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对策

2024-08-19

构建对策(共12篇)

构建对策 篇1

摘要:衡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采取切实措施, 实现和谐发展。对过去的发展观念、发展模式认真加以反省, 坚持“适度消费“观念, 充分认识地球上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 注意自然资源的节约, 不可浪费和滥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高度发展是人类解决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紧缺等问题的现实基础。加强政治体制改革, 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也是人类解决自身同自然界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衡阳,和谐社会

衡阳作为一个中等城市和地区, 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利用好有利条件, 同时应想尽办法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而真正建设和谐社会。

一、衡阳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

1. 衡阳人普遍存在观念落后、思想守旧。

虽然衡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衡阳人民自古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但是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 贪图安逸、顺其自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不愿敢为人先, 习惯于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仍然是这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甚至还更多的存在形而上学的思想和行为, 如:在生产和生活中易走极端, 讲发展就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 或者只要经济效益不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或者只要眼前利益不要长远利益。群众和领导干部观念滞后, 思想不解放, 沉湎于习惯。

2. 政府政策导向错误。

从整体上看, 政府政策是符合实际的, 是正确的。但是老百姓的思想文化素质不同, 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就悬殊很大, 如:邓小平“猫论”曾讲:“不管白猫、黑猫, 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本意是指凡是有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和行为就要肯定, 其政策就要允许和采纳。但是部分群众就把它理解为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只要能捞到钱就是好的, 就是高明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 我党提出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其本意是想快速发展中国, 但是在实践中给人们一个误导, 最后出现“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高产,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笑话, 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造成很大的浪费和损失, 后来的“农业学大寨”, 许多地方开荒造田、开山造田、毁林造田造成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山洪暴发, 河道淤塞, 留下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3. 衡阳生产力落后, 经济不发达。

衡阳尽管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丰富, 人杰地灵, 但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商品经济不发达, 经济落后, 群众缺乏资金。衡阳工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很低。乡镇企业生产能力弱, 目前出现亏损局面。衡阳农村产业分散化、小规模、低水平。衡阳农业污染严重, 普通使用化肥、农药, 河水、井水受到污染, 工业企业废水、废渣、废气影响植物和动物的存在和发展。各种问题和矛盾、困难较多影响了人们的观念的更新和新思路的产生。

二、和谐衡阳构建的对策

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真正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衡阳的重要性。

不断改革、解放思想, 用“三个有利于”标准衡量一切, 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众所周知, 衡阳经济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偏低, 工业基础薄弱, 农业不发达, 资源消耗和浪费很大, 环境破坏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必须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 首先要正视衡阳存在的问题, 衡阳与外地比较差距很大, 承认“问题”的存在, 不掩盖“问题”。其次, 应急起直追。针对“问题”想办法去迎头赶上, 相信衡阳人能振兴和发展衡阳。再次, 应加强学习和宣传, 通过各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科学发展观, 组织群众学习, 让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家喻户晓, 把科学发展观融化到群众血液中, 落实到群众行动中去。

2. 改变政策导向, 调动群众建设和谐衡阳的积极性。

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政策导向错误, 片面地理解发展就是数量的增加,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单纯地强调投入忽视效益, 出现高成本、高消耗、高浪费、高破坏;或者只求经济效益, 忽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或者只求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等造成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生态失去平衡, 国家的发展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社会难以和谐发展。进入本世纪以后, 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衡阳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审时度势, 当机立断废除过去陈旧的思想和做法, 如:盲目发展观、片面发展观、高代价发展观、急功近利发展观。适时地采用新的发展思想和做法, 实行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机制, 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 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建立抑制浪费资源的政策和机制。如凡是不讲效益的发展都要通过征收较高税收来惩罚;凡是不注意保护环境、不有效地利用资源就给予重罚款, 并勒令其改正, 或者予以取缔。凡是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就给予奖励, 例如:为了加强水污染防治, 衡阳市责令“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达标排放无望”的石鼓区望城化工厂以及衡阳针织制衣总厂漂染车间关停。另外责令限期治理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的含铍废水处理及衡阳钢管 (集团) 有限公司的整厂污水处理两大项目。凡是在生产发展中注意保护环境、注意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就给予政策倾斜。

3. 在农业发展上, 重点突出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过去衡阳农村在生产上存在一个不足就是过分注重粮食生产, 农业是典型的稻草加稻谷模式, 对于经济作物、养殖业不十分重视, 其他加工业就更少了, 农业用水多, 用地数量大, 有些为了粮食增收过多地毁林造田、开荒造田造成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现在应在保持农村原貌前提下, 开展植树造林, 恢复植被还农村一片青山绿水, 粮食生产应缩小面积, 宜粮则粮, 应提倡生产优质稻和其他杂粮, 废除劣质稻生产, 特别应发展节水农业, 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 对于需水少的、污染少的作物应多发展, 重视农业生物链发展, 尽量少使用配合饲料、农药和化肥, 避免环境污染和庄稼污染以及食品污染, 保护农村的水资源, 避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进入河道、池塘、水库、湖泊, 禁止在河道中挖沙、捕鱼、打捞水草。保护农田、土地、山脉, 禁止在农田等耕地上建房, 禁止在山脉中采石、打猎、砍伐森林等。提倡用土砖建房, 减少资源消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好的传统习俗、民风要发扬光大, 好的生活方式要继续保留, 同时也要批判旧的封建思想和腐朽的思想。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提高, 发展生态农业成为一种趋势。黑龙江庆安县开发绿色食品大米, 无锡市发展“网纱蔬菜”, 衡阳市衡山县师古乡八里村谭兴华走以养猪为主, 养、种、加工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谭兴华建起一栋三层楼的多用猪舍, 一楼饲养商品猪, 二楼喂养母猪, 三楼养鱼, 同时建起水井和沼气池。他利用猪、鸡粪作沼气原料, 沼气作燃料点灯、煮饭, 肥水下塘养鱼, 肥渣下田种饲料、蔬菜或培养果树, 种植业的产品又加工成猪、鸡饲料, 形成有机物多层次利用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 推广生物治虫, 尽可能多地施用农家肥;综合利用沼能, 建设生态家园;推进秸秆还田, 秸秆过腹饲养牲畜, 办秸秆气化站, 以秸秆为培养基生产食用菌;种养加工结合, 良性循环;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和果树、桑树间伐枝条, 变废为宝。

4. 在工业发展上克服大而全做法, 突出地方特色, 应重点发展污染少、资源消耗少的加工业和旅游业。

衡阳是一个资源很丰富的地区, 如:有色金属、煤炭、油茶、蜜橘、柚子、辣椒、稻谷、红薯、萝卜、荸荠、水、土地、石灰岩等, 同时又是山清水秀, 带有江南特点很明显的地区。衡阳曾经因为发展化工业、造纸业、冶炼业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大, 给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 衡阳工业发展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 衡阳是否具备发展某种工业的条件, 如:资源、基础等, 倘若某种资源缺乏, 基础较薄弱就一定要减少或者不发展。其次, 工业发展是否会带来环境污染, 或者给其他产业带来影响, 倘若污染很大, 给其他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就应停止生产或者减少发展。再次, 某项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要求, 是否会造成资源的枯竭, 倘若会造成资源枯竭就应减少该项生产或者停止该项生产。衡阳以“有色金属之乡”、“盐碱之乡”和“渔米之乡”而闻名, 适宜发展加工业, 如冶炼业、化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冶炼业应提高科技含量, 减少环境污染, 尽量减少资源消耗, 衡阳冶炼机械业保留衡阳冶金机械厂、衡阳钢管厂、江雁机械厂、第四机械厂、衡阳变压器厂等, 其余中小型企业应全部撤销或者合并;化工业应尽量以一两个龙头企业为主, 如湘衡盐矿、建滔化工厂, 其余中小型企业应突出为龙头企业服务的作用;严格控制废弃物排放, 堵住各类污染源头。例如:衡山县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关, 凡是新改扩建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估及环保审批, 不能上马, 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 即使产生“金子”, 也不能建设。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噪音达标区、烟尘控制区进行严格监控, 实现“三区”达标。因此衡山县连续三年实现了无乱采乱挖矿产资源、无乱毁乱占耕地、无乱捕乱杀野生动物、无乱砍乱伐树木、无新建或扩建污染环境企业、无饮用水源污染口。农产品加工业应是衡阳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大力发展以大米、红薯、萝卜、蜜橘、荸荠、蕉头等为原料的干制食品和罐头食品, 同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本地盛产的柚子、柑子、蜜橘等进行技术改造, 使其口味香甜可口。衡阳不仅工农业有优势, 而且旅游业资源也十分丰富, 发展前途很大。如纪念地资源有:南岳忠烈祠、衡阳抗日纪念城、罗荣桓故居、湘南学联旧址、王船山湘西草堂、夏明翰故居;风景资源有:南岳衡山、岣嵝峰、衡东锡矿山、衡南鸟岛、歧山、衡阳市八景;文化资源有:历史文化, 如湘南学联旧址、南岳忠烈祠;建筑文化, 如明清建筑、彭玉麟故居;现代文化, 如衡阳市科学家事迹、琼瑶言情小说、高校校园文化、城市公园文化、机关文化、工厂文化、公司文化、街道社区文化;农耕文化, 如农家乐、休闲山庄、别具一格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模式等。衡阳在旅游开发方面应多做文章、做大文章, 它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之, 有效地整合资源, 利用资源, 突出特色是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5. 在人居环境建设上, 克服“高、挤、固、少”毛病, 突出

