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角色

2024-09-08

自我角色(共11篇)

自我角色 篇1

新课改要求一线教师必须树立新理念,转换角色,以适应高考的要求,把更符合国家要求的人才输送给高校,输送给社会。目前,存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不无关系。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在课堂所扮演的角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1.教师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个体的成长。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把成“人”教育放在首位,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谋求急功近利的精英主义。这种着眼于“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的重要方面。

2.重视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生活教育。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它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要不断挖掘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更要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

3.教师更应关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学会认知,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在贯穿该理念的过程中,须抛弃把知识传授作为全部工作中心的观点,倡导一种审美化人生观。同时还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和自然,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实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二者的协调统一。

二、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气氛的营造等方面,教师都处于主角地位。“天地君亲师”是千古不变的信条。这种教师的绝对权威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扭曲了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化知识的建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是啃教材的书虫,附和教师的应声虫。因此,教师的教学地位将发生重大转变,教师独占课堂的教学权威感将消失,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话,与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对问题进行探究。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将倡导探究性学习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灵魂,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发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探究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为着力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其中教师起到的是指导者、组织者的导师作用,学生是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地、探究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自我角色 篇2

i know that the only positive action can bring about fruitful results.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 selling this work, i was led to my hearts doing each task.for me, los relaxation is a new environment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have contacted all the people and things are new.

新员工入职自我介绍范文四:

我来到xxx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一天里,在和x总、x总、xx执行总经理、x总,交流中,让我感到公司领导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对员工的无微不至------

让我感到加入xxx是幸运的。能成为公司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自豪,相信这种自豪感将使我更有激情投入到工作中。

作为一名进入一个全新工作环境的`新员工来说,尽管在过去的工作中有过一些工作经验,但刚进入公司,难免还是有点压力。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免不了要向各位领导和同事多多请教。为了能让自己尽早进入工作状态和适应工作环境,我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虽说来公司只有一天的时间,我却觉得过得非常充实和快乐,就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再累也是值得的!我会尽快地适应了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正如我了解的那样,xxx是关心自己的每一个员工,给每一个员工足够的空间展现自己!

对于我来说,xxx是一个区别于以往的新环境,所接触的人和事物一切都是新的。作为新员工,我会去主动了解、适应环境,同时也要将自己优越的方面展现给公司,在充分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我还要时刻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不断地补充知识,提高技能,以适应公司发展。在工作中我可能会有迷惑和压力,但是我相信只要能端正心态、有十足的信心勇敢地走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社会在发展,信息在增长,挑战也在加剧。我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更要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xxx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宏伟而长远的,公司的发展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我相信我有能力把握机遇,与xxx一起迎接挑战!

新员工入职自我介绍范文:

为了做好销售这项工作,我正用心的做着领导交给我的每一项任务。对于我来说,洛弛是一个区别于以往的新环境,所接触的人和事物一切都是新的。

我来到洛弛虽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却让我感到公司领导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对员工的无微不至------让我感到加入洛弛是幸运的。能成为公司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自豪,相信这种自豪感将使我更有激情的投入到工作中。

作为一名进入一个全新工作环境的新员工来说,尽管在过去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刚进入公司,难免还是有点压力。为了能让自己尽早进入工作状态和适应工作环境,有问题及时请教同事,积极学习工作所需要的各项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自己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过得非常充实和快乐,再累也是值得的!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在这段时间帮助过我的领导和同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不厌其烦的帮助,才使我得于尽早从那种紧张情绪中解放出来,使我尽快地适应了环境,全情地投入了工作!因为正如我了解的那样,洛弛是关心自己的每一个员工,给每一个员工足够的空间展现自己! 在洛弛,我喜欢业务员这个工作岗位,因为这个岗位具有很高的挑战

性,能让我把十多年的知识学以致用,并能很好的发挥我制定计划、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正因为对工作的喜欢,使我能全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知道惟有积极的行动才能带来丰硕的成果。为了做好销售这项工作,我正用心的做着领导交给我的每一项任务。对于我来说,洛弛是一个区别于以往的新环境,所接触的人和事物一切都是新的。

作为新员工,我会去主动了解、适应环境,同时也要将自己优越的方面展现给公司,在充分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我还要时刻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不断地补充知识,提高技能,以适应公司发展。在工作中我可能会有迷惑和压力,但是我相信只要能端正心态、有十足的信心勇敢地走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社会在发展,信息在增长,挑战也在加剧。我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更要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洛弛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宏伟而长远的,公司的发展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我相信我有能力把握机遇,与洛弛一起迎接挑战!

新员工入职自我介绍范文:

本人于暨南大学毕业,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后从事过技术管理、教育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才真正认识到保险的真实内涵,认识到工作的价值。于是我毅然辞去之前的教育工作,全身心投入保险事业,以便为更多的人与家庭带来保障送去平安幸福! 保险营销是一份传递爱心的事业,科技越发达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就越高,正所谓意外无处不在,但我们可以将这样的风险有效地转移给保险公司,让自己有个保障,同时对身边的亲人也是责任心的体现。选择保险,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选择一个实力较好的保险公司;第二看这份保单是否适合自己;第三就是业务员的服务。

高校教师社会角色的自我定位 篇3

关键词:角色定位高校教师师德

一、引言

我们常听人们将老师比喻成春蚕,比喻成蜡烛,教师固然伟大,但总觉得这种比喻过于悲壮,总觉得有些问题。于是我一直在思考:公众应该如何看待教师这一职业,老师应该如何自我定位,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找到自己为师之道,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与动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这些都是社会公众对教师的评价。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这些比喻与评价其实也是公众对教师的要求与期望。社会职业千千万万,教师只不过是这千万种职业当中的一种,她与很多其他职业一样平凡,其他职业的人员同教师一样在为社会做贡献。人不能分为三六九等、职业也无高低贵贱之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应赋予教师这个职业太多的光环,更不应该给其戴上太多的高帽子。强调奉献精神固然没错,但脱离实际的期望除了带给教师过高的压力以外,对社会、对教育并无好处。然而又不可否认,这些比喻与评价有其合理的成分。虽然同为贡献,但教师这个职业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其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谓“中国梦,少年梦;少年强,中国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正因如此,社会公众又必然会对教师持有与其他职业人员不同的期望与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师是一个很平凡的职业,我们不应该赋予其太多的色彩与含义,教师是一群很平凡的人,我们不应该以圣人的眼光去看待它。更不应该一出现就将之归为中国教育的失败。我们不能扭曲教师的角色,否者这颗社会的螺丝钉终究会不堪重负,扭曲变形而影响社会这台大机器的运转。

二、 教师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我一直在想,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我定位?我们确实很平凡,我们走在大街上并无特别之处。因此我们应该低调,我们应该刻于职守,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教师这个职业固然伟大,在经济学家看来教育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往往高于社会给予的报酬。高于我们报酬的部分正是我们无私奉献的程度。我们不能因自身价值被低估而新生抱怨,因为公众已经给予教师高于旁人的尊重与敬爱。同时我们确实的职业确实又与众不同,我们的责任确实比一般工种要大,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影响影响祖国的未来。因此,作为未来生力军的灯塔与引路人,每位园丁都要“照照镜子,正正衣冠”,为人师表,做好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工作。我们平凡,但任道而重远。我们奉献,但不是牺牲。我们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帮助别人实现梦想。

教师育人很难使人大富大贵。如果你是为了赚大钱而选择教师这个职业,那么建议你尽早改行,因为那是商人的本性。如果你选择高校教师是为了使自己手握重权,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那是政治家的奋斗目标。如果你想通过教师这个职业来使自己地位显赫,那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学术科研,都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的人。我们要以宰相的度量做平凡人的事情。“耐住寂寞,方有所成”,这是我的恩师四年前送给我的一句话。

教育的责任是什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东西?多年前,那还是我在读本科的时候曾经在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素质大讲坛系列活动中听过中山大学任剑飞教授的一次讲座,其中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们中国教育最大的错误在哪里?我们最大的错误在于一直在教学生如何做一个伟大的人,但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伟大,当一个人发现他做不了伟大的人的时候,他却又不知道正常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了”。这也就不难理解社会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人和事了。是的,我们可以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同时也必须学会做平凡的事。我们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更多的是要依靠千千万万平凡的人。与其事倍功半地去教年轻人将来如何做一个伟大的人,还不如脚踏实地地教他们如何做好一颗社会的螺丝钉。我们经常指责批评年轻人好高骛远,虚而不实,但却忘了这正是社会和教育教给他们的,是我们自己让年轻人失去了务实的本性。我们总是喜欢将一些人神话,认为其说的每一句话与众不同,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伟人,这才是我们的标准。这只能使得大部分人都在邯郸学步,结果发现自己已经不会正常走路、正常说话了。对生命的敬畏,承认个体的平凡,认清真实的世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是我们真正要教给学生的。

三、研究结语

我们从来不缺乏鲜明的旗帜与鼓舞士气的口号,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者。我们重来就不乏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我们更需要以追求回报而努力工作的凡人。幸运的是,习主席是务实的、李总理实务的,我们的政府也已变得更为务实。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更是人民之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也不需要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我们确实能够做到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我。因此,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人们如何修身养性,教其所需,激其所能,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真谛。只有先教会学生“致知、明德”,他才有可能做到“经世、济国”。

教师角色的自我建构 篇4

关键词:教师,角色,原因,自我

一、故事的开端——教师角色的初步认识

对于符号互动理论者来说,“角色扮演(role taking)”是一个重要概念,其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社会性的,受到与其他人的交往的影响,人类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来认识他们自己的是谁,人们借助于与其他人的人际传播而建立意义。

这个故事从何说起呢?

