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综合竞争力

2025-01-07

县域综合竞争力(精选10篇)

县域综合竞争力 篇1

摘要:本文基于2011年浙江省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采用ESDA技术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浙江省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基于邻接规则的空间关联模式分析下, 浙江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 表现为高 (低) 值区趋于集中, 整体呈现非均衡发展特征。具体表现为杭州市辖区、宁波市辖区、温州市辖区及辖内的部分县市是综合竞争力核心区, 而浙中、浙西南地区为综合竞争力低水平集聚带。

关键词: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关联,ESDA,空间格局特征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着区域发展和空间格局, 分析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空间结构及其成因, 对于加快落后地区发展、保持发达地区竞争力是十分有益的。而区域发展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滕丽、王铮等, 《区域溢出》) 。实践表明, 区域之间因为资源、劳动力、技术等因素的流动而具有广泛联系, 即常说的区际互动。具体表现为, 各经济主体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与集聚, 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格局特征。ESDA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是以空间关联性测度 (spatial association measures, SAMs) 技术为核心, 旨在描述与显示空间分布, 发现奇异观测值, 揭示空间联系、空间集聚以及其他空间异质的不同模式。ESDA对空间关系和空间关联度的独特描述, 为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以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2011年, 浙江省GDP总量3.2万亿元, 其中, 县域经济总量占了三分之二强。县域经济已成为浙江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但是, 浙江省的百强县 (市) 主要分布在较发达的杭、甬及其周边地区, 呈现典型的结构性非均衡。因此, 本文选取浙江省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研究方法与数据

1.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

本文以浙江省行政区划上的县级区域 (含县、自治县、县级市) 和省辖市辖区作为基本分析单元作数据采集。基础分析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11》。图件数据来源于1:50万中国基础地理数据。

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系统性和可比性, 并借鉴以往相关的研究 (《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报告》, 安徽财经大学县域经济研究所和安徽省城市经济学会每年定期联合发布) , 选取19个能综合反映浙江省各县域的经济、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 来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作为评价的数学模型,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 算得相关系数矩阵R (略) 。其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数据适用于因子分析法。然后从19个变量中提取主因子, 再计算样本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在此, 对2011年浙江省县域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和人均GDP指标, 分别作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局部相关性分析。

3.空间自相关模型

空间自相关, 反映了一个位置上的一个变量的观测值与邻近位置上同一变量的值之间的相关程度。可用全局或局部两个指标来度量空间自相关。

式中:n为样本数;S2为样本的方差;xi和xj分别表示某现象x或某属性特征x在空间地域单元i和j上的观测值;是研究对象x的平均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 揭示各空间单元之间的联系。

空间自相关的大多数指标, 通常指定一个二元权重矩阵wnxn, 来表达n个目标单元间的空间邻近。一般根据邻接规则 (Rook contiguity) 或距离规则 (Arc Distance contiguity) 定义空间权重矩阵。

浙江省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关联性分析

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KMO (Kaiser-Meyer-Olkin) 值为0.736, 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显著 (p值为0.000) 。据此, 我们可以认定原始数据存在较大的信息冗余, 降维效果显著。按照总方差解释 (如表2所示) , 前5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81.439%, 且特征值大于1, 已经可以反映原始指标绝大部分的信息量。这里, 我们以5个公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占总和的比重为权数, 构造浙江省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和得分的方程如下:

2.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现状特征

运用上述方法和数据, 得出2011年各县域经济水平综合指数得分, 利用ArcView GIS.9.3软件的自动分级技术, 将浙江省73个县 (市、区) 分为5类, 即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较低水平、低水平。

如图1和图2所示, 浙江省县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 从图可直观看出浙江省域内形成了多核心、三圈层的经济空间格局。

(1) 东部以杭州市区、萧山区、余杭区等为核心的中心—外围圈层;德清、桐乡、绍兴等县区构成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的过渡区;桐庐、淳安、安吉等构成外围区。

(2) 浙东北形成以宁波市区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内圈是慈溪、余姚、舟山市区等县区;紧邻内圈的是由嵊州、新昌、宁海、象山构成的外围区。

(3) 浙东南以温州市区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玉环县、乐清市形成内圈;青田、洞头、苍南构成外围区。

而广大的浙西南地区综合指标得分普遍较低, 虽然近年来义乌—东阳有突起之势, 但并未形成较明显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模式。

3.全局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自相关分析

通过对2011年浙江省县域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作全局Moran's I统计检验 (基于邻接规则) , 结果显示, 县域综合竞争指标的全局Moran's I统计量为0.41, 且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Z的临界值为2.58) 。表面空间特征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即综合竞争力指标的高值 (低值) 县域在空间分布上趋于相邻, 全局呈现强烈的空间依赖性特征, 而非随机分布。

4.局部县域综合竞争力关联性分析

上述全局Moran's I统计量, 反映了浙江省县域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自相关的整体情况, 但掩盖了内部空间格局的特征, 也不能反映单个空间单元的情况。因此, 有必要采用ESDA局部空间关联分析方法, 研究各县域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采用显著性水平LISA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聚类图表示, 显著性水平为0.05。在图3所示的显著性水平图中, 由Local Moran's I的4种空间格局模式 (high—high、high—low、low—high、low—low) 可以对应得到经济发展水平上的4种发展模式。在HH模式中, 社会经济发展较高的区域单元成群出现, 其经济增长极的带动效应明显;在HL模式中, 高值经济发展单元在周围低值区的映衬下一枝独秀, 并没有拉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图中空白地区表示没有通过检验的一般随机过程。

5.分析结果

目前, 浙江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浙东部的杭州—嘉兴、浙东北的宁波市区—慈溪市一带。浙东南沿海一带则是温州市区为核心小部分地区一枝独秀, 周围县市则普遍发展水平较低, 在空间上形成高低孤立区。而广大的浙中大部、浙西南地区, 大多数县市处于低值萧索区, 综合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另外, 在浙江省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低高塌陷区。由此,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经济因素对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具有决定性作用, 尤其是经济发展基础、发展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格局。从综合竞争力显著性LISA图看, 经济因素也是邻近县域间相互影响的重要因子。

(2) 浙江省县域综合竞争力的边缘化特征和俱乐部趋同现象并存。如图所示, 浙江省县域综合竞争力的低值集簇带就位于浙西南省域边缘地带, 具体包括从开化到苍南等15个县市。由于远离经济中心, 偏离经济发展的主轴线, 省域边缘地区在交通区位、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 社会经济发展更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发展, 邻近的县域单元之间也没有较好的互动效应, 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

(2) 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多中心带动空间格局已现雏形, 但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浙江省县域发展基本形成杭州—嘉兴、宁波—舟山、温州三个核心区, 金华—义乌则有成为广大浙西南大部增长极的趋势, 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是, 温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围县市的辐射带动效应并不强, 而金华———义乌作为潜在的增长极和中心城市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

结论

本文以空间自相关理论为基础, 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ESDA) , 分析了浙江省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结构特征, 重点揭示浙江省县域综合竞争力的空间关联和模式特征。结果表明:

第一, 浙江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 空间上表现为高 (低) 值区趋于集中, 整体呈现非均衡发展特征。

第二, 浙江省县域人居GDP逐步呈现扁平化和多极化空间发展格局, 但是作为评价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的综合竞争力指标, 在整体上仍旧呈非均衡态势。这说明, 部分县市 (区) 虽然经济水平有了很大发展, 但在经济效益、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利用等方面仍然落后于传统发达县市 (区) 。

第三, 浙江省县域发展中的“边缘化”特征以及“俱乐部趋同”现象, 在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演化中显著性存在。因此, 应重点培育区域中心城市, 加强重要节点城市布局。这对于促进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多极化、均衡化发展, 完善多中心带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强力推进工业化 提升县域竞争力 篇2

