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民族

2024-09-18

跨界民族(通用5篇)

跨界民族 篇1

2008年2月塞尔维亚的科索沃自治州宣布独立, 在前苏联国家引发政治示范效应, 格鲁吉亚的南奥赛梯也宣布谋求主权独立。2008年8月格鲁吉亚决定对南奥赛梯动武, 引起俄罗斯的军事干预。跨界民族问题成为俄格军事冲突的诱因。

一、跨界民族问题对国家世界的冲击

世界许多热点问题是由跨界民族问题引起的。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 跨界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国家化过程与民族过程相交织的历史现象。民族差别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导致离心倾向, 使跨界民族问题涉及领土主权问题, 成为国家安全的隐忧。

一般来说, 跨界民族的独立诉求有三种情况:一是在现有聚居地谋求民族自治, 如果不要求主权, 还只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自治问题, 譬如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达吉斯坦人;二是与毗邻国家的民族同胞合并, 前提是这个民族已经建立了一个主权国家, 如俄格冲突前的南奥赛梯和阿布哈兹人、纳卡冲突中亚美尼亚的阿塞拜疆人;三是在民族聚居地, 依据泛民族主义原则, 打破国家界线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如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交界的库尔德人。后两者导致跨界民族问题具有更为强烈的国家化倾向, 这为以争取民族自决权利为借口的大国干涉提供了机会。

从此, 政治边界不变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人类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理性思考出发, 为了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 人们承认了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形态, 并对“国家现有边界不变”达成了理性的共识。这为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规定了前提, 决定了跨界民族过程的基本走向。与此同时, “欧洲国家现有边界不可改变原则”的理念也以1975年欧洲安全委员会的“赫尔辛基最后议定书”的形式固定下来。

跨界民族通过泛民族主义来影响地缘政治, 这是国际政治的一个特点。泛民族主义不受国家概念的限制, 主张在同一民族基础上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民族国家, 将会是对“国家现有边界不可改变原则”的国际关系准则的挑战。泛民族主义温床有两个:一是民族集团, 如泛阿拉伯主义、泛突厥主义;二是跨界民族, 如欧洲的大匈牙利主义、大阿尔巴尼亚主义、大塞尔维亚主义, 亚洲的大哈萨克主义、大蒙古主义、大普什图主义等。两者的悖论在于:前者主张人为改变国家边界, 实现民族大联合, 改变地缘政治格局;后者强调跨界民族的民族过程, 不改变国家边界, 通过加强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自然联系, 保持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的稳定。显然, 是否改变国家边界, 争取独立与国家主权, 是区分两者的根本标志。

二、跨界民族问题对俄格关系的影响

跨界民族问题不仅影响与相邻国家的政治关系,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统一, 成为国家安全的隐忧。解决好跨界民族问题, 将有利于俄罗斯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俄格关系的健康发展。

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格鲁吉亚成为主权独立国家。俄格关系的性质发生实质性改变:由中央与地方的垂直领导的国内统治一跃成为拥有主权的国家间平行关系。从加盟共和国到主权国家的这种关系的变位及其对国家利益认识上的错位使得两国关系发展并不顺利。俄格关系有着两个根本性特征:一是国家实力的不对称性;二是曾同属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决定了国家关系的特殊性。

跨界民族问题与国家边界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俄格关系的“死结”。格鲁吉亚的南奥赛梯和阿布哈兹、阿塞拜疆的纳尔戈诺-卡拉巴赫、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国是前苏联地区的4大民族冲突地带。解决俄格冲突的首要前提是解决格鲁吉亚与阿布哈兹、南奥赛梯的民族冲突问题。

苏联解体使得2500万俄罗斯人留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境外俄罗斯人在所在国成为少数族裔。保护境外俄罗斯人的利益, 被写进1993年的俄罗斯联邦宪法, 成为俄罗斯的国家利益的关切点。俄罗斯实行双重国籍的举措, 又使俄罗斯与前苏联国家关系十分复杂。在格鲁吉亚-奥塞梯冲突之前, 约有三分之二的南奥塞梯人口是奥塞梯人, 25%-30%是格鲁吉亚人。现今的人口组成比例未知, 不过根据预测, 南奥塞梯约有45, 000名奥塞梯人与17500名格鲁吉亚人。截止到2008年8月, 约有70%的南奥塞梯人拥有俄罗斯护照。

