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结构优化(共12篇)
服务业结构优化 篇1
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也伴随着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的演进既表现为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过程,也表现为各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过程。从总体上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产业结构日趋改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份额将继续扩大。服务业结构演进是在分工和专业化的基础上,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1
一、服务业结构构成分析
服务业结构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从统计角度、服务功能和社会再生产角度进行分析。
1、从统计角度分析的服务业结构
对服务业结构构成的分析,最直观的分析角度就是直接从统计角度进行分析。按照江苏省服务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2013年统计年报和2014年报表),江苏省服务业统计对象为江苏省行政区划范围内所有从事服务业行业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及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其中的流通服务包括交通、仓储服务、通讯、批发服务、零售服务和广告。2
2、从社会再生产角度出发的服务业结构构成
服务业发展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的深化,使一部分原来从属于生产领域的生产环节从生产领域独立出来,通过提供专门化的生产为生产过程提供服务,使得服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又回到生产环节。因此,服务业的生产包括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这二个部类的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可以以服务形式存在。例如农产品初加工服务、装卸搬运服务、工业信息服务等是以服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家政服务、卫生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客运服务、旅游服务等是以服务形式存在的生活资料。3
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分析,服务业又属于消费环节,既有生产性消费也有生活性消费,其消费对象既有生产者也有最终消费者。因此,服务业构成又可以分解为生产消费服务业和生活消费服务业两大部分。生产消费服务业是那些把自己创造的服务产品直接加入生产消费领域的服务经济部门。生产消费服务业发展取决于工农业自身的发展规模、速度以及社会分工的深化程度。一般来讲,产业发展规模较大、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产业所涉及的服务业门类以及吸收的服务产品在该产业需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较大。生活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则是与整个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同时也受到人们的消费偏好的影响。根据对服务的购买者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对服务进行分解。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按照支出法,国民收入可以概括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对服务的购买可以分解为消费者购买的服务、厂商购买的服务、政府购买的服务和服务的净出口。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消费服务业和生活消费服务业的划分并不是十分严格的,关键是看相关的服务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服务于那个环节。
二、服务业结构演化的基础
首先,服务业作为与第一、第二产业并列的一个整体,是社会产业分工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许多原来从属于第一、第二产业内部的生产环节或者部门从相应的生产领域独立出来,成为专业的生产服务部门。同时,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消费偏好的多样化,分工深化会进一步不断分化组合各个生产、服务环节形成新的服务行业,使得服务业的内涵不断拓展,内部结构更加复杂。收益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演进。4
其次,服务业结构演化既是资源禀赋结构差异的结果,也受到资源禀赋结构的约束。资源禀赋理论通过要素相对丰裕程度解释了国际贸易比较成本优势的原因,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5进一步分析,从产业发展来看,区域产业发展的差异也是在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的结果。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本质上是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际上就是要素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其层次高低,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6因此,正是区域资源禀赋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通过不断优化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的。7
作为一个产业整体,服务业发展服从产业结构演进、升级和优化的一般规律。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服务业又有其自身的内部结构演进的特征。林毅夫认为,产业内升级即产业沿着产业链的梯度升级,其升级过程都在同一个产业链条内;产业间升级是指在产业间知识、技术相似性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间的跨越式升级,是不同产业链条之间的转换。8在经济分工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是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基础上通过分工深化从其中分化成新的服务部门而发展的,其结构演进既具有产业内结构演化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产业间结构演化升级的特征,通过分工深化,使得“资产专有性”9程度较低的资产从生产领域独立出来,在产业链条之间实现转换,既使基础产业部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又使服务业内涵不断扩展。
三、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约束条件
劳动分工不仅取决于市场范围,正如贝克尔-墨菲指出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还要受制于远比市场范围更重要的协调成本和一般知识水平的限制。劳动分工之所以在大城市比小城市更发达,并不是因为大城市中的市场较大,而是因为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协调各个专门人才的活动更为容易。10服务业是在分工深化基础上通过发挥专业化比较优势获得发展的,其比较优势的获得依赖于资源禀赋结构,资源禀赋结构差异既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也决定了服务业的结构特征。对于服务业的发展中的资源禀赋结构,不能仅仅考虑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所形成的一般资源禀赋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与服务业本身特点相对应所形成的差异性资源禀赋。因此,结合服务业发展演进特征,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源禀赋结构。进一步的,可以将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资源禀赋结构约束归纳为自然资源禀赋约束、软环境资源禀赋约束。
服务业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禀赋包括人口、土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交通便捷、自然资源蕴藏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资源等资源禀赋,这些资源禀赋可以形成服务业发展的绝对比较优势。例如,连云港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结构为其发展“山海”文化特色的旅游业提供了基础。
软环境资源禀赋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共享价值体系,包括经济体制、社会价值理念、文化理念、管理理念、消费偏好、基础产业发展格局以及在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区位优势。软环境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软环境资源禀赋又内生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区位优势的差异并不影响服务功能的发挥,但是可以通过“协调成本”、“交易成本”影响服务的效率,进而影响到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变化。
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产业发展格局,基础产业发展格局可以形成服务业发展的产业资源禀赋。服务业既为最终消费提供服务,也为生产消费提供服务,基础产业发展格局一方面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又为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基础产业格局既包括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规模,也包括产业结构特征,还包括相应的技术水平与积累、资本积累水平和产业集群规模以及产业集聚水平。技术水平与积累通过深化分工和提升专业化优势,既促进服务业发展又促进了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本积累水平既包括物质资本积累,也包括人力资本积累,通过提高资源禀赋质量促进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产业集群越发达,分工越细,产业链越长,上下游企业联系越紧密,“非专有性资产”越容易从生产领域通过分工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化的服务业部门。产业集聚程度越高,横向扩展、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溢出效应越明显,更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11
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最有竞争力,其产生的利润率也会最高,产业资本积累也会最快。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的服务企业以追求利润极大化为目标,必然会根据资源禀赋结构安排具有优势的服务产品的生产。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社会分工深化基础上的整体资源禀赋结构优化过程。
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初始结构是由自然资源禀赋结构约束下当时的社会分工状况所决定的。在自然资源禀赋结构约束下,初始的社会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以自然分工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利用优势的资源进行专门化生产。自然资源禀赋结构的优化,对于传统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并不能保证社会分工深化。正如杨小凯指出的,单独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存在专业化经济对全社会分工经济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充分条件。12
服务业升级优化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的软环境资源禀赋结构的优化。软环境资源禀赋结构的优化,通过提升服务业效率,形成服务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化的外在推力,其基础仍然是基础展业的发展格局。基础产业发展格局的变化会形成产业优势,通过社会分工深化,形成服务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13
一般地,传统消费性服务业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消费性服务业结构优化主要取决于区域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人口规模越大、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性服务业规模就越大。由于消费性服务业直接面对的是最终消费者,所以,消费者的偏好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消费性服务业结构,因此,消费性服务业结构的优化依赖于消费者偏好和消费格局。14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在社会分工深化的基础上从生产环节分离出来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的,其发展基础和服务对象是基础产业发展,依赖于软环境资源禀赋优势。因此,就区域服务结构优化来说,如果区域基础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服务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就是依托基础产业发展优势,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苏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为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案例。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的优化依赖于软环境资源禀赋结构尤其是产业资源禀赋。由于资本、技术是基础产业发展基础上积累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会随着区域资本与技术禀赋结构差异而演化。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可以改变区域资本积累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还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等的发展。这也是许多地区想要发展服务业外包,但是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五、结论
