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精选9篇)
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 篇1
摘要: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应贯彻“安全、舒适、环保、和谐”公路, 使原本单调生硬的公路线性变得有声有色, 打造出很多优美的景观设计来增添旅客在旅途过程中的兴奋点, 公路周围自然景观资源利用与环境相结合, 使沿线公路的构造物完全融入到周边环境之中去, 让驾驶员能够在高速公路舒适地行驶, 减轻了疲劳感, 构建高速公路更合理更优美的环境景观体系。
关键词:环保理念,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是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 路线起于长春至营城子, 全长249.7公里。这条高速公路六次跨过松花江, 桥梁和隧道相连, 周边自然环境优美, 具有宝贵旅游资源, 我们的公路设计和修建一定要深思熟虑, 把目光放长远, 要有超前意识和现代理念, 要建设出国内一流工程。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这条路的景观和环保设计的理念作以简单介绍。
一、沿线自然、人文条件分析
该项目沿线地段属温带湿润季风性气候。该区域年积温2, 600~3, 000摄氏度, 年霜冻日220~240天, 年均降雨量600~700mm。四季气候变化分明, 冬季严寒, 夏季炎热, 并且温差有较大变化, 适宜有耐寒的植物生长。
沿线水之源发达, 同时, 沿线分布多个水库和池塘等。公路沿线土壤肥沃, 土壤类型主要以暗棕壤、沼泽土和草甸土为主, 伴有黑钙土、针叶林土。公路穿越之长白山地区, 长白山区是东北第一高峰, 号称“东北屋脊”, 巍巍长白山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而且具有世界一流的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是山地垂直景观和火山地貌景观所构成。长白山地势高峻, 地形复杂, 又濒临太平洋, 在东亚季风控制下, 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随着高度的递增, 气候、土壤、生物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长白山成为东北民族文化的象征。
二、公路沿线周边环境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一) 现有自然环境。
本设计段沿线人口密度较低, 村落等人工景观分布稀少, 呈原生态自然田园风光。沿线景观元素主要有旱田、水田、树丛、森林、池塘、河流、水库、丘陵、山体、民居等, 不同景观元素的相互搭配, 形成了变化丰富的不同景观类型, 或旱地, 或水田, 或树林, 或农林景观镶嵌, 其中又穿插了池塘、河流、水库等水体景观, 变化丰富。
(二) 与沿线自然环境的协调情况及采取措施。
本设计根据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 概括划分为农田段、树林段、水景段、林地+农田段、林地+农田+水景段等不同景观空间, 具体设计如下:
1. 农田段。
目标:展现农田景观, 与农田景观相协调。设计要点:边坡圆滑处理———过渡自然, 野生花卉长满边坡———野趣盎然, 路堤边坡上部植草———视野开阔, 碎落台、护坡道植草———简洁自然, 中分带———丁香、榆叶梅、红刺玫、榆树。
2. 树林段。
目标:恢复山林气氛, 弱化人工痕迹。设计要点:路堑边坡草、灌结合———协调过渡, 占地界位置保护原生树木———环保绿线, 碎落台柔化人工构造物, 中分带———胡枝子、茶条槭、红刺玫, 取弃土场植被恢复。
3. 水景段。
目标:借景手法, 展现自然。设计要点:路堑、路堤植草 (同农田段) , 蒸发池改造为湿地水景, 边沟局部栽植水生植物, 路侧保持视线通透、空间开放。
4. 树林+农田段, 树林+农田+水景段。
目标:借景手法, 展现自然。设计要点:路堑边坡草灌结合, 路堤边坡上部植草, 路侧空地植草。
三、景观设计目标及理念
(一) 景观设计目标———创造国内一流水平。
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要把营松高速公路创造成国内一流的“生态和谐、景观统一、环保美观、安全设计、节约资源”, 创造成吉林省资源节约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打造成具有吉林省特色旅游观光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 景观设计新理念———自然与环保和谐统一。
