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脾损伤临床分析(共4篇)
医源性脾损伤临床分析 篇1
在普外临床实践中, 医源性脾损伤并非少见, 而一旦发生损伤轻者拖延手术时间, 重者导致失血性休克, 切除脾脏, 甚至危及生命。现将我院1988年-2008年发生的医源性脾损伤24例病例的损伤原因及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中, 男16例, 女8例, 年龄24岁~67岁。发生于胃十二指肠手术11例, 结肠手术6例, 胰腺手术4例, 小肠手术2例, 胆总管手术1例。脾脏包膜撕裂16例, 脾实质裂伤4例, 脾蒂撕裂2例。24例中, 21例术中即被发现, 3例术后腹腔出血经CT和B超检查发现。
1.2 结果
本组24例均采取手术治疗。其中, 8例行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移植, 6例行单纯脾切除, 5例行局部修补, 5例行电凝, 明胶海绵覆盖创面止血。全部病例均于手术后顺利痊愈。
2 讨论
医源性脾损伤多数发生于手术中, 因而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在确保生命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保脾[1]。保留脾脏特别是保留性脾手术成了脾脏外科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21世纪微创外科手术已成趋势, 以最小的侵袭达到最佳的外科治疗效果是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因此, 为保留脾脏的生理功能, 外科医师在手术操作时, 应尽力避免医源性脾损伤发生, 并在治疗医源性脾损伤的过程中尽量保留脾脏。
2.1 医源性脾损伤的主要原因
综合分析本组24例医源性脾损伤的临床资料, 可以发现医源性脾损伤主要原因有: (1) 对脾脏的作用重视不够, 术中忽视对脾脏的保护, 造成脾脏的损伤。 (2) 手术操作不当, 导致误伤脾脏。如胃十二指肠手术在解剖胃大弯时为使胃底部充分暴露游离, 过度牵拉脾胃韧带, 尤其脾胃韧带较短者, 极易造成脾脏上下极包膜撕脱。 (3) 解剖知识的缺乏, 往往导致操作不规范, 易致脾脏误伤。例如, 胰腺肿瘤手术, 在解剖胰尾时, 造成脾蒂撕裂, 本组中2例脾蒂撕裂均为此原因所致。 (4) 麻醉效果差, 尤其在遇到切口选择不合适时, 为了充分暴露术野过度牵拉, 造成脾脏损伤。本组因此种原因损伤脾脏的有3例。 (5) 脾脏本身的病变可致脾脏质脆易破, 粗暴手术操作极易损伤脾脏。 (6) 腹部多次手术史, 致腹腔广泛粘连时, 腹部解剖不清, 探查动作粗暴, 造成脾脏的损伤。
2.2 医源性脾损伤的预防
医源性脾损伤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同时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有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通过24例医源性脾损伤的病例分析, 预防脾损伤的发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参加手术的人员必须熟悉局部解剖知识。 (2) 建立微创手术的概念, 手术操作应做到轻柔、谨慎, 拉钩必须用力均匀, 位置适宜, 最好用棉纱垫保护脾脏。 (3) 在胃切除术中, 尤其在胃底部肿瘤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中, 要保护脾胃韧带, 力争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离断此韧带[2];右半结肠手术时常规松解结肠脾曲, 减轻脾结肠韧带的张力;切除胰腺体尾部时, 力争在保留脾脏的基础上切除胰腺组织。 (4) 选择合适的麻醉及手术切口。术中必须有良好的麻醉, 尤其对肥胖及二次手术的患者, 可选择全身麻醉。手术切口位置和大小要适宜, 暴露不良时可延长切口, 避免损伤脾脏。
2.3 医源性脾损伤的处理原则
总的原则是“抢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具体情况下应灵活选择, 我们的体会是: (1) 更新对脾脏功能的认识, 把握好“救命”与“保脾”两者间的关系, 根据脾脏损伤的程度,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在确保生命的前提下, 尽最大努力保脾。 (2) 对年轻患者, 尤其是小儿, 应优先选择保留性脾手术治疗[3], 因小儿网状内皮系统发育尚不健全, 切脾后代偿功能不完善, 更易产生凶险性感染;年龄在60岁以上和 (或) 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以脾切除为宜。 (3) 对脾裂口较小, 缝合后不再出血, 且无局部缺血表现者, 均宜行脾修补术。 (4) 脾修补后仍有渗血者, 可行脾动脉结扎。结扎前先阻断脾动脉, 观察脾脏有无明显缺血表现。若修补失败, 应立即行脾切除术。 (5) 脾切除后病情稳定可行脾片移植。 (6) 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 密切观察病情。 (7) 对B超、CT诊断的脾包膜下血肿, 无腹腔内出血表现, 诊断性腹腔穿刺阴性者, 可以在密切监护下非手术治疗观察。这时尤其要注意防止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生。
