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静态之美

2024-09-19

语文课堂的静态之美(共3篇)

语文课堂的静态之美 篇1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好课?随着教学不断的改革, 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 学生在课堂上“蜂飞蝶舞”, “你方唱罢我登场”, 看上去煞是热闹。殊不知, 这样一来, 学生静心学习, 咀嚼感悟的时间变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 一堂课下来, 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升。语文教学就应该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 多给学生时间,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 让学生在静态的环境中, 用心体味和领悟作品中的真善美。看来, 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静, 在静中感悟语文的美, 彰显语文的魅力, 是十分重要的。

一.静读

阅读有多种方法, 静读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无声默读或细吟慢读, 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余秋雨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 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 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可见, 默读是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首先, 阅读是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对话就要了解文本, 而了解文本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默读。其次, 安静的学习环境可以避免互相干扰和暗示, 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 真正进入自我的学习状态。现在的课堂教学, 好些学生为了取悦于老师, 就只在乎表面的大声, 而不去关注文章的内容, 结果在轰轰烈烈的读之后, 学生一无所获, 甚至连课文写了什么都不知道。由此可见, 静读, 是学生课堂上不可少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在表面的安静中泉思翻涌。

二.静听

静听, 就是营造静谧的氛围, 让学生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听, 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的过程。静听更能让人走进文本的内在世界, 更有利于和作者及文本对话。让学生潜心聆听, 沉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中,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化抽象为形象, 化无形为有形, 便能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意境。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们往往会忽视听的能力, 觉得语文学习会说会写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发现好多学生听话的能力很弱, 我们绝不能忽视听的能力的训练,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静听的训练, 提高学生思维注意力集中, 从而进入文章的情境, 更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的深处,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三.静思

静思就是静静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现在的课堂习惯于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 好多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往往设计了多个活动, 为了赶时间, 教师就压缩或省略了学生静思的时间, 这样的课堂讨论就变成了形式。学生心中的感, 必须先要有静静的思为前提, 通过阅读, 然后思考, 再细细地去品味, 最后组织好语言表达出来。我认为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形式上的完整就囫囵吞枣地去完成每个活动, 我们应该给学生时间更充分地完成好每一个活动, 我们宁可舍弃某一个活动, 也不能减少学生静思的时间。学生静思是暂时的沉默, 是课堂高潮产生前的酝酿、蓄势阶段。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那种感受真是其乐无穷。

四.静写

“写”这个环节不是每堂课必备的,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写的机会。把所想的内容写下来, 通过理顺思, 使问题的答案更加条理清晰准确;也可以是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笔, 表达他们最真切的感受。静写,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锻炼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 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写这个环节, 往往被放在课前进行, 这样学生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高度集中, 缺少了时间限制, 学生即使能写出比较出彩的片段, 一旦到了考试, 学生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质量较高的答卷了。所以,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练笔的机会, 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时代在变, 教学的要求、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但教学承载的让学生从无知到博学的使命是永远不会变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活动形式的热闹, 还需要安静学习的空间。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 学生课堂的学习形式更灵活了, 气氛更活了, 我们不妨再给学生一些静的空间和时间, 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会“亦活亦静, 亦静亦美”。

静悄悄的课堂, 也可以带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空, 尽展语文的无穷魅力。

语文课堂的静态之美 篇2

首先我想从我看到的一则故事说起:一位哲人把一个小孩、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位数学家同时请到一个密封的、黑暗的房间里。哲人吩咐他们:“请你们用最廉价又最能使自己快乐的方法,尽快把这房间装满东西。”物理学家马上伏在桌上开始画这个房间的结构图,然后埋头分析这个季节哪是光照最佳的方位,在哪堵墙哪个位置开扇窗最合适。草图画了一大堆,绞尽脑汁的物理学家还是不能确定在哪堵墙上开窗,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而数学家连忙找来了卷尺丈量墙的长度与高度,之后伏案计算这间房间的面积,又在苦苦思索能用什么最廉价的东西恰到好处的把房间迅速填满。只有那个孩子不慌不忙,他找来一根蜡烛,从口袋中掏出火柴点亮它——昏暗的房间一下子明亮了。在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还在皱眉设计种种方案的时候,小孩已经在屋里围着摇曳的烛光幸福得跳舞唱歌了。

