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写生(共10篇)
艺术写生 篇1
一直以来,艺术教育沿用着艺术采风和艺术写生课程。然而不论是艺术采风还是艺术写生都没有如艺术田野调查一般具有成熟的学术范式,即使有少数学者撰写了采风方法之类的专著,其论述的采风实际上却是田野调查法。因此,对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而言,艺术采风和艺术写生毕竟存在着随意性太大的缺陷,故仅仅使用艺术采风和艺术写生的方法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研究就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这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运用民间艺术元素之时出现模棱两可、不伦不类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学界早已经有人提出采用田野调查法代替艺术采风。笔者认为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引入田野调查法,使得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更“接地气”,不失为促进当前艺术教育进步的方法之一,同时,以田野调查法带动艺术理论研究的发展,也有助于打破艺术专业学生历来轻视艺术理论学习的习惯。
1 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特点和方法
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都有自己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又各有自身特色。例如民族学田野调查法指的就是民族学者自己深入民族聚居地区,采用直接观察和调查访问等方法,取得研究所需的资料,并根据所调查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它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鉴于此,我们把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作为艺术田野调查的对象及范围,应似无大碍。实际上,艺术田野调查法就是将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和技术运用到民族民间艺术的田野调查上来,将之细化,使之更加适合于民族民间艺术的调查(我们所指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指的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即除汉族以外55个少数民族的艺术,其具有民间性、功利性、从众性、传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可以说,艺术田野调查法就是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个分支。学界早就有学者提倡在艺术学研究领域引入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如傅谨认为“借鉴人类学和社会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从事田野研究时遵循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地弥补‘前海学派’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弱项,是这个学术研究群体掌握的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材料,通过更多途径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借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因此,艺术田野调查法指的就是艺术研究者深入民族民间,采用参与观察、个别访问等基本方法和技术,获取自己所需的研究资料,并根据自身的专业、学科特点对这些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创作的一门方法和技术,艺术田野调查法是民族艺术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艺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艺术田野调查法还强调对获得的田野资料进行创新运用和创作,通过艺术创新的方法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实践运用,这是民族学田野调查法鲜有强调的。
基于艺术田野调查法之上的艺术田野调查课程,其主要方法应该包括如下3个阶段。
1.1 前期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工作如果做得好就能在实际调查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首先需要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在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博物馆等文献机构中检阅有关的资料,如地方志、游记、调查报告、论文,以及有关地理、历史、考古、语言、口头传说等各种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检阅,才能使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心中有数,为调查计划的拟定提供依据。
其次是编制调查计划和提纲,即根据调查的对象、课题,制订方案,列出纲目。调查计划通常包括阐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对象、范围、时间、实施的程序与步骤、途径与措施;组织、指挥、实施和控制调研过程的方式、方法;拟定收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的方式、方法;确定调查的重点,预测调查的结果;准备调查所需要的工具和用品。调查内容通常包括地理环境、民族状况、生产和生活状况、文化教育、政治与社会组织、民族关系等。
再次是调查队伍的组成,通常一个合理的调查队伍应该包括有研究课题的专家、向导,同时还需要有女性,便于调查婚姻或与妇女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民族传统服饰的调查在许多方面设计到妇女隐私等问题,因此调查队伍中女性组员尤为重要。
最后是调查工具和用品的准备,包括田野调查常用的工具和用品,主要个人证件、地图、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脑、米尺、纸张、墨笔、记录表格和笔记本等,另外还需要一些常用的伤病药品,以及适合田野调查的衣帽鞋袜等。
1.2 调查实践阶段
艺术田野调查主要技术和方法有:开调查会,即邀请当地样众参加的综合或者专题调查会,请当地干部、群众介绍本地的一般情况、民族情况以及习俗等事项;个别访问,即直接到被访问的民族家庭去进行个人专访;参与观察,即调查者深入主活,参与当地群众的生产活动、仪式与集会,在参与观察中甫捉、挖掘材料;文字记录、测量和统计,即对具体调查对象、现象进行文字描述、测量和统计,这对今后的综合研究尤为重要;摄影、绘图和征集民族文物,即对调查对象进行摄影、录像、录音等。
1.3 调查报告编写阶段
调查后期是编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即对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提炼,写出调查报告。首先是需要对调查所获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存档;其次是对资料进行分析,包括统计分析、理论分析和综合分析;最后就是撰写调查报告,也就是从调查资料之中发掘出本质的最有意义的东西。
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主要实施地点应该是在民族地区的社区之内,因此该课程应该是由老师带领学生按照上述艺术田野调查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和学习。
2 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采风的异同
“采风”可以追溯到3 000年前的周代,据记载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体察民风、民情,专门设置有一个机构收集各诸侯国的民歌、民谣,供统治者了解下面民众对统治者的意见,以及时改进自己的统治策略。《诗经》中的《国风》的绝大部分和《小雅》中的一小部分就是周初至春秋中期从民间搜集来的民歌。“采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搜集民间歌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学者从国外引进民俗学资料收集的技术并运用到采风活动当中,于是这时期“采风”的含义则演变为泛指采集一切民间的创作和风俗。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所说的“采风”又限于采集民间的口头创作,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小戏、说唱、谜语等。至今,我们所说的“采风”则开始扩展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的艺术行为和活动。
艺术采风的目的主要是深入生活,了解民俗,感受自然的美、民间艺术的美,从而培养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自己把握艺术形象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把搜集到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促进自己开展艺术创作的能力。其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搜集艺术创作的素材;二是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三是培养创作的灵感。
从内容上看,艺术采风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搜集民族艺术材料,即搜集相应的和需要的民族民间艺术素材,如通过速写的方式搜集建筑的整体形态及局部纹饰、树木、山峰,通过记简谱的方式记录民族歌曲等;二是摄影记录和录音,在采风过程中以摄影的方式记录素材的基本形态,不以艺术摄影为目的。对于民歌的采风则是通过录音设备录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等;三是文字表达,主要指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和表达采风过程中的感受,采用艺术随笔的方式写成采风日记。这三者可以结合使用,不必仅仅拘泥于一种方法。
艺术采风和艺术田野调查有着形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学理上的不同。
