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心理

2025-01-08

把握心理(共12篇)

把握心理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引导,情感补缺,积极心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分神现象相当普遍, 在职业教育中尤为严重, 没有升学压力的牵制, 要让16~22岁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上完全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1 把握心理与获取信任

“90后”学生, 挫折教育接受不足, 没经历过艰难的困境, 对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认识不够, 集中精力专注学习方面严重不足, 课堂上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能做到始终认真听讲的学生的比例并不大。90分钟的总课时, 45分钟一堂课的教学, 在第一堂课最初的20~30分钟内, 出于对新课内容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学生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讲和学习, 但在后面的时间里, 尤其是第二堂课, 疲倦感的产生和好奇心的逐渐消失会导致学生把课间10分钟的休闲心态延续进课堂, 几乎无法在第二堂课上集中精力, 这种状况很普遍, 教师单纯的高声提醒甚至语气急躁的批评, 都无法让学生投入学习状态。所以, 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 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获取学生的信任。

获取信任, 先要做到平等对待学生。传统观念里师生关系是上对下, 高对低。但如果拿这样单一的态度对待“90后”学生, 是不适宜的。“90后”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十分广泛, 参与过的社会活动丰富多彩, 获取了来自社会多层面多方位的大量信息, 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经历等的差异, 会使师生间产生一定的隔阂, 教师如果不能平等对待学生, 就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尊重及信任。所以, 面对这个时代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身份地位, 传授专业知识时教师要做到上对下的尊严与权威, 除此之外, 无论日常关怀还是提醒, 都要以真诚的态度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亲切感,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平等对待学生能获取学生对教师的友善、敬爱还有信任, 在信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才会获得学生的认同并使学生愿意跟从教师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情感补缺与塑造偶像

“90后”学生十分聪明, 同时又独立、固执而敏感, 但即使独立, 即使固执, 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有孩子心的单纯、孩子气的天真, 教师教授知识时如果只是严肃而不投入情感, 不以情打动学生的话, 是不能抓住他们的心而让其自愿学习的。情感缺失严重的她们需要关爱, 需要尊重, 需要认同, 需要信仰,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这方面的需要进行情感补缺, 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细节, 给予正确适当的情感弥补。这项工作比较艰巨, 要想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弥补, 教师还必须补充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学问, 学做全科型教师。学生与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形成的教师相比, 还是一个孩子, 她们的情感非常敏锐复杂, 她们需要的亲情、友情, 甚至爱情, 在幻想与憧憬中非常完美。因此, 她们想要从现实中寻找这种情感, 一旦遇挫就会失落消沉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心思根本无法集中到学习上。而且, 她们不擅长掩饰自己的情感, 敏感的教师能从她们的言行举止甚至眼神中轻易感知这种微妙的变化。一旦感知到学生的情绪变化, 教师要做的就是细致耐心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交流中获知她们的心理信息, 从而掌握并加以正确引导, 将其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方面。这样, 在将自己塑造成为学生偶像的同时, 也达到了获取信任、引导其积极向上的目的。

3 顺势引导与调整心态

把握心理吸引注意力这个环节, 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时机, 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引导到教学内容上去, 但如果这时教学内容较为枯燥, 那么之前教师做出的努力就白费了。此时, 教师要做的是将原本枯燥的内容以轻松欢快的语言讲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其趣味性和知识性, 在愉悦的状态下轻松学到知识并能牢固地掌握。

4 教师的心理自控能力

课堂上, 教师的心理自控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必须耐心地对待七八十名性格各异、脾气迥然的学生。“90后”学生充满个性, 教师有必要了解其想法, 而教师讲课时的心态十分关键。暴躁、焦虑是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偏激情绪, 遇到这样的心情时, 教师要先安静下来, 尽量安抚自己的情绪。如果学生间发生矛盾冲突, 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冷静处理以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师任教前都接受过心理学的教育培训, 但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足以帮助教师解决实际中可能发生的种种状况, 教师在课余需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的学习, 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蒉

把握心理 篇2

【活动分析】

中学生情绪很易起伏,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情绪表现极为强烈,而且转化迅速,引导初中生把握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显得尤其重要。希望通过本节活动课能让学生正确了解情绪,学会控制情绪,合理发泄情绪。

【活动目标】

1、了解情绪对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2、了解中学生的情绪特点以及自己的情绪特点。

3、学会控制情绪、发泄情绪的正确方法。【活动准备】

1、学生回顾自己无法调节消极情绪的一段经历。

2、教师准备10张小卡片,上面分别写上表示情绪的名词,如“快乐”、“愤怒”、“悲伤”、“害怕”、“痛苦”、“忧虑”、“讨厌”、“喜欢”、“着急”、“难过”等。

【适合年级】 初三年级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了解问题

1、设置情境:你过生日的那一天,有五六个同学来你家里表示祝贺,有的还送来贺卡和一些小纪念品,但与你最好的那位朋友没有带给你礼物,只是在一旁微笑。7点了,那位朋友打开收音机,里面送来了他为你祝贺生日而点的歌曲,这首歌曲是你平时最喜欢的。

2、全班讨论:整个过程,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呢?

3、教师请几位同学从事先准备的10张小卡片中抽取一张,表演上面写的情绪,并让其他同学猜所表演的是一种什么情绪。

4、全班同学讨论:在何种情况下会有何种情绪表现。

5、教师小结:(1)情绪构成了我们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人没有情绪,如同没有影子一样,所以情绪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

(2)每种情绪本身都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面对生活中的某一情境,每个人的情绪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尊重并接受他人的情绪。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为此,无论情绪是亮丽的还是阴暗的,我们都要去认识它、接受它或调控它。

(3)进入少年期,我们的情绪世界变得十分丰富,不仅仅是喜、怒、哀、乐、惧,且喜有愉快、快乐、兴奋、狂喜之分,哀有忧愁、苦闷、沮丧、绝望之分……而且,中学生情绪还易起伏,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情绪表现极为强烈,而且转化迅速,使我们原来就充满热情的情绪活动,显得更丰富生动、不易控制。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教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得无法调节消极情绪的一段经历与大家分享。

2、讨论:面对一时无法调节的消极情绪,我们该怎么办?

