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本身(精选12篇)
研究本身 篇1
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经济影响之下, 人们对会计的需求日益增多, 然而, 因为传统的会计面临着一系列的不足之处, 像是其提供的会计报告信息仅仅可以实现一小部分的要求。而针对知识与信息大发展的当前社会, 传统的会计跟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悖。尽管也进行了一些实验与探究, 然而也仅仅是改进与完善系统, 未曾改变其根本的性质。下面, 对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
1.非专业工作者常常较难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
在计算机操作技术越来越简单的当下, 会计信息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复杂。为了对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当中越来越复杂的经济事项进行体现, 一是使表内外项目持续地扩充, 进而客观上导致会计信息的愈加难以理解;二是越来越扩大了经济概念与会计概念的差异性, 这导致非会计人员难以理解会计信息。
2.会计信息的“水分”往往存在
因为不确定的会计经济现象与分期假设, 会计计量要做的事项有判断、分配、汇总、评估、分类等, 以及相同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因此, 除一少部分情况之外, 一系列的会计计量是立足于制度、准则、从业者的判断、经验而获得的大概值。除此之外, 因为不尽完善的会计制度与准则, 会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有限, 会计信息处理中受到稳健思想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影响, 会计信息有着随意性的特点。毋庸置疑, 如此的会计信息会降低决策的准确性。
3.会计信息属于历史信息
会计信息是对已经出现的经济事项与业务进行体现, 然而决策跟企业以后的发展有关。虽然以后属于过去的拓展, 但是经济活动的未知性普遍存在。因此, 历史信息很少影响到决策, 以及创建于历史成本原则前提下的现代会计从某种意义上使历史信息的预测价值降低。
4.会计信息属于货币信息
会计信息的表述与计量是借助货币单位, 而方针说明、业务摘要等非定量信息以及销量、产量、职工人数等非财务信息通畅不涵盖于会计信息当中。然而针对企业的经济决策而言, 这一些非定量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价值非常大。其次, 因为当前的会计模式的计量单位是名义货币, 如此在较大物价变动的时候, 会导致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地体现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现状, 从而导致应用信息者错误的决策。
5.会计信息仅仅概括性地体现主体经济事项
如此导致三种局限性的派生:一是会计信息跟个别主体相关, 虽然此主体会涵盖两个或者是至少两个的联营主体, 然而不涵盖一系列的产业部门, 一般的决策不但要求单个主体的会计信息, 而且也要求其他一些主体的会计信息。二是会计信息仅仅对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体现, 不涵盖对经济决策非常关键的技术、法律、政治等非经济活动。三是会计信息是概括性地体现主体经济活动, 换言之, 会计信息都是综合性的。虽然这导致它有着清晰简单的优势, 但是会对一些经济交易或者是业务的特殊性进行掩盖。可是针对一部分的经济决策而言, 个别业务的会计信息的价值要高于综合性的经济信息。
二、克服会计信息本身局限性的对策
1.注重分析会计理论, 健全会计假设及会计原则, 修正、规范原有的会计要素概念
重新定位稳健原则, 像是针对资产负债表的要素, 增设“递延贷项”与“递延借项”, 即“负债+递延贷项+所有者权益=资产+递延借项”。改公式“利润=收入-费用”为“净利润=收入费用 (利润-损失) ”, 并且,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对会计计量和会计确认理论进行发展, 例如增加通货膨胀的会计计量模式。
2.对固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改进, 重视会计信息的充分性、公允性和真实性
(1) 在存货计价上, 固有的会计制度要求存货的体现根据实际成本, 这导致一部分账面价值存货高于实际价值的企业, 能够对虚增的存货价值信息合法化的予以提供。基于此应借鉴国际惯例, 实施“成本法”体现或者是通过“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在它的成本高于市价的情况下, 需要将它的市价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进行说明。 (2) 在固定资产核算上, 如果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的背离超出了相应的幅度, 就需要根据我国提出的生产资料物价变动指数对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进行调整, 且将历史成本揭示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当中。 (3) 对于在建工程的核算, 需要清楚办理固定资产竣工决算时间, 针对已经交付应用的固定资产, 一般是竣工决算务必在一年之内办理;针对交付使用超出一年依旧没有进行竣工决算办理的项目, 需要在当期损益中计入这个项目的长期借款利息。 (4) 在核算收入上, 防止不适宜的要求造成虚夸的收入。像是在金融企业, 除了至少三年的逾期贷款, 都需要对应收利息进行计算, 并且增记利息收入, 这其中涵盖不少债务人难以支付的欠息, 导致虚假收入的形成。合法的、自然的不真实信息的存在具有客观性, 不少的企业管理当局的违规违法造成不真实信息也具有客观性, 人们需要对企业管理当局责任进行追究, 并高度关注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不利影响, 且进行重新的评价。 (5) 在核算费用上, 应当尽可能避免一部分要求导致少计费用。像是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太低, 跟实际相脱离。以金融企业作为实例来讲, 计提比例为3%的坏账准备跟我国银行存在的实际现状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个应重新加以评估和认定。 (6) 在递延资产的核算上, 需要清楚对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范围、核算内容等做出要求, 进而避免企业将递延资产充当调节利润的工具, 在效益不好的时候少摊, 在效益理想的时候多摊的情况。 (7) 在核算应付福利费上, 其核算的方法能够借助业务招待费进行, 也就是在企业费用中计入企业超出数额与比例的职工福利费支出, 调整所得税的缴纳, 如此不但确保国家的税收, 使会计核算简化, 而且能够对企业真实的财务现状进行揭示。
3.对会计准则与《会计法》的要求进行重新规范, 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体现会计的职能
虽然跟旧《会计法》比较, 新《会计法》更加健全与成熟, 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需要斟酌改善之处。处理会计事务的准绳是会计具体准则, 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 应当限定因为不适当的会计体现造成信息不真实的情况, 尽量地使会计工作人为判断和评估的范围减少, 确保他们的判断与评估遵循一定的章程。具体而言: (1) 在一定的范围与限度之内修正历史成本的原则, 进而跟不同项目实施的异样计价方法相符合。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 历史成本占据主导的社会时代会成为过去, 以后会并存各种计量属性。在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应当通过适宜的方式在表外披露, 通过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应用, 能够使变动的物价所影响会计信息的程度降低, 并将此信息对外披露。 (2) 模糊语言的斟酌与规范应用。在会计准则当中, 很多不确定性的“及时”“很有可能”等措辞存在。而人们的职业视角、异样的性格、金额重要性、团体跟个人关系、上下文内容等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解决的策略是尽量地定量化。针对模糊性, 能够借助数学的方法, 像是模糊评估、模糊预测、模糊控制等。针对不确定性, 评价与体现能够借助数据统计和概率论的相关方法, 从而有效地统一数学分析和经验分析, 最终实现理想的效果。 (3) 尽可能地使处理相似或者是相同业务方法的可选择性与多样性减少, 清楚一系列处理方法的场合, 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能够应用IASB做法, 划分三种准则能够选用的方法:需要取消的处理方法、应备选的方案、基准处理, 且严格地限定允许的替代方法。 (4) 对固有的会计报表体系进行充实与修正。除了提供财务信息和货币信息之外, 还借助表外附注和附表等方式提供有价值的非财务信息, 要么是重新定义会计要素、增加报表容量与改变确认指标。对会计报表进行及时地编制, 及时地向外报送会计报表, 应注重报送中期财务报表, 且对实时报告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三、结语
总之, 会计信息跟决策经济密切相关。倘若缺少了会计信息, 那么就难以进行经济决策。然而, 太过依靠会计信息或者是对会计信息有着非常高的期望, 也常常导致决策经济的失败。因此, 对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地认知, 尤其是明确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 不管是对于应用会计信息的工作者, 还是对于提供会计信息的工作者而言, 都十分关键。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指的是反映的会计信息跟企业的客观实际不相符合, 是对企业实际现状的一种歪曲。当今, 不真实的会计报告信息造成了社会大众与政府部门的一致批评, 它的形成原因不但有主观上的, 而且也有客观上的。以会计信息自身作为视角, 会计信息不真实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为此, 本文阐述了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 以及克服会计信息本身局限性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局限,克服,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宏, 李国平, 林晚发.生态价值评估方法与补偿标准应用情况研究[J].调研世界, 2014, (11) :51-54.
