
观察图2可以发现:以6年数据平均值计算, 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中, 竞争力最弱的农业银行指标水平为8.63, 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最强的招商银行4.20的水平高出一倍多。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主要是由于国家作为最大的股东在资本规模和机构设置方面给予的有力支持。
3、经济效益分析。
将表2中经济效益列的数据做成柱状图形进行比较, 见图3 (1)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发现:除建设银行外,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均低于股份制银行的水平;国有银行经济效益的平均水平为6.32, 小于股份制银行8.62的平均水平 (2) ;在4大国有银行中, 国家持股比例最小的建设银行超过了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 注意到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于2005年和2004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可以通过分别计算两家银行6年的经济效益指数以判断股份制改革对银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见表3及图4。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发现, 与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时间相对应, 工商银行的经济效益在2004至2005年间有大幅度提升, 中国银行的经济效益则在2003至2004年间产生了飞跃。
4、社会效益分析。将表2中银行社会效益的指标做成柱状图, 结果见图5。
图5显示, 6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在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创造就业能力和员工福利水平方面, 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具有明显优势。
5、运营绩效分析。
最后, 将表2中银行运营绩效的指标做成柱状图, 结果见图6。图6显示了对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评估的最终结果:根据6年的表现判断, 除农业银行外, 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均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运营绩效的平均水平为177, 高于股份制银行109的平均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设计指标并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其资金实力与机构规模均大大超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水平;
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总体水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 这表明在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 股份制对银行自身的发展起到了更有力的作用;
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带来的银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同样表明了股份制对银行经济效益提高产生了推动作用;
第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 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方面比国有银行发挥的作用更大。换句话说, 股份制银行比国有制银行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更大。
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体水平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这主要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更强的规模经济。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结论, 本文认为:一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暗中迎合了全球范围内银行间强强联合的趋势, 既保存了国有银行改革前的竞争优势, 又使股份制结构发挥了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因此,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应当继续推行并且不断深化, 在保存规模优势的前提下, 促进股东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通过收购与重组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 提高竞争力, 这样才能使股份制结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巩云华:外资银行进入对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东欧五国的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4) ;
[2]张翔:改制上市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2) ;
[3]黄惠春, 于润:上市前后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效率比较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09 (5) ;
[4]杨家才:商业银行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J], 金融研究, 2008 (12) ;
[5]张杰: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两难困局:解读新一轮国有银行改革的绩效[J], 管理世界, 2008 (11) ;
运营绩效 篇8