多么睿智的孩子,他用了最简单、最廉价的方法,然而这简单的方法带来的却是不简单——烛光摇曳、满屋生辉、温馨浪漫,让人感到快乐无比,这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不正是在追求这样的效果吗?用实实在在的方法,使学生有真实的收获;用简约的方式,使我们的课堂丰满有效!所以下面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就是——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一、何为“简约”? 哲语分享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郑板桥(郑板桥画竹画了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到后来,他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画竹就要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么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这种“减法思维”体现的是:由简约带来真实和高效)

什么是简约?重点突出为简,厚积薄发为约。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和文本之间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充满智慧的对话,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简约的结构,深入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才是简约课堂,这种“简约”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我认为:

1、简约是一种理念,使教学过程清清爽爽。把简单的课上得很复杂是一种技巧,把复杂的课上得很简单是一种智慧。简约的目的最终是高效。

2、简约是一种深度,使语文课堂充满张力。简约的教学设计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阅读,这是让学生能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前提。

3、简约是一种底气,使语文学习扎扎实实。做到“教学环节简洁;文字训练扎实;教学形式朴实”,这就需要充分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感悟中展示学生的灵性;联系生活,在感悟体验中展示学生的灵性;走进对话,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展示学生的灵性。

4、简约是一种境界,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5个“说”来表现:一是课文说什么,二是课文怎么说,三是课文为什么这样说,四是我想对课文说什么,五是大家想对课文说什么。把握语文的实质,才能提高语文的实效。

简单地说,语文课堂的简约,就是目标小一点,过程实一点,方法纯一点,以自然、朴实的教学去追求高效、灵动、和谐的课堂。

二、为何“简约”?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有了很多的变化:师生对话、合作交流、书声朗朗、情意浓浓„„很多老师蓦然发现:语文教学应该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注与提升。于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每节语文课都追求的目标。老师们甚至希望,一节课就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以致于有人说如今的教育常常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我们的小学语文就是折腾得最最严重的一门学科。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阅读教学:“把课文都讲‘胖’了,教‘肿’了”。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内容太多、太杂,有的老师驾驭不了,另外又怕漏教了却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却迷迷糊糊,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

近几年听了许多的语文课,对以上问题有了一点深入的体会。课上很多年轻教师精神抖擞、表情丰富,加上精致的课件、准备充足的教具、活泼多样的方式,都非常吸引我们听课者的眼球。但35分钟的热热闹闹之后,走出课堂,想回忆起什么,却只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一节课结束,学生似乎学会了许多,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真正学会,甚至可能连课文都没读正确、读流利。以下例举几个片段:

片断一:《低年级识字教学》

教师让学生从“苹果树”上摘下带有学生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共十个字,大部分学生抢不到,学生贴不到,教师按自己的板书设计贴好,然后让学生齐读生字。学生“抢摘”后,仅仅和同学们一起齐读了一遍,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纯属无效劳动,因为参与活动的孩子不过是随意“抢摘”而已,匆匆忙忙之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的时间?

片断二:四年级上册第18课《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了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片断三: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

一位教师在执教《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读课文识字。第二步,多媒体播放春天自然风光的录像。第三步,进行自主学习,喜欢诵读的同学练习诵读课文,老师提供配乐曲子;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可编舞蹈表现春天,还可选择歌唱春天的歌等等。第四步,组织交流展示。第五步,读古诗《春晓》第六步,合唱《小燕子》整节课学生又唱又跳,台上台下蹿动。

整节课虚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样多,把语文课变成了联欢会。从以上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学科渗透”为名的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占用了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时间;有时远离文本,让学生随意发挥,不着边际的议论和大量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个人阅读实践,取消了教师的板书和范读,甚至必要的讲解。凡此种种现象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在课堂上,语文学科虽然也重视“综合”,但这种“综合”不是抽象的综合,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不能因为要“综合”而异化了本体,甚至消融了本体。语文课上的主要活动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察、思维、想象活动、情感活动等等。“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

针对“把课文教肿了”;针对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崔峦先生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的确需要“瘦身”,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突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一种“简约之美”。我们说教学首先要突出教材重点、敢于取舍。正因有了侧重点,教学就应该变得“简单”和“专一”,简约而自然,这才是是语文课堂的本色。简约自然,其实就是真实,这种看似简约的课堂并不简单。它要求课堂不要硬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堂教学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让教学方法太花哨,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

三、如何简约?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又丰富呢?