综上所述, 医源性脾损伤是可以预防和防范的。把握好“救命”与“保脾”的关系, 确保患者的康复, 使我们的治疗尽可能符合现代脾外科发展趋势。
摘要:目的分析医源性脾损伤的发生原因, 探讨预防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发生的24例医源性脾损伤病例。结果24例脾损伤发生于胃十二指肠手术11例, 结肠手术6例, 胰腺手术4例, 小肠手术2例, 胆总管手术1例。全组均经手术治愈。8例行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移植, 6例行单纯脾切除, 5例行局部修补, 5例行电凝, 明胶海绵覆盖创面止血。结论良好的麻醉效果和规范的手术操作可以有效地预防医源性脾损伤的发生。根据脾脏损伤的程度合理选择术式是治疗医源性脾损伤的关键。
关键词:医源性脾损伤,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彪, 姜波健.医源性脾损伤的防范及处理[J].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12) :731~732
[2]关晓峰, 高春芳, 魏东, 等.大肠癌根治术中脾脏误伤的防范及处理[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0, 9 (5) :477~478
[3]郑训淮, 刘翔, 黄河.保脾治疗小儿脾损伤21年回顾[J].华中医学杂志, 2001, 25 (5) :241~242
医源性胆道损伤22例诊疗体会 篇2
~2005年11月先后处理医源性胆道损伤22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1 3例,女9例,年龄26~77岁,平均48.3岁。
原发病与损伤部位: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 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6例,胆总管结石6例,其中3例伴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损伤部位:胆总管14例,肝总管5例,副肝管2例,肝总管胆总管1例。管壁部分损伤1 3例,胆总管横断伤5例,结扎胆管3例,肝总管胆总管坏死1例。
诊断方法:术中及时发现9例,术后发现13例,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黄疸9例。胆漏10例,其中4例经腹腔引流管引出胆汁;6例出现急性腹膜炎、腹水,经腹穿证实为黄色胆汁样液体。B超诊断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中断3例。经T管造影诊断副肝管损伤2例。
手术方法与结果:术中发现9例,其中6例行胆管修补置入T管,2例行胆管端端吻合术,1例胆管空肠Roux -吻合术。术后发现13例中,1例保持原引流管通畅,术后56天自愈。1例行剖腹探查,术中胆道造影示副肝管损伤,经胆总管置入T形管,腹腔放置引流管,术后19天治愈。2例因胆汁性腹膜炎,行胆管破口修补术,术后因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为胆囊切除术,术后1天腹腔引流管引出胆汁,再行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术后又并发胆漏,再行手术:拆除原吻合口,修补十二指肠破口,胆管残壁强行置入半管细T形管,术后再次出现胆漏,腹膜炎,又第4次进腹:见胆总管、肝总管压迫坏死,只能行左、右肝管置入引流管,术后经常发热、畏寒,后转院治疗。8例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治愈。
讨 论
胆管损伤的原因:①术者对胆道手术的风险性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术者过于自信,大胆,追求速度,粗暴操作。②麻醉不满意,腹肌不松弛,切口选择不当,造成术野显露不佳,盲目操作造成出血或误伤胆道。③术中对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胆囊壶颈部关系未认清,过度牵拉或结扎所谓的“胆囊管”而损伤胆管。或者在胆总管下端取石或探查时,强行通过胆总管下端,使胆管壁撕裂,或穿透形成假道。④解剖因素,因胆道系统解剖复杂、变异大,术中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及胆管。⑤病理因素,由于结石刺激,炎症反复发作,使胆囊三角区粘连,胆道关系难以辨认。Mirrizi综合征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胆囊颈或胆囊管与肝总管粘连,甚至胆囊与肝总管、胆总管形成内瘘,切除胆囊时,易误伤胆道。