推进环境创新,在科技工业园建设上率先突破,形成全县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区。“齐步走必然导致齐步慢”。特别是县域经济,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如果强调平行推进,势必造成经济要素的低效化、分散化,付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污染治理成本高的沉重代价。最终延缓发展。只有收拢五指、突出一极、错位发展、建设园区,才能从全局整合资源,加速工业化进程。为此,我们确定依托省“横青”星火技术密集区,在县城南环路以南10多平方公里范围,高起点建设风翔科技工业园。根据我县城镇布局、产业特征、发展现状、历史文化等因素,下决心用创办经济特区的魄力,下功夫整合农业优势、工业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大力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星火技术产业,嫁接改造传统产业,聚集工业企业,形成以医药化工为特色的科技工业区。以正阳公司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区,以凤翔泥塑为重点的民俗工艺区,以东湖、秦公一号大墓为主要景点的旅游观光区,即“一园四区”的发展格局,建成宝鸡市“七园”之强。同时要注重工业生产力布局的联动性,高速度建设长虹农产晶工贸区、长青电力能源工业区、陈村电子科技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园区经济关键是聚集经济要素,用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资本、技术、人力、土地等要素配套方式和投入效率,不断向产业高端升级,释放巨大的经济能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创新区、高速区。这就要求所有园区必须坚持对内放开、对外开放,推进环境创新。我们将成立科技工业园和非公经济园区管委会,行使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事务管理权,设立“政务公开全程代理中心”,全面落实“明税零费区”政策,积极探索“零地价”和土地入股、土地储备等借施,创造“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的环境,几年内力争引进和新建成3—5个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技术转移的战略高地,带动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加速培育推进型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动力。没有技术的创新,工业经济只能是简单的复制和放大,就不可能形成推进型主导产业和产业层级的跃升。针对凤翔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基础弱的实际,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必须以技术创新、晶牌创新提升优势企业,以优势企业带动强势产业。以东盛、卫东、天园植化为重点,加快新特产品的研制开发,振兴医药化工业,以雍山、雍川水泥、天兴集团、恒立集团为重点,实施技改扩产和规模扩张,使水泥年产量达到100万吨,壮大建材建筑业;以兴翔公司、万力纸厂为重点,抓好环保治理和扩产技改,年产纸晶达到10万吨,做强造纸业;以新宝、维尔雅、容吉为重点,强化晶牌运作,做大纺织服装业;以海深、丽宝家俱厂为重点,狠抓产品开发,做优木器加工业;以陈村、柳林白酒和鸿翔公司为重点,搞活市场营销,提升以白酒为重点的酿造业;以华美果蔬、天康乳晶、雍兴面粉为重点,树立晶牌、狠抓技改,扩张食品加工业,要把这十八个企业扶优扶强,率先建成科技创新、品牌运作、融资扩张的先导型、示范型企业,以其强力带动,迅速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群和骨干企业群,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县域工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推进体制创新,加速规模扩张。推进工业化必须有资本的大量进入。从目前情况看,靠原始积累太慢,靠国家投资太难,靠银行信贷太少,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政府的自觉和外资的自发有机整合,坚持引外和活内双力推进,创新体制。这几年,我们利用现有企业产权置换,引进了东盛科技,使原卫东公司西厂成为主板市场的绩优公司;引进了西安鼎天公司,使原来停产的卫东化工成为年产值近亿元的龙头企业;引进了几个企业家,使我县工业企业获得了近8000万元的技改资金,近2000多名职工重新上岗,纸晶、水泥等产量翻了两番。实践证明,工业强县,引进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必须牢固树立“开放至上,客商至尊,服务第一”的意识,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工程,把引进作为壮大县域工业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措施来抓,大力推进“四个延伸”(即由“招商引资”向“招商引企”延伸;由“以内引外”向“以外引外”延伸;由“自我发展”向“借力发展”延伸;由“经济开放”向“全面开放”延伸)。每年引资要达到3—5亿元,争取国家无偿资金不少于1亿元。这一目标要压在各级主要负责人肩上,完成好的重奖重用,完不成的另请高明。通过引进,使更多的企业、企业家在风翔扎根落户,实现工业经济有效扩张。同时,引外必须活内。产权明晰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多年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实践表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位后,必定会激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者的投资热情,必定有一个新的技改项目、新的经营机制产生。我们要以更创新的方法推进改制,力争用1—2年的时间,使县属工商企业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用3年时间完成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进不等于发展,退出更不是放弃。产权明晰只是第一步,要继续扶持发展,搞好服务,创优环境,引导企业实行产权开放,融资扩张,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辽宁县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篇3

辽宁县域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 差距明显, 产业发展不平衡

1. 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

第一, 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整体来看, 辽宁省的第一、三产业发展迅速, 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第一产业比重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江苏和浙江的2倍和2.5倍, 而与广东相比, 也高出2.89%;第三产业比重则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低5.25%、6.33%、和5.56%。

第二, 第一产业中, 农业所占比重过大, 产业化水平低。在辽宁省44个农业县市中, 有27个 (约61%) 县市的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超过40% (见表2) 。由此可见, 辽宁县域第一产业中农业 (种植业) 所占比重过大, 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应的附加值产业发展相对不足。而且目前辽宁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缓慢, 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经营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2. 镇村产业发展不平衡。

县域内部也存在不同发展水平乡镇村, 而从目前来看, 县政府所在的县镇经济资源投入较多, 产业发展较好, 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而其他乡镇, 特别缺乏较明显特色的乡镇, 则仍以农业为主, 二三产业极少, 且大多停留在最低层次水平上。

3. 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

辽宁是一个县域产业发展差别显著的省份。首先从三次产业来看, 全省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县域最少, 仅为9.09%, 但大多集中在西部, 而且多仍是靠天吃饭, 天气条件等自然因素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巨大。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县域最多, 占77.27%, 且大多集中在中部和东部, 也就是传统老工业聚集区, 现在仍在不断承续着新的工业。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县域次之, 占13.64%, 分布比较分散。工业强县几乎成为各县域的口号, 由此形成的这种局限于单一的产业和地方的发展模式无疑是不利的。其次从工业化水平看, 排在全省前五位的县 (市) 是大石桥市、海城市、瓦房店市、本溪县和东港市, 这五个地区大多处于辽宁的东部和南部;排在最后五位的是昌图县、西丰县、朝阳县、阜新县和彰武, 这五个县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农业县, 大多处于辽宁的西部和北部地区。

(二) 选择不合理, 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第一, 主导产业选择雷同。一是总体上主导产业选择雷同。辽宁一直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 工业基础雄厚, 受宏观环境和传统认识的影响, 化工业、钢铁业、机械等往往成为县域主导产业的最优选择。特别是在辽宁这样的老工业基地, 这种选择更为突出。在确定县域主导产业中, 辽宁80%以上的县域都将加工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二是相邻县域主导产业选择雷同, 面对直接竞争。以渤海的辽东湾为例, 从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及大连, 每个城市都在建设自己的造船基地, 相关县域的主导产业选择也都围绕着辽河流域已经建设成、正在建设中或准备建设的造船业而展开。这种缺乏科学而合理的发展规划, 不仅造成谁也没有优势可言, 直接竞争的结果也会多败俱伤, 而且还会带来极大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第二, 选择的主导产业没有发挥主导产业应有的作用。一是县域政府一般认为对GDP贡献最大的就是主导产业, 而缺乏对本地相对优势的考虑。由此, 尽管花巨资引进大项目, 但很难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二是主导产业的产品附加值过低, 没有为县域经济成长带来多大的收益。以某品牌洗涤剂为例, 原材料都是出自于辽宁省F市, 而外地企业把原料运往上海经过灌装后却走向了全国, 附加值大大提高。通过对44个县域前五名的企业比较发现, 90%以上的企业销往外地的大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三是大企业不一定是支撑主导产业的最优选择。在县域产业发展中, 县域纷纷关注大企业。大企业固然有其发展的优势, 但实际上, 过度强调创办大企业不符合目前辽宁县域产业发展的特点, 而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却是目前促进县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三) 聚集性低, 产业集群效应较弱

