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护理

2024-08-14

全人护理(精选12篇)

全人护理 篇1

癌症患者一经确诊, 将面临着痛苦的治疗过程, 来自身体、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应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活得有尊严, 减少亲人的痛楚, 使患者在身体、心理、社会、灵性方面得到满足感;其中灵性主要体现在生命的目的和价值, 使患者感到快乐和幸福。达到“灵性健康”[1]。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在收治的癌症患者中应用全人护理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癌症患者13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6例, 其中男81例, 女51例;年龄52岁~79岁, 平均年龄 (61.00±7.52) 岁;病程0.6年~9.7年, 平均病程3.17年。排除标准: (1) 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2) 配偶死亡或离异。 (3) 年龄>80岁或<50岁。 (4) 记忆力模糊、语言表达不清。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等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治疗组实施全人护理模式。

1.2.1 组建全人护理工作团队

每个团队配住院医师1名, 心理康复师1名, 治疗康复师1名, 护师1名, 护工2名。负责病区内患者的全人护理, 由住院医师生为组长, 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参与[2]。

1.2.2 健康教育讲座

医院每周1, 4的下午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介绍癌症的基本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体征, 检测方法, 自查方法, 治疗原则、手术治疗的原理、术后功能锻炼等相关知识。同时系统介绍常见的义齿、义肢、义乳的配戴方式、使用方法等。

1.2.3 认知行为干预

通过认识行为干预, 纠正癌症患者不良的认知行为, 达到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 教授患者应对技巧, 为患者重回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认识疗法、放松内心意象法、音乐治疗、宣泄疗法等方法, 树立患者对社会、家庭、情爱等方面的信心。

1.2.4 心灵关怀

癌症患者的心理易波动, 敏感多疑, 常常莫明动怒。癌症患者的心灵关怀需全人护理小组共同协助完成, 还需家庭成员和社会有关人员的密切配合。一方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 另一方注意言行, 避免刺激患者。为患者及亲属提供专业的、整体的心灵关怀服务 (情感与精神的支持和帮助) , 如建立医患沟通平台、病友沟通平台、家属沟通平台。采用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心里暗示等方法, 教授患者自我调节, 减缓疾病的进程[3]。同时建立出院联系制度, 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1.2.5 信息交流平台

依托现代通讯网络, 我们建立的QQ群和微信群, 在患者、医务人员、家属之间设立良好的交流平台, 让患者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支持, 通过平台让大家了解最新的抗癌技术和观念。另外, 通过传统的电话随访、上门回访等形式保证医患双方沟通顺畅。成立俱乐部, 通过俱乐部志愿者的工作, 组织活动、传播正能量, 促进患者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的康复。

1.3 效果评价

(1) 生命质量测评量表 (FACT) 。包括4个功能量表, 采用5级评分法, 从不0分, 有一点1分, 有些2分, 相当3分, 非常4分。评分越高质量越好。 (2)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2表调查所有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 从无或偶尔1分, 有时2分, 经常3分, 持续4分。总分为80分, 分值越高症状越显著[4]。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生命质量和SDS、SAS评分比较

治疗组生命质量测评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DS和SAS评分比较, 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在医院工作中, 护理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 使得护理工作更多的是对患者疾病的观注, 而忽视了患者本人的基本需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率,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十分重要。癌症患者心理易波动, 敏感多疑, 常常莫明动怒, 一直是护理上的难点。全人护理源于怜悯为怀的理念和实践, 本着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以维护个人身体、心理、社交及精神思想整体的福祉。特别是对于癌症患者, 全人护理模式更是十分重要, 用真情感染他们, 让他们每一天都精彩地活着,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我们观察, 全人护理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 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护理满意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葛圆, 雪丽霜, 覃桂荣, 等.全人护理模式在母婴分离产妇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 :354-356.

[2]林韵.香港医院舒缓服务的现状与思考[J].全科护理, 2012, 10 (17) :1627-1628.

[3]忻丽云, 侯春兰, 王润梅, 等.抑郁症抑郁自评量表的因子结构分析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 (10) :1521-1522.

[4]缪格敏.护理干预对癌症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1, 9 (8) :661-663.

[5]王连秀.护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9) :152-153.

全人护理 篇2

霍利斯一词源自英文“Holistic”(全人教育),霍利斯育儿园里的教育工作深受早教先锋们的影响,其中包括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和苏珊伊萨克,他们为孩子们的健康,教育和在精心设计的环境中活动的自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相信孩子需要 “有时间玩耍,在敞开的空间里自由的活动,能够感受到阳光和微风”,教育需要包含一个孩子的“全人”--他们的手,头脑和心灵。

帮助孩子为将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的最好的方式是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给他们所需要的,孩子拥有感觉,情感,想法及与他人的关系,他们是完整的人,需要健康的身体,正常的心智,正派的道德及灵性的自由。

不同的学习领域,如数学和艺术不能区分来看,幼儿是以整体的方式学习的,而不是在一个个整洁的小区间里学习。

孩子应该被赋予适当的职责,允许他们犯错,可以自己做决定和做选择,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学习者被尊重,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我们强调自律,这实在是最值得拥有的,因为奖励制度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孩子们需要他们的努力得到尊重。

孩子们在某个阶段会对有些事物格外感兴趣,学习也更高效。

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各样象征行为(读,写,画,跳舞,音乐,数学,角色扮演及语言)将会得到显著提高和显现。

孩子们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不能做什么)是孩子教育的起点。

与他人(既是与成人,又是与儿童)的关系是一个孩子人生的重中之重。

Ethos and Principals of Holistic Day Nursery

The work at Holistic Day Nursery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principals of the Early Years pioneers, including Froebel, Montessori, the MacMillans and Susan Isaacs.Each of these pioneers worked with young children promoting health, education and freedom to play in environments carefully designed for young children.They believed that children needed ‘Time to play, to run free in open spaces, and feel the sun and wind’, and that education needs to involve the ‘whole child’, the hand, the head and the heart.Our beliefs and valued are underpinned by the principles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adapted by Bruce(1987)

全人与全能 篇3

在增员辅育的过程中,很多人会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总是看到别人成功,而自己总是面对许许多多的挫折,其中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一、虚心检讨。不预设立场不坚持自己的想法,先虚心倾听别人有什么可行的做法。人人都有优缺点,团队的成员都应该学习如何相互包容,说道理、要求别人做什么事都比较容易,“反求诸己,到底说到就能做到吗?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孤军奋战,千里我独行,只是在组织发展的领域里,鲜少有人离开团队经营而成功的。寿险业是成熟的产业,在各行各业都竞争的状态下,仍然可以相互扶持,在共同找方法的前提下,才是辅导育成成功的关键。

二、百分百的正面乐观。不管有多少负面的声音,主管必须将每一种负面的讯息转为正面的解读与力量,给新人做典范,即使抱怨、牢骚,绝不在职场内发声,这是我们常见的辅育。重大缺失造成人心阵亡是离职的主因之一,在没有爱与关怀的职场,不仅新伙伴,有时连主管也会被“毒死”。