为实现对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运营绩效的有效评价, 全面掌握运营基本情况, 选用最佳管理模式, 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首先应该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为指导原则, 对运营管理体制进行全面分析和认识, 主要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1.经营效益。经营效益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必须对此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具体是指财务绩效和盈利能力, 通过财务绩效, 分析财务管理的各项指标, 从财务的角度出发, 对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经营效果进行分析。
2.管理效率。具体指标包括每公里管养费用、运营初期资金协调效率、运营单位微观运作效率、政府调控效率, 这四个指标是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不容忽视的内容, 集中统一起来衡量管理工作效率。并且从不同角度反映运营单位的管理能力, 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衡量意义, 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
3.融资能力。融资能力是管理体制运营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增强融资能力能为养护管理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如果融资能力弱, 必然会制约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衡量指标为偿债能力、融资信用。高速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通常采用银行贷款方式进行, 虽然政府也要投入一部分资金, 但运营管理单位往往还需要向银行贷款。
二、不同管理体制运营绩效对比分析
为实现对系统的全面分析和掌握, 应该采取有效对策, 应用层次分析法, 对两种管理体制的运营绩效进行多目标综合排序。为更为全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从而有效掌握两种不同管理体制的优势和特点, 为合理选用相应的管理体制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1.评价指标量化。评价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 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为养护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数据支撑, 也有利于获取两种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 便于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2.评价层次结构图。对河北省高速公路两种管理体制运营绩效的数据进行分析, 建立运营绩效层次结构图。包括经营效益、管理效率、融资能力三个组成部分, 经营效益包括财务绩效和盈利能力;管理效率包括每公里管养费用、运营初期资金协调效率、运营单位微观运作效率、政府宏观调控效率;融资能力包括偿债能力和融资信用。
三、运营绩效综合分析
1.事业化模式运营绩效。每公里管养费用34.442万元, 比企业化模式的25.75万元要高。在判断矩阵当中, 事业化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权重0.8, 而企业化模式权重仅为0.2。就运营初期资金协调效率来看, 事业化模式权重0.166 7, 指标评价为优, 企业化模式0.8333, 指标评价为一般。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成本高, 工程初期可能面临资金短缺, 收支失衡等现象, 需要财政的支持。就政府宏观调控效率来看, 事业化模式权重0.8, 企业化模式0.2, 政府部门对事业化单位实施管理, 包括资本筹集、投资、贷款、利润分配、工资发放等事项。通常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有效落实各项制度措施, 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定性评价为优。对企业化模式, 专家定性评价为优。事业化模式偿债能力权重为0.75, 注重提高效益, 并且政府部门在财力上给予支持, 因而权重值明显高于企业化模式的0.25。事业化模式的融资信用权重为0.75, 资金担保往往有政府部门支持, 融资信用度高, 远远高于企业化模式的0.25。
2.企业化模式运营绩效。企业化模式下, 运营单位自主经营, 为更好地偿还债务, 减轻负担, 经营者注重提高管理水平, 节约成本, 降低不必要损失, 促进企业效益提高, 因而权重值较高, 为0.75, 远高于事业化模式的0.25。企业化模式在日常经营中, 注重改进管理水平, 推动技术创新,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以促进盈利能力提升, 权重值较高, 达到0.857 1, 具有明显优势, 也高于事业化模式的0.142 9。事业化模式由于事业单位采取措施加强管理, 但是不能很好进行盈利, 影响其权重值提高。就运营单位微观运作效率来看, 企业化模式采用预算管理制度, 对资金使用科学合理安排, 有利于更为有效地安排各项支出。同时注重加强使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促进资金利用和运作效率提高, 专家评价也为优, 权重值达到0.857 1, 高于事业化模式的0.142 9。事业化模式难以采用企业化模式和管理方式, 权重值也相对要低。
四、结语
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日常运营, 进行体制改革过程中, 应该结合具体需要, 考虑两种模式的优势和特征, 合理选择相应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确保高速公路管理水平提高, 也促进不同模式最大效益的发挥。
摘要:企业化和事业化是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两种不同模式, 在具体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构建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经营效益、管理效率、融资能力三项指标。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高速公路运营情况进行分析, 探讨事业化模式和企业化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
关键词: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运营绩效,事业化模式,企业化模式
参考文献
[1]谭绍富.卓越绩效经营管理模式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运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11 (6) :51-55.
[2]陈德华.公路交通建设项目的PPP应用模式探讨[J].建筑经济, 2015 (9) :36-38.
[3]蓝利海.关于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展望, 2014 (12) :116.
