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模型

2024-09-27

价值链模型(精选12篇)

价值链模型 篇1

产业价值链是企业为寻求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而对于企业所处的产业价值链中的各种竞争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 并对产业价值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 从而形成高度竞争力, 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在产业价值链中, 既要考虑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资源配置, 实现产业价值链效益的最大化;又要考虑各成员企业的个体利益, 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在产业价值链企业间的价值分配过程中, 上游企业总是希望提高中间产品的价格从而使其收入增加;而对于下游企业, 其成本支出包括上游的收入, 中间产品的定价越高其支出越大, 下游企业总是尽量压低中间产品的价格。因而, 在产业价值链中, 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给各成员企业。

一、产业价值链成员间的静态博弈

静态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静态博弈告诉我们:在上下游企业都没有价格决定权的情况下, 各方可以通过选择产量以合作带来更多的利益。它所研究和揭示的合作必然性、合作方式和合作利益分配等, 对于解决现实经济中的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产业价值链中, 合作博弈问题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合作博弈问题, 首先是如何在不违背企业个体理性的条件下, 以实现合作企业的整体理性;而参与合作的企业集体理性目标实现的障碍则是价值分配问题。合作博弈的主要思想是兼顾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产业价值链成员合作的基本前提是合作各方互相需要、各自都能为合作提供自己独有的贡献。产业价值链将各成员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组合, 充分发挥各成员的资源优势, 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获得前所未有的新的综合优势。产业价值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建立在共同追求利益目标的基础上, 获利动机促使各成员求同存异, 通过有效磋商, 协调彼此的策略, 达成共同认可的有约束力的协议, 分享合作带来的收益。

(一) 产业价值链企业合作的博弈分析。

合作博弈模型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局中人集合和特征函数。

1. 局中人集合。

局中人集合由所有对问题结局有影响的独立利益主体构成, 这个集合中的元素称为局中人, 代表独立的利益主体。假设某个产业价值链由2个成员企业构成, 用集合N={1, 2}表示, 则每个成员企业被看作一个局中人 (因为它是独立的利益主体) 。2个企业构成的产业价值链可以抽象成2人合作博弈问题。

2. 特征函数。

特征函数是定义在局中人集合N={1, 2}上的集函数。特征函数指产业价值链成员企业合作后的总收益。对任何可能的成员企业集合S都产生一个由合作产生的总收益ν (S) 。ν (S) 满足条件:

则称I=[N, ν]为n人合作博弈, ν (S) 为博弈的特征函数。从博弈论的观点看, 合作就是由一个决策者代表这个合作的所有成员作决策。显然, 特征函数应满足这样的性质:对任何S, T, S∩T=Φ, 必有ν (S∪T) ≥ν (T) +ν (S) 。上式表明, 产业价值链成员企业合作博弈中, 如果若干企业之间能够合作, 合作整体的收益大于不合作时各个体收益的总和。

(二) Shapley值法利益分配。

Shapley值法是由Shapley L.S.提出的用于解决多人合作博弈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实践中尤其是解决合作各方利益分配问题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当2个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 对于他们之中若干人组合的每一种合作形式, 都会得到一定的效益, 当人们之间的利益活动非对抗性时, 合作中人数的增加不会引起效益的减少, 这样2个人的合作将带来最大效益, Shapley值法是分配这个最大效益的一种方案。

在产业价值链企业合作博弈中, 每个企业应当从合作的收益中分得各自应得的份额, 这可以用一个2维向量来表示:x= (x1, x2n) 。这个向量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向量x称为合作博弈的一个分配, 其中xi表示局中人所得到的份额。

条件 (1) 称为个体合理性条件:一个企业i如果它加入到产业价值链合作中所得到的收益还不如单干所得到的收益多。

条件 (2) 称为集体合理性条件:假设全部局中人组成大联盟N, v (N) 必须分光, 总的分配不能超过总收益v (N) 。

在Shapley值法中, 合作博弈I=[N, v]的各个成员所得利益分配称为Shapley值, 并记作:φ (ν) = (φ1 (ν) , φ2 (ν) ) , 其中φi (ν) 表示在合作博弈I下第i成员所得的分配, 可由下式求得:

其中, |S|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 n为集合N中的元素个数, ν (S) 为子集S的效益, ν (Si) 是子集S中除去企业i后可取得的效益。这种基于Shapley值法的收益分配方式是基于各合作伙伴在产业价值链联盟经济效益产生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来进行分配的一种分配方式, 该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上述静态博弈各上下游企业都没有价格决定权, 有一个“权威”市场来决定主导价值分配中间产品的价格, 各分厂根据这个价格决定自己的产量, 这个价格和产量刚好使上下游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使整个产业价值链利润最大化。但是这种条件是非常苛刻的, 上下游企业在价格决策中必须完全服从“权威”市场对中间产品的定价, 各分厂仅有权根据中间产品价格安排中间产品的产量。产业价值链中各企业是相互独立的, 有权去决定中间产品的价格, 价格决策权是决定企业自身利润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上下游关系中, 拥有价格决定权的企业拥有价值分配的垄断权力, 价格关系的另一方 (价格接受方) 只有根据该价格决定可接受的产量, 从而决定产业价值链的产量 (产业价值链产量关系一致) 。拥有价格垄断权力的一方将会决定中间产品价格, 获得有利于自身的更大的利润。所以具有更多决策主动权的企业自然拥有先动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存在纳什均衡, 即:上下游企业不能实现自身和整体利润的一致。

二、产业价值链成员间的动态博弈

(一) 模型假设。

我们假设上游供应企业产品的价格为P1, 产量为Q1, 成本为TC1, 利润为π1=P1Q1-TC1 (Q1) 。下游企业产品的价格为P2, 产量为Q2, 除中间产品成本TC2, 利润为π2=P2Q2-TC2 (Q2) -P1Q1。产业价值链的利润:π=π1+π2=P2Q2-TC1 (Q1) -TC2 (Q2) 。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Q2=AQ1=a Q。

(二) 具有中间产品价格决定权的利润博弈分析。

若上游企业先行动, 下游企业根据中间产品的价格、自己的成本和市场需求函数决定最终产品的产量, 从而决定对中间产品的需求量;上游企业知道下游企业会根据自己对中间产品的定价决定产量, 上游企业再根据下游企业决定的中间产品的产量决定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的价格。

由动态博弈的逆向归纳法, 下游企业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决定自己的产量

若假设下游企业的产出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d-a Q。

两企业的成本函数分别为:TC1 (Q) =c1×Q1, T (C2) (Q) =c2×Q。

由上述一阶最大化条件可得两个企业分别的利润:

同理, 可相应计算出在静态博弈情况下的利润:

从而可以看出:π1d>π1s, π2d<π2s, 具有价格决定权的上游游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利润, 下游企业获得较少的利润。

由πd<πs如果产业价值链中企业在中间产品的价格和数量上的决定权分离, 具有价格决定权的企业在博弈关系中尽量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产业价值链总的利润不能实现最大化。

下游企业具有决定中间产品的价格的权力, 下游企业在价格决策中先行动。上游企业根据中间产品的价格、自己的成本决定使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的产量。

按照类似的推理可以得到πd<π1s, π2d>π2s, 具有价格决定权的下游游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利润, 上游游企业获得较少的利润。

从πd<πs知如果产业价值链中企业在中间产品的价格和数量上的决定权分离, 具有价格决定权的企业在博弈关系中尽量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产业价值链总的利润不能实现最大化。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在静态合作博弈中, 存在“权威”市场对中间产品进行定价的时候, 上下游企业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最大化。在非合作博弈静、动态模型中, 分别在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对中间产品价格具有决定权两种情况下, 两厂商的动、静态博弈所获利润作比较, 对中间产品价格具有决定权的一方将获得更大的利润。在产业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博弈过程中, 谁能够主导中间产品的价格, 具有价格决策的“先动优势”, 谁就会在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中获得优势。实际上, 在产业价值链上下游关系中, 价格决定权是非常强的“权力”, 往往在相互的讨价还价过程中, 其他议价的力量决定了中间产品的价格。

参考文献

[1] .于萍, 白珩.煤炭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利益分配与转移问题研究——基于阜新矿业集团煤炭M企业价值链案例的调查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2, 10

[2] .李连光.国际分工下的制造业资本分类配置与价值链利益分配[J].财贸经济, 2012, 11

[3] .周任重.中国汽车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企业创新与升级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3, 4

[4] .任志成.基于博弈理论的外贸出口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5

[5] .杨之雷.基于Shapley值法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博弈分析[J].经济论坛, 2009, 8

价值链模型 篇2

基本影响要素分值分配表

序号

岗位价值系统要素

权重

分值

系统子要素

权重

分值

工作环境条件

14%

140

体力消耗

脑力消耗

工作时间

自然环境

人际交往

知识与资历要求

17%

170

学历

经验

知识的广度

综合能力要求

解决问题的程序

18%

180

工作复杂性

工作创造性

管理与监督

15%

150

层级类别

管理人数

职权与影响

沟通与交流

12%

120

沟通内容

语言表达写作要求

与内外部沟通

对企业的影响

24%

240

效益责任影响

质量责任影响

成长促进影响

汇总

100%

1000

1000

岗位价值评价模型

以下是岗位价值评价模型的具体说明及定义

一、工作环境条件:是指包括生理和自然以及人际环境在内的要素的总称。

1、体力消耗——指该岗位对人员身体方面的特殊要求,如搬重、站立工作等;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对身体体能方面无特殊要求,无明显的体力消耗

2级

①本职工作中有时需要搬运10公斤以上的物品(包括原材料、设备、成品等)

②每天站立连续工作(包括操作、实验、检验、监督、巡查等)均在3小时以上

3级

有时需要登高作业,包括维修、架线等

4级

①平均每天都搬运物品、抬重20公斤以上,较明显的体力消耗

②每天站立上下午累计连续工作5小时以上或其他较明显的体力消耗

302、脑力消耗——指该岗位对人员脑力劳动方面的要求,如精神注意力集中程度、工作紧张程度、思考问题程度等;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①只需按规定进行简单操作,心神无需高度集中

②工作任务无紧迫感

2级

①需要细心地观察、操作确保完成工作,少数时间必须高度集中精力

②任务有一定的时限性,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10

3级

①大部分时间注意力都要高度集中,工作节奏较快

②岗位工作的思考研究性较强,且经常感到较大压力

4级

①持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或任务多样化,工作时间很紧张

②需要不断的思考研究、创新来完善、管理部门工作或某一专业领域工作

303、工作时间——指岗位要求的工作起止时间;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正常作息时间,每天只需完成领导安排的少量工作任务

2级

工作量适中,每天正常班纯工作时间在6个小时左右

3级

工作时间有时会因总体安排而延长,有时需被安排加班、加点(月均2天以上,但不含错时加班、加点)

4级

工作任务多或艰巨,经常加班、加点(月均4天以上,不含错时加班及配合性加班)

304、自然环境——指岗位人员工作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否存在不舒适和危险性,如高温、高空、干燥、接触有毒物质或气体、尘土、油垢、户外作业或外出等;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工作环境舒适,基本无任何不安全因素出现

0

2级

①少量接触有毒物质、粉尘、油垢等;

②有时需短时间(平均每天2小时以下)在高温、干燥等较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3级

①由于登高作业、电器设备操作等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②有时在户外作业、操作或出差等(月均3

次以上);

③经常性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驾驶车辆外出办理公务(月均5次以上)

4级

①长时间接触有毒物质等,经常在高温、干燥等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平均每天5小时以上);

②经常出差或户外作业(月均5次以上);经常驾驶车辆外出办理公务(月均10次以上);

③经常性带大额现金往返,办理相关现金业务;

④工作本身的危险性较大,需要进行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如冲床操作、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等

305、人际交往——指该岗位工作中是否承担公司内、外部人员关系矛盾冲突等风险。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组织环境和谐,岗位之间无明显的利益冲突,不直接面对工作矛盾

0

2级

工作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履行自身工作职责时,与相关部门、人员产生矛盾

3级

需要经常面临公司内、外部的矛盾冲突,对人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知识与资历要求:是指岗位对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所具备的知识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

1、学历——指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学校教育、其他进修等所获得的知识。即国家承认的学历证明的知识水平;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1级

初中及以下学历

4级

大专、高职专等学历

2级

高中学历

5级

本科学历

3级

中专、技校等学历

6级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302、经验——指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在专业工作实践中积累所获得的知识;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1级

1年以内

4级

3~4年

2级

1~2年

5级

4~5年

3级

2~3年

6级

6年以上

503、知识的广度——指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①—财务、②—销售、③—技术、④—生产制造、⑤—质量、⑥—人力资源、⑦—行政办公、⑧—战略管理、⑨—供应链管理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只需要其中1个相关知识的岗位

