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体系

2024-10-27

队伍建设体系(共12篇)

队伍建设体系 篇1

中部地区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全国区域经济分工的必然要求。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重要的物资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和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中,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中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战略地位。

1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地位

中部崛起迫切需要借助流通业的发展,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资本周转和商品流通速度为核心、促进中部经济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转变,突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加快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必须更新流通观念、调整流通布局,整合中部流通资源,提高中部地区商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构建物流网和大市场发展战略,整顿和规范流通市场秩序,深化流通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流通发展促进机制,建立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协调、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中部早日崛起。

商贸流通业在促进中部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通过提升完善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拉动生产和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中部崛起;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领作用并开拓市场;发挥劳动力密集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实施人本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层次;创造先导基础条件,促进对外开放。中部通则全国通。通过提升完善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现中部地区的市场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集合效应,打造国际、国内经贸大通道,共同营造区域商贸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的现状

随着商品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流通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也在不断加深。1990年到2005年,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498.2亿元增长到13184.6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30.4亿元,而且流通产业贡献率从1995年的13.53%增长到2004年的15.89%,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名列各行业之首。

2.1 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

流通方式的现代化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测算,中部地区第一次现代化水平指数已经从2000年的73.875上升到2001年的75.625,且该指数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步的是,中部地区的各种新型业态都已具备。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部地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都已出现。商业由单一的百货店发展成为以百货店为主,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相继崛起的流通格局。2004年中国连锁百强中,中部企业榜上有名的共有12个,其中湖南5个,湖北2个,安徽3个,河南2个。2005年中部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184.62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068.28亿元,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28.89亿元,其他行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7.45亿元。

2.2 产业组织化和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中部地区的商品批发、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2004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为563个,摊位数为351093个,营业面积为1521.98万平方米,成交额为2953.1亿元,其中批发业2207.8亿元,零售业745.3亿元。中部地区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此外,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流通领域各项改革逐步深化,部分流通主体及流通企业正在向市场化、大型化、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目前中部地区各类商贸集团大量涌现,出现了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如武商集团、友谊阿波罗集团等。这些集团成为带动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骨干和龙头。但是,从全国的区域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和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28.1%,但每万人拥有的零售网点和就业人数,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34%。

2.3 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股票市场在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中部地区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筹资总额,都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弱势。截至2003年8月,全国共有上市公司1268家,其中东部地区有739家,占总数的58.3%;中部只有271家,占总数的21.4%。2006年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河南仅有33家,安徽47家,湖北65家,湖南42家,而相邻的东部省份江苏有100家。由此可见中部股票市场需要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地区的发行量平均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而中部则只有全国的1/4。中部债券市场发展仍显得不足。中部地区期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潜力,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成立于1990年10月,是我国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也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唯一的一家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作为中国的三家期货交易所之一,对全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与市场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

3.1 中部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

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为方向,从扩大商贸市场规模、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入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流通体系;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速度,发挥流通对生产的服务和引导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向低成本、低能耗、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转变,构建多元化现代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

建立中部六省合作机制,加强商业主管部门之间、商业企业之间、行业协会之间、科研院校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健全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流通体制、产业政策、商业法制环境,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引资、投资、创业和发展氛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商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跨省服务平台,促进商品、服务、人才、设施等商业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改善投资贸易环境,降低综合商务成本,提高商业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层次清晰、协调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商业合作网络,加速推进互惠互利、多方共赢、资源共享的统一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形成,提高中部地区商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

3.1.1 顺应全球化发展方向拓展市场

一方面,积极吸引境外企业在中部设总经销、总代理、直销点,使专业市场成为境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和展销中心;同时,积极吸引外商、境外贸易机构到中部市场采购商品,使专业市场成为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集散中心和配送中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敢闯天下的精神,大胆向外拓展,到境外开办分市场、中国商品交易中心和贸易机构,把中部市场的脉络延伸到国际市场,构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抢占国际市场。大型专业市场还可以组建进出口公司,发展贸易代理等,拓展国际业务。

3.1.2 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发展市场

要以特色产业和产业升级为中心,去规划商品市场、发展商品市场、提升商品市场。商品市场不仅要为当地产品的销售与流通服务,而且更要为当地产业的提升、规模的扩大、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服务。促进商品市场建设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3.1.3 按照现代物流方式组织市场

将仓储、运输、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通过健全物流服务体系,使商品市场演化成一种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业。重点推动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型,把市场改造成企业连接现代流通网络的一座桥梁,在完善市场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市场的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加工中心、外商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成为集销售、加工、包装、配送为一体的市场型现代物流中心。

3.1.4 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

要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技术改造传统商品市场的各个环节,并随技术进步不断提升市场,逐步实现商品条码化、标准化,交易网络化,结算电子化,配送社会化,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要建立市场内部局域网,建设交易秩序管理、营业用房管理、物业管理、日常办公、档案管理等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和加强市场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促进管理现代化。要加快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要建立网上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流的功能,带动商流、物流的电子化;要为经营户建立网上商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上交易,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优势互动。一般性的市场,要强化信息化的意识,利用市场专业网站收集和发布信息。

3.1.5 为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创建市场

在充分发挥中部现有各级各类市场优势与潜力的基础上,努力营造适应中部自身发展需要的期货市场、证券市场,甚至率先在中部成立创业板市场,以及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创建有影响的钢材大市场、农产品大市场、汽车交易大市场等。

3.1.6 整合优势资源规划发展市场

以中部五省11个主要的全国性市场为重点,结合地方特色专业性市场,扩大地区交流与合作,推动行业联合与发展。开拓市场、搭建平台,体现出大流通、大市场、大商贸的气魄,对于拉动中部乃至全国市场都有积极意义。

3.2 中部资本市场建设战略思路

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成立中部地区金融协调机构,健全与资本市场配套的相关金融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部目前的资本市场体系很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单一,为改变这种情况,可争取在武汉、郑州等城市建立二级证券交易市场,更好地发挥证券市场对中部崛起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中部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的兼并、融资、引资提供产权平台。完善银行信贷市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金融系统风险控制和防范水平。培育优质的资本市场主体,拓展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加强金融市场软件建设,优化资本市场环境。构建金融信用网络、金融通信网络、资本市场监管网络,实现中部资本市场的现代化,降低资本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强化金融服务意识,开展企业、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健全企业征信评估机构。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完善相关金融市场法律法规,强化监控手段,规范市场行为,切实防范金融市场风险,保障资本市场有序运转。

参考文献

[1]胡树华,侯仁勇,杨洁.区域战略与中部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2]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7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4]周绍森.论中国中部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队伍建设体系 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根据“以打促建、以建带打、打建交叉”的工作方针,结合我街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遵循“政府主导、合力推进”、“先行先试、注重实效”、“以点带面、稳步实施”的基本原则,进一步细化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为“三打两建”工作开辟新阵地,为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良好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工作开拓新局面。

二、目标和路径

(一)建设目标。建立和完善 “打、控、防、管”综合体系,推动监管向长效化、规范化转变。根据“以打促建、以建带打、打建交叉”的工作方针,发挥街党工委、办事处、****派出所、****工商所、各村(居)委、企事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行政指导、宣传、报道、舆论等手段,推动“两建”向规范化、事前防范转变。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监管手段,推动监管方式向专业化、智能化转变。加强执法效能监察,追究有关失职、失责及打击“商业贿赂”行为。为实现 ****年****区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趋于完善、运行顺畅及整个社会、市场总体状况明显好转,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公平竞争、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综合水平显著提升,保障“讲信用、守信用、重信用”的良好社会秩序早日完善。

(二)建设路径。根据省、市、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当前市场秩序、社会信用状况,围绕“以打促建、以建带打、打建交叉”的工作方针,采取分阶段、分体系建设的路径,即通过“边打边建、稳扎稳打,打建交叉、螺旋上升”来分阶段,与通过分别建设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监管、治理商业贿赂、知识产权保护综合监管、市场价格综合监管、打击传销综合治理等5个分体系,共同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与市场监管体系。

三、工作步骤

(一)组建领导小组

需加快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街主要领导任组长,由**工商、****派出所、各部门及各村(居)单位组成,全面负责组织部署和具体指导“两建”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

(二)实施具体工作

自“三打”工作开展以来,我**的“三打”工作正处于如火如荼地进展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达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截至当下,全**共排查出线索**宗,核实**宗,其中:欺行霸市**宗,制假售假**宗,商业贿赂**宗,全街有领导包案已办结** 宗。为了巩固“三打”工作成果,我**按照广东省“两建”工作安排,结合我市开展市场竞争秩序监管体系试点建设工作,自2012年9月1日起,按照本工作方案要求开展“两建”工作。

(三)考核工作与总结经验

在2012年底,对我街的“三打两建”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行动不力、效果不佳的单位与个人进行批评,对积极有为、效果明显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总结“两建”工作经验,发扬优点亮点、挖掘不足、改正缺点,为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总结宝贵的经验。

