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标准

2024-09-10

职业标准(精选12篇)

职业标准 篇1

1 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界定

高职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参照, 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课程改革的方向, 高职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直接关系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1.1 职业课程标准

《教育大辞典》中对课程标准作了如下解释:“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高职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和“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的描述, 它有别于教学大纲, 是在一定层面上制订的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的一种指导性文件。然而,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其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为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

因此, 高职课程标准必须能反映其服务对象如行业、企业、施工岗位、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 是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与教育标准的融合。

1.2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 我们在制订高职课程标准过程中, 适当引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一方面符合“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将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制度相结合, 实行“双证书”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形成新的课程内容, 搭建新的建设基础与运行平台。

1.3 职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制定中课程内容的选取依赖于典型工作任务, 来自于职业工作逻辑。因此, 课程标准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 课程标准的制订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 并据此标准开展教学, 通过学习, 学生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也只有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职业岗位的变化, 兼顾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内涵, 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 职业课程标准制定的实施步骤

2.1 分析专业目标, 明确课程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来实现的。课程的目标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 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整体要求。因此, 要认真分析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中人才培养规格的职业岗位 (群) 要求, 来确定课程总体目标及能力、知识、素质等具体目标。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面向湖北地区, 服务道路桥梁行业,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具备道路和中、小型桥梁的施工及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 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及管理岗位工作,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开展社会调研, 了解工作过程

制定课程标准应该开展充分的社会调研, 了解职业岗位 (群) 的岗位职责、职业素质要求和技能素质要求、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情况, 这是制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 本专业服务领域为道路、桥梁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工程管理、试验检测、勘测设计、养护管理及相关领域;主要就业去向是交通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养护企业、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及管理等单位;主要就业岗位:工程建设施工、试验检测、工程养护施工、工程管理等技术岗位。

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公路勘测与设计能力;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与控制能力;工程造价文件与标书编制能力;施工资料编制与归档能力;公路病害处治、桥梁维护加固能力等。

2.3 划分工作任务, 构建课程体系

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职业教育课程观、能力观, 将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参照, 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任务 (学习情景) , 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为主线, 一门课程可以划分为一个或多个项目, 又可将一个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典型任务, 以项目、典型任务为导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在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中培养能力。

2.4 描述学习任务, 构建教学标准

对每个学习任务, 要描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教学环境、过程与方法、师生要求、考察与评价和建议学时, 构建教学标准。学习任务的教学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

2.5 结合高职特点, 建立考核标准

考核评价标准是对本课程在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提出的质和量的综合标准, 是课程标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考核标准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习任务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注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检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运用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及水平, 将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3 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桥梁工程》为例建立课程标准

3.1 开发思路

课程标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按“桥梁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 以“施工流程”为主线, 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 并以典型桥梁工程施工项目为载体, 模拟施工场景, 设计教学活动, 强化实训实操, 结合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以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3.2 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通过以桥梁施工中的桥梁基础施工、下部结构施工、上部结构施工、桥面系与附属工程施工典型的施工任务为载体, 进行学习项目设计。

在施工中结合桥梁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要求, 以及桥梁施工新技术、新规范和验收资料归档要求, 培养学生对桥梁工程进行施工及管理的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 能进行桥梁工程施工;

(2) 能进行合理选用施工机械、施工设备;

(3) 能进行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4) 具有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进行再学习的能力;

(5) 能按照新规范、规程和新标准进行工程验收;

(6) 具有收集整理工程资料、进行工程质量安全监控的能力;

(7) 能完成竣工验收检验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以及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的优良品质, 达到胜任道桥施工员工作要求。

3.3 学习领域

4 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的实施还应包括教材选用与编写、教学组织与设计、课程考核与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内容。

4.1 教材选用与编写

课程教材应优先选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 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课程、工学结合的设计思想, 教材应按学习情境进行组织。为提高学习兴趣, 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 表达精炼、准确。

4.2 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应注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教学与评价一体化。通过创设工作情境, 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 针对不同工作任务需要,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

4.3 课程考核与评价

(1) 评价理念。以“知识、能力、过程、结果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过程评价占50%以上。

(2) 评价内容。 (1) 掌握基础知识:认识、能进行知识点组建的能力; (2) 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角色扮演能力、案例分析答辩能力。

(3) 评价形式。采用“项目组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答辩”等形式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自评20%, 小组互评20%, 教师评定60%。

4.4 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课程标准对教学环境, 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资源, 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应有明确的要求;提供学生可选用的教材、参考资料, 包括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手册、工种培训手册和岗位工作手册等, 以及可供学生使用的精品课程网站及网络资源等。

参考文献

[1]杨立峰, 吴延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在行动: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制订的研究与实施——以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为例[J].计算机教育, 2008 (19) :122-126.

[2]徐国庆.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J].职教论坛, 2006 (9X) :1.

[3]张翠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分析——以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9, 18 (3) :84-86.

[4]赵飞, 曾宪均, 侯江丽, 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6) :120-1221.

[5]孙秋高.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3) :90-91.

职业标准 篇2

1.1职业名称:秘书。

1.2职业定义: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

1.3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五级秘书(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原初级)、四级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原中级)、三级秘书(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原高级)、二级秘书(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1.4职业环境:室内、常温。

1.5职业能力特征:具备文字与语言沟通能力、综合协调与合作能力、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等。

1.6基本文化程度: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

1.7培训要求:

1.7.1培训期限: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五级秘书不少于220标准学时;四级秘书不少于200标准学时;三级秘书不少于200标准学时;二级秘书不少于150学时。

1.7.2培训教师:应具有本职业2年以上培训经验。培训五级秘书、四级秘书的教师应具有三级秘书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三级秘书的教师应具有二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二级秘书的教师应具有二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3年以上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7.3培训场地:在标准教室内。

1.7.4培训设备:电视机、vcd机、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

1.8鉴定要求:

1.8.1适用对象: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申报条件:

--五级秘书(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五级秘书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四级秘书(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五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经四级秘书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五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3)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4)取得经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以四级秘书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三级秘书(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四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三级秘书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四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并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二级秘书(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三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二级秘书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三级秘书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3)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并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下一篇:伦敦工商会秘书证书有哪些作用

伦敦工商会秘书证书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级秘书从业资格证书之一。该证书已引进中国以来一直没有被业界关注。去年北京地区参加考试的人数为10位数一下,可见有曲高和寡的味道。究其原因采用全英文考试是其障碍之一。

职业标准两大内涵 篇3

记:能否谈一下您对“职业化”的理解?