1. 集群层次低, 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目前辽宁产业集群支撑作用开始显现, 然而, 其中仍然存在着集群层次低的问题。一是生产层次低, 创新能力不足。辽宁省的大多数县域的产业集群刚开始起步, 由于其自身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所限, 基本是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生产上, 技术含量小, 产品附加值低, 如沈阳的法库陶瓷产业集群和康平塑编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 粗放经营, 大多是主营销售, 以简单加工为辅, 能否具有持续的发展能力还尚未可知。二是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层次低决定了经营主体呈现分散和小规模的特点, 由此, 集群内的经济实体大多是个体及家庭企业, 因此, 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很大的比重, 难以发展壮大。三是缺乏具有影响力品牌的本地企业, 市场竞争能力弱。辽宁今年年底突破百亿产值的8个县域的产业集群内, 一些有名气的也大多是“外来户”, 能在省内有些名声的本地企业屈指可数。如此短期内经济效益会增长, 长期而言, 不利于培育地方性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由于集群层次低, 集群内各企业基本处于一种相对独立、各自为战的格局, 这样极易出现一些问题。一是产业关联程度较低, 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与配合, 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 从而造成效率低下、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下降。辽宁省某著名大企业的配套产品不是从外部采购, 就是自己来加工生产, 而在本地却没有一家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二是集群内部产品生产结构雷同现象比较突出, 导致群内企业价格竞争、劳动力竞争、原材料竞争过于激烈, 相互拆压。也正因为于此, 目前辽宁县域集群看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其仍然只是简单的数量加总而形成的产值结果, 并不是真正通过“1加1大于2”的集群效应实现的, 如果考虑“内耗”, 实际经济效益则要打个折扣。

2. 产业集群大多局限在县域内, 县域间集群较少

目前, 由于县域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较小, 辽宁县域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县域内, 跨县域的产业集群较少, 缺少类似江苏江阴、山东即墨等为代表的强县组团, 如此形成强者恒强、弱者常弱、各自为战的局面, 必然也限制产业集群的聚集性和集群效应的放大效应的发挥。县域产业集群要跨越式发展, 实行开放联合战略, 打破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的设计、运作。在前面探讨县域主导产业存在问题时, 我们提到辽东湾相关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弊病, 但如果转换一个思路, 相关县域构建一个跨县域的造船业的产业集群, 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 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分工, 由此产生共生效应, 最终会提高产业竞争力, 扩大产业集群的聚集性和集群效应。随着各县域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县域联合的产业集群必然会发展壮大。

(四) 缺乏特色,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一是农产品品种雷同, 特色产品少, 低质产品多, 优质产品少。辽宁农业县区的生产仍然以粮食生产为主 (见表3) , 而粮食生产也是以供自身消费的粮食生产为主, 因此农产品品种只要适于高产就可以, 所以农产品的基本结构是大路产品多, 低档产品多, 原料型产品多, 优质产品少, 高档产品少, 深加工产品少, 精深加工的更少, 不能适应新阶段的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的需求, 因此农产品市场上就出现了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现象。品种差、质量低的农产品供过于求而滞销, 品种好、质量高的农产品供不应求。

二是县域工业与城市工业重叠。由于辽宁是老工业基地, 工业发展模式和思维较为固定, 县域工业发展计划也大多追求工业门类齐全, 或者只要有投资项目, 不管可行性或未来竞争力如何, 先上马再说。由此就造成其大多与城市较为成熟的工业项目重叠, 从初始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竞争格局。如目前县域建设较多的小钢铁厂、小化工厂、小矿山等等。

提升辽宁县域产业竞争力的配套措施

(一) 建设主导产业, 发挥引领作用

第一, 建设主导产业。一是确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县域空间小, 经济发展空间有限, 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 而且市场需求对县域产业发展影响极大, 县域产业调整也应极具灵活性。因此, 县域产业不宜过于专业化, 主导产业不宜划分过细, 以一、二、三产业为基础确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即可。二是在主导产业形成过程中, 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要与企业微观运作和实施相互结合, 不能用政府的意志代替市场, 要通过市场的筛选和公平的竞争来得以实现。三是主导产业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 是一个长期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必须在充分把握县域内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主要产业、企业成长的历程以及县域总体发展环境、优势与发展潜力等基础上选择主导产业。

第二, 正确处理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统筹。一是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统筹。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绝不是替代关系, 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可以只通过发展一种产业而得以生存发展的。但产业之间又有主次之分, 主导产业是需要侧重发展的产业。二是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之间的统筹。产业集群可以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链, 提升产业水平,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离不开主导产业的发展。罗斯托认为, 不论在任何时期, 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且继续成长的经济中, 前进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持, 是由于为数有限的主导产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而这些部门的扩大又产生了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二) 培育产业集群, 实现产业聚集效应

第一, 依托特色产业, 培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得益于特色产业, 因此, 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来确定产业分工及布局, 依托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社会人文背景, 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促进企业集聚, 形成产业集群。

第二, 促进产业升级, 提升产业集群水平。目前, 辽宁县域产业集群普遍以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为比较优势, 这种比较优势具有不可持续性, 极易被其他地区超越, 从而失去竞争优势。因此, 一是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促进技术要素与自然资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二是加强上下游产品的相互衔接, 搞好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 完善产业链, 推进集约式发展, 逐步发展为具有较强竞争力、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

第三, 建设特色园区, 培植产业集群载体。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域环境, 才能发挥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因此, 一个产业发展园区尤为重要, 其是产业集群的载体。一是要按照科学规划、差异发展、互补协作。二是抓好现有产业园区的定位和整合, 进行改造升级。三是加快园区的基础建设, 重点放在扩容提质上, 真正使园区建设上规模、上档次。四是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 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计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 并成立园区有限责任公司, 负责统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对外招商、项目和企业服务以及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

第四, 构建县域间产业集群协调机制。一是相关县域政府间应该在自愿协商基础上建立协调性机构, 其负责县域间的具体服务性工作;二是从县域间整体利益出发, 梳理各县域现有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 减少县域在税收等特殊政策优惠方面的差异, 力争实现政策的共享和互补, 并制定有约束力的统一公约和法规。

(三) 加快小城镇建设, 实现空间聚集效应

第一, 着力抓好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小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应根据本地的人口、资源、交通、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前景等实际条件来进行, 要切实做到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 有利于发挥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和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小城镇规划与布局应以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为目标, 其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小城镇, 而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和思路来设计规划, 使小城镇与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 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 以强化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把调整乡镇企业布局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鼓励分散在各自然村的乡镇企业逐步搬迁到小城镇里来, 鼓励更多的人到小城镇办厂、设店, 发展私营及个体经济。

第三, 要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投资体制, 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建设与综合开发。要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 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建设, 特别是要鼓励农民自带资金到城镇来安家立业, 吸引城市各类经济主体到小城镇投资, 引导城市工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向小城镇扩散。在小城镇的投资建设上, 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保障各类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 壮大民营经济, 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第一, 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环境优越宽松, 民营经济发展越快。因此, 应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 改革县乡财政体制, 通过税费改革减轻企业负担,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各方面的扶持, 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 促进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优化。一是可通过以参股、兼并、租赁、收购等方式参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二是通过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合资合营做大做强。

第三, 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 县域民营企业可以依靠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与城市工业展开“错位竞争”。

第四, 培养民营企业家队伍。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灵魂和创新力量。民营企业在创立初期, 企业家的魄力发挥很大作用, 而随着“富二代”的形成,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因此, 民营企业的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现代企业管理、政策法规、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培养。

(五) 扩展资金融通渠道, 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

第一, 运用行政手段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改进授权授信操作模式, 争取提高县级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权限, 要增加适合县级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

第二, 政府要定期召开银企项目合作洽谈会, 让企业和银行寻找对接点, 让银行了解企业, 让企业了解银行, 促使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资金。

第三, 搞活民间资本, 组建县域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引导, 使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

第四, 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可以采取会员制的运作模式, 由企业按比例出资成为公司的会员, 对需要贷款的会员企业, 由担保公司向银行出具担保。

第五, 建立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制定适合民营企业融资特征的信用评级标准, 变重视企业经营规模为重视企业经营效益, 降低有关指标如经营规模的要求, 增加经济效益和成长性、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品行等方面指标的权重, 客观评出民营企业的应有级别。

(六) 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一, 绿色招商, 从源头上杜绝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是提高引进项目的门槛, 做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准入、环境污染重的项目不准入、资源消耗大的粗加工项目不准入、生产工艺落后的项目不准入, 严格落实科技含量、环境标准和对财政贡献等方面的规定, 真正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二是对项目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即将进入园区的企业同时进行环保评审和项目可行性评估, 企业动工建设的同时开建环保设施, 企业竣工投运的同时运营环保设施, 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定期或定期进行环保检查。

第二, 治疏结合, 对已建成的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节能减排。一是坚决关闭、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 淘汰一批产能落后、工艺落后、设备落后和产品落后的企业。二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又面临环保压力的企业, 要求其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 通过技改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

(七) 加强县域政府改革, 提升执行能力

第一, 转变政府职能,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根据“到位而不越位、引导而不强迫、服务而不代办”原则, 改变过去命令式的计划模式。二是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评价标准。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干部追求符合科学发展的政绩, 坚决纠正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行为。三是塑造高效、灵活、法制、廉洁的政府形象, 形成合理、公开、公平的政务环境。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规范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 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和完善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

第二, 加快推进“强县扩权”, 改革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一是推进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市管县行政体制, 实行市县分治, 由省直管县, 形成省、市县、乡镇三个层级的地方行政管理格局。这样可以赋予县域政府更大的权限, 有效地安排和确定县级政府的责任, 提高其自主性、能动性。二是加快县域财政体制改革, 建立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 实现财权与事权相一致, 减少了收入分享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伟东.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9, (8) :125-129.

