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价值链

2024-10-09

知识价值链(精选12篇)

知识价值链 篇1

一、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循环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知识成为企业和组织重要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组织的重视。

(一)知识资本

所谓知识资本又称智力资本、隐形资本,是指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资本,又指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1969年,加尔布雷斯第一个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随后,斯图尔特、埃德文森和沙利文等从企业的角度,认为无限的知识是知识资本的资产基础,是企业和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内学者总结: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内部以知识形态存在着的,运动着的,以商品形式创造财富增值的无形资产之和。

(二)图书馆知识资本的构成

中外研究学者对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的构成存在着各种不同看法,但大多数作者认为企业知识资本包含了由未编码知识组成的人力资源资本、由已编码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组成的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以及资源共享资本。

而对应图书馆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大致相同,而由于图书馆的非盈利性质,顾客资本将转变为用户(读者)资本。其要素分析如下:

1.图书馆人力资本

图书馆人力资本是图书馆对于其员工投入资本进行再教育、培训、健康管理等,使员工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为图书馆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增值。这是一种“非物力资本”。获取人力资本的方法是通过投入、激励和优化组合可以使储存在馆员头脑中隐性的知识转变为可编码的知识,投入得越多越优,馆员的创新能力越强,势必有越多的隐性知识被转化成编码知识,为图书馆所用。另一方面,管理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也能使图书馆减少用于组织中的显性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

2.图书馆结构性资本

图书馆的结构性资本是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包括已编码知识资本和经营性资本。

(1)已编码知识资本

图书馆已编码知识资本包括所有的馆内文献信息资源。它的编码是通过图书馆馆员的个人隐性知识编码化后所产生的,这个过程是图书馆人力资本产生劳动、知识创新和管理价值的过程,一些隐含的,无法表现在账目上的知识价值使用价值可以通过编码过程而显性化,这个呈动态发展,经过连续的积累,使图书馆知识资本价值向用户使用价值转移。

(2)经营性资本

图书馆经营性资产通常指维持组织系统正常运转的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它与用户受益面及接受服务的方式直接相关,最体现图书馆知识价值转移的力度和无形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

3.图书馆用户资本

图书馆的用户指的是它所面对的读者,它是以读者到馆率、资源满意率、资源利用率、网络点击率、检索、定题、参考咨询和咨询服务等功能性指标进行分析的。将用户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组织资本来运作,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因可反映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效果以及被读者认可所带来的社会品牌声誉等价值,逐渐成为图书馆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4.图书馆资源共享资本

图书馆与一般营利性机构不同的是,其资产“公有权”性质明显,也就是说它的资产更多的是属于社会无形资产,要创造的也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要使社会效益最大化仅凭一家之力无法达到效果,有时需投入一定的资本进行与其他组织的联合,比如使用其他机构资源所产生的现金流。

(三)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循环

1.知识资本的循环

一般资本运动的过程是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换回货币并增值,即:G—W—G’构成的,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商品可看作商品,其他不变,所以知识资本的运动公式可以表达为:G—K—G’。 而一个运营周期后由增值后的资金为出发点再次进行购买、生产、销售的过程,最后又回到货币资本的无限累计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知识资本循环公式为:

GK-K′-G′-K-GK

其中G为资本,G′为增殖资本,K′为知识商品,GK为知识资本,K′为再生知识商品,K″为不断创新的知识商品。

2.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

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本来也可以表达为:G - K - G′,即通过货币(G)的投入,购买知识商品(K),利用知识商品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实行有偿服务,可产生增殖资本(G’)。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明显区别于以盈利为目的的有偿服务知识机构,如情报咨询业,情报业的行业目标是通过提供知识商品,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值(G’>G)。而图书馆实际上是为了知识价值的无偿和有序的转移,表达为:K-G-K’,即由图书馆投入货币(G)使知识商品(文献资源产品)增值,形成图书知识、信息资源(知识使用价值K’)。其知识资本循环是建立在知识价值的不断积累及其使用价值的反复循环上,并将这些价值和使用价值持续地转移到用户开发上,由此而产生社会效益,使用的人越多,范围越广,社会效益则越大。在此公式中,K′>K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

二、基于知识资本循环的图书馆知识价值链

(一)知识价值链

价值链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知识价值链的研究也随之兴起。根据对国内外知识价值链研究的分析,本文认为知识价值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树立愿景和战略,以组织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为基本内容,开展知识活动,以提高组织的知识价值创造能力,进而达到知识增值的功能结构模式。

(二)基于知识资本循环的图书馆知识价值链

图书馆作为一个运营组织,适用于一般的知识价值链模型,其知识价值链应含有三个主要过程,即知识内容、知识活动、知识增值。知识内容是源头,知识活动是主体,知识增值则为想取得的成果,从知识内容到知识活动再到知识价值,每一阶段的演进都提供了下一阶段的知识增值。但由于其各种资源效能的发挥都是由图书馆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有特殊的知识资本循环模式,在其知识价值链的构成上也具有独特性。根据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与知识价值链的融合,本文得出下页流程图:

1.愿景:关联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的社会角色

图书馆的知识价值链中,必须首先关联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的社会角色,无论是公共图书馆或是高校图书馆,都是人类社会文化、科技、历史知识的传承者、传播者、保护者,应以开放性、无偿服务为基本原则,向公众提供教育、娱乐和无差别学习的场所、设备和资源;保障读者隐私权、公平存取信息权、维护知识自由;实行民主的、多元的、人人平等的服务。通过馆员群体持续的创新和知识资本转移,完成信息传播任务,履行图书馆社会职能,以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这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2.知识内容: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知识内容是价值链的开始,在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循环中它代表的是图书馆的根本,也就是知识价值的转化过程。在图书馆知识资本使用价值的实现中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隐性知识,因为知识创造的实质就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将其变成编码化的知识资源;知识内容还包括内部与外部的平衡,由于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达到K’>K的目标,所以仅有本馆隐性知识编码化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外部资源的合作机制,有时需要付出成本(G’)以达到外部资源充实内部资源,增加读者效益的目的。

3.知识活动

知识活动是图书馆知识价值链中的主体,在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中代表的是产生结构性资本[(已编码知识资产)+经营性资产]的过程,可表述为辅助活动和基本知识活动。其中基本知识活动完成的是知识采集、知识编码、知识流通、参考咨询、用户教育这五个步骤,实现知识快速高效流转和知识增值(K’)。辅助活动包括图书馆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实现需要付出经营性成本,比如图书馆舍的建造。缩减结构性资本(G)将把价值传递给用户,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

4.知识增值:从用户资本到社会效益

图书馆的知识增值,不完全在于其自身的经济增值,因为在知识资本运营公式K-G-K’中,图书馆和营利性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应达到K’>K,而不是G’>G,也就是其盈利途径是通过促进知识的活化与转化,增加用户满意度获取用户资本,达到社会声誉的上升,为全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图书馆知识价值链中的知识增值包括:用户资本,即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价值,是以读者到馆率、资源满意率、资源利用率、网络点击率、检索、定题、参考咨询和咨询服务等功能性指标来判断的;社会价值增值,通过图书馆创造读者价值来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而彰显自身职业优势,增加知识资本的总价值,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满意度。最后,社会价值增加了,带来更多的可盈利的资本(G),最终反馈给图书馆馆员,使有更多的人力资本,从而获得其对图书馆更高的忠诚度并提高工作效益,为读者、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基于资本循环的价值链策略

(一)深入挖掘馆员隐性人力

资本知识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一种是格式化、文本化了的显性知识,一种是存在于人的脑海之中、未被表述的隐性知识。图书馆隐性知识主要由馆员隐性知识构成,构建图书馆的知识价值链,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馆员的隐性人力资本,包括馆员的技能以及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以达到与显性人力资本的相对平衡。馆员的隐性知识具体表现在其业务工作中的各种经验、技能等。同时,用户在也是完全不同于馆员的又一重要隐性知识源,具体表现为对各种信息资源的需求和评价,对图书馆工作的各种想法、建议和要求,个人的使用习惯和方式方法等。可以对图书馆知识价值链产生反馈的效果,推动知识资本循环。

(二)拓宽资源共享:

无论馆藏多么丰富的图书馆,都不可能单靠自身的力量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产生绝对正向的社会效益。如今,图书馆获取和传递读者所需文献的手段与能力,也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指标。这要求现今图书馆广泛开展合作,切实实现资源共享,这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和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必由之路。

(三)优化组织结构

优化图书馆内部组织结构的作用在于促进知识的内部流动,顺利实现知识的价值输出。使知识资本循环中的经营性成本得以压缩,在知识资本运营公式中相当于减少(G)的支出。传统图书馆就如同传统企业组织一样,是金字塔式的等级管理体制。这种组织体制使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分明,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员工交流不畅,隐性知识无法人际传播,不利于知识信息的有效和连续传递。要减少结构性成本,可以采取打破等级制,实现知识共享,使每一位员工都能积极参与信息处理和知识传递的组织方式。例如比高耸化的组织结构更能加速知识的流动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这要求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以“流程主导的组织”取代“职能主导的组织”。

(四)积极获取各种渠道资源

图书馆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补充馆藏资源,建立各种链接或者进行二次开放,并积极做好这些资源的宣传和利用工作,以充实知识价值链中的基本知识活动。比如网络开放获取(OA)资源,是各国学术界、科技界、出版界等为了推动科研成果而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特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文献全文。在基本活动中,可以从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检索角度考虑,将分散存放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服务器和网站上的,用户很难直接全面地检索到的这些资源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并实现统一检索。作用是增加知识资本循环中的已编码知识资产,满足用户需求,转化成社会效益。

摘要: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对知识资本概念和构成的研究过程和思路进行梳理,并与图书馆的知识资本过程相对应,得出图书馆的知识资本构成要素进而得出知识资本循环公式。在知识经济大环境下,图书馆的知识价值链应在符合知识资本循环公式的模式下建立,所以将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过程应用到组织知识价值链模型中去,阐述基于图书馆的社会无形资产特性和社会定位的知识价值链愿景;分析其知识内容、知识活动和知识增值这三个模块;标构建出符合知识资本循环的图书馆知识价值链的正向、逆向作用力;并给出一定的建议,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图书馆发展策略打下基础。

