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改革与创新

2024-10-10

管理会计改革与创新(共12篇)

管理会计改革与创新 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港口是连接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 所以在港口管理模式中, 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对于港口的管理模式还比较传统, 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形势, 所以急需改革, 利用创新型理论, 对港口进行深化改革,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港口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要根据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 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 结合港口的实际运行状况, 创造有效的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港口建设发展。

1 港口管理创新理论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对于港口的管理主要是由政府部门负责, 所以在日常经营管理方面还有很多机制不够完善, 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 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所以急需对港口管理进行改革。我国加入WTO后, 市场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对于港口来讲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状, 所以港口企业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优势, 进行体制改革。创新理论就是将新的生产元素和生产条件引入生产系统中, 创造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 以此提高港口管理水平。目前影响我国港口管理的主要原因就是港口的管理体制落后, 以及内部的分配制度不完善, 导致港口经营水平不高, 员工工作积极性不强, 致使整个港口缺乏核心竞争力, 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面对这种现象, 急需对港口的管理体制以及内部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 然后结合港口自身的经营管理现状, 制定出一套适合港口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 以促进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2 我国港口管理中的不足

我国的港口单位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 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原有的港口都是由政府都其管理, 但是并没有设立独立的港口行政部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对部分港口进行了体制改革, 实行企业化管理, 但是港口的性质还国家所有, 所以在对港口的实际管理过程中, 出现了政企不分的现象, 在管理体制方面不够完善, 影响到港口建设的整体发展。部分港口实行了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体制, 成立自己的港务公司, 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并且受到陆运交通的竞争, 对港务公司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经营状况不佳。有些港口由于职能归属不够明确, 所以交通部门和海事部门都希望由自己管辖, 造成了职责的混乱。港口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枢纽, 所以要改变港口管理的现状, 要对港口日常经营的业务类型以及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 对城市建设的规模以及未来走向进行研究, 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动态进行预测, 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模式, 全面提升港口的业务水平, 促进港口的长远发展。

3 我国港口管理改革新思路

我国的港口管理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正逐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港口管理改革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实行。

3.1 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 世界各国港口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周边港口都在不断改善其经营管理以提高竞争力, 我国只有加强管理, 改革港口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提高港口效率, 提高港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3.2 政企分开, 建立现代港口企业制度

港口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政企分开的策略, 实质上是减少国家在港口经营管理中的直接参与。我国政府早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曾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构想, 实行承包责任制和港口企业的二级法人制;目前绝大多数港口企业采用后一制度, 但至今政企分开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国家对港口经营活动的干预仍在一定范围存在。但可喜的是也有一些地区政企分开的改革取得了成效。某港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展起来的新型港口, 几年来, 港务局与港口企业管理逐步理顺, 呈现港口管理有序、企业健康发展的局面, 其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开放口岸中最具活力的港口。实践证明,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是我国港口改革的方向。

3.3 政府或国有企业共同管理港口以及港口的民营化

有利于有效克服港口公有公营的种种弊端;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提高港口管理效率;有利于有效筹集和利用资金。该模式能把政府参与管理、发挥港口的社会公益性与私人或股份制公司经营发挥其市场化经营的高效性相结合, 有利于港口的公益性、经济性效力同时发挥。

3.4 政府在港口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港口管理市场化, 不是完全不要政府参与, 而是减少政府在港口经营管理中的直接参与, 实行政企分开, 经营性业务市场化, 在改革方式的选择上可结合具体国情酌情选定。

3.5 中央和地方管理港口权利的合理划分

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划分问题一直是我国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所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散管理使地方政府对所在地港口有更大管理权限, 同时将负起更完全的责任。但地方政府管理港口并不意味着中央对港口管理的约束没有了, 中央政府致力于全国的发展规划,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政企分开、港口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港口管理权利下放等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我国的港口管理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结束语

港口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 要从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对其进行管理, 根据港口的业务功能需求以及城市的经济建设,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港口的发展需要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分配, 对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最佳的优势。在港口管理中, 要善于利用优势资源, 在管理方式方面不断创新, 才能够促进港口的长远发展。

摘要:港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窗口, 不仅关系到国内的水运交通运输, 而且还承担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重担, 只有加强港口管理, 提高港口管理水平, 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港口经营管理的多元化, 所以需要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不断的创新。在港口管理中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形势, 善于引进新理念, 创新管理模式,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港口经济发展。文章对于创新理论以及港口管理的改革进行了分析, 对于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理论,港口管理,分配

参考文献

[1]吴国忠.港口创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中国港口, 2000, 10, 10.

[2]赵瑛.港口管理的新思路[J].中国水运 (学术版) , 2007, 2, 28.

[3]屠德铭.关于港口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中国港口, 2006, 5, 25.

管理会计改革与创新 篇2

1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之所以宽泛而不专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者和学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认识不清。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工商部门事实上是服务部门,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一定的教学原则。其中包括,树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其专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不仅是事业部门,也是企业部门。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从事更多的工作。以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方法、方针,并通过适当的实践教学来使其养成专业的素养和职业能力。每个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意识到,自己是未来社会的核心。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就要在学生阶段打好基础。工商管理对经验和基础知识的要求都很高,学生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并且要了解与其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这些都要在高校教学中完成。同时,技能的提升要靠平时的实践来完成。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要对教学进行改革,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并且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因为现代社会我国已经进入国际市场,掌握英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驾驶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掌握的越多,对其日后工作就越有力。在教育目标上,高校还应重视该专业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每个企业都希望招聘忠诚的人才,对于工商管理部门来说,更是国家和企业的核心部门,涉及企业的管理工作,因此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必然的。在工商管理基础课程中,都会涉及党的方针路线,思想等,只不过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的教学经常被忽视。总之,要基于教学需求,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根据现代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工商管理虽然已经作为众多高校的专业,但对于专业的划分和就业目的均存在问题。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缺口巨大,这与教学中的忽视和教学方法的传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善这一问题迫在眉睫,我们现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2.1工商管理理论脱离实践