[2].刘伟东.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9, (8) :125-129.

[3].李震坚.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8) :80-81.

[4].李姚矿等.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乡镇经济, 2008, (6) :53-57.

[5].蒋秧生.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5) :188-190.

[6].罗晓峰等.加快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J].西部金融, 2008, (4) :78.

[7].杨瑞兴.县域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J].特区经济, 2007, (6) :87-89.

[8].袁中扬, 谭昌宁.突破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瓶颈的四大对策[J].当代经济 (上) :17.

[9].田文彪.提高政府执行力、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学习月刊, 2008年 (9下半月) :47-48.

县域综合竞争力 篇4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提升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辽宁县域经济范围共包括44个县级市,县域行政土地面积占全省89.19%;2005年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41%;县域人均GDP为15235元,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略高,但远低于东部沿海县域人均GDP20000元的水平 。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竞争能力不强,省内各县市之间存在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各县域的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修正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水平、各县域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辽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选用了18个经济发展指标组成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在分析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因子的基础上,找出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存在的差异,并利用综合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将全省44个县市进行综合分类,以期寻找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促进辽宁省各县市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1.测度指标的设计原则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单纯用某一指标或部分指标难以反映其全貌,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县域经济的社会特点。因此,设计一套相对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分析和判定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故应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评价体系设计原则,参照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本文从自然资源,综合经济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予以反映,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A1-A4)、18个二级指标(X1-X18)组成(详见表1):

三、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个县市的18个二级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指数为0.872,Bartlett球体测试显著性水平接近0,表明选取的18个二级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结果见表2)。

表3提取了三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8%,说明3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对X5X6X7X8X9X10X11X12X13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将它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对X1X2X3X4X15X16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基础因子;第三主成分对X14X17X18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将其定义为县域竞争力发展活力因子。可见,三个主成分能反映辽宁省各县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本质特征。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第一决定性因素是由各县域经济规模、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潜力上的差异,这些关键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为34.8%;自然人文资源和发展活力是影响辽宁省各县域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6%和25.4%。

将三个主成分按其贡献率加权平均得分排名如下:

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作聚类分析可以将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划分为三类(由高到低三个等级),第一类为海城市、瓦房店市、大石桥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第二类为东港市、新民市及昌图县;第三类为其余所有县市。由表3可以看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确实明显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可避免。第一类的县市都为辽南沿海县市,在前四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的百强县。第二类县市的县域经济的基礎还很薄弱,尤其是缺少主导产业,难以形成经济集聚效应,与第一类的差距偏大。辽东、辽西等第三类的县市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水平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水平普遍偏低,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增长方式粗放化等问题,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很大。

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上升的。然而其综合实力并不强,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只有5个地区。首先,从总量上看2005年44个县级市中,只有8个县的GDP超过100亿元,占单位总数的18.18%。而同期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比重分别为45.5%、27.2%、30.1%和26.1%;GDP总量超过200亿元的县,只有海城市和瓦房店市,而浙江和江苏省各有9个,山东省有7个、广东省有12个。另外,除了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外,目前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发展不平衡,经济规模差异较大,经济总量最大县(海城市,生产总值2660249万元)是最小县(调兵山市,生产总值164531万元)的16倍多。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差异。通过发展当地资源而建立起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海城和大石桥市的矿产资源丰富,因此作为这两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采掘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在整个辽宁省排名的领先地位。其次是受中心城市辐射程度的差异。如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市均为大连市的县级市,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了这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各县市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应该是解决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主要着眼点。

2.加快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要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要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针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发展辽宁的特色产业。那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经济强县基本上都是靠“特色”起家,这种追求特色的发展思路可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辽宁省的特色产业具体包括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辽宁经济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更新观念,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大力引入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的招商引资。县域经济必须由过去的自我封闭积累,向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模式转变。要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 2001年6月

[2]马淳正陶卉:促进辽宁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3]张艳高秀艳:关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5年9月

[4]刘晖:壮大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 篇5

一、做细做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优化县域产业布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于2011年正式颁布, 将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因此,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也需要根据县域人文传统与资源禀赋不同, 统筹安排产业布局, 做细做实县域主题功能区规划:将山区县或农业县划为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发展旅游休闲生态农业等产业;将产业基础较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县域作为重点开发区, 着力打造上下游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式园区;将空间容量有限、通行成本增加的中心城区划为优化开发区, 争取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形成集中连片发展。另外, 还要对承担重要生态职能而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受到制约的县 (市) 或乡镇、村等,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创建“全国生态县”等。

二、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优势产业集群崛起

实践证明, 园区成为发展经济、吸引投资的关键平台, 而园区内产业的集群式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除经济较发展地区外, 许多县域经济的园区建设往往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经济功能相似、规模普遍偏小等问题, 更多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还相当残酷, 致使产业无法实现集群式发展。因此,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以生态文明理念搞好园区规划。园区谋划需要重新定位, 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园区规划与建设中, 从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探索园区生态转型之路。二是园区要成立由领导带队、企业参与、以专业招商人员为主的专业化服务团队。目前, 通过招商引资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为吸引优质投资商, 必须打造相关产业的专业化招商团队。为此, 昆山开发区根据其主导产业分别成立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专业化招商队伍, 对招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后“持证上岗”, [1]这种专业化运作强有力的提升了其招商成功率和县域产业竞争力。三是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未来有竞争力园区的发展趋势都要形成上下游紧密衔接的产业链, 共同的利益诉求有利于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吸引相关企业共同投入解决技术、市场、资本、知识产权、品牌等共性问题, 这种战略联盟不仅提升了产业创新能力, 增强产业集群的联动效应, 还能使园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培育企业家精神, 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恰是企业家精神。因传统人文地理差异, 相比经济先行地区, 内陆地区多数企业主普遍存在着“小富即满”、“小富即安”心态, 缺乏“敢攀登、争一流”的企业家精气神儿, 敢冒风险永不言败的企业家精神还远未形成, 亟需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培育企业家精神。一是为企业家成长“搭桥铺路”, 鼓励企业家勇攀高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协调能力, 将企业家培训纳入各级政府培训计划, 帮助企业家们开阔视野、增强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还可以对不同企业分类指导, 帮助他们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规划, 形成重点企业集团一马当先、中小企业万马奔腾的竞相发展局面。二是大力宣传表彰优秀企业家, 营造企业家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对投资大、提供就业岗位和纳税多的企业经营者在经济上给予奖励, 在政治上给予应有的地位和荣誉, 吸收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激发民众创业激情, 打造企业家梯队。可以考虑成立“全民创业扶助基金”, 真正激发起民众的创业激情, 涌现出一批支撑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支柱产业;制定实施“小巨人成长工程”。定期筛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扶持, 培育一批、成长一批、成熟一批, 并形成梯次发展。

四、搭建多元融资平台, 创新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

县域产业发展往往层次较低、实力较弱、规模较小, 在谋求转型升级时多数遭遇融资瓶颈, 因此, 县域产业亟需政府出面牵线搭桥, 帮助搭建多层次融资平台。一是设立县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明确安排财政性资金用于促进县域产业发展, 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推进、引进高层次人才等。二是创建企业信用信息中心, 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从税务、海关、社保、银行、司法等多方面采集企业信用信息并向社会无偿提供, 畅通资金供求渠道, 不仅解决企业融资“瓶颈”, 还能拓宽社会投资渠道。三是充分发挥商会、行会、工商联等社会团体作用, 成立企业之间的互助基金会, 创建各种形式的企业家联谊会, 相互沟通信息形成良好的信任机制等。四是借鉴北京等地做法, 成立再担保机构, 放大资金使用额度, 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当担保机构不能独立承担担保责任时, 再担保机构将按合同约定比例承担相应责任, 通过再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可将放大倍数从3至5倍提高到8至10倍。[2]

当前, 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坚强纽带, 然而, “小康不小康, 还要看老乡”,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 必须扭住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这一核心, 才能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郡县治则天下安”,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 而产业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根本,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 必须做细做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园区、培育企业家精神、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等。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产业集群,企业家精神,融资

参考文献

[1]倪琳.“后危机时代”昆山经济的发展与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10) :148-149.