[2]董昕玥, 周赛.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品牌, 2015, (2) 35.
研究本身 篇2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的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的至深的情感。例如,女人和孩子。现代人享受的花样愈来愈多了。但是,我深信人世间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
有钱又有闲当然幸运,倘不能,退而求其次,我宁做有闲的穷人,不做有钱的忙人。我爱闲适胜于爱金钱。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闲适却使我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
有人说:“有钱可以买时间。”这话当然不错。但是,如果大前提是“时间就是金钱”,买得的时间又追加为获取更多金钱的资本,则一生劳碌便永无终时。
所以,应当改变大前提:时间不仅是金钱,更是生命,而生命的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人们不妨赞美清贫,却不可讴歌贫困。人生的种种享受是需要好的心境的,而贫困会剥夺好的心境,足以扼杀生命的大部分乐趣。
金钱的好处便是使人免于贫困。
但是,在提供积极的享受方面,金钱的作用极其有限。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包括创造、沉思、艺术欣赏、爱情、亲情等等,都非金钱所能买到。原因很简单,所有这类享受皆依赖于心灵的能力,而心灵的能力是与钱包的鼓瘪毫不相干的。
金钱,消费,享受,生活质量——当我把这些相关的词排列起来时,我忽然发现它们好像有一种递减关系:金钱与消费的联系最为紧密,与享受的联系要弱一些,与生活质量的联系就更弱。因为至少,享受不限于消费,还包括创造,生活质量不只看享受,还要看承受苦难的勇气。在现代社会里,金钱的力量当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种力量肯定没有大到足以修改我们对生活的基本理解。
生活质量的要素:
一、创造;
二、享受;
三、体验。
只有一次的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许多人宁愿用它来换取那些次宝贵或不甚宝贵的财富,把全部生命耗费在学问、名声、权力或金钱的积聚上。他们临终时当如此悔叹:“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一个人可以凭聪明、勤劳和运气挣许多钱,但如何花掉这些钱却要靠智慧了。
如何花钱比如何挣钱更能见出一个人的品位高下。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一切奢侈品都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
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诫,其第四诫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守为圣日。他甚至下令,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杀勿论。有一个人在星期天捡柴,他便吩咐摩西,让信徒们用石头把这人砸死了。这未免太残忍了。
不过,我们不妨把这看作寓言,其寓意是:闲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
闲暇是生命的自由空间。只是劳作,没有闲暇,人会丧失性灵,忘掉人生之根本。这岂不就是渎神?所以,对于一个人人匆忙赚钱的时代,摩西第四诫是一个必要的警告。
当然,工作同样是神圣的。无所作为的懒汉和没头没脑的工作狂乃是远离神圣的两极。创造之后的休息,如同创世后第七日的上帝那样,这时我们最像一个神。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了。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了。
我的回答是:永远没有空——随时都有空。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锺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光阴似箭,然而只是对于忙人才如此。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这时便会觉得时间以逼人之势驱赶着自己,几乎没有喘息的工夫。
相反,倘若并不觉得有非做不可的事情,心静如止水,光阴也就停住了。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健康是为了活得愉快,而不是为了活得长久。活得愉快在己,活得长久在天。而且,活得长久本身未必是愉快。
夜里睡了一个好觉,早晨起来又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便会有一种格外轻松愉快的心情,好像自己变年轻了,而且会永远年轻下去。
回到消费本身 篇3
以消费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同义语。回到消费本身,也就是回到人本身,相当于经济学的“回到事物本身”。从布阿吉尔贝尔重农学派那种前现代的“消费为本”,到工业社会主流经济学时代那种现代性的“生产为本”,再到信息社会主流经济实践提出的后现代的“以人为本”,人类对财富之本的领悟,经过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互联网的实践,正在推动经济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方向转变。想想看吧,为什么那些以技术和生产为本的企业,把伟大的光纤做成了不值钱的“粉条”,而那些以消费为本的企业,却把短信、游戏之类的小业务,推上了中国富豪榜的大雅之堂?回到消费本身,这是从新经济实践中得出的经济学最本原性的结论。关于新经济,存在着太多的误解,包括美国商务部在内,一说起新经济,只知三件事,第一件是生产率,第二件是生产率,第三件还是生产率。殊不知,新经济本质上只有一个规律,就是“以消费为本”,整个“后现代”也只关心一件事:“以人为本”。从生产的人转向消费的人,这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新经济的结论。
一直以来,我总是关心企业家说什么,而不关心经济学家说什么。因为我发现许多企业家常有一些意外的前沿经济思想,与他们交谈,可以产生巨大的对话乐趣。最近,我又迷上了企业家应光荣先生的消费思想。应光荣先生认为,生产与消费的不对称,根源在于扩大再生产环节的不对称:生产可以产生利润,消费却不能产生利润,所以总的生产与消费不能做到同步;而中国思想以消费为本,能够建立起这个世界上的平衡力量。这种思想十分富有魅力,所以我在此与大家分享。
经济学复归古典
有效需求不足是主流经济学心中永远的痛。尽管主流经济学一直以均衡为追求目标,但却从来没有真正解决生产与需求的均衡问题:生产总是制度性地、体制性地、甚至学理性地超过需求。这说明,西方经济学本身有一定问题。应光荣没有学过经济学,但他一下就抓住了问题所在。他认为这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的理论不能与关于生产的理论取得平衡的结果。这是应光荣的第一个核心观点。他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与未来互联网思想的经济映射,都强调了消费的至上性,可以很好地弥补西方思想上的这个盲区。
我十分赞同这种认识。历史是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过程,所以前现代与后现代价值观中对消费中心地位的强调,可以弥补现代价值观 “生产中心论”的不足。西方经济学是以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学,其根本局限是人类现代性本身的局限。人类现代性对应的是人的本质,表现为理性。工业化中的人,有一种洞穴智障,很少能超越理性的边界思考问题。生产是理性的象征,而经济人理性是生产中心论的根源,但把工业化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观察,我们会发现,人类并非仅有现代性这一种观察世界的尺度。在前现代社会中,人类是以经验为中心生活的,生产与生活不分,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而后现代社会中,人类是以体验为中心生活的,消费就是生产,生产就是消费,同样是以消费为中心的。中间这几百年,人类以理性为中心;消费与生产分离、甚至对立,生产把消费挤到了边缘。只不过我们大家正好生活在工业化的高潮中,所以对大历史观中的人类状态浑然不觉,可谓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
现代性走到极端,社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就要求人们回到工业化之前的古典传统和东方传统中,重新思考工业化的前提和假设。马克思晚年回归东方学和人类学,以及当前经济学日益高涨的回到古典呼声,都显示了同样的要求。应光荣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具有克服生产中心论的基本逻辑。比如,他用“有”和“无”的概念,解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西方的价值,是建立在“有”的基础之上的,认为“无”是没有价值的,生产是“无”中生“有”,而消费将“有”变“无”;但中国传统思想认为,“无”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如果“有”过度了,“无”就要起到平衡的作用。对西方经济学来说,生产过度了,没有好的方法解决,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中国太极中那种关于“无”的概念。
回到古典,看前现代的经济观,也是以消费为中心的。重农学派的先驱者、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就持消费中心论的世界观,他说:“世上不论是君主还是其臣民的一切收入,或者不如说世上的一切财富,只是由消费组成,地上最美味的果实和最珍贵的食物一旦未被消费,则只是粪便而已。”这话听起来虽然有些奇怪,但意思还是明白的。他反对资本积累,认为人们进行资本积累会减少消费。“只有当它是一种收入,而且到了一般平民手中时,才能不断地流通,一旦它变为资本,流通就不可能了。”
“回到消费本身”的后现代意义