在大学教学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其他专业一样,具有理论与实践之间衔接不紧密的问题。这与多年的教学方式有关,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应试教育,素质教学的提出并未改变教育的本质,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高校实践设施缺乏,不能带领学生完成必要的实践。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后,管理能力几乎为零,这使得我国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教师的观念落后,依然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且理论讲解的时间过多。这些都造成了工商管理教学效率低下。

2.2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工商部门的管理任务发生变化。现代工商管理的涉及面更广,社会需求的是全面性的人才。而在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内容的更新慢,教材书籍多年来不换。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甚至与当下的法律法规不相符。在许多内容方面,也与工商管理实践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需要重新编排。

2.3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安排没有考虑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我院病案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篇3

以前我院出院病历滞留在病区时间要长达1.5—2个月,无法归档,对病案后续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了较多矛盾,也影响到了病案统计的日常工作安排。针对这一现象,医院领导高度重视。2009年6月起陆续出台几个专项文件和规定,对规范管理病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二年多来的努力实践,我科依据相关文件和规定,从建立制度建设着手,改造病案管理工作流程,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抓效率和质量并重,使病案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1、采用病人住院信息核对表提高病人信息的正确性。

病人在办理入院手续时,住院部收费员接待询问和填写病人住院信息核对表为第一责任人,核对无误后病人或家属、收费员双方确认签字,信息核对表随入院许可证交给病区接待人员。进入病区后如发现信息有误,由护理组长来补充(如身份证号码)和纠错。病案室每月对归档病历的首页信息和病人住院信息核对表再作专项对照检查,结果反馈医务部,奖惩由医务部去落实到财务科和相关病区。

2、出院病人一般信息修改申请的使用,体现管理人性化。

由于病人的年龄、文化层次等因数,病人的基本信息还不能达到100%正确。病人出院后,在使用病历的过程中发现基本信息有错误了,病人或代理人带有效证件到病案室提出申请,填写出院病人一般信息修改申请所要求的内容一式二,并复印上病人或代理人带有效证件,加盖病历复制专用章,一份随病历存档,一份给病人作信息更改依据。

上述两项措施实施以来,病人的基本信息管理从核实、检查、修改各环节顺畅。病人的基本信息错误率,已下降至1%以下,为提高病人信息的准确率,把好了第一关。

3、出台 医院病历归档制度文件,规范病历归档时间。

3.1 医院病历归档制度彻底改变工作模式。

以往病案室等着病区把病历送来归档,改为由病案管理员隔日下病房收集出院病历。文件规定病人出院后5个工作日(双休、法定节假日顺延)未完成归档的,对责任单位(诊疗或护理组)按每本病历10元/天扣罚并上网公布。

3.2推出电子版

出院病历交接单,提高雙方交接的速度和正确率。交接单对话框上,经移交者和接收者确认,并同步显示了交接时间和双方签名。病区和病案室对病历去向及进度都一目了然。

3.3执行医院病历归档制度过程中的措施完善。

由于病区工作繁忙和一些老习惯所致,在医院病历归档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发现归档病历存在一些问题:(1)医生手工签名没及时完成;(2)病历文书欠完整性;(3)出院时辅助检查单和未出结果的化验单无人整理归档。

针对新流程中派生的问题,分管副院长及时召集,医务部、病案室、病区协调,明确三方职责增强监管措施:(1)病案质控员检查每份病历的医生手工签名,发现由漏签的通知到本人后,在5个工作日(双休、法定节假日顺延)内来病案室补签,超时的按每本病历10元/天扣罚并上网公布;(2)医疗秘书依据病历完整性检查表做好出院病历的整理工作,归档后查到病历文书欠完整的,医疗秘书和科主任双重处罚;(3)出院时辅助检查单和未出报告的化验单的后续整理由病案管理员来完成。医院病历归档制度执行两年来,由于职责明确、扣罚分明,这项改革受到了医生、护士、病案管理员的欢迎。使病案室工作的日均化、制度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流程提高效率。

我院出院人数2011年将超4万人次。病案室4.5人员编制,工作要求高量又大。如何通过整合工作流程,来提高工作效率,是我们必做的研究。除前面提到病历交接由手工登记改为电子版交接,一个人就既快又正确地完成了全院24个病区的病历收集任务。

4.1利用His系统,改变传统的检验报告单的传递流程。以往检验科送报告单到病区,医疗秘书对号粘贴,由于粘贴不整齐,病案管理员每份要修剪平整等一系列耗时又不增效的工作。通过His系统,住院病人出院时一次性打印所有检验报告单后归入病历,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质量。

4.2电子病历上开发新点子,放大病案首页右上角的病案号,取消了传统手工转抄病案号到台头上的程序,即节约了时间又彻底杜绝了手工转抄病案号难免出错的问题。

4.3改进传统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2009年我们成功的研制了一套以气压为动力同时自动操作两架订书机装置,不仅提高病历装订的速度,还解决了病案管理员,由于反复装订操作而引起的慢性腕、肩关节和肌肉的损伤的职业病。

4.4改进病案台头把病案号和色码标识相结合,是病案管理上的又一创新。病案病案号和色码标识统一使用,为整个病案库房,展现了一个最为直观的视角,把纷乱复杂的病案号精准到了“色点”上,做到着色归位、对色存取、巡色查错。使病历存取快速、精确、高效。

