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素养为本(精选9篇)
教师发展素养为本 篇1
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教师问题备受关注。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 提髙教师的学科素养, 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过程, 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不断实现的过程。教师工作是一项终生学习的工作, 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出渐进性、连续性、长期性等特征。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扰
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日益重视的一个问题。于是各种教研培训、网络学习、课题研究、专业技能竞赛、课堂模式变革等铺天盖地涌向教师群体, 教师们除教学外还面临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分数和升学率的严格指标, 加上各种各样的考核机制和繁重的课业负担, 他们常常感到疲惫不堪, 职业倦怠情绪逐渐蔓延, 从而丧失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对于各种专业培训计划抱着应付式的态度走过场, 效果可想而知。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劳动者个体在从业过程中, 感觉从工作中获得的价值感、成功感等心理需求与劳动付出相比不匹配, 从而对自身职业长期产生情绪倦怠、质疑、成就感下降等消极体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热情降低, 对学生失去责任感, 对自我失去效能感。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当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比较低, 教师付出得不到应有的报偿, 社会对学校的过高期望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学生的不合作行为令教师在课堂上屡次产生挫败感, 教师的付出不仅没有回报, 反而常常感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前路渺茫, 了无生趣, 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如果教师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就感、认同感和满足感, 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就会逐渐被消磨, 进而出现厌教、弃教现象。此外, 学校管理缺乏民主精神和文化内核, 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校发展缺乏认同感和向心力, 从而对工作产生冷漠和消极的态度, 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当今社会是个高度竞争的社会, 如果在高效率、高节奏的紧张工作中职业倦怠情绪始终困扰着自己, 长期缺乏幸福感, 又不能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或者获得外界的心理支持, 长期浸淫在恶性循环的消极情绪体验中, 最容易发展为与职业相关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以及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作为客观存在的外在因素, 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获得根本性改变的。作为教师个人而言, 可以从自身角度入手为缓解职业倦怠做出一些努力。
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
教师是自然人, 但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除物质上的最基本的需求之外, 教师职业还需要自我的实现, 受到别人尊重的一些社会性的高级需求, 也就是教师个人职业成就感的实现。有些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做了界定。刘次林认为“对于信服教育的教师来说, 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 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不是陌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王彤认为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我需要, 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能产生愉悦感的一种状态。曾抗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是能够自由发挥潜能、满足自我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实现理想和自身价值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积极主观体验。
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问题大多是在教室里直接面对面的解决。师生间不断相互良性作用, 会让教师们受到其激励, 提高其对教学的胜任力, 有助于教师体验教学成功感, 保持愉悦的心情,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感受专业幸福。因此, 教师的职业幸福来自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教育事业中,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心理快乐和专业发展的教师才是幸福的。
三、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 多元化的集体备课
1.常规集体备课的落实。多元化的集体备课形式对教师学科素养专业化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应保障集体交流的时间, 让集体备课常规化、制度化。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要对备课的内容有充分的思考和酝酿, 备课组成员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 可以适当进行教材整合, 对内容进行个性化思考, 相互交流。主讲教师搜集各种资料, 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提供初步的教学方案在备课组内讨论, 建立合作共同体, 发挥教师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教师课程资源和校本教研开发能力的提高。个性化的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促进教师提高学科素养积极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根据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个人优势, 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学科素养。备课组内能力互补, 如网络操作熟练的教师负责网络资源开发, 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审批集体备课最终方案和落实教学效果, 研究能力较强的负责引领研究课题的开发等, 激发教师的个人钻研精神和个体创新意识。
课例研究和同课异构是研究型教师集体备课, 是提高教师校本教研开发能力和群体积极性的有效补充形式。通过课堂效果的对比, 探索高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教师凸显个人风格和特色, 并通过互相观摩得到启发, 给老师提供自我发展学科素养的平台。
(二) 名师的培养
1.制定教师学科素养发展规划。为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有必要实现师资队伍再优化。根据师资配备的结构和比例, 培养一批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 利用各种培养方式和教学科研力量配备一批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如名师工程、区域学科骨干、校本教研骨干等, 营造教学科研氛围, 凸显这部分教师的学科带头引领作用和工作情感态度的辐射作用。
2.培养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以研促教是中小学教师提高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 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切入点在于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学校需要搭建研究平台, 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 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查, 主动承担研究任务, 掌握科研知识和方法, 提高科研能力。要提高教师往研究型教师转变的专业素养渴求和积极性, 必须培育教师职业情感, 一要构建合理的平台, 及时合理激励以保证教师持久的科研积极性。提高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学术声望, 让他们的科研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 从而使其社会价值得到承认。二要设法创造条件来鼓励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以此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促进其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进而发挥其在教师团队的辐射影响力。
(三) 倡导自主、合作的课堂改革
1.提高教学对象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品质和教师教学能力是相互作用的,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能促进教师提高学科专业素养的积极性。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创新, 善于思考, 敢于质疑, 乐于探索的教学模式。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我们试行“三案六步”的课堂改革模式, 三案指老师教案、教学反思和学生思案, 课堂教学六步是指某一知识体系能力形成的全过程, 包括目标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归纳总结—拓展提升。在完成一个知识内容过程中, 必须包括上述六步的教学过程, 通过课堂六步和学生思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激励其课后对学习效果的思考, 践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反过来提高教师教学探索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积极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习惯和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改善, 对教师教学体系构想提出新的要求。教师终身学习研究成为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整体性取向, 为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平台条件。此时, 学校可以组织课堂教学竞赛, 让老师展示课改成果, 从而激发教师谋求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促进教师学科素养专业发展与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和谐局面。
(四) 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开发有学术价值的课题研究和教育科研, 优质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 并根据研究成果对学科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达到以研促教, 教学相长的和谐统一。
教学科研价值的准确定位有助于教师建立科研的信心和积极性, 使科研成果真正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存在的疑惑, 提高科研的有效性;同时会给教师很大的科研成功感和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价值, 反过来促进教师开发科研课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 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需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和行动上的大胆尝试, 不断探索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迫切需求。本文试图从学与教的不同角度探索促进教师提高学科专业素养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素养,专业发展,有效途径,教学研究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殷凤.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及实践推进[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 (5) .
