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孩子的爱心

2024-10-10

打造孩子的爱心(共10篇)

打造孩子的爱心 篇1

早上孩子们陆续来到幼儿园。点名结束后,我带领孩子们来到户外进行晨间活动。正在这时六六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我们身边,六六妈妈说:“真不好意思, 李老师, 我们来晚了。”我对六六和她妈妈说:“以后要早点来,你看大家都早早来到幼儿园活动,你可不能赖床睡懒觉哦! 快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吧! ”说完我就带领孩子们继续排队做操去了。等我们做完操的时候, 六六也到队伍后面背上她的书包,跟我们回到了活动室。

孩子们刚刚安静下来,琪琪就站起来对我说:“李老师,六六带东西来幼儿园了。”“什么东西? 拿来我看一下。”我对六六说。六六来到我的身边,将一个太阳镜放到我的手中。然后怯怯地对我说:“李老师,给你。”“六六,是妈妈的眼镜忘在你书包里了吗? ”六六对我摇了摇头。“那是你自己的吗? 可是好像又太大了。”我对六六说。“不是,是送给你的,李老师。”六六扬起小脸对我说。“我的? 可是为什么要送我眼镜啊! ”我一脸疑惑地对六六说。“李老师,每天早上你做操时,总是对着太阳,眼睛总是眯着都看不到东西, 妈妈告诉我总是对着太阳,会伤到眼睛,需要太阳镜的保护,你戴上太阳镜后,就能保护好眼睛了,这是今天早上我和妈妈特意去商店给你选的。”听了六六的话,我知道刚刚我误会了六六和妈妈,觉得心里非常愧疚。同时,我也为六六对我的关心,而感到心里甜甜的,无比幸福。

每次做操的时候,我总是对着太阳,太阳强烈的时候,会照得眼睛睁不开,有时也想带上一个太阳镜,但是看到那么多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也都是同样顶着太阳, 满头大汗地做操,也没有一个喊热的,我就觉得心虚,更不能做出戴太阳镜的举动,当六六将太阳镜送到我手中的时候, 我觉得我这太阳晒得是值得的!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我想我再不会有戴眼镜的想法了,但是我想我会珍惜六六送给我的这副太阳镜,因为我珍藏的是孩子们对我的一片爱心。

精诚打造,爱心铸就 篇2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明白应该处理好教育教学的本质问题,明白育人的真正目的是培养正直、善良、智慧、健康的青年,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的青年,培养具有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奋发拼搏精神的青年,培养具有五心(忠心祖国、爱心社会、诚心朋友、孝心父母、信心自己)的青年。

学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不是机器,不是模具,他们不仅属于学校,他们还属于家庭、社会和将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完成升学任务,我们还要塑造学生的人格;不仅要对现在负责,还要对将来负责。中学教育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后继教育仍有很多。所以,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非常注意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描绘未来生好的美好蓝图。我想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是成人,还是成事的问题;是养成还是速成的问题;是内化还是外烁的问题。”我教育学生不仅要注重成绩,更要注重他们的思想品质的塑造;不仅要注重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二、言传身教,以诚取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班级管理中,我有时也会出现些失误,但是我却能做到在学生面前坦诚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用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是,我不能总是用道歉的方式去赢取学生对我工作失误的谅解。为了更科学、有效地管理班级,少犯错误,我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汲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注重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以身作则,一视同仁,让学生信服,努力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持久而深远。而在学生的周记及作文《我的成长体验》中,他们大都纷纷向我表示了感谢。这些感谢的话语,促使了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投入到工作中,因为我不可以辜负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双眼,不可以辜负家长们那一双双期待的目光。

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人格尊严是平等的。作为班主任,我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教育专家常说“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参照自己的自身经历,我发现:当一个孩子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班级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好,可是他们一直都在努力,想提高学习成绩。其中有一个学生在周记中这么写道:“我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我才有可能取得进步;我只有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学校、班级的建设和发展中,我才能对得起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

四、换位思考,正确引导。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我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就经常注意换位思考。学生犯错时,瞪瞪眼睛深情地表示一下对他的关注;学生心情沮丧时,拍拍他的肩膀,这些无声的肢体语言有时候可能要比批评的话语更能催人改正,激人奋进。学生思想出轨时,我基本上都是予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劈头盖脸、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批一通。一年下来,许多学生已能做到主动承认错误,积极改正错误,并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每个孩子头脑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好我,一个坏我。学生思想的过程就是好我与坏我做斗争的过程。如果好我胜利的时候多,他们就会进步,就会慢慢的迈向成功;如果坏我占了上风,他们就会退步,就会慢慢走向失败,最后弄得一事无成。所以,我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特别注意适时对孩子们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向进步。一个学生曾经在周记中跟我这样说:“老师,今天某个同学打我,我当时真的很生气,真想跟他打。可是我知道如果我真的那样做,肯定又会让您麻烦了,也肯定会让我父母伤心的。我不想再让您失望,也不想再让我父母伤心,因为我还想好,我不想让别人以为我真的是不可救药了”。

