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TIA

2024-06-07

老年TIA(共7篇)

老年TIA 篇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是脑卒中前最有价值的预警信号, 其症状出现快、消失快, 恢复后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因此容易被人们忽视, 若不及时治疗, 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据统计, 1/3~2/3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TIA病史。中医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生理和心理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是人体的个性特征, 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1]。

笔者于2014年5月—2015年2月期间对127例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老年TIA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 探讨其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明确高危体质类型, 从体质学的角度为该病的调养和一、二级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社区卫生中心就诊的127例老年TIA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50~80岁, 男52例 (占40.94%) , 女75例 (占59.06%) 。大部分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高脂血症等疾病。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TIA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 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种。

排除标准: (1) 50岁以下, 80岁以上人群; (2) 精神疾病患者; (3) 病情危重及不能理解调查问卷者; (4) 未获得知情同意者; (5) 在调查过程中未能完成问卷或填写不认真而劝说无效者; (6) 患有严重脏器疾病, 影响体质评判者; (7) 脑梗死或脑出血继发TIA患者。

1.3 方法

参照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要求, 制定社区老年TIA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表。采用望、闻、问、切四诊, 并结合其临床特征: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现病史、既往史等, 对127例老年TIA患者进行体质辨识。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社区老年TIA患者平和质体质比例为0, 这是由于研究对象是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正气日衰, 脏腑功能日渐减退, 精气虚衰。气虚质、阳虚质、瘀血质居于偏颇体质的前3位, 是TIA高危体质类型, 同时表明TIA患者的体质特点为多虚、多瘀。其次为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 提示痰、湿也是其常见危险因素。见表1。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 TIA属中风先兆。《素问·调经论》曰:“气血未并, 五脏安定, 肌肉蠕动, 命曰微风。”临床上老年人群的TIA发病率较高, 多与其特殊的体质特点有关。在对老年人群体质类型的认识上, 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黄帝内经》认为肾虚是老年体质的最大特点, 朱丹溪的观点是“肾阴亏”, 而张景岳则认为是“肾阳衰”, 赵献可指出是“命门火衰”。由此可见, 老年阶段的体质特征有其特殊性, 但多以虚为主。体质因素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 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上TIA若治疗及时, 可取得较好疗效, 无后遗症, 但有不少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预后不良。据报道, TIA90天内脑卒中风险高达17%, 第1周内的发病风险最高[4,5], 需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及早进行干预, 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中药活血化瘀及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对症措施。

根据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 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制定相应的调养指导方案, 包括饮食调配、环境起居、形体运动、养生按摩、精神调适、音乐调养及中医适宜技术干预等。在社区中及早对具有TIA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进行体质分析, 探明其体质特点, 给予恰当的体质调养指导。发扬“治未病”理念, 通过健康教育, 改变患者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 采取简便的家庭保健方法减轻老年TIA患者临床症状, 对降低TIA患者脑卒中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某社区老年TIA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为其中医调养及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参照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制定问卷, 对社区内127例老年TIA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分型。结果:气虚质、阳虚质、瘀血质比例占偏颇体质前3位, 与TIA的发病关系密切。结论:社区内老年TIA患者的体质特点为多虚、多瘀, 与TIA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关键词:老年TIA,中医体质,调养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3-4.

[4]JOHNSTON SC, GRESS D R, BROWNER WS, et al.Shortterm prognosis after emergency department diagnosis of TIA[J].JAMA, 2000 (284) :2901-2906.

[5]R OTHWELL PM, WARLOW CP.Timing of TIAs preceding stroke:time window for prevention is very short[J].Neurology, 2005 (64) :817-820.

