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互动

2024-09-18

校园文化互动(精选11篇)

校园文化互动 篇1

一引言

科教兴国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 而对于目前中国的发展状况而言, 抓好教育工作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因此, 需要国家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好教育工作, 在坚持城市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 更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校园文化融入社会文化是当下文化进程中促使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 这就需要将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进行相应的互动, 以此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联性

在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中, 建设城市文化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发展, 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两者是一个整体, 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城市视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 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育, 在提倡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 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与此同时, 高校校园尽可能地打造社会化的校园, 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同时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另外, 高校的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 高校在管理上也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在教学楼的设计上, 彰显出不同的建筑风格, 为城市展示了建筑的特色。并且对于教学设施, 高校充分做到以人为本, 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地。

高校在加快学校基本建设的同时, 不断追求自身的办学特色, 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高校在有限的课堂中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 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对其进行创造性教育, 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学习相关知识, 并且能够具备分析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力, 综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这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点。

第二, 高校校园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实质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对于教育本身而言,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 因此, 教育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 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中, 教育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高校校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 高校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知识教育的同时, 十分注重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教育, 并且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推动社会的发展。通过各种渠道为社会展示出校园文化的文化特色, 对相应的城市文化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高校在教育中坚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乐于奉献和助人为乐等良好的品格。在组织的活动当中, 如科技文化服务、社区援助等, 体现了相应的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相应的文化建设,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 并为社会展示出相应的校园文化风貌, 从而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 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 高校校园文化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其中, 精神文明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其建设的主要内容, 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文化思想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 社会的发展必须要从长远考虑, 因此, 需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的同时, 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的教育事业坚持与时俱进, 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各类教学措施, 使教育能够很好地与社会的发展相衔接, 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校园文化的发展中, 崇尚健康科学的发展, 不断地吸收文化的精髓。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不断地深入, 使得当今城市的发展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三城市文化的环境对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校园文化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 校园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必然会受到城市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基地——高校校园来说, 其发展更是离不开城市文化的引导, 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校园文化指引了方向, 由此可见, 城市文化环境对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校园文化的发展始终依托于城市文化, 在其发展中始终不能离开城市文化这个环境而独立存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使得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 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而校园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 其发展自然离不开城市这个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 校园文化的发展实质上只是城市文化当中的一条河流, 贯穿于城市文化的始终。只有城市文化的存在才能突出校园文化的实际价值所在。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城市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 城市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目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大背景, 其商业化模式不断增加, 使得当代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当然校园内的文化发展也随之不断地更新, 例如, 学校举办校园歌唱大赛, 其中会有各种商业性的赞助, 使得歌唱大赛不仅仅是单一的比赛, 在融合社会商业的同时, 为歌唱大赛增添了更多的实际价值。使学生能够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 而不是单一地学习相关的书本知识。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城市文化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 因此, 城市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要顺应城市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 高校校园文化不断发展, 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与此同时, 还能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综合质量。目前,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依然是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 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对此, 高校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文化思想作为其校园文化发展的重心, 坚持做到与时俱进, 校园文化不断地开拓创新, 使其在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加快发展的脚步, 为城市文化的发展贡献出一己之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市的关键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 文化建设对时代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影响着整个城市化进程, 因此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一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的制约,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校园文化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创造性条件, 是文化强市形成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文化大市的基础条件。所以,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从而使城市文化不断地发展。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 纵观古今中外, 不同的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依托。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没有文化作为发展的依托其城市发展显然不能实现健康的发展, 这也就说明, 城市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建设的。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 其文化发展与之相辅相成, 对于社会发展当中所产生的任何一个行业, 都离不开文化而独立存在, 因此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文化, 倘若一座城市脱离了文化, 其发展必然是停滞不前的。因此, 要想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 必须树立文化强市的理念, 以文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当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与城市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是实现文化强市的关键。人民文化水平的高低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 因此, 这就需要加强文化教育。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其主要途径,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当前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

社会的各类专业人才主要是由学校培养出来的, 校园文化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是目前社会所高度关注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 唯一不变的就是教育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贯穿于整个发展之中, 而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一座城市发展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决定的。古代私塾为社会培养人才, 传统的文化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21世纪的教育备受关注, 校园文化同样熏陶着人们,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社会公民, 校园文化对其影响颇大, 为文化强市的形成创造了前提。因此,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

五结束语

高校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催化剂,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 由于高校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二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在抓好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 还要兼顾文化建设, 以此推动城市化进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教育事业得到健康的、稳健的发展, 才能推动城市化进程, 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 源源不断地为城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坤.秦皇岛市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途径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 , 2012 (2) :21~22

[2]龚翠英、王永富.新时期广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 2011 (6) :127~130

[3]韩丽萍.“中国梦”视域下城市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学园, 2014 (14) :3~5

[4]高雅斌、包艳宇、田秀红等.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引领和推动作用[J].青年文学家, 2011 (20) :193

校园文化互动 篇2

发布时间:2011-10-25信息来源:

编者按 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于2007年12月17-18日在广东召开,170余篇论文参加了大会交流。本刊选摘部分论文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国家海洋创新体系的建设

刘曙光,赵 明,张 泳(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以知识和信息流动为核心、将制度安排与国家技术经济实绩相联系的分析框架。国家海洋创新体系涵盖不同的海洋产业及海洋技术专业的创新活动,包括海洋环境管理、信息处理、政府规制、国防安全等涉海机构及其活动,涉及到海洋环境的商业、非商业利用的多元协调。而全球气候变化、能源需求、海上贸易、食品生产及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等对海洋技术开发、海洋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及挑战。从国际经验看,海洋产业的创新与升级得益于海洋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创新关联、企业与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海洋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政策的支持及科技的支撑;尽管诸多海洋产业集群处于自发状态,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及完善对海洋产业升级的支持作用正在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海洋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但是,由于海洋环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海洋资源的公共性和动态性、涉海技术与产业的多样性、海洋服务与管理的多主体性和分散性,使得海洋创新体系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存在诸多难题。

海洋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孙世芳,周 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的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一种物质闭环流动的经济运行模式。推行海洋循环经济可把海洋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海洋生态系统,更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把发展海洋经济、节约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融为一体。从现实看,海洋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动力,而循环经济更具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海洋循环经济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从运行模式看,海洋循环经济须从海洋企业内部、海洋产业间、海洋与社会整体3个层面循环的合理构筑、梯次推进、相互协同进行构建。实践中应根据区域特点确定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多向发展关联产业,构建循环产业链条,建立海陆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协作机制。而全面推动海洋循环经济,须建立促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管理平台和法律保障;并加大海洋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交流及成果转化,提高海洋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水平和创新能力。