陈:我们没有使用过“职业化”这个词。什么叫“职业化”,我觉得不能随便给它下定义。

记:无论有没有“职业化”的说法,我们肯定会给职业一些规则,比如职业标准?

陈:首先必须明确,我国实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源于生产系统的证书,而不是源于教育培训系统的证书。职业标准的制定不是由于学校的需要或劳动者自己的需要,而是由于生产需要。

记:能否换一个说法——也是职业的需要?

陈:可以。但我想强调最根本的一点是生产的需要。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或提供合格的服务,就需要合格的人,也就需要定出标准。其实标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的劳动者一定要合格,最本源的意义就是能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否则这个标准一点意义都没有。这就是职业资格证书的特点, 学历文凭就不一定符合生产系统的需要。

记:我国现在有多少个职业制定了国家职业标准?主要涉及哪些行业?

陈:截至到2004年6月,劳动保障部共颁布了325个国家职业标准,这些标准涉及机械、农业、信息产业、轻工、石化、有色等近20个行业。

记:我国的职业标准主要包括那些内容?大概多长时间进行一次修订?

陈:国家职业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的基本概况(职业名称、定义、等级、工作环境条件、职业能力特征、培训和鉴定要求)、劳动者应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等。根据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一般3~5年修订一次。

记:我国职业标准的特点是什么?

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这和我前面讲的意思是一样的。现在有一种新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用来充实职业证书制度。它是对人在工作中的业绩、知识、道德、能力进行全面评价。能体现业绩的能力是重要的,能体现能力的业绩也是重要的。

记:制定国家职业标准的意义是什么?

陈:我想主要有三点:一是可以为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提供一个参考依据;二是可以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提供一个基本依据;三是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一个成长的通道。

记:是不是所有的职业都要制定出职业标准呢?

陈:我觉得是有严格要求的职业,有一些职业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技术含量,就不一定都要制定职业标准。现在制定了职业标准的职业多是从业人群比较多、有严格要求、有相当的可以描述的指标的职业。

记:国家已经制定职业标准的职业范围是否还要扩大?

陈:我只能说我们将根据用人的需要,在所有重要岗位、对用人有明确严格要求的岗位制定职业标准,以满足生产和工作本身的需要。

记:我国的职业标准体系、认证考试制度,与国外相比处于什么水平呢?

陈:国外的职业资格制度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记:哪些国家的经验比较值得我们借鉴呢?

会计职业标准探析 篇4

一、会计目标及要求

要探讨会计职业标准, 首先应明确会计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会计职业教育的目标。以此探讨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一) 会计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关于会计的目标,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 只涉及到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 即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2012年修订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核算的目标, 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做出经济决策。关于会计工作的要求, 是由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决定的,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具体包括可靠性 (客观性) 、相关性 (有用性) 、可理解性 (明晰性) 、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二) 会计职业教育的目标

高职院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培养高端技能型财会人才。结合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各方面。

1.高尚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 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应秉承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原则, 不偏不倚, 如实反映, 全心全意为会计主体服务, 依法为企业当家理财。

2.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财务会计工作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原理和方法体系,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 必须规范、真实、完整。这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 具体包括:熟知会计核算的原理, 掌握运用会计准则和制度, 良好的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能力, 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判断能力等。

3.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 以达到会计职业准入要求。

另外, 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人员还应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承担着当家理财、提供信息的重任,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遵纪守法, 坚持原则。会计人员应当理解并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 在会计核算中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2.诚实守信, 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应时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人格,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 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合法、准确、及时、完整。

3.爱岗敬业, 无私无畏。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 善于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规定, 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会计工作的要求。工作中无私心杂念, 洁身自好,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4.严守制度, 保守秘密。应严格遵守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 指导和监督单位其他人员遵守财经纪律, 恪守会计准则。同时, 会计人员除依法披露会计信息外, 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 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单位的商业信息。

三、会计专业知识

会计工作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技术与方法,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具有完善的会计知识体系。根据会计岗位工作需要, 会计人员至少具备以下知识。

1.会计核算知识。熟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能够贯彻《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关于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 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出纳岗位知识。出纳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岗位, 出纳人员按照《现金管理条例》、《银行结算办法》等有关规定和制度, 办理本单位的现金收付、银行结算及有关业务。出纳岗位知识包括出纳岗位法律法规知识, 出纳业务单据资料填制、审核知识, 资金业务核算、办理知识, 日记账登记管理知识, 货币资金盘点清查管理知识, 出纳岗位财务软件操作知识等, 是管理企业货币资金的主要岗位。 (2) 存货岗位知识。包括存货管理及核算方法知识, 存货采购预算制定, 存货业务单据资料填制、审核及业务办理知识, 存货采购成本计算及经济批量控制管理知识, 存货账簿登记管理知识, 存货日常管理知识, 存货发出成本核算管理知识, 存货期末盘点清查知识等, 是管理企业存货, 控制存货购销存成本的主要岗位。 (3) 长期资产管理知识。长期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长期资产管理知识包括各项长期资产的取得成本核算知识, 业务单据资料填制、审核及业务办理知识, 持有期间损益核算管理知识, 资产变动核算管理知识, 折旧或摊销计提管理知识, 减值或处置损益核算管理知识, 长期资产账簿登记管理知识, 期末盘点清查知识等, 是企业管理主要资产的重要内容。 (4) 成本费用归集分配知识。包括成本费用的构成, 生产成本及制造费用归集核算知识, 成本费用分配的基本原理与分配方法, 期间费用归集核算知识等, 是企业计算管理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收入、利润核算知识。包括收入、利润的构成知识, 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利润分配的有关法规、制度, 利润分配的程序和方法等, 是企业收益管理的主要知识构成内容。 (6) 纳税申报知识。包括企业各税种税收法律知识, 税款计算方法知识, 税款申报、缴纳筹划知识等, 是管理控制企业税款缴纳的主要部分。 (7) 编制财务报告知识。包括主要财务报表的原理及编制方法知识, 报表附注的编制方法知识,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等, 是企业运营成果的直观体现。

2.成本管理知识。成本管理包括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成本分析方法、成本控制方法等。涉及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相关内容, 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构成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方面。