TIA的治疗护理及健康指导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3~76岁, 平均54.7岁, 均符合诊TIA诊断标准, 并经神经系统检查、血管超声检查、头颅CT、详细的病史资料确诊。其中患者伴有糖尿病9例, 高血压14例, 高脂血症11例, 冠心病6例。临床以眼震、发作性眩晕、口周麻本、双眼黑、复视、有出血倾向及活动性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1.2 护理及健康指导

(1) 一般情况评估: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在入院后进行积极评估, 包括营养状况、原发病、经济状况、认知能力等, 了解其包括睡眠、饮食等生活习惯, 对患者入院后的不良情绪及心理状况进行观察, 并依据其心理和生理的变化,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对患者的适应能力和病情进行有效改善。 (2)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患者因受疾病的困扰, 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 对病情的愈后过分担心, 应针对患者的负性情绪在治疗前就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机制、目的、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向其介绍, 以消除患者心理问题, 调动其潜在能力, 使对疾病的认识提高,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 给药指导:就用药的目的、疗效主动在治疗前向患者讲明, 以使其焦虑心态消除, 并向患者指导正确按医嘱服药的方法, 避免随意终止、更改服用的情况发生, 患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时更要对其强调用药的重要性。同时需将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向患者告知, 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达到治疗的目的。 (4) 病情观察的护理:对TIA的治疗效果要做了密切观察, 主要为发作次数。同时依据患者在降压中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决定降压是否继续进行, 若患者有承受困难, 或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时, 需立即向医生报告, 以对是否存在脑供血不足进行评估。 (5) 出血护理:虽然低分子肝素有较低的出血倾向, 但再出血的危险情况在用药后还有可能发生。故需重视在用药期间对血小板凝血酶原及凝血时间进行检测, 同时密切观察黏膜、皮肤有无瘀斑、出血点及牙龈出血, 特别是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倾向, 向患者告知停药后可吸收, 以消除其紧张心理, 局部压迫3min可使皮下出血减少。若有异常出血状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6) 饮食指导:对患者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 限制钠盐摄入, 建议低盐低钠饮食, 每天食盐宜不超过6g, 进行适量优质蛋白质、钾的补充, 减少膳食脂肪。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需对血糖和血脂进行控制, 低脂饮食, 避免过分饥饿及暴饮暴食。 (7) 出院指导:向患者明确良好生活习惯及精神状态的保持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避免过度操劳,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进行适合自身病情的健身活动, 但要避免过度活动颈部, 因颈部和和头部的急剧伸屈和转动而使脑血流量发生改变而发生不平衡和头昏, 甚至诱发TIA的发生。宜进食丰富含有纤维素的水平和蔬菜, 饮水量需充足, 若因腹泻、出汗和呕吐等原因造成血容量不足, 应及时给予静脉或口服补液, 另外做好血糖、血压、血脂的定期复查, 若病情有异常变化, 需即时就诊[2]。

2 结果

本组患者40例, TIA发作均在治疗后中止, 2周内无复发, 14d后有3例TIA反复发作, 但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明显缩短和改善, 1例患者注射部位出现紫癜, 停药后消失,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TIA为卒中即将发生的急危先兆征象, 其预后严重受TIA发作频率的影响, 对TIA进行迅速控制, 降低及预防其复发, 防止发生脑梗死状况是临床防治的重要原则[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 并严格掌握其临床禁忌证和适应证, 在治疗前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向患者讲明,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以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对用药期间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做好密切观察, 系统的护理干预其危险因素, 进行良好的饮食和生活指导, 对防止和推迟卒中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27.

[2]周红, 江华荣, 秦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 :64-65.

老年TIA 篇3

自从2005年美国电信工业协会工程师委员会TR-42推出了TIA-942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标准后,TIA-942的标准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在数据中心设计和建设中被应用得最多的标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标准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数据中心的技术发展。美国电信工业协会在旧有标准的基础上于2012年8月推出了新一代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标准,即本文所要解读的TIA-942-A标准。

该标准更新了很多新的概念,如大型模块化数据中心的IDA的概念和该带宽通信的新技术标准等,在此不一一详表。本文所解读的是其中全新增加的6.3章节——数据中心节能设计。

2 数据中心机房环境温度

TIA-942-A标准第6.3.1章节详细阐述了数据中心在设计之初,能效部分设计的重要性,也引用了其他很多的数据中心物理基础架构的重要标准。对于数据中心机房的环境温度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即数据中心的机房环境温度等同于ASHRAE TC9.9 (美国采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协会)数据中心标准中的C1级的环境温度,见图1。