如果只是站在前现代的立场上批判工业化这种现代性现象,就成了拉历史倒车。回到古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创新。应光荣更多地是从电子商务的未来学角度来研究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先锋派商业模型,以解决布阿吉尔贝尔解决不了的消费不足问题。他认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只有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电子商务才能达到,互联网可以使个别消费转化为一般消费,通过信息中介的方式实现类似利润那样的价值增值,通过消费资本化方式实现消费者主权,最终实现消费与生产在资本这一级别上的均衡机制。这是应光荣的第二个核心观点。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布阿吉尔贝尔和中国传统的简单再生产消费观,提出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消费平衡思想。
我认为,“回到消费本身”是人类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具体说,就是从现代化运动发展到后现代化运动时所出现的标志性事件。胡塞尔反对黑格尔,提出“回到事物本身”,说的是从现代性的理性回到后现代性的体验。同样,经济学主题从现代性的理性(经济人理性)回到后现代性的体验,也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消费为中心。这是提出的这个话题的深层背景。企业家所提出问题的正当性,往往在于其实践性。有伸张消费者主权的网上运动,就有张扬消费资本化的理论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表达经济思想相当于经济学的行为艺术。
以消费为资本
应光荣的消费理论,同我几年前总结的另一位企业家的消费资本化理论相比,成熟了许多。
首先,在扩大再生产环节分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他超越了前人。西斯蒙第认为消费决定收入,收入决定生产,劳动者工资不断减少产生消费不足。马尔萨斯认为资本家由于要积累资本,不可能把收入全部消费掉,这样就形成了消费不足。凯恩斯则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应光荣的思想与西斯蒙弟、马尔萨斯和凯恩斯都不同,他牢牢抓住一个问题:为什么生产投资可以在扩大再生产中产生利润,而消费只能在简单再生产中循环,而不能在扩大再生产中自我增值?这个问法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细想却在情理之中。其实这正击中了经济学现代性的要害。在主流经济学中,资本有流动性陷阱,为什么在生产资本呈负利润率后,没有一种经济危机以外的机制让消费的“利率”上调?企业家敢这么想,是因为他们不迷信书本,而从自己的商业实践出发来思考问题。
其次,抽象消费概念,是理解消费资本化的关键。国内外厂商在与消费资本化有关的实践方面,如点击率折换成股份、商品打折等方面,之所以深入不下去,从理论上说,是因为没有解决消费价值的标准化问题。应光荣先生从自身商业实践中找到了将具体消费与抽象消费区分开的方法。这相当于从生产方面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区分开,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进行消费与消费之间抛开具体差异的广泛对价。此外,还需要设计出类似货币的、表现消费价值的一般等价中介。我们知道,货币资本的增值首先是建立在抽象劳动价值及其中介基础上的,消费要实现资本化,离开了价值的抽象化和中介化,是不可能的。应光荣先生考虑到了这两个方面,说明他的消费思想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三,消费资本化,要以利息理论和货币价格理论为基础。我注意到,应光荣先生纯粹是从商业实践中摸索出消费资本化的一整套理论体系的,包括消费生息的原理和实践,特别是靠自然思考很难获得的关于消费货币价格的概念。根据这个概念,消费中介的流通速度,可以动态地根据宏观总供求形势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历史上解决需求不足的方法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西斯蒙第不让生产和财富集中,通过保留小生产者消除消费不足;马尔萨斯鼓励只消费不生产的非生产性消费者靠地租以及赋税来维持,从而给社会提供巨大的有效消费;凯恩斯强调投资乘数作用,投资增长意味着把追加的工人吸收到生产中来,用追加的投入来保障有效需求;布阿吉尔贝尔则认为,只要改革不公平不合理的赋税制度,取消对农产品价格和输出的限制,消费不足问题就会立即得到解决。这些方法的共同局限性在于,都只把消费作为简单再生产的力量来加以利用,而坐视消费与生产在扩大再生产领域的不平等。
关于这种消费资本化的详细理论阐释,是一个专门的课题研究任务,这里不再进一步展开。
消费资本化,是中国获得世界认同的核心力量之一
将消费资本化放在更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下观察,可以看到另一层不平常的意义。假设在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中国实现了工业化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可以给世界贡献什么以获得世界的认同呢?现在的主流想法是,靠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使中国成为强国。这个想法不错,符合中华民族的本位利益,必须坚持。但问题在于,在这个已经生产过剩的世界上,以更高的生产效率,耗费更多的资源,生产更大量的产品,在充分显示中国力量的同时,它带来的反制因素也会越来越突出。所以我们还要有和平战略与之平衡。
回顾人类工业化的整个历史,就会发现未来的世界秩序不是生产的线性发展那么简单。今天的全球化是工业化秩序的全球惯性扩展过程,但随着生产过剩像瘟疫一样四处蔓延,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业时代正在过去,以人为本、以消费为本的信息经济时代正在到来。在这个即将到来的美丽新世界中,谁拥有消费力,谁就是和平的稳定力量,谁就是市场的支配力量,谁拥有消费这个不亚于生产资本的“资本”,谁就可以在平衡工业化市场的生产过剩中,发挥更主要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在于平衡。当全球生产过剩、阴阳失衡之时,作为消费平衡力的中国,对世界更富于建设性。对世界经济来说,中国经济的吸引力在于市场,而不在于另一个制造中心。
当前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的消费力量,只是商品的力量,而不是资本的力量。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以消费规则的制订者的角色,确立起一种不同于英国工业革命的经济秩序、一种以消费资本化替代生产资本化的游戏规则,从而发挥让全球市场供求平衡的作用,这个世界对中国的认同一定会比对一个简单的生产竞争者大得多。
商业本身就是公益 篇4
为什么人们对商业有这么大的误解?事实上, “无奸不商”的本来含义是说经商需要技巧和方法。这种技巧和方法是“经商”的技巧和方法, 而不是“作奸”“骗人”的技巧和方法。奸商却把它理解成了后一种意思, 而这种理解却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 以致成为了一种大众理念。哈耶克认为, 必须限制直接的利他本能, 才能让人类生存发展, 这是一个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或许难以让人理解, 但对商业和公益慈善稍加深入对比和分析即可发现, 正是基于表面利己的商业, 我们才能做到最好地服务于他人, 服务于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商业, 才是最大的公益。
服务他人是商业的核心目的
我们谈论的是自由选择的交换, 而非权利干涉的商业。由于行业的竞争, 要让消费者自愿的乐意的从口袋里掏出钱来选择自己, 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其所能满足消费者最迫切的需求, 只有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才能赚到钱, 正所谓“顾客就是上帝”, 也是米塞斯反复强调的“消费者主权”。商业活动归根结底是以服务消费者为核心, 以满足消费者为目的的。
慈善家或公益人诚心实意地要“为人民服务”, 但因为缺少了市场价格这一至关重要的信号, 他们缺乏指引, 不知道怎样做效果才最好。人的需求是无限的, 而能满足需求的手段是有限的。公益或慈善常常面临需要帮助的人太多, 而手上的资源太少的窘境。这种窘境是必然的, 因为没有价格信号, 很难为许多看上去都非常迫切的需求进行排序。需求是市场中发展的, 由于缺乏市场, 被服务者也很难提出自己的要求。一方面, 白白地得到了他人的恩惠, 这在道德上不允许受惠人再提出更多的要求;另一方面, 由于受惠者无所失而有所得, 他很难对自己免费得到的东西进行主观排序, 甚至也不清楚自己更迫切的要求是什么。比如你送他一台笔记本电脑, 他很高兴地接受了, 但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 他更需要的是一部最新发布的某种智能手机。而商业则不同了, 既然是商业, 就必须要盈利, 也必然以消费者为追求, 时时刻刻关注消费者千奇百怪、变化多端的需求, 并据之调整行为, 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因此, 也只有在商业模式下, 消费者才真正最受重视, 真正能得到最恰当的服务, 此时消费者将处于服务的中心地位。
所以我们说商业本身就是公益, 一方面商业服务于他人;另一方面商业时刻关注人们的需求, 进而提供给人们更大的便利, 这种利人的效果相对来说更好。
公益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商业
任何消耗财富的公益事业都需要物质来支撑, 而商业活动又是财富之源。
不得不承认, 大部分的慈善家都是商人。最简单最表面的道理是, 哪怕一个人再大公无私, 再发下普度众生的宏大誓愿, 也得有钱才行。至于有什么天灾人祸, 人们更是点着名要各大企业尽一份“社会责任。”这在几次地震和其他严重自然灾害募捐时便可看出。进一步的追问, 为什么有许多商人愿意尽这样的“社会责任”?