“矮、散、松、多”特点, 力争城市范围扩大, 住房距离拉开, 绿地面积增多。以前衡阳市的房屋建筑一味模仿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 钢筋混泥土结构, 红砖瓦屋, 房子筑得越高越好。城市是高楼大厦、摩天大楼;农村是两至三层的红砖建筑, 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现代化、小康生活。其实不然, 人居环境不单纯是有“大厦、大楼、建筑”, 更重要的是居室空气要新鲜、环境要优美、居住要舒服。因此衡阳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必须突出:城市要扩大、房子高度要降低、距离要拉开、绿地要增多;农村民宅要地方化、特色化, 建筑要土木化, 环境要舒适化。拓宽城市道路, 合理布局工业园区。根据不同的地形及城市主导风向, 调整道路走向和宽度。发挥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的优势, 坚持“显山、露水、见秀”的原则, 注重对湘江、蒸水、耒水、回雁峰、东洲和市区公园、绿地的开发和保护, 高标准开发建设火车站站前广场等绿化广场, 控制市内建筑的容积率, 提高绿化率, 创造协调美、和谐美、参差美, 努力体现好城在山中、林中, 林在城中, 山水环绕, 碧水蓝天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原则。在分析城市季风气候特征和风向风速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 结合交通及用地条件等客观因素, 整合全市的工业用地, 三个工业园的建设按照循环经济原理, 实行清洁生产, 新的工业园建成无污染影响的生态园区。

6. 坚持坚持全面发展观点、协调观点, 改变短视的、急功

近利的对自然、对环境、对资源的态度, 充分考虑每次活动的长远后果, 为子孙后代未来着想, 注意资源的有效利用。马克思认为, 在人类和自然界关系问题上, 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因此, 人类理应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母亲和无机的身体来加以敬重, 加以自觉地爱护。人类对自然的博大, 对自然无穷的奥妙和庄严神圣的法则, 也应当保持适度的敬畏之心, 而不可加以藐视。对过去的发展观念、发展模式认真加以反省, 坚持“适度消费”观念, 充分认识地球上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 注意自然资源的节约, 不可浪费和滥用自然资源。同时人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控制和避免自然的灾害, 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高度发展是人类解决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紧缺等问题的现实基础。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是保护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人群之间、不同地区、民族之间、不同个人之间相互和睦, 对于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显得异常重要, 加强政治体制改革, 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也是人类解决自身同自然界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7.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 利用“三废”生产产品, 废物再利用, 克服浪费现象。

加强研究和宣传,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和推广, 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转变消费模式, 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使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树立先进典型, 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 将先进经验逐步推广。衡阳市在产业布局上要选择适合长期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 发展集约化生产让一家的废物成为下一家的原料, 组成一个闭合型的产业链条。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近几年衡阳市各行各业涌现许多“生态企业”、“绿色企业”、“清洁生产企业”。衡阳永茂威人造板厂瞄准库宗格木材加工市场每天产生的10余吨边角余料, 以每吨低于原本价格320多元一立方米的低价购进, 通过削碎、蒸煮、热磨、干燥、铺装、热压等一系列工艺流程, 加工成中密度纤维板销售, 实现“零消耗”。同时, 该厂还将上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10余吨废纤维、砂石灰等物, 加入原煤用风机送入锅炉炉膛, 利用其瞬时燃烧产生的热量保证锅炉气压稳定, 从而降低耗煤量。衡阳县华星水泥厂打破传统工艺, 运用国家专利技术“缺陷品体配料技术”, 充分利用地域资源, 逐步用粉煤灰、锅炉底渣、煤矸石、废石膏模等代替部分原材料, 使之在纯水泥中的含量达到并超过35%。在此基础上, 依托当地木柴资源优势, 利用锯木灰代替部分燃煤生产水泥, 降低纯水泥煤耗1.5%左右, 仅此一项可每年节约燃煤150吨~180吨, 大大保护了环境。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5:210-211.

[2]经济形势政策宣讲材料[Z].时事报告:增刊, 2005:42-45.

[3]陈晏清, 等.现代唯物主义导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

[4]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地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构建对策 篇2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典型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现行税法体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推进两税合并,构建内外和谐不同的市场主体在平等的市场环境下展开公平竞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之一。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税制中不同资本来源、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却一直处于不公平的市场环境之中。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内资和外资企业就一直实行两套不同的税制,在适用税率、减免税和税前扣除等方面给予了外资企业较多的优惠,从而使得外资企业的税负要比内资企业的税负轻得多。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上述内外两套税制还有其必然性,并在吸引外资,加大投入,促进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带动国内企业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快速繁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的话,那么时至今日,继续维持这种内外资企业有别的税制,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也不符合WTO的“非歧视性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更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理应本着内外资企业平等的原则,积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选择实行统一税率,努力为内外资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税制环境。革除税制弊端,构建区域和谐区域和谐,亦即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目前我国的实际现状来看,各地区、各区域之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总体表现为东南沿海相对发达,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贫困和落后。造成这种不和谐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现行税制的不合理也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其一,西部落后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偏高,不利于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和谐发展。从东、中、西三大地区来看,2002年,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5172.3亿元,税收收入为16996.5亿元,全国宏观税负水平为16.16%。其中:东部地区11个省区平均为17.2%,中部地区8个省区平均为8.89%,西部地区12个省区平均为11.46%,依据经济发展快与税收相应增加的规律分析,东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高于全国和其他地区是较正常的,但西部地区的税负竟高于中部地区就体现出现行税制安排的不合理性。其二,企业所得税由企业总部汇总缴纳,一定程度上妨害和制约了投资地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将总部留在原来的大城市,而将一些分厂和分部从大城市转移到其他地方。但由于现行税制设计不够合理,规定统一由企业总部汇总向总部所在地缴纳所得税的制度安排,客观上已将企业转移所带来的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正面效应加以抵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投资地经济的发展。其三,税制安排漏洞太多,关联企业利用税收转移进一步扩大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好项目“落户”,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招进来的企业并没有将产生的税收全部留在当地以缓解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而是通过种种手段和方式流入其他关联企业所在地区的“口袋”,从而进一步扩大我国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总之,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中的种种弊端,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障碍,唯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缩小地区差别,促使各地方、各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调整税收政策,构建产业和谐产业结构合理,各产业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为此,有必要对我国的现行税制和政策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以利于充分发挥其促进我国产业和谐的重要功能与作用。一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繁荣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小康的实现。因此,发展和稳定农业,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要切实抓好国家农业税免征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二是应当制定和落实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趋重要。因此,进一步制定和实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可以考虑对全国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不管其所有制属性是公有、民营、还是外资,也不论是否处在高产技术区内,全部一律实行15%的税率。这样,以统一的低税率来激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将收到良好的政策效果。三是应当继续完善和落实鼓励第三产业发展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繁荣经济,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改革个税体制,构建主体和谐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体制建立并运行了20余年,为促进国家税收增长,调节和平衡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适用当今形势发展需要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首先是应当提高个税免征额。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体制,还很难达到缩小地区、家庭、个人收入差距的目的。因此,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对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体制进行改革,如适当提高个税免征额,改分类制为混合制,改按月征缴为按年征缴,等等。这些改革,不仅有利于调节收入差距,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日,xx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草案》,拟将个税的工资薪金费用扣除额从现在的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500元。调高个税的费用扣除额,有利于发挥个人所得税的积极作用,是一个科学的选择。其次是应当适当降低个税税率。经验表明,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经济主体对未来收益的良好预期和投入与产出的实际比率。目前,我国民间经济主体对投资的热情与能力仍显不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

构建雇主品牌之对策:用心沟通 篇3

一、慎重招聘工作,善待求职者“招人心”

招聘就是发现和吸引有条件、有资格和有能力的人员来填补组织的职务空缺。成功和有效的招聘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力资源优势。调查发现,最佳雇主往往会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用于招聘,以确保其雇佣人才具有合适的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

然而,有许多用人单位以自己的高傲和冷漠引起了求职者的强烈不满。人才交流会上,一些用人单位临走时,将一撂求职学生的自荐材料看也不看就丢弃在大厅,有的还被扔在地上。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傲慢无礼、霸气十足,刻意抬高自己,动辄大学本科以上、35岁以下乃至博士、硕士不要的单位有之。

善待求职者就是善待公司的事业。如果把一个傲慢乃至粗俗的企业文化展现给员工,又怎能对员工有吸引力呢?苛刻、无礼的招聘不仅会损害企业形象,而且会吓走许多真正的人才。诚然,目前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用人单位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并不意味招聘时可大摆架子。珍惜人才,善待求职者才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重视上岗培训,把培训作为经营战略

与传统观念不同,最佳雇主不把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的支出视作不必要的成本开支,而是舍得花本钱,将员工的学习看作是保持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公司物色到合适人员后,就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认识公司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本身的意义。

据中华英才网日前针对“大学生心目中最佳雇主”的一项调查中,入选的西门子公司在这方面的做法,就值得推广。在西门子,经理要在新员工到公司上班之前,根据职位和新员工的背景、经验起草目标协议书,该协议书不仅描述新员工的职位,还列出工作任务和目标及培训计划等。到公司上班后,新员工就会和经理人一起讨论这个协议书,根据双方的期望和员工的表现可以调整条款,并签订协议书。同时,定期开会讨论新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碰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完成目标任务。通常,经理还会为新员工事先指定融入阶段的“教练”(一般为直线经理),以便对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使新员工在工作中充满热情和动力。

三、实行有效的业绩管理、回报和表彰

1、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经理和员工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目的是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能力,使员工的努力与公司的远景规划和目标任务一致,实现员工和公司整体绩效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使绩效考核发挥真正作用,是许多企业孜孜以求的问题。我认为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考核内容的选取,考核类型的确定,考核项目的编写,考核方法的选取及考核制度的建立。总之,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绩效是管理出来的,而非考核出来的;考核不是绩效管理的全部,千万别让考核绊住了脚。

2、完善职业生涯设计,为员工铺就晋升的阶梯。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员工在公司中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并且提供长期而系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员工未必能够按照设计的晋升道路发展。但它为员工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感,促进员工不断挑战和提高自己。

作为在全球经济大萧条下仍保持年销售额超过100%的公司,UT斯达康(中国)公司由于关注每一位员工的职业发展道路,才凝集了一批有活力、有冲劲的年轻人,其中300多人是留学生。

人各有各样的欲望,但最大的欲望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设计一个合理的内部晋升制度,就等于提供了一个自我实现价值的广阔空间,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也会由此产生。

四、让员工分享财富,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稳人心”

人是企业中最珍贵的资源,也是最不稳定的资源。如何坚定员工的归属感,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1、让员工分享物质财富。最佳雇主大多有股票期权计划———ESOP(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目前正逐渐由向高级管理人员发放转变为面向全体员工实施。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产权明晰”已提出多年,打造最佳雇主就应在产权方面遵循这样的理念:钱聚人散,钱散人聚。这里的“钱”是指产权。企业的财富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利益应该大家分享,员工的命运和企业连成一体,才能万众一心,风雨同舟,这叫做钱散人聚。如果股权集中,谁会诚心诚意为企业出力呢?