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依赖于资源禀赋结构的优化,是自然资源禀赋和软环境资源禀赋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服务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既要注意自然资源禀赋结构的优化,更要注重产业资源禀赋结构的优化,脱离资源禀赋结构发展服务业,调整服务业结构必然会造成市场扭曲和资源浪费。
软环境资源禀赋结构的优化可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并构成服务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先决条件。基础产业发展格局与社会分工深化互为制约、互为促进,基础产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分工深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具有共享服务功能的产业部门越容易独立出来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及其结构优化与升级离不开基础产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仍然是服务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先决条件。
服务业结构优化 篇2
摘要:
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为了提升在国际中的经济影响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而言,我国需要高度重视并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以达到使得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最终目的。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不但能够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了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国家战略分析及结论。
关键词:
服务业结构优化 篇3
关键词:幸福指数;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007-02
1 幸福指数与服务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1.1 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就是衡量民众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已被运用得比较合理,从我国目前的状况分析,生活水平的优劣决定了幸福程度的高低,幸福程度的高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教育、文化、就业、医疗卫生、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
1.2 服务业
一般认为服务业指的就是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在我国通常把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把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和工业之外的其他所有的部门。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也是极其迅速的,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地区经济增长带来的三次产业的变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在不断提升。
1.3 幸福指数与服务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经济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稍显薄弱,对于正处经济飞速发展的我国,国家更应该以居民的幸福指数的高低为目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会长期积累矛盾,在化解矛盾、不断提升民众幸福指数的过程中,地域差别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使得经济发展存在多种问题。提升幸福指数是服务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发展的最终归宿。
2 太仓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太仓市经济持续增长。太仓市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业的影响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强化。
目前服务业的发展仍然是传统服务业的较快增长,进而推动着太仓市服务业总量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没有很好地利用太仓市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有些行业的增长势头较好,比如像旅游休闲、专业服务、社区服务、信息科技服务等,但还没有形成规模。部分服务行业与全国一样,垄断现象还比较严重,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较弱。相比工业的发展,太仓市的服务业在整个苏州地区是属于比较落后的,发展服务业的长三角区域服务功能分区不明确,内部各镇缺乏大局意识,不考虑整体的协调,进行独立发展,在今后,应该加大力度发展服务业,以期能达到并超过其他县市的发展水平。
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5.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520.41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401.15亿元,增长14.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4439元,增长10.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1%。八大类消费价格“六升二降”: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5.0%、5.3%、1.0%、1.1%、0.1%、1.9%;烟酒及用品类、交通及通信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0.5%和2.9%。
从以上数据表明,居民在不断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幸福也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3 太仓市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3.1 促进服务业改革,增强竞争力
分析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加大服务业的投入对太仓市的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作用。服务业已经成为太仓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太仓的服务业总体上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优势。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服务业改革,增强竞争力。在流通行业,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要扶持本土企业的连锁发展,帮助它们在物流配送、自动售货、持卡购物等方面逐步采取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和手段;在餐饮业方面,要逐步改变以前的用餐方式,顺应现代人的团购消费意识,积极发展自助餐、配送餐等现代用餐方式,并鼓励传统的餐饮业努力开发网络营销渠道,实现网上销售的现代化营销方式。
3.2 发展生产性服务,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太仓市是一个县级城市,陆域总面积约620平方千米,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94.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8万人。对于面积和人口都有限的县级城市,新兴产业的比重相对比较小,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能有所提高。太仓是港口城市,要充分发挥太仓港和保税物流中心等作用,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提升物流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同时要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综合整治旅游环境,扩大旅游消费。同时要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发展社区商业、农村商业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特色商业街和商业示范社区。
3.3 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展服务业,要利用太仓的港口区域优势,大力推动服务业跨行业、跨区域整合发展,和周边城市进行经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把太仓市的服务业推向现代化之路,促进太仓市服务业结构升级。同时全市上下应充分意识到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应充分调动政府的积极性,继续加大在税收减免、资金投入、政府购买和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进一步发展相关民生服务业提供拓新空间。进一步建设及完善服务业投资体系,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积极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4 基于幸福指数提升的服务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4.1 增加居民经济收入
影响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居民收入低,因此,要提升幸福感就要以增加经济收入为基础。要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为导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收入分配模式,注重二次分配,提高全社会的最低工资标准。政府要处理好通货膨胀,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好物价,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现在都注重新农村建设,集中住宅,农民手中没有可种植的田地,要注意稳定农民情绪,让他们得到应得的补偿,采取各种措施缩小贫富悬殊。
4.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目前,城乡居民对各种保障制度的参保率比较高,同时太仓市作为全国“大病再保险”的试点城市,目前稍有成绩,还要注意保险制度的完善。作为宜居城市和长寿之乡的太仓,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其他城市要快,农村比城市更快,因此,建立新型的、覆盖面广的农村养老制度尤为必要。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在拆迁问题上一定要提高保障标准,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4.3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改善居民的人居生态环境同样可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在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重指引下,要对企业的排放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列入重点项目,企业也要为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进行科学管理。可以通过收集牲畜、家禽等粪便,建立统一的卫生农厕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实行集中种植农作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处理农作物的遗留物,确保居民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污染。在全市范围内,有条件地引进更多的新能源,更好地保护生态
环境。
4.4 扩大就业鼓励创业
为了给更多的未就业者谋取更好的就业渠道,各级部门要多管齐下、多策并施、多策并举,开发各种基层服务岗位,留住人才。对于太仓市的重点企业,政府要鼓励企业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才,研究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以及承接更多的创新项目。鼓励大学生来太创业,有条件地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提供税收优惠、免息贷款等创业优惠政策。给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岗前培训,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
4.5 增强居民安全感
太仓是一个县级市的城市,当地居民人口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逐渐增多,加上城镇化发展,城市规模在逐步扩大,居民人际交流日益多元化,很多居民感觉缺乏安全。要紧抓治安工作,创建平安社区,在小区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及时建档立册;可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分级检验制度,提高食品进入市场的门槛,规范食品的原材料来源,严格遵守食品加工厂的准入制度;同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机制,对于不合格的企业要及时予以公布,监督其整改,要保证其生产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居民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保证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优化服务业结构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2012年太仓市统计年鉴[Z].
[2] 徐占忱.“十二五”期间民生服务业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1,(3).
[3] 黎昕,赖扬恩,谭敏.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东南学术,2011,(5).