商人中当然也有一心向善, 怜贫济苦的“好人”;也有期望满足直接“利他”的道德本能的需求,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行善也符合成功商人的利益, 因为这是他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对他的要求。别忘了, 商人存在的客观意义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商人可在提供有偿服务时, 附随地提供无偿服务。著名的比如说麦当劳肯德基提供的“公厕”, 解决了多少年来大城市里解决不了的如厕难问题;最近新闻又爆出这些24小时营业的连锁快餐店为流浪者免费提供栖身之地;大型商场也会提供诸如免费充电、免费座椅、免费洗手液、免费卫生纸等, 而这些事如果求助于路上行人, 就会显得十分冒昧。
随着科技的进步, 资源的丰富, 商人越来越多地提供边际成本较低的免费商品, 以取悦消费者和潜在的消费者。比如谷歌公司几乎所有的软件产品都是免费的, 其他的互联网公司也大体以免费为主, 这极大地改善了消费者的整体福利。
成功的商人, 也就是最能让消费者满意的商人, 必然是盈利的商人。那么, 商人就有资源将这种成功的模式推广开来, 以服务于更多的人, 如果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就可以扩展更广, 如湖中的涟漪, 一圈圈地扩大, 直至最远的边界, 这就是哈耶克所谓的扩展秩序。在这一过程中, 商业规模扩大, 成本降低, 创新不断涌现, 消费者的体验得到更大改善。仔细观察那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产品或服务, 莫不如是。
商业比免费公益更使穷人受益
对穷人而言, 因为其所拥有的资源很少, 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是最大的问题。因此, 穷人更需要的是有效率的商业, 而不是低效的慈善, 这样, 才不会陷入“扶贫扶贫, 越扶越贫”的恶性循环。传统的慈善机构直接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 有统筹地发放到需要救助的人群。
如果是免费得到的东西, 即付出的成本为零, 对它的任何使用其收益都为正, 穷人就难以确保最有效率地使用这种稀缺资源。比如, 给穷人每人免费发放一万元现金, 与他自己挣得的一万元, 在消费时的计算方式显然不同。显然, 互惠的商业能解决这一问题。交换的价格是高是低没有关系, 最重要的是保证双方受益。对商家, 收益高于成本;对穷人消费者, 收益也高于成本。商人会尽全力满足穷人的最迫切需求 (比如尽量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 , 穷人则能确保买来的东西将以最有价值的方式使用 (否则他就不会买) , 从而真实地改善他的生活状态。
商业不仅能帮助穷人以最有效的方式消费, 更能提供工作岗位, 提高穷人的收入。比如, 针对困难群众而开展的各种技术培训, 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比直接给他资助一笔费用来得更加实在, 让他们自己学到技术后努力奋斗, 彻底脱掉贫困的帽子。还有, 专门针对贫困人群发放的小额贷款, 帮助他们解放生产力, 介绍项目, 从头至尾辅导他们创业, 解决实际困难, 最后, 他们不但还了贷款, 还让他们有了自己的事业, 真是两全其美。这种商业式的慈善可以理解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方式, 它能激发社会上更多人生活的激情, 使人们主动地靠自己的双手去脱贫, 只有当我们帮助穷人摆脱病困, 全世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而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商业让慈善公益更有效率
中国捐的钱, 跟全世界比起来是个很小的数字, 以百分比来讲, 比巴西都少, 比印度都少。总体而言, 资源往往是稀缺的, 将这种稀缺的资源免费奉送, 以满足人们无穷的欲望, 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 必然存在数量控制。
这种数量控制不是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行为自动产生, 而是设定某种人为的“客观” (实际上是主观) 标准, 这就很容易产生寻租 (是指在没有从事生产的情况下, 为垄断社会资源或维持垄断地位, 从而得到垄断利润 (亦即经济租) 所从事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比如说, 我们设定在全国选取十个贫困地区进行扶植, 但全国想要得到这种扶植的地区可能数以倍计。这些潜在的竞争者就会各显神通, 在非生产性的领域进行争夺, 比如动用舆论或政治资源, 或是伪造数据, 贿赂评委等。这些消耗对每个地区而言有利可图, 但对社会显然是无益的, 而且其成本高昂, 甚至很可能超过将发放的免费资金总额。
要真正做好公益, 基本准则之一就是以商业化的管理思想对慈善、公益事业进行管理, 具体体现在对投入项目的甄选、评估、过程的监控、实施结果的跟踪管理, 也包括基金会本身管理的透明化、筹款模式的多元化和善款管理的风险控制等。商业与慈善公益固然有许多不同之处, 但两者都面临着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这两个问题。
用商业模式做慈善公益, 不仅是一种商业手段、达成社会目标的经营模式, 更是一种推进社会机制进步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创新, 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民生需求为目的, 并且可以自我生长和推广的创造性行动。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也试图摆脱对传统捐款的依赖, 谋求可持续的财务来源。慈善商业模式运用的是, 公益和商业的经营战略和品牌推广巧妙结合的逻辑, 让慈善公益更有效率, 让现代公益与企业创造互利共生特别是共赢的新局面。
“用企业的方式做公益”, 可以争取在公益慈善领域里, 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方法, 比较先进的技术, 让它发展得更快、更好, 让中国的公益慈善领域能很快地走到世界前列。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友成大学 (筹) 校长汤敏强调, “用做企业的方式做公益, 才会规模大/效率高并可持续。”
孟德斯鸠早就说过:“有商业的地方, 便有美德。”而在伴随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实现自我发展之后,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家成为慈善公益事业的热心参与者。现在的商业, 不仅注重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 还不遗余力地投入社会慈善事业中, 承担起该有的社会责任。从抗震救灾到资助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从开展慈善医疗活动到为贫困人群免费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在商业圈中,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公益事业。他们以真诚的“反哺”行动, 在中国塑造着一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群体形象。
虽然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 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还存在很多困难, 特别是农村的困难就更为繁重, 更有一些穷人需要扶贫济困。这些责任固然需要政府去努力, 但也需要企业为国分忧, 参与社会的扶贫济困。为了社会的发展, 也是为企业自身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加入了扶贫元素。
本身的解释及造句 篇5
2、它们本身就是存在的。
3、不但地球的位置在变化,而且地球本身也在经历着变化。
4、从数据本身获得吗?
5、这需要您提供字符串的长度和到字符串本身的指针。
6、不是电网相关理念,而是线缆本身。
7、我相信这种音乐流派本身的故事。
8、它们本身并不是模型,而是一些方法,模型是由这些方法编辑的。
9、你将不得不利用它来工作,以及忍耐不仅是来自也它的本身。
10、并且每次引入提供了其内部及本身的价值。
11、在这个例子中,组件本身提供了度量。
12、接下来是实际语句本身,其中包含一些信息,说明了您将收集哪些信息以及将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13、在重构后,所有对这个类中的数字或字符串文字的使用都将指向该字段,而不是指向数字或字符串文字本身。
14、他们把婚礼本身看作一个终点,而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开始。
15、但是我宁愿这个在我身体上活动着、渴望着的生命本身能够实现些许美好,哪怕只是昙花一现的表现。
16、在确定读者希望看到哪些文章时,谁能比读者本身做得更好呢?