(一)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简明,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船,那么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它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1、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确定目标时,我们一定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力求简明适当。简明是指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内,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适当是指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如,景美情深的课文以赏读积累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以熟读、复述、内化语言为主;写法上有特点的课文以领悟迁移写法为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有用的、实际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作为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课标明确规定的年段目标,要对自己任教的年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越位,也不能不到位。

如低年级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朗读和词语的积累。阅读教学要追求情趣、扎实和规范。还要做到读写姿势正确,写好铅笔字,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认真完成作业,学会查字典;中年级要加强朗读,练习默读,要加强段的教学,并逐步向篇过渡。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学会预习复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形态则追求自主、智慧和发展,要从精读中领悟学法。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要学会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能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在实践中用语文。

二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们要以此为依据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

例如:高金莲老师在这次的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中执教了《微笑着承受一切》,她老师根据四年级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以及学习基础,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承受、失声痛苦、剧痛、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等词语。

2、学习从“课题入手,抓课文重点”的方法,理解句子“我绝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的含义。

3、感悟主人公以微笑面对一切的自信、乐观、坚强以及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以上目标中,老师抓住桑兰的“坚强”这条主线,由“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这一显现桑兰坚定和自信的语句为射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围绕此句进行品读、理解和感悟,在理解词句、掌握方法的同时达成本文的情感目标——感悟主人公以微笑面对一切的自信、乐观、坚强以及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

正是因为我们在三维整合上下了功夫,语文就变得简单了。2、突出语文能力。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要体现目标的三个维度,更要突出语文能力。我曾看到一位老师执教《赵州桥》一课时,制作了大量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并没有多少提升。

(二)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关键。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要做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1、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我们备课时,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确定了简明的教学目标,接下来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地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悟、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在教学中,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为三维目标的达成服务,但同时又不能刻意追求,放大我们所要强调的那个维度。据说雕塑家罗丹雕塑了一座人像,让学生们提意见。一个学生说:“这手像极了,我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罗丹听后,毫不犹豫地抡起斧子砍去了这双“完美”的手。因为在罗丹看来,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部分是比整体更为重要的。如果这双手太突出了,有了自己的生命,便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我想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刻意放大这个维度,设计了很多内容来达成这个目标,那势必会忽略另外的维度。你强调的那个维度强调得过了头,语文就会走向“异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就不能得到和谐统一。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我们在沙滩上用双手捧起沙子的时候,手里的沙子满满的,却几乎不会漏下来,但是当我们用力一点,把沙子握得紧一点时,沙子却从指缝漏下来,直到漏得精光。我这样说的意思就是,要想得到的多,就要顺乎自然;若是操之过急,刻意追求,反而可能得不到。很多事情是这样,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如南翔小学宗晶老师执教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真正做到了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简约而适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到后来却什么都没有了?”导入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们乱砍滥伐的错误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宗老师选择了描述小村庄变化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现人们随意砍伐的行为,有感有悟,情理交融。这些重点语句的反复品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

2、精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约”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依据什么来确定每课教什么呢?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已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一位特级教师在一次公开课后曾经说:“我备这堂课直接的时间只有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一堂课。”

我们应立足文本,学会精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扎实、紧扣读写。何为基础训练?就是立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语言文字基本技能训练和着眼于听、说、读、写、观、习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但是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点很多,如果我们逐一讲解、训练,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满堂问”“满堂练”“满堂讲”,不仅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也讲不透、讲不完,因此,教师应善于“精选”、“精讲”。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一座铜像》一课,有许多字词,教师可以重点教“急中生智”,让学生说说“急中生智”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了解急在何处?智在哪里?抓住这个全文的关键词“急中生智”,联系上下文涵盖全文,问得集中干练,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干净利落。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思考,除了用小便浇,还有其它办法吗?结果都不行,只有小便浇是最佳办法,突出了小于连的机智。于是小于连既可爱又聪明,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形象便树立了起来。本单元又是重点理解词义,又达到了词语理解的训练要求。