首先,这两者的目的都是到民间、民族地区去搜集民族民间艺术素材。但是艺术采风到民间搜集艺术素材强调对自然景观、民间艺术的感悟,以“悟”为主,以采集民族民间艺术的“形”为主。针对学术研究而言,如果以“采风”的心态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艺术田野调查则是科学的调研方法,其不仅要采集民族民间艺术的“形”,还要了解其“意”,更要清楚其背后的“人”,只有通过艺术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我们才能开展对民族艺术的分析与研究,才能保持我们研究的鲜活性、客观性。正如乔健所说:“我们所研究的不是器物,或者是一首曲子,或者是一个舞蹈,我们最要紧的是研究制作这个器物、形成这个曲子、表演这个舞蹈的艺术家、艺人,同时也要研究接受这些、使用这些、观看这些、听这些的听众、观众、使用者,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才能全面地掌握这些东西的意义、价值。”一些艺术家到民族地区去做民族音乐的采风,实际上却是借鉴了艺术田野调查的方法开展的,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以后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废弃‘采风’的提法,而用‘田野工作,取而代之”。
笔者在艺术学院里任教,时常看见教师们带学生们下乡采风后把采风所见所闻举办一次展览,学生们所展示的都是他们下乡用相机拍摄的相片,除了相片之外没有其他的收获。笔者认为这样的采风成果对于艺术教学、民族艺术研究而言意义不大,亦深感当前艺术采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只要使用鼠标在电脑上搜索图片即可以完成诸如此类的采风活动了,何必亲自下乡去呢?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弓进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让学生在接触、认识民族民间艺术的同时,更要懂得运用科学的手段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意蕴,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创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目前,学界已经有学者开始提倡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田野调查法代替过去的艺术采风。有人不禁要问,如果说艺术采风不合时宜,那么像王洛宾等前辈经常下乡采风,却成为了“西部歌王”。其实,我们稍微留意即可以发现,王洛宾等一批有成就且和民族地区有密切联系的艺术家们,要么自己生长在民族地区,要么自己长期居住在民族地区。他们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如数家珍,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们是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自然而然地暗合了艺术田野调查的要求和目的,其成就并不是我们现在进行普通的一两次采风能够达到的。
其次,虽然艺术采风也强调到民族地区时要和当地人们处理好关系,但是其程度并没有艺术田野调查要求的那么高。艺术田野调查的技术和方法必须要有民族地区人们的参与方能完成调查,方能使所调查的资料具有客观性。此外,在与当地人们处理好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艺术田野调查也有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而有时候的艺术采风可以不接触当地人们便能够完成采风活动。例如,中国画家到桂林漓江进行山水采风他只需直接去游漓江,感受漓江的山清水秀即可。
再次,艺术采风特别是绘画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只要艺术家愿意都可以到民族民间开展采风活动,而艺术田野调查却往往要受到所选定的调查地区是否开展民族艺术活动所限制。例如,我们对瑶族黄泥鼓舞的调查,虽然我们知道广西金秀县六巷乡上古陈村和下古陈村的人们懂得跳黄泥鼓舞,但是我们必须要在当地人们过节日并且举行跳黄泥鼓舞活动时去做调查才能真正亲身感受黄泥鼓舞,否则虽然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料,但是却缺少了人们跳黄泥鼓舞的场景以及自己对黄泥鼓舞的切身感受与记录。因此,艺术田野调查不仅平时要去做调查,在民族地区举行重大仪式活动之时我们更是要抓住机会做调查。
最后,艺术采风可以是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一同组成采风团队,其团队的组成没有严格要求。但是,艺术田野调查队伍的组成则有一定的规定,例如艺术田野调查组需要有懂得民族学、人类学知识的成员,一般是3~5人为宜,此外最好还要有1~2名女同志、1名翻译等,这样的组合也是为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获取更大的便利。
3 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写生的异同
艺术写生主要是针对绘画而言,目前许多艺术家强调艺术写生的重要性,例如广西的漓江画派就非常重视艺术写生,甚至一些漓江画派的画家又把自己称为写生画派。在中国,写生的观念古已有之。中国绘画的写生注重注入人文情怀的意境,注重人文情境的反映,强调并追求“物我合一”“画我合一”的境界。其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古代文人雅士长期居住于山水秀丽的地区或者市井之间,通过其对生活的感受、领悟及生活情趣进行创作,如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二是历代文人或者画家游历名山大川,搜尽自然景观,并目识心记,然后以默写的状态进行艺术创作,如清代画家梅青、弘仁、石涛和石溪通过游历、目识、心记黄山的不同特点进行创作,石涛更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经典言论;三是对自然景物并没有亲自经历过,而是研读人文、地理等书籍,通过自己的构思冥想自然意境而进行艺术创作,古人称这种形式为“卧游”。总而言之,中国画的写生强调人的精神活动特征,表达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看法,以及作者的艺术观点、思想、情趣和神韵。
但是,西方绘画的写生注重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数据及材料的分析研究,其以描绘自然客观物象外部的特征为主,人的内心情感为辅。例如对静物的写生主要是以抓形为主。
艺术写生与艺术田野调查的异同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写生注重对物、对景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并进行直接创作,这样的创作可以加入艺术家对他所观察到的物、景物的理解进行随意加减,并体现在作品中,于是就可能产生原来景物是这样,但是通过画家的笔描绘出来的景物却已经和其本来面目相差甚远;艺术田野调查之时,也需要对一些民族民间艺术形象绘制草图,但是绘制这样的草图要求的是对对象的准确把握,不能加入个人意志。另外,艺术田野调查要求我们掌握民族艺术形象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与艺术相关的民族文化资料。
其次,艺术写生和艺术采风一样,一般情况下和当地人们关联不大,参与进当地人们的生活的必要性不强。艺术田野调查则强调必须通过参与观察、个别访问等技术手段进入当地人们的生活,直接参与他们的生活以获取研究资料。
再次,艺术写生和艺术采风一样,在人员的组合上没有一定的要求,而艺术田野调查则需要对调查队伍进行认真的组合,要求调查队伍成员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应付田野调查过程中所遇到问题。
4 余论:开设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意义
开设艺术田野调查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艺术的系统性、全面性与鲜活性,其对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艺术教学的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艺术田野调查课程能够给艺术专业学生提供特有的视角,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运用艺术田野调查法的独特方式方法,有助于学生更为快捷地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形式、图案、造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传说、象征意义、符号标志等文化元素,从而促进学生运用民族艺术元素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另外,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开设能够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开设,通过对艺术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认真甄别,进行尊重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研究,要求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实践加工,提升其实际运用民族艺术元素的能力。
当然,对于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学习,我们还要吸取前人的艺术田野调查经验,根据前人的调查方法与经验,结合自己在田野之中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田野调查方法。首先,我们要阅读并参考前人关于田野调查工作的文献资料,从中借鉴其调查方法,为我们的艺术田野调查做知识与方法的积累。其次,我们要了解经典的民族志、调查报告、人类学家的自传或者传记,学习他们田野调查的方法和思维。此外,我们要经常深入民族地区同当地人们一起生活,并运用所学知识记录自己在民族地区的所见所感,只有亲身进入民族地区,真正从事调查工作,方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田野调查方法。只有进入到田野我们才会发现,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社区,也没有两次完全一样的田野调查工作。因此,我们的田野调查工作实际上需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去开展工作。
摘要:基于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特点和方法,认为其同艺术采风、艺术写生两门课程在调查方法、资料收集等方面存在异同。艺术田野调查课程的引入,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民族艺术元素的使用,进而促进艺术教学的改革和艺术教育的进步。
关键词:艺术田野调查,艺术采风,艺术写生,异同
参考文献
[1]毛艳.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史(1900-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36.
[2]傅谨.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J].民族艺术,2001(40).
[3]乔健.从实求美:艺术人类学的田野实践[J].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1).