2级

每需要其中任意2个及以下相关知识的岗位

3级

每需要其中任意3~4个相关知识的岗位

4级

每需要其中任意5~6个相关知识的岗位

5级

每需要其中任意7个及以上相关知识的岗位

404、综合能力要求——指为顺利履行工作职责具备的多种知识素质、能力的总体效能要求。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简单能力——工作单一、简单,无需特殊技能和能力

2级

一般能力——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仅需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实验操作、产品检验、会计、机械设备维修等

3级

专项管理——熟悉某专业领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结合相关知识等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如自动控制设备的维修保养,产品检验的数据分析

4级

综合管理——具备领导某个领域的工作的能力,工作多样化,灵活处理问题要求高,需综合使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系统的专业知识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解决多方面管理、工艺、技术面临的新问题

5级

全面管理——全面负责管理几个领域的工作的能力,熟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全面领导本单位工作或主持重大项目工作,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理事务,需要高度综合能力,具备战略管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程度:指本岗位经常面临并要解决的专业业务问题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即影响岗位问题解决难度的要素。

1、工作的复杂性——指本岗位要解决问题本身的性质、管理幅度和难度决定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和方法的复杂程度;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问题已经确定:工作内容或问题确定(很少有其他选择),基本属于个别、具体环节的操作,工作步骤和过程是常规的,即该岗位在工作中经常面临问题的解决具备明确的操作及方式,只需按标准规程进行操作

2级

问题需要一定的方法判断:工作内容或问题比较确定,但涉及若干方面的操作,可以有对工作步骤、过程、方法的选择,基本上相对独立地工作,即问题需要依据常规的方法判断。

3级

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确定:工作内容或问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涉及较复杂的专业业务问题,通常要从与其他问题相关性中加以解决。拟订工作步骤和方法及实施过程可在他人指导下或参考有关资料和借鉴他人经验,独立地完成,即通过大量信息数据的搜集进一步分析、讨论后判断。

4级

问题判断有一定明确概率:工作内容或问题有不确定性,较多涉及复杂专业业务问题,需要将多个相互独立的问题联系起来与若干个部门协调加以解决。拟订工作步骤、方案和实施过程中要独立地参考多种资料和掌握有关要素的动态,并吸收运用国内外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即问题原因、出处或正确性的判断可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5级

问题判断无明确概率:工作内容或问题解决目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工作任务包括承担企业重要业务项目、管理课题、拟订工作计划、工作标准、解决企业、行业专业系统的疑难业务问题,要跨越多个部门之间、专业之间统筹考虑相关管理目标,整体性上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和动态。系统的吸收、运用、创造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方法。即问题所涉及的要素难以把握、判断本质的难度大、无一定的规律可循,具有较大风险性。

902、工作的创造性——指本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必须融合各种信息而做出的有关判断和创新的程度。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按程序制度解决:无需或较少需要判断,发生意外务必请示

2级

按要求规定解决:要根据有关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限制进行简单判断,确定工作步骤和过程,例如招聘考核、订单的处理等

3级

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要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在涉及复杂概念的工作分析中,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必要的创新,即在现有政策规定之外寻找更合理的解决方法,例如,市场策划、对管理体制的改进、工艺技术的改进、依据产品标准进行内控标准的制定及改进等

4级

需要进行预测判断解决:要通过全盘分析和思考,在涉及大量复杂概念和相关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协调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较大的创新,如确定全部管理方案、制定新标准等

5级

需要进行风险性决策解决:需要通过较为艰巨的研究和探索,在解决重大实际问题中,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和重大的创新,如国内外新课题的研究、公司发展方向的决策等

四、管理与监督:指该岗位必须指导、培养人员开展工作,并对其进行管理、考核的责任。

1、层级类别——指该岗位在公司组织结构中所在的岗位级别;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级别

级别内容

相应分值

1级

一般生产操作级

3级

责任级(主管科室工作)

2级

员级(对一方面负责)

4级

主管级以上(全面负责部门管理)

202、管理人数及层数——指该岗位所管理的人数和管理层数;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接受管理

0

2级

5人以下或管理一个层次

3级

6人以上或管理两个层次

4级

10人以上或管理三个层次

503、职权与影响——指该岗位的工作职权范围及对公司的影响程度。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只需按指令完成日常一般性工作或重复的简单劳动,无相关影响

0

2级

承担某一方面的单项或多项业务工作,对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起到基础推动作用,如实验分析、产品检验、设备维修等基础工作

3级

从事某一方面的管理工作,工作结果的失误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相关部门或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如生产车间管理、质量检验管理、设备管理等

4级

①主管一、两项工作项目,对完成工作任务起到关键作用;如产品项目管理

②领导某个领域的工作,对公司某一业务范围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生产管理、行政部门管理等

5级

①对公司多个部门的运转都负有领导监督责任,涉及公司内、外部的重大决策;

②领导某个领域的工作,不仅对本部门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同时影响到公司其他多个部门或公司整体,工作结果的失误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较大或致命的损失,如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

五、沟通与交流: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和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从而更好的达到工作目标。

1、沟通的内容——需要沟通的信息的繁简、重要程度;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基本根据程序、标准工作,工作中很少与其他岗位人员交流沟通

2级

简单的沟通交流,如表单的传送、文件的发放、命令的传达、结果的报告等

3级

较复杂的沟通交流,需要运用一些沟通技巧,对沟通的信息进行分析,确定有价值的东西,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达到某种共识等

4级

就公司的战略发展、重大决策、变革等方面与公司高层之间的沟通

402、语言表达与写作要求——在工作沟通与交流中对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的要求;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无特殊要求

2级

只需表达清楚需要说明的意图,偶尔会有少量的书面表达与文件编写

3级

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经常使用书面文字或语言进行内、外部交流或经常性的进行管理和技术文件、报告、制度的起草、编写等,技术人员一般使用外语查询法规或技术文献等

4级

熟练应用合同或法律条文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较熟练应用外语进行国外交流

403、与内外部沟通——该岗位的沟通范围及沟通对象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部门内部沟通,本部门各岗位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如工作汇报等

2级

部门间沟通,与其他部门各岗位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如信息传递、管理沟通等

3级

与供应商相关外部联系或与相关外单位、政府部门等业务联系

4级

作为商家沟通,与客户或外部公共关系联系,与外部进行高层次技术交流

六、对企业的影响:指本岗位工作结果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程度。

1、效益收入影响——指该岗位对公司效益收入的影响程度;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无直接影响

2级

有侧面的影响,影响不大,不直接影响

3级

直接影响,但影响较小

4级

对个别影响公司效益的因素有较大影响

502、质量责任影响——指在产品质量、质量体系方面的影响;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不需承担任何产品质量责任和质量管理体系责任

2级

对产品质量某个环节或工序负责

3级

对产品质量直接影响,但影响较小;或负责质量体系的一个方面

4级

影响产品的重要工序作业质量,负责产品工艺质量标准的建立或质量的把关、检验工作;或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两个方面

5级

直接影响产品的技术、工艺、质量,需全程控制,全面负责;

或全面负责质量管理体系

803、成长促进影响——指该岗位对公司战略及中长期发展的贡献或对公司整体运营风险的控制。

级别

相应分值

1级

无明显贡献

2级

对一个项目、或某项业务工作的发展有局部基础作用贡献

3级

对某个项目的完成、或某项业务领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关键作用

4级

对多个项目的完成、或多项业务领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关键作用

5级

对公司的整体运营、重大决策、投资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性贡献

END

凸显模型价值,学习方程概念 篇3

【片段一】感受价值,建立关系

师:怎样把一个未知数变成已知数呢?知道张老师今年多大吗?

生:不知道。

师:既然不知道,那它就是个未知数,哪位同学的年龄是已知数?

(一个学生示意他的年龄是11岁,教师在已知数下面板书:11。)

师:现在,如果我告诉大家,我的年龄和他的年龄之间的某种关系,你能不能知道我的年龄?

生(很肯定地):能!

师(神秘地):偷偷告诉大家,如果把我的年龄减去20岁,还要比他大,谁知道,我今年多大?

生:不能确定。

师:看来,根据这一年龄关系,还没法确定我的年龄。这样吧,我再换一条试试:如果我的年龄减去30岁,就要比他小了。

生:还是没法确定!

师:奇怪了,给你这样的关系不行,那样的关系也不行。那你们到底要知道怎样的关系?

生:不能大也不能小,要正好相等。

师:好厉害的想法!那行,如果现在我告诉你们,把我的年龄减去25岁,正好和他的年龄相等。

生:36岁!

师:奇怪,三句话,同样都告诉了“我的年龄”和“他的年龄”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前两回都不行,而这回就行了呢?

生:因为前两回只说了你的年龄减掉几岁后,要么比他多,要么比他少,所以我们无法确定。但这一次直接告诉相差25岁。

师:说得真好!不过,如果用数学的方式来观察和思考,数学问题或许会显得更清楚、更简洁。下面我们试着把这三组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看看大家会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发现,只要有了等号,我们就知道未知数是多少。

师:可别小看这个等号哦,正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够在未知数x和已知数11之间建立起某种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找到未知数的结果。像这样,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的等量关系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方程。

【赏析】方程是建立未知与已知之间等量关系的模型。张老师立足于这一本质,用猜年龄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已知与未知建立联系,在经历两次不等关系的“失败”之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等量关系呼之欲出,从而凸显了方程的价值。这一设计特别注重方程的价值,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等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而不是把方程的意义与解决问题相分离,使方程的意义退化成一堆无用的符号碎片,造成对方程的认识僵化。只有运用方程知识,才能体现其价值,才能让其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在初步学习方程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总是将思维聚焦于如何去求未知量,习惯于从问题出发或条件出发进行推理求解,而不是主要着眼于相应的等量关系。张老师将方程的认识立足于等量关系,突出等量关系在认识方程中的地位,方程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只是阐述一个事实本身,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事实本身。

【片段二】丰富意义,深入认识

(教师出示苹果、西红柿、西瓜、梨、草莓。)

师:它们的质量都是未知数,有什么东西能使它们变成已知数吗?

生:天平。

师:有了天平与砝码就一定能知道它们的质量吗?出示下图。

师:观察上图,哪些水果的质量已知,哪些未知?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2号天平也有天平与砝码,为什么西瓜的质量我们没法知道?

生:因为天平没有平衡。

师:能不能说得专业一点?

生:因为2号天平中,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没有建立起等量关系。

师:可3号天平建立了等量关系啊。

生:虽然建立了等量关系,但两种水果的质量都是未知数,没有已知数。

生:这里的未知数没有和已知数建立等量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方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这些式子中,有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板书。)

【赏析】这一教学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形式化定义。重视方程的价值,并不是说方程的形式化定义不重要,而是这种定义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价值,学生才有学习的意愿。学生对方程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这里利用天平,再一次丰富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因为天平是等量关系最直观形象的表达,直观地表示出方程的实质是建立已知与未知之间等量关系。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一次次的比较辨析中,自然剥离了方程的非本质属性,逼近了方程的本质,方程的概念呼之欲出。设计的练习采用正反例强化策略,紧紧围绕方程意义中的要素——未知量和等式,科学合理。

【片段三】感受模型,体会思想

(学生分别列出4x=320。)

师:观察这三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列出的方程都一样。

师:奇怪,三个问题各不相同,怎么列出的方程是一样的?

生:因为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师:既然这样,那你还能再找到一个问题,也列出这样的方程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这样的问题,能找到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那这无数个问题,为什么只需要一个方程就能表示出来?