17、可以肯定的`是,黄金ETF和黄金股票总的来说还没有像金价本身那样回复。
18、人类的合作程度,而非合作本身,是独一无二的。
19、对于基督教而言,它不知道爱情:它知道的唯有忍耐或同情,暗示爱情的存在,而不是爱情本身。
20、已经证明这些方法同人们的表达方式非常吻合,但是他们本身不适宜于完成计算机化这一过程。
21、我们身后是斯德哥尔摩号,她本身也是一座海岛,船身到船尾几乎完全插入到冰块中。
22、由于节点完全不了解它们之前的节点,所以每个节点本身都是一个列表的开始。
23、这个回应本身是创造力的一部分。
回归文学本身 篇6
这本书说起来应该是一部学术随笔集,作者以“不求甚解”为书名,表达了书中一以贯之的方法论旨趣:即对目前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盛行的“过度阐释”的做法加以反拨,使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回归文学的本真状态。
此书有一个副题:“读民国古代文学研究十八篇”。内容是就民国时期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研究名篇所作的学术札记。笔致轻松风趣,读之令人解颐之处甚多。然而,不要以为此书只是一部文章的合集,而是从对民国时期的一些古代文学论著的解读与发挥,阐述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与方法论,其间有感而发的针砭,则确乎是搔着了古代文学研究中由来已久的一些痼疾的痒处,在时下尤有击一猛掌的效果!从不同的侧面,透射出作者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本体论理念,即回到生活本身的逻辑;方法论诉求:即是剥落加在文学经典身上的重重过度阐释,恢复作品的本来面目!作者所选民国时期的研究论著其实颇有针对性,而作者的发挥,则又抉而发之,将自己的意旨透彻道出。
“不求甚解”,出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本是这位大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但其中有着玄学那种“得意忘言”的方法论背景。福瑞先生借此发挥,道出“不求甚解”的学术态度。所谓“甚解”,正是古代文学研究中相沿已久、于今为甚的积习痼疾,也即“深解”和“旁解”。这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是颇具代表性的。如对李商隐诗、《西游记》、《红楼梦》的过度阐释,作者选了胡适的《〈西游记〉考证》、苏雪林的《玉溪诗谜》等论著,借此批评古代文学中的过深求解。《西游记》这部令人捧腹的神话小说,被很多学者以“微言大义”的深解,赋予了种种政治的意蕴,而像鲁迅、胡适这样的思想家,却未从人们谈得玄而又玄的《西游记》里看出思想来,反而看出了它游戏的浅。胡适有《〈西游记〉考证》一文,通过实证的方法,不是将《西游记》弄得玄之又玄,倒是勘出它的游戏性质。对于那种“微言大义”的过深求解之法,胡适是有意加以廓清的,要“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至于我这篇考证本来也不必做;不过因为这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透过纸背去寻找那‘微言大义’,遂把一部《西游记》罩上了儒释道三教的袍子。”在胡适看来,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并不隱藏,我们也不用深求”。福瑞先生对此深以为然,对那种非要在作品中抠出思想意义的做法进行明确的批评,指出:“对于这样复杂的文学作品,我们篇篇都要挖掘不止,硬要挤兑,生出思想,就走偏了研究的路径。在此情况下,如果不趋潮流,从作品中识出常情,不求甚解,读出浅来,殊为难得。”(《考证与识浅》,7页,后只标页码)“甚解”之弊,在于置人之常情于不顾,而非要深入挖掘,捕风捉影地将一些政治的、历史的意义附会于作品,“深解”之外,还有“旁解”。 “旁解”则是无中生有,多属臆测。汉儒解诗,即为典型。当代《红楼梦》研究中的“秦学”,亦是旁解之例。这是远离作品本身,也远离文学的本真的。福瑞先生肯定了古史辨派对于《诗经》的清理,认为这是“真正打破神圣,把《诗经》还给民间,冲破经学,把《诗经》还给文学”。书中所收胡适《谈谈〈诗经〉》一文,对于经学家们的做法是非常不满的,主张还《诗经》一个“人的性情”的本来面目,其中说:“这一部《诗经》已经被前人闹得乌烟瘴气,莫名其妙了。诗是人的性情的自然表现,心有所感,要怎样写就怎样写,所谓‘诗言志’是。《诗经·国风》多是男女感情的描写,一般经学家多把这种普遍真挚的作品勉强拿来安到什么文王、武王的历史上去;一部活泼泼的文学因为他们这种牵强的解释,便把它的真意完全失掉,这是很可痛惜的!”(51页)福瑞先生对此有更为理性的认识,指出汉儒解诗,以诗为经,把文学作品经学化。在对这种“经学化”的分析中,福瑞先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价值观。他认为解诗问题在于“去文学”,“使诗远离文学,并最终泯灭文学性,实质是伦理化和政治化。许多的微言大义,就产生于这个过程。去文学的实质是什么呢?是把诗从它产生的民间剥离开来,再从人的普通生活中蒸发掉”(41页)。于是,福瑞先生又正面指出:“《诗经》回归文学,关键是回归民间,回归百姓的生活,回到人本身。”(同上)这正是本书的真正主旨所在。
警惕习题本身的“缺陷” 篇7
例如, 下面这一道习题:
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有 () (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2) 全班人数一定, 出勤人数与出勤率成反比例。
(3) 在含盐3%的盐水中, 再加入2克盐、100克水, 这时盐水的含盐率小于3%。
(4) 把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放大后正方形的面积是0.64平方分米。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众所周知, 设计数学习题, 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要能够考查出它蕴含着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我们暂且不去考虑本题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仅从知识与能力点的考查入手分析。
显然, (2) 是不正确的, 见 (2) 不对, 剩下C。即便是按 (1) 、 (2) 、 (3) 、 (4) 次序逐个进行判断, 至多只考查到 (1) 、 (2) 两题的知识点, (3) 、 (4) 两题是不用考虑的。
更进一步思考, 可以发现诸如此类习题, 第 (4) 题从来不用考虑。
分析如下:若 (1) 错, 则选D, 因为A、B、C都含有 (1) ;若 (1) 对, (2) 错, 则选C, 因为A、B、D都含有 (2) ;若 (1) 对, (2) 对, (3) 错, 则选B, 因为A、C、D都含有 (3) ;若 (1) 对, (2) 对, (3) 对, 则选A, 也是不用考虑 (4) 的。综上, (4) 题中的知识点是考查不到的。
该如何避免呢?要分析原题所含有的各个考查点, 理清各考查点的落实情况, 根据教学理论、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等, 找出习题本身存在的缺陷。然后着眼“缺陷”, 精心改编习题。要深入分析改编题与原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揭示改编题的本质, 考量改编题的作用。
例如, 上文中的习题可以做如下改编: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___比例。
A不成B成正C成反
(2) 全班人数一定, 出勤人数与出勤率___比例。
A不成B成正C成反
(3) 在含盐3%的盐水中, 再加入2克盐、100克水, 这时盐水的含盐率___3%。
A大于B等于C小于
(4) 把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放大后正方形的面积是___平方分米。
A 32B 64C 0.32D 0.64
这样, 既降低了原题的难度, 又考查了相应的知识点, 也可算一举两得。
但是, 如果像下面这样改编, 就增加了习题的难度。
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 (将正确说法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A.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B.全班人数一定, 出勤人数与出勤率成反比例。
C.在含盐3%的盐水中, 再加入2克盐、100克水, 这时盐水的含盐率小于3%。
D.把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放大后正方形的面积是0.64平方分米。
数学题中的多项选择与单项选择相比, 难度大。对于小学生来讲, 多项选择是不可取的。
为生命本身而设计 篇8
一、工业文明时代对人文设计的重新思考
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 人类被各种高性能的设备和冷漠的机械所包围, 长时间的固定操作姿势导致了不同疾病的产生, 工业革命早期, 人们只关注工作效率和技术本身, 而忽视了机械的使用者。人机工程学从二次大战以后开始发展起来, 到20世纪60年代后进入成熟期。事实上, 人类早期在器物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人体工程的因素, 比如日用品的大小、房屋的高低等, 但所制造的物品是手工产品, 使用时是否舒适主要是依靠手工艺人的感觉和体验。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前提下, 研究如何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优化匹配, 使产品设计建立在准确的数据和科学的标准的基础上, 成为设计师关注的课题。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为设计师提供了自然尺度, 也标志着设计的视点从物的方面转移到了人的方面, 设计师发现了新的价值。这种设计思想是带有进步意义的重要转变, 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人的需要成为设计的重要参考,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观念逐渐建立起来。
工业革命之后, 机械成为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 机械化、批量化直接导致产品变得毫无生气, 无法在情感上与大众产生共鸣。因此, “冷漠”的批量化产品受到人们的指责, 并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中逐渐褪去光华。意大利的“孟菲斯”设计集团的展览成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中最引人注目的实践, 他们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反现代概念。设计师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 其作品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 打破了“优良设计”的标准。后现代思潮让设计师开始探寻作品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到了沟通情感与产品的桥梁, 后现代主义设计逐渐改变了现代主义长期以来形成的沉闷风格, 作品开始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 让人在惊叹的同时也产生了兴趣。
手表的主要功用是显示时间, 而把造型和色彩完美结合的SWACH手表, 仿佛又将我们带到了童年时代, 鲜艳的色彩、个性化的设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它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手表的固有认识, 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关注和满足大众的需求上, 在展示自己形象的同时也建立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它关注消费者的情感, 巧妙地将设计情感融入功能设计中, 满足了顾客的喜好, 让他们可以心情愉悦地佩戴, 它就是情感设计的典型例证。
二、为人设计是文明进步和社会意义的重要表现
二战后, 后现代主义不断冲击着现代主义的设计观念, 人们开始追求奇特、刺激和质朴, 当时出现了激进主义设计、波普设计、手工艺设计等反设计流派。美国的设计师巴巴纳克出版了《为真实世界的设计》, 提出了“设计为残疾人服务”的观点。这些弱势群体开始受到关注, 无障碍设计随之出现。无障碍设计是无危险、无操纵难度的设计, 主要是针对残疾人及行动不便的人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设计, 残奥会中的电梯、盲道以及就餐环境的设计都是无障碍设计的例证。无障碍设计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许多时候也不仅仅限定在弱势群体的范围。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及设施设计可谓将“无障碍设计”做到了极致, 每个细节都考虑了进去, 包括残疾人的吃、住、行各个方面, 电梯的设计以及取餐设计富有人性化, 志愿者的贴心服务是人性化关怀的真实写照。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 而不是为小众服务, 特别是那些被忽略了的大多数更需要设计师的关注。这里“被忽略了的大多数”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在不同环境下, 在某方面有特殊需要的消费群体。