3.财务管理知识。包括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 财务决策方法, 财务分析方法等。财务管理工作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与提升, 是单位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财经法规知识。包括会计法、税法、票据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 使会计工作依法进行。

另外, 为满足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会计人员还需具有审计、金融证券方面的知识等。

四、会计职业技能

在职业能力构成方面, 会计人员应具备下列四个方面的职业能力。

1.会计核算技能。包括点钞验钞、数字录入、票据填制等会计基本技能, 账簿设置、记账算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专业核心技能。

2.财务管理技能。包括资金时间价值运用, 财务风险分析, 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等财务管理技能, 以及成本计算、分析、控制技能。

3.算税报税技能。包括纳税申报、税收筹划、税收核算等技能。

4.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财务软件运用、会计信息管理等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

5.金融工具运用技能。在金融市场上, 进行投融资决策与运作, 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 获取投资受益。

上述业务一般由会计人员承担, 因此上述业务处理能力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

五、会计职业资格

我国《会计法》规定,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唯一合法的有效证件, 是会计人员进入会计行业的门槛。另外, 有关法规制度规定, 从事社会审计的人员, 应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证书;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应具有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证书等。多年来, 我国包括从事一般财会工作的会计资格证书、电算会计证书和专门从事中介服务的注册会计师资格, 都是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来认定, 这些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我国会计行业的一套职业准入制度。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只有明确行业职业标准, 才能有的放矢地、高效率地进行人才培养。根据会计目标和要求, 会计职业标准可概括为高尚的职业道德、完善的知识体系、熟练的职业技能、必要的职业资格四个方面。本文根据目前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岗位的基本工作要求, 探讨作为一个一般会计人员应具有的职业标准。

关键词:会计,会计目标,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Z].中国财政部, 1999.

[2]侯君邦.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0) .

企业职业道德标准 篇5

一、基本准则以及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

公司员工致力于最高标准的诚信和道德行为,包括遵守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诚实守信是公司立足于市场经济社会的基石,是公司与客户、股东和社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所有公司员工都应遵守。同时,公司全体员工在进行公司业务时,应遵守中国大陆、公司上市地美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

作为中高级管理人员更应以身作则,诚实、道德地履行自身的行为,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并遵守公司经营中应遵守的公司政策和程序。同时中高级管理人员有责任建立高道德标准的公司文化,保持对遵纪守法的高度重视,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提出问题,并迅速解决员工在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中遇到的问题。

二、维护公司利益,明确自身职责,履行责任

公司员工应当忠实维护公司利益和股东整体利益,切实履行职责。不得有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失职渎职,损害公司利益和股东整体利益的行为。 各工作岗位应明确自身的职责,以勤勉敬业的态度进行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公司员工应妥善保护和使用公司资产,确保其有效、完整,并有效应用于公司生产经营。员工不得利用职权贪污、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

三、维护员工隐私,创建安全、和谐的工作场所

员工在工作中应互相尊重对方人格尊严、宗教信仰和个人隐私,禁止任何形式的骚扰和胁迫,造成不和谐工作环境的行为,应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全局意识,共同创造、共同进步,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应努力营造和谐的经营环境,与股东、及全体员工共享公司发展成果,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安全的工作环境,对外保持良好的投资者关系。

四、遵守商业道德,诚信对待合作伙伴。

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公司应公平公正地对待公司客户、供应商,为客户、供应商提供平等的商业机会。对客户,应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依法保护客户的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尊重客户的自主选择权,谨慎处理与销售相关的佣金、折扣、授信和补贴等安排,禁止通过贿赂、回扣等方法与客户建立商业关系。针对供应商,公司将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业务伙伴的长期合作和战略合作。公司严格遵照国家政策法规和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诚信对等地处理与业务伙伴间的商业往来和业务合作,提供其公平参与招投标的机会,并通过专家参与、纪检监督和集团决策等途径,确保采购及其它合作活动的合理、合法、公开、公平、公正。在与供应商进行商业交往时,禁止收受其提供的贿赂、回扣或者其他可能影响作出商业判断的重大利益,尊重业务伙伴公司文化的同时,按照商业礼仪对待业务伙伴及其商业代表。

针对竞争对手,禁止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采取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等规定的行为。

五、遵从保密原则

员工对因其任职而获得的保密信息应以最严格的方式加以保密,除非有适当的业务上的理由,不得在公司之外讨论保密信息;不得披露给公司之外的人员,但依据公司的相关政策和客户协议或法律规定进行的披露除外;不得使用或披露有关公司或其团队成员、客户或供应商的专有信息,但与公司的业务有关而做出的适当披露或按法律规定进行的披露除外。

六、避免利益冲突

中高级管理人员必须避免利益冲突,应当以公司利益和股东整体利益为重,正确行使经营管理职能。当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私人利益以任何方式妨碍公司或其附属公司的利益,或者中高级管理人员或其任何直系亲属因为该中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中的职务而取得不当个人利益时,应当主动回避,防止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中高级管理人员还应注意可被合理地解释为可能导致利益冲突的行为,并应努力避免该种行为。

如果中高级管理人员对与公司之间的实际或潜在利益冲突有任何疑问,其应将上述疑问及时通过公司内审部上报给审计委员会。公司审计委员会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审核,并确定采取适当的行为,包括是否需要由董事会进行审议或采取行动。如果上述问题被提交给董事会,该中高级管理人员应向董事会负责人全面披露所有的事实与情况,并应取得董事会的事先书面批准。涉及任何利益冲突或潜在利益冲突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应回避与此相关的任何决定。

七、公司证券交易

员工禁止使用其拥有的与任何公司证券有关的未经公布的股价敏感资料,在有关规定禁止买卖证券期间买卖公司证券。 此外中高级管理人员应履行监督责任,确保公司的任何员工、或附属公司的任何员工,不会利用他们因在公司或其附属公司的职务或工作进行证券内部交易。

八、披露

中高级管理人员应建立并严格遵守公司内部信息披露制度,按照公司有关披露程序和要求,全面、公正、准确、及时且易懂地对外披露,确保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客观真实、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严禁编制假账,严禁虚报财务及运营数据。同时应促使所有员工遵守上述要求。

九、报告、调查和处理

员工如果存在道德方面的疑问或者发现了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通过道德专线进行实名或者匿名举报。公司应尊重举报员工的意愿,保护举报员工的利益和人身安全不受到损害。举报后,经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授权或以其他形式经公司程序授权的人有权开展调查或采取其他适当的行动。违反本道德规范将受到惩处,直至解除劳动合同。审计委员会授权内审部对违反本道德规范行为在调查核实后提出处理建议报董事会批准。