生: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

师:是啊,只要它们具有同样的数量关系,无论多少个问题,一个方程就能概括。这就是方程的魅力所在。

【赏析】方程即模型,方程背后是建模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张老师精心设计了3个不同的情境,抽象出同一个方程。在反思中,学生剥离了具体的情境,意识到“说的是同一件事”,实质就是让学生“去情境化”的过程,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模型。走出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建立模型,进行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再找列出同样方程的问题情境,是为了加深对模型的认识,也是数学化的过程,在数学与生活之间转化,丰富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着力于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价值链模型 篇4

关键词:商务建模,价值链,价值系统,供应链,REA模型

一、问题提出

过去, 商务建模人员将公司的价值链看作是公司信息系统所要支持的商务的核心结构。这些价值链包含若干价值活动, 例如物流、经营、营销和销售、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价值活动预期给客户创造价值, 为客户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应当返回给创造价值的公司, 作为价值创造活动的回报。价值系统包含公司的价值链。价值系统还包括供应商以及客户的价值链。商务建模的重点放在价值链上产生了将公司理念或信息结构, 流程、活动和角色文档化的公司模型的构建方法。

这种做法可以为公司级的管理信息系统、交易处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概念基础。然而, 持续不断、越来越快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供应链上商务伙伴间越来越频繁的合作增加了为整个价值系统, 而不仅仅是为价值系统中某个单一商家而建模的需求。

这种从单个商家向供应链上各个伙伴商家间通力合作的转变作为商务建模的中心揭露出很多学术界和实务界现有概念模型的不足, 这些设计的概念模型服务于某一家公司某一时点的特定需求目的, 主要提供特定部分应用视角的商务领域。因此, 这些模型的抽象级别有限, 特定应用语义阻碍了公司在更高抽象级别上的经济单元的建模。

这种商务建模方法确实能够很好地支持特定信息系统工程化从所涉及商务伙伴的内部业务角度的抽象的价值系统建模, 但却越来越不支持整个价值系统的整体概念设计。因此正如前面定义的那样, 我们不能认为这些简单概念化是优化的商务建模方法。例如, SCOR方法中从经营角度构成价值系统, 并且提供在设计这些流程过程中提出经营问题的词汇表的价值创造流程的设计。这很明显就是从支持信息技术角度抽象而来的。

二、模型演进

另一方面, 不从战略角度看待同一个价值创造流程, 并为在流程设计时提出战略问题提供一个本体论。这很明显就是从经营问题的E3-Value本体论抽象而来的, 它提供了基于经济交换原则, 表达这类商略商务模型和预测他们的获利能力的工具, 作为早期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工程的需求启发。同样, 战略问题的商务目标模型在信息系统开发的更早期, 例如商务规划时期, 就如此看待商务。

在信息系统开发的早期, 提供支持的信息技术架构是不相关的。作为Dietz的公司本体论补充的DEMO方法论, 关注构成价值创造流程的交易的控制流。与REA一样, DEMO方法包含价值创造流程所产生信息的处理。然而, DEMO本体论不符合“理性经济人”这一核心概念假设, 而REA本体论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与Dietz的公司本体论相反, Ushold的公司本体论的目标只包含通过提供一个共享的商务词汇表来加强交易双方的通信。因此, 后来的公司本体论更倾向于被用作信息系统的人为组成部分, 而不是用来支持开发信息系统。

需要什么是一种商务建模方法, 该方法允许每家公司参与一个价值系统来提高自身的价值链信息系统, 同时也支持系统交互操作能力和供应链上各商务伙伴间的信息共享。产生系统的交互操作能力需要具备4个先决条件: (1) 与标准的参照模型一致; (2) 标准化的服务接口模型; (3) 关于领域特定概念模型的标准化集合 (例如原型和模板) ; (4) 标准化的鱼控制变量协同的决策机制。

在当前状态下, 除了标准化的服务接口模型, 例如网络服务标准W3C、电子数据交换标准Eur等模型外, 商务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缺少这些先决条件中的绝大多数。

尽管存在广义定义的应用领域的参考模型, 例如公司架构、工作流建模以及更狭小的领域, 例如产品跟踪追溯、电子合同等。该领域还没有一个可跨越多种商务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的普遍接受的参照模型。以上单独的应用领域参照模型可以实现领域内的系统集成, 但是不能实现跨领域的系统集成。这些参照模型与概念模型的建模模式或领域术语互相不一致。

各个不同的本体论都已经提出了商务领域的标准化的决策机制, 像专业词典、分类系统、语义模型等。但以上模型中没有一个能够超越统一各个不同的基于特定目的商务子领域, 诸如会计、业务流程管理、公司治理等, 或者实现跨领域范围内的共享。

三、REA模型表达

本文迈出了价值链和价值系统建模都能使用的, 为信息系统开发和集成提供了基础的开发商务模型方法的第一步, 即一个克服了商务信息系统各个应用领域障碍的参考信息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作价值系统内出现的公司内部现象和公司间现象建模的一个参照。本文同时也提出一个商务专用概念模型的标准集来实例化这一参照模型。这些作为对象模型表达的概念模型显示了递归概念或者商务信息结构的原型发生法。在今后的研究中, 这些原型对象模型可以被集中到用作创建商务模型积木的建模模板中。

本文提出的参考信息模型是从作为受控业务词汇表的REA本体论派生而来。REA是一个开发自会计信息模型的商务本体论。会计是一种拥有500多年历史的记录商务交易的专门技术, 会计因此能够表达商务领域内大量的实际业务。由于REA本体论已经被用作供应链和电子协同建模, 以及生产过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模的概念基础, 因此, REA本体论的会计本源并不意味着REA只是一个面向会计的本体论。

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 REA本体论的模型可以支持跨越公司边界的业务流程集成, 也有助于数据库主体框架的演进。正因为以上业务流程集成, 以及现有商务建模应用的变形, 研究人员选择REA理念作为提出的公司内部以及公司间的参考信息模型的本体论基础。

选择REA作为参考信息模型的基础并不意味着REA理念本身就是参考模型。REA在商务资产和交易中交易各方视角和独立视角之间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区别。交易各方视角特别强调从交易的唯一特定参与方进行商务概念化。这个唯一的、特定的参与方称为“交易方”, 例如公司以客户、生产者或供应商的身份进行交易。REA的ISO标准版本中提到的, 作为开放-可编辑的商务交易本体论 (the Open-edi Business Transaction Ontology, Oe BTO) 的独立视角, 从独立观察者的角度或者说从空中 (即将经营活动看成交易各方发起的商务事项所导致的货物流、服务流和货币流) 看待经营活动。两种视角都关注公司内部建模以及公司之间建模, 如果该参考模型既要满足价值链建模, 又要满足价值系统建模, 那么REA参考模型必须集成, 这一点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周梅.REA公司本体论视角下的AIS建模[J].财会月刊, 2012 (11) .

[2]周梅.公司本体论中的会计信息系统[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4 (8) .

价值链模型 篇5

马豫星

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一个核心概念是代替“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语文素养”。同时,按照此观念提出者的解释,语文教育发展经历了三种教育模式:20世纪以前的“经典范例--诵习”教育模型,探索达半个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的“知识--传授”教育模型,开始于60年代、延续至90年代末的“能力--训练”(其实应该说是“技能--训练”)教育模型。而现在应该转型为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模型:“(语文)素养--养成”教育模型。这样的一个核心概念,这样的一个崭新模型,对第一线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实践层面的价值有多大呢?

请看笔者的认识!

(一)“语文素养”是对一个已经成熟的社会人的现实要求,是整体语文教育全局性的终极目标。

作为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的“语文素养”,在笔者看来,是对一个已经成熟的社会人的现实要求,而不适用于一个未成熟的、正通过学校教育逐步达致社会化的个体,或者只能说是对未成熟的、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将来时态的期盼。“语文素养”,是整体语文教育全局性的终极目标,而非现实的教育教学目的,更不是阶段性的语文教学目标。

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请看此说法提出者的解释:“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这是“语文素养”的内涵。能够容纳最新的教育理论,站在一个完整“人”的立场,站在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的立场,将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功利价值和非功利价值结合在一起,科学与人文地提出语文教育目标,确实是一种认识上的巨大进步,应该得到肯定。然而,在笔者看来,由于缺乏客观清醒地审视作为接受教育者的学生的实际状况,“语文素养”的教育教学意义大大受到影响。

稍具教育常识的人都会明白,中小学里,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作为教育活动一极的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时期,许多心理因素和结构都表现出稚嫩性、易变性和摇摆性。因此,他们能够在语文活动方面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吗?他们能够识辨什么样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基本的”呢?什么样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呢?显然,按照概念提出者的说法,“语文素养”是一种完成态的心理要素和心理结构,具有稳固性、基础性和时代性,具有成熟的定型固化特点,远不是知情意尚未成熟尚未完全社会化的“学生”在语文方面能够表现的。

所以,用一个反映成熟社会个体的心理要素和心理结构的、饱含语文教育终极意义“语文素养”,来分析处于一定教育情境场域里的学生,来指导具体而微的教育活动的实施,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缺乏从终极目标到具体情境场域的中介理论,是影响“语文素养”实践价值强弱的硬伤。

并且,在制度化体系化的学校教育体制中,按照“语文素养”提出者的解说,“语文素养”内的许多项单靠语文教育,尤其是在班级授课制的语文课堂教学里,也无法完成,诸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等等。这些内容属众多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公有的职责,绝非语文教育一家所能独挡,把它们也放在语文学科教育的肩膀上,会压得我们的语文教育头昏眼花,累得难以辨别自己的方向。有所不为,才有所为。否则,语文课就会变成环保教育课、破案课、表演艺术课,等等。

教育教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离不开贴近切合教育教学活动实际状况的概念来指导,离不开具有教育教学实践意义的中介理论。

(二)“语文素养”教育模型,作为语文教育终极理想体现的现实操作样式,缺乏直接的骨架和肉身,是一种混沌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者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精神是“人”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但是,走向人类历史发展最高阶段的历程是漫长的,漫长的里程之中都有每个的阶段特征和发展模式,有每个阶段的人生境界的要求。如果直接将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即刻移植于现今的社会,用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来要求现实状态下的芸芸众生,后果不会是良好的。别国不用多说,新中国五十年代中后期的历史就是明显的例子;现在想想,那是一个多么疯狂而又荒唐的年代啊!

同样的道理,如果把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语文素养”,直接现实化为一种现实情境中必须采用的.教育样式--“(语文)素养--养成”教育模型,使之贯穿于长达之久的中小学语文教育里程当中,其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就很值得怀疑。

“(语文)素养--养成”教育模型,作为语文教育终极理想体现的现实操作样式,在笔者看来,如果想在第一线的教育教学活动运行,也只能依附于“经典范例--诵习”、“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模型之中,来显现自己的精神魂魄,--它缺乏现实的骨架和肉身,难以直接地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以可操作的样式而存在。

或者说,后三种教育模型是“语文素养”模型的实现中介和桥梁。并且,后三者在教学实践层面里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滋养培育了无数英才志士、大众百姓,依然拥有巨大的现实运用潜力。虽然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弊病,但关键不是抛弃,而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充实提高,使它们更合乎时代的要求。比如说,将“经典范例”的内容进行调整,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文质兼美的范例,而不仅充斥封建道德文章,同时有关“诵习”的经验则可以保留沿用。

“(语文)素养--养成”教育模型,作为语文教育终极理想体现的现实操作样式,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认为,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过程里,可听可见可感的运用形式是不存在的。在“经典范例--诵习”、“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这三种模型的运用过程之中,分别溶注进所谓的“语文素养”教育思想,依据当前的教育教学情境,选择采用适当的模型,而不是以一种方式统摄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是语文学科教育的正途。

让我们来看看模型提出者的说明,就更会明白“(语文)素养--养成”模型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根据目前的认识,我们把这次改革中的语文课程模式概括为‘(语文)素养--养成’型。这里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包括………,‘养成’则是指接受和探究相辅相成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一模式是有对过去课程模式中部分内容、目标和实施方式的扬弃,但更多的是包容和整合”。在这段话里,“养成”是“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那么,教育教学过程又应如何呢?“(语文)素养--养成”是教育模型还是学习模型呢?运用“扬弃”、“包容和整合”,确实是非常正确的词语。然而,只是“部分”的“扬弃”,只是“更多的是包容和整合”;这种运作思想和方式,应该看作是对过去模型的完善提高,还是应当理解为转型成一个全新的模型呢?并且,如何实现“包容和整合”?不同模型之间的“包容和整合”、诞生新模型的可行性有多大呢?

一线的教育教学需要清晰的理论来指导,但愿这种混沌的状态能早日走向有序!