[2]赵晓川.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调查分析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6) .
[3]戴丽丽.城市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和西安高中教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4]王远香, 李允.合理情绪疗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15, (1) .
教师发展素养为本 篇2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进入到21世纪,国际上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现象,许多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推进教育改革的催化剂。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化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
近年来,我国逐步关注“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信息素养”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法,反思教学行为,自我监控,自我调适,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2、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让学校教育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使教师的工作学习方式以及知识管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变混沌为条理,变无序为有序,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网络变革了教师们的学习方式,从行动反思开始,借助教育网站探讨、沟通、交流。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教师们开始踏上自我更新和学习的专业发展之路。教师的教育科研与全球化、数字化的交流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得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协作中得到提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⑴ 以校本培训作为切入点,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信息素养。⑵ 撰写教育随笔,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探索教师主动学习、培训之路。⑶ 搭建信息化平台,变革学习方式,强化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内容
⑴ 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⑵ 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⑶ 教师信息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⑷ 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3、主要观点
⑴、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师因此能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信息素养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⑶ 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位教师既可以是信息的需求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能够在互联网上学习讨论、交流信息,发挥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增值网络,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创新之处
⑴ 课题研究信息网络时代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促进者的信息素养及其行为。
⑵ 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反思、培训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三以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信息素养的课题,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方式,旨在通过较为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的研究,构建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的教与学模式,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专业发展为重点,加速信息化建设工程。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行为研究法相结合,结合采用调查法(问卷、访问、调查等)、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具体研究和措施如下: 1.深入调查,收集资料
以个案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座谈等形式获取较为完整的资料。2.组织培训,更新观念
构建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组织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提供学习资料,举行专题理论讲座,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引导相互交流探讨,使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
3.进一步开展实验,引导探索
引导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网络设备、电子备课系统和多媒体教师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开辟课题研究阵地,方便教师了解课题进展情况以及进行教育技术的个人研修;引导研究对象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加强自身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浪潮,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4.定期总结,相互促进
定期组织研究对象,研究新的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文章,开展交流学习、座谈讨论,使研究对象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技术路线
1、以“讲座——培训——实践——考核” 为模式,多种学习方法渗透的培训方式进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2、引进和开发网络应用平台促使教师探讨、沟通、交流,进行行动反思,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以使高教与学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步骤
研究时间从2006年1月—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06.1——2006.7)
1.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题,由教科室组织全校教师采用“头脑风暴式”找出我校发展教育技术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 成立课题组,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科研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关理论。3. 组织调研,分析教师现有的信息技能和对信息技术培训的建议,在这个基础上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方案。4. 课题组负责人积极组织课题研究申报。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06.9-2008,12)1.以教研组和办公室为单位,明确分组和负责情况。2.确定学期研究重点,并组织实施。
3.培训组撰写学期培训计划和教案,并组织培训。5. 教研组把教师培训和研究课纳入学期计划,并组织实施。第三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09.1-2009.12)。
完善各种资料,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结题报告,迎接有关专家的验收。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确定后续研究方案。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省级课题《智慧型教师的研究》已结题 市级课题《利用多媒体辅助应用题教学》已结题 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结题 参考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组
冷国华
《教师信息素养评估的定量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高 丽 《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宫淑红、桑新民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施勤,年龄40岁,本科学历,现任学校校长,长期担任数学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和教育管理经验,在长期的教学与管理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2005年3月又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为期一个多月的校长培训班,系统的学习了课题的研究和教师的培训。
课题组其它成员学历均在专科以上,其中 位是小学高级教师, 位是现任教研组长,位是现任教育行政干部,都是教学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质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积累了相当的教育科研成果,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政策法规有较全面的了解,一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2003年又被评为镇江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是镇江市京口区信息技术硬件设备配备最先进,最齐全的学校之一,校园网功能完备,教师人机比接近2:1,正积极筹备每位专职教师都配置笔记本电脑,有胜任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四位。
学校图书馆有3万册藏书,其中有几百册是有关基础教育理论和现行课程改革的书籍,有上百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方面的书籍。另外,电子阅览室能提供五万多册的电子阅读文本,相当另一个大型的图书馆。
学科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篇3
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多可以关注的视角,可我却想提醒大家关注一个看似平常的话题,即教师的学科素养。小学教师必须对任教学科的学科素养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对学科本身的认识深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品质和内涵。当前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注,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法知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关注也在不断强化, 但是对教师学科素养的关注却明显不足。 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小学的教学内容本身比较简单,目前小学教师的学科素养胜任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应该不是问题。一直身处教学一线,我真切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学科素养的欠缺。小学教师不能仅仅知道小学课本里的那么一点知识,学科素养不够,直接导致小学教学呈现出一种浅表化的迹象。小学教师应该了解课本里这些知识背后的“源”与“流”,这样教师才能在更高处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才可能走向一种 “简约而不简单”“生动且深刻”的境界。 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谈一谈学科素养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鲁迅先生曾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 “应该怎样写 ”。 类似地 ,一些名师的经典课例也正向大家说明着“应该怎样做好老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有一节经典课例《圆的认识》,曾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在欣赏完华老师的完美教学之后, 我感叹于华老师的精妙设计,同时我也试着追问:他是怎么想到的? 我为什么没有想到? 华老师的优秀是全方位的,但华老师深厚的数学学科素养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因之一。 难怪华老师有底气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数学!
华老师课始设置了一个寻找宝物的游戏情境: 宝物在距离脚3米远的地方,让学生在平面上描出宝物可能的位置, 平面上距离脚3米远的这无数个点就构成了一个圆。 后来,华老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宝物一定在草地上吗? 有没有可能在头顶的大树上? 有没有可能埋在地底下? ……宝物可能的位置就拓展到以小朋友的脚所在的位置为球心,3米为半径的球面上。倘若没有对圆的本质的深刻认识, 华老师是设计不出这样的教学的。华老师对圆的概念的理解绝不仅仅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看到的那个描述性的概念“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而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所谓球,其实也就是 “空间中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揭示圆的特征,华老师主要是借古人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也”帮助学生深化认识。 教学画圆的技能时, 华老师则围绕古人的那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中心展开。 课末,华老师展示圆在生活中的应用:篮球场中间的圆形发球区、 马路上的窨井盖、汽车的轮子等,这些都是利用了圆的本质特性,最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美景更是对课堂意境的一种升华。这些都源自华老师对数学文化的准确把握与合理应用。
倘若数学教师都能够像华老师一样真切地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深度关注数学文化,那么大家的数学教学品质也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的数学教育也一定能够留给学生们更美好的“数学记忆”。长期坚持下去,华老师能够想到的,我们也可能会想到!