[4]杜亚雄,邸晓嫣.“采风”还是“田野工作”[J].武汉: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
艺术写生 篇2
项目名称:艺术写生创意摄影基地项目
项目分析:文旅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与自然景观丰富,历史跨越时间长,艺术欣赏与研究价值高。东靠千山,西依温泉,山水名胜、文物古迹遍布全区,古文化遗址众多,旅游景观多姿多彩,历史文化个性突出。沟域内谷深幽壑,奇山怪石到处可见,水库山泉交映生辉。春则梨花如海,夏则满目青翠,秋则果实压枝,冬则白雪峥嵘,四季均为意境殊美的自然山水画卷。集佛道于一身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千年南国梨祖树至今繁茂如初。这为艺术写生摄影基地建设提供了自然资源保障。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支柱性产业已经无可厚非。在这种发展战略背景下,弘扬千山文化、打造温泉文化、推出南国梨文化,加快文旅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辽宁省艺术写生创作摄影基地建设与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前景: 目前,全国百分之九十的高校开设了美术与设计专业,专职美术院校更是不断扩大专业范围与招生规模。高校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高艺术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是国家对高校及教师赋予的历史使命。同时,外出艺术写生、考察,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也是艺术家体验生活、寻找灵感的重要活动内容。
仅从辽宁省高校的情况看,大学就有76所,其中40所本科,36所专科,中等职业学校更是不计其数。目前我省大专院校在校生九十万左右,按照十比一的艺术创意专业比例的话,此类大学生就近9万人,如果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艺术类学生,这个数字还会大幅度增加。仅鲁迅美术学院的在校美术本科生、研究生、成教生就达4718人。另外还有美术院、画院、动漫设计等社会美术创作机构。这是一个庞大的艺术消费群体,假如每个学生或艺术家一年分四个季节来艺术写生基地四次,每次消费仅300元,一年就是1200元。而辽宁十多万的消费群体保守的估计,来艺术写生基地25%,就是35000人左右,那么消费额度就是4200万,这还不包括外省来此的消费群体,更不包括他们在艺术写生基地搞其他娱乐活动的消费。可见,这个项目的投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经相关调查发现,由于辽宁艺术写生基地建设开发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省内高校艺术创意类学生写生教学的需要,很多写生课程都到外省进行,更没有外省院校到辽宁开展写生创作教学的,这正是开发此项目的重大机遇。
长期以来,辽宁写生基地建设与周边省份比较,差距明显。目前还没有成熟或初具规模的写生基地。辽宁省虽然有很多风景名胜区、河流、湖泊、水库、古老建筑、皇宫内院等,但在接待学生生源和艺术家方面,缺乏诸多方面的条件,没有像安徽宏村、江西婺源、湖南凤凰等写生基地,市场运作成熟,艺术氛围浓厚。
鞍山文化旅游开发区新一轮区划后,甩掉社会包袱,抓住文化旅游定位,创新发展理念,挖掘和利用辽宁的艺术创意类生源及文旅区的历史天然优势,加强战略谋划,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艺术创意写生基地产业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谋、民营为主导、高校为主体共同发展的艺术创意产业格局。
文旅区要积极联合省内各高校,加强合作交流,争取重点艺术院校的支持,争取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扶持。规划建设美术创作研究、创意设计机构、会议交流中心、美术展览交易、写生创作区、外景地、美术用品一条街、美术家度假村、学生写生公寓等综合性的美术创意摄影基地。该基地与婚纱摄影基地和影视基地毗邻,可以实现自然资源共享,旅游资源共享,餐饮资源共享。
文旅区还要配合投资者创新市场运作与包装,优化基地环境,协调理顺管理渠道,划分管理职责,加强资源有效整合,健康稳步地建设艺术写生创意摄影基地,力争三年内使其形成规模,并带动当地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规划面积:规划面积30万平。
配套政策:享受文旅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投资估算:1亿元人民币左右。
项目地点:下石桥水库西侧,毗邻婚纱摄影基地。
预投资人:无
艺术写生 篇3
关键词:泥塑;人体;观察方法;制作方法
泥塑训练一般是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和理解,掌握自然界中形体的变化规律。而人体作为自然界中较复杂,并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至于感受的强度和内容,因人而异,表现出来的感情也不同。做泥塑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多元的,并形成每个人对模特儿的独特感受,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这种观察力和思考力的培养是个性化的引导。也就是,对材料使用偏爱的基础上,使我们把自己的感觉统一起来,加强整体观念,就会明白怎么整理自己的感受,将塑造与观察手段统一于鲜明的整体观念之中。
1 观察得法
雕塑的感悟首先之于观察方法的重新认识,文艺批评家丹纳曾在罗丹的工作室问他,什么是好的雕塑?有没有标准?罗丹回答:“一座好的雕塑作品,你从各种角度看,每个面中有一点离你最近。”这就说明,雕塑是讲深度和空间的。初学雕塑时领悟的观察仅仅是360度的对照模特动态的剪影线,在写生中不让大形与动态出差错,但那样会造成总是在远距离观察模特的大动态,而弱化了对形体空间的把握。而其实在观察中,遇到不清楚的形体就即刻走到模特面前,睁大眼睛,并转圈旋转观察,主观的感受力与判断力会有明显的增强。当走近模特观察时,才豁然开朗,原来远观时那些黑暗的阴影部分,并非像遠看时那么往里凹,如深坑一般。相反是在人体中有了皮脂这一层覆盖之后,真的就像钱邵武体会滑田友的人体编箩筐时所说,低点也是有张力的。以前在人体写生时经常出现在泥塑中的一道道深深的死横,慢慢消失了,作品开始摒弃了以前常有的生硬的线条,走上了自然整体的康庄大道。
在泥塑写生中,抛开对细节的拘泥,直截了当看到空间,看到体积。并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空间体积来动手塑造体积,然后沿着已经呈现出的体积再来观察对象。以雕塑家的眼光来看“形”及对整体观念的强调,特别是在人体写生训练中所贯彻的大的动态、重心、比例、形体特征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且观察要注意“眼见为虚,手摸为实”,这也是笔者在写生观察中多次被光影欺骗后得出的体悟。因为眼睛始终受到光影的影响而产生错误判断,所以时常需要用手去触摸体验所看到的形体是否准确,这也并非是完全不相信眼睛所看到的,而是要有质疑的观察精神。
2 制作得法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它自己的说话方式,专业的术语称之为雕塑语言。形体是雕塑最好的表达方式,一件雕塑形式与内容结合完美的作品,一定是行内外大都认可的好作品。雕塑的形体要靠泥的体量的准确到位来实现,初学做雕塑时总觉得如果要表现力度,那一部分泥巴就要拍的实一些,表面的肌理光滑点,使用工具也最好多使点力。相反要表现肌肉的松弛,最好就是和用笔画素描一样,轻松点、随意些使用工具。但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理论假想罢了,在真正面对泥土用手塑形时并非如此,真正的表现雕塑的生动自然,必须要让形体到位,就是泥巴的体量够了,准确了,这样作品必然呈现出想要的状态。
中央美院尚晓风教授曾讲过一段关于对用泥做雕塑的认识,他倡导:“用泥去画,不要在泥上画。”指的是用泥或者用木头、金属,用影像、观念在上帝给我们创造的三维世界里去画,去留一个痕迹,这就叫用泥去画。现在很多人都是在泥上画,雕塑做完以后拍一张看似很生动的照片,雕塑自身没有空间,一点也不生动。笔者初学泥塑头像时,也因不熟悉泥土的性质,经常不知如何来塑造一只眼睛,相反却忘不了以前美术培训时画素描的体会,正好老师也常在素描基础课时强调:“素描是泥塑写生的基础,素描画的好,雕塑也会做好。”于是便借用那时的经验,手拿泥塑刀,对着一尊泥塑的头像,如画素描般的刻画起来。然而最后的效果总是一个字:平!当体会到用泥去塑造形体,用泥来表现每一块结构的体量,那种用泥创作获得空间感的欣喜之情便油然而生。这时人与泥之间是有灵气的,是相通的,人的内心与灵魂达到人泥合一的感受,相当于道家所谓的天人合一。
雕塑谈到最后,谈得最多的是整体性。其实这是一种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泥塑习惯的形成。当一位雕塑者胸有成竹时,他作品的每一步都是顺理成章,全然表现出一种整体性,这种整体性的雕塑修养会贯穿于观察方法之中。大人体写生中也经常陷入这样的错误中,因体量较大,经常由于方便,在动手最舒服的位置多处理,停留大量的时间在某些部位,这样常常造成整体不协调。其实这一步到收尾时就必须用一种统一的手法来掩盖对形体掌控的不足,在泥塑表面经常还会出现一些磕磕巴巴的小留痕,这时,用工具从头到尾顺着形体来统一,让每一个面都融合起来变得至关重要。每一块泥巴都要消失在形体中,免于时时都感受一种雕塑未做完的苦恼。好的雕塑形成要时刻将作品往完成的效果考虑,形体之间要联系起来塑造。形体的穿插与起落的理解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掌握,但必须逼迫自己凑近模特,一点点的分析、理解,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在没有炼成火眼金睛之前,很多时候是费了很大的工夫却依然在山脚徘徊。
3 思考得法
关于思考,其实必须懂得,做雕塑时不应在那里“磨”,却也知道是“磨”不出来,那为什么不去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呢?在前期经营自己作品时,每个人大都按照一个模式,去观察、思考、塑造,这会导致同学间的习作像一个模子翻出来的。那为什么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艺术感觉,以自己独特的思考,并按个人喜爱的手法去塑造呢?统一的要求显然是没必要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了,课时的长短决定不了我们能否掌握整体观念的问题,能否“开窍”取决于主动地去思考,并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定力,每个人所具有这种定力不一样,就像有人擅长短跑,有人擅长长跑,也有人喜欢走路一样。
做雕塑与做人做事具有很大的关联,学生时代就得强迫自己去应对最难坚持的事情,一旦泥塑写生的规律被掌握之后,那种从天而降的成就感会使人获得一种极大地喜悦,这种满足感将是今后在社会中面临许多其他棘手问题时冷静处理的信心源泉,这就会是前辈们所说的一通百通。而且在不断训练,狠逼自己的同时,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掘,会清晰地认识自身今后还能做成多大的事,明白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面临众多诱惑与选择的时代,能正确判断自身的能力变得很有必要,会让人变得更加理性与务实,这会对今后的艺术道路与人生旅程提供极大的帮助。这也绝对是自己亲历的第一手经验,还可以不断地传授演讲于后学。
4 结语
忽然想起一些萦绕在耳边的话语,“好的雕塑是山上滚下来之后剩余的部分”——米开朗琪罗。而我国著名雕塑家滑田友说“做雕塑要像串冰糖葫芦一样”,钱绍武讲的是“麻袋装土豆”,这些大师形象生动的体会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在雕塑过程中,碰到再复杂的形体也要把握住内部构造特征的完整性。注重手艺的同时,用心领会前人的教诲必会获醍醐灌顶之感。
参考文献:
[1] 殷双喜.回望沧海[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2] 霍波洋.双重基础——抽象造型基础[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艺术写生实习基地建设研究 篇4