培养孩子的爱心有妙法 篇3

一、以身示教, 胜于言传

父母、亲人是爱心传递的使者, 尊老爱幼, 用心去影响孩子, 包括尊敬乡邻, 爱护一草一木, 珍惜光阴等, 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拥有爱的感知, 同时, 耐心的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爱, 父母为什么这样做, 结合生活中孩子破坏玩具, 撕毁图书等不良行为, 进行教育, 使爱具体化。 (建议:语言不要成人化, 可拟人化, 如你不爱护玩具, 玩具生气了, 不和你玩儿了) 。孩子会从熟悉的人的生活和言行中汲取爱, 从小让孩子懂得:尊人者, 人敬之;爱人者, 人爱之。爱是相互的, 拥有博爱的人, 是高尚的人, 是受人敬仰的人。

二、转移坏习惯, 引导正确的方向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缺点, 要宽容地给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 善意的批评要讲方式, 用博大的爱心去感化。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这才是爱。先听听孩子的想法, 你会有新的体会, 才能有目的地、恰当地进行评议, 也只有恰当的评议才能使孩子信服、接受你的建议。不直接地去指责, 埋怨, 多给孩子建议性的引导;不说不能怎么样, 多说如果能怎么样会更好。作为父母, 放下架子, 身入童境, 循循善诱是关键。不怕孩子出错, 就怕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孩子坏习惯的纠正, 全在父母的转移和引导上。

三、欣赏孩子的变化, 促使自爱、自立、自强心的形成

日常生活中, 父母尽可能避免正面批评现状, 而应赞扬“现状”。这样不仅巧妙地让孩子知道什么不对, 应该怎么做, 而且使他感觉到自己原来很优秀, 感到自己在变化中长大, 从而产生自爱、自立, 努力把握正确的方向学会自强。例如:当孩子作业确实很认真时, 家长不应吝啬表扬, 另外, 家长不妨经常把孩子的好作业拿给来访的客人看, 让孩子体验只要认真劳动总是有回报的, 这种回报最好来自精神方面。

四、教孩子学会移情能力

用爱心打造服务品牌 篇4

人性化服务抚平病痛

本刊记者:在医院里,我们看到一些充满人文服务理念的标识,病人渴了送上一杯水,为行动困难者推来轮椅,将需入院者送到病房区,处处体现出一种患至如归的亲近感。请问确立这种服务理念的初衷是什么?

宋晓东:温馨的诊疗环境是我们长期以来努力追求的。这既可以让患者身心愉悦,也是我们对患者的尊重、关心和体贴。

近几年,我院领导班子去南方以及新加坡的医院考察、学习和交流,他们有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但我们并没有实行“拿来主义”,而是细细地分析,认真地梳理,思考、消化、吸收,还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成为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化为我们自身的优势。简单地说,就是将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东西,然后再将无形的东西演化为有形的操作。

所有的改变都是围绕着病人而改变,所有的设想也都是为着病人而设想。我们实行“一卡通”,挂号、划价、取药,一张卡即可通行全院,不需要排队挂号、反复划价、交费。“一卡通”不仅缩短了病人的等候时间,方便了病人就诊,而且能使医生掌握病人的诊疗过程和恢复情况。“一卡通”带给病人的不仅是节省了时间,留下健康状况的记录,重要的是给病人一份美好的心情。

一句轻柔的“您好”,就可以给病人一个安慰,一份美好的心情;一个轻轻的抚摸,会让病人甜美地进入梦乡;节日里送上的一束鲜花,芳香飘满了房间,让病人陶醉、感动。我们就是用精心的呵护来赢得患者的尊重。

最低诊疗惠及百姓

本刊记者:“看病贵、看病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第一医院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的?

宋晓东:我们医院一直在努力地探求好的解决方法,出台并实施了“一卡通”等多项便民措施。为了从源头上减少老百姓的经济负担,我们认真执行统一组织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规定,使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降低。几年来,我们让利患者费用达数百万元。在处方管理上,成立了病历、处方监督评议小组,限制处方金额。凡经检查评议,被确定为大额病历、大处方的,一律予以曝光并严肃处理;制定出台了门诊和住院检查常规,规范了各病种的检查操作,既规范了因检查不当造成的漏诊,又杜绝了滥检查给病人造成经济负担。

同时,医院还坚持实行住院病人“一日清单”制,病人每天用药、检查、诊疗、护理服务的名称、数量、金额等逐项细列,把医疗服务的过程全部公开在患者面前,使病人对每天花费多少做到心中有数,保障了患者的知情权。

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我们还对那些孤立无援的人们伸出关爱之手。几年来,医院积极组织医护人员上门为孤寡老人体检1000余次,免费为近3000多名群众义诊。

本刊记者:医院实施了“惠民医疗”,其内涵是什么?