三、俄格冲突后的政治影响

2008年8月格鲁吉亚对南奥赛梯动武引起俄罗斯的军事干预。俄格冲突尽管只有短短的六天, 不仅使俄格关系陷入决裂, 而且对大国关系和地缘政治形势也产生深刻影响, 有可能根本改变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形态。冲突还是合作, 是世界主要大国必须选择的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 俄罗斯一直面对美国单边主义和北约东扩的压力。美国及其领导的欧洲对俄罗斯执行“遏俄、弱俄、分俄”的政策, 尽可能长地拖延俄罗斯大国复兴的步伐。对前苏联地区重要的地缘战略支轴国家的争夺被看做是美欧对俄执行这一政策的关键性步骤。格鲁吉亚是俄罗斯高加索方向上的关键国家。

苏联解体使得前苏联地区、中东欧地区形成地缘政治真空。前苏联地区一方面成为俄罗斯国家复兴的重要的地缘政治依托;另一方面随着北约、欧盟东扩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安全的压力愈来愈大, 前苏联地区成为俄美争夺地区主导权的主战场。

在俄罗斯看来, 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军事干预打掉了支持雅尔塔国际关系体系的最后一根拐杖, 为直接重新制定整个现代世界秩序的基石打开了道路, 新的地缘政治的形成不可避免, 这被看做是“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改造世界历史的罕见的战略机会”。

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军事干预, 就像是在欧亚大陆棋盘上动了一下棋子, 是对北约、欧盟一再东扩的有效回应, 向西方亮出地缘政治红线, 显示了俄罗斯控制前苏联地区主导权的坚定决心, 不仅将产生深刻的地缘政治影响, 也会对俄美关系、俄罗斯独联体政策产生巨大影响。

俄罗斯是否认为这一步棋将是建立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跨欧亚大陆新安全架构的“拐点”, 是否是一次建立世界新秩序过程中的战略机遇, 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另外一个现实问题。

跨界为王寻找中国跨界车标签 篇2

七成以上消费者对跨界车表现出了乐观态度,六成以上被访者会考虑购买。对于跨界车在国内的发展前景,72.5%的被访者认为“会引领市场场潮流”。由此可见,跨界为王的时代到了。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汽车外观及性能的考究日趋苛刻,于是,集时尚性与功能性的跨界车走入大众视野。可以说,跨界车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时尚爱车族的追捧,作为个性十足、功能完善的车型,跨界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跨界标签一:与众不同

国人看待跨界车,就像乔布斯造出iPad一样造出了中国人想要的车,显然更具有诱惑力。有人说,2012年无跨界不风尚,这显然是对跨界车的肯定和褒奖。因此,在欧美市场上流行的跨界车势必将成为中国汽车业的标杆车型。

首提跨界车概念的克莱斯勒曾在20世纪70年代称跨界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消费者对于特殊用途车辆的需求”,自此之后,跨界车为崇尚个性、激情、现代生活方式的年轻人提供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它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充满激情又安心惬意的驾乘体验,更满足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由、时尚、突破的渴望,激发他们尽情追求生活目标的热情。而这,对于身处多元化、快节奏生活时代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恰恰命中要害。

跨界标签二:鼻祖效应

谈及国内的跨界车型,不能不提长安铃木5×4-这款中国Crossover的“跨界鼻祖”。2006年,这款车型第一次在国内提出了Crossover的概念,从而开启了国内跨界车的序幕,自此之后,国内多款跨界车迅速上市。经过几年的发展,几乎每个品牌都衍生出一款跨界车型。

因此,在中国这个最大的汽车市场里,也许不拘一格才是成功之道。车商们不得不承认,国人追求的是如轿车一般的乘坐舒适性,SUV的驾驭体验,同时也应具备厢式车应有的装载能力,这些车型跨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车型设计理念,成为了满足现今多层需求消费者的首选。跨界车,严格意义上来说,正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车型。