医源性胆道损伤术中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1]:医源性胆管损伤,关键在于手术中及时发现,采取适当的手术方法,以避免一系列并发症。其方法是:①胆囊切除后,先观察胆囊标本的完整性,Hartmann袋区有无另外开口,如有两个开口,意味着胆管损伤。其次是,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后,用干净无菌纱布置于手术创面数分钟,然后观察纱布有无黄染。②手术进行不顺利,可行术中胆道造影,明确有无胆管损伤,并放置腹腔引流管,便于术后观察,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③怀疑胆总管下端损伤时,不要犹豫,立即行Kocher切口,将十二指肠与胰头掀起,用导尿管向胆总管下端注入生理盐水,观察有无水肿或渗漏。④术中及时处理,其方法是:胆管完全或部分横断,应在无张力下原位吻合,但须注意:a黏膜对黏膜缝合;b采用4-0可吸收线;c.选适宜的T管作支架引流,T管在正常胆管引出,长臂超过吻合口处,留置时间应3~4个月或更长,这样可防止吻合口瘢痕狭窄。术后行T管造影证实胆管通畅后3~6个月可考虑拔T管。胆管小裂口(<5mm),用4-0可吸收线缝合,黏膜对黏膜缝合。若胆管外径较细(<6mm),断端不整齐,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吻合口置T管支撑3~6个月。胆肠吻合口与空肠y形吻合口距离要求40~45cm以上[2],似防胆道上行感染,对于胆管正常,吻合口宽大,吻合直径>1.5 cm,可不放支架管。
术后发现胆道损伤的处理:①有胆汁性腹膜炎者应防治休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立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根据腹腔污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若污染轻,局部条件可,病人耐受手术,行胆肠Roux-y吻合;若休克重,病情危重,可行腹腔冲洗外引流,以后再行胆管修复术。二期的胆道重进手术“首选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或胆管-空肠盆式吻合术,但吻合口要大,应有2.0cm以上。若为胆管误扎,若无胆道感染,先行抗生素等支持治疗,待B超提示肝外胆管扩张1.8cm以上时再行胆道重建,在早期胆管细,加上组织水肿,易造成吻合口狭窄。胆道损伤的预防[3]:①思想上重视,术者要认识到胆道手术是具有潜在风险性的手术,加深对胆管损伤严重性的认识。做好挑战困难的思想准备。②麻醉满意腹肌松弛,术野显露清楚,保证直视下操作,弄清楚胆囊三角的解剖结构,注意胆管血管解剖变异,对条索状或管状组织辨认清楚后再行处理;应用顺逆结合方法行胆囊切除是成熟的技术,术中认清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三者关系后,方可处理胆囊管;胆总管切开取石或胆道探查时,操作应轻柔,必要时行十二指肠Kocher切口,将十二指肠胰头翻起。直视下进行胆总管下端手术操作,以防胆总管下端穿透;术中遇见出血时,要镇静、先控制肝蒂减少出血,将术野显露清楚后吸尽积血,看清出血部位后方可行钳夹或破损血管修复。
参考文献
1 姜洪池,高越.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不可忽视性及其防治策略.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3):152~154
2 张永杰.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再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0(3):178~180
医源性脾损伤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胃癌手术,医源性脾损伤
医源性脾脏损伤多发生在上腹部手术中,尤其在胃癌术中的发生率较高,如处理不当,常导致术中及术后出血,行非计划脾切除术,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回顾分析我院普通外科实施的232例胃癌根治术,共发生医源性脾损伤13例,损伤率5.6%,对其处理策略及预防分析如下。
1 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3例胃癌手术中脾脏损伤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27~82岁,平均(56.8±5.8)岁。其中胃底贲门部癌6例,胃窦癌4例,胃体部癌3例。本组13例全部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均为开腹手术,选用上腹部正中切口,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全胃切除术7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4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2例。术中发现脾下极脏面撕裂7例,脾上极脏面撕裂3例,脾门部撕裂1例,脾膈面裂伤2例,按200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脾脏外科学组“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2],I级9例、Ⅱ级3例、Ⅲ级1例。