3、教师小结:有时有些消极情绪是无法调节的,这时有的同学常常会采用压抑的方式或突然间爆发等过于激烈的方式,这样不仅不能真正缓解消极情绪,反而会加剧消极情绪反应,产生其他不良后果。我们应当把无法调节的消极情绪痛痛快快的释放出来,并且尽可能以适当方式表达。

提供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运动。运动可以消除心理疲劳,也可以疏解心中的不快。

二是释放。找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一聊,把心中的不满、抑郁释放出来。三是忍耐。一位非洲总统问邓小平同志为人处事有什么好的经验,小平同志说了两个字:“忍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句话很经典:“难管之理宜停,难为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劝解人不要钻牛角尖,很难的道理先不要讲,很难处的人先让着他,很难做的事先缓一步,很难取得的胜利用智慧去获取。

三、方法迁移

1、教师简述:我们通过以上方法释放消极情绪,消极情绪的摆脱还可以通过积极行为来达到,因为一种新的情绪可替代或缓解原来的情绪,积极行为通常能产生积极情绪。

2、演讲比赛:把握情绪

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行为”填写完演讲稿。

如果有一天醒来,当我被悲伤、失败的情绪包围时,我将这样与之对抗: 沮丧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伤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痛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惧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卑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安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总之,今天我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

3、小组交流,再集中全班交流、比赛。

四、理解升华

教师小结,全班体会格言:

把握心理 篇3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全的标志,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的必备条件。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诠释:“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肯定了心理功能和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中职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最大,心理最不稳定。面对日益深入而广泛的社会变革,面对升学的无力挫折,面对就业的多元选择,心理问题明显增多。而这个时期又是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必须采用有效方法帮助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

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应确定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1.理想倾向方面

目前,社会、家庭包括中职生本人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中职生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滑坡。不少中职学生心中无目标,无追求,理想缺失。他们不时反映出对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与就业前景缺乏了解,对自己和所学专业缺乏合理的认知,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必要的信心,从而形成了凡是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的学习、生活习惯,发展方向不明确、上进动力不足。为此,加强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让中职生树立良好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扬起生活的风帆。

2.学习方面

许多中职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们知道,要激励学生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其已有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他不仅愿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过本身的实际发展水平,他就没兴趣学,也学不懂,易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对此,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加强学习心理辅导,重点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人际关系方面

主要表现是与教师、与同学和家长的关系出现种种不协调,其中与家长的关系尤为突出。对此,确定采取学生、家长双向心理辅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管教,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优化教育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情感方面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第二性特征渐渐发育,性意识慢慢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伴随着出现了许多情感的困惑。对此,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谊、恋爱、家庭观的教育和行为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1.创设和谐情境,缩短心理距离

师生之间由于身份差异,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加上不少中职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受到冷眼、责骂、嘲弄,他们往住会产生自卑、急躁、失望、悲观等心理障碍,若对其教育不得法,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创设和谐的情境:①使用适度亲近的身体语言。②选择良好的教育场合。③讲究教育语言的艺术。

2.充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常常教育不到点子上,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有些学生之所以成为我们所说的“差生”,除了主观因素外,也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作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产生思想情绪变化或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思想。①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积极进行疏导。③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能将眼光仅停留在事情的表面。

3.倾听学生谈话,捕捉教育契机

跟学生谈话时,教师要给学生倾诉、辩解的机会。倾听有两个好处,一是造成平等的谈话气氛,二是便于我们从中捕捉信息。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讲述某件事情时,老师要认真地倾听。人都有被认可的欲望,老师的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让学生觉得他的表达被老师理解和接受,受到老师的尊重,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同时,老师对学生表达的内容要进行分析、评价,发现教育的切入点。

另外,倾听是解决矛盾冲突、处理抱怨的最好方法之一。学生年轻气盛,遇到问题往往牢骚满腹,抱怨他人,而不能从主观上找原因,对这种学生老师要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让他的心理逐渐趋于平静后,再晓之以理,开展思想教育。现在,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部分学校还设立了发泄屋、发泄墙等,为学生提供诉说、发泄的场所,为有效化解矛盾创造了良好条件。

4.与家长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开展学生心理教育

学生的心理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对教师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帮助很大。因此,我们要学会与家长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使学校和家庭合力育人,寻求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

三、结束语

透过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篇4

心理描写指的是描写有关人物在特定环境与故事中特定的心理体现, 透过心理描写, 我们可以把握人物情感、行为变化的直接原因, 有时甚至会推动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向前发展, 基于其在记叙文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应该认真做好人物心理描写的分析。心理描写主要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包括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梦境幻觉等, 间接心理描写包括景物烘托、动作语言暗示等。此外, 心理描述也可以通过人物的日记、书信来进行。现代散文作为一种长于抒情的文学体裁, 一般都采用第一人称, 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因而心理描写自然是功不可没。通过作者丰富细腻而真实动人的心理描写, 我们能直接听到作者的声音, 感受到他脉搏的跳动。

小说家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描写时, 主要是想体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所思所想。在具体描写心理描写的过程中有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那就是一定要使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外部表现要与人物的内心活动相统一起来。典型的例子是《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巧遇落魄的叔叔于勒时他们的表现, 他们语言的结结巴巴, 与行动上的惊慌失措其实是和他们内心对于勒落魄不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福音的厌恶与憎恨。这样写来, 外部的表现就与内心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较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心理描写需要一定的揣摩, 只有更深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所想, 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 所以分析人物的心理是必要也是必须的。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他把车拉出去, 心中完全是块空白, 不再想什么, 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 肚子饱了就去睡, 还用想什么呢, 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 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 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 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 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这时祥子的希望破灭了, 同时他也绝望了, 真正的绝望到底了。

心理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能够把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就又许多关于这种直接描述人物内心活动的精彩篇章, 比如老大臣、官员、皇帝在去观看两个骗子“新装”的进展程度时不同的心理活动, 当老大臣看到眼前一无所有时, 想法是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布料, 他也不想向皇帝汇报自己所看到的真实情况, 因为多年官场的历练, 他已深谙其中机妙, 搞不好会被皇帝杀头, 所以要明哲保身;而年轻的官员虽然同样什么也没看见, 但是面对这样的现实, 他在朝中是没有深厚的根基的, 既然皇帝那么爱新装, 老大臣又说都看到了, 自己也一定要随波逐流, 以免别人说自己出风头;皇帝更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他虽然也没有看到任何东西, 但是别人都说看到了, 他怕在群臣面前失去了威信, 以后不好驾驭对他们的管理, 所以也要坚持自己看到了华美无比的精美的衣料。这几类人物的心理描写在文中就是通过最为直接的描写来加以体现的。