论学校后勤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篇4

一、求真务实, 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那么, 对于如此重要的工作, 应该从何抓起?最根本的就是求真务实, 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从事后勤工作的教职员工大多数学历不高, 也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半路出家”的多、科班出身的少, 奋力实干的多、经过专业培训的少, 普遍素质较低;他们当中临时工多、固定工少, 老弱的多、年轻力壮的少, 勤杂人员多、专业骨干少;后勤工作难度大、待遇低、条件差, 潜伏着不稳定因素;从思想觉悟上看, 工作中存在简单粗暴, 缺少技巧, 缺乏人文等问题。因此, 求真务实, 创新管理, 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就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那么, 如何提高员工素质呢?首先, 要创新管理, 做好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 教育他们要爱岗敬业,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 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其次, 要抓好员工的培训提高工作, 通过校际经验交流、专业培训、自学等方式, 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 把后勤工作人员打造成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专、技术水平高、守纪律、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职工队伍。

学校领导要重视对后勤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 把业务精、效率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提拔到后勤领导岗位。在人员的录用上, 既要看技术专长, 又要看道德品质, 也就是在职工队伍建设上狠下工夫, 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提高职工业务水平。

二、注重科学管理, 提高管理效益

1. 强化社会化管理

学校后勤既负责管理, 又负责运营。基建、房屋修缮、设备维修、水暖用电、校园美化、学校保安、环境卫生、伙食供给等, 几乎无所不包。同时又要维护教学、科研、学生学习的秩序, 为学生出色完成学业提供有效保障。因此, 要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光靠学校单独完成不现实, 过于吃力, 因此, 引进社会力量, 协同后勤保障, 是后勤改革的一个可行选项。把一些学校无力承担的项目承包给社会, 一方面可以减轻后勤的工作负担, 使后勤把主要精力放在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事物上, 另一方面, 又可以提高效率, 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2. 规范学校后勤管理程序

要规范学校后勤管理程序, 首先就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学校后勤管理的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服务, 没有科学、合理、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使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凭可依, 才能避免人为造成的各种弊端, 从而提高后勤工作时效性,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后勤工作十分繁杂, 因此需要规范工作程序, 特别注意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环节。在通常情况下, 后勤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过程一般不会出现问题, 问题一般出现在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上。就算计划得极为周密, 组织得非常有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这时如果信息反馈流程中出现了问题, 信息反馈不及时, 不能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造成的后果就会很严重, 影响工作质量或者进程。可以说, 在后勤管理中, 信息的畅通与否是其成败的关键。规范学校后勤工作程序, 不漏掉每个环节, 是保证后勤工作质量的首要条件。

3. 实现学校后勤管理的数字化

网络的普及为学校后勤工作数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传统的后勤管理和服务的手段和方式, 实现后勤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 有助于提高工作实效,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岩.论学校后勤管理的基本要素[J].经营管理者, 2009, 2 (4) .

[2]曹韩.滇西城乡普通中学创新型后勤管理探讨[J].商业文化, 2009 (9) .

中职学校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论文 篇5

2.1.1择优选派骨干老师脱产到全国重点大学深造,加速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这种方式对优化师资,调整结构,防止“近亲繁殖”,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缩短师资培训周期,使之早日成为会计学科的后备带头人起到巨大作用。

2.1.2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根据会计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弥补青年教师从一个学校门到另一个学校门,缺少实践经验,实务操作底气不足的弱点,应及时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实际,到各企事业、会计事务所等单位亲自实践,收集第一手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缩短理论与时间的差距,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会计核算原理和方法,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初级财会人才。因此,中职会计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培养出具备应用能力素质、专业理论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的合格会计人才。

2.3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

2.3.1探究新理念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初中的分流生和中考落榜生。因此,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较慢。但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所以课堂教学中多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实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某些抽象的经济业务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得见,摸得着,使教学过程新颖活泼,形象生动。积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为目标,以行为为导向,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任务完成等形式全面参与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2.3.2重视会计实践操作课,建立模拟实践教学系统。不经过良好全面地实习,中职学生要想在短期内就适应用人单位上岗需要,是极不现实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缺乏或上岗适应期较长就会被社会弃之不用,这个问题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来解决。搞好实践教学必须要建立模拟实践教学系统,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沙盘”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系统让学生在实训室内的计算机上模拟练习会计实务,让学生以人机对话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处置,帮助学生进行会计工作实际能力的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会计工作能力。

2.3.3深入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见习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安排为期一个月的见习活动,让学生到知名企业去见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专业相关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实际操作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提倡和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到工厂、商场等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渗入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计教育必须对传统的会计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而二十一世纪的中职学校会计教育通过改革与创新,一定会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层次的会计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兴利,张立红,刘晓宇.《绿色财会》2001第二期

[2]张珈华《chinaEconomic&tradeherald》201011期

浅析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篇6

前言

计量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至今计量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计量工作中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材料的检测、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环境检测等诸多方面,是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科学的计量才能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一、计量管理的价值

从管理主体来看,计量管理是国家进行设立的,由专业计量部门来进行实施的主体。而在管理过程方面看,计量管理则是依法监督和协调的过程[1]。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行为已经从原本政府控制协调逐渐的转变成为了市场协调。而在当前市场环境竞争十分激励的条件下,很多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常常采取造价或者降低产品质量等行为,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计量管理也就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并逐渐的扩大到市场范围内。可以说计量管理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管理中,计量管理在质检和数据统计等方面发挥着自身的基础作用,真正的将消费者需要放在实处。在质量保障体系中,企业对用户所提供的一切质量检测保障,都是通过计量管理为基础来实现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计量管理在市场中的价值。

二、企业计量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计量管理认识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着对计量管理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就更加不明确计量管理的重要性。这些企业中无论是检测的设备还是专业的检测人员够有着一定的欠缺,不是十分完善,导致计量管理工作很难进行,之所以坚持开展计量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相关检查部门的工作。