1.2处理方法及结果:
单独吸引器电凝法止血5例,单纯压迫止血法2例,吸引器电凝后结合纱布压迫止血3例,脾修补术1例,脾切除术2例。所有病例未发生术后再出血,1例脾切除术后出现胰瘘,引流充分无感染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2讨论
2.1胃癌术中医源性脾损伤的原因:
(1)牵拉或拉钩导致的脾脏损伤。脾门到脾下极间脾包膜常附着的大网膜内常有纤维束带,牵拉此纤维束带常常撕裂脾脏包膜而造成出血。另外如果切口显露不充分,牵拉大网膜或拉钩过度强力牵拉也可导致脾脏包膜撕裂伤,这往往易发生于肥胖的患者。(2)对脾脏的保护意识不够。尤其在探查腹腔时,因脾脏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可造成脾脏的撕裂。我们曾遇到一例患者脾脏膈面广泛粘连,在托起脾脏时,未顾及膈面的粘连而造成广泛的撕裂,从而无法保脾而被迫切除脾脏。(3)临近脾脏组织凝闭不全而导致出血,这主要与术者使用凝血设备不当有关。(4)术中出血处理不当而导致脾损伤。本组有2例患者,因超声)J离断脾胃韧带胃短血管时出血,再试图止血时又将脾包膜损伤,经电凝及压迫止血才保留脾脏。
2.2胃癌术中医源性脾损伤的处理:
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预防感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脾切除术后也有相关并发症,如出血、胰瘘、膈下感染等。众多文献证实,胃癌手术中保留脾脏的患者术后生存率较脾切除术的患者高,这可能与脾脏的免疫功能有关。由于脾脏的特殊组织学特性,脾脏一旦损伤,常不易自行止血,需及时处理,胃癌术中脾损伤一般为脾包膜撕裂伤,最常见于脾下极,其次为脾上极,脾门处较少见,而且脾损伤一般比较轻微。
本组资料中,脾损伤位于脾上、下极10例,占76.9%;此外,13例脾损伤患者中,I级损伤9例,占69.2%。对于术中脾损伤的处理,应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根据脾损伤的程度及部位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3]。对小而浅的I级损伤用干纱布压迫止血,lOmin后再观察是否出血,也可在创面覆盖止血纱布,再以干纱布压迫止血,如不影响手术操作,可待完成手术后,再观察3~5min,不出血者可不必再处理。对创面较大或较深的裂伤,都应先处理脾损伤,国外有学者报道可采用射频消融的方法进行止血。我们以金属吸引器配合电凝止血,将电刀电凝调至高档,一般为60~80W,以吸引器接触创面,电刀可接触金属吸引器任何部位,电凝工作时,既可将创面出血及时吸走,又可使创面电凝止血,因吸引器接触创面面积较电刀大,从而提高了电凝效率,较单纯运用电刀止血效果好,有部分患者这样操作后仍有出血,再以干纱布压迫止血,一般可明显减少出血量,此时再电凝止血则可取得满意疗效,经过上述方法后还有少量渗血者可在创面覆盖止血纱布并配合粘合胶使用。但如果脾裂伤较深,可以血管缝线缝合修补,本组中有1例患者脾下极较深裂伤患者缝合修补后不再出血,但缝合法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且有较高失败率。对于创面较大且全身情况差,或者经积极止血处理后,出血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则应果断行脾切除术。
2.3医源性脾损伤的预防:
处理医源性脾损伤的重点在于预防,首先,对胃癌术中脾损伤可能性必须有防范意识,有时探查过程中就有脾损伤的可能,因此,手术开始,需要了解脾脏周围情况,如脾脏膈面没有粘连,可在脾膈面放置纱布垫,抬高脾脏,可减少手术时脾胃韧带的张力,尽早离断脾周围的粘连,对于膜性粘连,锐性分离即可,如粘连带中含有血管,可以电刀或超声刀凝闭。良好的麻醉有助于手术野充分显露及操作,框架拉钩牵拉切口可以获得更充分的显露,处理脾胃韧带时需操作轻柔,深部打结时避免牵拉是防止脾损伤的有效措施,超声刀的运用可减少深部操作步骤,在处理胃短血管时,可分次凝闭,并与脾脏保持适当距离,尤其当脾胃韧带较短时,处理时不要过于靠近脾脏,宁可损伤部分胃壁也要保证脾侧胃短血管结扎或凝闭的可靠性,这些措施对有效减少医源性脾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袁笑,陈开伟,郭涛,等.胃癌根治术中医源性脾脏损伤10例临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3,21(6):442-443.
[2]乔海泉,姜洪池,代文杰.脾损伤新分级的意义[J].腹部外科,2001,14(4):197.