宋晓东:说句实在话,来我们医院看病治疗的,许多都是平民百姓。让老百姓少花钱看好病,是医院应有的责任。为此,我们医院推出了一系列方便百姓、减少费用的举措,如“惠民医疗工程”和农村合作医疗。我们在“惠民病房”实行“两免十一减”优惠政策。 “两免”指免收住院空调费和住院暖气费;“十一减”是床位费、×线透视费、心电图检查费、脑电图检查费、B超检查费、血常规检查费、尿常规检查费等各减免20%。在“惠民社区”免收门诊挂号费、门诊诊疗费和出诊费。

这样一来,老百姓既能享受更好的医疗,又能享受更优惠的价格,体现了医院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使患者能够放心、安心和舒心。

追求科学管理的最高境界

本刊记者:不论是服务水平的改善,还是医疗技术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推动了医院的发展。医院在管理方面的理念和行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晓东:有人说,生命的蜕变或许源于一个理念,或许来源于一种精神。同样,一家医院的蜕变和重生,毫无疑问也离不开凝聚着一种精神的管理。

对细节精益求精,能体现出高层次的管理理念。举个例子,我们要求病历书写规范,这就是个细节问题。但通过这件小事,能给病人更多的方便,尊重了病人的知情权。

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医疗市场的发展态势和医院实际,以科学的发展观对医院重新定位,制定了符合医院近、中、远期的发展目标。有了目标,各项管理和措施也都要跟上。我们举办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学习班、医疗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会、技术创新经验交流会,进行了全院病历质量考评,组织安全检查、业务查房,强化了职工的质量意识、细节意识和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了全院、科、质控小组三级网络,以工作流程为主线,实施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监控,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时刻处于监控之中。

我们把这种服务理念传递给医院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传递给病人,感动病人,吸引病人,医院的发展就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医院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和谐,院领导、中层干部、一线人员、病人以及家属都满意,这就是医院管理的最高境界。

人才战略蓄足后劲

本刊记者:医院近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创新。人才战略是医院长远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医院如何为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

宋晓东:同任何行业一样,医疗行业也存在竞争。医疗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完善了人才培养工程,制定了人才强院政策。建立了科学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加大用人透明度,使高年资人员有压力感,中青年人员有紧迫感,不思进取的人员有危机感。逐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让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有成才的机会,让每位员工事业上有发展、生活上有保障,让医务人员在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相对富足的生活环境下全心全意工作。

好的环境才能留住人才,才能为医院的发展蓄足后劲。我们一直注重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全面提高福利待遇。按照“打破均衡、重点倾斜、扶强扶优”的原则,医院对具有发展潜力、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的名科、名医积极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把心内科、神经内科、骨科和消化内科4个重点学科的巩固和发展作为医院发展的重点。

本刊记者:拥有了人才只是医院人才战略的第一步,如何才能利用好人才,取得长远的人才效益?

宋晓东:让每一位员工都有成才的机会,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惟有知识才能提升个人的技能和素质,才能让员工积极进取。2005年上半年,我们共派人外出参加学术交流40余人次,举办各类学习班20余次,举办院内学术讲座5次,活跃了学术气氛,为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创造了条件,还精心组织,圆满完成了全市587人2005年度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连续几年,医院获得了“山东省文明医院”、“山东省职业道德先进医院”、“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淄博市精神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这是社会对医院的一种认可,一种鼓励,同时也是一种压力。

目前来看,医院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手术台次、业务收入、病人满意率”等主要数据都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医护服务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品牌建设也卓有成效。但冷静地分析一下,依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以幽雅的环境叩响市场,以完备的设施引领市场,以过硬的人才开拓市场,以优质的服务占领市场。

关于孩子爱心及其教育的思考 篇5

一、孩子的爱心现状及缺失问题

1. 家庭因素

如今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处于中心地位,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整天都被爱包围着。而且现在的家庭经济水平有显著提高, 孩子一有要求, 家长有能力并乐意立即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他们过于溺爱, 唯恐孩子受到半点欺负, 委屈。孩子在家长的这种庇护溺爱下, 形成了不少弱点, 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只知道一味占有, 不懂得付出, 一味被爱, 不懂得关爱他人, 不懂得分享, 任性, 乱发脾气。这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没有引导孩子正确成长, 反而造成孩子心理发展的扭曲和爱心的缺失。家长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庭本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环境、结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爱心成长, 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至关重要。家庭风气对孩子的爱心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这种不正确的爱造成了当代孩子的种种现代病, 以致爱心丧失, 目中无人。

2. 学校因素

除了家庭以外, 孩子的其他时间大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学校便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大家庭。即使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学校也开始转变课程设置, 像品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在很多小学开展, 但是受重视程度如何呢?受传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 教师更多关注孩子的语数外主课成绩。其实, 一些学校的心理课, 品德课只是学校的一种“门面装饰而已”, 心理课、品德课老师跟其他主要课程老师相比, 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学校领导重视度不高。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没有过多关爱孩子, 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某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对后进生进行心理关注, 导致后进生更加厌学, 心理脆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以人为本, 培养健康人格, 这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学校培养孩子的爱心是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奠基。

