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价值链

2024-10-10

新价值链(共12篇)

新价值链 篇1

价值链会计指的是以现代经济市场中的客户需求为指导思想, 使企业的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而使企业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 以价值链的整体作为整个增值的核心内容, 进而进行协同竞争、系统商务, 从而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 同时现代心肌技术的高速发展, 也为价值链会计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价值链出现使会计在时空上发生了改变

价值链管理需要从价值链的端口入手, 最终客户价值能够实现一系列的增值活动, 会计活动和价值链管理理论是价值链会计建立的基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具有价值的信息和背后更加深层的研究、收集、处理、存储、信息的提供都离不开价值链会计, 同时价值链会计也确保了企业能够高效、合理、有序的云转, 从而使企业在价值上的增值能够实现最大化。

价值链会计管理在企业中运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企业与分销商、供应商、客户等连成网联结构的整体, 从而使这个整体的竞争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实现多赢的目的。从价值链跨级的定义和形成来看, 价值链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在时空上的突破十分明显:

从空间上来看, 原有跨级在空间上的局限概念被打破, 价值链会计将传统的单一企业管理发展为了链管理。传统的会计理论认为, 会计主体在应用过程中针对的只能为一个特定的单位, 它可以为一个非法律实体, 也可以是一个法律实体。但作为价值链会计的管理范围则大大不同, 它不再仅管理一个企业, 一个单位, 而是管理多单位, 多个企业共同组合而成的价值链, 使被管理的主体不再单一, 而是以价值链联盟的形式成为被管理主体。在对企业的价值分析时, 应当由企业内部逐渐扩展企业的外部, 会计主体成开放性, 它对于传统会计主体相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工作中只要价值链能够触及到的地方都将会成为会计管理和核算的内容, 这与现代经济市场的开放性经济相适应, 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视野。

二、价值链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思考

1. 应对策略方向上的思考

价值链会计思考过程中要提高认知, 对价值链条管理进行进一步推广。第一, 适当对传统观念进行转变, 使价值链会计的层次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而克服注重短期利益的错误观念, 增加对价值链会计的重视程度, 为价值链会计的实现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二, 价值链会计的试点需要选择管理好、发展成熟的企业开展, 不断积累经验, 总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教训, 从而使价值链会计吸引力得到提升。第三, 对开展价值链会计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要进行适当的完善, 在政府方面, 应当采取良好的措施, 对其进行引导, 例如, 退税、减税等优秀政策, 为价值链会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第四, 要准确的找对价值链的切入点, 要认清并不是只有高度信息化的企业才可以开展价值链会计, 一些信息程度不高的中小型企业也可以现金流量为发展切入点, 从而实现企业中的现金与企业的各个作业环节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这同价值链管理有着共同的目标, 通过价值链管理实现了现金流量表的重构, 从而为价值链会计推广和研究提高了一个新的方向。

价值链会计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建立信息平台, 提高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 要加快网络安全防火墙等安全保护软件的研发, 避免在应用过程中受到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借助高新技术, 对涉及到的信息进行多层加密、授权, 从而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保护信息不会泄露。第二, 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要进行不断的完善, 对核算管理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 并且要对业务流程补充, 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要进行及时的填补, 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 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 使价值链会计信息质量能够得到提升。第三,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水平, 并且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塑造, 从而为价值链会计人才的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发展趋势方向上的思考

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的更加激烈, 价值链管理必将会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重点内容, 随着价值链会计也将变的更加活跃, 价值链会计发展趋势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明显。价值链条的拉长使管理范围变的更宽, 会计管理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 会计学科的边缘学科也逐渐的融入到了学科内, 单一的价值链势必会被淘汰, 多视角下的价值链会计将会成为发展的宠儿, 这也将成为未来价值链会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全流程实时控制价值链会计网络信息系统, 主要以价值链管理实现作为整个管理的指导思想, 将价值链增值作为核心, 目标是最大化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 打造一套能够实现实时对价值链会计网络信息进行控制的系统, 从而能够及时的为与价值链有利益关系的人员提供准确的资金流、物流、业务流、信息流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 在实现核心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提高了整个价值链的价值。

三、结束语

价值链会计的出现,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帮助, 实现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学要解决一些问题, 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点就是要做好应对方向和发展趋势上的思考。

摘要:会计学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后, 价值链出现在了会计学领域中。本文对价值链进行了分析, 发现价值链会计是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 并对价值链会计新思考进行了阐述, 希望文中内容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资金流

参考文献

[1]谭江伟, 阮莉莉, 田雯.价值链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探析[J].商业会计, 2012, 8 (03) :21-23.

[2]刘丹.我国价值链会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 2012, 6 (01) :31-33.

[3]张华平.价值链会计业务流程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 2011, 6 (02) :19-24.

新价值链 篇2

新经济的兴起,对人类最大的影响可能是使人们对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对网络经济顶礼膜拜,到对传统产业的轻视;从对注意力经济狂热的追捧,到传统经济理论的怀疑;从对智力资本的高度认可,到对传统劳动价值的平视……人们在高新技术企业和网络企业那几乎高得离谱、几乎无法用传统价值评估理论评估的市场价值面前,对于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价值和价值形态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由于美国经济在年以来陷入低迷而使“新经济”受到了怀疑,但新经济的精髓却在经济生活中扎下了根,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理应受到重视。

新经济鼓励超越竞争战略,从而大大加速了价值创新的进程,扩大了人类对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范围

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狭义产品更加丰富,而且性能价格比更加合理;另一方面,计算机、手机、音像设备等许多超生存需要的高科技产品,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发出来,并快步走入平常百姓家。新经济时代是一个赶超的时代,不仅仅是规模发展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的高度,超越竞争战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超越竞争战略最大的特点在于自强而不是攻敌之弱,其核心在于价值创新,即用创新来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最终遥遥领先,获得价值垄断,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超越竞争战略的`指引下,顾客价值创新理念被发掘出来并为大器的企业所采用。价值创新理论认为:被动地、单纯地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是平庸者所为,挖掘顾客的潜在需要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要才是智者所为。因为受自身知识水平等很多因素限制,很多情况下,顾客往往并没有将自己需求什么弄得很清楚,而倚仗于市场引导。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满足顾客需要,创造、引导顾客需要,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最终获得持续成功。新经济无疑充分给人以这种感觉,其以十倍数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事物,并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使人类越来越充分地享受物质文明;其所赋予企业的新理念则是不断的去发现新的利润区,发掘传统视野下被忽视的价值。

新经济以网络经济的形式,开拓了广阔的虚拟空间和虚拟产品,强化了人们对虚拟价格和虚拟价值的认识

新经济以网络为媒介,开拓了一个虚拟的电子空间,这与当年人类发明蒸汽机、发现电和化学分子原子一样,都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革命性的进步。网络经济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其正在弥补实物经济的不足,节省实物资源,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给人类带来超额福利。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们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虚拟产品,为人类带来极为丰富的价值附加,而且现实世界的几乎所有都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找到映射,从而无限地增大了价值范畴。

新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网络与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其价值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对于新经济产品,当市场对它的需求无限大时,其价格可以无限高;而当市场一旦背离它时,其价值等于零,比如软件。由此可以看出,虚拟产品的价格弹性非常大,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网络股在1999~20的表现可以充分说明这个特点:当需求旺盛时,网络股的股价甚至高到难以用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和价值评估模型来说明,而当人们对其信心不足,需求减少时,纳斯达克指数则一路下滑。

新经济让智力资本得到解放获得其应用的地位,并通过高智力劳动超强地释放能量

新经济时代,知识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甚至占了主要份额,比如,由克隆技术或者基因工程创造的生物产品价值中,生物科学劳动创造的部分越来越多,人类的智力成分也越来越多。创制产品和服务的劳动可分解为三个层次:高智力劳动、一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高智力劳动最大特点是其创造性,而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不必然具有这种特性,其更多的表现为对高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复制和加工劳动,

新指标 新体系 新价值 篇3

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广告协会电视分会等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高层领导,权威媒介研究专家,中央级、省级、境外媒体高层领导及总编室、广告部、覆盖办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国际4A广告公司及著名广告投放企业高层决策者,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公司领导、知名视频网站领导、电视购物频道及行业媒体记者代表共计400余人出席了大会。会议发布了中国媒介传播市场最及时、前沿的受众研究数据与成果;并对2012年中国各级电视频道最新覆盖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解读;还发布2012年上星电视频道网络传播监测数据、媒体传播效果与营销价值研究成果等。此次会议还借此东风启动“新指标新体系新价值”系列联合研究项目。

在当今媒介信息传播技术与传播渠道如此丰富多元的市场环境下,传统受众已从被动接受信息逐渐蜕变为主动选择媒介信息。顺应市场和受众信息消费行为的变化,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日益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将打破媒体界限,迎来一个信息自由共享、交流互动的全媒体时代。如何实现“Anytime;Anywhere;Anyway”的信息传播和多元化服务,满足“用户”的良好体验,目前业界各方机构和同仁都在积极探索与实践。

管理新理念:价值链成本管理 篇4

(1) 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的过程, 从企业的材料采购到企业的产品销售, 都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比重或者各个生产环节效率来增加企业的内在价值。传统成本管理的核心主要追求降低成本。这样会导致成本管理系统思想缺乏, 单纯地从改进生产方式来节约成本的支出。很多时候可以用两种形式来表示:成本维持和成本改善。最大特点是废品损失得到减少、能耗得到节约以及原材料的耗用量也得到降低。然而, 传统的成本管理就其本质来说, 它将企业整个生产活动进行了割裂, 成本管理比较片面和不完善。

(2) 有形成本动因通常是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焦点, 如原材料、人工费用、财务管理费用等, 却很容易忽略那些对企业发展有很深远意义的无形成本动因, 如投资规模、生产设备的性能、产品的整合、产品的宣传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要想取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只注重有形成本的因素, 是远远不够的, 会很大程度限制企业的发展势头。然而, 传统的成本管理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不予考虑, 这对成本的影响较大。企业的无形成本一旦成型, 将很难进行改变或者说可能要花费巨大的成本代价才能改进, 因此, 企业在成本管理时要做好长远的战略规划。

(3) 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是采取一种静态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基于经验主义原则设计的, 它设计成本管理模式时, 没有根据企业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以及内外环境变化来合理地调整。假如企业只对自身的内部生产过程进行管理, 而没有考虑其整体的价值链、行业的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优势, 那么企业很难及时掌握市场的相关信息以及对手的成本信息。

2 价值链以及价值链成本管理内涵

2.1 价值链理念的提出

企业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种表现形式, 外在价值通常用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来表示, 是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价值表现;然而, 企业的内在价值是为客户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利益, 体现在客户价值中, 引入客户价值观念是倡导的一种有效的经营理念。企业的价值增值只有通过为顾客提供的价值才能实现。企业价值链管理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 找到关键的企业价值驱动因素, 然后将整个企业改造成为能大量地创造价值的组织, 在整个组织过程中, 企业可以改善战略和业务决策。

