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资源的稀缺性

2024-09-29

要素资源的稀缺性(精选9篇)

要素资源的稀缺性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品价格明显偏低, 人们为追求短期利益而低效滥用, 甚至浪费资源, 地价低、水价低、能源及矿产品价格低成为普遍现象。调查表明, 在我国很多地市县乡, 甚至省一级政府, 普遍存在过度开发矿产资源,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形, 有将近一半的民营采矿是得到地方政府的默认, 甚至取得了不合规范的批准。其原因, 一方面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是人们对资源价值的认识不足;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和管理没有体现资源的内在价值。资源的稀缺性是价值的来源, 市场的供需状况仅仅是价值的现实表现形式, 价值的本质特征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反映了经济行为主体对稀缺性资源的一种预期。在任何给定的时期内, 经济中许多条件的改变使政策的长期效果发生变化, 面对稀缺性资源的短期失调、周期波动、长期趋势, 可持续的跨期管理应该是一种适应机制, 体现管理灵活性和政策稳定性的统一。

二、稀缺性资源的内在价值形成机理

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涉及存量和流量, 时间维度是一个基本前提。如果仅将时间维度界定在短期与长期两种相对的状态, 存量的短期变化是流量, 如同一个短期的开采量;而流量的长期累计是存量, 相当于贮藏量。显然, 仅从数量的角度看, 资源的存量代表着某个时点的待开采的贮藏量, 资源的流量代表着一个预先定义的时间区间内开采的贮藏量。假如市场是理想的, 资源的价值和表现资源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市场价格实现, 提高价格和寻找可替代品, 原则上就可以解决资源的稀缺问题。然而, 自然资源的价值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反映经济行为主体对稀缺资源的预期, 稀缺是价值的来源。随着某物品稀缺性的上升, 该物品的价值不仅仅来自市场的供需, 同时来自人们对稀缺价值的预期, 人们对稀缺资源价值未来收益的预期心理将改变物品的价值和持有时间。如同金融衍生产品一样, 稀缺性的上升, 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否则物品持有人将出售物品而不是继续持有, 从而降低价格, 这种现象表现在金融市场中就是人们熟知的套利现象。以锌为例, 锌是第三基本金属品种, 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 储量大, 质量好, 产量也非常惊人。2006年我国锌产量为315万吨, 约占全球锌总产量的30%, 已经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全球锌的重要出口国, 由于无序开发和内部消耗性竞争, 其结果是, 大量锌资源廉价流往国外。2004年以后, 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锌的消费方面步入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由锌资源纯出口国转为了锌资源净进口国。而这时国际期货价格连连暴涨, 由本世纪初期的每吨1000美元左右, 最高涨到了每吨4000多美元, 国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外汇购买这种本来是我国的优势资源。

稀缺性及随时间配置稀缺资源的方法最早由Hotlling (1931) 提出。考虑一种有限的资源 (如铁矿、锌等) , 它的储藏总量为Q, 假定这种资源以不变的边际成本 (c) 开采, 未来市场是一个理想的自由市场, 以一定的时间序列 (如一年) 为期, 市场的供需以一个简单的线性变化形式给出:

其中, qt是指每年的资源开采量, pt是每年的市场需求量所表现的价格, a、b为反映线性供需关系在统计意义上的估计量。当拥有资源并无他利, 仅作为商品时, 其年度总收益 (Bt) 为:

这里, 总收益仅考虑了自由市场的供需, 如果一年作为一个最小时间单位, 上述分析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有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人们对稀缺资源的价值预期必然反映到当前的行动中, 引入贴现率r (0

将时间以一年期 (跨期) 作为一个离散变量, 考虑有限资源的约束条件为:

构建一个拉格朗日函数L, 使L达到最大化, 求解资源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贴现收益:

λ是一个拉格朗日系数, 它的经济学解释就是资源的稀缺价值, 通常取 (0<λ<1) 。对 (5) 式求偏导可解得:

在一个理想的自由市场中, 商品的价值等于边际成本, 即:

由式 (1) 得:

上式表明:经济学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是实现社会对资源的利用和开采正好是人们对资源的所需, 理想状态下资源本身并无价值。显然, 这样一个结果同事实不符, 无论自然资源属私人所有, 还是作为公共资源, 人们对稀缺资源的未来预期一定有一个价值表现, 由式 (6) 可得:

这里, Pt≠c, Pt-c或a-bqt-c被称为稀缺租的市场价格 (Pt) , 是由开采资源的边际成本 (c) 加上稀缺租 (λ (1+r) t-1) 构成, 稀缺租随稀缺价值 (λ) 和贴现率 (r) 的不同而不同, 并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增长。如果将公式 (2) 作一个改进, 考虑资源的社会属性, 在一个连续的时间系列中, 社会获取稀缺资源的价值 (H) 为:

这里引入的μt是关于资源的存量相对于已开采流量的现值系数, 对上式求导, 即最大化社会利益的解μt=a-bqt-c, 就是公式 (9) 所示的稀缺租。因此, 稀缺租作为未来资源的边际现值, 在控制和管理稀缺性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

三、适应机制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资源的内在价值告诉我们, 从长期趋势的规律特征来看, 以年度为单位的开采量与存量资源之间应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百分比, 也就是说, 资源的储备与使用之比应该是恒定不变的。对资源的乱采滥挖和掠夺性开采, 无论从管理还是经营的角度来说, 都是需要抑制的。长期以来, 由于对矿产资源稀缺价值认识不够, 人们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 越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就越是加大开发力度。殊不知, 矿产资源的稀缺程度在随着开发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这样将使稀缺程度不断提高, 从而导致未来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因此, 从管理的层面, 应制定资源的长期有偿使用制度, 体现稀缺租的作用;从经营的层面, 应充分利用稀缺租的预期价值, 规划好储备与使用之比例, 提高资源的经济价值。从理论上来说, 在资源市场价格逐年上涨时, 开采量应逐渐下降, 如图1所示。

现实中, 有很多混淆在一起的因素影响着资源的价格和人们对资源内在价值的预期判断。受市场需求、技术、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在管理和规划资源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可持续资源消耗的普遍规律。当市场价格高涨时, 对某种资源实施短期内大量开采, 其短期利益将会降低未来报酬, 稀缺租的预期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当开采成本、技术进步、市场失灵、政治剧变等短期因素变化时, 稀缺租和价格不会平稳增长, 这样一种短期失调对政策和管理同样提出挑战。灵活的适应机制是现实管理的需要, 但并不改变稀缺租与稀缺价值和贴现率之间的变化规律。世界能源价格预报员深信:未来油价的预测值等于当前价格加上每年几个百分点, 直到预测期为止 (Manne and Schratten holzer, 1992[4]。对未来森林资源的预期价值, 可以用与轮伐期相适应的森林稀缺价值和贴现值进行预测, 森林资源的开采与管理需要考虑同一区域内的森林轮伐期 (即种植周期、生长周期和收获周期) , 反应森林稀缺性的贴现率表明加快收获不仅仅带来现有木材的快速兑现, 而且缩短了未来收获量折现所需的时间。

稀缺性资源的价值和政策在时间维度上的调整, 在现实中常常未能按客观的规律运作。像我国的能源价格长期偏低,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源的产权和开采权没有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价值。稀缺租偏低的政策, 其短期效果非常明显, 对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都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另一层面的表现特征为企业提供了一条致富的捷径, 但同时也使他们成为人们指责和非难的对象。人们之所以投资于这种损耗自然存量的产业, 主要是为了在经济的其他领域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当资源的稀缺租偏低时, 投资必然是一个短期行为, 行为主体对稀缺性资源的预期价值不可能体现在其行动过程中, 乱采滥挖和掠夺性开采就是典型的行为特征。

政策的稳定性和管理的灵活性应该体现在对稀缺资源的预期价值的认识基础上。对资源的产权界定必须是明确而稳定的, 无论是私有的、集体的还是国家公有的产权形式, 这也是实施管理的先决条件。然而, 产权的定义和修正过程是相当困难和缓慢的, 对稀缺资源的价值认识是不全面的, 因此, 管理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灵活性的核心就是一个以时间序列为因素的跨期设置管理的适应机制, 这样一个适应机制能够反映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表达和对稀缺资源的预期价值达成的共识, 减少灵活管理中存在的各种设租和寻租行为, 从而使资源的稀缺租与贴现率按Hotelling法则变化, 实现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自然资源随时间而变化的客观规律, 要求用跨期设置管理的理念来认识稀缺资源的价值, 并在政策上进行相应的调整。经济行为对稀缺资源的价值预期, 需要充分应用稀缺租与贴现率的逻辑规律, 实现资源利用和开发效用的最大化。面对稀缺性资源的短期失调、周期波动、长期趋势, 需要一个稳定的产权结构政策和灵活的管理机制, 而跨期设置管理的适应机制是管理灵活性和政策稳定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喻建良:矿产资源价值组成与矿产资源开发战略[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 [6]

[2]吴智刚:锌期货挂牌有助争夺国际话语权[N].证券时报, 2007-03-31

[3]Hotelling, H.1931,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39:137~175

[4]Manne, A.S., and L.Schrattenholzer.1992.International Energy.Workshop.Projections.International.Energy.Economics, edited by T.Sterner.London, U.K.Chapman and Hall, 197~299.