除心理描写外, 我们还可从概括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烘托描写等方面揣摩人物形象。一句话。阅读要紧扣情节, 结合背景及对人物具体描写, 来分析人物形象。

在记叙文的练习中, 分析人物心理描写这类型题很是常见, 下面介绍一下做这一类的题时常用的方法:

1.内心独白式

内心独白式是指文章用直接的语言描写来展示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 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就有对鲁提辖的内心世界的直接呈现。当鲁提辖看到自己打死镇关西之后, 内心寻思:我本来想教训他一下, 没想到这厮不禁打, 三下两下景归了西, 这下如何是好, 如果这厮告到官府, 我一定得吃了官司, 被关到狱中, 到时身体受苦不说, 洒家连个送饭的人都没有, 还不如三十六计, 走为上吧。这段话便直观地写出了鲁提辖的内心想法。

2.动作暗示式

这种方式以人物的外在动作来展示人物的内心特征, 比如在《变色龙》一文中, 警官奥楚蔑洛夫就通过多次的穿大衣、脱大衣的动作来流露自己内心的不安, 一会儿因为担心惹了将军一家而内心焦躁, 一会儿又因为要在铁匠面前耀武扬威, 而内心兴奋, 其内心的具体心理通过这样的动作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展示。

此外, 在鉴赏散文中的心理描写时, 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注意心理描写是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恰当的心理描写应该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

二是要注意心理描写往往和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 因为这样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是要特别注意人物在不同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心理。心理活动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孤立存在, 因此人物的心理总是有着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如何把握阅卷老师心理聪明答题 篇5

尽来常有同学与我在QQ中询问答题方法,看来我有必要将我的理解公布于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我曾参加过成人高考的政治科目的.阅卷工作,对阅卷老师的心理有所了解,现对文科主观题的老师阅卷方法做一表述,希望同学们能把握老师的习惯,学会聪明答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卷工作一般分题型由不同老师流水线作业,每种题型的阅卷老师是不会关注其他题型得分情况的。

文科主观题解答要领为:抓住要点,层次分明,论述得当,字迹整洁

一般简答题答清要点,稍有一两句解释即可;而论述题则要要点突出,论述详尽,语通意达。

比如说,一道10分主观题,标准答案有三个要点,老师便会找三点的关键词,有,便得了6分;然后看有无论述,句子是否通顺,解释是否清楚得当,是,再加分两三分;卷面整洁,一目了然,印象不错才会给到满分。

把握学生心理 实施分层教学 篇6

[关键词]分层教学 心理影响

近几年,我国教育工作者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等,提出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一、分层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

1.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分层教学模式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心理影响中最敏感的方面当属自尊心。分层教学模式中的A、B、C三层级的学生群体,其自尊的需要满足的情形怎样呢?作者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A层与B、C两层差异较大。心理学研究表明,较强的自尊心同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较弱的自尊心则同否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A层学生一般能较多地获得来自教师的有意和无意的关注、肯定、认同、接纳、鼓励、赞扬及其他正性的评价,加之知识智力水平较高及成绩优于B、C两层的学生等,他们多数较丰富地体验了喜悦、欢欣、高兴等良性的情绪,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等与自尊感密切相关的感受较多,故而相较而言,其自尊感满足的程度比B、C两班学生要高。而对B、C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被视为差等生,分层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自尊满足感较差。无论老师的初衷如何,学生都会认为老师和全班同学在歧视他,感到自己被排除在班集体之外。他们认为分层揭出了其“短处”,脸上好像贴上了“标签”,在集体活动中不能“抬起头来走路”,有一种失落感。

2.学习压力增大

分层教学中的“滚动制”使部分学生,尤其是A层和B层中较差的学生总是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担心自己被淘汰下去。一旦被淘汰,对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另外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家长,家长期望值过高是导致学生害怕考试、进而导致学习压力增加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实施分层教学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事先要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的工作。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把个人价值的体现同祖国建设大业联系起来;要让他们认识到,教师的教学只有符合自己的现有发展水平,才能处于积极的智力活动中,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完成学习的愿望和无论成绩如何也要克服困难的决心;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

2.正确分层。改进分层教学的办法是实行班級内分层教学。在班级内,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在教学内容、作业、评价等方面进行区分,相对于“走班制”来讲比较隐性,从表面看,学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学生比较易于接受。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自身价值,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另外,分层要在动态中进行,灵活把握,做到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相结合,教师意见和学生意见相结合。在一般情况下,处于高层次和部分中间层次的学生宜采用显性分层,在班上公布这部分学生所处的层次,对于部分处于中间层次和低层次的学生则采用隐性分层,教师可以找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倾向于尊重学生的意见,公开或保密他们所处的层次。有些学生本应为较低层次,但本人虚荣心较强,教师可以暂时把他们放在高层次,但教学时仍按低层次对待,做到心中有数。

3.对高层次学生进行困难教育。教师要有意为一些高层次的学生设置困难,让他们遭遇困难、遭遇挫折、经受磨炼。当然,困难的设计既要讲究全面性,又要讲究科学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困难的设置不能局限于“智育”方面,内容要涉及到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所谓科学性,是指困难的设置不能超过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发育水平所能承受和心理发展过程所能进行的限度,不能超阶段、超负荷。

总之,在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前提下,分层教学才能取得预定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应该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认真地分析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研究对策尽力消除分层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保证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把握心理效应,探究习作秘密 篇7