2.2 价值链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价值链理论不仅仅是局限在企业内部的、静态的成本管理理念基础之上, 而是发展成为了一种动态、开放、系统的成本管理理念方法和措施。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与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关键点, 企业的价值链各项价值的创造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 使企业能够更加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二是价值链成本管理与顾客之间的联系, 成本管理的最直接的目标是让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价值, 促使客户价值最大化。三是价值链成本管理与其利益相关者的联系, 在企业传递和创造价值过程中, 企业会投入专用性的资产, 为企业创造价值, 而其价值的处理和分配与其利益相关者密不可分。如何处理好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显得很重要, 需要企业提高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战略合作与联盟。

3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运用

3.1 价值链成本管理有效运用

通常情况下,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有效运用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提高价值链价值流动, 另一方面是有效减少价值链运行过程中的资源耗损。提高其价值流动速度是控制企业整体成本的关键要点。时间是衡量企业成本的单位, 生产过程中时间花费的多少是可变和可控的, 减少时间就意味着调高了企业的效率。为了提高企业的价值流动速度, 要了解价值流的组成, 哪些因素是重要的, 哪些是可以忽略的, 使价值流衔接的更加流畅。查寻各价值流因素的关系, 梳理它们之间的联系, 进行循环再利用, 提高其循环的速度。一定时间内生产的量越多, 分配到各产品之间的固定生产成本就会越低。而且, 特定资源使用时间的减少加快了变动成本占用资金的利用。

3.2 价值链成本管理实施的步骤

一个好的管理者要想成功地实施企业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 有条不紊地实施企业战略。只有这样, 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工作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通常情况下,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实施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价值链识别。基于对企业组织结构、职能的分工以及内部物流的转换过程了解, 企业才能更好地识别价值链。再将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类判断, 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各个环节, 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价值链的框架。通常情况下, 假如有关价值活动具备下列因素之一, 就应该作为一项单独的价值活动进行考核:在创造价值中具有重要作用;成本驱动因素显著不相同;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或成长迅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同一项价值活动。

(2) 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分析。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各种原因通常都是成本动因分析的要素。企业在进行价值链活动时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成本, 对成本习性进行描述, 成为了成本与活动之间联系分析的办法, 影响成本习性的因素也就是成本动因, 因为成本动因是每项价值活动成本差异的根本的原因所在, 成本动因识别就成为进行成本控制的基础。

(3) 成本管理竞争战略的确定。企业管理者需要对企业成本管理竞争方针进行定位, 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管理者可以选择相比竞争对手而言, 更好地进行控制成本动因, 还可以通过重新配置企业资源实现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重构。根据不同的企业面临各种不同的情况, 创造出可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以达到更好地完成企业成本管理预期的目标。

4 结 论

随着企业与外部联系的不断加强, 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着许多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不相适应的方面, 需要有更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而价值链的成本管理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构建高效价值链战略联盟、快速获取所需成本信息, 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链联盟稳固和提高核心企业效益。价值链成本管理可以包容和涵盖现代成本管理的最新的成果, 能从战略层、管理层和作业任务层等层面来满足企业目标管理的需求, 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企业成本产生的前因后果, 完成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核算, 达到改善成本, 尽可能多地为顾客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冬荣, 王琳.价值链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 2005 (3) .

2014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 篇5

一、制定背景 2

(一)与国际准则修订趋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受到全世界关注。为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建立一套全球统一 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就是与国际金融危机密 切相关的重要准则之一。为响应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 倡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加快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项目的研究和 制定工作,并于2011年5月12日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 —公允价值计量》。

一、制定背景 3

(二)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国内的 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经济运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 要。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 理规定分散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 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多项会计准则中。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 定,并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

二、准则要点 4

(一)公允价值的新定义

该准则修订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即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 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 的价格。在应用新定义中,应注意: •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

•假设有序交易是在主要市场进行的,或者当不存在主要市场时,在最 有利市场进行。主要市场和最有利市场应当是企业在计量日能够进入 的市场,因此对于不同的企业,相同的资产或负债可能具有不同的主 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

二、准则要点 5

(一)公允价值的新定义

•应考虑市场参与者(而非特定的企业)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 定价时考虑的特征,例如资产的状况、所在位置、对资产出售或使用 的限制等资产本身的特征,而非持有人的特征。

•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应当基于最佳用途,这意味着不能简单 基于资产的现有使用方式或状态计量公允价值。

•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明确了以转移价格为基础计量,不再基于清偿 价格,同时还应当考虑不履约风险。在现行准则下,未明确在计量负 债的公允价值时是否需要考虑不履约风险。

二、准则要点 6

(二)计量单元 计量单元是资产或负债以单独或者组合方式进行计量的最小单位。以 单项还是以组合的方式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计量结 果可能不同。采用何种方式将取决于该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计量 单元通常是由其他相关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 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规范的金融工具的计量单元通常为单 项金融工具,企业不应根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规模大小而进行相关溢 折价调整。

二、准则要点 7

(三)估值技术

企业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应当采用恰当的估值技术。估值技术应当尽可 能多地使用可观察输入值,尽可能少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并且这 些输入值与市场参与者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输入值应当 保持一致。

可以采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估值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计量 公允价值,并优先采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

二、准则要点 8

(四)公允价值层次

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将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输入值按照优先 顺序分为三个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级次由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重 要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

与现行准则中的划分规定一致。明确了在能够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 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时,通常应当将该报价(第一层次输入值)不加调 整地应用于公允价值计量。

二、准则要点 9

(五)关于非金融资产的最佳方式使用假定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将该资产用于 最佳用途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或者将该资产出售给能够用于最佳用 途的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最佳用途,是指市场参与者实现一项非金融资产或其所属的资产和负 债组合的价值最大化时该非金融资产的用途。

三、适用范围 10 适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而关于是否要求或者允许企业采用公允 价值计量相关资产、负债和权益工具,则由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规范。下列各项的计量和披露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允价值类似的其他计量属性的计量和披露,如《企业会计准则

第1号—存货》规范的可变现净值、《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规范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分别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11号—股

份支付》。

21号—租赁》。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1 资产或负债特征:

征。

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

进行定价时考虑的特征,包括资产状况及所在位置、对资产出售或者 使用的限制等。

限制条件会影响公允价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2 示例—对权益工具出售的限制

某主体持有一项法律上或合同中规定在一段特定期限内限制出售的权 益工具(一项金融资产)(比如:该限制条件可能会限定只能出售给 符合条件的投资者)。

这项限制是该工具本身的特征,并将会被转移给市场参与者。在此情 况下,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将以在公开市场交易的同一发行人 的其他相同但无限制的权益工具为基础并做出调整,以反映该限制条 件的影响。这项调整将反映市场参与者因该权益工具无法在特定期限 内进入公开市场的有关风险而要求的金额。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3 市场:

管理层应基于在主要市场上(当没有主要市场时,在最有利市场上)发生的假设交易确定公允价值。主要市场:

是指具有资产或负债最大的交易量和最高的活跃度的市场。要确 定主要市场,管理层需要评价各种不同市场的活跃度。在没有相 反证据的情况下,主体通常进行交易的市场被假定为主要市场。主体的主要市场是指主体能够进入的、具有该资产或负债的最大 交易量和最高活跃度的市场,即使其他市场上的价格更具优势。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4 市场:

管理层应基于在主要市场上(当没有主要市场时,在最有利市场上)发生的假设交易确定公允价值。最有利市场:

最有利市场是指在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成本之后,能够使得出售 资产所收取的金额最大化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金额最小化的市场。要确定最有利市场,管理层需要评价其合理预计能出售该资产或 转移该负债的所有潜在市场。对于非金融资产,将从市场参与者 的角度,基于“最佳使用”这一估值前提,识别潜在市场。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5 市场:

管理层应基于在主要市场上(当没有主要市场时,在最有利市场上)发生的假设交易确定公允价值。市场准入:

在评价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时,符合条件的市场限于主体能够 在计量日进入的市场。由于不同报告主体可能有不同市场的准入,因此报告主体之间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可能不同。

尽管主体必须能够进入该市场,但不需要其能够在计量日出售该 资产或转让该负债才可以以该市场上的价格为基础计量公允价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6 示例:

某商品交易商的报告日期为20X0年12月31日,正好为星期六。该商品 交易商持有的商品X既可进入零售市场,也可进入批发市场。主要市场 为批发市场,因为其具有该商品最大交易量和最高活跃度的市场;但 零售市场的销售价格通常较高。批发市场只在工作日交易,而零售市 场也在星期六交易。

该交易商不允许仅仅因为批发市场(主要市场)不在计量日交易,而 采用较高的零售价格作为该商品的公允价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7 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在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上出 售该资产或转移该负债的成本,该成本直接归因于该资产的处置或该 负债的转移并且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标准:

(a)该成本直接由该交易引起,且为该交易所必需。

(b)如果主体不做出出售该资产或转移该负债的决定,就不会发生 该成本。

准则禁止针对交易费用调整公允价值,但却要求在确定最有利市场时 对此予以考虑。尽管在确定哪个市场最有利时考虑了交易费用,但用 于计量该资产公允价值时,不能针对这些费用对价格做出调整(尽管 针对运输成本可以做调整)。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8 示例:某主体拥有一项可以在交易量相似的两个不同市场上以不同价 格出售的资产。该主体在两个市场上都进行交易,且能够获得该资产 在这些市场上的于计量日的价格。该资产没有主要市场。

在A市场,收到的价格为C27;该市场的交易费用为C3;将该资产运 输至该市场的成本为C3(也就是说,在A市场收到的净额将为C21)。在B市场,收到的价格为C25;该市场的交易费用为C1;将该资产运 输至该市场的成本为C2(也就是说,在B市场收到的净额将为C22)。A市场 B市场 价格 27 25 运输成本-3-2 24 23 交易费用-3-1 21 22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9 示例:

1、如果A市场是该资产的主要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将在考虑运输 成本之后,采用在该市场收到的价格计量(C24)。这种计量方法同 样适用于B市场(C23)。

2、而由于该资产不存在主要市场,因此其公允价值将采用最有利市场 上的价格计量。最有利市场是指在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成本之后,能 够使出售该资产所取得的金额最大化的市场。

主体将该资产在B市场出售所能收到的净额(C22)是最大的,因此该 资产的公允价值采用该市场上的价格(C25)减去运输成本(C2)进 行计量,得出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为C23。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0 市场参与者:

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以市场参与者假设为基础(也就是说,这不是以主 体特定假设为基础的计量)。市场参与者是指在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 场(或最有利市场)上符合以下条件的买家和卖家:

—交易对手不是关联方。但这并不排除在有证据表明交易符合

市场条款的情况下,将关联方交易价格作为估值输入值。

—交易对手运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可能通过常规和

惯例的尽职调查获取的信息,对资产或负债以及交易具有合理了解。

—交易对手有交易的动力,而

不是被强迫或其他方式强制交易。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1 非金融资产特定考虑事项—最佳使用:

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市场参与者角度的最佳使用为基础。该 要求不适用于金融工具、负债或权益。最佳使用要考虑对资产进行以下使用:

—考虑市场参与者将考虑的实际特征(比如:房

地产所在地或规模);

—考虑市场参与者将考虑的对资产使用的法律限

制(比如:区域规划法规);

—考虑资产的使用是否会产生足够的收入或现金

流量,以带来市场参与者要求的投资回报。这应当包括将资产转变到 该用途的成本。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2 示例:

如果一块土地当前被用作耕地,则公允价值(假定最大程度和最佳使 用是继续将其用作耕地)应当反映继续将这块土地作为耕地使用所带 来的利益,包括市场参与者可能获得的任何税款抵减。

但是,如果确定市场参与者将考虑把土地的另一种使用作为最佳使用(比如:商业用地或住宅用地),公允价值应当包括将土地进行重新 规划以符合市场参与者的预期用途所相关的所有成本(比如:可行性 研究支出)。此外,为另一不同用途所做的土地准备工作涉及的拆除 成本及其他成本,也应当纳入公允价值估计中。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3 负债和权益特定考虑事项:

负债的转移—公允价值计量假定金融或非金融负债或主体的自身权益 工具(比如:在业务合并时作为对价发行的权益)在计量日向市场参 与者转移。负债或主体自身权益工具的转移基于以下假设:

(a)负债仍未偿付,受让的市场参与者需要履行该义务。负债不会在计 量日与交易对手结算或者以其他方式偿清。

(b)主体的自身权益工具仍发行在外,受让的市场参与者将行使和承担 与权益工具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权益工具不会在计量日取消或以其他 方式偿清。

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转让价值,而不是结算价值。在实务中,结算价 值与转让价值之间可能存在重大差异。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4 示例:

一家银行持有票面价值为C100,000、市场价值为C95,000的债务类投 资。市场利率与票据中的金额一致;但由于市场对不履约风险的顾虑,给予C5,000的折扣。

结算价值:除了异常情况之外,预计交易对手(A方)需要全额支付票 面价值才能结清债务,因为银行可能不愿意通过市场折扣或信用风险 调整对票据打折。因此,结算价值将与票面金额相等。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5 示例(续):

转让价值:为了计算转让价值,A方必须搭建模拟交易,在模拟交易中,具有类似信用状况的另一方(B方)按照与票据大致相同的条款寻求融 资。B方可能选择与银行签订新的债务协议,或者在转让交易中向A方 收取现有票据。

对B方而言,通过新的银行票据获取融资或者假定承让现有票据获付 C95,000应当没有差别,因此转让价值将为C95,000;比结算价值少 C5,000。该金额是持有相同债务作为资产的市场参与者认为具有的价 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6 合理选用估值技术,估值技术应当:

供取得

入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7 估值技术:

以及其他相关市场交易信息进行估值的技术。

现行重置成本)的估值技术。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8 公允价值层级:

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首先使 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 入值。

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 未经调整的报价。活跃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量和交易频 率足以持续提供定价信息的市场。

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 观察的输入值。

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9 公允价值层级:

要意义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企业应当在考虑相关资产或负 债特征的基础上判断所使用的输入值是否重要。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 属的层次,取决于估值技术的输入值,而不是估值技术本身。

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30 公允价值层级:

一般来讲,对于符合公允价值级次第一层级的价格或其他输入值,管 理层应当能够从多个来源获得该价格。第一层级输入值涉及在交易所 或者在活跃指数/市场所在地交易的项目。

在某些情况下,报告主体可以依赖定价服务或代表了多名经纪人协商 报价后的发布价格。但可能不明确是否能够按照所提供的价格进行交 易。为了支持经纪人报价或从协商定价服务机构获得的信息能作为第 二层级输入值的认定,管理层通常应当开展尽职调查,了解价格是如 何制定的,包括了解用于确定价格的输入值的性质和可观察性。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31 示例:

定价服务商能提供活跃交易权益证券的报价,其报价如果得到报告主 体证实,将作为第一层级输入值。

同一家定价服务商还可能提供基于矩阵定价的公司债券价格,取决于 模型中采用的信息,该价格可能构成第二层级或第三层级输入值。矩阵定价法—一种主要用于给某些类型的金融工具(比如债务证 券)估值的数学技术,它并不单纯依赖特定证券的报价,而是依 赖证券与其他基准报价证券的关系。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32 主要增加的披露要求:

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的公允价值相关

披露要求相比,该准则所规定的披露要求有所增加。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以及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但需要披露 其公允价值的资产和负债。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33 主要增加的披露要求:

和非持续的公

允价值计量,分别适用不同的披露要求。非持续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 资产和负债(例如期末以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计量的持有待售的固定 资产),以及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但需披露其公允价值的资产和负债(例如贷款和应收款项),所要求披露的信息相对较少。

五、衔接规定 34 的,企业不作追溯调整。

新价值链 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 媒体艺术 传媒业发展

1 什么是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以数字方式存在和以数字方式传播的媒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其表现形式包括:报刊数字化、数字电视、数字影视、网络媒体等运用数字技术把一些影像视频、声音、图形、文字和动画图像等用屏幕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媒体,和那些表示感觉媒体的编码等的表示媒体,我们称之为逻辑媒体,以及实物媒体如存储、传输和显示逻辑媒体等。

2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的精髓阐述是以文字为主体,以科技为媒介的一种传播方式。用数字化技术制作开发、生成、市场传播、项目运营、以及管理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的数字媒体,这一媒体具有很多属性,例如增值高、消耗低、就业广、渗透快、强辐射等。

一个国家在数字媒体产业发展先进,就会带动信息服务等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就会使其更新换代,还能领衔集成创新等研究的前沿和展现产业实力水平,因为世界各地每个行业对数字媒体都有很高的重视程度,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关于支持数字媒体发展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都把推进数字媒体产业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

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及产业同样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关住,在国家科技部高新司的指导下,国家863计划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组织相关力量,深入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概念、内涵、体系架构,广泛调研了数字媒体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仔细分析了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我国数字媒体技术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国家863计划率先支持了协同式动画制作、网络游戏引擎、三维运动捕捉、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动漫网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并下大力度分别在北京、上海、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建设了四个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数字媒体产业积聚效应的形成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推动作用。

中国数字媒体的兴起,互联网(特别是垂直互联网领域和Web2.0/Web3.0门户),手机载体,如手机杂志,结合了移动互联网与数字媒体的优势,从而使得数字媒体的形式更加新颖丰富。

IPTV互动电视网,移动数字广播电视网,都可使用廉价的数字广播方式进行,使得大部分的电子设备成为屏幕电视,现在基于新的移动数字广播电视制式标准,我国从2010-2012年开始,进入数字媒体的主流时代,数字媒体首先影响的是我国的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群,数字媒体成为媒体主流后,就会和传统传媒交相辉映,共存很长的时间,覆盖不同需求人群。

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

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无论谁都无法阻止它的发展。但是新的事物出现并不一定要建立在老事物消失的基础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的人意识到新媒体不是敌人,而是可以合作的战友。传统媒体需要新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新媒体需要传统媒体的信息量与公信力。“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围攻,传统媒体大多采取了围城自闭。即使走出去,也会失去方向感。”现在传统媒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接受新媒体并有步骤有思想地试图融合于新媒体中;第二类是内心虽然接受新媒体但是由于长期封闭的思想,并不知道如何有效融入新媒体中;第三类就是完全抵制新媒体,将新媒体认为是阻碍自己发展的敌人。对于传统出版的数字与技术能更好的融合,但是传统的出版单位多数是以发展数字出版、抢占新高地为主,为了寻找全新的数字出版道路,就需要出版社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4 传统媒体需要创新与跨媒体、多元化经营

当前,我国的媒体发展环境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每一项发展都会对传媒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这种体制机制的变化,会出现跨媒体、跨行业的发展这种态势,所以越来越明显,因为体制的障碍突破了,那么去跨越行业、跨越媒体这方面会更快了。所以传媒业怎么做强做大,它会越来越突出这方面。随着这个变化,以后会出现什么呢?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在市场操作过程中,大媒体、强势媒体会将小媒体兼并过来,有部分媒体创新会越来越强,创新以后它就可以兼并、跨行业、跨企业综合发展。数字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媒介融合景观日益明朗是不争的事实。

5 新媒体的发展要点

5.1 创造性的提高。新媒体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以信息发布系统结构和核心功能介绍为主的前提下,向前推动创新的发展。为了给用户带来新鲜感和惊喜,就需要媒体行业不断进行创新,但是要更加注重技术。新媒体产业要比其他产业更加重视创新,因为其需要与媒体用户进行交流,使媒体用户参与到创新,实现共赢局面。

5.2 创新的异同性。因为现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呈现个性化局面,所以各媒体间竞争都以个性化为根本。新媒体为用户与客户提供有效实用、个性化、专属化、具有高贵身份象征的产品、服务及应用,在实践“思想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定位,定位决定出路。”

5.3 体验性实施。在用户体验过程中,以下四种元素,即思考thinking、视觉vision、行动action、情感emotions等集成了新媒体的重要体验感受,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不同组合的选择,以此来实现新媒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与互动服务等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服务形式。

5.4 加强沟通性。新媒体与用户间形成互动平台主要是由于以下三者构成有效的互动平台:上游厂商企业客户与下游终端用户的互动,新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因为留住老客户比开发新客户更加重要,这也是平台营销应该重视的方式。

5.5 关联性的互用。为了利用好内容与服务的长尾效应,就要更好的结合互联网/新媒体互动产品,实现分众、精准、互动。精准分析海量用户强烈兴趣的领域,提供定制化的内容与服务项目,产生圈子影响力。

总之,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到今天,与许多技术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字化媒体艺术市场需求是很大的,而供应方面却略显不足,尤其是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技术过硬的企业并不多,行业整体缺乏品牌效应。唯有呼吁业内企业共同努力,尤其发挥吹毛求疵的研发精神,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降低成本,严把质量关,提供最可靠的产品和技术,真正解决客户的实际困难才是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1]林迅著.新媒体艺术[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6-01.

[2]王荔主编.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11-01.