(三)语文教育是多种模型并存的域场,关键是如何选取运用、完善提高。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凭借的内容和资料,无论外在形式如何迥异,其最本源处仍是语言(广义)。语言对象涉及自然世界、社会群落、个体心灵,它可以客观地反映自然世界的运动变化,理性地表现社会群落的现状沿革,形象地展示个体心灵的亦真亦幻,承载着人类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语言,人类的语言,不仅仅闪烁着理性逻辑之光,而且也流淌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意绪情感;它不仅仅与当下在场的事物相关联,而且可以暗示、逗引不在场的东西。人类的足迹在哪里,语言也就在哪里。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随着语言对象涉及范围的不同,语言内含理性逻辑与情绪情感因素分量的不同,语言掌握者个性经历的不同,而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方式方法、途径手段。

以语言习得为基础而构建的语文学科教育,理所当然,不能违背人习得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语文教育,即使已经形成某种操作模型,也必须同语言的习得保持本质上的一致,以促进习得。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语言习得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模型的多样化;再加上教师个性禀赋的差异、学问见识的偏重,语文教育模型更是五彩缤纷。语文教育应该是,也必须是多种教育模型并存的域场。诞生于不同时代的“经典范例--诵习”、“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语文教育模型,其实每一种都蕴涵着不同的语言习得特点和规律,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仍然有其活动的域场,不存在谁被谁完全淘汰的局面,关键是如何根据语文教育活动情境来选取运用,如何弥补它们的缺陷,完善提高它们。

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 mayx27@hotmail.com

基于内在需要的顾客价值模型建构 篇6

摘要:许多学者都对顾客价值有过不同的定义,但是大多数并未深入分析顾客价值的真正涵义。文章在总结其他学者的研究,尤其是消费者行为学中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1)是顾客而非企业创造了价值,企业的服务主要表现为协助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2)顾客有内在的需要而不仅仅是需求,所以企业应设法满足顾客的需要,这可以更好地帮助顾客实现价值,并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关键词:顾客价值;顾客忠诚;内在需要;途径—结果链

一、前言:忠诚源自价值

平均来讲,企业每年要流失10%-30%的顾客。每五年要流失一半的顾客。若不能防止这类“漏桶”现象的发生,企业效益将减损25%-50%。甚至更多。因此顾客终生价值、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体验、顾客忠诚等概念。已经成为现代营销学研究中的热点。研究发现。顾客忠诚度每提高5%,企业的利润将增加100%。

忠诚的顾客资本,才是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而要提高顾客忠诚,首先要使顾客满意。虽然满意不等于忠诚,但不管是顾客满意还是顾客忠诚,本质的驱动因素就是价值。而从顾客满意到顾客忠诚的主要推动力,仍然是更广泛的价值主张。Blackwell等人在其提出的价值一忠诚度模型中也认为。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的再购买意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陈明亮通过对于中国IT分销业的数据分析,也证明了在整个顾客关系生命周期内,顾客感知价值都是顾客再购买意向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因此。培育忠诚顾客的要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考察什么是顾客价值。虽然顾客价值对于营销,尤其是顾客行为研究十分重要,但人们对顾客价值本质的探查方面所投入的努力,还是出奇的少。

二、顾客价值的涵义

1,企业对顾客的价值。Anderson、Narus和Van Rossum把顾客价值定义为:顾客从购买的产品中所获得的价值与所要付出的所有成本的“成本效益比”,这种定义没有明确说明顾客价值所包含的方面。科特勒是从顾客让渡价值和顾客满意的角度来阐述顾客价值的。他认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livered Value)是指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总顾客价值就是顾客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系列利益——产品本身的价值(产品价值)、购买过程中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服务价值)、提供产品的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态度(人员价值)及产品和购买行为给顾客形象带来的价值(形象价值);而总顾客成本是在评估、获得和使用该产品或服务时而引起的顾客预计费用——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精力成本。

大多数学者认为,顾客价值就是顾客感知价值。Mon,roe最早定义了顾客感知价值,他认为顾客感知价值等于感知利益(Perceived Benefits)与感知牺牲(Perceived Sacri,flee)之间的比率。Woodruff则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在一定的使用环境中对产品性能、产品属性的表现以及使用结果达成(或阻碍)其购买意图的感觉偏好和评价。因此。顾客价值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主观认识,它既包括顾客的主观评价,又包括顾客的心理体验。

如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将顾客价值定义为顾客感知利得与顾客感知利失之差。顾客感知利得指顾客感觉到的收益总和,是顾客对于产品或服务的品种、价格、质量、服务、信誉、速度等要素的满意程度。而顾客感知利失是顾客感觉到的支出总和,它不只是顾客支付的价格,而是顾客在消费产品或服务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时间、金钱、心理等成本总和。这种定义与科特勒的让渡价值定义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不过他们在注意到感知得作用的同时,都没有深入考察顾客的认知作用。这些定义方便了企业的衡量。并且符合顾客理性假设,但忽略了顾客购买决策中的情感因素,重视顾客的经济价值而忽略非货币价值。这种价值主张仍然是基于顾客需求的,即假设顾客是价值最大化者,他们塑造出一个期望值并实践它。

2,顾客对企业的价值。这种角度主要是说明顾客所带给企业的经济价值,这也是现代企业更多关注顾客的原因。忠诚的顾客能够带给企业持续的利润增值,因为忠诚顾客重复的购买行为不仅增加了销售收入。还能成为企业的“传道者”,影响其他顾客的购买行为。因此站在企业的角度,顾客价值不仅仅是短期一次的交易的货币价值,而是长期的重复性的包含非货币的价值。

西方学者用“顾客终身价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来表示忠诚顾客在其作为企业顾客的购买周期内,对企业的贡献总值,不同产品或服务都有不同的“顾客终身价值”估计值。衡量顾客对于企业的价值有多种方法,科特勒等提出了根据潜在顾客和顾客对企业的价值,以销售收益作为判断的标准,将顾客分为白金顾客、黄金顾客、铁顾客和铅顾客,针对不同的顾客实施不同的战略。Dhar和Glazer利用证券组合原理来说明企业如何选择其顾客资产组合以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些做法的目的主要是管理顾客的价值,以此来选择适当的顾客,并与之建立关系。

三、顾客价值的创造与积累

显然,上面的两种价值角度并不是没有联系的。如果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提供给消费者超出预期的品质,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了真正的价值,则有助于提升顾客的忠诚,而忠诚的顾客又会不断的给企业带来持续的收益,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很多人容易误解“顾客价值”的真正涵义。传统上关于创造价值的观点认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加发生在企业端,企业在采购、加工生产、营销等一系列过程中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然后再交给顾客,而顾客则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增值的。换句话说,企业战略的基础,就是找到价值链上合适的定位。

但是事实上,顾客并不仅是消极的接收者;相反地,是顾客而不是企业创造了价值。对于消费者而言。价值增加是一种内在活动(Internal Process),是利用企业的供给(产品、服务、信息等)作为投入物,通过与销售者交流从而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不是企业认为的价值,而是顾客自己定义的。增加产品用途和保持竞争力的价格都是很重要的,顾客经常对此也有期望,但真正的或者有意义的价值创造,只有在顾客认同这种改进增加的价值,并且因此感到更加满意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Maslow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有更高的心理需求满足需要。而现代社会绝大多数的企业已经不能凭借唯一的产品或服务获得超额经济利润,吸引并留住顾客,因为顾客有太多的选择机会。因此心理感受将是顾客选择、使用及评价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关键变量。

大多数学者都同意,顾客价值的驱动因素主要有顾客认知的收益和顾客认知的付出,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的时候,大多数企业仍然将焦点放在了经济性或货币性的价值,因此企业之间很容易陷入恶性的价格战。同样,尽管很

多企业都认知到服务的重要性,然而一厢情愿地提高服务水平,未必就可以留住顾客,因为服务的价值是由顾客所决定的。唯有先设法了解顾客心中的价值,并针对顾客价值提供产品和服务。才能有效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何种程度。

所以,要了解顾客价值,就必须了解顾客心理,包括购买前、使用中、使用后和再次购买等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况。因此探索顾客的认知空间,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四、基于需要的顾客价值理论

1,价值的维度。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价值被认为是驱动大部分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关于消费者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与价值的辨别和测量相联系的。其中,价值表(List of V-alues)被广泛的运用测量于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中。LOV包含了九种价值:归属感、兴奋、生活愉快、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受到尊重、成就感、安全和自尊。Homer和Kahle利用因子分析得出:价值表中的九个因素可以归结为三种价值——外在价值,包括归属感、受到尊重、安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在价值(Internal Value)。包括自我实现、成就感、自尊和兴奋;兴奋价值(Fun/Excitement Value),主要是生活愉快。

而Kamakura和Novak利用价值图(Values Map),将价值分为三个方面:享乐主义(Hedonism),主要是生活愉快和兴奋;移情(Empa~y),主要包括良好人际关系和归属感:成就(Achievement),主要包含成就感、自尊和自我实现。这两种分析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了对于这个层面的价值维度,学界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2,途径一结果链理论(Means-End Chain)。为了更好的定位产品或品牌,企业必须理解和衡量产品或服务对于顾客的意义。而途经一结果链理论建立了产品有形的属性与消费者个人需求(利益)和社会需要(价值)之间的联系。Vriens和Hofstede对属性(Attributes)、利益(Benefits)、价值(values)三者加以区别:“属性”是相对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产品或服务的实体特征,如价格、颜色、重量等;“利益”是不易被直接观察的产品或品牌的特征,它们可能是多种属性的组合和消费者使用的结果。如容易使用、舒服、方便等:“价值”通常是相对稳定的认知或信仰,如安全、幸福、快乐等等。

而消费者一般也会以这样的模式来感知价值,从产品的特定属性及其效能,到期望的使用效果。最后主观地得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因此企业在考察顾客价值的时候,必须采取逆向的推演,采取行动帮助顾客实现最高层次的目标。而这些终点价值(Terminal Values)实现的同时,也是顾客产生忠诚的时候。

3,基于需要的模型(Needs-Based Model)。有很多学者提出,企业要创造超过顾客预期的品质。提供不断的“惊喜”,使顾客达到真正的、超乎预期的满意。这样更容易达到顾客忠诚。科特勒曾经说过:“除了满足顾客以外,企业还要取悦他们”。绝大多数的顾客总是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在不满意(Dissatisfied)和满意(Satisfied)之间徘徊。只有一小部分的顾客是被激怒的(Outraged),同样也只有一小部分是愉悦的(Delighted)。传统的满足顾客预期的模型,假设顾客对于与企业互动有一个特定的预期。满足这样的预期,顾客就会满意。

但是,基于需要(Needs)的模型认为,顾客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消费者。人们首先追求更为基本的人类核心需要满足,其次才考虑到满足最为消费者的特定期望。所以企业应该关注并管理顾客的需要,深入了解顾客内心状态,特别是情感状态,由此发掘出愉悦顾客的机会。

4,基于需要的顾客价值理论。

(1)基于需要的顾客价值概念。需要(Needs)描述了基本的人类要求,这种要求不会表现出来,但是一旦这种潜在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时候,顾客就会表现出对企业的满意、忠诚乃至于情感上的归属。

顾客价值是一个主观的、内在的创造过程。因此,了解顾客的心理过程,进而设法影响顾客认知、管理顾客需要,对于企业提高顾客价值、实现顾客忠诚。具有非常大的意义。Parasueaman指出,顾客从第一次购买,到短期购买再到成为长期顾客,他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抽象和全面,这种抽象和全面的标准,更加接近于顾客的基本需要。结合上面的理论。我们提出一个基于需要的顾客价值模型。

顾客对于价值的感知和创造,表现出一定的动态层次性,顾客首先会考虑特定产品的属性,在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总结产品或服务对于期望实现的贡献:最终,顾客会从内在需要出发。来考察是否将继续与特定企业发生关系。企业为了能够实施需要管理,必须先针对顾客进行相关的需要调研。然后才能响应顾客的需要,来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按照企业为顾客价值创造提供投入的观点,顾客价值的每个层次,都包含着企业的各个方面的投入。如可靠性、高质量的产品、竞争性定价与生产能力、技术领先的创造性设计、高效的分销渠道、企业的道德和诚信、智能化的沟通等等。

在这些投入当中。顾客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关系,将是最具有战略优势的。企业帮助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关系发展的过程,而关系本身也是顾客价值的驱动因素。因为关系与顾客价值一样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而情感是关系的精髓。因此企业富有感情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为顾客价值创造做出很大的贡献。这样做的优势还在于,忠诚绝对是需要情感投入的,所以从顾客需要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容易产生顾客忠诚。

(2)顾客关系与顾客价值创造。现在的企业已经认识到顾客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因为企业已经很难单纯通过产品的创新来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了,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以顾客为焦点的战略来竞争,企业可以通过至少五种战略,来通过与顾客的互动而创造价值。已有的关于关系价值的研究,首先集中在关系的经济价值,然后是战略价值,最后是一些行为方面的定性描述。不过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顾客与企业的关系是一次性的基础之上的。Ravald和Gronroos研究了长期关系价值的意义,他们意识到了关系本身所蕴涵的安全、可信、可靠和连续性,并认为双方的信任是支撑关系的力量。但是并没有更为深入地讨论。

任何服务都包含着交换关系。顾客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看不见的“心理契约”,这其中包括了信任感、反应度、交流程度、尊重、感情、理解等等。也就是说,顾客在与企业的互动中,带来价值的并不仅仅是所提供的核心产品或服务、技术表现,而是更根本的情感因素。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们需要赞扬、尊重。因此顾客价值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系价值,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情感,而情感层面的需要,决定了我们应该关注顾客需要(或欲望),而不只是表层的需求。总之,在强调家庭气氛,重视和谐,鼓励集体精神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人与组织的交换,是为了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满足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需要。

五、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回顾了消费者行为学领域中,关于顾客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基于心理需要的顾客价值模型,有助于深化对顾客需要、顾客价值和顾客忠诚这一系列概念的理解。

价值链模型 篇7

“价值链”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来的。根据价值链的理论体系, 企业的活动可以分解成与战略相关的五项主体活动和四项辅助活动。五项主体活动包括:进料后勤, 生产, 发货后勤, 销售和服务活动;四项辅助活动包括:采购, 技术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管理活动。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环境成本管理方式是对企业核心价值链各环节上的环境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以及影响环境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施加影响, 以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但是在使用价值链分析探讨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 传统的价值链分析只是考虑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制造成本, 没有考虑环境污染问题。在此引入环境价值链这一分析工具, 从产品制造过程前、制造过程中以及制造过程后三个阶段探讨企业的环境成本问题。

(一) 环境价值链的概念

随着各国环保法规的出台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企业为赢得竞争优势, 必须运用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思想和价值链分析的理念, 重新构建自身的环境价值链。企业的环境价值链能够通过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效益, 其基本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 环境价值链分析步骤