绿色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

王 震,何广顺,王晓惠(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通过对海洋资源和环境进行评估、定价,绿色海洋生产总值可修正海洋经济指标,获得综合反映海洋经济运行状况和海洋开发利用效率的指标,充分反映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消耗、环境退化之间的关系,实现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指导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成本核算是指海洋经济活动过程中对资源耗减的实物量、价值量进行核算,资源范围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浅海滩涂资源、大陆架油气资源、海洋矿业资源、海域资源等,资源实物量包括各类资源的耗用量,资源价值量指所评估的海洋资源价值量的增减。海洋环境成本核算包括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环境实物量指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各种污染物、海域的海水质量状况,环境价值量主要指海洋污染治理成本、海洋环境退化成本;海洋污染治理成本可分为目前已经发生的实际污染治理成本、将污染物全部处理所需要的虚拟污染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指在目前的治理水平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功能造成的实际损害。但虚拟治理成本核算得到的仅是防止海洋环境功能退化所需的治理成本,并不是实际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而环境退化具有流动性、累计性、潜伏性,很难对海洋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估价和分摊,这给修正海洋经济指标带来一定困难。

中国近海海洋-大气观测系统建设

闫俊岳,张秀芝,柳艳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海洋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和较长的“记忆”,控制着全球气候变化的速率。未来10年应特别关注海洋在季节、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异中的作用,近海系统对自然变异、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的响应等海洋科学问题。为适应海洋气候变化的监测、诊断、预测、预报的需要,须补充、改进、加强、集成现有海洋-大气观测体系,增加关键海区、关键气候变量观测,提高气候变量资料的数量、质量、连续性、稳定性。中国近海海洋-大气观测系统的构建原则是:① 在原有气象、海洋、渔业、海军、石油等部门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海洋-大气综合观测站的建设;

② 重点解决开阔水域覆盖面不足、观测数据缺少问题,保证典型气候区、恶劣天气区的观测;③ 加强大风、大浪、海雾等恶劣天气条件监测及温度、降水、盐度、海平面高度等基本气候变量的测量,建立海洋-大气通量观测系统;④ 加强近海海平面变化及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群演变、生物资源测量,对自然变异、人类活动、全球变化共同影响下的近海系统进行评估和预测;⑤ 利用遥测等新技术,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海洋-大气监测网络;⑥ 促进学科间、国际间广泛协作和数据共享,实现海洋观测功能兼顾、联合集成。海洋大气观测网须依托沿海大中城市气象台,建设由海洋气候观测塔、海洋水文气象站、自动气象站、浮标、岸基高频地波雷达等组成的国家海洋-大气观测站,通过健全海洋气候资料收集和分析中心及两级海洋气候资料库,形成综合型基本数据分布式数据网络。

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陈 尚(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指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提供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应。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需重视以下问题:①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化及其在海湾、海盆、大洋、全球等不同尺度上的转化;② 海湾、珊瑚礁、红树林、草滩湿地等不同海洋生态类型服务价值的基本估算方法;③ 人类重要用海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格局的长期影响;④ 支撑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生态过程;⑤ 各类海洋工程、海岸工程和海洋灾害损害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理论、方法;⑥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健康、国家生态安全的关系;⑦ 海区、大生态系、大洋、全球尺度开展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⑧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优化沿海土地开发、产业开发、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海域环保的意义;⑩ 优化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的技术、经济和管理对策。

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ENSO循环过程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年际气候变化的重要信号,它对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有重要影响。而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化是维系ENSO循环的重要纽带,其异常变化会导致亚太区域重大自然灾害。本研究组采用长序列热带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表层温度场的多年平均变化特征及年际、年代际变化过程,研究了WPWP区域不同深度的异常海温与ENSO循环过程的联系。结果表明:① 海温场存在与气候突变相对应的突变过程。在海温突变前后,WPWP(SST≥28℃)的范围明显增大,甚至出现与赤道东太平洋暖池合为一体的现象。暖池的传统定义(即气候平均海温≥28℃)只能适应WPWP突变前的分析,却不能客观反映其突变后的特征。而采用气候平均海温≥28.5℃来界定WPWP更科学合理;② WPWP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春季节呈纬向带状分布,夏秋季节则向北扩展;在冬春最深,可达134 m,夏季最浅,可达125 m;③ WPWP在深度上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变化与WPWP区域次表层异常海温的变化特征相一致;④ WPWP次表层异常海温的东传与ENSO循环过程存在密切关系,而WPWP表层海温的变化对ENSO循环过程的影响不明显。

海洋工程勘察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汤民强,郑西来(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工程勘察是通过测量、测试、勘探、模拟、分析等手段,为海洋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可靠的海底地形、海底岩土、海洋环境特征等的科学考察活动。其中,海洋工程测量主要进行海底地形测量、海底面状况侧扫、底床稳定性分析;海洋岩土勘察主要进行海底近表层沉积地层结

构探测、海底岩土的工程物理、力学性质分析等;海洋工程环境调查主要进行物理、动力及防腐蚀环境的调查等。海洋工程勘察具有学科综合性强、技术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其获得的海洋数据资料基本涵盖了从深部构造到浅地层沉积、海底地形到海水风浪潮流、海洋物种到污损生物等所有海洋要素,是海洋经济最重要的支持层。但缺少复合型勘察技术人才、勘察设备落后、勘察船只装备不完整等突出问题,制约着中国海洋工程勘察事业的发展。

海洋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反应

国 峰,李紫薇,隋洪波,等(东海环境监测中心)

伴随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突发性污染事件层出不穷。随各国对海上安全的重视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用于近岸、近海、远洋的气象、动力、化学、生态、资源环境等海洋环境要素的应急监测技术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中国应急反应系统仍存在应急平台有待改造、海洋环境监测监视设备缺乏、数据处理与传输设备落后、数据库匮乏、指挥调度能力有限等诸多问题。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对策是:① 整合现有应急机构,开发、建设专用网络化运行软件、系统及综合数据库,提高快速调度和任务执行力;② 改造现有监测站网布设,实现监测站组网监测、联点成网、数据库共享,提高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报、现场观测、采样分析能力;③ 开发遥感技术、沿岸和水面现场自动监测技术,提供多任务观测平台及载荷选择、多参数观测的综合监测、判断、预警能力;④ 建立更精确的海上污染事故预测数学模型,为应急提供快速有效的决策方案;⑤ 结合3S技术,通过可视化界面对事故作出快速、准确的应急决策;⑥ 发展多源建模融合技术、现场监视技术,实现多级监测产品的快速加工与信息服务;⑦ 建立完善的应急法规,准确评估污染事故的风险、损失和责任。

海洋环境保护的政府行为

李权昆(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所)

互动中领略多国文化 篇3

本周世博园内的节庆活动相当多元。在国家馆日方面,来自非洲的马达加斯加、马里,欧洲的意大利以及南美洲的巴西将分别在世博园内展现该国最诱人的风情,而非洲联盟也将迎来自己的荣誉日。不过,本周最重要的活动也许要算是儿童节了。虽然世博会并未给孩子们留出专门的节庆,但是诚意奉上的专属节目相信还是会让孩子们度过愉快的一天。