四、具体工作任务

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采用分阶段、分体系建设的路径,以“三打”为工作举措,以“两建”为工作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具体落实“两建”工作的具体任务。

(一)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反对不正当竞争,建设市场监管体系的工作任务

依托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工作,初步建立起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监管联席会议机制、执法联动等机制,确保机制运行顺畅,为全面开展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积累经验。

1、建立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在现有职责分工基础上,重点突破各部门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体系差别,高效整合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权限,构建以联席会议机制为核心的组织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所有成员单位都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制定联席会议的召集、议题确定、议事规则等基本制度规范。

2、建立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联动机制。要着力克服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大力加强合作,深化信息资源共享,共同研究制定联合执法行动方案,联动执法,确保执法取得成果。

3、建立完善联合执法、区域协作执法机制。进一步明确公安、工商机关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强化部门间的联合执法,加强区域执法协作,加大打击力度。

4、建立完善现代化信息技术监控机制。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遏制网络传销的发展蔓延。加强舆情、警情、情报及排查、投诉举报分析,坚决保障“三打”信息畅通,建立完善现代化信息技术监控机制。

5、建立完善群防群控的监管机制。将“三打”工作纳入我**考核标准,由街党工委、办事处担负主要责任,街综治办、****派出所、****工商所牵头开展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反对不正当竞争工作,发挥基层综治力量,强化对社会信用、市场监管的整治工作。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深入开展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打击商业贿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打击不诚信现象,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工作任务

通过打击商业贿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反腐倡廉,从政府本身抓起,“以点带面”,打击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巩固“三打”工作成果,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1、发挥街纪工委的监督作用。街党工委、办事处负总责,发挥街纪工委的监督作用,建立完善打击商业贿赂工作机制,落实好工作机构和人员,将打击商业贿赂与反腐倡廉有机结合。

2、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公众和媒体积极参与到打击商业贿赂、打击不诚信现象的工作中来。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积极获取线索,依托社会力量共同营造政府的信用体系。

3、建立完善奖励和激励机制。制定举报奖励办法,鼓励、支持开展打击商业贿赂、打击社会不诚信活动。

4、建立重点对象监管机制。在“三打”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重点对象、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基本情况与规律,为建立重点对象监管机制夯实基础。要结合**打击商业贿赂、反腐倡廉、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及打击不诚信的工作实践,探索建立重点对象的确定、监控、撤销等规范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形成长效机制。

5、建立完善打击不诚信现象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由**纪工委牵头,****派出所、****工商所、街综治办具体负责,推进两法衔接机制的建立,逐步完善依法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两建”工作需要加强对工作的协调,大胆探索突破既有制度制约,创新监管机制,要立足本地实际,需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二)加强督促检查。“两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督促检查,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的地区要进行表扬,对进展缓慢的地区要进行批评,形成良好工作氛围。

建设“六总师”体系 篇3

响应中央的号召,适应企业转轨变型的需要,大部分企业迅速地实行和贯彻了“一厂三总师”制度,设置和配齐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后来,随着总经理模式的实行,厂长大多改变为总经理,但“三总师”制度保留了下来,从而形成了为我国改革开放立下近30年汗马功劳的“三总师”制度。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直线制发展到多维立体制。但是在我国,十二届三中全会至今已经28年,改革开放也已经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企业却还在沿用类似上世纪50年代的、我国通用的副厂长分管制的分管副总经理模式,还是实行属于单纯的直线职能参谋制的总经理单核心管理模式。很多企业在实行了“三总师”之后,又设立了分管副总经理,分别分管经营和财务,造成了总经济师在很多企业中形同虚设、总会计师成为管理账目的大会计的局面。

时至今日,在我国的企业中,信息情报、项目管控和日常工作的管理还都是由主管副总经理、部门负责人在管理,一直未能形成软专家管理群体,反而加重了总经理的劳动量。这种无视专业系统、人为硬性增加管理层次或使职能机构扁平化的做法,其实不但不能改善系统管理,反而助长了官僚主义,使企业管理效率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大大增加。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经济的竞争加剧,“三总师”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新需求,更多的工作需要设立总师来管理,尤其是一些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和等级的全面工作。根据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和企业管理状况,应该设立新的“六总师”制度。

“六总师”是总技术师、总经营师、总财务师、总项目师、总情报师、总工作师的简称。其分工为:

总技术师:负责企业的专业技术统管工作,目前很多单位使用总工程师,少数单位使用技术总监。可以继续由总工程师替代。

总经营师:负责企业的对外经营统管工作。目前很多单位设立了总经济师,但是发挥的价值远不如总工程师大,很多单位使用了业务总监、销售总监来代替。

总财务师:负责单位的财务工作的统管工作,不仅包括总会计师的工作,还包括资金运营的管理工作,目前很多单位使用总会计师。还有单位使用财务总监。

总项目师:负责企业的项目化工作和全部项目的统管工作。目前大多数单位还没有设立,只有一小部分单位设置了分管副总经理、项目总监或者项目办公室分管这一类工作。

总情报师:负责企业的全部信息化工作和情报的统管工作。目前各个单位还没有设置,只有一小部分单位设置了信息总监、首席信息官或者情报办公室分管这一类工作。

总工作师:负责企业的日常工作技术和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统管工作。目前各个单位也没有设立,几乎所有单位都将其划入到人力资源部门、行政办公部门监管。

项目、情报和工作这三个领域,都属于一个企业的最重要的根本领域,相比销售、人事等来说更为重要。这三个领域如果管理不善,就像在工程技术、财务账目等方面管理混乱一样,会直接导致企业的根本性崩溃。但是由于其属于根本性的原因,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不会在表面上体现,因此大部分的管理者是看不到的。只有经验丰富、目光深邃、系统性强的高级管理者才能真正看到这些处于基础地位的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目前,各个企业的工作已经自然而然地实行了项目化,业务工作也都已经由各个项目组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项目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和飞速的发展,也会给企业带来亏损乃至是灭顶之灾。因此,项目由一个中层部门的办公室来管理,明显不合适。而设置分管副总经理管理,也不能体现专业性和系统性。建立项目师体系,设置总项目师,已经成为最佳选择。项目师体系和总项目师的设立,可以让企业拥有良好的大脑,分配和指挥各项具体的工作。

目前,信息和情报也已经成为各个企业的生死板。无数企业因一个情报而兴,也因一个情报而败。情报的管理在很多单位只有一个小部门负责,而更多的单位根本没有设立这样的部门和专职人员。因此设立属于总师级别的总情报师实属当务之急。

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务,绝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一方面在不断抱怨现在的员工和大学生的工作技能不行,另一方面却不重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一些大单位虽设立了简单的入职培训、入模子培训,却没有将人员工作技能当作一个长治久安的大计来抓。而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从来不为员工提供培训。其实,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是决定企业生存力、竞争力的根本基础。因此,设立总师级别的总工作师,主管全部的工作技能的事务,不断提高全员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相对于老“三总师”来说,新“六总师”更具有基础性、广泛性,而其重要性只有在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竞争对企业管理的精细化要求不断提高时才会显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企业管理这一系统工程的设置应该更加科学和完善,各个子系统要按最佳方式组合,不仅要实现局部最优, 更要实现总体最优,体现出局部和总体的双高效率。要通过“六总师”制度充分体现统一指挥模式和等级链模式,通过调整管理幅度改善管理层次,达到最优化的管理关系。

队伍建设体系 篇4

一、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特色学校

我们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和建设我校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拓宽学校发展的宽度,逐步走上特色学校的建设之路。目前,我们开设的校本课程有艺术课程、运动课程、科学课程、生活课程、经典诵读、特长竞赛等。艺术课程包含舞蹈、合唱、书法、绘画、鼓号、乐器等6个方面,每周2课时;运动课程包含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田径、竹竿舞、象棋、围棋、健美操、武术、拳击等12个方面,每周2课时;科学课程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环保、地理、历史等6个方面,每周2课时;生活课程包含劳动与技术、生活与安全、文明礼仪等3个方面,每周1课时;经典诵读包含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等方面,每周1课时;特长竞赛包含阅读与写作、英语口语演讲、诗歌朗诵、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7个方面,每周2课时。学校通过贴近学生、形式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利用教师、学生、社区、设施四种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拓宽了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将学校建设成特色明显,有品位、有品牌的学校。