[3]郭晓寒,何雨津编著.互动媒体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4-01.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新探 篇7

企业一切业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不断地创造价值, 从而获取利润。所以, 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成效不仅对流动性产生直接影响, 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价值增值以及利润的实现。因而, 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 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最初单纯管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 到二者的结合, 再到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逐步发展到从供应链、渠道、客户关系等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方法进行探索, 进而使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然而, 此类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在如何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上。显然, 一定程度上, 这是一种针对营运资金各个具体项目的“就事论事”式的研究思路, 而营运资金的本质实际上乃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种资源投入和耗费的“实物”表现, 所以营运资金管理实质上是基于价值创造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因此, 笔者从营运资金实质出发, 在基于价值链视角的营运资金分类基础上, 构建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基本框架, 以期探索营运资金管理的新模式。

二、价值链与营运资金的内涵及联系

迈克尔·波特认为, 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 企业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 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 即价值链。价值链起始于原材料供应, 终结于产品或服务到达最终用户, 其建立和运行需要投入和耗费资源。为了构建创造价值的价值链需要投入必要且充足的资源, 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在此, 企业所投入的资源并不是传统的营运资金所界定的部分, 但企业要创造价值, 就必须具有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必备条件。资源投入的多少不仅影响到企业的规模, 更重要的是支撑了整个企业价值链, 影响价值链上各环节的资金使用及最终创造价值的多少。价值链的建立, 只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了必备条件, 在价值创造和提供过程中 (即价值链运作过程中) , 需要不断地投入和耗费一定的资源, 将其转化为顾客价值, 在此过程中, 企业为维持价值链日常运转所投入和耗费的资源即为营运资金。

由于传统的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 因而营运资金管理也就主要集中于财务部门和资金收支, 从而忽略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是资金流动的实际渠道和产生资金流动信息的事实。实际上, 营运资金贯穿于产品的开发、设计、试制、生产和销售等创造企业价值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在价值链日常运转中, 其各环节都需要资源的投入和耗费。可见, 营运资金乃是价值链各环节上的资源投入和占用的具体表现。

传统的营运资金是从财务角度进行定义的, 因而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也就主要体现在对其各具体构成项目的管理上, 从而忽视企业营运资金基于价值创造的优化配置。从企业全局来看, 营运资金是企业为创造价值而投入、耗费和占用的资源, 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价值链作为企业寻求价值创造的最有效工具, 其实质就是寻求价值创造的最大化。营运资金贯穿于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各项经济活动中, 不仅包括内部价值链, 而且涵盖外部价值链, 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都是资金流动经过的节点。因此, 从创造和提供价值角度来看, 营运资金乃是价值链运作过程中所需资源的具体表现或货币表现。

三、价值链营运资金的基本概念

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角度审视营运资金的观点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需要。基于价值理论, 为使已构建价值链实现顺畅运转, 从而为顾客创造和提供价值, 企业必须首先投入必要且足够的资源;企业不断地向顾客提供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企业价值链连续运转的过程, 而这必然不断地耗费资源;当顾客价值实现时又必然伴随着资金收回。可见, 营运资金实际上是贯穿于价值链各环节的资源投入与耗费的具体表现 (如图1) 。

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 企业为追求价值增值, 必先赢得顾客。任何产品和服务, 只有得到顾客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 一方面, 为了创造顾客价值, 企业必须投入资金为后来提供顾客价值做好准备, 即“营运资金投入”;另一方面, 在向顾客提供或创造价值 (产品或服务) 的过程中必然要消耗资金, 即“营运资金耗费”;当为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得到顾客认可, 企业价值得到实现, 又必然伴随着资金的收回, 即“营运资金回收”。同时, 资金本身具有时间价值, 从营运资金的投入、耗费到收回经过了一系列的前后继起的价值链活动。其间, 投入的时间不同, 价值链运转及其结果也不同。因而企业价值从创造到实现必然“耗费”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即“营运资金时间价值”。

可见, 基于价值链视角, 营运资金实际上应该划分为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回收和营运资金时间价值, 以期更好地从企业经营基本目标出发来审视营运资金, 更好地认识营运资金的实质, 进而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四、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四维观

由价值链营运资金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 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时间价值与营运资金回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如图2所示, 企业营运资金随着价值链运转而循环周转着, 可以把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时间价值与营运资金回收比作一个立方体的三条边及对角线, 前三者是立方体的长、宽、高, 营运资金回收是立方体的对角线。若固定对角线的大小, 即假设企业实现的价值固定, 则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时间价值也会有很多种组合, 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影响营运资金的多少及使用效率, 并最终影响企业价值增值。同样, 若使企业营运资金成本固定, 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时间价值同样会有很多种组合, 但组合不同, 企业实现的价值就不同, 同样影响企业的价值增值。可见, 基于价值链角度, 企业要综合考虑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 从全局出发, 选择最佳组合使企业价值链达到最优。

为了实现企业价值, 企业必须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在顾客需求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那种仅靠“纵向一体化”战略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和销售全过程控制来推动作业活动创造价值的企业, 已无法快速响应市场的瞬息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以利用其他企业资源为目的的“横向一体化”战略开始成为众多企业成功的有效手段。基于价值链理论, “横向一体化”就是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结合起来, 以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 应该强调整合价值链, 从全局出发, 选择最佳组合使企业价值链达到最优。但在整条价值链上 (包括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 需要对价值链进行解构。在解构过程中选择那些本企业居于竞争优势的环节加以保留, 然后再把分离出来的链环交给最佳的合作伙伴。因而价值链上的各个企业均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同时, 能为顾客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对价值链的解构和重组, 企业可以更好地考虑价值链各环节的营运资金投入情况, 使企业的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时间价值及营运资金回收达到最优。如, 一个生产PET塑料瓶的企业, 塑料瓶的生产流程如图3所示。原材料通过注塑生产出管坯, 管坯再通过吹塑生产出塑料瓶。有三种价值链可供企业选择:第一, 通过购买原材料生产出管坯直接将管坯销售出去;第二, 购买管坯通过吹塑生产出塑料瓶销售出去;第三, 从购买原材料开始通过加工制造生产出塑料瓶销售出去。显然, 由于三条价值链不同, 企业营运资金投入、耗费、收回及所需时间就不同, 这不仅会直接影响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 而且会影响到企业的价值增值。因此, 需要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 以更好地利用营运资金,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

五、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内容

(1) 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的“营运资金投入”。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的“营运资金投入”是指在已构建价值链基础上, 为保证已构建价值链能够有效地创造价值, 企业必须投入的必要且足够的资源。基于此, 营运资金实际上就是为创造顾客价值而预先投入价值链各环节的资源, 如铺底资金。营运资金投入是价值链营运资金观的第一维度, 是为了使企业价值链具备向顾客提供价值所做的必要投入, 主要包括价值链活动中的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员工一般有四种类型:核心员工、更替代价昂贵的员工、能够资源外包的员工、可以相互替换的员工, 企业需要招聘和保留出色的员工, 以此获取潜在优势,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人力资源, 没有相应的物质资源将是无米之炊。因此, 企业还需要购买用于价值链各环节中投入的价值转移要素。这些投入要素的取得, 将影响企业存货的成本和质量。所以, 企业要选择一定数量信誉较好的供应商, 能按时保质地为企业提供原材料, 降低存货成本, 加速营运资金周转。企业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 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不只限于研究开发, 还包括价值链过程中的各种创造及改良活动。可见, 所有这些投入不是价值链正常运转过程中的正常消耗, 而是必须的“事先投入”。

(2) 基于价值提供视角的“营运资金耗费”。基于价值提供视角的“营运资金耗费”是指在已构建价值链基础上, 为了使价值链正常运转从而提供顾客价值所消耗的实际资金, 即营运资金价值链在正常创造和提供顾客价值过程中价值链各环节所消耗的实际资源, 如实际占用的流动资产。营运资金耗费是价值链营运资金的第二个维度。营运资金投入只是使创造价值有了可能和必要的条件, 但要正常为顾客提供价值需要发生各种实际的基本价值活动, 如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及服务等, 这些基本活动的发生必然要耗费和占用一定的资源。如在汽车制造过程中, 每生产一辆汽车, 按照制作工艺要求都需要耗用各种原材料 (包括各种零部件) 、生产人工和必要的生产管理费用, 所有这些消耗与产量成正比。由于一个零部件磨损或损坏, 从而可能导致某台机器无法正常工作。为使恢复生产, 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 企业有备用的零部件, 则可以及时地更换零部件, 使生产设备正常运转, 从而不会造成设备停产而导致停工损失, 然而, 备用的零部件在没有使用前一直占用着营运资金。第二, 企业没有备用的零部件, 则生产设备只能暂停使用, 同时, 有关人员必须专程去购买零部件, 这会耗费一定的资金和资源, 同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并造成一定的停工损失。不管上述哪种情况, 都会消耗或占用一定的营运资金。对于这种情况, 企业需要综合分析零部件的价格、零部件的磨损频率及零部件的购买难易程度, 估算出耗费或占用的营运资金及设备停工损失, 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是否备用这一零部件。譬如, 许多矿业集团通过建立内部超市来降低零部件等存货资金的占用。可见, 此类消耗是价值链在提供顾客价值的正常运转过程中的一种正常消耗, 或是直接构成顾客价值的“价值要素”。

(3) 基于价值实现视角的“营运资金回收”。基于价值实现视角的“营运资金回收”是指, 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价值得到实现所收回的资金。具体表现为顾客为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从价值链角度看, 就是所耗费的货币资金转化为产品, 最终又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回归企业。营运资金回收是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第三个维度。从已有价值链视角来看营运资金, 已有价值链为顾客提供了价值, 这些价值只有得到顾客的认可才算真正实现了其价值, 企业营运资金才能最终得以回收。这里收回的营运资金与过去所耗费的营运资金在含义、金额上均不相同。收回的营运资金不仅弥补了价值链各环节所耗费的营运资金, 还实现了价值增值。可见, 此营运资金实际上是顾客价值的实现, 是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作用的具体体现。

(4) 基于时间链的“营运资金时间价值”。基于价值链理论, 从价值链环节联系的角度看, 价值链上的一系列前后继起的价值活动构成了一条时间链, 这条时间链就是为了实现价值链顺畅运转所需的一系列时间的集合。营运资金时间价值是价值链营运资金的第四个维度。基于时间链各环节的紧凑与否, 显然时间链可长可短, 从而对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创造产生影响:一方面, 资金具有时间价值, 时间的长短不仅影响资金本身的价值还影响资金周转的效率;另一方面, 价值链各环节耗费时间的多少也会极大地影响着基于时间链所创造的顾客价值。如, 现有两条价值链需要投入同样多的营运资金 (应收账款的周转) , 最后提供同样多的价值, 但一条价值链实现价值的时间为一星期 (价值链1) , 另一条为半个月 (价值链2) , 这时, 必然会选择价值链1。可见, 时间链的长短影响着营运资金本身的价值及营运资金周转的效率。同样是上面两条价值链, 由于市场瞬息万变, 更能体现时间的价值, 价值链1用一星期的时间为顾客提供价值, 得到顾客的认可, 实现了价值, 还有可能会因为是新鲜事物, 企业实现了更多的价值增值;而价值链2则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滞后, 顾客的价值取向变了, 企业价值得不到实现, 或者只获得较低的价值。可见, 时间链耗费时间的多少也会极大地影响着基于时间链所创造的顾客价值。同时, 时间的投入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六、结论