运营绩效 篇9
1 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对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说,当其具备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权威性都比较高时,就可以评价公共资金运营绩效情况,同时,最终的评价结果所具备的客观性较强,可作为审计评价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会忽略评价工作的开展,即使开展了评价工作,审计单位却不认可审计人员的评价结果,导致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住房公积金是公共资金的一种,针对其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了解住房公积金的基本特点。我国在设立住房公积金时,主要目的是推进住房货币化改革,保障住房消费资金来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住房公积金的效率较低, 且不公平现象严重,这些问题,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建立住房公积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2 构建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2.1 选择构建工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和评价工具,其所包含的指标比较全面,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价方法中只重视财务指标的缺陷。当今,在一些非营利性组织中,平衡计分卡已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平衡计分卡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强调多种平衡,这项特征符合住房公积金资金绩效目标的多维性,因此,在进行住房公积金绩效评价时,选择的工具就是平衡计分卡。
2.2 总体框架
尽管平衡计分卡的适用范围非常广,但它只是一种模式,要想在住房公积金绩效评价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要根据住房公积金的特点,构建合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事实上,住房公积金的运营与营利组织还存在较大区别,住房公积金属于公共部门,其在运营过程中,具备社会综合协调功能。因此,在住房公积金运营的过程中,服务对象才更应是其关注的重点。一般来说,住房公积金的服务对象就是城镇居民,因此,在住房公积金的运营过程中,提高居民满意度是其终极目标。在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中,除包含居民满意度外,还包含内部管理维度、持续发展维度以及财务结果维度。
2.3 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2.3.1 居民满意维度
居民满意维度包含两个指标,一是住房公积金的收益性指标。对审计工作来说,其要实现的目标包含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这其中,效果性起决定性作用。在评价住房公积金绩效时,效果性的主要表现就是城镇居民的收益程度,具体说来,住房消费公积金贷款贡献率、利率节省率以及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比率就是效果性的数据表现形式。二是住房公积金的公平性。在不断完善审计理论的过程中,审计目标由最初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5个,增加了环境性和公平性,在这两个新增目标中,公平性非常重要,一般通过住房公积金覆盖率等来进行数据表示。
2.3.2 内部管理维度
在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方面,我国有一系列规定,其中包含考核方面的规定。在这些规定中,绩效指标较多,且其具备的强制性较强。这些规定的存在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指标来源。在内部管理维度中,考核指标是缴存环节和运营环节,可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合理考核,准确评价内部管理绩效。
2.3.3 持续发展维度
在此维度中,包含安全性和流动性两个指标。
2.3.4 财务结果维度
住房公积金的财务结果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信息披露,二是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长远发展。因此,在选择财务结果维度指标时,主要包含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两种。
3 结 语
通过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准确性。但由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复杂程度较高,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我国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后,学者对其的研究就从未停止,总的来看,主要集中于住房公积金监管、政策性住房金融等方面,对于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阐述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并具体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以科学评价住房公积金的绩效。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祭增学,张岳.关于建立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5):52-53.
[2]马志娟,丁俊博.保障房资金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4(24):82-86.
运营绩效 篇10
一、仓储运营绩效评价体系及方法