[5]托马斯.思德纳著张蔚文等译: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诚意是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 篇2

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近期连续发文,批判一些电视台的相亲节目“低俗”。这自然有道理。可在笔者看来,“低俗”只是表相,并非病根,病根是我们的社会已经变得缺乏诚意。

相亲节目打的旗号是“非诚勿扰”,是“为爱向前冲”的精神。按说,相亲的嘉宾必须带有诚意(即真为找对象而来),否则不但对不住自己,对观众也是一种嘲弄。就电视台而言,办这个节目无非是为相亲的男女搭建一个平台而已,让嘉宾真实表演即可。

可实际上,很多嘉宾参加相亲,根本就不是为了相亲,而是为了追名逐利:电视台也不是“真实记录”,而是进行了很多的策划和包装——目的当然是为了抬高收视率。明明进行过策划,却要让观众信以为真:明明是为了出名,却非说是为了相亲;明明是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却说是为了成全爱情,明明是包装好了忽悠观众,却还说是“非诚勿扰”……

请问:“诚”在何处?

我们说,一个唯收视率是瞻的电视节目,其本身就是缺乏诚意的。同理,一个为了出名不择手段的人(譬如打着相亲的名义,上电视进而制造话题出名),心中必然没有诚意。吊诡的是,一档如此没有诚意的节目居然取了个“非诚勿扰”的名字,这真是对“名不副实”这一成语所做的绝佳注释。

若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当今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话语悬空”——语言文字与现实世界严重脱节,名不副实的现象越来越多。不说实话,说一套做一套,相互忽悠、互相欺骗……这些已经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常态。

比如,打着“国家免检”旗号的产品,其质量未必信得过,“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豪言更不能当真。专家们倒是常在电视上为我们支招,可是他们的话,非但不能帮我们找到幸福,反而可能会掏空我们的口袋。“公仆”一词更是如此,很多自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其实是在全心全意地享受着人民的服务,他们的衣食住行不但要比人民群众好,而且还要“有面子,够排场”才行。

中国人原本是很看重“诚”的。《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可以说,中国士人几千年来的人生信条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除此之外,中国人还有“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的说法。曾国藩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做事惟诚敬而已”,他还反复叮嘱自己的学生李鸿章,做事也要“诚敬”。

古人为什么这么看重“诚”?原因很简单,意不“诚”,心就不会正,心不正就连“修身‘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用现代的话来说,一个人若没有诚意,就会心术不正,办事吊儿郎当,说话谎话连篇。

这样的人,“外欺于人,内欺于心”,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同样的道理,若一个社会缺乏诚意,发生了诚信危机,谎言就会迅速地流行开来。谎言流行,必然会导致大面积的道德虚无与人格分裂,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变得华而不实,充满虚伪,腐朽的味道。

缺乏诚意还会造成人们对谎言的依赖。因为没有诚意,大家不得不依靠谎言来维系社会运转。慢慢的谎言就成了人们的交流路径。发展到最后,人们对空话,套话、谎话形成了“路径依赖”。當人们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了——原本用来描述美好事物的那些词语,早已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了。

要素资源的稀缺性 篇3

1 稀缺性的概述

1.1 什么是稀缺性

稀缺性在经济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进行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也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 经济学才得以发展。换句话说, 稀缺性是经济学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那么究竟什么是稀缺性呢?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如是说:“稀缺性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相对需求, 物品总是有限的。任何现实社会都决不是那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乌托邦’, 而是一个到处都是充满着经济物品的稀缺的世界。”美国学者瓦尔特·J·威赛尔斯在《经济学》中指出, 从经济学来讲, 人们的欲望总是大于可用资源所能够满足的欲望, 这是导致稀缺性的原因。我国学者顾永波指出“稀缺性总是相对于人的需求或者欲望而言, 正是因为与后者的无限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相比, 前者是有限的, 是稀缺的。”关于稀缺性的定义, 虽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 但从总体上来看, 他们一致认同稀缺性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的欲望大于需求。

从萨缪尔森对稀缺性的定义,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不是所有物品都具有稀缺性, 只有经济物品才有稀缺性。经济物品是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得的物品, 因此像空气这种免费拥有的就不具有稀缺性。在我们的生活中, 不管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 如果我们要获得它们, 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比如开采的成本, 亦或是开采带来的后果, 这些都需要我们承担。因此, 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讲, 不论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具有稀缺性, 而且随着人类各种活动的不断进行, 它们的稀缺性也在不断加强。

1.2 稀缺性的表现形式

稀缺性并不是某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问题, 也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地区或者国家存在的问题, 纵观人类整个发展史, 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 每段历史时期、每个地区或者国家都存在着稀缺性问题。

然而, 稀缺性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稀缺的资源主要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然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技术成为了主要的稀缺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 知识发挥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已经逐渐成为这个时代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稀缺因素。

此外, 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 稀缺性又可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等。

2 传媒资源稀缺性

传媒产业主要以内容或者创意为王, 这种内容或创意的获取也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 因而传媒资源也具有稀缺性。但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殊性, 使得传媒稀缺性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以及现状不同于其他行业。

2.1 传媒资源稀缺性历史

传媒产业作为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一种特殊产业,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政府规制也会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稀缺表现。这里主要以传媒业下的出版业为例, 介绍了出版资源在不同时期的稀缺状况。

在计划经济时期, 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都需要依赖于指令性的计划, 也就是说全部资源都要由国家来统一进行配置。“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 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 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 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 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 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 就会受到制裁, 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传媒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 当然也不会例外。以传媒业下的出版业为例, 当时出版业属于事业单位, 依附于党政机关, 从事出版活动所需的资源须先由政府严格控制把关, 然后再对各个出版单位进行分配, 这就使得每个出版单位所分配到的资源不足以支持其进行正常的出版活动。但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当时的出版物总量显然不能够满足国民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已越来越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对计划经济产生质疑, 并逐步将其摒弃, 不断探寻新的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党中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的全面改革开放之后, 全国各行各业都在适应新的形势, 逐步由计划经济的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而我们出版业, 却一直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樊篱,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10余年间, 相继成立的各地专业社无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我国传媒业此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 对党政机关已形成依赖, 导致传媒单位政企不分。因此, 我国对传媒单位的管理也是分开的, 如广播电视归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管理, 报刊归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管理, 在经营上, 不同媒体之间各自经营, 彼此间的交叉很少, 分割严重。再加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仅仅起到基础性作用, 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但大部分资源仍掌握在政府手中, 他们仍很难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因此, 这一时期的稀缺资源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稀缺。以出版业的书号资源为例, 每年新闻出版总署都会给出版社发放一定数量的书号, 而民营出版社却没有获得书号的资格, 因此, 书号便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民营出版社若想制作出版一本书, 必须通过购买出版社的书号或者和国有出版社合作获得书号的方式。

由于传媒业一直都属于事业单位, 过分依赖于政府, 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严重阻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2002-2012年对传媒业进行了十年改革, 即转企改制, 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截止到目前, 出版业中, 全国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几乎已完成转企改制。传媒单位转企改制后, 作为新的市场主体存在, 要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适度的政府规制。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转企改制进行的并不彻底, 企业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产权制度不明晰, 也没有建立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 单位转为企业后, 人才就变为一种主要资源, 而把人才当做资源来管理的话, 同样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因此, 转企改制后的传媒资源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人才、制度的稀缺。

传媒业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后, 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观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意味着要在资源配置中突出市场的作用, 同时也要减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 就目前看来, 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完善, 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在传媒领域, 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传媒单位设置区域壁垒, 导致传媒集团无法跨地区建立, 这无疑说明, 传媒业缺乏统一的市场体系。