服务业结构优化 篇4
关键词:FDI,服务业结构,优化机理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 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度日益提高。由于服务行业高附加值、高利润的预期等原因使得外商直接投资正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三产业已成为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最快的领域。2007年, 第三产业实际利用FDI增至320.55亿美元, 所占份额为42.9%;第三产业GDP增加值上升到13165亿美元, 对当年GDP的贡献率高达42.3%。作为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的载体, FDI既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总量的提高, 又促进了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本文基于FDI的东道国经济效应角度, 深入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服务业结构的优化机理及其路径。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
1、资本效应
就国际投资对东道国的资本形成效应来看, 促进资本形成历来被认为是国际投资对东道国 (尤其是发展中东道国) 经济增长的重大贡献。国际直接投资不仅能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 而且能为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而动员当地储蓄, 成为引发国内投资的催化剂。外资在资本形成方面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突出, 这是因为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稀缺资源。用“双缺口模型”解释就是外资的增加有效改善了发展中国家储蓄不足, 并且能有助于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我国的实践表明,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我国的资本形成, 而且从根本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引擎。
2、技术进步
一般而言, 企业的技术进步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 二是因跨国公司技术外溢, 被东道国企业模仿创新的技术进步。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的国际资本流动, 它是一种与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关联的投资。在投资的过程常常伴随着技术、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本的溢出, 并有东道国企业消化吸收后产生模仿创新的技术进步。另外, 作为技术形态的FDI对东道国产生一种“传染效应”, 通过关联产业的发展, 知识和技术会从跨国公司传递到当地企业。为了适应跨国公司带来的先进技术, 东道国企业必须通过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技术改造与之配套。正是这种模仿创新和配套效应, 因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引发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活动, 使得相关产业的技术得到了升级。
3、竞争效应
跨国公司作为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 在技术、资金、人力和研发等方面有着强劲的实力, 其在进入东道国某一激烈竞争的行业中后会使得当地市场竞争加剧。为了使自己更有利的参与竞争, 当地企业会被迫采用新的技术、更严格的管理方式、要求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等方式进行应对。激烈竞争的后果是具有与跨国公司抗衡实力的公司生存下来, 而那些实力弱小的公司要么退出该行业要么被大公司兼并。从行业上看, 行业的集中度增大, 效率变得更高, 从而导致行业规模的变化。
4、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外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FDI改变了不完全竞争经济的产业结构,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与之竞争的行业或公司, 但FDI通过创造需求对本国的后向关联产业中间品等零部件产生影响带来巨大的好处, 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一方面, 从产业部类调整看,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经历了由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 顺应了产业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 从产业内部调整与升级看, 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积极推动了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日益高级化。
二、FDI带动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机理
FDI作为优质资本、先进管理经验和发达技术的载体, 通过资本效应、技术效应和竞争效应对我国服务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的分析FDI对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机理, 我们可以将投资到我国的FDI看成两部分:一是直接投入到我国服务业的FDI, 其资本效应和技术效应直接作用于我国服务业, 使得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产生调整;二是投入到第二产业的那部分外资在使得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同时, 通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间接地促进了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从而对服务业内部结构产生间接地影响。而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 指的是在第三产业结构中, 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下降, 新兴服务业的比重上升;相应地, 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比重下降, 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同时, 中介服务机构增多, 服务项目细化, 服务质量提高, 服务的附加值率上升等等。外商直接投资优化我国服务业结构的路径如图1所示。
1、FDI的资本效应对我国服务业结构的优化
直接进入服务业领域的外资, 一般而言, 会选择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在我国尚属刚刚开放或是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尚不成熟的行业。如:我国加入WTO以前的外资主要集中酒店、旅游和娱乐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传统、消费型服务行业;入世以后, 随着各项承诺的兑现, 我国服务业领域的准入机制逐步放开、各项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 此时的外资开始涉及运输物流、金融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虽然我国的政策引导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外资的流入直接导致某一行业规模的扩张, 行业规模的迅速增大不仅使得这一行业劳动力价格的提高, 从而吸引劳动力从其他低价格的行业转移过来, 而且引发了行业内部各企业竞争激烈, 其竞争的结果就是实力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会生存下来, 并且更加的发展壮大, 而实力弱小、难以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便会退出该行业。这样, 因资本的直接注入引发的竞争效应不仅使得这一行业更加高效、管理更加科学, 而且使得行业规模和市场需求相匹配。
2、FDI的技术效应对我国服务业结构的优化
投入到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知识技能, 不仅包括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硬技术还包括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软技术。虽然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对技术的垄断性会阻止技术外溢出去, 但是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还有我国企业通过模仿、自主创新等方式, 从而使得该行业技术水平整体提高。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中过剩的劳动力会转移到其他行业, 这样, 因资本直接流入而产生的技术效应使得该行业再生产过程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起到了优化该行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3、FDI的产业关联效应对我国服务业结构的优化
投入到第二产业的FDI, 虽然没有对服务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但是直接作用于制造业中的外资通过直接的资本效应、技术效应和竞争效应使得第二产业飞速发展。在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下, 作为从制造业中逐步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 由于和制造业日益紧密并相互促进的关联效应, 也间接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在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步减小”, 这样, 人们消费结构改变带动了生产商的供给调整, 生产要素开始流向社会需求大的行业, 这类行业将扩张;而需求弹性小, 或是已经饱和的行业将会紧缩。这样, 投入到第二产业中的FDI通过其产业关联效应和人们的需求导向作用将会使我国服务业结构向着高知识型、高资本和高技术型层次转化, 起到了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卫国: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1999 (9) .
[2]郭克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与高效发展 (上) 、 (下) [J].财贸经济, 2000 (10) .
[3]周爱农: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D].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6) .