按照新一代IT设备运行效率的曲线得知,大多服务器能耗和效率运行在24℃~27℃。当服务器进风温度低于或超出该范围后,服务器本身的能耗将会大大提高,并且导致效率大大降低。从机房空调系统而言,空调机的进风温度过低时,空调系统本身的能耗也大大提高,不利于建设一个绿色数据中心。TIA-942-A表中机房环境温度的改变(见表1)为建设一个绿色数据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细则

在随后的6.3.2章节中,TIA-942-A提出了一系列的数据中心能效设计的细则。

6.3.2.2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在新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数据中心应实现上走线的设计。该标准也明确提出了高架地板下走线会严重阻碍空调系统送风。但是当数据中心无法实现上走线时以及高架地板下走线和空调静压箱必须在一起时,必须考虑如下几点:

(1)从布线的角度考量并由此减少高架地板下走线的数量。

(2)选择直径更细的缆线。

(3)桥架必须走在热通道中而不是冷通道中。

(4)桥架的走向必须与空调送风方向相反,见图2。

(5)桥架不宜尺寸过大。

6.3.2.3数据中心桥架系统。在该章节中新标准明确提到了大型数据中心设计之初必须使用CFD进行过机房气流组织模拟(见图3~5)。CFD(计算机模拟数据中心气流组织软件)是国外大型数据中心设计时作为必要的设计工具对数据中心的机柜布局、空调位置、桥架走向、高架地板高度、送风和回风等数据中心散热重要环节进行评估和分析。CFD软件能够直观地使设计人员在机房未建成之前准确地知道机房的空调系统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机房是否有局部热点等问题,并可以在设计中模拟不同的空调运行方式,如通过减少运行的空调数量、提高送风温度等手段来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并由此带来一个高效率的绿色机房。

6.3.2.4数据中心布局。在这一章节中TIA-942-A详细阐述了机房建设时应遵循的两大原则:减少旁路气流(Bypass airflow)和减少热回风的回流现象(Recirculation)和三大设计思路:机房气流组织、机房布局和热回风处理。TIA-942-A通过总结多年的国外研究经验和实际案例获得的经验,将很多细节部分编入了该部分,如以下几个部分:

(1)机柜必须使用盲板,以防止空调系统的冷送风从未安装设备的空U位置直接回流到空调系统从而造成旁路气流的浪费现象,或者机柜后部热回风从该空U位置回流至机柜的前部,从而造成局部进风温度过高的问题.

(2)除盲板之外,机柜内部的设备安装角规到机柜侧门也有着同样的旁路气流和热回风的现象,机柜必须要将该部分的缝隙密闭起来(见图6和图7)。

(3)当机柜底部是开放的底部,并在安装机柜时机柜含有水平支撑脚或者脚轮时,机柜必须带有底板或机柜列的底部带有裙边,以防止机柜内部设备的热回风从开放的机柜底部和高架地板之间的缝隙向机房回流的现象。

(4)机柜顶部如开过线孔时,必须将该过线孔密封起来,从而防止机柜内部设备的热回风从过线孔处向机房回流的现象(见图8和图9)。

(5)高架地板的过线孔必须密封起来,以防止空调系统冷送风从该过线孔处的浪费现象。

(6)过线孔或高架地板过线孔等封堵材料也可选用毛刷或橡胶等材质。

(7)机房必须采取冷热通道的隔离措施。密封效率比较高的冷热池都能较好地提高空调系统的效率,但是由于存在气流组织管理上的细小差别,二者通常来讲热池的效率比冷池更高。

(8)机房可采用垂直排风管等微热通道密闭的气流组织方式。则用通过在机柜顶部加装用于热回风的垂直排风管连接空调系统的做法其实是一个机柜级别的微热通道封闭结构。实际研究也标明该方案比冷热池方案有着更高的散热密度和节能效应。

(9)机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缆线管理系统以防止缆线在设备的进风/出风风扇处的堆积,以防止设备散热不佳。