美术写生看上去是一件非常充满诗情画意的一幕:老师、学生背着画夹,穿行在绿草茵茵的田间,变幻莫测阳光,斜照在对象的身上,或朦胧或清晰,用画笔将之转化为绘画语言,画者为之兴奋,观者为之陶醉。对于长期在教室里研习各类理论的其他课程来说,写生课程几乎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是在一个没有铃声的课堂,与没有声音的大师(大自然)对话的过程。
过去那种背着干粮、铺盖,下工厂,下农村的写生已经成为过去式,今日写生已经演变成豪华大巴载着兴高采烈的学生穿行在各个风景名胜区,再也不用为食物,行李操心,这是时代的进步,无可厚非。然而,作为大学的课堂是理性主宰的课堂,学府的严肃性容不得放羊式的管理,写生教学不是信马由缰的旅行,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必须贯穿学府教育课堂的始终。这一点是不容改变的。面对今日的写生实习基地的和实习课程的建设,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规范。
1 现状
设计艺术类写生实习实质是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从而达到对生活进行艺术的设计与表现的过程,是形成个人艺术理念的有效途径。如何建立合适的写生实习基地,在写生实习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社会生活,实现自身美学理念的升华,并能科学地运用到艺术设计之中去,让艺术设计真正服务于社会,是我们所要探讨并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众多的高等美术学校,居然集中地选择了两个写生点,一个是安徽宏村,另一个是云南丽江至香格里拉一线。安徽宏村以前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小村庄,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全国上百所艺术高校的写生基地,高峰期,里面驻扎的学生上万人,而村里常住人口只有一百来户,场面之密集蔚为壮观。
云南云南丽江至香格里拉一线实习点则主要靠商业写生公司(一种专门为学校提供实习服务的公司,大多以前是小型旅行社)提前安排,临时接洽。
这种单一的方便面式的艺术写生基地虽然方便了学生出行,但是对教学质量有着负面影响。以我校(南华大学艺术学院)为例:我校现有艺术学生1500余人,每年同时外出写生学生多达400多人,这已经是同一写生点接待人数的极限的两倍,所以我院近几年不得不错开时间外出写生,或者分点写生。这种处理方式给教学带来极大地不便,比如:学校的公共课就得分别对每个班进行调整,浪费教学资源,每个班去的地方不一致,教学内容准备和前期思想动员工作难度加大。人数众多的学生和基地的缺乏是现在我校实习基地建设中的主要矛盾。
此外,我校的与艺术相关专业已经有6个,分别为工业设计、建筑学、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视觉传达、以及动画专业,呈现出多方向的状态。很显然单一的写生实习基地无法满足所有的专业的专业要求,即使教师在教授内容上针对专业进行调整,也无法使四年唯一的一次写生实习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往往学生完成写生实习后感觉,这个课程成了户外风景写生课程或者是色彩课程的延伸。缺乏设计观念的培养与启发。
2 需要遵循的原则
如何进行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成为我们在处理艺术类实习课程中两个重要方面。我想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人与环境相和谐的首要原则
当我们在选择写生实习基地的时候,往往会想到那些风景如画的名山大川。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最根本考虑的是如何为人服务,思考的顺序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实习基地应该去寻找最能体现出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地域。而不是单纯风景秀美的旅游点,旅游点的人不是一种原生态的居民,他们和周围的环境没有延续性,我们需要寻找到人和自然(环境)产生了长期和谐关系的地点。通过对基地环境(如自然地貌、自然村落、古村落建筑群、园林、城市、广场、社区等)的考察,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关注,从而让学生建立人与环境相和谐的设计理念。
人在环境中生存,会与自然相互作用,或抗争,或利用,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和谐的状态,这是短时间开发出来的旅游点做不到的,我国地域广大,多民族文化共存,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形态丰富多彩,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东西很多。
我国的文明一直很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即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有别于西方的强调人对环境的改造与利用的观念,其结果是科技进步了,而环境却恶化了。我们可以从传统的艺术形态中,学到人与环境相和谐的理念,这是现代设计所不能忽略的。对照现代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我们意识到社会的进步应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重,当我们的艺术设计为社会服务的时候,我们已考虑到“将艺术、技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它们需要成为一个新的整体。”[1]
2.2 富含传统文化优先原则
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我们的设计也是一种价值观传达的设计,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学生多元的文化视角,学生可以有选着的建立起自己的健康的价值观念。在写生课程中,学生需要和当地的人进行面对面得交流,很容易体会到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我们应该利用这个窗口,进行传统主旋律价值观的教育。
中国的本土文化是儒学文化,这种文化活动中孕育了丰富的自发艺术活动。其间,民间艺术形式中富含精湛娴熟的技艺,呈现出多样的的形态。民间艺术只有在在具体的生态环境中才会显得这般鲜活生动。同学们在实习的过程中,才可以接触了这样鲜活的艺术。我们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学习传统设计的各种理念,领略其丰富的人文气息和历史文脉,将其精髓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设计语言。
建设传统艺术类型的写生实习基地其意义在于:学习并继承丰富的传统艺术,从中探索出新艺术样式孕育的潜在可能性。艺术的成功往往在于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的出发点,它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形成我们共同的审美情趣,深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创作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西方现代设计的方法,在设计作品中,从模式构想,到内含的切入、形式技巧的表现,都应当体现浓重的中华文化情思和现代美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中国结”在北京申奥中的成功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以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以及吉祥物五个可爱的“福娃”无不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建立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艺术类的写生实习基地,通过对学生的艺术讲解,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深层理念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创意体现。只有实践了,才能找到设计的目标。
2.3 适用当代艺术教学的普适原则
现代艺术教学,是一种规模化,系统化的教育方式。是以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也许正其间会有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抹杀其对于现代社会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大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培养出具有相同知识体系的集体性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所以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具有满足班级教学的规模。
在写生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和管理要非常注意培养人才的有效性和规模性。首先实习基地要有基本的生活设施,能够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具体的包括食物补给、住宿安排、和交通安排。
此外,老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担负起对学生的指导工作:首先,教师必须在实习之前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对学生要有基本的交代。要对学生在考察对象有基本的提示,但不宜过多,其一以免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其二是影响学生的个体判断和理解。例如:在对泸沽湖“女儿国”的介绍中,几乎所有的书籍资料都在强调他们婚姻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实质在我们的考察中却发现他们的婚姻十分稳定。感情生活也非常内敛和含蓄。我们应该在实习基地的情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在基地实习中体验区域文化的意识形态,体验艺术形态在生活中的本来面目。
其次,在实习基地的情景教学过程中,在技能训练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收集材料手段,除了对景写生,通过素描、色彩的写生实习,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外,还应当指导学生利用摄影、摄像、采访、实物收集等多种手段,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收集一切同艺术设计相关的素材资料,为以后的艺术设计做好素材准备。在资料的收集中,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极大地丰富其艺术体验。
3 结束语
我们在建立设计艺术类的写生实习基地时,其目的是将学生学习知识的领域扩大到课堂以外,把掌握知识的方法从对概念的死记硬背拓展到实践中去验证。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将成为现代设计运动的根本驱动力。以传统工艺为核心不断进行多元拓展,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工艺相结合,探索我们自己的设计艺术之路。因此,我们可以将设计艺术类专业在写生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看作一个从生活体验到艺术设计的过程,即从生活体验到美学升华,再到艺术设计和社会应用的一个过程。只有建立相应的设计类写生实习基地,在实地进行专业考察,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设计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钱竹.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M].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3.