从古代哲学来看,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 即肉体和精神的统一。因此,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 它们都主张美与善结合。这种身体与精神同等重要的要求对古代设计思想影响很大, 并一直影响到现在对设计中的社会责任、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索。设计是文明的重要表现, 有什么样的文明就有什么样的设计作品, 设计也能反映设计师的道德水准和能力高低。汶川地震中学校建筑的倒塌不是偶然现象, 我们不排除客观因素, 但也绝不能忽视主观原因, 建筑本身是可控的。所以, 当我们看到在同一个地方, 学校建筑倒塌而其它建筑却依然耸立的时候, 我们不禁要问它们之间是否真的有差别吗?我们在叹息的同时, 是否也要思索, 我们是否可以更加用心, 建筑规划是否可以做得更合理。这是设计师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设计不是为斗强斗富而设计;不是为炫耀身份、证明价值、掩盖自卑而设计;不是为追求异域风情, 追求皇家气派, 追求世界排名而设计;而是为健康、为安全、为自信、为踏踏实实活着而设计。中国传统造物观讲究“天人合一”, 在设计时倡导与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规划, 产品设计也应该考虑自身生存环境。现代设计中伦理学突出地表现在设计所承担的社会道德的责任上, 现代工业生产关系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利益, 例如核产品, 这类工业生产中的设计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 更要考虑到社会的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样一来, 产品设计才能对社会和人类生存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为未来发展而设计, 应顺天造物, 以人文本
后现代社会依然应遵从“万物一体”思想。当前, 数字化设计、非物质设计、虚拟设计等新式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体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设计是人类的一种造物行为, 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 从先民的为生存而设计到现代社会的智能化设计、虚拟设计, 其中都包含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有了这种创造精神, 人们才创造了众多满足自身需要的成果。因此, 人本身是改造自然的主体, 而物则是人类改造的对象。“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观点, 它体现了丰富的生态美学观念, 认为人与万物同源一气, 是息息相通的有机统一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造物活动时要从整体出发, 遵循自然规律, 而不是肆意破坏环境。这种设计观对现代生态设计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泛的思路。现代生态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念, 涉及领域广泛。设计者若能以这种“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那么在设计时将会有更优秀的构思和创意, 同时合理应用“万物一体”的思想, 有助于我们对现代设计的社会价值产生更新的认识。
四、和谐设计是未来发展的最理想状态
和谐设计是一种整合设计, 是考虑方方面面的综合设计, 这个设计体系不是仅仅改变外形、样式以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 而是将人类的生存问题、文化问题都考虑在内, 是对全人类负责的设计体系。“设计的要义是创物—创生—创符—创和, 即创造真的日用产品物品, 善的生态智态环境, 美的视觉传达符号, 以利于人类和谐地悠然同存, 悠久共存。”这是对传统设计宗旨、准则的全面超越, 创物强调了设计的原创性, 创符强调了设计的抽象性, 创生突出了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我们不仅要考虑人的生活质量, 还要考虑生态环境, 把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结合起来。创和的思想是设计的终点, 也是设计的最高形态, 强调设计不仅要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同时, 设计也要创造人类诗意的生存空间, 创造陶冶情操的视觉表达符号。设计只有满足了人类的多样需求, 人类社会才到达了和谐的, 悠然共存、悠久共存的理想境界, 这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无论设计的起点在哪里, 设计最终要走向“创和”的生态终点, 达到和谐的目标。
当前社会现实要求设计师不应该放弃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 而应该将对未来市场的培育纳入到个人职责中来。时代环境不断在改变, 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价值体系、技术水平, 以及作为设计主体和使用者的人都在不断变化。当代设计也不应仅仅满足于对传统形式的模仿和对传统符号的的因袭, 而应该具有更长远的眼光, 从古代造物的优秀设计思想中汲取营养, 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 创造出具有传统精神和现代感的产品, 这才是和谐设计所坚守的正确思想。
参考文献
[1]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2]翟墨.人类设计思潮.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7
[3]杭间.设计史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
[3]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9
拒绝功利关注人本身 篇9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我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 因为它寄托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 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智则中国智”教书育人是我心之所系, 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育在变, 在变得功利化。例如农村的留守孩子越来越多, 中国古代就提出“老有所养, 幼有所依”但现在许多农村父母迫于生计, 远走他乡据调查发现农村许多孩子都是“寄养”, 有些父母在外务工多年, 甚至不请楚自己孩子就读于哪一年级。或许就是因为疏于管理, 缺乏亲情而导致孩子冷漠、孤独、自私。在此不可否认父母们加入到农民工的洪流中, 为中国的GDP的增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与发展经济是相一致的, 可我国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科教兴国的战略;人才强国的战略;自主创新的战略。这一系列的战略的提出都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不能认同中国的农民工富了自己却穷了孩子的短视行为。假如我们只放眼今天的光艳而忽视或漠视未来, 这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所谓今日所得, 他日必要加倍奉还。人人都说孩子思想单纯的就像一张白纸, 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有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悄悄地谈论家资, 为什么?只能说明教育与经济联系起来了, 是经济在不断影响着教育, 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教育的功能就是教化人, 培育人, 有人说教师很神圣, 就将其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确, 它能塑造人, 能够改变人, 那么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究竟想培养、塑造出什么样的人呢?经过深思后, 我的回答是:拒绝功利, 关注人本身。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不仅是个体之人, 还是群体之人, 社会之人, 自然之人, 人是有思想的, 拥有高等智慧复杂情感的。那么, 我们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情感, 在教育中多一些诗意, 让学生充分享受诗一样的优美意境, 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静观今天的教育会发现孩子的书包越来越沉, 课业负担越来越重, 当在幼小的脸上挂起一幅沉重的镜架时, 至少己说明学习已无乐趣可言, 仿佛那句“于教于乐”己成为神话, 我们不要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的工具, 不要把分数当成教育的唯一目的, 让学生老师如释重负, 轻装上阵, 那是何等的洒脱与快乐, 假如让师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可能会诗意大发, 从笔尖流淌出千古佳句。可悲可叹!今天的老师和学生很少有人会写诗, 这反映出今天的教育没有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所受的教育越来越多, 学生的想像幻想的空间和能力越来越小,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当我们没有了“奇思妙想”, 我们或许就少了一些创新的能力, 少了一些创新的产品, 我们的科技会滞后, 呼吁社会给教育更宽广的空间, 给学生更复杂的人生体验吧, 因为首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 如果没有了感情的体验, 也许就会冷漠;没有感受过怜悯, 也许就不会有强烈的同情心;没有畏惧, 也许就会危害社会, 不敬重法律;没有友善, 也许就会变得狭隘, 自私, 没有对苦难的体验, 也许就不懂得珍惜, 没有忧患, 或许就缺乏奋发精神。
总之, 我认为教育应该俯仰万象, 体悟人生, 张扬个性, 启迪心智, 铸造健全的人格, 提升生命的价值, 我们必须在教育中唤醒人性的觉醒, 拒绝功利, 关注人本身, 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人。
近几年来, 接踵而至的灾难在人们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丝阴影。面对大自然, 面对宇宙, 人类是何等的渺小, 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当我们在地震的废墟中寻找生还者的时候, 心中是多么的悲凉与恐惧。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转瞬既过了。或许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深刻地领悟到:“活着真好”。只要能够在灾难中活下来, 就是一种幸运。时间一天天的过去, 人们能否再次想起往昔的伤痛?新闻报道频频出现:“毒奶粉”“毒大米”“染色馒头”“瘦肉精”“黑豆芽”……林林种种, 所有的这些“杰作”, 让我们看着光鲜, 吃着害怕, 为什么?这些问题食品一次次地用铁的事实证明了道德缺失, 人心可怖, 没想到我们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时代, 人们的行为是如此的疯狂, 如此的不记后果, 我们在自然灾难之后, 都纷纷伸出援手, 而在灾难之后却又人为地制造着灾难。我反思着这种慌唐的举动, 与其救人, 不如自救, 建之诚信, 善待生者, 视他人之生命如自己的生命, 视他人健康如自己健康该多好。
我常常在想那句话——“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其中意义深刻。我们的教育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学校实行封闭式的教学, 学生有老师的全天的呵护, 然而家长对孩子关心了多少?尤其是农村的留守学生, 或许在他们的印象中父母仅仅是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和新衣服、钞票, 几年后当孩子长高了, 用那近乎陌生的眼神看着自己的时候, 父母们可曾感到一陈心酸?