对仓储业务进行考核, 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该体系能为全文分析提供整体框架结构, 并确定分析的范围, 仓储业务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 除了要参照企业具体的经营情况, 还要结合仓库作业自身的特点, 全面分析各种影响因素, 本节主要是从仓储运营绩效评价的关注点以及具体的指标选取两方面进行描述。
1. 仓储运营绩效评价体系。
任何企业都想以较少的投入赢得较多的产出, 对于一个供应链来说, 仓储起着衔接上下游企业的作用, 对于企业内部来说, 仓储是协调生产与销售的重要环节, 因此,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合理储存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尽量避免储存过程中造成的资金积压, 节省费用, 其次可以避免货物积压, 最后可以节省人力资源, 减少费用支出。
2. 仓储运营绩效的评价方法选择。
成都制药公司成立于2003年, 是四川省内一家发展较快的医药公司, 该公司的注册资本5000万元, 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 拥有营业用房5000平方米, 仓库21000平方米, 大小库房一共五个, 其中包括肽类及蛋白质同化类药品专库6000平方米, 符合GSP要求的药品阴凉库4000平方米, 二类精神药品专用仓库2000平方米, 医疗器械库6000平方米以及中药材专用库3000平方米, 在里面有丰富工作经验并经相关部门培训持有相关证书的保管人员十余名, 全公司从业人员170余人。
该公司仓库统计数据主要是针对定量指标数据进行统计, 是在一个评价周期内对公司仓储运营中的数据根据仓储绩效体系建立中提到的计量方法来确定的, 根据这个计量方法可以得到相应数据。
由于原始数据中各个指标的量纲不一致, 在计算中往往缺乏可比性, 因此我们必须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 处理之后能得到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数据。而对此我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同评价。
(1) 基于AHP方法的仓储运营绩效评价
AHP最早是由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主要是应用在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方面, 因为AHP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简便性、准确性的特点。
在建立各指标之间影响关系的时候, 往往影响仓储运营绩效各指标的重要性各不相同, 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1~9的比例标度, 然后根据求出的影响关系计算在各个层级指标的排序权重, 之后求出最大特征根与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结果达到一致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矩阵则计算结束, 本文采用和积法计算。
通过对上面那些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AHP方法下案例中各仓库绩效值的排序为:二类精神药品专库>肽类及蛋白同化类药品专库>药品阴凉库>中药材专用库>药品阴凉库,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方法下, 相对于其他仓库的整体运营评价来说, 二类精神药品专库的仓储运营情况是最好的, 药品阴凉库相对是最差的, 应该被决策者重点关注。
(2) 基于标准差法的仓库运营绩效评价
首先, 求出某个仓储绩效指标在不同标准差是一种指标评价数据偏离均值程度的度量, 对于评价指标中的其中一个指标, 若不同评估对象间该指标的标准差越大, 则说明该指标在不同评估对象之间的变异程度越大, 它能够给决策者提供的信息量越大, 在综合评估中所起的作用越大, 则其权重也应该越大, 反之, 则它的权重也应该越小。
再次, 通过对上面那些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标准差方法下案例中各仓库绩效的排序为:肽类及蛋白同化类药品专库=二类精神药品专库>药品阴凉库>中药材专用库=医疗器械库, 在标准差法下得到的结果有别于在AHP下的结果, 显示出肽类及蛋白同化类药品专库和二类精神药品专库的评价一致, 是整个仓库运营中最好的。
二、基于组合评价法下的仓库运营绩效综合评价
1. 组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
组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选举思想的方法, 它将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视为选举人, 那么选择出来的那个必然是可以代表不同方法间的共同利益的, 在此, 指标离差即可以满足这种要求, 离差代表了某种评价方法与其他评价方法之间的偏离程度, 假如两种方法之间的离差越大, 则两者的偏离就越大, 反之说明两者比较接近, 属于差异小的两种方法, 组合评价法分别算出几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的离差, 其中总离差最小者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和其他方法的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最小, 它能够代表其他方法, 因此离差最小的方法可以作为最终的评价方法, 相反差异越大, 就会被淘汰。本文在层次分析法, 标准差以及熵值法进行指标评价的基础上, 选用组合评价法对结果不一致性问题进行处理, 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
2. 成都制药公司仓储运营绩效的组合评价。
在前面应用三种不同方法的情况下, 每种方法所得到的各个仓库绩效评价值是不一样的, 其中AHP方法下各个仓库绩效值的排序为:二类精神药品专库>肽类及蛋白同化类药品专库>药品阴凉库>中药材专用库>药品阴凉库;在标准差法下为:肽类及蛋白同化类药品专库=二类精神药品专库>药品阴凉库>中药材专用库=医疗器械库;在熵值法下为:肽类及蛋白同化类药品专库>二类精神药品专库>药品阴凉库>医药器械库>中药材专用库, 三种方法存在的分歧给绩效评价最终结果的确定带来了困扰, 本文在以往单一方法研究绩效的基础上, 选择采用组合评价方法来处理这种分歧问题。