(10)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智能PDU,以便更好地了解机房的能耗。

(1 1)对环境温度不一样的设备应分机房,以更低地降低能耗。如不需要低温散热的设备可单独放置到另一个机房内。

(12)对特殊的进风和回风设备,如侧进风/侧回风的Cisco、H3C等核心交换机设备必须在机柜内部设计进风和回风的槽道,以防止机柜内部气流组织的混乱。

机房如果严格遵循TIA-942-A的这些细节,那么可以看到:

(1)由于旁路气流冷送风问题的降低,我们可以大大降低机房空调系统的送风风量,从而减少空调系统的能耗。

(2)由于机柜和机房的热回风的隔离措施,设备的热回风不再回流到冷通道前部提高冷通道内的送风温度,因此我们可以大大提高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

(3)由于机柜和机房的热回风的隔离措施,设备的热回风回流至空调系统时不再会被机房内的冷空气降温,从而大大提高空调系统可获得的回风问题,并由此大大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

4 结束语

对该标准的细节部分行文至此,我们不难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当机柜内部和机房内部冷热气流组织隔离措施做好的情况下,我们不再需要像行间制冷空调那样尽量减少送风和回风的路径来降低送回风路径上的其他流组织的干扰。当机房可获得的送风风量大于设备散热的总需求时,我们可以做到单机柜的高热密度散热。

参考文献

[1]APC Schneider.第138号白皮书

[2]The Green Grid发表的“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ooling architectures for date centers”

[3]APC Schneider.第135号白皮书“冷热池的对比”

TIA控制技术在退火中的应用 篇4

1 工艺流程及控制要求

1.1 工艺流程。

罩式炉是为盘条进行退火的设备。所谓退火, 就是根据不同的钢种, 把原料加热到临界点或者再结晶温度上, 保温一段时间, 然后以小于在静止空气中的冷却速度进行缓冷的一种操作。该设备就是以此工艺要求为基础设计和运行的, 主要工艺流程由三个阶段组成, 如图1所示。

准备阶段是一个退火周期正常运行的前提。在装料完成放好内罩后, 首先要连接好冷却水管, 是为了给底座55k W强对流风机和炉台密封件起冷却作用的。当流量传感器检测到冷却水循环正常后, 通过液压系统将内罩卡紧, 开始保护气氛充气步骤。

保护气氛大部分由氮气组成, 当保护气系统将炉内原有气体排空后, 氮气输入 (大) 阀打开充气直至炉内压力达到30mbar以上, 然后关闭, 系统进入密闭性和氧气含量测试, 测试通过后氮气输入 (大) 阀和排气阀打开, 进入吹扫阶段, 时间约为2880s。在此期间系统记录吹扫量和氧气含量, 达标后氮气输入 (大) 阀和排气阀关闭, 氮气输入 (小) 阀打开将炉内压力充至约40~85mbar, 等待放置加热罩。

退火阶段分为升温、保温、缓冷三段进行。开始时, 利用上位机选择工艺号或手工录入参数并传送至PLC, 然后放置加热罩, 连接电源, 按照工艺要求开始退火。加热罩由四个加热区组成, 每个加热区都有一个热电偶检测温度, 另有一个热电偶检测炉内温度。系统可根据工艺设定, 利用调功器控制四个加热区的输出功率, 使炉内的实际温度尽可能贴近设定值, 保证退火质量。

退火结束后, 控制系统发出报警, 提醒操作人员更换速冷罩。一般, 退火阶段、速冷阶段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可由图2所示的工艺曲线反映出来。

罩式炉中的保护氮气在退火的不同阶段, 其循环流量也有不同设定, 由于氮气输入 (小) 阀总是打开状态, 故采用控制排气伺服阀调节氮气的循环流量, 系统根据流量计反馈的模拟量信号, 判断实际的流量是否符合设定值, 然后驱动伺服阀电机的正反转。与此类似, 为了保证炉内温度的均匀下降, 在加热罩与内罩之间被抽入冷空气, 进气量根据炉内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比较结果, 也由伺服阀来调节。