关于提升县域支行竞争力的思考 篇6

一、做大做强县域支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应对新形势下激烈竞争的需要。近两年来, 中小股份制银行将竞争的触角由原来的抢滩大中城市转向中小城市, 纷纷在中小城市抢滩设点, 凭借其灵活的用人机制、考核机制、信贷机制和产品机制, 在当地实施“首挖建行员工, 首抢建行客户”的策略, 并借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承诺, 与所在地金融机构特别是与建行拼抢其高端客户群体。一段时期以来, 二级分行所在城区支行的市场份额受到较大冲击, 原有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面临下降趋势, 为保住建行原有的市场份额, 二级分行区域发展的重点应随着竞争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 在兼顾城区业务发展的同时应将业务发展的重点由城区向县域转移, 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弥补城区市场份额的流失。

2.提升二级分行未来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欠发达的中部及内陆省份, 中小城市的金融总量分布规律一般是县域金融总量至少占其整个金融总量的一半以上。伴随国民经济的战略转型和纵深发展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度的加快, 未来县域金融的发展无论是速度还是增长额都会快于城区, 县域金融无论是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 必将成为金融机构重新角逐的新战场, 县域金融也必将是建设银行二级分行加快发展, 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点。

3.做大二级分行市场份额的现实选择。目前, 县域支行业务仍是建行业务发展的短板, 绝大部分二级分行的县域支行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 在当地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 均没达到应有的市场份额, 更谈不上居前位。从牡丹江区域看, 六个县域支行在存款业务上没有占到应有的份额, 尤其是个人存款余额与新增额与同业差距较大, 因此有巨大潜力可挖。所以, 要做大二级分行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深挖县域金融市场, 这是二级分行做大市场份额的现实选择。

4.发展县域金融的成功实践表明:二级分行完全可以做大做强县域支行。2009年, 牡丹江分行新一届党委审时度势, 站在战略的高度, 实施县域发展战略, 出台了相关发展县域金融的措施, 启动了对县域支行的发展, 三年来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外县六行对公存款全部位列前两位, 这充分说明:只要重视县域支行的发展, 二级分行完全有能力做大做强县域金融。

二、二级分行当前在发展县域金融业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 二级分行的县域支行还普遍存在网点数量不足, 硬件设施滞后, 业务覆盖有限, 市场竞争力不强, 已成为整体业务发展的区域短板, 而且随着新形势的变化, 还存在着以下新的问题和困难。

1.同业竞争延伸至县域, 使建行市场份额受到挑战。县域庞大丰富的客户基础, 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 逐渐凸显的战略地位, 引起了金融机构在县域广阔天地的角逐。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推进县域金融的拓展, 发展步伐也超过预期, 对建行既有地位和份额形成了强有力挑战, 导致建行在县域存贷款市场份额受到冲击。同时, 因为同业通过不断改进策略, 竞争力逐渐增强, 建行原有的团队优势、管理优势和品牌优势在逐渐缩小。主要表现在: (1) 这两个行柜面招聘充实了大量的年轻人, 提高了办理业务的速度。 (2) 对系统和网络进行了改造升级, 卡业务实现了全国联网。 (3) 新增投放了大量的自助设备, 方便了客户需要。 (4) 加强了网点的建设, 对50%以上的网点进行了新装改扩等等, 另外, 村镇银行进入资兴和宜章之后, 带有政府背景的营销, 对这两个县 (市) 建行原有的业务冲击更大。

2.人财信贷倾斜不足, 快速发展遭遇瓶颈。在人力资源上, 近些年, 相对城区支行而言, 县支行的人员更加紧张, 人手严重不足, 还有不少的5—6人的网点无法实现网点转型, 同时人员结构单一, 县行员工平均年龄普遍偏大, 随着老员工逐渐退休, 许多县行将出现业务人员断层的窘境。在信贷资源上, 由于建设银行准入门槛高, 审批流程较为复杂, 因此在县域信贷资源配置上远不能满足日益旺盛的资金需求, 造成了建设银行县支行在当地政府的话语权下降, 许多优质客户流失, 很多好项目也只能擦肩而过。在财务资源上, 我行发展重心仍在城市行, 费用、规模、人员、网点建设及升级、设备、培训等资源均向中心城市倾斜, 县支行获得的资源投入较少, 业务拓展受到制约。在考核激励上, 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 但对县支行的激励政策设的门槛过高, 实现目标的难度偏大, 因而县支行积极性仍不高。人力、信贷、财务资源及激励机制对县域支持力度的不足, 使其持续快速发展遭遇瓶颈。

3.助推全行贡献偏小, 发展潜力亟待提升。县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县域支行是建行未来业务发展的增长点。可现实情况却并不理想, 县域支行对全行业务拉动贡献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更低于四行平均水平, 这与县域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 与县域支行本身谋求快速发展的主观要求不相匹配, 与我行赋予县域金融的战略地位不相匹配。以“小而弱”为特点的强县弱行现象普遍存在。建设银行县域金融大发展就能解决大问题, 小发展就要遇到大困难, 不发展就面临更大困难。同时, 县域发展潜力的提升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一届班子一套政策一个文件就可以解决的, 需要认真谋划, 放眼长远, 脚踏实地。

三、二级分行做大做强县域支行的思路及对策

(一) 重点强县优先发展

要在短期内实现全行所有县支行的全面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也是不切合建设银行发展实际的, 建议按照分类指导和梯度发展的原则, 在各二级分行选择部分实力强、管理好、有潜力的重点强县支行优先发展, 逐步摸索一套成熟的管理经验、激励政策等, 带动县域支行整体共同发展:一是强化对重点强县支行的直接指导, 由一级分行对重点强县实行穿透式管理, 由一级分行直接考核强县支行的任期目标。二是加大对重点强县支行的资源配置。根据重点强县的发展情况, 配备专门费用对其营销的重点项目、重点产品以及网点升级改造建设给予支持。三是人力资源适当向重点强县倾斜。对一级分行及二级分行业务骨干下派锻炼培养, 增加招聘定向大学生和引入资源型、经验型人才, 优先保障强县支行重点业务发展的人员需求。四是对重点强县实行信贷差别化管理。对综合收益高、信贷资本占用少、信贷管理水平高的强县在信贷资源上给予更多的投入, 信贷经营上给予更多的业务授权, 信贷操作流程实行更多的简化。五是对重点强县进行动态管理, 一年一定, 有上有下, 使县支行形成踊跃争先的局面。

(二) 个人业务突破发展

在县域业务发展上不能不加选择地“全面开花”, 而是要根据县域金融特点找准着力点。县支行要以拓展个人存款市场为重点, 努力提升建行的市场份额, 实现个人银行业务重点突破。要加快发展个贷业务以增加经营收入;要积极开展产品创新, 开发适合县域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要大力发展个人中间业务以提升经营效益;要重点加大个人网银、手机银行、自助设备等电子渠道营销和投入, 大力发展无人网点;进一步提高卡及电子渠道的交易额, 延伸业务的触角, 提升柜面交易替代率, 减缓我们有限的网点和人员的压力。

(三)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在招商引资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篇7

1 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的情况

(1)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浓厚的工作氛围辽阳县已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为此专门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招商引资纳入对各乡镇的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量化考评制度。对于重大招商项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加谈判,组织实施。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全县上下现已形成“重招商,重项目,人人争先做贡献”的良好工作氛围。

