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重要性

2024-05-22

语文教学重要性(共12篇)

语文教学重要性 篇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通过对课本上的课文阅读,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可以对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进一步的感悟,这对于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其美德,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因自身兴趣,主动参与阅读以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途径,对课堂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一、在博览中获得积累

增加阅读量能够帮助小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健全美德,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增长智力。这既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更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语言的累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过程,积累的内容是一般的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如文字、词汇、造句、段落、篇章、修辞、语法等,而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和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足以满足文学积累的需要的。因此,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加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语言积累的必然要求。课外阅读是一种积累和沉淀。只有增加学生阅读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够积累下丰富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二、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提升语文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随着我国全面实行减负,学生拥有比以前更加充裕的课余时间,而却很少有学生将课余时间运用在课外阅读上。因此我们应该在做好语文课堂阅读教务工作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行为。为了让从分发挥课外阅读对于课堂阅读的辅助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小学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与教学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也能提升教学效率。

三、学而能用之

阅读对于写作具有辅助作用。我们今天看到的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并对这些积累进行理解和归纳,结合自己的想法和观念,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空间和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拥有很好的视野和能力来获取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累积的稀少,导致小学生作文总是内容空泛、平淡无味。学生在写作方面无法得到成就感,对写作的兴趣就会下降。针对小学生写作难、不爱写的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跟培养学生的写作经验。而单纯依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能完成这项工作的,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较为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书籍,为学生提供文学素材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着重推荐中外名著名篇,使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精华的阅读,更加有效地进行积累。学生通过对名篇的阅读和鉴赏,可以开阔视野,获得文学素养的提升,感受到语文的巨大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由于阅读量的增大,创作素材不断累积,解决了学生写作难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同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审美格局是有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有目的性的阅读可以对学生文学视野、文学感悟、意识形态、道德品行起到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学生通过有选择性的文学名著阅读和鉴赏,可以接触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和流派的文学作品,养成对不同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差异性的尊重、理解和接纳。学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作品中表现出是非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是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涵、作品人物性格特点,了解作品的审美格局、感受作品文学魅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对名著进行阅读鉴赏行为的过程中,也能促进学生对想象力、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门重要课题,同样也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一项重要途径。课外阅读作为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阅读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外读物进行有针对性的、目的性的阅读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和文学包容性。

语文教学重要性 篇2

1.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教育和言语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基础工具学科。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工具,人们凭借它思维,运用它交际,依靠它传播文化,利用它建设精神文明与民族文化。特点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以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根本点。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体现语文学科的这以性质和特点,教学时要适当地采用朗读法、讲读法、情境法等。

2.要适应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可谓“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从文体上说,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就记叙文来说,还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种。这样,选择教学方法就要考虑教材的内容、体裁特点等。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的每节课都要体现总的教学要求的具体的教学要求,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脱离了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服务的针对性。

3.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素质发展

小学声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思维的具体性较强,理解能力弱,缺少感性经验。我们就多选用直观、谈话等教学方法,并且要不断更新变换,保持运用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选用“导读法”、“谈话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有利于学生方方面面的素养得到发展,要以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学生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

4.要考虑教师的水平与特长

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水平。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年轻教师宁肯多些事业讲读法,较少使用谈话法。一个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他就越能找出最适应特定教学情景下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性允许他可以着重运用某些方法。如李吉林的情境法、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整合

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的必要

(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林林总总,数量可观。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例如讲授法在传授新知识时较有效果,然无助于学生的自主性与实践性的培养;思路教学法适合中、高年级的阅读与习作教学,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无法适应。

(2)从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一节课里不可能由一种教学方法演独角戏,肯定要运用其他的办法。例如前面“词串字教学过程”那个案例,就以朗读法为主,辅以想象法。而在案例1-3里,就运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方法。

(3)从教学方法的运用者而言,擅长各种教学方法的“全面教师”为数显然不多。答多数老师擅长、熟悉若干种教学方法,但面对丰富多才的课程内容,面对多元智能的当代少儿,教学中运用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有的教师可能醉心于某种教学方法,而在实际教学中,是不课能“一把大刀舞到底”的。

从上述三个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的方式时间关系看,有雁行式与鱼贯式;从角度关系说,有主辅式和主从式。

(1)雁行式,即如雁行而列,同时进行的。如前面案例1-1中,教师指导学生一边亮度词串,一边想象画面,同时运用朗读法与想象法,效果很明显。

(2)鱼贯式,即似鱼贯而入,先后有序的。如案列1-3中,就整合运用了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三种方法,先后交叉,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效果也不错。

(3)主辅式,往往是一主一辅两种方法的整合,其中一种方法是起主导作用,另一种起辅佐作用。

(4)主从式,是一主一从两种方法的整合,案例1-4中,朗读法是主,如同主角;图示法显然为从,好像配角。主辅式的辅,是主动的;而主从式的从,是被动的。这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整合时需要分辨清楚。

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的视野

(1)与社会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小学里的历史、人文地理、品德课程属社会学科,它们的调查法、采访法等,可以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