艺术写生 篇5
艺术考察与写生管理办法与考核标准
艺术考察与写生是艺术与传播学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特制定如下管理办法与考核标准:
一、管理办法
(一)学生外出写生应有完整报批程序,未经审批不得擅自自发组织外出写生。
(二)学生在外出写生期间应分小组集体活动,遵守交通法规和校纪校规,要严格自律,相互关爱,互助互学,如有违反校纪校规则从重处理。
(三)切实注意人身、财产安全,一切行动听带队老师指挥,不得擅自离队,有特殊情况应经带队老师批准。擅自离队的一切安全责任自负,并按违纪从严给予处分。
(四)外出写生期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如游泳、上网、打球、爬山等,不在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写生。
(五)遵守作息时间,禁止晚上外出,尊重当地风俗民情,不做有损学校和个人名誉的任何事情。
(六)注意饮食卫生和各种流行病,如发现有同学发烧或中暑等疾病,要及时报告带队老师。要求同学们带好常用药,自己有常发疾
病的,如心脏、胃病,应随时注意。
二、考核标准
(一)学生写生期间应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未及时按要求完成作业,将影响个人成绩。
(二)对擅自不参加写生、不服从安排,按旷课处理,且该门课程以零分计算。
(三)如有不适宜外出写生的疾病或其他特殊情况,在写生前报告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并履行请假手续(即:学生个人提出申请,经班主任、任课教师确认,院审批)后,方可不参加外出写生,但应留校按要求完成相应作业。
(四)“艺术考察与写生”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处理和整理相关的作品资料,撰写“艺术考察与写生”总结报告。
1.独立完成“考察与写生”报告一份,用计算机打印装订成册,字数不少于3000字;
2.学生在“艺术考察与写生”期间应坚持每天记录实习日记;并每日收集相应的素材、完成规定限额的作品,实习结束后应上缴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以作为教师为学生评定实习成绩的依据;
(五)通过举办“艺术考察与写生”作品展览,检查学生专业考察的效果,展示专业写生的成果。
(六)成绩评定
“艺术考察与写生”成绩根据学生在写生过程中的态度、成果质量(考察日记、设计成果、论文)按五级记分评定方法评定。凡成绩
不及格者,不给予学分。
考察与写生的成绩评定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此管理办法与考核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注:对于不可抗拒原因或自然灾害而发生的意外事故,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处理。
艺术与传播学院
正冈子规“写生说”中的视觉艺术 篇6
俳句首先是视觉的艺术, 视觉化是俳句的天然艺术属性, 而“写生说”则更加强化了这种视觉化属性。正冈子规深受其挚友、著名油画家中村不折的影响, 吸取了西洋画的写生、速写等理论, 并将其转为俳句的创作技巧。“写生说”与俳句的结合既有天然的契合性, 又有时代及子规个人经历的巧合性。首先, 一首俳句仅有十七个音节, 堪称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受限于篇幅, “简要直接”成为俳句创作的基本属性。要在短短一句话内, 同时完成绘景、抒情、说理等任务, “写生”技法无疑是最适合的。其次, 明治以来, 日本以空前开放的胸怀来迎接西方新鲜事物。“写生说”脱胎于西洋画论, 本质上即西方写实主义风格。如果没有“全盘西化”的时代大背景, 引入和推广这种有别于东方传统写意风格的理论是有极大难度的。最后, “写生说”的诞生与发展与正冈子规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身患结核病, 长期卧床养病却坚持写作。西洋画的“写生”法正是从画者的视角出发去观察实景, 此种方法所观之物也正是“病床吟”状态下的正冈子规举目所能及之物。
二、西方视觉图像意识的接受
“写生说”的提出, 表面上借鉴是西洋画法。究其本质, 是对构筑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镜子说”等理论基础上的写实主义风格的接受。“写生”技法以实证的态度客观地去绘写实景, 这种实景式的写景模式正是以观者在场和灭点透视为主要标志的西方传统视觉图像意识在绘画和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写生说”对俳句革新的首要之处便在于反对空想、提倡写实。这种写实手法的对象是“天然”和“人事”各半:“天然”就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各种景观事物, “人事”则是人们的各种活动。不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事活动的叙述, “写生说”都主张以实证的态度进行外观的摹写。这些客观真实的实景既不是大脑凭空虚构出来的虚假幻想, 也不是对实景的歪曲、变形、改变和加工。所谓“客观真实”, 就是所写即所见, 是对俳人在场视线所及事物的逼真模仿和摹写。俳人在书写过程中, 应将主观因素全部过滤掉, 只剩下纯粹的客观自然。在正冈子规看来, 极度的客观美就是画。西式写生画技法很大程度上符合此要求, 能逼真、完美地令实景重现。
“写生说”要求俳人如画家现场临摹一般, 亲临现场对自然景物或人文事物进行最直观的描绘。这种亲临现场、定点观察实景的观看方式和绘画技艺, 是以灭点空间透视理论为支撑的, 传统的西方视觉图像意识实为“写生说”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古希腊的“模仿说”认为模仿就是对客观事物外表的翻版, 其后出现的“再现说”“镜子说”等理论与“模仿说”均存在内在的联系。“柏拉图把艺术家想象为一只手拿镜子向周围照射, 并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形象、表象或幻想的人。”1此处的镜面就仿佛是观者的眼睛, 是视线投射出去的起点, 就仿佛在无尽的黑暗中点亮一个火把, 火光所能照亮的范围是以火把为中心的。现场实景投射到观者眼中的影像遵循一定的规则, 由于观者的位置固定, 实景的各种景物、人事距离观者眼睛的距离不同、高度不一, 再加上其本身大小的不同, 这些实物影像在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比例、远近。灭点透视的空间透视规则正好体现了西洋画对实景物体大小比例、远近位置上的协调, 也体现了观者视线的局限性。因为灭点所在, 就是观者眼力所能达到的极致。由于观者位置、观察视角相对固定, 观者进行观察的时候不能随意走动和变换观看角度。否则便会导致观看角度的起始点不统一, 对实景的再现便会出现失真和变形。而观者角度不断变换的方式倒符合传统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和东方视觉图像意识的特点——散点游移。
正冈子规一改过去日本和歌、俳谐的写意空想, 转而取法西方的写实风格。这正好体现了东西方两种视觉图像意识的分歧与对立。俳句创作的“写实”与“空想”之争, 实际上反映了资本主义新生力量与封建守旧势力之间的分歧。守旧势力长期取法中国, 推崇“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写意风格。他们墨守成规, 形成所谓的宗匠团体, 试图继续垄断俳谐创作。而以正冈子规为代表的新生力量, 积极寻求与时代靠拢的俳谐社会化、大众化的革新, 以西方的“写实”之法来打破俳谐“写意”旧法的垄断成为必然的选择。然而, 正冈子规等俳句革新人士将写实与写意两种风格完全对立起来, 片面采纳西方视觉图像意识而绝对反对东方传统的视觉图像意识, 这样的做法显然难逃矫枉过正之谬。
三、东方视觉图像意识的回归
正冈子规强调主观与写生完全分割, 褒扬写实而贬损空想, 希望进行纯粹的、不受主观干扰的客观写生。但事实上, 客观写生难以达到他所希望的那般纯粹。因为客观写生本身就是建立在主观选择基础之上的。例如画者在野外写生, 观察点的选择便是画者主观参与的过程。此外, 俳句毕竟不同于西洋画, 无法直接以视觉图像的方式加以呈现, 文学的体裁注定了俳句的写实仍需经过俳人的主观创作加工。俳句的功能也不只是写景, 还包括抒情和说理, 这也决定了俳句不可能彻底与俳人的主观意识绝缘。
随着“写生说”的不断推广, 子规本人及其弟子们不断地加以完善, 也认识到主观与写实的密不可分。正冈子规主张尽可能使主观的影响缩小, 主观的缩小并不代表消失, 这间接承认了主观在写生中的存在。正冈子规主张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客观写生, 强调主观必须真实。他反对那些建立于不客观写实基础之上的虚情假意和空想, 主张尊重俳句的朴素感觉, 反对不切实际的辞藻堆砌、毫无意义的表情达意。正冈子规对“写生说”的完善体现了东西方两种视觉图像意识的融合, 实现了写实绘景与写意抒情的水乳交融。事实上, 写意和写实各有所长、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 二者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的演进过程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
总而言之, 正冈子规的“写生说”在俳句革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视觉图像意识在俳句创作中的运用, 给俳句带来了新生。“写生说”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东方传统视觉图像意识回归现象, 恰好成为了两种文明交流融合的有力例证。
注释
艺术写生 篇7
在开展前,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曾就大众艺术展开了积极的研讨, 大众艺术是当代艺术活动的一个主要策展理念, 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和西先生说大众艺术是指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审美观念, 心理状态和自身审美水平的能看得懂的能够理解的艺术。大众艺术旨在让艺术走向群众, 回归群众, 即艺术回归生活。省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曲湘建教授也就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大家的共识, 脱离了生活, 脱离了群众的艺术是不会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他还说作为油画艺术, 应该朝着人民群众能够看得懂的方向发展, 最感人的艺术往往是最质朴的东西和表现形式, 而写生风景正好切合了这一点。
这次展览共展出一百余幅油画风景作品, 都是我们大家平时都很熟悉的景色,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三个出发点。一是表现大自然的美景, 赞美大自然。这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美术作品了。我国自古就有赞美大自然, 讴歌其旺盛的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极其赋有东方特色韵味的花鸟画和山水画, 都把赞美大自然当作主要的主题, 体现了我国泛生态的审美特征。花鸟营造的是一种自然界鸟等生命个体和植物之间的和谐生态美景, 山水画则更多地体现了自然生命的博大, 自然界的万物都被赋予了生命, 山、水、树、草木和云气等等都有了各自的生命, 人在这些生命面前并不是主宰者, 而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融入其间, 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当西方的风景画样式传入我国后, 风景画就自然而然地承接了这种传统审美意识——赞美讴歌自然生态美, 这也正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景色。在曲湘建的《山村景色》中我们看到的是青山绿水之间的宁静的小山村, 树木郁郁葱葱, 展现了其极其强盛的生命力, 大地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几处房屋错落有秩。在这里没有让人感觉到任何的污染, 没有一丝的噪音, 只有大自然宁静和磬人的气息。在他的《河流从村前流过》中则展现大自然的另一种气派, 隐隐约约的远山, 宽阔的大地上站立几棵小树, 前面是潺潺作响的小溪流, 特别是透过小树点缀的白色的小房子以及在小溪上点的几只小鸭子起了点睛的作用, 人与自然共生, 给整个画面赋予了宇宙生命的色彩, 有静、有声、有山、有水, 更有天地博大的胸怀, 这就是我国先民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的美景, 也是对大自然极其崇高的礼赞。肖沛苍的《湖边小船》中带给我们的却是悠悠水乡的景色, 远处水天一色, 茫茫苍苍, 近处小船悠悠荡荡, 仿佛水乡人家的欢快的笑声。近的深色和远的灰色形成极赋节奏的悠远感, 让人耳目一新。