2.2 传媒资源稀缺的现状

由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长期依托的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策优惠和扶持, 即便是政府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 虽然市场经济逐步健全, 但大多数传媒企业仍未完全脱掉事业单位的帽子, 目前仍面临体制、法律法规、人才以及市场等方面的短缺。

首先, 是传媒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导致传媒企业产权不清、权责利不明。长期以来, 由于电视、报纸、广播、出版等传统传媒业的产权都是在人民-国家-政府-企业管理者这样层层委托的模式下进行, 由此一来, 就产生了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从而使得传媒企业没有建立起权责利对等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 由于传媒自身的特殊性, 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比如, 报社或者传媒集团, 在本质上, 它们还属于事业单位, 只不过是采用企业化的办法进行管理, 享受着事业单位应有的优惠政策, 以企业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其次, 是法律法规的缺失。一方面, 我国的法律滞后。目前传媒业的相关法律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 这与现在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 严重影响着传媒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法律体系不完善、不健全, 泛泛的法律较多, 而专门针对传媒的法律较少。此外, 现存的法规权威性也不高。据不完全统计, 在每年颁布的有关传媒管理的法规中, 有60%以上是以“通知”、“紧急通知”、“意见”、“办法”、“暂行办法”等形式出现的。这些以文件形式削减了法律法规所具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再次, 是人才的缺失。传媒业本身就是个人力资源集中的行业, 因此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必然会通过人才的竞争体现出来。随着传媒单位逐渐转变为企业性质, 需自负盈亏, 传媒企业要想获得较大的利润, 就需要对自身的资本进行有效地运营, 因此, 就需要既懂得传媒专业知识又懂得资本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但就目前看来, 这种人才及其匮乏。

最后, 是市场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业以地域和部门来划分管理区域, 比如每个省都有自己管辖的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等, 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常常会自主设置一些地区、部门壁垒,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比如湖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要想进入湖北市场, 那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此以外, 不少传媒单位如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等, 本身就在以政府名义限制与其产生竞争的其他传媒单位的经营和发展。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地限制了传媒业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传媒业亟需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

3 传媒资源配置对策

正是由于传媒资源具有稀缺性, 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传媒资源, 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既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 也需要企业主体从微观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这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任何改变都不会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3.1宏观上的对策

3.1.1完善法律法规

一方面, 政府要集中精力对现行法规中与我国传媒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规定进行研究、修改, 尽快建立一个不仅适应我国传媒业发展需要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 进行适度的规划, 不断健全、完善传媒相关的法律法规, 包括制定专门针对于传媒业的法律政策、制度等, 使其具有权威性, 从而为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1.2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传媒人力资源质与量的水平决定了传媒产业化的进程。传媒业缺少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需要加紧开展对传媒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 如实行岗位培训制度, 并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 同时也可以挑选优秀人员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或者引进国外优秀人才, 提高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而推进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迅速增强传媒产业的综合实力。

3.1.3要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

政府应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 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进行制约, 比如针对书号买卖问题, 政府已出台了实名申领书号的措施, 这不仅可以减少图书市场的买卖书号、一号多用的问题, 也有利于减少跟风炒作和低俗之风, 优化市场结构, 完善市场体系。此外, 针对传媒单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现象, 政府要对传媒资源加大整合力度, 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传媒集团的建立, 从而推进统一的文化市场的形成。

3.2 微观上的对策

3.2.1 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明晰产权, 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在原来的事业单位体制下, 传媒业的产权不明晰, 也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 转企改制前, 大多数单位都沿用这种体制, 这种体制造成政企不分, 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主体。因此, 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做到产权明晰, 责权利明确, 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 自负盈亏。

3.2.2 提高资源获取能力

只有提高资源获取能力, 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占取先机, 获得最具特色的资源。这就要求传媒企业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利用高科技对一定范围内的传媒资源进行调查, 从而先于别人找出最具特色的资源作为自身的优势资源。

3.2.3 强化资源意识

传媒业已逐渐步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传媒资源的重要性, 传媒业更应该强化资源意识, 重视对传媒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并且要好好保护自己所拥有的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 必要时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从而防止传媒资源的流失或被窃。

3.2.4 资源共享

传媒资源具有稀缺性, 因此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达到有效利用。传媒企业可以通过和国外出版业合作、交流等方式共享资源, 也可以通过调整自身产业结构, 提高技术,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 结论

传媒业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也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因此我们要重视传媒业, 对传媒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以优化传媒资源配置, 促进传媒业健康发展。相信在政府及传媒企业自身的努力下, 传媒资源配置状况会达到最优状态, 传媒产业也定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顾永波.传媒稀缺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9.

[3]厉以宁.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08) .

[4]李广洁.山西出版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闻出版交流, 2000, (02) .

[5]刘成高, 姜淼.政府规制改革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J].新闻界, 2011, (09) .

[6]钱燕妮.中国传媒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3) .

海闻:稀缺资源是企业家 篇4

一路向南,海闻的地理坐标勾勒出了他的人生经历,从北大荒知青,到参与创办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再南下扎根深圳建设“南国燕园”,每一段都是浓墨重彩。他说,没有十年,办不成一件事。如今,他创办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已走过十载春秋,这位经济学家的身上又增添了教育创业家的光环。即便忙于教育办学,但海闻仍保持一种治学的严谨与激情。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出现的下台阶现象,一些分析机构不时抛出中国经济硬着陆甚至持续下行的观点,但海闻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中国经济仍有保持平均8%的增长潜力。

经济新常态

《英才》:改革开放到2012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8%的增长。从2012年开始出现了下台阶的情况,有分析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减速过程,但是也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你怎么看下台阶的问题?

海闻:长期来讲,中国不可能永远保持9.8%的增长。今年中国经济出现增速下滑的情况,有人认为现在的状态就是“新常态”,就预测以后不会有更高的增长了。我比较乐观,认为新常态大概应该在8%左右。

我认为,今年中国经济放慢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短期的因素是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不可能始终保持一个直线,每十年左右有一个经济周期,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0年放慢。到本世纪初,速度又放慢,2008年以后又放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本来也会放慢,这是中国本身的经济周期,不光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由于2008年额外的宏观刺激计划,使当时应该放慢的速度没有放慢,现在不得不重新调整。

长期因素是,中国进入了产业调整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原来主要靠制造业拉动,但现在制造业遇到了瓶颈。过去我们一直偏重制造业,制造业过度发展,生产过剩,但服务业很短缺,现在才开始重视。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增长速度放慢也很正常。

此外,也有这两年宏观政策变化的原因。新政府的理念是只要不出大的问题,就不出台刺激政策。另一方面,反腐对经济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消费方面。

当前的经济下滑,相当于在治疗问题,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放慢一点,这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来会越来越低,更不能因为现在7.5%、7.4%,就预测以后不会有更高的增长。

混合所有制是过渡形式

《英才》:你非常注重市场化的调节作用,怎样才能让市场在调结构中发挥主要作用?

海闻:十八届三中全会讲得很清楚,让市场起决定作用,政府根本就不应该太多地去干涉,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财政、税收等,政府应退出对产业的干预。

而且,要彻底地市场化,不能半市场化,现在我们最大的弊病是,政府不放心,不信任市场,仍然在干预市场。

《英才》:你对混合所有制怎么看?是否也是国企改革的主要突破口?

海闻:我认为这是过渡时期的形式,不是未来的主要形式。这种混合,谁主导?国有企业能让民营企业去主导吗?要让民营企业主导,是否又会有人认为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呢?不要民营企业主导,那民营企业愿意进来吗?民营企业把钱给你了,如果没有话语权他们又有什么积极性进来?

现在所谓的混合所有制,我认为是过渡阶段的模式,是国有逐渐退出的过程:从原来百分之百的国有,现在变成了50%的国有,最后变成20%的国有,到最后彻底退出。

经济动力在于民营经济

《英才》:你对未来这种乐观的预期支撑点是什么?是后发优势还是制度改革红利?