二
谈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首先就是要洞悉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教学才可能走向“生动且深刻”的境界。同一教学内容,教师理解到什么层次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其教学能够到达什么样的境界。 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倘若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出现偏差, 那是其他一切努力都无法补偿的。
以《认识方程》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几道方程,然后老师选了一些典型的(有对的,也有不对的)展示在黑板上。 老师发现学生没有写到带不等号的式子,于是老师自己也写了两道(含有不等号的)。 这样黑板上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所谓 “方程 ”。 这时 ,老师带着学生讨论 、辨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含有未知数”“等式” 这两个方程的关键形式特征。 应该说,上述教学过程是一种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自然生长,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似乎并没有关注到方程的数学本质。教材对方程给出的描述性定义是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但这不是方程的本质。方程的本质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等量关系。
怎样才能教在方程这个概念的本质上?我们再看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老师先问学生,你们今年几岁? 学生说,11岁或12岁。 这时老师选定一个特定的学生,小明今年12岁。 老师指出: 小明的岁数告诉我们了,这就是一个“已知量”。你们知道老师今年多大吗? 学生说,不知道。 老师指出:老师的年龄不知道,这就是一个 “未知量 ”。 你们能猜到老师多大吗 ? 我给你们几个提示,看你们能不能猜到老师的年龄。 老师说,我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大于35(或者小于35)。 学生说,不行,这样只能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 老师说,我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等于35岁。学生说,您47岁。 老师问,为什么现在就能知道老师的准确年龄了呢?学生说,知道“您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等于35”就可以推算出您的年龄了。 老师说,像这样的关系就是“等量关系”……这段看似波澜不惊的谈话,恰恰指向了方程的本质“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等量关系”, 对 “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的揭示简约、无痕、深刻。
只有将概念的数学本质理解透彻了,我们才可能真正上出有数学味的课,我们的数学教学才可能真正教在数学的本质上而不仅仅是在数学的浅表,甚至是外围做文章。 评价一节数学课,首先就是看它是否教在数学的本质上。 当然,因为我们是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格外注意用 “生动的形式”来诠释数学学科“深刻的内涵”, 而不能简单地、“深入深出”地呈现数学本质,这样所谓的“深刻”就容易走向教学的对立面,从而让数学教学变得“面目可憎”,不具儿童特质。 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努力学会“用‘有意思’来表达‘有意义’”。
三
关注数学学科素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了解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数学逸事等。 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有三种形态: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原始形态是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历史价值。学术形态是指数学家在发表论文时采用的形态:形式化、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它呈现出简洁、冰冷的形式美,把原始的火热思考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教育形态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启发学生高效率地进行火热的思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数学知识体系。先生的这段论述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了解在教学中的意义,只有教师对数学的原始形态、学术形态都有了较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数学的教育形态才可能走向真正的深刻。
最近, 我设计并执教了一节研究课 《用数对确定位置》。 刚开始,我觉得告诉学生关于“列与行”的数学规则,然后让学生类比着去完成一些练习, 这节课的教学似乎挺简单。后来,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了人类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大致历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尝试着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史上那些‘关键的步子’”,整节课的主体部分就以“在教室内确定自己好朋友的位置”为素材,带领学生经历 “不能确定位置 ”“能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能准确确定位置但是表达方式很繁杂, 交流不便利”“作出统一的数学规定, 使得交流更便利”“抽象出更为简洁的数学化表达” 的完整过程。 经历这样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用数对确 定位置 ”其 “规定性 ”背后的 “合理性 ”。
教学这一内容时,不少教师都会用到“笛卡尔和蜘蛛网的故事”这一素材,但常常仅当作一段趣闻介绍而已。我认为对这段素材应当努力挖掘其中的“教育基因”而不能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点缀。在学生研究了用数对表示类似教室内的学生座位这样规范整齐的行列排列之后,我又出示了室外看似杂乱无章的几个景点请学生用数对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这时学生遭遇了困难,我就问他们:现在你们觉得难在哪里? 学生说,因为它们的排列杂乱无序。 我就揭示:数学发展史上确实遭遇过大家说的这种 “ 麻烦 ”, 然后再出示 “ 笛卡尔和蜘蛛网的故事”, 说明笛卡尔受此蜘蛛结网的启发想到在这些杂乱的景点上也布上一张“网”,这样就能确定这些景点的位置了。如果在网格的外面还有景点,只要将这张网铺得再大些就行了, 如果景点之间还有小的景点, 则需要将这张网铺得再密一些。 最后得出 结论 :只要将这 张 “网 ”铺得尽可能“大”,尽可能“密”,那么平面上的任 何一个景 点都会被 这张网 “一网打尽 ”。 这时 ,这段史料就不仅是一段 “点缀 ”,它就具有 了生长性 和教育性。
弗赖登塔尔说,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 “再创造”。 有了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史的认识和了解,教师才可能更好地带学生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实现可能的“再创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关注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有这样一段史料,更要深度挖掘其中的“教育基因”。 否则,很容易演变成“贴标签”,一旦走入这种形式化的误区,那就得不偿失了。
四
懂数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点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尤其重要,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偏重于形象直观,小学数学教学就必须尽可能贴近儿童的这种思维特质, 努力实现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 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相关的论述有很多,本文不做过多赘述。 我只想强调一点,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直接应用层面,更应该关注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思想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以上文提到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知识为例,直接应用规范的数对表达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多,但是这种数对思 想的应用 却又那样 广泛 ,例如:飞机上用数与字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座位,地球仪上用经纬度确定位置,棋盘上的位置格点等。
现在,教学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大都是初中毕业后考入中等师范学校然后走上教学岗位的,对高中数学知识、 高等数学知识储备得相对不足,导致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缺乏应有的深度。这是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需要慎重面对的一个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科素养的提升。 现在,教师的职后培训不能只关注 “怎么教”的问题,其实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什么”是根本性的问题,它决定了整个教学的品质和价值取向。 小学教师教的是小学,但是小学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不能退化成小学水准。教学和其他事情道理都是相通的,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对知识理解得真正“深入”才能使数学教学产生真正的“浅出”。数学教师拥有了专业的学科视野,数学教学的境界和品质才可能有大的提升。
浅谈高校教师师德素养与专业发展 篇4
~教务处伙国堂
翻阅历史卷章,那一页页的篇章无不诉说着高尚的师德素养皆是行业、专业发展的灯塔,高尚的师德素养正是行业、专业发展的奠基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者,人格魅力之彰显,素养乃行业发展源泉。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同时也是一部行为引导的经典教学著作。例如:孔子曰:言必行,行必果,释意:师者言行举止皆为学生学习之楷模,坚定不移的做好每一件事必然有收获。观:现代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对升学率的追逐,使得很大一部分80后90后00后对于传统文化学习抛诸脑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弃之,行之则深感可耻,这是教育的舍本逐末。
国家不断出台各种关于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文件,无不的证明了国民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乃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源于生活,践行生活;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部分人民群众腰包鼓起,而忘却了自我本性,充斥着铜臭味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无不对学生的思想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却正如虎都所说:该救的不是身体而是思想,没有国家感、社会感、集体感、家庭感的个体,无异于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了无生趣。
职业教育的迅速崛起,师资队伍的欠缺,导致部分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角色的瞬间转换,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师德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尚未经历社会的洗涤,行业的锻造,纯理论的教学方式稍显得苍白无力,此时师德,人格魅力的彰显则显得更为有利,践行‘师者,言必行,行必果’,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专业,找到学习的乐趣,找准学习的兴趣,行出有效的良果。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欣赏这门专业课,若授课老师仅仅只是口若悬河,而不显真才实学,学生则不能深彻感知各物体造型之原理,不得术之要领。然以实训示范之加以指导,在线条色泽的变化之间共同感受艺术造型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共同参与,践行‘行必果’,讨论艺术欣赏在生活中的体现,在学前教育中的展现,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开发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必然有所收获。
高校英语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 篇5
一、教师评价素养和英语教师评价素养