医源性脾损伤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于共收治妇产科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97例。年龄为26~61岁, 平均为31.4岁。输尿管损伤患者均有手术史, 其中卵巢手术27例, 剖宫产术47例, 子宫切除术23例。输尿管损伤均为单侧, 其中左侧45例, 右侧52例。
1.2 临床症状
该组患者输尿管损伤发现的时间不等。
1.2.1 术中发现损伤
手术中发现已发生输尿管损伤的患者有29例, 其中输尿管部分撕裂伤为5例, 输尿管断裂有24例。表现为手术野有大量清亮液体渗出, 阴道漏尿等;在结扎条索状组织后, 可见输尿管上段出现增粗现象。
1.2.2 术后发现损伤
术后1个月以内发现输尿管操作的患者有68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持续性的腰区疼痛、恶心、肾区有明显叩击痛, 其中术后阴道尿漏的41例, 发热及患者腰区疼痛的27例。实验室检查可见有肾功能损伤, 影像学检查CT及静脉尿路造影可以辅助确诊。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提示:上段损伤18例, 中段损伤16例, 下段损伤34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的患者
积极清理术野, 查找输尿管受损情况。立即松解缝扎口, 对发现已经断开的输尿管, 使用可吸收肠线对输尿管断端行端端吻合术。术后放置双J管引流, 留置导尿管1周。
1.3.2 术后发现输尿管损伤的患者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复, 但本着越早越好的原则。严重者, 先行肾造瘘, 3个月后再行修复手术。该组资料中, 有10例行膀胱输尿管再植术。有3例已经出现严重肾积水情况并因感染严重影响肾功能, 因此行肾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输尿管各段损伤手术治疗后有效率。并对各时间段发现及治疗输尿管损伤的效果。其中有效率= (治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结果
对于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 根据其受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进行各种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6~24个月, 可见, 除了3例手术失败后, 进行肾切除以外, 其他患者输尿管损伤的手术治疗有效率分别上段损伤100.00%、中段损伤95.83%、下段损伤94.23%。见表1。
2.2 各时间段对输尿管损伤患者治疗效果
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并积极进行治疗, 其有效率为100.00%, 术后24 h进行治疗的有效率为96.88%, 术后72 h进行治疗的有效率为85.71%;术后72 h以后进行治疗的有效率为26.67%, 其有效率明显低于早期发现并治疗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表示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对妇科疾病的关注度增加, 妇产科的手术量也逐年上升。女性输尿管进入盆腔后, 会延着腹膜后髂内动脉下行, 到达阔韧带基底部后再向前内方行, 在宫颈部外侧约2 cm处, 输尿管与子宫动脉交叉, 再经阴道侧穹窿顶端向前内方绕行, 穿越主韧带进入膀胱底[2]。因此, 在进行子宫动脉结扎等操作过程中, 易损伤输尿管。女性输尿管的生理解剖结构也是妇产科手术易造成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主要原因。
3.1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部位
通常来说, 女性腹腔与盆腔结构较男性复杂, 但因为手术方式及手术部位不同, 其输尿管受损伤也不同。妇科手术中, 盆腔操作比例高于腹腔操作比例, 因此, 输尿管上段受损伤的比例明显低于中下段受损伤比例。在该组研究中, 可见输尿管上段受损伤的有21例, 占总例数的21.65%, 中段受损伤的有24例, 占24.74%, 下段受损伤的为52例, 占到总例数的53.61%。研究结果也表明, 输尿管下段受损伤的比例明显高于上段损伤与中段损伤。
3.2 损伤的原因
随着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 腹腔镜进镜位置、操作的手法及熟练程度等, 都是导致输尿管易损伤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 离输尿管远端3 cm处通常为医源性输尿管最易受损伤处[3]。此处为女性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及主韧带处。在做妇产科手术过程中, 切断或缝扎卵巢悬韧带或子宫阔韧带, 或者在子宫颈旁切断或缝扎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主韧带时, 术者急于控制止血, 此时术野不清, 周围组织关系不清晰, 则易导致输尿管损伤。另外, 在进行子宫动脉结扎时, 因女性输尿管需经卵巢后方进入盆腔, 在接近膀胱时, 子宫动脉经其前方交叉内行, 交叉处距子宫颈外侧仅为1.5 cm[4]。因此也易误损伤。在进行根治性子宫全切术时, 恶性肿瘤或者子宫增大, 影响了输尿管正常的解剖关系, 分离困难时, 易导致输尿管的损伤。恶性肿瘤患者, 术中需要广泛清扫输尿管周围淋巴结及髂血管, 同时需要将输尿管鞘完全剥脱, 严重破坏盆腔输尿管的血液循环, 会造成输尿管缺血性坏死[5]。该组因手术而致输尿管损伤的患者中, 卵巢手术27例, 10例因剥离肿瘤时, 误将盆段游离的输尿管切断所致。剖宫产术47例, 有14例为术中处理血管时, 缝针伤及输尿管。子宫切除术23例, 有11例因子宫肌瘤较大, 促使输尿管走行异位。在分离输尿管时, 即出现误伤。
3.3 输尿管损伤的早期诊断