(二)企业管理混乱

我国近年来发展起了很多的企业,这些企业中不乏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中计量设备明显缺失,计量方法也不够规范,甚至有的企业购买设备只是用来做检查敷衍,没有相关的操作人员,在相关制度上也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导致计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很难开展,计量管理无法起到自身的作用。

(三)企业发展限制

多年以来我国的计量管理工作一直就受到人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导致发展十分缓慢,无法满足市场环境发展的需要。从我国的计量设备和投入方面可以看出,很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他们缺少自己来购买和改造先进的计量设备,而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虽然能够进行资金投入,但大量的资金投入后使用量又是有限的,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此外,传统计量管理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很多时候会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精准度降低,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

(四)信息化水平低

从当前的企业计量管理现状可以看出,计量行业的创新管理仍然处于落后阶段,并没有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很多的企业仍然采用人工方式来进行各种信息的核算和记录,不仅工作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大,同时也比较容易出现失误。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在使用计算机来记录和分析各种数据,但普遍侧重于一些简单的办公软件,功能十分单一,属于半智能化半人工化的管理模式。

三、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计量检测,因此,企业一定要积极的建立起全面的计量检测体系,强化对计量检测的科学管理,同时提升计量检测的信息化水平,使传统计量方式发生质的突破,逐渐的使企业计量管理走向正规化和现代化,为企业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一)建立计量管理纲要思想

企业应紧紧的围绕着生产经营活动,不断的强化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起计量数据就是产品生产的理念,坚持计量仪表和计量检测设备由专门部门进行管理的原则,以此来实现计量数据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需要,企业应当不断的提升对工作的要求,加大数据管理的力度,将过去简单的抄报逐渐转向具体的数据分析,从产品的生产开始一直到结束实行专门监督和检查,实现计量数据全程管理。

(二)科学使用计量器具

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这使计量检测手段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计量投入很难真正的适应这种变化需求,对此,就应积极的进行计量器具的使用模式改革和创新。

对一些经济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他们可以依托于自身的经济能力,加大对计量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企业的计量管理制度,从而使计量管理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发展[3]。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企业,很难在計量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那么就可以采取企业联合或者企业和个人联合等形式,形成独立经营核算的检验部门,为各个企业提供计量检测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并收取相应的资金。这样的形式一方面能满足企业自身的计量检测需要,另一方面也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保障。

(三)计量管理系统改革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计量信息化已经是当前的必然发展趋势。利用信息化计量进行现代化的管理,不仅能有效节省人力和物力,同时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精准性。因此,企业有必要开发一个兼容性强、使用方便同时又能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统,使计量工作的每一个部分都能严格、统一,从而实现统一的管理。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计量管理软件方面进行研究,并出了一定的贡献,很多软件已经投入到使用中,为企业的计量检测和信息管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结语

计量工作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强化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根本保障。怎样提升计量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直以来是计量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对当前计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又提出了计量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建议,希望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房产管理的问题与改革创新 篇7

高校的房屋建筑基本分为教学用房和住宅用房两类。教学用房包括教学、科研用房、行政办公用房、生活宿舍用房及附属用房等, 住宅用房也就是职工的生活居住用房。按照功能, 高校的房屋建筑可以分为三大类:教学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高校的房产管理就是将学校所属产权范围的全部房产进行合理的开发、调配、使用出租、出售及维护、维修, 使学校的房产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功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 房产的管理已经有了很大的加强和改进, 公用房屋特别是产业用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哈师大学生的宿舍已经普遍实行了公寓化管理。职工住房制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基本上已将物业管理的职能从原行政体制中分离出来, 并逐步开始实施住房有偿使用。从上个世纪末的福利分房转化为房改售房;到现如今的集资建房、经济适用住房等;职工住房基本上和市场经济挂钩。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的亟待改革之处。第一, 缺乏全局指导。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我国的房产管理不存在权威机构, 高校房产管理自行其是, 往往只考虑到自己所管的局部地区, 不能综合地考虑问题。衣、食、住、行都是生活的基本需要, 应当把住房管理视为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方面。随着国家设置专门的权威机构, 这个问题将会迎刃而解。第二, 部门独立性差。许多和房产有关的部门都对房产管理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干预, 造成了房产部门职责不清, 管理松动。房产管理往往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进行决策。这个问题的解决要靠多方的努力, 将房产的开发、经营、分配和消费管理, 以及相应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第三, 管理体制有漏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管理与使用相脱节。例如, 教学用房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交到各个院系的手中, 由这些单位进行调配和划分, 房产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由于各个使用单位只使用而不管理, 负责管理的房产部门又不清楚具体的房屋使用情况, 造成了房产的使用维护矛盾。比较明显的就是教室的使用。由于分配使用不归房产部门管理, 很多教室的状况令人担忧。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房管部门能够及时跟踪房产的使用维护,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管理的直接性、有效性。其二, 使用者不能有效地管理。房屋的使用者, 学生和教师都有自己相应的管理部门, 房产部门没有办法对他们进行管理。导致的后果就是房屋破损, 公共设施遭到破坏。高校无论是教学、科研、办公, 还是师生生活, 都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房产的使用和管理, 直接关系到高校正常办学和教职工的安居乐业。第四, 部门协调性不好。房产管理与基建、维护、维修不配套, 不协调。在房产开发过程中, 往往只考虑了一次性的投入多少和工期的长短, 对日后的管理和维护、维修工作基本不做考虑, 这就造成了日后的维护、维修困难和管理困难。同样地, 维护、维修也很少考虑到管理, 管理部门所提出的维护、维修要求不被重视, 维护、维修计划多变且繁多, 很难与管理达成一致。当然, 这其中也有管理方面的因素, 管理方面的多头管理, 比如, 水、电、气、供暖、卫生、物业、绿化等交叉管理都是造成互相推诿、不负责任现象发生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 只有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 或者统一归属一个部门管理, 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尤其是管理与维护、维修, 二者之间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统一协作机制。第五, 资金匮乏。这是由房管资金来源单一造成的。第六, 住房分配的弊端。这一直以来就是最为人们所诟病的地方, 好在即将有所改变。一直以来, 高校的办公用房实行的是无偿分配的“供给制”, 这样虽然符合人们的要求, 却带来了需求的无节制。现在采用的有偿分配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 复旦大学就是有偿使用, 教学和教室的使用按照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有偿分配使用, 行政用房按照行政级别有偿分配使用, 学校制定了详细的使用房屋的条例, 把房屋的使用权提供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单位和个人, 使国有资产相对发挥最大作用, 资源不再浪费, 同时也保证了国有资产的相对增值。