国家馆日

5月30日/马达加斯加

这个位于非洲东南海岸的印度洋岛国,是世界第四大岛,同时也是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唯一生物物种的国家。进入展馆,首先感受到的是岛上独特的景观、气候的差异以及浓缩的文化环境。整个展馆分为三个展区:展区的前部,一块高清大屏幕——这似乎是很多展馆的标配——向人们介绍马达加斯加的国家理念。展区的两侧,介绍马达加斯加独特的丝绸加工方法,同样也会吸引我们这些来自丝绸起源国的游客们。第三展区则是步行游览区,展现马达加斯加多样的景观和植物。茂密多样的植物丛中有一座具有马达加斯加民族特色的乡村小屋,从小屋出来穿过桥梁之后便到了马达加斯加的“城市”,游客能在片刻之间体验马达加斯加的乡村和城市生活。

除了体验马达加斯加丝绸独特的制作工艺外,马达加斯加人能歌善舞,使用最多的乐器——牛皮鼓,是一件不错的纪念品。除了乐器,传统的手工纺织品以及那些富有民族特色的编织品,如手袋、钱包、挎包、篮子等,从款式、色彩、配饰上都引入了时尚元素,更容易得到游客的青睐。

马达加斯加肯特思米诺歌舞团表演…………

11:05~11:35世博中心中央大厅(绿厅)

16:00~16:30非洲广场

5月31日/马里

马里共和国,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内陆国家,是首批确认参加本届世博会的国家之一。整个展馆截取土壤、森林、尼日尔河的颜色,色调以赭石为主。馆内聚集了富有马里文化的图腾艺术品,其装饰再现了饱含历史沉淀的马里建筑群。在“艺术瑰宝”展区,您可以领略当地的珍贵文化遗产:苏丹诺一萨尔连式建筑与马里现代雕塑作品交相辉映。马里人还将现场演示多贡舞者、科诺面具、希瓦纳等精美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马里清真寺仿真建筑内则主要展示马里食品生产和饮食文化,亲善好客的马里人将为您呈现悠久的烹饪传统。而当你走进最后的文化展区,穿梭于博古兰(Bogolan:马里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透明状蓝印花布与蜡防印花布间,您将领略到马里生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精品。

马里内巴索洛乐队表演…………

11:05~11:35世博中心中央大厅(绿厅)

16:00~16:30非洲广场

6月2日/意在利

意大利馆无疑是世博会开幕以来人气最高的几个场馆之一,整个展馆设计灵感来自上海的传统游戏“游戏棒”,由20个不规则、可自由组装的功能模块组合而成,以代表意大利20个大区。整座展馆犹如一座微型意大利城市,充满弄堂、庭院、小径、广场等意大利传统城市元素。

在本届世博会上,参观者看到的意大利是一个世界领先的高科技创新国家。意大利馆的特别之处从材质就开始体现,它采用了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来增加室内光线,同时调节馆内温度。这种材料被叫作“透明混凝土”,也就是在传统混凝土中加入玻璃质地成分,利用各种成分的比例变化达到不同透明度的渐变。光线透过不同玻璃质地的透明混凝土照射进来,营造出梦幻的色彩效果,而自然光的射入也可以减少室内灯光的使用,从而节约能源。而在视觉上,直接导致了白天和夜晚看到的意大利馆会有不同的感觉,有兴趣的游客不妨实地体验一番。另外,7月份意大利馆还将展示“意大利之创新”竞赛的部分成果,绝大部分是真正的产品,如吸收空气中烟尘的油漆、新型食品以及市场上已有产品的优化升级等。

除了科技之外,意大利馆同样反映了这个国家在时尚、艺术和奢侈品行业的不凡影响。世界顶级跑车伊索塔佛拉西尼经典款、最新款的法拉利跑车都能在馆内一睹容颜。意大利米兰是世界闻名的服装之都,而在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上,意大利馆同样将上演D&G、PRADA、阿玛尼、范思哲等世界著名时装品牌的时装秀。其中,PRADA还专门为意大利馆设计了礼服。除世界顶级奢侈品外,意大利馆还将举办多场音乐会,展示意大利在音乐领域的成就,其中著名的意大利盲人音乐家安德烈-波塞利在世博会开幕那天就已经亮相。

意大利Ennio Morricone电影配乐音乐会……

20:00~22:00世博中心大会堂(红厅)

意大利Fantara Carabinied军乐队音乐会……11:05~11:35世博中心中央大厅(绿厅)

6月3日/巴西

巴西馆的外观绝对是第一时间就能让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以热带丛林般的绿色装饰,同时又具备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场那样的设计元素,只不过其整个结构都是由环保型可回收木材打造而已。

巴西馆十分重视场馆展示与观众的互动,看表演、看电影、品美食、玩游戏、交流研讨……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将是多媒体互动展示。观众可对一个个由等离子显示屏合围而成的立方体随意翻动,进而观察屏幕上山川、花鸟、人物的不同方面。人们通过立体、多面的感知,最终对巴西真实的自然产生丰富的想象。千姿百态的多媒体技术就如同热带雨林中的树木和花卉一样,遍布巴西馆各个展示空间,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那个占地170平方米的“城市风情隧道”,在这里,192块不同尺寸的液晶显示器将形成壮观的大型液晶电视墙,通过变化的图像向参观者展示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文化平等与城市复兴等主题和城市风情。

巴西馆的中央展厅是一个由4块长方形屏幕组成的全景舞台,每块屏幕的面积达到了48平方米。舞台的天花板和地面别具特色,它们会配合播放与大屏幕上表现的城市有关的细节形象。当人们被宽大的主屏幕环绕时,脚下的地面上也会出现与主屏幕展示的城市相关的细节动态画面,比如巴西海滩上的沙子、科帕卡巴纳市的人行道,人们甚至可以在展馆中“横跨”一条正在流动的小溪。

当然,谈起巴西不可能不谈足球和桑巴。由于恰逢世界杯年,巴西馆针对足球项目做了特殊的安排。除了将会现场转播6月南非世界杯巴西队的比赛,让球迷在展馆内欢呼喝彩,感受来自足球王国的热情外,还将可能邀请著名球星到现场。

除国家馆外,这次上海世博会,巴西还有两个城市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圣保罗因《清洁城市法案》入选,阿雷格里港则因公民参与城市决策的经验入选。这两个巴西城市在清洁河流、垃圾处理、改善交通等

方面有很好的经验,案例展馆也相当吸引人。

在巴西国家馆日将呈上“吗哇咔”乐团传统音乐会。“吗哇咔”乐团是一支来自巴西的乐团,他们以独具匠心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丰富而多元的巴西传统音乐。多年以来,“吗哇咔”的音乐家潜心收集全球各地的民间音乐,并从中寻找与巴西音乐的联系,创作出连接传统与现代、跨越庙堂与草根的独特音乐风格,非洲巴西音乐、土著圣咏以及伊比利亚传统音乐等迥异的音乐元素都融入其中,从而折射出巴西音乐的多面与丰富。

巴西“吗哇咔”乐团传统音乐会…………

5月20~31日20:30~21:00美洲广场

巴西馆日大型综艺晚会…………………

巴西莫艾诺打击乐团表演………………

国际组织荣誉日

6月3日/非洲联盟

非洲联盟馆位于非洲联合馆内,是馆内唯一的国际组织馆。展馆入口处巨大的非洲原始雕刻和文字与发着微光的地球模型遥相呼应,代表非盟在世界环境保护、事务协调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馆内展示涉及交通、楼宇设施、学校、医院、国家公园、公共设施等项目,阐述面对全球气候恶化的现状,清洁能源对非洲城市的管理与发展、对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中央圆形的论坛区域则播放一系列介绍非洲城市发展,尤其是发展进程中环境保护与清洁能源使用的影片。围绕着中央的“地球”,弧形走道两侧依次展现非洲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变迁、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传承。