(2)与自然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小学里的数学、科学课程属自然学科,它们的计算法、实验法、表格法等,可以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说明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表格,概述内容与结构,这就将自主学习法与表格法整合了。有的几学文如《捞铁牛》、《曹冲称象》,教学时就可以将实验法整合进来。

(3)与艺体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小学里的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属于艺体学科,他们呢的表演法、训练法等,可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如前面“一棵树”的教学案例就整合了朗读法和表演法,又如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整合了音乐、美术课程等教学方法,效果尤佳。

(4)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都非常有意义。例如低年级小学声很难将字形与表象统一,要是借助计算机技术,逐渐演示“实物图→象形字→现代汉字”的动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效果自然会好。再如教师可以创设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路径。

(三)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了教方法的优化,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整合,是为了选择并组合若干种教学方法,使各种方法优势互补,发挥它们的最佳效果,获得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及教学质量最优化。从这个角度说,教学的确是有“法”的。“教学有法”的“法”,指的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大大小小的方法,指的是教师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某种或某些教学方法。

但是,任何一项教学内容在它的教学过程中,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某种或某些确定的教学方法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无定法”。这个“法”指的是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整合,它因人、因时、因地、因内容、因对象、因条件而定、而异,它不能确定、也无法确定;它不可能相同、也无法相同,故称教学无“法”。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壮心与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代小学语文方法的创新,基于系统科学影响、心理科学的研究、教育科学中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张扬、语文基本理念的倡导,基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积淀、小学语文教师的执著实践,新方法创造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1.从我国语文教学传统中创新

要广泛吸纳,深入发掘我国历史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经过改造加工,形成适合于当今小学语文教的新方法。如古代语文教学时,师生常用“对对子”,“对对子”的确是言语训练的好方法。大学者陈宴格出“孙行者”,一句考学生的对对子功底;杨振宁也说“对对子”的方法好,并尝试集联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销万古愁。”再如孔子教弟子时循循善诱的谈话法,当代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践行的“商量法”,吸取的就是孔子的谈话法的精华。又如古人一直倡导并奉行的诵读法、背诵法等。《语文课程标准》诵。这些就是对语文教育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扬光大。

2.从其他学科教学中学习与创新

前面已提到选择并整合小学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艺体学科,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浙江有位教师将江苏邱学华老师的数学“尝试教学法”。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尝试学习法”。上海一师的“愉快教学法”,既继承发扬古人的“乐学”思想,突出情感、情绪的教育作用,又借鉴了艺体学科与电教技术,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3.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学习与创新

正确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改进必须符合小学生语文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我们要根据这个规律改进学习方法,并根据学习方法改进教学方法,陶行知有锅“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的嘱咐,现在也有人提出“教学的实质是学法”的口号。我们要多研究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改进并创造出新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如高年级小学生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往往采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改进后使用。

4.从各种教学实验中学习与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实验一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大量的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乃至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学习、移植、改造与创新。“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实验推广后,我们的识字教学就多了一种教学方法:注音识字,它与以前的“拼音识字”法稍有不同的地方是“一口呼”,而这个不同处,刚好与当今时代的快节奏相吻合。

5.从国外的教学方法中学习与创新

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偏重于有科学的实验、理论的基础。如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目标学习法”等,都是教学方法中的名品。新课程将布卢姆的情感、认知和技能三领域的教学目标,改造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教学法”,是中国画的改造与创新。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

1.教学方法趋向最优化

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巴班斯基就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他主张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即在整体的基础上,分析教学的内外条件,如时间、地点、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对各种条件进行比较,加以优选,从而确定最佳的方案、最佳的方法予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针对上述诸多的教学方法,该怎样根据自己的实际和教材内容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之最优化,将是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一个方向。

2.教学方法趋向综合化

世纪之交,国内外不少研究者提出,教学方法应该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反之亦然。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树立完整的观点,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是有机配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其具体原因是: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③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教师需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可见,综合化已经成为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

3.家学方法趋向现代化

当前,人类教学方法的发展已逐渐跨入现代化阶段,录音录像机→语言实验室→闭路电视→卫星通讯→网络技术等电教技术、信息结束的广泛运用,是教学方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突出优势为:教学信息形象直观,学生易学易记;教学信息有形有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即时,可以同步。上个世纪末我国小学语文利用电交手段进行的“清净教学”、“愉快教学”、“听读欣赏”等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实验中的“四结合”识字教学方法(见第六章)更是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青睐。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基于网络的阅读教学法、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法更是令师生神往。

4.教学方法趋向科学化

小学语文教学之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篇3

一、阅读教学现状

通过对几所小学的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以及访谈,我发现了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阅读内容参差不齐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经常给他们推荐书籍,帮助他们选择正确恰当的读物。一本高质量的书籍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它可以帮助学生成长,带领他们走向更加宽广的人生道路。但是,调查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通常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随意选取书籍而没有老师的引导,有些学生甚至经常观看漫画书等等而影响学习。