二、坚持落实集体备课,研透学教新要求

我们以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基础,通过“三查三审”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集体备课。我们的集体备课的流程是:分工主备,形成初稿→集体研讨,初步定稿→结合学情,二次备课→用后反馈,形成提升稿。为了避免走过场搞形式,我们利用每周三下午第二、三节课,组织全校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的地点进行集中集体备课,成立集体备课检查小组,对集体备课时教师的工作状态进行巡回检查,确保集体研究有时间,确保时间用在研讨上;我们成立了以校长挂帅的包科领导小组,每周四下午第二、三节课对下一周要集体讨论的初稿、本周已经集体备课后经过修改的定稿、教师一周以来已经执行了的教案的二次备课稿进行检查审批,每天组织中层及以上干部推门听课,确保集体备课的过程不落空,不出现备教两张皮。我们要求,每次集体备课在讨论下一周要上课的教案前,科组教师要对上一周已经使用过的教案进行集体反思,并将反思分课时整理后上传到学校资源库相应的文件夹中,帮助教师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为下一个学年使用这个教案的教师提供有益的修改意见,使下一轮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从而确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全面兼顾,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等问题。我们要求,在撰写教学设计时,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们希望: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同伴互助、教师个人反思总结,教师们逐渐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认为要实现高效教学,必须还时间给学生,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训练,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做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人。基于这种基本认识,我们成立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组,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本省以及上海等地学习考察,给老师赠阅《先学后教———教学的革命》、《崔其升与杜郎口》等有关课改的书籍,并在小范围内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初步创立了“小组合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学基本上分成如下几个环节———

1. 准备工作。每小组准备《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记录单》,保存在小组长手中。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文件夹,用于保存老师给提供的导学案。

每个同学每个学科都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既是练习本同时也是作业本和笔记本,用于学生的当堂训练和课堂反馈。

培训小组长,因为小组长在班级内一定程度上作了“小老师”,所以老师要预先培训小组长,主要培训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方面的培训,要保证小组长在知识方面上课前基本过关(这也确保了培优),同时培训小组长如何管理小组的学习。小组长手里有一份每个组员的课堂评价表。这样一来,小组长可以作小老师、小主考,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像考试一样有挑战性,有了这些小帮手,也使老师的课堂学习的精细化管理变成了可能。

预先将本节课的导学案打印好,每个小组发一份,由学习小组长组织学生抄写习题,在上课前习题必须抄写完成。上课前由小组长检查记录。学生抄题本身也帮助孩子理解问题,同时节省了纸张和避免导学案跑单页不利于保存。这个工作一定要预先完成,因为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抄题浪费大量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容量,同时也在抄题的过程中对习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解。老师在导学案中可以为学生预先提供一些辅助性的阅读材料,如涉及课内知识的拓展内容、趣味性补充、身边事物的探索等,也可以布置给孩子们自己去找、去挖掘。这些阅读材料不需要同学抄写,传阅一下就可以。

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资源作用,真正让孩子们在集体中进行互助学习,但大幅度放开不符合我校实际,会导致很多老师的课堂失控。我们第一步先让小组长放开,培养一部分优生,先发挥他们的作用。

2. 上课环节。

(1)展示目标:老师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老师经过处理过的可操作的目标),这部分要干脆利落,一分钟之内完成。目标的展示过程要简捷,如能有趣味性最好。

(2)自学互助:老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和方法,先按老师预先提出的预习题自己独立学习,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本组的小组长给小组内的同学讲解疑难的问题,并将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老师。老师搜集各个小组的问题决定自己讲解的内容。这就为精讲做好了铺垫。

(3)精讲释疑:老师将整理好的疑难问题列出来,老师先问其他小组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由老师讲解。由于这个问题是孩子们普遍的疑问,老师在讲解时要规范、放慢速度、注意学生的反映。

(4)当堂反馈:针对本节课内容,精选习题,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当堂测试。老师认真批改并在第二节课反馈。基本过程如下:老师提自学要求、方法。告诉大家学什么怎么学———学生读书自学,边学边记自己存在的问题———小组研讨:组员将问题反馈到组长处,由组长给同学们讲解———如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统一记录交到老师那里———精讲:老师将问题集中精练、规范讲解———当堂训练(不少于十分钟)———由老师收齐回去批改。

具体操作流程及说明如下———

四、以主题教研为抓手,有效推进校本研训

主题教研,就是教师在有目的地解决自己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提高、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和方式。主题教研的直接作用,是解决教学问题。我们组织教研组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学科教研主题,有些学科可根据学段特点,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分题,然后每位教师在备课组或教研组的组织和帮助下,针对自己在平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或疑难,采取主、分、子题形式,把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分题,再把主题或分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题,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承担1--3个子题研究,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除承担自己的子题研究外,还要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整合备课组或教研组成员的子题,承担一个分题研究,最后集中生成为一个主题研究。在主题教研中,我们认为主题、分题固然重要,但确定每位教师的子题更加重要,它是学校主题教研的基石,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每位教师教研子题的确定,我们采取从听课、评课、议课中汇集子题,从学生课业完成情况中发现子题,从教育教学方法中探索子题,从学科学段教学特点中思考子题,从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提炼子题,从教师自身特长中自觉生成子题,从教师自身的素质缺陷中寻找和揭示子题,从教学薄弱环节中挖掘子题。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篇5

根据京山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落实《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为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将我镇201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和2015年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做如下汇报:

一、主要做法

重点围绕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与应用,协助建设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信用制度为保障的征信系统为主体、诚信文化宣传教育为支撑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按照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和工作重点,着力推进以下六项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用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以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信用信息的共享和披露、信用监督和奖惩、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等主要工作和关键环节为重点,建立起守信激励制度与机制,让信用变得有价值,从而为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推进行业和部门信用建设。推进有关行业和部门依托现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统,重点围绕市场准入、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和工程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人事管理等领域。依法依规对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整合和应用,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加强对行业协会、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守信自律。建成全镇统一的农户信用信息库,实行“一户一档”的农户信用信息库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完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推行企业、重点涉信人群、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公开承诺制度。

(三)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政府内部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全面整合有关行业和部门所记录的社会成员信用信息,建立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实现行业和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推动行业、部门和镇广泛应用信用信息,实现对守信行为和失信行为的联奖联惩,强化对失信行为的威慑与制约。

(四)加强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推动政府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带头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经营规范、认知度高的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加强对信用服务市场的全面监管,形成群众投诉举报收集工作机制。以信用服务机构为监管重点,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规范信用服务机构运作。

(五)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带头和引领推动作用。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的力度,构建权利阳光运行机制。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完善守信践诺机制。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建立完善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完善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设勤政廉洁、守法守信、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六)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加强诚信宣传,褒扬诚实守信,揭露作假失信行为。注重文化引领,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京山精神。面向全社会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加强专业信用教育和应用研究,提高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和信用认知水平,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强化协调配合,2 及时研究、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领导。成立了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部署和指导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各专项工作安排,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统筹协调小组实行联络员制度;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所涉及的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对应部门职能,推进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征信建设和信用监管工作。

(二)加强舆论宣传。要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手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督查考核。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查和考核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工作考核,努力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重点做好试点单位的督促工作,建立起考核机制。

三、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领导小组。组

长: 江诗文(武装部长)副 组 长: 张光文(经发办主任)

成员:党政办、纪检监察办、综治办、宣传办、组织人事办、经贸办、社会事务办、农业办、计生办、派出所、财政所、人力资源中心、建设分局、工商所、司法所、食品药品监督站、广电站等负责人。

责:统筹协调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专项工作的实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督促协调各成员单位根据本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推进相关工作。

统筹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常工作。统筹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经发办,由江诗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 3 室工作人员从专责小组牵头单位各抽调一名,作为专职工作人员。

(二)成立工作任务专责小组。

根据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任务和工作安排,统筹协调小组下设5个专责小组,合力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专责小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制定本小组具体工作方案,细化职责任务,推进相关工作。

1、综合规划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经发办、镇财政所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编制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在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与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信用信息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其创新的政策建议。

2、信用法制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党政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研究起草《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定规范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的规范性文件,组织修订和起草规范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公开和应用等行为的规范性文件。研究起草政府部门征信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政府部门征信考核和奖惩机制。组织起草石龙镇信用服务业管理办法,规范对信用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

3、社会组织信用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社会事务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有关行业和部门,建立完善各自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信用档案,并及时向公共联合征信系统提供和更新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探索实行社会组织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完善社会 4 组织信用公示、警示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信用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推行社会组织守信公开承诺制度。

4、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党政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牵头配合市电子政务办推广应用征信系统。利用现有党政外网搭建政府内部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推广应用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对外发布查询平台。整合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并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与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维护公共联合征信系统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公共数据库等系统安全。

5、政务诚信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纪检监察办、镇组织人事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会商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推进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的证物诚信建设。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力度,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并加强监督检查。推动政府部门实施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信用评估制度,推进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健全行政监督体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做好政府性债务统计、风险评估及预警、存量债务化解、将政府性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等工作。严格公务员考核考评制度,逐步将公务员诚信状况列为干部考核、任用、评优的重要内容,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强化领导责任,建立失信案例统计调查制度,对政府失信行为以及高发地区建立信用风险预警和警示惩戒制度。