二、高校房产管理改革的措施

对现有房产管理现状的分析说明, 为了有效地解决当前高校房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必须进行高校房产管理制度改革。

1. 高校房产管理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与时俱进。进行高校房产管理改革决不能脱离时代、脱离当前的形势, 要紧跟时代步伐, 做到有的放矢, 而不是无病呻吟。对房产管理中不适合、不完善的地方, 就要积极地改进。

第二, 摆脱旧观念的影响。计划经济造成了很多人思想上的僵化, 长期以来福利分房的观念盘踞在人们脑中, 影响人们对新政策的接受。只有从观念上转变, 接受市场经济即商品经济模式, 才能把房产管理改革推向深入。

第三, 增强责任感。房产管理部门和物业中心、负责水电气等部门的协调、衔接工作要做好, 若想获得发展, 就要提高每一个职工的责任心, 本职工作要做好, 以前属于房产部门但被其他部门做的工作要做好, 以前不属于房产部门现在划过来的工作也要做好。要把公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 主动热情, 一丝不苟。

第四,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很多时候这一点被反复强调, 却又一次次忽略。一项事业成功与否绝对和做的人有极大的关系, 高素质的队伍是先决条件。目前高校的员工素质已经比较高, 但离造就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还有很大差距, 管理队伍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第五, 因地制宜。每个不同的单位都有不同的情况。哈师大房产管理的情况与其他高校既有相同点, 又有很大的差别。因此, 要从实际出发, 因时制宜, 因校制宜, 实行整体规划、突出重点, 切实解决好校内公有房产的使用和公有职工住房过渡给职工私有住房的问题。

2. 完善教职工住房改革的措施

1992年以前, 高校的教职工住房和地方政府直管公房一样, 采取的是低租金、福利性的分房、住房政策, 这符合我国当时的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从1992年开始, 高校与地方同步进行提高房租、房改售房, 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房改工作。2000年开始, 我省高校根据省政府文件对职工进行住房货币化补贴,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各高校建设集资建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市场经济挂钩, 大大地改善了教职工的住房条件。

第一, 大力推进住房有偿分配, 职工集资建房、经济适用住房, 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广大教职工 (特别是无房职工) 的住房困难。

第二, 考虑到引进人才、稳定人才等的需要, 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内周转房制度, 以满足无房的中、青年教师暂时不能在市场上购买到合适住房时的需要。

第三, 进一步完善住房物业化管理工作, 使广大教职工逐步树立有偿服务的思想, 使物业管理部门完成专业化、市场化的转变。

第四, 多途径、多方式地协助广大教职工在市场上购买到满意的住房。如单位组织建设职工集资住房、引进校外质优价廉的商品房、团体订购校外商品房等。

三、高校房屋产权多元化

第一, 原有房屋产权单一, 都是国有房产。公有住房出售后产权发生了转移, 公有住房与私有房产权交叉。房屋产权结构和产权性质的变化, 产生了住房整体要求统一管理与住户的多样性要求之间的矛盾。第二, 公有房屋售后维护、维修问题突出。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如何维修、养护和管理, 成为公有房屋出售后的突出问题。第三, 小区、院落的环境建设。售前房屋的院落的绿化、整治、卫生、保安、配套设施、社区管理靠学校投入, 而售后由学校统包的体制逐步解体后, 各项管理和服务面临着一个向有偿服务转变的过程, 尤其物业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制后, 任务不是减轻了, 而是加重了。改革管理模式, 强化服务意识, 转换管理机制, 改革工作方法, 是物业管理企业担负起房产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首要任务。第三, 办公用房的使用和管理, 应按教师、教辅人员、职称、学生数量等标准面积核算使用, 超标准面积应变为有尝使用, 和市场经济挂钩。达到"以租养房"的管理目的。

摘要:高等学校的房产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基本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房产工作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学校各个方面的任务。房产管理工作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处境困难重重, 既有多年以来遗留下来的体制弊端, 又有由于改革开放深入带来的种种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针对新形势调整工作方法。

管理会计改革与创新 篇8

一、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与会计基础改革

我国现有财政支出核算不能反映核算和分摊未来债务负担, 不能预防财政风险, 也不能对当期发行国债的远期负担进行合理分摊和计算, 无法为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 给政府带来潜在的财政风险。社会保险基金领域存在潜在财政风险, 在一些人口平均年龄较低和缴费情况良好的地区, 社保基金形成大量结余。实际上大部分属于当期应计、需在未来财政年度中陆续支付的费用。由于会计核算基础的局限, 使得总预算会计既不能正确反映政府未来在社会保障方面可能发生的支出, 也不能在当期预提未来年度将要支出的费用准备。养老保险若沿用现收现付制, 到退休高峰期时社会保险将承担大量负债, 爆发养老金支付危机。地方政府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 相当一部分资金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政府担保, 还有借用世界银行贷款以及近几年国债转贷项目等, 最终要由财政偿还, 形成政府债务及或有负债。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 政府财务报告不能如实地反映这些或有负债, 从而不自觉地夸大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 不利于政府强化财政风险意识。按照现有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原则, 政府预算会计年底决算账面上出现结余现象, 实际是应付未付的款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财政政策实施。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收付为标准入账, 记录的收益便不能代表当期业务活动的真实结果, 记录的费用也不能正确反映当期业务活动所支付的代价。