在坚持“原有设计理念”的前提下, 考虑各种自然因素, 我们必须追求一种新的设计理念, 也就是自然与环保和谐统一。公路的建设和“生态保护”尽管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矛盾的, 但只要我们把新的设计理念贯彻下去, 并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做到公路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四、景观设计原则
(一) 优先保护原则。
必须高度重视景观文化的保护工作, 要做到前期“最大限度的保护”工作, 避免在公路建设中造成先期破坏、后期恢复的局面。
(二) 以人为本原则。
周密考虑到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情况、道路感觉、视觉导向以及安全设施等, 营造一条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 保证车辆安全畅通。
(三) 资源节约原则。
有效利用公路被占地内的植物、土地、水等资源, 把公路施工过程中的表层土、植物、弃土等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 尽可能做到变废为宝、节约资源、降低工程造价等。
(四) 做到节能环保原则。
全面考虑公路建设在运营的成本、工程造价等方面, 采用节能环保理念。采用新技术和新产品, 同时生态在恢复时要充分考虑, 对抗污染、吸尾气的植物种类的应用, 从各方面努力建设成节能环保公路。
五、人文和景观设计的具体体现
以长白山旅游为主线, 以自然景观为主体, 以人文历史为衬托, 打造长白山精品旅游线路。总体景观规划在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将营松高速公路全线划分为“两区、四段、三节点”, 即丘陵农林镶嵌景观、长白山山水相间景观两大景观区;田园、林海、江源、参山四个景观段;满族文化、火山文化、长白山文化三个景观节点。本标段处于丘陵农林镶嵌景观区、田园景观段, 边坡、互通等具体设计将充分考虑周围环境, 尽量与自然相协调。景观在设计时采纳了“飞龙撷景”, “飞”寓意着动态、高速、奔驰的状态;“龙”寓意着营松高速公路, 营松高速是修建在具有龙脉险峻长白山下, 是满族人居住的发源地, 且位于苍松翠柏优美环境之中;而在古代文化中, “松”也有“龙”的寓义, 同时龙也是传统中国民族文化象征。因此, 营松高速公路应预示着将建成国内一流的高速公路;“撷”, 采摘意思, 代表旅游、观光, 象征着人性化和拟人化;“景”寓意着沿线公路的各种人文景观资源。“飞龙撷景”表征了汽车奔驰在像巨龙一样的营松公路上, 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具有人文景观及环保为一体的美丽风景。
营松高速公路为实现“生态和谐、景观统一、环保美观、安全设计、节约资源”这一目标, 吉林省建设局从项目建设初期, 就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工作, 努力在这个项目建设和施工过程中, 保护好沿线公路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 尽可能实现我们的公路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刘银生, 叶颖.生态声屏障方案研究及应用[J].中南公路工程, 2005
[2]李兴峰, 鞠琳.浅析济南至莱芜高速公路环保设计理念[J].华东公路, 2010
[3]盛斌.粤赣高速公路环保设计理念[J].公路与汽运, 2007
[4]王锦霞, 浅谈京张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工作要点[J].公路工作与运输, 2007
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 篇2
沙漠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植物群落选择与设计-以榆靖高速公路为例
在对当地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贯穿毛乌素沙地的榆靖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走廊的`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类型和规划设计方案.在沙漠高速公路生态景观绿化植物群落的选择中应遵循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多功能等原则,在植物群落设计中应坚持统筹兼顾,多种搭配,丰富多彩,统一多变,以期达到绿化、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及生态环境质量,带动沙漠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经济综合发展.
