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未成年人

2024-10-11

留守未成年人(精选4篇)

留守未成年人 篇1

摘要:本研究引用2004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的相关的数据。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农村老年人医疗支出的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在农村中, 性别的观念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农村的空巢家庭很多, 应当大力发展农村老年人的在社区中的照顾, 加强基层的社会组织对农村养老的干预。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医疗支持,性别分工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这些城市移民主要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 劳务经济直接造成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 催生了大量留守老年人这一农村社会特殊群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使得农村的生育率下降, 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我国的人口流动就由原来分散性的个人型流动逐渐向家庭型流动转变。在对待养老方面, Rempel and Lobell的研究发现, 家庭迁移后, 由于配偶和子女都在城市的缘故, 迁移的家庭比迁移的个人在经济上给父母更少的支持。

无论是依靠儿子、女儿还是儿媳、女婿进行照顾或经济支持, 也无论是留守的还是外出务工的, 照顾者角色分工更呈多样化趋势。在中国农村, “男主外、女主内”为特征的父系制度还是根深蒂固的, 那么农村留守老年人支持者在社会性别角色的划分上呈现的特征, 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二、研究发现及讨论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引用2004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中心组织的“来京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及其子女就学状况的调查”数据。调查地点为有大量流动人口的海淀区四季青乡和朝阳区的太阳宫乡。本研究旨在探寻当留守在家的老人生病时, 提供照顾支持与医疗费用支持的社会性别角色主体。提出如下假设:

1. 当留守老人生病时, 在生活照料方面, 提供服务的以女性、在家留守者为主;

2. 当留守老人生病时, 支付医疗费用的, 以男性、在外打工者为主。

(二) 数据分析

1. 人口学特征:

本次共调查了305人, 获得有效问卷303份。其中, 男性居多, 有164人, 占总数的54.1%;女性139人, 占总数的45.9%。平均年龄为32.9岁, 以青年为主。已婚有配偶的259人, 占调查总体的85.5%。来京人口的职业以商业工作人员和服务性工作人员为主。

2. 照顾支持分析:

在有效作答186人中, 38.3%的人觉得在留守老年人生病时的生活照料上, 父母相互照顾的最多, 占29.6%;其次是依赖留守在家的儿子, 占27.4%;依赖留守女儿和外出儿子的相差不大;而依赖留守、外出的儿媳妇所占比例非常小。

这说明, 核心家庭的增多使老人依赖老伴的现象最突出。此外, 而农村的传统观念—“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女儿赔钱货”的封建观念, 呈现了社会性别造成社会地位不平等, 表明农村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是很强;而外出打工的儿子因工作地点和探亲时间的约束, 并不能成为照料第一人选。所以, 数据验证了照料者为留守者, 而不能证明照料者以女性为主。

3. 经济支持分析:

在有效作答190人中, 当留守父母生病时医疗费用最主要由谁支付, 大多是由所有子女平摊, 这部分家庭占到27.4%;其次由父母自己支付和外出打工儿子支付占据绝大部分, 二者分别占23%左右;而在支付医疗费方面不重要的支付人为在家留守儿女以及外出女儿和其他。

虽然传统的多子女平摊医疗费的方式还是居于主导, 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的逐渐覆盖, 留守老人生病后自行担负费用的比例也不小;而部分子女支持方面, 以外出儿子为主, 主要是因为留守子女在以上论述的生活照料方面已经倾以较大帮助, 在经济支持方面, 以外出打工, 即收入较好的男性为主要支持者, 验证了第二个假设。

三、结果与建议

可见, 来京人口具有很强的“孝行”观念。子女来京后, 对老人的经济供养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家庭地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当农村家庭空巢现象突显, 应当大力发展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力量———农村社区, 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对农村养老的干预。

参考文献

[1]杜鹏, 丁志宏, 李全棉, 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 2004, (6)

[2]宋璐, 李树茁.劳动力外流下农村家庭代际支持性别分工研究.人口学刊, 2008, (3)

[3]张丽珍;老年人利用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1996年02期

[4]杜娟, 杜夏;乡城迁移对移出地家庭养老影响的探讨[J];人口研究;2002年02期

[5]顾涛, 石俊仕, 郑文贵, 单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相关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1998年04期