出于国人的苛刻体验,从美欧系车到日韩系车都在做着跨界尝试,包括长安铃木、宝马、丰田、大众等众多车企都投入到跨界车的设计生产中。其中,长安铃木SX4、宝马X6、风神H30、上海大众的C ross P010等C rossove r车型都获得市场认可并取得高销量。以长安铃木SX4为例,其最大的成功就是跨界车先行者最大的受益者,销量和关注度在所有跨界车中领先。经过几年的反馈,无论是功能、驾驶感受,还是品质,都得到了积极的评价。与此同时,包括宝马X6、风神H30、本田歌诗图、上海大众的Cross Polo等Crossover车型都取得了不小的业绩,2011年的销量都有明显的提升。

跨界标签三:新车不断

随着70后、80后年轻一族逐渐成长为汽车消费的新生代,跨界车的时尚元素和实用性越来越得到购车者的认可。在此局面下,跨界车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其研发也不断深入,新车型更是层出不穷。

大众的Cross Polo将在近期推出新款车型,而同样出自其旗下的斯柯达也正式发布了其全新跨界车晶锐跨界版。一贯走高端路线的别克也降低身段,在近期曝光了一款名为Encore的别克全新跨界车型。面对各大品牌冲击,作为中国开创跨界先例的长安铃木汽车更是将其旗下的主力车型长安铃木SX4升级为新款长安铃木SX4锐骑,延续他们在跨界车方面的传统优势。应该说,作为一款明星车型,长安铃木SX4锐骑拥有媲美SUV的175mm高离地间隙,并且是搭载有“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的高性价比车型。我们可以看到,长安铃木汽车也在竭力捍卫其跨界车鼻祖的地位。

国人对跨界车的热捧,推动着车企对跨界车研发的深入,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跨界车将替代现今的轿车、SUV等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当然,不得不说,真正的跨界不是简单的不同领域间的交叉借鉴。只有创新,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推崇。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期待更为全面的跨界车!

跨界民族 篇3

“跨界”译自英文的“crossover”,原意是跨界合作,指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合作。声乐艺术的“跨界”总是以一种音乐“风格”的身份出现。随着音乐的多元化,“跨界”声乐艺术实践屡见不鲜。声乐艺术多元化多表现在音乐形式以及风格的跨界和融合。声乐跨界现象的实践与尝试说明了在歌唱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固定的歌唱模式和单一的声乐技术已无法满足人们情感的表达。为了更好的诠释自己感情与风格,歌唱艺术出现了‘跨界’尝试。歌唱跨界是跨越唱法划分樊篱时,多种歌唱技巧以及音乐风格的融合,它实现了传统音乐流行化的创新与改革,是声乐艺术发展新的阶段。

唱法即歌唱方法:歌唱时科学的发声方法。歌唱方法之间相互联系,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发声技巧,这就预示着各种演唱方法间相互存在的融合性和借鉴性。声乐艺术跨界现象是声乐演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的尝试,这种尝试给声乐艺术概念带来革新,使歌唱艺术的发展因为跨越了唱法划分的樊篱变得更加自由和宽广,“跨界”融合实践现在展现的基本为三种形式有:1、兼有和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产生新的风格现象如:民美、民通、美通、民美通以及“戏歌” 等;2、同一歌手掌握多种歌唱技巧,如吴碧霞、谭晶等的“跨界演唱”一人涉及三种演唱;3、作品的跨界:同一作品、不同风格的演绎或改编后涉及多种风格。民族声乐艺术的“跨界”实践与尝试同样体现着上诉三种形式。

一、“戏歌”的跨界实践

“戏歌’是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元素的融合。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借鉴了戏曲唱腔和旋律, 赋予了歌曲“中国风”的新旋律,亦歌亦戏。歌词反映当代人的情感与生活,而音乐元素运用中国传统的戏曲旋律和音乐曲调。它兼有戏曲的民族文化同时具有流行音乐风格,二者结合相得益彰,自成一格。

戏曲及通俗音乐元素的融和,艺术作品风格发展为更加宽泛, 作品有:姚明京剧风格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赵季平的《女儿歌》、《大宅门》(电视剧《大宅门》插曲);以及徐沛东的《梅花引》王志信的《兰花花》、《木兰从军》, 王超的《千古绝唱》,吴小平的《梅兰芳》等。“戏歌”这种跨界形式通俗易懂,作品融入戏曲旋律和音乐风格,使作品既有传统的古典和亲切又具有通俗的自由和潇洒,还兼有戏曲的曲调和韵味,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民族歌剧创作促使“戏歌综合”唱法走向成熟,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刘胡兰》是梆子与河北民歌的结合、《洪湖赤卫队》天沔花鼓戏与民歌、《刘三姐》是彩调剧与民歌、《江姐》民歌与川、 越、楚、傩、京剧融合等。大部分歌剧都是直接继承《白毛女》的艺术经验并加以发展,融合了戏曲与姐妹元素。