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有的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玩心较重,学习态度不端正,阅读意志力薄弱,不能做到持之以恒且缺乏阅读主动性,不善于利用节假日等空余时间来开展阅读,丰富知识。因此,他们的阅读量达不到要求,文学素养也较低。

3.学生阅读量较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每一个学习段的最低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并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给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并正视这些问题,积极探讨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拓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紧跟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步伐,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拓展、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培养文学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受益终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对其进行适当补充、拓宽和升华,使阅读内容能够真正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为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基础。笔者认为,开展阅读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乐于读书,做到“乐读、多读、善读”,并且能够读懂阅读素材。特别的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小学生对课外拓展读物进行自主选择,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增加阅读量,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向兴趣化、活力化、开放化迈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来因材施教,立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素材和教学实际,帮助学生正确有效地选择恰当的读物。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去正确选择相关的课外读物,比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百科知识等等,立足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拓展和延伸,帮助他们提高阅读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2.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通过对小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增长见识,塑造人格,他们还可以积累语言知识,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语文教材为中心进行适当补充拓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阅读能力,全面发展。

三、探讨阅读教学措施

尽管小学语文教材是教材编委会的专家学者们进行挑选编撰的,但是教师还可以对其进行补充拓展,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探讨而得以下教学措施。

1.以教材为基础,拓展阅读

一篇课文往往只是从一种角度来呈现观点,应当积极发散思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其他学科的书籍,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应当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并且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勤读勤思,追求质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阅读却不得法,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在进行阅读之前,让学生先看导读和目录,根据文章内容的多少来选择精读还是泛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对优美的句子进行摘抄,并写下心得体会。阅读结束时,切不可将书本丢在一旁草草了事,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写阅读心得和见解。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结束后进行文章复述,并适当安排教学反馈和阅读分享以帮助学生塑造文学素养、拓宽视野。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语文教材,进行阅读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得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获得提高。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一点启发,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

谈语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 篇4

一、诵读有助于深入理解文义

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 是由汉语汉字的特点决定的。汉字一字一音, 一形一义, 独立性很强, 其具体含义, 必须联系上下文体味。另外, 这种文字具有声韵之美, 只有读之于口, 方能声与心通, 传情达意。诵读, 是我们打开文章大门的一把钥匙。往往读出来, 才能更准确地领悟文字内在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感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字系统进入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模仿、对照、类推的能力和纠错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 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学生们在反复的诵读中用心品味, 烂熟于心, 便会慢慢懂得一个句子的模式, 并在其中注入自身的情感和体验, 模仿着造出无数类似的句子。如此一来他们也能出口成章, 妙笔生花。

三、诵读有助于积累语言, 提高写作能力

“涓涓细流, 汇成江河”。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储存、加工、创造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学好语言, 必须有良好的语感和丰厚的积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 这也是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优秀传统。诵读的作用起码有以下几方面:

(1) 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

(2) 在头脑中储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

(3) 诵读的过程就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学生会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总之, 在教学中, 如能引导学生熟练诵读, 品味语言的和谐韵律, 体味多种多样的风格,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积累, 就可以既丰富他们的词汇, 又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 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 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 进入美的境界。

报刊阅读辅助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篇5

报刊阅读辅助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太谷县第五中学校

任文华

摘 要:在当前中学语文报刊阅读方法缺乏具体而系统指导的情况下,文章通过访谈法、抽样调查法、查阅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报刊阅读教学的现状,得出结论:教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要营造轻松的课外阅读氛围;引导学生阅读健康的内容,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建立起报刊阅读的评价机制。关键词:初中语文 报刊阅读教学 人性化 一 引言

语文新课标把大语文教学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观念带给了整个教育群体,但综观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见诸报刊的不在少数,但发挥的作用却很有限。究其原因,还是因理论与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一种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二 当前中学语文报刊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进行报刊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不高

其一,从理论上讲,尽管应试教育已经被摒弃,但是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课业繁重,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看书。其二,阅读范围狭窄,不少学生几乎没有课外读物,即使有的也仅仅局限于中学生作文集,甚至是小学生作文集。其三,学生在进行报刊阅读时,盲目地、没有选择地读,其中不乏卡通漫画,甚至是言情小说类。其四,全国中语会重点课题 ‚当代‘三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

“把语文成绩和报刊阅读对立起来,认为抓课外阅读就会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这是一种落后的教学观”。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否能达成共识,关键因素还是在于教师。所以,教师首先要认识清楚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关系,要把对学生进行报刊阅读指导当成正式的教学内容。

(二)激发兴趣,使其乐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只有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步入阅读的圣殿。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的引导。语文教师可从教材中延伸,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推荐一些报刊,从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入手,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报刊阅读兴趣。另外,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家庭的报刊阅读,让家长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

(三)营造轻松的报刊阅读氛围

报刊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环境幽雅的阅读环境,树立榜样,并鼓励学生学习榜样,逐步在班级中形成争相阅读的浓厚氛围。另外,采用灵活开放、自主合作的阅读方式。

(四)引导学生阅读健康内容,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内容上,引导学生选择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有较强可读性的课外读物。在阅读方法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积累