2、让员工分享精神财富。在社会经济环境大幅跃进、市场竞争环境错综复杂的今天,我们的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对于精神财富的渴望更强烈些。实施授权管理,上下级定期沟通;建立员工咨询与参与机制,让员工参与管理;企业在制度设计时充分考虑工作时间以外的情感影响因素,提倡家庭生活与工作生活的平衡等,都可能带给员工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制度的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钱很好用,但钱不会思考;机器可以取代人力,但机器不会创造,只有人才是文明发展、企业进步的动力源泉。雇主品牌,从心沟通,打造一批精兵良将。

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对策 篇4

一、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 学校的体育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当前, 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但还是有一部分学校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 过于追求升学率, 这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学校认为体育课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因此随意减少这门课程的安排。由于学校的不重视, 很多体育老师也开始不重视这门课, 教师在课堂上仅仅简单地教学生几个动作, 就让学生自由活动, 直至下课。长此以往,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越来越低, 构建高效课堂难上加难。

(二) 应试教育体制影响着体育教学

初中体育教师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体育课上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此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初中体育教师, 在教学中没有做到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出发, 仅仅按照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活动, 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因此, 初中体育课堂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三) 教师的自身素质严重影响体育教学

部分初中学校在聘请体育教师的时候, 没有经过严格筛选和录用, 导致聘请来的体育教师出现专业知识不够、专业素质较低的情况, 这样的老师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而且大部分学校为了节省开支, 不愿意以高工资去聘请专业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 从而降低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 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一些初中学校由于缺乏资金, 体育设备的配备不够完善、齐全, 这种状况增加了体育课开展的困难;还有的学校不重视体育器材的管理, 导致一些体育器材还没有使用, 就已经报废了, 阻碍了体育课的顺利开展;大部分贫困地区由于受到经济的制约, 无法顺利地推广素质教育, 开展体育教学工作。

二、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对策

(一)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应当前课改新形势的教学方法, 更新体育教学理念。首先, 要按照初中体育教学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 按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来进行教学。其次, 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将教学方法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 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初中体育教学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 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各学校要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初中体育教学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初中体育教学理念应与教学方法相适应。作为中学体育教师, 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一, 信息教学法。近几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体育教学领域开始构建智能化、数字化的体育教学环境。在这一教学环境中,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教授学生某一项体育技能, 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该项技能。当前, 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在此背景下, 多媒体技术开始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 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借助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促使整个初中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得以提高。例如, 当老师要向学生讲解“翻转”“腾空”等动作的时候, 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口述, 学生是无法准确把握的, 此时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播放这些动作, 让学生观察, 并掌握这一难点动作的要领。因此,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二, 游戏教学法。在计算机中装入游戏软件, 借助游戏软件为体育技能的学习提供平台。比如, 利用游戏软件, 学生可以进行排球、篮球及足球比赛等游戏, 计算机可以判断出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促使学生在现实中, 运动技能得以提高。

(三) 初中体育教师要不断强化素质, 多做示范

学生是否喜欢某一学科,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喜欢教授这门学科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体育课, 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 还要严于律己, 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从心底佩服老师。同时, 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尊重每一位学生, 关心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 还要做学生的好朋友, 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部分初中学生, 尤其是女学生, 不太喜欢上体育课, 因此在体育课上表现得不太积极, 面对一些有难度的动作, 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和放弃。针对此类学生, 教师应先做出示范动作, 再让学生逐渐摸索, 最终掌握动作要领。在初中体育课堂上,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 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从而促使体育课堂的效率得以提高。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发育阶段, 教师在训练过程中, 要将训练的量度和力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不能盲目地加大训练强度, 避免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

三、总结

市构建绿色产业带的金融对策研究 篇5

市构建绿色产业带的金融对策研究2007-02-10 16:49:17

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研究金融在宏观调控下促进三明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绿色产业带,对于我市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绿色产业带是指当地大力发挥林竹和生态旅游等资源丰富的特有优势,重点发展竹木深加工、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花卉、畜牧业、珍稀食用菌、生物制药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新的产业群带。

一、构建绿色产业带是三明产业结构调整和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1.构建绿色产业带是三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牵涉三个省,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三个比较优势:一是对台优势;二是港口优势;三是生态优势。三明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前两个优势不明显,只有第三个优势比较突出——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因此,三明只有最大程度地发挥绿色资源优势,构建绿色产业带,才能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2.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符合人类、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规律,是朝阳产业,有利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二、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的基本情况、特点及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优势分析

通过近几年发展,三明的绿色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全市绿色产业总产值占三明GDP总值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一,生物制药、苗木花卉、绿色食品、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产值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146家,林产品达350多种(集中分布在木材加工及木竹滕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现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1家、市级林业龙头企业38家。三明的绿色产业带不仅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而且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已初步形成区域集中。如林竹产业主要集中在永安,沙县等地;森林旅游主要集中在泰宁、市区等地,绿色食品加工主要集中在沙县、建宁、尤溪等地;二是部分产业和产品已在具有相当知名度。如在生态旅游方面,泰宁已是世界级地质公园。在林竹方面,“青山牌”皮卡纸、“饶山牌”拷贝纸、“永林蓝豹牌”金刚板、“企鹅牌”胶合板、“天河牌”竹凉席、“孟宗牌”笋干等产品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绿色食品方面,“三早”牌系列莲产品、“三雪”牌中华猕猴桃汁、“文鑫”牌建白莲已分别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闽江源牌”绿茶饮料,“黄花梨”已申报成功“国家无公害食品”;三是已出现一些新兴的绿色产业。如清流的苗木花卉产业(清流的里田花卉基地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鲜切花种植基地)、明溪的生物制药产业(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利科生物有限公司)、畜牧业(清流的肉羊养殖、明溪的肉牛养殖)

根据目前实际,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以下三个优势:

1.资源比较优势,表现为林竹和生态旅游资源特别丰富。三明是我国南方主要林区之一,享有“绿色宝库”的美誉。三明市现有森林面积264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4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毛竹储量3.8亿株,各类竹林面积400万亩,居全省第二位。三明地处西北部的武夷山脉中段,丹霞地貌分布面积大喀斯特地貌的岩溶洞多以“山、水、洞、林、石、古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区(点)有58处,其中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4A级旅游区,1个国家2A级旅游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林竹和生态旅游资源,为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林改政策优势,表现为林业改革已在全国率先实现突破。三明是国家率先推进以林权到户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地区。目前许多县(市)已对农户发放了集体林权证,明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确保了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金融部门以林权证为抵押,加大了对林农的资金投入。

3.交通改善优势,表现为三明的

交通设施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在公路方面,京福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邵三高速公路、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正在建成或建设中。二是在铁路方面,除原有的鹰厦铁路外,长汀至永安铁路项目已进入前期工作,向莆铁路已纳入铁道部“十一·五”规划。三是在航空方面,三明机场的建设也摆上了议事日程,已在招商引资中。这些交通设施条件的变化,拓宽了山海协作通道,有利于绿色产业的集装箱产品直接运抵福州、泉州、厦门,为构建绿色产业带,推动三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当前金融在支持三明构建绿色产业带,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方面

1、金融部门还未从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高度,认识支持建设绿色产业带的重要性。表现在:一是未把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绿色产业带有机地统一起来,没有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需

要,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引导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把绿色产业带的构建作为信贷培育的主要方向;二是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的意识不强。由于绿色产业项目技术性较强,且具有不确定性,前景难料,金融部门普遍存在观望和等待的态度;三是货币政策服务滞后。现行央行的货币政策,大多数是针对大中型企业或中小企业的,很少是适应绿色产业发展需要的。

2、金融在支持绿色产业创立品牌方面办法不多。一是信贷品种缺乏,如三明的商业银行至今未发放以品牌等无形资产为标的质押贷款。二是培育绿色产业创立品牌的货币政策缺乏商业银行也没有制定适应绿色产业品牌发展的信贷管理办法和服务方式。

3、金融机构在绿色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投入主体没有明确界定。如“农户”环节的资金投入主体已明确为农村信用社,但“基地”和“公司”两个环节的资金投入主体尚未明确定位。

4、资金投入不足。随着绿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从政府来说,由于当地财政支大于收,对绿色产业的投入捉襟见肘,上边的专项资金也很有限,往往还不能及时到位。从金融部门来看,一者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仍是围绕着水电、烟草、电信等优势行业,而绿色产业因为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等因素,商业银行仍不愿过多参与,二者在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上收后,基层行贷款权限受到很大制约,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上力不从心,如对林竹产业,永安市投入贷款24582.5万元,贷款总量仅占该市贷款总量的7.52%,而其中永林集团占了85.6%,该市共有木竹加工企业203家,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企业只有34家,占16.75%,大多数木竹加工企业包括一些上规模的企业都无法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又如对生态旅游,泰宁县投入基础设施贷款8600万元,贷款总量仅占该县贷款总量 的16.16%。再如对绿色食品加工业,商业银行介入较少,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监管部门单户贷款比例不得超过资本金10%的监管条例制约,无法满足生产大户的信贷需求,如今年前5个月,建宁县有3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贷款申请都在300万元以上,农村信用社受单户贷款比例限制而无法放贷。

5、绿色产业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绿色产业由于受季节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产品的市场风险较高,一旦风险出现,大部分将转嫁给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部门上,由于当前金融部门尚未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且当前基层的担保体系也不健全,通过担保机构分流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仅依靠金融部门自身提取的呆帐准备金进行补偿还远远不够。