商品结构优化思路 篇5
目的:优化商品结构,提升门店客单价,来客数,周转率,毛利贡献率.思路;引新汰劣,并集考核
方式方法
一动销率考核
1.分大类计算出大类的周转天数(第一级考核,不设立周转天数标杆)
2.分大类计算出大类的动销率(以周转天数为系数)
3.分大类计算出毛利贡献率
以当前大类周转天数为系数, 计算出该大类的动销率.以该大类的动销率为标杆查询出该大类类别下不达标的中类和超标20%的中类
分析该中类不达标的原因
1.商品线做得太深,造成整个中类动销率下降.2.商品线没有品牌带动,造成品类没有吸引力.3.价格没有竞争力.4.价格带不合理
4.商品本身的属性动销慢(适应人群少)
5.陈列动线
6.其他
动销率超标的原因
1.商品品牌,品类,单一,顾客可选性少.2.商品品牌结构失衡,缺少二线三线毛利贡献商品.3.促销价格太低.4.其他.措施:结合商品功能结构,价格带合理性,淘太动销率低,不动销的商品。
二.毛利贡献率考核
以中类为单位计算出本中类的毛利贡献率,以此为标杆查询出不达标的小类。
分析不达标的原因。
1.小类动销率低,造成整个小类毛利贡献率低
2.小类毛利率标杆不合理。
3.小类商品一线品牌与二三线品牌占比失衡,一线品牌占比过高
4.促销价毛利率过低
措施:结合商品功能结构,价格带合理性淘汰动销率低的商品,引进能带来毛利的补充品牌品类,调整促销策略防止促销商品毛利率过低
三.新品引进阶段计划
参考大润发 银座的 商品品类、品牌、单品引进新的品类 品牌单品
分阶段引进计划1.优先引进 以上品牌性补充和品类补充商品.2.引进差异化的品类,品牌,单品.3.引进新奇特高毛利品类,品牌,单品
以特色优化结构 以结构凸显特色 篇6
笔者结合华北电力大学特色发展的办学实践,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发展规划几方面,就如何坚持办学特色和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学校自身战略发展,进而推进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谈一些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一、立足实际,着眼发展,打造学校的学科特色
高校的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办学特色是指在办学过程中传承并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秀的办学特征,包括办学风格、办学行为以及取得的成就和学术水平。而学科特色往往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学科建设也就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主要载体,成为体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7大电力企业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先后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恢复重点高校后的第一批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同年,学校在北京原校址创办了北京研究生部,成为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院校,并在1981 年成为实施学位条例后全国首批获得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行列;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校部由设在河北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学校建校之初就是特色鲜明的电力类高校,多年来立足于为国家能源电力工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积极推动自身学科建设,形成了服务于我国电力工业的完整学科专业体系和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面向电力行业的学科始终保持着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与龙头地位,尤其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和热能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更加突出了学校在电力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以后,更加放宽了能源电力学科的发展视野,特别是面对世界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对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环保科技的战略需求,学校积极构建和完善能够支撑国家能源电力和谐发展的新的大电力学科群体系,形成“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构建大电力学科群的学科发展战略。几年来,学校在电气、动力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环境、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学科,积极发展经济、数学、物理及语言文学等文理学科,注重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信息及文理学科与能源电力学科的结合,通过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使各学科的内涵形成自身的特色。学校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成为国内能够培养核电技术和管理人才的5所高校之一;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并成立了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时代发展与知识更新要求高等教育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却有很多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不相一致、不相适应的地方。首先,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存在“千校一面”的类同现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和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学生理论培养过于僵化,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由于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不能与当前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体验。知识结构、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和服务面向的偏离,必然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能力与社会需求间存在着偏离,科研素质无法展现,动手实践能力更是薄弱。高校以育人为本,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实际,准确定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多年实践,我校确立了“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明确了以突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能力,即“三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以“四模块”为框架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学校把实验与工程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主干专业中建立了以“四模块”为框架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即通过基本实验模块、校内实践模块、仿真实践模块、校外实践模块的实践教学安排,构建覆盖多个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四年不断线的分层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还建立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开放式管理的创新实践基地,包括EDA创新实践基地、电工创新实践基地、仿真与控制创新实践基地、计算机辅助设计创新实践基地、物理创新实践基地、数学实验创新实践基地等。学生在创新实践基地既可以进行各种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又可以进行科技制作及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同时,学校构建了以“个性化”为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爱好和社会的需要,“自我设计”成才方案,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核电专业人才协议,构建“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院校学历教育、一年企业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根据学校本科培养计划和企业专业培养要求共同制定。学校还与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公司“量体”设计集控运行班,建立企业后备人才库,满足企业生产人才需要。
通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大力加强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学校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的学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博得电力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近3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在全国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学生在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和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体现出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优化产学研合作结构,突出办学模式的特色
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必将促使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拨款和投融资方式、教育运营方式等发生新的变化,促进高校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行业特征明显的高校与对应行业的联合,是拉近学校与社会距离,促使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经费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式。
服务业结构优化 篇7
产业结构优化与服务业发展具有一致性。依据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我们就可以得出此结论。经济学家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表明,服务业地位的提升实际上就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使得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规律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与产业机构优化具有一致性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而服务业的发展也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的过程反映了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进程,即也就是产业机构优化的过程。
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研究中就会发现,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规律就是就是经济服务化。1962年,贝克尔(Becker)提出由物品向服务转移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经济服务化的研究和探讨。典型的代表是范德梅维和瑞达等学者的三阶段理论、怀特等人的四阶段理论和菲什宾等的物品—服务连续区理论,其中我们认为怀特等人的四阶段理论较为合理,其具体的内容是基于物品的服务就是把既有的实物产品作为工具或平台,向顾客提供与物品相关的服务。他们把经济服务化的演进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即物品———物品和附加服务业———物品-服务包———基于物品的服务或功能。一般的认为,经济服务化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基础上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具体表现为在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而这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和趋势是一致的。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提出了以制造业的生产活动为中心环节的价值链理论,并将其定义为企业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构成的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在他所建立的价值链模型中,将创造企业的利润的一系列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这些不同的活动环节给价值链带来的增值程度是不同的,“微笑曲线”很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微笑曲线”表明附加价值高的分别是处于上游的研究、设计和下游的营销、服务环节;而处中游的加工、装配环节由于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等原因成为了价值链中最不赚钱的部分。因此,许多传统的生产企业开始重视价值链中的服务部分,有些甚至专注于某一项服务活动,例如处于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处于下游的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干脆放弃或者外包生产活动。这种变化使得服务业在生产的全部投入和全部产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济服务化的趋势逐渐形成。
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赛尔奎因和钱纳里的国际标准结构模型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的研究表明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无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出现了向“三、二、一”演进的趋势。上述三次产业比例变化在现代发达国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今天在发达的工业国家农业人口可能只占3%。农业生产率出现了巨大的增长,它把资源释放到了制造业部门。同样的道理,制造业生产率的巨大增长意味着,从事制造业生产的人口也在不断的减少。在今日的美国大约有78%的经济人口,也就是说,劳动力中每5个人中大约有4个从事服务业。在欧洲大陆的英国、丹麦和荷兰大约为72%。在发达国家中,其服务业部门最大。新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成果,向服务业的转移至少起了部分作用。”这些都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优化,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得越来越快。
产业结构变化之所以出现这种重心由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有其经济上的必然性。首先,只有在农业充分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创造出高于农产品消费的剩余收入;另一方面提供大量农业原料和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工业才能获得发展的条件。工业化实际上是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的唯一归宿。其次,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工业的高度发展带来人们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需求引力;同时,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又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可能的条件。当工业化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后,服务业能否充分发展就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优化的产业结构是有利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的。