关键词:知识资本循环,知识价值链,图书馆

知识价值链 篇2

(2)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②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4.6.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一,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二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我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就会遭到失败。)

第二,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作出和选择不同。)

◆方法论: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判断】

1.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2.有了价值观的引导才能处理好同学关系。(有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才能处理好同学关系)

3.是否用正确价值观来指引决定了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决定×)

【真题】

(20全国高考天津卷11)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说明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价值、知识与话语 篇3

当将这部作品读下来后,我不得不佩服刘醒龙,夸张一点说,刘醒龙是在“中年变法”了,如果更夸张一点说,刘醒龙是否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了?看来,作为读者,倒是应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对刘醒龙接下来给我们的意外都要欣然接受。

当代的长篇小说已经越来越繁复多样,面对眼花缭乱的现实,莫言提出捍卫长篇的尊严的话题,我理解应该在最基本的层面来坚持长篇的标准。对于长篇来说,价值、知识与话语就是最基本的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上做出了成绩,或者作出了努力的就是好的长篇。《蟠虺》的价值含量是丰富的,作品呼唤的是对真的坚守,是对良心的忠诚,是对欲望、利益的抵抗,是人对自身的超越。这样的价值理念是需要与其对立的力量去压迫、毁坏、摧逼和诱惑的,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其坚韧、纯洁与稀缺。因此,刘醒龙为其价值的伸张安排了恰当的环境。考古、收藏、文物、盗墓、学术、权力、名誉……不管是学院、体制还是江湖,任何一个人面对复杂的环境想要捍卫道德的底线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主人公曾本之是楚学院的青铜研究权威,在国宝曾侯乙尊盘上更是一言九鼎,无出其右。但是,十多年前他就发现,面前的、年年由他检查鉴定的曾侯乙尊盘已经被人掉包了,而他对曾侯乙尊盘为失蜡法所铸的学术“定论”也受到了怀疑和挑战。曾本之也曾犹豫和退缩过,为了延续自己的学术流派,他安排一心上进的郑雄为自己的接班人,并让他做了自己女儿并不喜欢的女婿,面对院士这样的荣誉,他也曾心动过。但是,当郝嘉拒绝浊世不惜自戕时,当“老省长”、熊世达等为了巨大的政治利益结成团体为所欲为、颠倒黑白时,当“老三口”、华姐这样的文物大盗也能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时,曾本之被触动了,他的良心还在,他的底线还在,虽然年过古稀,虽然他的拒绝、他的反击,他对自己学术观点的怀疑可能让他身败名裂、一无所有,但他一往无前。何况,他并不是孤军奋战,他身边有同为楚学专家的马跃之,有青年后学郝文章、万乙、易品梅,有青铜爱好者沙海、沙潞,有亲人和朋友安静、曾小安、柳琴,甚至外孙楚楚都能以纯真和童心给他安慰和力量……。故事是没有尽头的,曾侯乙尊盘的神话还在继续,范铸法与失蜡法的争论也还会进行下去 ,“老省长”虽溃败于曾侯乙尊盘,当会寻猎新的目标,而埋藏于地下的楚墓依然吸引着无数贪婪的目光,至于文物与收藏的江湖,也一如既住会鱼龙混杂,尔虞我诈,但重要是曾本之们,只要他们有清醒与自省,有抵抗与坚守,这个世界就还有希望与信心,就还有良心与温暖。“与青铜重器打交道的人,心理一定要留下足够的地方,安排良知。”这话的阐释空间显然超过了青铜界。

对于熟悉刘醒龙的读者来说,《蟠虺》之年以显得陌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题材的独特性,据说,以青铜器为题材创作长篇小说,《蟠虺》是第一部。仅仅从知识层面上说,它也足够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我不知道会不会有读者从古玩收藏的角度来阅读这部长篇,虽然这可能是很大的误读,但就目前文化缺失、唯利是图的收藏界而言,你还不能不说它有着一定的针对性。就一般的读者而言,他们对青铜器知道多少?更不要说国宝曾侯乙尊盘、曾侯乙编钟、九鼎八簋等等了。青铜器并不是一个整一的概念,年代、国别、等级、数量以及铭文文献、器形文饰、铸造工艺、迁徙流转等等都是其价值要素。这里面最重要,同时又常常被人忽略的是青铜器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对那些青铜重器而言。青铜重器在当时是国家的象征,在春秋时代,伴随灭国的便是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因此,青铜重器在《蟠虺》绝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承载了深刻寓意的意象。比如曾侯乙尊盘,它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眼花缭乱、令人目眩的透空蟠虺纹饰和至今无法复制的内部构造,更在于其华丽高贵的气质和种种神秘的异象。所以,围绕着曾侯乙尊盘,众多力量才会展开角逐,许多假借历史文化名义的人等或想得到它,或想借重它,甚至,像庄省长这样的官僚也会沾沾它的紫气以照亮自己的青云之路。长篇小说不是知识的普及读物,甚至,我们无法与它较真知识的实在与否,它在创造价值,也在创造知识。在优秀的长篇小说中,知识是真正地参与到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之中的,它与长篇小说的美学元素是啮合无间的,并且最终要上升到形而上的沉思之中。当作品中的人物为曾侯乙尊盘忙得不可开交时,刘醒龙实际上进行的是这样的道德与伦理推演,他忧虑的是,“虺五百年为蛟,蛟千年为龙。当今时代,势利者与有势者同流合污,以文化的名义集合到一起,不是要为蛟或为龙,其蛇蝎之心唯有将个人私心最大化。”他进而觉察到青铜重器的命运关系到文化安全,“而在文化安全的背后,还隐藏着国家安全的极大问题。”

对于以书面形式表达的写作者来说,文体就是他的话语方式,这样的话语方式有共性的一面,更有个性的一面。作家的审美创造或创新就在于他富于个性的话语方式。在《蟠虺》之前,我们已经阶段性地熟悉了刘醒龙的长篇话语方式,像《弥天》《威风凛凛》《政治课》等等都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对中国乡村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描绘和剖析,显示出刘醒龙正视残酷的胆量;以《圣天门口》为代表,刘醒龙显示出驾驭多卷长篇的耐力,众多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场面,通体雄浑,并显示出思想的勇气;而在《燕子红》《往事温柔》《一棵树的爱情史》等作品中,特别是以《天行者》为代表,刘醒龙又表露出极为细腻的一面,他可以在看似单纯的时空,看似简单的情节中以散文化或诗意的笔调营构出特定的氛围,反复盘桓于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长篇刘醒龙的几种话语。但是《蟠虺》不同。这种不同是作家的有意为之,所以他才不无得意又充满自信地说,“我相信喜欢我作品的读者会更喜欢《蟠虺》,至少他们能从这部作品中发现,那个叫刘醒龙的家伙还能写出令人觉得耳目一新的东西,而不是拾自己的牙慧,没完没了地重复可怜的三板斧。”看得出,刘醒龙在写这部作品之前已经非常放松了,他以宽容的态度,多样化的眼光来看待长篇的历史以及不同风格的作家在长篇上所作的努力。他也更加尊重读者,尊重他们的阅读期待与审美心理。他对当代文化的语境显然作了深入的研究,对长篇小说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安身立命已经心中有数了。所以,他尽量做到与当代文化同步,增加文体的亲和力,加大长篇的戏剧元素,增加长篇叙事的技术含量,他不是在线性的时间里推动长篇的进程,而是立体地整体性安排整部作品,如郝嘉为什么自杀?郝文章为什么入狱,他的身世又是什么?一开始就神秘出现的甲骨文信是谁所写?设疑,解惑,谋篇布局,步步为营。再如老三口这个人物,说他重要,可以说没有他这部作品几乎不能成立,但就这么重要的人物,好像就没有正面出过场,除了狱中与曾本之见过一面留下民歌“花儿”,其余都如影子一般。诸如类似的安排,可以说充满了机巧,却又收放自如,丝丝入扣。每个读者读完这部作品都会发现,这是一部整体设计,一次成型,结构精细,对缝合榫,成竹在胸的作品。同时,它充满了弹性,预留了空间。古典与现代,写实与浪漫,已经没有了边界,而推理、悬疑、奇幻,甚至,盗墓等许多类型小说的因子也都被整合进来。摘叶为镖,折枝当剑,刘醒龙已经进入了自由之境,大起大落,大俗大雅,他追求的是元气淋漓。不能不说,刘醒龙进入了他的长篇新话语。

(作者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

知识价值链 篇4

部门间的知识转移与组织间知识转移有类似之处, 因此研究时首先不能脱离组织间知识转移。组织的知识转移是指一个组织被另一组织的知识与经验影响的过程中, 将有价值的知识进行传播、共享和利用, 从而提高知识的产出和价值, 为组织的绩效服务。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要考虑两个主体之间的双边关系、所处的环境或网络特性。企业内部进行知识转移的部门, 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对市场做出反应的业务流程, 因此要紧密结合业务流程的特点来进行研究。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一系列对产品和客户服务做出反应的活动, 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业务流程在进行提升时包括了一系列的知识管理活动, 是一个知识密集的协调过程 (Ravi等, 2009) 。可见, 业务流程是与知识转移密切联系的。

部门间知识转移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其他部门知识向本部门的转移、本部门内部知识转移、本部门向业务流程中的下一个部门的转移, 而这三个层次的转移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靠不同部门的个体来进行, 因此这个过程也受到个体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当部门间知识转移处于第一层次与第三层次时, 部门间所处的业务流程影响较大。当部门间知识转移处于第二层次时, 知识在部门内部流动和转化, 此时则具备了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 包括知识的获取、选择、创新、内化以及外化。

总的来说, 企业部门间知识转移以业务流程为基础, 也具备了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

二、知识价值链的内涵

(一) 价值链与知识链的内涵

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基于业务流程的部门间知识转移, 本文引入了知识价值链的概念。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中相互不同但又互相联系的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 即价值链。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探讨的是企业利润的增长, 而企业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也不断进行价值的创造和积累, 因而也存在一条知识链, 使得知识得到增值。许多学者对知识链的研究认为, 知识链是一个链式结构, 以企业为核心, 知识在参与活动的不同组织 (比如企业、大学、研究所、供应商、用户等) 之间流动, 最终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 (吴绍波、顾新, 2008) 。引用这个概念, 本文认为, 每一个部门就是拥有不同资源的组织, 知识链让知识在这些部门间的流动会不断得到升华和创新, 最终向客户输出价值。