基于价值链视角, 可以更好地审视营运资金的实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思维定式。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是一种侧重于从营运资金实质出发的新模式, 它从四个不同维度同时审视营运资金管理问题, 从而可以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同时从营运资金投入、耗费、收回等不同维度解剖营运资金, 进而有可能更好地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具体价值创造结合起来, 既重视价值创造, 又重视价值创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淑云、俞雪华:《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新视角——价值链理论》,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年第12期。

新价值链 篇8

新经济下的企业知识价值链, 是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出发, 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 以价值链分析 (即企业业务流程) 和知识管理的流动 (即知识活动) 为对象, 围绕某一核心主体, 通过对企业知识流和价值流的分析, 构建的由知识链与价值链交互作用无缝连接形成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根据此基本含义, 新知识价值链应具备以下特征:

(1)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并树立创造价值的新理念—由顾客为企业创造价值。顾客不单纯是一个消费者, 他也可能成为供应商或裁判。

(2) 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基础,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与重构价值链获得竞争上的成本优势。根据定义, 新知识价值链是知识链与价值链交互作用无缝连接形成的功能链节结构。价值链分析是以业务流程的价值增值分析为基础,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与重构价值链获得竞争上的成本优势。知识链分析是通过不同的流程的知识活动产生的相应知识节点表现出来的知识流和价值流的形式来分析知识活动的价值增值。知识价值链是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之上知识链与价值链的相互交叉与影响。

(3) 以价值流和知识流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知识流与价值流的分析, 使企业能够明晰其关键的知识链与价值链, 确定其核心的业务流程, 有助于企业通过业务流程等的调整与整合, 降低成本, 形成竞争优势。

(4) 以分析知识的价值为手段。新知识价值链重在对知识价值的分析, 以知识的价值分析为手段。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价值转化与传递过程。通过深入分析知识价值驱动因素, 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产生及增值过程。通过知识价值的分析, 企业可以识别对企业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关键的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 对企业的知识存量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区别对待、重点发展, 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效率与发展可持续竞争能力的目标。

(5) 贯穿竞争战略思想, 以获取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核心竞争力可以是关键技术能力、分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制造能力, 但它更应是一种新知识价值链中知识创新与向价值的转化能力, 这是其他诸种能力的核心和灵魂。

2 新知识价值链的作用

(1)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里, 知识已逐步转变为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核心因素, 任何创新活动都要以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和前提, 吸收和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知识。知识是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源。而新知识价值链注重企业知识存量的积累和有效组合, 能够提高企业相关知识整合能力, 并培育企业独特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研发能力, 进而使企业在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占有优势提升创新能力。知识价值链对企业创新承担着关键作用, 是获取创新能力的源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器。

(2)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增强企业的不可模仿性。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使企业保持特性、不能被人模仿的是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独特资源, 它在实践中以难以觉察的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知识价值链是对企业知识的管理, 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始终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以达到将员工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经验、技能、技巧等意会知识, 变为企业独特的知识资源, 而使竞争者难以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 更难以模仿。在企业中, 显性知识是与没有意识到的隐性知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不了解某项技术的隐性知识, 也就不可能对其模仿。

(3)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获取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对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分析发现, 企业竞争优势不是由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等外在因素所决定, 而是企业特有的知识。知识产生的竞争优势, 存在于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中, 具有可持续性。新知识价值链可以不断提高企业驾驭知识的能力, 通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的组合, 促进知识创新并不断增值, 形成企业核心能力, 进而使竞争优势随着企业增量知识的产生而得以保持, 体现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4)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培育企业的学习能力。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做到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度, 将学习能力作为开拓竞争优势的根本。而新知识价值链以构建学习型的企业为基础, 注重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强调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 以及理论知识实用化和专有知识创新化的能力, 从而催生、引导企业向着“学习型”组织发展。

3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机理

对于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即价值创造) 机理, 本文是从价值与成本的关系出发分析的, 现在构建如下的增值模型, 首先定义:

Ekv=Vkv-Ckv

其中, E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 是指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超过知识创新活动成本的价值;V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价值, 是指新知识价值链上知识活动带来的为顾客所认可的总价值;C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活动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 新知识价值链增值取决于知识价值链价值和知识价值链活动成本这两个因素。二者的差值即为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所以企业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来提高价值增值, 从中找到提高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

本文所定义的新知识价值链是建立在企业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 因此,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可以表示为各流程知识链的价值增值之和:

Ekv=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

Ekv=∑Eundefined

式中:i表示企业业务流程知识链环节数, 相应地Ekv表示第i个知识链条的价值增值。从上式可以看出,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来源于各个环节知识链的价值增值, 它们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企业组织能够更好地组织协调各流程的知识链, 让知识创新成果更好的内化于流程之中, 则可以使知识链产生更多的价值, 降低知识活动成本, 从而使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假定经过整合提高后的新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可以表示为:

E*kv=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

E*kv=∑Eundefined

可以想见, 各个业务流程知识链的价值增值的提升会受到提升之前本流程知识链价值增值水平和提升之后整条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水平的综合影响, 上式可以分解写为:

E*kv=a1Eundefined+a2Eundefined+……+aiEundefined+b1E*kv+b2E*kv+……+biE*kv=∑ (aiEundefined) +E*kv∑bi

从上式可以看出, 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Ekv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系数ai, 另一个是系数bi。二个系数前面己做出假定, 可以判断:系数a*和bi的值越大, 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Ekv提升越大。这为企业如何调整自身的知识价值链, 提升其价值增值指明了方向。

4 新经济下的企业知识价值链驱动模型

(1) 价值链与知识链的交互作用模型。

价值链是一系列连续的价值创造作业, 是从基本的原材料到供应商、到生产者直到消费者使用这样的一个流程活动。价值链的每一个流程环节都会有相应的知识链活动, 产生相应的知识和价值并随着价值链的推进而形成知识流与价值流。每个知识链都在相应的流程形成知识节点N, 节点里包含了知识链活动所产生的价值V。知识链活动产生其自身的价值, 并促进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而价值链是知识链的基础与依托, 二者是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的关系。价值链与知识链的交互作用, 如图1。

在这些知识链中, 有些知识链对整个流程的价值增值影响最大, 其价值贡献也是相对较大的, 本文将其称为关键知识链, 寻找并完善关键知识链是提升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一个重要途径。

(2) 基本系统及其结构模型。

基本系统是新知识价值链管理活动的核心, 包括六项主要内容:知识获取是组织或个人知识的来源。获取的主要知识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知识以及通过它们所获得竞争对手的知识;知识选择是将获取的知识,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为知识整合服务;知识整合是企业利用所选择的知识对知识的发现和引申过程;知识传播是将已经获得、选择和生成的知识通过分发和储藏等方式进行整理, 从而改变组织的知识资源状态, 即把外部显性和隐性知识转变为内部显性知识或个人的隐性知识, 成为企业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过程;知识共享是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共享的作用是通过将隐藏在个人大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被记录的显性知识, 使知识需求者能够得到所需求的知识;知识创新是核心过程, 企业通过知识创新来开发目前尚不具备的能力, 可促使企业不断地产生新技能、新产品、更好的想法及更有效的管理过程, 如图2。

(3) 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是为了保证新知识价值链基本系统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管理活动, 并增加了链中知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对知识流的影响, 而且企业能够通过组织管理的各个组成要素获得新的知识。

(4) 驱动系统及其模型构建。

完整的知识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活动 (知识的选择、共享、创新等) 是将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信息技术等相接在一起的同步的过程。

(5) 反馈系统。

反馈的主要作用, 是对付链中存在的内部和外部不确定性。及时的反馈, 一方面使知识价值链管理不偏离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方向, 以此来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 从而使知识顺利增值, 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 实现新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实施中的问题重新审视制定竞争优势战略的假设是否发生了变化, 是否阻碍了知识价值链管理, 适时地修改战略定位, 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识别其隐性知识, 并在组织之内或组织之间进行传递。

参考文献

[1]徐瑞平, 王丽, 陈菊红.基于知识价值链的企业知识创新动态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 (4) :78-82.

[2]成思危, 余静阑.解读新经济[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2) :5-6.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与组织,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7.

浅议价值链下内部审计的新思路 篇9

一、价值链管理与内部审计

创造价值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尽管企业之间生产经营各有差异,但是生产经营活动为了创造价值却是他们共同的理念,是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检查和监督,可以有效地较少企业支出成本、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同时通过积极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的价值,企业在经营运作各个环节都可以体现其所创造的价值。内部审计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与机会,对企业系统而言,价值链管理是对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中的价值活动所构成的内部价值链和与供应商、客户等之间的外部价值活动所构成的外部价值链的管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其主要的职责也可以说是管理内部价值链;对内部审计子系统而言,增值服务、管理活动、业务活动、财务活动等一系列相互关联活动构成了审计活动,审计子系统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的被审计活动构成的。因此,内部审计指导思想是价值链,核心为创造价值。

二、基于价值链的内部审计新思路

作为企业组织管理中的价值链管理和监督环节的内部审计,指导思想是价值链,通过审计活动可以加强企业管理。笔者从内部审计的几方面审视基于价值链的内部审计新思路,如审计风险模型、目标、重点和主线等。

(一)审视内部审计目标

传统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的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充分的发挥,说增加企业价值也是纸上谈兵而已。价值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最大化的企业价值,创造价值是内部审计的重要任务,通过优化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积极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活动等可使企业的价值得到增加,而这样做恰恰忽略了价值增值的重要性。因此,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也应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出发开展活动,即目标为最大化价值。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不断深入了解价值链内涵,挖掘内部审计本质,从本质上转换内部审计目标,使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审视审计主线

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推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更加重视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创新审计模式,财务数据和围绕账簿的审计模式早已不再适用,所以必须抓住审计的主线,逐步开展各项审计活动。企业价值链上同时伴随着信息流、物流、价值流和资金流的流转,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是否能够得到实现,企业是否有效分析价值链,只要存在增值活动,就有信息流等流量的流转。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内部审计应创新思路,以会计报表和资金流向作为主线开展各项内部审计工作,还要重视审计过程中的价值流和信息流转换。资金的流转通常伴随着信息流、价值流和物流的流转,但有时价值流的流转不包含在其中,所以开展审计工作必须以资金流作为主线,同时重视一些价值增值相关环节。