中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公司民主管理制度,自觉接受民主监督,不得有侵犯员工合法权益的行为,禁止因员工善意地报告可疑违规行为而对员工进行报复。

如果公司员工寻求对本道德规范的豁免,其应向审计委员会全面报告其所处的特殊情况。对本道德规范的修改和豁免将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公开披露。

职业标准 篇6

摘要:粮油检验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粮油质量检验员的职业岗位联系紧密。本文就其课程标准与粮油质量检验员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作进行研究,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水平。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研究

关键词: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要求;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3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功利化,以就业为目标,忽視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二是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形成。三是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科化现象严重,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课程标准。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坚持既有利于就业,又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坚持课程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上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四个方面协调发展。

显而易见,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应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确定。由于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可能涵盖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岗位,故应该区分胜任岗位、适应岗位和发展岗位来分别说明,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所谓胜任岗位是指高职学生毕业时即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岗位;适应岗位是指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经过短期的学习和自我调适即能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发展岗位是指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通过自我学习后能够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而专业课程对接的职业岗位则应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行动领域,进而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等科学而细致的工作后才能确定。严格说来,专业课程标准无法真正对接职业岗位,而只能对接职业岗位的核心工作要求。这是因为我们在将职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的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职业行动领域全部转化为学习领域,而只能将主要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由此,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可以理解为:满足胜任的工作要求、有利于适应的工作要求以及服务于发展的工作要求。

为了更好的提高粮油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优良的职业能力与综合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对粮油检验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进行对接,通过实践,教学效果明显:

1、校企合作开发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

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了解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动态,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聘请了在粮油仓储、加工等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共同开发与粮油质量检验员岗位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体系。

2、课程开发与设计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基本知识点,给学生持续发展的空间。

2.1 教学资源的选择

选用国家粮食局人事司组织编写的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粮油质量检验员(第三版)》作为基本教材 ,该教程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操作技能为核心,提高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为支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题,注重职业培训的适用性、时效性和规范性,在内容的筛选上除阐述传统使用的操作技术外,还大量吸取了近年来粮食行业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新观点和新动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在教学中根据相关法规及技术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2 教学内容的序化

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粮油质量检验员岗位职责的不同,结合本地区的地域特点,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由粮油样品、粮食油料物理检验、成品粮物理检验、粮食油料化学检验、植物油脂检验、粮油制品理化检验、粮油卫生检验等章节组成)以项目为载体重新进行序化,即由玉米质量检验、小麦米质量检验、稻谷质量检验、大米质量检验、面粉质量检验、大豆质量检验、花生质量检验、植物油质量检验等8个教学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个教学任务,例如玉米质量检验项目,包括了样品的制备、色泽气味的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杂质检验、不完善粒检验、水分测定、淀粉含量测定、脂肪酸值测定等教学任务。

2.3教学情境的设定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完善学生的社会能力。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为教学场所,教学场所的环境具有明显的企业特征,通过学习环境与时间场所一体化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实上践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迁移能力。以玉米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为例,在上课前一周将任务书发放到学生手中,指导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完成任务书的内容,在具体讲授本次课时,随机选取2~3个小组,每个小组抽取1~2名同学进行提问,记入实验成绩,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不会像以前一样鸭子听雷似的,在完成任务书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各自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具体实验操作时,以一个长方体的木箱代替汽车车厢,装满玉米,学生使用套管式扦样器模拟仓房散装粮进行扦样,然后用分样器法进行分样得到试验样品,然后进行样品的称取、筛选、杂质的挑选、不完善粒的挑选、杂质的称重、不完善粒的称重等操作过程,检验数据直接填写到检验报告单,不允许先写到草纸上再抄写到检验报告单上;数据书写错误时按规定方法进行修改,更改率的多少记入实验成绩,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爱岗敬业精神;有效数字的保留、数据处理等按国标要求进行。双实验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按规定报告检验结果;双实验误差大于允许差,重新测定,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数据处理,报告检验结果,不允许编造数据,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

2.4教学安排灵活化

依据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进行市场和企业调研,完成专业的岗位需求调研报告,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创建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培养方案,该模式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前提,企业提供师生顶岗实习的平台和必要条件,帮助学校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生的课程结构。学生在校期間,除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需分时段接受专业教学部的安排,在对口企业完成规定时间、规定任务的顶岗实践。在该模式下,学生同时接受学校与企业双管齐下的理实结合教育,同时提升理论素质与操作技能,零距离接受企业管理、接触企业文化,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从而强化职业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职业特性,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

2.5课程评价过程化

课程评价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是诊断预期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及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高职教育的成功不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的,而是以学生在社会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才是检验高职教育课程质量的标准。我们改变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将课程评价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注重学生的平时练习和创新能力,将成绩评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评价上,采用“校企共评”模式。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成绩由企业按照企业岗位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充分参考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从知识、技能和素质多方面进行考核。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职业资格的获得;既关注形成性评价,又进行终结性评价;既关注了学校本身的评价,又关注了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考核方式过程化的模式,既能准确地评判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 教学效果

3.1 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逐年提高

我们从2014年开始,在粮油储藏与检验、粮食加工专业2013级、2014级的教学中采用了新的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实验操作考核通过率均为100%,理论知识考核通过率分别为90.3%和92.6,比没有采用新的课程标准的前两界学生的通过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3.2一次就业率明显上升

由于在教学中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在加上认识实习的教学,学生在跟岗实习时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在实训基地现场,同学们在企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虚心学习、不怕困难,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谦虚好学、不辞辛苦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合作企业的指导老师和主管领导的一致好评,实习结束只要学生同意就可签订劳动合同。

4结束语

实现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两者的有效对接,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缩短企业培训

职业标准 篇7

对我院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跟踪调查, 化学检验分析测试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 这一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主要由化工分析课程来完成, 作为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化工分析以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 与化学检验工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 从而实现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学生学完化工分析即可参加并取得化学检验工中级考证证书。