(二) 知识价值链的形成与内涵

学者们将价值链与知识链相结合, 运用到知识转移中, 形成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显然不是价值链和知识链的简单加和, 而是两者的有机作用, 不仅是价值活动的有序过程, 更是知识转化、升华、创新的过程。知识价值链是一系列结构化且相互协调的活动, 能使知识管理更加有效, 比如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创造、分享、储存和使用 (Dong-Jenn Yang等, 2010) 。知识价值链还可以将科学概论类的知识转化为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运用与实践。

三、企业部门间知识转移的知识价值链模型

(一) 知识价值链模型的研究现状

香港中文大学的Ching Chyi Lee等学者认为知识价值链的模型是由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知识管理的过程活动以及最终的绩效所构成, 其中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包括知识型员工的招聘、知识储存能力、顾客或供应商的关系、首席知识官和管理。过程活动包括知识获得、知识创新、知识专利保护、知识整合以及知识传播。随后, 他们认为每一个企业经营价值链中的活动, 包括物流、生产、销售、服务等都有一条属于该活动的子知识价值链, 所有的子链构成该企业内部的知识价值链, 最终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Ching Chyi Lee等, 2000) 。

现今比较受推崇的知识价值链模型是由美国学者Holsapple等人提出来, 他们将知识价值链的活动分为基础活动和次级辅助活动。基础活动主要是包括知识的获取、选择、创新、内化和外化五个过程, 次级辅助活动则是组织中与知识管理相关的管理活动, 包括领导、协调、控制和测量四个活动。其中基础活动会有知识产出, 辅助活动帮助形成组织学习, 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 (Hol-sapple等, 2001) 。

五项基础活动可以帮助形成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产生多方面影响, 包括优化产品、提高企业的灵活性、支持创新以及强化企业的社会声誉。然而国内的学者吴金希认为, 这个模型的知识链没有与外部知识网进行动态匹配, 缺乏环境适应性, 同时又没有体现出知识的无限循环与反馈, 缺乏动态性。因此吴金希等人又在该模型中加入外部知识网, 他们认为外部知识网会与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相互影响, 从而使知识价值链更具有动态性。

在设计适合知识管理的知识价值链模型时, 彭锐和吴金希在前人的基础上用二维分析方法, 将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知识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 而知识管理的辅助活动则扩展到五个——知识测评、组织、控制、技术和领导, 这个模型可以揭示企业核心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的管理活动。同时这两位学者认为, 每一个经营活动都对应着支撑其发展的知识价值链, 而所有这些知识价值链构成了企业内部知识价值链的体系, 并且企业内部的知识价值链体系也可以跨越企业边界拓展到整个行业 (彭锐, 吴金希, 2003) 。

(二) 基于部门间知识转移知识价值链模型构建

Holsapple的辅助活动全面概括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全过程, 彭锐和吴金希又提出了“知识技术”这项活动, 强调开发和配置各种信息系统等技术性活动来支撑知识管理, 因此本文选取领导、协调、控制、技术、测量作为模型的五个辅助活动。

Ching Chyi Lee提出的企业各个价值创造活动所形成的子链构成总的知识价值链模型的思想则与本文所研究的部门间知识转移比较契合, 与彭锐和吴金希的“知识价值链体系”的思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本文结合Ching Chyi Lee、彭锐、吴金希以及国内一些学者的模型, 突出企业经营价值链活动中的业务流程与知识转移的相互影响, 强调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体系性, 创造适合企业部门间知识转移的知识价值链模型。

根据以上的文献和综合分析, 本文认为, 适合企业部门间知识转移的知识价值链模型, 包含三个部分——知识转移基础活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活动以及企业价值增值活动所需要的业务流程。其中, 知识转移基础活动包括知识获取、选择、创新、内化以及外化, 内部知识管理活动则是测量、控制、协调、技术和领导, 企业价值增值活动所需要的业务流程则包括产品生产、人员招聘、市场策划、销售、售后服务、投诉处理等多个流程, 随着企业的类型和活动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个业务流程中, 部门间进行知识转移时, 会发生知识的获取、选择、创新、内化及外化等基础活动, 同时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活动的辅助作用下, 在整个业务流程中产生知识增值, 业务流程的作业也会影响着知识转移基础活动和知识管理活动。单个知识价值链的模型如图2。另外, 每一个业务流程的知识转移存在一条子知识价值链, 从而构成知识价值链体系。企业部门间知识转移通过知识价值链体系产生的知识增值, 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值, 最终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知识价值链模型的内涵阐释

企业部门间知识转移的知识价值链模型的具体内涵, 根据模型的形成,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1. 知识转移基础活动。

知识转移基础活动涉及五个方面。知识获取是指主体接收来自外部的知识;知识选择是主体从外界选择性地接受他所需要的知识;知识创新是指主体从现有的知识或发现中挖掘产生新知识;知识内化是指主体分配和存储所获得的知识从而改变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状态;知识的外化是指将知识向环境中的其他人进行传播。在部门间知识转移活动发生时, 这五个基础活动存在于前文所讲的部门间知识转移三个层次中, 体现了知识的运动、转化与增值的过程。

2. 企业知识管理活动。

企业知识管理活动包括领导、技术、协调、控制和测量五项活动。知识领导是指创造有利于知识转移的活动与环境;知识技术是指开发信息系统、数据库等各种技术性支持工具的活动;知识协调是保证在合适的时间有适合的流程和资源可以管理知识;知识控制是通过监督和维护保证高质量知识处理和多数量知识资源;知识测量是对知识源、知识处理和调度的价值进行评价。企业知识管理活动是一类辅助性活动, 为部门间知识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从中观的角度影响企业部门间的知识转移, 强化知识转移基础活动所产生的知识增值。

3. 企业价值增值活动所需要的业务流程。

知识只有在流动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知识的获取、选择、创新、内化及外化, 达到增值的目标, 而促使知识流动的关键取决于业务流程。企业的业务流程是由若干个作业流程构成, 由不同岗位的人共同完成, 帮助企业实现价值的一系列活动。部门间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包括生产、市场策划、销售、服务、投诉处理、招聘等活动, 这些活动根据企业内部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部门间知识转移并不是发生在单一的业务流程中, 而是一个业务流程体系中。知识转移会因为所处的业务流程不同而有所不同, 因此每个子知识价值链也有所不同, 构成了企业内部部门间知识转移的知识价值链体系。

四、结语

本文的研究参考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在部门间知识转移的研究缺口中, 找到了知识价值链作为切入点, 构建了适合企业部门间知识转移的知识价值链模型, 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 模型更强调了企业部门间知识转移因为业务流程而对其产生的影响, 更强调知识价值链体系的形成,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分析企业内部部门间知识转移时, 要认识此时的知识转移因为业务流程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不能一概而论, 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知识价值链进行分析, 才能帮助知识进行更好地分类、管理与升华。同时, 也要认识到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活动对部门间知识转移产生的辅助性作用, 不能忽略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最后, 要认识到知识价值链体系所产生的知识增值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 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积极地构建、分析、评价和改进知识价值链体系。

参考文献

[1]Stephanie Schleimer&Andreas Riege,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globally dispersed units at BMW,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 1:27-41

[2]Ravi Seethamraju&Olivera Marjanovic, Roleof process knowledge in 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methodology:a case study,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6:920-936

[3]Dong-Jenn Yang&Jun-Zhi Chiu, ApplyKnowledge Management Value Chain Perspective in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tudies, 2010, 2:256-262

[4]Ching Chyi Lee&Jie Yang, knowledge valuechain,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00, 9:783-793

[5]CW Holsapple&Singh M., The knowledge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1, 20:77-98

[6]彭锐, 吴金希.核心能力的构建:知识价值链模型[J].经济管理, 2003, 18.

知识管理创造企业新价值 篇5

------------------

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从未像今天这样极具变化,过去的产业界巨人,许多都被时代车轮无情碾过,消失在市场竞争的烟尘中。

从前的产业巨头多已改朝换代,被微软、雅虎等新兴科技企业取代,这些知识产业的成功足以说明,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许多企业的高层主管也已认识到这一趋势,正着手建立公司内部的知识管理体制。

随着不同人的不同理解,知识管理也被赋与不同涵义。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信息的流动,让需要者获得正确信息,因而能快速采取行动。

知识管理就是取得、创造、拥有、整合、学习,以及使用信息、理解、经验来强化表现的系统化过程。

知识管理是一种漫长的经营策略,它能够协助企业适应市场的挑战,并领先于竞争对手,使企业和员工灵活的使用已有的组织知识。如果企业缺乏知识管理,必将丧失其竞争优势。

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知识的范围,学者将其分为四个层次即资料、信息、知识、智慧。资料是知识管理的最底层,未经处理消化,属于初级素材。第二层次是信息,它将资料有系统的整理,以达传递目的。第三层次是知识,它是开创新价值的直接材料。最上一层为智慧,是组织和个人运用知识,开创新价值,用行动来检验与更新知识的效果。

知识包含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是主观的,不容易口语化和形式化。透过个人的经验、印象、技术和习惯等方式,呈现出来。外显知识,是可以体会或了解的概念,具有语言性与结构性,像电脑使用手册就是此类语言。

一般而言,无论是个人知识或组织知识,从内隐到外显,都要经过一种螺旋循环转化,最终落实到行动。

在知识从内隐到外显的不断循环过程中,知识得以持续和创新。在理解了知识管理的螺旋循环转化后,学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公式KM=(P×T×K)S,P代表知识的承载者“人”,T就是信息科技,K即知识;人透过信息科技,例如互联网,消化与传播知识,S即分享知识的平方值,由此知识就产生无限的扩散和更新。它将人视为知识的承载者或传播者,知识素材则涵盖从资料到信息、知识、智慧,通过众人传播,知识得以共享、应用与实践。