3. 社会因素

信息时代, 社会媒体、网络等除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快捷以外, 对现代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孩子们在家看电视时间长, 不管呈现在面前的是好与坏, 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很直观的视觉刺激, 一些孩子还会模仿, 电视、网络的消极影响对于孩子的情感培养、个性塑造有负面作用。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及周围人的文化生活形式, 都影响他们的爱心成长。

二、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措施

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 对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孩子的成长及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言, 没有什么比爱和亲情的需要更重要, 爱无处不在, 就看怎样给予孩子正确的爱, 怎样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教育, 并且怎样培养孩子发现爱, 拥有爱心, 爱他人。

1. 做正确有爱心的父母

“人之初, 性本善”, 只要在孩子心灵播下爱的种子, 就能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家庭是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 父母就是爱心播种者。

第一, 爱心培养从小抓起。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在温暖有爱心的家庭中成长, 时刻感受到父母对自身的关爱, 从而使爱心在孩子心中萌生。第二, 爱心需要榜样示范。父母良好的示范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因为儿童有特殊的“天赋”倾向———模仿, 那么孩子行为的习得更多来自家长,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 父母孝敬老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 就能感染并唤起孩子对他人的关心。第三, 时刻培养爱心精神。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爱, 家长要时刻引导孩子的情感方向, 联系生活细节, 耐心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孩子的爱心, 向孩子渗透爱的情感, 时刻传递出正能量。长期如此, 孩子心中自然会滋生爱心。

2. 教师的爱“心”教育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 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人格塑造、情感培养, 这是为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 教师是教学工程的灵魂工程师,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是对教师, 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要求, 即教育者不仅必须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能力, 而且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据此两点可知, 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只有教师的自身道德完善后, 才可以有效帮助并培养学生的道德。一个拥有“爱心”的教师, 才有可能对学生施加爱心教育与培养。一方面教师不再单单传授专业知识, 而是作为一个爱心工作者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关怀与理解, 给予学生更多重视, 这便能使他们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和必要, 更能树立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皆是尘世凡人, 不是说谁都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 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区别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 尤其是对待所谓的“差生”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 不能再对差生持漠不关心甚至粗暴心态, 而是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 使之渐渐改变, 改变以往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想法, 对其因材施教才是教师爱心的体现。教师的爱心教育和爱心示范能使学生获得深刻效果。并且同伴之间的榜样示范是实施爱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这就需要教师在班级里建立充满爱心, 相处融洽的班风, 布置充满情感的教室环境, 使得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下受到老师的正面引导与环境的熏陶影响, 循循善诱, 强化爱心的存在, 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再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这是爱心教育的一种体现, 爱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这是爱心教育的质的体现。课堂上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并且做人的基础, 从青少年心理状态看, 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许多方面表现出向低龄化发展趋势, 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 儿童时代的教育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当然作为这个阶段的施教者———教师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建立朋友合作关系, 抛开传统的“师道尊严”心态, 转变自身角色, 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或不良行为, 耐心给予输导, 让学生感受爱的体验, 从而端正他们的不良行为。爱学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目的的最终归宿。

3. 社会力量

社会是孩子们生活的第三环境, 国人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身心成长算是一种旁敲侧击的教育, 同时大众媒体关于爱心的正面报道越多, 孩子们在电视面前所接受的正面教育是最直接和易接受的。社会经常组织一些献爱心活动是培养孩子爱心的一项措施。

总的来说爱心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就能够达到的, 它不仅是一项持久的, 而且是复杂的工作, 不管是家长、教师、社会群体等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责任, 有义务, 孩子是以后社会的主流, 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道德素养的高低。没有健康的心理, 就没有爱心的呈现。在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时, 一是给予孩子爱心, 二是培养孩子有爱心, 三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摘要:当今社会孩子的爱心缺失严重, 这跟孩子生长的环境及教育方式有极大关联。就当前社会, 家长方面对孩子的关心、重视程度不够, 少了一份真正有意义的爱的教育, 学校教师对孩子缺乏爱心, 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分析了社会方面对孩子爱心教育的影响, 就孩子的心灵教育展开论述, 然后对爱心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有效措施等。

关键词:爱心,心理健康,品德培养,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明编, 著.林崇德, 董琦, 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9.

[2]谢占杰.论爱心及爱心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 2000 (1) .

[3]中国洪泽[EB/OL].http:/www.hongze.gov.cn/art/2011/10/31/ar.