美国学者斯蒂金斯( Stiggins,R. J. ) 于1991年提出了“评价素养”这一概念。他认为,评价素养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与评价行为活动中养成或修成的素质。对于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来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学时间用在与评价相关的活动上[2]。国外有研究指出,教师评价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方面: 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的使用、评价的规划与开发、评价的解释、评价结果的描述、评价的评估与改进、反馈和评分、评价伦理[3]。
教师评价素养的研究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只是大部分研究关注教师评价素养的综述或者教师一般的评价素养方面,针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师的评价素养研究较少。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或者教学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学科教师在所需要的评价素养上有共同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除了斯蒂金斯等所界定的评价素养之外,还需要具有外语学科特点的评价素养[4]。因巴尔 - 劳瑞( Inbar - Lou rie,O. ) 在借鉴布林德利( Brindley,G. ) 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三维度的外语教师评价素养框架,即LAL( Lan guage Assessment Literacy) ,包括评价目的( 为何评) 、所评价的品质( 评什么) 、评价方法( 如何评)[5]。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英语教师的评价素养可以指英语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结合英语教学学科特点和知识,利用掌握的评价知识,正确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外语水平,并能善于利用评价的结果,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的能力。它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英语评价理论和伦理能力、英语评价设计和实施能力、英语评价结果描述和分析能力以及英语评价反馈和反思能力。
二、高校英语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
有些研究者分析了教师评价素养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一些障碍。王少非( 2007) 在分析教师评价素养缺失的原因时提到两个原因: 一是评价素养未成为教师入职的必要条件; 二是评价未能成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6]。总的来说,影响高校英语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英语教学评价环境的外部影响因素; 二是来自英语教师自身评价素养发展水平内部影响因素。
( 一) 高校英语教学评价环境的外部影响因素
1. 教育制度不完善,高校英语教师评价培训先天不足。评价素养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话题,并未成为教师专业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评价素养不被重视。我国高校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时,主要注重其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教育方面知识的补充,最终导致高校英语教师在职前的高等教育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匮乏从而缺乏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评价素养并不是我国高校教师入门的必备条件。英语教师在职期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很少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有关评价理论或者技能的培训,以至于教师缺乏对评价理论的了解。
2. 教育管理部门对大学英语评价标准缺乏统一要求。教育部( 2007) 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简称“要求”) 规定,高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要打破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查方式,可以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突出形成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目标和情况确定了不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虽然各大纲都规定对学生的考核采取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形成性评价各学校没有定性的要求, 以及采用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很少以正式的形式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记录。大纲期望和要求多样化评价方式还是最终以单一考试形式结束。
3. 大学英语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特殊性。一是高校英语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根据“要求”规定,高校的英语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教学内容包含培养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书面表达和翻译等多方面的能力。目标的多层次性,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具备较高的评价素养来判断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教师具备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学习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二是教学对象复杂。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面对的对象 是完成高中学业的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学生。英语虽然是必修课程,但是已经失去了高中时的位置,因此,他们对待英语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们学习英语在很大程度上除了兴趣,就是为了拿学分。同时,这个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也已经发展成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尤其是有的学校对大学英语教学实施“分级教学”,虽然一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一条线上,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加大了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面对这种教学现状,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们具体的英语学习目标和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 二) 英语教师自身评价素养水平的内部影响因素
1. 高校英语教师的评价知识和技能不足。有资料显示,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并没有做好评价方面的准备。教师在教学前都会制订一份教学计划,但很少有人会专门对“教学评价”的部分进行单独的设计,这是因为评价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评价知识,然而由于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就缺乏评价方面的设计。
2. 英语教师评价意识欠缺,评价态度不端正。评价贯穿课堂教学和学业教学的整个过程,但不是每个教师都明确自己何时使用了评价,对学生做了什么样的评价以及有没有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由于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都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课程紧张等原因,教师一般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课堂提问,学生的回答的反馈评价都比较笼统,评价建议针对性不强或者干脆不进行评价。这普遍反映出当前教师的评价意识, 即通过评价、应用评价来改进教学的意识的欠缺。
3. 英语教师自身评价素养的认知能力不高。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的思维过程决定着教学过程的计划和实施。在实施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反思与观察能力,能运用评价结果检验自己的评价方案、反思评价与教学的成效,提升评价质量。然而,由于缺少外部因素的激励手段,教师对评价素养提升的整体认知度不高,很难产生自主提升评价素养的内生动力。
三、高校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构成
( 一) 英语教学评价理论和伦理能力
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当具备评价的理论知识,包括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方法的种类、评价结果的呈现等。这类知识可以从专业的评价领域中获取,但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评价知识来自教学实践。其次,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评价的伦理能力,包括端正的评价态度、克服评价误用与偏见。端正的评价态度即是指教师对评价应该持有正确的看法以及由此做出行动选择的一种正确的心理倾向。王帅( 2013) 指出,评价偏见是指教师基于不当信息、错误态度而对学生产生的有悖于其真实状况的价值认定或行为倾向,它既是教师对学生的某种不公正看法,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某种否定性情感,还往往包含教师的负性行为倾向[7]。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由于英语教师面对的群体结构复杂,尤其是有的教师对待理科生和文科生或者艺体生不同的看法; 对待表现好的学生和表现不好的学生的定式思维,难免在教学中产生评价偏见。对学生的不公平评价是不合乎评价伦理的,克服评价偏见是教师评价素养中基本的伦理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尽量避免个人主观因素,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8]。
( 二) 英语评价设计和实施能力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合理实施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评价设计和评价实施的能力。教师应能依据所要评价的学生学业目标和教学目标,按不同层次设计相应的评价方案,开发促进学生学习的连续性评价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评价技能、平衡所选择与开发的评价方法、合理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来开展有效评价活动,是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评价实施能力。利用评价技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学生中开展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同时还能帮助教师选择适合教学决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 三) 英语评价结果描述和分析能力
英语教师应高具备描述、解释、管理、报告、交流与运用教学评价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描述,能够利用结果来分析整个班级乃至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业成就状况,从而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应能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评价结果,如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档案袋的方式,记录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分析学生完成形成性评价具体标准的情况等。评价结果的评语应采用描述性的语言,避免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
( 四) 英语评价反馈和反思能力