【门槛效应】

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它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尤其是低年级的起步写话,更应如此。比如,在辅导学生写《快乐的活动》一段话时,写之前进行了辅导,师生共同口头说了一段完整的话,然后告诉学生能把这段话写下来就不错了;如果加上开头和结尾,一共写三个部分,那就是会写一篇文章了,就有三年级学生的水平了。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欲欲跃试。批改的时候发现好多学生都把一篇文章写通顺了,有的写得很精彩。写话起步的时候需要的是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如果一开始就丧失信心和兴趣,今后的习作就写不好了。因此,我放低门槛,只要把句子写通顺就打优秀,不管写得多长,也不问写得多精彩。如果是写成一篇文章的话就加星。我把写得好的本子贴在黑板上,给他们书上打五角星。批完后,进行点评,让没有得到优秀加星的学生把同样的内容重新写一遍,获得好成绩的就再写另一个内容。通过再批阅再订正,孩子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指导学生写校园里的柳树,我就多次引导学生通过亲历体验,促使学生习作逐步走向个性化。第一次,让学生对柳树进行仔细观察,把见到的写下来。由于学生了解到的只是柳树的表面特征,是简单的、片面的,写出的文章只是停留在外形特点上。第二次,让学生变换时空,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去观察思考,于是学生观察到的事物状态就有了差异,开始有了新的发现,写出了《春光里的柳树》《雨中树》等。第三次,让学生变换思考的方向和方法,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以“我爱柳树”为中心去思考:这柳树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当作谁或什么了?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是单纯的观察了,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学生与柳树有了一种精神交流,赋予柳树以人的思想情感。三次习作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考虑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学生的习作就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情绪效应】

古希腊有个杰出的哲学家叫德漠克利特,他总是笑脸迎人,不摆架子,被人美称为“含笑哲学家”。现在的商店、宾馆的服务员都开展了“微笑服务”,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绪效应。同样,如果老师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我班每日日记没有字数的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体裁都没有限制,心里想的、白天看到发生的都可以写。为了激励孩子,提出5次优秀加星免除一周的大作文,他们一听很开心,原来增加的任务变得有乐趣了。有时,孩子写的话题比较集中,如如何为老师庆祝教师节、今日奇怪的天气等。我每天反馈日记情况,也进行辅导,还提供材料让大家学习。如微博上“上海发布”写的:“快要离开上海,夏妹妹情绪失控,温度忽上忽下,阴晴反复无常,早上强颜欢笑,下午号啕大哭。”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读了几遍,感受到了幽默语言的魅力。我也讲究教学语言。一天,黑板没有擦干净,我就让大家观察说话,然后自己说:“黑板上长了许多星星点点的雀斑,有的还是大块的黄褐斑,请负责的同学每日给它美容,让它不再‘上班’”吧。”孩子们捧腹大笑,把这个内容记录在日记中了。

这就是快乐作文。我让学生分析“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否恰当, 并提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每天皱着眉头学习,不如笑着完成作业。不开心过的是难受的一天,开开心心过一天,能感受时间飞逝。正如一位学生日记中写的:“我很无聊,耷拉着脑袋,忽然,发现昏暗的夜空中出现了皎洁的月亮……多么美好的夜晚呀。”每天给孩子找乐,孩子就不怕写作文了。写征文、观看汉字听写赛、演课本剧都是习作内容,孩子在如此丰富的生活中就有话可写。

【空白效应】

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习作教学要善于留白,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如,让学生交流半个月前布置的作业:介绍自己仔细观察的一种植物。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研究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不少:冬天到了,别的树都落叶了,松树为什么不落叶呢?秋天到了,别的树叶都黄了,枫树叶子红了。这是为什么呢?水仙花为什么生活在水中?它的鳞茎怎么来的呢?手一碰含羞草叶子,它为什么就会下垂?向日葵的脸盘为什么随着太阳转动?……学生写下研究报告,之后出示了一篇文章,让学生读中明白,写研究报告也有一定的讲究,查阅的资料太专业、照抄的不行, 要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使得语言通俗易懂。又通过一篇下水文明白报告可分哪几个方面写,重点写什么。最后,引导学生给文章取个题目。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留白中发现研究话题,在课堂的再现体验中汲取写作素材。留白,会让学生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又如组织学生养兔,全班同学轮流值班当饲养员。兔子带来了很多写作话题:把兔子当模特儿,描写它的外形、吃食等特点,比较兔子刚到来时与饲养一段时间后的变化。饲养中途出现部分饲养员不带食物,引起兔子饥一顿饱一顿,有的学生为了不让它饿着就出校门到农田里偷青菜。为此,班级中举行了是否继续养兔的讨论会,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周末兔子谁带回家养,大家要举荐信得过的同学,就得把推荐理由写清楚、具体, 有说服力。带兔子回家的同学得说服家长同意饲养,就需把如何安排兔子的窝、如何清理此窝、准备什么食物的计划写详细,周日的日记也有内容可写。饲养兔子让全班同学热爱学校、感受学习生活中不同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是习作以外的意外收获。习作不再假话连篇,而是充满了真情实感。

【链状效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产生综合影响。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和价值观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习作交流,也能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让学生学写《牛郎织女》的课堂实录,必要的铺垫是需要的,因为“爱情”这个字眼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敏感而羞于开口的,同时也是非常想了解的。平时,学生之间也不好意思议论,但好多学生已经在看乱七八糟的爱情小说,有些是盗版而且具有魔幻等主题的,对学生来说这是糟粕。如何让土地上不长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在学生的心田种好爱情的种子,让懵懂而神秘的情感接受神圣而美好的感情熏陶,接受良好的道德价值观的洗礼,课内习作教学就是很好的契机。刚开始教学时,学生一听到“爱情”两个字,马上露出笑容,鬼魅而羞涩。我故意让学生重复一遍, 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这个话题应该大大方方地谈论。一节课上完, 这样的笑容不见了,换来的是对纯洁爱情的敬仰。大家讨论了很多话题,如:从“决心”看出了什么?其他姐妹们会怎么劝织女回去呢? 鹊桥相会时,他们会说什么呢?学生的答案还是多彩的,共同点是认为天上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再艰难也幸福。学生把真实的课堂记录了下来,写作训练就水到渠成了。在习作反馈中,大家的价值观进一步统一,文章结构的处理也更加成熟。《牛郎织女》仅仅是打开了一扇窗口,形成了价值观的共识后,其他三大民间爱情故事也是可以开发的教学文本。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模仿民间故事的结构,写故事新编。学生在领悟民间文化、感受文学之美、体会人间真情的过程中,进行创编实践,运用语言文字,锤炼表达能力。

把握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果 篇8

三、激励学生争鸣

(临沂市第二中学) 在教学过程中, 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 开展争鸣, 有利

网瘾……被称为可怕的精神鸦片。据媒体报道, 目前我国约4000万未成年网民中“网瘾少年”占10%左右,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因孩子沉迷网络而引发的社会和家庭问题, 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教育的难点。下面我就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谈谈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个