四、金融支持构建绿色产业带加快三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金融部门对构建绿色产业

带的认识水平。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是金融部门探索经济金融双兴共赢的最佳契入点,也是支持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三明的绿色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对金融部门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金融部门有必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从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高度看待发展绿色产业,积极介入绿色产业的发展进程。通过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金融“共赢”,并促进农民增收。

2、发挥人行在支持绿色产业带建设中发挥导向作用。一是制定金融部门支持发展绿色产业的措施意见,明确支持重点,加大对绿色产业在资金、结算、咨询、信息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二是发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信贷投向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发挥利率等价格工具的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利率浮动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

四是在绿色产业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通过金融的杠杆大力促进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保证生产绿色、循环绿色和生态平衡。

3、支持绿色产业的产品打响品牌。一是试办以商标品牌、企业主信用、未来收益作抵押的无形资产贷款业务;二是根据不同的产品品牌实施不同的信贷支持策略。对企业原有的知名品牌,商业银行要继续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保证企业现有品牌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并最终向国际知名品牌进军。对正在创建的品牌,商业银行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前景给予不同的支持,若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市场供不应求,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企业在创建品牌时,要优先给予支持。

4、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一是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适

合绿色产业发展的信贷品种。例如积极推广林权证质押贷款。林权证抵押贷款使林农手中的林权证通过抵押贷款形式变为流动资金,有效解决了林农扩大林业再生产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是一种符合林业特点的资产抵押贷款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推广永安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扩大林农的受益面;又如在绿色产业链中推广运用商业票据,扩大票据融资;再如试行银团贷款制度。对在绿色产业中起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通过银团贷款解决大额资金需求。二是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以当前全国农村信用社正进行改革为契机,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受益面。三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委托贷款支持。四是鼓励绿色产业中的部分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争取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五是激活民间资本。在绿色产业中采用独资、合资、股份等方式,把外地资金引进来。

5、改善对绿色产业带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选好项、立好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二是用足用好用活货币信贷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有市场发展前景,信誉良好,有还本付息能力的绿色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三是对绿色产业企业采用综合授信办法,签订有一定有效期的最高额担保借款合同,由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在授信额度和有效期限内自主决定借款或还贷,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四是重建县域金融体系,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机构,试办金融租赁、典当融资业务,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6、建立支持绿色产业带发展的风险补偿机制。要通过多渠道设立风险补偿机制,增强金融部门抵御风险的能力,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不断提高绿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一是鼓励商业保险

机构开办有关绿色产业的相关保险险种,对商业保险机构提供绿色产业保险的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提高他们开办绿色保险的积极性,解决自然灾害造成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完全由金融机构承担的问题。二是建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对绿色产业贷款进行扶持,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支持农业的积极性。

构建对策 篇6

[关键词]健康档案;农村居民;信息化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程的加快,构建全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步伐也逐步全面展开。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电子健康档案投入比较晚。同时,我国各个地区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大城市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情况明显较好较快。但是,经济、文化甚至公共服务较为落后的农村始终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构建和完善展现出强烈的需要。

1、构建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意义

农村较之于城市,消息来源和医疗卫生设备较为闭塞和落后。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后,农村居民在乡卫生所或者镇卫生院就诊的过程中,对于就诊者的过往病史通过联网之后的数据查询就医护人员可以一目了然地知晓该就诊者的健康资料。若就诊者常在乡卫生所看病就诊,因病情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去到外地就诊,通过在乡卫生所建立起的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更快捷地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就诊者更人性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同时,构建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逐步统一建立全国居民健康档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村居民的健康医疗提供了更细致的关怀和保障。随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完善与发展,農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还凸显了在科研、法律、教学及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

2、构建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投入不足

一方面,是政府对农村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资金投入不够,建设如此庞大的电子健康档案软、硬件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农村往往比较偏远僻静,相对于热闹的城市,人流量和物资来源都不够充足。农村的卫生所和卫生院里的医生、护士和设备配套不够到位。

2.2标准未统一

从2003年起,我国制定了《医院信息系统基本数据标准》。[1]在此基础上医学信息标准的确立产生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没有下定论。同时,在医疗信息化的大潮下,国内外一些软件硬件的开发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医院应用的推广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各医院使用的软件、硬件接口和软件的平台不尽相同。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医疗资源甚至于全世界的医疗资源和前沿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产生重重的困难。

2.3缺少严格的档案监察管理

在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时,有时候接受检查的人数过多会形成一些问题的疏漏和错误。将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作为一项任务简单而机械的完成,大大降低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利用率。此外,在此后的居民身体检查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农村居民与医护人员的互动性弱,农村居民的健康信息不能较快地更新完善。大大降低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功能和作用。

2.4村医村民配合不够积极

由于农村的医护人员在看诊流程中受到习惯和传统的影响,不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对于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实践不够积极。大多农村居民不习惯大病小病看诊都将自己的病情和病史记录到医疗网络当中,感觉自己的隐私被公之于众。导致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记录患者病情,更新个人健康档案。

3、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构建对策

3.1政府大力支持

当前,我国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管理方面的工作涉及得不深,政府对于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投入不足。政府应重视资金、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力资源在农村地区的投入,对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快农村地区卫生医疗信息网络的构建。在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时,政府可以提供给农村居民免费的体检服务,大力宣传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实用性,提高农村居民和农村医护人员对电子健康档案的认知,让农村居民认识到使用电子健康档案对他们是有益的。由于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录入和更新程序中大部分都需要进行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应当帮助农村地区建设一支年轻的医护人员队伍,引入一部分高学历的年轻医护人员,引导农村地区的居民形成看病就诊时主动关注电子健康档案的新观念。

3.2确立起统一的标准

当前各医院所采用的标准并不一致,并且无论硬件接口还是软件平台上都不尽相同,而国际上通用的HL7标准并没有广泛运用于我国的各大医院,这些不统一给电子健康档案的资料信息的交流分享带来巨大的困难。笔者认为应当尽快统一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标准,确立DICOM标准在我国医院信息数据交换中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基础方面,使用SOA体系结构,应用中按照输入、分析处理、输出的流程处理数据的流程,并引入数据仓库的新型管理技术,通过数据仓库能访问其他各种数据库,综合各项数据得出最后决策。[2]在电子健康档案的系统模块设计方面,可以从医院知识库、居民健康查询和交流互动模块三个模块入手设计。医院方面的知识库主要负责储存各种疾病的症状信息,居民的健康查询模块通过输入个人需查询的内容的关键字查找到结果或相似的结果。交流互动模块主要是承担起农村居民和农村医护人员对于医疗健康方面的问题的提出和回复的活动。

3.3定期督促,不定期查访

农村医护人员除了在看诊过程中作好记录外,还需要县、乡镇、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将资料上传到数据库,保存完好的看诊资料,实现资料更新的固定性、准确性和安全性。这些后续工作更为重要,需要县一级加强监督指导,定期地对农村电子健康档案的工作人员进行考察,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库、软件等计算机知识的相关培训。不定期地对农村居民进行随机访问,检查乡镇的卫生所有没有按照标准和要求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没有及时对居民的电子健康资料进行更新。通过县一级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给予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工作人员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邓俊华,苏一丹.浅析基于去计算的国家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构建[J].大众科技.2010,(11):23-25.

[2]高璐璐,俞守义.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及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2011,(4):18-21.

[3]李成艾.社区医学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卫生软科学[J],2002,(3):46-47.

人性化图书馆构建对策 篇7

1 创造图书馆的人文氛围,优化阅读环境

1.1 创造人性化阅读环境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舒适的阅读环境可以吸引读者,形成良好阅读氛围。图书馆过道上随季节变化放置花卉,走廊墙壁上适当装饰名人名言和书法绘画,整个环境布置与装饰上应色彩搭配合理,布局设计大气,布置典雅清爽,做到符合美学原理。使读者步入图书馆后享受到幽雅的环境,被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馆员应该是读者利益的体现,为了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是他们学习、求知的最好去处,馆员要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这就要求其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面带微笑、礼貌热情地接待好每一位读者,把“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渗透落实到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制度建设方面,要确保图书馆各项管理条款人性化、科学化,保障读者利益,创建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让读者把图书馆作为他们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产生渴望知识的激情,心情舒畅地进行阅读。

1.2 创造人性化服务设施

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其服务设施应该满足读者在检索、借阅和利用信息过程中的一切所需。保证设备完整齐全,阅览座位充足,阅读空间宽敞明亮,借阅手续简单等。应体现出人性的一面,充分考虑读者的方便程度。对图书馆的库房分布和设施安放进行优化调整,建立完善、稳定的电子检索系统,使读者查阅快捷方便,关键词、书名、作者、索引号等设置应当合理,使检索途径多元化,方便读者随时随地查阅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做好新书介绍宣传栏,最适用的图书资料放在读者最方便取阅的地方,让读者迅速借阅新的资料图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而是扩展至互联网络。由于信息在馆员和读者之间双向地流动,馆员要当好信息导航员的角色,熟练掌握现代通讯技术,做好网络信息的组织整序工作,图书馆馆员的发展就是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2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人性化服务

2.1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读者为本

与企业的CS管理理念(Customer Satisfaction,顾客满意)类似,图书馆的“以读者为本”的目标即在于让读者满意。其管理原则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对读者实行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图书馆。在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其管理原则,并非指读者在任何事物上都是绝对正确的,而是表现为一种“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是“敬业乐群”馆风的具体落实,要维护读者的正当权益,尊重读者,为读者着想。图书馆在开展工作和制定制度时,必须表现为“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服务理念,多做换位思考,对各种制度进行完善,体现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接纳读者的意见,使读者的需要能够及时得到满足,建立与读者沟通机制,及时顺畅地传达、处理读者要求和建议。“使用零抱怨、制度零缺陷、服务零投诉”是理想状态,“敬业乐群”馆风的培育是根本。