作 者:邵治亮 SHAO Zhi-liang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陕西,榆林,719000刊 名:西北林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年,卷(期):21(6)分类号:S7关键词:高速公路 景观生态 植物群落选择 设计 毛乌素沙地
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 篇3
具体而言, 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即在指定公路区域内将绿色植物或者其它物质作为辅助材料, 构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形态的单一系统, 在这之间为它灌输一定标准的文化底蕴, 切实提升它的审美体验, 从而在实现它基本的交通运输功能的基础上, 促进环保绿化建设。事实上, 公路景观绿化的设计方案是被归纳于景观设计学的理论学科之中, 景观设计即一类较为复杂的具有强大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学科, 它结合了理论学科中的心理学、地质学、风俗学等一系列科学内容, 使它们在相互交流中完成统一。在此基础上, 由于公路工程兴起的时间较短, 没有完备的管理制度以及市场运行机制, 因此运用新理念、新技术的工程建设方案已然成为了当代环保绿化刻不容缓的问题。简而言之, 在时代的要求下, 建筑人员应积极提升自身施工水平, 在提高整体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加强自身在交通行业的竞争力, 促进交通行业的飞跃式发展。具体前景如图1所示。
2 新理念下的公路景观绿化设计
2.1 人本思想建筑理念
在高速公路交通建设中, 安全通行、舒适上路、便利交通是公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对此, 公路建设应着重掌握公路通行者的实际需求, 基于便捷服务的理念进行交通建设。就公路设计理念而言, 应切实表现人文关怀, 处理好交通公路上人、车、路的通行机制。具体来说, 高速公路的建设、汽车的制造无不是为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因此, 现代化的公路设计理念应依据“以人为本”设计理念进行工程建设。即在公路环保绿化设计中尽量满足通行者的日常生活要求, 有效规避交通运行中单一的效率以及速度机制, 从而防止交通意外的发生给他人造成的无谓伤害。
就经济发展较为迅猛的国家而言, 高速公路的设计不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是在其它信息服务上等, 都切实地表现出了公路设计者对于公路使用者的人文关怀, 充分展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建设理念。例如:就高速公路标志牌设置上来说, 设计人员通常会综合考量驾驶员与乘客的视野需求, 按照使用者要求来安置标志牌位置。
2.2 可持续发展建筑理念
成长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主题, 也是新世纪到来之际公路建设新的建筑理念。然而, 如果工程人员仅为满足建设要求, 过分开拓土地, 肆意浪费土地资源, 毁坏生态环境, 结果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威胁, 引发社会动荡。在21世纪初期, 社会经济要想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必须按照新型的发展理念,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维系我国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促进我国交通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即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能源, 为后代保留可供使用的有限资源, 避免后人因为资源缺乏而遭遇生存危机。事实上, 在现代公路建设中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就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的高速公路建设而言, 主体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上。如:在高速公路建设工作中, 土地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 其中具体包括了长期用地和短期用地。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工程策划时, 应切实规划土地范围, 从而避免工程运作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防止土地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
2.3 崇尚自然, 顺应自然法则
人类是世界的主宰, 然而却在自然灾害无能为力。与生俱来人类的骄傲感, 却让人类自身陷入了环境危机。地球上所有生灵构成了万物资源。同样人类生于自然, 是大自然中不可获缺的自然生物, 是生物链中最强大的统领者, 是地球生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如果生物秩序被打乱, 生命系统将不复存在, 人类更是难以独活。具体而言, 人与自然生灵存在相互依附的关系。因此, 在新时代到来之际, 公路设计人员应着重提倡环保理念, 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前提下, 回归本真。具体而言, 在公路景观绿化建设时, 工程人员应尽可能临摹自然风光, 尽量减少公路建设中人工雕琢的痕迹, 使人们在公路建设中, 最大程度地减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将对自然资源的损失率降至最低。
2.4 灵动的设计理念