2015年工作要点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政府。政府信用在社会中具有示范效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政府”建设,促进政府部门加快转变职能,提高政府信用程度。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要加强政务公开。全面实行政府部门公共信息向社会公众开放,实行政府决策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通过决策听证会、专家咨询会、电子政务网等途径,不断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二要廉洁高效。要结合我县正在进行的“转变作风抓落实年”活动,要坚持作风建设与各项工作“两手抓、两促进”,扎实推进“转变作风抓落实年”活动,全镇干部职工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取信于民;要清正廉明,高效务实,方便百姓,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三要强化行政责任。加大权力监督、司法监督及民主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失信违约行为的查处工作,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加强全民诚信教育,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要结合全镇远程教育活动,在全镇大张旗鼓地开展“诚信石龙”系列教育活动,并把它作为我镇今年改善投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小议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一体化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面向企业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中职的学生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对有学习兴趣课程有极大的积极性,对缺乏学习兴趣的课程会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为了贴近实际企业需求和提高学习效率,中职学校应坚持“工学结合”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主导思想,重心应放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上。这就要求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以 “一体化”教师的师资队伍为导向。因此,如何构建和完善中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建立一支能够胜任职业院校发展趋势的 “一体化”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今后发展的当务之急。

1一体化教师认定标准

我省现在部分职业院校在进行一体化课改,需要能够胜任课改的一体化教师,不仅要求教师能够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而且对教师一体化课程开发和授课技巧有更高的要求,现将某校一体化师资认定标准进行探讨。

1.1首席一体化教师认定(专业带头人)

主体工作:主持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主持新专业开发技术工作;主持高端培训和技术革新;主持教科研项目评估工作;主持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或准员工教育体系构建;主持某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从企业调研进行行业分析,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等全过程。

相应条件和标准:①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②具有高级职称及高级技师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③指导师资培训队伍建设。

1.2高级一体化教师认定(课程负责人)

主体工作:负责教学项目专业实践;负责教学项目设计与开发;负责一体化教师培训;负责教学质量评估与控制;负责某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能力目标的描述、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任务的划分、课业文本的设计和教学的组织实施全过程。

相应条件和标准:①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②具有高级职称及技师职业资格或具有中级职称及高级技师职业资格;③获得省级教研成果;④能全面指导高级工及技师以上层次的学生进行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

1.3中级一体化教师认定

主体工作:负责教学项目专业实践参与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工作;参与一体化工作页设计与编写;负责一体化教学文件的设计与编制工作;熟知课程开发流程,能科学地进行学习任务设计,编写学习任务策划表、课业文本等相关资料并组织教学实施。

相应条件和标准:①教学一线工作的专业教师;②具有中级职称及技师职业资格;③获得市级(及以上)教研成果奖;④能全面指导高级工以上层次的学生进行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

1.4初级一体化教师认定

主体工作:对所授课程组织学材、开发相关工作页并按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教学效果良好。

相应条件和标准:①教学一线工作的专业教师;②具有初级职称及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③获得校级(及以上)教研成果奖;④能全面指导中级工及以上层次的学生进行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

以上标准对教师进行了分类,首席一体化教师负责专业规划、课改组织相关工作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为本专业带头人。高级一体化教师负责某几门课程的开发,确定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整改,为专业的骨干教师。中级一体化教师负责具体的课程组织与实施工作,进行课业文件的编写,进行学习活动的策划,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初级一体化教师处于对一体化课程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岗位分别有各自的任务,形成体系链条。各司其职将教学工作向前推进。

“一体化教师”的认定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从政策层面上要求教师注重技能学习,提高教师课改能力。通过对教师及岗位分类,使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都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及技能水平,为提升整体教师素质打下基础。

2 构建激励机制

在建立 “一体化教师”的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认定的一体化教师得到认同,建立职业及岗位认同感,需要在构建认定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激励机制。

2.1制定优厚政策,将教师评定与绩效工资改革相结合

应当制定职业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独立标准,对“一体化教师”评定由独立机构或者用人单位评定,打破现今职称绩效工资体系,实行岗位绩效制度,按上述 “一体化教师”评定级别设定岗位,不论职称级别,对岗位工作进行评定,如能胜任相关岗位工作,便兑现相关的绩效工资,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激励机制有奖有罚,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教师,绩效工资应相应核减。

2.2使“一体化教师”发挥骨干作用

职业院校应对教师资源进行分析,设定一定的师资比例,将 “一体化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明确 “一体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和骨干作用,在培训方面予以倾斜。

2.3重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专业带头人培养对专业建设极其重要,职业学校要重视专业带头人培养,主要在和“一体化教师”队伍中选拔专业带头人,压担子,委以重任,提供学习机会,制定培养计划,鼓励支持专业带头人参加学术会议,结合各职业学校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多方面锻炼其能力,使其成为 “一体化教师”中的名师。

2.4重视校企联合

职业院校是为企业一线服务,职业院校教师应当熟悉企业一线生产流程,熟悉企业管理制度,“一体化教师”应当与企业紧密联系,这要求职业院校要为这类教师创造企业锻炼的机会。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学校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有序流动,创造机会为企业能工巧匠在学校兼职。

以上四点在认定一体化教师”的基础上,政策上予以倾斜,提高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将评定和岗位相结合,避免出现评定后教师不思进取的现象出现,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田伟,卢红学.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年8月.

[2]唐林伟,董桂玲,周明星.“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年10月.

作者简介:

浅议“两个体系”建设 篇7

一、档案工作在两个体系中其科学性和完整性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

1.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 档案资源在结构上普遍存在不够合理的问题。

由于种种的客观与主观原因.我们在涉及民生方面的档案收集不够、利用不够、资料面偏窄。档案资源的现状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民众急切想查找的一些档案资料在馆藏中却找不到, 特别是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有关劳动就业、劳务、医保、土地等热门档案, 不但馆藏收集整理不够, 而且管理办法、管理制度涉及方方面面, 难以规范。

2. 许多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资源中, 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资料显得明显不足。

这个问题的存在, 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我国由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受阶级斗争的影响, 全国各地的档案馆在馆藏中都存在有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大量资料、文件、会议记录等。这些东西作为历史资料应该保存, 但在不少档案馆库存饱和的情况下, 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档案资料却进不去。

3. 建立“两个体系”的工作, 应纳入文化发展大格局。

档案的本质属于文化, 档案属于文化范畴。档案事业要发展, 就必然要把它纳入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档案事业的发展应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相结合, 政府在把档案事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 也势必应把档案事业的发展纳入文化发展的规划中去, 否则档案事业的发展将受到影响。文化可以强县、强市、强省、强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繁荣昌盛的经济社会, 会有繁荣昌盛的文化;同样,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繁荣昌盛的文化, 会有繁荣昌盛的经济社会。把档案和文化割裂开来, 用孤立、静止、僵化的视角去发展档案事业是行不通的。

4. 建立“两个体系”, 基层档案工作是薄弱点。

农业农村档案、社区档案、街道档案工作更是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在基层, 档案服务的重点对象也在基层, 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基层档案馆建设相比, 基层的工作更难、更不可忽视。基层是基础, 基层更直接涉及民生。基层档案工作做得好坏, 事关重大。

5. 建立“两个体系”, 关键问题仍然是要一如既往地抓好档案馆的硬件建设和提高馆藏的科技含量。

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千差万别, 在“两个体系”的建设中, 要千方百计力争政府投资、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力度。打基础, 上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档案资源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二、建设“两个体系”的思考

1. 首先期待思想观念的调整和创新。

这里既包括档案事业发展宗旨或者基本目标的调整和创新, 也包括管理内容、重点、模式、方法的调整和创新。从大处讲, 国家管理档案事业, 是着眼于保存历史文化财富?还是着眼于人民群众对个人信息的需求和权益的维系?不同的出发点, 导致整个事业的性质将发生根本变化。如果是前者, 那档案事业必然整体上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如果着眼于后者, 那档案部门将成为公众个人信息的集散地和公民权益维护、保障的组成部分。

2.“两个体系”建设呼唤法律保障。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政府的管理活动也要守法。“涉及人的档案”种类繁多, 情况千差万别, 要确保有效管理, 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几年某些地市率先进行档案资源整合探索, 综合档案馆接收房地产等专门档案, 或者与城建、房产档案馆合并, 虽具有某种集约化优势, 但因法律缺失, 推进起来难度很大。涉及人群最多的企业职工档案,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 法律上的缺失, 以及管理上的不到位, 屡屡发生丢失情况,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往往也无能为力;从利用的角度看, 政府部门形成的“涉及人的档案”, 大部分应属于信息公开范畴, 但实际上因无明确规定, 有些单位只限于政策性文件的公开, 而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各种档案, 则没有向社会公开。由此可见, 建设“两个基体系”既要鼓励探索和创新, 更重要的还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两个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

据调查, 在众多的“涉及人的档案”中, 有些数量较少的通常作为文书档案管理, 已经纳入向档案馆移交范围, 如移民登记、农转非审批、党员处分登记档案等;有些已列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指导范围, 如诉讼、公证、婚姻、社保档案等。有些国家行业主观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制定了相关规定, 但以行业管理为主, 档案部门基本不管, 如土地管理、干部、公安系统的各种专门档案等;也有些“涉及人的档案”虽未纳入档案行政管理范围, 但与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活动密切相关, 也基本上得到妥善管理, 如房地产权属档案。从利用角度看, 多数“涉及人的档案”受主观条件限制, 只限于形成单位查考, 公众还不能或不便利用。现在看来, 上述几种情况要想采用统一的模式很难。笔者认为, 大前提是各种“涉及人的档案”都应得到有效控制和妥善管理, 确保完整与安全, 在此基础上, 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 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公众或者当事人能够利用。如果形成单位不具备安全保管和向社会提供录用的条件, 则应尽量接收到档案馆来, 由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并面向社会提供利用。