二、美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实践特点与借鉴价值

美国政府会计最鲜明的表现是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目标从主要预算执行工具转向政府向权益人说明其受托责任以及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编制政府整体的合并财务报表。在不同层次的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州和地方政府都要编制两套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财务报告。一套是基金财务报告, 将政府作为各个独立基金的集合。另一套是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层面的财务报告, 它将政府的全部业务综合起来, 以政府全部经济资源作为计量对象, 包括长期资产, 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财务报告和预算不同, 预算反映当年的政府财政收支总额及分配结构, 政府财务报告通常包括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一系列财务报表, 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反映政府的运行能力和财务绩效。同时, 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也决定了政府会计中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应用范围和程度。财务报告的这些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目标体系, 各目标之间既互有联系, 也可能存在冲突。因此仅采用一种会计基础、使用一种财务报表、编制一套财务报告很难能充分满足这些目标, 美国的政府会计实践中是分别地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和编制不同的财务报告来满足这些目标的要求。政府财务报告和政府预算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 各有侧重但相互联系, 并要求保持数据信息的一致性。美国责任制基础预算实际是一种建立在拨款法案和支出授权基础上的预算。将预算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联系起来可以相互补充, 全面反映政府的运行状况和绩效, 验证预算的合理性, 为制定下年度预算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对帐说明了两者差异的原因, 为经济政策分析提供了更多有用信息。

三、我国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实践创新价值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实行的收付实现制显露重大缺陷, 难以真实准确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成本与效率。采用权责发生制, 能够及时反映和确认应收未收和应付未付的收支信息, 为加强政府现金流预测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提高政府现金管理水平, 推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权责发生制信息比收付实现制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了政府在一个时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耗资源的成本并能更好地将成本与绩效成果进行合理配比, 有利于促进全面绩效管理改革、提供政府资产的全面信息,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采用权责发生制, 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改革, 推动和促进现有的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 是建立有效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需要。政府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并不是单纯的会计问题, 而是财政管理体系、乃至整个公共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应当和财政管理的要求相一致。政府会计基础的转换, 必须考虑预算编制、预算运行中的日常管理和审计监督的需要。我国政府会计基础转换需研究社会各方面对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的需求, 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确定应当供给的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内容及相关技术手段。

四、结束语

实践表明, 有必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现行预算会计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实行由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变。从美国经验看, 通过一定的对帐处理, 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信息和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信息是可以实现衔接和协调一致, 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同时, 保留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收付实现制作法形成多种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模式。

摘要:我国政府会计记账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其局限性具体表现在无法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政府负债。美国责任制基础预算实际是一种建立在拨款法案和支出授权基础上的预算。实践表明, 有必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现行预算会计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实行由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变。

关键词:会计权责,对比分析,会计基础,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国兴.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探讨——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会计之友, 2008.3.

[2]、陈工孟, 邓德强,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可行性的问卷调查研究, 会计研究, 2008.5.

[3]、康述尧, 基础会计, 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广播电台的改革与管理创新 篇9

一、树立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 广播电台在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的同时, 其产业属性愈来愈明显。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 办好办活节目, 满足受众需求, 扩大电台影响, 成为广播人的共同追求。通过精办节目, 传播新闻信息, 服务大众生活, 满足受众需求。邀请专家和单位负责同志走进电台直播间, 现场解答听众提出的疑难问题, 增强了节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听众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广播这一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品牌, 是一笔无形资产。发掘、利用、提升广播品牌, 再创广播辉煌, 关键是思想的解放, 思路的开放, 不能单就广播说广播, 要多用发散思维, 反向思维, 走横向联合、产业开发的路子。面对新形势, 我们要加强战略思维, 树立世界眼光, 提高对广播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构建和谐电台的能力。要继续发扬业已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将电台发展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跨媒体、跨地域的大众传媒, 用新的作为和成绩续写电台新的篇章。

二、打造品牌精品

必须始终重视品牌建设, 这是电台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效手段。对媒体而言,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也是媒体竞争制胜的有力武器。这方面, 应采取从主持人、栏目、频率三个层面持之以恒地建设和打造, 并以品牌定位, 通过塑造鲜明的声音品牌、知名栏目、个性频率, 以精彩节目和优质服务成为更多听众的精神知音和生活伴侣, 使电台更富有特色, 更具有亲和力, 从而提升自身形象和影响力。在打造品牌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专业广播的特色与优势, 打造频率品牌。考虑到广播具有地域性强、贴近性强的特点, 我们所进行的品牌推广一般不像电视那样常常以电台的形象出现, 而是着重将专业广播作为主体直接向社会推广, 从而树立专业广播的品牌形象。二是利用不同频率的专业特色延伸出新的品牌形象。三是根据听众需要, 打造栏目品牌。不断保持与各大品牌研究公司的联系与合作, 购买调查数据, 时刻对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进行再分析, 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节目的构建, 通过品牌节目吸引听众。不仅如此, 对品牌进行资金投入, 制定考核机制、激励机制, 节目越好, 投入越大, 所以在全台形成积极打造品牌的良好氛围。当前, 我们正处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新的任务, 对广播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工作者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 振奋精神, 团结奋斗, 发挥优势, 办出特色,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使中国广播事业在新的世纪有一个新的提高、新的发展、新的局面。