在公路施工建设中, 工程设计人员应切实依照国家公路建设守则, 将其提到公路建设议事日程上来。对此, 不同施工地点应根据施工法则来完成工程建设。就实际设计情况而言, 设计人员应依据具体施工情况, 深入探测该地地质水文条件, 建立一条标准化公路交通道路, 而不是仅修建一条便于通行, 满足交通条件的公路通道。
对此, 在公路设计理念中, 从基本的线路选择上工程人员就应全面地展现出灵动的公路设计理念, 特别是工程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施工技能, 在了解客观施工情况的同时, 规避单纯追逐高标准的工程施工理念。事实上, 对于公路施工中横截面的工程运作, 应融入具体环境的地貌建设, 充分满足公路道路交通要求, 尽可能减小它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为整体工程节约资本。
2.5 融会贯通的建筑理念
就某种意义上而言, 融会贯通的设计理念是实现和谐公路的最终标准。因此, 怎样将公路设计融入环保设计理念之中是现代建筑人员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就公路岩土设计来说, 沿途的山林、河流等是大自然中魅力所在, 不同的自然景观总体上展现的是自然和谐之美。因此, 在公路建设中, 设计人员应在满足公路建设基本交通需求的基础上, 实现自然景观与交通流量的融会贯通。
3 新理念、新技术下的山西高速公路环境景观建设
为了高效地推进山西高速公路环境景观建设工作, 设计人员应在稳步提高自身施工水平的基础上, 将新理念、新技术融入到工程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此, 以下将依据山西公路建设的工程运作情况, 结合环保的设计理念, 提出优化建议:
3.1 绿化景观与公路建设的同步发展
工程人员在开展高速公路建设工作时, 应将高速公路建设主体融入到环保景观绿色建设中, 将环境保护作为公路建设理念, 规划公路建设线路, 如果条件允许, 工程人员应尽可能规避对环境的破坏, 尽量减少耕地占地面积。具体而言, 就是将一体化的交通公路线路作为整体公路运行机制进行综合考量, 全方位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 从而更好地完成公路建设规划工作。
3.2 优化设计理念, 凸显主体模式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 优化公路设计理念, 凸显主体模式, 在维护自然环境的过程中, 将建设体系导入工程实际操作中, 尽可能地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扩大绿色植物栽种范围, 在实现环境保护中进行公路建设。与此同时, 依据工程建设中环境景观设计情况, 工程人员应依据工程建设模式分阶段创建设计模式, 全方位地考察建筑设计机制。
3.3 采用新型设计模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工程人员在进行公路建设时, 因切实考察具体的地质人文环境, 将新的技术理念应用到实际工程作业中。例如:植物种子的喷播科技、植物绿化技术等应具体应用到绿化边坡的栽种中来, 而微观的节水技术则应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收费站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声屏障建设中, 设计人员应依据实际上的地质水文情况, 转变传统的声屏障模式, 促进生态形式下声屏障机制的形成。
3.4 促进水文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有效结合
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 设计人员应着重把握水环境设计与社会环境设计的相互融合, 切实加强公路沿线的水环境建设, 完善建设模式, 从而有效避免道路施工对工程附近水资源的污染。在此基础上, 如果条件允许, 工程人员应尽量降低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就设计理念上出发, 在确保沿线居民安定的生活的同时, 进行安全环保的高速公路建设。
4 结束语
高速公路的建设, 前提条件是综合环保的设计理念, 将施工技术作为指导思想, 切实掌控施工技术标准, 将其融入到公路环保思想中, 在降低工程作业对环境破坏、对社会居民正常生活影响的基础上, 满足公路建设基本的通行需求, 将环境保护、绿色建设以及公路建设放在平等地位, 强化高速公路本质功能, 从而构建出人与自然融会贯通的交通道路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蔡思翔.基于地域文化的道路景观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10 (10) .
[2]范洁, 蔡衡.长沙至湘潭高速公路 (复线) 景观与绿化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10 (06) .
[3]赵玉国, 骆岩飞, 柴悦.营松高速公路景观环保设计与实施[J].吉林交通科技, 2010 (03) .
[4]陈建荣, 张仁根, 翁辉.浙江省山区高速公路路基路面勘察设计新理念[J].公路, 2011 (08) .
公路景观设计浅谈 篇4
公路景观设计浅谈
杨建东 王玉峥文章来源: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
摘要 本文重点阐述了公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公路景观设计,使得公路建设既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环境,达到公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高度和谐。
关键词 公路景观 人文景观 四维空间 连续性 可预见性
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经济与交通是相辅相成的,交通发展必须依托经济,发展经济离不开交通。实施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又在于环境保护。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公路景观设计不单是景观美学的设计,同时更是保护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公路设计出发,也就是从公路“起点”出发,减少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公路建设者的重要职责之一。