首先识别构成环境价值链的相关主体。企业的内部主体即是企业内部的各个事业部、分公司、职能部门, 外部主体包括供应商、经销商、客户、废品回收商、政府机构和社区组织等。其次通过定义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互动途径, 识别内外部主体之间的关系。最后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效益三种绩效目标为导向, 构建各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网络, 尽量消除非增值性作业和非环保性作业, 保证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环境价值链视角下的环境成本归类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物流运动特征, 将企业产品的环境价值链划分为“制造前、制造中、制造后”三个阶段, 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对应的环境成本。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和企业绿色工艺的设计、企业绿色生产原料的进料后勤活动被归入制造前的环境成本, 企业的绿色生产工艺、企业绿色产品的发货后勤活动被归入制造中的环境成本, 企业的废品回收和绿色售后服务活动被归入制造后的环境成本。企业基础管理活动的绿色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绿色化设计、企业绿色生产要素的采购、企业绿色营销和产品销售四种活动因属于基础管理工作, 故未被列入环境价值链中。

(一) 制造前的环境成本分析

制造前的环境成本分析包括: (1) 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和企业绿色工艺的设计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成本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功能分析、产品中试过程、产品试验、产品修正设计、产品设计文档编写等费用支出。其中产品中试过程、产品试验、产品修正设计等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被计入企业的环境成本。 (2) 企业绿色生产原料的进料后勤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企业绿色生产原料的进料后勤活动成本包括企业生产原料的甄选、生产原料的运输、生产原料的配送等费用支出。其中生产原料的运输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被计入企业的环境成本。

(二) 制造中的环境成本分析

制造中的环境成本分析包括: (1) 企业绿色生产工艺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企业绿色生产工艺活动成本包括生产原料消耗、能源消耗、设备工时、劳动工时、半成品的运送与存放、产品测试与检验等物料转换生产等费用支出。其中能源消耗、半成品的运送与存放、产品测试与检验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当被计入企业的环境成本。 (2) 企业绿色产品的发货后勤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企业绿色产品的发货后勤活动成本包括企业产成品的检验、产成品的运输、产成品的配送等费用支出。其中产成品的运输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当被计入企业的环境成本。

(三) 制造后的环境成本分析

企业的废品回收和绿色售后服务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为:企业的废品回收和绿色售后服务活动成本包括维修人员培训费、维修工具费、技术改造费、产品降级再用、产品维修再用、零件再造、材料再生、废弃处置等费用支出。其中技术改造费、产品降级再用、产品维修再用、废弃处置等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当被计入企业的环境成本。

三、环境价值链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型设计

综上所述, 环境价值链视角下需要计入环境成本的活动包括:企业产品中试过程、产品试验、产品修正设计等业务活动, 生产原料的运输业务活动, 能源消耗、半成品的运送与存放、产品测试与检验业务活动, 产成品的运输业务活动, 技术改造费、产品降级再用、产品维修再用、废弃处置等业务活动。而这些活动对环境影响程度的定量化首先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自然资源价值的定量化描述, 二是自然资源损耗成本的定量化描述。

(一) 自然资源价值的定量化描述方法

企业拥有的环境资源可以划分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自然资源和企业自行构造的环境资产两大类。前者属于“公共物品”或是“准公共物品”, 可以因子分析法为研究工具, 对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自然资源进行计算;后者虽然可以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费用确定它的价值, 但是由于“历史成本计价”的固有缺陷, 可以用年度的价格调整系数来衡量该项资产的动态价值。具体公式如下:

设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有x1, x2, x3……xn等n种, 以C1, C2和C3分别代表目标公司、行业领导企业以及参照企业, 则C1, C2和C3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类自然资源可以表示为:。在构建相关系数矩阵的基础上, 建立因子的载荷矩阵和方差最大旋转矩阵, 然后在选择出主因子和计算因子回归估计值的基础上, 计算出各样本企业的方差贡献率总得分, 也即目标公司、行业领导企业以及参照企业的自然资源拥有量综合得分, 并以F1, F2和F3分别表示, 最后以F2 (即行业领导企业的因子综合得分) 作为基准, 并计为T, 采用系数调节法将各样本企业的自然资源拥有量计算出来;如目标公司所拥有或控制自然资源的价值即可以计为:。

设目标公司所自行构造的环境资产为y, 第m年度的价格调整系数为zm, 则y/zm就可以用于表示目标公司所自行构造环境资产在第年度的价值。这种方法带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但可以作为一个供参考的初步方案为自然资源价值的定量化描述方法提供一种思路。

(二) 自然资源损耗成本的定量化描述方法

首先从技术的角度确定p个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指标, 记为a1, a2, a2……ap, 然后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它们在环境污染程度上的比重为λ1, λ2, λ3……λp, 这些污染物指标当年度的总经济损失分别为m1, m2, m3……mp。如果目标企业所排放污染物含a1的量为b1, 该年度的的污染总量为B1;目标企业所排放污染物含a2的量为b2, 该年度的a2的污染总量为B2;目标企业所排放污染物含a3的量为b3, 该年度的a3的污染总量为B3……目标企业所排放污染物含ap的量为bp, 该年度的的污染总量为Bp。则目标公司的环境污染损失可以表示为。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的计算方法同理。

根据环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 企业经营者应当在“制造前”阶段尽可能地开发和设计出使企业环境成本符合本企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效益的产品, 在源头上最小化企业的环境成本;在“制造中”阶段从环境材料的采购和清洁生产两个方面充分实施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和减污目标, 将资源和能源的废物充分最小化;在“制造后”阶段充分重视包装、运输、交易、推销等一切营业活动的环保意识, 将绿色服务理念纳入企业的废品回收和绿色售后服务活动中。根据环境价值链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 自然资源价值和自然资源损耗成本的定量化描述模式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将环境价值链各业务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精确计量。这样企业经营者就能够以环境价值链成本管理为基点, 依据严格的环境标准, 在企业经营的整个阶段降低环境成本, 系统地规划和管理环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环境成本, 进而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环境故障成本, 最终将企业整个价值链的环境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跃堂等:《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2]肖序:《环境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徐瑜青等:《环境成本计划与控制的生命周期全成本法》, 《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第8期。

价值链模型 篇8

新经济下的企业知识价值链, 是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出发, 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 以价值链分析 (即企业业务流程) 和知识管理的流动 (即知识活动) 为对象, 围绕某一核心主体, 通过对企业知识流和价值流的分析, 构建的由知识链与价值链交互作用无缝连接形成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根据此基本含义, 新知识价值链应具备以下特征:

(1)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并树立创造价值的新理念—由顾客为企业创造价值。顾客不单纯是一个消费者, 他也可能成为供应商或裁判。

(2) 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基础,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与重构价值链获得竞争上的成本优势。根据定义, 新知识价值链是知识链与价值链交互作用无缝连接形成的功能链节结构。价值链分析是以业务流程的价值增值分析为基础,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与重构价值链获得竞争上的成本优势。知识链分析是通过不同的流程的知识活动产生的相应知识节点表现出来的知识流和价值流的形式来分析知识活动的价值增值。知识价值链是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之上知识链与价值链的相互交叉与影响。

(3) 以价值流和知识流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知识流与价值流的分析, 使企业能够明晰其关键的知识链与价值链, 确定其核心的业务流程, 有助于企业通过业务流程等的调整与整合, 降低成本, 形成竞争优势。

(4) 以分析知识的价值为手段。新知识价值链重在对知识价值的分析, 以知识的价值分析为手段。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价值转化与传递过程。通过深入分析知识价值驱动因素, 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产生及增值过程。通过知识价值的分析, 企业可以识别对企业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关键的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 对企业的知识存量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区别对待、重点发展, 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效率与发展可持续竞争能力的目标。

(5) 贯穿竞争战略思想, 以获取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核心竞争力可以是关键技术能力、分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制造能力, 但它更应是一种新知识价值链中知识创新与向价值的转化能力, 这是其他诸种能力的核心和灵魂。

2 新知识价值链的作用

(1)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里, 知识已逐步转变为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核心因素, 任何创新活动都要以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和前提, 吸收和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知识。知识是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源。而新知识价值链注重企业知识存量的积累和有效组合, 能够提高企业相关知识整合能力, 并培育企业独特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研发能力, 进而使企业在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占有优势提升创新能力。知识价值链对企业创新承担着关键作用, 是获取创新能力的源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器。

(2)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增强企业的不可模仿性。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使企业保持特性、不能被人模仿的是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独特资源, 它在实践中以难以觉察的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知识价值链是对企业知识的管理, 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始终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以达到将员工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经验、技能、技巧等意会知识, 变为企业独特的知识资源, 而使竞争者难以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 更难以模仿。在企业中, 显性知识是与没有意识到的隐性知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不了解某项技术的隐性知识, 也就不可能对其模仿。

(3)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获取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对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分析发现, 企业竞争优势不是由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等外在因素所决定, 而是企业特有的知识。知识产生的竞争优势, 存在于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中, 具有可持续性。新知识价值链可以不断提高企业驾驭知识的能力, 通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的组合, 促进知识创新并不断增值, 形成企业核心能力, 进而使竞争优势随着企业增量知识的产生而得以保持, 体现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4)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培育企业的学习能力。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做到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度, 将学习能力作为开拓竞争优势的根本。而新知识价值链以构建学习型的企业为基础, 注重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强调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 以及理论知识实用化和专有知识创新化的能力, 从而催生、引导企业向着“学习型”组织发展。

3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机理

对于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即价值创造) 机理, 本文是从价值与成本的关系出发分析的, 现在构建如下的增值模型, 首先定义:

Ekv=Vkv-Ckv

其中, E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 是指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超过知识创新活动成本的价值;V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价值, 是指新知识价值链上知识活动带来的为顾客所认可的总价值;C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活动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 新知识价值链增值取决于知识价值链价值和知识价值链活动成本这两个因素。二者的差值即为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所以企业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来提高价值增值, 从中找到提高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

本文所定义的新知识价值链是建立在企业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 因此,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可以表示为各流程知识链的价值增值之和:

Ekv=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

Ekv=∑Eundefined

式中:i表示企业业务流程知识链环节数, 相应地Ekv表示第i个知识链条的价值增值。从上式可以看出,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来源于各个环节知识链的价值增值, 它们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企业组织能够更好地组织协调各流程的知识链, 让知识创新成果更好的内化于流程之中, 则可以使知识链产生更多的价值, 降低知识活动成本, 从而使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假定经过整合提高后的新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可以表示为:

E*kv=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

E*kv=∑Eundefined

可以想见, 各个业务流程知识链的价值增值的提升会受到提升之前本流程知识链价值增值水平和提升之后整条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水平的综合影响, 上式可以分解写为:

E*kv=a1Eundefined+a2Eundefined+……+aiEundefined+b1E*kv+b2E*kv+……+biE*kv=∑ (aiEundefined) +E*kv∑bi

从上式可以看出, 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Ekv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系数ai, 另一个是系数bi。二个系数前面己做出假定, 可以判断:系数a*和bi的值越大, 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Ekv提升越大。这为企业如何调整自身的知识价值链, 提升其价值增值指明了方向。

4 新经济下的企业知识价值链驱动模型

(1) 价值链与知识链的交互作用模型。

价值链是一系列连续的价值创造作业, 是从基本的原材料到供应商、到生产者直到消费者使用这样的一个流程活动。价值链的每一个流程环节都会有相应的知识链活动, 产生相应的知识和价值并随着价值链的推进而形成知识流与价值流。每个知识链都在相应的流程形成知识节点N, 节点里包含了知识链活动所产生的价值V。知识链活动产生其自身的价值, 并促进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而价值链是知识链的基础与依托, 二者是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的关系。价值链与知识链的交互作用, 如图1。

在这些知识链中, 有些知识链对整个流程的价值增值影响最大, 其价值贡献也是相对较大的, 本文将其称为关键知识链, 寻找并完善关键知识链是提升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一个重要途径。

(2) 基本系统及其结构模型。

基本系统是新知识价值链管理活动的核心, 包括六项主要内容:知识获取是组织或个人知识的来源。获取的主要知识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知识以及通过它们所获得竞争对手的知识;知识选择是将获取的知识,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为知识整合服务;知识整合是企业利用所选择的知识对知识的发现和引申过程;知识传播是将已经获得、选择和生成的知识通过分发和储藏等方式进行整理, 从而改变组织的知识资源状态, 即把外部显性和隐性知识转变为内部显性知识或个人的隐性知识, 成为企业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过程;知识共享是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共享的作用是通过将隐藏在个人大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被记录的显性知识, 使知识需求者能够得到所需求的知识;知识创新是核心过程, 企业通过知识创新来开发目前尚不具备的能力, 可促使企业不断地产生新技能、新产品、更好的想法及更有效的管理过程, 如图2。

(3) 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是为了保证新知识价值链基本系统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管理活动, 并增加了链中知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对知识流的影响, 而且企业能够通过组织管理的各个组成要素获得新的知识。

(4) 驱动系统及其模型构建。

完整的知识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活动 (知识的选择、共享、创新等) 是将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信息技术等相接在一起的同步的过程。

(5) 反馈系统。

反馈的主要作用, 是对付链中存在的内部和外部不确定性。及时的反馈, 一方面使知识价值链管理不偏离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方向, 以此来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 从而使知识顺利增值, 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 实现新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实施中的问题重新审视制定竞争优势战略的假设是否发生了变化, 是否阻碍了知识价值链管理, 适时地修改战略定位, 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识别其隐性知识, 并在组织之内或组织之间进行传递。

参考文献

[1]徐瑞平, 王丽, 陈菊红.基于知识价值链的企业知识创新动态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 (4) :78-82.