留守未成年人 篇2

时间:2015-02-05 22:00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宁强县农村大批劳动力成为了城市打工者,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多之势。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留守老人生活与健康、农村社会公共管理与社会治安、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等众多社会问题,如何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形成政策合力和社会合力,逐步化解这一社会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

宁强县总人口34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5.78万,其中农村49585人;农村60周岁以上的留守老人29185人,占老龄人口数50%,留守老人主要有四种类型:年轻夫妇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给老人照顾;老夫妇都健在,身体健康,但子女赡养费较少,主要靠自给;老人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料;老伴去世,孤老独居。

通过对汉源街道办事处(原汉源镇)选取30户,50位留守老人为样本,其中男性28人,女性22人。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占91%,其中80%的老人是文盲和半文盲。年龄:60—69岁28人,占56%;70—79岁19人,占38%;80岁以上3人占6%。在所调查的50位留守老人中,60%的留守老人反映自己身体不好,都有些这样那样的慢性病,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病倒。80%的留守老人吃的粮油和蔬菜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自给自养。在日常花销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留守老人中,70%的老人全年获得的支持未超过800元。另外还有10%的留守老人难以从外出务工子女手中获得任何经济援助,多来于政府发放的农村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等。由于年龄段不同,每人每年可领取各类惠民补贴约600—1500元不等。在30户农村留守家庭中,有24户承担着照看孙辈的责任。50位留守老人出于习惯或者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健康体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供养仍需自给自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子女供给,但自己的劳动收入仍是不可缺少的补充,调查中发现,仅仅依靠子女外出打工的支持根本无法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费用,80%的留守老人都在不同程度从事农副业生产进行自养,不少老人仍然坚持耕种土地。当健康状况不允许他们再下地劳作时,一部分老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就会成为必然。有的甚至捉襟见肘,生活相当困难。

2、生活照料靠自己或配偶间扶持。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家庭内部,以老人自己及其配偶彼此照料为主。其他亲属亲缘关系群众只能提供辅助型照料。邻居及同族群体是边缘型照料供给群体。村组集体和社会组织在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位。在所调查的50位留守老人中绝大多数老人在生病时,只能依靠自我或配偶照料,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子女看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家庭事务打理、邻里间人情礼仪负担基本都是靠老人自己。子女外出务工,孩子留给父母代为监护抚养,在农村历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加重了老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

3、精神慰藉普遍孤独无助。留守老人与子女两地分离,常年面对孤独,精神生活十分匮乏。大多数一般都是腊月底回来,正月初出去,只能在家住上十天半月,一年四季都是老人和孙辈们在家生活。调查发现,留守老人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与远在异地打工的子女打打电话。据调查,60%的老人半个月以上才和子女通一次电话,通话时间不超过5分钟,有10%的老人平时与子女基本不通电话。留守老人们晚上大都休息的非常早,一般晚上8点多就上床休息了,大多数都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特别是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农户居住相当分散,绝大部分为单家独户,老人一旦遇到各种意外时,更是孤独无援、束手无策,甚至只有靠炊烟存在来确定老年人是否还健在。近来年,老年人的自杀率逐年增高。

二、关于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础,为做好留守老人帮扶服务工作提供保障

(1)组建一批服务队伍。全县16个镇及2个街道办事处设立老龄工作站,全县269个村设立村老龄工作服务站,依托县志愿者服务网站,成立镇、村志愿者服务队。分片区、分自然角落,组织身体状况较好的留守老人组织老年人互助组,开展以老助老的互助活动。

(2)建立一套服务制度。各村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经济、生产生活、健康等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以空巢、高龄、特困、失能等为主的农村留守老人信息档案,并根据年龄、组别、家庭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进行分门别类,及时滚动更新、实现动态化管理。挂勾联系制度,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挂勾联系2名以上的互助成员,互助小组成员每人挂勾联系2—3名留守老人,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电沟通,每周一次上门走访所挂勾老人,开展谈心交心、心理疏导等活动,并制作发放挂勾联系卡,方便留守老人回访。