二、“歌改戏”的跨界实践

“歌改戏”与“戏歌”有异曲同工之妙。2014年《国色天香》 作为一个自创性的综艺类节目开播,开播至今已有2期。这种“歌改戏”的跨界艺术实践,是将传统戏曲音调与多元化音乐元素相结合,是传统与流行的共鸣,古典与时尚的碰撞,赋予了歌曲“民族风”的音乐旋律与风格。这一新的音乐文化发展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对声乐作品的演唱上,同时还体现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上(改编)。第一、二季中“歌改戏”中“歌曲”涉及到了流行音乐、美声歌曲; “戏曲”涉及到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和二人转这六大曲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国色天香》节目中将许多耳熟能详的曲目用戏曲的风格重新演绎了一遍。选出百余首不同时期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改编歌单。将歌单发给戏曲专家,由六类戏曲编曲老师改编成融入戏曲元素的作品,音乐总监根据改编好的曲谱同时配上流行和戏曲多种器乐完成伴奏。这时专业戏曲老师一字一句地教演艺明星们发音, 以及手把手的传授手眼身法步。改编80首歌曲如:《卷珠帘》、《小苹果》、《千里之外》。从每个唱腔的发音技巧到每个手眼身段的设计, 都在戏曲老师的指导下反复地琢磨和演练;戏曲表演的特殊性让到场的演员不敢有一点疏忽。霍尊认为戏曲和唱歌不一样,戏曲表演的要求更加严谨和规范;同时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戏曲文化的魅力。

《国色天香》以歌改戏,以戏带歌,这种具有“中国风”的 “跨界”表演新形式,让观众得到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迎合大众的欣赏,拉宽了使受众群体。从青年到老年都在为这一形式着迷。青年人提出之前总觉得戏曲唱腔缓慢,“咿咿呀呀”不知所云, 提不起兴趣,但看《国色天香》播出时,被传统戏曲的韵律而深深吸引,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风”。然而老年人和老戏迷又担心把“歌改戏”会不会让传统艺术不伦不类,看过节目后,发现新词更加与时俱进,京剧的味道依然纯正,同时还接受了些许年轻人的新音乐。在笔者的声乐培训中,也有同样的例子。学员中有戏曲演员,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只一次的问我这样的问题:“学习了美声、民族的歌唱方法会不会影响戏曲演唱,使得演唱戏曲时带着美声味而失掉了戏曲的演唱方法”。当然不会,我建议她们去观看国色天香, “歌改戏”的声乐跨界实践让学员的疑云烟消云散。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色天香》点评嘉宾小香玉说,戏曲艺术虽然是传统艺术,但戏曲本身的发展脱离不开时代的背景,戏曲的发展这就是戏曲的时代性,戏曲艺术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和喜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宋小川认为通过艺术形式的创新,从创新的戏曲艺术形式上了解戏曲,逐渐地让更多人接受传统经典剧目。

“歌改戏”的“跨界”实践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歌唱表演就是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就是声乐作品诠释情感和音乐生命体的过程。“歌改戏”仅保持曲作者原有的音乐动机和基本主题,融入传统戏曲旋律和流行音乐元素,形成传统戏曲的处理和中国民族的风格特色,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在民族声乐歌唱技巧上,戏曲表演艺术家注重明星戏曲唱腔技巧和基本功的练习,重视展示歌曲风格和歌手自身声音的个性以及歌曲情感处理。声乐表演的过程中, 歌手通过戏曲化的唱腔处理和流行音乐的风格的改编展示了其对作品的把握和对生活的领悟,同时也展示了表演者对歌唱技术的掌握和控制能力,使得某首歌曲烙上了歌者个人的风格。

《国色天香》的选手在歌唱技术上跨越了戏曲与通俗唱法的樊篱,实现技巧与风格上的多方面的融合,在注重作品音色同时情感上突出歌曲风格的中国风。‘歌改戏’还实现了作品的跨界,改编作品中流行音乐器乐的配置和使用,使的新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曲调又含流行的节奏和意境。例如在前奏和间奏中加入戏曲特有的音乐符号和特色音以及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戏曲的板眼节奏和曲调等。流行音乐风格具有多样性与戏曲的传统元素相结合,给流行音乐注入传统的民族气息,二者相得益彰、完美跨界。