4. 两个体系建设期待档案馆的进一步扩展和开放。

档案馆如果只接收文书档案, 年增长量不算很大, 但如果将众多“涉及人的档案”如信访、公证、诉讼、就业、失业等档案, 每年增长量会累计递增。面对这样的情况, 如果都接收进馆, 档案馆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 这对任何一个档案馆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这些档案接收进馆, 利用工作也将面临重大调整, 首先是开放, 既要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还要做好保密、个人隐私和各方面的权益保护。对档案馆的利用设施、环境也将提出新的要求, 几十平方的阅览室、落后的检索手段将远远不适应新的利用体系的要求, 人力、物力也必然要求有较大的增加。

三、建设两个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制定和修订相关档案工作规章。

各级档案部门不仅要注意把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制度提升为保障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把对问题的检查分析提升为破解档案工作科学发展难题的新举措, 还要把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提升为领导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政策。要尽可能将关系广大人民切身利益和反映本单位职能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 并将其纳入进馆范围, 使其成为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此基础上, 修改有关档案利用的规定, 特别是注意保障广大人民利用档案的权利, 为人民依法利用档案提供便利, 也为服务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和利用基础。

2. 及时建立新形成的涉民档案, 加强对已有涉民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某些地市已确立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 随着这一目标的不断推进, 这些地市在改善民生等方面将不断有新的政策和措施出台, 从而形成许多新类型的涉民档案。地市各级档案部门要密切关注、及时跟踪, 指导建档, 加大对涉民档案的监管力度, 切实将其建好管好。对已有的涉民档案, 如户籍档案、婚姻档案、林权档案、土地承包档案, 以及就业医疗等档案, 要优先整理, 加强开发, 为群众利用档案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

3. 加强基层档案工作, 开展家庭建档服务。

基层档案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各地档案部门一定要花工夫努力做好, 力争做到整理科学、保管安全、检索准确、利用方便, 确保档案应建尽建, 应管尽管, 以夯实基层档案工作基础。同时, 为有建档需要和建档条件的家庭, 提供建档指导。家庭建档, 不仅可以反映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还可从微观方面感受到社会发展变化。实践证明, 普及和推广家庭建档, 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 受到了百姓欢迎。各级档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发挥居委会、村委会、学校等基层组织和单位的作用, 将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做好。

4. 积极利用新技术, 创新利用服务方式和手段。

各级档案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创新利用服务上出实招、办实事, 做到好办法要坚持、好经验要总结, 好方式要落实。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多学习、勤思考, 帮助群众了解与自己有关档案的可查范围、查阅方法、查阅地点和时间等, 使档案工作走进千家万户, 真正建立起方便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两个体系”建设, 是以人为本思想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是科学发展的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是对我国档案工作实践新趋势的新总结, 也是对以往档案工作体系薄弱方面的新加强。

参考文献

[1]卫克兴.浅议建立“两个体系”[J].山西档案, 2008 (4) .

[2]潘积仁.“两个体系”建设思考[J].中国档案, 2008 (4) .

队伍建设体系 篇8

一、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为解决农产品流通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近年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底, 国务院办公厅就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专门出台了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因而, 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仅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而且可以引导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也可以完善市场调控, 更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力量。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政策保障

随着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认识的提高, 政府、学者和企业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思路、方法和对策。然而,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与运营脱节, 流通基础设施、设备及技术差, 流通主体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 流通模式落后、流通渠道不完善, 流通信息共享程度低、交易者信息不完全、不对称, 以及监管缺乏、调控无力等。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较为完整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构建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是为保障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政策、法规、措施的总和,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政策体系的目标是最终建成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主体是政府、客体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内容从功能上主要包括支持政策、保护政策、促进政策和调控政策4个方面, 每个方面又由相应的子政策支撑, 如图1所示。

1.支持政策

“支持”, 即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总量和力度。可以从财政政策、税费政策、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4个方面加以支持。

(1) 财政政策。

明确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公益性定位, 增加财政投入。一方面,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以政府为投资主体, 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加强农产品信息系统、批发市场、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 设立专项资金对用于农产品 (尤其是生鲜农产品) 保鲜的冷冻车、冷冻库、冷链系统购置和建设进行财政补贴。

(2) 税费政策。

突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公益性, 减免相关税费。税收方面, 对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进口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免征新鲜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减免涉农流通企业所得税, 通过政策杠杆多渠道 (合作、合资、置换、BOT) 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 扶持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组织。费用方面, 减免农产品批零市场的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继续扩大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和品种, 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

(3) 金融政策。

着力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 创新金融模式。一是支持涉农金融主体建设, 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如小额贷款公司) , 鼓励和引导其把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方面的业务作为重点。二是加强信贷支持, 在信贷增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三是支持涉农担保机构发展, 解决农产品流通主体 (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流通企业) 融资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

(4) 土地政策。

优先安排和保障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基本用地。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用地应完善用地指标配置方式, 可以采取划拨方式或者按作价出资 (入股) 方式供应;对农产品流通企业有偿使用的土地, 可以适当缩短出让年限或采取租赁方式供应。对涉农用地要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简化程序。支持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2.保护政策

“保护”, 即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 制定行业准入门槛和技术标准等以保护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快速、健康发展。应继续优化农产品流通载体, 完善大型批发市场的功能与体制, 加快农产品流通立法, 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力度。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建设, 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制度, 严厉打击农产品销售违法行为,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促进政策

“促进”, 即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条件。可以从服务政策、人才政策和科技政策3个方面加以促进。

(1) 服务政策。

充分集中行政资源、调动市场资源, 为农产品流通企业的注册、运行、咨询等服务;简化服务流程, 积极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大院”制度, 健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指导农民生产, 服务农产品销售。

(2) 人才政策。

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高度建立农产品流通人才的吸引、培养、利用和管理机制。构建农产品流通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 并用多重措施加大农产品流通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 全面提升农产品流通人才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3) 科技政策。

将农产品流通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 推动农产品流通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各主体共同推进农产品流通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促进农产品流通先进适用技术、模式的推广, 支持农产品流通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4.调控政策

“调控”, 即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继续着力统筹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 完善市场监测及预警、储备调运制度, 提高应急调控能力, 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加强对各方面的宏观协调和管理, 建立统一、高效的综合性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提高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竞争程度, 引导和促进农产品流通各主体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参考文献

浅析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 篇9

近年来, 公路建设市场诚信缺乏的现象不断出现, 主要表现在招投标、施工、结算环节。如不有效制止, 不仅破坏公路建设的正常秩序, 不符合优胜劣汰竞争机制, 而且给建设工程埋下了极大的质量和安全隐患。

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 将有助于规范公路建设市场, 约束市场参与者行为, 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推进公路建设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 公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总体目标, 是建立“环境、平台、保障、机制、牵引5模块联动的公路建设信用体系”。通过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使公路建设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水平显著提高, 公路建设秩序明显好转, 诚实守信的公路建设环境基本形成;使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使统一的信用信息登记、发布、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得以建立:使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运转有效, 形成全方位的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标准体系和评定机制。对企业的诚信建设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环境、平台、保障、机制、牵引, 五方面 (模块) 联动的公路建设信用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下:

环境:诚信文化环境需要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建设市场行业协会通过制度化的诚信教育和培训工作, 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 培养市场主体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基本意识。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

平台:信息平台是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运作的基础, 公路建设市场的信息平台涉及两方面, 一是涉及公路建设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代理招标等单位的诚信纪录。主要以交通管理部门及其委托的工程监督管理部门为主体, 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性, 以建设工程项目为主线、项目招投标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为始末节点, 在项目招投标、合同备案、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质量安全、工程竣工验收等环节, 建立企业、人员、项目三维诚信数据库。二是公路建设市场主体的能力纪录。包括财务能力、施工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历史业绩等多个层面。能力记录由交通管理部门和公路建设主体行业协会本着“分工收集、统一整合”的原则完成。同时, 交通部门应做好与建设等部门的协调工作, 实现不同部门相关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最终建成统一规范、互联共享的公路建设市场信用综合信息数据库系统和信用信息网。

保障:完善的市场信用法规和制度是市场信用体系顺利运行的保障。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针对诚信信息的采集、整理、评价、应用和发布、信用机构管理、失信惩戒机制等, 制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使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行业管理协会针对公路建设的失信行为, 建立行业自律规则。