2.2 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是在各项工作中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为社会群体和个人提供了终身学习、文化发展和独立决策的基本条件,是人们通向知识的门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以人为本”,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切要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图书馆员的职业是人文职业,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人,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有生力量。因此,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必须提倡“以人为本”,这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以人为本”其根本宗旨就是在服务工作中视读者为上帝,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要求实施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馆员与读者相互促进、形成互动,读者的需要与利益高于一切。

2.3 以现代化实现“以人为本”管理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进一步刺激读者产生新的需求。当代社会化表现为知识化和信息化,知识化、信息化是图书馆事业的主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当今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人们的需求领域不断拓展,读者对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支撑。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图书馆业务上的应用,使得读者的需求变为现实。图书馆是以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为主题的组织,由于信息载体由实体向虚拟转变,在为读者服务的空间、时间、方法和方式上也产生了变革,通过现代科技为支撑,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为人性的服务水平。

2.4 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是“以人为本”的有效保障

2.4.1 强化图书情报意识和情报能力。

情报意识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情报能力的自觉程度。它是对情报在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中的地位、性质、功能、价值的认识反映,是构成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成分。情报能力是情报意识的继续和功能的延伸,是指检索、判断、收集、吸收、选择和利用情报的能力。情报能力作为工具和手段,是为情报需求服务的。如果图书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敏感程度高,即情报意识和情报能力较强,则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情报欲望和需求,从而有效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2.4.2 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科研素养。

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强化信息意识,要有一定的科研训练,具备快速准确搜集、分析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强调的是收集知识创新的信息。只有了解服务对象的工作特点,才能与图书馆特有的功能协调一致,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知识服务,产生最佳的服务效果。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科研工作方法,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找到与服务对象的结合点,发挥图书馆资料信息中心的作用。

2.4.3 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在网络时代,图书馆不仅提供纸质印刷品资料,还增加了网络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等新的载体。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特点的学科,具有多类型、多学科、多层次等特点,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广学博览,熟练掌握目录学、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等基础知识,在信息服务中承担更多的角色。文化素质是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随着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逐步丰富,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应当有坚实的核心、紧凑的相关和广阔的外围3个部分。新时期图书管理人员还要掌握外语阅读、翻译、计算机管理,以及与本学科相关的多种学科知识,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

3 结语

图书馆是服务性质的学习机构,是公共服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就是图书馆的顾客、图书馆的上帝。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切实地为读者服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想读者所想,忧读者所忧,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在管理上体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读者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之,在图书馆这个知识的宝库中,每个馆员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努力构建具有人文氛围的读书环境,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提升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扩大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人文氛围能让读者心情舒畅地利用图书馆的的资源,真实地感受到图书馆的亲和力,体会到求知的满足感,产生“图书馆好,我要到图书馆学习”的心理暗示和期望,在亲切、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中求知、怡情、养性。图书馆特有的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必然会对读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

摘要:总结了构建人性化图书馆的对策,包括:创造图书馆的人文氛围,优化阅读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人性化服务等,以期运用人本管理思想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重新认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设施建设和服务上,为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创造优良的条件。

关键词:图书馆,人性化,服务,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凌.公共图书馆人文环境的评判与优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85-88.

[2]钟丽霜.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以人为本”管理[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7):78-79.

[3]张磊.浅论现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1):8-10.

锦州科学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的对策 篇8

一、锦州农业的现状与特点

(一)农业农村经济实力

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4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7亿元。粮食总产量51.5亿斤,位居全省第3位;蔬菜产量712万吨,位居全省第l位;水果产量8l万吨,位居全省第3位;肉蛋奶产量141.4万吨,位居全省前3位;水产品产量39.7万吨,位居全省第5位。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175万亩,位居全省第2位;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2381个,位居全省第2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9447元,位居全省第9位。

(二)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锦州市现代农业五大产业竞相发展,种养业稳定增长。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势头强劲,销售收入达到412亿元;农村能源开发业强势发展,产值达到65亿元;农村物流业已成为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近100亿元;旅游观光农业正在兴起,营业收入达到37.1亿元。四县(市)立足资源优势,“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黑山县以化生、禽蛋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北镇市以果蔬为主,粮食加工为辅;凌海市打造“小菜之乡”,积极发展海产品产业;义县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并举乳制品产业。四县(市)按照“一县一业”发展规划,采取政策促进、典型带动、龙头牵动等有力措施,推动了“一县一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9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9家。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开工7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对接,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具雏形。目前已有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有效对接,完善了运行机制,提高了辐射带动能力和经济效益。

二、锦州市科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对策

(一)搞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1.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加强粮食生产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现代农业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至少建设40个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片粮食总产量要达到6亿斤以上。

2.加快发展蔬菜生产。继续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形成以锦州为中心的五大棚室蔬菜产业带,建立五大农业科技示范场,到2015年,全市蔬菜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

3.促进果业持续发展。重点发展凌海苹果,黑山梨果,北镇葡萄,义县杂果。

4.打造畜牧业强市。进一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到2015年,全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产业化率达到90%以上。

5.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努力实现水域利用科学化、近海渔业立体化、滩涂养殖田园化、科技应用普及化、海洋牧场现代化,促进全市水产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

6.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本市农产品资源,积极建立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加快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7.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绿色和有机食品品牌,到2015年“三品”认证面积覆盖面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0%以上。

9.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借助锦州举办2013世界园林博览会契机加快构建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现代休闲旅游农业体系。

(二)强化科技创新体系

1.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重点抓好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病虫害防控、绿色储粮、农产品安全等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2.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3.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智能粮库,着力构建以种养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加工和粮食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4. 加快现代农业人才培育。

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教育、科普和农技设施的作用,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完善生产流通体系

1.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市场体系,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产销衔接密切、市场供需波动可控。

2. 完善粮食仓储设施。优化粮食仓储布局,推进储粮多元化,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3. 增强农产品运输能力。

全面落实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以铁路交通运输部门资源整合为契机,发挥我市“北粮南运”通道中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干线公路升级和农村公路网建设,提高公路的运输能力。

(四)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建立和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健全和完善强农惠农富民政策,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拓宽补贴范围,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着力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摘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服务、资源开发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本文针对锦州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对策,主要体现在搞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生产流通体系和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宪法权威的缺失及其构建对策探析 篇9

“依法治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次被写进宪法, 对公民私有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日益完善。国家领导人日益重视宪法权威的建立以及宪法的实施,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这些都是让宪法“活”起来的重大举措。尽管如此, 我国宪法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权威, 宪法权威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1 当前我国宪法权威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1.1 对宪法认识有失偏颇

宪法是民主的政治, 这是我国最早对宪法的解释。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学者提出应该将宪法作为宪法权威的形式要件。对宪法的这一解释不够合理:首先, 忽视了宪法还包含的对法治与人权的保障。对于宪法的这种理解方式, 法国革命的历史已经做出结论:缺乏法治保障的民主必然导致暴政或混乱[1]。其次, 把宪法等同于民主, 仅仅是停留在价值判断上, 忽视了技术性的措施和操作手段对宪法的保障, 最终会导致宪法仅止于书面, 流于形式。再次, 把宪法等同于民主, 大大降低了宪法的层次, 而民主远远早于宪法,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 但是我们并不能说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宪法。现行宪法虽然明确宣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但这仅仅停留在“宣言”的层面上, 存在着较为抽象、缺乏刚性的缺点。

1.2 工具主义盛行

我国宪法权威建设之路异常曲折, 无论是洋务运动中技术论者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维新变法中的“废科举、兴议会、开民智”都是为了要“求富、求强”, 带有很强的工具主义色彩。而宪法真正的出发点并不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 而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限制政府权力, 宪法权威建设与国家的富强二者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我国立宪主义者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的宪政制度时, 把西方的限定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当做一种强国的工具来用, 这使得我们的宪法制度建设进入了一种误区, 使得我国在宪法制度的技术-程序-价值基础方面全面匮缺, 尤其是在价值层面。同时, 长期以来, 我国法律一直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宪法作为根本大法, 更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远离人民生活, 只是一种政治点缀和摆设, 1975年宪法就是工具主义思想的产品。

1.3 违宪审查制度不健全

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 违宪审查制度的完善, 标志着一个国家宪法的权威性和至上性, 是宪法权威得以建立的一项关键性制度。在美国, 联邦宪法的起草者就认为, 司法审查乃是一部宪法中必要的且不证自明的部分[2]。而在美国的宪政实践过程中, 司法审查已经成为“宪法拱门上的拱顶石”, 它是“宪法机器中绝对必要的部件, 抽掉这个特制的螺栓, 这部机器就化为碎片”[3]。我国也在适应发展和迎合中逐渐地寻求自己的违宪审查机制。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出台至今, 中国的违宪审查机制有着循序渐进的发展趋势,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宪法》和《立法法》确立了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进行的权力机关违宪审查模式, 但这似乎只是一种摆设, 并没有产生过实际的效用。

除此之外, 我国的宪政建设还存在着缺乏完备的公民宪政意识的支撑, 宪政建设路径单一, 主要是通过国家政治权威自上而下推动, 缺乏自下而上的呼应;宪法理论研究尚显薄弱, 缺乏理论支撑等问题, 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2 树立宪法权威的对策建议

2.1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为宪法权威建设提供保障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我国的现实利益格局以及权力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改革的要求也超越了纯经济领域, 涉及到社会层面、政府行政管理层面以及政治层面, 同时在宪法的框架下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2.1.1 改革选举制度

只有真正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才能代表民意, 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间接选举, 人民在选举的时候不知道自己选区的代表是谁, 对自己选区的候选人不了解, 也不知道把票投给了谁, “自下而上看, 县人大代表选举是虚的, 县长选举是虚的, 因而县人大代表对县政府的监督也是虚的。横向看, 司法服从行政、政府服从党委、党委服从书记。”[4]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完全有能力在我国实行直接选举, 必须要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只有真正的由人民选举出的代表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同时要完善选举程序、加强选举监督, 防止出现贿选、暗箱操作等违法行为, 更好地保障选民的权益。