英语教师应能通过评价结果向所教学生进行评价反馈并进行评价反思的能力。教学评价结果的具体反馈,能够为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建设性意见,让学生明确取得的成绩与目标的具体差距以及可改进的空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需要和不足。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改进“上课就讲,下课就走,不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把课堂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在某次课、单元课或者学期末做一个整体的评价总结,然后听取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课堂教学评价计划,课后进行评价总结。教师运用评价来诊断学生学习效果,并能合理地利用评价信息进行教学改进与决策,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评价素养。英语教师应能运用评价结果检视自己的评价方案、评价实施和评价反馈来进行评价反思,规划和改进英语课堂教学和测试的评价事务,从而提升评价质量。
四、高校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发展战略
( 一) 构建发展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评价文化氛围
高校英语评价要变革传统的测试文化,营造合理的评价文化,才有可能使教师发展自己的评价素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确立“促进学习的评价”这一评价理念,突出形成性评价的地位,细化形成性评价的标准,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理念的转变,才会转化成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才有可能培植出评价文化来。新的评价理念的转变需要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甚至整个社会共同来改变并达成共识,需要充分考虑英语学科的特点,让整个群体对新的评价模式有一个全面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在新的评价文化的指导下,英语教师的评价素养才能得到发展。
( 二) 加强对英语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培训
要想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评价素养,需要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高校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 尤其是师范类学生) 时,除了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有关教育理论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评价相关的理论和技能。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教师评价素养列入教师入职的基本条件同时,组织好专业人员对教师评价素养的能力进行考核,从而提高评价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高校主管部门要定期让教师参加有关评价方面的课程或培训来扩充英语教师关于评价理论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符合英语学科特点的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评价技能。同时,还要加强英语教师在学科专业方面的培训,包括英语教育及教学的理论和英语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高校评估督导部门要深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于教师在教学和测试中使用评价的状况及时地给予指导,从而提高英语教师的评价技能。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培养的重点是使得教师能够成为合理地评价他们学生的评价者,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为标准化测试编制试题的测试者,用以发展教师评价素养的培训必须关注教师在课堂评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并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9]。
( 三) 实现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自主发展
教师发展素养为本 篇6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概述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概括为:
1. 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
对于新入职教师一般设置岗前培训, 即担任教师正式上课之前的培训教育。这种新任教师培训模式, 大致有三种情况:老教师传、帮、带方式, 教师集中培训方式, 新教师专业研修方式。教师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全方位深入展开。
2. 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
依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可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培训基地, 在高等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部实施。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学科理论优势, 可使教师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高校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相对封闭, 会导致其专业培训经常会一定程度地脱离真实一线教学实际。
3. 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 “校本”表示“以学校为根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 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 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 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 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 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验对知识综和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 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和创造能力的要求, 校本培训要从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 攻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以此谋求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建设一支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较强的创造能力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二、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实施建议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 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 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 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较少, 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技术好即可, 学校没有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活动;很多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信息技术教师, 学校常采取的办法是让信息技术教师参加通识培训或者其他理科教研组培训活动。但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强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教师即使参加了通识培训, 也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解读不到位,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内容的制定往往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技术内容, 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以学习“技术”为目标的, 培训主要内容是课件制作、网络技术等, 很少涉及到教育理论、学科教学论、教学法等方面的内容。然而,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显然与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有本质区别,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完善和提高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 更急需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针对这些问题,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如下实施建议:
1. 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各个学校在新一轮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中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修成果, 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本身就是很好的研修资源, 无论是成果本身还是创造成果的信息技术教师, 都可以在学校中发挥示范作用。可以以学校网站为主阵地设立信息技术教师论坛, 探讨教育教学规律, 分析教育教学现象, 发表教育心得, 激发创新思维, 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可以开展主题教学研讨和技能培训, 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 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 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实践、分析、反思、总结, 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可以以课题为载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 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 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 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所以, 各学校不但要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活动, 更要重视对研修成果的总结, 经由合适的方式向其他学校进行成果共享和传递, 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引导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走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以扩展教师们的视野, 提高教师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 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
由于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较少, 没有学科带头人, 校本培训难于组织和管理, 学校很难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因此, 在组织形式上, 可以以各个学校为单位,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学校逐步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联谊学校的合作, 充分利用兄弟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 拓宽校本培训的师资渠道, 增加教师培训机会。虽然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会不尽相同, 但学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必然有着很多共性的发展需求, 如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更新、经典教学案例的分享等, 通过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方式, 可以有效地组织各个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可以选择一所固定的学校作为区域培训的基地, 可以在几个学校之间轮流组织开展实施, 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独立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在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各学校的优势, 灵活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3. 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 适度延伸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为中心, 在新课程理念、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不同学校、不同个体的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不尽相同, 校本培训内容应根据需求不同灵活设置。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前沿等多类问题, 涉及到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更是种类繁多。那么, 如何处理好校本培训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呢?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大的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的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等集中培训都必将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在这个改革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实践, 使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 实践到新课程改革中。因此,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该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为中心, 在具体设计培训内容时, 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 包括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专业基础和更新专业基础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