三、加强制度建设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篇10

要结合普法教育、结合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结合本地区、本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实际,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舆论工具, 广泛宣传人事档案管理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宣传教育, 使大家都认识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论是企业的竞争, 还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竞争, 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不重视人事档案管理的部门和单位, 一个对人事档案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才信息资源没有充分认识的领导, 就不可能更多地发现人才、更好地使用人才, 更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使干部职工自觉增强档案意识, 牢固树立价值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和服务观念, 真正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摆上重要位置, 切实抓好。

2 要加大体制创新的力度

人事档案应逐步从“单位档案”向“社会档案”转变。实行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长期以来,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禁锢, “人是国家的、地区的、部门的、单位的”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从上学直至毕业分配, 个人选择的余地相当小, 人事档案也随之成为地区所有、单位所有, 人事档案变成“单位档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人的属性己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是属于全社会而不仅仅属于某个地区、部门或者单位。只是在某个时段区间里, 人与单位订有劳动合同, 存在劳动关系, 而一旦劳动关系解除, 人自然而然又回归社会。人的属性己经从“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 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 人事档案管理也应顺应这一变革, 实行社会化管理, 变“单位档案”为“社会档案”。只有这样, 才能与人的社会化属性相一致, 也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看到, 人事档案制度的人本化必然以承诺个人的自由与流动、发展的权利为前提, 只有实现档案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分离, 实现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 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组合。至于社会化管理的具体模式, 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经验, 先建立地区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 由政府赋予专门的职能, 集中管理一个地区的人事档案, 在条件相对成熟后, 再建立全国性的管理机构。这样, 既可解决目前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问题, 也可以摆脱“死档”、“弃档”现象大量存在的困境。

3 要加大政策创新的力度

社会化是人事档案管理的方向, 但它的实施涉及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高层次决策问题, 而且需要其他社会改革配套进行, 不可能一墩而就, 因此, 在大力推进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进程的同时, 必须抓紧进行政策创新。就当前来说, 当务之急就是各地方党委组织和政府人事等有关部门要负责牵头相关组织对各级各单位是否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进行资格认定, 并实行年审制度, 符合条件的发给资格证书, 年审不合格的, 限期整改合格, 否则取消其档案管理资格。其次是要规范人事档案的内容, 尽量减少陈旧、不合时宜的信息。第三是要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揭开多年来笼罩在人事档案头上的神秘面纱, 尊重和维护公民个人的知情权, 将人事档案作为社会信息源之一, 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 特别向本人开放, 让公民有依法维护个人档案的权利, 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 要有责任追究制度。只有令人事档案成为一个透明、适度开放的个人社会公信平台, 才能充分保障人事档案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 也才能使现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在公共平台上实现共赢。第四是要把人事档案管理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的内容, 加大考核力度, 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确保各项政策法规的落实。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4 要加大个性化管理的力度

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本质要求。人事档案的真实性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事档案的客观性、完整性、合法性, 这是真实性的基础层面, 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有效, 来满足对人事档案主体的管理和一般了解;第二个层面是人事档案的个性, 是人事档案的纵深面, 体现人事档案的价值, 来满足对人事档案主体的筛选和使用。真实性的第一个层面是前提和基础, 而第二个层面则是对前者的补充和深化。人事档案失去第一层面的真实, 人事档案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失去基础则个性和权威都无从谈起;而人事档案失去真实的个性, 则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内容特质和价值要素。两个层面相互依存, 有机结合, 共同作用于人事档案主体, 彰显人事档案鲜活的生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人事档案真实性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不可否认, 第一层面确系首要的, 也是必须的, 但对真实性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 也显而易见是不妥的, 人事档案的个性化同样不容忽视。缺乏个性的人事档案尽管客观真实, 但因它缺乏实用的信息, 其价值、作用便大打折扣。真实的人事档案需要由个性的内容来支持, 个性鲜明的人事档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真实。人事档案个性化管理正是要求人事档案形成部门和形成者需要兼备政策观念、责任观念和创新观念, 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求同存异, 去体现出不同人事档案主体的特点和个性, 档案内容要与主体多元化、社会职能多样化相适应, 根据不同类型人员, 可采用不同的归档标准、内容, 尤其是需要增加反映个人综合能力、专业素质、科研水平等实际材料;处于社会转型期, 人事档案内容更应与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信用体系相联系, 增添诸如个人身份证明、履约情况、银行信用记录、涉案情况等信用记录材料。更通俗而言, 也就是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不同的档案服务。档案信息数字化是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形态, 是信息时代档案管理领域的一场革命, 它能够把分散于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载体的人事档案资源, 以数字化的形式贮存起来, 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接起来, 是提高档案利用率, 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最有效途径。

5 结语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作为一项公共政策,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 面对传统人事档案政策老化失效这一现实情况, 必须做出积极回应:探索良性的政策替代方案, 选择科学的最佳路径, 本着“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基本理念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可以想见,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只有走更科学、更富实效的创新改革之路,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我国人口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 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赵汝周, 赵志英.论档案服务创新的主要方式[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5 (3) .

[2]所桂萍.析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疏漏及解决对策[J].档案时空 (业务版) , 2005 (4) .

[3]吴承明.论二元经济[J].历史研究, 1994 (2) .

[4]蒲君.弃档为何愈演愈烈[J].时代潮, 2003 (1) .