三、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1.服务业本身作为三次产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增长直接增加了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降低产品生产和交易的成本,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伴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内部结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趋势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流通部门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降低,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业部门比重提高。二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新兴产业的增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使第三产业逐渐走上高级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刘伟、李绍荣的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682个百分点,同时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如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体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商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每增加1%,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分别为11.333%、11.077%、2.188%、1.657%、1.132%和1.021%,可见,服务业对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服务业对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具有的重要推进作用表现在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事实上的主导地位。三次产业的划分并不代表着三次产业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事实上,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三次产业之间是互为因果、互为市场,彼此存在着供求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核心和关键就是服务业。
3.服务业对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具有的重要推进作用还表现服务业是劳动力转移及吸纳的主要承载者。就业结构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人力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状况,具体表现在:一就业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的收益水平,二就业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的要素构成,三就业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的生产效率。就业结构在反映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各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的富余,则可改变产业结构的有机构成。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推动,互为印证。随着各产业的就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产业内部要素组合的优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得到了有力支持。
四、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服务业的发展推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及结构优化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其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在种植业大发展的基础之上,其他产业尤其是畜牧业和渔业发展迅速。这与人们膳食结构从以粮食为主转向食物多样化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我们将与第一产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称为农村服务业。农村服务业是为农业服务和在服务中形成的产业,是农业中的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村服务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二是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的。可见,通过发展农村服务业,向农业和农业生产者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金融服务,市场整合营销,以及农资、农机、供销、气象、加工服务,水利、植保、收割、林业、畜牧兽医、水产等专业化服务,以提高第一产业中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快发展,推动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服务业的发展推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及结构优化
Andersson在控制劳动力的获取程度、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规模以及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和制造业部门的规模这些因素后,通过构建联立方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制造业的发展。那么服务业是怎样来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极其结构升级的呢?这就需要探讨一下服务业在第二产业中的功能。首先,服务业为第二产业开辟了新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者对于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将会增加,而服务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能够显著地扩大物品的数量和范围,因此,服务业帮助制造业顺应这一趋势,满足新需求。第二,服务业通过渗透工业部门,导致工业部门的R&D力度不断提高,使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有助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制造业产品的增值很大部分是来源于服务的,因此服务业渗透到工业结构之中,将有利于促进工业结构高级化,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制造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第四,服务业还可以加速工业组织方式的变化,使工业由传统的生产型体系向生产服务综合型体系转化,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小热,夏杰长.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和创新[EB/OL].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
[2]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3]刘继国.制造业服务业化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4-15
服务业结构优化 篇8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 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深化, 全球经济呈现“软化”趋势, 逐渐从以商品生产为主转入以服务业为主, 开始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我国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同时, 中央提出“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 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国各级政府都在研究探讨, 想方设法促进服务业发展,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当前, 河南省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和世界科技发展周期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也迫切需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各地竞相调整产业结构、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背景下, 河南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来应对区域之间的竞争, 形成持续增长能力, 抓住新的环境下科学发展的机遇, 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理论研究
1. 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与服务业发展具有一致性。经济学家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表明, 服务业地位的提升实际上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使得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规律作用的结果。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所占比重非常低, 在进入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后, 缓慢地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变化之所以出现这种重心由农业向工业, 再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有其经济上的必然性。首先, 只有在农业充分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一方面创造出高于农产品消费的剩余收入, 另一方面提供大量农业原料和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 工业才能获得发展的条件。其次,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 工业的高度发展带来人们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并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需求引力。同时, 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 又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的条件。当工业化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后, 服务业能否充分发展就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 优化的产业结构是有利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的。
2. 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优化产业结构是近些年来国外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特征, 这也是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相符合的。近些年来,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地攀升, 服务业取代了制造业的社会主导产业地位, 成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推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首先, 服务业本身作为三次产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的增长直接增加了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 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另外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降低产品生产和交易的成本, 提高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同时, 伴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内部结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新兴产业的增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 使第三产业逐渐走上高级化, 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 服务业对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具有的重要推进作用还表现在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事实上的主导地位。三次产业的划分并不代表着三次产业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事实上, 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 三次产业之间是互为因果、互为市场, 彼此存在着供求关系, 而这种关系的核心和关键就是服务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很强, 可以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中间投入, 以提高其他产业的生产效率, 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次, 服务业对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具有的重要推进作用还表现服务业是劳动力转移及吸纳的主要承载者。如今, 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服务业就业比重也不断提高, 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国内外的发展历程都证明了这一点。不仅如此, 服务业内部包含的行业众多, 既有劳动密集型行业, 也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由于它们对劳动力需求有所不同, 故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最后,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就更为突出, 它通过与高新技术的不断融合, 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高效化, 继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对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的分析
1. 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个区域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反映了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侧面。通过查阅《河南省统计年鉴》可知, 2000~2009年从增加值绝对量上看, 河南省三次产业的规模都是在不断扩大。从比重上看,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 一直徘徊在30%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 河南省三次产业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1978年的39.8∶42.6∶17.6变为2009年的14.2∶56.5∶29.3, 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 并慢慢开始促使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格局演进。从就业人数来看, 2000年至2009年河南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 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不断上升。而从就业结构来看, 2000~2009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加10%,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步上升, 2009年达到了25%。这说明河南省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逐年提高, 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转移出来, 在服务业各个行业就业。但是, 从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 在河南省的就业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仍然是第一产业, 达到46%。其次是第二产业, 达到28%。服务业就业只占河南省总就业的25%, 就业结构仍然呈“一二三”格局。
2. 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缺乏高度化。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最多, 但是产值比重却是最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高, 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上有所增加, 但是吸纳的劳动力比重较少;服务业产值比重较第一产业高, 但就业比重比第一产业低21%;从就业结构上看, 第一产业仍占绝对的优势;从整体上来看, 河南省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没有凸;从产值结构上看, 服务业亦没有成为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二产业在河南省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是最高的。这些表现同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规律是相违背的, 并最终导致了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且缺乏高度的状态, 而由此也造成河南省产业结构对服务业的发展缺乏促进作用。
三河南省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进作用分析