从2011年9月我刚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说起,9月25日下午两点在3栋教学楼召开文学院新生见面会。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郑苏淮老师,看上去和蔼可亲,不禁回忆起儿时脑海里圣诞老爷爷的形象。“符号互动论”创始人米德便论证了人的心灵和自我完全是社会的产物,“他强调个体的心灵、自我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取决于他所参与的社会行为”,他认为个体与社会始终是相互作用的。米德在分析自我的基本结构“主我(I)”与“客我(Me)”时,指出“主我”是个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是自我主动性、生物性的一面,“客我”则是自我对他人对自我的期望的内在化,客我作为他人在自我内部的积淀,作为自我的一种参照标准,是一种对自发冲动结构的评价因素,也是自我的正在出现的自我形象的因素之一,所以主我和客我共同构成了一个出现在社会经验中的人。记得在郑苏淮老师的致辞里,教导我们在大学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人生进入新的阶段。最后说了对我们的三大期望,至今记忆犹新:1、做一个健康孝顺的孩子。2、做一位有道德有素质的公民。3、做一个热爱学习,静下心看书的学生。由此,郑苏淮老师在我们心中种下了学习进步的种子。

二、故事的发展——恢复高考对教师影响

开学军训结束之后,十月份正式上课,郑苏淮老师正好教我们《文化概论》,是大班授课。记得第一次上课,来了很多旁听的同学,教室里座无虚席。课上郑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学习文化自己参加高考的亲身经历。他说道,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也是在那个时期出现。1977年6月文革后,当年国家政府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大多数社会科学家都认为,个人生理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变迁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时候,不仅要考察其先天的个性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到这个人成长或生活的环境特征。“人格类型理论”从一幵始就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匹配,霍兰德认为:“一个人做出职业选择的依据就是寻找那些能够满足他或她成长的环境,对自己工作环境知道的越多,个体就更容易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职业的选择应该是慎重的,它反映了这个人的动机、知识、个性和能力。职业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环境而不是一些列相互鼓励的工作项目和技能。

郑老师参加了1977年八月份高考,当时他是位工人。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1977年10月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郑老师说,当年的报考人数约570万,录取人数30万人不到,录取率低至4%~5%。1977年11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了《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此开始恢复。参加完高考后,郑老师走上了人民教师这条路。一种职业不仅意味着要有某种特定的形象——社会角色,而且还意味着要有某种特殊的生存方式。

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的话,一种职业的选择代表一系列信息:某人的工作动机、对于职业的看法,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认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书认为:“教育比任何时候都处于人和社区发展的关键位置。”教育“要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潜力都结晶出丰硕的果实,是每个人都具有自我负责和实现个人计划的能力”。

三、故事的延续——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怀特海认为教育为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逐渐习惯于奇特想法的过程,想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的过程,设计新体验的过程,注意新的探险活动会引起什么结果的过程。”大学生教育的意义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与填塞,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转化以及生成。

第二年开春,新学期开始了,晚七点大家一如既往地来到教室上晚自习。这次我们班晚自习举办辩论赛活动,主题为:“女朋友是选年纪比自己大还是比自己小更好?”邀请郑苏淮老师为评委,班长主持,同学们按照正反双方编排座位。由于是班级内部活动,比不上正式辩论赛的语言严谨,但在郑苏淮老师评的过程中,气氛愈发激烈,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教室里掌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最后在活动总结的时候,郑苏淮老师鼓励我们:团结就是力量,辩论很精彩,双方唇枪舌剑,不时闪现亮点,让人会心一笑。今天的辩题虽然看起来不难,在短时间内收集数据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很难,比起我以前参加的正规辩论赛培训,你们更多的具备了生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个简单的课外活动中,郑苏淮老师充分显示了作为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技能更新培训,培养对工作、技能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与学生拉近距离。

现代社会中,个人发展的机遇不仅活跃在个人交往与实践活动的具体领域,而且多发生在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时期,如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选择新职业等。郑苏淮老师从下放工人到电视台记者,报社编辑再到中学教师,直至现在的大学文学院的教授。用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现代性术语可以概括为“富有命运特征”的转折时刻,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中他谈到,当一个人生活中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来临时,个体纵观人生感到自己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在众多两难的困境中个人有时候会变得特别敏锐,或许他们会用先前固有的信仰以及用熟悉的行为方式来寻求逃避,但郑苏淮老师他在重大转折时刻会注意到新的需要和新的机遇,拿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对自身要面对的外在条件加以控制,重新改变行为方式或者塑造自我。而这种可贵的精神和品质也深深影响了我们一代代学生,教会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5.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12.

[3]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和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J].社会学研究,1999(6).

[4]胡荣.社会互动的类型与方式[J].探索,1993年(6).

[5]潘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J].人民教育,2002,(9).

自我角色 篇5

说明:对下列问题的回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描绘了您的行为。每题有八句话,请将总分十分分配给每题的八个句子。分配的原则是:最体现您行为的句子分最高,以此类推。最极端的情况也可能是十分全部分配给其中的某一句话。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把分数填入后面的表中。这里有份Excel,可以帮助你校验每题的分数。

一、我认为我能为团队做出贡献是:

A、我能很快地发现并把握住新的机遇。

B、我能与各种类型的人一起合作共事。

C、我生来就爱出主意。

D、我的能力在于,一旦发现某些对实现集体目标很有价值的人,我就及时把他们推荐出来。

E、我能把事情办成,这主要靠我个人的实力。

F、如果最终能导致有益的结果,我愿面对暂时的冷遇。

G、我通常能意识到什么是现实的,什么是可能的。

H、在选择行动方案时,我能不带倾向性,也不带偏见地提出一个合理的替代方案。

二、在团队中,我可能有的弱点是:

A、如果会议没有得到很好的组织、控制和主持,我会感到不痛快。

B、我容易对那些有高见而又没有适当地发表出来的人表现得过于宽容。

C、只要集体在讨论新的观点,我总是说的太多。

D、我看法太客观,使我很难与同事们打成一片。

E、在一定要把事情办成的情况下,我有时使人感到特别强硬以至专断。F、可能由于我过分重视集体的气氛,我发现自己很难与众不同。G、我易于陷入突发的想象之中,而忘了正在进行的事情。

H、我的同事认为我过分注意细节,总有不必要的担心,怕把事情搞糟。

三、当我与其他人共同进行一项工作时:

A、我有在不施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去影响其他人的能力。

B、我随时注意防止粗心和工作中的疏忽。

C、我愿意施加压力以换取行动,确保会议不是在浪费时间或离题太远。

D、在提出独到见解方面,我是数一数二的。

E、对于与大家共同利益有关的积极建议我总是乐于支持的。F、我热衷寻求最新的思想和新的发展。

G、我相信我的判断能力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H、我能使人放心的是,对那些最基本的工作,我都能组织得“井井有条”。

四、我在工作团队中的特征是:

A、我有兴趣更多地了解我的同事。

B、我经常向别人的见解进行挑战或坚持自己的意见。

C、在辩论中,我通常能找到论据去推翻那些不甚有理的主张。D、我认为,只要计划必须开始执行,我有推动工作运转的才能。E、我有意避免使自己太突出或出人意料。

F、对承担的任何工作,我都能做到尽善尽美。G、我乐于与工作团队以外的人进行联系。

H、尽管我对所有的观点都感兴趣,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必要的时候下决心。

五、在工作中,我得到满足,因为:

A、我喜欢分析情况,权衡所有可能的选择。B、我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感兴趣。C、我感到,我在促进良好的工作关系。D、我能对决策有强烈的影响。E、我能适应那些有新意的人。

F、我能使人们在某项必要的行动上达成一致意见。

G、我感到我的身上有一种能使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气质。H、我很高兴能找到一块可以发挥我想象力的天地。

六、如果突然给我一件困难的工作,而且时间有限,人员不熟:A、在有新方案之前,我宁愿先躲进角落,拟定出一个解脱困境的方案。B、我比较愿意与那些表现出积极态度的人一道工作。C、我会设想通过用人所长的方法来减轻工作负担。

D、我天生的紧迫感,将有助于我们不会落在计划后面。E、我认为我能保持头脑冷静,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F、尽管困难重重,我也能保证目标始终如一。

G、如果集体工作没有进展,我会采取积极措施去加以推动。H、我愿意展开广泛的讨论意在激发新思想,推动工作。

七、对于那些在团队工作中或与周围人共事时所遇到的问题:A、我很容易对那些阻碍前进的人表现出不耐烦。

B、别人可能批评我太重分析而缺少直觉。

C、我有做好工作的愿望,能确保工作的持续进展。

D、我常常容易产生厌烦感,需要一、二个有激情的人使我振作起来。E、如果目标不明确,让我起步是很困难的。

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自我调适 篇6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职业信念;专业技能;理论素养

角色是指处于特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1](P.365)辅导员角色冲突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在同一角色内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辅导员角色冲突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社会和学校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和辅导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执行之间的冲突。辅导员角色冲突的原因有宏观因素、组织因素,也有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是指由于辅导员职业信念、专业能力和理论素养的缺失,使得辅导员对自身的角色认识不清及角色行为失范。缓解辅导员角色冲突的途径有社会调适和自我调适。社会调适是外在制度层面的调适。自我调适主要是通过以职业化的要求培养职业信念、以专业化的要求培养专业技能、以专家化的要求培养理论素三方面来提升辅导员角色和协调处理各种不和谐角色期望的能力。

一、以职业化的要求培养职业信念

辅导员职业信念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抱有强烈的政治信念、正确的职业理想,并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心理品质的一种心理状态。职业信念是辅导员职业发展之魂,是支撑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石,职业信念一旦确立,就会保持恒定,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起着塑造和指导作用,成为推动个体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辅导员职业信念包括四方面:政治信念、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心理品质。

1.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辅导员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政治上要可靠,在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要有较强的党性原则,拥护党的领导,要与教育信仰一致。辅导员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品质,劳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坚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效能,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凝聚力。辅导员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

2.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既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种类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追求与定位要把握好几方面:(1)辅导员要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刻认识和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辅导员职业的理性把握。(2)辅导员要对自己的职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热爱自己的职业,自觉钻研业务,苦练内功,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这也是职业成功的内在动因。(3)辅导员对职业未来发展的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执著不懈的追求。

3.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执事敬”、“敬业乐群的思想。敬业精神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敬业精神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强烈的事业责任心、高度的职业荣誉感、超强的自我约束与管理和全身心的投入等几方面特征。辅导员的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工作无法量化,因此,对待本职工作无上热爱、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敬业精神则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辅导员应把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辅导员工作是良心事业,只有辅导员竭尽全力,具有教育责任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利益。其次,应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角色形象的示范性是辅导员角色的显著特征。因此,辅导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个人的自我修养,达成辅导员角色心理的内化与人格化,形成與辅导员身份相吻合的稳定、健康人格,努力培养自尊、自强与自律的角色精神,这是对辅导员的一种内在要求,也是辅导员对角色的一种真正适应,是积极的角色自我调适,能有效缓解辅导员的角色冲突。

4.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个体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一是要培养良好的认识品质。辅导员要对新生事物和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能迅速从观察到的表象中发现问题。辅导员分析问题要细致入微、有条理,在大学生面前充分显示出考虑问题的周密和严谨。辅导员要具有想象力,能在结合大学生活现实状况的基础上为大学生们描绘出一幅大学学习与生活的理想蓝图;二是要培养情感品质。辅导员要对教育工作无尽热爱,对学生无私关爱,要展现辅导员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是要培养意志品质。辅导员每天都要能斗志昂扬地、精神饱满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种一贯的意志会深刻地影响学生,并教育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沉着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教育他们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

二、以专业化的要求培养专业技能

按照职业化的发展方向,辅导员工作将成为独立的、专门的社会职业,有系统而稳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有明确的职责与权利,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和专业技术、技能标准。为了适应这种角色期望,辅导员应该确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以专业化的要求努力加强专业学习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角色技能,使个人的角色行为水平能够真正满足理想角色的要求和期待。在这种发展个人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地位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专业能力

辅导员专业能力是从事辅导员职业所应具有的,带有职业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的能力,是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一般认为,专业化的辅导员应具备的技能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这是辅导员的核心能力;二是语言文字表达与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四是沟通协调能力;五是调查和研究能力;六是反思能力;七是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八是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能力,这是开展辅导员工作必备的能力。[2](P.93)辅导员需要平衡发展八个方面的能力,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处于核心地位,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基础,调查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是提升,后面的几种能力都是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服务的。

2.完善知识结构

辅导员既要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邻近各学科的知识。辅导员在知识结构方面应该是多元

的。所谓多元的知识结构,是指不仅掌握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应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一般认为,专业化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体系至少应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本体学科知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它是辅导员专业的主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完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应用学科知识是指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常用的操作性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演讲、写作、社会调查、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德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这是辅导员开展工作时经常会涉及到的。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要求专业化的辅导员具备相关背景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完善最终要通过学生工作的实践来进行检验。辅导员应努力做到用所掌握的多领域、多层面的理论不断指导服务学生的实践,并注重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以此不断更新和补充理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促进个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三、以专家化的要求培养理论素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辅导员必须加强研究和探索,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工作。[3](P.234)辅导员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按照学科化来要求自己的理论研究

辅导员要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相关的二级学科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教育和培训,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应抱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能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基本原理,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大问题的自觉性,能据此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及其学术研究,并能根据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意见。总之,辅导员应当是善于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行家里手”。

2.要树立信心

辅导员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一定要解决信心问题。辅导员工作越是不被重视,就越是要有人来研究,也就越容易出成果,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许多辅导员觉得理论研究高深莫测,难以攀登这座高峰。但是,搞理论研究不要急于求成,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数年才能有所突破。.

3.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能力

辅导员要按照学生工作系統内部的专业分工,做到“术业有专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培训,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学生工作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辅导员应把自己定位为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做专家型辅导员,具备较为深厚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吴广宇,范天森.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3]翁铁慈.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试论舞台主持人自我角色定位 篇7

一、舞台主持人发展历程

从报幕到主持, 舞台主持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一次又一次变革, 舞台主持人从简单的机械性报幕员变成了一个有灵魂、有生命的主持人, 这是舞台主持化茧成蝶的过程, 是赋予舞台主持灵魂的过程。以春晚为例, 最初赵忠祥的稳重与倪萍的热情相得益彰受到了当时的一致好评, 甚至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可是当时主持人角色仍然大部分停留在类似于朗诵表演的报幕员上。后面又出现了朱军和周涛, 两位新人的加入给春晚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 朱军的幽默和周涛的青春, 让原本只有庄重的舞台上多了一丝青春的喜悦。随着娱乐化发展, 春晚的主持越来越偏向语言类节目, 主持人成为了贯穿整台晚会的主线和不可或缺的亮点。同样, 舞台主持人职能的增加也对主持人的文化底蕴、知识面、心理素质、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舞台主持人的角色特征剖析

舞台主持因为传播媒介和其他的节目不同, 目的也不同, 自然也造成了很多相异之处。舞台主持人主持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一套规则。

(一) 特有的舞台距离感。舞台主持的距离感和电视节目主持的距离感是不同的。电视节目主持的距离感是因为有镜头和电视机在观众和主持人之间隔着, 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距离感, 主持人需要通过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消除此距离。但是在舞台上的距离却与此不同, 一是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距离和高度差造成的, 二是主持人必须自己刻意制造的, 这样的适度距离感才能够让观众跟得上主持人的节奏。正是这种距离感, 才得以让主持人脱颖而出, 牵动整场晚会进程, 这种距离感也可以让主持人的气场显得格外强大。