《国色天香》跨界艺术实践是声乐艺术依次崭新的尝试,是在传承传统音乐、品味曲艺韵味,欣赏流行之美的同时,带给声乐艺术“中国风”的跨界革新。“歌改戏”这种声乐艺术跨界实践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借鉴了戏曲唱腔和旋律,赋予了歌曲“中国风”的新旋律。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旨在借鉴《国色天香》跨界尝试经验,为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歌改戏”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借鉴了戏曲唱腔和旋律,赋予了歌曲“中国风”的新旋律。这种跨界实践给传统戏曲、声乐观念和音乐美学一缕新的气息,本文通过对‘戏歌’以及国色天香节目中‘歌改戏’等声乐“跨界”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借鉴其尝试经验为推动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跨界民族 篇4

早在1986年, 中央民族大学的陈永龄教授就提出了“跨界民族”的概念, 但迄今为止, 学界对“跨界民族”的内涵仍未达成一致意见。跨界民族的界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缘政治和人文环境, 这一地区的跨界民族应该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生态民族, 其本来所拥有的相对集中的传统聚居地被现代政治疆界分割而居于毗邻国家的民族。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族属于典型的跨界民族, 他们处于新疆的边缘地带, 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 与这三个国家的主体民族是典型的同源跨界关系”[1]。

当前, “一带一路”战略迅速推进,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 必将进一步走出封闭, 在向西推进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新疆的跨界民族由于与周边国家的同源民族有着地缘、人缘和文缘方面的优势,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中发挥着独特的桥梁纽带作用。跨界民族的大学生, 作为该民族的精英群体, 视野开阔, 知识面广, 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生力军, 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响应者。但是, “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新疆跨界民族也有负面影响。因为跨界民族跨国界而居, 而哈萨克族、吉尔吉斯 (柯尔克孜) 族和塔吉克族在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中占据主体地位, 他们在本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政治认同方面会有一定程度的“错位”。“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加大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与周边国家同源民族的文化交流, 周边国家较为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也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当然, 新疆跨界民族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不能过分担忧“一带一路”战略对其国家认同的消极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认同问题不存在。事实上, 有一部分跨界民族大学生在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下, 还存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看法, 有些新疆籍的哈萨克族 (包括大学生) 很向往哈萨克斯坦, 而移往邻国后, 实际情况令其失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民族分裂分子利用跨界民族, 误导认同问题, 使新疆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处于“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状态。

二、“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必要性

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旨在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理解”, 从而化解各种矛盾, 增进社会和谐。二战以后, 许多西方国家由于大量移民涌入, 使得国内的文化群体更加多元化, 他们为此曾采取过“同化”政策, 但都以失败告终。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总结“同化论”的教训, 逐步探索出一条促进不同文化群体和谐相处的路径, 即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各种多元文化主义思潮陆续传入我国, 并进行了本土化的艰难历程。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新疆跨界民族的双语教育, 旨在通过语言文化的沟通, 来促进不同民族群体的相互理解, 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 “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离不开) 和“四个认同” (即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的教育, 在新疆一直是常抓不懈。但是, 由于新疆跨界民族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 本民族又有着鲜明的文化个性, 其开放心态和公民意识还远远不适应“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要求。所以, 我们还要重视对跨界民族这个群体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生力军进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 使他们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将“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2]的理念内化到他们高尚的公民人格中去, 促使他们以“和而不同”的心态来积极同国内外各民族进行交流。

三、“一带一路”视域下强化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在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中有效开展多元文化理解教育, 当然需要有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 虽然新疆特别是边境地带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局势, 但我国的民族政策为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这个前提下, 需要对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 强化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

“公民身份是指个人同国家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个人应对国家保持忠诚, 并因而享有受国家保护的权利。”[3]就目前而言, 应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 培育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意识, 使这些年轻的文化群体切身感受到“中国公民”的尊严, 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温暖。同时, 还要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法制教育。权利不可能脱离法律而独立存在, 因为权利“是已载入法律而且供所有公民行使的普遍的权利”[4]。新疆跨界民族的大学生, 当然也要遵守我国的宪法和法律, 这样他们的权利才有保障。