一、家庭教育贵在引导

根据调查, 未成年人染上“网瘾”是家庭不当教育和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因素造成的。专家指出,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容易采用强制教育、压迫教育、威胁教育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导致孩子患上网瘾的原因。

家庭教育中这些常见的弊病, 使孩子的心理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 致使孩子转而上网释放压力、寻求慰藉, 并逐渐被网络“俘虏”。一项调查显示, 网瘾孩子中有90%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受调查的1200名中小学生有80%认为无法与父母沟通。在家庭教育中, 孩子看似家中宝贝, 情感上其实很孤独。父母的爱成了孩子的伤。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 他们也有思想, 我们的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思想, 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甚至剥夺了孩子“思”和“想”的权利。家庭教育如何避免以上问题呢?本人认为家庭教育贵在引导, 须做好以下几点:

1. 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尽情倾听孩子的声音吧, 那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在倾听中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有多棒。

2. 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尊重, 不仅让孩子自信, 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树立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3. 父母要为孩子积极创建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出现问题应该妥善解决, 不要给孩子留下无法弥补的伤害。

4.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上网。

现在是网络社会, 不让孩子触网是不实际的。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上网学习知识, 获取信息, 引导他们健康上网, 当好网络领路人。

5. 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 鼓励孩子和同学交往。

孤独感也是孩子上网成瘾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 到网络上寻找情感寄托。父母要让孩子少在家, 多出门;少电视, 多交流。让孩子进社区, 让孩子多交伴, 孩子组织互动活动, 父母应该支持。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他们很容易感到孤独, 心里有着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要知道孩子是在交往中成长, 在合作中成才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要让孩子身在爱的海洋还觉得异常孤单!父母多倾听孩子的声音, 孩子的世界就会灿烂、广阔;父母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愿望, 孩子就不会被虚设于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从深度、广度上深化和拓宽,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同时也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中的常识性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讲的是一群小蝌蚪寻找妈妈的经过, 实际是介绍从蝌蚪演变成青蛙的过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为学生所喜爱。文中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 它们的妈妈四条腿, 宽嘴巴, 而后来乌龟又告诉小蝌蚪, 它们的妈妈头顶有两只大眼睛, 披着绿衣服, 捉起虫来顶呱呱。讲到这里,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让学生讨论。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 谁说的对, 为什么?讨论一阵子后, 有的说:“鲤鱼妈妈说的对, 因的网络游戏诱惑。

二、学校要努力营造快乐学习的学习氛围, 对上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科学引导

根据调查。未成年人上网成瘾中, 有许多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大, 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由于得不到认可和肯定, 就通过上网打游戏来获得虚拟奖励、宣泄郁闷情绪;还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与同学关系紧张, 也喜欢借上网聊天来结交朋友、表露心声。网络痴迷的学生容易造成网络心理依赖, 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果缺乏正确引导, 那么网络就会控制住那些自制力软弱的中小学生, 并毒害其心灵。因此学校在积极预防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教育同时, 关键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的身心处在一种快乐学习的情境中, 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及时得到释放。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就做到:多对学生说一句鼓励的话, 多给学生一个信任的表情。在学校, 学习是生活的主题, 但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 组织各种比赛 (如体育、艺术节、兴趣班等) , 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校园交往, 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信息化教育从“用电脑学习”走上了“用键盘敲开宇宙大门、让世界成为学生课本”的新阶段。在崭新的互联网教育阶段中, 我校的学生们已真正知道用网络学习、娱乐和交流, 他们利用网络找资料, 运用网络制作电脑作品。由于学校注重了对学生的上网教育和引导, 不仅没有学生因为上网而耽误了学习, 而且我校学生还获得了全国机器人比赛一等奖。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引导的途径通常有: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使用网络的知识, 预防不健康内容;开展一些网络方面的竞赛, 如网页制作竞赛、个人和班级网页制作展示等。使学生伴着信息化教育健康成长。

三、让稚气的眼神不再沉迷于网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去呵护。互联网十年, 网络上最大的伤害群体就是未成年人。一些网吧业主为了利益, 让未成年人进网吧上网, 想方设法留住未成年人, 提供吃喝住一条龙服务, 有的业主为了躲避有关部门的检查, 还为未成年人提供暗室, 让未成年人没日没夜上网。一些未成年人因此沉迷网络, 没钱就偷、骗、抢, 走上犯罪道路。利益驱使这些网吧业主的心变黑, 看着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荒废了学业却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为了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有关政府和各部门应该肩负起重要的责任。笔者认为社会机构要抓好下面几点工作:

1.加强互联网管理和监督制度。严禁色情、暴力、迷信等信息发布, 努力创建绿色网络。

2.加强网吧监管力度, 严惩或者取缔违法违规经营场所。加强领导, 充分发挥街道、乡镇、基层派出所、工商所作用, 加强本辖区内的网吧管理, 发现黑网吧和网吧违法违规经营情况, 要及时通报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确保本辖区内管理不留死角, 责任到人, 包干到人。

3.严格执行防沉迷系统, 全面推广防沉迷系统。

为青蛙是四条腿, 宽嘴巴。”有的说:“应该是乌龟说的对, 因为乌龟不但说了青蛙的外形, 还说出了青蛙会捉害虫的特点。”还有的说:“乌龟也没有把青蛙的外形都说出来呀!”经过一番争论, 学生明白了, 其实鲤鱼和乌龟的话都是片面的, 仅讲对了一部分, 只有把它们讲的话合并起来, 才把青蛙的特征讲全了。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 把握其心理特征, 唤起学生心灵上的求知欲, 使他们用一种好奇的眼光满怀兴趣地观察面前的一切, 引导他们思维的求疑、求异、求广,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把握心理 篇9

1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兼大学班主任, 认为在班级管理中, 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让现代的大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能正确的对待压力和挫折, 并能在竞争中体验快乐, 能在生活和学习中现体自信和自尊。经仔细观察研究发现, 现代大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特点:

1.1 思维独立, 行为从众

大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的发展阶段, 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 心理和生理都在不断发展, 心理特点极其不稳定, 具有幼稚和成熟并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思维独立性和行为从众性这两方面。