同时, 这种距离感也造成了舞台主持特殊的仪式感, 举手投足间, 主持串词, 与观众的互动方式都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套路。比如舞台主持的台词通常会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亲爱的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这种宣告式的话语开头, 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 宣告着活动的开始。

(二) 特有的个人主持色彩。不同的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 都会形成特定的个人色彩。但是, 由于舞台主持的受众群体是不同的, 这种个人色彩不宜太过于浓重。舞台主持人不能做得锋芒毕露, 成为整个舞台的中心, 需明确自己的定位, 采取比较中庸的主持风格, 让自己合适的个人主持色彩融入到晚会中, 帮助晚会顺利而精彩的进行下去。如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龙洋曾经主持过直播南京的子栏目《80/90 龙洋脱口秀》, 龙洋的个人主持色彩是这个节目的特色, 说学逗唱样样都来, 让只有她一个人的脱口秀节目显得生动活泼。但是, 当她在主持晚会的时候, 个人主持色彩明显就褪去很多, 舞台主持风格灵动而又不失沉稳, 显得极为端庄大气。

三、舞台主持人的自我角色定位要素

一台晚会的成功与否, 主持人的作用毋庸置疑是非常关键的。能否很好的驾驭一台晚会, 给观众留下生动、鲜活、娱乐性、高品位、整台节目浑然一体的深刻印象, 与晚会的核心成员舞台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 目前的舞台主持人中还存在着角色定位的偏差问题, 要么随波逐流缺乏个性, 要么个人主持色彩太浓, 与节目进行结合不到位。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对自身与节目内容、与观众、与主持搭档间的角色定位不到位, 从而影响节目和自我的综合发展。

(一) 避免过于显现自我。尽管整场节目流程设置等都是由导演事先设计好的, 但是到了舞台上, 只有主持人才可以把控和调度现场节奏和时间分配, 承上启下, 将丰富却又相对独立的各种节目巧妙串成一条线, 让晚会或节目显得完整。因此, 在串联的过程中词语不能显得过于冗长, 要精练、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深度。推进晚会氛围和节奏的掌控, 达到游刃有余, 收放自如, 尽显主持人的气场。

舞台主持人应当首先尽职尽责的扮演好自己的职责, 不要加入太多个人观点, 让主持人融入到整个晚会的主题中去, 让他的职能和个性在舞台中不露声色的展示出来。曾经见过这样一台晚会, 在有请嘉宾上场的环节, 台上的主持人居然和嘉宾聊起了家长里短, 一聊就是十分钟, 虽然说主持人的文化底蕴、应变能力都很不错, 但是主持人为了凸显自己, 过于明显的强调自我, 使自己的“小我”凌驾于晚会的内容诉求、风格定位这个“大我”之上, 过于的显现反而是露拙, 弱化了晚会的效果。

把握好与舞台的关系, 就能够更好地演绎舞台主持人的角色。舞台主持人只有找准自己在节目中的定位, 才能够正确的审视节目流程, 从而通过有效的控制和驾驭节目进程的方式, 完成平等的大众传播。

(二) 与观众保持恰当自我距离。十九世纪德尼·狄德罗构想了第四面墙的概念, 在镜框式舞台上, 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 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 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法国戏剧家让·柔琏在1887 年提出, 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 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 任他鼓掌也好, 反感也好。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堵墙, 它对观众是透明的, 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3]。

舞台主持人和受众在空间上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 如和参加晚会的宾客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台下观众的空间距离, 主持人在把握和受众间距离的时候, 必须根据节目的定位、现场不同的距离方位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和掌控。因此, 舞台主持人应尽可能地拉近自己和节目内容本身、与观众的距离, 甚至融入其中, 一方面带动观众情绪, 使得观众融入到整个舞台的氛围中去的同时, 应当打破“第四堵墙”, 恰当地与观众进行良好互动, 感受观众心中所想的东西, 并替观众表达出来, 让观众的心和主持人更近, 并且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只有这样, 晚会的效果才能给受众一种与主持人浑然一体的感觉。恰当地与观众进行良好互动, 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当然, 与《中国达人秀》中的侧幕主持不同, 舞台主持也不能完全把自己当成观众, 而要在缩小与观众距离的同时保持着良好的主持人的状态。在节目现场, 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都需要表演的技巧。这种类似于“独角戏”的表演方式能增强节目的连贯性, 同时也能够使主持人在节目现场相对的放松, 能够更好的在舞台前表现自己。

(三) 主持群中定位清晰配合默契。现今的综艺晚会, 采用多名主持人共同主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并逐渐发展为一种大趋势, “主持群”模式随即产生。所谓主持群, 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特点鲜明的主持人按照特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一种主持形式[4]。对于一个主持群来说, 每个主持人的角色定位都很清晰明确, 这样才有利于整个主持群之间的配合, 有利于整个主持群形象的确立。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家族”主持群, 是从“家族”的概念延伸而来, 在家族中有很明确的角色分配。何炅幽默中不失稳重, 成熟中带有时尚, 大家总会亲切的称呼他“何老师”。谢娜则古灵精怪, 活泼大方, 随着阅历的增长又逐渐的表现出一份知性与淡定。李维嘉作为“元老”级的主持人, 成熟稳重, 亲切不张扬。海涛幽默风趣, 憨厚老实。吴昕活泼可爱, 懂得倾听。正是这样一群性格各异的人聚集在一起, 才使主持群体更加的成功, 同时也赢得受众的喜爱, 他们就像一家人, 把开心和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风格, 但是在台上需要几位主持人配合主持时, 首先应当明确角色分工以一人为主, 众人为辅。每位主持人在角色定位的基础上都应当尽量为对方着想, 在主持中相互默契照应, 这样才不至于在舞台上发生不愉快, 甚至给主办方砸场, 以达到多人主持所要最终效果。这种默契取决于主持人之间的良好磨合, 也取决于自身修养。完美配合, 才能展现出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通俗性、为一体的具有生命力综艺节目。合作的美会给舞台主持人增添更多的魅力, 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 给舞台增添更多的美。

摘要:“舞台主持”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不同, 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 对舞台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舞台主持人要出色地主持好晚会, 就应该把握好自身角色的定位。本文从舞台主持人发展历程和其特征分析着手, 对舞台主持人在与主持内容、与观众距离、与多人主持搭档间的角色定位进行探究, 为舞台主持人个人素质提高提供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舞台主持,舞台主持人,角色,自我定位

参考文献

[1]谭力.传播学视域下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定义与内涵[J].四川戏剧, 2015 (12) .

[2]谭力.舞台主持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三种能力[J].戏剧之家, 2015 (02) .

[3]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

论高职辅导员角色定位及自我修养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自我修养

高职辅导员在学生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学生朝夕相伴的亲密伙伴, 也是学生思想的领路人, 对学生的学习发展, 思想发展, 生活影响作用很大, 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领路人, 引导学生成功成才, 就需要进行好角色定位, 注重自我修养, 这样, 才能做好高职辅导员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一、高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1.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在大学生期间, 学生的接触的社会面不断扩大, 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 学生的原有的思想会不断变化, 这时的学生更需要一个人在身边警戒他们, 引导他们的思想认识。而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 辅导员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引导的重任, 因此,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的第一责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 辅导员要关注学生思想变化, 对于学生之间出现的一些错误认识, 辅导员要能够第一时间更正学生的思想。辅导员要经常性地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 使学生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爱国, 奉献, 互助互爱的价值, 认识到勤劳善良的可贵, 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才。辅导员要经常性的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并引导学生讨论, 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看问题, 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突发问题, 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教师相处, 辅导员要能够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能够成为政治思想过硬, 品质高尚, 追求进步, 积极向上的大学生, 只有辅导员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 班级事务的管理者

辅导员要管理好自己的班级, 做好管理者。具体的工作主要由以下几方面:1.传达学校的工作精神, 对于学校的一些规定, 一些的任务, 辅导员要能够向学生及时传达, 以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2.处理日常班级事务。在学习生活中, 每天班级之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 辅导员要领导班干部及时把事情处理好, 这样才能维持班级的稳定, 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3.规范学生行为。辅导员要使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规范, 避免学生犯错。要要求学生遵守班级中的作息制度, 做好宿舍卫生, 认真出勤, 辅导员要做好学生档案材料等工作, 等等, 做好班级事务管理工作是辅导员的责任。