4. 提供培训实施保障。
通过校本培训, 调动和发挥学校和教师层面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无论是学校自身组织培训还是校校联合的形式组织实施校本培训, 只靠学校和教师的自发行为是不够的, 必须有市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支持保障才能保证校本培训的顺利展开。例如, 请专家或者市地教研员等参与培训, 有时需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组织。因此必须有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区域推进、学校支持和教师主动参与, 才能确保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5. 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档案。
校本培训档案可以包括: (1) 成立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及职责。 (2) 各项规章制度。 (3) 培训计划 (培训的专题名称、培训的目的要求、参加培训的对象、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培训的具体时间安排、培训活动的保障措施以及每次培训活动的组织者) 。 (4) 校本培训活动记录 (培训活动的地点、培训活动的日期与持续的时间、培训的主题、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讲人、培训活动参与者的签名记录、培训的主要内容) 。 (5) 校本培训教材 (含录像带、光盘、软件) 及其他文件资料。同时要建立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档案, 包括参加学校集中培训情况记录、自学笔记、听课笔记、上公开课教案、个人课题研究情况等。 (6) 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 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行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 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
三、小结
本文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 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根据现有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校本培训中的一些实施建议。校本培训既是一种模式, 更是一种思路。通过校本培训可以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校本培训, 将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到教学第一线, 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实际教学中, 推进课程改革稳步、快速、有效地前进。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 提供环境支持, 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 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针对新课程改革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置以及课程结构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必须不断探索,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本文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出发, 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需求, 分析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校本培训的实施建议, 以期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以校为本,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莉.现代信息技术在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6) .
[2]李方.浅谈教学技巧的形成基础—教学反思[J].教育研究, 2009, 16 (8) .
[3]武博、宋智勇.浅析教学反思技能[J].新课程研究, 2009, (8) .
[4]于环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协作学习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人学, 2009.
[5]赵可心.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人学, 2008.
[6]蔡笑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7]张伟.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谈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J].吉林教育, 2006, (3) .
聚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短板 篇7
一、基地培训,在学习中研究短板
我以培训为契机,努力补上短板,提升专业素养。例如,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我参加了以实验见长的“物理DIS名师培养基地”的培训。在基地培训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广泛地阅读,坚持阅读和思考,才能够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才能更有思路,才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专家报告、同伴交流、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使我在物理教学领域中拓宽了思路,让我对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入的实践和研究,特别是让我有机会对DIS数字化的实验系统这一现代化实验手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从而积极思考并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也有了不少的体会和成果。
二、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弥补短板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仅仅通过培训是不够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才能把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才能有更大的提高。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更注重实验教学的设计和研究,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特别是在一些研究课中,我尝试通过实验设计来突破一些教学难点。例如,我在执教市级研究课“二力平衡”时,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和新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情境——问题——探究——结论——应用”的设计思路,通过一个小游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研究物体在静止时的二力平衡条件,再过渡到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的二力平衡条件。探究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二力平衡条件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将它设计为在教师指导下分三步进行的学生探究实验,突出本课重点。这节课的难点是对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的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往不太容易用实验来研究,因此在突破这个难点上我做了一个尝试,运用DIS实验系统来研究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尝试同时使用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地感受到物体在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重力的大小是相等的。通过这两个实验,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使我对数字化实验和传统实验的整合研究有了更多的体会和继续研究的兴趣。
三、资源开发,在创新中突破短板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积极开发与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是物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基于学习和实践,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展了“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实验教学”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创设情境性实验,使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系统整合。我们在传统实验的发展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一些较典型的案例,并对不同实验的功能进行了总结归类,形成了规律性认识。
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思索 篇8
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是新形势下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想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适应新的教育要求就必须主动、自觉的强化自身学科专业素养.
一、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现状
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教师本身其实均或多或少的对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有着一定的认识, 但笔者觉得部分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教师培训方面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弊病: 相关培训讲座的培训方式、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教师的参与度, 很多教师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愿意积极参与教育培训, 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所在的市教育局利用暑假借助网络组织全员教师培训, 培训方式多样, 引领教师带动性强, 考核模式新颖, 且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自我提升, 还有多层次的互动, 培训效果很好. 但也有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不够关注, 总是觉得自己只要能将教学任务完成, 学生考试成绩只要不是最差就行了, 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失去自我发展的动力. 或者由于目前的评价机制, 高中化学教师课时较多, 很难挤出时间看看书、写写反思, 大家只顾埋头走路, 不知道抬头看天.