公路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自然景观,主要是指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地物,如平原、山区、草原、森林、大海、沼泽地等景物。这些景物恰恰又是单元生态系统,故又称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各种建筑物、交通设施、城镇、村落、庙宇等社会文化艺术景物。公路景观设计是指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应有美观的造型,与周围环境充分协调,从而构成优美的自然画面。然而任何一条公路的修建,从选线、勘测设计、土石方开采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难免对沿线自然和人文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完成道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环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公路景观设计,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和施工规范中,都有关于公路景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规定,如1965年美国制订了《公路美化规定》,1976年日本制订了《公路绿化技术基准》,1975年原苏联制订了《公路建筑和景观设计规范》。
一、公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公路设计应从“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设计人员设计(创作)环保景观的意识,提高设计人员灵活运用技术标准、指标的能力,使公路与地区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人文景观相协调,降低公路建设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公路景观设计应力争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公路工程结构物达到高度的协调,营造出“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优美环境。其构成因素一般包括:
1.视觉的连续性与可预见性
公路的道路线形实际上是三维空间曲线,平面上由直线、缓和曲线及圆曲线组成,纵面上由上、下直坡和竖曲线构成,如果引入运动的“时间”概念,也可以称为“四维空间”。因此路线的空间曲线要符合实际的空间地理,同时要考虑到公路空间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顺势而为,线性连贯,平滑直顺,使得司乘人员感到线形流畅、清晰、行驶舒适安全,满足视觉上的连续性与通透性,提高他们的警惕性与兴奋性。
汽车在行驶时,司机的视线会随着车速的加快从近视点转到远视点,视角范围从路况转换到路况及路外景观,这大大降低了司机的注意力。因此在路线设计中应避免:
(1)直线段过长,否则难与周围环境协调,易使司机感到单调和疲劳,以及容易造成行驶超速,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2)相邻曲线半径的连续性,在大半径的曲线上行驶也会诱使车速过快,如果相邻曲线的半径与之相差偏大,则容易造成司机的错误判断,引发交通事故。
因此路线设计中直线、曲线、缓和曲线的设计指标运用要灵活,在符合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做到线性均衡、连续,保证行驶的可预见性。在路线设计中掌握平、纵指标,重视公路自身的线性设计,特别是公路线形与结构物和环境的协调设计,充分优化平、纵组合,做到流畅连续。
在视线的连续和可预见性设计上,我们除了利用道路平曲线的连续性,还可以利用道路两边的高低植被、起伏地势,以及标志、标线作为诱导视线的手段。
将曲线引入公路路线造型,最初是从地形和工程要求上来考虑的,而很少考虑环保。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才逐渐意识到用美学原理设计和铺设路线的重要性。将直线与曲线的巧妙组合,不但可以创造优美的线形,也会使司机和乘客心旷神怡,得到美的享受。
2.公路景观的协调性
公路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以及千变万化的植被,本身就已经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体现着一种自然的美与和谐。公路作为一种空间构造物,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再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公路景观设计中通过公路起伏、植被高低的变化引导视线,构造景观的节奏感。为此,设计者一定要注意开拓路外景观,尽量利用路前、路旁有趣而多样的景致,并有计划地提供一些视轴、视点和诱导视线的景物。因此,设计时:
首先,公路选线、定线时,应注意路线及其结构物的所有设计要素,要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土石方的开采量要尽量做到最小,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如风景旅游点、温泉疗养区、文物保护区等。对生态景观空间(河流、小溪、森林、沼泽地)和视觉观空间(村落、集镇等建筑群体),要避免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无法避免,则应在设计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将公路及其结构物有机的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避免修建后的公路成为环境中的“一堵墙”、“一条坝”,将自然环境活生生的切开。