三、主动帮助团队的热情。当别人为我们为团队付出时,我们内心会起涟漪感动吧?团队能给我们的就是大家一起热情主动协助的力量,一位新人能得到团队的帮助而成长定着,光人气就能唤起内心向前冲的力量了。

四、奉献,不求回报的心。格局有多大,结局就有多大,斤斤计较着眼于小成就小利益,永远得不到大船入港,也无法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投效于自己的麾下,或许不求回报太崇高了,话是这么说没错,但往往上天是公平的,不求回报的同时,团队被感动的人已为你默默的给予反馈赞赏了。

全人辅导育成观念才有助于新人长期在寿险业永续发展。许多主管常常说,该教的我都教了,该说该做的也毫无保留的传授了,为什么新人还是脱落离开。其实我个人经历了无数次新人晋升主管又阵亡的痛苦经验,不管是亲自或其他主管的辅导,从中慢慢找出“细节成就一切”的答案。

1.要有增员成功不惜失败的决心。

2.有敬业精神,以身示范。许多主管拼命喊着要全力增员,每天依然迟到,他们给自己的借口是等我有新人再说吧。

3.将体能提升的决心。经营事业要成功,必须要有健康的体能。因为身体不健康,体能不佳的人,持续力、意志力也不高,容易萌生退意,为自己找到借口而无法坚持。为团队奉献愈大的伙伴,无论是谁都会为他们而感动,奉献越多,回报也愈多,如同不断的拜访,不断的增员,组织的回报就会比别人多,我们常说“能者多劳”,其实是“劳者多能”,主动付出不计个人得失者,因为常做别人不愿意做、不愿承担的责任,最终往往又因做的愈多领悟到的经验及学到的本领也愈多。

全人护理 篇4

1 全人教育思想

全人教育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的自由教育论中。他提出,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自身的潜能, 并使其成为最易于有所成就的人[1]。而全人教育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Ron正式提出的。他总结了“全人”的基本要素:身体、智能、审美、精神和社会[2]。谭敏等[3]也把全人教育归纳为6个方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的互动;主张学生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平衡;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全人教育思想内涵丰富, 但至今学术界仍对其没能达成统一定论。全人教育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全人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整体发展。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 更要关注个人的内在情感和人格的培养, 以实现个体生命潜能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 全人教育注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主张师生间建立平等、开放、有活力的人际关系。第三, 全人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具备对所处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环境进行批判的能力。第四, 全人教育倡导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融合。当前的教育过于重视实用知识, 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这很容易造成教师教学的知识化和学生学习的功利化, 最终导致学生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第五, 全人教育强调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的互动, 认为只有学科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才能拓展知识的学习,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全人教育在涉外护理英语教育中的实施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全人教育”是相对于注重片面发展的“半人教育”而言, 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人教育以学生的完整发展为核心, 力求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和谐发展的 “全人”。涉外护理英语教育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课程设置必须体现“教单科, 育全人”的教育理念, 将外语知识、护理学知识、人文知识以及人类文化等有机结合, 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智力人才。

2.2 多样性原则全人教育从全球视野和共同的人类利益角度思考问题, 注重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因此, 对于不同的课程内容, 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例如, 涉外护理英语教师可根据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 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讲座、护患角色扮演、关键性事件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 , 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认知异文化的能力和全球意识。

2.3 关联性原则全人教育认为教育应是一种关联性的行为活动, 主张通过在课程学习者、课程知识和课程教育者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样性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涉外护理英语教育中, 教师可采用“非线性”教学模式, 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之间的共同探索,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 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完整的人。

3 涉外护理英语教育中全人教育的实现

3.1 树立全人教育的涉外护理英语教育理念全人教育认为外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主义的教育, 主张在教育中要更多得渗透人文精神, 要用人文的方法达到全人发展的目标[4]。哈佛大学提出, 外语是对某一民族的形貌和精神, 以及对该民族的独特思想文化有所详述的科目[5]。长期以来, 我国涉外英语教育主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缺少人文主义和对文化多元性的认知教育。对于学生而言, 一切病人, 无论男女老少都只是疾病载体的活体样本。这种认识常常使护理人员对外籍病人缺少人文关怀和尊重, 从而造成交流障碍, 阻碍了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6]。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崇尚“上帝面前, 人人平等”。护理人员和病人交流时常通过称呼病人的名字联络感情, 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当彼此熟悉后护理人员还会请病人直接称呼其名字缩短社会距离。中国的护理人员由于缺少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常常会用“床号”称呼病人, 这使外籍病人十分反感, 从而阻碍了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 在涉外护理英语教育中, 教师要树立“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人文精神和多元文化的理解, 实现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3.2 改善涉外护理英语教育方法外语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国璋提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认识世界、培养心智, 而不是单纯的英语教育”[7]。一直以来, 我国的涉外护理英语教育特别重视学生“双基”的训练, 即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技能, 教学内容陈旧。然而, 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 仅仅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并不能保证医生和外籍病人之间成功的交流, 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模式也影响着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 涉外护理英语教育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从传授基础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重视培养学生人文思想和国际意识为中心的“全人教育”教学模式。例如, 在涉外护理英语教学中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护患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关键性实践分析等方法, 使学生能在真实情景和案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人文思想, 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 在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中修炼全人气质。

3.3 完善涉外护理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外语全人教育的基础。涉外护理英语不同于公共外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 它有着特殊的知识结构。涉外护理英语课程是将公共英语知识和护理知识有机结合的学科。然而, 一直以来, 涉外护理英语教师主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很少涉及护理知识, 导致学生对英语课失去兴趣, 久而久之, 教师自己也对护理英语教学失去动力。全人教育观倡导知识相互渗透和学科间的互动。认为如果把各门学科孤立开来学习, 就会导致人的思维方式孤立而片面的发展。只有通过学科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才能超越学科间的各种限制,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医学院校应多鼓励教师参加护理基础课程 (如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的学习[8]。在备课阶段, 教师应多查阅与课文有关的医学资料, 必要时需请教护理学专业人士。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将英语知识和护理学知识整合学习, 开拓问题研究和知识学习的视野,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4 完善涉外护理英语教育评价体系我国的涉外护理英语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 学校通常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对学生做出评价, 即根据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这种忽视“形成性评价”的考试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更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9]。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 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一个学生的进步。这才是“全人教育”的根本所在。其二, 我国涉外护理英语评价体系多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注重考核学生的专业课程掌握程度, 考试题目过于死板, 试卷答案设置过死。评价体系很少涉及学生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考试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国外, 考试经常是采用开卷形式, 允许学生自行查阅资料, 考试的目的不在于“过关”而在于查漏补缺, 找出不足, 以利于今后发展。

4 小结

教育的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涉外护理英语教育不只是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播, 更要注重全面的素质教育。本文提出涉外护理英语教育要贯彻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 改善涉外护理英语教育方法, 完善涉外护理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 健全涉外护理英语教育评价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通识和专业的平衡, 培养出仁心仁术厚德济世的优秀涉外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文旭.教单科, 育全人——论专业外语教育中的全人教育[J].中国外语教育, 2014 (3) :12-18.