(2)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密切与境外企业联系。辽阳县抓住一切对外交往的机会,围绕领导出访、参加经贸洽谈会、展洽会、接待境内外企业参观考察、接待外国政府官员访问等机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外,我们先后组团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开展招商洽谈和招商项目推介会。在国内,我们先后赴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就重点项目如电子专用材料、铜材深加工等进行招商,先后促成辽宁汇福汽车冲压件、本铜集团贾家堡子铁矿、辽阳千山水泥等重大项目落户辽阳县,促进了投资1.5亿美元的风力发电机组核心部件、投资2000万美元的现代物流园、投资1000万美元的LED电子路灯等项目的合作。同时美国考察团、香港九龙商会、日本环保节能产业、韩国钢铁企业代表团等也先后多次来辽阳县进行实地考察和洽谈业务。这些活动不仅为辽阳县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也扩大了辽阳县知名度,提升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3) 突出工作重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重点地区、突出重点项目,有针对性招商是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区域上,我们针对电子电器信息产业重点在港、澳、台、日、韩及东南沿海进行招商;针对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在重点在福建进行招商;针对轻工产业重点在浙江和江苏进行招商。在集中区上,形成以辽阳铜业集团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信息产业;以辽阳钢铁有限公司为核心的钢铁精深加工产业;以辽宁新风企业集团高压共轨项目和辽宁汇福公司汽车冲压件项目为重点的汽车零部件产来。在重点项目上,对年产100吨精铁矿粉、铜产品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房地产等能牵动地区发展的、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重点推介。在招商方式上,以招大商、引巨资、兴办大企业为主攻方向,通过以商招商、定点招商、上门招商等多种方式,广泛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商会的接触和联系,加深彼此间的了解。

(4) 强化软环境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辽阳县把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先后出台了《辽阳县境内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辽阳县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辽阳县关于加强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坚持司法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干扰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使企业和投资商充分享有平等的权利,为各类投资者创造一个“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三是优化服务水平。我们强化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设,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收费标准、提高办事效率。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六项服务”,即联审服务、全程代办服务、跟踪服务、承诺服务、公开服务和文明服务。四是搭建企业融资服务和担保平台。一方面在充分调动和发挥驻县金融机构作用的同时筹建2家民营贷款公司,拓宽速效渠道;另一方面做辽阳县信用担保中心,县财政拿出相应资金,并抓紧研究政府资产评估,为放大企业担保额做准备。五是严格控制行政执法和各类检查活动的随意性。进一步完善《外理干扰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行为暂行办法》和《对民营企业实行五项保护制度》。各有关部门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针对企业的各类执收、执罚、检查、验收等工作在年初提出工作计划,并在每月初明确时限和执行人员,报主管县长审批、监察局备案。除特殊性突发事件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否则一律严厉惩处。

2 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 (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从我国县域经济的总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态势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面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至少还要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1) 处理好招商引资与内部盘活的关系。招商引资工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地区都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但从目前来看县域经济的招商引资工作多属于“外部输血”式的,若从长远发展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还是要放在强根固本上。所谓的根就是指自身优势,而本是指现有资源。只有在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展好招商引资工作,才可以内强筋骨。因此,在处理招商引资和内部盘活的关系上既要“两手抓”,又要“两手硬”。其中,内部盘活更重要。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招商的“力度”更大和引资的“资本”更雄厚。

(2) 处理好全局联动和部门突破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全局统筹协调联动,更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通力配合。从当前一些县 (市) 招商引资工作的实践来看,一般采取的是“主管领导负责、主要部门出击、相关部门协同”的方式方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方式方法下更需要积极营造一种“齐抓共管、齐头并进、齐心协力”的良性氛围,重点放在乡镇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产业上,县农委、经委、发改委要充分发挥的“冲锋”作用,并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制定相应的主攻方向和协调保障措施,确保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司其责,同频共振。

(3) 处理好强村富镇和抓小扶大的关系。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不能只依靠县域内几个大项目的达产落地,而忽视了乡村小作坊和小产业的发展。常言说的好:“小河没水大河干。”他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这种关系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同样适用。我们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村村有作坊、镇镇有企业”。特别是要针对各村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逐步成为各具特色的乡镇“主打品牌”,真成形成“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4) 处理好项目落地和人才到位的关系。“经济发展,人才先行,”这句话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好的项目落地,如果缺乏好的管理、专业技术和组织协调的人才,最终也不会收到成效的。大多数的县区在招商引资上常将眼睛盯在“商”和“财”上,却忽视了人才的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说,在引进项目后,首先要把人选准用好,然后定岗、定编、定责,从而有效地促进项目的落地和生成。

(5) 处理好长远发展和阶段利益的关系。县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只追求阶段性利益和发展,面对着产值和效益,拍板就上马,却常常忽视了其长远的发展和河流、土地、大气等环境污染问题。县域经济发展,既不能忽视对阶段利益的追求也不能缺少对长远利益的谋划。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确定招商引资项目。对于那些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符合环境要求的无污染项目,要多上快上。而对于那些看似规模大、潜力大的所谓大项目,则要经过精心调研和细心论证,只有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和经济发展规律,并能得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的项目,才能落地上马。

(6) 处理好省市帮扶和自谋发展的关系。当前,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帮扶方式,如“省直部门对口帮扶”、“强县带弱县”、“强市扶穷县”、“大城牵小城”等救活了一些县区。但这种“授鱼”的方式解决不了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问题。当前,一些县区在经济发展中一遇有困难,就打报告和申请要资金、要“优惠政策”、要“特殊照顾”,或等省市对口部门来指点和帮扶,如此,就淡化了自我发展的意识,从而导致县区发展失去活力。在县区的未来发展中,不管是省直接管县,还是县域的发展,帮助其“自造血”才是最重要的。

摘要: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如何, 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辽阳县政府在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抓住了我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有利时机, 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大做文章, 有效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只有处理好“六种关系”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关键词:招商引资,县域经济

参考文献

县域综合竞争力 篇8

2015年江西省工业增加值7268.9亿元,而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007亿元,工业园区对全省工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82.6%。园区工业增长率达到9.3%。在江西省大力实施工业化,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以园区经济带动各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可持续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战场。近年来,江西省各县域工业园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愈加明显。2014年末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97.4亿元,占南昌县工业增加值的72%,瑞昌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更是占到了瑞昌市工业增加值的95%。

虽然江西省工业园区发展速度很快,质量也有较大提升,但园区在投融资体系建设、引进资本质量、企业互动平台构建、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解决就业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县域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生态保护等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载体的功能没能得到很好体现。本文将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县域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县域工业园区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找出影响各县域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提出促进江西省经济健康发展建议。同时,指标体系还能为各级政府或园区管理部门提供一种科学的监管手段和合理决策的依据。

二、研究综述

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有效促进、规划、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其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1]。自20世纪80年代起,关于工业园区竞争力的研究就受到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工业园区成功影响因素、工业园区企业竞争力和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三个方面。一是工业园区成功的影响因素研究。Hafiz A.Pasha and Zafar H.Ismail认为巴基斯坦工业园区成功的决定因素是引资路径、基础设施水平、园区发展水平、合适规模及地方财政的支持或负担[3];Alexander Kiselak在对斯洛伐克工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时也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好坏、人员的雇用以及政府的财政支持非常关键[4];Belinda Yeun则认为新加坡工业园区的成功除了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人力资本的训练和管理外,合理的信用制度也很重要[5];而Amin和Hansen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工业园区成功的关键是人与人,企业和企业之间以信任为基础的沟通[6,7]。二是工业园区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如Anda?T.Ar?kan and Melissa A.Schilling认为谈判能力、获利能力、区域协作网络中的地位、获取或利用研究机构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类型工业园区企业竞争力的来源[8]。而Salih A.Jaradat,Dr.Ahmad Al Azaam对约旦Al Hassan工业园研究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约旦Al Hassan工业园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9]。三是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的研究,Christop Behrendt(2013)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建立了包括经济与发展环境、客户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安全与健康、员工、园区战略与定位、生产网络、基础设施、投资成本水平、园区服务、项目运作、园区声誉与环境在内的13大类23小类指标体系,对欧洲、美国、中国、中东和东南亚五个地区的化学工业园区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10];赵彦云、申晓玲等(2001)着眼于科技园区,从创新能力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生活质量竞争力、市场辐射竞争力六个方面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11];冷杉(2014)建立了包括综合经济实力、产业集群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三个维度17个指标的江西省国家工业园区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发现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居首,宜春经济开发区垫底[12]。

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关于工业园区竞争力的研究较多,但专门针对县域工业园区的研究非常少,对江西省县域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还未见到,但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的发动机,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对县域工业园区竞争力的研究非常必要。