海闻: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一定要经历,也并不是每个国家经历了就出不来。中国有可能不经历中等收入陷阱,即便可能陷入也可以是短暂时期。

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还在,中国经济起飞还没有完成,起飞阶段是这个国家的特殊历史时期。欧美国家18、19世纪的起飞,发展得特别快。战后起飞的国家主要在东亚和南美,起飞需要多长时间呢?每个国家不一样。就像飞机一样,大飞机起飞可能跑道要更长,起飞时间也更长。

以韩国为例。在上世纪50年代,韩国和中国大陆非常相似,贫穷落后,经济以农业为主。韩国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飞,到90年代末,大概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60年代到80年代,30年平均增长10%左右,90年代还有8%左右的增长率。

反观中国,真正的起飞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还不到30年。80年代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调整和恢复被破坏的体制,比如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把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办小型的私人企业。80年代不算起飞,它只是回到正常的政策道路上,中国真正的民营企业从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现在不到30年。

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首先是产业发展。从经济结构上看,一个国家的起飞,通常起飞前是农业为主,起飞中间以制造业为主,起飞基本结束时以服务业为主。

产业结构需要一个调整的时期。美国现在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比重占80%,欧洲是70%多,世界平均是70%,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本身会带来很多的红利,但服务业是一个近乎可以无限的空间,包括健康、文化、教育、艺术、金融业、互联网、新媒体等等,这些领域将来都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还有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第二是城市化。随着农业结构的变化,农民会越来越少。美国的农民只有百分之一点几,日本的农民也越来越少,现在仅占2%,中国现在还有40%多的农民。意味着还有30%的农民会逐步到城里来。这都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第三个是中国特有的改革。我们的民营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现在很多行业都是国有企业为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政府把束缚人们的手脚放开,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对民营企业政策上的放松,将释放中国巨大的经济潜力。

《英才》:如何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海闻:我觉得经济增长动力是民营企业,未来还是要靠民营企业家。

传统的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即劳动、土地和资本,现在经济学理论把企业家的精神和才能也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光有物质资源不够,需要有人把这些资源更好地组织起来。同样的资源,不同的组织会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把这三个资源用得很好,他可以创造财富,这就是另外一种资源——组织和创新的才能。中国仍然缺乏这样的企业家,我们要善待企业家。

为什么要善待企业家,允许他们获得高回报呢?因为企业家是稀缺资源,越是稀缺资源,从市场供求关系来说,回报就越高。回报高的情况下,更多人愿意去创新创业,也就会出现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我认为中国将来真正的动力是要激发人们的创新观念和创业积极性。对于企业家和企业,政府要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第一是要帮助解决税赋问题,我们现在的企业税赋在全球来讲是比较重的,要考虑减税。第二要解决好劳工问题,要给企业更多的自由,应该允许企业更灵活地聘用和解聘员工。第三,允许民营企业参与更多的行业。现在,中国的民营企业还局限在那些做不了大事的领域,而包括航空、军工等高科技行业的准入都受到严格限制。第四,中国的经济增长要靠创新,包括对创新的保护。让企业家有创新、创业的持续动力,这些都能够支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要素资源的稀缺性 篇5

一、形态:四个人一台戏

《最强大脑》栏目形态比较简单, 并不复杂, 看懂四个人, 也就明白了形态的奥妙。

选手是稀缺资源。能人奇人展示类节目, 此前也有过, 大部分因为选手资源匮乏而难以支撑下去。《最强大脑》仅仅寻找脑力领域的奇人奇才, 这种资源的稀缺性会令很多栏目望而却步, 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此。观众看到了一个缤纷的脑力圈。让人感到亲切的是, 每一位所谓的天才, 其实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 他们有来自大学校园的, 也有来自偏远农村的。越是普通人, 越能够赢得场内外观众的广泛认同。

科学判断是标准。《最强大脑》栏目设置“Dr.魏”这个角色, 并始终坚守“科学是唯一标准”的价值观。不管观众、嘉宾对选手表现如何认同, 科学判官时刻保持清醒的判断。尽管每个展示项目规则不一样, 但是决定选手去留的标准只有一个:科学。也有人质疑科学判官为什么仅设置一位, 一个人说了算, 这恰恰是栏目价值观“唯一标准”的最直观体现。判断标准的“唯一性”很类似《非诚勿扰》中的“亮灯和灭灯”, “灭灯”不可逆, 也是一种唯一性的标准。近年来, 诸多综艺节目都在尝试将复杂的标准唯一化, 比如《中国好声音》, 它的标准就是遵照“最好声音”。规则的唯一性使节目形态简明化。

科学判官Dr.魏的形象, 类似江苏卫视其他两档栏目中的嘉宾主持:《非诚勿扰》中的乐嘉、《非常了得》中的姜振宇, 他们有共同之处, 年轻、专业、不刻板。这种形象非常符合现代电视节目表现力的需要。Dr.魏有感性的一面, 听到感动的故事, 也会语噎, 但是在评判的过程中, 任凭观察员和观众现场施加压力, 他始终保持严谨、清醒和果断, 体现出一名科学家的缜密思维和专业素养。

观察员是话题点。《最强大脑》设置“明星观察员”的角色, 他们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他们的观察既有普遍性, 也有职业上的特殊性。梁冬以“文科男”自居, 总承担着话题挑头人的任务, 不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有些见解非常具有挑战性。李永波以严谨严格著称, 总是从体育视角考量脑力能量。陶晶莹代表着美丽和感性, 总是在“文科男”与“理科男”之间承担平衡作用。她非常感性、个性张扬, 经常大呼

小叫地表达对选手表现的认同和担忧。节目也会有章子怡、周杰伦、李彦宏来担任科学助教或者协助观察, 他们的到来增加了栏目的看点。

主持人是风格。主持人蒋昌建对观众来说并不陌生, 20年前的亚洲大专辩论会, 让他成为众多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在电视舞台上, 在主持人行当里, 蒋昌建还是一位新手。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 他的稳健、从容和自信, 赋予了栏目成熟的激情。蒋昌建在主持过程中, 不断释放出中年男子的魅力, 比如对选手的关爱呵护, 在选手成功之后的欢呼雀跃。

二、内容:展示的是才能, 讲述的是故事

故事:天才选手的源点。才华带给人们惊喜, 故事带给人们感动, 也带来思考。据媒体报道, 著名编剧宁财神认为, 《最强大脑》最终的落点还是在人的故事上, 以及天才背后的一些社会现象及问题。每个选手背后都有一段社会底层的故事。“雨人”周炜的成长故事, 打响指大学生的爱情故事, “笔画达人”赵淑芳当“扒鸡大妈”的故事, 均来源于生活, 散发着底层人民乐观向上的勇气和智慧。

争议:照进生活的现实。大学生李朋的285个响指, 打出了人们对“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拷问。“笔画达人”的实现价值, 也引发了科学判官与观察员之间的争论。李童星放弃稳定职业、挑战盲攀的故事, 引发大家对家庭与事业如何平衡的争论。这些争议时而针锋相对, 时而短兵相接, 在争议对抗中, 也许没有结论, 但给观众传递了形成基本判断的信息点, 这就是栏目传递正能量的技巧和手段。

悬念:节奏控制的手段。有人质疑《最强大脑》节奏缓慢, 但是从编辑节奏来说, 栏目进展是非常紧凑流畅的。有些拖延是在酝酿悬念, 有意制造收视看点和兴奋点。尤其在期待成功的关键时刻, 栏目常常采取悬念的手段。悬念能够突出重点, 凝聚注意点, 铺垫兴奋点, 然后在成功那一瞬, 产生情绪的爆发点。

感动:节目效果的真实体现。感动来自于选手的故事, 也来自于选手挑战的成功。最典型的就是周炜的经历、故事、才华和他在《最强大脑》中的表现。无论现场嘉宾, 还是观众, 无不为周炜的经历和才华动容。陶晶莹感动于一个农村孩子不幸的遭遇和顽强励志的经历;梁冬为自己以难题试图为难孩子来质疑他的才华而忏悔;李永波惋惜周炜的才华应该早被发现;观众的感动更多的是认同、赞赏和崇敬。

三、风格:与国际化接轨

栏目体现的现代、时尚和国际化风格, 使《最强大脑》一亮相就脱颖而出。

视野国际化。据报道, 《最强大脑》源自德国, 江苏卫视选拔的选手也将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选手进行较量, 科学评判的标准也是国际标准。这是一档瞄准国际舞台的全球化视野下的电视栏目, 《最强大脑》的起点和终点都以国际化为目标, 显示出强大气魄和实力。

舞美时尚化。《最强大脑》舞美设计简洁、明快, 多以灯光营造氛围, 功能分区非常明晰, 挑战席位和成功之路的设计, 仪式感很强。道具视觉化是《最强大脑》一大特色, 大道具所制造的场面非常震撼。栏目组为分辨合成脸、指纹识别、微观辨鸡蛋、识别二维码的选手提供了宏大的道具阵。在斑点狗、双胞胎配对、摸人体识人等挑战项目中, 舞台引入了人体道具, 场面非常壮观。所谓的科学助理, 就是一群青春靓丽的模特, 走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 形成科学大道上亮丽的风景线。