机制:奖励惩罚机制应以交通主管部门为主, 行业协会为辅, 将诚信建设与招标投标、资质监管、市场监管、评优评奖、日常监管等相结合, 对于失信行为进行教育、经济、法律和舆论等综合惩治, 同时对诚信行为给予鼓励, 形成诚信得彰、失信受损的市场环境。

牵引:建诚信评价标准。实施信用评价, 交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一起, 在专业公司的技术支持下, 本着先易后难、简便易行、科学实用的原则, 对各方主体在执行建设程序、招投标、合同履行、工程款支付、农民工工资支付、质量安全、资质资格等方面, 制定发布责任主体行为诚信标准, 实施信用评级。

五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互为联系、互为支撑的:诚信文化环境构成了信用体系的良好外围, 保证了其他模块的组建和运行;信息平台是信用体系运作的基础;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信息平台建设和信用评价提供了保障;信用评价只有和奖惩挂钩才更具有实质意义。

3 公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各主体定位和作用

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三大主体是:交通管理部门、建设市场行业协会、中介专业机构。他们的定位及其作用如下:

3.1 交通管理部门:推动、规划和监督

即推动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 进行整体规划, 监督市场信用体系的运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制订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实施方案等;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建设市场和工程现场联动的业务监管体系, 建立信用信息系统, 并向社会公开;组织制定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准入和清出机制:推进与工商、金融、商务、建设等有关部门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

3.2 行业协会:协助、自律与指导

要协助交通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平台、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在行业内部实施诚信自律。对行业内企业的诚信建设提供指导。如协助交管部门参与信用征信和评价, 负责具体的事务工作;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制定本行业的行规和行约;提供信用管理的专业教育, 举办培训和考试, 提高会员的业务水平的的业素质等。

3.3 中介专业公司:支持与实施

即为交通管理部门信用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在交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双重监督下实施信用评价。中介公司应该掌握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经营管理运行情况, 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筑市场信用征信和评价的工作建议, 并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规章, 在交通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安排下从事信用评价。

4 公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

公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4.1 政府主导、市场为辅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建立市场信用体系的历史经验表明, 在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期, 必须主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的推动是构建完善和发达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核心动力, 无论是信用评级体系、征信制度的建立, 还是政府信息的披露、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培育等, 都离不开政府的制度供给和积极推动。市场调节只能是有益补充。

4.2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交通主管部门为主、行业协会为辅、专业中介提供支持, 共同制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然后再根据各部门单位的职责, 分步实施。

4.3 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边探索、边完善、边成熟, 尊重公路建设市场的客观现实条件和基本情况, 实事求是, 力求谨慎、拒绝冒进。

4.4 和谐系统、协作配合

应处理好信用体系5大方面 (模块) 之间的有效衔接, 同时做好和其他部门的配合。

公路建设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重点抓教育宣传、抓标准制定、抓信用网站建设、抓试点示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 重点抓实施方案、组织领导、标准制定、制度建设和制定相应的推进计划和措施。按照先公路建设企业、后建设监理单位、招标代理机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及相关人员等, 逐步建立信用评价标准和开展信用评价、发布管理。第三阶段:完善阶段, 对公路建设市场各方主体全面开展建设市场信用评价和信用发布, 建立起有力的失信惩罚机制, 并使信用建设与法制经济、职业道德建设有机结合, 使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摘要:作者从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立的意义、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各责任主体定位和作用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四个方面阐述了公路建设领域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粗浅认识。

队伍建设体系 篇10

1 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现状

1.1 农村散养户饲养分散、防疫工作面广量大

农村畜禽散养户数量大、居住分散、饲养方式落后, 饲养的畜禽种类繁杂, 鸡鸭鹅混养、犬只未拴养、饲养环境脏乱差。加上部分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等因素, 从而增大了防疫工作的强度和时间。

1.2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待遇低, 从业人员逐年减少, 年龄老化, 后继无人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文化素质, 有关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道德修养, 精神状态和工作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农村散养畜禽的疫病防控质量。而当前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待遇太低, 每年也未经业务知识的更新培训。只是在春秋防疫工作之际才临时调用一下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且劳务报酬也较低。目前,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年龄老化 (有的七十多岁了还在从事村级动物防疫工作) , 业务技能水平差, 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从事村级动物防疫工作多年的村级动物防疫人员, 因而不愿再从事此项工作, 转行或外出务工。有的行政村甚至找不到人愿意从事村级动物防疫工作。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已经在逐年减少, 有的行政村已经没有动物防疫人员了。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每年春秋防疫工作中, 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了保质按时完成防疫任务, 只得跨村、跨乡镇调动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来实施防疫注射、圈舍消毒等工作。给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1.3 工作危险性大, 老无保障

由于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是给动物免疫注射, 圈舍消毒工作具体操作者, 被动物踢伤、踩蹬伤、咬伤等事件时有发生。有很多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为动物防疫工作辛苦干了几十年, 因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健全。也没有哪级政府、哪级部门为他们的养老保险买单, 老无所养。

1.4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 文化素质, 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老师带徒弟, 有的是子承父业, 有的是半路出家, 有的是乡村人医兼村级动物防疫人员, 也有村支书或村主任兼任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免疫操作、疫苗冷连接管理、记录记载大都沿袭习惯。极不适应当前规范化、标准化动物防疫工作总体要求。

1.5 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管理体系不清

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的管理, 目前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其归属问题, 各地畜牧兽医部门与当地乡镇、行政村各有说辞, 没有统一管理模式。没有明确的劳动合同关系, 管理体系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2 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对策探讨

2.1 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应有一套完善的统一管理模式, 笔者近几年参考了全国部分地方的一些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管理模式和经验。结合目前大多数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实际现状。提出以下管理模式, 进行加强和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即:村聘, 乡镇政府管理, 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技术指导、业务安排, 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的创新管理模式。

2.1.1 村聘:

实行行政村在本行政村聘用有专业技术基础, 对此项工作热爱的人, 担任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根据各行政村大小, 畜禽、犬只饲养量多少, 可聘用1~2名村级动物防疫人员。

2.1.2乡镇政府管理:

乡镇政府负责村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管理, 提供财政资金保障。按每名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实际业绩、业务量大小、动物防疫质量进行考核, 按月按比例发放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工资。

2.1.3 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技术指导和业务安排:

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技术培训, 指导具体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安排。每年应对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不少于2~4次的业务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对实际动物防疫工作要及时总结成绩, 指正防疫工作中的不规范操作和错误。逐步形成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村级动物防控体系。

2.1.4 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各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对各乡镇的村级动物防疫人员, 进行备案登记。加强监管。

2.2 成立村级兽医工作室

根据动物防疫工作的不断加强, 结合广大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养殖户分散等特点。如条件许可,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能成立村级兽医工作室, 将是对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是整个动物防控体系中的一个新篇章。对农村散养畜禽的疫病防控工作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村级兽医工作室应设在各行政村的办公地点, 所需房屋应由行政村提供。由该村所聘村级动物防疫员负责村级兽医工作室的日常工作:负责本行政村的畜禽春秋防疫工作, 常年首免、补免, 犬用狂犬疫苗的常年免疫注射, 免疫标识佩带, 畜禽圈舍消毒灭源, 畜禽疫病诊治, 协助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牧技术推广, 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宣传, 动物疫情监测、病死畜禽的报告及无害化处理, 协助动物检疫申报制度的完善等工作。

2.3 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除乡镇畜牧兽医站每年进行2~4次的业务知识培训外,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还应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 标准化动物疫病防疫操作规程知识, 及报刊杂志上有关畜禽饲养, 疫病防控等知识的学习。此外, 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每年应对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分期分批进行1次业务知识更新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际业务操作技能水平。

2.4 业务业绩考核

乡镇畜牧兽医站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和畜禽、犬只饲养量, 年初应对辖区内各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制定目标, 畜禽、犬只的预防注射, 圈舍消毒灭源、疫情监测, 协助病死动物报告及无害化处理, 协助动物检疫申报, 畜牧技术推广等, 进行任务和制度落实。年终 (或季度或半年1次) 进行考核, 评出优差, 实行与劳务报酬挂钩的工作考核机制。

2.5 提供财政资金保障、提高待遇

村级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离不了财政资金保障。搞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 也就是保护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保障人们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食品安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维护社会稳定, 就必须提供财政资金保障。提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劳务待遇, 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此项财政资金应根据各乡镇政府的财政实力, 畜禽、犬只饲养量大小等情况核算资金额度 (可按每名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年8 000~12000元核算额度, 经济发达、财政状况较好的乡镇其额度可以更高) 。纳入乡镇政府财政预算。与乡镇畜牧兽医站制定的目标、任务、考核挂钩, 保证资金到位。

2.6 解决后顾之忧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量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解决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社保医保问题。通过这种方式, 使年老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 老有所养, 使青年人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村级动物防疫工作中, 为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效地应对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复杂多变的态势。尽最大努力保护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 保障人们食用的畜产品食品安全, 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维护社会稳定, 发挥他们应有的贡献。