[2]成思危, 余静阑.解读新经济[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2) :5-6.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与组织,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7.

价值链模型 篇9

传统的以农村金融机构扩张为主导的农村金融在实践上推动了各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但并没有有效地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仍然有众多的小农户、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农业价值链融资的引入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供给、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主体间资金融通,而且使外部专业化金融机构根据农产品的价值形成特点了解价值链各个主体的融资需求,克服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加强对农业价值链各环节活动的融资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农经济融资的弊端,并为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相关研究中,马九杰等以订单农业为例着重探讨了农产品购买者驱动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研究其动因、机制和运作机理。〔1〕任长青研究了农业价值链融资特征和农业价值链融资对农村金融服务拓展的促进作用。〔2〕宋雅楠分析农业价值链融资的结构性特征,并通过乌拉圭的豆农融资、秘鲁信用社的案例分析,发现农业价值链融资可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性。〔3〕在农业价值链模式创新的研究中,郑江淮、洪银兴通过对典型农业价值链商业模式的运作机理的分析,发现农业价值链融资强化了小农户对农业价值链的参与程度,提高了价值链下游对农业价值链的驱动力。〔4〕杨进先以生产、加工两个环节的核心企业为重点,研究了 “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政府+科技”的农业价值链融资创新模式。〔5〕总体来看,关于农业价值链融资的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农业价值链融资4种商业模式的动因和运作机理进行分析,构建购买者驱动的农业价值链融资的创新模型,并研究其具体运作流程和优势,最后,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价值链融资的特点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分析

农业价值链商业模式根据驱动力量的不同,可以分为4种: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模式,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模式,协调组织推动的价值链模式以及一体化的价值链模式 (Miller和Jones,2010)。〔6〕

1.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融资模式

在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融资模式中,驱动者更关心的是自己产品能有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小农户或者较大规模的农户、生产者合作社和生产者协会等农产品生产、加工者,为了进入新的市场,获取更高利润和价格,依靠其品牌声誉和自有的销售渠道来驱动形成价值链。如山东寿光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满足了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品种和季节性的要求。2004年以前,我国许多地区普遍实行的均是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模式,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纪人作为价值链的推动者,主动积极和小农户签订生产和销售合同。在这种融资模式中,驱动者一般是加工企业或生产企业,他们更多的关注种植和加工过程中的农产品质量,使命随一级市场交易的结束而完成,无法保证下游各环节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农村信贷市场受到多方的管制,有限的农村金融机构往往将资金投放于工商业活动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规模或其他方面的制约无论是对小农户的资金支持,还是从第三方金融机构融资其能力都是有限的。

2.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融资模式

在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融资模式中,订单农业最为典型。基于订单农业的价值链融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价值链中作为驱动者的买方直接向价值链各主体提供信贷。这种模式中农产品购买者大多是具有投资能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它们既可以通过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等实物形式,也可以是提供预付款甚至直接提供借款的资金形式。另一种以订单作为抵押从第三方机构如银行、非正规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等获取贷款,农户的订单被看做是一种虚拟的抵押物。在这种模式中,驱动者比农户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驱动者要求农户投资专用资产,专用资产投资期限长但合约期限短,一旦下期不签订合约农户就损失严重。并且购买者可以制定各种激励条款,增加农户的努力程度来提高质量水平,在订单的执行过程或出现违约情况时,购买者又会利用隐含的知识来降低农户讨价换价的筹码。由于农户完全按照驱动者的技术指导和技术规范,种子、化肥也是事先约定好的,农产品的变异程度较小。

3.协调组织推动型价值链融资模式

协调组织推动型价值链融资模式是指政府、非盈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从地方发展战略出发,为了降低市场对小农户的排斥,提高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而投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农户进行组织化和规模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基地,并与金融机构合作对价值链条进行融资的模式。在农业生产基地内,农户可以自行确定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农产品成熟时由专门的运销协会或外地的批发商收购集中,经批发市场再经零售终端到达消费者。〔7〕这一过程中政府不但发挥引导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还在价值链融资中扮演了穿针引线的角色。一方面,政府建设产业基地使农业价值链各融资主体有了融资平台;另一方面,政府担保促进了农户和企业融资。湖北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蔬菜基地、嘉鱼县潘家湾蔬菜生产基地和山东寿光蔬菜基地、重庆市忠县柑橘产业基地就是这种融资模式的典型代表。

4.垂直一体化的价值链融资模式

垂直一体化的价值链融资模式是某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为了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占领利润丰厚的市场等而将农产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纳入一个主体。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知道,这种价值链融资模式的驱动者,实际上雇佣了价值链上各个生产环节的要素供给者,签订的要素合约也是一组合约而不是一份合约。驱动者是否会采取一体化的价值链融资模式取决于其净收益与交易成本的比较。企业面临的成本主要涉及:企业各部门内部管理成本;在市场雇佣各个企业要素供给者的交易成本;各企业在价值链运作中相互制约的成本等。如果收益大于企业一体化所产生的成本,驱动者就有动力和意愿去形成垂直一体化的价值链融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垂直一体化价值链融资的推动者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与多个小农户签订订单的成本,往往与规模较大的农户合作。因为规模较大的农户无论在标准执行能力上还是在资金以及设施规模上都优于小农户,小农户很容易被挤出市场。垂直一体化的优势在于既减少了各环节的交易费用,降低了成本。又免去了中间许多环节,加快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同时因为规模大,范围广,不会因为某一领域亏损导致满盘皆输,加大了盈利的灵活性。

三、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模型创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基于购买者驱动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构建了一个一般创新模型 (如图2所示)。我国农村社会中,村民之间相互了解,具有很强的道德约束。农户之间资金借贷中高息贷款很少存在,民间借贷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亲戚、朋友等筹备资金,不需要建立风险补偿金。因此,我们剔出了非金融机构作为第三方向农业价值链融资。

在这种价值链融资模式下,龙头企业根据前几年市场需求情况预测当年的市场需求,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合同与合作社约定农产品的数量、品种及品质指标,并负责加工、制造、运输和销售农产品;合作社充当中介,既把生产任务落实到各个农户,农户提供农用物资的采购、技术服务等,也代龙头企业统一收购农产品;小农户则按合作社的要求购买生产资料进行农产品的生产。〔8〕

整个价值链融资的具体运作方式为:第一,担保公司为饲料厂、种子厂等农产品上游生产资料部门提供一定额度的担保;第二,由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政府以及价值链中的龙头企业各自按一定的比例出资形成风险补偿金,用于清偿即使采取一切必要的法律手段仍不能收回的农户小额贷款损失。风险补偿金建立后,价值链上任一参与主体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都可以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农户所在的村 (社)干部协助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做好日常的贷款管理,包括提供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贷款到期时代为清收等,作为回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给村社干部一定的报酬;第三,种子厂、化肥厂等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多数是与农业龙头企业或者是与合作社长期合作的公司。它们在小农户资金不足时以应付账款的方式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的赊销;第四,农户在合作社的统一指导下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在此过程中,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或者龙头为合作社培训技术人员为农户指导。合作社也可以与地理位置相近的农户通过松散的合作关系,在农产品收货时双方议价购销。农产品大多风险比较大不参与保险投保,因此我们将农户通过合作社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这一可能性予以忽略;第五,农产品成熟后统一交付给合作社,合作社进行初步验收。如果有可能并进行进一步的粗加工,比如做好生鲜农产品初步保鲜工作等;第六,龙头企业对合作社代收的农产品经过验级进行收购,将货款经合作社付给农户或者通过银行将款项扣除应有的费用后付给合作社或农户;第七,龙头企业将加工好的农产品运输到批发市场卖给批发商,或者与超市签订合同长期供货,保证了批发市场或超市的货源供给。龙头企业与农产品销售市场间也可以提供类似应收账款等的直接融资;第八,对于价值链上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的主体,如果不能到期归还账款,可以采取法律行为。当动用一切法律手段后仍然无法收取的坏账,就用风险补偿金补偿给价值链外的第三方。

四、农业价值链融资创新模型的优势分析

1.降低农业融资风险

对农户来说,由于与龙头企业签订了农产品收购协议可以从价值链上获得直接或间接融资,这样既降低了贷款风险又保证了生产资料的获取同时还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对龙头企业来说,以其自身的实力为担保为价值链提供买方信贷,在方便农户的同时也降低了单独与每个农户交易的成本、监督成本、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收购来源。对金融机构来说,风险补偿金的存在降低了贷款收不回的风险,村社干部协助管理风险补偿金大大减少了金融机构的搜索和管理成本。对合作社来说, “中介机构”的角色有着重要意义,合作社一般依地域成立,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每个成员的行为都受到其他成员的监督,降低了当合同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农户违约把产品卖给市场的几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的机会主义。

2.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小农户作为价值链的参与主体,由合作社专门组织生产、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使得生产井然有序,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9〕小农户参与价值链后提高了议价能力,小农户在资金缺乏时可以进行生产资料的赊销保证了生产成本的来源,通过价值链直接或间接融资也减少了价值链各参与主体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正常运营的概率。龙头企业则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以后与超市或批发市场鉴定协议,重点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和渠道扩展。〔10〕

3.加快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流通

基于价值链对企业进行贷款,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而且可以对农户起到带动作用。把整个价值链看做一个整体对小农户融资,可以提高小农户的信用等级、缓解小农户的资金瓶颈问题、使得小农户的贷款数量提高、减少对小农户的金融排斥。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也可以进行银企合作发放贷款,实行 “农户申请,企业推荐,金融机构自主选择”的模式,还可以通 过金融机 构对合作 社融资,合作社再将资金借给农户。

4.加快信息的沟通与传递

“农资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销售部门+金融机构”的价值链融资创新加强了价值链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龙头企业在与合作社或农户签订协议的时候又使金融机构选择了潜在贷款对象,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交易费用和风险。〔11〕因此,价值链融资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了价值链各参与主体的共赢。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农业价值链融资四种商业模式的动因和运作机理的详细分析,以购买者驱动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为例,构建了 “农资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销售部门+金融机构”创新模型。现阶段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多,但基于农户自身资金和资产有限,没有符合传统借贷资金的抵押品,农村金融供需不对称的情形仍然存在。以农产品价值链为融资对象,不仅减少了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风险,而且龙头企业的出现保证了农产品价值链的稳定,满足了广大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为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虽然如此,我国农业价值链融资毕竟是新生事物,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现针对农业价值链融资的不足提出如下建议:

从金融领域方面:首先要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链条。现阶段我国农业价值链融资链条较短,农业龙头企业大多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也没有综合利用农副产品资源。由于价值链系统的不完整,导致对经济的拉动能力较差,相关当局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金融支持从初级加工环节往外延伸,实现龙头企业产业化生产。其次要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现阶段我国农产品高端品牌、知名品牌相对缺乏,品牌价值不高,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尖端技术有限、分布散、规模小,农产品的增值率有限,金融产品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技术。最后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价值链各参与主体信息的透明化。

在外部环境方面:首先,要规范合 作社的运营。现阶段我国合作社大部分为初级合作社,主要从事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产品的统一销售,很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合作社的自有资产有限,运作过程中信息不透明,规范合作社的内部运作有利于维持整个价值链的稳定。其次,要重视担保机构的发展。我国担保机构发展滞后,行政化、程序化现象严重,效率低下,担保机构的高效运转无疑会降低价值链的风险。最后要完善我国的金融环境。目前我国金融环境存在不良贷款率高、信用环境较差或信用不高、执法不严等现象,使得农业价值链融资仅限于向金融机构借款,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有利于打破这种局限,使价值链各融资主体向银行间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领域延伸,实现这条价值链的共赢。

摘要:农业价值链融资日益成为解决农村融资困难的重要途径,并为各国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农业价值链融资四种商业模式的动因和运作机理进行分析,以购买者驱动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为例,构建了“农资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销售部门+金融机构”创新模型,并研究其具体运作流程和优势,最后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价值链融资的特点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价值链模型 篇10