3、正确处理课文与补充材料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补充课外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反之,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增加教学负担。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现象,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

(三)设计简化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简化”,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教学环节的“简约化”,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等基础上的“简约化”的设计,要求我们力砍细密的、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品味,去感悟,去思考,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1、教学过程要简化。简洁的过程设计往往充满着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整合的问题覆盖面一定要大,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熟读迁移,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

我们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无论教哪个年级的阅读课,无论是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和师生交流。一般来说,刚刚学习一篇新课文,要安排自学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问题之前,也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自读自悟和“交头接耳”的时间。

2、课堂教学的组织要简化。语文教学的训练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思维的训练,一个是语言的训练。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尽量为这两个训练目标服务。要通过你的创设情境,你的课堂设计,使学生有思想的碰撞,有情感的体悟,有美感的激发,有想要表现的欲望。通过这些,有效地实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目标。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狗杜克》一课时,组织了以下课堂教学:1.默写四组词语,然后听老师讲“小狗杜克”的故事,并借助默写的词语归纳故事内容。2.完整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安然无恙”的意思,讨论:小狗杜克是怎样使玛丽的孩子安然无恙的?由此感悟到小狗的勇敢及忠心。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再就当时情境写台词:玛丽和周围的人面对尼科安然无恙、杜克留着鲜血的情景,会说些什么,三位同学表演,其他导演。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表演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四)选用简便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简便”,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润滑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儿童的世界是自由的,天真的,他们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是简便的方法和简明的教学思路。所以,我们选择教学方法应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哪钟方法简便、有效,利于学生亲密接触文本,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就采用哪种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的《大竖琴》一课时,录制了各种车辆的马达和喇叭声,使孩子在看竖琴图和大桥图,以及听竖琴美妙琴声的基础上使想象思维达到了跨越,在听听、看看、想想中,学生仿佛置身于繁忙的大桥上,切实感受叔叔阿姨们在为上海的建设而忙碌,我们的上海在不断前进!从而理解了大桥弹的“乐曲 ”就是:我的家乡——上海在前进。

1、突出基本教学手段。

自从“电”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教学手段虽多,但总有上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是什么?拿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最基本、最简便、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写。

实实在在读书。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上《给予树》,在让学生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就急于问学生“你认为课文中有哪些给予?”学生因为对课文不熟,任凭教师怎么启发,也只能发现“金吉娅对陌生小女孩的给予。”却怎么也猜不出老师想要的“妈妈给予孩子们。兄弟姐妹相互给予”。而为了让学生说出这两种“给予”,一节课上,这位教师带着学生一会思考,一会交流,一会看书,一会反馈,绕来绕去,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结果学生还是不能说到点子上,最后教者只好自己说出答案。这个例子告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或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让“言”与“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记得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要学生读出某种语气没有错,但不能为读而读。有的教师要求“请带着悲伤的感情读”、“请带着高兴的语气读”,可是学生朗读时所带着的感情并不是真正从内心生发出的情感;我们也常说“这里要读得快一些”、“那里要读得慢一些”、字要读得重一些”,要知道,朗读不仅仅是以速度和重音表现出来的技巧,更应当是学生对文字感觉的声音表现。我们应当着力去做的,是帮助学生体会文字里的感情。如有一个执教《掌声》一课的老师抓住了出现在课文两个地方的“一摇一晃”:“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两个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摇一晃”中英子不同的感受,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样的处理就非常好。

快快乐乐写话。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学生在读中丰富了语言,获得了写的技巧,培养了思维能力、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写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时我们就要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尽可能把老师的教学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写话时间,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我们的巡视指导,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训练效果。

2、创设语言情境。

我在执教四年级《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为动物拍照”这样一个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品读、交流,方法很简单,但效果却出奇的好:

上课伊始,在指导学生将课文读顺之后,我在课题“游天然动物园”之后加了个破折号,要求学生用课文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受。“乐趣无穷”,这是明显的。我要求学生接着把作者最后的这段浏览感受读一读:“‘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然后我对大家说:“咱们也来一次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快乐之旅怎么样?”下面“想”声一片。“关于旅游,有这样一段形象的描述,(故意顿了一会儿)希望这说的不是你。怎么说的呢?”几个关子一卖,学生一个个伸直了脖子,生怕够不着这顿大餐。“什么是旅游呢?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问他其中的乐趣,回答三个字:不知道。’”学生一听,都乐得笑了。我接着说:“旅游应当是欣赏,应当是把身心交给山水自然,而不是赶着照一张张‘到此一游’的人头照。”学生会意点头,我又说,“但如果是把握精彩瞬间,能够很有艺术地拍照,那就另当别论了。今天的快乐之旅,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文字去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神游一番,交给大家一个任务,为动物拍照!”学生们先是惊讶,接着一个个兴奋不已。“一个有情趣的人读课文,一定能将文字读活,发现一个个有情趣的瞬间,并随时按动快门,留下那记忆里的精彩。(补一句)——而不是回家问他什么也不知道。”学生又笑,并开始有兴致地投入到课文中去,读着,想象着,圈画着,并做下“拍照”的标记。

五六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了,我让学生将自己要拍的画面与同桌交流。学生其实就是在向同学读着课文中描写动物的语言。学生对课文还不太熟悉,此时让学生把课文读起来就是我的目的。

“这些动物有意思吗?头脑中为它们拍下照片了吗?闭上眼睛,看看这些动物的模样是不是就在你的跟前?嗯„„长颈鹿„„细长的脖子,斑驳的花纹,静静地,在树阴下亭亭玉立„„”显然我的引导给了同学们示范,他们也一个个在下面轻言描述起心中的相片来:“基马猴„„顽皮„„从来就没有安稳的时候,一会儿还在树上,一会儿已经蹦到长颈鹿的背上了。对,就拍在长颈鹿背上啃野果这一张,还朝我们挤眉弄眼呢,简直就是在气我们:你们有野果吃吗?”„„这时候学生的描述已经超越了课本的束缚,这是在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在为学生的表现暗喜的同时,我决定把战线往前推进,将成果扩大:“同学们,一个摄影家为了让别人明白自己的作品内涵,往往会给作品起一个标题。比如老师就想给庞然大物河马来一张,你看它懒洋洋地刚出水面,突然发现了我们,于是愤怒地张开大嘴,对天怒吼„„我给这一张起名——气吞山河!”学生一个个鼓起掌来,接着不用我提醒,一个个便投入到发挥他们天才想象力的游戏学习去了。„„

不一会儿课堂就热闹起来了:

“我拍大象。它正悠闲地横过马路,扇着大耳朵,并用它那可怕的鼻子随意地将一棵小树齐根打断。我的标题是——横行霸道’。课文中不是讲,看见大象,导游阿里立即让我们们停车了吗?大象发起脾气可不得了了,这是‘横行霸道’。”

“我也拍大象这一刻,我的标题是‘别抢,看这’。小树断了,你的车想翻吗?呵呵„„”

“我拍狮子,„„‘温馨时分’„„”

“我拍打滚、玩闹的小狮子,‘天真’„„”

“ 我拍大象过河,被河马咬掉尾巴,标题是‘你也有这一遭’。”

„„

这节课中,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有情趣的设计,出其不意地在学生的“痒痒处”挠一把,使学生始终处在旅游拍照的积极情绪中,他们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实实在在地发展了语言。我想这就是简便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意外效果。

(五)运用简洁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简洁”,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基石。如今很多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令人感到迷惘甚至担心。比如:“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领新标异二月花,你的发言有了诗意。”“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你的答案。”猛然一看,这些评价语言非常富有诗意,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却弄不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用最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知互动、简约高效。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