三、县域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近些年来,江西省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这点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到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可看出。工业园区方面,生态工业园、清洁化工业园及循环经济工业园的评价与考核在江西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因此,在参考国内外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再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本文建立了包含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综合服务五个维度在内的县域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江西省各县域工业园区的综合实力。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四、江西省县域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1.确定方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由T.L.沙旦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首先要按总目标和问题性质将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然后利用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内各因素之间进行比较和计算,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次目标的不同因素的权重,这样层层分析下去,直至得到最后一层的所有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同时,在得到判断矩阵时,为了避免决策者主观判断的不一致性,必须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指标通常通过随机一致性比率CR来衡量,如果CR≤0.1,则表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各因素权重有效。

2.权重确定。通过向15位相关方面专家及工业园区管理者调研,获取各指标重要程度,其中重要程度用1-9表示,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利用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再除以8得到值s,然后再比较各指标大小,如果两个指标A和B的值相同,则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为1,如果指标A比指标B平均值大s,则判断矩阵中指标A比指标B重要,相对重要程度值为2,反过来B相对A的重要程度为1/2,如果大的数值为2s,则相对重要程度值为3,反过来B相对A的重要程度为1/3,以此类推可以得到每一维度下的各二级指标间的判断矩阵。最后运用yaahp6.3软件进行估计测算后,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CR都小于0.1,所以各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估计出的各权重有效。从最终的权重可以看出,一级指标中技术创新权重为0.4565,最为重要;其次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权重为0.1856;再是经济发展,权重为0.1066;最后是综合服务,权重仅为0.0657,这与当前国家及江西的战略密切相关,符合实际。二级指标中,五大类指标中最为重要的分别是经济发展速度、创新成果转化、废水与气体污染治理、化石能源利用、经济服务能力,最不重要的分别为开放程度,创新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土地资源利用、城镇化及物流服务能力,都比较合理。

(二)案例评价分析

由于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方面的数据极其缺乏,通过查找,只能得到九江市各县的工业三废排放方面的数据,因此本文选定九江地区各县域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所获得的权重,对它们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并比较。

1.数据说明。绝大多数数据来源于《2015九江统计年鉴》,专利授权与专利申请数据来源于江西省专利保护局,水资源消耗量来源于《2014九江水资源公报》。其中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工业三废、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没有园区数据,但与地区数据接近,所以用县级数据替代;指标新产品产量占比、高技术产业占比、R&D经费支出、R&D人力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程度、工业三废治理投资额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缺乏数据,在竞争力测算中没有包括它们。

2.竞争力评价。考虑到各指标数据单位不同,在计算竞争力大小之前,对各指标都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其中工业三废指标、土地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及化石能源消耗指标为逆指标,其他为正指标。利用归一化后的数据乘以各指标权重就得到了九江地区各县域工业园区竞争力数据,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九江地区的11家县域工业园区总体竞争力都比较弱,得分都在0.5以下,其中竞争力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共青城经济开发区、武宁工业园和修水工业园,且三者得分比较接近,分别为0.458、0.457、0.454;竞争力排名最靠后的依次是彭泽工业园,九江县沙城工业园与湖口金沙湾工业园,得分为0.330、0.335、0.353。

3.原因分析。分别对各县域工业园的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及综合服务五大类竞争力进行计算,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

结果显示,共青城经济开发区竞争力强的优势主要在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竞争力很强,排名都在前三,其他类竞争力也不弱,排名都在前六;武宁工业园竞争力强的主要原因是综合服务能力强,其他类竞争力也不弱;修水工业园竞争力强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与综合服务竞争力特别强,都排名第一,其排名第三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太弱。彭泽工业园竞争力最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经济发展和综合服务竞争力都特别弱,都排名最后,其实它的资源利用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排名第三;九江县沙城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弱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综合服务竞争力都很弱,排名都在第九或第十;而湖口金沙湾工业园竞争力弱的原因是环境保护竞争力特别差,排名最后,其综合服务能力也较弱,排名第八,竞争力得分为0.28,远低于平均分0.47。其中还有些工业园区优缺点都特别明显,如瑞昌工业园,它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竞争力都非常强,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但它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竞争力却非常弱,分别为倒数第一和第二;都昌工业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力都很强,但其他类竞争力却很弱。

五、结论与建议

首先,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江西实际提出了包含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及综合服务在内的5大类24小类的江西省县域工业园区竞争力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对相关专家学者及园区管理者的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指标CI都小于0.1,确定的权重令人满意,其中技术创新竞争力权重最大,综合服务竞争力权重最小;最后,利用该指标体系及权重,对江西省九江地区11家县域工业园区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发现各县域工业园区竞争力都不强,其中共青城经济开发区竞争力最强,彭泽工业园竞争力最弱,不同工业园竞争力弱的原因不同,如彭泽工业园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和综合服务竞争力特别弱,而湖口金沙湾工业园主要原因是环境保护竞争力差。

要改变江西省各县域工业园区竞争力弱的现状,本文认为首先要加强园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园区企业要加大专利的商品转化力度,加大对技术创新的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本支持,加大对申请授权专利的奖励。其次,要努力提升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能力。园区企业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力度和资金支持;园区要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进程,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努力降低单位GDP能耗。再次,经济发展与综合服务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引进企业时必须注重企业质量,不要一味追求数量,地方政府要加强引导,增加对园区高质量企业金融扶持力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各县域工业园区要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努力发挥优势,补强劣势。如九江县沙城工业园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及综合服务方面的能力;彭泽工业园要特别注重经济发展和综合服务竞争力的培养;湖口金沙湾工业园要努力提高环境保护能力;修水工业园要想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就必须提升园区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Marcus G.van Leeuwen,Dr Walter J.V.Vermeulen,Pieter Glasbergen.,2003,“Planning Eco-industrial Parks:An Analysis of Dutch Planning Method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Vol.12,pp:147-162.

[2]Piore,Michael J.,Charles Sabel.,1984,“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Possibilities for Prosperity”[M].New York:Basic Books.

[3]Hafiz A.Pasha and Zafar H.Ismail.,1988,“Determinations of success of industrial estates in Pakistan”[J].Pakistan Economic and Social Review.Vol.1,pp:1-19.

[4]Dana Kiselakova,Alexander Kiselak.,2014,“Analysis of Macroeconomic Factor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and Their Effect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Empirical Study from Slovkia”[J].Asi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Vol.4,pp:1220-1236.

[5]Belinda Yeun.,1991,“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states in Singapore”[J].Third World Planning Revew,Vol.13,pp:47-68.

[6]Ash Amin.,1994,“The difficult Transition from Informal Economy to 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J].Area,Vol.26,pp:13-24.

[7]Niles Hansen.,1992,“Competition,Trust,and Recipro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Regional Milieux”[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Vol.71,pp:95-105.

[8]Anda?T.Ar?kan and Melissa A.Schilling.,2011,“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in Industrial Districts:Implication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Vol.48,pp:772-803.

[9]Dr.Salih A.Jaradat,Dr.Ahmad Al Azaam.,2013,“Impact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Achiev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Industrial companies”[J].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Vol.3,pp:29-39.

[10]Behrendt,Christoph.,2013,“How to secur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of Chemical Industry Parks:Global competitive challenges and a systematic,customer-centric response”[J].Journal of Business Chemistry,Vol.10,pp:99-111.

[11]赵彦云,申晓玲等.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研究[J].管理世界,2001,(4).