(1) 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 开始学会运用理论思维, 他们会从简单理论原则出发, 然后进行概括和分析再做出判断, 这说明他们正在走向成熟。他们的思想观点, 不会轻易盲从, 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能很快生跟上时代步伐, 对新事物认识极快, 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2) 大学生很在乎人们对自己的认同度, 会把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当成衡量自身价值标准。当朋友的观点和父母和老师的观念不同时, 他们更容易认同朋友的意见, 当得到朋友们的支持, 不惜否认父母和老师的关怀, 背弃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班主任要特别关注班级中出现的这类学生, 要引导他们正确的思想, 更融入到集体中。

1.2 情绪两极性, 自尊与自卑交替

大学生情绪反应十分强烈, 遇事振奋激动或动怒怄气,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 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 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同学的拥戴, 好交友, 讲义气, 喜欢结成小集体, 寻找存在感。但自我评价缺乏客观性, 易自负, 一旦遇到挫折, 就容易出现自我否定的现象, 陷入自卑中, 甚至走向极端。

1.3 自我意识提高

自我意识, 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或对自己和周围人关系的认识, 大学生很多都愿意不断认识和充实自我。他们首先要学会自我认同性:即正确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己, 认识自己和其他人与物的同一性, 培养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1.4 开放性和自闭性并存

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他们不但和同辈交往, 更与长辈交往, 希望和老师、家长平等相处。但是由于认知、思想、阅历有限, 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代沟。若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他们容易隐藏自己的思想和烦恼, 封闭自己, 这时候他们喜欢和同辈倾诉和交流, 当两者利益发生冲突时, 他们宁可欺瞒长辈保护同伴, 这是一种逃避和逆反的心态, 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2 班主任如何把握大学生心理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身为大学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在教育工作中切不可简单粗暴, 而应春风化雨,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及时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动态, 为灵活运用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打下基础。

2.1 尊重学生的人格

大学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最不稳定的时期, 他们非常在乎他人, 特别是老师的看法, 这时老师的态度极为重要, 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 对缺点缺乏耐心, 容易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 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若他们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及肯定, 他们其实也是很容易满足和自信的, 所以, 保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是很重要的。

2.2 理解学生的需要

在社会日益丰富的今天, 学生的需要是多姿多彩的, 所以老师必须把握时代的特征,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来研究他们的需要, 因势利导, 适时满足学生的需要, 控制不当需要, 积极引导, 理解学生, 从而使学生理解教师, 服从管理, 以利于实现教育的目的。

2.3 以师爱激励学生

师爱是一种以自教师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学生感觉到是爱后, 激发积极向上热情。笔者认为, 班主任态度上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严厉。关心好学生, 更关注差生, 反向偏爱, 主动关心差生生活和学习, 不但要指出他们的缺点, 更肯定他们的优点, 以此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师爱, 感受到原来在老师眼里自己也是得到老师关注的, 而不是默默无闻的不优秀的孩子。

充分了解和研究当代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有利于在教育工作中,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 并把班级教育同心理学密切结合起来, 充分运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努力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 下面进行这方面的阐述。

3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 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 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 也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具有积极与消极的意义, 所以, 正确的认识、了解、掌握并恰当利用心理效应, 能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结合本人的班级管理实践经验, 举例如下:

3.1 为提高教育实效, 运用“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 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 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寒风凛冽、冰冷刺骨, 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 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 顿时风和日丽, 温暖宜人, 行人觉得春暖上身, 始而解开纽扣, 继而脱掉大衣, 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 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1]

“南风效应”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特点, 从学生实际和需要出发, 关心学生, 深入学生心灵, 班主任可以运用“南风效应”, 消除学生心里防范, 使他们敞开心扉, 能和教师相互理解, 以达到教育目的, 提高教育实效。“北风”式教育方法, 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身心摧残, 是无效的教育方法。而“南风”式的教育方法, 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们用温暖去呵护学生的心灵, 构建健康的成长环境。

3.2 为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利用“鲶鱼效应”

渔民为了不让沙丁鱼在途中死去, 会在在鱼舱里放几条沙丁鱼的鲶鱼, 以刺激沙丁鱼活动起来, 即能避免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 且能让它们在出售前能有更长的生命力, 这种现象我们称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氛围中能更好地发挥潜在能力。要适度的给学生创造一个的紧张气氛, 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学会适应紧张压力, 学会竞争, 变压力为动力, 迎难而上提高生存能力。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 善于利用一些成绩一般但能在班级中能活跃班级气氛, 具有号召力的学生去管理班级, 发挥他们的特长, 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班干部, 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让他们认识到要起到带头作用, 就必须是自己优秀起来, 工作学习两不误,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促进班集体建设及发展。

3.3 利用“霍布森选择效应”, 让学生自主管理

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在贩马的时候, 在让顾客自由挑选马匹的同时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所以这个条件其实就等于不让挑选。在这种没有选择中去选择被我们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霍布森选择效应”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 不应该用狭隘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学生, 开拓学生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味的用条条框框约束学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去开展班级活动, 学会放手放权, 在不违反原则的条件下, 最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让他们学会选择, 学会应变, 学会成长, 学会自主管理。

4 结语

本文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论述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把握学生心理, 以及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并结合了“南风效应”、“鲶鱼效应”和“霍布森选择效应”等多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通过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的灵活应用, 提高了班级管理的质量, 并为班级管理的不断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摘要:针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 讨论了教师如何在班级的管理建设过程中, 运用心理效应, 发挥各种各样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克服心理效应消极影响, 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

关键词:班主任,大学生,班级管理,心理效应

参考文献

[1]窦树德.心理效应对教育理念的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

[2]管习文.班主任工作中心理效应的运用[A].2013.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

[3]张经童.巧用心理效应, 优化班级管理[J].基础教育课程, 2007, (4) .

[4]于杰.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效应[J].教学管理, 2008, (4) .