3. 学生学习进步的督促着

高职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他们最大缺点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 许多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 作为高职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学习进步的督促者。做好这个工作, 首先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要能够不断为学生分析当今形势, 分析知识文化的重要性, 分析就业的压力是多么严峻, 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 让他们能够产生学习的紧迫感, 这样, 可以有效克服学生学习中的懒散行为。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为自己制定目标, 并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向目标前进, 当学生有进步时, 辅导员要能够看到他们的进步, 并给以积极的表扬, 最好是当众表扬, 以激发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另外, 高职学生的学习意志不坚定, 在学习中他们很容易产生惰性, 教师要认真监督他们, 不断督促他们进行学习。作为高职辅导员, 做好学生学习进步的督促者是很重要的, 转变学生观念, 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辅导员的任务就完成了, 这需要辅导员不断努力。

二、辅导员的自我修养

作为高职辅导员注定要比其他本科院校辅导员付出更多的努力。高职辅导员工作并不好做, 原因是, 高职学生的素养较差, 这种素养差既表现在学习生活上, 也表现在思想认识上, 他们的定性很差, 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这就需要辅导员有奉献精神, 辅导员需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 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工作上去。同时, 他们拿到的工资待遇并不是很高, 高职辅导员很辛苦, 工作量大, 但报酬不高, 在这种状况下, 高职辅导员要尽心尽力的工作就需要讲奉献, 辅导员需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能够默默地对学生进行奉献。同时, 高职辅导员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 不排除有些学生品质有问题,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辅导员只有具有高尚的品质, 具有博爱的精神, 才能感化学生,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而改正错误。对于高职辅导员而已, 他们的工作是伟大的, 伟大的工作必须伟大的人来做, 只有辅导员不断学习, 学习与人交往之道, 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发展自己的优良品质, 发扬自己的奉献精神, 才能把这项伟大的工作做好, 才能不断促进学生进步, 使学生能够所有所成, 培养学生品格, 发展学生个性, 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 在高职院校, 辅导员的工作很重要, 作为一名辅导员要认清自己的角色,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 真正做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学习上的督促者, 使学生得到有效发展。这就需要高职辅导员能够不断进行自我修养, 具有伟大的品质, 能够默默地奉献, 只有这样的辅导员才能是称职的, 只有这样的辅导员才能在教育事业中成就伟大。

参考文献

[1]杨燕妮.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初探[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

[2]陈素权.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03) .

自我角色 篇9

教师的日常生活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 另一部分是指除教育教学以外的日常生活 (也称非日常的教育生活) 。龙宝新认为, 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主要是指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或课堂管理生活, 教师非日常教育生活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育教学以外的日常生活。乡村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是以教师身份出现的教学生活, 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乡村教师的非日常教育生活是指乡村教师在教学外的日常生活, 即非教学生活, 如学习、休闲、娱乐等。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尔曼提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形式为“前台”与“后台”两种形式, 当演员从“前台”表演结束走向“后台”时, 真实的自我才会展现出来。“前台”具有情境性, 表演出来的自我并不是其本身, 而是来自于其行动的整个场景, 这种场景产生出了表演出来的自我, 它是从被呈现的场景中渗透出来的效果。而真正的自我, 趋于“后台”, 是在“后台”中表现出来的真实自我。乡村教师的教学生活与非教学生活都是在教学这一特定场景下表现出来的我们能 观测到的“前台”, 而乡村教师日常生活背后所隐含的内容即“后台”, 才是他们生活的意义之所在。本研究依据戈尔曼的“前台”“后台”理论, 剖析乡村教师“后台”生活对“前台”生活的影响。

二、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 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 选取了具有典型个案研究特点的某乡村小学的小王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小王老师25岁, 当教师一直是她的梦想。毕业于师范学院后的4年里, 她共参加了6次教师招录考试, 终于考上了教师这个岗位, 实现了追求多年的梦想。被分配到大山里的一所小学之后, 她就开始了乡村教师的生活。目前, 除了担任学校二、三年级的语文课之外, 还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课, 全校的英语课、音乐课、科学课, 兼班主任。生活模式固定, 周一至周五在学校上课, 周末回家。她是一名青年教师, 正处于对生活需求最多的年龄阶段。选择她作为研究对象, 可以收集到乡村教师多方面的生活的资料与信息, 具有个案研究的典型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 对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了整理, 并按龙宝新教授对教师日常生活的划分, 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一类是乡村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 另一类是乡村教师的非教学生活。通过对乡村教师教学生活和非教学生活的信息分析, 揭示乡村教师职业角色的构建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前台”——小王老师的故 事

1.任教之路——“穿梭在两山之 间”。

“我要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 转三次车, 花4个多小时, 才能到学校。”

小王老师家在另一个小山村。每次去学校, 来回要转三次车。她从家里出发, 步行下山40分钟到达公交车站, 约30分钟后到火车站, 然后乘坐火车大约50分钟到达镇上, 再转坐面包车前往乡里, 之后再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后到达学校, 路上共计4.6小时。 (见图1:路线图)

2.教学中的她——“断不完的案 子, 绕不完的圈子”。

“无论上课讲到哪儿, 我都要用方言再“翻译”一遍。回答问题也是一样, 你要先帮他们把普通话的情境转到方言的情境当中来。这样孩子们才能回答上来。”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尔曾对“惯习”做过这样的解释:“惯习”是通过所谓的实践意义表现出来的, 它使个体在社会中下意识的行动, 让自己的时间不由自主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而不需要求助于意识的思考。许多教师都是靠“惯习”来进行教学和管理的, 这种“惯习”, 是在长期的教学中, 通过与教材、学生的磨合产生的, 而一经形成个人特有的工作习惯, 就很难再变化, 尤其不能经常变化。小王老师虽然还是一名新教师, 但一年多来, 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 已让她变得很有规律性。

每天7:00起床, 7:20进教室, 跟学生一起早读。8:00~8:30是学生早饭的时间, 小王老师也会给自己弄点简单的早饭。开始上课——

8:30分, 小王老师刚踏进教室门, 就有三个小孩站起来告状:“老师, 他推了我一下, 把我的裤子弄湿了!”“他先骂我的, 他还打了我!”“老师, 他把我的书画了。”……

像这样的场景, 几乎每天、每节课都发生。小王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断清楚这些“案子”, 才能继续上课。

“小狗爱吃骨头, 小猫爱吃鱼, 小马爱吃草。大家再来想一想, 还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爱吃什么呀?”

“老师, 还有小鸡。”

“那么, 小鸡爱吃什么呢?高圆圆同学你来回答。”

“小鸡爱吃‘食’!” (“食”用方言回答)

听到这, 小王老师也乐了。但这个答案又不算错误。小王老师灵机一动说道:“嗯, 小鸡肯定要吃‘食’, 但它吃的‘食’是什么呀?”

孩子们开始抢答了:“虫子!”

“你们真棒!所以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成什么呀?”

孩子们齐声答道:“小鸡爱吃虫子。”

“小鸡爱吃虫子, 那么你们爱吃什么呀?”

“鱼, 肉……”孩子们开始大声喊道。

“瑶瑶同学, 你爱吃什么?”

“我爱吃‘桃儿’!” (“我爱吃‘桃儿’!”这个回答, 瑶瑶是用方言蹦出来的。)

面对这样冷不丁的回答, 小王老师终于控制不住地笑了起来, 学生也哈哈大笑。在接下来的讲课当中, 小王老师每讲一段, 都会用方言再解释一遍。

课下, 小王老师说:“刚到这儿时, 孩子们上课都听不懂, 你提问题他们都不回答, 我很纳闷, 问来问去, 才知道是因为我上课讲普通话孩子们竟然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那怎么行?你得教他们普通话啊!于是, 今年我从一年级开始带起, 教他们拼音。但是, 孩子们还是反应不过来。所以, 无论上课讲到哪儿, 我都要用方言再“翻译”一遍。回答问题也是一样, 你要先帮他们把普通话的情境转到方言的情境当中来, 这样孩子们才能回答上来。”

下午, 小王老师有一节全校的音乐课。她先把录音机打开, 让学生跟着哼, 然后在黑板上快速写下这首歌的歌词。因为学校没有电子琴, 小王老师只能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一遍, 自己再教一遍, 两遍之后孩子们都会了。小王老师再教三年级学生另外一首歌, 最后留出来10分钟, 让四五年级的学生做游戏。

下午5:20分放学, 送孩子们出校门后, 小王老师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

3.生活中的她——是“菜农、纤 夫”。

“别的女孩买包背, 是为了装饰、为了漂亮;我买包, 是为了装我一周的生活。看, 我的包!大得都赶上麻袋了!”