[2]Miller JP.Holistic Curriculum[M].Toronto:OISE Press Inc, 1988:1.

[3]谭敏, 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6 (9) :18.

[4]文旭, 夏云.全人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现实化[J].外语界, 2014 (5) :76-82.

[5]黄锦坤.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65.

[6]肖文莉.浅谈护理英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 :147-148.

[7]魏清.全人教育视野下的有效学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1.

[8]郭伟, 隋丽蓉.涉外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6) :253-255.

全人领袖培养课程文档 篇5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领导素质,社交能力和发掘兴趣爱好,从而成为全人领袖的最佳途径。在青岛墨尔文中学参与的活动,将成为学生终身的兴趣和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学校将提供以下活动:

-体育通过大量国内外图书和杂志资料的阅读、电影观赏、专题研究、案例讨论,让学生丰富知识面,为西方通才高等教育做准备-礼仪教育-教授传统英国礼仪,让学生在变身成为“小绅士”和“小淑女”

兴趣俱乐部简介

唱诗班 唱诗班针对喜欢集体演唱的学生。学生会学习到不同声部唱法,并与他人一起合唱。演唱内容会选用耳熟能详的英文歌曲。

合奏团 合奏团针对会演奏乐器的学生开设,学生们要在集体中和谐的演奏自己的乐器,同时也要在集体中作为一个很好的聆听者,配合整体演奏。

健身俱乐部 参加健身俱乐部是一个强健体魄的好方法。健身俱乐部可以增长耐力,和增强肌肉力量。学生会学习正确的使用运动器材,并且根据个人需要制定正确训练流程。为了增强体质,在健康饮食上也会有相应的建议,有助于达到个人健身目标。

模拟联合国 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学生需要学习怎样为“自己国家”表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游说,与友好的国家沟通协作。会议上学生会针对国内和国际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会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的由学生来组织完成的。

青少年创业俱乐部 学生会成立一家小公司,如果报名人数足够多可成立多家公司。每一个公司将由董事会会议和负责人任命相关部门的主管。公司将起草章程文件,学生们甚至可以通过售卖股票提高初始资本,并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为主要方式来积累资金,进行慈善事业。目的在于为学生们真正学习商业运营提供有效的途径。

模型社 模型社针对喜爱模型制作的学生开办。模型社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于学生制作自己的塑料模型或其他种类的模型。参加模型社的学生需要带着自己工具到学校提供的制定房间进行模型组装。

信息技术俱乐部 学生会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有效的完成一些任务,如:文字处理,绘制表格,创建简单的数据库,使用桌面出版创建杂志海报等。也会学习如何使用ppt进行演讲,并尽可能学习创制网页。信息技术俱乐部绝不是为了玩电脑游戏。俱乐部只欢迎那些希望通过学习怎样正确使用计算机来提升自己的学生。

国际象棋俱乐部 此俱乐部专为国际象棋爱好者开设。学生将学习象棋技巧与策略的艺术,并且学习预见未来的棋局形式和把握攻击时机。

艺术俱乐部 为想要在艺术方面有所造诣的学生以及任何想成为梵高或著名艺术家的学生开设。艺术在IGCSE考试中也可以占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英国文化 学生要从不同地区的音乐、食品等一系列事情了解英国文化。研究这个国家各个

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

西班牙语俱乐部 对西班牙感兴趣的同学,在西班牙语社会学习到西班牙的文化和传统包含建筑、艺术、地理、美食、音乐、舞蹈以及节日。他们还将学习西班牙语的应用,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短语、词汇以及会话。当然最终也会品尝一些典型的西班牙菜式。

全人类超重1700万吨 篇6

一个欧洲研究小组声称,这项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类对腰围感到不舒服,还通过研究人类的总体重让大家对人口增长所造成的影响有重新认识。理由很简单,体重越大就需要更多用于维持和运动的能量,所以某人的体重增加,就会消耗更多热量。这些研究人员指出,就资源需求来说,这意味着人口增加并不能反映全部问题。

这些研究人员指出:“我们的研究显示,全球体重增加的趋势将对资源产生严重影响,而如果不对持续增加的体重指数加以控制,地球就会多出4.73亿人口,将对世界能源需求产生相同的影响。解决人口肥胖问题或许对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编译/杨孝文

时间将停止?

根据西班牙两所大学科学家进行的研究,时间逐渐趋于缓慢并在几十亿年后最终停止。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宇宙正在不断膨胀无疑是一个愚蠢的想法。科学家表示人类的肉眼无法观测到时间的逐渐减缓。在时间停止时,我们也将走到终点。

西班牙科学家何塞·塞诺维拉指出:“所有的一切都将凝固,就像一幅照片一样。我们的星球也将走到尽头。”科学家此前对来自遥远爆炸恒星的光线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宇宙正在快速膨胀。根据暗能量的一项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宇宙的膨胀一定会撕裂星系。

在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后,西班牙科学家认为当前的假设完全错误。根据他们的研究,时间逐渐减缓并最终停止。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宇宙学家指出,这一想法并非完全不可能。这位宇宙学家说:“我们认为时间开始于大爆炸,如果时间能够出现,那也就意味着有消失的一天。”□编译/杨孝文

美研究认为古南极曾是绿洲

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等机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古代南极比人们以前认为的要温暖湿润得多,沿着冰封大陆边缘,气候适合植物甚至一些矮树生长。

研究人员从南极罗斯冰架(Ross Ice Shelf)下提取了沉积物钻核样本,检验了其中残余的植物叶片。他们发现,沿南极冰岸地区在1500万年到2000万年以前,夏天的温度比现在高11摄氏度,达到了7摄氏度,降雨水平也比现在要高好几倍。

“该研究最终目标是更好地理解未来气候会变成什么样。”领导该研究的南加州大学多恩赛夫文理学院莎拉·费金斯说,“历史经验会告诉我们未来随着气候系统升温,围绕南极冰层会变得有多温暖湿润。这是第一次获得有关气温的证据。”

在南极很难发现植物生命化石,因为大陆上覆盖的厚厚冰层在不停运动,会碾碎并擦掉证据。研究人员认为,中新世中期温暖的气候条件与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当时约在400—600ppm)有关。2012年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93ppm,这也是过去几百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到本世纪末就能赶上中新世中期的水平。□文/摘自 新华社

新装置可利用膝盖活动发电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公布了他们研发的一种新型发电装置,可利用人们走路时膝盖的活动来发电,能为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供电,这项发明在军事等多个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研究报告说,目前研发出的原型装置发电功率约为2毫瓦,但在进一步改进后,其功率可超过30毫瓦,这足以为一些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供电,如心率监测器、电子计步器和新型GPS定位设备等。