其次,由于公路里程较长,有可能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自然区域,因此可将公路划分成几个独立的路段单元,每个独立的路段单元的设计可带有地域特色,同时又要与公路整体风格互相呼应。另外主要构造物的设计,如挡土墙、防噪声设施、桥梁等,也应仔细考虑其造型要与周围环境充分协调。比如一座桥梁,不仅要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而且要有新颖、优美的外形,力求与路线及其他结构物的造型充分协调。例如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在进入长城旅游区时,其挡墙防护栏设计为垛口形式,与长城的垛口从颜色、外形一致,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受。
第三,在设计公路景观时对公路沿线主体建筑风格、路线要素的指标、主要转弯点的位置,以及景观的装饰和绿化栽植的充实,都应在野外测量工作之前拟定,并将其记入测量工作任务单上。同时,要根据地形图、航测照片、经济评估资料及实地踏勘资料,定出建筑小区的理想界限和所要设计的内容。建筑小区的长度,应根据设计车速和公路的等级选定,一般与正常车速在3~5分钟内所走的距离相一致。在进行勘测时,应明确每个建筑小区和路线各要素的风格。每个建筑小区应有总的背景(可利用绿化方法建立)和主导建筑。
3.绿化的能动性公路路线及其结构物景观造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公路对自然风景的影响,使新建的公路能与原有景观融为一体,以便形成新的公路交通景观系统。公路景观包括路线和行车道,各种桥梁和沿线建筑,路侧和中央分隔带绿化,装饰和其它设施等,公路景观应形成统一的建筑群体,在保证全路统一建筑风格的同时,不同路段上的景观还应具有各自的特色。要充分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重点是路基边坡(也包括纵向坡)、中
央分隔绿化带,目的是使路基尽量与自然地形、现有地带的地貌相适应,与沿线的植被绿化相协调,同时绿色还可以调节人的视觉神经,消除旅途疲劳。路基边坡及中央分隔绿化带的绿化物种应当选用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同的物种,这样植被易存活,减少养护费用,还可以消除公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风格差异,让人感觉不到这是“人工”环境。
交叉口布置合理并适当绿化,可以提高对交叉口的识别能力。为节约用地和获得良好的地面结构造型效果,优化交叉口(包括匝道、升坡和匝道内的区域)的造型对创造交叉口视觉景观意义重大。现在在高速公路的立体交叉设计中,绿化设计已经受到很大的重视,立交匝道、边坡、以及匝道内的区域的设计都融合进了现代思想,被赋予了不同意义的造型,成为公路景观中的一个个亮点。
景观设计既要充分利用绿化的能动作用,将公路景观融入自然景观,又要考虑绿化植被的存活条件,利用已有的自然植被资源,再造一个“人工”的天然。
二、公路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的设计应以诱导司乘人员的视线并满足人们的视觉景观为要求。公路路线应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以避免造成空间线形扭曲、暗凹、跳跃等景观缺陷。断面的布设及路基宽度应结合自然条件灵活掌握,地形平坦、自然横坡比较缓的路段,一般以整体式路基断面为宜;地形复杂、以挖方为主,尤其是自然横坡较陡的路段,宜采用分离式路基断面,水平布置或上下错开,或设计半桥半路、半隧半路或半桥半隧,以减少纵、横断对自然景观产生的不利影响,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并增加路容多样性的目的。
设计时应保证公路交叉口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出入口应易于分辨,并通过标志、标线、绿化栽植等进行视线诱导。互通式立交出口减速车道宜设置于上坡路段,入口加速车道应设置于下坡路段,立交匝道内可绿化部分应进行绿化设计。上跨主要公路的立交桥、天桥等跨线构造物应满足桥下净空要求。各种构造物的结构、造型、材料均应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条件相适应。
2.充分利用公路通过地带附近的景观空间。
选线时应合理确定道路与风景区的距离,避免分隔生态景观空间和视觉景观空间。公路必须穿越森林、果园、绿地时,尽量以曲线通过为宜。应当充分利用沿途孤立大树、独立山丘、瀑布、古建筑等独立景观点作为主导建筑进行景观设计。当公路绕避独立景观点时,应将景观置于曲线内侧。旅游公路越岭线的垭口处,除应有广阔的视野外,还可根据当地条件,设置适当的观景台。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宜设置于海滨、湖滨、风景名胜区附近,其型式选择应有利于风景观赏。
3.公路所形成的带状景观应与沿途空间景观环境相协调。
对山区公路应避免大填大挖而破坏自然景观。如挖方深度较大时,宜进行路堑与隧道方案的比选论证,可能引起灾害的路段宜采用隧道方案。路线通过山间谷地或路基高度较大时,应综合考虑填筑路基时对谷地通风、日照等原有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必要时应进行高路堤方案与高架桥方案的比选论证。公路通过森林区时应做好路基断面设计,应尽量避免设置深挖路堑式断面,应力求拓宽双幅公路的中央分隔带,并尽可能保留中央分隔带位置的原有林木。公路通过平原、水网区时应合理确定路基高度,沿线村庄稀疏、横向干扰少时,宜采用低路基通过,确定公路桥位时应考虑保留有价值的岸边植物。公路沿途有影响到司机视线、嗅觉的烟尘、刺激性气体发生源时,路线应布设于发生源的上风向。公路构造物及沿线设施的风格、色彩、造型应考虑景观效果,对乡村地区而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宜简洁、明快,城镇附近、风景游览区附近的公路构造物及沿线设施应与周围环境一致,做到美观大方,并应注意与地域内民族特征及生活习俗协调统一。
4.景观设计应防止造成视觉污染。
公路用地范围内,除收费站、服务区外,一般不宜设置广告牌、宣传栏等设施。除标线、标志、护栏等按规定涂覆色彩外,一般不宜涂特别刺眼的色彩。公路雕塑小品的设置应注意色彩、造型,并不得妨碍视线。