熟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人都清楚,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 (MichaelE.Porter) 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因此, 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所构成, 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 其中这些环节包括人们所熟知的主体活动与辅助活动:主体活动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质性活动, 一般细分成内部物流 (原材料供应) 、生产经营 (制造) 、外部物流 (成品储运) 、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五种活动;辅助活动是指那些支持主体活动, 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 包括企业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四种活动, 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 波特进一步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方法, 即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 通过考察这些活动本身及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 波特还指出企业价值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与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的价值链系统中。

总体来说, 价值链理论的提出为分析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了一个符合常识、思路清晰的分析框架, 这对于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结构和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但传统的价值链理论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首先, 波特在价值链理论中将企业活动分为前文所述的九个类型, 但经过细致研究的人都会发现, 这种划分只是针对生产型企业所举的一个较一般的例子, 并不代表所有企业都只包括这九个类型的活动, 实际上, 企业经营活动的类型是非常丰富的, 特别是在如今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 像价值链所描述的那种传统的并贯穿价值活动始末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少;其次, 波特对价值链中各价值活动之间关系的描述也比较含糊, 他指出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但没有说明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最后, 该理论认为企业价值是由企业内部各个活动分别产生的, 但实际上, 价值的产生并不是由单一活动决定的, 而是由整个企业系统决定的, 例如, 只有当产品销售出去以后, 并且同时也能将成本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企业价值才能被观察出来。

总之, 传统的价值链理论作为一种管理分析方法或工具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解构企业经营活动的视角与思路, 因此与其说价值链理论是一种方法, 倒不如说是一种思想。

2 商业模式理论及应用回顾

近些年来, 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得“商业模式”一词引起了管理学者与企业家的广泛关注。“何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运用商业模式理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经营中的问题?”一直以来成为了广大学者争论的话题。我国学者徐迪和翁君奕认为, “商业模式的作用是在原有的或新环境条件下, 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细分市场和瞄准组织结构及生产服务流程中存在的低效部位, 吸收和整合企业可以使用的内外部资源, 并通过各种创新加以挖掘和利用, 从而为投资者和包括客户、合作伙伴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的价值。”由此可见, 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的重要程度已得到广泛认可, 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尽管商业模式对企业如此重要, 但由于国内外广大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角度不同, 使得目前仍然无法就商业模式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分析模型等内容达成一致。

目前AlexanderOsterwalder (2005) 所提出的商业模式定义被人们广泛认同, 他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概念性的工具, 包含了一整套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使人们能够对一个特定企业的商业逻辑进行表述。Alexander Osterwalder (2005) 在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广泛回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商业模式应由9个要素构成:即价值主张、目标顾客、分销渠道、顾客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式, 这9个要素构成了产品、顾客接口、基础设施管理和财务四根柱子, 它们共同支撑起了商业模式这个大厦。

商业模式 (BusinessModel) 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固然重要, 但其既然被译为“Model”, 则说明至少可以将企业的商业模式抽象成为一个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评价, 甚至可以用来模拟企业运营的真实情况, 因此本文认为如何构建商业模式模型应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应用性环节。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尝试, 例如, 翁君奕 (2004) 把商业模式模型界定为一个类似“魔方”的三维空间, 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构成;吴伟 (2006) 则认为商业模式模型由七个相互联系的子模式构成, 包括客户模式、产品模式、收入模式、价值链定位模式、合作模式、收入分成模式和成本模式等。

本文则在充分借鉴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价值链思想的商业模式模型, 该模型视每个企业都为资源的结合体, 而企业经营过程的实质是资源转换的过程, 并将企业抽象为一系列活动单元 (类似于价值链中的主体活动与辅助活动) , 但这些活动单元的划分是依企业具体经营情况而定的, 并具有稳定的资源输入—输出特征, 本文将在下一部分对这一模型做重点介绍。

基于价值链思想的商业模式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价值链理论在应用层次上的一些不足:首先, 企业的各个活动单元是依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而不仅仅只限定于价值链中的那九个类型;其次, 该模型认为企业的各种资源就是企业各活动单元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 因此理清了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最后, 该模型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 并认为企业一系列的初始资源只有通过各活动单元连续地转换成规模更大的资源集合后才创造了价值。因此该商业模式模型更加符合企业的真实运营过程, 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3 基于价值链思想的商业模式模型

波特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管理这九类, 本文则将传统的企业划分为研发、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售后服务、市场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源配置这九个活动单元, 这样划分比较符合常规思路, 但并不代表所有企业都全部包括并只包含这九项活动单元在内, 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再做具体分析。

总体来说, 企业所划分出的各个活动单元在本质上都属于以下四种基本类型:内部生产型活动单元、交易型活动单元、合作型活动单元与资源配置型活动单元。

(1) 内部生产型活动单元:这类活动单元仅限于企业内部, 指在统一的管理指挥下, 企业输入若干自有资源, 并通过某种生产过程生产出一种或几种新的企业资源, 如生产、研发、市场推广活动等在本质上都属于内部生产型活动单元。以企业研发活动为例, 其本质上是一个资源转换器, 即企业在研发活动中输入若干资源, 包括研发设施、研发人员、研发资料、研发资金及研发零配件等, 转换成一种新的资源, 即新产品, 在此过程中资源转换的效率是由企业的研发能力所决定的, 即在既定的资源投入水平下所转换出的新产品水平越高, 或者产出同样的新产品所投入的资源越少、时间越短, 则研发能力就越强。该活动单元的示意如图2所示。

(2) 交易型活动单元:这类活动单元的参与者不但包括企业自身, 还包括外部参与者, 在这类活动中企业与外部参与者为获得对方的资源而交换资源所有权, 但并不生产出新的资源, 如销售、采购等活动都属于这一类型。以销售活动单元为例, 企业输入产成品、资金 (销售成本) 、品牌、销售人员、店铺、潜在顾客等基础资源, 通过销售活动使得顾客获得了企业的产品资源, 而企业也获得了顾客的资金资源 (销售收入) , 该活动单元的示意如图3所示。

(3) 合作型活动单元:这类活动单元也包括企业及外部参与者, 是指在追求共同合作成果的目的下, 企业与其合作者共同投入一些资源, 生产出一种或几种双方都需要的新资源, 例如, 合作开发、战略联盟等活动单元, 本文暂不对这类活动单元做详细介绍, 但不可否认这类活动将会在今后变得越来越重要。

(4) 资源配置型活动单元:这类活动在企业内部进行, 目的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例如, 财务管理上的内部投资活动, 主要将企业资金配置到设备、品牌人力资源等方面, 以维持各种资源在企业活动中得以发挥正常水平, 如图4所示。

综上所述, 上述九个相互联系的活动单元的资源输入—输出情况以及类型如下表所示, 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商业模式模型。

4 基于价值链思想的商业模式模型应用

接下来通过对比微软公司与RedHat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业务上的商业模式来进一步说明此模型的应用。尽管同为经营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业务, 但微软与RedHat的商业模式截然不同。

微软采取的模式是出售专利系统软件并向客户提供免费技术服务:运用熟练的编程人员团队开发专利的微软代码;并以相对有吸引力的价格向PC用户出售由微软代码合成的操作系统软件, 获取收入;最后无偿向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而RedHat公司的商业模式则与微软截然不同:Red Hat公司的Linux代码是由全球反微软垄断的志愿者编程人员共同努力并无偿开发的, 他们在公开的Linux源代码的基础上自由改变, 从而创造出更用户化、个性化的软件, 因为他们信仰软件应是自由的;在收集到志愿者程序员提交的代码后, RedHat的软件开发团队将大部分费用都用在代码评估上, 通过筛选与整合从而决定Linux最终的产品内容;之后包含了升级和测试特色的Linux系统被放在网上供用户免费下载, 而RedHat则雇用了一支技术支持人员的核心团队为使用Linux软件的顾客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培训及咨询等, 并以此获取主要收入。

微软与RedHat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业务上的商业模式示意如图5所示, 其中企业资源指向企业活动单元的箭头表示进行该活动所需输入或投入的资源, 而企业活动单元指向企业资源的箭头则表示通过该活动所输出或产出的企业资源, “”则表示企业用于资源配置活动的资金资源通常来自企业各种收入减去各种费用与成本之后所剩余资金的一部分, 至于这部分资金占多大比例以及企业向各种不同内部资源进行投资的比重分别为多少还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有时也取决于管理者的决策。

因此, 根据上图可以发现, 微软与RedHat公司由于商业模式上的差异从而使其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业务上的战略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微软公司来说, 由于靠出售产品获取收入, 因此生产与销售活动显得很重要, 公司应努力降低软件产品生产的成本并提高生产规模, 并且要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与销售方式, 结合低价策略赢得更多的用户, 另外也要在保证售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成本, 并通过改善产品质量以便减少服务频率。而对于RedHat公司来说, 售后服务活动是其重点, 公司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 增加顾客对产品的依赖性并适当提高服务定价, 另外也要对全球志愿者程序员进行适当投资, 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开发其软件代码。

5 结束语

总之, 本文的重点在于把握企业商业模式的本质, 并通过企业资源与活动单元抽象出商业模式模型, 目的在于把握企业的核心资源与重要活动单元, 从而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依据。但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只是对上面的案例做了一个简要的定性分析, 而如果深入到定量分析的层次上则能进一步提高商业模式分析的效果并能在一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模拟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 因此也同样具有较好的仿真模拟性。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2]李振勇.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3]刘旗辉.最佳商业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胡宗良.商业模式理论及分析范式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博士论文, 2008.

价值链模型 篇11

编者按: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如何确定?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和难点。学界往往热衷于作出理想化的理论假定,但作者认为,定义企业社会责任边界不能从文本出发,而必须从价值出发,着眼于现实来认识企业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企业的社会责任边界: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商品和服务提供相联系的最大综合价值,其次,要最大限度地处理与人与人的关系相联系的综合价值。

企业社会责任边界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和难点。对企业本质的认知不同是形成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观的根本原因。学界对企业本质的认知往往只是出于满足学科的特定研究目的而作出的理想化的理论假定。但是理论假定一旦形成,在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却又进一步演变成为推演企业社会责任现实边界的逻辑起点,存在着明显的学科研究局限和逻辑谬误。如此推演而得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观,远离企业实际,无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发挥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认为,我们必须着眼于现实企业和企业的现实运行过程,理解和定位企业本质,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企业的社会责任边界。

一、着眼现实认识企业本质

立足现实企业和企业的现实运行过程来认识和理解企业的本质,通过借鉴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将其表述为,企业本质不是单个企业所固有的抽象特征(如具有生产功能的营利组织),在着眼于企业的社会价值的现实性上,它应理解为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与内嵌于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过程而为社会增进福利(创造价值)的有效方式。

基于新的企业本质观,企业行为为社会创造价值具有双重方式: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为社会创造价值;通过对内嵌于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有效管理而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于前者,要充分考虑企业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创造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财务价值创造过程;对于后者,要深刻理解完成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各社会主体都是有着多元价值追求的“现实的、历史的”人,具有综合价值创造的不同潜力和优势,通过对内嵌于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有效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不同社会主体的综合价值创造潜力和优势而增进社会福利,更多地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

二、基于新企业本质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

企业社会责任,简言之,就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对社会负责任,就是要求企业行为能够增进社会福利,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以国家电网为例,第一个问题,社会是否需要你?需要。通过什么方式供应?坚强智能电网。代价有多大?资源配置效率高不高?这就是电网企业的核心社会功能,负责任的企业尤其要考虑代价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环境、社会等综合因素;第二个问题,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人与人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这就是回应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实现人与人关系相联系的综合价值。

以上逻辑,以价值创造为标准,可抽象表达如下:

1.最大限度地实现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综合价值

(1)确保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综合价值创造有效性,即超越企业运营的财务价值创造功能,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增进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这一责任内容是企业实现自身核心社会功能的充分体现,是企业对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落实,可以抽象概括为企业的科学发展责任。

(2)确保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综合价值创造效率性,即超越企业运营过程的财务价值创造效率,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创造效率。着眼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最基本的有三个方面:提升着眼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管理能力与水平,建立符合企业履行科学发展责任、最大限度地创造综合价值要求的企业管理新模式,可以抽象概括为企业的卓越管理责任;提升着眼综合价值创造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建立支撑企业履行科学发展和卓越管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创造综合价值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抽象概括为企业的科技创新责任;提升激发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创造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综合价值的能力与水平,核心是通过加强沟通,建立商品和服务过程的综合价值创造共识,发挥各利益相关方的综合价值创造潜力和优势,全面发掘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综合价值创造潜能,可以抽象概括为企业的沟通合作责任。

确保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综合价值创造有效性和效率性,实质上都是为了全面实现企业的核心社会功能,前者是实现企业的核心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后者是对实现企业的核心社会功能的全面保障,也就是为最大限度地创造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提供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支撑,以及利益相关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力保障。