角色明星化。明星是聚集人气的最便捷方式。除科学判官观众比较陌生以外, 主持人、观察员都是观众熟知的明星, 开播第一期邀请了周杰伦、李彦宏, 之后邀请章子怡代班。明星的加入, 使栏目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人们也通过《最强大脑》看到了明星生活化的一面, 尤其对周杰伦辨音的测试, 对章子怡的脑力测试, 增加了观众对明星的喜欢。

氛围娱乐化。这一档轻松、愉悦的科学真人秀, 挑战的环境虽然是紧张的, 但氛围是愉快的。无论是选手、观察员、科学判官, 还是现场观众, 大家都是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见证“最强大脑”的诞生。辨音报数字、盲穿激光线、成像辨曲、打响指等挑战, 本身带有娱乐性, 选手与观察员的互动也较为幽默、轻松, 交流融洽。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广西南宁17岁美女中学生黄华珠弹奏周杰伦的曲子, 并叫周杰伦“哥哥”, 引起全场尖叫, 周杰伦也怜香惜玉般地与美女中学生共唱一曲《听妈妈的话》, 场面温馨。

四、态度:对科学的敬畏

只有真诚的态度, 才能有忠诚的观众。《最强大脑》从一开始就确立栏目的精神气质和态度。

严谨的态度。因为栏目面对的是科学, 在环节设置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对科学的敬畏。比如科学助理一角的设立, 就是为了配合选手更好地完成挑战项目。科学助理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按照选手的要求挪动道具, 显示出细心和谨慎。设置一个科学判官, 也是为了确保科学判断的独立性。Dr.魏没有为“笔画达人”亮出难度分, 而是带她去医疗科研机构做专业测试, 显示出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不管观察员和观众如何表达意见, Dr.魏时刻保持一个科学家的严谨, 这种严谨也从栏目中释放出正能量。

敬畏的态度。敬畏在栏目中体现为对科学的敬畏、对选手的敬畏、对成功晋级的敬畏。形象化的敬畏方式是选手成功之后, 需要一步一步踏上成功之路, 此时全场观众起立欢送, 让选手享受到成功之后的喜悦。

博爱的态度。博爱在栏目中一方面体现为公益, 一方面体现为关怀。在讲述“中国雨人”周炜的故事时, 李永波表示:“代表中国羽毛球队为其提供任何帮助。”“百草园书店”老板王国林挑战未能晋级, 他那份对读书的坚持, 以及为山区孩子捐书的爱, 征服了现场评审和观众。节目播出后, 当地市民纷纷拜访王国林所开的“百草园书店”, 《最强大脑》栏目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这位执着的读书人。

摘要: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以科学真人秀的严谨姿态, 开辟了省级卫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之路。本文从形态、内容、风格、态度四个方面, 全面剖析了《最强大脑》的节目内涵。四个人一台戏的节目形态简明直接;才能展示和真实故事的节目内容带给观众多样的感动体验;与国际化接轨的节目风格时尚青春;严谨科学的节目态度勾起了观众对科学的痴迷。

优秀员工是稀缺资源 篇6

一个极好的例子就是HCL科技公司——一家年收入接近10亿美元、有3.6万名员工的印度第五大IT服务供应商。从表面上看, HCL的架构和流程与其他任何一家IT公司没什么两样。然而通过其总裁维尼特·纳亚尔的努力, HCL公司正在实施一系列看似微小、却可能对员工的工作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变革。正如《财富》杂志的编辑大卫·柯克帕特里克所评述的:“我已经看到了管理的未来, 它就在印度。”

创新的驱动力

1985年, 维尼特·纳亚尔以管理实习生的身份加入HCL, 随后一路晋升, 并于2005年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巅峰, 成为了HCL科技公司的总裁。他回忆说:“历史上, HCL公司把所有的发展筹码都押在技术服务增长上。但在2000年发生技术危机时, 很多公司的技术开支在一夜之间就被削减为零。我们不得不开始重塑公司的商业模式。”

当时的HCL开始重新审视市场, 发现主要问题是人们过于强调数量而忽视了价值, 没有一个人自问:“我创造了价值吗?”于是, HCL公司决定将自己定位为一家以价值为中心而不是以数量为中心的企业。纳亚尔回忆道:“我们在全球性的客户大会上宣布了这一决定:如果现有客户觉得HCL并不是他们的重要合作伙伴, 那我们将放弃与之合作。”

HCL创新战略的第二项重要内容, 就是摆脱无竞争市场的诱惑。“我们必须在服务方式或服务内容上大做文章, 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让我们变得独特和强大。”

把权力交给员工

为了履行打造独特市场地位的承诺, 纳亚尔意识到需要在公司内部实施一些根本变革。“我们在建设一家创新型的公司, 但如果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创新, 你就不可能建立起创新型公司。”纳亚尔的目标非比寻常——他想把金字塔倒置过来, 将权力交给其员工, 让管理者对员工负责。在当时, 这种想法不仅是首创的、激进的, 甚至还可能有点冒险。

纳亚尔在策划所有变革的时候, 遵循如下几个最高准则:员工第一, 客户第二。“稀缺的资源不是客户, 而是伟大的员工。

透明度的提高可以缩短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距离。许多传统组织因限制信息流通以及人为设定的人际界线而产生了问题。提高透明度, 界线便会消失, 员工也会因此表现得更具有责任感和创造力。

不可避免的激进措施。要想改变一个有着30年历史的企业文化, 你不可能不用到极端的措施, 只有急剧的变革才能达到目的。

那么, 纳亚尔实施了哪些管理创新呢?

被“展示”的管理者

HCL公司每年都会对2万名员工开展调查, 让他们从20个方面来给公司的1500名管理者打分, 包括战略视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响应能力等等。调查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特别的是, 公司会把调查的结果, 包括数字和评论汇集起来放在网上公布, 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可以看到。例如, 根据员工的打分汇总, 在9分制的评分标准下, 纳亚尔的整体得分为7.8, 所有的员工都可以在网上查看到这个得分。

这只是实践中的一项极其简单而微小的改变, 却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管理者来说, 如果他/她得到了负面的反馈, 那将无地自容。这样, 大多数管理者都会认真地对待员工的反馈并相应改变, 只有少数管理者会置之不理, 我行我素。正如纳亚尔所评论的:“这一制度很重要, 因为它表明了管理者是对员工负责, 而不是员工对管理者负责。我们正试图给‘责任’一词增添新的定义。”

有趣的是, 360度反馈既没有与年终考核挂钩, 也没有与薪酬方案挂钩。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 这就足以在行动上鼓励变革了。

服务券系统

在HCL公司, 任何有困难或者有抱怨的员工都可以到相关部门服务台开通一张“服务券”。例如, 如果空调出了问题, 员工可以到设施服务台开通服务券;如果不满意自己的薪酬水平, 就可以到人力资源服务台开通服务券。

一旦服务券被开通, 人们就会开始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 只有开通服务券的员工才有权决定是否关闭那张服务券。公司会根据各个服务台——例如人力资源服务台——解决服务券所提问题的能力来对之进行考核, 并要求所开通的服务券要在两日内关闭。每天的报告中, 都会列出公司15个服务台每天开通服务券的数目以及已开通的时长等信息。

服务券系统被引进之初, 公司上下每月开通的服务券数量高达3万张, 问题从座椅破损到出差政策, 再到薪酬问题, 无不囊括。随着大部分问题被相继解决, 服务券的开通数量不断下降。

服务券的引入首先改善了公司的工作环境。其次, 它强调了反向责任的概念, 即管理者和支持功能都是为员工服务的, 这也是公司所秉持的“员工第一”的一部分。服务券系统的第三个好处是, 它可以作为反映公司内部问题或负面情绪的“晴雨表”。正如英国分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所说的, “每当我们引进一项新的人力资源政策时, 服务券的开通数量就会上升。从服务券开通数量的多少, 就可以知道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是否有效。”

但服务券也有引发错误行为的风险:如果员工为一些鸡毛蒜皮或者无聊的问题而开通服务券会怎样?如果员工开始只通过网络在线开通服务券, 而不是直接跟其管理者反映会怎样?纳亚尔对这些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希望员工可以自主选择提出问题的时机。如果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即使在我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的琐碎问题, 他们也应当提出来。我们不希望员工害怕发言。不过我们也正在试图推动一些改变:例如, 我们正在寻找和鼓励那些一天中没有开通过服务券的部门。这并不意味着压制提问, 而意味着你必须主动与员工保持沟通, 从而让员工没有必要再到你那儿开通服务券。”