(三)审视审计重点

企业的各个环节都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对象,成本——效益是内部审计进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若盲目地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审计,人力和时间成本是非常大的。内部审计注重时间效应,只有及时有效地审计才能避免风险的扩大和企业价值的损失,而且还要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达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即价值的最大化,此外,应控制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成本,只有成本小于给企业创造的价值,内部审计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因而,根据“高收益、高风险”原则,内部审计的对象应有侧重点,企业正常经营生产的高风险环节是审计的重点对象,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和业务审计。在对公司业务进行内部审计时,企业的售后服务、经营和研发等阶段是其审计的重心,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审计,突出重视审计经营阶段的活动是传统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它并不重视审计企业的研发和售后服务阶段。

(四)审视审计风险模型

内部审计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降低企业损失的风险,利用审计相关的模型来分析企业存在的风险,管理企业存在风险的各个环节,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是企业常用的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然而进行传统的审计过程中,利用该模型的运用却不是很有效,因为有很多未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难以准确度量企业的固有风险,且仅把交易和账户层次的风险作为度量的重点,而企业面临多种多样的风险,所有的风险都应考虑其中。在价值链管理的体系中,风险管理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可通过加强其管理的力度有效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内部审计应积极参与管理企业风险,并能够有效地、熟练地运用审计风险模型来衡量企业内部存在风险的大小,同时加大对企业风险评估的范围,不仅考虑企业的控制风险、账户交易层次的风险和固有风险,还要考虑包括企业的行业风险、舞弊风险、经营风险等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各种风险;要同时考虑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风险。

三、基于价值链的内部审计成功实施的平台

内部审计的指导思想是价值链,企业必须为内部审计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运作平台。

(一)内部审计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只有具备了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的职能,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内部的建设,应不断完善其相关的制度,创新审计部门的领导模式,提高其独立性,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平台与保障。

(二)领导应支持内部审计积极开展价值管理工作,保证有

效性控制内部企业的各种活动,重视内部审计的功能并积极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条件。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人员在掌握各种相关知识的同时,如审计、财务等,还要积极掌握税收、法律、生产、经营等管理知识,只有这样的人员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尤其是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人员还应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与水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以价值链作为指导思想开展审计工作是一种新的审计思路。因此,无论企业面临何种风险,内部审计人员都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与之相协调的审计工作。

摘要:传统内部审计思路的基础是财务账簿、凭证、报表等, 其目的是查错防弊, 通过详查法监督和检查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事后的查处是重中之重。理清审计思路对于准备的内部审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运用价值管理理论和价值链思想, 也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探索新的内部审计思路。

关键词:内部审计,价值链,价值管理,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1]谷秋兰, 王婧.“经济警察”变成“管理参谋”——基于价值链理论谈内部审计转变[J].价值工程, 2009 (02) .

[2]丁宁.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职能定位[J].中国总会计师, 2009 (05) .

[3]张巧良, 陈俊.关于内部审计的比较研究与综述——基于增值的研究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 2006 (01) .

设计美的新价值和新境界 篇10

一、关于设计美的历史发展

设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设计造物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在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不断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求得生存, 不得不进行生产劳动。而人类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据考古发现, 原始人最早制造的生产工具是石器, 这种简单的工具的产生已经与自然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人类最早的创造物和工艺品,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同时也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出现。最早发现的打制石器在现在看来相当粗糙, 与天然石头没有很明显的差别, 但是体现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标志着当时的制作工具目的不是追求美, 而是追求实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彩陶的造型和纹饰体现了人类进一步自觉的美化产品。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类设计意识的提高, 而且说明当时的器物达到了实用和审美的完美结合。器物本身的造型和装饰表现了人类已经有自由想象的空间, 而且纹样的设计也讲究了形式法则。彩陶这种创造物为设计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公元前5000年, 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的铸造体现了一些上层贵族阶级的审美意识, 他们通过铸造青铜器来代表对自己权力的渴望和对阶级地位的象征。而青铜器精湛的造型和完美的纹样使得这时设计美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手工业时代的到来,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艺术风格呈现了多样性, 设计美在讲究使用性和审美性方面要求更加的统一, 这也使得设计美出现了相对独立的体系, 手工业时代的设计为设计美打下了基础。17世纪中叶, 哲学家鲍姆嘉通以“美学”出版了一本书, 美学方被应用, 使得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世纪中叶, 随着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新的动力、能源,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运用, 人类新机械和新设备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 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方式取代了落后的手工作坊式的劳动方式, 工业制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大批量、快速、廉价地推向市场。工业革命不但引起了传统手工艺和劳动技术的变化, 设计成为工业革命的产物, 同时也为设计创造了新的环境, 人们开始追求符合工业设计规律的审美创造。大概工业革命以后一百多年, 设计审美问题真正的被提出。到后来繁荣期的现代设计, 工业制品走向国际统一标准, 设计美也走向了统一, 形成了一个新的美学分支领域——设计美学。到了20世纪末, 随着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新技术的发展, 人们开始追求绿色设计、面向未来的设计。

设计美学是一门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融结合的新兴边缘科学。是物质生产和艺术之间的桥梁。是研究人周围的环境、劳动物质环境、劳动产品审美创造规律的学科。设计美是设计美学的核心, 最基本的范畴。设计美包含功能美, 形式美;作为形式的生产过程美;作为物的综合实现的艺术美和社会美, 以及相对应的设计审美内容。

二、关于设计美的价值

设计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从原始人使用的石器工具所起到的实际功用上, 人们就能直接感受到了它的价值的存在。当人类的主观目的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取得成果, 主体的善的目的性与客观事物的真的规律性就交融起来。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的性的统一, 是美的本质和根源。

设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造物活动时的直接展现。工业革命的开展, 科技水平前所未有的发展, 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劳动者不得不提高设计美知识的修养, 使现代设计产品在批量生产过程中遵循“美的规律”, 从设计美的本质可以看出,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在科技文明和现代工业生产的支撑下, 使人从物的重负中解脱出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前进, 迫切要求人们用美的尺度去衡量所创造的产品的功能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三、设计美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

在设计师设计的创造过程中, 真善美是人类发展的三个不同向度的价值, 同时也构成了创造设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当然“真”是基础和前提, 只有真实存在的东西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善”与“美”有机统一产生了“美”。

(一) 科技价值——真

设计是人们根据现有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设计, 并且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从工业革命开始, 科学技术与设计之间就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而现代设计往往与新科技相结合, 特别是在设计新产品时更多地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等。人们在对产品的功能美和形式美欣赏中, 不仅感受到设计美的“真”上, 更重要的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设计观念, 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证明人类造物符合社会前进的合目的性是合乎规律的。

(二) 使用价值——善

设计的主要价值是实用功能美, 使用价值是设计造物的第一价值。使用价值赋予设计创作中善存在的意义, 设计创作中的善一般表现为“人文关怀”、“人性本善”、“以人为本”等。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 而人们购买产品首先是因为其使用价值, 然后看起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所以设计产品的价值必须首先体现在穿着功能之中, 反映主体人的需要, 继而体现功能的合目的性。

(三) 审美价值——美

设计产品使人们看到了理想向现实的转化, 确认了自身的创造力。一个设计, 在具备了实用价值之后, 才能在真、善的基础上体会审美价值, 由此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体验和满足。产品的审美价值是由产品设计所创造并通过生产过程物化的, 当人们在使用时就能加以确认。设计中的美不仅是形态美, 而且要具有内在美, 真正的美是外在与内在的统一。设计的审美价值体现在设计师某种内在的本质能力, 当这种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产品形态设计上, 便产生了美。

(四) 真善美的有机结合

设计师所追求的“真善美”是设计的最高境界, 是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终极目标。这里所讲的最高境界不是要追求“真”、“善”、“美”三个独立的个体, 而是要追求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在追求真善美有机结合的过程中, “真”是设计的基础, 是善和美的前提;在真的基础上体现人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怀, 即达到了善。设计中真, 善、美三者的有机统一, 是体现社会美和符合人类生存发展规律的表现。反映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而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则体现在人性化的设计之中, 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要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四、设计美的价值重建与绿色设计的新境界

(一) 设计美的新价值

在当今这个现代设计流行的时代, 由于很多人对设计美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 出现很多产品不符合设计美的价值, 出现伪设计美观。追求盲目的形式上的奢华, 而忽视使用价值。也因为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人而设计, 而自然是人类生存的载体。现在大自然由于人类的一次次的造福已经变得千疮百孔了, 在这样一个设计创造的环境里就需要设计师有新的设计思维,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恰当的选用环保材料、绿色设计, 杜绝危害自然、人类的材料, 体现材料美, 重建设计美的新价值。

设计不单单是视觉的含义, 是一个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的行业。设计在理论层面主要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解读。这是一个设计的时代, 设计无处不在, 人人都享受设计的快乐与幸福。但大设计的时代在中国没有到来。因此, 呼唤现代社会的设计新智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设计的新智慧倡导我们拥有新的价值判断标准:设计美必须建立在基本价值观与伦理价值相统一的基础上, 考虑到人心理和人体工程学。

(二) 设计美发展的新境界

设计美学经历工业革命、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等多个阶段, 设计美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中日趋完善。到当今这个设计的时代, 设计美学已经具有引领社会与生活、个性与时尚的力量, 所以符合美的规律是改造世界、发展社会的必然趋势, 所以李超德先生提出“我们需要通过倡导设计的美学力量, 来体现我们队科技进步、文化内涵、人文关怀和对环境的关注”, 这将是设计美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设计的主体是人, 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人的需要, 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将科技、低碳、绿色设计与人道、人文、人性相结合, 是当今设计美发展的新境界。

1. 人文的设计

设计中的“人文”, 即注重历史、文化传统。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紧紧将设计美与科技结合起来是不够的, 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人文价值也是设计美学内涵的一种重要表现元素, 也是当今设计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是体现设计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贴近大众生活的设计中, 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流传。

2. 人道的设计

设计伦理学强调“人道”, 即尊重人的本性。设计由最初的实用到后来的更加讲究人性化发展趋势, 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观念。设计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 也是服务于人类的, 应该对人的本性加以关注。设计美在满足人们的使用价值时, 同时也要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现代设计要改变以往被动迎合人们的需求的趋势, 应关注人的心理需求, 关注人类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设计也要融入生活, 运用设计美和人性设计的理念去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系, 让人们感受人性之美, 感受设计之美。近年来, 随着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人们正在努力去建立一种真正合理的、人性化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3. 人性的设计和绿色设计