佛说:“今天种下善因, 他日必得善果。”那么我在此呼吁请停下那匆匆的脚步, 用更多的时间关心下一代, 因为他们是个学生, 更是个孩子, 需要父母的细心呵护和心灵的交流。
如果我们忽略对下一代的培养, 而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追求物质财富上, 势必会助长人的贪欲。欲望是个无底洞, 永无止境, 那么人生的乐趣在哪里?我们辛苦赚钱, 又大把花钱, 匆忙之中, 忽略了友情, 亲情, 牺牲了太多的东西, 换来的幸福在哪里?最近有报道称两位北大教师放弃了一切, 收拾行囊, 带着孩子在深山中隐居十多年, 寻找他们心目中的桃花源。他们追求内心灵明, 近朴归真, 自得其乐, 这是当今的陶渊明, 令人实在感佩万分。当然, 在此我并非追崇他们, 还是希望我们深刻反思, 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有人说我们处在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时代, 不再象过去那样缺衣少食, 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会发现人们的精神领域出现了赤字, 可以想象物质丰富与精神贫穷是多么的不协调。回顾新中国建立初的那段时光, 人们精神饱满, 斗志昂扬, 而如今恰恰相反, 可见, 物质的匮乏尚可忍受, 而精神的贫穷空虚将后患无穷。民族的复兴与强大, 在于其整体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例如, 世博会召开, 让世界人看到了发展的中国腾飞的中国。但也有人质疑, 中国能够真正领先世界吗?穿梭于世博园的各大展馆中看到的是开放与进步, 然而缺少一种人文环境, 相信大家有同样的感受——无论城市多漂亮, 楼房多高, 多现代, 缺少人的文明, 让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假如人们抛却真、善、美, 毫无顾忌地去追求功利, 将使我们人类变得无耻, 甚至凶残。
我在工作之余, 常常阅读一些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 读罢之后就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书中所反映的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现代教育中, 通常会教学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多科目, 而忽视了文史教育。既便是学习, 许多都是老师研究试题, 学生应付考试, 不考的不学, 学习为考试服务, 而不是关注自身能力的培养, 最终导致高分低能的学生很多, 厌学的学生很多, 学生学习无趣, 空虚机械。而古代一些典籍于小事之中, 讲述大道理, 循循善诱, 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增长了见识, 提高了认识, 这也反映出了现代教育比古代教育更趋向功利化, 让学生在幼儿园中就开始做题, 写作业, 过多的看重学习的效果, 而忽视了人的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忽视了对做人的培养, 仿佛十八般武艺全配套, 而最基础的东西却被删除掉了。翻阅启蒙读本《弟子规》, 我就清晰地感受到了古代的教育是培养人健康的思想和规范的, 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好习惯, 并明确指出如何做才能是好的行为和习惯。于教于乐, 从小事做起, 在日常的行为中, 就建立了一种标准。这些不是考试的内容, 但却是学生应该学习的, 学生将会终生受益。
让企业文化回归管理本身 篇10
企业文化的兴起, 不仅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 也带动了一大批专业从业人员, 那就是现在比较流行、比较时髦的企业文化工作者。
明确自身的定位
当前有关企业文化的表述, 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企业文化是全体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看起来, 这个总和的说法几乎涵盖了企业范围内的所有方面, 涉及了企业战略、人才、制度、规范、生产、营销、产品、品牌、公关宣传、形象设计等等。这个体系认为企业文化是分为精神层、行为层和物质层三个层面。精神层有一系列的表述, 如共同目标、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氛围等, 说法不一。行为层是指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经营活动, 基于制度体现思想, 所以制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事情也划归了企业文化, 经营中涉及到的一些对于创新、开拓、竞争、风险意识的态度等也都是企业文化的事情。物质层当然就是看得见的东西, 大到房子、机器、产品, 小到用品、招牌、一举一动, 都体现企业文化。还有其它的一些体系和说法, 意思都和这个差不多。
企业文化的实质仍然是管理, 是在以前管理理论的基础上, 经过创新和发展而形成的又一套具有鲜明特征的管理理论体系。目的不是纯粹满足员工的精神层面, 而是服务于企业存在的本质, 那就是在高度的竞争环境中, 企业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 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结合众多现代企业的实际发展轨迹, 我们也可以得出另外两个结论。一是各个管理理论阶段是前后关联、逐级递进的, 而不是断裂式的甚至不是跨越式的。企业的发展也应遵循这样的规律, 而且无法回避。二是每一阶段的理论都是企业实践之后的总结, 是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关问题的一种结果呈现。因此, 企业管理重在实践和行动, 而不是一开始的设定;同时,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企业文化本身也应当如此。
除了以上结论, 要正确理解企业文化还应对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予以明确。这也是众多企业文化从业者经常讨论和时常纠结的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文化是否就是老板文化?另一个是企业文化除了大家常见的标语口号、唱歌跳舞、文娱活动, 还有什么?
正视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 或者说企业文化的决定因素在于决策者。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企业一把手的工作, 有人说企业文化不应该是老板文化, 我认为, 与其否认老板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还不如承认老板文化就是企业文化, 并且让老板知道, 他的个性就代表了企业文化, 这样他本人还能认真思考一下哪些应该改变, 哪些需要调整。领导者对于事物的态度与看法基本上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特质, 他的行事风格、道德水准、行为观念极大的影响着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之形成, 就如松下幸之助之于松下, 井深大之于索尼, 老沃森之于IBM, 韦尔奇之于通用, 张瑞敏之于海尔, 任正非之于华为等等。因此,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有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也必定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而它的文化也必然会有企业家个人的管理烙印。
企业文化是不是只是理念口号, 文体活动?当然不是。企业文化从理念到行为再到视觉, 几乎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部分企业的文化手册厚厚的一大本, 其中理念就有十多条, 那企业文化是不是越详细越复杂越好?事实也不尽然。记得有一个国内企业家考察团去美国的几家著名企业考察, 提出想看看对方的企业文化相关资料, 结果对方拿出来的都是企业员工守则、客户服务制度、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市场调研制度等等相关企业经营各个方面的资料, 没有一本完整表述企业文化的册子, 核心理念也只有简短的一两条。结果虽然让考察团成员比较失望, 但也对企业文化有了更正确的理解, 那就是核心理念在精不在多, 制度是一个企业形成优秀文化的切实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比理念更重要。
对企业文化有了以上的认识和正确理解, 我想企业文化工作者也可以少一些纠结, 对自己的角色和工作也会有新的认识和定位。企业文化工作者不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 但一定是企业文化构建的参与者, 更多的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也不要把自己当作圣人、当作救世主, 认为文化可以拯救一切, 企业文化不是万能的。企业的发展更多的是靠科学的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制度管理, 这是基础。企业有了文化的滋润, 可能会更加健康, 更加有活力, 从而生命长青。所以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者的工作, 企业文化工作者更多的只是承担了其中的一部分传播工作而已。
有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作为同行, 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 互换心得, 热热闹闹不亦乐乎。但高兴之余, 却也颇多困惑。因为大家都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这样一些现象:企业文化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还有就是, 许多企业也搞了企业文化, 但这些文化大多是贴在墙上, 印在书上, 挂在嘴上, 却没有融进员工心里。企业文化不但没能促进企业发展, 反而为许多人所诟病, 企业文化工作者也随之被“嘘”声四起。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该如何开展与推进呢?