学校前不着村, 后不着店, 要买东西得去山下赶集, 一个来回得跑三十几公里。小王老师每周回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购买未来一周要吃的蔬菜、面粉、油盐酱醋等。但就这样, 也不能保证生活上不出问题。小王老师回忆, “最可悲的是上个月, 连着上了十几天的课, 我只准备了一周的菜, 正好向学生收的洋芋也吃完了, 菜断顿了好几天, 没办法, 我真想到附近的地里‘偷’几个洋芋。但我试探了好多次, 都不敢出去, 最后我压住心脏, 摇摇晃晃地走到地里, 左顾右看都不知看了多少回, 战战兢兢的掏出来两个洋芋, 揣在兜里, 还不敢跑, 生怕被学生或家长看见, 那就彻底没脸见人了!对于山里的人们来说, 你掏两个洋芋也不算什么。可我是老师啊!我的一言一行时刻都要小心谨慎。我也有我的职业道德, 这个过程让我感到很痛苦,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个职业。”

为了避免类似尴尬的事情, 小王老师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她在校园的一块空地上种了一些蔬菜, 以备不时之需。

4.面对学生——“一个人肩负多 种角色”。

“我的角色不光是教师, 要教书育人, 还是饲养员, 每天要给孩子们热牛奶、煮鸡蛋。还是勤务员, 要叮嘱孩子们衣服脏了要换洗衣服, 还是安全员, 要保护孩子们上学来回路上的安全。”

学校里8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小王老师除了关心孩子们的学业之外, 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看见学生衣服脏了还要叮嘱他们换洗衣服。单身的她更像一位母亲。

我们到学校的第二天就开始下雨, 大雨连着下了好几天。下午放学时, 小王老师只好先把学生都留下来, 然后给家长打电话通知他们来学校接孩子。半个小时后, 有些家长才陆陆续续来接孩子, 而多半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 孩子没人接, 小王老师只好叮嘱来的家长把顺路的孩子“捎回家去”。又过了一个小时, 教室里还剩下三个孩子没人接。小王老师做熟了饭让她们来吃, 聊起这几个孩子:“这三个孩子挺可怜的, 母亲前两年出去打工后就不回来了, 可能是嫌这地方不好太苦吧。现在, 家里头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忙乎, 又要挣钱, 又要忙农活, 孩子肯定照看不上。”天快黑了, 孩子们的父亲才来。小王老师把他们送出校门口, 望着他们一拐一滑离去的背影, 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第二天早上, 小王老师说昨天她们班一个学生回家时, 不小心滑到路边的沟里, 哭了好一阵子, 才被人发现拉了上来。因为这, 小王老师难过了一上午, 早饭也没吃。

5.未来打算——“我留下来, 让孩 子们走出去”。

“你看看这些娃娃们的眼睛, 你看看那一张张脸, 我不知道是什么魔力, 我不忍离开他们。”

小王老师今年25岁了, 也到了谈对象、论婚姻的年龄。对此, 小王老师一脸的憧憬。她说, 有了男朋友最好的一点就是, 每周来学校时可以送她上车, 帮她提提东西。我问小王老师为什么不想直接调到城里上班。她先是一愣, 然后说:“刚听自己分配到这儿之前, 不是没有想过, 想着最多待一学期就想办法离开这个地方; 但是, 当我来到这儿之后, 慢慢和孩子们熟悉、了解之后, 就再也不想离开他们了。你看看这些娃娃们的眼睛, 你看看那一张张脸, 我不知道是什么魔力, 我不忍离开他们。就像我每天早晨还想多赖在被窝里一会儿, 想起孩子们已在教室等我的眼神, 一轱辘就爬了起来。”婚姻, 在小王老师眼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每每谈到这个问题, 小王老师都感到很茫然。对于许多乡村女教师来说, 能找一个条件好的, 把自己调出农村, 这就是最大的愿望了。小王老师最初也是这样想的, 也想过好的生活, 但最终还是放不下山里的孩子。

现在, 她更确定了自己的事业的目标和生活的方向。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 小王老师说:“我还不想离开这里, 这里的老师需要我, 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我要留下来, 让孩子们走出去!”

(二) 乡村教师日常生活的“后 台”分析

“后台”是指舞台后面供演员化妆、休息的地方。它是相对于“前台”而提出的。前台区域是我们能看见的, 往往被强调的一些事;而在另一个区域——“后台”, 则是真实的自我表现, 凸显出那些被掩盖的事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都是乡村教师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到的“前台”的一面, 而乡村教师日常生活的背后, 隐含的“后台”才是乡村教师真实的自我呈现。

1.从教之路的背后:角色的选择。

小王老师的从教之路一方面来自于现实生活所需, 一方面来自于她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小王老师:我最初来这里上班, 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在我父母的眼里, 拥有一份正式的工作, 有了稳定的收入才是我的“铁饭碗”。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 我考了4年才考上, 有这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 分配到哪就到哪, 还挑什么呀!我从小就想当一名教师, 为这个梦想我奋斗了这么多年, 现在终于实现了。至于在哪教书, 不都一样吗?

“当某个行动者扮演一种已经被设定的社会角色时, 他通常会发现, 一种特定的前台已经为他设置好了。不管他扮演这个角色的主要动机是想完成特定工作的意愿, 还是想维持相应的前台, 行动者会发现, 这两件事他都必须去做”。“前台”呈现出的是小王老师从教之路的漫长和艰辛, “后台”则是小王老师对她所从事职业的选择。面对父母的期望、面对生存、面对就业的压力, 即使这条路再远, 小王老师也要选择这份工作。不管她从事这一职业的动机是为了生存需要, 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师角色这一特定的“前台”已经为她设置好了, 她只有做如此选择。

2.进入生活:角色的认识。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 最早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它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务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就是指与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权 利、义务与行为模式。胡森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 (1) 教师角色是教师的行为; (2) 教师角色是教师的社会地位; (3) 教师角色是对教师的期望。

小王老师:自从当了教师之后, 我的身份似乎也变了。每次坐车回家, 大家都会给我让座, 走在路上, 大老远的也会有人给我打招呼。每到这时, 我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在我们村里, 我父母的“地位”貌似也提高了。别人给我打招呼、让座, 是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教师在农村人的眼里代表着知识和美德, 是受人尊敬的。尤其是在家长的眼里, 我看到了他们对我的希望。这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也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

罗伯特·E帕克曾指出:“无论身在何处, 每个人总是或多或少的认识到自己在扮演一种角色, 正是在这种角色中, 我们互相了解;也正是在这种角色中, 我们认识了我们自己。”角色的扮演者通过与社会的互动, 习得行为, 并适应生存。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 不断的调试自己, 在与他人、社会交往所反馈的信息中, 进一步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这个角色。

3.教学生活:角色的建构。

教学, 就是角色的建构。

小王老师:当上教师之后, 还得努力学习, 至少我得像一名教师。后来, 我参加了两次新教师岗前培训。通过培训学习, 我明白了好多, 懂得如何上好一节课, 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如何照顾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上学期, 我带的语文还考了第一名, 我很高兴。这里的孩子不懂的太多, 我要把我知道的全部教给他们, 因为我是一名教师。

从“我要当一名教师”到“我要像一名教师”, 再到“我是一名教师”这段话语中,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角色建构的这一过程。从刚开始的“我要当一名教师”到最后“我是一名教师”这是理想上升到信念的体现。正如军 队的新兵, 最初只是为了避免受体罚而遵守军规, 后来却变成了为不给他的队伍丢脸, 并得到长官与战友的尊重而遵守纪律。角色的建构来自于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对角色的认同感。教师除了教学生活, 她所接受的教育, 岗前、岗后的培训, 也是促使她角色建构的重要因素。

4.生活背后:角色的冲突。

一般而言, 舞台设置往往是固定的。对于教师来说, 教室就是舞台, 离开了教室, 教学生活随之结束, 真正的现实生活才会到来。

小王老师:大山里偏僻, 没有人烟, 学校又没网络, 一到晚上, 我就不知道干什么。上学期我刚来的时候, 他们 (同事) 叫我打牌, 我觉得在学校打牌影响不好, 要是让家长知道或学区领导知道, 我们就麻烦了。XX老师就是因为出去喝酒, 不小心喝多了, 让校长知道才被“下放”到我们这里来的。我只有周末回家了才和朋友好好地疯一疯。这段时间我突然发现, 留宿的两个老师开始有点怪异, X老师开始学佛了, Y老师信基督了。每天晚上, 这个窗口里传出来的是佛经, 那个窗口里传出来的是圣经。刚开始我听到了还偷着乐呢, 后来, 我问自己:我要学点什么?