设计中的“人性”指的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绿色设计真遵循了人性的设计理论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当中就包含了绿色设计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 从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角度出发, 相互沟通、共同合作, 力图抑制污染和大面积自然资源的破坏, 成为全球人类有待解决的问题, 也随之全球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绿色生态设计的主题成为整个设计界的主流。

绿色设计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与服务设计, 将设计观建立在生态学有机整体的基础上, 用有机整体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观察研究设计对象。要求设计师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纳入到设计系统当中去。绿色设计秉承“3R”原则, 推行低碳理念, 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开发可循环和低耗能无污染材料的新型环保材料;采取可持续设计手段和新型技术处理工艺, 力争降低地球上资源的枯竭速度, 做到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绿色设计理念是新的设计价值观念的体现, 为新世纪的设计美的价值观念指明了道路。

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 在这个面向未来的设计时代, 设计美的价值是复杂多变的, 我们只有在将科技价值、使用价值、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有机统一起来的基础上, 改变以往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和享受, 对大自然一味地索取破坏大自然的设计观念, 顾及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环境, 建立新的现代设计美学观, 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是设计美的高境界。对于现代的设计师来说, 在达到设计“真善美”的境界时还要与人文、人道、人性相结合, 这对绿色设计理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将引领着设计美学朝着未来广阔的天空发展, 并迈向美好、和谐的新境界。

摘要:设计美是现代社会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反映, 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设计美是设计美学的核心, 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对设计美历史进程分析来解读设计美的价值。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设计美面临着新的价值和新的解读, 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 才能达到设计中人、环境、产品以及社会和谐统一的要求, 并最终取得人机系统的高效协调。

关键词:设计美,真善美,新价值,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4.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3]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4]刘继, 寇燕.浅析真善美在设计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 2009.

设计美的新价值和新境界 篇11

【关键词】设计美 新价值 新境界 人性化 绿色设计

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这已是不刊之论。然而,美到底是什么?迄今仍争论不休。高尔基曾说:“美就是生活。”是的,美随处都有,对于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几千年来,随着美的出现和发展,人们也在不断的给“美”下了不同的定义。有的人认为美是和谐的,有的人认为美是完美的,有的人认为美就是理念,有的认为美是生活,有的认为美是关系,有的人认为美就是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设计艺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运用,它的发展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肯定。东西方设计艺术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推动设计美的因素,我国现在艺术设计与西方大致相同,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致使我国设计艺术转变时间较长、过程较为缓慢,以至于今天仍落后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因此,要想推动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获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国际环境中,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创造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设计境界。

1 什么是设计美

1.1 美是什么

从汉字构成分析,我国甲骨文“美”,上部分为一对羊角,因此有“羊大为美”的说法。东汉著名的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美,甘也,从大从羊。”在现代汉语解释为大而肥的羊被认为是美的,即美味的感觉。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羊为美”。这是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等资料中得出,即人头戴羊头跳舞是“美”字的起源。

对于美的认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从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我比较认同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的观点,即美是一种主观的社会观念,他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

1.2 设计之美

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了创新,设计就会失去它本身的价值,就如同产品失去了生命一样。因此,设计就是把设想变成实物的一种过程,通过视觉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一个方式。

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学科,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最基本的范畴。没有设计美的存在,就没有设计美学,也就无法进行设计审美。环境艺术设计,说白了它是一种空间的设计,它不仅包含了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同时也包含了人文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因此,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有独到的见解,建立起新的审美和价值观。

从个人而言“美”是一种潮流,每个人对待不同的事物都会有他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品味观念,它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改变。就拿建筑风格来说,在古希腊时期有古希腊式的建筑,在古罗马有古罗马式的建筑,而到了中世纪出现了哥特式建筑,到了后期由于观念的改变又有了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

因此,我们不能否定前人的设计,不能说那是不美的,只是由于时代不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正如,唐宋女性以胖为美,而在现代则对“美”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事实上前人的设计不管是在哪个方面都是绝对的艺术,有很多东西是无法被超越的,也有一定分量的原因是由于前人的设计不可被超越,因此作为当代设计师就应当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

2 设计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新价值和新境界的体现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当人们满足于空间环境的基本需求后,人们开始把目光拓展到对空间环境的审美和舒适上。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以提高和改善建筑的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创造出建筑本身丰富的美学空间层次和文化内涵。同时,在设计对象上,以超越以往的空间艺术范畴,为满足大众的物质、精神、心理、行为规范诸多方面的需求,设计以追求舒适、有人情味的空间理念。

从宏观的美学角度来说,“美”也是运动的,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美”的发展趋势不再是一成不变,在设计中“美将是千姿百态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影响,客观存在的空间环境实体可能也会变得能动起来,到时候就会完全颠覆空间环境多样性的概念,一处环境就能“包罗万象”。

设计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以使人们的生活的空间需要和心里舒适度得到满足。未来的空间环境设计是变化多端的,将会更容易贴合人们的需求,更容易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因此,设计师应该意识到,空间环境设计正在变成一个信息传递的媒介,而依附于它环境本身的应该是独创的设计给人们所带来的认同感和舒适感。设计以人为本,在这个前提下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到主体的功能化、人性化还有技术的层面。

“人文设计”,即人性化的设计,设计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感官是评判设计最终的价值尺度。其次,在这个工业化急剧发展的社会,环境污染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要想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保障就应该考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环保健康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生活环境需要,将人与自然紧密的联合在一起,这将是我们空间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2.1 人性化设计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美观的同时,也要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方便于消费者,在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功能诉求的前提下,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一书中写到: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及工业技术逐渐从工作场所转移到家庭。高技术的家具反映过去辉煌的工业时代。厨房里的高技术,它的高峰是食物处理机的出现,使我们的厨房也工业化了。

在当代艺术设计当中,人的情感追溯与平衡,将成为空间环境设计的一种趋势、一种价值取向。这就要说道人性化设计中的感知设计,则是以人的感觉特性为设计准则,如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这些都将成为空间环境设计的考虑范畴。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从而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感知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将会得到更多的使用价值,他以人的体验为主要考虑对象,将对今后的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2 绿色设计

在近几年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作为设计师,我们不得不将空间环境设计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绿色设计,又称之为生态设计,将绿色生态的概念应用于设计之中。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他于20世纪60年代所著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中已强调,设计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绿色设计成为蓬勃兴起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和新的设计价值取向。

设计的本身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空间环境。绿色设计不仅涉及人的价值,而且要关注自然的价值,从而合理的利用自然、改变环境,它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90年代绿色设计开始融入并表现出来,以使用再生材料和减少材料的消耗作为设计构想,使用废物回收利用为主。如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家具、家电等,都合理地利用了可再生、可回收的材料,将其设计构思实施生产利用,体现出了绿色环保的生态设计理念。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必然给我们的思想带来新的思潮,给我们的空间环境带来新的发展和变化。这对于我们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设计该如何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设计思路,要想真正立足于世界设计文化之林,就要以人性化的设计和绿色生态设计为心的价值理念,积极汲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推进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著.《设计美学》[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年2月.

[2]刘成纪.《生态学时代的新自然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2月18日.

[3](美)奈特比特著,魏平译.《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

新价值链 篇12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趋势加剧,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迈入了新常态,“互联网+ ”、创新2. 0、工业4. 0 等新技术与新理念的提出与实践,使智慧城市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概念提出到落地实践,从风险评估到建设全程跟踪监管,关于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探讨从未停止。

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尚未成熟,其建设路径和模式仍具有不确定性。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模式尚未确定,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将城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这一点上,国外许多城市的做法就比较先进。如,德国的T - city计划是德国电信进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生活实验室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集合众多企业、集团、协会、研究所以及大学之力,通过研究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旨在提高城市的社区智慧化和公众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中创新区的初步原型。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将信息资源管理应用于城市建设的规划、实施、运行与评估,效果显著,且因此荣获2012 年世界智慧城市。美国从走出大衰退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新地理学,形成了 “创新区”的崛起。创新区概念的应用,即在地理区域内划定小区域,集聚初创企业和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于区域内,实现技术创新的集聚,这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Arup[1]在研究中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结构性、系统性工程,它需要政府、公众、企业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得以完成,集多方力量建设的智慧城市,才是真正有效的、智慧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城市管理和公众生活用智能手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方向和趋势,且在此过程中政府起着不容忽略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在生活实验区和创新区概念的基础上,依托信息价值链探求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填补这个新兴领域的部分空白。

2 智慧城市信息价值链的模型构建

众多学者因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对智慧城市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归结为一点,即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使用新的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创新发展战略来实现城市建设目标。人类理性的形成过程是对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认识过程,它的最高境界便是 “智慧”,而要达到此境界,必然要经过数据、信息再到知识3 个阶层,其中,数据作为最底层,它是信息之母、知识之初、智慧之源。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设备和技术工具才能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通过鼓励公众学习、使用、创新终端设备与网络技术,让他们愿意体验、使用并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一个城市如果具备高科技信息通信基础配置,将能更好地记录和控制城市运行的详细过程。通过对城市管理的具体信息进行整理与实时记录,在城市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等不同阶段通过优化决策来辅助城市建设。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的决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多样、及时、迅速为特征的信息被大量生成,信息筛选并高度集成,挖掘数据中的最大价值,这些难题都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来面对。因为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不应简单理解为政府自上而下的简单投资,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它包括城市的生态环境、企业、政府、公众和社会,共同创造性地创新城市建设[2]。Haque[3]研究得出,智慧城市不能简单定义为一个高新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政府通过设置预编规划,发挥城市建设中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创造力,解决城市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即将城市建设中的各个主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他们均是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在这个意义上,政府需要自底向上利用自身资源对各方进行引导投资,从而从战略层次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

“互联网+ ”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另一个更先进的模式选择,它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视角与新的实现模式。在信息价值链视角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是所有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方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市场投资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继而改变公众的生活环境、交通方式;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环境大大转化和改变着市场经济,创造着新的商业模式,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消费[4]。这两方面的本质都是以信息为基础,通过通讯技术手段达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

报告 《信息市场: 城市的新经济学》指明,每个城市都应发掘自身信息通讯技术( TCT) 投资的最大潜力,通过构建完整的信息价值链来描述自身的技术发展水平。即将类似于程序、城市的仪表板、城市服务的优化算法等信息产品,通过移动设备和传感器等信息输入终端进行最原始数据的实时导入,再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传输到信息价值链的末端,生成真正的信息,实现从数据到信息的凝练,从而为决策提供支持。在理解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更深层次地表达此信息价值链,对政府来讲,就可以以此价值链为参考,对城市建设、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支持。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信息的收集、记录、传递、汇总与报告形成了一条信息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上,各环节信息的快捷流畅是实现整个价值链管理的有力保证,信息的快捷流畅必须借助新兴技术手段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智慧城市建设下的信息价值链如图1 所示。