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对已经消逝的岁月的怀恋, 这些景物一般都是在某一点上起到了现在与过去的桥梁作用, 在心理上产生一重共鸣, 从而让人的精神得到一次净化的洗礼。它们通常可以是一个废弃的小屋, 可以是一座小桥, 可以是一棵苍老的枯树, 可以是一个小水塘, 也可以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山路等等。只要它们和我们过去的生活产生某种联系, 架起一座心与心之间的心灵桥梁。比如现在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在全国各地都风行, 应该也就是一种对过去岁月的一种怀恋。在周小愚的两幅作品中都用了相同的造型语言, 轮廓都被模糊化处理了, 用笔多有堆积的点状, 而且感觉到有大面积的水迹和雾气的感觉, 这些语言特点本来就让人感觉是在梦境之中, 产生一种历史感。他的《木板小巷》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了, 或许你曾经生活在这条小巷子里, 或许你曾经经常从这条小巷子走过, 当你看到这幅油画作品的时候就不难回忆起旧时的生活, 有可能使你从过去的友谊中重新感觉到生命的意义, 感觉带存在的价值, 也有可能是昔日满怀壮志的情景重新让你心潮澎湃, 焕发生机。王水青的《村后的小河》等几幅作品同样营造了这样的一种氛围。他的作品中没有人物, 也没有动物, 在他特定的棕灰色调中就让人感觉到这是远离现实的过去了, 我看了他的作品后特别让人想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天换地的峥嵘岁月。和他们两人不同, 童柯敏的橘子洲系列作品表现的是当代城市最普遍的一种怀旧心理——拆迁。旧时的橘子洲因规划就要不复存在了, 然而这片土地也有她昔日的辉煌, 他的每一栋房屋, 每一寸土地都是或积极或消极的历史的见证。
三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实现自身心灵的某种超越。我们自古就信奉外师造化忠得心源, 就是说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一致, 通过外界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和西方注重的是外师造化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通过景物的描写实现对现实生命的超越。更加特别的是这些普遍的生命符号在艺术家个人在形色光构图等绘画语言的个性化处理后都使其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具有了不同的精神内涵, 人们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实现自己精神上的超越, 进入自己理想的精神状态。在《林泉高致集》中就提到要营造一种可行。可游、可望、可居的理想境界, 这种境界就是对有限自然的超越而进入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陈和西先生早年就以连环画赢得了美术界的普遍的认同, 他的朋友同时也包括他自己认为或许他画人物可以做出更好的成绩, 可他义无返顾的选择了画风景, 因为这里更能体现他的理想——向往田园的宁静致远。他的作品表现的是超越现实的繁杂和无序而进入一种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宁静有序的境界。在他的作品《放养》中把自然的色彩换成了自己理想的色彩, 沉着、朴实、宁静。看似深沉, 但有让人感觉到一种极其强烈的生命之光的普照, 强调了中国传统五色之中的黑与白, 运用较多的垂直线穿插一些水平线、曲线和斜线, 把宁静写到及至, 透出大地的气息。画中的人物生动协调, 前有鸭子, 后有一条大黑狗, 组成赋有生气的画面。面队这样的画面, 谁能不放下个人内心的捆扰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而且这些都是我们所最为熟悉不过的了, 可在他笔下带给我们的却是一幅不寻常的景象。他的其他几幅作品表现的是自然界的原生态情景, 提升了植物与动物作为生命存在的价值, 试图表现一种远离人类活动和远离人类功利的更加超然致远的生命境界。
艺术写生 篇8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也使得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的认可,普通高等院校,不再是考生们的唯一选择,很多学生选择了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和普通高等院校中的美术教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职业院校的艺术类学生生源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却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导致后期的专业技能学习难以深入。
2 职业院校中外出写生课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量不足
外出写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外出写生前必须进行基础训练,为外出写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所谓外出前的基础训练并不是指课程训练中的基础素描和色彩的训练,而是专门针对外出写生,提前做的铺垫性训练,比如:风景写生要领、建筑速写的基本技法、动态人物写生等。但是高等职业院校中,并没有外出写生前的铺垫课程的训练,而是直接进行外出写生,导致学生外出后,不知从何入手,影响外出写生课程的效果。
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生源,经过了普通高等学校的筛选,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美术基础普遍不好,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仅有一年的基础课程训练,甚至有的院校只安排一个学期的美术基础教学,在学时量不足的情况下,并没有时间安排教学量以外的写生课程辅导,再加上学生进入大学后初次脱离家长的监管造成对学习上的放松,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的学风,对绘画也缺乏兴趣造成美术基础教育薄弱。
2.2 缺乏外出写生的教学环境
在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外出写生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的高等职业院艺术设计教育中,十分缺乏外出写生的教学环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学校的范围较狭小,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环境缺乏新鲜感和感受力,不愿意在校园内写生。校外的大环境中学生又很容易自由散漫,不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外出写生课只能利用学校组织的每年一次的美术实践写生的机会才把学生带出课堂。其次,学校之前没有开设过这类的课程,学生缺乏外出写生基础,出去后不知从何着手,影响教学效果。
2.3 缺乏外出写生课程的师资力量
大部分职业院校,外出写生课程的师资比较匮乏。担任外出写生课的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其他设计专业的专业老师,虽然大部分老师都是艺术设计学科毕业,有着一定的绘画专业背景,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从事外出写生的实践,一年可能仅有一次带学生外出才可以完整接触外出写生,难免对外出写生实践有些生疏。毕竟外出写生时间短,同时又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加上部分教师本身基础不过硬,不能及时的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判和正确的引导,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
3 外出写生课程的重要性
3.1 室外写生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在画室中程式化的训练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而外出写生在一个新鲜的环境中进行,有一定的新鲜感,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外出写生地点往往是选择在一些优秀建筑古迹村落、或是自然景观秀美的乡村田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大自然的魅力都会给学生在学习中提供给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写生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观察力
外出写生课程不仅是单纯的专业训练,也在培养学生通过接触大自然,提高对大自然的感受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感,为将来的艺术创作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观察力是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室内教学更多的是学习和观察静物的比例、结构、色彩等,而缺乏对不断变化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的观察和了解。外出写生是一个新环境,不同的建筑外观、不同的风土人情,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都是学生创作的来源。
3.3 利于学生收集艺术素材,为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何一门艺术想要丰富、发展就要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不断的寻找养分滋养自己。艺术设计创作就更是如此,这也是设计艺术的专业特性所决定的。外出写生是学生收集和积累艺术素材的很好的渠道。通过接触大自然,把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通过大脑储存起来,不断积累生活素材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
3.4 外出写生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外出写生是学生脱离校园的集体生活,外出期间有效地服从老师指挥和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学生通过写生深入社会,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更直观地了解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理解国家的基本国情,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染和启迪,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林增伟.浅谈写生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8,(15).