(3)搭建一个服务站点。各村要整合资源,依托村文化室、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及自然角落交通便利、住所集中的老年人家庭等场所,成立留守老人服务站,丰富老人的文化活动。同时也为留守老人提供功能丰富的交流活动平台。通过老年性组织,为留守老人搭建“新巢”,把农村留守老人从孤独、寂寞、单调的心理死角中拯救出来,让他们重新找到心理归属感,恢复对生活的希望、信心和勇气。

(4)开展一批常态化活动。根据农村留守老人不同需求、不同困难等情况,发动老年互助组和志愿者队伍开展关爱互助活动,促进关爱农村留守老人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开展。生活互助活动,在农忙生产季节,互助组成员在运送化肥、收种庄稼等农业生产中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生活互助活动,互助组成员为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换洗衣物、陪同就医、打扫卫生、喂养牲畜等,定期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等,解决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组织留守老人开展棋牌类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三、多方努力,共同关爱留守老人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留守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

在农村,由政府投入,兴建农村互助幸福院,目前已建好农村互助幸福院28个,解决好部分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力争在五年之内,由政府投入,在全县269个村都建立农村互助幸福院,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等问题。但由于农村幸福院的管理人员补贴没有得到解决,农村幸福院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得到利用。另外,有特殊困难的留守老人可以申请入住敬老院,与五保老人一样由财政供养。同时,政府对于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民政部门对70—79周岁的高龄老人每月发放50元的高龄补贴;80—89周岁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的高龄补贴;90—99周岁的老人每月发放200元的高龄补贴;百岁老人每月发放300元的高龄补贴。目前30%的留守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即便是老年人拿到各类补贴的最高标准,每月好不足240元,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适当提高农村养老金的标准。

(二)发挥民间力量,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

通过给予财政补助,加强业务指导和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鼓励发展民间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经济条件较好的子女,外出务工后,可将老人送到托老所,由托老所对老人全方面照料,可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目前已有一家民营托老所建成。

(三)以假日节庆为重点,保持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乐

各级政府、村委会要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文化下乡、重节阳等契机,多组织文艺演出、电影等传统文化节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感与失落感,送去政府和组织的温暖,别外,要鼓励、倡议外出子女多抽些时间回家看看,特别是逢年过节时,尽可能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

(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能力,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病有所医

调查中发现80%的农村留守老人从未系统体检过身体。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政府可多组织医疗下乡的次数,免费为留守老人体检身体。按照目前的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较多的费用报销,而很多老年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各类药品,建议医药费花费较高的老人,村委会可为这部分老人申请农村临时救助项目,解决老人医疗费高的问题。另外要在农村留守老人中加强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搞好重大疾病预防,让农村留守老人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方式和习惯,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五)加大对老人的监护力度,保障老人财产安全

近年来,在一些边远的镇,作为家里顶梁柱的青壮年劳务离开家乡务工,再加上留守老人预防犯罪能力较弱,这一群体的人身、财产安全往往难以保障,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伤害的对象。他们由于生活环境封闭,与外界的交往相对少,对可能造成自身作伤害,财产损失的危险性估计不足,他们经常会收到一些诈骗信息或假币及江湖郎中的所谓治百病的假药。由于缺乏相关识别能力,很容易上当受骗。一方面派出所可加大对骗子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村级组织加大老人自我保护办法的宣传力度,杜绝老人财产损失。

总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除了要加强制度建设,还要大力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养老也社会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牵头,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建立一个政府照顾、社会关系、村组织帮扶、家庭关爱的农村留守老人服务体系。

留守老年人更需注重健康生活 篇3

【关键词】留守老人健康生活

前言

山区老家已经89岁的高奶奶,拍拍身上的尘土,迎着血红的夕阳步履蹒跚地踱向自己的土坯房。这是今年第270天坐在村口的古树下,望向通向远方的村路,每天都是上午坐一上午,下午早早就来到这里,直到太阳快落山,才会叹口气而离开。孩子已经270天没有回来了。快速城镇化后,修高了城市的楼,修宽了城市的路,却阻断了城市儿女回家的道路。这些老人的生活状态更值得我们去关注。这是为社会建设奉献了青春的一代人,他们需要健康的生活着。