1、调动学习兴趣。一年级上册34《天上一群小白羊》一课,以为老师是这样引入的:绿油油的大草原上,奔跑着一群小白羊,真美啊!奔着、跑着,它们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为什么?赶快读读课文《天上一群小白羊》吧。这段话顺应浪漫的虚写手法问出新颖奇特的问题:小白羊飞到天上去了。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迫切希望读这首儿歌的心理,学习有了动力。

2、渗透学习方法。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悉尼歌剧院那美丽独特的外形真是令人沉醉,你能找到文中那生动形象的描述吗?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三年级上册《悉尼歌剧院》

寥寥数语既提出了学习要求,又给予学生美的享受与智的启迪,这正是简洁的语言所呈现的简约之美。

3、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置身文本的情境,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获得体验。如:

“小乌鸦叼着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的情景感动了我们,谁能用朗读把小乌鸦的懂事和孝顺表现出来?”——一年级上册《小乌鸦爱妈妈》

4、激发表现欲望。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最欣赏你读的那一句句子“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因为你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了小青蛙快乐歌唱的情景中,谢谢你!——一位教师执教《荷叶圆圆》时所说。

5、沟通师生心灵。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如:

一位老师请一名学生把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晏子使楚》,学生把“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这时老师说:“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

这位老师的寥寥数语话既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又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还幽默地把写字大小不匀这种偶然现象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机智地渗透、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充分表现出了老师的智慧。

(六)制作简单的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调味品”。大多数语文课堂,还是使用常规媒体来教学,有时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照样能使课堂成功、出彩。有的内容教学时并不一定要追求课堂教学媒体的多样,侧重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感悟可能更加适合,如果设计过于繁琐的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所以我们对多媒体教学应采取理性的态度,应“合为时用”。

所以,简约的设计,恰恰蕴含着智慧,昭示着深刻和经典。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就制作了简单的课件:一段配乐录音,一张月亮星星的画面。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播放配乐录音,美妙的音乐、动听的声音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神情专注、投入。之后,我又出示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去想想自己坐在月亮上欣赏夜空美景的情景,然后再去朗读课文,达到感情的自然流露。尽管媒体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简约的最终目的是“求倍”——求得学生习得知识的倍增,求得教师专业成长的倍增,求得教育教学质量的倍增。简约的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需要有深厚的底蕴来支撑。语文教学也只有简约、沉静下来,我们才能够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所谓“大道至简”,应该就是这种境界。

语文课堂的静态之美 篇3

追求和谐之美,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内容摘要]: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和谐氛围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本文中,笔者拟结合平时的教学实例,抒发一些粗浅的感受,投石问路,以期获得大家的共鸣。

[关键词]:和谐 本真 本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滋润了教师的心田。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场新课程的变革,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天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对当前的语文课堂进一步反思时,我们感觉到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一些语文公开课太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太注重形式,盲目跟风,而全盘否定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训练时不去训练,课堂上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现象比较严重。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自然、和谐、本色的课堂,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求“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真正“自主”。一提“自主学习”,不少老师便将之理解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挑,学习方法由自己选,结果走入了自主学习的误区。学生表面上获得自主的权利,可都没有凸现真正的自主。长此以往,反而造成了学生能力低下,智力发展一般。因此,笔者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如何,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导在学生困惑迷茫时。

2、抒发真情。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感情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上汩汩流淌。笔者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1-

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此时的你,一定已被作者母亲无私的母爱所深深地打动,也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也许从作者身上,你还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写下你心中想说的话,可以对作者说,可以对作者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

孩子们有的说:“作者叔叔,我从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我对妈妈的体重也一无所知。”有的说:“作者的妈妈,您真是天底下最好的妈妈。”还有的说:“妈妈,十年来,为了我的健康成长,您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但却不求任何汇报!”一时间,课堂上真情涌动,孩子们怀着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对母爱的感悟。

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比大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应该说,是母亲的胸怀。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点滴进步都饱含着母亲的心血,每一天成长的背后都有她充满期望的目光,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爱!”最后,在抒情委婉的音乐声中,再次齐读表现母爱的经典文字。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激发了孩子们的真情,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求“实”

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的“底线”。然而看一看当前的一些语文公开课教学的课堂,你会发现,语文课堂已经不堪重负,强加在语文身上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了。现在语文课已失去了本真,失去了“语文味”。

有一位教师教《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他先让学生朗读比赛,读完后再让学生拿出竖笛吹一吹,接着让学生想象并分组表演南郭先生吹笛的样子,最后小组合作,说一说南郭先生回家后的情景。

这样的课堂的确热闹,形式多样,但却没有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体悟,忽视语言文字和形式的积累,学生一节课真正得到的东西少之又少。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得到提高吗?