全国中语会重点课题 ‚当代‘三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

课题。所以,我们需要摸索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期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课题的研究与探讨,认真实践课外阅读这个深广厚重的领地,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全国中语会重点课题 ‚当代‘三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

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童真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回归童真;课堂教学

理想中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回归童真的课堂,充满童真的小学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地让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童真就要建立以生为本的课堂,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课堂。

一、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童真的意义

童真课堂,就是要把学生看作儿童,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儿童所固有的天性和童趣。将儿童的兴趣、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等作为教学起点的因素,并且利用这些因素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主动、快乐带着兴趣的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当儿童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来学习,那么学习就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就会把上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回归童真的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将儿童被动地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能够保留内心的童真,没有外部的压力和功利性的目的。儿童的内心得到了解放,面对学习不会再有苦恼的情绪,而是怀着一颗探索真知的心来认真对待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儿童具有鲜明个性的阶段。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在于心理而不是生理。就比如乌云从远方飘来,大雨将至。当成人看到这一幕时,会感叹:要下雨了,去上班要带伞要不会淋湿衣服;家里衣服会晒不干,明天可能还没衣服换等等心理活动。而在儿童看来却不同,他们会想:下雨啦!花草树木洗澡啦,地球就洗得干干净净了。同样的一种自然现象儿童与成人的想法有很大的区别,这样可以看出儿童的心理是干净的,没有被生活中的繁琐事情给牵绊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事物。

儿童不会被世俗束缚,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会去掩饰,不懂得圆滑,也不会曲意逢迎,这就是童真。没有任何忌讳的童真是儿童身上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量很大。由于年龄的差异,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误读、偏读的情况。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来进行引导,不能偏离正确的主题。

二、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童真的重要性

1.回归童真是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追求

教学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求学,发展自身能力。更确切地说是将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建立沟通。科学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遵循其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熟知教材,还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身上来,时刻注意学生的态度以及授课之后学生的反应。之所以要让学科与儿童心理建立沟通,就是为了让小学语文课堂具有童真。

2.充满童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生活都是充满着游戏的,只要有儿童的地方,就会有游戏。因为他们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没有对未来的忧虑,没有因为生存而产生压力。他们可以自娱自乐、自言自语。一个简单的游戏可以玩很多次都会觉得很新鲜,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精力始终旺盛,而且是高度投入的。游戏就是儿童表现童真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显示了他们生命的活力,已经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希望。通过游戏,他们可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因此,我们不能扼杀儿童应有的童真。

3.儿童的思维具有诗性

诗性的思维指的是凭借直观形象的事物而做出的直观感受,是一种感性的思维形式。而成人的思维则是以理性为主,不断进行推敲、判断而得出的结论。诗性思维往往是用自身的情感意识去理解万事万物。人类诞生之初就是儿童,当看到自然界的外物时,会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这些事物或者去放大这些事物,这可以归类为想象。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去分析这些事物,形成了一种理性思维。而儿童的诗性思维则表现出来的是人类诞生时的状态,这种思维是难能可贵的。

小学生的童真就像自然界的生物刚出生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就像初生的嫩芽努力地探出头来看看这个美妙的世界,内心是充满着好奇及对生活的盼望的。儿童应保持应有的童真,享受这一时期的快乐,没有束缚、没有压力,这对于自身也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扼杀小学生的童真,而以保护学生童真为基础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小芹.小学语文童真童趣教学路径探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1).

[2]唐钰.童真与童趣: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保证学生“在场”[J].语文天地,2015(9).

[3]王子弟.淡化真假 保持童真 放飞想象: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漫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2).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篇7

一、理解能力

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从拼音识字到字词句、阅读理解, 乃至作文写作, 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中小学语文的基础打不好, 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以致会出现数学教师埋怨学生读不懂考试题目、思品教师头疼学生不能抓住故事的中心思想等困扰, 这种现象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等到高中时期, 想进一步弥补, 非常困难。没有好的基础, 很难建起高楼大厦, 为了学生日后繁重的各学科学业, 我们语文教师要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解能力看似虚无缥缈, 实则无处不在。现用日常工作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在一次上市公司面试中, 来自各大高校的毕业生云集一堂。面试官没有拿出任何考题或试卷, 只是随意地和面试人员们聊着。十几分钟过去后, 面试官向大家使了个眼色, 有的人不知所云, 有的人说:“我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只有一个人顺势走到旁边的桌子上拿起了笔和纸递到了考试官的面前, 考试官欣然地笑了。这位拿起纸和笔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入选了。让其他老员工不满意的是:这位新员工居然没有三个月的试用期, 刚入职就是正式员工了。在一次较为轻松的场合, 这位毕业生终于鼓足勇气问了面试官这个缘由。面试官对他依然微笑而答:“我想要一支笔, 别人需要三个月的试用期才能明白我的用意, 而你不用试用期就能拿给我一支笔, 同时还能拿过来一张纸, 你说你还需要试用吗?”