1 化学检验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标准是对化学检验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 是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它是化学检验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 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工作人员的基本依据。现在一般企业的化学检验岗位录用的条件之一是应聘者需有化学检验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职业标准中将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分为三级, 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的核心部分是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基本要求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守则和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工作要求是依据工作内容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两方面对职业能力进行描述。技能要求是指完成每项工作所应具备的操作技能, 相关知识是指完成每项操作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 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高职毕业生一般要求达到高级工的要求。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描述了企业相关职业从业人员或即将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胜任这个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 反映了企业的用人要求, 所以标准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十分具体,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 化工分析课程标准编写原则

2.1 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化工分析是我院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 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任务, 确定课程的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课程设置对应就业岗位 (群) , 化工分析课程对应的是化学检验岗位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后, 要求学生能够取得化学检验工的中级证书。本课程的前置课程为综合化学, 后续课程为环境监测技术与实训, 在编写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时要把握好度。

2.2 融入化学检验工的职业技能标准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所以在制订专业课程标准时要引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高职专业课程标准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化工分析课程的主要职业岗位是化学检验工, 所以在制订化工分析课程标准时必须要融入化学检验工的职业技能标准,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2.3 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完整、要求明确

课程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依据, 在课程标准中应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要求、课程考核、实施建议等。通过对职业岗位技能分析, 确定课程标准内容。参照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3 如何实现化工分析课程标准与化学检验工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3.1 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等级相对应

国家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中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等, 针对职业功能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内容, 并以相关的技能要求和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其技能要求从低到高依次递进, 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是以职业岗位 (群) 设置课程, 化工分析的课程目标是学生学完此课程能取得化学检验工的中级证书, 所以教学目标要与化学检验工的中级标准相对应。

3.2 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标准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依据职业标准中的职业功能,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者接近真实的情境, 按职业活动顺序, 对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与研究, 按照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 确定教学内容, 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3 教学过程体现职业工作过程

教学过程依据典型工作流程, 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教学环节, 实施行动导向式教学。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 做到学习的内容即工作, 通过工作完成学习。每个学习情境来源于真实的工作任务, 检测项目的一般工作流程为选定分析方法、列出仪器和药品清单、配制化学试剂和标准溶液、进行分析检测前的准备工作、进行样品检测操作、进行数据处理写出分析报告。根据工作过程的这六个阶段来设计教学流程, 做到理实一体化, 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4 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证衔接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另一方面也可用于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化工分析课程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实践操作、作业与报告;终结性考核采用技能考核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技能考核采用模拟化学检验工中级鉴定方式进行。课程结束后适时组织学生参加化学检验工的职业资格考试, 使学生获得化学检验工中级证书, 为毕业前取得高级证书奠定基础。

环境检测和治理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更新、应用,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 课程标准中融入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工作岗位的特点、要求和规范, 毕业后能更快熟悉和适应工作岗位。同时化学检验岗位涉及样品采集、预处理、分析检测和数据处理等过程, 需要工作人员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因此要将素质教育全面融入课程标准, 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总之, 专业课程标准的制订要基于岗位工作过程、体现工学结合特点、对接岗位技能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要,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

参考文献

[1]薛叙明, 曹红英, 赵昊昱.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2) :75~78.

[2]曾爱斌, 阮亚男, 陶星名, 等.高职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11, (5) :62~64.

[3]张松慧.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0) :137~138.

职业标准 篇8

关键词:课程标准,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初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个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把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无业者有业”的前提是求业者能够掌握从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有业者乐业”的条件是让就业者娴熟地掌握从业的职业技能, 因为只有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才能够愉快的工作。因此,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技能对接是探索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一条新路。

我们在研究法律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对接过程中摸索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是靠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 开发更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二是靠积极的就业政策, 进行政策扶持, 如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到西部就业, 并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靠就业服务工作。就业服务, 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怎样理解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呢?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要毕业了, 讲讲就业形势, 开几堂职业指导课, 教教学生求职技巧。只有做到全程、全方位, 人性化, 个性化的服务, 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 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这就需要学校把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为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性的工作来考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就业服务工作要做到“制度化, 专业化, 社会化”。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本学校需要的就业服务制度;二要建立专业化队伍;三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 共同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这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前提。此外, 要做好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 我们还要在深层次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索。比如, 我们的教育发展, 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以职业为导向,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们的办学要围绕这个目标,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 全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能够立即顶岗, 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纺织工程系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提出必须坚持“素质为本、技能争先、无缝对接”的办学特色, 具体体现在“八化”上。

一、“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 专业培养市场化

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申报和培养目标的制定工作, 在开设每一个专业时, 都必须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 通过走访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 掌握人才需求趋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过成立由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 全过程、全方位、全面深入地介入专业设置和专业论证工作, 合理地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

“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 职业教育应该主动融入市场, 敞开校门办学、面向市场育人, 并将市场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样, 才能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二、为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教学计划模块化

随着职业岗位知识内涵的不断增加、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 对高职毕业生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为此, 我们必须制定并实施既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又与职业资格要求相衔接的模块化的教学计划, 由道德素质模块、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 专业技能模块是在劳动力市场及行业需求调查和预测基础上推行的, 为学生奠定尽可能宽的专业技术基础, 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此平台之上, 各专业设计3-5个方向性的限选课组, 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 形成新的课程模块,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就业形势进行选择,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目标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 必须借鉴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掌握学习”策略, 推行目标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学好课程的信心, 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加深专业认知程度, 实训环节流程化

在实践性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按照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保全实习、岗前实习等几个环节, 循序渐进, 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序而踏实的进行, 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

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毕业课题企业化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师提供的毕业课题均应来源于企业, 而且实现从选题、论证、指导、试验、数据处理到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均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 甚至有些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里面去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还可以更好的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搭建起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在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难题的同时, 也体现出了高职教育灵活多变的特性。

六、岗前实训模拟化

我院法律系有投资十多万元的模拟法庭和八所校外 (新建监狱、泰康监狱、鸿运律师事务所、恒晨律师事务所等) 实训基地, 共同为我系毕业生的岗前培训提供了一个可以模拟企业生产实际的锻炼条件。通过这种模拟化的岗前培训,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保证了高满意就业率的实现。

职业标准 篇9

1.旅游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2000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 国家旅游局确立了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即到2020年, 我国要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作为迅速发展的行业, 中国旅行社业人才需求旺盛。由于中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 现在又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随着产业素质要求的提高, 需大量录用经过正规培训的人才。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职业教育, 更是迫切需要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方向与脉络, 钻研符合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满足行业对高精尖旅游人才的需求。