2.1.2 实现行政预算的公开和透明

要想使我国宪法权威建设走出困境, 真正实现维护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的目标, 还要实现我国行政预算的公开和透明, 从预算编制、审查到执行过程都要公开, 保障公民对行政预算的监督权, 完善预算责任追究制度, 从长远看改革的重点要增强人大对预算进行实质性审查的能力[5]。

2.1.3 推动司法改革走向深入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在我国的实际政治生活中, 司法机关要对在任的一个县长进行调查都难, 而大批涉及领导干部的案件往往是不了了之。如果没有司法独立, 服务型政府就缺少了司法保障。一旦提到司法独立就会有人担心这是不是要排斥党的领导, 其实, 司法独立并不是指司法机关为所欲为, 而是指司法机关只服从法律, 而我们的法律又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 所以司法机关并没有排斥党的领导。而要想实现司法独立, 就必须要确立司法公正、独立的价值目标, 保障法院人事权、财政权的独立, 要建立完善的法院垂直管理系统, 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司法地方化以及司法行政化。

2.2 完善我国现行宪法, 推动宪法真正实施

宪政是法治的基础, 我国的现行宪法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 它所体现出的立宪原则、立宪思想以及宪法的基本价值观念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虽然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 但是这一缺陷并没有得到改善, 要想使我国当前的宪法权威建设走出困境, 就必须要对我国的现行宪法进行改革。

在修宪的过程中, 首先要完善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而公民基本权利中的财产权保护应该成为“修宪”的重点。其次要提高宪法的法律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2.3 纠正宪法的工具主义偏颇, 建立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

我国当代宪法权威建设, 必须要清除对宪法的工具主义态度, 恢复对宪法原初价值的追求, 实现政治正义的工具, 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唯一途径, 有助于提高国家权力的运作品质。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 违宪审查制度的核心就是看法律法规是否违宪, 国家权力是否得到了有效地限定, 公民的权利是否得到了有效地保障, 它不仅是国家机构内部的监督机制, 同时还是给公民的权利提供的高级别的司法保护, 允许个人提起宪法性诉讼。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环境和法律框架内, 要想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的违宪问题, 就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下设立相对独立的违宪审查专门机构———宪法委员会。重新界定我国宪法的违宪审查方式, 事前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大力开展公民教育, 提高公民权利意识, 重塑宪法权威建设的文化环境, 以期宪法权威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谢维雁.中国50年宪政建设的困顿与前景[J].社会科学战线, 2005 (1) .

[2]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3]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0.

[4]于建嵘, 李连江.政治发展下一步县政改革[OL].2007.

论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对策 篇10

(一) 创新与自主创新。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 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1912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 他认为创新是旧要素的新组合。20世纪50年代,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又把创新引进了管理领域, 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两个字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结构创新等。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1]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见图1) 。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创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1.原始创新。

是指对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的创新性改造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 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展。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 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 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2.集成创新。

是指通过对现有各种技术的有效集成, 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学习、分析、借鉴, 进行再创新,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 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 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 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 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

(二)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 就是以其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 推动、促进整个城市在新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使经济结构实现根本性的调整, 国际竞争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1]要建立一个创新型城市, 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十分有利于支撑创新创业的整体创新环境, 使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演进在高新技术有所突破并实现产业化基础上, 能持续不断地得到创新。从世界范围来看, 创新型城市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事实上, 由于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发展水平, 因而也就应该有不同的创新特征和标准。

二、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进入21世纪,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数量不断增多,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但在这个进程中,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大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第一, 一些城市发展目标过高, 脱离实际;每一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现在许多城市在规划城市发展时, 总是把优势分析得很透彻, 但对劣势却一带而过。以至于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 往往不能结合当地的实际, 而把城市发展目标制定的过高, 脱离实际。第二, 一些城市产业结构雷同, 缺乏特色;由于每个城市的资源、区位和传统产业各不相同, 那么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但我国的一些城市, 大多重复建设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 从而导致城市产业结构雷同, 缺乏应有的特色。第三, 一些城市不重视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缺乏个性。文化是一个城市充满生机的根源所在, 城市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 才能充满个性。而当前一些城市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固有的文化, 也不能与外来文化实现较好的整合, 致使一些古老而优秀的文化遗产日渐损耗, 城市也再找不出自己的个性。

究其原因, 主要是盲目追求短期效应, 导致城市建设走捷径, 盲目跟风, 不去深入研究本地的历史沿革和本土文化, [3]没有对外来文化很好地吸收、融合和创新。要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 就要倡导自主创新, 使城市发展目标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和高新产业;整合文化, 使城市拥有自己的个性。

三、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对策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含着城市系统多因素的创新, 特别是各因素之间的整合和协同作用。当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型城市, 无不选择并制定适合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及战略规划, 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4]从国内外创新城市的经验来看, 我们认为要建立创新型城市, 就要注意把握创新环境、自主创新、企业、制度、人才、文化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见图2) 。

(一) 以建立良好的环境作为创新氛围。

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内在活力的增加, 更来自于良好的创新环境。[5]

1.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建立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 良好的生存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交流平台会吸引大量的人才, 促进信息的交流。而各种物质的交换、技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6]都可能产生新的观念和思想, 成为创新的源泉和条件。

2.重视开放空间建设, 实现生态文明, 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一定城市地域内, 具有一定结构和多重功能的存在于城市实体之外的开敞空间体。[7]关注城市开放空间, 实现地域空间的优化, 努力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安全保障, 关乎城市建设的未来, 也为创新型城市的构建提供活力和支持。

3.良好的创新舆论氛围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条件。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创新的重大意义, 支持和关注创新, 逐步形成崇尚竞争、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氛围, 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舆论环境, 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鼓励,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样才能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汇集和作为, 实现构建创新型城市。

4.多元的创新投入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准备。

创新离不开投入, 建设创新型城市, 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为创新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既要加大政府投入, 又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

5.可靠的创新服务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前提。

可以重点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技术交易五大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为各项创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创新组织的发展, 加强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5]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8]

(二) 以科技主导、自主创新为本。

人类跨入21世纪, 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近百年来, 科技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成为国家发展的源动力、民族振兴的助推器。于是, 科技竞争便成为了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 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9]当前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的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因此我们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1.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和源泉, 要将其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科技进步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进一步加快研发机构建设, 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的联合研究机构建设重点实验室。

2.努力提高集成创新的能力。

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集成创新是科技加速进步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要加快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大企业为主体。

3.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创新能力。

强调自主创新, 并不排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加强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 才能实现技术快速进步、城市创新发展。

(三) 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积极参与为保障。

建立创新型城市, 要以企业为主体依靠企业创新。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 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政府科技投入作为一种先导和战略性投入, 对于吸引、集成各方资源,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型城市建设初期,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将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加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 发挥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力, 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

(四) 以高效的制度作保证。

建立创新型城市, 需要有一系列制度的保证, 这就要求要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创新机制。首先,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打造服务型政府。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重点和关键。政府积极配合, 保护、引导、支持、管理各种创新活动, 为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资金资助并协助将创新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第二, 要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转,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土地市场改革, 以进一步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能量, 拓宽创新资金来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 要实行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大力推进集成性自主创新, 大幅度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大力推进原始性创新, 着力提升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 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形成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7]第四, 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 充分激活人才成长潜力和创造潜能。[10]

(五) 有大量的创新人才作基础。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 创新需要有一大批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才。建立创新型城市, 要建立开放的人才体系。[10]

1.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体系的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真正把科技和人才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 把开发和集聚人才资源作为加快建立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2.要特别关注对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后备队伍;帮助企业引进紧缺的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能够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学科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大力引进学有所长或拥有科技成果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通过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广阔舞台的同时, 着力抓好各类创业园、工作站、孵化器等载体建设, 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服务, 创造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10]

3.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是建立创新型城市的主体, 在选配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依靠市场机制、中介组织培育企业家人才, 为广大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创新服务。

(六) 以形成创新文化为灵魂。

建立创新型城市, 还要逐渐形成创新型文化。创新型文化作为一种纽带, 联系着建立创新型城市的各个要素, 只有形成创新型文化, 创新型城市的创造力才能持久, 城市竞争力才能不断提升。逐步形成崇尚竞争、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氛围, 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舆论环境, [6]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鼓励,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把建立创新型城市的各要素联系起来, 进行整合, 形成合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四、结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将起主导和领导作用,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阶段, [11]建立和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优化环境、加强合作, 促进学习、交流和创新, 给城市以合理的定位, 选择恰当的发展战略, 实现结构的重组和人才的汇集, 最终达到良性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建成创造性城市, 增强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实现我国和平崛起。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形态出现了转型并积极倡导构建创新型城市, 并从整体上实施了城市创新战略。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也纷纷积极倡导创新理念、发展新经济、引进创新战略, 构建创新型城市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本文从创新和创新型城市的概念入手, 分析了建立创新型城市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第二要坚持科技主导、自主创新;第三要以企业为主体, 政府积极参与;第四要有制度的保证;第五要有大量的创新人才;最后要逐渐形成创新文化。这样才能成功建立创新型城市, 并不断增强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新型城市,对策

参考文献

[1].宁夏科学技术大会.什么是自主创新[EB/OL].http://www.nxinfo.gov.cn/info/kjdh/ReadNews.asp-NewsID=371, 2006-5-23/2006-6-16

[2].金吾伦, 李敬德, 颜振军.北京如何率先成为创新型城市[J].前线, 2006, 2:43~45

[3].中国城市发展问题透视[EB/OL].http://www.cnft.org/In-formation/news/40/new-40-20251.htm

[4].文晓灵.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J].前线, 2006, 2:46~48

[5].万载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创新型城市[J].中国科技产业, 2005, 9:53~55

[6].邹德慈.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 2005, 10:13~15

[7].王发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J].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17~25

[8].刘应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建设创新型城市[J].广东科技, 2005, 10:31~33

[9].太原日报评论员.科学技术创新增添了动力, 三论建设创新型城市[EB/OL].http://www.tynews.com.cn/news-center/2006-02/08/content-1794752.htm, 2006-2-8/2006-6-16

[10].梅克保.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J].理论前沿, 2006, 1:34~36