省区市活动周

5月29日~6月2日

辽宁活动周/天辽地宁

辽西木偶戏、医巫阊山剪纸、普兰店布艺、抚顺地秧歌与海城高跷……170名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及民间艺人将在辽宁活动周期间亮相,并通过花车巡游、广场展演、传习区展示等形式展现辽宁传统文化。

辽宁周上,宝钢大舞台的二楼330平方米的辽宁“非遗”传习区里,43位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和项目代表将为广大观众进行现场展示。介绍古朴精美的剪纸、巧夺天工的玛瑙雕、灵动跳跃的皮影戏、栩栩如生的布老虎、形象逼真的“面人汤”等传统技艺。

红色为主色调的中心展区正面为满族旗头造型,侧面拼接以《东北三大怪》等描绘东北民俗风情的剪纸,巧妙地将满族文化特色与地方民俗风情融合在一起。京剧、评剧、东北二人转、乌力格尔、东蒙短调民歌等非遗项目将在这里展示,并配合展示朝鲜族面具舞和乞粒舞等项目。

剪纸展区将被布置成东北农家风格的小屋,土炕、炕桌、雕花木窗、辣椒串儿、玉米串儿等物件的运用还原出温馨质朴的东北农家场景。

凌源皮影、沈阳“面人汤”、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岫岩玉雕、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等项目的43位传承人代表及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制作,使游客能够零距离体验辽宁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除了好看好玩的互动环节,游客们还可能得到现场赠送的满族荷包、满族旗头、十二生肖手工挂件及二人转手绢等富于东北特色的小礼物。

“放歌辽宁”大型综艺表演………

每日多场宝钢大舞台表演区

辽宁辽剧折子戏………

5月29日多场宝钢大舞台展演区

其他节日: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虽然这一天世博园内没有安排特殊的节庆活动,但是对于孩子们而言,世博园依然充满吸引力,有不少适合孩子们参与的项目。

“育乐湾”是专为世博会打造的儿童未来城市职业体验乐园,精选25个具有未来代表性的职业,让7-15岁的少年儿童在娱乐和体验中获得启迪,体会成长乐趣,实现寓教于乐。

“育乐湾”项目设计展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麦咭、乐乐,并赋予卡通人物生动活泼的性格特色。不论进行什么样的职业体验,主办方都设计了和卡通人物相关联的情节和互动环节,让卡通代表人物伴随孩子们共同成长,更加赢得少年儿童的喜爱。更重要的是,这里完全摒弃灌输式教学,体验现场的辅导人员将不以老师或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他们的同事身份或者以服务单位当班经理的身份出现,用亲和的态度和少年儿童一起互动,发现问题,探索答案。

演出时间:

每天12场,早上10点起逢整点开始,晚上9点上演最后一场

挪威儿童军乐队演奏…………10:00-11:00船坞剧场

校园文化互动 篇4

1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文化自觉顾名思义就是发挥文化的耳濡目染作用, 让广大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自觉传承我们的文化, 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在高校中,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象征, 更是学校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 对于高校来说, 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 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所以, 高校中的文化环境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先进的文化可以给学生正确的指引, 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校中建立浓厚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用这种文化吸引学生, 这样才能建立起文化自觉的作用。并加强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党和国家的信念教育, 人文修养教育、言行品德教育, 从这些方面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 把基层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作为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通过校园文化的激励引导作用, 使广大青年学生在价值追求上高度自觉, 警惕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的诱惑,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 牢固树立祖国的观念、人民的观念、党的观念和社会主义的观念, 关心自己、关爱他人, 关怀自我、关注社会, 自觉地担当起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理解党的宗旨和任务, 把党和人民的目标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 树立崇高理想, 坚定必胜的信念, 用自己的青春去奉献社会, 奉献人民。在人文修养上高度自觉, 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培养人文气质, 富有人文情怀, 提升人文境界, 实现科学与人文、知识和道德的统一, 树立“大其心, 容天下之物;虚其心, 受天下之善”的精神境界, 真正做到有知识、更有文化, 有智慧、更有责任。用人文情怀丰富自己的内涵, 自觉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既充实了自己, 又传承了文化。在言行品德上高度自觉, 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团结协作, 懂得包容和欣赏别人, 懂得管理和约束自己, 懂得感恩, 学会诚信, 与人为善, 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进而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核心问题。生活在一个集体中, 最多的就是与人相处, 应该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包容别人的缺点, 这样才能体会到与人相处的乐趣。对于基层党建来说, 我们要发展学生党员, 要从各个方面来教育他们, 让他们从思想上, 行动上逐步接近党组织。

2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自信, 校园文化对提升大学生自信心有很强的作用, 所以高校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让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 产生发自内心的一种信心, 信念, 让校园文化影响他们的方向, 目标, 甚至一生。

要进一步坚定对特色独具、生命力旺盛的校园文化成果的文化自信, 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 要从提升文化自信入手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引领性和功能性。对于大学生来说, 由于思维开阔, 他们的选择是多元的, 既可能被高尚积极的文化所陶冶, 也可能被低俗、腐朽的文化所俘虏, 为此, 我们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建立大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方式;重视校园社团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阵地建设, 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通过积极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精粹, 在全社会范围内重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逐步弥合矛盾和困惑, 造就大学生在共享价值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进而解决从“行动上入党”的关键问题。

3 从文化自豪的角度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文化自豪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因为我们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进而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不仅让文化得到了传播, 也让文化感染了学生, 发挥了文化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可以是一种学习的劲头, 可以是热情洋溢的一种精神可以是乐于助人的一种风气, 可以是积极向上的一种氛围, 它是属于校园的, 更是属于校园中的每一个大学生的, 校园文化来源于学生, 受益于学生。每一个校园中的文化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是校园中学生共同的特点, 也是校园中学生的一种真实的写照。所以要让学生理解校园中的文化, 喜欢校园中的文化, 与校园中的文化产生共鸣, 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文化的自豪感, 让校园文化真正发挥作用。让校园文化带领大学生走出懵懂, 走向辉煌。让大学生理解教育的真正含义, 接受我们的教育, 并从“组织上入党”, 走进我们的先进集体, 接受我们的考验, 为我们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总之, 我们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从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的角度来促进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 引领学生通过文化的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 把校园文化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 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的角度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 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把党建工作做好。

校园文化互动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 大学生 网络文化素养

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还对以后的就业也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对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以及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三者的互动关系展开分析。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1.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概念

所谓的校园网络文化,就是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普通的活动,进而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学生的网络行为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将网络文化的特性引进校园文化中。这种引进是一种改革,而且这种改革不仅是硬件上和技术上的,它还是一种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改革,甚至远远不止这样,它也是精神、观念和行为上的一种改革。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在大学生的网络活动上赋予网络化特征的校园文化,它主要是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当作核心,从而给学生带来一种态度上、行为上以及情感上的全新体验。