给孩子插上爱心的翅膀 篇6

一、培养孩子善待父母的孝心

一个人, 只有先爱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关爱他人。试想一下, 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能做到真心去爱别人、爱社会呢?为了让孩子真正懂得父母的艰辛, 在教学中, 我通过放映科教片和聘请母亲亲自讲述的途径, 让孩子体会到母亲从怀孕到分娩的不易:进食呕吐、行动不便、不能负重、下肢肿胀, 生病后不能随便吃药, 只能默默忍受病痛煎熬等等, 让他们知道从怀胎到生产, 妈妈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孩子出生后, 从几十厘米高的稚嫩婴儿到长大成人, 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而让他们懂得善待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为此, 我们经常开展感恩教育, 培养孩子的孝心。给孩子讲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孝敬老人的故事, 让孩子知道孝敬长辈是人类社会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 开展“今天家务我来做”“献给妈妈一首动听的歌”“我给奶奶洗洗脚”等活动, 使孩子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

当然, 要培养孩子的孝心, 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曾经在一次家长会上, 要求家长言传身教, 做好孩子效仿的榜样。饭做好后, 先请老人品尝;出差归来, 给老人捎点喜欢的东西;老人生病了关心照顾, 求医买药……同时, 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帮着烧火做饭、打扫卫生;长辈生病, 带着孩子前去问候, 递水拿药……久而久之, 孝心便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二、培养孩子善待弱者的同情心

对弱者的同情也是一种爱心。弱者本身就是一个低能弱势的群体, 需要同情, 需要关爱和帮助。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 让孩子懂得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家庭, 一人有难, 八方支援。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 四川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全国人民在胡锦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 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捐款捐物, 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今年3月11日, 日本又发生了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 给日本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我国及世界各国人民伸出了援救之手;我校一学生得了重病后, 全校师生、政府领导、街坊邻居都伸出了温暖之手……爱心无限!数次生动的事例与学生的同情心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除此之外, 我还抓住孩子们喜欢小动物的天性, 教育他们要关爱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有一次, 一个小学生双手捧着一只受伤的小麻雀, 跑到我面前着急地说:“老师, 我在校园里捡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我借景生情, 趁机引导学生说:“是呀, 你看:它腿摔断了, 翅膀也折了, 它一定很痛苦, 现在, 还不停的叫着妈妈, 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各述己见, 有的说要给它上药包扎, 有的说用食物喂养起来, 还有的说养好伤后, 送它去找妈妈……那溢于言表的怜爱之情真让人动容。趁此机会, 我鼓励孩子们: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要爱护小动物, 当好小动物的主人。从此以后, 孩子们更加爱护小动物了。

三、培养孩子善待自己的身心

爱自己, 才能爱别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 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 要关爱自己宝贵的生命。只有自己的生命存在, 才能谈上帮助和关爱别人, 才能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 才能为他人、为社会奉献。为了教育孩子珍爱生命,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安全教育的警示片, 从各种各样的惨痛悲剧, 诸如地震、车祸、火灾、触电、煤气中毒……明白生命一瞬间就可能消失。一个人的死亡不仅对自己是一生的遗憾, 而且对家庭, 对社会, 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悲伤。在这样引导下, 孩子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四、培养孩子善待他人的宽容心

宽容别人, 也是一种爱心。它犹如一股温暖的甘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 可能有意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有些心理脆弱的人, 心胸狭窄, 认为对方有意跟自己过不去, 于是, 针锋相对、耿耿于怀, 以致费尽了精力, 影响了工作和学习。而有的人能宽容别人, 原谅别人, 用自己宽大的胸怀包容一切, 化解了矛盾, 不仅没有影响工作和学习, 而且和对方成了共同奋斗的好朋友。孰轻孰重, 一目了然。善待别人, 宽容别人, 就是善待自己。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善待他人的宽容心

用爱心教育孩子 篇7

当我第一次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 一切都觉得新鲜、好奇;看看这张脸、摸摸那个头, 就像一枚枚蓓蕾仰着小脸, 渴求着阳光雨露;每天清晨“老师, 您早。”那童稚的问候, 给我们带来一天的快乐和生机;每天傍晚随着一声声“老师, 再见。”给我们留下明天的希望之光……

老师与孩子间相处的点点滴滴, 不仅包括老师对他们的好, 也有一些令他们伤心的语言、动作或行为, 这些都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试着去观察过, 当老师无意中对孩子的回答做了否定的判断:“不对, 错了……”时, 孩子的脸上会飘过一丝乌云, 只因为老师说我做得不对。如果这时老师能和蔼可亲的帮着孩子纠正错误, 对孩子进行鼓励:“这次回答还不是太准确, 老师相信你下次会想得更全面。”同样是对孩子问题的评价, 我想, 后者的回答一定会让孩子更加充满信心。

也许有人会说, 当我们在对孩子发脾气时, 内心并不是本意。只因为孩子太调皮了, 有时心情不好, 难免会把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 也难免无意中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老师们, 不要为自己的过失寻找任何的借口, 这些冠冕堂皇的辞藻不是理由。要知道, 你的一句无心, 会抹杀掉多少孩子的希望和自信。我们要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幼儿, 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尊重幼儿的人格,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 让孩子佩服, 从而效仿。

亲爱的园丁们, 当我们把爱心泼洒给孩子的时候, 会收到从孩子内心传递来的爱:一朵路边的野花儿、一句简短的问候、一个亲吻或是一件小礼物……这都是孩子爱的表达。而那时, 你会真正地体会到孩子也是幸福的、快乐的。

有位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绿叶, 每一片绿叶都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是啊, 虽然每片绿叶都不同, 但它们都需要雨露的滋润和阳光的普照。虽然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但他们都需要关爱和呵护!