构建和谐医院文化的对策探讨 篇11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医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2—0099—01

众所周知,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由于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沟通不够,加之医方或缺少人文关怀,或违反用药原则,损害病人利益,导致医患矛盾突出。要使医患携手,共同战胜疾病,和谐文化是最好的粘合剂,和谐的医院文化更是医患间相互依存的精神家园。为此,我院着力从医院的办院思想、服务、制度、规范、流程等全方位嵌入和谐文化元素,构筑以和谐思想为内涵,以先进文化为表现方式,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激发职工活力为轴心的新型医院文化,为医患之间架起和谐与理解的桥梁。

1构建和谐的医院思想文化

首先,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思想教育为先,不断对医务人员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提高思想素质,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按照院级领导、中层干部、医生、护士、新职工、窗口科室、临时工等不同层面进行学习;通过党支部生活学习、周会、全院大会、参观学习、专家报告会等不同形式进行培训;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要内容;并结合“五五”普法,学习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业特性的认识,把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规范、服务规范和学习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卫生部《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守则》等结合起来,每年院领导给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两次,请市检察院相关领导来院给护士长以上中层干部进行《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课一次,加强反腐偶廉教育和廉洁自律工作,还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白求恩精神教育,组织全院职工观看电影《大国崛起》和电影《龙须沟》,从而促进了职业德提高、工作责任心提高和遵纪守法自觉性提高,形成了“行医者,德先行”的思想准则。2009年医院收到患者及家属送来的锦旗5面、感谢信19封。医务人员拒收红包,54A次,共计25660.00元;拒收购物卡8人次,共计4300元。其次,改变服务理念,医院举行了“假如我是—个病人”的演讲比赛,要求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用心去体会“病人”与“医生”的不同角色意识,真正体会病人的需求,树立“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思想。三是制定《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做到“四心”(爱心、诚心、细心、贴心)、 “五主动”(主动关心帮忙体贴病人、主动耐心安慰病人、主动热情接待新老病人、主动巡视病房、主动相送出院病人)、“六个多一句”(即入院时多介绍一句、操作时多说明一句、日常生活中多问候一句、治疗前多解释一句、治疗后多安慰一句、出院时多关照一句),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四是开展评比活动。促进整体提高。建立党员示范岗、芙蓉杯标兵示范岗、青年文明示范岗等平台,开展“五一先锋号”活动,形成“个个学先进,人人比奉献”的浓厚氛围。

2建立和谐的医院制度文化

要有意识地将和谐文化融入到医院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使钢性制度柔化执行,让员工主动依从制度调整自身的行为,使制度从生硬的他律转变为人性化的自律。

1)坚持落实药品动态监测和合理用药检查通报制度。医院纪检办每月对全院药品用量进行监测、统计分析,对销售金额在15万元以上的抗生素和抗肿瘤辅助药品进行通报,实行降价销售。2009年对15种抗生素和19种专科用药进行降价销售使用。凡涉嫌不正当竞争的或有投诉的药品,予以限制、停药处理。 2)完善了药品采购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药品采购和销售的管理。2009年我院共采购招标药品约502个品种,金额1.8亿元,集中招标采购药品1.5元。未从非招标目录中引进新特药品。及时降低药品价格让利患者1342万元。医院与各科室、科室主任与每一位职工签订责任状,廉洁行医、拒收红包、回扣、提成。

3)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合理用药评价小组定期抽取药品用量大的病历、大金额处方,进行合理用药检查,开展处方点评,根据情节对不合理用药当事人,予以扣发奖金、职称降级等处理,并落实到位。制定各科住院病人药品比例,严格控制药费上涨,遏制了乱开药现象,较好地控制了药品收入比例,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建立医疗费用监控制度。医院物价部门不定期抽取病历,检查收费情况和每日清单执行情况,严肃处理违反规定,乱收费、私自收费行为,做到规范收费和依法收费。2009年抽取病历52份,对13项违规收费的相关科室12人进行处罚,乱收金额全部退还病人。从而。降低病人住院费用,病人对合理收费满意度明显提高。

4)建立医德医风激励机制。对拒收病人红包者在医德医风简报中进行表扬,表扬一次加1分,与个人绩效工资挂钩;对收到病人表扬信的人和满意度在95%以上的科室通报表扬。有处罚有奖励,有批评有表扬,使刚性制度注入柔性因素,职工乐于接受和自觉遵守。

3推进和谐的医院沟通文化

有效的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很多时候,医患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与包容,比什么都重要。医患沟通最基本的是语言沟通,医院编制了《文明用语手册》,要求医务人员要讲究“说话艺术”,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医务人员应注重情感沟通。医院要建立沟通制度,畅通诉求渠道。要求将沟通贯穿在诊疗护理的全过程,即:门诊沟通、入院时沟通、出院时沟通、诊断沟通、治疗沟通、护理沟通、出院回访沟通等,只有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注视了患者,患者才会感受到同情、温馨和关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沟通就得以完成,医患之间,就有了融洽相处的根基。由于有了良好的沟通,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投诉大大减少。

4创建医院的质量品牌文化

我院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健全质控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按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效益工资挂钩,牢固树立医疗安全理念,出台《医疗安全管理办法》,将安全目标列入医院工作总体目标,努力实现医患关系零距离、医疗质量零差错、护理技术零缺陷、医疗服务零投诉、就诊程序零障碍的目标,严格落实医疗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诊疗技术规范。坚持每周一次的院长查房制度,及时通报检查情况和各科整改情况,形成了检查一反馈一整改一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提高青年医护人员的“三

基”水平,对45岁以下的医护人员分别进行了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并进行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并对优异者给予奖励,此举进一步促进了医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规范技能操作的意识。几年来,我院平均每年举行医护人员技术比武2次,院内培训8次,三基考试考核12次,形成了讲质量、爱学习、比技术、比服务的良好氛围,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在全省急救技能大赛中,我院获得集体第二名、个人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近几年来,我院成为市微创外科中心、糖尿病防治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听力检测中心等,逐渐形成了医院自己的品牌。由于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医疗质量大大提高,杜绝了医疗事故,减少了医疗纠纷。

5创新和谐的医院服务文化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实加强人文关怀。提升人性化服务,将人性化服务融入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每一个举手投足中。年初,医院为提出人性化服务合理建议设立“金点子奖”使人性化服务遍及医院各科室,如门诊大厅免费为病人提供开水、一次性水杯、信纸、健康教育处方、雨伞、轮椅、担架等;内三科为离休干部代办出入院手续;ICU病房开展病人生日、节日送祝福、送礼物活动;妇科为病人免费提供针线包;内五、内八科开展住院别人电话回访、门诊病人预约服务;内八科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医院每年耗资近百万元为病人提供免费早餐、爱心电话、微波炉服务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开展,使病人倍感亲切和温暖,既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又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6丰富和谐的医院特色文化

构建对策 篇12

一、现代学校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和深刻的社会转型, 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有关学校制度尚未作出相应的调整。学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成为当前我国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制度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制度安排滞后不适、制度运行不利、制度环境缺失三个方面。

1. 制度安排滞后不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 社会、大众对学校不断提出新要求, 加上新的办学观念、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模式的不断出现, 使得我国现行学校制度与学校实际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不相适应, 制度安排滞后, 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现行学校评价制度有一些负面引导作用, 导致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 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大部分学校的产权制度不完善, 资产的数量、比例构成、归属、流转等不够清晰, 国有资产流失或减值比较严重;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人力资源、设备设施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产等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部分学校校长缺乏民主意识, 个人专断作风比较严重, 经验化、非制度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制度的分割, 导致部分学校不能与社区、家庭沟通, 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参与、配合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 学校也很少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1]。

2. 制度运行不利。现行学校制度的运行不利、执

行走样也是制约学校功能正常发挥的不利因素。它大致有以下表现:低效或无效运行, 即制度在执行或实施过程中没有达到应有的绩效水平, 有些甚至根本没有表现出任何绩效, 致使制度徒有虚名。例如, 当前素质教育制度在某些学校的运行就存在明显的低效或无效现象;不公正运行, 即在执行或实施某项制度时, 制度运行主体不能做到公正地执行或实施制度的有关规定, 从而导致制度运行过程或运行结果的不公正。教育中的乱收费现象、忽视和不公正对待“差生”现象等, 都是对追求全面发展的学校制度的不公正运行所造成的后果;不合理变通, 即按照对自己或对本部门、本单位有利的原则来故意改变既定的制度规则或借制度之名来施行有悖于制度初衷的行为, 以达到为“自我”牟利的目的。常见的不合理变通有“钻制度空子”、曲解规则、打“擦边球”、“改头换面”等。

3. 制度环境缺失。

制度体系由制度环境、具体制度安排和实施机制构成, 制度环境是制度变迁的外生变量, 对制度实施有着重大影响。我国现行学校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制度本身存在某些缺陷, 不能应对学校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制度环境存在某些缺陷, 不能为学校制度的正常执行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致使某些学校制度在执行时遇到阻碍。例如, 我国现行的学校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 学校的教育内容、考试内容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中心的, 这使得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教育处于劣势或不公正地位。造成这种制度倾斜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具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 城市中的社会成员占据着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 经济资源和社会权力也都明显地倾向于城市中的社会成员。而农村或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或传统文化的影响, 限制了它们成为制度主体的可能性, 而只能处于制度主体的边缘。只有当农村或偏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了快速的进步, 逐渐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这种因城市中心取向而造成的农村或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劣势才可能得到弥补和纠正。

二、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对策思考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现实困境, 我们认为应该从政府、学校自身和社会三方采取相应措施, 共同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

1.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前提———正确处理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立足政府层面, 正确处理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清晰界定政府与学校各自的职能, 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首要内容。为此, 政府应该转变教育职能、提供法规政策引导和培育资源市场以服务学校发展。