2.满足行业人才缺口的需要。旅游行业是一个人才缺口较大的行业, 人才匮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才流失严重。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 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目前, 中国的旅游职业教育并没有良好的规划, 对于业界所需人才没有系统的研究。一些院校只重视培养富有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的理论型人才, 缺乏系统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 入行门槛虽低, 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职位都有相应要求。在校的学习内容较实践中的职业标准相距甚远, 工作关系没有保障, 压力巨大, 这些都直接导致旅游业人才流失。为此, 职业院校必须正视行业人才匮乏现状, 依据职业标准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 加大改革力度。

3.职业标准适用于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改革。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 根据职业 (工种) 的活动内容, 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 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它通过工作分析方法, 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 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设置, 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和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 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 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和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二、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1.专业方向界定不清。目前, 很多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培养方向定位模糊不清, 其课程设置大都涵盖了旅游、酒店两个方向的内容。如《导游基础知识》《民俗知识》《旅游地理》《中国风物特产》《旅游概论》《旅游英语》《酒店前台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等。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 多方向的教学内容容易致使学生学习专业性不强, 实践能力弱, 掌握知识的精准度下降。最终导致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职业标准, 无法胜任就业岗位。出现与企业需求异位的人才供给局面, 职业院校对旅游行业人才缺口的贡献度极低。

2.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主要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 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一线服务及基层管理工作。他们不仅要掌握“实用、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目前我国一些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不明确, 或只注重专业中的一般共性, 而忽略了“职业”特征;或虽增加了教学生产实践环节, 但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 缺少足够的实践场地和具体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 体现不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职业性特点。

3.课程设置的评价标准不完备。优秀的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完备的课程评价体系。目前职业院校对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尚无统一标准。很多院校的旅游专业往往是直接套用国家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未能根据学生状况和旅游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建设。学与用脱节, 很多学生出了校门即面临再择业甚至失业的境遇。因此, 建立面向职业, 符合职业标准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刻不容缓。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探讨

1.以职业标准为导向, 界定专业方向, 细化课程设置方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考核劳动者职业标准的重要手段。它代表着劳动者的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必须按照国家职业的标准化体系办学, 实现院校人才与企业的对接。旅游专业各方向所包含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下。

酒店方向:前厅初 (中) 级服务员、客房初 (中) 级服务员、餐厅初 (中) 级服务员、会务接待初 (中) 级员、收银初 (中) 级服务员、调酒初 (中) 级服务员、插花初 (中) 级服务员、茶艺初 (中) 级服务员。

旅游方向:全国导游资格证、旅游景区讲解员、旅游咨询师、旅游培训师。

会展方向:会展岗位能力证书、会务接待初 (中) 级员、外语口译员、公关营销初级员。

以全国导游资格证书为例, 国家导游资格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政策法规》《导游服务规范》《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导游外语》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符合职教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培养要求, 可以整合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松散无序的课程设置现状, 满足企业对人才各项能力的要求, 也能顺利实现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就业愿景。因此, 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应充分研究和利用职业标准模式, 结合专业特点, 设置完善的职业课程体系。

2.规划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课程培养目标体系。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旅游行业职业标准正是借鉴了旅游行业几十年服务实践工作经验、国家和部分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与导游工作规范, 并参照了国外的相关资料设计开发出来的。重视专业“共性”的同时, 更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对职业教育院校确定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酒店方向的培养目标可根据职业标准具体化, 设立为使学生达到熟练地掌握餐饮服务的各项技能技巧的需要, 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餐厅服务员”中级水平, 并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目标。

3.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 实现职业标准对课程设置的客观评价。企业实践是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检验学生知识转换成技能的能力。因此, 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 加大学生实习、实训课程在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学时比重。建立院校与旅行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让学生定期地介入旅游实际工作中, 把旅游企业对学生的表现列入考试评价体系。同时, 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 坚持长期不间断的课程改革, 完善教学内容, 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知识、态度, 培养人才的规格要符合具体职业标准或对岗位群的具体要求。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符合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改革。笔者从职业标准的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入手, 分析目前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 提出专业课程改革建议。以期探讨出一条规范、实用的专业课程设置之路。

关键词:旅游专业,职业标准,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职业标准 篇10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1职业岗位分析与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 对药检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 依据企业需求, 确定了药检专业的初次就业岗位 (分析检验员、质量管理员、生产工艺员) 、发展岗位 (生产车间班长、车间主任、化验室主管、药厂销售部经理等) 。针对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确定了药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即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 掌握药品分析检测、药品质量管理、药品生产加工等专业技能, 能从事药品分析与质量检测、药品质量监控和服务、药品生产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1.2确定职业岗位技能与工作任务

针对药检专业职业岗位, 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确定工作模块的难易程度, 统计不同工作模块的出现频率, 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见表1) 。建立由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与课程专家一起, 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将真实的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 即完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

1.3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将支撑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在每项任务中渗透, 在对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制订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 制订的课程标准包括学习性工作任务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任务考核方案和标准等。最后, 以制订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工学研融合的配套教材, 针对药检专业学生具体实施。

2制订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

2.1深刻领会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内涵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 是衡量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能力的重要标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核心部分是基本要求和鉴定内容, 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等;鉴定内容包括理论知识鉴定和实际操作鉴定[1]。目前, 不同的职业岗位 (工种) 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及技师等不同的级别, 高职毕业生必须达到中级工要求。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描述了企业相关从业人员胜任该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 反映了企业的用人要求,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

2.2 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

围绕岗位技能, 立足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制订药检专业课程标准, 并据此开展教学。药检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化学检验和药物分析等工作, 因此, 在制订相关课程标准时需融入化学检验工和药物分析工等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通过学习, 学生在学业上能达到相关专业教学目标, 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3 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衔接

目前, 我院对药检相关专业课程考核进行了大幅度改革, 课程考核由一次性终结考核转变为分项目过程考核。一次性终结考核助长了学生“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不良学风, 而分项目过程考核是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技能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将考核有机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中, 真正实现教、学、做、考相结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结束后, 组织学生参加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考核, 该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 通过职业资格考核后, 学生可以拿到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该证书可作为今后从事检验工作的上岗证[3]。因此, 推行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的有效衔接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 课程标准的制订应基于岗位工作过程, 对接职业技能标准, 凸显岗位技能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还需不断探索, 进一步完善, 真正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无缝对接,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爱品, 马春.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24) :137-138.