让客户来打分

在HCL的20年里, 纳亚尔形成了一种有关薪酬和认可的观点。“行业内的企业通常根据公司的业绩情况, 向员工支付30%的浮动薪酬。我们觉得这一做法很荒谬。因为如果你是一位软件工程师, 你对公司的业绩往往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于是我们宣布, 公司将把所有的浮动薪酬转变成固定薪酬, 并将它称之为‘信任薪酬’。在公司建立起了完善的信任薪酬之后, 我们又将目光转向了价值薪酬。我们宣布, 从现在起, 公司将开始根据你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大小来进行考核。”

HCL开发出了一个简单但却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按照纳亚尔的说法:“最迫切希望创新的是客户, 为什么不能让客户充当裁判呢?我们创建了一个简单的工具:如果某个员工认为自己创造的价值高于合同规定的价值, 他可以在价格标签上向客户说明其所创造的价值——也许是意料之外的成本节省, 也许是提高了服务器的利用率。然后向客户询问其对此的估价, 客户可以回馈给他一个1—5分之间的任意分值, 这个分值将会反馈给系统。

当然, 这样的举措有高度的主观性, 要做到公平和准确非常困难, 因此, 创新点和奖励制度更重大的意义其实在于其象征意义。

要素资源的稀缺性 篇7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耕地资源稀缺。以安徽为例, 当前粮食产量约11 250kg/hm2 (两熟) , 净收入只有9 000元/hm2。11 250kg/hm2的产量不算低, 增产增收的空间不大;至于眼下农民3 500多元的人均年纯收入, 除了家庭副业外, 主要是靠外出务工的收入。安徽已有100万农村劳务外出务工, 全国农民工已达2亿之多, 目前又碰上了世界金融风暴, 实体经济受到严重伤害, 大量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农民工遭辞退, 务工经济受重创;即便是有工可做, 增收的空间也不是很大。试想, 农民要搞规模种植, 却没有那么多地可种;不能种田就出去打工, 却又没有那么多工可做;中央号召让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农民又没有资本, 就连自己的住房, 也属于“小产权房”, 不能到银行去抵押贷款, 农民几乎没有什么办法去增收。如果在政策上没有大的突破, 农民只能在人均耕地上做文章。为了顺应这种严峻的形势要求, 笔者提出创意农业的新理念。

2 创意农业的科学内涵

2.1 创意农业的概念

所谓创意农业, 就是农民不仅充分发挥耕地和所有土地资源的作用, 同时更充分发挥当地一切自然、历史文化、科技、社会等资源乃至政治、宗教资源的作用, 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科技文化旅游、种养加结合、农科教结合、产加销结合, 即将所有可利用资源融为一体综合发展的农村经济。

2.2 创意农业的产生与提出

近10多年来, 世界上倡导创意经济。创意, 就是出点子, 曾经有过一个点子公司, 那就是典型的创意产业。现在有许多的咨询策划公司, 也属于创意经济范畴。创意经济主要是指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给出个主意, 加一个点子, 就能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创意经济的作用就是用一个好的办法使产品质量提高, 创立一个名牌, 使其附加值成倍提高。同样的道理, 完全可以把创意经济的原理应用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中来。

当前, 食品的污染公害已经困扰着全人类。通常生产出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不高, 如果生产出无公害绿色产品, 价格可提高30%左右;假如生产出合格的有机产品, 价格可提高1~3倍;假如你能保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都是纯天然有机食品, 就能获利10倍以上。这就是说, 农业本身还是有增值的文章可做的。因此, 必须努力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可持续发展农业, 它有4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即“优美的环境———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微生物生产———优美的环境”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通过这个生产过程使物质和能量不断增多、丰富, 整个生产过程没有任何废弃物:植物生产的秸秆、糠麸等副产品可作为动物生产的饲料;动物生产的废弃物可作为微生物生产的原料;微生物将一切有机物废料分解成氮、磷、钾等无机元素再回到土壤和环境中去, 将地越种越肥, 产量越来越高。黄山市汤口镇山岔村人均耕地只有约0.013hm2, 却有0.733hm2山场, 他们从1985年开始建设生态农业, 因坐落在黄山风景区脚下, 环境优美, 就将生态农业提升为观光农业;1987年起, 顺带发展旅游, 游客逐渐多了起来, 自然地兴起了农家乐, 农户都盖起了小洋楼, 楼下是饭店, 楼上是旅馆, 还有些农民开商店, 出售旅游产品, 如竹编工艺品, 黄山特产的名茶、香菇、猴头、石耳等农产品, 更有徽州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品, 甚至还有珠宝首饰、书画作品, 引入了诸多文化、科技因素;后来又成立村级“陶行知研究会”, 将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起来, 对男女青年进行培训, 提高文化素质和接待水平, 更组织文艺演出队, 为旅客演唱当地的民俗风情, 十分活跃。显然, 山岔村除了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之外, 还形成了商业、旅游、文化等产业, 这些产业并不属于农业范畴, 却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这个村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有支持产业, 有配套产业, 有延伸产业, 有扩展产业, 这些不同的产业体系互相渗透交融成为一个产业网络, 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上张村民组农民人均年收入已达2.5万元, 家家有小汽车或摩托车, 村里有敬老院、幼儿园、小学校, 全部免费, 社保、医疗与城市人毫无二致, 现在又忙筹办村镇银行了, 当地农民高兴地称“创意变生意, 智慧变实惠”。这个村的生产活动早已超出传统的农村经济范畴,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城乡统筹。村民组、村委会都已办成了股份合作的旅游公司, 他们已经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完全融为一体, 把生产、加工、贸易、服务、旅游度假、科技文化、文物文艺、农村金融等诸多城乡产业全综合在一起了。对于这样美好的新农村, 他们所从事的新型产业活动, 就被命名为创意农业。

2.3 创意农业的发展和完善

创意农业就是把时尚的创意经济理念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范畴, 从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农业产业。笔者不知道国内外是否有过创意农业的成功典型, 但笔者认为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形态。经过20年的探索和演化, 实践证明其生命力很强, 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农民致富之路。创意农业决不止是一个新名词, 也可以成为一个新学科。为了深入研究这个新型农村产业, 山岔村已注册成立黄山新农村建设研究院, 邀请和诚聘一些志愿者专家, 专门深入研究创意农业这个新的经济形态。首先要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 进而从多方面探索研究其科学内涵和具体内容, 选择不同类型的地方搞试点, 总结经验, 使之充实和丰满起来, 为地少人多的中国农民寻求探索出一条致富之路。

3 发展创意农业的途径

任何一个地方, 都有它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一定要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作用, 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 尽量多地建立起不同的产业链、加工链、价值链, 最大限度地提高其附加值。以山岔村为例, 这个村人均耕地只有0.013hm2, 却有0.733hm2山场, 坐落在黄山风景区内, 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有丰富的物种资源, 于是就以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以农产品加工销售和餐饮旅馆服务业为支持产业, 以商贸流通为延伸产业, 以科技、文化、文艺等为扩展产业, 按规划有序地迅速开拓市场。

(1) 在山场上做文章, 建经济林、生态林, 营造优美的环境。首先广建毛竹林, 其生长快, 2~3年就见效。修竹茂林, 青山绿岭, 碧水蓝天, 自然生态, 令人心旷神怡。《卧虎藏龙》电影中的竹林打斗场景就是在山岔村翡翠谷拍摄的。

(2) 重点发展特色养殖业, 如黄山毛峰茶叶、香菇、木耳、灵芝、石耳, 用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水果、蔬菜。下一步发展黄山松、黄山杜鹃盆景, 养殖黄山特有的白鹇、相思鸟、石鸡、锦鲤、娃娃鱼、花喜鹊, 既是观赏佳品, 也是高档商品。

(3) 重点搞好农产品加工增值。众所周知, 农产品原料生产是微利的, 但加工增值空间大。例如, 葡萄、猕猴桃才4~6元/kg, 将其酿制成原汁葡萄酒、猕猴桃酒, 没有任何添加剂, 纯天然产品, 入口绵柔醇香, 其品位远胜于干红干白葡萄酒。现已试制成功, 如果每瓶纯天然葡萄酒与干红干白等价, 则产品的净利润就在150万元/hm2以上。

(4) 观光旅游。实际上就是靠生态农业、环境和风景资源卖钱, 景区建成后几乎就是无本生意。2005年, 上张村民组 (翡翠谷) 单门票收入就达1 400万元。2008年全组人均综合年收入近3万元, 从1978年的人均年收入30元到2008年的3万元, 提高1 000倍。