摘要:近几十年来, 在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 村级动物防疫队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担负着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实际操作的主要职责。目前, 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现状令人担忧, 从业人员老化, 村级兽医更是缺乏, 后无来者的现象愈演愈烈。文章分析了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现状, 提出对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探讨。

水路交通应急体系建设 篇11

【关键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体系

0引言

水路交通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加之水路危险货物运输量逐年增加,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路交通面临较为严峻的安全形势。

1水路交通应急管理现状

近几年,我国在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开展不少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全面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应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1.1应急管理体制

2005年7月,原交通部制订发布《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水路交通预案》),对规范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应急处置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围绕《水路交通预案》的发布,原交通部建立并加强水路交通应急组织和指挥机构建设,初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根据《水路交通预案》的要求,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成立相应的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大部分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成立应急办事机构,部分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成立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和应急办事机构。

1.2应急保障能力

继《水路交通预案》颁布实施后,原交通部又于2006年9月发布《交通部关于全面加强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交通应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以此为指导,原交通部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加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提高水路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原交通部大力推进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一案三制”建设,提高对水路交通风险源预控和事故趋势预测力度。原交通部以快速处理各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确保重点物资运输、防台防汛为重点,加大水路交通应急工作的投入力度,重点物资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水路交通的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1.3应急法制建设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加快应急法制建设工作步伐,相继制订、发布多项部门文件、规章制度,有力推动水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2005年发布的《水路交通预案》是开展水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2006年发布的《交通部关于全面开展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是加强交通应急管理、建立交通应急体系的重要依据。交通运输部相关司局也进一步加强水路交通应急专门文件的制订工作,目前已完成《水路重点物资应急运输管理办法》的编制工作。

1.4应急预案体系

2008年,在认真总结应对雨雪冰冻灾害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要求,交通运输部对《水路交通预案》进行修订,经国务院审查后于2009年1月正式实施。此次修订重点对预案体系、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补充、完善,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由国家级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地方(省、地市和县级)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港口、航运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构成。《水路交通预案》作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为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编制相关预案和开展应急工作奠定基础。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我国水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在整体上得到加强,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与新形势下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水路交通风险源辨识、评估和监控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不够,突发事件灾前预警、灾中应急处置、灾后恢复能力不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应急保障能力有待加强,等等。

2水路交通应急体系基本框架

应急体系是与应急工作相关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体系和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综合,是保障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日常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2.1应急组织体系

应急组织是开展日常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指挥协调、应急处置、灾后重建的指挥中心。完善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的设置,将更好地保障应急体系的正常运行。

根据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需要,结合现有水路交通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应急工作原则,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等4级应急组织机构组成,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家水路交通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交通运输部负责建立,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2应急运行机制

应急运行机制可以看作是应急指挥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操作流程,涉及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等各个处置阶段。从应急管理的角度看,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包括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演练演习机制等。合理、完善的应急运行机制是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1)监测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是指监测、收集和分析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相关信息,作出相应判断,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预防措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包括信息监测、预警级别确定、预警信息发布等内容。

(2)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是指针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开展应急处置,包括分级响应、信息报告、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应急终止等相互联系的环节。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可分为I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等4个等级。按照水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不同响应等级的突发事件分别由国家、省、市、县等不同等级的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响应行动。交通运输部负责I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省级及以下交通主管部门负责Ⅱ级及以下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3)演练演习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和应急预案的演练演习,是有效实施应急救援的保证。应急管理机构应制订应急培训和演练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工作,以提高不同部门的协调行动能力、应急人员的应急知识水平等。

2.3应急保障

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是水路交通应急体系的重点工作,是顺利实施应急救援的有力保证。应根据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风险源类型、数量、分布等,规划建设完善、合理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以保证一旦突发事件发生,能从容应对、高效处置。

根据水路交通应急管理现状,水路交通应急保障的重点内容包括: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及应急装备保障、紧急情况下的紧急运力保障、应急通信和信息保障以及应急资金保障等。

2.4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目的是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科学应对、高效处置,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有效地处置威胁水路交通安全或引发紧急运输保障的各类突发事件,提高交通主管部门的应急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是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海量信息的高效处理、各种资源的优化调度、各种方案的快速制订等诸多内容。

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工具。系统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基本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3水路交通应急体系建设重点

基于水路交通应急体系基本框架结构,根据水路交通应急工作的实际和国家相关法规、规划的要求,建立完善水路交通应急体系应重点开展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风险源监测管理、应急资源优化布局、紧急运力保障、应急队伍建设等工作。

3.1完善水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

2009年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修订后的《水路交通预案》。修订后的《水路交通预案》提出完善的水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明确要求省、市、县等地方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港航企业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完善水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1)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修订后的《水路交通预案》,结合自身实际和预案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修订改进现有预案,完善应急组织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体现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体系特点。(2)在开展水路交通风险源辨识评估的基础上,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建立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港航企业应开展风险源排查,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应急预案,建立并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体系。

3.2风险源辨识评估及监测预警

开展水路交通风险源辨识评估研究,特别是针对“4客1危”码头和干线航道,深入展开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风险源普查,建立风险源信息监管系统,改进风险源监控技术和管理手段,完善预防预警机制。(1)重点开展全国港口危险货物运输现状调查,开展风险源辨识、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建立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港口突发事件风险源监控预警系统,提高风险源监控预警和应急决策能力;(2)开展客运码头、滚装码头突发事件监控预警研究,重点针对客运码头、滚装码头相对集中区域,有选择、分步骤地实施风险源调查评估,建立客运码头及滚装码头突发事件风险源信息管理及监控预警系统;(3)开展长江干线航道、京杭运河及西江航道堵航事件风险源监控预警研究,选择重点航段建立堵航事件风险源监控预警系统。

3.3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建设,建立部、省、市等3级水路交通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开展应急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基于水路交通风险源辨识评估、现有应急资源配置、港口吞吐量和航道通航能力,建立完善水路交通应急物资保障体系。(1)根据港口危险化学品码头分布及危险化学品运量,选择大型港口和重点区域,采用代储方式,建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库,满足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需求;(2)根据规划实施进展和形势发展要求,选择区域性重点港口,建立可满足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需求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库;(3)研究分析长江干线、京杭运河及西江干线航道堵航事件特点及发生频率、危害程度,选择重点航段,建立疏堵物资及装备储备库。

3.4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根据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特点及应急需求,加强专业应急队伍能力建设,补充更新专业技术装备,推进大型港航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发展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应急队伍现场处置能力。(1)选择大型港口,依托大型港口集团,建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专业队伍;(2)针对重要航道特大堵航事件,依托航道管理维护部门,建立专业疏堵应急队伍;(3)结合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特点,分步骤、分区域,组建专业齐全、覆盖面广的咨询专家队伍。

3.5运输保障能力建设

开展重点物资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研究,调查评估现有大型港口企业重点物资装卸作业能力、大型航运企业船舶运输能力,建立重点物资运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紧急运输监测预警机制及运力紧急调度机制;依托大型港口企业及航运企业现有运力,补充紧急保障运力,建立重点物资港口装卸及船舶运力储备机制,完善水路交通紧急运输保障体系。

4结语

电力应急体系的建设 篇12

(1) 如何及时获取并掌握准确的电力故障信息, 提高故障处理的速度;

(2) 如何快速、准确组织抢修资源, 实时监控资源使用情况, 优化分配抢修资源, 提高抢修效率;

(3) 如何集中采集和管理大量分散的故障抢修过程信息, 为抢修指挥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4) 如何实现株洲电网调度中心信息的实时共享, 从而快速对外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 提高灾害情况下的优质服务水平。

为有效解决上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冰灾期间株洲电业局成立了应急抢修指挥中心, 制定了一套应急管理规定, 辅助完成应急时期的指挥中心组织、抢修过程管理, 成为指挥人员统一调度、集中指挥、快速沟通的有效工具。

1 冰灾期间应急系统的建设

(1) 建立应急时期的抢修指挥工作平台, 实现各相关单位的信息快速交换, 并成为应急指挥中心、95598客户服务中心、调度、抢修队伍实时沟通的桥梁。

(2) 结合优化调度的理念, 通过事故推图和事故模拟, 实现故障抢修过程及资源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 为抢修指挥和资源配置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3) 满足株洲电业局与政府相关部门、重要客户的沟通需求, 提高优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提升用户满意度。

(4) 积累完整的故障及抢修过程的信息, 为事后的各类分析及经验总结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

2 株洲电力应急抢修中心系统介绍

2.1 系统软硬件体系结构

(1) 通信平台。指挥中心紧急安装两台应急指挥电话, 并向各级部门公布。将各级抢险指挥部门通信方式及电话整理到指挥中心, 保证通信通畅, 指挥通道能使指令有效到达目的地。

(2) 调度平台。将应急指挥中心设在调度室, 能有效利用株洲电业局的调度平台, 将各种指挥命令最快到达各抢修队伍。

(3) 系统架构。应急抢修指挥系统是一套Web应用系统:即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种事故数据、设备参数通过电业局OA系统有效的交流。