[5]李方.几种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1 (01)

把握心理 篇10

一、教学内容增强新颖性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 喜欢学习新奇知识。针对这一心理特点,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加进新鲜、新颖、新奇、有吸引力的新内容, 以引起学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兴趣。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历史科研也在迅速发展和创新中, 教学内容要不断补充新知识, 引用新材料, 补充最新史学研究成果。例如, 讲“戊戌变法”时提到光绪皇帝, 于是笔者引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说, 光绪皇帝的人生是一场盛大的悲剧, 他最大的亮点是主持戊戌变法……听到这样的评价, 学生都感到很惊讶, 极力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接着笔者再指出, 2008年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 光绪皇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这一结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开始议论纷纷, 他们的好奇心被激起, 对教学内容充满期待。

再有, 适当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 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 在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 教材沿袭了一种传统的说法:从此,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最新的研究表明,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的事实。应当修正为:“辛亥革命首倡民主共和。从此, 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这种修正并不损害辛亥革命彪炳史册, 因为首倡民主共和也是极其伟大光荣的。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 得出新的认识, 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定式, 而且促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发现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新因素,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突出探究性

初中生渴望新知, 要求上进, 具有批判性。教师在教学时, 就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斗志, 鼓励学生探索,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 只会让学生兴味索然。教学过程中应选择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使其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如讲西安事变时, 笔者先从介绍张学良开始, 并指出:当张在美国逝世后, 江泽民称赞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然后再详细叙述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 其间层层设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事变前, 中国的局势是怎样的?事变后, 又该如何处理蒋介石?接着, 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当时杀了蒋介石, 中国的政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团结抗日?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 笔者又适时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蒋介石被扣后, 中国各党各派的态度 (亲日派、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民主人士等) 。随着材料的引入, 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拓宽, 思维更加活跃, 师生在热烈讨论之后, 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 学生既明白了不杀蒋介石的道理, 也懂得了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做出的努力和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以民族大局为重的品格。这时, 学生明了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的言行, 也就深刻理解了江泽民对他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关注体验性

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 渴望与人分享情感体验, 希望得到肯定。因此教学过程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追求之中, 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角色游戏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 它贴近学生情感的焦点, 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悟, 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角色游戏没有传统学习的外在强迫力, 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学生伴随着身心的紧张和愉快, 在一定的规则和约束下进行模仿,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情景体验式教学中的角色游戏, 是以历史人物的特定身份出现, 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从而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情感, 模拟历史人物的表现, 以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角色游戏法能给学生较深的印象, 角色的体验者感觉会更深切。例如:上《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表演了两个历史场景, 一个是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面对列强时据理力争的情景, 一个是“五四”这天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的情景, 经过精心的准备, 学生的表演情感真挚而感人。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 但青年学生在追求民族独立的意志愿望方面是一致的。角色扮演消除了学生对历史的陌生、距离感, 使学生把自己的内心体验融入特定的时代背景, 有利于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 引发学生主动自觉的认知活动。

把握写作心理 提高写作能力 篇11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写作亦然。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下的学生的不同的写作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中学生写作活动的心理及作文现状

作文即写话。由简单写话到学会构思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初中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一)模仿改动期。初一的学生作文多属此类。初一学生喜欢模仿而尤其注重形式上的模仿,表现在作文时,他们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简单、单调的儿童语言和思维方式,追求更成熟更完善的表现形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选择材料、概括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往往是根据文题选找与其相适应的文章,用范文的“谱”填上自己的“词”。例如:在一次命题“珍贵的……”的作文中,初一两个班的110人中有96名同学仿写了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范文。取材构思、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但这一时期的模仿和小学的机械抄录不同,不再或很少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直接写话期。将口语直接转为文字,形成书面的口语。初二学生作文多半属于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原原本本地叙述事物,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叙。例如:描写人物就只会直接描写,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群众的褒贬、事件的铺垫等方面去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滥形容、语句简略或重复罗嗦。教师给予的评语多半是中心明确而不突出,叙事清楚而不生动。

(三)突破创新期。初二下学期到初三学年是学生作文的突破飞跃期。学生逐步进入第二次模仿期,但这时的模仿脱离了形式上的模仿,而注重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在作文中表现为构思能力加强,更加有意地注意段落的过渡、层次的安排、首尾的照应及各种表现方法的运用。在主题表现上也刻意求新,语汇较初二时更丰富,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露出精彩的一笔。相对的,这一时期的作文语言比较繁杂,语病也较多,特别是逻辑语法毛病尤甚。

总之,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思想、组织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因其年级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写作心理及写作水平,因此作文教学应根据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其写作能力,这里从“命题”、“指导”、“批改”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导”。

(一)命题

命题作文是写作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好的文题往往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作用,所以要重视作文的命题。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好的作文题目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识经验,英国十九世纪教育家约翰·珞克说:“一个人在对任何题目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叫一个聋子去听音乐一样愚蠢。”可见出好作文题目必须考虑使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2.利用和激发积极性。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初一到初三,千篇一律“我最熟悉的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冬天(春天)的早晨”等等老生常谈式的命题状况。丝毫没有新鲜感,不能激发兴趣,岂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作文命题应探求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初一、初二的学生稚气,喜欢敞开思想,具有开放期少年的特点。因此,文题既要注意具体,避免成人化 ,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其想象。例如:写《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就不如《我希望像他那样》更符合儿童心理。写《参观历史博物馆》就不如《啊!我真开了眼界》更能引起兴趣,开启思路,把握中心。写《植树》就不如《让祖国披上绿装》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初三学生已向成熟过渡,具备了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喜欢儿童化的文题,追求写些较深刻的东西来表达思想。文题应避免重复单调,公式化,以免造成写作心理障碍,挫伤写作积极性。这一时期可以多写些哲理性散文,如《镜子》、《荷花与藕》、《孔雀》等等。记叙文的文题要适应学生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构思奇巧的特点,要有新意,例如《班主任笑了》、《在惭愧之余》、《雷锋在我们中间》等等,文题取材范围广,要求明确,使学生学习运用选取典型的材料,从特定角度或一个侧面表现人物、记叙事件的方法。