当表演结束时, 演员们都开始散场休息, 释放自己;而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角色, 不会随着表演的结束而结束, 它的角色还会继续外延到其他场合。作为人, 我们有各式各样的需求, 有喜怒哀乐的情绪, 有变幻莫测的精神向往。但是, 作为一个社会角色, 教师行为是被社会规范化了的行为。这些规范化的行为背后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当教师的行为不符合角色期待时, 就会引起角色的失败。

乡村教师没有休闲、放松的场合, 精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长此以往, 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定的扭曲, 在宗教中寻求精神的归宿。面对现实生活, 是“菜农、纤夫”, 有时甚至不得不去“偷”一点菜。现实生活需求与角色之间产生了冲突。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 角色冲突的基本类型包括: (1) 统一角色内部的冲突; (2) 个人同时充当的多个角色间的冲突; (3) 个人为自己规定的角色与他人要其充当的角色之间的冲突。

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角色冲突主要是由于教师规定的角色与他人要求之间引起的冲突以及教师角色内在的自我冲突。作为一个社会角色, 教师要保持一个稳定的、有所期待的行为应遵守的标准, 即角色规范。在社会关系体系中, 个人总是以角色的方式存在, 并通过角色获得社会的身份认同。社会根据个人的社会角色期待履行与其角色相符的义务, 并对其行为做出道德评价。当教师角色与这些社会要求不符合时, 角色冲突就会出现。另外,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教师内在的自我要求, 也无时无刻不在规范着教师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当现实生活的艰辛迫使教师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 时, 引发教师内心自我的冲突。这些冲突会让教师对自己角色产生疑惑, 甚至开始动摇。

5.爱的背后:角色的升华。

马克思·范梅南把爱与关心看成是教育的条件之一。没有爱, 教育只是一个空空的躯壳。

小王老师:刚上班的时候, 我不懂这里的孩子一天哪来那么多的破事。后来我才明白, 原来学生来我跟前“告状”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和对他们的关心。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拉水, 碰到几个学生, 第二天, 他们就跑来跟我说:“老师, 你以后不要去挑水了, 我们帮你去抬吧。”当时听到这话, 我真想哭。他们才是刚到6岁的小孩子, 还没我的桶高呢!那一刻, 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今年的教师节, 我还收到了孩子们送给我的礼物, 虽然只是家里放旧了的一束花;但这是孩子们对我的爱, 我要珍藏。

爱, 是一种教育信念, 教师在“爱”与“被爱”中实现了自我, 对学生、对教育的爱更表现为一种价值追求。教师爱的背后是给予、责任和奉献。爱是一种本源性的情感, 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情感, 这种本源性的情感在促使教师对自己职业认同的同时, 也提升了教师的思想境界, 实现了角色升华。

四、小结

“前台”生活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 背后隐含的是真实自我的心声。在“后台”, 乡村教师隐含的是一种选择、一种责任、一种关爱和一种信仰。真实的自我, 一方面是对生活的无奈和迷茫, 另一方面是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和热爱。同时, 也体现了一位乡村教师对自己职业角色从认识到内化, 及对自我、教育信仰的建构。对这样的一位乡村教师, 我们更多的是要给予尊敬和爱, 及对她成长的关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到的:“一个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才是有理想的, 才能关心别人, 关注教师的存在, 即是要改善教师物质生活匮乏、精神世界荒芜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

摘要:本研究依据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尔曼提出的“前台”理论, 通过对一位乡村教师日常生活“前台”的叙事研究, 揭示乡村教师“后台”生活中隐含的真正自我。

关键词:乡村教师,职业角色,自我呈现

参考文献

[1]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2]欧文·戈尔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4-23.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10:32.

[4]杨鑫.教师角色认识的现代发展刍议[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3 (2) :84.

[5]罗伯特·E帕克.种族与文化[M].伊利诺伊州格伦科:自由出版社, 1950:249.

[6]夏征农, 陈立夫.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0988.

自我角色 篇10

一、诺丁斯“关怀”教育中教师关怀的基本内涵

作为一个极富人文情怀的教育者, 诺丁斯热情地喊出了“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的响亮口号, 她从关怀伦理学出发, 提出了“关怀教育”理论, 以关怀的关系性 (即关怀过程完成于被关怀者对关怀者关怀行为的接受) 为中心而展开。

1. 教师关怀的起点: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正如诺丁斯指出:“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关心, 他们不愿意被视为数字, 不愿意被视为像方程式一样的东西。”[3]诚然, 青少年学生处于不断的成人化进程中, 在各种成长压力、学业压力下, 渴望成人带给他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以便顺畅地历经成长的一个个关口。在与学生个体的直接互动中, 教师的包容性关怀是所有学生内心深处的期盼。

诺丁斯拒绝普遍性, 赞同智力优势差异观点。由于学生在身体、传统智力水平、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 个体间的差异普遍存在。她理性而尖锐地指出:“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应该认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3]她热切地呼吁, 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这样才能使其获得自信, 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2. 教师关怀的要义:民主与权威的融合

诺丁斯反对教师对学生的严格管制, 批判了长期以来在功利主义教育观和强化控制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学校教育所采用的高度独裁、严格课堂纪律的条例。她说这种机械的教学管理模式恰如“课堂如工厂, 呈现出诸如明确的产品形式, 效率第一、命令式话语、过程的连续性与控制性、批处理等特点”。[5]

与之相对, 诺丁斯倡导民主制的师生关系, 以教师的内在权威———人格力量来引领学生, 做一个真正的关心者, 敞开心扉接纳学生。在师生“你—我”之间的真情对话中, 理解和悦纳学生, 让学生处于一种持久的被关心的生命状态中, 让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逐渐建立起来。这样, “学生们相信, 追随老师会给他们带来所希望的美好生活”。[3]只有民主化管理与教师内在权威的真正融合, 才能凸显教师关怀的真义。

3. 教师关怀的思路: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交汇

关怀不仅是一种情感, 关怀行动的实施过程中包含理性思考。“诺丁斯阐述的关怀不是塑造性的关怀, 而是建立在教育者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这种关怀深刻地建立在民主和尊严之上。”[7]只有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尊严和感受, 教师所付出的关怀才是适当的, 有价值的, 才能避免教师的关怀迷失在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冷酷理性中, 适时地考虑具体的个人。

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 不仅要考虑客观条件因素 (工具合理性) , 还要注重其主观价值 (价值合理性) , 即以人为本。例如, A教师在给学生发贫困补助时, 没有当着全班学生的面, 高声叫着贫困生的名字, 而是让这几位同学放学后留一下, 悄无声息地将助学金发放到学生手中, 顾及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只看到工具合理性 (在全班同学在场时发, 只管完成这一行动) , 教师就不会兼顾学生敏感的心灵, 陷入“只见物不见人”的处事思路中。在两种合理性取向权衡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关怀, 才能彰显关怀的智慧。

二、关怀素养:班主任自我角色定位的有益启示

毋庸置疑, 良好的班纪、班风、班貌是学生学习质量与交往顺利的保障。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角色扮演, 是这一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班主任的人格外化为班级文化的精神, 班级文化的精神塑造出特定的人格。”[8]班主任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 从诺丁斯“关怀”教育的角度审视自身角色的合理性, 最终形成让班级学生受益的丰满的角色特征。

1. 兼顾共性与个性的领导者:帮助学生自我定位, 提高班级归属感

学生在班级中有得到大家承认的需要, 因此, 班主任在给予每个学生学业上的信任与支持的同时, 还需要让每一位学生在为集体服务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以此提高班级的归属感。

从步入学校的第一天, 学生的自我概念就开始逐渐形成。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说我没有数学细胞, 所以我肯定学不好数学。”这说明, “学生行为的好坏依赖教师的期待”。[9]因此, 作为学生重要的“概念他人”, 班主任要注意营造尊重、宽容的班级氛围, 发现并放大每个学生的优势, 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每个班级中, 学生都有各种不同的特点, 有的学生书法工整, 有的学生有长跑优势, 有的学生劳动积极……作为班主任, 肯定每一位学生在班级贡献中的不可替代性,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能形成强烈的班级归属感, 从而更努力地完善自己。

2. 民主化管理者:从“我”向“我们”转变, 消除班级疏离感

班级的正常运转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所有学生对特定的班级规章制度的认可和接纳, 关系到条例的遵从程度。传统意义上, 人们普遍认为班级条例的制定是“班主任的事”, 此后逐渐转变为“班主任和班干的事”。殊不知, 这样做会对大多数“平民学生”造成一种地位劣势, 把自己看成是班级的“局外人”, 他们没有参与感, 只有遵从指令的义务。这种常见的班级科层制管理 (其特征是分工明确、等级性权威、规章制度等) 中, 班主任、班干部、非班干部学生的沟通渠道是自上而下的, “处于不同等级的个体接受与发出的信息的数量与类型存在差异”。[9]