首先是利用相应的公式对各种方法下所得出的绩效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以便各个方法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处理后的各绩效值的数据, 根据处理过后的数据计算三种方法的离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三种方法下的总离差, 比较各种方法的总离差, 可以看出三种方法中熵值法下的总离差相对较小些, 当某种方法的总离差最小的时候, 表示这种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说最具代表性, 即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最能代表其他几种方法, 因此经过组合评价法的处理之后得出熵值法可以被选为此次仓储运营绩效评价的最终方法。
三、成都制药公司仓储运营绩效的提升策略
基于仓储运营绩效指标的综合计算, 总的来说该公司现阶段的仓库运营情况处于两级分化状态, 发展很不均衡, 好的很好, 相对较差的也有, 由前面求出的各个指标的熵权值可以看出, 公司在仓储人员劳动效率、吞吐作业均衡率以及用户满意度指标上做的相对较好, 但是在物品收发差错率、仓容利用率以及装卸设备利用率指标方面做的相对较差, 而仓库中相对突出的就是中药材专用库和医疗器械库, 虽然现在该公司总的来说仓库运营处于盈利状态, 但是如果在相对较差的指标上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提高, 那么该公司仓库总体运营水平会进一步地提高。
1. 绩效提升的需要分析。
至今成都地区制药企业已发展到120余家, 医药流通企业达到2600家, 医药年销总额约为70亿元。在这一高速发展过程中, 众多企业得以实现低成本扩张, 涌现出如地奥集团、恩威集团、迪康集团、科伦集团等十数家产值超亿元的制药企业, 制药行业空前繁荣, 进一步拉动流通企业的发展, 面对这种形式只能是优胜劣汰。
2. 绩效提升的策略分析。
针对熵值法评价结果中各个仓库绩效指标反映出来的问题, 本文将从三方面提出一些决策。
药品的仓储管理一般包括入库验收、在库存储、产品养护、分单打印、出库拣货等作业, 根据药品品种的多少以及数量的多少, 作业复杂度各不相同, 而且由于药品的特殊性, 其在仓储管理方面不但要求作业精细, 也需要较高的信息化系统支持。
首先, 从储存环节来说, 由于医药产品直接关系到人或其他生物的生命安全, 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 因此在库商品的存储要求也就较高, 需要达到很强地协调相关负责人管理的目的, 现阶段成都制药公司存储产品的方式只是根据供应商的不同来进行产品的分区存储, 并没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细分, 因此可以实行色标管理。
其次, 从保管环节来说, 成都制药公司的中药材专用库存在的问题最大, 根据评价结果可知仓库的物品损坏率偏高, 对于该库来说主要体现在药品之间串味问题上, 该仓库主要储存冬虫夏草、贝母、灵芝、雪莲花、天麻等当地野生的珍稀中藏药材以及其他中药材, 这些都是些价值高但是容易串味的产品, 公司虽然现在采用的是分区存放, 但是还是存在一定药材之间的串味现象。
四、结束语
对仓储运营的绩效评价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从不同方面反映对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 确定分析范围, 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包括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 不同的方法由于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同一企业在不同评价方法下的评价结果可能会存在不一致, 在AHP方法下反映出来是二类精神药品专库最优, 在标准差法下则是肽类及蛋白同化类药品专库和二类精神药品专库并列第一, 而在熵值法下是肽类及蛋白同化类药品专库运营最佳,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多方法下的组合评价, 目的是解决评价结果不一致性的问题, 最终选举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作为评价成都制药公司的方法, 计算得出三种方法中总离差最小的是熵值法, 因此熵值法下的评价结果也最能代表其他两种方法, 最后从评价结果中分析得出成都制药公司的中药材专用库和医疗器械库的运营水平相对较低, 而两个仓库的评价指标中物品收发率, 仓容利用率以及装卸设备利用率是相对整个指标体系中较差的, 针对这一问题指出应该从仓储作业, 企业制度以及企业管理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摘要:仓储作为物流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物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体现出来, 仓储过程的高效性有利于推动物流的发展,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仓储运营绩效的综合评价, 目的是为了反映出仓储日常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进而为决策者进行仓储改进提供一定的依据。论文结合具体行业的仓储特点和作业流程进行了仓储绩效的综合评价,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是构建仓储运营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其次是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标准差法、熵值法三种典型的绩效评价方法进行仓储运营绩效的评价, 再利用组合评价法对三种方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不一致性问题进行处理, 最终确定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方法进行仓储绩效评估, 最后提出仓储改进策略。
关键词:绩效评价体系,AHP,标准差法,熵值法,组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洪怡恬.仓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10.5 (4) :60-70.72.
[2]刘永红.食品冷链物流的仓储绩效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3]潘文荣.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09.9 (2) :1-2.
[4]蒋瑛.钢铁产品仓储绩效提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0.