(5) 餐饮旅住业收入是每个农户主要收入来源。2006年的“五一”黄金周期间, 户均纯收入就达1.2万元。

(6) 商贸收入。翡翠谷人家大多在门口设有旅游商品小店, 除食品饮料外, 工艺品尤其是珠宝首饰、三雕文物, 利润相当丰厚。

(7) 科技创新。山岔村农民用国外优良种公猪与当地黑母猪配种, 后代中有颜色明亮的黄猪, 肉质细嫩, 生长迅速, 180d长到125kg, 现已着手准备培育一个新品种猪———黄山黄猪, 再有3~4年就能育成。然后再用黄山野猪与黄猪杂交, 打算育成一个半草食性的新品种猪, 在科技上取得突破, 创造大价值。

(8) 办一个国际文化产业。家住山岔村的黄山学院副教授黄剑杰老先生倾其毕生精力创造了“科学分类汉语速成识字法”, 可让外国人在3个月内学会3 000个常用汉字, 前年在加拿大办班, 极受欢迎。现正在山岔村筹建黄山国际汉语培训中心, 以后到各个设有孔子学院的国家去办培训班, 打算办成国际化的文化大产业, 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

(9) 打文化牌。山岔村有2个极偏僻的自然村落, 一个深藏在山沟里, 人迹罕至;一个在1 000m高山的半山腰里。将山沟里的村子命名为“新桃源”, 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打造“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将高山上的小山村打造为登山户外活动培训基地, 吸引了几位年轻企业家来投资, 启动资金100万元已到位。正努力推出一个旅游新产品:“李白诗踪黄山七日游”, 用李白的诗把黄山最精美的旅游点串联起来推出去。可以说, 不花一分钱, 就是出个主意, 把李白名诗的文化因素加进去就行了。

(10) 筹办农民自己的村镇银行, 不仅能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难题, 更能让广大村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以上就是山岔村创意农业的雏形, 今后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充实和丰富其内容。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农业可行的道路之一。人多地少, 只能用创意农业的办法来增值增收。山岔村翡翠谷就用这个办法经过23年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地建设成为新农村, 但一个村民组的规模太小, 于是打算在3年内把山岔村13个村民组全部建设成为创意农业的典型, 粗略估算约需投入1 000万元, 这不仅是建成一个新农村典型, 更重大的意义是建立一个新学科, 找到一条农业现代化的可行之路, 让安徽不仅仅是农村改革的排头兵, 更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在中国树造一个崭新的农业产业———创意农业。

参考文献

[1]章继刚.创意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J].改革与开放, 2008 (7) :9-10.

要素资源的稀缺性 篇8

一、资源及税收征管资源

有关于资源的问题,经济学界早有定论,认为“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具体又可以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资源具有稀缺性的自然特征。税收征管资源包括国家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工作经费等,这些也是有一定的稀缺性。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编制,经费也有预算,不可任意扩大,税务机关在完成税款征收任务,其可以动用的“资源”是有一定的限制。可是,在有限的税收征管资源条件下,要圆满完成国家的税收任务,这就必须进行征管模式创新,提高税收征管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关税收征管资源,应该是一个比较广的范畴。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税款征收入库的要素都是税收征管管理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市场要素资源、系统资源等。而注册税务师的工作作为税收征管的重要中介机构和助手,也应该包括在税收征管资源中。

二、注册税务师资源对税收征管模式创新的意义

税款征收也要讲究成本效益原则,也要讲究绩效。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制度的税收。在原始社会,没有劳动剩余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也就没有税收。由于社会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得到提高,出现了劳动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一个集团无偿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产生,也就产生了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税收就产生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税收,具有剥削的性质,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税收,从本质上说是为人民服务的。税务机关为完成人民委托的任务,就必须精打细算。笔者认为,税务机关充分利用注册税务师资源,对税收征管模式创新有如下意义。

1. 完善信息来源渠道,充分整合信息资源。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非常突出,避税和反避税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的热门话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下滑,各国的税源紧张。另一方面,现代世界的经济发展复杂化,各种经营模式、技术等信息复杂。税源管理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信息管理,信息是避税和反避税的最重要征管资源之一,很多税收征管问题要依靠信息资源。注册税务师参与税务中介方面,可以凭借其独特的专业技能等,为税务机关提供信息资源。例如,让注册税务师参与完成企业的同期资料准备,就是很好的例证。

2. 可以节约税收征管人力资源,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基于资源稀缺性的亶赋,税务机关的人员编制是有限的,而经济增长拉动投资需求,纳税主体却越来越多。税务机关人手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在笔者所在局,平均每人所管理各类纳税人达3000户之余,平均日走访企业要达10户,征管任务之重可想而知。由于征管任务重,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办法腾出时间来学习新的税法、知识、技能,加大了税收执法风险。注册税务师是税务专业人士,充分利用注册税务师资源有利于节约税收征管人力资源,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3. 有利于节约税收征收经费资源,提高纳税人资金的使用绩效。

前面已述及,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务机关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只是参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一个重要环节。税务机关所有的经费都是来源于纳税人,来源于人民,是受人民的委托来使用经费,所以有必要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由于税务机关给纳税人提供的各类税务检查等是没有向纳税人收费的,而注册税务师给纳税人提供服务时是有偿的,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注册税务师提供的涉税服务时效率更高,所以充分合理使用注册税务师资源有利于节约税收征收经费资源,提高纳税人资金的使用绩效。

三、充分利用注册税务师创新税收征管模式的建议

税务机关如何充分利用注册税务师资源来达到最佳的成本效益,好钢用在刀刃上呢?笔者认为,通过让注册税务师参与纳税评估,通过政府劳务购买、招标,除传统的所得税汇算鉴证、土地增值税鉴证业务等,开展咨询服务等进行多维度的资源整合。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注册税务师资源进行税收征管模式创新。税务机关是税收征管的执行者,在征管中处于核心地位,应起到方向性的作用,积极引导注册税务师参与税收征管环节中来,积极引导纳税人通过聘请注册税务师协助完成涉税服务,做到依法纳税。税务机关要规范行业有序竞争、加大行业质量控制及监管。

1. 各级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加强规范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有序竞争。

在充分利用注册税务师资源征收管理模式创新情况下,注册税务师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征管资源,因此,注册税务师资源的质量决定着征管质量,要治理注册税务师资源质量,首先必须规范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促进注册税务师行业有序竞争,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注册税务师行业中来。注册税务师职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样受“价值规律”的制约。目前,注册税务师行业的竞争不规范,恶意降价承接业务严重。过低的收费很难得到高质量的产品。另外,对于“高产量”的也要关注,因为人的工作产量是有一定极限的,每完成一项工作任务,都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笔者认为,要治理注册税务师资源质量,主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规范收费,二是规范注册税务师的工作投入和产量。

2. 各级税务主管机关加大对注册税务师执业质量控制,对违法违规加大惩治力度。

注册税务师协会是行业的自律组织,税务机关要维护高质量的征管资源,税务机关本身也应该对注册税务师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引导。

3. 将税务机关的行政资源和注册税务师资源相互配合。

面对税源日益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国家税务总局适时推出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各级主管税务机关应改变思路,以风险为导向,在征管中重点突出。各级主管税务机关在利用注册税务师征管资源的基础上,有重点选择征管中的难点重点要点。

摘要:为达到最佳的税收征管效益,应对现代税收及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应注重注册税务师行业的作用,充分利用注册税务师的工作成果,进行征管模式创新,特别是近几年来,都在讲究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税务机关更应该进行征管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税收征收成本,提升征管效益。

关键词:注册税务师资源,税务机关行政资源,征管模式创新,资源稀缺

参考文献

[1]李渊,王静.税收征管资源的整合[J].税务研究,2011(1)

要素资源的稀缺性 篇9

一、广告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平衡性

资源是指用于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资源按期是否可以自由取得,分为自由资源和经济资源。自由资源是指可以无代价地取得的资源,经济资源是指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的资源。广告资源属于经济资源的一种,本文是指企业用于广告宣传为目的的资源。展会使广告资源环境发生变化,市场使广告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对展会广告资源稀缺性分析,使企业和广告公司明白在展会经济中如何提前配置稀缺广告资源。

1.展会经济对广告资源需求的相对无限性。展会是集中全国乃至全球相关企业参加的一次盛会,各参展商均希望在展会展示实力,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发布广告,发布信息。由于参展商太多,对广告资源的需求是相对无限的。本次糖酒会设特装展位280个,标准展位1919个,汇聚国内外参展商近4000家,家家企业都想一展雄姿,对广告资源的需求相对无限。以等离子电视为例,重庆本地专用于展会的等离子数量也就三四十台(一般展会的容量,多了就是资源浪费),而糖酒会对等离子的需求在数百台之多,对等离子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多,不得不在成都等地调。