在《近十年河南服务业发展状况与竞争力研究》一文中, 作者曾对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 设计了经济基础、服务业总量水平、服务业内部结构状况、服务业产出效率、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状况五个方面的指标来综合反映全国各个省区服务业竞争力, 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测量, 以反映出省区服务业竞争力的真实水平、特点和在全国的位次。最后的实证结果显示河南省服务业的竞争力较弱, 在调查的全国30个省区中排名第24位, 整体发展较落后。而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 传统服务业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失衡状态既是河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滞后的原因, 又是河南省产业结构高级化进展缓慢的结果, 这必然限制和影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因此, 就河南省服务业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 它与其他产业的整合度差、融合性弱, 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支持和带动作用不大, 再加上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化, 因而服务业对优化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不仅如此, 河南省服务业的滞后发展还是目前河南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也是造成第一产业生产效率较低、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河南省服务业事实上的总量和结构上的问题成为了制约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 河南省服务业自身低水平的发展使其无法发挥对其他产业的促进作用并形成互动发展, 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 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为艰难和复杂。最后结论就是: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缺乏推进作用。
四河南省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选择
1.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任何产业都具有客观的生命周期, 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更迭。在一定的经济结构条件下, 主导产业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 就要求有新的主导产业出现, 以更替原有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不是个别产业部门, 而是能够代表整个产业发展主流的产业群。不仅要求主导产业的附加值高, 而且要求产业关联度高, 需求潜力大,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大;不仅要求主导产业主体是技术集约化程度高、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 而且还要有一些能够吸纳劳动就业、增加收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主导产业为资源节约型、低污染排放的产业。虽然服务业目前不是河南省的主导产业, 但从经济发展趋势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应选择服务业为突破口, 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来推动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2. 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要完善市场经济建设, 按照市场经济及产业升级的要求, 通过加大改革力度, 打破壁垒,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不当干预, 来促进服务业资源有效而合理的利用;要继续加强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以保护服务业市场的公正与诚信;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应考虑不同服务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差异性, 根据各服务行业的技术、经济特性, 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向服务业倾斜的财政政策, 同时也要强化高新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与运用, 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推动我省服务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3.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既符合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也被世界各国发展实践所印证。立足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和既有的服务业发展状况, 河南省应积极发展以知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 既要发展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服务业, 又要加强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 提高传统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 选好突破口, 以提升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重点应关注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研发产业和旅游业。
4. 提高服务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要在产业政策、科研开发、重大工程、投融资等方面, 大力扶持对服务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骨干企业的发展;优化企业结构, 促进管理创新;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 打造知名产品和企业品牌, 提升竞争力;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营, 提高企业集中度,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李迎君.近十年河南服务业发展状况与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7)
[2]顾乃华.对现代服务业基本内涵与发展政策的几点思考[J].学习与探索, 2007 (3)
[3]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服务业结构优化 篇9
关键词:产业集群,服务业结构,特色品牌产业群
一、服务业集群及优势
波特认为,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关于服务业集群的概念, 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前述的产业集群概念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点, 包含了服务业。因此, 服务业集群可以定义为在服务领域内相互关联 (互补与竞争) 的服务企业与服务机构在一定地域内聚集, 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的, 充满知识和技术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 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企业集群。因此, 相对于单体服务企业而言, 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具有如下优势:1.市场竞争优势;2.品牌共享优势;3.服务差别化优势;4.共享服务资源优势;5.服务创新优势。正是基于此, 通过发展集群, 能够加速产业升级, 促进企业发展, 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从而推动区域竞争力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及该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二、哈尔滨市服务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哈尔滨市服务业结构现状
一直以来, 哈尔滨市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高级化的主要着力方向, 采取多种政策举措促进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
1.传统与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
近年来, 哈尔滨市批发零售餐饮市场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64.0亿元, 比2000年累计年均增长13.5%;2008年哈尔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97.6亿元, 比2000年累计年均增长12.9%。同时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 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市场需求, 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 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2.旅游业龙头带动作用显著
哈尔滨市作为中国北方改革开放较早的城市, 旅游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经历了性质变革、功能变革和管理变革的一系列演进过程, 顺利实现了从“事业”到“行业”再到“产业”的转变。旅游产业收入不断增长, 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0-2008年旅游产业收入及增长率见图1。2008年哈尔滨市旅游业务总收入245.9亿元, 增长20.3%,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9%, 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3.服务外包业发展势态良好
自2006年国家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以来, 哈尔滨市努力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摆上日程。近两年, 哈尔滨市在服务外包产业的基础设施、产业规模、企业队伍、园区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行业优势效应初显。截至2007年底, 哈尔滨市服务外包产业总经营收入达到57.5亿元, 其中离岸外包收入有3.5亿元, 其中ITO (信息技术外包) 经营收入达到26亿元, 占45.2%;BPO (业务流程外包) 经营收入达到31.5亿元, 占54.8%。
4.完善的物流及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 根据哈尔滨市物流发展规划, 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以及开发区和交通枢纽, 哈尔滨市重点构建四类物流体系, 即服务与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工业等支柱产业的工业物流体系;以农产品、畜牧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为重点的涉农物流体系;以连锁配送为重点的商贸物流体系;以及以边境口岸物流为重点的国际物流体系。哈尔滨市金融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全市拥有金融机构网点1500余处, 已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结构日趋合理、功能较为齐全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5.文化创意产业稳步推进
随着“十一五”文化立市战略的确立, 哈尔滨市围绕加快振兴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确定了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门类, 初步形成了以出版发行服务业、广电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娱乐服务业、广告业、旅游业、电子信息业、动漫业、文化产品生产与销售等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注:1.核心层:以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为主。2.外围层:以网络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为主。3.相关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为主。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公报 (2007年)
(二) 哈尔滨市服务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整的集群规划及战略布局
目前, 哈尔滨市的八区十县几乎都建有各自的开发区, 各自实施相关产业规划, 各自发展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在空间布局时往往只是按照固有的行政区划进行集群规划, 造成集群发展的同质化。而不考虑整合周边区域内的优势资源, 整合集群的价值链, 这势必造成产业缺乏资源支撑和产业趋同。
2.缺乏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产业群
围绕龙头企业, 积极拓展产业链条, 能够带动中小企业进入商务区或园区, 形成产业发展生态链,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所带来的集聚效应。目前, 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在国内的整体知名度已基本形成, 但对于服务业的其他行业, 缺少单体强势品牌, 缺乏国际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已成为制约瓶颈。
3.集群规模小、层次低
集群规模小、层次低, 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 往往导致大量的配套产品无法在本地配套、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分离的现象。而哈尔滨市服务业集群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产业链条较短, 未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地方性合作网络。这就使得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无法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 也无法发挥产业间的共生互补效应。
4.民营中小产业群投融资困难
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哈尔滨市目前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业集群。融资问题一直都是困扰中小企业产业群发展的最大难题。据中小企业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资金来源中, 除自有资金外, 银行贷款占据比重最大, 达30.8%;民间借贷为16.7%, 而资本市场则为零。哈尔滨市直接融资业不发达、缺少直接融资手段以及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服务的担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哈尔滨市服务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一) 实施服务业整体战略规划
哈尔滨市要培育和发展服务业集群, 必须进行整体性规划, 必须在区域层面从生产要素成本和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集群的产业定位与空间布局, 根据哈尔滨市服务业集群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设计出相应的规划。集群规划应具有哈尔滨本地化特征, 具有个性化的内容、制订方式、实施过程与效果、政策环境条件等, 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 但不能照搬照抄, 必须从本地集群的情况出发。
(二)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把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建设有机结合, 重点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和企业,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和集群共同努力, 以“以名牌兴业, 以品牌立区”的战略实现集聚区品牌的建设。以多种渠道推动集聚区品牌建设,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以企业品牌带动积聚区品牌。通过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 带动企业规模和企业数量的同时增长, 进而增强企业集聚度。
(三) 扩大集群规模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集群区域必须要加强规划, 促进产业集群有序发展, 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 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 有效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改善产业空间布局, 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 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四) 扩大融资渠道 促进民营产业群发展
支持服务业集群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通过经济手段, 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服务业集群内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帮助优势服务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或到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途径募集社会资金, 扩大经营规模。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力度, 实现由单纯企业贷款向搭建融资平台转变, 从而推动哈尔滨市民营服务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景侠.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角[N].中国经济导报, 2005.