因此, 班主任需要放弃管理主义的控制意识, 遵从民主化, 向学生的经验靠拢, 实现从“我” (班主任) 向“我们” (所有班级成员) 的转变,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制定中, 师生共同决策, 改变单向沟通流程, 设立多种互动渠道, 从而消除群体内成员的疏离感。

3. 教育活动合理性的审思者:班主任“自我偏离”, 建立班级信任感

要做到理智地关怀学生, 班主任需要有一种“自我偏离”意识。教师的“自我偏离”指教师对单纯的知识权威和成人权威的偏离, 不再是教育的绝对控制者和命令发布者。[5]它意味着教师能跳出自己的视线, 偏离“自我中心”,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成长中的一些难题;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 融人入己, 俯下身来倾听和感悟学生的心理, 进而找到一种最适切的解决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 如果对各种琐事都事必躬亲, 不但会增加班主任的工作量, 而且也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隶属性。有研究表明, “学生同伴群体之间冲突, 当成人不在场时, 儿童能够更好地承担相互交往的责任, 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而成人在场时, 儿童冲突具有更多的侵略性”。[2]因此, 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足以应对的问题, 能够让学生增长能力, 并体会到班主任的信任。此外, 对于一些弱势学生群体, 如问题学生, 身体残疾学生, 来自贫困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等, 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方面的欠缺, 最需要的是教师的“同理心” (移情性理解) 而不是“同情心”。帮助他们解决困境时, 班主任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总之, 班主任需要从诺丁斯“关怀”教育角度审视自我角色定位, 不断提升关怀素养, 从而获得班级成员的充分信任。只有在共同合作中消除隔阂, 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进而凝聚班级合力, 才能让班级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方乐土。

参考文献

[1]蒋曹斌.现代意义上的班级观[J].教学与管理, 2002 (32) .

[2][12]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4][6][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5][11]邓友超.教育解释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7]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8]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自我角色 篇11

长期以来, 压力一直都是组织心理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 (Rodell&Jude, 2009) , 已有研究也证实了压力会对心理紧张、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Beehr、Jex、Stacy&Murray, 2000;Jex, Bliese、Buzzell&Primeau, 2001) 。角色压力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压力来源, 最早由Kahn等学者1964年研究提出这一概念, 角色压力通常包括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过载三个维度,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 角色压力与工作绩效存在密切的联系, Jackson和Schuler (1985) 的元分析的结果表明角色压力中的角色模糊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也有研究认为角色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复杂的, 可能会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 (陈海艳等, 2012) 。自我效能感在近些年有关压力的研究中被广泛讨论 (Lu、Siu&Cooper, 2005;Siu、Spector、Cooper&Lu, 2005;Siu、Lu&Spector, 2007) 。自我效能感被认为能够调节工作要求和员工的工作反应, 因为自我效能感包含了对压力的控制感。 (Bandura&Locke, 2003;Schaubroeck&Merritt, 1997) 。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会认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压力性事件, 这样就会降低压力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压力感只会在个体感觉压力超出了个体能力所能应付的范围的时候产生 (Lazarus&folkman, 1984) 。Scotter&Motowidlo (1996) 对工作绩效进行了划分, 将工作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 任务绩效与具体职务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 工作结果的直接产出, 表现为员工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时效等, 任务绩效与个体的能力、知识、熟练程度等密切相关。而周边绩效有时也称为关系绩效, 包括工作时帮助别人并与别人合作工作;工作热情、角色外行为等。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角色模糊作为一种阻碍性压力, 会对工作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对于低自我效能感的员工而言, 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应对工作中的不确定性, 能够缓冲角色模糊对工作绩效的负面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浙江等地对570名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 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 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80份, 回收625份, 回收率为91.91%, 严格剔除废卷后, 共获有效问卷570份, 有效回收率为91.2%。在被调查的员工中, 男性为308人 (54.0%) , 女性为262人 (46.0%) ;受教育情况:专科学历为116人 (20.4%) , 本科及以上学历454人 (79.6%) ;单位性质:民营企业232人 (40.7%) , 外资企业203人 (35.6%) , 事业单位135人 (23.7%) 。

(二) 研究工具。

(1) 角色模糊。对于角色模糊的测量采用的是Peterson等人 (1995) 编制的角色压力问卷, 其中的角色模糊量表共5个题项, 量表采用四点式计分, 量表的总分越低, 表示角色模糊水平越高。本研究对原始分数进行了转换。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82; (2) 自我效能感。本量表是Schwarzer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量表共10题, 采用的是李克特4点计分, 问卷的总分越高, 则表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86; (3) 工作绩效。研究采用Scotter&Motowidlo (1996) 等人的工作绩效自评量表, 量表分为任务绩效、周边绩效 (包括工作奉献、人际促进) 两个因子。本量表采用1-6分自评的计分方式, 得分越高表示工作绩效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工作绩效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

三、研究结果

(一) 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分析自我效能感对角色模糊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影响之前, 首先对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角色模糊与工作绩效显著负相关 (r=-0.449, p<0.01) , 角色模糊越高, 工作绩效则越低。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r=0.469, p<0.01) , 自我效能感越高, 则工作绩效越高。

(二) 多元层级回归分析结果。

分别以周边绩效和任务绩效为因变量, 采用多元层级回归的方法, 检验自我效能感对角色模糊和工作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第一步先输入人口学控制变量以及标准化处理后角色模糊和自我效能感, 第二步再输入标准化处理后的角色模糊与自我效能感的乘积项。层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 周边绩效对角色模糊回归方程的主效应都显著 (B=-2.440, P<0.01) , 角色模糊可以负向预测工作绩效, 角色模糊与自我效能感交互效应不显著 (B=-0.465, P>0.05) ;任务绩效对角色模糊回归方程的主效应显著 (B=-0.943, P<0.01) , 角色模糊与自我效能感交互效应显著 (B=-0.320, P<0.01) , 自我效能感对角色模糊和任务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 角色模糊周边绩效和任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这与Jackson&Schuler (1985) 以及Abramis (1994) 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另外, 本研究还发现, 角色模糊对个体的周边绩效影响更大, 当个体对与职位相关的期望缺乏清晰认知的时候, 这种不确定性将促使其耗费更多的资源来寻求和获取与角色相关的信息, 于是他们就只有更少的时间去建立工作关系, 表现出更少的角色外行为 (Jex, 2003) , 从而对周边绩效产生更大的影响。调节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 自我效能感只对角色模糊与任务绩效的关系起到调节的作用, 而对角色模糊与周边绩效的关系没有调节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 自我效能感能够缓冲角色模糊对任务绩效的负面影响。高自我效能感员工对工作有着更多的控制感, 能够有利于个体在不确定性环境中解决和克服与能力、知识等相关的绩效问题, 提高工作的产出与效率, 但是高自我效能感却不一定能够有效促进人际关系, 提高个体的角色外行为。换言之, 自我效能感高的员工, 对工作的职责内容越清晰, 越利于提高工作结果的数量和质量, 但是却不能显著提升员工的角色外行为和人际关系等周边绩效水平。

研究结论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是:首先, 做好岗位的工作分析是减少个体角色模糊的重要前提, 工作分析的成果有利于确定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 降低个体的角色模糊;其次, 在做好岗位工作分析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一方面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胜任感;另一方面培训还有助于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降低工作的不确定性感;最后, 应该保持信息沟通的通畅, 领导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员工表达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体的角色模糊, 有利于个体提高绩效水平。

摘要:通过对江苏、浙江等地570名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阶层回归等数据分析方法, 探讨自我效能感对角色模糊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角色模糊对工作绩效有反向的预测作用, 自我效能感对角色模糊与任务绩效的关系有调节作用。最后从工作分析和员工培训层面提出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降低角色模糊的建议。

关键词:角色模糊,任务绩效,周边绩效,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Boswell, W.R., Olson-Buchanan, J.B., &Le Pine, M.A..Relations between stress and work outcomes:the role of felt challenge, job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strai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64.

[2]Beehr, T.A., Jex, S.M., Stacy, B.A., &Murray, M.A..Work stressors and coworker support as predictor of individual strain and job performance.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0.21.

上一篇:海藻面膜下一篇:国家生源地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