这不是一则毫无根据的故事, 而是实例。由此可见, 理解能力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 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 教好语文课程, 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二、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 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报各种语言类课外班, 让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学习基础口语, 中年级起步结构性口语, 高年级接触主题性口语。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学科存在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学会识字、理解字词句、按要求写作文, 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无处不在, 小在与家人、朋友的沟通, 大到商业性谈判。如今, 每个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厚望, 无论将来孩子从事什么职业或者创业, 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如果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不理想,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语言表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完整性。无论是叙述一件事情, 还是发表个人意见, 完整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语言表达缺乏完整性, 将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2. 简洁性。这对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 在完整的基础上表达要简洁。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当今社会, 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显得尤其重要。

3. 准确性。这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最高层次的要求。准确性与各个要素相关, 如果语言表达具备了完整性和简洁性, 而没有准确性, 这样的表达也无济于事。

基于以上几点, 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便学生更好地去适应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三、写作能力

这里提到的写作不是狭隘的中小学作文写作, 而是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中所要用到的写作。

首先, 值得一提的是,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写作。作文成绩在语文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客观题上很难分出成绩的好坏, 即使阅读理解现在也都有了一定的答题模式。因此, 语文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作文这一重要的环节。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讲述课本上的内容, 还应该打开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从而妙笔生花, 绘画出属于自己的世界。然而这一方面是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软肋, 大部分语文教师能够教好客观知识及阅读理解部分, 但写作这一重要的部分却轻描淡写, 甚至让学生参考作文选, 背诵经典词句。这种教写作的方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 甚至还会扼杀学生对写作的憧憬及激情。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写作环节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根本上喜欢写作, 从而有更好的发展。

其次, 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 各个方面都需要写作能力的体现。一份别开生面的求职信, 一份精彩绝伦的工作报告、一份别出心裁的工作总结, 这都离不开写作。有的人会说, 理科生是不需要过高的写作能力的。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同样是工程师, 为何有人能步入管理层行列, 而有的人却和管理不挂钩?不难想象, 在技术水平相当的工程师中, 写作能力强的才华会更出众, 他有更大的机会跻身管理行列。而有的人一份报告都写得瘦骨嶙峋, 领导有信心让他去进行管理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由此可见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学习过程当中, 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写作教学工作, 将语文教学中的这块硬骨头消化掉。

综上所述,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十分深远重要的, 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看待我们的工作, 不要将语文教学流于形式, 而要敢于创新, 敢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从而创造出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这样为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做好铺垫。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 要将其运用的恰到好处, 我们还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基础知识, 还应传授给学生使用这一工具的技巧, 这一使命需要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通力协作、不断钻研、共同完成。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顺利开展的基础。如何才能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中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这是教学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 从以下几方面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翠影.浅谈新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J].华章, 2012 (11) .

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童真的重要性 篇8

一、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童真的意义

童真课堂,就是要把学生看作儿童,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儿童所固有的天性和童趣。将儿童的兴趣、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等作为教学起点的因素,并且利用这些因素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主动、快乐带着兴趣的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当儿童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来学习,那么学习就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就会把上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回归童真的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将儿童被动地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能够保留内心的童真,没有外部的压力和功利性的目的。儿童的内心得到了解放,面对学习不会再有苦恼的情绪,而是怀着一颗探索真知的心来认真对待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儿童具有鲜明个性的阶段。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在于心理而不是生理。就比如乌云从远方飘来,大雨将至。当成人看到这一幕时,会感叹:要下雨了,去上班要带伞要不会淋湿衣服;家里衣服会晒不干,明天可能还没衣服换等等心理活动。而在儿童看来却不同,他们会想:下雨啦!花草树木洗澡啦,地球就洗得干干净净了。同样的一种自然现象儿童与成人的想法有很大的区别,这样可以看出儿童的心理是干净的,没有被生活中的繁琐事情给牵绊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事物。

儿童不会被世俗束缚,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会去掩饰,不懂得圆滑,也不会曲意逢迎,这就是童真。没有任何忌讳的童真是儿童身上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量很大。由于年龄的差异,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误读、偏读的情况。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来进行引导,不能偏离正确的主题。

二、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童真的重要性

1.回归童真是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追求

教学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求学,发展自身能力。更确切地说是将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建立沟通。科学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遵循其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熟知教材,还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身上来,时刻注意学生的态度以及授课之后学生的反应。之所以要让学科与儿童心理建立沟通,就是为了让小学语文课堂具有童真。

2.充满童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生活都是充满着游戏的,只要有儿童的地方,就会有游戏。因为他们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没有对未来的忧虑,没有因为生存而产生压力。他们可以自娱自乐、自言自语。一个简单的游戏可以玩很多次都会觉得很新鲜,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精力始终旺盛,而且是高度投入的。游戏就是儿童表现童真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显示了他们生命的活力,已经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希望。通过游戏,他们可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因此,我们不能扼杀儿童应有的童真。