[2]姚华珍, 胡建华.高职化工分析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 2015, 41 (2) :48-50.

幼儿教师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1.幼儿教师职业标准要求幼儿教师深入了解幼儿

每个幼儿在思想、情感、快乐、不安、悲伤、忧虑等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幼儿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找到跟孩子共同的兴趣,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靠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感受来建立友谊。这样他才会向我们敞开他的心怀,我们才能了解到需要了解的东西。

2.规范幼儿教师职业标准可以促进教师与幼儿共同发展

幼儿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为人师表,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师和幼儿都得到长远的发展。

3.规范幼儿教师职业标准是现代学前教育工作的需要

教师职业标准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工作的需要。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培养,挖掘教师的自身潜力,提升素质,打造成合格、成熟,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幼儿园教师,将会有力地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幼儿教师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职业道德居首位。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必须重视建立道德规范标准的原因在于,幼教工作人员的权力、地位相对于服务对象更大。幼儿教师服务的对象是一群稚嫩的幼儿。幼儿几乎无力改变或修正教师的行为,除非教师觉察并修正自身的不良行为,这种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幼儿教师的权力比其他任何教育阶段老师的权力都大,其职业道德素质也自然而然地比其他老师显得更为关键。然而,在幼教工作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职业倦怠消退了工作热情

当工作热情减退,工作中的枯燥、压力让幼儿教师感到工作难以满足其所有的需求时,开始感到困惑、压抑、悲观和绝望,有了越来越多的挫败感和愤怒,出现沮丧、焦虑和身体不适的状况。自我认为工作完全驾轻就熟,觉得工作越来越没劲,每天不想上班,对工作没有了热情,就想着只要不出错就万事大吉,职业的成就感没有了,不知道自己脚下的路通往何方,渐渐地工作失去了动力,倦怠之感悄然而生。

2.敬业精神缺乏使幼儿教师失去进取心

有些幼儿教师缺乏对自身工作的深入理解,事业心、进取意识薄弱,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基础性、重要性缺乏认识,具体表现在工作中懒于看书学习,不思进取,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遵守纪律,工作缺乏热情和激情,用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更无从谈起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3.责任心不强使幼儿教师缺乏爱心

对幼儿的爱可以通过幼儿教师的责任心表现出来,责任心是师德的内核,任何道德规范都是相应责任的体现,缺乏责任心的幼儿教师,往往没有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意识,不会从人民教师特有的角色价值出发,思考自身言行对幼儿、对幼儿家长、对社会上其他人发生影响时的“镜子”作用。从一个幼儿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师德涵养,他的责任心。

4.道德失范使幼儿教师工作散慢

幼儿教师道德失范是幼儿教师的职业伦理和道德偏离了幼儿教师职业规范,在部份幼儿教师身上出现了厌岗怠业、非人道对待幼儿等形形色色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也阻碍了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这些道德失范的幼儿教师平时对自己工作要求不严,自由散慢,作风拉沓。“失德”的幼儿教师在整个幼儿教师队伍中尽管所占比例较小,可对于心地纯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失范”行为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隐性课程”的教材,会动摇和模糊幼儿的是非观念。

三、幼儿教师职业标准问题原因的分析

1.主观原因

(1)幼儿教师的教学经验。刚走上幼教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没有教学经验,处于适应期。幼儿教师是“吃青春饭”的,老教师虽然有理论、有经验,但长期从事幼教工作,教学观念更新难,不能跳不能舞,仅凭老经验,大部份产生了职业倦怠,工作热情不高。

(2)幼儿教师的工作态度。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基础教育是很重要的。工作态度是对日常工作做出的反应,幼儿园的教育是为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幼儿富有个性,在发展水平、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有着个体差异,必须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教师的工作态度,对幼儿发展的具有积极的重要性,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3)幼儿教师的认知水平。幼教行业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不高,导致相当部分幼儿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对幼教行业认同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教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幼儿园老师普遍感到收入太低,压力太大。社会上一些中产阶层人士谈及幼儿教育时,他们一般都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看孩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主流观点,即经济地位高低取决于职业的重要程度。幼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完成任务的时间太紧,班额过大,文案工作过多,普遍存在“角色超载”现象。这种“角色超载”与经济地位的不相称更是弱化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

2.客觀原因

(1)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是健全的,差别主要是执行力度的不同,特别是激励制度。人的工作激情两自两个方面,一是遗传,来自个体本身,有的人一边发牢骚,一边认真地做事,这谈不上爱岗,只是出于良心、责任心;二是后天形成的人生观,有的人喜欢追求精神的富有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想得比人深,讲得比人宽,不断馈赠给自己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感。当工作激情无法从个体的内部开启,动力的外部注入也是需要的,那就是激励制度的贯彻执行。

职业汉语的能力分解及标准 篇12

职业汉语能力的基础是运用汉语, 职场人首先需要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 包括文字、语法、语调以及使用的基本规则等。在掌握了汉语使用的基本规则之后进行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训练, 从而达到“文从字顺”的标准。当然, 运用职业汉语解决实际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其中不但包括汉语使用规则, 还包括个人的思辨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等。

在职场中, 职业汉语能力强的人往往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处理事务得心应手, 工作效率和质量都相对较高。发表意见和号召能力也都比较强, 同时都有良好的协调、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通常状况下, 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累相关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运用职业汉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实践证明, 往往那些职业汉语能力较强的人获取新知的能力更强, 具有触类旁通的悟性, 更容易成为职场上的宠儿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 职业汉语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 职业汉语能力可以泛指在职业活动中的任何需要运用汉语为工具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 因此, 依据其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职业汉语能力可以细化分解为以下几项, 同时, 高效的职业汉语能力要具备如下标准:

1. 交流表达能力

这是职业汉语的基本能力, 也是一项核心能力, 它贯穿职场交际的始终, 并对交际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应该包括如下三项内容:

1) 交谈讨论能力。

主持一个较大规模的主题讨论或会议;代表一个单位就实际问题对外进行对话和谈判;在交流谈论中, 能够把握交谈主题、听懂别人谈话内容并作出反应, 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当众演讲能力。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 就简单主题, 当众做简短发言。在做简短发言时, 能提前为发言做可行性准备、当众流利发言、把握说话的内容、方式及恰当借助各种手段增强发言效果。