1.2 控制要求。

本系统能够实现以下控制要求:a.实现罩式炉退火过程的全自动化;b.检测并满足炉内氮气压力, 氧气含量, 氮气吹扫量, 炉内气密性等条件, 保证退火过程的正常进行;c.实现氮气循环流量, 底座风机转速和炉内温度的自动调节;d.当出现故障时, 系统能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并报警;e.工艺参数用曲线形式实时显示;f.所有过程数据资料可保存供随时查询。

2 TIA控制系统

2.1 系统配置与网络组态。

罩式炉自动化控制系统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现场数据采集与检测, 终端执行;第二层为分散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第三层为集中操作监视和数据管理。该控制系统网络基于PROFIBUS、MPI和工业以太网 (IE) 三种通讯方式。

PROFIBUS是属于单元级和现场级的SIMATIC网络, 适于传输中小量的数据。本系统中选用了SIEMENS的ET200M作为分布式I/O系统的从站, 通过PROFIBUS-DP总线与PLC相连接。

MPI是一种适用于小范围、少数站点间通讯的网络, 在网络结构中也属于单元级和现场级, 本系统3个PLC站之间, 以及它们与3个OP270之间通过这种连接方式进行通讯。

工业以太网 (IE) 属于管理级和单元级的SIMATIC网络, 适用于大量数据的传输和长距离通讯。其网络访问机制是CSMA/CD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 即发送数据之前, 每个站都要检测网络上是否有其它站正在传输数据。若没有, 可马上发送数据, 否则停止发送数据, 等待网络空闲时再发送数据。

本系统PLC站通过CP343-1连接至以太网, 上位机通过CP1613网卡连接至以太网, 传输介质均为2芯屏蔽同轴电缆ITP。监控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负责维护实时过程数据库和工步操作, 组态软件PROVIEW S1.1功能强大, 可根据实际的情况和要求制作出灵活的操作、浏览界面, 绘制出工艺流程表、各种曲线以及阶段事件和参数记录表。整个系统配置和通讯网络结构如上图3所示。

2.2 HMI。

由控制网络结构示意图可知, PLC与上位机通过以太网连接进行通讯, PROVIEW在WINXP下运行, 当启动上位机时, 程序自动运行。可以实现如下功能:a.采集PLC的数据, 并在设计模块中实时显示;b.发送数据、控制指令, 选择工艺代码或手工录入工艺参数;c.记录并保存历史数据。图4为罩式炉数据监控主界面。

主界面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控制项目栏, 基本信息栏, 退火工况表, 氮气吹扫表和其它信息切换标签栏。在控制项目栏中, 工作人员可以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显示和控制界面。基本信息栏显示设备运行时控制温度、加热罩温度、氮气保护气的流量值、内罩压力和炉台风机转速。退火工况表中显示最高目标温度, 保温时间, 控冷目标温度和时间, 自冷目标温度和时间等信息。氮气吹扫表中主要反映了退火过程中氮气的吹扫量和吹扫时间。在其它信息切换标签中可以查找所需的信息, 例如在炉料数据中可以看到本次退火所应用的工艺号, 坯料重量、钢号等信息;特别标签中能够知道底座风机的两个轴承温度, 风机运行时的振动量;设备、工艺、吹扫和测试以不同的颜色出现在运行信息界面中, 让工作人员随时了解设备目前所处的工作步骤。报警信息界面显示了目前两个炉台和主控站上的报警情况, 提示报警信号产生的时间、报警类型和事件类型, 工作人员通过系统报警信号, 能及时判断出运行故障, 故障排除后报警信息消失, 这些信息都存储在数据库中, 方便随时查找和分析。

2.3 PLC的控制。

三组S7-300PLC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 CPU模块均为CPU316-2DP。其中一组PLC作为公共控制主站Master, 主要是处理一些报警、按钮、指示灯等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另两组PLC分别控制两个炉台Base1和Base2, 负责控制退火前期准备和退火过程。采用软件Step7 V5.2对系统进行组态和编程, 完成控制要求的大部分任务。

根据罩式炉的工艺流程, PLC的控制程序采用较为常用的工步法, 即在顺利执行某一步骤后, 才能进入到下一步骤, 整个控制过程由多个反馈环节叠加累积, 直到最后生产结束, 完成一个生产周期。基本控制流程如图5所示。