3.儿童的思维具有诗性

诗性的思维指的是凭借直观形象的事物而做出的直观感受,是一种感性的思维形式。而成人的思维则是以理性为主,不断进行推敲、判断而得出的结论。诗性思维往往是用自身的情感意识去理解万事万物。人类诞生之初就是儿童,当看到自然界的外物时,会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这些事物或者去放大这些事物,这可以归类为想象。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去分析这些事物,形成了一种理性思维。而儿童的诗性思维则表现出来的是人类诞生时的状态,这种思维是难能可贵的。

小学生的童真就像自然界的生物刚出生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就像初生的嫩芽努力地探出头来看看这个美妙的世界,内心是充满着好奇及对生活的盼望的。儿童应保持应有的童真,享受这一时期的快乐,没有束缚、没有压力,这对于自身也是一段珍贵的回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扼杀小学生的童真,而以保护学生童真为基础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小芹.小学语文童真童趣教学路径探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1).

[2]唐钰.童真与童趣: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保证学生“在场”[J].语文天地,2015(9).

[3]王子弟.淡化真假保持童真放飞想象: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漫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2).

语文教学重要性 篇9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语文教学,注意问题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 学习是学习, 游戏是游戏, 两者是不能结合在一起的, 游戏被认为是课堂之外的活动, 这种观念对教学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严格按照时间进行教学, 课堂纪律比较严格, 实行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应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分析游戏教学法的重要性

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 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 他们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会进行主动的学习。在进行游戏教学中, 游戏教学本身具有趣味性, 还具有一定的探索乐趣, 学生很容易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会动用自己的感官, 动用视觉去进行观察, 通过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 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游戏教学中, 使学生仔细地体验游戏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如果游戏活动充满竞争性, 学生为了取得胜利, 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学生对游戏教学产生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2. 开发学生的智力。

游戏教学中, 一般都有开发智力的成分, 如想象、分析等活动,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游戏, 学生的脑筋会变得更加敏捷, 在游戏的过程中, 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创造力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 学生会自己搜集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 最后对资料进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组织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增强。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游戏教学过程包含着美感的因素, 文字、图像、声音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在游戏教学中, 经常穿插着歌唱、朗诵的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 学生对美的含义有逐步的了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长城和运河》, 这篇文章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 可以提供长城和运河的图片, 拓展学生的视野。游戏活动通常会有合作游戏的环节, 通过合作, 学生具有合作的意识, 提高了自身的素养。在进行游戏活动时, 学生学会了公平、诚实以及尊重他人。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探讨进行游戏教学的方法

1.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 会有自己的认知特点, 教师必须考虑到这点。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 小学生对时间、空间以及方位的感觉更加完善, 对事物的观察更加有序。同时,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不断完善, 可以进行一定的抽象记忆。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在选择游戏时, 最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 并且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例如在讲解古诗《锄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笔者给学生准备了几个锄头, 让学生扮演农民, 并准备了几条供擦汗用的毛巾, 笔者做出锄禾的示范动作, 学生跟着学。通过示范, 学生了解农民锄禾的辛苦, 从而对“粒粒皆辛苦”有更深的了解。

2. 在进行游戏教学时, 注重创造性。

采用游戏教学法, 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运用游戏教学法, 能够提高学生的素养, 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 并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 应该注重游戏的创造性以及挑战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道具, 让学生对道具的用途进行讨论, 学生之间演练对话的内容, 然后上台表演。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此外,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 可以考虑把以前的知识内容与游戏相结合, 学生在做游戏时, 也能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例如小学三年级文章《雪儿》, 雪儿是一只信鸽, 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文章的感情,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玩具鸽, 选择一名同学扮演文章中的“我”, 学生上台表演, 通过动作和语言的描述, 学生充当了临时的小演员, 对“我”这个角色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体会到游戏学习的乐趣。

3. 在进行游戏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教学目标。

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主要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设计游戏时, 必须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 根据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的重点, 进行详细的设计。例如, 教师在讲解《狐狸和乌鸦》时,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乌鸦和狐狸的心理特征, 使学生知道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进行游戏教学时, 教师可以考虑利用动物角色。让学生带上动物的面具, 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 根据课本中的内容, 进行对话, 学生能够从乌鸦和狐狸的角度考虑问题, 认识到乌鸦以及狐狸的心理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对游戏的认识并不客观, 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并不能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改实施后, 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样, 游戏教学法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参考教学目标, 注重游戏的创造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红菊.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 2012, (11) .

[2]余艳.浅析课堂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效用[J].文艺生活, 2012, (12) .