运营知识资本创新网络价值 篇6

新经济的竞争是对知识和知识工作者的竞争,是对知识资本的竞争。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运营已经成为经营者的核心内容。现代经济领域的风云变幻,涌现出了大量的资本家,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资本运营的壮丽篇章,为我们总结知识资本运营的经验和研究知识资本运营的规律提供了客观的知识财富。

北京福来得学校校长王振光先生通过多年对知识资本运营的实践和研究,创造性地把知识资本运营归纳为具体的运作内容,即学习组织、知识管理、创新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管理和网络化建设。他强调指出其中培训管理是知识资本运营的常规手段,网络化充当知识资本运营的环境建设,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运作规范。

知识价值链 篇7

新经济下的企业知识价值链, 是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出发, 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 以价值链分析 (即企业业务流程) 和知识管理的流动 (即知识活动) 为对象, 围绕某一核心主体, 通过对企业知识流和价值流的分析, 构建的由知识链与价值链交互作用无缝连接形成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根据此基本含义, 新知识价值链应具备以下特征:

(1)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并树立创造价值的新理念—由顾客为企业创造价值。顾客不单纯是一个消费者, 他也可能成为供应商或裁判。

(2) 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基础,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与重构价值链获得竞争上的成本优势。根据定义, 新知识价值链是知识链与价值链交互作用无缝连接形成的功能链节结构。价值链分析是以业务流程的价值增值分析为基础,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与重构价值链获得竞争上的成本优势。知识链分析是通过不同的流程的知识活动产生的相应知识节点表现出来的知识流和价值流的形式来分析知识活动的价值增值。知识价值链是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之上知识链与价值链的相互交叉与影响。

(3) 以价值流和知识流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知识流与价值流的分析, 使企业能够明晰其关键的知识链与价值链, 确定其核心的业务流程, 有助于企业通过业务流程等的调整与整合, 降低成本, 形成竞争优势。

(4) 以分析知识的价值为手段。新知识价值链重在对知识价值的分析, 以知识的价值分析为手段。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价值转化与传递过程。通过深入分析知识价值驱动因素, 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产生及增值过程。通过知识价值的分析, 企业可以识别对企业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关键的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 对企业的知识存量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区别对待、重点发展, 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效率与发展可持续竞争能力的目标。

(5) 贯穿竞争战略思想, 以获取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核心竞争力可以是关键技术能力、分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制造能力, 但它更应是一种新知识价值链中知识创新与向价值的转化能力, 这是其他诸种能力的核心和灵魂。

2 新知识价值链的作用

(1)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里, 知识已逐步转变为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核心因素, 任何创新活动都要以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和前提, 吸收和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知识。知识是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源。而新知识价值链注重企业知识存量的积累和有效组合, 能够提高企业相关知识整合能力, 并培育企业独特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研发能力, 进而使企业在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占有优势提升创新能力。知识价值链对企业创新承担着关键作用, 是获取创新能力的源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器。

(2)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增强企业的不可模仿性。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使企业保持特性、不能被人模仿的是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独特资源, 它在实践中以难以觉察的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知识价值链是对企业知识的管理, 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始终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以达到将员工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经验、技能、技巧等意会知识, 变为企业独特的知识资源, 而使竞争者难以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 更难以模仿。在企业中, 显性知识是与没有意识到的隐性知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不了解某项技术的隐性知识, 也就不可能对其模仿。

(3)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获取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对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分析发现, 企业竞争优势不是由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等外在因素所决定, 而是企业特有的知识。知识产生的竞争优势, 存在于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中, 具有可持续性。新知识价值链可以不断提高企业驾驭知识的能力, 通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的组合, 促进知识创新并不断增值, 形成企业核心能力, 进而使竞争优势随着企业增量知识的产生而得以保持, 体现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4)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培育企业的学习能力。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做到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度, 将学习能力作为开拓竞争优势的根本。而新知识价值链以构建学习型的企业为基础, 注重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强调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 以及理论知识实用化和专有知识创新化的能力, 从而催生、引导企业向着“学习型”组织发展。

3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机理

对于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即价值创造) 机理, 本文是从价值与成本的关系出发分析的, 现在构建如下的增值模型, 首先定义:

Ekv=Vkv-Ckv

其中, E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 是指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超过知识创新活动成本的价值;V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价值, 是指新知识价值链上知识活动带来的为顾客所认可的总价值;C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活动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 新知识价值链增值取决于知识价值链价值和知识价值链活动成本这两个因素。二者的差值即为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所以企业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来提高价值增值, 从中找到提高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

本文所定义的新知识价值链是建立在企业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 因此,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可以表示为各流程知识链的价值增值之和:

Ekv=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

Ekv=∑Eundefined

式中:i表示企业业务流程知识链环节数, 相应地Ekv表示第i个知识链条的价值增值。从上式可以看出,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来源于各个环节知识链的价值增值, 它们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企业组织能够更好地组织协调各流程的知识链, 让知识创新成果更好的内化于流程之中, 则可以使知识链产生更多的价值, 降低知识活动成本, 从而使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假定经过整合提高后的新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可以表示为:

E*kv=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

E*kv=∑Eundefined

可以想见, 各个业务流程知识链的价值增值的提升会受到提升之前本流程知识链价值增值水平和提升之后整条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水平的综合影响, 上式可以分解写为:

E*kv=a1Eundefined+a2Eundefined+……+aiEundefined+b1E*kv+b2E*kv+……+biE*kv=∑ (aiEundefined) +E*kv∑bi

从上式可以看出, 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Ekv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系数ai, 另一个是系数bi。二个系数前面己做出假定, 可以判断:系数a*和bi的值越大, 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Ekv提升越大。这为企业如何调整自身的知识价值链, 提升其价值增值指明了方向。

4 新经济下的企业知识价值链驱动模型

(1) 价值链与知识链的交互作用模型。

价值链是一系列连续的价值创造作业, 是从基本的原材料到供应商、到生产者直到消费者使用这样的一个流程活动。价值链的每一个流程环节都会有相应的知识链活动, 产生相应的知识和价值并随着价值链的推进而形成知识流与价值流。每个知识链都在相应的流程形成知识节点N, 节点里包含了知识链活动所产生的价值V。知识链活动产生其自身的价值, 并促进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而价值链是知识链的基础与依托, 二者是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的关系。价值链与知识链的交互作用, 如图1。

在这些知识链中, 有些知识链对整个流程的价值增值影响最大, 其价值贡献也是相对较大的, 本文将其称为关键知识链, 寻找并完善关键知识链是提升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一个重要途径。

(2) 基本系统及其结构模型。

基本系统是新知识价值链管理活动的核心, 包括六项主要内容:知识获取是组织或个人知识的来源。获取的主要知识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知识以及通过它们所获得竞争对手的知识;知识选择是将获取的知识,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为知识整合服务;知识整合是企业利用所选择的知识对知识的发现和引申过程;知识传播是将已经获得、选择和生成的知识通过分发和储藏等方式进行整理, 从而改变组织的知识资源状态, 即把外部显性和隐性知识转变为内部显性知识或个人的隐性知识, 成为企业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过程;知识共享是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共享的作用是通过将隐藏在个人大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被记录的显性知识, 使知识需求者能够得到所需求的知识;知识创新是核心过程, 企业通过知识创新来开发目前尚不具备的能力, 可促使企业不断地产生新技能、新产品、更好的想法及更有效的管理过程, 如图2。

(3) 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是为了保证新知识价值链基本系统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管理活动, 并增加了链中知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对知识流的影响, 而且企业能够通过组织管理的各个组成要素获得新的知识。

(4) 驱动系统及其模型构建。

完整的知识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活动 (知识的选择、共享、创新等) 是将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信息技术等相接在一起的同步的过程。

(5) 反馈系统。

反馈的主要作用, 是对付链中存在的内部和外部不确定性。及时的反馈, 一方面使知识价值链管理不偏离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方向, 以此来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 从而使知识顺利增值, 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 实现新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实施中的问题重新审视制定竞争优势战略的假设是否发生了变化, 是否阻碍了知识价值链管理, 适时地修改战略定位, 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识别其隐性知识, 并在组织之内或组织之间进行传递。

参考文献

[1]徐瑞平, 王丽, 陈菊红.基于知识价值链的企业知识创新动态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 (4) :78-82.

[2]成思危, 余静阑.解读新经济[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2) :5-6.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与组织,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7.

知识价值导向下的知识共享与创新 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价值,知识共享,创新

在人类社会科技和经济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 尤其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模式确立之后,知识被当作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过程,生产要素发生了变化,各类组织必须面对的现实是: 知识更新步伐加速,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缩短,竞争者迅速出现等,这些不确定的变化使得竞争日趋激烈,而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对知识与创新的依赖越来越强[1,2]。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团队作为一类特殊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也需要不断加速研发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寻求知识增值的有效途径,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引领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3]。

知识团队的核心任务就是按照规则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合适的知识系统地提供给最需要的人以创造价值[4]。这里,对于 “最合适的知识”与 “最需要的人”这两个关键因素不能仅是泛泛而谈,因此,需要探究知识价值的内涵与意义。Nonaka等[5]曾指出,构建以知识而非资本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将是知识管理的研究重点。就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而言, 关于知识价值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经济生产与信息技术领域,如对知识资本进行量化和测度,以期纳入组织可计量的资本管理范畴,包括较为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平衡记分卡、经济附加值等[6]; 再例如应用数据库、文本挖掘、信息提取、组件等技术获取、利用和重用大量可编码的数据、信息或知识, 应用于网络搜索等领域[7]。关于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研究,包括知识共享对创新能力的影响[8]、动态虚拟企业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模式[9]、产品设计中的知识创新 模型[10]、创新过程 中知识转 移问题等[11],则多侧重于定性的建模与策略分析,并未涉及具体的可计算平台。在知识团队的活动中描述并度量知识价值,从而研究基于知识价值的知识共享与创新机制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将以知识价值为核心,研究如何有效地对知识共享与创新进行管理。