县域综合竞争力 篇9

本次测评的方法与上年完全相同,仍采用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33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每个指数值的范围界于0到100之间,指数为100代表基期年度(2000年)的最好水平。

县域综合发展向好

综合指数上升1.5分,总体发展趋势向好。2002年我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达到29.1分,比上年上升了1.5分。其中:发展水平指数25.4分,比上年上升1.3分;发展活力指数32.1分,比上年上升3.4分;发展潜力指数52.4分,比上年上升1.6分。三项指数同步增长,表明总体发展趋势向好。

从各县的指数分布看,2002年综合发展指数分值高的分组中县数迅速增加,且呈加快的趋势,分值低的分组中县数迅速减少:大于50分的县(市、区)占全部县的5.05%,比上年上升了个1.6百分点,小于30分的县占65.61%,比上年下降了6.4百分点。(见表1)

2002年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明显。一是发展活力增强,主要是基建投资大幅增加、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发展活力指数的持续上升。2002年人均完成的基建投资比上年增长了31.8%,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了33.8%,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2.5%。反映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改善投资环境的各项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经济增长保持平稳。2002年多数县域的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6%,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8%。

100个发达县域更显活力

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前100名县(市、区)(简称“100个发达县域”,下同)分布在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部地区占了84个县(市、区),比上年增加了2个。县级市和区达79个,比上年增加了8个,表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城市化进程起着加速推动的作用。2002年100个发达县域的突出表现是:

综合发展水平再创新高。2002年100个发达县域(见附表)的综合指数平均达到了59.8分,比上年上升了3.7分。分项看。发展水平指数58.7分,比上年上升3.9分;发展活力指数70.7分,比上年上升5.3分,发展潜力指数60分,比上上升1.6分。发展活力指数上升最快,说明发达县域充满生机和活力。

经济实力继续增强。100个发达县域的经济总量在我国县级经济中所占份额逐年增加,影响力逐年增强:总人口占我国全部县域的6.9%,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部县域的22.5%;地方财政收入占到27.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23.7%。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1117元,是全部县域平均水平的3.3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977元,是全部县域的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182元,是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2年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5%,比其他县域高出18.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前100名县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投资和出口势头强劲。100个发达县域的33个评价指标中,增长速度排在前面的是投资和出口:人均基建投资额增长40.9%,新增固定资产增长31.3%,出口总额增长38.4%、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39.4%。

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在100个发达县域中,每万人中的在校中学生数为693人,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6.6%;每万人中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6床,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53%;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3床,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68%。(见表2)

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之一。虽然县域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稳步上升,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值得注意:一是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和地方财力增长减弱而引起的发展潜力增长缓慢的信号值得警惕;二是东中西部差距继续扩大,从三项指数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之比为1.76:1和1.70:1,差距突出。三是县域之间经济水平和财力相差悬殊,100个发达县域县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37.4亿元,后100个最不发达县域县均6.1亿,前者是后者的22.5倍;100个发达县域的县均地方财政收入6.35亿元,后100个不发达县域仅有0.26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4.4倍。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应尽快制订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活力和潜力水平,增加中央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中部地区县域的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发展潜力,如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同时,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事业费支付的比例。加快中西部的改革开放步伐,增强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在中部地区建设一批以劳动密集型和实用技术为基本定位的专业化制造加工基地,提高发展水平。

县域综合竞争力 篇10

关于县域经济的专门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但县域经济真正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也还是近几年的事。由于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因此研究方法亦多种多样。苏方林 (2005) 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 以辽宁省27个县为例, 研究了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刘霖等 (2005) 运用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浙江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异[1]。黄启才 (2008) 将基于面板数据的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引入县域经济实力评价研究之中, 并以福建58个县市为实证分析对象, 对其2000~2005年的经济实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王义宏 (2009)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江阴县域经济系统发展程度评价的主要因素为城镇化率和劳动者就业率。周泽炯 (2010)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61个县域经济单位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安徽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较弱, 县域之间经济竞争力差距较大。

2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2.1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源市五县一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使用软件Qstat3.5进行数据处理。因子分析法是一种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 能将多个相关变量化为少数几个无关的新的综合因子, 能用较少的综合因子来反映原始数据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利用因子分析可以克服其他分析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的主观性缺点, 形成反映因子和指标包含信息量的权数, 以计算综合评价值, 有助于保证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真实关系, 是评价地区发展实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影响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 本文在参考现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结合河源市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 建立了包括发展规模、发展潜力、发展活力3大类共1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河源市五县一区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 (见表1) 。本文数据资料来源于《河源市统计年鉴 (2010) 》。

3 河源市县域经济经济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3.1 对原始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包括同趋化处理及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指标中不存在逆指标, 因此无需对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无量纲化的方法有很多种, 常用的有“最小—最大标准化”、“Z-score标准化”和“按小数定标标准化”等。本文对各个指标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 以消除量纲的差异, 利用Qstat3.5处理得到相关系数矩阵, 大部分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大于0.3, 说明原始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对本问题进行因子分析是合适的。

3.2 确定主因子数目

变量的差异一般通过方差来反映, 本文用主成份法提取因子, 得出初始方差及其贡献率结果 (表2) 。因子选取的标准是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 (一般取值85%以上) 及特征值大于1来确定, 本文中选择前者, 提取的公因子数目为3。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前3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8.669%, 总体上原有变量丢失的信息较少, 因此可以用前3个公因子的变化代表整个样本的相关变量。

3.3 因子命名解释

由于原始因子载荷矩阵在因子解释过程中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所以选择了方差最大化方法 (varimax法) 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旋转后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 (表3) 。

由表3可见, 因子旋转后, 累计方差比没有改变, 但却重新分配了各个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方差, 因子特征根贡献率分别为35.595%、32.529%、20.539%, 改变了因子的方差贡献, 使得因子更易于解释。

此外, 为了知道每个主因子的意义, 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确定主因子后, 还需要进行因子旋转, 通过适当的旋转得到比较满意的主因子。旋转的方法有很多, 这里采用常用的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 (Varimax) ,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公共因子A1中X1_s、X2_s、X4_s、X5_s、X6_s、X7_s、X8_s、X13_s、X15_s具有大的载荷, 这些指标代表的县域经济的发展的总体规模, 因此可以命名为发展规模因子。公共因子A2中X3_s、X14_s、X18_s、X19_s具有大的载荷, 这些指标表示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财力支持, 代表的是未来经济增长潜力, 因此可以命名为发展潜力因子。公共因子A3中X9_s、X10_s、X11_s X12_s、X16_s、X17_s具有大的载荷, 这些指标反映的是经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和外资利用情况, 代表的是经济增长的活力, 因此可以命名为发展活力因子。

3.4 评价结果分析

运用Qstat的因子得分功能分别对五县一区在三个公共因子上进行评分, 得分及排序, 最后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三者累计的方差贡献率之比对得分进行加权汇总, 得到各县区的总因子得分及排名 (见表5) 。

从表5总排名结果可以看出, 龙川排名第一 (总得分为0.66) , 依次排名分别为源城 (得分为0.559) 、东源 (得分为0.185) 、紫金 (得分为-0.136) 、连平 (得分为-0.618) 、和平 (得分为-0.55) , 综合差距不大, 但是三个公因子的评估结果差异显著。

(1) 发展规模因子得分最高的是龙川 (1.88分) , 最低的是和平 (-1.08) 分, 这表明龙川的经济发展规模在全市五县一区中最高, 主要原因在于龙川具有较厚的经济底子, 同时, 人口数量及地域方面的优势, 有利于促进社会消费、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2) 发展潜力因子排名靠前的是源城 (1.72分) 、东源 (0.47分) , 表明两者的经济发展潜力处于全市五县一区中前列, 主要原因在于两地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属于全市县区经济的发展中心, 依托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 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具有其他县区无可比拟的优势。

(3) 发展活力因子排名靠前的是源城 (0.986) 、东源 (0.731) , 表明两个地区在GDP、工农业增长、出口贸易和外资利用方面领先于其他地区。

4 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途径

为了提升河源市县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减轻各县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 弥补各县经济发展中的短板, 实现河源市县域经济快速、均衡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加快源城区与东源县的城市化建设进程

在竞争力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 源城区及东源县在县域经济发展规模方面排名较为靠后, 可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 扩大源城、东源的行政区域范围, 提高城市化水平, 争取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安居、创业, 进而更好的促进消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第三产业, 弥补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短板, 实现两者在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

4.2 加大力度支持和平、紫金、连平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竞争的实质是产业的竞争, 产业园区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尽管和平、紫金、连平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明确了自身发展方向, 但是由于位置偏远、园区硬件建设相对落后、在吸引外资、劳动力方面不如源城、东源,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工业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县产业转移园建设, 以此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潜力。

4.3 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 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 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 可充分盘点县域内的资源, 进行大力度的整合, 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同时, 要深化合作, 聚集项目, 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 全方位接轨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 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

参考文献

[1]苏方林.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分析——以辽宁省县域为例[J].学术论坛, 2005 (5) .

[2]刘霖, 秦宛顺.县域经济的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兼论政府层级效应与“温州模式[J].统计研究, 2005 (1) .

[3]黄启才.县域经济实力综合评价研究:2000~2005——基于Panel data的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1) .

[4]王义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评价——以江阴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09 (18) .

上一篇:逻辑知识下一篇:资金管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