1、语文课应上得扎实。即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要主动讲解。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笔者在执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始终都把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

涵泳放在首位。请看:

师:请大家边读边划出自已读不懂的或感兴趣研究的词语。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已认为值得研究或读不懂的词写在黑板上。(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将词写在黑板上)

师:看着这些词,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还有读不懂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同桌讨论。(学生默读、静思、查资料)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或有什么疑惑?

生:我认为“包上”、“装进”这两个词用得好,这样更能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师:你有很强的语感,谁能上来做这两个动作呢(一生上来演示)师:他的动作对吗?

生:(齐)对。

师:对,谁能将这句话读一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样轻?

生:这只小甲虫很漂亮,又得来不易,要好好珍惜。

整堂课中,教师“锁定”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字词,引导学生用演示、朗读、评述等方法进行悉心揣摩和深入领会,雪落无声般地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习得,做到了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真正地让语文学习实在起来。

2、语文课应该追求朴实。那种追求场面热闹,形式花哨的语文课终究不长久。我们应该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

我曾听过我校姜红梅老师执教的一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望洞庭》,她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欣赏一下大家心中所积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恰当评价。

2、导游洞庭,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湖南省北部有一个美丽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界,气象万千。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有传世名作。其中,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望洞庭》描写生动,想象逼真。请大家轻轻朗读一下这首古诗,相信大家会深深喜欢上它的。

(二)、圈点“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1、提出自学目标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2、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你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

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需要别人帮助的?

(生:自由交流;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读一读,教师评价,学生互评。

2、说一说,介绍感受,一起分享。

3、画一画,画出意境,展示成果。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这就是笔者所追求的新境界:语文课要上得自然、淳朴、不刻意雕琢,回归本色,让语文课真正姓语。

三、求“简”

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一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味。而有些简单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 异二月花。”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笔者认为,简单的语文课堂应该是:

1、内容简约。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浅出上做文章。准确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笔者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歌时,原先也设置过一个问题:“你们先认真读诗,再说说应该怎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后来“磨课”时考虑到此诗意思浅显、格式跳跃、留白较多等特点,就将教学过程由复杂的“问题指引”改为简约的“自主感悟”。

师:大家才读了短短几遍,就能把书读得这么好,真是不简单。我们需要美妙的朗读,也需要用心地思考。现在请大家开始默读课文,一会儿自由交流读书心得,让老师倾听你们的声音、分享你们的收获!

(学生研读,有时提笔圈点批注,教师巡视学情。)

生:文章两次出现“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这句话,我想,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我们应该好好观察,不断探索。

师:真行!相信你会说到做到!

生:书上写大自然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有鸣禽野花、青山绿水;更有广阔的天空和广袤的大地,我们应该时时做个有心人,发现奥秘,探索奥秘。

师:说得很对。生活处处皆学问,让我们做个有心人。

2、媒体简便。即简单方便,为教学所用,克服浪费作秀。例如一位教师教《九寨沟》一课,先叫学生罗列了九寨沟的各处景色,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这儿的景色很美。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很认真,但课后课文的内容如“过眼云烟”,并没有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什么痕迹。同样一堂课,另一位教师自制简单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看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学生从片中欣赏着九寨的奇丽风光,深深陶醉其中,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种真切的情感体验是深刻的、难忘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但不是“自发”的,是水到渠成的。而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3、语言简洁。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简洁、精炼、准确。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有一次我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南沙群岛”在哪里?“充满魅力”是什么意思? „„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但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样就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我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宝库”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宝库”这个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之一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随即调整了原先的教学预案,把“为什么说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这个问题选为课堂的主问题之一,然后引导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预设五议论文下一篇:主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