1知识价值的内涵与意义

知识是有价值的,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如何对知识价值进行描述、度量和评价一直是学术界和商业界关注的热点。显然,如果对知识价值的探讨仅限于定性描述,如 “这个更好”、 “那个最有用” 等,是不够的,只有基于一个可量化体系,才能在该领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关知识价值的研究, 无论在哲学领域、经济学领域或是工程学领域,始终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前尚未出现类似以牛顿三大定律为核心的经典力学量化体系那样普适、简明的法则,因此,本文并没有对广义的知识价值进行论述,而将其置于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上下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从价值论的观点看,知识共享与创新,就是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共享和创新等活动实现知识附加值的最大化。于是,我们可以将知识共享与创新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将知识团队中的知识进行有效提取,通过对这些知识片段的共享和加工,不断提高知识的附加值, 创造出新的知识。这样一个过程主要包括知识价值建模与知识价值量化两个方面。

1.1知识价值建模

与传统资源不同,知识的众多属性使得人们难以评估其价值[12]。例如:

( 1) 知识可以在不被消耗的条件下被使用;

( 2) 知识只能被出售一次,却可以多次被使用,例如配方;

( 3) 知识成本与其价值无必然联系,例如对于 “专业”知识 ( 如减肥药方) 和 “普通” 知识 ( 如经常运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两者具有相似的使用效果 ( 如减肥) ,人们很难说哪个比哪个更有价值,但两者的获取成本差异却非常大。

( 4) 知识只有被使用之后才能评估其价值,换言之,其价值难以预估,例如,对于一次讲座的价值,人们无法在亲自聆听之前对其价值进行评估, 即便可以获得许多已经听过该讲座的人的点评。

上述几点只是知识特征集合的一个很小的子集, 由此可见,知识价值是难以定义和评估的。

此外,知识一般不能被简单地分解为 “原子” 或 “元素”[13]。例如,一句话所蕴含的知识并非组成该句话所有词所蕴含的知识之和。因此,与其它度量系统 ( 例如距离度量系统、价格度量系统、信息量度量系统等) 不同,知识价值度量系统的量纲难以确定,因为知识价值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个体知识往往是是隐性的,其非标准化特征使得一个团队的知识活动常常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正如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统一一样,如果没有对于知识价值的统一认定基础将很难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共享,因此要首先将知识价值进行形式化描述。

广义上的知识价值形式化描述是一个难解的问题,然而根据特定领域知识的专业性特点,可通过特别的属性刻画构造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对属性进行赋值,形成可共享载体,从而进行形式化推演和计算; 同时,可通过加权调整计算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规范化合格检验。

定义1: 知识价值V是一个有权向量,表示为:

其中,vji是第j个主元素组中第i个子元素的子价值,αij是其权重。若某些元素在共享过程中不予以考虑,则其权重为0; 当每一个vji均被赋予了某个数值,就得到了知识价值。

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多目标决策,即不同的知识属性在不同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权重的设定要依据具体的项目,例如对于高科技产品开发中的知识共享,知识稳定性的子价值就应当被赋予一个较大的权重,而知识成本的子价值可以被赋予一个较小的权重。显然,适用于任何情况的广义的知识价值V是不存在的,即便可以像编字典一样构造出来,也会因其海量的参数而变得不具可操作性。因此,定义1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进行实例化。

知识是一个整体,而n维向量表示法可以将知识价值进行有效分解 。 类似于对多元函数求偏导数对于多元变量的知识价值,可以通过对其变量进行逐一考察,有效简化整体考察的复杂性 。

1. 2知识价值量化

一个知识团队的资源,诸如人力、时间、资金等,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找准那些最有价值的知识,以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实现创新的知识附加值最大化。知识价值建模为知识价值量化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基础,而量化后的知识价值才能作为决策时的有效参考指标。

知识价值量化的过程就是对定义1中的子价值进行赋值的过程,主要有3种方法:

( 1) 依据传统的度量标准进行赋值。例如,描述知识量的子价值,可用 “比特”对其赋值。

( 2) 依据构造的知识结构树进行赋值。例如, 描述知识独立性的子价值,可依据图1所示知识结构树,以及 “知识的独立度等于该知识所包含的元知识的数量”的定义,对其赋值。图1中,元知识即为叶子结点上的知识。

( 3) 依赖主观评测进行赋值。例如,描述知识可理解性的子价值,可用10点量表对其赋值。由于知识具有一定的人为属性,因此有必要对某些子价值进行主观评测。如果说客观评测的结果是准确的,主观评测的结果并不代表不准确,所以,知识价值度量模型可以是一个带有主观参数的客观模型。

通过上述3种赋值方法,可实现知识价值的量化,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不同的知识价值进行比较与选择。

2基于知识价值的知识共享与创新

基于上述知识价值的形式化描述与量化方法, 分别考虑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有效机制。

2.1规范的知识共享机制

知识共享是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某项活动的基础, 包括定义一个共同的起点与目标,找出关键问题, 分析各自的优势与劣势,相互提供知识支持等。知识共享机制涉及两类知识主体———知识供应者和知识客户,其中知识提供者将本主体的知识外化,知识客户将接收到的知识内化,而知识价值就是两者间的接口。基于知识价值的形式化模型,可将已有知识、目标知识、外部资源、约束条件等多维要素整合,进行结构化计算,找出已有知识与目标知识之差。如此,知识共享的过程就是消除知识之差的过程,主要涉及的两个方面:

( 1) 规范性问题。知识共享的目的是将分散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一盘散沙式的知识碎片是没有意义的。为了使知识客户可以将简单的知识模块像搭积木一样方便地组装成复杂的知识模块,就必须解决规范化问题。为此,团队必须首先一起进行知识价值建模,共同确定变量和权重等参数,以此作为知识共享的标准化模板; 此外,要制定知识准入机制,保证共享平台上的知识是合格的,避免知识客户对接到收到知识的二次加工。非标准化的知识共享机制由于参与的广泛性、知识的隐形性以及知识进入公共平台的随意性,使得人们往往难以建立有效的秩序,对平台上的知识流通监管也很困难, 阻碍了知识的有效共享。

( 2) 效率问题。标准化固然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但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其他方面因素对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例如对于团队规模的有效控制[14],一方面,团队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增加知识源,使得团队通过知识共享更易于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另一方面,团队规模的扩大要求知识客户对所接受的知识具备更高的响应能力,因为处理所接收到的知识,包括识别、比较、筛选等,都想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而随着处理知识的增多,成本也会加大,如果成本超越了知识共享所带来的收益则会产生负作用。因此,团队的有效划分及其规模的合理设定是影响知识共享效率的重要因素。

知识共享是组织通过不同渠道转移知识,从而有效利用现有知识的过程,它是组织中的知识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有效的知识共享可以降低组织成本,比如在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可以避免因重复劳动而浪费资源。一方面,由于知识的获得需要成本, 因此无条件的共享知识不利于保护知识工作者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如果知识共享的门槛过高,则会形成知识垄断,从长远来看,同样会对知识工作者产生危害。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阈值是关键。同样, 对于知识共享的团队规模也需要阈值控制。团队过大会对组织整体的知识共享性能起到负面作用,如果组织个体在对所接收到的知识进行鉴别和筛选所需时间或经济成本较高,则应减小团队规模; 如果某个项目需要一个规模较大的团队,就必须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提升组织知识管理能力方面,例如提高组织个体的鉴别能力、增强知识的可识别度、对单位工作时间进行更合理有效的分配等。

2.2基于知识价值的知识创新机制

创新是知识保持活力的关键,是知识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在有效利用现有知识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知识创新并不是通过人或技术将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相加, 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Nanaka等[5]提出的SECI螺旋模型是一个较为公认的对知识创新过程的描述; Xu等人提出了面向创新的知识管理的元模型,该模型中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创新。进一步将元模型细化为物理、人和技术3个视角,可将知识创新过程分别看作知识生产与知识利用、知识创造与知识使用、知识生成与知识应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图2所示[15]。

在此基础上,创新中的知识管理注重发挥人、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系统科学各自特长,强调人在知识产生创造和应用等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人的决策恰恰是基于价值判断的。由于创新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过程,而该活动是以人的价值取向做基础的,因此面向创新的知识管理必须坚持以价值为导向。据此,我们引入知识价值,在量化的基础上增加知识创新的可控性。

我们将创新的过程理解为用知识替代被消耗的时间、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例如,需要完成一项任务,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做,则需要进行试探和试验等,此时,如果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就可以省去试探和试验所消耗的时间、物质和能量,即知识成为了被消耗的时间、物质和能量的替代物。因此,知识价值越大,它所能替代的被消耗的时间、物质和能量就越多。

基于知识价值的概念,我们将知识创新的目标转化为使得知识附加值实现最大化。为此,将知识创新刻画为一个多阶段的知识状态变化过程,以知识价值的增量,即知识附加值对知识创新进行管理和控制,如图3所示。

知识价值是基于上下文的,本文将知识上下文定义为一个n维空间:

其中,Ωi= { ωi1,ωi2,…,ωji} 是上下文空间的i个属性,ωji是属性 Ωi的第j个变量的值。直观来看,知识上下文是一个超立方,用以刻画知识活动的环境。以三维空间为例,知识创新过程如图4所示 ( 其中si表示知识的不同状态) 。

一般而言,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创新过程并不唯一,可能存在不同的创新路径,如图5所示。

基于知识价值的分析与计算,同时考虑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风险,可以在这些不同的创新路径中选取最优路径,其目标函数如下:

其中, KV是n维空间中初始状态点s1与目标状态s n之间分段空间距离之和,即COST是总成本其中f是经济成本, t是时间成本, r是风险, ωf、ωt和 ωr分别是其权重 。 上述基于知识价值的目标函数可辅助决策者选取最优的创新路径 。

3结语

知识价值链 篇9

关键词:知识属性,隐性知识转移,核心知识,外围知识,激励,激励模式

1 引言

隐性知识是扎根于特定情境下的行动、参与和使命, 是非口语化、难以表达和难以编码的知识, 高度的个人化是隐性知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知识经济时代, 个人隐性知识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中个人隐性知识的顺畅转移, 将使企业的竞争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隐性知识主要存在于个体的行动与思考中, 因此隐性知识转移只能通过个体的交流与共事等互动过程来实现, 但是对于知识源来说, 这种互动过程的前、中、后却需要较大的代价, 一方面, 隐性知识的创造与转移需要知识源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 一旦知识接受方掌握了知识源的独特知识, 知识源的地位与收益将受到威胁。因此在没有其它要素激励的前提下, 知识源并不愿意转移隐性知识。但是由于隐性知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企业非常希望企业员工间能够互相转移他们独特的隐性知识, 这就形成了一组矛盾。