(1) 重塑政府角色, 确立有限责任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正确处理学校与政府关系的关键是转变政府的教育职能, 政府角色应该由“全能”转向“有限”, 确立“有限责任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要实行“政校分开”, 建立新型政校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 剥离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直接隶属关系, 使政府能够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向所有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良好、公平的服务;第二, 政府成为教育活动秩序的维持者、公共教育供给多样化的倡导者和公共教育各主体关系的协调者, 在宏观调控、教育公平环境建设、教育制度和法规健全等方面可以有所作为;第三, 建立学校法人制度, 赋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 学校内部的干部聘用、职称评聘、报酬待遇等职能要下放给学校, 政府只要把住教育的质量关即可;第四, 强化政府的服务角色和责任意识, 使政府主要从以单方保护学校利益为重点转变为兼顾学校利益与保护公共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2]。

(2) 提供政策法规引导, 制定《学校法》。当前, 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息息相关的是应尽快制定、颁布《学校法》。《学校法》“旨在解决长期以来政府集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于一身, 学校是政府行政附属物的问题。要重塑政府的角色, 以适应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使学校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 并承担相应的权利和责任, 增进学校办学活力,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从法律上讲, 《学校法》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学校办学与发展的权利和义务问题, 这涉及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区、学校与校长、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等方面的多种教育法律关系。在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上, 核心是学校的独立经营权与政府产权的分离;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是解决学校功能转变的双向服务责任问题;学校与校长的关系核心问题是学校与校长之间的协约约束;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则是学校执行教育方针的法律体现。

(3) 培育资源市场, 服务学校发展。在现行体制下, 教育的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 教育的物质资源配置和知识产品的开发, 基本上都是政府提供的。这种教育“资源市场”的缺乏无疑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限制和约束。学校要自主发展, 就需要在市场上找资源, 因此政府有责任把这个市场培育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创新, 例如建立教育研究与开发基金, 列出学校需要的开发项目, 通过市场化的招、投标来进行或引导教育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等。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开发高水平的教育专业支持技术和产品, 可以加速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化现代教育服务能力, 形成高效能的教育支持专业队伍。另一方面, 学校具有了社会化教育资源市场的支撑, 不必事事依赖政府, 自主办学、个性发展也就成为可能。

2.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优化学校内部治理制度。

学校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主体, 优化自身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质上是一个促进学校他律———自律———自治的过程, 学校主体地位的确立和自主运行要求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1) 健全完善制度设计。首先, 是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管理权从教育行政部门下放到学校, 学校在拥有更大权力的同时, 也意味着必须对权力进行制衡, 以保证权力的有效使用。应该实行校务公开, 学校各部门必须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别落实校务公开的具体内容、公开的形式、公开的时间和公开的范围, 并使之程序化和规范化。同时, 应该强化监督制衡机制, 使责任、权力、利益三者平衡, 在责、权、利的授予或转移时, 要做到同时、同向、同力度。其次, 是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必须首先从改革现行评价制度入手,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可以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档案袋评价两个方面入手。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上, 采用教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专家领导评课、同行评课、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教师档案袋评价方面, 可以将“教研活动记录”、评课记录、公开课教案等相关资料都收入教师档案袋, 从综合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多方面对教师的工作过程进行追踪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学校可以采用纸笔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三种方式, 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性发展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彰显学生的优秀品质, 突出个性化教育。最后, 是学校文化制度建设。在设计现代学校文化制度时, 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在办学理念方面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校教育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展开;在管理理念方面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政治上确立教师是学校主人的地位, 业务上提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生活上提供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必要保障;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 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全员工作绩效考评制、全员职等职级工资制等。这些文化制度实质上是学校人本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能使全校学生、教职工的学习观、价值观得到统一, 最终促进学校的稳步发展。

(2) 确立实施制度运行机制。“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作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 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两者相互调适的程度。”[4]因此, 我们应该确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纵向互动、横向合作等运行机制, 从而确保现代学校制度遵循一定的运行规范有效运行。 (1) 纵向互动机制。对制度制定者而言, 在制定制度之前, 要充分了解制度对象的实际情况, 从而使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 要密切关注制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分析成因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以保证制度顺利运行;在制度运行一段时间后, 要及时对制度运行的效果进行评估, 总结经验和教训, 为制度下一阶段的运行作好准备。对制度执行者而言, 在制度制定之前, 要积极配合制定者的调研和搜集信息的工作, 真实全面地反映现实情况;在制度运行过程中, 一方面要充分领会制度的精髓, 认真执行各项制度规定, 另一方面还要及时反映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制度运行一段时间后, 制度执行者凭借已经对制度规则的熟悉和掌握, 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自觉地、主动地履行各项制度规则, 为以后的制度执行奠定良好基础[1]。 (2) 横向合作机制。首先, 现代学校制度的运行要处理好现代学校制度与既有的其他学校制度之间的关系, 使各种制度之间能够进行沟通与协作, 求同存异, 从而实现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运行。其次, 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运行还要求制度执行者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不同类型的执行者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 共同探讨有利于促进现代学校制度运行的有效途径, 从而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顺利运行。 (3) 运行监控机制, 大致包括三个步骤:运行前监控, 即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监督和控制;运行中监控, 即对现代学校制度运行情况的监督和控制;运行后监控, 即对现代学校制度运行结果的监督和控制。这三个步骤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整体。 (4) 信息沟通机制。现代学校制度的运行必须依靠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克服制度运行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以实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陈, 并及时发现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3) 改善优化制度环境。现代学校制度的合理安排和有效运行必须依靠良好的制度环境, 没有良好的现代学校制度环境作保障, 现代学校制度的良好设计将不可能变为现实。 (1) 建设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配套的社会基本制度规范。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安排和运行必须依赖与之配套的社会基本制度的保障, 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目前, 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适应现代学校制度有效安排与运行的社会基本制度规范, 如素质教育制度的运行、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等, 只是这些制度规范尚未得到有效的运行。因此, 营造良好的现代学校制度环境, 需要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制度, 构建完善的全民教育体系, 使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 把构建学习型社会作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行为, 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为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安排和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2) 构建良好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5]。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安排与运行也离不开有效的奖惩和监督机制。因此, 对于那些认真遵守和执行现代学校制度的行为, 应当给予应有的奖励和褒扬, 以激励和坚定人们遵守和执行现代学校制度的信心和行为;对于那些违反或背离现代学校制度的行为, 应当进行必要的惩罚, 引起人们的警戒, 以维护现代学校制度的权威。同时, 应该增强制度安排与运行的透明度, 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 落实和完善各项社会监督制度, 以此充分发挥监督在现代学校制度安排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

3.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保障:

构建和谐的学校———社区互动机制。正确认识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构建和谐的学校社区互动机制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保障。它可以从密切学校与社区联系、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建立教育中介机构三条路径展开。

(1)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学校要加强和社区的沟通合作,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 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 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首先, 学校要服务社区。一方面, 学校资源要向社区开放。社区应努力实现对学校资源的共享, 做到互惠互利, 有助于学校在社区良好形象的树立, 增进社区居民对学校的感情, 从而优化学校的社区环境。另一方面, 学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主动协助社区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学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和设备, 以及作为传播知识的专门场所, 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主动协助社区进行社区教育, 为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做出贡献。其次, 吸纳社区参与学校管理, 增进社区居民对学校的了解和支持, 从而有助于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主要应以间接的建议、监督或评估为主, 这些都将优化学校的管理, 促使学校的管理走向民主化, 最终实现学校的良性发展。

(2)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一般而言, 学校要让家长在不同程度上参加学校的决策过程和各级管理工作, 让家长和教师、学校领导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和讨论学校中的重大问题, 使其体验到自己的利益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在具体的操作上, 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和家长代表对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根据讨论的结果, 再作出最终的决定;学校领导先向教师和家长代表提出问题, 然后反复征求意见, 最后作出决策;当在某个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时, 就可以采取合议的办法, 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表决等。由于家长的身份、知识背景、参与管理程度等原因, 当前家长参与仍比较薄弱, 有待进一步加强。

(3) 建立教育中介组织。实行政校分开, 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社会参与机制, 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组织。教育中介组织是连接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是介于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双向服务、双向沟通的中观管理层。它既不是政府的附属物, 也不是学校的代言人, 但又与二者密不可分。我国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为保证政府职能的转变, 使重大决策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论证, 要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 包括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机构、高等学校设置学位评议与咨询机构、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资格证书机构等, 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作用。但是, 目前的教育中介组织仍不够健全, 不能承担政府分离出来的职能;中介组织变样成了政府的附属机构;中介机构成员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不高, 评估结果缺少权威性和科学性。因此, 建立健全教育中介组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 政府应从统包统揽的局面中解脱出来, 给教育中介组织以充分的生存空间。其次, 增进教育中介组织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政府不仅应在政策上保证教育中介组织的合法性, 而且教育中介组织的行政人事部门应该与政府部门脱钩, 以保证其公正性、权威性和自主性。

最后, 教育中介组织自身需要加强组织建设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政府行政部门除了要对申报建立中介组织的机构进行严格审批、认定之外, 还要对中介组织成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严格的考核, 以提高其教育服务的质量。

三、结语

构建行之有效的现代学校制度, 关涉社会的方方面面, 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来看, 政府应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管理方式从直接行政管理转向间接的宏观调控管理;从学校内部的治理制度来看, 应该着重致力于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效的制度运行机制的确立以及制度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学校应该向社会提供开放式服务, 加强社会参与, 并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同时, 还应致力于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努力使学校成为社区学习中心。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在理顺政府、学校、社会关系,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还横亘着诸多问题与困难, 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与权力相联的利益、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信息不公开或信息不对称、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社会中介机构的培育及其自身的资源与公众信任度等问题, 都成为困扰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与完善的障碍。在教育制度迫切需要变革的情况下, 成功实际上依赖每个人根据其作用和能力所作出的负责任的承诺, 依赖于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学校校长以及那些从事教育日常工作的人。可见,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中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京:商务印书馆, 1978.154 (责任编辑付一静)

参考文献

[1]李兴洲.重构学校精神.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93, 189.

[2]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19.

[3]范国睿.政府·社会·学校——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 :12-17.

[4]郭巍青, 卢坤建.现代公共政策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109.

上一篇:金属指标下一篇:深入企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