2.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对于大学生的校园网络文化来说,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具有平等交互的特征。在网络上,人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和发布者,人们可以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进行自由的交流和沟通。由于在网络上交流是不分上下级、不分长晚辈的,存在的只是相同的网民身份,双方都是平等的,因此在网上交流会显得比较民主和放松;第二,具有比较广阔的开放特征。针对网络而言,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者、没有国界、没有关税,因此,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所以说具有比较广阔的开放性;第三,具有多元化特征。网络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文化,各种文化的类别、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等都能通过网络传递到观众的面前,这其中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卫生等方面的积极健康的内容,也包括一些色情、暴力等消极的内容。网络文化的多元化能够满足各种层次、各种品位的网民的需求,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能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第四,具有较强的虚拟特征。对于网络而言,它和电视、杂志以及报纸等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报纸媒体等在发布信息时都要求真实准确,但是网络最主要的特征是虚拟,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下,网民就能任意的发布一些负面的信息,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办事方式;第五,具有匿名特征。在网络的世界中,人们就是一个一个的符号,展示在充满数字情感的世界中,因此,人们的身份是隐蔽的。在网络的匿名现象中,人们都是以本我的状态存在,应用一个昵称来替代自己真实的名字,跟随着自己的心来表达想法。虽然在现实的世界中人们会被自己的社会角色所限制,但是在网络世界中,没有人会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网民可以随心所欲。

二、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网络文化对其能力和素养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不仅为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开辟了新的视野,加强了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还给大学生的价值规范开辟了新的领域,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形式,进而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部分的大学生上网只是为了追求时尚、满足好奇心理,但是最终几乎都被互联网的超大信息量的特点所吸引。经过调查,有70%以上的被调查者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表示“满意”。50%的被调查者表示,最希望能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但是,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消极信息会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产生影响,让学生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愿意再回到现实生活中,而且还导致一些大学生沾染上了网瘾,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大学生过于沉迷网络游戏。据调查,45%的大学生接触过网络游戏,26%的大学生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因此,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

一些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人员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怎样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如何培养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等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措施。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而且,网络文化中的消极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也日渐显现,所以,创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等问题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关系着和谐校园的建设,成为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校园文化和和网络文化的互动分析

第一,认真研究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现状,其中主要包括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掌握程度、依赖网络的程度以及对计算机和网络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等。分析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能力以及计算机和网络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等。

第二,探究网络文化、校园文化以及和谐校园之间的关系,明确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作用和地位。主要的目的是在大学生对网络文化和各种流行的网络文化现象认识和看法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掌握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特点,清楚网络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之间的互动关系,讨论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而分析校园网络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

第三,研究怎样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重点分析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从而制定出一套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利于网络文化建设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体系。这一部分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分析学校、教师以及社会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网络文化素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详细的分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通过上述三方面的研究,最后制定出一套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利于培养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体系,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基于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大学和谐校园建设

1.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优化网络文化环境

事实上,网络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公共场所,它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扩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想保障网络规范、健康的运行,一定要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对于网络上的消极文化以及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滥用网络信息技术是离不开的,因此,一定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网络文化的传递,积极约束网络行为主体的言行,进而实现网络信息规范、健康、文明、健康的传播,为大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我国已经相继推出了一些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些法律法规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还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等,这和原本的网络世界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所以不能被网络文化所接受,因此,一定要及时补充法律法规上的空白,做好网络文化的管理工作,保证网络文化的真实性、健康性。另外,还应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网络执法队伍,加强执法的力度,避免一些消极的网络信息和产品等在网络上流传。通过两方面的互相配合,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优化网络文化环境,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2.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要想培养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一定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其进行教育。首先,创建一支综合素质较强,能力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学校可以成立各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抵制消极思想的入侵。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和新年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将自身的理想和社会的理想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还可以举办一些宣传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大学生积极向上、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再次,学校还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方面的教育,带领大学生感受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检验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还能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进行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学校还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作行为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等,从而将荣辱观中的道德要求变成实际的道德行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的大学都非常注重和谐校园的建设,并且将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在进行和谐校园建设时,网络文化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网路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现在,还对大学生的将来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要想建设出和谐的大学校园,一定要对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以及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唐伟.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J].科教导刊,2011,(05):25+29.

[2]苗丽.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冲击及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02):48-51.

[3]孙留涛.校园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三维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01):51-53.

校园文化互动 篇6

1.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比较

学校体育教学主要进行知识传授与科学健身技能教育,课外体育活动则将体育课中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强化学生的体育认识,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体育注重身体的直接参与,学生的直接身体参与在其课外体育活动中得以完全实现,因此可以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施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学校体育是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的《教学大纲》授课的。《教学大纲》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学时与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教与学,并围绕着体育达标和体育考试进行练习,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锻炼兴趣,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体育教学呈现被动局面。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和稳定,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的体育课的学习,而热衷于开放、活跃、主动参与的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时间多、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锻炼的机会,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大学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例如,一些学生是为了健身健美,一些是为了娱乐休闲,一些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等。他们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至少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每周两学时体育课仅90分钟,如果有效练习密度按35%计算,学生每周的身体练习不足35分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也难以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而课外体育无论在锻炼时间、活动内容还是在锻炼的实效性上,都远远超过了体育课,因而它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最佳形式。尽管课外体育缺乏体育教师的直接指导,但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的实践水平和自我锻炼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这是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也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另外,课外体育一般都是学生自行筹划组织,学生自愿参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干部、体育积极分子、广大参与者的组织工作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在完成高校体育任务,实现高校体育目标过程中,课外体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应成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2. 发达国家的课外体育

发达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有资料显示,美国对1000所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里开设的公共体育课之中仅有40%的课程为必修课,因而美国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上来。组织形式多数采用俱乐部等形式,这是按照学生兴趣组织起来的。活动形式可以是竞赛,也可以是娱乐或健身。由于课外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时间又可以按照个人计划安排,不论水平高低均可参加,因此参加者十分广泛。据统计,美国有80%的学生参加各种课外体育锻炼。

近年来,加拿大提出了“QDPE计划”(高质量的日常体育活动)。它是指“最多的参加人数、广泛的活动方式、益于整体健康的活动”等。因此,各级学校日常体育课最低时间不断增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加拿大绝大多数地区从10—11年级便将体育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也把体育活动的重点放在课外体育与周末体育上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之所以十分重视课外体育,是与他们提出“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密切相关的。

3. 课外体育与终身体育

叶圣陶先生曾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体育教育的过程应该说是使学生如何养成习惯并使其终身受益的过程。但是,体育虽不像一个人吃饭、穿衣形影不离,但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养成习惯,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门“苦差”。那么这一习惯的养成依赖什么?何为推动力?可以肯定地说,绝非是每周一次“强制性”的体育课就能达到的。习惯的养成和自觉意识的培养如同一个人学习外语,必须有一个语言环境,即称之为“体育文化氛围”。所谓体育文化氛围。大致可理解为: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它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校园文化及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氛围的特征大致为:以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的运动吸引学生的自觉参与,在体育实践中逐渐认识与领悟,在意识的驱动下表现出自愿与主动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普遍性、经常性、群众性特征。