3) 阅读能力。

能阅读复杂主题的长篇文字资料, 找到需要的资料和信息;为实际问题或研究课题查找和阅读有关资料;能看懂资料包含的思路和要点;看懂资料本身存在的价值和问题;利用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4) 书面表达。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 就复杂的主题, 撰写不同类型的文稿。

在进行书面表达时, 能够采用多种书面形式、利用和组织材料、掌握基本写作技巧和采用适当的写作风格。

2. 与人合作的能力

职场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场所, 身处其中的每个从业者都时刻需要与他人协作分工, 推进目标的实施。这项能力包括如下三项:

1) 调整计划的能力。

在职场活动中, 能够站在合作组织者的角度, 根据各方的需要, 适当调整合作目标和计划。能够判断各方的利益关系, 把握各个合作方的利益底线。发现问题, 判定问题的根源。主导合作进程, 与合作各方就合作的目标和计划, 进行有效沟通。

在合作关系出现变化时, 充分使用组织赋予的权限, 调整合作目标与计划;调整合作各方的利益及冲突, 控制合作过程的诸多可变要素。

2) 控制局面的能力。

在职场工作中, 能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合作进程。能够整合并调动各方资源, 在互利的前提下, 妥善处理内外矛盾, 寻求适度让步, 保证合作目标的实现。

判断合作过程中关键人物的影响力, 对其加以引导, 发挥其积极作用。将性格差异很大、矛盾关系复杂的多方面员工团结在一起。

在同事、伙伴面前, 展示乐观的工作态度;进行有效的情绪激励, 调动他人的积极性, 缓解工作压力。采用积极沟通的方式, 促使合作的成功。

3) 实现目标的能力。

能够在合作过程中, 及时检查合作的成效, 分享建设性反馈意见, 分析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已经实现的目标。

评估同事、下属的工作能力, 判断其潜力是否充分发挥, 各尽其职。评估合作伙伴的工作状况, 对照目标和任务, 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掌握解决问题的实现条件以及问题可能超出控制范围的变化, 运用可行性策略, 促进团队协同发展。

共同分析研究进一步改善合作的工作方式, 包括提高团队积极性和效率的事务等。

3. 继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知识日新月异, 每个职场人都要具备终身学习的信念, 给自己及时充电储备, 树立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 才能在职场不被淘汰。那么, 这项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如下几项:

1) 明确目标途径的能力。

在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过程中, 能够主动寻求他人支持, 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 明确将要实现的目标及计划, 拟定一个详细的列表。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 明确可能影响计划实现的因素;确认哪些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可以实现的;制定每一个学习目标实现的时间表、列出可能需要的支持, 以及对学习进度和效果检查的措施;预计可能发生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2) 有效实施学习计划的能力。

有效按照计划开展学习活动, 以促进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和技能训练, 经过进一步的自学和实践, 以提高工作能力或业绩。

在实施计划过程中, 能够保证并采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行动;积极寻求和利用有关方面的反馈以实现目标;为按时完成任务果断处理面临的任何困难;选择并运用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对计划作出修正。

3) 反馈评估效果的能力。

适时检查所取得的进展并汇总学习成果。在检查学习进度和成果时, 能够说明已经学到的专业课程、技能、包括核心能力等;指出学习方式和学习成功的经验;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面临的困难;明确已经实现了的学习目标;证明新学到的东西能对自身有进一步的提升;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以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 包括工作质量、学习方法, 为职业发展和未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4. 信息处理能力

当今世界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 能够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理出头绪, 寻找对职业发展有用的部分, 并巧妙利用各种信息完成工作任务是现代社会给每个职场人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 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方面:

1) 获取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 有计划地通过不同的渠道搜寻并选择需要的信息。

在获取信息时, 能够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根据所需信息的重要性列出先后顺序, 比较不同信息来源的优势和限制条件, 制订工作计划, 分解信息搜索工作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来搜寻信息;防止计算机受到病毒侵害, 确保安全操作和保护环境。

2) 开发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 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需要, 去探究开发、产生新的信息。

在开发信息时, 能判断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并进行相应分类及筛选, 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形成简讯、综述、述评、调查报告类;辨别错误信息及其原因;规范地输入收集到的信息, 生成文本、表格, 设计框架结构等, 对信息进行分类、综合, 建立较大规模的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生成新的信息。

3) 展示和活用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 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需要, 展示来自不同渠道的新的信息, 并能评估信息利用的效果。

在展示信息时, 能够用口头的形式发布新闻信息, 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网页、网上会议等方式组织较大规模、复杂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优化和完善相关文本、图像和数字的形式以强化其效果, 集合不同渠道的信息进行新的设计;遵守版权和保密规定。

5. 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是职业汉语的终极目的, 是检验交际成功的核心指标, 也是体现职场人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这项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

1) 分析问题, 提出对策。

面对问题的时候, 能够明确问题的主要特征及解决途径, 熟悉可利用的资源及现有条件, 明确指出问题核心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或对策。

在确认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时, 能够预见问题并说明主要特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不同思路形成两个以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比较;确定一个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 实施计划, 解决问题。

实施具体方案时, 能够在相关人员的配合下, 制订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在制订计划和实施解决方法时, 能够获取和利用所需要的支持条件;组织实施计划, 完成计划列出的各项任务并逐一解决, 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适时调整方案。

3) 验证方案, 改进方案。

调整或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时, 能适时作出总结和修改。对解决问题的每个步骤和决定作出解释;回顾反思在各个阶段采取的措施的成功与不足;积累未来解决问题的经验。

职业汉语的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的训练而形成的, 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实际操练和经验总结。对职业汉语的能力进行分解并提出可行性标准是一种助推力, 将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 可以适当提出它的层级标准并建立有效的测评体系, 对于提高职场交际能力能起到助跑的功效。

摘要:职业汉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是指职场人在职业活动中的汉语运用, 它贯穿职业活动的始终, 因此, 职业汉语能力可以进行分解并提出标准, 主要包括交流表达、与人合作、继续学习和提高、信息处理及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职业汉语能力,能力分解,标准

参考文献

[1]陈宇.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谢小庆.谢小庆教育测量学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2.8.1.

[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法律出版社, 2004 (2) .

[4]谢小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效度分析.中国考试, 2008, 3.

[5]谢小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效度分析.中国考试, 2008, 3.

[6]谢小庆.“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ZHC) ”开发中的一些思考.www.changshixuezi.com/Article.

上一篇:径向基函数网络下一篇:大学日语的语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