激励是引导有各自需要和个性的个人或群体, 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同时也要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1], 大量的研究表明, 激励能够促进知识转移的发生。本文将在分析知识的属性和知识转移难度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隐形知识转移的利益相关者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从而寻找适宜于不同属性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模式。

2 知识的分类与隐性知识转移难度

2.1 核心知识与外围知识

不同学者对知识的关注视角不尽相同, 组织理论学者和知识管理学者采用的多是一种传统的视角, 他们从知识本身的属性出发, 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这一分类方法由科学哲学家Polanyi (1966) 最早提出, Polanyi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用文字、数字来表达, 并通过数据、科学公式、说明书等形式来共享, 它是一种能够在个人、组织之间进行系统传递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 是一种结构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高度个人化、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是难以形式化或结构化的知识[2]。

组织经济学家Jensen & Meckling (1992) 以知识转移中的成本为切入点, 将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门知识, 一般知识是指知识转换成本低的知识;而专门知识是指知识转换成本高的知识[3]。这种分类方法与Polanyi的分类方法是相互独立的, 显性知识不一定就是一般知识, 也可以是专业知识;隐性知识也不一定就是专门知识, 也可以是一般知识。

也有学者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 将知识分为作为公共物品的知识和作为私人物品的知识, 这种分类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知识转移中“搭便车”现象, 并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来减少“搭便车”现象, 实现知识顺畅的转移。

通过前面对知识分类研究的简单回顾, 我们发现, 早期的研究仅局限于知识本身的自然属性上, 而后续的研究则更加关注知识与知识转移中相关要素间的关系。如Jensen&Meckling的知识属性划分加入了成本的考量, 将与知识转移成本相关的组织环境、技术等要素纳入到知识分类的研究中来;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划分则突出了知识转移中知识源的行为动机, 强调了知识源在知识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以上的研究对知识转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些分类方式也有一项缺憾, 即没有进行知识的价值区分, 这不利于知识转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没有知识对知识源价值的区分, 知识的成本区分就不会精确, 另一方面, 没有知识对知识源价值的区分, 知识源行为动机的根源就无法找到。本文认为, 以知识对知识源的价值为切入点, 知识可以分为外围知识和核心知识。

外围知识与核心知识均来自于知识源的个体感知, 其中外围知识是指知识源认为不会从根本上决定自己在当前和未来的收益、权力和地位等的非关键知识;而核心知识是知识源认为会从根本上决定自己在当前和未来的收益、权力和地位等的关键知识。

因为知识是否是核心知识是来自于个体的个人感知, 所以外围知识和核心知识的一个本质属性就是动态性, 也即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 核心知识和外围知识可以互相转化。外围知识、核心知识的划分与一般知识、专门知识的划分并不矛盾, 外围知识可以是知识转移成本高的专门知识, 核心知识也可以是知识转移成本低的一般知识。同样, 外围知识、核心知识的划分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划分也是相互独立的, 即显性知识不一定是外围知识, 也可以是核心知识;隐性知识不一定是核心知识, 也可以是外围知识。例如, 在一个技术创新团队中, 某团队成员灵机突现, 用一个旧方法解决了一个新问题, 这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做为知识是显性的, 但它却是该成员的核心知识;同样在一个技术创新团队中, 某团队成员用一种独创的方法优化了原来的设计, 但这种优化带来的效果有限, 这一独创的方法属于隐性知识, 但是它仅仅是该成员的外围知识。

通常情况下, 知识源不愿转移自己的核心知识, 但是一项对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表明, 在适当激励的条件下, 知识源可以转移自己的核心知识。这种激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在知识转移活动中, 知识接受方的反馈能够提升知识源的核心知识, 这时, 知识源愿意把他们提升前的知识转移给知识接受方;第二, 当外部的激励足够大的时候, 知识源愿意转移其自身的核心知识, 这里面的外部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各种激励。

2.2 隐性知识转移难度

在分析公司的资源时, 隐性知识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 它是公司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有效来源[4], 但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使得其转移困难重重, 因此本文重点关注隐性知识的知识转移问题。下面, 我们结合一般知识与专门知识, 外围知识与核心知识两种分类方式来区分隐性知识, 并分析各种类型的隐性知识的转移难度。隐性知识区分及其转移难度如表1所示 (●的多少表示隐性知识转移的困难程度) 。

作为一般知识的外围隐性知识, 因为其转移并不会影响知识源在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状态, 而且知识转移过程发生的成本较低, 因此其转移难度较低;而做为专门知识的外围隐性知识, 因其转移成本比前者高, 因此其转移难度比前者更高;对于做为一般知识的核心隐性知识, 因为核心隐性知识转移会影响到知识源当前和未来的收益、权力和地位等核心利益, 所以即使知识转移过程的成本较低, 知识转移的成本也会非常高;而做为专门知识的核心隐性知识, 其转移成本将会更高。

3 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模式

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知识源、知识接受方以及二者所服务、共事的企业或团队, 因此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是在这三者之间展开的。鉴于文章篇幅的限制,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对知识源的激励。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中, 三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过程型激励理论, 需要是产生行为的根本动因。因此在企业隐性知识转移中, 知识源参与知识转移活动也必然是以其特有的需求为基础的, 知识源的需要包括:人际关系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知识完善的需要以及经济利益的需要, 知识源的这些需要将在不同类型的知识源激励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此外, 企业主导的激励在隐性知识转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3.1 知识源的自我激励

知识源由于自身的需求会形成一种对隐性知识转移的自我激励, 知识源的自我激励是知识转移得以实现的重要推动因素, 其中人际关系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到了支付机制的作用。

企业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混合型的关系, 在中国, 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法则是“以和为贵, 礼尚往来”, 企业中的个体必须遵守这样的行为准则, 否则将被组织边缘化。因此, 为了改善自身所处的人际环境, 组织中的个体有时需要贡献出相对稀缺的资源, 而隐性知识正是这些稀缺资源之一, 而且是最为稀缺的一种。

此外, 知识源自我实现的需要对隐性知识转移也有重要作用。隐性知识是知识源经过艰辛的探索与实践而得到的独特的经验、技能、创新以及思想方法, 这些隐性知识产生后, 知识源需要得到组织其他成员的认同, 并且也希望自己的独特知识能够为组织带来新的进步与绩效, 这是人类本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需求。

3.2 知识接受方主导的激励

为从知识源处获得知识, 知识接受方也愿意对知识源进行适当的激励, 知识接受方对知识源的激励是通过与知识源的互动来实现的, 其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是满足了知识源对人际关系和知识完善的需要。

一方面, 知识接受方通过建立与知识源良好的个人关系将会激励知识源的隐性知识转移行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 有与其他人交往的需要, 因此作为社会一员的知识源也会努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但是关系是一种互动过程, 知识接受方也必须积极参与到与知识源的互动中来, 通过不断的感情和物质投入, 从而建立与知识源良好的个人关系, 并逐渐建立起信任, 从而使知识源愿意转移自己的隐性知识。

另一方面, 隐性知识是知识源独有的知识, 是知识源通过对原有同型知识的学习, 在自己经验与思考的基础上的新创造。对知识源来说, 其隐性知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不断发展的知识将为知识源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 因此知识源有通过交流提升自身知识的需要, 而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反馈将为知识源的知识提升提供重要助力。因此, 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反馈将构成对知识源转移隐性知识的激励。

3.3 企业主导的激励

企业为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 需要对知识转移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激励, 企业对知识源的激励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环境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指为奖励知识源的知识转移活动而给予知识源的经济报酬、实物奖励等;精神激励包括对知识源的荣誉表彰、建立鼓励知识转移的企业文化、提高知识源在企业中的地位等;环境激励, 环境激励是指在企业内营造一种使人类天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 来激发出个体成员资源合作、奉献、信任与忠诚行为的激励方式[5]。环境激励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硬环境包括便利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提供舒适的讨论交流环境等;软环境包括组织制度、组织结构等。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模式以及支付机制如表2所示:

4 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模式选择

Argote和Ingram (2000) 认为, 知识的不同属性影响着知识的创造、保持和转移[6], 具有不同特征的隐性知识的转移难度各不相同, 因此有必要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激励组合。

(1) 对于做为一般知识的外围隐性知识, 其转移并不会影响知识源的核心利益, 而且在企业中, 知识源还有人际关系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知识源一般愿意转移这样的知识。此时企业如果能够为知识转移提供适当的环境激励, 包括硬环境激励和软环境激励, 知识转移的效果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大为提高。

(2) 对于做为专门知识的外围隐性知识, 由于其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较高, 这种成本包括知识源的时间、精力付出, 以及知识源如果不进行知识转移而从事其他活动而获得的收益 (机会成本) 。因此, 这时企业的物质激励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 对于作为一般知识的核心隐性知识, 由于对于具有该特征的知识转移将触及知识源的核心利益, 知识源的当前和未来收益将受到直接影响, 因此对其的激励模式将发生本质的变化, 企业主导的三类激励的作用将显著下降, 而知识接受方主导的激励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时, 知识接受方通过建立与知识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及知识接受方通过知识反馈帮助知识源提升其原有隐性知识将对知识源形成有效激励。

(4) 对于做为专门知识的核心隐性知识, 其知识转移的难度最大, 因此对于该属性的隐性知识转移将需要知识接受方和企业的更多投入, 综合发挥人际关系激励、知识反馈激励以及物质、精神和环境激励的作用。

5 结论

在企业中, 知识源是否愿意贡献其特有的隐性知识是隐性知识转移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了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 必须重视对知识源的激励问题。本文着眼于知识对知识源的价值, 将知识分为外围知识和核心知识, 并结合Jensen&Meckling (1992) 以成本为切入点的知识分类, 从两个维度上讨论了隐性知识的转移难度, 并探讨了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选择合适的激励模式。本文认为, 对于做为一般知识的外围隐性知识, 企业主导的环境激励将使知识转移的效果大为提高;对于做为专门知识的外围隐性知识, 企业主导的物质激励将发挥主要作用;对于做为一般知识的核心隐性知识, 知识接受方主导的激励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对于做为专门知识的核心隐性知识, 需要综合运用发挥多种激励模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EGGINSON W L.小企业管理——企业家指南[M].李刚,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1-6.