艺术写生 篇9
2007年11月带领艺术设计系的2006级平面设计专业47位学生, 赴江西省婺源县、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写生。本次之行记录古徽州的独特徽州文化、建筑特色、民间工艺以及民俗风情等, 重点对当地的三雕工艺进行了深入了解, 对图案形式及题材作细致观察与思考, 并以拍照、速写的形式做好记录。此行目的有两个:一是解决好学生的速写能力 (包括铅笔、钢笔速写和色彩速写) , 提高基础绘画技能与艺术修养;二是探索实践课程写生如何与设计专业结合起来, 为设计服务, 训练学生结合专业性质进行课题调研的考察与记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将写生的主要目的贯穿到此次实践的思想中, 针对于专业性质进行适当的安排和调整, 完善写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在此次写生教学中我结合平面设计专业的特点改进教学手段, 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写生课程前期做好了充足的教学准备, 将写生的目的和实践的意义贯穿于教学之中
根据平面专业的特点, 在外出写生前期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写生前3周开始进行课外时间临摹及写生, 包括风景、人物、建筑、图案等进行写生或绘画热身。可临摹风景、人物、建筑、图案等名家速写作品, 并以校园风景为对象进行写生训练, 以巩固专业的绘画基础。
同时在写生课程前召开教学动员会议。主要说明写生采风课程的学习意义、目的和学习方式, 并针对平面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定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习计划等。首先包括采风写生地的资料调查, 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对写生目的地进行资料搜集, 然后
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 智商120-140为最优秀, 100、110、120为优秀, 90-100为常才, 80-90为次正常, 70-80为临界正常, 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 50-60为愚鲁, 20-25为痴鲁, 25以下为白痴。
中国“残疾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与美国智能协会的智力
残疾分类标准
通过此标准可以明确中、轻度智障儿童在体育活动中就有必要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活动本身并非就那么轻松愉快, 只是相对而言, 而更多的是要承受活动中的负荷。这一过程本身既锻炼了练习者的身体, 同时也磨炼了其意志, 对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起根据自己的写生计划和拟订的专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 最后以资料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老师。其次做写生课程的设计课题调查及准备, 对专业设计调查的课题进行分类, 由学生确定一个明确且具体的考察方向, 将课题上报到给老师, 并将课题进行分组, 查阅相关资料辅导学生进一步完成设计课题。
二、写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拓宽写生课程的教学内容、训练形式与要求
此次写生主要针对学生基础绘画技法能力的练习与提高, 如速写、色彩、特殊表现技法、工艺图案等, 强调以每个学生的阶段性作业进行展示, 突出每个学生的进步过程, 从第一阶段第一张作业的效果到第二阶段的第一张作业进行对比, 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 找出差异, 使学生明显感觉到绘画技法的进步。
使学生将过去所学本专业知识连贯起来运用, 最典型的工艺图案的写生由最初的线描写生, 发散到结合图形创意进行图案变形的写生创作, 通过单纯的写生练习到创作联想练习, 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合理连贯地运用专业知识。
学生在外出写生前确立一个明确且具体的课题考察方向, 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课题方向辅导并检查调查进度。课题调研报告写作步骤为:确定题目—课题提纲—扩充提纲—文字阐述完稿, 回学校后进行文字、图片类相关资料的扩充整理, 写生期间根据每个学生调研方向的课题进行指导, 针对性的讲解、拍照、记录, 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三、写生课程结束后进行成果展览等教学形式的总结
根据学生上交的绘画类作品, 挑选较好的一部分绘画类作品进行展览, 展览的形式主要采取每个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展示, 挑选每一个学生的阶段性进步的8-9张作品展示, 体现学生的成长过程, 同时让他们真正领会到自己写生的收获与意义。为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和教学模式, 可采用不同的展览形式进行呈现, 让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进行感受学习, 体会不同更新的展览模式。在展览作业中, 附上学生写生总结的心得体会, 同时提出对学习上的疑问和学习方式的感受;专业老师对每个人的作业进行点评, 突出与学生的互动性, 也是教师对学生今后学习的鼓励与肯定。
从这次乡村路线写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得出,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在实践环节中显得更加重要。由于艺术学科的特色, 构成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从实践角度来看, 强调教学实践环节和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也是打破单一的教学表现形式, 在实践环节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使设计艺术学科的写生实践课程教学做得更加完善。
到了积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活动, 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活动气氛中, 才能起到激励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随着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事业的发展, 智障儿童体育活动也产生了新的思想理念, 在启发智障儿童的心智的同时, 又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使这些智障孩子真正意义上融合到正常的生活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胡秀文.弱智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2]曹定汉.形体与健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4]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摘要:本文结合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特点, 对乡村路线写生课程进行了一次直接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探索, 以江西安徽写生的教学方法改革为主要依据, 提出了设计专业的写生训练在教学观念、方法及手段等各方面的改进, 同时拓宽了乡村路线写生课程的教学内容、写生训练形式与要求, 结合设计本专业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性进行教学改革, 将写生的目的和实践的意义贯穿于写生教学之中, 也赋予专业教师在写生教学中更多责任与教学反思。
艺术写生 篇10
一、现状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房产业的发展, 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相关人才需求越来越多, 很多大专院校都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同时, 相关行业也越来越重视设计师的设计能力, 而手绘表现就是重要的设计能力之一。很多大型的设计公司已将手绘表现能力作为招聘设计师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建筑写生作为手绘表现的基础, 在学校的教学环节中也得到较高的重视。但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疏漏。例如:对于教学目的认识不足, 写生过程流于形式, 教学过程无重点、主次不分, 有的甚至将美术类专业的写生教学生搬硬套在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来, 这无疑对学生建筑写生能力, 以及将来手绘表现能力的培养, 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建筑写生课程的定位