如果说体育课还是“强制性体育”的话,那么课外体育就是一种实现学生个性特征的体育。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其模式为:扩大运动教材领域(包括娱乐、健身、舞蹈等),对教材时间弹性化,或在校内外建立俱乐部和社团组织等,课内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体育文化氛围。可以断言,这种模式必将产生巨大的教育效益。学生由于自愿参与,逐渐养成习惯,体育不再是种“苦差”,而是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享受,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通过运动的形式,培养兴趣、爱好与习惯,在参与与体验中实现了个性特征的升华,即人们常说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审美等因素的把握和培养。因此,体育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其价值不仅仅是代偿功能(体育增强),它对一个人“完美人格”的培养有着卓有成效的手段。所以,对体育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认识和拓展,对人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教育意义。

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研究认为,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共同的行为方式,将通过暗示、模仿、认同等心理机制,是少数行为方式不同的个体“内化”为共体,从而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也就是说多数人对体育的态度必然成为影响所有成员的巨大力量。而这种力量必然延伸出一种导向功能,即不在于运动效果,而在于参与的动机与意义,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自觉参与过程中,体育价值观将的认同升华。更有意义的是,学生进入社会转换角色后,这种养成习惯和体育意识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它对促进体育的社会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4. 具体实施

在继续巩固课程成果的同时,我们可尝试以下工作:

(1)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学生中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体育教师不能只立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该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乐于奉献,责任心要强,通过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培训学生骨干,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骨干的作用不容忽视,每个班都有体育委员和特别爱好体育的学生,每个系都有体育部长,这些人是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力军,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内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在课外集中培训,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行组织管理等。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带动更多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

(3)条件允许的高校可增大课外体育的投入。一是改善运动场地设施,开发新兴运动项目,特别是娱乐的、健身的、时尚的休闲项目,充分体现健身、育人、享受体育的特征,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二是增加对学生体育协会及各单项协会的经费投入,为开展课外体育提供保障。也可建立体育奖学金、课外体育奖励等。三是保证体育节、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全民健身周等大型活动的经费。

(4)体育宣传的作用。要大力宣扬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全国CUBA联赛的火爆,长沙、上海、北京等地首届“三人制”篮球赛的轰动效应,都是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等宣传的效应,结果令许多大学生走出课堂,自觉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使校园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的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应该从体育课程转向课外体育上来,从原来有主要指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小课程观,代之以贯通课内外乃至家庭、社区的大课程观。由于历史等原因,课外体育体系尚不完善,计划管理还比较薄弱,加之工作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面广,因而高校工作的难点集中体现在课外体育上。为此,我们要像抓课程建设一样,建设课外体育教育体系,努力营造适宜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施飞.选项教学的注意事项[J].中国学校体育, 2000.

[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校园文化互动 篇7

一、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必要性:基于现代体育课程的现状

体育课,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身体改变的教育活动。具体的活动就是进行一些关于体育运动的课程活动。体育课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律,但这些体系和规律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往往都是被忽视的。要么流于简单化而缺少应有的体系,要么走走形式而忽略应有流程,更为甚者,忽视了体育课程本身而改上其他课种。即便有把体育课当成真正的体育课程而设置和要求的学校,因为传统教学和考试要求等原因而改变了体育课本身的性质,没有体现出体育这两个字的内涵。主要的原因是,体育考试还不如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那样占比大,这样就导致学校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关明确的规定。

体育教学的现状是:轻松一下,以此调节学习的紧张;进行简单的运动,走走形式;上成自习课,以此课程的时间来充实所谓主线学科的学习;这些现象都表明: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已经到了不可不进行的程度。

综上所述,我国的体育教育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基于体制和传统原因,学校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被所谓的主线学科“占领空间”的现象存在。同时,体育教师简单形式化的教学方式也在客观上未让学生产生对体育应有的兴趣,基于此,我们可以将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相结合,进行良好的互动,在实现体育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体育教学的现状。

二、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时代性:基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主要是以校园为主要的活动空间,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由全体老师进行配合,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和知识。校园文化的主旨在于师生共同团结合作,进行健康的体育活动,促进师生感情的同时强化师生的体育锻炼。

现代的校园文化衍生自文化,它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体育文化就是体育与文化两者结合诞生出来的。体育文化不只是锻炼身体,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学习到不同的生活技能,还具有娱乐性,可放松心情,并且对自身的素质和组织性起到了很好的加强作用。

时代在进步,人类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提升,各学校开始注意将校园文化和体育两者相融合的方法研究,即校园体育文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也不一样,但是都一致认同校园体育文化是既包含校园文化又包含体育的文化;都一致认同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校园中开展有意义的体育活动的文化;都一致认同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共同创造出的体育财富和精神的总和。

三、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园体育互动方法论:基于对体育教学的基本认知

1.体育设施要讲究实用性和针对性。

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文化互动的基础模式,学生需要的是场地充足,体育设施齐全,让他们更方便地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同时,体育设施还要注重文化性,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感受文化,体验文化,以此强化体育文化互动。所以,学校要强化体育场地建设,要从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角度规划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2.加强师生对体育的认知。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对体育课程还没有重视起来,所以学生对体育的作用和认知存在着偏失。意识决定行动,强化学校师生的体育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才能有效地将体育和文化进行有效互动。学校必须从制度上、宣传上强化体育课堂在校园文化中的角色作用,才能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体育,正确认识文化。所以,学校应该侧重构建体育教学的制度,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对体育的认知。

3.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互动的建立。

学校的体育课程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引导体育课程内容实现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极化,教学流程活动化。这些引导是强化体育与文化互动的前提,它不仅能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乐趣。

多元文化互动的舞蹈对话 篇8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据统计, 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中又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因此,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又具有时代特征。

2、文化的传播

文化的传承、传播和交流往往借助于传播媒介来进行。自古以来, 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是那些具有开放心态, 能够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文化。在古代, 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主要是通过信使、商旅以及人口流动来进行的, 比如我国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和文成公主等, 他们在为异域带去汉文化的同时, 又为汉文化注入了外族文化的新鲜血液。

在古代, 由于媒介的发展水平较低并且人们尚没有形成利用媒介进行文化传播的意识, 媒介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到了近现代, 媒介的发展既使大规模的文化传播成为可能, 又激发了人们利用媒介来传播文化的意识。各个国家和民族纷纷借助报纸、电讯、卫星、网络等等来传播和繁荣本国、本民族的文化。

二、舞蹈是传播文化的媒介

除了报纸、电讯、卫星、网络等, 舞蹈也是加强各文化交流的媒介。舞蹈这种表现形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能够本质的反应或保留人类某种文化现象与文化符号的事物, 即舞蹈的文化价值所在。在一代代继承和发扬过程中, 舞蹈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自然地起着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媒介作用, 使人类的文明源源不断, 奔流不息。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是舞蹈最具价值与意义的伟大功能和作用。