[5]陈守东.物流中心绩效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6]中国仓储协会秘书处.仓储服务质量评鉴的指标体系[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8 (12) :54-55;
运营绩效 篇1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商学院、长沙学院、湖南警察学院、湖南女子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长沙医学院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13所本科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主成分法对13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为本研究内容的确定及分析论证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论文设计要求, 分别设计出针对在校体育教师、专家的调查问卷, 将采用以学校为单位的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调查。
1.2.3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17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过程与结论
2.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运营绩效评价
2.1.1 指标数据的获得
我们所用的13项指标数据是根据李斯特五点量表 (即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很重要、非常重要) 通过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获得的, 这为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评价提供了可定量化的数据, 从而为进行因子分析提供了必要基础。
2.1.2 各指标相关性检验与因子分析可行性考察
论文使用SPSS16.0计量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通过计算长沙市13所本科院校的13项指标的相关矩阵, 发现大多指标间相关系数较高, 且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绝大部分相关系数基本上都大于0.3, 由此可以推断, 我们所选择的13项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进一步考察KMO (Kaiser-Meyer-Olkin) 测度和巴特利特球度 (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 检验, KMO系数为0.819,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x2值为612.077 (df=67, p<0.01) , 这表明, 所选择的13项指标适合运用因子分析进行运营绩效评价。
2.1.3 因子分析绩效评价
在13项指标的公共因子提取中, 首先需要给13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标准化处理, 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再以各指标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矩阵为根据, 通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3个因子。结合因子提取结果和碎石图, 前三个因子累计解释原有变量87.6%以上的信息, 碎石图中明显的拐点为3, 因此提取3个公共因子是合适的。由于旋转前3个因子的实际含义较模糊, 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及因子得分如表1和表2所示。
注:F1、F2、F3分别在方差总量中占56.055%、19.694%、14.686% (合计87.685%) 。
表1中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能够反映各公共因子与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公共因子在员工教育水平、员工职称、员工培训机会、员工晋升比例、员工离职比例、员工劳动纠纷比例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量, 反映了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内部运营环境状况, 因此, 可以将F1称之为高校体育场馆内部运营环境因子, 它综合了整个指标体系56.055%的信息;公共因子F2在全民健身人次、全民健身开放时间、体育赛事次数、商家资助次数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量, 反映了高校体育场馆所处的外部运营环境状况, 它综合了整个指标体系19.694%的信息;公共因子F3在人均收入、收入与费用比率、商家资助金额等指标上上具有较高的载荷量, 反映了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经营产出状况, 它综合了整个指标体系14.686%的信息。
2.1.4 运营绩效结果分析
通过使用回归法得到每个公共因子得分及其总得分, 按照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 并进行加权汇总, 得到长沙市13所本科院校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综合得分。由此, 我们就可以运用汇总得到的综合得分来评价13所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基本状态与具体特征 (见表2) 。综合得分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注:A-M分别表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商学院、长沙学院、湖南警察学院、湖南女子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长沙医学院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从表2可以清楚看到, 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综合得分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 运营绩效值分别为2.805、1.769、1.198。相反, 运营绩效值得分最低的分别是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0.414) 、湖南女子学院 (-0.259) 、湖南警察学院 (-0.148) , 它们分别处于13所高校的倒数三位。运营绩效值综合得分为正数的高校总共有8所高校, 分别是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医学院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其中, 有6所是老牌的湖南本科院校;2所是新建不久的民办本科院校。其它5所高校的运营绩效综合得分都为负值, 在综合得分为负值的高校中, 大多是近几年新申本成功的高校。