爱心呵护单亲孩子 篇8

镜头一:

放学了,我和往常一样送孩子们到校门口。这时,添添的爷爷急冲冲地走到我面前说:“老师,她妈妈昨天来校带她到外面吃午饭,还给她买衣服。以后你要拒绝她,让她到家里来看孩子,不准到学校来看她。”我愕然了!(其实,她爷爷是不让她妈妈看女儿,因为他们对儿媳妇刻骨仇恨,她妈妈也不会去家里看孩子的。因为他们看到儿媳妇连门也不开,所以她妈妈不得不来校看孩子。)过了一会儿,我无奈地说:“爷爷,那是妈妈看女儿,我怎么能拒绝呢?”她爷爷火气上来啦,大声说道:“你反正要拒绝她!让我孙女安心读书。”说完,气呼呼地一把拉着添添走了。我看着他,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口头上说是为孙女着想,其实当着孩子的面说妈妈的不是,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镜头二:

齐齐的爸爸是一个好吃懒做、赌博成性的人,结果,他妈妈受不了爸爸的虐待,而离开了他们。那天他爸来校接齐齐,看见我,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儿子读书好不好?”我为了让他爸爸能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坦率地说:“你儿子在校经常欺负同学,今天测试成绩也很不理想,希望你能多关心教育他。”还没等我说完,他爸就狠狠地踹了他两脚。当时我真的非常后悔,连忙上前劝阻。后来齐齐边哭边跟着他爸走了,我的心里像倒翻了五味瓶,不知道以后怎么跟他爸交流……

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能同时得到父母的爱,也不能享受正常家庭的完美、和谐和幸福。特别是扶养孩子的一方,有的不能和孩子和睦相处,不能用全部的爱去抚平孩子的心理缺陷,不能去校正孩子失衡的心,反而把孩子当作“出气筒”,时常随意打骂,恨铁不成钢。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可想而知,怎么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作为班主任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应该挺身而出,来保护这些还没有长满羽翼的孩子,让他们也和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快快乐乐成长。因此,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学习法律,依法说理

想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必须得与家长好好沟通,而这些家长因为经历感情的波折,也是很难交流的。那必须得学习法律,以法服人,因此,我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仔细阅读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等,知道了一些法律知识。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由此可见,探视权是一项法定权利,而且对不随子女生活一方而言可不附任何前提条件享有这一权利。当然,在探视权具体行使时,必须从有利于子女利益出发,尽量不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通过探望,可以使不与子女共同居住的父亲或母亲有机会与子女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子女获得在平时单亲抚养下所缺少的另一方关爱,填补一定的空白。因而,从某种意义而言,行使探视权也是在对子女履行义务。

那么也就是说,添添的妈妈有权探视自己的女儿,作为老师应全力配合,这样有利于添添的健康成长。反之,如果听她爷爷的,拒绝她妈妈来校看女儿,那添添肯定会更想妈妈,因而影响学习的情绪。于是,我跟她爸爸联系好,上门家访,做好了老人的思想工作,缓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二、主动沟通,善待孩子

每次接手一个班级后,我就及时摸清班里的单亲孩子,经常与其家长联系,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就孩子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心理变化和家长及时沟通,请家长配合教育好孩子。并告诉家长父母离异后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伤害最大的是孩子。在“夺子战”中,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造成了阴影,或者把对一方的怨气出到孩子身上,那更是雪上加霜,孩子会变得自暴自弃或冷酷无情,那样对家庭对社会都不利。因此,作为家长要多为孩子考虑,牺牲自己。如,我对齐齐的爸爸多次劝说,家庭是安全的港湾,希望他能善待齐齐,不要把对他妈妈的恨发泄到孩子身上。因为父母感情破裂直至离婚,孩子不得不与爸爸或妈妈分开,这是对孩子心中安全堡垒的一次摧毁,而家长再粗暴地对待孩子,那又是一次摧残孩子的身心。通过多次沟通,他爸爸接受了我的建议,对儿子也能体贴关心,齐齐有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野蛮霸道变成了一个善解人意、充满爱心的孩子,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了可喜的变化,齐齐的爸爸也非常感激老师。