统一认识, 全员行动。既然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老板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文化师或企业文化管理部门单独的工作, 而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管理部门的共同工作, 那就一定要在实施企业文化工程或开展企业文化相关工作之前, 要充分与老板及其他部门管理者进行沟通, 达成共识, 然后才能行动。
关注企业要甚于关注企业文化, 重视制度落实甚于理念推广。企业文化工作者更要关注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而不是只关注企业文化本身。企业文化从理论上讲, 核心是理念MI部分, 其次是制度BI部分, 然后是形式VI部分, 但我始终觉得, 在企业经营和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 BI是第一位的。很难想像一个产品质量不过关, 服务水平不到位, 薪酬结构不合理、市场拓展不给力的企业会有良好的企业文化, 也只有企业在这些方面的管理到位了, 水平提升了, 才有可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的, 管理也是从初级到高级逐级提升的, 每一发展阶段正如管理理论的发展一样, 不是断裂的甚至也不能跨越, 因此,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阶段, 也只能是在企业做好前几段的管理基础上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也即企业要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全面强调和使用的管理手段, 否则, 只能是虚张声势, 甚至本末倒置, 适得其反。
不搞成运动, 也不追求短平快。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可谓是内化于心, 物化于质, 然后外化于形。而内化于心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一旦将企业文化建设搞成一种运动, 追求一种短期的效果, 最终的结局仅仅是能做到“外化于形”, 而这种情况不仅不能完全起到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预期效果, 有时间还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对此, 老板要尤为清醒。
嫉妒本身并没有问题 篇11
答:女孩甲。某天,她回家告诉妈妈,我有一个好朋友,她长得很漂亮,还很会打扮。妈妈说,那好啊,这么漂亮的姑娘能做你的朋友,那说明你的层次也挺高。妈妈,那我怎么办呢?我没有她漂亮。妈妈说,没关系,你可以向她学习怎么穿衣打扮,看看她有什么好的生活习惯,用什么化妆品……于是,女孩甲听了妈妈的话,跟她的好朋友交流学习。一段时间后,她自己的皮肤也变得光滑细腻,言谈举止也更加有魅力,气质更加充满风采,追求她的男孩越来越多。
又有一天,女孩甲回家问妈妈:这次我认识了一个好朋友,她比我学习好、比我有能力、比我有才华。妈妈说,那太好啦,你能跟她交流、做朋友,那证明你和她是同一类人!可是,她比我聪明,我永远比不上她,我该怎么办呢?妈妈说,你要超越的对象不是她,跟她多学习,你一定能超越现在的你自己。于是,女孩开始注意这个朋友读什么书,上课如何记笔记,课后怎样复习……一年后,女孩甲的成绩越来越好,已经名列前茅。到这一刻,女孩甲从一个相貌平平成绩中下的普通女孩,变成了一个惹人注目的出色女生了。
女孩乙。某天,她也回家跟妈妈说,自己认识了一个好朋友,这个朋友可漂亮啦,还有很多好看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动人。妈妈一听生气了:你傻呀?以后千万不要跟她在一起了,那样会显得你难看土气,交朋友就得找比你还差的,才能衬托出自己的好!女孩乙按照妈妈教的做了,只交那些长得不好也不会打扮的朋友。慢慢地,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因为身边都是“不出色”的人,她也只能缩在这个小圈子里。她越来越不热爱生活,变得邋遢、皮肤松弛没有光泽,而且沉默寡言,别人跟她说一句话,她就吓得低头不言。
同样的,当女孩乙身边出现成绩优秀头脑灵活的女友时,她的妈妈也怕丢脸,拉着女儿赶快离开。于是,女孩乙只能跟一些思维平庸、反应缓慢的人交朋友,而她自己的脑袋也越来越不好使,她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
文凭本身不必然等同于人才 篇12
随着年复一年的扩招, 高校的考研率和扩招幅度也在迅速增长, 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不找工作, 而走上考研之路。因惨淡而严峻的就业形势, 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求职竞争太激烈, 为了“稳操胜券”, 很多人从一入学就树立了考研的目标, 并积极备考。在他们看来, 考研既能缓解就业压力, 又能增加就业砝码, 还能带来荣誉光环, 可谓是一举多得, 前途一片光明。近5千元参考书与8个培训班, 为的是考研路上万无一失, 为的是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值得思考的是, 考研究竟是为了什么, 能够得到什么?“成功=上研究生, 有一份好工作的唯一途径也只有研究生!”大学四年把宝全压在考研上, “考研=成功”成立吗?
多年来, 我国人才评价和考核制度存在许多缺陷, 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职称。然而, 今非昔比, “硕士研究生就业和本科生一样, 都开始走向大众化, 这是个趋势。”研究生“风光不再”, “学历越高越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过时了。研究生已经不再是稀缺性的社会资源, 读研不是解决就业出路的万能药, 就业时不再吃香, 也很难找到好工作。此种情形下, “除了考研, 还是考研”的莘莘学子, 似乎只有一条道走到底, 继续读博, 做精英一族。然而, 现实生活中, 博士生也遭遇了就业尴尬。新华社不久前一篇《人才市场探秘:博士文凭不如有工作经验?》的文章, 犹如晴天霹雳, 一经刊出便成了关注的焦点。这些事例以事实昭示我们, 文凭不过是受过某种教育或培训的凭证, 如果持有人不能学以致用并创造价值, 文凭不过是一纸具文。文凭至多称得上是一块“敲门砖”, 绝不是通行的成功“阶梯”。一个人能否成功, 学历并非是首要的因素。文凭不算人才, 文凭本身也不必然等同于人才。
莘莘学子走进考研误区, 是有缘由的。学校的鼓励、社会的宣扬、书商的蛊惑、用人单位的挑剔及传媒的宣传, 无不在为炙手可热的考研“热”推波助澜。何以如此?社会极力宣扬考研, 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无可厚非;商家极力吹嘘考研好, 是为了可观的经济利润, 情有可原;用人单位极力拔高招聘门槛, 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无可非议;传媒极力渲染考研, 是为了传播信息需要, 理所当然。但学校也不顾一切地激励学生考研, 恣意高校异化为考研基地, 则有商榷的必要。不否认高校也有自身的难处, 有关部门对高校的就业率要求越来越高, 而随着扩招和大学升格的影响, 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有压力也不能盲目地大搞特搞考研运动, 虽说考研能够缓解就业压力, 能相对提高就业率, 还能为学校赢得学风优良、考研率极高的良好声誉, 但伴随而生的负面影响亦是不容小觑。实事求是地说, 这是异化为“考研基地”的高校在转嫁就业矛盾和风险。而高校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 除了考研, 还是考研, 如何期望他们担当祖国建设的大任, 也实在是有悖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关键是看他能否胜任工作、创造价值。文凭不仅只是众多个人能力信号中的一种, 而且还是间接信号。随着人才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 文凭的信号作用越来越弱。我们追求的是能力, 文凭和其他方式只是反映能力的手段。强国靠的不是有多少人拿了多少的证书和文凭, 靠的是一大批肯埋头在自身的岗位中具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将文凭和能力很好地匹配, 让文凭成为能力的强力信号, 而不是能力的代表或筹码。
【研究本身】推荐阅读:
本身如此作文300字05-11
闲适享受生命本身的美文07-20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本身的缺陷05-19
新课标Ⅱ卷高考满分作文:实现本身的风采09-01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05-21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08-31
研究计划的研究方法10-19
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06-19
研究生党校建设研究08-01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