(二) 加强“大国学”教育, 在双语教育中强化文化要素。季羡林先生曾经指出:“‘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 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5]不仅汉文版的“四书五经”是“国学”, 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等民族的英雄史诗也称得上是“国学”。通过这种“大国学”的教育, 可以使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地位, 使他们体验到本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之独特一景的自豪感, 从而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精神动力。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 对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而言, 语言不只是一种交际工具, 它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凸显。目前, 有些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的大学生认为, 中小学阶段的双语教育片面关注了“语言翻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因此, 对大学生群体而言, 必须增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理念, 将现代文化要素深入到双语教育的实践中去, 这也有利于开拓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的现代思维。

(三) 以儒学和伊斯兰两大文化体系中的和谐思想为视角, 开拓国际视野。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伊斯兰文化对新疆的几个典型跨界民族影响深远, 这两种文化中都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和谐理念。比如, 儒家文化中特别强调“忠”与“恕”, 前者主要强调一个人要对他人负责, 忠诚于他人, 主张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这与我们今天强调的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意识高度契合;后者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理念一致, 其内涵与西方社会普遍推崇的道德“黄金律”有深度的相通之处。伊斯兰文化也特别强调对人要宽容, 穆罕默德就强调:“你自己所讨厌的, 不要施与别人;你自己所喜欢的, 施及于他人。”[6]伊斯兰文化在“一带一路”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加强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 发现两者的相通之处, 有利于开拓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摘要:在“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 非常有必要加强新疆跨界民族大学生的多元文化理解教育, 以强化他们的国家认同。为此, 必须强化公民意识, 改善双语教育, 开拓国际视野。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界民族,理解教育

参考文献

[1]安晓平, 高汝东.公民意识视角下新疆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培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5

[2]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 2003, 3

跨界课程、跨界专业、跨界设计 篇5

访学的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 成立于1867年, 学校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培养出许多著名艺术家, 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这是一所兼并艺术博物馆和学院的双重角色的学校。学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艺术硕士生。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思想, 学院的优质教育在欧洲广为流传。

该学校的跨界课程设计如下:整个课程设置是为了激励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互相进行交流, 沟通。这是本课程的课程目的。专业老师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确定跨界课程的主题、指导学生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展示设计和举办展示活动。课程主题的确立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主题的确立应从学生可操性考虑、主题的确立希望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主题要用艺术的形式来交流。

该学校上学期跨界课程的主题是-------童年 (学校会在每年年初确立主题, 整个项目完成周期相当于一学年) , 作品要求与历史有关, 但是希望能超越历史, 要以个人来对待这个主题, 要学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和创作, 当学生作品完成以后, 学校会组织学生的作品做集中展示, 主题“童年”的展示在德国的慕尼黑展展出。每个展览时间较为短暂, 但讲究其中的过程, 其展览的目的可以当成一个实验的过程。展览要具有创新的形式, 要体现不同的功能性。 (在其中学校要求: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进行展厅设计, 要把展览当成实验室, 在过程中寻找和探讨一些问题, 这是重点) 所谓实验室, 就是要强调实验性打破专业性。跨界课程学生的构成来源一般横跨几个专业的学生, 童年这个课程集中了数字媒体, 绘画, 结构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学生整个学年做一个主题项目, 在过程中学生们要学会分工, 以便负责不同的方面, 最后再汇总。要注重过程中的活动参与, 在这里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对于跨界课程的作品要求是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 不同的创作手段, 作品形式不限定。要求学生的思维模式不要局限于历史和艺术来研究主题, 还要有超越这些范畴的自我思考, 通过主题寻找其它有关知识。关于跨界课程的评估, 有意识的是评估其中有一项是由辅导员来监督评估学生的的专业, 具体包括:学生对于项目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完善?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这个评估过程可得学分1分。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可以不受限制, 都是临时由不同专业调来。那么对于一个主题下不同形式作品, 学校的评判原则是:主要根据环境对作品的反应来进行评判, 不是由老师们单独打分的。对于跨界课程的课程结果, 要求能为科研提供帮助, 所以必须含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这是关键。最后文字会形成文献发表, 可用于传授和传播。除此以外还要求注重设计思想的根源, 此外这个主题的创作还支持着学生们今后的毕业创作。