总之,作文命题应有层次分类型地研究心理特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二)作文指导

前边谈到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往往喜欢模仿,作文内容空洞,主要原因一是无从下笔不善构思,二是材料不充实,无话可谈。对此教者可指导其先作准备谈话然后动笔。拿记叙文的写作来说,初一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精确,容易忽略主要东西,加上遗忘的影响,印象往往模糊,如果只凭自己的感知印象写,势必会空洞,无内容,产生脱漏、含糊,甚至错误。相互口头谈论,可以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感知印象更明确完善,补充感知不清或遗忘的东西,加上教者相机点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会由感性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写出来的东西会比以前丰富正确得多。有一次作文,动笔前只讲了简单的要求,结果80%的学生作文不是材料堆砌,没有重点,就是内容空洞,简单叙述。后来,教者从不同的立意角度抄了谈话题令其讨论,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然后再一次动笔,结果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材料充实,重点突出,描写也较生动了。通过谈论,学生对事物获得了较完整的印象,提高了书面语言的数量和质量,然后动笔写作,绝大部分同学就能心中有材料,落笔有词汇,文章有理解了。

初三学生不喜欢轻易发表看法,而是长于深思,其观察力、思维能力较之初一都加强了,谈论对写作的作用减弱,作文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上。如给学生提供写作材料,使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各取所需,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观察,提示观察角度和学生一起给获得的材料归类,帮助学生找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间的联系。另外,在打开思路时,不可忽视范文的作用,优秀的范文不仅可以给学生构思时以启示,同一文题不同构思的作文还可以激发学生另辟蹊径的创造心理。

(三)作文批改

作文批改的原则既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中的不足和缺陷,又应注意避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至于作文批改的方法,目前还是个探讨的问题。就目前学生的作文现状看,语句欠妥,尚可评议;思路不清,实属大病,务必指出,而构思的毛病不是简短的评语可使学生领悟的,所以单纯地精批、细改则将事倍功半。况且,学生在作文中如果能获得并提高自我修改的能力,那么也就标志着写作能力的提高了,这个目的依靠传统的批改方式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着眼,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

初一、初二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具体,作文结构单一,构思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太多、太复杂,教师可书面批改,然后由学生写出阅后小结。文字语言方面的毛病可用符号标出,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关心学习成果,培养学习责任心,逐步克服学生轻率对待自己作文的不良倾向,提高学生自修能力。

初三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概括,学生思维活跃,构思错误多样,教者可先行归类,按类找出典型作文,课堂共批,集思广益,找出症结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对本次作文通病有了大体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照自己的作文,有哪些相同的不足之处,自己写出修改意见,然后老师提出具体要求,组织继续练习,巩固已有成绩

把握人物心理的四个维度 篇12

维度一:人之常情

人之常情是作者与文本发生共鸣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 共同的情感体验是我们解读人物心理活动的密码。

例如《斑羚飞渡》中的镰刀头羊发现自己必须加入献身队伍时悲怆地 “咩”了一声, 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老斑羚的队伍。在此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为领袖, 应该比其他斑羚表现出更强烈的牺牲精神, 那么, 这里“沉重”和“悲怆”两个词语的使用恰当吗?这个问题将分析的着眼点聚焦于镰刀头羊此刻的心理活动:作为群羊之首, 纵然是执行自己“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决策应义不容辞、率先垂范, 但生命对于任何生命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 因此, 责任不能回避, 即将牺牲的心情也同样悲哀沉痛, 这是人之常情。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世事就是读人情。罗曼·罗兰亦云:“从来就没有人在读书, 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 发现和检查自己。”使读者和作者超越时空阻隔共鸣共振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之常情, 生活中不断丰富的情感体验会提升我们的阅读境界, 关注内心, 设身处地地去体察世事人情, 生活这本书就不会过于深奥。

维度二:依据情境的层次

情境是诱发心理和情感的物质因素, 因此准确地分析人物所处的情境层次, 往往就能较准确较全面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的脉络。

教读《老王》, 对于初中生来说, 从一件貌似平静的生活琐事中体会一个成年人经久的愧怍是不容易的。但是, 如果能引导学生从多个层次细致入微地把握老王的心理活动, 那么学生就会对作者的愧疚感同身受, 体验深刻。在老王这一课我分别设计了这样的四个情景层次来把握人物的心理感受, 效果很好。第一情景:老王病重来访, 作者的表现。第二情境:老王已讲明鸡蛋香油是赠送的, 作者坚持付钱并讲明理由。第三情境:一向关照老王的作者面对病势沉重的老王不让座、不倒茶、不挽留、不护送, 连最起码的礼节都忽略了, 更没有关心和安慰。第四层次情境:回家第二天便去世, 可见此行加速了老王的死亡。紧扣这四个层次我引导学生去感受, 去体验, 去触摸, 这样老王临终复杂的心理活动给细腻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善良人一时的冷漠和麻木酿成了不幸者临终的哀伤和苦痛, 加重了不幸的悲剧色彩, 这是作者愧怍的根本原因。对情境层次的梳理, 对人物心理的充分把握, 使学生超越了年龄和阅历的局限, 便捷地接近了文章的主题。

维度三:人物的性格

人物性格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物的心理情感。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境, 性格不同的人也往往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因此, 准确分析人物性格是全面把握人物心理的重要前提。如《我的叔叔于勒》 是经典教学篇目, 本课教学中在相同的情景下各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呈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 尤其是分析“我”的心理时, 学生依据他纯真善良的性格特点分析他的心理活动:在他眼里, 血浓于水, 他同情穷困潦倒又遭亲人抛弃的叔叔, 渴望还原亲情, 对父母重利轻义的冷酷行径感到不满和困惑, 而无力改变现实又使他忧伤与无奈。

维度四:人物的身份地位

人物的身份地位往往决定着人物情感的倾向、价值的判断和利益的取舍, 身份地位可以使人悖逆常情, 矫曲性格, 对人物内心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 分析人物独有的心理情感, 身份地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依据。

教读《心声》, 我先引导学生分析程老师排斥京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根源之后追问:如果你是京京的同学, 你会伤害京京吗?学生们的回答异彩纷呈, 大都能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人物的感受, 我就顺势明确:是呀, 作为学生, 我们和京京有相同的身份, 与京京有着同样的心理和感受, 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所受到的挫折与伤害。而程老师是一个上进心极强的年轻教师, 在她心目中, 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教学成绩高于孩子成长的需求, 一堂形式上完美的公开课所带来的个人荣誉和学校荣誉更能彰显一个教师的价值, 任何有违这一切的因素都是令她深恶痛疾的。特定的身份决定了特定的心理, 因此, 京京被伤害在所难免。所以, 分析人物心理, 人物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不可不考虑的因素。

上一篇:不平整度下一篇:森林资源: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