2.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人的关系相联系的综合价值

内嵌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社会主体是经过充分社会建构的有着多元价值追求的“现实的、历史的”的社会人,而不是只标记为人工费用或人力资本的抽象的生产要素。每一个人都有着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潜力与优势,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与机制安排能够推动各社会主体的综合价值创造潜力和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福利增进。这部分社会福利的增进,并不必然与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相联系,而只是与作为有着多元社会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体相联系,故称其为企业的衍生社会功能。实现企业的衍生社会功能,是企业行为增进社会福利的另一重要方式,从而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具体表现为企业的利益相关方责任。企业有多少个利益相关方,就承担着多大的激发利益相关方创造综合价值的社会责任,我们不妨分别标记为s1责任、S2责任……。对于S1、S2……等每一个具体的利益相关方,从增进社会福利的视角进一步剖析其责任内容构成,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层次:

(1)确保对利益相关方遵守法律义务和道德底线责任而增进社会福利。企业要通过对利益相关方遵循基本的社会规则和社会正义共识来创造社会福利。这可以抽象为企业对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底线责任。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性质社会或同一性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基本社会规则和社会正义共识的法制化进程并不一致,不能简单地用遵守法律义务来直接代替遵循基本的社会规则和社会正义共识,而只能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体现人的普遍需求的社会普遍期望来确定对各特定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底线责任的具体内容。

(2)通过充分发挥内生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利益相关方的综合价值创造潜力而增进社会福利。着眼企业的现实运行过程,并不难发现企业在发挥各利益相关方创造综合价值潜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空间,这是任何一个具有高尚道德追求的负责任企业都必须予以认真关注的社会责任内容。无论是着眼“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方式”的企业本质认知,还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对增进社会福利的价值追求,履行发挥各利益相关方综合价值创造潜力的责任同时符合社会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这可以抽象为企业对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共赢责任。按照涉及关键利益相关方的不同数目,可进一步细分为双赢责任和多赢责任。企业针对特定利益相关方作出制度安排和创造有效机制以激发单一的特定利益相关方的综合价值创造潜力,可以抽象为企业对特定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双赢责任;企业针对特定利益相关方作出制度安排和创造有效机制以激发多个利益相关方的综合价值创造潜力,可以抽象为企业对特定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多赢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是否有自由裁量权和能力对利益相关方履行好底线和共赢责任,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论证的命题。按照责任的一般理论,责任属于特定主体,特定主体承担责任需要满足四个条件(满河军,2008):自由(主体选择自身行为的自由)、期望(社会对主体履责的期望)、不确定性(不同的行为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社会价值创造结果)和能力(主体具备创造更大社会价值的行为能力)。企业是重要的社会运行主体,社会对企业承担底线责任和共赢责任有着普遍的期望,而且企业履行底线责任和共赢责任的行为过程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既存在着违反法律义务和道德底线责任的现实风险;也存在着发挥企业行为增进社会福利的现实空间。同时,在目前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下,企业行为选择不但有相当的自由选择空间,而且也有足够的能力履行好底线责任和共赢责任。

技术分析价值模型研究 篇12

技术分析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学问。查尔斯·道 (Charles Dow) 于20世纪初在华尔街日报上撰写的一系列社论标志着技术分析的诞生, 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虽然技术分析在金融实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但是金融学术界却较少关注它, 原因在于技术分析的基本理念——价格的可预测性——与现代金融理论的两大基石之一的有效市场假说是背道而驰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支持技术分析有效的证据, 以及为技术分析提供理论支持的各种理论模型的出现, 技术分析更多地进入了金融学者的视野。

在技术分析理论基础模型中, 有一类模型通过建立由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构成的市场, 进而研究各类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价格动态行为的影响。这些文献以Beja和Goldman (1980) 、Schmidt (1999, 2000, 2002) 以及Caginalp和Balenovich (2003) 为代表。

本文在上述文献建模思想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包含基本面分析者、技术分析者与噪音交易者的市场, 设定了各个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函数以及价格动态规则, 并在模型框架内推导出价格动态行为的解析形式以及对应的参数约束条件。此外, 本文在模型框架内以解析推导的方式 (非数值解) 研究了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各自的投资收益率变化的规律, 发现在一定条件下, 基本面分析者收益率严格为正, 而技术分析者收益率可正可负, 并且基本面分析者规模与基本面分析者收益率正相关, 与技术分析者收益率负相关, 从而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技术分析具有价值的内在原因。虽然建模思想一致, 但是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与已有文献中的模型结构有所不同, 模型具有良好的数学形式和丰富的经济含义, 以严格的数学推导替代已有模型中的数值分析, 并分析了已有模型中未曾讨论的但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1 模型

1.1 市场参与者

假设市场中有一种股票和三类交易者:基本面分析者、技术分析者和噪音交易者。

基本面分析者通过研究股票的基本面信息确定其内含价值, 并根据市场价格与内含价值的相对关系决定自己的买卖策略。当基本面分析者发现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 (高于) 其内含价值时, 他就决定买进 (卖出) 股票。基本面分析者的存在使得股票价格在偏离其基本面价值时, 有向基本面价值回归的趋势。

技术分析者采用趋势跟随策略。也就是说, 当前期股票价格上涨 (下跌) 时, 技术分析者就会买进 (卖出) 。本模型关于技术分析者特点的设定既符合技术分析手册的假设, 也与已有技术分析理论基础模型研究的文献相一致。

噪音交易者没有特定的买入或卖出需求, 他们充当市场的流动性提供者, 消化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形成的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噪音交易者是供求均衡所必需的市场参与者。

1.2 需求函数

假设基本面分析者具有一致的信念, 他们认定的基于基本面信息的股票内含价值为P* (t) 。同时假设市场价格为P (t) 。基本面分析者根据上期市场价格P (t-1) 与本期内含价值P* (t) 的相对关系确定本期的买卖策略, 而技术分析者根据上期价格与上上期价格的变化趋势来确定本期的买卖策略。

假设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在t期的净需求分别为

DF (t) =NF* (P* (t) -P (t-1) ) (1)

DT (t) =NT* (P (t-1) -P (t-2) ) (2)

其中, NF≥0, NT≥0,

NF和NT表示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的相对数量关系, NF越大, 表示市场中基本面分析者越占主导地位;反之NT越大, 表示市场中技术分析者越占主导地位。

基本面分析者需求函数DF (t) 的定义的含义是, 基本面分析者是市场价格的稳定剂。市场价格向下 (向上) 偏离股票内含价值的幅度越大, 基本面分析者形成的净需求 (供给) 就越大, 从而使价格回复到内含价值水平的推动力也就越大。

技术分析者需求函数DT (t) 的定义的含义是, 技术分析者完全是趋势跟随者。前期市场价格上涨 (下跌) 幅度越大, 技术分析者形成的净需求 (供给) 就越大。因此技术分析者的行为会使价格按照已有趋势进一步发展下去, 如果价格处于上升 (下降) 趋势中, 技术分析者的交易将使得价格进一步上升 (下降) 。

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的共同作用将会使得价格运动呈现振荡走势, 这一点将在后文中给予详细分析。

最后我们定义总的净需求

Dex (t) =DF (t) +DT (t) (3)

1.3 价格动态方程

参照已有文献, 假设价格的变化与净需求呈线性关系, 即

P (t) =P (t-1) +Dex (t) (4)

在通常的模型设定中, Dex (t) 前会有一个系数, 在我们的模型中, 这个系数已经消化在NF和NT中, 因此无需再引入一个额外的参数。

至此, 我们构建了一个价格动态系统, 其中P* (t) , NF, NF为外生参数。

2 模型性质推导和经济含义分析

2.1 价格动态分析

为简化起见, 本文只讨论内含价值为常数的情形, 令P* (t) =P*。

令f (t) =P (t) -P*, 则

f (t) = (1-NF+NT) f (t-1) -NFf (t-2) (5)

利用特征方程求解通项可得, 当NT>1时, f (t) 是发散的;当0

NT代表技术分析者的相对数量。由前面的模型推导我们可以看出, 当技术分析者相对数量较大时 (NT>1) , 他们的行为会加剧股价原有的趋势。尽管基本面分析者的存在使得价格还有向内含价值靠拢的动力, 但是技术分析者强劲的推动力使得股价不断发散。当技术分析者相对数量较小时 (NT<1) , 尽管他们的行为会给股价带来振荡, 但是在基本面分析者的努力之下, 价格将不断向内含价值靠拢, 直至收敛。当技术分析者相对数量处于中间位置时 (NT=1) , 技术分析者加剧股价原有趋势的力量与基本面分析者使价格向内含价值靠拢的力量旗鼓相当, 此时股价依然围绕内含价值振荡运动, 但是既不发散也不收敛, 而是永远振荡下去。

2.2 投资收益率比较

在本小节中, 我们考察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各自的投资收益率, 比较两种交易者谁的收益率更高, 谁的投资策略更有效。为简化起见, 我们只考虑NT=1, 即永续振荡型股价运动的情况。

定义r (t) = (P (t) -P (t-1) ) /P (t-1) 。

投资者从t-1时刻到 时刻的收益率取决于其在t-1时刻建仓的方向, 也就是说, 如果投资者在t-1时刻买入的话, 那么他从t-1时刻到t时刻的收益率就等于r (t) ;相反如果投资者在t-1时刻卖出的话, 那么他从t-1时刻到t时刻的收益率就等于-r (t) , 因此我们定义:

rF (t) =r (t) *sign (P*-P (t-2) ) (6)

rT (t) =r (t) *sign (P (t-2) -P (t-3) ) (7)

其中, sign是符号函数。

定义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分别为:

undefined

下面我们首先分别讨论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各自的收益率情况, 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

(1) 基本面分析者收益率分析

可以证明undefinedF关于NF是单调不减的。

当NF→0时, undefinedF→0,

当NF=1时, undefined

由此我们得到结论:

基本面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基本面分析者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基本面分析者规模越大, 他们就越可以主导市场, 其投资收益率也就越高;反之, 基本面分析者规模越小, 他们就越受制于市场中的其他交易者 (技术分析者) , 其投资收益率也就越低。另一个重要的结论是, 由于基本面分析者是掌握信息的群体, 因此他们的加权平均收益率总是大于零的。

(2) 技术分析者收益率分析

undefined

从上式我们马上可以发现, 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当undefined时, undefined。

由此我们得到结论:

技术分析者是盈利还是亏损取决于基本面分析者的实力。当基本面分析者实力不够强大时undefined, 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大于零, 技术分析者可以获得盈利;当基本面分析者的实力处于中等水平时undefined, 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等于零, 技术分析者不赔不赚;当基本面分析者实力足够强大时undefined, 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小于零, 技术分析者是亏损的。

之所以出现技术分析者既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的情况, 内在原因在于技术分析者与基本面分析者不同, 他们只是根据历史价格信息作出投资决策, 而没有像基本面分析者那样研究股票的内含价值。因此技术分析者是否能够获得盈利要取决于他们能否主导市场。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较小时, 技术分析者就可以相对地主导市场, 而获得正的收益;相反, 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很大时, 技术分析者就将面临亏损的境地。

我们继而考察undefinedT关于NF的单调性。

经过推导, 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当f (1) /f (2) ∈ (3/5, 5/3) 时, undefinedT在在 (0, 1]单调减;当f (1) /f (2) ∈ (3/5, 5/3) 时, undefinedT在 (0.1864, 1]单调减, 在 (0, 0.1864]单调性不定。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 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基本面分析者的规模呈负相关关系。

(3) 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收益率比较

可以证明, 当NF∈ (0, 1]时, undefined为单调减函数, 当NF=0.449时, undefined。

由此我们得到结论:

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在某一水平之下时 (NF<0.449) , 技术分析者的收益率大于基本面分析者, 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在某一水平之上时 (NF>0.449) , 技术分析者的收益率小于基本面分析者。

3 总结

在本文的模型中,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第一, 技术分析者对于市场的作用是加剧股价波动, 而基本面分析者对于市场的作用是使价格回归到其应该处于的位置。

第二, 在永续振荡型股价运动模型中, 基本面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基本面分析者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 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技术分析者的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基本面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总是大于零的, 技术分析者是盈利还是亏损取决于基本面分析者的实力。

第三, 在永续振荡型股价运动模型中, 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在某一水平之下时, 技术分析者的收益率大于基本面分析者, 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在某一水平之上时, 技术分析者的收益率小于基本面分析者。

总之, 本文的模型在已有文献建模思想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描述技术分析价值的确定性模型。模型所有结论均可以由公式推导得出, 并且具有直观的经济含义, 模型解析性质良好并且富于经济含义。模型关于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投资收益率的分析是以前模型都没有探讨过的,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Beja, A and Goldman, M B. O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Prices in Disequilibrium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0, Vol. 35, No. 2, 235-248.

[2] Schmidt, A B. Modeling the Demand-price Relations in a High-frequency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J], Physica A, 1999, Vol. 271, No. 3-4, 507-514.

[3]Schmidt, AB.Modelingthe Birth of a Liquid Market[J], Physi-ca A, 2000, Vol.283, No.3-4, 479-485.

上一篇:客车行业营销模式下一篇:怎样进行说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