炉内的温度由电热体辐射产生, 其变化要按照事先输入的工艺要求来执行。设定值由PLC采集并处理, 然后将计算结果通过模拟量输出模块以电压的形式输入到调功器上, 再由调功器来控制发热元件, 改变其输出功率, 从而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

在退火过程中, 为了使炉内的热量均匀分布, 保证退火质量, 炉台底部的强对流风机要根据退火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改变转速。其变频调速装置采用SIEMENS公司的SIMOVER MASTERDRIVE变频器, 变频装置于PLC之间用PROFIBUS-DP网络通信, 由PLC给定信号来控制风机的转速。

3 结论

本控制系统的设计是TIA技术在过程自动化中的典型应用, 投入生产以来, 显示出了极为可靠的工作性能, 不但使产品的各种参数满足实际要求, 而且其强大的控制功能、网络通讯和数据集成为企业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锴, 周海.深入浅出西门子S7-300PLC[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 004.

[2]桂卫华, 毛友志.PLC在氧化锌晶须加工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 2007.

[3]龙英, 潘恒.基于全集成自动化平台的转炉控制系统[J].冶金自动化, 2007.

老年TIA 篇5

西门子TIA博途能让用户更加快速直观地执行自动化和驱动任务。软件结构的设计以高效率和用户友好为原则, 适用于新老用户。为控制器、HMI和驱动产品, 在配置、通信、诊断过程中进行的共享数据存储、自动保持数据一致性提供了标准操作概念, 同时提供了涵盖所有自动化对象的强大的库。

在最新版V12中, 西门子扩展了TIA博途, 增加了众多新功能, 用于驱动集成、系统诊断、故障安全、Profinet通信、工业信息安全和编程语言。

无缝驱动集成:“SINAMICS Startdrive V12”工程系统集成至TIA博途, 西门子SINAMICS G系列驱动可以为自动化任务快速有效地设置参数并工作, 驱动也自动集成至系统诊断。TIA博途V12的另一个特征是新的S7-1500控制器有可扩展的灵活的运动功能, 用于集中连接或分布式连接的驱动。与PLCopen兼容的块能够用于编程, 运动控制技术对象用于控制任务以及变频器的参数设置, 可以对典型非同步运动过程进行编程和测试。产品支持绝对和相对定位、参考、速度要求、绝对编码器。

集成系统诊断:诊断配置集成到系统中, 从而实现用户友好操作, 单击一下就可以激活。对于硬件组件, 诊断信息可以自动更新。对显示概念进行了提高和标准化, 状态和错误信息不仅仅在TIA博途和HMI设备中, 在Web服务器以及新SIMATIC S7-1500控制器的显示设备中都一致显示。控制器和驱动的实时跟踪功能可以高精度诊断用户程序和运动的结果, 同时可以优化驱动。

集成故障安全功能:TIA博途的“Step 7 Safety Advanced V12”工程组态平台集成了SIMATIC S7系列控制器, 包括SIMATIC S7-1500 PLC在内的安全工程设计平台。带有高效代码的优化编译器可对故障安全程序进行快速处理。新的设计还包括自主优先级和定时设置, 以及错误循环时间的可视化监控。简化的用户程序验收报告打印功能和新的功能签名, 即使在有修改的情况下也能缩短验收流程。安全组态中增加的安全环节加强了对未授权修改的保护。SINAMICS Startdrive V12及以上版本同时也支持SINAMICS变频器的故障安全功能。

强大的Profinet通信:TIA博途V12还支持Profinet功能介质冗余协议 (MRP) 及I-Device功能。

多级工业信息安全:TIA博途V12的“工业信息安全集成”以及新的SIMATIC S7-1500控制器的功能从块保护扩展到通信完整性保护, 帮助用户保护应用。集成的专有知识保护功能, 如防止机器拷贝, 能够帮助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修改。SIMATIC存储卡用于防拷贝保护, 将单个块绑定至原存储卡的序列号, 从而确保程序仅能通过配置过的存储卡运行, 不能被复制。访问保护功能防止对应用进行未经授权的配置修改, 可以通过给不同的用户组分配不同的授权级别来实现这一功能。专有的数据校验机制可识别修改过的工程数据, 从而实现例如保护通过未授权操作传输到控制器的数据等功能。