接下来, 将分别从三个公共因子来分析长沙市13所本科院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绩效。从公共因子F1来看, 得分最高的是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 此项因子上得分分别是5.561、4.018和3.154。这说明, 这三所高校在内部运营环境上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可能的原因是这些高校是211综合性大学, 在体育场馆的内部管理上能更容易获得高学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相反, 在公共因子F1方面, 得分最低的分别是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和湖南警察学院, 这一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0.165、-0.098和-0.074。这三所高校是刚加入二本的高校, 在内部运营环境上处于劣势。我们发现, 无论是新成立的本科院校还是老牌的二本高校, 包括民办的两所高校, 在内部运营环境方面还急需改善。
从公共因子F2来看, 得分最高的分别是、湖南大学 (2.928) 、湖南师范大学 (2.16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56) 。这表明, 这几所高校在外部运营环境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具有其它高校未具备的外部运营环境。此项因子得分为正的高校也刚好有8所。从长沙医学院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两所民办高校来看, 它们的得分值分别排在第7位和第6位, 处于13所高校的中间位置。这说明, 民办高校在外部运营管理环境上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并不处于弱势地位。这可能与民办高校在招生宣传上投入大量广告有关。
最后, 从公共因子F3来看, 得分最高的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2.453) , 其在这一因子上 (经营产出) 表现出较强劲的优势。长沙医学院在这一因子上的得分也毫不示弱, 得分值为2.014, 排在第2位, 遥遥领先于包括211综合性大学在内的其它高校。我们的解释是, 这两所民办高校更关注的是经营上的收益, 同样在体育场馆的运营上也注重其经营产出。从而在经营产出这一公共因子上领先于其它高校。这可以为公办的高校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在体育场馆的以后运营中, 公办高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 合理平衡收入与费用比率, 扩大经营上带来的投资回报。
3 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分析
3.1.1 地理位置
高校体育场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运营绩效会产生重要影响。处于市中心或离市中心越近, 则进入体育场馆的人流量会越大, 从而运营绩效也会越好。当然, 就是有些高校所处市中心, 其体育场馆的运营绩效也未必高, 比如, 体育场馆内部管理经营不善, 则运营绩效不高就不足为怪。若体育场馆所处位置非常便利, 再加上内部管理到位, 则经营绩效就会更好。总之, 体育场馆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优越将会对其运营绩效带来重要影响作用。
3.1.2 高校规模
高校规模会对体育场馆的经营带来重要影响。高校规模越大, 即高校的学生人数越多, 则进入体育场馆休闲与锻炼的人也会越多, 同时, 聚居在高校周边的居民也会越多, 这又会增加进入体育场馆锻炼的人流量。可见, 高校规模的大小是能够对体育场馆的运营绩效产生影响的。
3.1.3 体育场馆经营项目
体育场馆经营项目是否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会对其运营绩效带来冲击, 比如, 游泳项目在夏天是大众的普遍的消费需求, 但很多高校并没有经营这一项目。另外, 同一块体育场地可以开设不同的体育项目, 借以形成综合优势, 但许多高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好体育场地, 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可见, 体育场馆经营项目的合理设计能对体育场馆的运营绩效产生重大影响作用。
3.1.4 价格策略
高校体育场馆的价格策略就是依据消费者各自不同的消费意愿, 结合体育经营项目实施定价, 借以获得最大效益的定价方法。高校体育场馆的定价目标应该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为基础。不同的定价策略将会对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益产生重要影响。价格会影响体育消费的市场需求。因此, 体育经营项目要考虑多种定价方法, 尽量实施多种综合的定价方法。当然, 在定价的同时, 我们还可以依据体育经营项目需求弹性的原理实施不同的定价策略。
3.1.5 经营方式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就是体育场馆在体育经营活动中所运用和实施的方式和方法。经营方式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经营方式是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具体方式。如长年经营或季节经营, 固定经营或流动经营等等。高校体育场馆在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中可以采取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方式, 将经营权承租给其它经营单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的灵活性会影响其自身的经营效益。从而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也会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绩效产生重大影响。
3.2 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到底哪些因素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绩效产生影响?我们将采用“逐步引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并将地理位置、高校规模、体育场馆经营项目、价格策略、经营方式作为自变量, 同时分析它们对应变量运营绩效的影响。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前, 首先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处理进行阐释。
地理位置我们设置为虚拟自变量, 即处于市中心的高校取值为1、靠近市中心的取值为2, 处在郊区的取值为3。同样, 自变量高校规模的数据处理采取的办法是:高校规模用“在校学生人数”这一指标来衡量, 并且在学生人数在1万人以下的取值为1;在校学生人数在1-2万的取值为2;在校学生人数超过2万以上的取值为3。自变量体育场馆经营项目的数据获得是通过以下办法:在调查问卷中, 我们设置了对各体育项目的满意度评价, 即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五级评价。从而获得每所高校体育场馆的总体评价分值, 这一总体评价分值就是对各体育项目的平均评价分值。自变量价格策略的数据获得采取以下方法:只实行一种价格策略的取值为1;实行两种定价方法的取值为2;实行两种以上定价方法的取值为3。自变量经营方式的数据获得通过相类似的方法, 即体育场馆由高校单独经营的取值为1、体育场馆由高校和其它经济单位或个人合伙经营的取值为2;体育场馆是承包经营的取值为3。对于因变量的数据, 我们可以直接运用论文前面内容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获得的运营绩效评分值。由此通过以上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据获得与处理, 我们就能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如表3。