2.广告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平衡性。相对于企业的需要而言,满足需要的广告资源是有限的。广告资源稀缺性也叫广告资源的有限性,它是指相对于企业的相对无限需求而言,广告资源总是不足的。广告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广告资源相对于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和多样化的需求而言是不平衡的;二是广告资源的分布在展会举办地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

3.选择和广告资源配置。需要的无限性和广告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稀缺资源使用存在超额成本的前提下,使得企业不得不在多种广告资源与满足不同需要之间进行选择。所谓选择是指如何利用既定的广告资源将企业及产品的信息有效传递给目标受众。 企业选择广告资源的过程就是广告资源配置的过程,选择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3W,即who—目标对象;What—什么媒体;How—怎样发布。由广告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引发的这三个基本问题,被称为广告资源配置问题。因为使用单一媒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广告信息往往采用多种媒介组合传播。因此,不管是企业还是广告公司,对不同媒体的掌控是有效获取稀缺广告资源效益的最佳手段。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以其拥有14报1刊1网及众多户外广告资源的优势,积极参与并主动出击,抢得本届全国糖酒会户外广告第一定单,签订了解放碑、观音桥两大商圈,南滨路、八一路两大美食街、临江门转盘至上清市线路、朝天门至文化宫线路、会展中心至长江村线路、江北机场至黄花园线路等户外广告的发布权。对不同媒体的掌控既是吸引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条件,也是重报集团敢于重金下叉展会稀缺广告资源的前提条件。

4.广告资源有限性与选择成本。在广告预算一定的情况下,多选择户外广告,必须以少其他媒体广告为代价,这就是选择成本的问题。在进行选择时,实现成本最小是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原则。广告资源多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企业对广告资源进行选择和组合的必要。广告资源有限性决定了选择稀缺广告资源的高成本,也是广告公司掌控稀缺广告资源进行风险评估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广告资源有限性与高成本反映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巨大魔力。

二、稀缺广告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在注意力研究中有许多新的结论,新的竞争中只能争第一,第二就意味着失去了竞争力;如果一个人晚上看了10条广告,他留在记忆中的只有3条;任何一个人有一项需求时,只有三个品牌进入选择范围,挑剔的消费者只选择打动他的一个品牌。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使用好你的注意力,提高关注水平,才能抓住机会取得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在信息社会里,硬通货不再是美元,关注就是硬通货。因此,重要的是你能够注意什么,什么是你该注意的。看来“诗仙太白”最深谙此道,不惜投巨资1300多万元用于本次糖酒会的宣传,希望借此盛会提高自身品牌形象,获得第一注意力。诗仙太白利用主场优势,从长江大桥到江南大道,400块广告牌首尾相连,长度超过1200米,可谓是本届糖酒会最长的广告。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等主干道,各参展商所住宾馆,均能见到诗仙太白的广告牌。尤其是在长江大桥、会展中心、解放碑、上清寺等地段,诗仙太白更是不惜重金浓墨重彩地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巨型造型。重庆诗仙太白集团在会上签约138份,收取定金258万元,合同总金额超过1.5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稀缺广告资源是高成本、高收益的资源。

广告资源的稀缺性造就了本届糖酒会广告多个之最。尽管花费数千万的广告牌只有七天的展示时间,众商家仍然投重金,激烈争夺稀缺广告资源。在寸土如金的解放碑,五粮液集团出手就是36万元,用5米高的广告,把解放碑碑体围了个水泄不通,成为最贵的造型,显示其“王者风范”。安徽井中集团斥资30万搭建的“店小二”广告门楼,高16米、宽80米,不仅打造出本届糖酒会广告门楼宽度的“第一跨”,也是本届糖酒会最贵的单体广告。沱牌集团旗下的“舍得”酒,不仅在成渝高速陈家坪收费站装了一块1000余平方米的广告牌,另外还在较场口转盘放了一个高10多米、直径达6米的酒瓶。而在南桥头游乐园的坡上设了一块广告牌的占地面积就多达5000平方米,成为本届糖酒会中最大广告牌。

展会经济对广告资源的巨大需求,刺激各商家以及广告公司使出了浑身招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墙上贴的都是糖酒广告。糖酒会广告为争抢眼球,造型分别采用了彩旗、刀旗、灯箱、满天星、路牌、灯杆旗、过街门楼、移动广告、冲气模型、充气立柱等20余种花样,就连大桥护栏、烂尾楼等也成了发布广告的地方。本届糖酒会的广告市场空间超过1亿元。然而广告大战外地企业凭借其对广告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和整合,占尽上风;与此相对,占尽地利而不懂广告资源稀缺性的不少重庆广告公司,却在这场争夺战中居于下风。组委会称,由本届糖酒会组委会通过招投标指定的广告企业共13家,其中只有5家是本地企业,其余全是外地广告公司,尤其以成都广告企业为主,此次广告份额的大头,被成都、河南的广告公司把持。重庆的广告公司除参与制作之外,大多只能分到一些户外广告的“羹”。齐纳传媒董事长张勇斌表示,重庆企业展会营销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庆广告业的拓展。而重庆不少广告公司是临阵磨枪,在人才储备、业务招揽等方面都显得措手不及,一些广告公司甚至还为此交了学费。据参与本届糖酒会广告竞争、设计的某广告公司负责人说,从糖酒会广告大战中可以感觉到,重庆广告业还面临着视野不够开阔、创意不够大胆、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等三大差距。然而,缺乏对广告资源稀缺性的认识是导致失败的根源。

三、稀缺广告资源的创新与创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人类谋取利益的活动包括两种: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巴格瓦蒂(Bhagwati,1982年)提出了“直接的非生产性寻求利益活动”(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简称DUP)的概念,它包括以直接非生产性活动取得利润的各种途径。对广告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应该是直接非生产性活动取得利润途径之一。

展会经济对广告资源的巨大需求形成的无限商机与广告资源稀缺性的矛盾促使人们对广告资源进行创新。政府的创新意识在这次广告资源配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所履行的资源配置的功能即是对具有公共产权属性的稀缺资源进行分配。这次为了满足糖酒会的需要,市政府临时开放一些地段作为户外广告设置地。为了又要满足糖酒会的需要,又要保证市容不受影响,所以对临时增设的广告位置,开禁了许多以前不能设置广告牌的地方,这是我市有史以来广告发布区域和形式放得最开的一次,政府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统一的招商。委托组委会与13家广告公司签订了户外广告媒体配置的合同。户外广告主要集中在解放碑、国际会展中心、菜园坝火车站、重庆机场、朝天门码头以及重庆的几个过江的大桥,市区的几个主要大江的大桥几个地段,主要利用这些地段的护栏、路牌、围墙、绿化带等来做临时的户外广告。一共确定了18个点,20条线,20种广告设置的形式的总体规划,将重庆装扮成广告的海洋。

与政府创新意识相比,企业个体对广告资源形式的创造,更显实惠。天上?动力滑翔伞每天挣10万。一只只色彩鲜艳的动力伞,不时在天空中盘旋,为展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从事这项表演的是重庆海桥航空体育运动俱乐部的专业人员,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具备飞行资质的专业从事航空体育运动、媒体宣传的俱乐部,海桥几乎成了每次大型展会不可或缺的主角。“诗仙太白”、“小阁楼”借此飞天,“德庄”、“秦妈”也高空亮相。据介绍,海桥的表演,一只伞表演45分钟,行情是4500元,俱乐部最多可提供25只伞同时表演。展会现场上空,每天都有两三家企业借海桥上天,每次规模在10只伞以上。粗略计算,海桥凭借对“动力伞”这一稀缺广告资源的垄断,每天有10万元左右进账。

而新兴媒体——互联网,也在此次糖酒会也出尽风头。去年9月,个人投资2万元注册了“中国糖酒会”网站,凭着顽强毅力,形成了独有的影响力———每天点击率达3.5万~7万次,这一网站很快就占到了百度同类的前列。源源不断的访问给网站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户。许多客户都把“中国糖酒会”网站作为参与糖酒会的桥梁,参展、住宿、发广告,都通过网站渠道。借对“中国糖酒会”网站这一稀缺广告资源的垄断,今年全国糖酒会还未开,该网站已60万入帐。

四、结语

上一篇:打磨工艺下一篇:学习型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