二、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必要性思考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教师要给学生的其实不是一碗水, 而是一汪泉, 给予学生方法永远比给答案好得多.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上课讲的时间不超过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 但其教学效果却总是遥遥领先, 而且学生对这样的教师是充满热爱. 想达到这种境界自然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学科专业素养, 并且懂得不断加强学习和反思, 完善自我, 是典型的学习型的教师. 教师必须克服职业倦怠, 自我顿悟, 将提升自我学科专业素养看作是自己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为创设更加灵动、高效的课堂不断汲取新鲜学科知识和教育理念, 进入“蓦然回首, 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笔者就曾经为某个重要的展示实验多次操作思考直至完美付出近10个小时的时间, 在课堂展示中也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途径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 必须脚踏实地的去努力达成.
1. 主动加强学习研究, 掌握最新教育教学知识
要想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就必须加强碰撞. 阅读能使人智慧, 尽可能的挤出时间, 多阅读思考, 笔者在3年前就给自己制定好目标, 每个月至少阅读3本教育教学书刊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写好读书笔记, 日积月累自己的思考就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交流能提升为阅读效果, 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多和同事交流, 也可以到教育教学网站的论坛和网友们交流, 参与QQ群的教育教学视频讨论活动, 多次的碰撞就一定能产生很多智慧的火花, 也会更好的理解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笔者先后参与了多个由专家引领的沙龙活动, 感触颇深, 也许是素不相识的教育者, 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畅所欲言, 不占用很多的时间, 消耗的资源也很少, 但却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 积极参与备课组活动, 更好的取长补短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方面, 集体备课活动是最佳的平台. 通过同事之间的真诚交流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 深化理解教学要求, 组内成员集思广益的过程更可以使得每一位成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备课, 既有自我发现, 更有集体完善. 目前比较重视的微型课堂在集体备课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模式, 每一位成员选择一周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进行现场教学, 其他同事进行适当补充, 备课组长最终总结制作成导学案和教案范例, 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教学实际适当调整, 这样就能从每一个细节优化课堂教学.
3. 精心反思, 系统完善教学环节
反思是最好的成长途径,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做好反思, 反思的内容不一定要很长, 但一定要具备很好的实效.可以是对教学内容遗漏的补充, 更可以是对教学设计的完善, 知识呈现方式的思考等方面. 如笔者在一次教学后就反思如下: 由于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不充分, 导致很多学生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误读, 应尽量在课堂上给予方法指导, 强化记忆效果的检测. 反思结果及时在下一课付诸实际, 遗漏的内容即使补充好, 该检测的内容马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或者使用默写本检测, 这其实也是做好的过程控制. 一学期结束了, 也应该做好反思, 构建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理想教学模式, 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任何一名有责任心的高中化学教师一定愿意主动提升自我学科专业素养, 不能仅仅将此作为一种任务来应付, 更应该作为自身成长的必要, 不断追求更佳的教师自我, 更好的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篇9
一、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从整体上看, 数学教育是一种数学加教育的双专业职业,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数学素养和教育学素养。
1. 数学素养。
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不能简单地从大学期间学了多少门数学课程来衡量, 要教好中小学数学, 关键要看教者对数学的领悟和理解水平。从国内外数学素养研究的主流中可以看出, 数学素养集中体现在在真实情境中问题解决的能力, 以数学知识与技能为载体, 由数学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维和数学精神等要素构成。数学应用素养是指主体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 是最直观地反映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个体数学素养的其他方面都是通过在现实情境中对数学的应用而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素养表现为主体对数学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数学特有的方法的掌握和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数学的思维素养就是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 从数学的角度理解和把握面临的真实情境并加以整理, 寻找其规律的过程, 这也叫数学化, 也就是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数学精神素养是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从数学的角度求真、质疑、求美和创新的特征。
2. 数学教育与心理素养。
数学教育与心理素养由学校教育学、普通心理学与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等构成。学校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素养不能只看是否学习了这两门课程, 是否能背诵一些概念、原理条文, 重要的是结合学科教育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 形成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教育理念。普通教育学包括教育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教学管理知识、教学评价知识等。普通心理学包括教学监控知识、自我监控知识、教学风格知识、教师品德知识等。数学教育学包括数学课程知识、数学教学知识 (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素养) 、数学教育科研知识等。数学教学心理学包括数学认知的知识、数学学习的元认知知识、数学学习的非认知因素知识、心理发展知识、学习风格知识等。
3. 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环境特别知识素养。
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语言与文学、演讲与辩论、理化生地史、音体美等。数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数学教师需要多才多艺, 以适应教学。教师面临多种机会去分析情境, 分析中学数学范围内的数学知识和要求。把推理的钥匙放进游戏中, 教师与学生的解答相互起作用。联系课堂管理, 联系学生的相互数学交流, 教师及时给予鼓励点评。环境特别知识由数学知识、教学法知识与有关学生认知的知识这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构成不同的教学环境, 教师需要针对特定环境进行教学设计。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具有整体结构性、系统性、动态性、发展性、实践应用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实效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二、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 对数学课程内容的准确驾驭和透彻理解。
(1) 数学知识面和数学观。数学教师要适时扩充数学课程内容涉及到的学科知识, 以适应课程内容更新的要求;要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数学哲学思考完善数学观;体悟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文化;体会数学活动过程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 数学的领悟水平。数学教师要有较强的数学解题能力, 但绝不仅于此, 还要有较高的数学理解水平和数学策略水平, 以及高品质的数学思维水平和优良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 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对初中、高中、大学函数三个层次的教学把握。1673年, 莱布尼茨首先使用函数 (function) 这个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随着曲线上的点变动而变动的量。近百年后的1755年, 欧拉给出了相当于现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函数的定义:如果某变量以如下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 即当后者变化时, 前者本身也发生变化, 则称前一个变量是后一些变量的函数。但f1 (x) =sin2x+cos2x和f2 (x) =1表达的是一个函数还是两个函数呢?又经过了大约一百年, 到了1851年, 黎曼给出了相当于现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使用的函数定义:假定x是一个变量, 如果对于它的每一个值, 都有未知量y的一个唯一值与之对应, 则称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中涉及取值的概念, 容易给出定义域和值域, 容易定义两个函数等价。由函数到对应再到集合, 初中的变量说直观易懂, 高中的对应说抽象概括性强, 提出了函数的三种常用表示, 但并不是所有函数都有三种表示。在大学阶段进一步研究函数时, 又对函数概念作了扩充。数学教师需要为了教育而改造数学, 为了教育而优化数学。