优化的编程语言:SIMATIC Step 7 V12提供了新的SIMATIC S7-1500控制器, 其编译器进行了优化, 专为编程语言STL (语句表) 、FBD (功能块图) 、LAD (梯形逻辑) 、SCL (结构化控制语言) 而设计。SCL如今包含带有片存取的编程功能, 可以迅速访问变量的各个部分, 输出SCL码。V12还支持LAD和FBD新控制器的复杂算术运算的“计算框”功能, 以及间接寻址和隐式类型转换。此外, 创新技术还包括64位数据类型 (LREAL、LINT、LWORD) , 自动接收当前值作为初始值, 操作过程中的块扩展可以避免数据丢失, 可扩展至16 MB。集成符号编程可实现数据访问一致性、创建项目的透明度、通过自动更新项目数据将误差最小化。

老年TIA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TIA患者, 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MRI证实, 入院前l周内有2次以上的反复发作史。排除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等病史者。排除重症糖尿病, 支气管哮喘、严重感染性疾病及消化道出血。其中男性42例, 女性34例, 年龄43~79岁, 平均 (54.2±4.1) 岁, 颈内动脉系统TIA 4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31例。临床表现为一侧复视、眼震、双眼黑以及共济失调等。合并糖尿病10例, 高血压9例, 高血脂12例, 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对照组, 每组38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发作部位、合并症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 塞通注射液0.4g静脉滴注,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分别给予降压、降糖、降脂治疗。 (1) 对照组:单纯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100mg/次, 1次/d。 (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 5000U/次, 皮下注射, 1次/d。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和血小板数目 (PLT) 的变化。并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2]: (1) 治愈:治疗后10d症状无发作; (2) 有效:症状好转, 发作时间缩短、次数减少, 半年内无脑卒中发生, 复查头颅CT无梗死灶; (3) 无效:治疗10d仍有反复发作, 半年内发展成脑梗死, 复查头颅CT出现梗死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 (χ—±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15例, 有效21例, 总有效率为9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4%, P<0.05。见表1。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组内治疗前后相比, △P<0.05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比较

治疗组的PT、FIB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APTT、PLT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无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发生, 仅有3例皮下注射部位输液部位皮下淤斑, 但并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 严重危害着我国国民的健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是目前公认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因此, 对于TIA应该早期、及时的治疗, 这对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减少后遗症, 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脑血管痉挛, 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微栓子学说是目前TIA发病的可能三大机制, 临床上对TIA的治疗主要采用抗栓治疗和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是抗栓治疗的常用药物, 其作为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 (COX) , 是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唯一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通过是血小板环氧化酶乙酰化, 抑制了环内过氧化物和TXA2, 抑制血小板释放二磷酸腺苷 (ADP) 和血小板聚集, 而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低分子肝素钠现已经被广泛的用于抗凝治疗, 其由普通肝素通过酶学或化学降解产生, 是肝素制剂中的低分子量成分, 其抗Xa的作用比抗Ⅱa的作用大5~25倍, 并且低分子肝素的半衰期是普通肝素的2倍[3,4]。低分子肝素钠作为一类选择性抗Xa的药物较普通肝素的使用更为安全, 可以显著降低出血等并发症, 这主要是由于低分子肝素钠的氨基葡聚糖以短链结构为主, 不易同抗凝血酶Ⅲ (AT一Ⅲ) 结合, 大大减弱了加速AT-Ⅲ使FⅡa失活的作用, 对血小板几乎没有作用, 也不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5]。此外, 低分子肝索可促进释放内源性物质结合到内皮细胞, 也参与了抗血栓作用[6]。

研究结果显示, 在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 患者在临床疗效、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的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单纯采用阿司匹林治疗, P<0.05。且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的过程中, 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未中断治疗。这提示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TIA, 降纤、抗凝作用强,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发作次数, 低了出血合并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地分析肝素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6例TI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8例,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 和血小板数目 (PLT) 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愈15例, 有效21例, 总有效率为9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4%, P<0.05。且治疗组的PT、FIB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TIA疗效较好, 可降低患者发作次数。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司匹林,疗效

参考文献

[1]贾博琦, 鲁云兰.现代临床实用药物手册[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537-538.