三、抚慰心灵,走出阴影

新时代的教师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尊长”的形象,他带给孩子的不应该仅仅是严厉,而是应该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敢于“弯下腰”对待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需要特殊关心和爱护的孩子,更要做到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爱,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的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家得不到赞美,在朋友面前他们得不到夸奖,他们最欠缺的就是表扬和鼓励。当他取得小小的成功时,你的一个微笑,都会使他开心好几天。同样,在他为集体完成了一项任务时,或是做了一件好事时,老师的一句夸奖,也会成为他一生抹不去的记忆。当孩子有困难时,帮助孩子出谋划策,解决困难。当孩子受到委屈时,心平气和地分析,直到孩子破涕为笑,这些也许就是促使他思想转变的一剂灵丹妙药。单亲孩子思想负担重,怕老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这时班主任老师应该帮助他正确对待这一社会现象。此时,老师就是一位心理导师,经常与孩子聊天,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时时关注这些孩子,抚慰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走出生活和学习中的阴影。

四、风采展示,健康成长

经常开展有意义的班级风采活动,鼓励这部分单亲孩子积极参加,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性,在各项主题班队活动中找寻自我的价值,增强自信,活跃身心,快乐成长!如,对平日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的孩子,教师要密切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特别安排一些班队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当他们取得了成绩后,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活动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使他们能积极参加讨论、展示成功;当他们犯错误时,也应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以理晓之。让这些单亲孩子在活动中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自身的潜力,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他孩子也能够体谅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幸福,因此逐渐成为一个积极上进、活泼开朗的阳光孩子。

用爱心浇灌孩子的心灵 篇9

作为一个班主任,当你发现你的学生的心理存在偏差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笔者就碰上了这样一件事。

一、表现出来的问题

那是高一新生军训的第二天早上,笔者坐在一旁看学生们练走步。突然,队列里一片骚动,一名学生冲了出来,别的同学都捂着鼻子在小声地议论,教官则显得茫然和无措。笔者迅速跑了过去,教官对笔者说:“张老师,快去看看!”“老师,快去洗手间!”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笔者径直跑向二楼,冲进了最近的洗手间,没见到人。接着笔者跑向了走廊另一侧的洗手间,在门口和小静撞了个正着。笔者关切的问:“你怎么了?没事吧?”她低着头,很紧张,没出声。笔者拍拍她的肩膀,笑着说:“没事就和老师归队吧!”正要往前走,闻到了一股刺鼻的臭味。笔者马上停下脚步,走到她的身后,发现她的军裤上有一片黄色的东西。笔者想:在慌忙中,小静肯定不知道裤子已经沾上了大便。于是,笔者带她回到了课室,打了女生宿舍的电话,让舍监开门,又找了邓老师去领一条军裤,送过去。接着带小静从没人经过的地方绕到了宿舍。舍监了解了情况,给了一条毛巾,还找出了一条一次性内裤。小静洗好了,换上了新裤子,把脏裤子也洗干净了。接着笔者和小静回到操场上,让她自己找到班级归队,笔者先将她洗的裤子送回班级,然后再去操场。后来有学生问笔者,找到小静没有,笔者说没有,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因为笔者觉得作为一位班主任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后来通过小静妈妈了解到,小静的爸爸在她上小学六年级时生病去世了,只留下一间房子,还欠了一大笔债,家境十分困难。爸爸走后,小静的性格越来越内向,十分胆小,自卑,不愿与人交往,学习一般。那天,她吃错了东西,肚子不舒服,又不敢向教官请假,所以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二、分析问题出现的因素

1家庭因素:单亲家庭,家境困难

根据小静的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她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生活的不幸经历有关。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还请教了心理学教师,了解到当孩子感知到家庭的突然变故。会产生两种不同性格,一种是坚强的面对生活,更加乐观,更加积极,做生活的强者,改变命运;另一种是消极的面对生活,越来越内向,越来越胆小,由于家庭的困境,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卑,不与人交往。小静就是后者。

2个人因素:情绪上的自卑影响学习和交往

小静的心理和思想不断地相互作用,又促使她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朝着自卑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遇到事情不知如何处理,胆小,缺乏与人沟通的方法。鉴于小静的年龄特征,根据心理学的标准,还不能将她诊断为孤僻型人格,但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转化,后果会十分严重。

三、具体辅导措施

为此,笔者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协助小静正确认识自我,相信小静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并进行了以下的辅导:

1通过谈话交流,疏导情绪,帮助她认识自我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每次安排30分钟和她交流。在谈话中笔者会自觉的贯彻尊重、理解、真诚的原则,采取七步骤的心理谈话教育方式:沟通、倾听、分析、诊断、目标、效果、指导。鼓励小静倾诉往事和经历,并适时给予安慰和引导。采取这种谈话方式,有助于小静的宣泄,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用周记作为沟通平台,使她树立信心

小静的文笔很好,经常把自己的心事和困惑写在周记里面。笔者就恰好利用周记加强同她的交流,笔者在周记里经常表扬她有思想,文章写的好,对她的点点进步给予肯定,帮她建立自信心。涓涓寄语,润物无声,小静的改变很大。