[2]POLANYI M.The logic of tacit inference[J].Philosophy, 1966, 41 (1) :1-18.

[3]JENSEN M, MECKLING W.Specific and general knowledge, andorganizational structure[M]//Werin L, Wikander H, eds.In:Contract economics.Oxford:Basil Blackwell, 1992, 251-254.

[4]GRANTR M.Toward a kown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1996, 17 (4) :109-122.

[5]冯天学, 田金信.基于企业内知识转移与共享的激励模式研究[J].预测, 2005, 24 (5) , 9-11.

高校知识资本价值测量研究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 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及强大等都更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生产和传播知识的资源已取代传统的实物资本而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并形成了新的资本形式, 即知识资本。

(一) 知识资本的概念

知识资本的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知识资本不同的定义。加尔布雷思提出知识资本的概念, 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活动, 是一种动态的资本, 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斯图尔特将知识资本定义为, 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埃德文森和沙利文认为, 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 是知识企业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斯维比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不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部分。布鲁金认为知识资本是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 并将知识资本分为人才资产及基础结构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市场资产, 同时给出等式:企业=有形资产+知识资本。国内的学者保建云认为, 知识资本是一种动态的、潜在的、无形的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 是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王成、许庆瑞等认为, 知识资本是一种组织现象, 是各种知识在特定企业中被有效整合后所表现出的能够用于创造财富的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资本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定论, 但对知识资本的含义已形成一些共识: (1) 知识资本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润或竞争优势的资源, 将企业的基本活动整合在知识资本的运动中。 (2) 知识资本具有非货币化或者难以货币化的特点, 知识资本是对财务会计中货币资本的补充, 是企业的一种特殊资产。 (3) 知识资本包括知识、信息、经验、体制、组织关系等资源, 可以看作是知识转换过程的最终结果, 也可以被看作企业所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净值。 (4) 知识资本概念拓展了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概念, 揭示了企业或组织真正的知识资产。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认为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的总和。知识资本有效地说明了人力资本与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之间的内在的、互动的关系, 改变了过去财务会计无法科学测量知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局面, 为企业或组织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提供指导。

(二) 知识资本的内容

斯图尔特认为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中。人力资本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和知识, 结构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组织文化等, 顾客资本指市场、营销渠道及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三者共同作用、共同推动企业资本的增值与实现。人力资本是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的源泉;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和顾客资本联系与作用的纽带;顾客资本是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 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扩张提供基础。

(三) 知识资本的特征

知识是一种特殊商品, 其特殊性在于其使用价值是价值与增值的手段。知识商品成为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手段后, 就变成了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具有知识商品的特征, 但知识商品并不全等于知识资本。知识资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知识资本的高增值性。知识具有可学习和可复制等特征, 知识资本比物质资本具有更高的增值性。 (2) 知识资本的耐用性。知识作为资本具有长时间使用而不会立即消失的特征, 知识可无限制循环使用。 (3) 知识资本的无形性。知识资本没有固定的物质形态, 它是一种无形资产。 (4) 知识资本的共享性。知识资本可以同时记入两家以上的知识资本财务账, 如专有技术的转让。因此对易流动的知识资本需要用法律或其他方法保护起来。 (5) 知识资本的依赖性。知识资本无法单独存在, 其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本对员工个体的依赖性, 二是个体对组织的依赖性, 特别是拥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专用知识的员工。 (6) 价值转化的不确定性。知识资本参与生产经营和价值转化的程度具有不确定性, 其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弹性。知识资本的价值大多是处于潜在状态, 转化为现实价值的程度高低取决于企业利用和运作的能力。目前知识资本因难以度量而暂时还无法进入现有的财务账户, 知识资本的价值表达和实现有一个由潜隐到显露的过程, 知识资本参与生产经营过程的程度不易把握,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

二、高校知识资本的测量

我国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 蕴藏着无限的知识资本资源。参照斯图尔特知识资本理论, 高校知识资本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依附在高校人力资源上的资本价值, 包括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高级职称人员、业务骨干团队等, 简单说就是高校师资力量。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的独特性是高校重要的核心技能之一, 人力资本的价值是衡量高校整体竞争的标志之一。结构资本指依附于高校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作机制上的内部组织能力, 包括学校人才引进机制、科研政策、人才奖励政策、人才培训机制、学科前沿性、特色专业优势、知识共享性等。结构资本逐渐成为高校竞争取胜的基础。目前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科研政策等成为高校结构资本的突破口。顾客资本主要指广大考生及家长、用人单位、政府机构、高校评价机构等社会公众对高校的认可度, 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知名度等无形资产, 包括学生就业率、学生人数、科研成果转让的数量、横向科研课题的数量、学校公关能力等。衡量高校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就是顾客资本。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 影响顾客资本的重要方面是学校培养的产品即学生是否能很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得到企业及社会的认可。对高校知识资本进行测量可促成高校知识资本的转变, 制定高校发展战略;通过知识资本测量可以筛选影响高校绩效的关键性的无形驱动因素, 从而提高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组织的发展水平, 发挥高校在科技兴国与教育兴国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确认高校知识资本的运行绩效, 进而认识高校的真正价值和潜力, 为高校的管理提供信息和标准。知识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对其价值进行绝对测量是非常困难的。根据测量方式的不同, 目前国内外对包括大学的知识资本在内的测量评估方法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一) 直接知识资本方法 (DIC)

是指通过识别大学知识资本的各种构成来评估测量其货币价值。只要这些构成能够被识别就可以直接评价, 不论它是单独的, 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具体方法如知识资本元素收益计算法, 将知识资本分成许多可辨识的独立的基本知识元素, 分别计算其收益和成本, 得出每项基本元素的投资收益;如包含估值法, 使用组合的权重指标层级, 关注相对价值而不是绝对价值, 即组合价值的增加=货币价值+组合的无形价值附加值。

(二) 市场资本化方法 (MCM)

将大学知识资本的市场价值与资产净值的差别作为大学知识资本的价值。如托宾的q比例法, “q”是公司股票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通过q的变化了解组织或者项目的有效绩效 (或许不是组织或者项目的知识资本) ;如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法, 知识资本价值是组织股票市场价值与公司账面价值的差额。

(三) 资产回报法 (ROA)

用大学知识资本在一定时期的平均税前收入除以平均有形资产, 得到知识资本的资产回报率, 然后将其与参考的或类似的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 用其差乘以知识资本的平均有形资产, 计算出无形资产的年度平均报酬, 再用平均报酬除以知识资本的平均资本成本, 得到知识资本的价值。如无形价值计算方法, 用组织或项目的资产收益率同行业平均收益率相比较, 计算出组织或者项目的税前超额收益, 然后计算税后超额收益作为知识资本价值。如知识资本收益法, 将知识资本收益看成是组织正常收益中超过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预期收益的一部分。

(四) 记分卡法 (SC)

识别无形资产或知识资本的各种构成, 并且在记分卡或图表上反映出各类指标。如Skandia导航器法, 通过164个指标测量知识资本 (91个智力性指标和73个传统指标) , 这些指标覆盖财务、顾客、运作过程、更新与发展、人力资源等五个部分。又如平衡记分卡法, 通过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创新和学习四个领域的23~25个指标来测量公司绩效。

这些测量方法主要区别在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资产回报法和市场资本化方法反映知识资本的财务价值, 并且建立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容易与会计报表沟通。但这两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试图将任何无形的事物都转换成货币, 这一方面不符合实际, 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计量的偏差和肤浅的结果。同时这两种测量方法只能针对组织层次, 限制了委员会层次以下各部门的使用, 而且其中一些指标不适于非营利型组织和公共组织。直接资本化方法和记分卡法创造了比财务计量更为综合的有关组织健康状况的图画, 并且可以应用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它们的测量和报告比单纯的财务测量更快速和准确, 不需要测量严格的财务指标。这两类方法的缺点是指标之间的前后关系不易确定、可能产生大量的指标和数据的海洋, 加大了分析和交流的难度, 而且对每一个组织定制化, 组织间的比较相当困难, 习惯于从财务观点看待事物的管理者对评估的结果不容易接受。

综合分析各种测量方法, 根据高校特点, 笔者建议应用Skandia导航器法对高校知识资本进行指标确立和测量。其组成部分包括: (1) 财务部分。在知识资本中, 财务起着仓库的作用, 只要时间足够长, 知识资本最终都要转化为财务。财务部分和其他部分是共生关系。 (2) 顾客部分。顾客行为容易发生较大的变化, 增加顾客对企业的信任是企业生存的关键。顾客部分反映顾客类型、顾客忠诚度、顾客支持、顾客角色和顾客成功五个方面内容。 (3) 过程部分。这一部分考察技术对整个企业价值创造方面所起的作用。 (4) 更新和发展部分。这部分反映企业将来的情况。用61个指标反映市场吸引力、顾客、战略伙伴、产品和服务、员工、基础设施几个方面内容。 (5) 人力部分。这部分是知识资本的核心与联系其他几个部分的纽带, 是知识资本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主要包括领导指数、激励指数、顾客满意度。

三、高校知识资本价值测量指标设计

根据高校知识资本运作特点, 参照Skandia导航器法的原理设立高校知识资本测量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对于最终的评估结果起决定性作用。但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又使评价指标的选取难于采用统一的标准, 因此, 在指标的选取上只选用代表性的指标。

(一) 人力资本指标

包括: (1) 教学科研人员数。测量教职工总数中教学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 (2) 高级职称人员数。测量教职工总数中正副高级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 (3) 博士硕士人员数。测量教职工总数中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所占的比例。 (4) 教职工培训费用。测量高校对教职工投入的培训及进修费用。 (5) 骨干团队创新能力。测量高校学术骨干团队在专业上的业务创新能力。 (6) 教职工的满意度。测量高校教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 结构资本指标

包括: (1) 高校制度。测量高校在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科研政策、教职工奖励等方面的制度。 (2) 学科前沿性。测量高校现行设置的学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3) 特色专业优势。测量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在同类高校中的竞争优势。 (4) 科研经费来源、科研项目数、科研成果数、专利数、版权数。测量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取得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数、取得的科研成果总数、申请专利和出版专著的总数。 (5) 馆藏图书、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化程度。测量高校图书、数据库建设、信息技术设备、应用软件、校园网等方面的投入。 (6) 知识共享程度。测量高校知识共享程度。