一、老年人的现状分析

1.“精神粮食”很重要

一位63岁的黎姓大妈,“招聘信息”中称,她自己一个人住在郑州,今年冬天特别想去三亚看大海,想找一名贴心的小棉袄陪其去旅游,愿意负担全程所有费用,并送给陪游者一部苹果7手机。老太太说,她的要求很简单,希望女儿能懂事孝顺,周末抽空陪陪她,偶尔做一些家务,让她感到慰藉,这就足够了。

留守老人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快乐,他们不愿意面对冰冷的屏幕去沟通,需要的是嘘寒问暖的关怀,在啃老的当下,老人能够有自我的精神世界会更好。

老年人辛苦了半辈子,他们安度晚年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赡养和亲情的滋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提醒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关心老年人的娱乐和精神需求。子女要多抽时间陪陪老人,不要认为老年人吃好、穿暖就万事大吉了。

另一方面,全社会特别是政府要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在社区、街道为老人设置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让老年人有地方去、有事情干。如果存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的困难,还可以考虑出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用经济杠杆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对有外出旅游等需求的老人,可以通过征集志愿者的方式来尽量予以满足。

2.“营养”比健身锻炼重要

吃饭每个人天天都吃,而运动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因为工作的繁忙及习惯等原因造成运动的缺乏,很多报纸杂志各种宣传都在大力提倡走出家庭、走向自然,积极地运动、锻炼身体,以此来对待那些越来越多的富贵病。纵观全社会,每天积极运动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做上班时想做而没时间去做的各项运动,散步、跑步、爬山、练太极、跳舞,大街小巷、公园、湖边百分之八、九十的都是老年人。

按道理这么积极的锻炼,生病的老人应该减少了,而目前很多老人的现状是:

刚开始运动时,头几年是少生病了,体质也强壮了,可越上了年纪,越练反倒各种毛病照得,也没少进医院,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一边锻炼,一边照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几天不吃饭人就会死亡,几天不运动人会死吗

不会的!!!明摆着吃饭比运动重要得多。那些运动了身体照样生病的人,往往都是重运动而轻食疗的人。每天花上几小时运动,而吃饭却粗茶谈饭,气血两亏,各个脏器为你服务了几十年同时也消耗磨损了不少。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减弱了,而且睡眠的时间也在减少,所以造成上了年纪后免疫力的下降,容易生病。

重运动而轻食疗的后果可能突发心血管病。我们运动后,四肢暖和起来是因为血液供应明显充足,而这时内脏尤其是心脑这些对血液供应需求量大的脏器就会相对的缺血;运动并没使血容量增多,而是使血液重新分布,长时间的运动,老人就会出现头昏、心慌、气短、虚汗这些心、脑明显缺血的症状。

所以,中老年人请记住:营养比运动更重要!中老年人注意营养均衡,才能疾病少、寿命长!合理、丰富的饮食能增强体质、补足气血,使全身各个脏器随时都能有充足的供血、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延长生命。

3.生活规律要养成,平平淡淡才是真

身体就是一个不停运转的机器,当进入老年期时,就需要按时维护保养,按照身体的规律去运行,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运转,有脑血管病患者要注意生活规律,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和先前发生过中风的患者,节日期间生活必须要有规律,切忌通宵达旦,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其次,要注意情绪稳定。亲朋好友相会,打牌下棋,情绪难免会波动,兴奋、紧张会导致血压剧烈变化,使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容易发生脑血管病。

4.有身体不适应及时预防、治疗

人体到达一定的年龄后,就会出现不适的症状,小问题可能影响不大,但切记一点日积月累之后,小问题也能成为大问题,一定及时做出治疗。如过一活动就心慌气短:经常感到心慌、胸闷,上个楼梯、做些简单的体力活就会气喘、心跳加快。尤其是此前这种情况并不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加重的,要当心心脏出现问题。枕头高了才能睡着:睡觉时,平躺觉得胸闷,必须垫个较高的枕头,或者半靠着才能入睡,表明心脏功能较弱。

二、结论与建议

年轻时代我们有许多的工作要做,有梦想去实现,有勇气毅力去拼搏,这需要年轻的资本,健康的身体和我们共同付出。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人老了需要回过头来照顾一下自己,没有高龄也就没有阅历,没有健康就没有开心,照顾好变缓慢的身体是你存在其它意义的基础,很重要。