建筑写生作为一门课程, 它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就是培养学生理解空间和表现空间的能力。通过写生, 可以提高学生对建筑结构形式的直观立体认识, 使他们学会分析建筑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写生, 也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钢笔画技能、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建筑写生与美术类专业的写生, 这两门学科有相通的地方, 但也有着较大的区别。相同的是它们都是对于外部事物的真实提炼, 在客观表现外部事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主观意向, 形成构图完美、线条流畅、结构清晰的写生作品。另外, 两者在绘画工具、素描基础方面都是相同的。
两者间的区别则在于, 建筑写生更为突出建筑这个主体, 而建筑是一种技术精确的存在物, 我们在写生的过程中也应该强调结构的精确, 只有这样,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才能建立在精准的基础之上。而美术类的写生则主观的因素更多一些, 它强调作者对外部事物意境的表达。在这一点上, 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三、建筑写生的线条训练
(一) 钢笔画线条的特点
钢笔写生不同于铅笔素描, 它的线条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和运用方式。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区别, 一是钢笔线条的不可擦除性, 这要求我们在绘图的过程中要更为仔细和严谨。二是钢笔线条的强对比性, 当我们运用线条表现光影关系和远近虚实时, 控制黑白灰的关系难度更大。三是钢笔线条的粗细线型的配合, 一幅完整优秀的钢笔画写生作品, 常常会用到粗细不同的几支钢笔来表现不同的材质和建筑结构, 对于线型的区分能力也就非常的重要。
(二) 钢笔线条的训练方法与步骤
从实际情况上来讲, 对于钢笔线条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接受的艺术类专业训练一般只包括素描、速写和色彩 (水粉画) , 没有对钢笔画写生进行过系统的学习。钢笔线条的训练其实也并非需要较长时间,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短期内也能得到较大的提高。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一般来说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训练。
首先, 对建筑写生而言, 建筑常常是以几何形态出现在人们眼前的, 尤其是现代建筑, 更是轮廓线条分明, 所以水平线和垂直线的绘制也就是最基本的技能。这个步骤主要就是练习水平平行线和垂直平行线, 尽量作长线条的练习, 先稳后快, 同时要注意平行线之间的保持等距。
然后就是两点定位画线, 即在纸张上任意定下两个点然后连线, 尽量保证连线的顺直、完整和流畅。这是训练学生对于任意线条的控制能力, 同时大量的单一线条绘制也可以让学生熟悉钢笔工具, 消除对钢笔画不可擦除、害怕画错的紧张感。
接下来就是排线练习, 这个阶段在开始时不可求速度, 只求排线的整齐划一, 通过用线的长短、疏密、粗细、轻重来进行光影渐变的练习, 体会钢笔排线与铅笔排线手感上的不同点。
最后就是质感肌理的线条训练。对于常见的材料, 如金属、木纹、砖墙、石材、草坪、水流等, 尝试采用不同的线条形式和排线方法来进行表现。
根据笔者的经验, 采用以上四个步骤进行不到一周的练习, 学生的钢笔画线条的流畅性与质感表现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 学生对钢笔画已开始有上手的感觉。
四、单体结构与整体透视
(一) 单体结构的训练
单体结构是相对于建筑整体和环境整体而言的, 一般是指建筑的某一部分结构, 环境中的配景以及建筑小品。单体训练的目的是锻炼迅速捕捉形象的能力。
单体结构训练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人工形态的结构, 这主要包括:梁柱交叠结构, 门窗楼梯等建筑构件;古建上的斗拱, 吊脚, 三角墙, 坡顶, 飞檐部分等;小型的建筑小品和户外的运动器械。这类练习的重点在于先理解结构, 再进行表达。它与结构素描比较相似, 只有对结构的前后左右关系和交叠穿插有极好的把握, 才能在画图时做到有的放矢。在画图过程中, 也要注意光影关系, 好的光影关系能突出物体的立体感, 但在排线时要整齐划一, 不能做多余的修饰, 暗部再深也不能反复涂画, 而要看出排线的轨迹, 做到排线疏密有致。
第二类是自然形态的物体, 主要是人物、植物、石头、水流、云层等建筑配景, 这类单体写生是为了训练快速线条表现的能力。训练中不要求过高的精确性, 侧重点在于形态的把握和环境气氛的营造。比如在画树的时候, 要掌握各种不同树型在近景中的细致描绘和置身于远景之中的简略画法, 这样才能在不同的环境状态下有侧重点地表现气氛。
(二) 整体透视
透视在建筑写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正确的透视是理解空间结构的重要方式, 也是建筑写生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常常发现, 一幅建筑钢笔画如果透视是不正确的, 无论它的线条是多么流畅, 光影关系的表达多么到位, 这幅画看上去也是感觉很别扭的。这是因为如果连物体的形都不能正确表达, 就更谈不上其它较为深入的表现手法了。
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的透视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大部分学生都懂得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但是具体是大多少、小多少却没有科学的推断方式。例如建筑上有一排间距相等的四个窗子, 可能他们将前面两个画得很大, 后面两个画得很小, 这就导致了一种不准确的近大远小的关系, 没有一种渐变的过程。第二个原因是作图的视点往往比实际视点要高, 这种原因的产生是长期素描静物所造成的。在画静物素描的时候, 静物都是在离人距离较近的位置, 而人是从上向下进行观察的。而在建筑写生中, 人是置身于自然环境中对建筑进行观察, 相对于画面而言, 视点就要低很多。认识到这一点的好处在于,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压低视点, 这样才能使透视接近真实。
我们在建筑钢笔画写生中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好透视呢?以近大远小点的基本理论凭感觉来画肯定是不行的, 但可以采用建筑类专业的几何透视法来画。这样精确性是能保证的, 不过如果作画如同画工程图, 速度很慢, 也就失去了写生要求快速捕捉形体能力训练的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一般采用透视辅助线与构图轮廓线相结合的方式来作画。首先在我们选定作画的建筑主体之后, 先在画面上确定视平线。当视平线作为画面的一个基准被确定下来以后, 所有的透视线都将以这条线作为参照。接下来, 如果是一点透视 (如图1) , 就要确定消失点的位置, 也就是我们视点在画面上的位置。如果是两点透视 (如图2) , 我们要确定消失点的方向 (两点透视的消失点一般都在画面之外) , 同时还要确定主体建筑的墙夹线位置。以上工作完成以后, 就可以大体勾出构图轮廓线。这样, 整个画面大的透视关系也就定下来了。而且在以后的绘画过程中我们会注意到, 每条与结构相关的线都要有意识地朝着它的消失点方向绘制。通过以上的步骤, 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快速有效地掌握建筑写生的透视方法。
五、建筑钢笔画的空间层次
一幅好的钢笔画, 应该有近景、中景和远景, 这样的画面才具有丰富的层次和良好的空间感。有层次的景色可使空间显得格外深远, 使画面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何来表现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层次呢?我们一般是利用画面色调的变化来实现, 也就是区别整体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如 (图3) , 画面采用了前景用暗调, 中景用明调, 远景用灰调的方式来区分层次关系;在 (图4) 中, 画面采用了前景用亮调, 中景用灰调, 远景用暗调的方式;在 (图5) 中, 画面采用了前景用亮调, 中景用暗调, 远景用灰调的方式。
在三种表现空间层次的方式中, 建筑主体部分应该置于灰调和暗调之中。这是因为如果建筑主体全部置于明调之中, 那么绘画者就很难再表现出建筑结构的细节。
当然, 除了通过这种画面色调的方式之外, 线条的虚实、轻重以及线型的粗细也是表现空间层次感的重要手段。在写生过程中, 我们还应该注意对象的取舍, 切忌面面俱到。一幅建筑写生应侧重于强调建筑主体, 结构的光影关系及材质的肌理应当重点刻画;而对陪衬物应只作大体形状与典型特征的标示;对于影响构图美观和不太重要的环境物, 我们则一概省略不画。
六、小结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需要强调建筑写生的意义和目的, 需要加强学生线条造型的能力, 需要强化学生对透视与结构的理解, 最后通过户外写生的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应用各种技法的能力。经常性的写生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作画水平, 还能够使其在绘画与思考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建筑钢笔画作为应用美术的一种, 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建筑写生也是锻炼设计师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建筑写生钢笔画的技能, 除了上述的几点侧重训练之外, 还应该多学习和临摹一些优秀的钢笔画作品, 汲取别人作品的长处。通过取长补短, 创造出有新意和特色建筑钢笔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徐绍田编著.建筑钢笔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