[2]张玉秀.低分子肝素钠治疗TIA50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5) :107.

[3]崔春花, 孙立新.低分子肝素钠治疗TIA33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07, 28 (8) :1014.

[4]李国庆, 赵金环.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6, 14 (1) :63-64.

[5]瘳耿, 杨职, 江先娣.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5) :52-53.

老年TIA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资料均来源于我院最近一段时间收治的急诊超早期脑梗死首次发作临床患者病例, 抽取其中的56例, 在这56例患者中包括男29例, 女27例, 年龄48~76岁, 平均 (59.8±14.7) 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之内接受MR DWI检查。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在发病6h之内展开MR DWI检查, 并对DWI成像阳性者和阴性者的病程以及病情展开对比分析。

1.2.2 检查方法

研究中所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的GE signa Twinspeep磁共振成像系统, 磁场强度为1.5T。头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 首先对患者展开常规MRI检查, 相关参数为:层厚6~7mm, 层间隔厚为1mm, 共对l6个层面进行扫描。在常规MRI检查结束之后所有患者均接受DWI, DMI扫描的相关参数为:平面回波脉冲序列, TR/TE=10000/80, X、Y、Z三个空间轴上同时展开弥散加权梯度场, 扫描矩阵为128×128, b为2000, 单次激发, 扫描时间为40s。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得知, 56例患者中DWI阳性者31例 (55.36%) , 24h后确诊为脑血栓者24例, 占阳性者的77.42%, 确诊为TIA者7例, 占阳性者的22.58%;DWI阴性者25例 (44.64%) , 24h后确诊为脑血栓者3例, 占阴性者的12.00%, 确诊为TIA者22例, 占阴性者的88.00%。显然阳性者确诊为脑血栓的发生率较阴性者高 (P<0.05) , 阴性者确诊为TIA者的发生率较高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 (TIA) 属于一种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该病症的发作持续时间在数分钟内, 一般情况下在30min内能够得到完全恢复, 传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定义时限在24h之内神经功能可以得到完全恢复[2]。在临床上该病症突然发病, 有一些患者在数分钟到数十分钟之内发病, 甚至开可能在数秒之间, 还有一些患者会持续几个小时的身体局部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然而症状在24h内又会得到完全的消失。若是平时稍微不注意的, 以后再次发作的可能性较高。若是未得到及时且准确地诊治会引发诸多不良的严重后果[3]。

弥散磁共振成像 (DWI) 为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对脑血流量变化进行研究的一项技术, 是唯一可以对水分子弥散特性进行反映的一种MR成像方法, 其空间分辨率较高, 且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的损害, 危险性较低。该技术对于溶栓治疗制定方案能够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DWI异常高信号表明其弥散异常, 可能为细胞内外水分分配比例发生变化所导致的, 超早期脑组织细胞膜离子泵会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 致使细胞毒性水肿的发生, 细胞外水向细胞内移, 所以梗死形成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细胞水平上的表现存在差异, 这便形成了DWI阳性与DWI阴性之间的差异性[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DEI阳性和阴性者的病程与病情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 阳性者发展成为脑血栓的比例较阴性者高, 而阴性者发展成为TIA者的概率同样较阳性者高, 且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 在超早期经较短时间为患者展开DWI能够对是否为TIA或脑血栓予以准确分析判断, 临床指导意义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淼伟.急性脑缺血综合征诊断的建立与老年短暂脑缺血发作的防治[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12 (4) :395-397.

[2]孟虹媛.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新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5 (3) :122-123.

[3]韩鸿宾, 谢敬霞.MR扩散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32 (6) :384-386.

上一篇:新时期计算机网络通信下一篇:有线数字电视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