2. 对数学教学的精准设计与高效实施。
(1)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性知识。这里包括相应的知识面、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知识、案例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等。 (2) 数学教育的实践性知识。数学教师的工作就是每天的教学实践, 实践性知识的组成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 (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教学效能感、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 、教师的人际知识 (学习者知识) 、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知识、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等。实践性知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领悟, 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良好结合是数学教学的精准设计与高效实施的基础, 是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3. 对教学实践的积极反思。
教师成长离不开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 这形象地反应出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总之, 数学教师应把握核心教学内容本质, 探索教学内容可能的教育价值以及实现教育价值的途径。例如, 已知a>0, b>0, c>0, 求证姨a2+b2+ab+姨b2+c2+bc>姨a2+c2+ac.这是一道极具教育价值的题。教师选择该题进行教学时, 首先要对该题进行深入研究, 挖掘其可能的教育价值。如, 在巩固相应知识中的作用, 在教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中的作用 (由数构造形、由形想到数) , 在引导和训练学生数学联想能力和一题多解中的作用, 在引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数学探究与结论推广中的作用, 等等。其次要思考实现这些教育价值的途径和方法, 精准设计教学过程。最后要在课堂上进行高效实施, 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一个环节不到位, 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是高效的。
三、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1. 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阻力。
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阻力大部分来自于自我满足, 相当多的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不过如此, 看不到课堂教学效率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头扎进作业堆;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断裂” (口头上说的教学观念与其教学行为不一致, 教学行为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观念下应出现的教学效果大相经庭) 。另一阻力来自于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本人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系统培训。而平常形式上的培训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培训者能给予的与被培训者所想要的之间差距很大, 更加强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本人应付培训的思想态度。
2. 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基本途径。
不应把教师教学的知识考虑为孤立知识的堆积, 教师应主动建构个人发展的框架。学校应为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其能很好的应对数学教学和学习情境, 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素质在实践中形成发展, 提高课堂效率, 做到教学相长。 (1) 理解性学习。教师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缺失理解”或“表面理解”而造成的。如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概念—定理—例题—练习—小结的程序化过程。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就为实现这一模式展开, 不去探索教学内容可能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以及实现教育价值的途径和方法。一位新教师在高中函数概念教学中, 按教材上的例子向学生提出y=2是不是函数的问题, 教学中始终纠结于问题的答案, 而没有弄清这一问题的教学意图和价值。教师应多读书, 可以读大数学家的书、大教育家的书、大数学教育家的文献, 从而开阔眼界, 自主学习建构起合理的认知结构。数学学习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会解题, 又要学习教学过程知识, 会挖掘数学内容的教学价值;可自主学习, 弄懂几门选修系列要求学习的科目, 并能讲授;自主精心做出一批有特色的教学设计;整体掌握高、初、小的数学课程体系;掌握高、中考的趋势, 能进行试题分析, 提高对题目的判断力, 思考并解决一些问题;写作与发表相关论文。教育学习既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更新教育思想理念, 又要学习教学实践知识, 实现数学内容的教学价值,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有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向与路线”, 创设了学校班级位置的情境, 在反复强调“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后问学生:“我们班的北边在哪?”学生手指天花板齐声回答“在上面”。集合是高中数学的第一个概念, 教学时许多教师把握不准, 事实上, 集合是一种数学语言, 不需要讨论集合的定义本身。集合的概念在本质上需要理解:对于给定的集合A和元素x, 能够清晰地判断x是否属于A;集合是由元素唯一确定的, 即如果A的元素必然属于B, 同时B的元素必然属于A, 那么这两个集合相同。如何理解真包含?如何理解元素不重复 (不强调) ?如何理解元素无顺序 (不强调) ?可通过正反实例加以分析。对数学教育的理解有三级水平:操作性理解 (指个体懂得数学及教育数学的某个事实、技能与概念, 了解某个原理, 懂得某个技能的操作步骤) ;概念性理解 (指个体对数学及教育数学的本质与规律及相关联的事物的深刻认识, 能够在纵横联系中认识数学及教育数学) ;创新性理解 (指个体在对双专业概念性理解的基础上, 能够对数学及教育数学提出深刻性、独创性的见解) 。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的理解应努力达到创新性理解水平。 (2) 学会沟通, 主动寻求多方面的专业帮助。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离不开专家的专业引领和同行帮助。专家的指点容易使人茅塞顿开, 明了前行的方向, 同行之间借助于日常教学的观摩、切磋、交流, 这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最方便快捷的通道。 (3) 经历即学习。教师的日常工作岗位是课堂, 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模式是最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式。教师应注重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习, 精心地设计好每一堂课 (不只照搬现成的教案) , 力争高效实施好每一堂课 (不只模仿他人的教学风格) , 并及时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反思包括有三点: (1) 技术合理性水平; (2) 实用行动水平; (3) 批判反思水平。教师应做好全方位的反思, 提升自己的反思水平。 (4)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师培训。“五年一循环”的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无疑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契机, 教师应好好把握这一机遇。教师培训可采用针对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培训方式。在数学优秀教师的培养计划中, 对其中的数学专题要作深入的分析, 把数学专题与其中教学法的、教育的、制度上的维度相互联系起来, 要注意数学上和教学上维度的整合。数学的维度包括:有关概念的意义, 关键的算理与算法, 它们在课程中的地位, 它们与其他概念、年级与学科的关系等;教学的维度包括:有关对教学的预先设定与估计,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的理解、错误与疑难, 对问题与活动的选择等。教师培训应为教师提供一次从理念知识到方法实践的全方位提升的机会。 (5) 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研究的方式有专题研究、专项研究、论文写作等。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 探究、发现数学教学的规律, 摸索总结教学经验, 优化教学途径, 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摘要: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数学素养和教育与心理素养, 其职业要求对数学课程内容要准确驾驭和透彻理解, 对数学教学要精准设计与高效实施, 对教学实践要积极反思。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理解性学习、与同伴沟通、主动寻求多方面的专业帮助、“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师培训方式、经历教学研究过程等基本途径来发展专业素养。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德明.知识转换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7) .
[2]朱敏兰, 魏恒顺.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探索, 2008,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