这种装置呈圆盘形,包含一个中心轴和可绕其旋转的外环。将它绑定在膝盖位置,走路时随着大腿和小腿之间夹角的变化,其外环就会绕中心轴转动,使其中的一些特殊器件产生电力。研究人员米歇尔·波齐说,现在开发出的还是原型装置,如果今后能实用化并进行大规模生产,预计每个这种装置的成本可降到10英镑以下。这种装置对于要经常背负电子设备的士兵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士兵们减少对电池的依赖,从而减轻负重,更轻松地行走,因此这次研究也得到英国军方的资助。□文/摘自《科技日报》

人类由史前鲨鱼进化而来

美国科学家表示,人类由3亿多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一种名为荆棘鱼(Acanthodes bronni)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有颌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科学家们对一个荆棘鱼脑壳的化石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表明,它是现代颌口类动物(包括成千上万种目前活着的脊椎动物,涵盖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人类)家族中的早期成员之一。荆棘鱼后来又分化出原始鲨鱼和硬骨鱼,这一谱系最终也包括人类。科学家们已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发现了荆棘鱼的化石。

研究组成员之一、芝加哥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科茨表示:“令人意外的是,荆棘鱼竟然是硬骨鱼和鲨鱼的共同祖先。最新研究表明,最早的硬骨鱼看起来与鲨鱼非常相像,而非相反。”

修改早期有颌脊椎动物的谱系将使古生物学者能钻研进化史上更艰深的未解之谜,包括在从无颌鱼类过渡到有颌鱼类的过程中,这些古老物种的身体结构如何改变等。科茨补充道:“最新研究将有助于解释与鲨鱼有关的基本问题。”□文/摘自 新华社

地下大量封存二氧化碳可诱发地震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一项独立研究发出警告,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风险太大,有可能诱发更大的地震。该研究称,针对基于煤发电和其他工业二氧化碳污染源的控制,CCS目前是一个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正在考虑的“可行的策略”。不过,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专家对此存有争议,认为虽然还没有大型相关项目正在进行,但需要长时间将体积庞大的流体储存在地面以下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地球物理和环境地球系统科学部门教授马克和史蒂文·戈雷利克发表文章说:“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注入大陆内部常见的脆性岩石当中会高概率地触发地震。而且即使是小到中等规模的地震都会威胁到二氧化碳库密封的完整性,在此背景下,大规模地实施CCS可能是一个具有高风险且不会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战略。 ”

促进教师的全人发展 篇7

一、促进教师的全人发展是教师教育的基本立场

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有三个来源:一是资格,如专业能力、行业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这些往往以学历、职称、资质及各类证书来评判;年龄、性别、党派和民族出身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二是经验,如任职时间、任职的单位、所任职务、工作业绩等。三是通用特质(Generic Attributes),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个性、价值观、职业道德、思维模式等个人内在的要素。通用特质往往通过关键行为、关键事件表现出来。职业素养的这三个来源相互关联,但多数人的短板在于通用特质的欠缺。教师发展,同样如此。

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共识;促进教师的全人发展,理应成为教师教育的基本立场。

二、促进教师全人发展的有效路径

促进教师全人发展的有效路径是:营造群体共振的文化场域,即通过名师工作坊、研修共同体、创新实验区等形式,实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的深度融合。我们曾力图从实践—反思理论、阶段发展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培训经验圈等经典理论中寻找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都难以全面、明晰地回应教师发展的诸关系、诸要素、诸情境以及诸动力。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独树一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它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教师发展场域,建基于对教学活动的实践特征的认识。教学是情境中的、群体与个体交织的、反思性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发展场域,联结宏观社会与微观个体,通过研究“中间”(场域)把握“两头”(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人)。

其次,教师发展场域,能够直面教学能力发展要素与发展动力的复杂性。发展教学能力,需要深入分析、把握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教师发展场域,建基于对学习共同体与群体动力学在发展教学能力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的认识。教学行为既是“惯习”的结晶,也是“场域”的产品。正如美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克里福德·吉尔茨所说,场域性的惯习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借助“地方性知识”,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硅谷现象”和“中关村现象”,进而打造教师发展的“硅谷”和“中关村”。

第四,创设教师发展场域,能够凸显教学主体独立人格形成与完善的价值。教师教学自主性的生成过程也是逐渐摆脱权力场域的控制过程,是教师主体人格形成的过程,也是越来越拥有专业自信与专业自主的过程。

群体共振的教师发展场域,可以简化为“线—面—体”的基本形态,分别以名师工作坊、研修共同体、创新实验区为承载形式,实现线、面、体多种形式互嵌互融,生态影响,共同发展。如图1所示。

“线”—点对点即连成线,实现一对一的点燃,具体形式是“名师工作坊”。在图1中,以导师O为中心发力点,联系带动周边若干学校A、B、C、D、E的骨干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骨干教师的主动性,提升其教学能力。

“面”—点线结合构成面,实现学校整体互动,具体形式是“片区研修共同体”。以校为单位,根据教学能力发展状况,区分出不同的层面。在图1中,A、B、C、D、E构成一个层面,A′B′C′D′E′构成另一个层面。各层面整体推进,整体提升。

“体”—多面架构成体,实现多层面、多维度的深度协同,具体形式是“教师教育实验区”。以区域教师进修院校为纽带,紧密联系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教师形成研修联盟,改变教师发展场域,由高校引领理论方向,中小学提供教学实践,实现多层面、多学科、多维度的教学研究,形成群体共振效应,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以“线—面—体”为基本形态的“群体共振”场域模型,核心是建设教师异质互嵌、协同共生的发展生态。教师个体的卷入,学校群体的提升,区域集群的凝聚,高校的嵌入,使得区域教学能力发展异质互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北京师范大学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协同共建“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旨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生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教育经验,打破教师教育主体相互隔绝的态势,实现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相互融通。

三、对“养成性实践教学”的反思

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不是无意义的催熟,而是涵养与养成的教育过程。要充分发挥“养成性实践教学”的综合效应,专门研究见习、研习、实习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全过程。教师成熟需要时间,四年的师范教育,不一定马上收到成效。严格的学术训练,必要的知识储备,正是教师职前教育的独特价值所在。

因此,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环节,重在养成教师基本的专业情意、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需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让师范生深度卷入。而且要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体现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内在关联与相互转化。

“养成性的实践教学”对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例如,无论是师范生学习还是教师在职培训,都需要培养教师关键素质中的情智结构:促进师生和谐交流的心理品质—“热情和同情心”;在充满心理冲突与情感碰撞的教育情境中,摆脱失败的阴影,淡化成功与荣耀的虚妄,保持平和朴实的职业心境的自我力量—“情感成熟品性”;互换心理位置,敞开心扉走进学生心理世界的移情能力;衣着得体、语言健康幽默、举止文明礼貌的仪表仪容等。这些品性,是支撑优质教学的重要基础,需要教师用一生去涵养。

参考文献

[1]李源田等.“四阶段”教师培训模式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2(1):71-75.

[2]张磊等.名师成长的专业定制[J].今日教育,2014(3):24-27.

[3]李政涛实践哲学场域内的教育学派之构建—重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初步构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3-10.