早期发现与诊断, 可以为治疗方案的制定争取时间。当术中可见创面开始有淡红色液体不断地渗出, 且液体逐渐由淡红变为清亮时, 则需高度考虑患者输尿管受到损伤。此时, 应沿渗液创面找到输尿管近端证实是否为输尿管断裂。如发现确为输尿管断裂, 应立即在术中进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如果患者术后出现:①阴道或切口持续漏清亮液体;②持续性患侧腰部胀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③持续少尿或无尿, 血肌酐上升, B超提示上段输尿管扩张、肾积水。均应高度怀疑输尿管受到损伤。其损伤可根据膀胱镜逆插进行确诊。
3.4 治疗方案的选择
输尿管损伤的主要治疗目的即恢复输尿管的连续性, 保护肾功能。诊断越早, 其手术操作越简单。如在术中发现, 应术中进行修复, 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 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妇产科术后发现输尿管损伤的患者, 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争取时间。该组研究中可见, 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并积极进行治疗, 其有效率为100%, 术后24 h进行治疗的有效率为96.88%, 术后72 h进行治疗的有效率为85.71%;术后72 h以后进行治疗的有效率为26.67%, 其有效率明显低于早期发现并治疗的患者 (P<0.05) 。另有3例就诊时, 即已经出现严重肾积水情况并感染严重影响肾功能, 因此行肾切除术。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另外, 在术式的选择方面, 建议可以选用输尿管双J管进行治疗。此治疗方式避免了开放性伤口, 易为患者接受, 且治疗效果好。
3.5 预防措施
妇产科手术过程中, 发生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做好足够的预防措施, 可以减少其发生率。如熟悉输尿管的解剖位置;操作过程中保证术野充分暴露, 止血仔细充分[6];在处理与输尿管相近的组织时, 缓慢、沉稳进行。避免野蛮操作等行为发生[7]。术后, 仔细检查是否结扎输尿管。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时, 应缓慢操作, 不可强行。术后嘱患者定期复查, 若患者自觉腰痛、腰胀, 应立即就诊。
妇产科医生在进行手术过程中, 宜加强预防意识, 做好预防措施。当发生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时, 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根据情况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妇产科医源性输尿管损伤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妇产科医源性输尿管损伤97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卵巢手术27例, 剖宫产术47例, 子宫切除术23例。均为单侧损伤, 左侧45例, 右侧52例。其中上段损伤21例, 中段损伤24例, 下段损伤52例。术中即发现输尿管损伤的患者:立即松解缝扎口, 对已经断开的输尿管进行端端吻合术。术后72 h发现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期修复。术后72 h以上的患者则先行肾造瘘, 3个月后再行修复手术。观察输尿管各段损伤手术治疗后有效率及各时间段输尿管损伤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结果 ①除了3例手术失败后, 进行肾切除以外, 其他患者输尿管损伤的手术治疗有效率分别上段损伤100.00%、中段损伤95.83%、下段损伤94.23%。②术中发现输尿管损伤并积极进行治疗, 其有效率为100.00%, 术后24 h进行治疗的有效率为96.88%, 术后72 h进行治疗的有效率为85.71%;术后72 h以后进行治疗的有效率为26.67%, 其有效率明显低于早期发现并治疗的患者 (P<0.05) 。结论 妇产科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 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妇产科,医源性,输尿管损伤
参考文献
[1]涂忠, 饶作祥, 潘铁军.医源性输尿管损伤33例早期诊断和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3) :196-197.
[2]陈斌.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3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7) :57-58.
[3]黄国泉, 温钦.医源性输尿管损伤诊治临床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7) :126-127.
[4]宋宇, 徐志文, 刘铁柱, 等.医源性输尿管损伤21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 2010 (2) :63-65.
[5]许晓源.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 :41-42.
[6]王荫槐, 刘任, 赵小昆, 等.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 (12) :35-36, 39.
【医源性脾损伤临床分析】推荐阅读:
医源性脾损伤08-22
医源性输尿管损伤09-12
胸部损伤临床治疗分析07-21
踝关节损伤临床分析05-11
吸入性损伤临床治疗08-28
动物致人体损伤19例法医临床学分析08-23
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分析09-12
临床探讨分析05-09
临床诊疗分析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