注:因变量为运营绩效。
根据表3可知, 使用逐步回归法得到的最终回归方程为模型5, 5个模型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在显著水平为5%的t检验, 从表4的结果可知, 模型5的修正判定系数 (Adjusted R Square) 最大, 说明其对因变量运营绩效的解释能力最强。
同时, 从表4还可以看到, Durbin-Watson统计量的值为2.16, 接近于2, 说明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不具有相关性。从模型5回归方程的结果可知, 地理位置对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影响最大, 这可能是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会带来人流量的增加有关。另外, 其余自变量中对体育场馆运营绩效影响较大的依次是高校规模、价格策略、体育场馆经营项目、经营方式。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地理位置、高校规模、价格策略、体育场馆经营项目、经营方式都对体育场馆的运营绩效产生影响, 影响作用最大的是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 影响最小的是高校体育场馆所采取的经营方式。
4 总结
对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实证检验, 进一步提出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绩效的管理对策。这些对策主要基于运营绩效的改善与提高以及基于运营绩效的各影响因素展开,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4.1 转变观念, 增强高校体育产业化意识
高校体育要持续健康的发展, 增强体育产业化意识, 积极吸收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先进管理理念与手段, 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大力吸引优秀的体育专业人士进入, 着力提高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参与到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开发中来。
4.2 由传统粗犷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方式必须转变, 必须走专业化管理的道路, 才能根本改善其自身的运营绩效。比如, 我们可以设立体育管理中心这一职能部门专门负责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这就使得体育教学部门与体育管理部门实行职责分离, 可以大大提高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
4.3 探索与尝试科学运营管理模式, 改善经营管理水平
在努力探索与尝试新的运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各高校应该做好统筹规划的工作, 协调好经营者各方的利益关系, 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从而实现高校体育场馆不断发展。
4.4 做好体育经营项目的开发与选择, 打造名校效应
在体育经营项目的开发与选择上, 都务必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充分了解高校所处的市场周边情况、经济收入水平、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等等, 为合理开发与选择良好的体育经营项目打下基础。只有在做好深入与细致的市场调查工作以后, 才能得到科学的决策依据。
4.5 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应该要适应网络迅速发展的要求, 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的人才技术力量, 搭建有效的校园网络平台, 建立详细的客户管理数据库, 以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 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体育消费服务。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刻不容缓, 必将进一步提高体育场馆的经营服务水平, 也能大大提高其运营绩效。通过实施规范化、品牌化战略, 运用项目管理方法进行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
4.6 创造两个效益, 塑造专业管理团队、实行市场化机制
长沙市高校体育场馆应该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这是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综合效益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不仅能为高校场馆今后的工作探索一定的管理模式, 而且对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在市场化机制方面还很薄弱, 因此, 完善高校场馆市场化机制有非常重要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杜栋等.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卫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3-125.
[3]孙红梅.苏南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开方现状和干预因素的调查研究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
[4]候海燕.后亚运时代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对策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 .
[5]童健.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与管理开发[J].三峡大学学报, 2010 (8) .
[6]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数据汇总表[c].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 2009.
[7]体育产业分会.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情况调研报告[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 2007.
[8]Louisiana Legislative Auditor.Performance Audit Report[c].2006.The Louisiana Stadium and Exposition Distr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