当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之前, 甚或人还未成其为人之前, 人与人彼此之间的眼神互递, 或者形体动作的传情达意, 就使传播这一现象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舞蹈传播中华文化

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成就了民族舞的多样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傣族舞典型的当数我国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 其中, 代表作《雀之灵》的灵感即源于傣家文化。傣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热爱自由、性情敦厚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地区, 具有悠久的乐舞文化的历史传统。发源于我国云南地区的傣族舞展现了云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傣家女子的生活习惯, 通过舞蹈这种语言向全世界展现了傣家的文化。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舞蹈的特点是热情奔放, “筷子舞”即展现了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我们常常观赏此类舞蹈有耸肩、圆臂的特点, 这些恰恰体现了蒙古族同胞日常中挤奶、摔跤等生活方式, 是他们衣食住行以及民情风俗的再现。同时, 蒙古族女子将盅碗置于头顶之上表演“盅碗舞”, 也表现出她们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

看到有着长长袖子的服装, 那便是藏族服饰的特色了, 藏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造就了藏族古老、独特而又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刚柔相济, 手捧圣洁的哈达, 如同一朵高山的雪莲、一群洁白的羊群、一条雪山的江河。

2、舞蹈传播国外文化

在我国, 不同民族皆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 体现了民族特色, 传播了民族文化, 世界其他国家亦如此:在日本舞蹈中, 舞者穿着和服, 多使用手巾、扇子等道具, 无一不是日本文化的符号。20世纪80年代, 在美国黑人青少年当中开始流行这样一种舞蹈——街舞, 它年轻、有活力, 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街舞也是一种民间舞蹈, 是美国黑人“嘻哈文化”的组成部分, 由于这种舞蹈出现在街头, 不拘场地器械, 所以称为街舞, 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表演性和竞赛性。而英国是社交舞、国际舞的发源地, 能够展示男性绅士、洒脱自如之气质, 展现了西方的文化底蕴。

芭蕾舞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于17世纪在法国兴盛, 19世纪, 柴可夫斯基作曲的不朽名著《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不仅是世界乐坛上的不朽作品, 也成为芭蕾的典范作品。优美, 高贵、典雅, 芭蕾被称为崇高的艺术。

三、舞蹈对话

国内外各民族皆通过舞蹈这种表现形式传播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那么这些多元文化是否也有交流, 是否可以通过一支舞蹈呈现多元文化, 下面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

《红色娘子军》这部舞剧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 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 该剧很好的再现了女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倔强、深沉善良的性格, 塑造了红军干部洪常青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 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色娘子军》通过芭蕾讲述我国的历史故事, 将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民族气派相融为一体, 红头绳、花棉袄、棉大衣, 剧中处处洋溢着一种浓烈的中国风格。传统而言, 芭蕾这门艺术本是舶来品, 其中充斥着公主与王子的浪漫影像。很难想象, 当军帽、军鞋、长衣、长裤与芭蕾舞剧“互动”后的革命形象会是怎样的感觉。但恰恰是这种对古典芭蕾的挑战与背叛, 展现出了中国芭蕾独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情, 体现了中华文化。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的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 同时也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芭蕾”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红色娘子军”这个内容题材, 已经构成了舞蹈的对话以及文化的互动, 不仅如此, 单单是“红色娘子军”这个内容题材也体现出一种文化来, 那就是中国女性勇于反抗的精神以及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展现了半边天风采, 而且这种革命精神和英雄气节已经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特性之中, 展现了东方的精神面貌和文化, 这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让观众在中华民族艺术和西方经典表现形式的融合中, 体会到高雅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更有益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 舞蹈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这篇文章即通过舞蹈这种方式来说文化——多元文化是如何互动的, 以及是怎样通过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使舞蹈进行对话的。本文按照文化的传播, 舞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以及舞蹈对话的思路展开。

关键词:文化,文化传播,多元文化,舞蹈

参考文献

[1]贺春英.中西文化之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5) .

[2]央泉, 谷野平.在多元互动的比较中审视中国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J].中国文化研究, 2009 (01) .

[3]罗新星.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文化软实力[J].湖南社会科学, 2011 (02) .

[4]田丽萍.探究中西方戏剧舞蹈文化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S2) .

校园文化互动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

1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的基础

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现象。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员工所认同与遵循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取向、目标、道德准则等。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升华。

1.1 文化的互通性是二者互动与融合的理论基础

从哲学和管理学的层面来看,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两者都是在一定的组织中用一种无形的力量对本组织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通过文化知识、职业道德、人文修养、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与能力等元素影响成员的成长。

1.2 文化的时代性是二者互动与融合的社会基础

校企文化的指导思想是相同的。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主义文化范畴,都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并按照这些科学理论所指引的方向不断发展。

1.3 文化的多样性是二者互动与融合的价值基础

在文化的基本形态方面,校企文化均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种,其中精神文化是校企文化的核心内容。校企文化的精神文化均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作为终极价值,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又各有侧重和不同。

1.4 文化的发展性是二者互动与融合的动力源泉

从校企文化面临的共同任务来看,如何使成员团结一致、协作奋斗、爱岗敬业,增强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何充分调动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摆在学校和企业管理者面前的共同问题。

实行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一方面学校可以学习优秀企业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学校会与企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的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有利于毕业生早日适应企业的需要,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性循环。总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是双方各自需要的必然结果,而双方的互动与融合有着坚实的基础。

2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方式

2.1 通过文化交流,实现相互渗透及影响

从学校方面来说,就是要营造具有金融性质企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一是在顶层设计方面,突出办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倡导公平,绩效第一”的企业文化精神。师生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受到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影响,由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及校风。二是在财经类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上体现“金融职业性”的特点。将企业内严格规范的管理和员工的大局意识融入校园文化中,可以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切入点。学生出入校园要佩戴校徽、穿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指示牌等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还可以借鉴企业的Ⅵ设计,设计校园的形象识别系统,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学校的凝聚力。

从企业方面来说,就是继续升华校园文化的内涵,塑造讲求诚信、追求公平的企业文化精神。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诚信价值观的强化和以改变文化价值观为目的的企业行为规范来营造企业的非形式化结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培育成为能够对自己的生产经营高度负责的完全行为主体,促进其按照国际运作惯例,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

2.2 搭建平台,尝试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

财经类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必须是全方位、多层面、多样化的,在引进师资、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订单式培养人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交流等许多方面,都应加强合作,实现产、学、研由松散型合作到紧密型结合或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

一是建立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把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操作经验的方式有机结合,应用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二是将金融机构企业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而校内实训基地属于教学部门,兼有教学与企业经营的双重属性,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生产经营的需要。三是建立课外科研活动体系,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管理创新。即,通过设立外科研经费专项基金,并制定课外科研基金相关管理办法,规范课外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评审、答辩;由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做专业与非专业的课题研究,解决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继续教育工程

财经类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工程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金融和管理人才是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开展继续教育限制条件较少,推广起来比较容易,理应成为财经类院校与金融机构最广泛的合作内容。继续教育工程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为企业培养MBA和MPA,以及在职人员终身学习,设立相关研究所等。