现代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酒店管理 专业教学 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7-01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升温,社会予以旅游消费的关注日益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是个职业特色突出、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然而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高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酒店业对管理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和經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现代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整科学的课程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但是很多专业教材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教材观点非常陈旧,并且理论性太强,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缺乏实践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训练。这种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导致综合职业技能训练不足、教学不能适应酒店职业岗位的需要。此外,专业课程与教材缺乏逻辑性,并且很多课程的教材内容存在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还不能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和技能优势。

2.缺乏“双师型”师资

酒店管理专业是个职业特色突出、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酒店的管理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既懂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酒店行业技能的实践经验,但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校教育现有的教师状况来看,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缺乏既懂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有酒店工作一线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导致酒店行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3.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使学生在掌握专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在酒店熟练地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但是高校的办学思想深受传统观念教育等的影响,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强调理论教学,脱离了酒店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客观实际,缺少专业实用性、实践性,在教育中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教育,而实践教育存在不足,导致了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出现诸多问题,甚至失业。同时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善于创设场景、照本宣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气氛沉闷又失色,酒店管理专业教育陷入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怪圈,失去了这些课程开设的最大意义和课程教学的实训特色。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完善课程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进一步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首先,对各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适时做出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其次,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课程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积极编写专业课程习题及案例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构建“双师型”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专业教师的成长,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或考取学位;聘请知名酒店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补充在职教师数量和实践经验的不足;聘请酒店业界专家来校讲座,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鼓励教师去酒店企业挂职锻炼和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3.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以往教师只动嘴和粉笔传统教学模式。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音像播放、情景展示、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系统的酒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能获得独立思考的方法和能力。同时酒店管理专业课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避免“满堂灌”,给学生更多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达到“弄懂会做”的目标。通过案例的剖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创造了轻松、热烈的实践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以“技术型和应用型”作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才能让理论向应用转化,用实践来检验课堂学习成果,看到在学习中的不足。可以通过校内实训教学,再校外专业实习,最后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建立“学校酒店企业一体化”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真正让学生走出校门,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使学生的工作技能、职业素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三、总结

我们要扎实做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出一批与企业发展相符的专业实干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祥恒,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企业导报》 2012年01期。

[2]冯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04期。

试论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篇12

一、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原因

首先,旧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概念不清的问题。比如:医院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应该采用预算会计。但是,过去医院会计制度性质既不属于企业会计制度,也不属于预算会计。再如:原来的会计制度中,仅仅可以看出收支的费用,无法体现成本、收入的情况。同时,医院在进行资产核算时,执行企业的全责发生制。其次,核算方法不完善, 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实施旧医院会计制度,需要统计大量的账面类别,加大了工作量。同时,专项资金单独分类设置,没有实际意义。由于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导致医疗器、设备更新时间短,从而引发了资产虚减的问题。最后,以前的医院会计制度与医院自身的管理、运营情况有冲突。主要体现在会计制度没有体现医院资金来源、投资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医院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中的改革

首先,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做出了修正,允许医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进行折旧。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了医院期间费用的管理,使费用在管理中更加清晰化、公开化。其次,新医院会计制度增加了两项科目,分别为财政拨款、待冲资金。这两项科目属于负债类项目。实施之后,有效提升了医院的宏观调控水平,从而用于开展医院在建项目,以及进行短期投资等。再次,新制度实施了企业权责制,对药品进销差价予以取消。这样,财务人员在做报表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收入、费用等因素。最后,新会计制度规定,管理产生的费用直接计入期间费用,不再归类到药品支出中。这样,不但使费用的管理更加客观化、透明化,而且有利于提高预算执行的力度。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创新

(一)在财务管理项目中,对医疗机构的绩效进行考核

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要求,财务管理体系应该纳入医疗结构绩效考核。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疗机构应该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建立相关的机制,并对员工实行绩效工资。除此之外,要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合理性,提高对员工工作效率的重视度。在此基础上,使预算结构更接近控制目标。另外,医院应该在内部分配机制中,增加人员年终评估项目。这样,有利于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增发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二)医院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更清晰、明确

第一,新医院会计制度执行后,充分发挥了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职能,提高了医院财务审计的有效性、科学性。第二,提高了医院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增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防止了虚假信息的流入。第三, 加大了对政府财政拨款的监督力度,确保投入的资金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同时,加强了对私人挪用资金、占用设备的管理与监督, 有效预防了医院资产的流失。最后,针对医院成本增长过快的情况,在提高监管的基础上,缓解了成本的过快上涨,乱收费的现象。

(三)医院核算体系更加全面、规范

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成本的核算进行了完善,使医院成本核算更加全面、规范。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详细的制度。医院实施新会计制度后,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同时,这些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成本的控制,尤其是加强了对医院灰色收入的控制,从而促进了医院的良性发展。因此,新医院会计制度在成本核算中有很大的优势,必须充分利用。

(四)体现了公立医院的特性

新医院会计制度执行后,其中的很多条款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第一,加强了对医院财务核算、管理工作,使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工作中为社会、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第二,新制度全面加强了医院成本控制,缓解了医院资金紧张的难题,为医院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新制度加强了医院财务审计的力度,确保政府财政拨款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当中,防止医疗腐败事件的滋生,使医院的财务环境更加明晰、公开化。同时,有利于构建和谐、卫生、健康的就医环境。 第四,新医院会计制度在控制指标中增加了业务收支结余率科目,通过控制医院的项目结余费用,利用平衡收支的办法,防止医院朝着盈利目的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素质,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在为人们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医院的公益性质。

四、结束语

由于旧的医院会计制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财务部在2012年颁布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医院会计制度执行以来,给我国公立、私利医院的财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升了医院的综合素质。因此, 医院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对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学习,并充分将新制度的条款用于医院财务工作中,才能提高医院财务的管理水平,为医院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杰.关于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06)

[2]刘焕新.试论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商业,2014,(03)

上一篇:制度建立下一篇:可行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