老年人除适度运动外,重点应放在用食疗调补身体上,根据老年人身体的弱点,食疗上因注意以下几条:1 吃些软的、烂的、易消化的食物;每周内都应保证有猪肉、牛肉、鱼、虾、鸡肉;空腹时也会常喝茶,所以更利于吸收,到了秋冬季苦瓜茶、苦丁茶、金银花茶、决明子茶这些寒凉的茶要尽量少喝。

中老年人只有营养充足,气血才会充足,同时再去适当地锻炼身体,保持心情的愉快,相信健康的活到百岁就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 董丽华,陈芮宁. 基于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6(27)

[2] 米拉依,唐莉,胡莹.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6(05)

[3] 吴芳,郭艳. 有独生子女的城市老年人亲子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11)

[4] 朱平,杨莉萍. 诱发状态下老年人反事实思维特点的实验研究[J]. 心智与计算. 2011(01)

留守未成年人 篇4

关键词:延边地区,留守未成年子女,犯罪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延边州开展外派劳务以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外派劳务人数平均每年递增30%。自2006年以来, 延边地区单亲、无亲学生的犯罪率占学生犯罪总数的70%以上, 仅2007年州府延吉市就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起, 作案人数为162人, 1/2出自单亲、无亲家庭。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杀人、抢劫、伤害等暴力犯罪, 已成为严重危及社会稳定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延边地区出国劳务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犯罪的原因

(一) 家庭因素

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缺失和不当, 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 是造成留守未成年子女犯罪的客观原因。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委托监护抑或是跟随父亲或母亲生活, 都存在家庭影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 导致留守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缺乏安全保障, 从而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与正常监护状态下生活的孩子的诸多差异。

(二) 学校因素

首先, 学校对留守未成年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留守未成年子女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 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此外,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 造成了一些教师对留守未成年子女失去信心。

其次, 课程设置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三) 社会因素

1、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大量人口外流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留守未成年子女。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发展滞后, 收入增长缓慢, 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是人口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由于单纯靠种粮的农民收入减少, 有的甚至出现亏损, 大多数农民不愿种粮, 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同时, 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环境的影响, 延边州的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凭借着向韩国劳务输出的先天语言优势以及一些特殊的亲属和血缘关系, 很多延边人通过亲属的介绍到韩国打工, 以私人方式进行劳务输出, 从而扩大了延边朝鲜族人口的外流, 导致了大量留守未成年子女的产生。

2、社会媒介的误导造成未成年人道德的滑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大众传媒得到广泛普及, 可以说, 现今的未成年人生活在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传媒的各种报导使他们开拓了视野, 得到了娱乐和教育, 但同时又掺杂着负面影响, 由于家庭监护和亲情交流的缺失, 留守未成年子女往往没有足够的辨别力和判断力, 一些负面信息常常自觉不自觉的影响他们, 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易发生扭曲。

3、第三产业过分发达, 一些缺乏监管的娱乐场所成为未成年人堕落的始发站。

三、延边地区出国劳务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犯罪预防对策

(一) 加快延边地区经济发展, 搭

建出国劳务人员回国创业、就业的平台, 从而从根本上减少留守未成年子女的数量。

经济问题依然是延边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也是形成留守子女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很多家长不愿回国或回国之后再度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是在国内无所事事, 没有固定职业。因此, 地方政府应将发展对外劳务作为延边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现象, 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固定的、长久的策略。

(二) 完善家庭教育, 让家庭成为预防留守未成年子女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l、学校内加强针对留守未成年子女的管理。

目前各地在学校中已经实行了相应对策, 如为留守未成年子女建立专项档案,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对重点留守子女进行“一加一”互助等。在此基础上, 学校应当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引导留守未成年子女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 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进行心理矫正工作。

2、在完全留守未成年子女密集的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在开办寄宿制学校时, 要注意四点:一是开办寄宿制学校, 要保障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条件, 特别是保障对小学阶段儿童的生活条件;二是保障寄宿制学校的师资, 特别是生活教师的师资;三是要加强寄宿制学生的管理, 特别是初中阶段的管理;四是教育部门应针对寄宿制学校出台最低标准和评估办法, 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整顿与提高, 保证寄宿制学校的质量。

3、优化学校文化环境。

上一篇:文化基础课教学下一篇:体尺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