[4]罗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4(1):78-91.

安全人的“洪荒之力” 篇8

第一, 要懂得“蓄力”。“蓄力”是积蓄全部力量的过程, 也就是安全人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安全专业的技能, 如消防、电气、机械、危险化学品等。二是安全管理能力, 如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蓄力”是一个长期过程, 需要安全人在长期坚持学习和实践中进行积累。安全人的“蓄力”, 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实践。

第二, 要善于“借力”。一是“借势”。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新修订安全法对企业违法的追究力度可说是史上最严, “党政同责、失职追责”,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原则上以死亡1人、重伤3人, 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作为入罪标准。“十三五”规划里的安全部署等, 都可以做成一份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或告知他们这些信息, 让他们知道新的安全形势和法律风险, 提高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 再给企业制订一份安全法律风险规避的方案, 这样, 一些安全管理的计划或活动自然好推动。二是“借平台和资源”。如今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互联网上有太多的平台和安全资源。例如:公安消防局的危化品事故处置应用微平台, 可以完全免费学习危化品处置的知识。还有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安全网站等, 可以用来开展安全培训、发布安全信息、搞线上安全活动。还有当地安监、消防局、交通局、安全协会等都有很多资源可以借以利用。三是“借经验和方法”。可以请杜邦、壳牌等企业的顾问来公司进行辅导, 借助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来提升本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另外, 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很多安全管理经验和工具是公开、免费的, 只需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运用。四是借“团队之力”。越是复杂、棘手的问题, 越要依靠团队。一线员工、班组长、生产管理人员、HR等都是企业安全生产团队的成员, 不要忘记了团队的智慧和能量。

最后, 要有“心力”。“心力”包含信仰、意志和心态。安全人要有信仰, 要相信企业零伤害是可以做到的, 相信安全是优先的。安全人应有坚强的意志力, 不会因受到委屈或遇到困难而退缩。傅园慧的乐观、开放、幽默值得安全人学习。当前, 大部分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并不乐观, 有的甚至很差, 安全又是一份较严肃的工作, 但这不妨碍我们拥有一个乐观、开放、专注、积极的心态去做事。

全人教育理念下思政课程改革探析 篇9

1.1 全人教育理念的发展

1.1.1 全人教育理念的缘起

“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孕育而生, 是全人教育理念的雏形。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全人教育”, 重视人身心的协调发展,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即“天人合一”。我国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六艺”, 体现了德、智、体、美等育人目标, 主张思思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求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身行为, 重视内心情感的养成, 从而充分体现出和谐、全面的人才培养观。孔子“仁”教育;孟子“明人伦”为中心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荀子“大儒”教育;道家老子提出“法自然”更是强调“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返璞归真。这些均体现了我国古代以培养完整人格, 具备道德、学识上的多重修养, 重视道德伦理培养的培养教育目标。

1.1.2 全人教育理念的兴起与发展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西方国家也开始倡导全人教育理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这种理念在西方国家日渐成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更关注人的个性, 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心灵的解放和人性的和谐全面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学科体系比较完善, 以培养智慧、信仰、身体和品的行为和谐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学习内容除了拉丁文和希腊文, 还设有几何、天文地理、法律等内容, 另外还要学工农、园艺知识, 以达到培养实际才能的育人目的。欧洲工业革命时代提倡“完整的教育”, 认为应该顺应人的天性来开展教育, 崇尚和谐自然的育人理念。全人教育包涵许多饶有特色的育人思想, 因此学术界至今不能对其进行定性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西方教育领域开始广泛关注全人教育思想, 一些有建树的学术期刊更是对此高度重视。美国隆·米勒 (Ron Miller) 是提出“全人教育”的第一人, 他创办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并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 (即《交锋:寻求生命意义与社会公正的教育》, 加拿大的约翰·米勒 (John Miller) 所领导的安大略教育研究院 (OISE) 在全人教育课程方面成就斐然, 其代表著作包括《全人教育课程》等。日本的小原国芳在1921年提出“全人教育”的主张, 并在日本东京郊外创立了玉川学院, 探索并践行“全人教育”的理想。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必须激发人的天赋力量”, 强调还原人的本性, 将人培养成品的思想端正、身体强壮且富有智慧的人, 及有自然本性的“完整的人”。

1.2 全人教育理念的内涵

美国学者隆·米勒认为, “全人”包含六方面的基本素质, 即精神、情感、身体、审美、智能, 各部分所代表的内涵见表1。这名学者认为, 教育除了具有传递知识技能的功能以外, 还需要重视人的人格的升华与内在情感的培养, 譬如还应该培养人的兴趣、想象力、创造力等, 以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指出:理想的教育应该以培育“全人”为终极目标, 所教授的知识应该涵盖人类的全部文化。而所谓的培养“全人”实际是培养真 (学问) 、善 (道德) 、美 (艺术) 、圣 (宗教) 、健 (身体) 、富 (生活) 全面发展的人。①

在对“全人教育”的理解上, 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见解。按照刘宝存的学说, “全人教育”是指培养精神、情感、心智、身体和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 即“完整的人”。②

虽然诸多专家对于全人教育的定义各有不同, 但是他们对全人教育的目的却都惊人的一致。在他们看来, 全人教育的唯一目的只有一个:让受教育的人拥有更好地生活。基于此, 笔者认为“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那么“全人教育”关注的“完整的人”人的培养涉及以下七个领域, 即品德, 智能, 身体, 社群, 技能, 情绪, 美育。具体来说, 是指一个人应该具有开放、独立、有责任、有视野个人的品质和德性;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能力、理性、推理能力;具有认识身体, 管理身体, 锻炼身体的能力;具有交流思想表达自己并被他人理解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领导力及情绪管理能力;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鉴赏, 欣赏、创作、感知能力。

1.3 全人教育理念的特征

1.3.1 全面性

全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 在充分开发其智力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传授其生存健体的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 所以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要全面, 关注各学科知识间的统合整全, 通过学科间的交叉互动来扩宽知识结构, 以充分体现知识内容的全面性。教师讲课时, 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备课时应将各个关联的知识点穿插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内容, 单纯教授某个知识点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3.2 多样性

人类社会与现实世界是多元化的概念, 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将学生看作多元体, 多角度全方位得挖掘学生的潜能, 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全人教育要尊重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 了解学生在成长中多面的个性及性格特点, 关注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切忌以单一化的硬是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力, 应该尊重文化的平等和多元。

1.3.3 差异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每个儿童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全人教育在关注全体学生的教育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注重个体的差异性, 以期充分施展学生的天赋或个性。在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求知欲, 注重兴趣培养, 将学生视为一个多元体, 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学生的天赋, 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计划, 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体系就是个性与教育的统一,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我们的教育决策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定, 在充分施展其个性的同时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最终目的。