服务业结构优化 篇10
1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背景
1.1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 2006年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约36.8万亿美元。目前, 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已超过60%, 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75%, 发展中国家为46%~55%, 以通信、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远远超出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 已占服务业的50%, 正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二是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在服务领域的渗透, 出现了一批基于新技术、新经营模式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业态。一些传统的服务业纷纷引进最新技术对经营方式和服务模式进行改造, 开始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三是需求不断扩大, 制造企业更多地将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性服务环节交给专业服务企业来完成, 以降低其获取相应服务的成本, 交易数量不断扩大。
1.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当前我国服务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4.3万亿元, 31年间增长了16.39倍。2006~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0.9%、41.9%、41.8%、42.6%, 实际年均增长13.2%。但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较慢, 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0.3%~12.3%之间, 而美国的比重在36.5%~38.0%之间。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下述问题:发展滞后, 效率低下, 缺乏竞争力;结构不合理, 传统服务业比例偏重, 传统服务业饱和, 竞争过度, 而新兴专业服务的机构和业务的规模都比较小, 业务范围狭窄,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关制度和体制不完善, 缺乏高素质资本、管理、技术, 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市场化程度低, 一些行业 (比如金融、保险、电信、会展等) 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较低, 缺乏国际竞争力;市场规范化程度低, 竞争秩序混乱, 企业信用度差。但是,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遇巨大:一是因为我国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三位, 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正积极在各方面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
2 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湖南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整理
由表1相关数据可以得知, 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集聚现象, 但发展不均衡:长沙市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集群化程度相对最高, 发展水平最快, 远远超过地区平均水平;株洲市集群化程度较低, 发展水平落后于地区平均水平, 仅仅是略微高于湘潭市;湘潭市集群化程度最低, 发展水平居长株潭城市群末位。
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现为总量偏低, 发展层次偏低, 结构不尽合理,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的比重较大,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规模增加较快, 但所占比重过低。
3 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思路
3.1 发展原则
3.1.1 顺应发展趋势, 有效集聚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 把握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规律和特点, 形成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 让各种服务业态的优势集聚、信息集聚、功能集聚, 使集聚区既有形态, 又有内涵。
3.1.2 坚持远近结合, 联动发展
适应本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内部差异, 兼顾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长远目标, 加速信息技术在各产业中的运用, 以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带动产业联动发展。
3.1.3 坚持突出重点, 分类推进
按照扩大总体规模、加紧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扶持重点发展行业的总体推进思路, 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选择具有综合优势及发展潜力大、智力要素密集、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强的功能型和知识型服务业进行重点突破;结合各市的功能定位, 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3.1.4 坚持区域定位, 错位发展
产业功能区规划和集聚区的定点布局应充分体现所属功能区的主导定位, 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 形成特色和品牌, 形成错位发展, 从而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 构筑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3.2 发展规划
3.2.1 扩大总体规模
2 0 0 9年湖南省的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3.7%, 广东的29.6%, 江苏的39.3%, 占GDP的比重为38.9%,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个百分点, 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因此, 要扩大总量, 提高比重。
3.2.2 加紧培育龙头企业
按照扶持发展部署, 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筛选或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广的单位, 赋予其优惠与奖励政策, 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 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成长为行业龙头。推动品牌服务战略的实施和名牌的扩张, 从而推动本产业跨越式发展。
3.2.3 鼓励技术创新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发展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 加大科技含量和渗透, 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产业。
3.2.4 扶持重点发展行业
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产业倾斜政策, 重点扶持综合优势强、效益好、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高、关联带动强的功能型和知识型产业。优先发展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
3.3 发展重点
3.3.1 区域发展重点
以省会长沙为发展核心和龙头, 分层次、有重点的向株洲和湘潭等周边地区辐射。将长沙建设成为区域物流枢纽、商务金融中心、服务外包基地和中南地区国际化大都市。另外, 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文化服务等产业也要成为领头羊。株洲要以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为依托, 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节能环保、职业培训、融资担保、信息咨询、服饰商贸等产业。湘潭要以老工业基地为依托, 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物流配送、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会展、专业服务等产业。
3.3.2 行业发展重点
(1) 物流业。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重点一是建设好长沙金霞、长沙空港、湘潭九华、株洲石峰四大物流区;二是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建设、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工商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三是加快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以空港快速发展为基础, 以黄花机场为节点, 发展高时效、高附加值货物的多式联运业务及其设施建设;四是加快物流高新技术建设。重点推进湖南“物联网”建设, 通过物流的“可视化”管理, 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
(2) 金融业。
银行业重点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组, 加速金融现代化, 提高金融效率, 拓宽金融服务领域, 增加服务品种;证券业重点发展企业改制辅导、股权分置改革、上市保荐、私募及并购重组、风险投资等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重点开发新产品和发展各类公司、机构。
(3) 信息服务业。
发展电信和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产业, 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扩大信息网络覆盖范围, 加快电子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 发展壮大嵌入式软件、多媒体数字软件、管理软件三大产业群。
(4) 科技服务业。
加快建设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体系、商品条码服务体系和标准技术法规信息资源系统, 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体系。
(5) 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 加快发展会展业, 鼓励发展创意产业, 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业。按照专业分工和国际标准, 拓宽行业体系, 壮大发展规模, 推行行业自律, 提升服务水平。
(6) 商贸产业。
重点发展批发业、零售业和流通业, 打造现代本土流通企业集团, 建设大型高级商贸市场群。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 提升发展层次, 推进流通现代化、规模化。大力发展网上商店、电视直销、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 健全社区商业设施, 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7) 房地产业。
坚持人本理念, 加快推进住房设计智能化、分配货币化、供应市场化、交易自由化, 健全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城镇住房供应保障体系。
(8) 服务外包产业。
培育具有湖南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品牌, 壮大长沙服务外包集聚区, 把长沙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城市, 跻身全国服务外包十强示范城市之列。重点扶持加快长沙高新区服务外包示范区、青竹湖服务外包示范区等服务外包示范企业发展, 形成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唐强荣, 徐学军.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 2007, (6) :11~12.
[2]赵弘.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趋势及经验借鉴, 福建论坛, 2009, (9) :22~25.