2.4 大学创业孵化园

大学创业孵化园是高校与企业互动与融合的又一产物。在财经类院校里,它成为学校为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指导、后续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经营场地难找、资金短缺、规模较小、经营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困难而探索尝试的创新之路。在孵化园里,各类从金融机构聘请来的专家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导大学生创业者,促使他们尽早羽翼丰满,孵化出园。

参考文献

[1]王宏德.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张琦.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3]胡双喜.刍议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同一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校园文化互动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关系;互动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别,但其开展的目的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必须加强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開展。经研究发现,思政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两者具有明显的互动性。院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性研究有助于提升院校教育水平,构建和谐校园。

一、院校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分析

1.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沉淀而成的,主要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风貌上,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行为和意识。校园文化基本表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思想行为。校园广播、社团活动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能为师生营造一个具体、向上、积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延伸,通过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开展和谐校园建设活动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多的载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加快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力度,还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创造更多的表现手段。

2.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以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指导学生的行为意识。当前的学生基本上是在信息社会下成长起来的,受信息网络的影响严重,其思想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产生了严重偏差。为了有效降低腐朽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必须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其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形成了系统的行为指南和道德标准,并且已经深刻地融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形成明确的标准。而校园文化就是以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为准则来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因此,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思政教育意义,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加深道德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影响,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2.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渠道

校园文化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同时,思政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渠道。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率,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了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正以系统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整个院校的精神面貌,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三、推动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建议

1.开展多种文化活动

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其政策与方案不尽相同,应该根据不同校园的基本情况而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不论文化活动的形式多么复杂多样,其目的就是宣传党的先进思想理念,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确保学校在各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都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2.加快互动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拥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保证思政工作开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院校党组织是思想政治活动开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互动的过程中,应该以院校党组织为核心,开展具体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方向,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并在长期的坚持中形成。因此,为了实现校园文化的发展目标,必须建立一支包含教职员工、学生干部以及党员等优秀的思政队伍。

总之,院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教育目标。校园文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为思政教育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而思政教育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增加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保证了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蔡秀平.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文献综述[J].青年与社会,2014(12):176-177.

校园虚拟展示网站的互动设计 篇11

1、校园虚拟展示网站设计原则

校园虚拟展示网站不同与传统的校园展示形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设计过程和展示效果等方面,要想做出比较理想的校园虚拟展示网站作品,应遵循以下几点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展示设计已经是融科技和艺术于一体的虚拟展示设计的形式了。虚拟展示呈现了人性化的特点,这要求在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更加注重人在展示活动中的地位。

(2)互动参与性原则。在虚拟展示的过程中,优良的互动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增加参观者的参与性,使参观者由原来的被动地浏览转变成主动控制展示,切实的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真正人文关怀。

(3)艺术性原则。虚拟展示设计的艺术性是设计网站时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倘若虚拟展示的设计缺乏艺术性,那么就意味着该设计的视觉形象比较牵强和乏味,很难给人带来艺术上的享受和视觉上的美感,缺乏设计艺术所能承担的美化功能。

2、校园虚拟展示网站的构思

进行实现校园虚拟展示网站互动设计之前,按照校园虚拟展示网站的设计原则,我对校园虚拟展示网站互动设计所需要的重要元素色彩、文字、图形和互动元素进行分析和构思,以求能找寻到一定的规律。

(1)网站色彩搭配的思考。色彩的象征性与文脉具有紧密联系,在全面了解校园虚拟展示网站欲传达的内容后,结合学院既有的印象,确立网站诉求的重点为科技与时尚,同时要体现出的是自然、环保,经过反复考虑,决定采用蓝色系为网站主色调,以白色系为网站的辅助色。蓝色非常纯净,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和其它色彩进行比较后,作者觉得蓝色冷静、理智的意象比较符合学院的既有印象和感性诉求。白色是光明的象征色,具有高级、科技的意象,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二者有机的结合,较好的体现了科技与时尚的象征。

(2)网站文字编排的考虑。校园虚拟展示网站中主要的展示对象是校园建筑,而美丽的建筑又有“凝固的音乐”之称,作者就从此中获得了对文字编排的灵感。在校园虚拟展示网站主页面的导航设计中,作者用线与文字结合的形式来表现这种感受。通过对线条动力、弹力、重力效果的表现,表现物象的各种情绪和质感,以不同的形态传达不同的信息。设计中,作者用光滑曲线模拟五线谱的形式,表达舒缓、流畅的情感。对字体及字体的分布上,作者对字体做了类似音乐符号的编排设计,表达出跳跃、灵动的情感。

(3)网站图形设计的思索。图形设计语言异常丰富,在对校园虚拟展示网站进行图形设计时,作者研究了许多国外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效果图,从中汲取了灵感,对校园建筑采用实际模型和线型建筑效果图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根据形式和内容的需要,以具象、抽象或象征的图形体现网站的主题,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

(4)网站互动元素的构思。互动设计的人性化体现在合理放置互动元素,简洁明确地设计其交互效果,才能保证用户在浏览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在校园虚拟展示网站中,作者对进度条页面互动设计的构思是:在线型的建筑上,采用盖房子的形式,表示当前网站加载到什么进度,当建筑完全盖好,网站也就加载成功了。建筑边上配以百分比文字,标示当前进度值,让网站使用者不至于产生等待太久的感觉;作者对主页面的构思是:采用校园建筑群作为网站的超链接,当使用者将鼠标放在校园某个建筑上,从该建筑中飞出五线谱形式的文字指示,告知该建筑是什么建筑,当点击时跳转到该建筑的子页面;当该页面浏览完毕,使用者可通过页面中眨眼睛的太阳花跳转回主页面,当使用者离开时,太阳花还会表现出沮丧的表情,这个设计灵感来自于作者女儿的一个太阳花玩具。

3、校园虚拟展示网站互动设计的实现

校园虚拟展示网站主要通过校园建筑的立体图形和线性图形的形式,结合音乐的表现元素,动态地全方位地展示校园物理环境、校园部门位置和功能、教学资源分布等情况,给观者呈现一个趣味性的、人性化的网络交互环境。

在校园虚拟展示网站设计进度条页面互动设计中,作者将FLASH技术作为核心技术贯穿始终,网站进度条,以建筑的虚实变化,展现了网站的虚拟展示的主题,充满了趣味性。

校园虚拟展示网站主页面互动设计中,作者将动画作为局部的视觉元素出现在页面的视觉中心,图形、文字等平面视觉元素和声音和动画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整个页面动感十足,当浏览者鼠标点击白色的建筑群时,可以触发有交互功能的动画,达到动静结合、人机互动。背景音乐与动画、交互元素和其他视觉元素相结合,营造氛围感染观者,让页面具有情节感,使受众在浏览的同时,被音乐唤起某种特殊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该网站的印象。

校园虚拟展示网站创新楼子页面互动设计中,作者对各栋建筑360度视角的全方位展示,更是立体化的,多层次地展现了校园物理环境、部门位置功能、教学资源分布等情况,使受众在浏览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到虚拟展示的信息,宛若置身其中一样。

上一篇:燃烧方式下一篇:性格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