2 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传统的课堂教学

2.1.1 传统观念

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会受限于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的全面传授, 而忽略学生的差异性;而且授课教师为了高效地、按计划完成授课任务, 很少关注与学生的互动, 即使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 但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关注极少, 如文科生与理科生的知识背景差异。现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 他们思想活跃, 渴望沟通、崇尚平等, 乐于接受新事物, 个性张扬, 敢于追求梦想, 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 对他们来说, 传统的授课观念使得思政课内容抽象、空洞, 理论上说教多, 远离实际生活, 不易理解和把握, 况且思想领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法让他们感受到立竿见影的现实价值, 课程的参与度并不高, 这样学生仅是完成了课程的学习, 其他比如智能、情感、社群、审美等方面能力都没有得到锻炼。

2.1.2 传统的授课方式

大班授课的方式使教师不能充分的关注每一个学生, 课堂采用授课方式也主要以讲授为主, 若教师讲授过程中并未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很好的结合, 这就容易使得本就很抽象和枯燥的政治理论课沦为“说空话”、“讲大道理”的境地, 并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投入度。

2.2 陈旧的课程评价体系

思政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并展现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大多是以考试为主, 重成绩轻过程, 如此评价体系也导致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自我参与度不高, 学习热情不高。

3 全人教育理念下思政课的改革

全人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西安欧亚学院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全人教育思想, 并且围绕该教育理念开展思政教育, 注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个性施展,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使教育理念内化为日常行为, 在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 促使其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3.1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构建多元的思政课程体系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本知识与信息的传授, 有着自身的优势, 所以我们新的改革思路是以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为依托, 网络信息化教学和专题研讨为辅助, 实践教学为手段的多元新型思政课体系。

首先, 思政理论课部分的授课体现并保证理论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 主要由主讲老师在教室完成授课, 授课主要采用讲授和视频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要求授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 为学生做好理论知识的铺垫,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 班级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

其次, 引入优质的网络视频课程作为理论讲授部分的资源补充, 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学习, 由相应的助教老师进行课后交流沟通。学生利用网络能够及时便捷的向助教老师咨询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扰, 使得思政课教学能够真正走入学生内心,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 关注自我成长。

再次, 专题研讨课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要形式, 理论课的授课教师和视频课程的助教老师一起来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课和网络视频课程的知识学习及社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学生在教室引导下可以自己选择关注的话题, 形成团队, 完成热点问题得讨论与分享;或者由教学名师开展主题讲座。这是对思政课教学环节的升华。

最后, 实践课的开设与运行。实践课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最能够体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环节。在理论课和视频课之外单独开设实践课, 教师提前设计好实践任务以及实践要点并编制独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学生分组完成各个实践项目, 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外出参观、社会调研、读书分享、辩论赛、法律大讲堂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实现以“学习参与”到“实践体验”直至“内化践行”的深度融合的思政实践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参与各实践项目具体方案的设计和策划以及成果分享, 充分发掘、发展其自身潜能, 悦纳自我, 提高学生的组织与决策、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思考与表达、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管理与策划、终身学习、科技与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由此使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协调, 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相统一, 认知、理解、感悟和体验融为一体, 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使学生“学有所思, 思有所悟, 悟有所得”, 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中有体现”的课程。

3.2 构建新型的课程考核方案。

3.2.1 对于理论课程采取“3+2”的考核模式, 引入在线测试

对于学生的课程成绩的实施“3+2”的考核模式, 其中“3”是指对于平时成绩进行三部分的考核, 即课堂理论授课部分、专题研讨课以及网络视频课三部分构成, 三部分分为4:3:3的比例进行考核;“2”是指期末考核, 即采用书面答卷和网络在线测试相结合的模式, 设为1:1的考核比例。最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照5:5的比例进行最后核算。

3.2.2 对于实践课考核采取项目成果汇报制, 关注学生能力提升

由于实践课采用项目制教学, 其考核体系区别于理论课程的考核体系, 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实践项目的选取, 实践过程的设计、实践活动的展开、实践成果的制作与汇报, 实践成果的分享、成果资料的后期完善等等环节均需要进行指导与敦促, 每一个环节均需设计相应的评分标准进行逐一考评。

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 新的课程体系以及考核方式逐步成熟, 在期末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数据显示:除了知识上的收获之外, 新的课程体系以及考核方式不仅让学生有全新的课程体验, 而且在课程的教学质量测评中有89.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有所提高, 65.8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决策与组织能力有所提高, 此外学生认为责任感、自我认知、、表达演讲能力、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以及思辨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注:图中数据来源于课程质量评价调研报告.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思政课程体系“外化与行”的目标也有所实现, 82.14%的学生认为新课程体系使自己与同学分享、讨论学习的机会多了;80.61%的学生也有了团队意识, 此外使学生的人际关系改善、计算机技能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

全人教育理念倡导“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核心理论, 关注个体和谐全面的发展, 最终的目标是使学习者拥有更好的生活, 高校的思政课不仅肩负着培养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 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具有幸福感的人!将全人教育理念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来, 是全人教育理念的具体学科的延伸, 有助于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呈现的问题, 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措施, 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更具有实效和意义。

摘要:全人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关注人的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并最终使学习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西安欧亚学院将全人教育的理念引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 使得高校思政课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实效, 使得思政课程真正“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以追求思政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全人教育,思政课改,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婉姝.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年4月.

[2]修彦, 杜桂娥.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1) .

全人护理 篇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 这意味着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世界, 也要被世界所影响。为此, 我们在国内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 还要妥善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自从党的十六大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经过深思熟虑又向全世界郑重提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这种对外战略思想,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纪念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首脑会议时所表述的那样:应当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 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 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 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 使人类更加和睦, 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当以平等开放的精神, 维护文明的多样性, 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1]。

构建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全球化时代, 由于各国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以及面对全球性的共同问题, 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成为影响和制约一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重要因素, 成为各国国家利益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 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日益扩大和深化, 国家经济突破了一国的界限, 进而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 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优化资源配置, 拓宽发展空间,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由此而形成了主权国家之间经济上无法割舍的联系。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条件下,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再可能关起门来孤立地发展, 只有适应全球化潮流, 参与全球竞争, 成为全球化这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才能加快发展, 否则就会被边缘化。同时,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必然波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交织和依存日益密切和加深, 这种趋势必然导致同一性的增强。中国越来越脱离不开这个大环境。改革开放后的今天, 中国已不再是旧式的“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 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2]。

另外, 也应看到, 随着人类社会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科技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许多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已超越了国界而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诸如环境污染、人口猛增、毒品泛滥、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肆虐、世界范围的移民潮以及富国与穷国之间差距的拉大等等, 成为威胁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性问题, 这些全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当代人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类自身发展所出现的危机。这些问题并不因为你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存在或不存在。各国无一例外地都面临着防止战争、寻求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合理使用资源、反对恐怖主义和毒品泛滥等问题。而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涉及到全人类共同的当前利益, 而且也决定着全人类共同的未来利益。这些问题影响的日益普遍性和整体性无不显示了全人类必须面对共同挑战, 人类社会的利益和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全人类共同利益作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已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时, 全球问题的“全球性”除了表现为它的存在方式的全球性以外, 还表现为解决问题所必须的全球性行动。在全球化条件下,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缩小南北差距、保持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控制人口增长、打击贩毒吸毒和恐怖主义等“全球问题”是各个国家没有办法通过传统的外交来加以控制的, 也不是单独或少数几个国家所能全部解决的。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发端于美国纽约华尔街蔓延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没能幸免于难, 只有世界各国通过加强交流与协商, 通力合作, 探求有效的应对之策, 才能共渡时艰。