在这次访问中, 还了解到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还开设了一门独创的学科, 就是该学校开设的跨界专业学科——艺术和科学专业, 它属于跨界艺术新专业。新专业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怀社会问题、关注城市设计、移民融入等现实问题。专业对所有人开放, 不必有艺术背景。这个专业的得以发展和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的工作室开放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的工作室面向各专业学生开放, 只要学生提交的课题和专业对接, 辅导老师在工作室学生人数有名额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 这也给学生们提供了跨专业学习的机会。该专业的层次为本科 (较少) , 硕士, BMD, 属于学位体制。该专业的专业方向:项目可以自由选择, 关键在于自己想做什么?关于项目主题的确立, 比如之前一个主题, 名为《抽象和经济》,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主题涉及的范围较广, 给学生的可操作面较广,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专业负责人会邀请学生老师包括外校的人员来共同研究这个主题, 反思抽象艺术, 发现其自相矛盾的地方, 并且研究在同一时间空间里面与经济的关系。还邀请律师来讲专利与精神财富的关系。然后整个学年, 把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知识汇聚在一起, 用不同的形式画作和论文文献, 来最终完成对问题研究的艺术范畴的结论。跨界专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需要修30个学分, 这些学分可以去不同专业修相关课程, 属跨界学科。学分结构组成:29+1=30学分, 其中1分为设计反思, 反省思考设计过程。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源, 学校有相对应的考试来选择学生。该专业的教师来源统一由学校委员会确定, 例由可以由1名雕塑教授和1名媒体教授主要带队, 为专业主要负责人, 其他教授则是临时的,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每个学期每个项目由一名教授负责, 项目都与艺术有关, 项目可能是专业之间的跨界, 也有可能跨校。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还了解到, 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对于专业负责人的选择也很独特, 学院介绍说他们的建筑专业的负责人都是外聘的, 而且属不同的学科, 如来自于生态学科或物理学科, 他们也有来自不同的国家, 因为在他们看来, 不同专业, 不同的历史背景会为本学科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关注点。学生在学习开始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主题, 这其中包括:对项目进行描述;确定实现需要什么专业知识, 从而对所需要的知识去选择性的学习, 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去不同的专业课堂上去完成, 这些学习过程目的都是为将要完成的项目做准备的;除了课堂上的学习还需要为完成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想法。这些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的设立, 在我看来都是为了实现创新的艺术形式来服务的。

那么奥地利艺术应用学校是如何看待创新的艺术形式实现问题?回答是:不追求其商业性, 因为大部分设计不是马上可能就会实现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最终还是会实现的。这就是说他们追求不是眼前的利益, 他们目的是要培养一种创新艺术, 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文化底蕴, 最终起到精神食粮的作用。

在跨界模式下, 出现了许多新锐的创新设计人才, 下面例举一位跨界设计的代表性人物——托马斯·赫斯维克。托马斯·赫斯维克曾被评为“英国当代最具创意奇才”的建筑师。他的成长经历是, 原本学三维设计出身的他, 在设计建筑之前接触过制造业, 手工业, 材料业和小型的发明等诸多行业。目前他的作品横跨建筑、设计、雕塑、家具、时尚、公共艺术等多种领域。而这种跨界的开放式, 也是托马斯最享受的一种设计状态。在赫斯维克的设计工作室里不仅有建筑师、设计师, 也有英国伦敦十字区的技术工人, 工作室也更像是一个“实验室”。正因为有这样的技术支持, 他和他团队的奇思妙想才能变为现实。

一方面, 赫斯维克的思路总是不受常规所限;另一方面, 他又是谨慎务实的行动者, 重视调研和可操作性。其代表作品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种子圣殿——它是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该馆的设计思路来自于影片《侏罗纪公园》的情景, 琥珀里保留的恐龙DNA中得到。灵感来自于玩具——新型的培乐多炫彩发廊。他的其它代表性作品有:一百万码金属线和15万颗高尔夫大小的玻璃珠做成的雕塑;钢筋和木材制作的桥-----可卷动的桥梁等等。这些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很重要的一点是, 他说他对于建筑的理念是种房子而不是建房子。他是跨界领域的姣姣者。

上一篇:微课的应用下一篇:矿井采空区瓦斯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