(三) 顾客资本指标

包括: (1) 学生就业。测量学生适应社会岗位需要的情况。 (2) 学生数量。测量博士、硕士、普通本科及其他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数。 (3) 学生家长满意度。测量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程度。 (4) 横向科研课题量。测量社会企业等校外机构与学校的科研合作情况。 (5) 科研成果转让、科研成果转化实用技术量。测量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深度与广度。 (6) 外部公关的能力。测量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银行等融资机构的协调能力。

高校知识资本测量涉及的指标很多, 以上指标是对高校较有代表性的指标, 不能涵盖高校知识资本的全部, 每个高校在选取指标时须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单位, 最重要的是:哪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是否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这才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指标。

参考文献

[1]郑兴山、范利民、黄红灯著:《大学知识资本的管理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关注核心知识 凸显教学价值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核心知识 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87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核心知识”是指结构明确,适用范围广的基础知识。掌握好核心知识,学生能快速提高知识水平,进而全面提升数学素养。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关注核心知识,凸显教学的价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核心知识的感悟

数学知识之间关联性强,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学生能够连点成线的将核心知识相互融合。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部分学生把乘法分配律与之前学过的运算律混淆,导致出现计算错误。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笔者以“(80+8)×125”为例,让学生分别用运算法则和乘法分配律两种方法来计算。在学生计算完毕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在平时的计算中,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学生动手验证的过程中感悟到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再次思考:“乘法分配律还可以运用在哪些类型的计算题中?”学生很快发现在小数,百分数,分数中同样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如此一来,笔者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运算律作为小学计算教学中的核心知识,为简便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注重核心知识的甄别

核心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对这些核心知识的处理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模棱两可或者似是而非的态度,而要注重对数学相关知识之间的比较,引领与甄别,使学生把握核心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在核心知识价值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把周长和面积混淆,导致学生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却不知道结果应该带什么单位,不能很好地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由此可见,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定义理解不到位,这将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周长”就是指沿着物体周围一边的长度,“面积”主要指物体表面的大小。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面与线的区别。此时,学生再来解答问题必将会显得更加轻松,游刃有余。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对于数学教材中学生易于混淆的核心知识,教师主要采取了引导学生用心去甄别的方法,在多媒体的直观呈现下,周长与面积的区别一览无遗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让学生能加轻松地理解,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关注核心知识的延伸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获得知识,是隐形的。但是,如果遇到合适的时机,这种存在状态很容易就会得到改变,从而变隐形为显性,凸显其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方面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注重根据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点拨,从而激活学生的核心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虽然学生对长度非常熟悉,但是“周长”对他们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时,笔者从学生最为熟知的树叶、课本、窗户等物品入手,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它们的周长,要想知道它们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经过思考后很快得出:如果图形规则的话就可以采取测量的办法,先量出每条边的长,然后再把所有的边长加起来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笔者又继续追问:“如果遇到不规则图形怎么办?比如一片树叶的周长如何量?”在笔者的不断追问和启发下,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周长的概念是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核心知识,学好它对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不仅要发展学生思维,而且要使核心知识在教学中的价值凸显,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对于数学核心知识来说,它包括了数学学习的基本原理、基本关系、基本方法、基本问题四大方面,它是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核心知识应有的重视,并且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来落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服务,并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企业知识创造价值机理分析 篇12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以其强大的力量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知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优良企业的重要尺度。确实正如德鲁克所说:当今世界, 知识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知识才是企业价值的真正的源泉。

1 企业知识的创造与知识的活用

1.1 企业知识的创造与知识的活用

“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 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原有的市场开始衰落、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速度飞快的时代, 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 并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 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这种企业就是知识创造企业, 这种企业的核心任务就是持续创新。在知识创造企业中, 知识创新并不是研发、营销或战略规划部门专有的活动, 而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存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 人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

知识活用的过程是企业知识价值化的过程。野中郁次郎等认为企业知识的活用按照目的划分, 可分为以“改善”为目的和以“增值”为目的;按手段划分, 知识可分为以“资产集约”或“资产联合”为手段。“改善”是指通过知识资产的共有、活用, 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增值”则意味着知识资产直接的收益创造, 通常是指对公司非常有价值、常常提供独特的、可以将公司与竞争者进行差异化区分的能力。“资产集约”是指致力于分散的知识资产的组织内集约, 主要是指显性知识;而“资产联合”则是通过组织内外知识工作者与顾客的关系及其网络的建立实现知识资产的共有。以知识资产活用的目的、手段为两分类轴, 那么企业知识活用的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 :标杆共有型、专门知识网络型、知识资本型和顾客知识共有型。

标杆共有型主要是通过对成功事例的诀窍和日常业务分析的学习, 促使企业内知识的共有和转移, 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优化质量的效果。

专门知识网络型基本上就是一个Know-who的问题, 就是构建实时全球化专家网络, 以解决特定的问题或进行科学的决策。

知识资本型是指通过对部分知识资产的整备、内外活用而直接创造经济价值, 这部分的知识资本包括专利、特许、品牌等。

顾客知识共有型是指通过与顾客情报的交流或不断地提供知识, 实现顾客维持、事业安定、发掘新需求等, 提高顾客价值。

1.2 企业知识创造与企业知识价值化的平衡

企业知识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先决条件, 没有企业的持续创新就不会有企业的持续成长。一家公司能够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快地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将是其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随着媒体的发达、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机构的增加, 流通的情报量和知识量也大幅增大, 企业正在大量进行着知识开发和创造。但是我们经常也可以看到, 企业内的知识量和企业的活力及成长力并不一定成正比, 也就是说企业知识的创造并不一定带来经济价值以及企业价值的提高, 而创造需求能力才是知识价值实现的关键。知识创新的成果只有被市场所消费才能产生收益, 推动社会财富的积累。一项技术创新只有为市场消费者所接受、所使用, 其创新价值才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的知识创造的时代, 知识价值不仅要强化知识自身的创造, 还要集中强化知识活用所带来的企业、社会价值的创造。为实现知识的经济价值化, 企业在知识的收集、创造、蓄积为前提的情况下, 还应彻底进行知识再编、再构和价值具体化。因此在企业知识经营的实践中, 需要企业在企业创造与知识活用之间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资源。实践证明, 在成功的企业中知识创造与知识价值化应是比例协调的, 并能达到一种最优的平衡。

2 企业知识创造价值模型

如今,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知识 (知识资产和知识创造) 是价值的源泉。在信息服务、软件业、专业服务等行业, 无形的知识和信息是它们的经营资产, 知识理所当然是价值的源泉;在制造业, 如果没有好的构想和设计、没有服务、没有咨询和解决方案的提供, 企业也不可能赢得竞争的胜利。企业的无形资产代替了工厂、设备等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的源泉。企业中知识创造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组织层次, 产品/服务层次, 企业/事业层次。图2例示了知识是如何通过价值链在这三个层面上为企业创造价值的。

如图2所示, 知识在组织层次的价值创造主要体现为企业顾客价值创造、生产效率提高、成本削减效果上。企业通过组织内知识资产的共有、活用和创造, 并通过独特的方式和定制化营销与外部 (其它组织与顾客) 合作来获得和充分利用资源, 实现组织内知识在量上的增加和在质上的提升;并把知识运用到产品/服务的生产上, 实现面向市场的高效、高质、及时、有价值的生产。

产品 (服务) 层次的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产品 (服务) 的知识化上。一方面企业知识资本通过参与产品制造与服务, 使知识物化于产品和服务中, 通过解决方案的提供、服务、定制等实现高收益的、差别化的产品 (服务) , 从而实现产品价值增值;另一方面, 通过提供知识化 (智能化) 的产品实现收益构造的创新, 如软件产品就是一种知识化的产品, 它既是知识的集合又是产品本身, 产品是知识的载体。

知识在企业/事业层次的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市场对企业知识资产、知识战略的评价上。首先企业创新的知识可以直接成为知识产品, 从而取得价值, 比如一项技术可以作价转让或出售, 其价格体现了其价值本身。目前专利已经成为西方大企业的新财源, IBM每年通过许可行为赚取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道氏化学公司声称它每年通过许可赚取的收入超过了它原定的1.25亿美元的目标, 而且现在这种形式的收入金额仍在攀升。其次, 市场对企业知识资产和知识活动及其技术领导地位的评价, 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创造。如今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在企业市场价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知识的经营已成为知识经济下企业成长的一种典型模式。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998年财富500强中, 微软市场价值是其损益平衡表上资产价值的18倍, Cisco也是18倍, 戴尔是16倍, 当年收买时代华纳的美国在线的市场价值对损益表资产价值的比值达到42倍;当然不只是这些网络企业, 如可口可乐等传统企业同样受益于其强大的品牌知识资产、技术知识资产而拥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综合以上的分析, 本文提出企业知识创造价值可用以下模型来表示:Vk=∑ (Ak+Ck) ×PK×MK

式中, Vk表示企业知识创造价值;Ak表示企业知识资产;Ck表示企业知识创造;Pk表示高技术含量、高收益产品和差异化的服务;Mk表示效率化生产与定制化营销。

摘要:知识是企业唯一有意义的资源, 企业知识创造与企业知识活用间的平衡是企业知识创造价值的关键。从组织、产品/服务、企业/事业三个层次对企业知识如何创造价值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企业知识创造价值模型。

关键词:知识,价值,价值创造,创新

参考文献

[1]野中郁次郎, 紺野登, 知識経営のすすめ[M].東京:筑摩?房, 2002:70.

[2]IKUJIT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J].Ha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Nov-Dec) :96-104.

[3]杨依依.企业知识化与知识价值化的平衡[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1) :110-111.

[4]紺野登.知識経営—ナレッジの略活用による企業革新[EB/OL].[2005-04-15].Http:www.knowledgeinnovation.org.

[5]J Wind, A RANGASWAMY.Customerization:the next revolution inmass customization[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1, 15 (1) :13-32.

上一篇:系统工程思想下一篇:生本素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