结构再优化 篇11
这次产品结构调整后,BMW X1 xDrive 20i时尚型将取代原有的X1 sDrive 20i设计套装型。从而使BMW X1的产品结构更加优化,产品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
梦想照进现实
BMW X1 xDrive 20i时尚型在价格上更具优势,令人惊喜的价格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轻松拥有配备xDrive智能全驱系统的X1车型,同时,也将让更多宝马车迷享受到xDrive系统带来的纯粹驾驶乐趣。
除了配备xDrive智能全轮驱动系统、创新N20双涡管单涡轮增压发动机、8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外,BMW X1 xDrive 20i时尚型还搭载了许多便捷的、备受消费者青睐的配置,如全景天窗、远近光氙气前灯、前后部驻车距离警报器、Nevada真皮座椅及前排座椅加热功能。防爆轮胎在保障驾驶安全的同时,让新X1能够更加从容的应对复杂路面。值得一提的是,与其竞争对手不同,BMW X1所配置的BMW xDrive系统与BMW 其它车型所装备的全轮驱动系统一致。
BMW xDrive智能全轮驱动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动感的四驱系统。其特点一是响应速度最快,可在0.1秒内对动力快速分配;二是最智能,正常条件下将60%驱动力分配给后轮,保持后驱车型的优势,一旦系统感知有过多的牵引力损失就会自动调整前后轮的动力比例,而且动力分配比例范围达0-100%,让车辆在冰雪路面或陡峭山路等艰难路况中也能保持最佳牵引力。
定你所需
华晨宝马进一步升级和优化了BMW X1的专属定制服务。优化后的专属定制服务不再以打包的形式提供给客户,客户可以在车型已有配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灵活选择、任意组合,添加更多自己所需要的配置,给予购车者最大限度的选择空间和自由。
到今年9月,华晨宝马为BMW X1提供的专属定制配置数量较今年5月增长了将近一倍。更多的个性选择极大的提升了车辆的舒适性和娱乐性,同时让用户轻松打造属于自己的理想座驾。新增的专属配置包括方向盘加热、后视镜摄像头、铝合金行李架、防炫目内外后视镜、定速巡航系统、BMW专业导航和蓝牙等。在娱乐方面,HiFi高保真音响系统和Harman/Kardon环绕音响系统在单项选装价格上也更具优势。
激情驾驭
新BMW X1全系标配创新N20双涡管单涡轮增压发动机,除手动挡车型外,其余车型全部标配8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和发动机一键启动功能。此外,新BMW X1还增添了多项豪华配置,如全系标配真皮运动方向盘、发动机节能自动启停和ECO PRO节能驾驶模式等。从sDrive 18i领先型起,将后部警报器升级为前后部驻车距离警报器。从20i设计套装型起,进一步增加了方向盘换挡拨片,X设计套装更增加了后视摄像机,让出入停车位更易操作。
服务业结构优化 篇12
高技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外延,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通过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耗低、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化服务的新兴服务业。2012年1月,国务院公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对于扩大内需、吸纳就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随后,广东省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提出要着力推动重点领域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打造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高技术服务体系,为我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研究,探讨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如何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帮助,以及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1 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高技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起步早,发展迅速,在“十二五”规划中,广东省提出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全省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与知识产权服务业、生物技术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等重点发展领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批专业性强、优势明显、技术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基地和集聚区。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GDP达到5.3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0.0%,其中第三产业完成23808.46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5.2%,增长9.1%,说明服务业的发展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
1.1 广东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特征
1.1.1 高技术服务业对广东省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011年底,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808.46亿元,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比重不断增加,对广东省整体的国民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高技术服务业的运行和发展模式很少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具有专业性、高技术性、创新性和绿色环保节能的特点,能够给广东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1.2 高技术服务规模、种类不断扩大和功能多样化
研发设计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节能管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一批广东省重点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在迅速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0年底,广州开发区引进的服务业外资金额首次超过工业项目,达到56.45%的比重,而且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突破26%。目前广州、深圳分别建立了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预计到2015年分别收入达到7500亿元和4260亿元。
1.1.3 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广东省在各个开发区、高新区、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等建设相关的高技术服务功能区,在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物联网等领域开展高技术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根据高技术服务业自身产业集群的组织特点,通过知识溢出给不同产业部门提供相关服务,达到高新技术在行业内的扩散和推广,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1.2 目前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高技术服务业是我国近五年才提出来的新的发展方向,虽然广东省的服务业发展位于全国前列,也建立的相关的产业园和示范基地,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处于发展的初期,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政策还不完善。许多高技术服务机构规模小,专业化服务水平还不是很高,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没有出台,无法吸引高技术人才。作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重要省份,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高技术服务业给他们的生产、加工、制造能提供哪些有利的帮助,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动态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且广东省有大量的跨国企业进入市场,加剧了珠三角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市场的竞争,相比国外先进技术,本土的高技术服务机构想要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需要面临严峻的挑战。
对于发展初期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广东省作为珠江三角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拥有绝对的区位优势,可以吸引与研发设计、信息服务、节能管理等高技术服务业相关的技术和资本,而且广东发达的加工制造业也可以给高技术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潜在的市场空间。在高技术服务的“十二五”方案中,广东省将通过扩大高技术服务市场需求,推动工业、流通业和信息服务业外包高技术服务,支持开展“制造业主辅分离”试点,深入推进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
2 目前广东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产业结构主要就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行业之间的组成、构造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结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二、三产业在调整中快速增长,GDP在“六五”时期至“十一五”时期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5.9亿元增至2011年的52673.5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8.06%;三次产业均持续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从1978年的55.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659.8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2.06%;第二产业从1978年的86.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6205.3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8.29%;第三产业从1978年的43.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808.4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34%。
2008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对广东省经济造成了冲击,但这也成为广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良好的契机。广东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带领广东地区产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要想走高效节能创新的道路,正好可以借助金融危机的市场淘汰机制,加速广东产业结构变化。目前广东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重化趋势比较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截止到2011年底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5.2%,但是还是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目前广东的支柱产业仍然是高技术产业,但是缺乏核心技术,多数企业仍然从事加工和装配制造,核心竞争力不强。而且广东就业人口结构还存在很大问题,第三产业的比例偏小,需要进一步调整。
3 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系
怀特的四阶段理论中,提到经济服务化是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具体体现在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而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升级的尺度之一。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等来提高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使高技术服务业在现代工业、农业等各个产业上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其效率和质量。
目前广东省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给其他行业带来较强的外溢效应,也不能够给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因而对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还很微小。对于这种现状,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使之尽快的带动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仅需要高技术服务业的大力带动,还需要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配合,在降低第一产业GDP比重的同时,提高第三产业的份额,合理导向各个产业的就业人数,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4 结论
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也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的突破口。因此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然选择和主要途径。广东省目前虽然已走在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前端,但是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依然是广东GDP增长的主要源泉,因此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广东省也在高技术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发展目标,要在信息技术、科技与知识产权、生物技术、数字内容、智慧广州等方面推进其服务业的发展,建立集聚度高、规模大的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广东省一方面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发展,也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其科技含量,也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
摘要:本文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总结其目前发展的特征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它对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同时结合广东省产业结构现状,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分析优化升级所需要的各个产业未来的相互合作及发展方向,得出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高技术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2]高婷婷.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服务业结构优化】推荐阅读:
乡优化政务服务承诺服务制度06-10
服务优化10-21
优化服务流程07-21
金融服务优化08-29
优化纳税服务10-12
退休服务的优化工作05-31
纳税服务及其优化07-26
windows 7服务优化05-24
优化金融服务自查07-01
县行政服务中心关于优化服务环境的汇报材料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