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的重要性探讨 篇10

一、明确预习目标

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仅仅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要学哪篇课文, 课下预习”, 学生听后却无从下手, 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达到怎样的预习效果?等等。这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

二、课前预习的操作程序

(一) 对学生的要求

1.活动方式: (1) 集中式:课下预习以学生居住地较集中, 结成小组, 选出一名责任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任组长。教师提出预习方法由组长组织同学搞好预习。 (2) 分散式:分散居住的学生可在家中独自预习。

2.预习时间: (1) 短期预习:在讲授新课文、新知识前二至三天进行。提前对新知识进行整体感知。 (2) 常规预习:在本学期内, 凡未讲授的课本内容 (以课文为主) 只要有时间, 学生可有计划地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预习。

3.预习要求: (1) 常规性预习内容及要求。学生预习时必须做到, 身边必备课本和字、词典、笔、本等学习工具。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课本是预习内容的依据, 要认真的按课本后面要求做好预习。标准是基本做到对问题能理解和回答,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课文能力。例如, 在准备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时, 我想学生在预习初读时会遇到对情节不能完全理解的情况。由于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们比较远, 对当时的背景、作者的身份等并不了解。我提醒学生通过网络、资料书查找收集有关军阀割据及李大钊生平的资料等。课上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总结后带到课堂上介绍给大家。 (2) 短期性预习内容及要求。短期性的预习, 相对于常规性预习来说, 预习的是课文的重点, 即课堂讲授时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内容。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是说, 经过多遍认真地阅读文章, 就能由浅入深地了解文章表述的宗旨, 掌握文章的精髓, 深入地联想有关问题, 从而收到教益和领悟, 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 阅读文本教材, 阅读课文的注释, 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客观上讲, 如果对小学生这样要求未免过高不现实。那么我们要求课前预习时阅读不少于三遍或力争五遍还是可行的。因此在阅读质量上, 教师需要提出要求。

第一遍:带着学习工具阅读。借助工具书在扫清文章内的生僻字与费解的词语障碍的基础上, 能够较顺畅地朗读课文, 并能基本上理解课文所说的内容。

第二遍: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结合教师的提示 (引导、点拨性提示) 以及正文后的思考题进行阅读。阅读速度要慢, 思考问题要细, 对文章重点词语、段落, 要反复多看、多思几遍。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流畅的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第三遍:阅读时要对重点和难点集中精力深入思考, 对解决不了的、记不下来的带到课堂上解决, 同时要求学生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要求背诵的做到能顺畅背诵。

(二) 对教师要求

1.认真备课。教师既是课前的推动者、引导者, 更是先行者。教师在提前做好精心设计的基础上, 同时给学生提前出示课前预习提纲。例如在教学《掌声》时, 因是小学三年级的课文, 学生年龄尚小, 要让他们真正理解文中一个自卑犹豫的残疾小姑娘的内心世界, 文中以两次掌声为主线, 学生虽然很熟悉这样的事件, 但其中的内涵学生不好理解。在预习时安排了以下的问题 (1) 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联系上下文及关键词语来理解。 (2) 想一想这两次掌声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 (3) 两次掌声的意义分别是什么?牢牢抓住文章主线, 学生会回答出提出的问题, 对课文的理解也到位了。

为了能够立体体现文章内容, 调动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兴趣, 采用了把课文内容情景再现直观的方法, 预习时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表演故事的情节。例如,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 在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 让学生试着扮演课文中的陶罐和铁罐, 由学生通过对话、扮演, 体会铁罐是怎样一步一步奚落、嘲笑甚至到狂吼陶罐的, 而陶罐并不因铁罐的无理而发怒, 体现了陶罐的宽广胸怀与高尚品德, 不仅使孩子们从成长中受到了深刻启迪而且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有了具体生动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增添了搞好课前预习的乐趣。

2.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小学生培养成自觉搞好课前预习的习惯是需要经历由适应渐进再到自觉这一个过程的, 能否达到预习效果, 要贵在有恒。因此, 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检查、情况了解的工作。原则是, 有布置就有检查, 好习惯是在不懈坚持中养成的。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可采取课前追踪, 课上检查方法进行。

(1) 课前追踪。抽查某个预习小组成员或独立活动的学生, 向他们询问活动情况。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情况如何, 对教师出示的阅读提示, 对学生的帮助效果如何。此举既帮助了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掌握的程度, 同时也能起到帮助教师修正完善教学方案的作用。 (2) 课堂检查:这是一种隐秘性的检查。授课时, 教师灵活地、有目的地选择平时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提问, 难度视学生能否回答灵活性地决定。此举一方面检查了学生与预习的真实情况, 也验证了教师的点拨、引导得效果。 (3) 学生检查:教师如果时间紧张, 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互查, 让学生通过互查, 既了解学习小组间各组员的预习完成情况, 同时通过检查他人的作业对预习内容有了二度的接触、熟悉。这样的检查, 用时少、反馈快、效率高, 老师轻松, 学生又学会了评价, 一举两得。等学生养成习惯后, 不仅检查的效率提高了, 预习的效果则会事半功倍。

出示语文课前预习提纲:在授课前二、三天内, 对学生容易理解的一般性课文, 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口头布置。对篇幅长理解难度大的课文, 应出示引导提纲, 教师可用文字通知学生。

语文教学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对话教学 重要性 策略

一、学生、文本与教师的对话关系

“对话”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

1.构建对话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系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涵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须存在着某种涵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類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

高中教本的着眼点是学生的自主性。学本则重在学生的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教法。教案设计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题中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2.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教师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把握和解读,就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分享,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必须把握两点:

第一,思考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新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通过饱含感情的言语,通过情境的创设,将学生逐步引入文本深处,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第二,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主要通过言语形式表现出来。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语文学科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是一门探究言语形式是如何表达言语内容的学科。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产生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是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允许学生对文本产生各种想法,特别是那些富有想象力的想法。

二、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

1.教师要搭建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

师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对话才会变为心灵的沟通与呼应。

2.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

对话要有效,首先得有时间保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授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研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品读赏析;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训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时间,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调动情感、态度的参与,做独立、反思和批判型读者。

3.教师要设置有价值的话题

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话题可能来源于一对矛盾、一个问题、一种现象。话题要有价值、有深度和能提供思考的空间,这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话题是对话交流的核心,话题设置的科学与否、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笔者认为,话题的设置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趣味性。话题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调动起学生创新思考的兴趣和主动性。第二,启发性。话题的开启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第三,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话题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能沟通课堂内外,引发学生多元思考。

4.教师要尊重对话结果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理解、体验,并非让学生游离话题,而是让学生围绕对话主题充分进行自主地思考、体验。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都会影响到他的阅读理解和鉴赏,阅读的结果还会带上学生强烈的主观色彩,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解读的“多元化”。对此,教师不要用唯一的标准去判断,只要他们的解读于理或于情能自圆其说,就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上好高中语文课。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篇12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读”出语感。

众所周知, 李阳的“疯狂英语”风靡全国, 令不少“哑巴英语”从此脱离苦海, 练就了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语文教学, 也是一门语言教学, 同样需要“疯狂汉语”。令笔者颇感悲哀的是, 眼下不少所谓的尖子生, 他们的英语成绩比汉语还好!为什么学母语容易, 精母语却比外语难呢?到底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出什么问题了?细心想一想, 英语语法比较简单, 只要把英语文章读多了, 就有语感了。而汉语的语法却比英语复杂得多, 同时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是淡化语法教学的, 所以, 学生要学好语文, 要有很好的语感, 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 感受汉语独特的魅力,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2.“读”出美感。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样表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 阅读也是一种审美过程。语文教学中, 不但要在字、词、句、篇上下工夫, 还应该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的审美教育。所以, 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 不但能提高表达能力、写作水平, 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有高尚审美情操的人。因为阅读就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 让青少年广泛地阅读, 多读名家名篇, 就是让他们跟名家、大家对话, 思想上无形中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读”出生活。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课堂上的语文, 还要在生活中学习“大语文”, 要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每一部文学作品本身就出自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 可以品味到人生百态, 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二、阅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1. 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 对未知领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对英雄充满着极大的敬意, 对成功充满着强烈的渴望, 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具有强烈的关注意识、参与意识, 极力想以一个成人的角色走进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 由于其理性分析能力欠缺, 对美丑、善恶、真假等还缺乏相应的识辨能力, 在面临挫折或遇到打击时, 往往会随着情绪的波动而出现大起大伏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教师在指导其阅读时, 就要扬长避短, 因势利导, 既要保护其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师的不断熏陶和疏导之下, 使学生的阅读倾向逐渐由平庸、通俗向高雅、经典转变;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由对故事情节的猎奇、对凶怪血腥或缠绵悱恻的欣赏与品味, 向对作品的语言的欣赏与把握、意蕴的感受、美丑善恶的辨析、人性良知的解剖等方面转移。这样, 就能逐渐把中学生的阅读品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2. 选择恰当时机, 推荐各类书籍。

教师还应依据大纲, 根据教材需要,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读书。比如: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经久不衰, 中学课本中涉及不少篇目。在课堂上, 可借机谈情节、评人物、说艺术, 进而引导诱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阅读触角自然向课外延伸, 使其由学习选段发展到自主阅读整部经典名著。同时引导学生读一些内容健康、格调向上的时文。另外, 传记、科普读物也是中学生不可缺少的阅读内容, 合理地选择一些伟人的传记阅读, 对中学生的成长、科学头脑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报刊以知识含量大、内容新为特色, 浏览报刊不仅可以了解新闻, 还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知识。

3.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加强阅读指导。

阅读方法很多, 包括精读、略读、速读、跳读以及三步阅读法、五步阅读法等。在诸多方法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阅读习惯的方法。同时, 教会学生做摘录, 让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认为美的作品加以摘录, 反复吟诵。

4. 充分利用好教材、辅导教材或网络资源。

对于我们的初中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训练。要把握好这三种文体的阅读教学, 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好手上的教材和辅导教材, 因为里面有很多典型的阅读材料, 除此之外, 网络上也很容易找到此类型的资料。

三、阅读的方式

1. 朗读、诵读。

对于一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诗歌、散文, 我们主张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因为这样的文章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领悟作者的情感。朗读或诵读时要求学生做到“四到”, 即眼到、口到、手到、神到, 所以采取朗读或诵读法较为适合。

2. 精读、研读。

当读到一些有深刻意义的精彩片断时, 我们则需要指导学生放慢速度去精读、研读, 用心领会。

3. 略读、浏览。

上一篇:课程研究走向下一篇:隐性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