2.2 应急中心

应急抢修指挥系统是从应急状态预测、成立、实施到总结全过程的组织管理, 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应急准备及启动。在灾害时期, 株洲电业局及其下属单位都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如防冻融冰预案, 各种事故预想及演习。

(2) 抢修队伍组织。根据预案要求, 各相关单位组织了抢修队伍, 中心掌握了本单位抢修力量的基本信息。

(3) 抢修队伍到位。完成应急准备工作后, 指挥中心能随时了解抢修班组的配备情况及抢修队伍行踪, 抢修队伍能随时到达事故现场。

(4) 值班情况跟踪。了解应急过程中的所有值班情况, 如指挥中心人员交接班、抢修力量调整等信息。

(5) 通信录维护。每个单位保证拥有2个以上通信方式, 应急中心拥有最新的各单位通信录和员工通信录。

(6) 应急总结。冰灾结束后, 将该过程中的指挥中心配备、值班过程等信息进行统一归档、分析总结。

2.3 抢修过程管理

对于应急状态中的重大抢修事件, 应急中心进行指挥、跟踪。

(1) 故障抢修登记, 包括故障抢修任务分配和抢修过程的指挥和跟踪。

(2) 故障抢修任务分配。对各种电网故障报修 (客户服务中心、调度SCADA系统、上级单位等) , 指挥中心人员通过调度系统了解故障的基本情况, 并根据故障轻重缓急进行对抢修队伍进行安排。

(3) 抢修过程跟踪。应急中心根据实际的抢修业务, 将抢修过程分为故障查勘、组织安排、调度申请、调度许可、调度汇报、调度安排送电、抢修信息反馈到应急中心等7个阶段, 应急中心对每个抢修过程进行跟踪, 了解这些过程的完成情况。

2.4 信息发布

(1) 重要指示发布和反馈。在应急的过程中, 各单位都可以通过应急中心了解重要指示, 并选择下一步的准备工作。所有收到应急中心指示的单位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反馈, 保证重要指示的有效传递。

(2) 规章制度发布。应急中心及时发布应急抢修相关的规章制度。

(3) 新闻发布。应急中心发布应急抢修的最新动态, 并将这些动态提供给政府及新闻单位。

2.5 数据查询分析

应急中心提供各个视角事故查询和统计分析。

(1) 历史状态查询。必须有历史发布的应急状态及其全程组织情况进行集中归档, 以备查阅。

(2) 抢修事件查询。所有历史抢修事件的完整记录。

(3) 故障分布统计。故障在各个时期的分布情况统计, 成为资源配备的参考依据之一。

(4) 故障多维统计。各类 (各电压等级、各故障类型) 故障抢修的效率、人力分析。

(5) 抢修进度预测。各故障设备预计投运时间。

2.6 实施推广和试运行阶段

应急中心从2008年1月份冰灾开始进行指挥, 株洲电业局、各专业所、各县 (区) 电力局3个层面20余家单位参与了故障处理。由于参与的单位众多, 各级单位在系统中承担的职责不尽相同, 指挥的难度比较大。为了实现抗冰救灾要求, 对各基层单位进行指导和检查, 将所有抢修队伍融入到指挥中心指挥, 使各级部门快速地熟悉应急中心的功能和指挥方法。中心根据反馈意见, 对指挥方式集中改进。

2.7 实施效果

由于应急指挥中心的建立并有效地开展工作, 提升了抢修指挥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1) 建立了快速的信息沟通渠道, 应急时期的响应和组织速度得到极大提高;能满足电力企业对政府、新闻机构和公众实时信息公开的需求;沟通了多个系统 (如95598客服系统) , 提高了沟通效率。

(2) 提供了有效的调度支持, 保证各级指挥人员能第一时间了解故障现场抢修进度和人力物资的使用情况, 为调度人员的决策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提高了故障抢修事件的处理速度;根据故障区域优化资源配置, 减少在途时间。

(3) 提供了丰富的决策支持和大量抢修实例的数据积累, 对资源、故障进行挖掘和分析;帮助调度人员预估风险, 优化资源配置, 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

3 应急中心建设的思路

3.1 分析现状, 找准问题

当前株洲电网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总体表现为自然灾害严重, 事故灾难频发, 电网安全事件影响扩大。伴随着电网的发展, 株洲电业局防灾减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应急管理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形势严峻。

3.2 把握要领, 明确思路

要做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打牢县局乃至供电所应急管理体制基础, 首先应该明确基本的工作思路。当前, 在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应该有这样一个大的思路:即以“电网安全和优质服务”思想为指导, 坚持“三个十条”方针, 以提高处置能力为重点, 发挥供电企业职能,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按预案要求, 应急指挥中心必须履行值守应急、综合协调、保障指导三大功能。

3.3 抓住重点, 落实措施

(1) 加大演习范围和力度。在株洲电网大面积停电演习的组织和策划上, 应由株洲市政府牵头, 有针对性地选择对电力依赖较大、意外停电将导致严重后果的单位, 以及在大面积停电状态下需要发挥紧急作用的社会公共机构。演习内容可为假设株洲电网发生重大意外, 事故造成多座220kV变电站停电, 负荷损失巨大, 影响范围包括交通指挥系统、铁路、大型商业广场、大型冶炼化工企业、医院等重要场所。演习还应设置跨部门联动演习内容, 改变以往只有电业局甚至只有调度部门进行事故演习的状况。

(2) 逐步增加大面积停电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由于突发安全事件引发原因、发生时间、影响范围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负责应急指挥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电网的运行状况, 及时分析出事故原因, 判断出故障位置。

(3) 基础设施的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必须保障指挥人员和指挥系统在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生存能力和通信要求。

(4) 基础信息的汇集。应急指挥中心必须能汇集电力应急指挥所需要的基础信息, 包括通过集成各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和各种相对成熟的技术系统, 构建应急信息系统的应用支撑。

(5) 指挥调度的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应确保能够组织、指挥电力调度中心以及各电力生产单位、事故处理部门之间协同开展事故处理工作, 并满足与省公司、政府各部门单位、以及电力部门与各重要用电用户协同开展事故处理工作, 从而提高事故应急处理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应急处理速度。

(6) 信息的发布。应急指挥中心应能系统、具体地演示和记录城市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处理的全过程, 能通过网络展示演习全过程, 并同步发布信息, 配合媒体进行正面的新闻发布和宣传报道, 最好能音频和视频直播, 即将音频和视频信号压缩转换成数字流媒体信号, 并通过IP网络进行传输。

4 几点建议

(1) 尽快完善政府层面的电力应急预案。国务院已颁布了《国家处置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 但株洲市及其供电企业内部与之相对应的电力应急预案仍有待完善。其中应包括应急组织机制、指挥协调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的完善。

(2) 尽快建设具备电力应急指挥技术能力的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简单设在株洲地调的电力应急指挥中心未能达到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要求。而且目前政府各类专业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机构众多, 在发生大面积停电时, 各类指挥机构之间如何紧密配合, 将需要进一步协调开展工作。

(3) 应加大对社会各单位和公众对停电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电力部门要配合政府各部门、各类用电单位, 积极研究并制定停电事故下的准备和应急措施, 做好长期宣传计划, 加大传播力度, 提高全社会防范大面积停电的危机意识和应对水平显得非常必要。

(4) 加强电力建设步伐, 改善电网运行外部环境, 提高电网抵御风险能力。

(5) 继续完善供电企业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理机制。

(1) 电力企业作为社会公共系统的一部分, 应积极参与到政府部门应急机制建设工作中去; (2)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 (3) 完善突发事件消息发布机制。

有条不紊的应急处置, 将有效降低事故可能带来的风险, 而城市危机处理意识的提高将促进应急处置体系的有效运转, 为构建和谐社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做出积极贡献。

小资料

公共安全的四大体系建设

1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体系

应急指挥机构是统一指挥应急工作的领导机关, 在应急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应急指挥体系的建设, 应当在众多的行业性、专业性、部门化指挥机构的基础上, 进行横向连动、纵向整合, 以理顺职责、形成整体, 实现各种应急队伍在组织上的统一性、行动上的协调性、资源上的共享性, 从而保证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做到迅速行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

2建立和完善应急资源体系

应急资源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质基础和人力保障, 在整个应急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应急资源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急物资和避难场所的优化配置;二是救灾抢险队伍的整合与提高。对于应急物资的准备和避难场所的建设, 应做到统一规划、常备不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于救灾抢险队伍建设, 应注重不同专业技能人员的优化组合,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 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演练与考核, 不断提升救灾抢险队伍的战斗力和综合应变能力。

3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首先要保证各部门上下级预案体系逻辑上的完备性和管理上的协调性;其次要实现条块结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省、市级的预案体系应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最后要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力度, 强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风险意识, 提高预案研制团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心组织、科学评估、严格把关, 不断提高预案体系的整体质量。

4 建立和完善紧急状态的法律体系

上一篇:邻氯苯甲醛下一篇:防疫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