3整合集体的力量满足她对爱的需要

由于家庭的原因,小静缺乏关爱。笔者上课有意让小静回答问题,锻炼她的胆量。安排一个性格开朗的班级干部和她同桌,多与她聊天、交流,帮助她。与科任老师沟通,在教学上对她要特别关爱,对她的学习要求降低一些,多鼓励,多表扬,逐步提高她的心理适应力。同时笔者鼓励和安排她从事一些班级、学校的活动,让她担任小组长,参选学生会,给她提供一个人际交往的新平台。

4合理运用心理训练方法,帮助她塑造健全人格

笔者寻找了一些心理训练方法,对小静进行“耐挫折训练”、“自我调控训练”和“社会技巧训练”等。通过训练,小静的心理承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会了自己调试心情,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辅导后的效果

在短短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笔者同小静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在班级班千改选中她仍当选了小组长,还参选了学生会干部。学习也很努力,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全班第18名。笔者为她的进步而感到高兴。笔者知道要改变一个人很难,但笔者会一直关注着小静的成长,一直做她知心的朋友,留心观察、及时疏导她的心理问题,帮助她塑造完美的人格。

打造孩子的爱心 篇10

为了适当减缓留守学生对亲情的依恋, 解决一些因亲情缺失而产生的心理或生活方面的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第一中学于2010年4月成立了“农村中学留守学生亲情缺失问题的应对方法研究”课题组, 通过多种途径, 开展多种活动, 丰富留守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让他们多感受一些学校生活的乐趣和温暖, 从而健康地成长。其中就开展了“爱心对子”结对活动, 我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 206班的刘X成了我的“爱心孩子”。刘X是一个成绩优秀、活泼开朗的男孩, 我与他的亲密交往还不足两年, 但是他的成长让我感受到, 用爱心换真心, 我们的留守学生成长路上也能一路撒满阳光。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一、关爱呵护, 营造温暖亲情的港湾

刘X父母早年离异, 妈妈带着他四处辗转, 现在妈妈远在福建打工, 孩子跟随外公外婆生活。外公外婆是农民, 一年四季都比较忙, 老人没多少精力也没有能力管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关注孩子的成长。对留守孩子来说, 缺少心理上的关爱, 对他们的心灵还是有不小影响的。刘X对我说过一件事, 那是初一上学期开家长会, 本来他妈妈答应来的, 后来却提前外出了, 这让他非常难过。自从做了他的“爱心爸爸”以后, 他周末就经常待在我家, 尤其是他周六要学习书法, 时间是下午两点到五点半, 每次我做好晚饭都给他留好一份等他回来吃;晚上陪他一起做作业, 和我儿子一起玩;他感冒了, 我带他去买药, 让他住家里休息;周日我们一起出去散步, 我们的相处真的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同时, 刘X也经常从家里带来一些自家产的蔬菜等东西, 暑假从他妈妈那里回来, 给我们一家三口每人送了一件衣服, 让我们感动不已!

二、电话短信, 搭建共同教育的平台

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 但是长时间的隔离, 使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生分了, 觉得父母并不关心自己, 从而慢慢地疏远了这份亲情。我经常督促孩子与他妈妈联系, 也要他妈妈经常打电话回来问问孩子的情况。让孩子感觉到妈妈虽然不在身边, 却时刻在关心自己的成长。

记得本学期刚开学不久, 刘X的妈妈听说刘X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只打了七十多分, 他妈妈非常着急, 又是电话又是短信, 问儿子的情况, 我向她介绍了刘X的近况, 说偶尔一次小考失误也不要太着急, 关键是学习的状态好不好, 要她放心。经过一番交流, 他妈妈终于放心了。

经常地利用短信、电话和我进行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这样有利于家、校双方共同教育他。刘X的妈妈了解刘X在校的情况后, 及时和他交流, 既抓住了教育的有效期, 又会让孩子感觉到母亲一直在关注自己, 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 从而在平时约束自己的言行。同时我作为孩子的“爱心家长”, 在收到家长的短信时, 也会下意识地关注孩子的成长,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他的身上。

三、沟通交流, 编织心灵相通的纽带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渐渐地脱离家庭, 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 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 他们无话不谈, 形影不离, 把友谊看得很重要。

刘X住在我家的时候, 我们会在一起谈谈心, 他会跟我说一些过去的和现在的生活, 说一些内心的想法, 说一些生活的迷茫等。我就会跟他讲讲他妈妈的不容易, 爷爷奶奶的艰辛, 要他多体谅;告诉他作为出身农村的孩子, 学习上要更自觉一些、更争气一些, 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进入青春期了, 与人相处时该怎么做, 日常生活中该注意什么……我希望我能以老师和家长的身份, 告诉孩子一些生活的常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现在刘X就快初中毕业了, 他积极向上, 热爱生活, 勤俭朴素, 每次月考成绩稳定在年级的十强, 我建议他报考了师范委培。

上一篇:新价值链下一篇: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