国家利益将同全人类共同利益并行不悖地存在和发展, 全人类共同利益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成为制约一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重要因素, 同样, 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外关系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定位。坚持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和谐统一, 也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的对外战略必须兼顾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 处理好其间的关系。坚持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的统一, 也是中国国家利益原则的基本内容。江泽民同志说, “中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 需要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世界也需要中国。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需要中国的稳定和繁荣。”[3]十六大报告中, 江泽民同志在坚持和发扬国家利益原则基础上, “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他说,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是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 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4]在新的历史时期, 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人民又向全世界郑重提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这是中国国际关系价值取向的新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 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是有机统一的, 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同时, 又要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 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前苏联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所倡导“新思维”的重要内容。戈尔巴乔夫认为, 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 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就退居次要地位。提出把全人类的利益置于时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即“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 更确切地说, 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5]应该说, “新思维”的提出有其积极的一面, 他看到了时代的变化, 部分揭示了过去集团对抗的意识形态化根源, 并试图通过寻找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来消除这种对抗。在变化发展的世界中, 看到世界相互联系, 表达了对全球共同利益的关注。从其所倡导的反对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等方面来看, 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然而明确地把“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作为“新思维”的核心, 认为“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 高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利益, 把抽象的人道主义观点当做处理国际国内问题的准则, 实质是否定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 这在西方猛烈的“和平演变”攻势面前具有极大的麻痹性, 它使得苏联在国际上放弃了应该进行的斗争, 最终导致了向西方社会的全面的无原则的认同。虽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 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增多, 但是还远未形成超越一切的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国际上, “国家利益”仍然是驱动国家之间互动的最基本的要素。“新思维”中倡导的国家利益服从于全人类利益实属本末倒置, 是以主观的美好愿望代替国际关系的客观现实, 是严重的形而上学。这种抽象宣扬全人类利益的人道主义, 不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 也与当时冷战局势格格不入。在“新思维”指引下, 在国际舞台上更是对西方无原则地让步, 最终内政、外交矛盾总爆发, 酿成了苏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崩瓦解。

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构建和谐世界也是与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所谓“世界主义”是不同的, 我们提倡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是以全球的视野来认识和考察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利益。而“世界主义”则是建立在以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基础上, 以维护西方发达国家世界霸权为目的的, 它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形式。依此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 必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国际社会必然会充满各种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这与我们所要构建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世界的努力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国际战略的新理念, 体现了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 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发展中国家渴望和平, 期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公正与平等, 消除贫困与落后, 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和谐共处。同时, 发达国家的人民也要求远离战争, 永享和谐幸福的生活。构建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思想带给人类的是福祉, 它必将得到各国人民衷心拥护。对于中国而言, 构建和谐世界不仅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延伸, 更表明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大国责任和历史使命。可以说, 和谐世界国际战略思想的提出, 并通过我国的外交实践去努力构建和谐世界, 使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了。只要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出发, 为世界和平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多作贡献, 未来的世界必将是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 2005-09-16.

[2]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47.

[3]江泽民.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481.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47.

月球属于全人类吗? 篇11

在冷战时期,由于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探月活动的进行是与政治挂钩的。

1959年,月球2号发现了月球没有磁场,这本应是全球轰动的消息,但媒体大肆宣扬的却是更具噱头的航天器撞击月球,并把这看作苏联技术超越美国的象征。“撞月”第二天即9月15日,赫鲁晓夫毫不掩饰得意的笑容,把带有苏联国徽的撞月标志物复制品送给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后来,印度总理尼赫鲁、法国总统戴高乐、印尼总统苏加诺都收到了类似的苏联礼物。

美国当然不甘落后。在阿波罗11号软着陆月球后,宇航员在宣称“月球属于全人类”的同时却在月面上插了面星条旗。尼克松政府还把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收集的近270块岩石送给了世界上130多个国家。想想看,美国花费了几百亿美元,才把这382千克的月球物质带回地球,每块岩石的价值当然不菲。将它作为礼物,不但极有面子,还有十分明显的寓意——鄙国连“摘星揽月”的事都能做到,天底下还有鄙国摆不平的事吗?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把美国国旗插上月球表面时,他宣布:“我是为全人类的和平而来。”这不是一句空话。占领月球已经被1967年签署的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所禁止。但作为国际法文本,只能规定一些大原则,不可能事无巨细。例如里面提到“所有缔约各国都享有不受任何种类的歧视,在平等基础上,并按照国际法的规定在月球上从事科学研究的自由”。但是提取1克氦-3进行科学研究与采集1吨氦-3进行可控核聚变“研究”是大不一样的。再如,“各缔约国可在月球上建立配置人员及不配置人员的站所”。显然,那些地势优良,接受日照充分,自然资源(尤其是水冰)富集,又便于飞船降落和起飞的地点在月球上是有限的。在那里建设月球考察站和月球基地自然是最划算的。谁有权先到先占呢?还是靠实力来说话。

在探索和利用太空以及制定外层空间法律规则的历史过程中,国家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在发射卫星、利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问题上,苏美就曾与一些赤道国家发生过争议。在制定《月球协定》的过程中,苏美与第三世界国家也存在尖锐对立。第三世界国家坚持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而苏美则拒绝这一主张。联合国经过七年的谈判,终于在1979年第三十四届联大通过了《月球协定》,宣布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各国不得以任何方式据为己有。

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澳大利亚、奥地利、智利、墨西哥、摩洛哥、荷兰、巴基斯坦、菲律宾和乌拉圭这9个国家批准了《月球协定》;另有法国、危地马拉、印度、秘鲁和罗马尼亚等5国签署了协定,但尚未获得国内立法机构批准。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航天大国则明确反对将月球定位为全人类共同财产。

月球虽在名义上属于全人类,但承认这个说法的国家却少之又少。月球的版图到底会怎样划分,仍是个未知数。

既然月球不属于某个国家,个人或团体可以占据月球吗?