这个信息价值链共包括4 个层次,从数据层次到信息层次依次为: 实时数据输入层、源数据层、信息组件层、信息产品层。实时数据输入是信息价值链的最底层,它描述了基本数据的来源点,即整个信息价值链的数据可以来自个人移动通讯设备的传入、公共交通的实时数据、移动网络的数据输入、城市的基本特征以及城市的物理空间分布等,这些数据将作为信息价值链的源数据存在。对这些基本源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与简单处理,即生成信息组件;将信息组件的内容进行高度凝练,形成信息产品和服务,从而为政府,尤其是城市领导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投资、决策的参考与指导。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决策前,城市领导需要了解什么类型的投资才能使信息价值链不断丰富完善,从而实现他们的政策目标。本文将以总价值链方法为出发点来研究信息市场,探索城市领导者如何进行各方面投资从而挖掘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价值。

3 智慧城市信息价值链的创新技术手段

3. 1 生活区

研究假设城市可以作为一个真实世界的新技术创意的测试地。也就是说,城市作为一个真实世界的测试平台,通过大量的传感器阵列最终凝练为信息产品和服务,即用感测的研究方法[5],验证和改进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多年来,将城市作为生活实验室的目的不再是简单地用来观察智慧家庭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已经发展到了用来提高信息技术在社会各方面应用的创新性、包容性、实用性。本文的生活实验区可看作是技术更新的源泉,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它不是专为服务于某些项目的,而是一种结构化、长期的社会资源,是通过建设经验、业务程序和实际条件来促进观念创新发展的框架结构。

生活实验室使用实时反馈传感器和最新网络技术作为主要技术,例如无线网络、移动通讯终端等。高端技术是进行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实验区以用户所使用的所有技术为实验基础,它通过国家的最先进技术实现各种网络的接入、服务平台的搭建、终端和用户界面的数据输入,且对结果进行更高层次的优化处理。建立一个生活实验室所需的仪器主要包括: 收集数据的传感器、数据发送设备、无线网络和数据管理软件。其中,数据的发送设备既要能直接或间接将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器,进行数据存储,又要能将数据传送给每一个移动终端,对信息进行传达或反馈。无线网络主要用来传输数据,它通过软件来控制传感器,也是整个系统的主要单元。例如UOS ( Urban Operating System) 平台就是利用不同的软件控制多个建筑、生活实验室的环境[6],它的新颖之处,即是将所有软件集成到同一个平台,实现城市在运行过程中的系统化管理。

一个典型的生活实验室应具备以下主要特征:以资金为支持,以创新为目标,以技术设备为源泉,以基础设施的创建和测试为落脚点[7]。详细描述为,生活实验区是以创新或者新产品研发为目的,通过当地政府或私人企业投资来实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他们往往首先对项目边界、研究结果、利益相关者以及项目目标进行预定义。生活实验室由政府或国家给予资金补贴,由科研学者提供理论支持,企业也可考虑自身特定的利益来对项目进行投资。生活实验区的利益相关者角色主要包括大学、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具体任务及解释如表1 所示。

3. 2 创新区

“创新区”是指那些汇聚领先的 “锚机构”( Anchor Institutions) 、企业集群以及初创企业、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地理区域[8]。在城市的创新区内,办公楼宇、商业公寓,包括居民住宅以及零售中心等配套设施齐备,创新区内交通便利、通信网络顺畅,各部门及各产业间有意识地高度融合,从而实现产品、技术和市场解决方案的创新。与通过商业发展来振兴城市相比,创新区主要通过发展企业、网络和贸易部门,在科技创新、技术水平提升方面驱动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创新区具有推动创新、促进城市可持续增长的潜力,它主要包括经济资产、有形资产和网络资产3 大组成要素[8]。三者相互支持、相互结合,在创新区内形成一个小的创新生态市场,人、企业以及环境相互协同,更利于创意的产生和商业化加速。创新区另一大优势表现在其邻近效应的显著性,具有高密度和强集聚价值,产业聚类使得创新区内的资源、商品甚至劳动力实现了共享。

创新区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 政府、大学或研究所、研究实验室、企业、创新区的各业主与开发商。创新区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三螺旋影响。三螺旋描述的是在创新驱动下,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联系,它是学术界与工业界思想和技术的动态交换,同时扮演着协调促进、减少三者之间交流障碍的角色。创新区利益相关者的具体任务及解释如下:

( 1) 政府: 创新区往往受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刺激。RAO[9]认为欧洲城市建设最好的经验就是他们的政府投入,当局者往往通过鼓励创新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的目的,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措施,通过对特殊项目进行专项投资,或者采取调整税收或救济政策等一般方法,促进创新区科研成果日新月异的发展。

( 2) 大学或科研机构: 大学是高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之一。大学、研究所正与各生产企业实现越来越多的合作,解决技术创新难题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学或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对创新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研发。

( 3) 企业或开发商: 当今,创新型公司有权控制创新的类型、增长的方式以及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创新的核心要素包括: 公司的行业地位、科研投资、员工技能、组织文化、资金来源、创新网络。在这些核心要素中,员工的素质高低是不容忽略的重要方面,创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毕业的高技术人才。在这些企业中,员工不是只能机械完成工作的熟练工,而应是经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创新型人才,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企业的创新度直接取决于大学或科研院所高等人才的输出。

4 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方法

生活实验区和创新区是创新2. 0 概念集中的基本要素,这两个概念的目的、侧重点和具体界定不同,如果实施得当且有效利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建设和发展。从理念的提出、初步实践、过程研发,到最后的科研成果,生活实验区和创新区二者之间呈螺旋式影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活实验区主要对创新目标进行预定义,重点在产品或理念的提出与生成,依赖于基础设施网络对源数据的提取或收集; 创新区主要根据创新目标创建科研机构,重点在产品市场的开拓和推广,依赖于市场网络和具体需求对源数据进行处理和利用。生活实验区通常是预先计划的,具有清晰的目标,且侧重点在于产品的开发,而这些均要在创新区完成与实现。具体表现在: 在生活实验区预设计的计划需要在创新区进行机构的组建与目标的确定与实现。这两个概念的理念存在明显区别,那又是什么才能使二者相互兼容呢? 这就需要信息,因为无论是在生活实验区,还是在创新区,信息均是驱动创新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信息搭建了二者之间的桥梁,这也为信息价值链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创造了条件。

结合图1 中构建的信息价值链,生活实验室、创新区在支持信息价值链过程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在下边,生活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在大量数据的输入收集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它是这个信息价值链的起始端,是基础; 同时,生活实验区也会通过所链接行业,将这些基础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发展。沿着这个信息价值链往上看,生活实验区的贡献开始减少,创新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虽然生活实验区视产品或服务为重点,但创新区则将重点放在了市场创造。创新区的重点在于将生活实验区的成果转换为适用于市场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为公众谋利,同时也确保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从整体上来看,生活实验区和创新区支撑着整个信息价值链,具体模型构建如图2 所示。生活实验区提供着原始数据,创新区确保着产品和服务的研究与实现,二者相互补充,各司其职,不仅保证公众能得到最合适的产品和服务,而且确保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系统方法。

生活实验区和创新区作为独立的实体,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一方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决定着另一方的成败,二者之间进行转换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知识、数据、思想、发展趋势、专业知识等。城市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则需要通过研究机构来支撑生活实验区和创新区之间信息的转换,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需统筹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时搭建和更新信息交流与转换的平台,创造一个可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构建实时创新的信息价值链,为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创造价值。

“信息价值链+ 智慧城市”模式作为一个上下相融合的模式,从信息价值链的视角对各利益相关体进行集成,将其展现在同一平台下并进行有效整合。该模式驱动信息价值链背景下城市建设资源的有效整合的具体表现为: 它可以统一信息资源模式,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建设; 加强结构化数据或非结构化数据的高度融合; 完成大数据应用的积极部署; 确保大数据生态圈的信息安全。

“信息价值链+ 智慧城市”模式是基于实时数据驱动下的信息产品的创新,它可以解决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核心问题: 第一是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创新区的科技创新来源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民生的需求,而科技创新的成果最终又将服务于社会发展; 二是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创新区科研过程的有效推进使得信息技术及产品快速更新,尤其是促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将科技成果广泛渗透到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行各业,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题。

5 结论

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前瞻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但是一项新兴技术如果得不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它终究只能是一项技术,得不到更好的实践、应用与推广。本文将智慧城市看作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的各主体信息构成信息价值链,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从而使效果更优。结合自下而上的概念,生活实验区、创新区为智慧城市的实验搭建了一个信息价值链框架,该模型能够捕捉到各个方面的第一手信息,且适用于同一建设目标下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智慧城市建设。该模型的构建使得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联系更为明确,使原本具体的建设路径更具有描述性、通用性。

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重点以个别城市为背景,以该模型作为一种实现方法进行仿真模拟实践,这也将为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数据集,进一步完善本模型。

摘要:从概念提出到落地实践,从风险评估到建设全程跟踪监管,关于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探讨从未停止。研究将城市建设视为一个信息市场,构建以“信息价值链+智慧城市”为主体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系统性探究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活实验区”和“创新区”的协调运行机理。该模式将城市中政府、企业及公众置于同一平台下,实现各方资源的高效利用,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整合、信息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两大难题。

关键词:智慧城市,生活实验区,创新区,信息价值链

参考文献

[1]ARUP.Smart cities:transforming the 21st century city via the creative use of technology[R/OL].(2012-04-25)[2015-08-15].http://www.cisco.com/web/VN/sccconference2011/pdfs/michael_tomordy-presentationeng.pdf

[2]HARRISON C,ABBOTT DONNELLY I.A theory of smart cities,proceedings of the 5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ISSS[R].UK:University of Hull Business School,2011:17-22

[3]HAQUE U.Surely there's a smarter approach to smart cities?[R/OL].(2012-04-12)[2015-08-15].http://blog.pachube.com/2012/04/surely-theres-smarter-approach-tosmart,html

[4]KAZMAN R,CHEN H.The metropolis model:a new logic for development of corwdsourced system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9,52(7):76-84

[5]JAMES EVANS,ROSS JONES,ANDREW KARVONEN.Living labs and co-production:university campuses as platforms for sustainability science[J].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2015(16):1-6

[6]LIVING PLANIT.Details of the urban operating system[R/OL].(2013-04-21)[2015-08-15].http://living-planit.com/UOS_overview.htm

[7]ELLIE COSGRAVE,ELLIE COSGRAVE,KATE ARBUTHNOT,et al.Living labs,innovation districts and information marketplaces:a systems approach for smart cities[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3(12):668-677

[8]BRUCE KATZ,JULIE WAGNER.The rise of innovation districts:a new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n America[R].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2014

上一篇:桥梁工程建设下一篇:打造孩子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