早在1952年2月,一个位于美国伯克利市的科幻迷俱乐部就曾致信联合国和美国总统,宣称一块月球土地归其所有。它这样做,只是为了博取名声,算是纯粹的科幻行为艺术。

到了1953年,智利一名律师维拉为了竞选某俱乐部主席一职,需要巨额财产证明,就在一本杂志上宣布,整个月球都归他所有。智利税务局得知此事,要求他缴纳财产税。维拉律师并没有拒绝交税,但表示税务局应该先派人到月球实地查看他的财产,进行估价后才好确定纳税额。“遗憾”的是,至今智利税务局也没能派人上去查看。

1955年,曾经在纽约天文馆工作过的一个名叫罗伯特·库尔兹的美国人首次尝试出售月球不动产,每英亩售价才1美元,只是没有人买他的账。

1969年,一个巴西人因以25美元一块出售月球土地而被巴西警察逮捕。

唯一靠卖月球地皮赚钱的人是美国人丹尼斯·霍普。1980年,丹尼斯宣称月球的土地为他所有,并在美国旧金山的土地登记局登记,然后又给美国和苏联政府以及联合国写信,重申这一主张,表示如果有异议,可以与他交涉,否则他的主张生效。美苏政府和联合国自然不会理他,于是他在内华达州开了一家名为“月球大使馆”的公司,批发兼零售月球土地。迄今他已经售出了625万美元的“土地”,每英亩月球土地价格几十美元不等。但是花钱购买月球土地的人不会当真以为自己拥有了一块月亮,他们只是花些小钱买了一本印刷精美的月球土地证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0月,这家公司还在中国开起了分部,全权负责在大中华地区出售月球土地。当年12月,北京市工商局对其下达处罚决定书,法院也认定销售月球土地行为属于投机倒把,并强调我国于1983年加入的《外层空间条约》规定:“特定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公民和组织无权主张月球所有权”。

看来,卖月球地皮的事,我们还是先别想了。

(责任编辑/赵 佳)

全人护理 篇12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马克思那里, 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可以说, 交往活动是交往的动态表现, 交往关系则是交往的静态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结构的形成过程中, 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各种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思想文化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 才形成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有机系统。 (刘明合, 2008) ”不难看出, 交往活动是形成、约束个体的规范和制度的重要过程, 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科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交往实践, 具有潜在的立德树人和促进“全人”发展的潜在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的各个理论从来都不会忽视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活动的探索。而课堂中的师生交往活动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是区别不同语言学习理论的核心部分。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现场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场景, 也是各种交往活动实施的平台。学生在不同学科所营造的不同场景中, 进行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活动, 在活动中实现与他人的交往, 进而逐步培养和塑造具有相应学科素养的人以及具有学科特色的人际关系, 这种静态关系的规范化和持续发展后的制度化, 是促使学生个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思想文化交往活动中形成初级规范、初步制度和初期具有个性特色特征的必由之路。现代教育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和全面性发展, 即通过学校教育, 实现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个人, 即“全人发展”的可能。所谓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的推进在人身上发生的变化”。

着眼于英语学科教学活动对于个体发展的多维度关照

英语学科教学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一方面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关注培养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规范的、积极的、向上的个人行为规范, 以及良性的、和谐的、制度化的人际交往关系。英语学科应该发挥其特殊的学科优势, 深挖英语学科的优质潜能, 使课堂活动中的师生话语互动交往过程成为形成学生良性个人发展的基石, 成为树立规范、明确制度、培养习惯、传承美德的载体, 最终发挥英语学科教学的潜在张力, 即培养学生具备英语学科素养, 成为推动和传播世界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具体来说, 英语课堂中的交往活动应该体现对于学生发展的多维度关照。第一, 关照学生个人的发展, 即智慧的提升, 勤奋性格的磨练, 包容性格的养成。第二, 关照教学环境的营造, 即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 创设具有互动意义的交往活动, 推动和谐师生话语互动的发生, 以及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机制。第三, 关照人际关系的形成, 即培养学生合作的行为、互助的品行、竞争的意识、共赢的理念。第四, 关照祖国和祖国文化意识的传承, 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培养反思的习惯, 培养崇尚学习的品质。

探索基于英语学科特点的课堂交往活动之有效途径

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具有普适意义的智慧, 将英语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作为增进学习者对母语产生骄傲感的途径, 不断探索基于英语学科特点的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指出, 英语学习从来都是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也曾指出, 只有真正学好了地道的英语, 才能更好地用他人的话语体系与他人交流, 从而规避因为使用不同话语体系而产生的语言交流误解和敌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韩震校长也富有深意地提道:“学好外语, 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 讲述中国话语, 实现中国梦。”

其次,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语言学习者形成坚韧的性格。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语言学习的成功从来都是智慧和汗水合力的结果, 缺一不可。语言学习的过程是磨砺个人性格、耐力和毅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自我反思, 不断反省自己的心智发展过程。每个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史都是一部不断摸索并最终绘制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线路图的历史。语言学习的过程, 也是感受每种语言的韵味, 与世界文学大师面对面交谈的过程, 语言的学习一定会发展学习者自身感官的敏锐性。尽管记忆的行为存在于语言学习的各个角落, 英语词汇的记忆绝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死记硬背。语言是鲜活且极具生命力的思想的外壳, 人为制造出来的世界语因其缺乏生命的灵动而鲜为人知则是很好的证明。因此, 学习一个词汇, 就是享受一种全新的心灵震颤, 是一种智力参与下的精神和情感的对话。当学生从一个英语单词Will想到另一个英语单词wilt, 他仿佛感受到了因为缺乏持之以恒呵护娇嫩花朵的恒心, 而眼睁睁看着花朵枯萎的黯然神伤。这样的英语词汇记忆旅程成就的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丰富, 更是每个英语词汇与学生心灵的深层次对话, 学生也会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酣畅淋漓地体验了一番精神世界的神奇游弋。再次, 在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中引导学习者进行具有反思品质的交流与对话, 这是推动学习者和教学文本之间进行高层次精神交往活动的有效路径。另外, 在英语课堂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 语言学习的结果不仅开拓了信息获取的途径, 为实现更多意义的解读提供了工具, 也为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提供了语言材料。

创设多维度的课堂交往活动, 拓展英语学科的教育潜能

在探索英语课堂活动对于学生交往活动和关系的发展之效用过程中, 笔者对某师范院校非英语专业一个班级的大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反思日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思考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践对于“全人教育”的潜在意义和深远价值。

学生们的日志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值得深入思考, 如学生希望老师能明确告知一些英语学习的技巧;希望老师能够多讲解英语四级考试历年真题等。这些反思日志充分反映了学生在长期应试环境下的真实心态和状态, 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比较被动, 并没有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学习风格。消除这种等、靠、要思想, 消除这种考试、做题、分数的魔咒, 关键在于探索英语学科教学的深层责任以及教育潜质, 即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让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使用真实的语言中自然生成;开展具有思辨意义的师生话语互动, 让学生的思想与智慧在语言交流中升华;丰富具有一定挑战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 在语言交流中发展学科素养, 形成基于语言学习的文化品格养成, 思维品质发展, 学习习惯形成的良性发展态势, 成就英语学科潜在的“全人教育”目标。

结语

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硬实力即学科知识的同时, 一定要兼顾学生软实力的提升, 即提升学生作为全人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能力。而实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就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师生交往活动, 使学生在各种学科所特有的交往活动中共建共识, 形成规范, 发展制度。唯其如此, 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积极态度, 前瞻性理念和活力十足的未来青年。

参考文献

[1]刘明合:《交往与人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

上一篇:物价调查下一篇:端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