沿线一般不宜设置雕塑小品,需要时应以单体为宜。公路沿线纳污设施、工业废物堆弃点等影响视觉景观的位置,在景观设计时应通过公路绿化或工程措施予以遮蔽。
三、结语
岭南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 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公路景观,设计理念,景观元素
1工程概况
洛阳至南阳高速公路是二连浩特至广州国家重点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公路建设规划“十三纵、十五横”中“第七纵”的重要组成路段。本项目的建设对加快国家干线公路网建设、充分发挥国道主骨架路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河南省和沿线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二广国家重点公路在河南境内北部济源至洛阳段已开工建设,洛阳至大安段已建成通车,与之相连的大安至寄料段、寄料至分水岭段与本项目分水岭至南阳段同期规划实施,目前正在勘察设计阶段,南阳至邓州段正在建设中。因此,分水岭至南阳段的建设,对于打通二广国家重点公路河南境内路段,加快全线贯通,早日发挥该道路的整体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了沿线地区物资、信息交流,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速公路的建设,除了进行功能、环保设计外,还应进行景观设计。所谓景观是指人类(景观主体)所感受到的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和情感上认同的物质形态及空间氛围的综合构成体。而高速公路为了达到“高速”目的,建设中往往“逢山劈山、遇水架桥、过村拆房”,成为附着在大地上的一条超长的“黑色拉链”,导致岩石裸露,水系紊乱,森林减少。高速公路的兴建不仅要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而且应该带来精神文明,使其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和精神风貌的长廊。因此,高速公路必须结合原始的大地景观进行景观设计,营造良好的视觉形象,使乘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情感,带来一种审美愉悦,使其成为匍匐在大地上的一条绿色长龙。
3岭南高速公路景观元素
3.1 山体
山体类似于城市中的建筑,是空间的垂直界面,对分隔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发挥着重要作用。岭南高速公路穿越南召县北部伏牛山主脊,沿线丘陵众多,河谷比较狭窄,谷坡陡峭,路堑边坡绿化设计采用在裸露的岩石表面客土喷播植草,使高速公路和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山体作为景观元素又优于生硬的城市建筑,其自然和谐、优美酣畅的曲线加上山体上的奇峰异石、绿树葱茏,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是在城市当中享受不到的大自然的美。
3.2 水系
水系和山体一样,既是大地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高速公路的景观元素。水系或曲折或开张,富有动感。岭南高速公路跨越汉江流域白河水系,主要支流有白河、黄鸭河、潦河等,白河特大桥、群英水库大桥等特大桥成为高速公路的节点,把人的视线切换到另一景观空间。高速公路沿线山水交融,湖光山色,婉若一幅美丽的图画。
3.3 绿化
绿化是大地的肌肤,绿色是大地景观的主色调,在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中,绿化景观包含行车道中间的隔离带、两侧的绿化带和相邻大地空间上的森林植被、农作物三个层次。特别是隔离带和两侧的绿化带,经过有规律的种植、养护,成为重要的人工景观元素。
3.4 桥涵
桥涵是高速公路两侧居民及动物的生命通道,是高速公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桥涵在满足流通功能要求的同时,应结合结构技术和地方文化特色,加强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使其成为高速公路景观元素。岭南高速公路天桥采用“一桥一景”设计,充分考虑到景观要求,同时对所有跨线天桥进行彩色涂装,视觉效果和谐美观(见图1)。
3.5 边坡
边坡是高速公路空间的垂直界面,是人们的视线不可回避的地方,也是形成该道路印象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满足加固要求的同时,应将其进行景观化设计,岭南高速公路北段山区两侧的边坡有的采用岩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等块料护岸,有的采用混凝土浆锚喷,在其表层都进行了景观化处理,使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3.6 建筑
高速公路景观空间的建筑包括高速公路两侧的民居或其他建筑、服务区建筑、进出站口建筑等。高速公路建设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在加强对两侧民居建设管理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经济扶持,统一设计、统一改造或兴建,使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服务区建筑是司乘人员可以亲密接触的建筑,
设计时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同时注重造型的奇特性和色彩的刺激性,使其既发挥商业效应,又丰富道路景观。出入口处服务性建筑位于城市和高速公路的过渡空间中,一般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之中,而收费亭的设计以安全、简洁明快为主,以免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但其构图和材质应以新颖,具有时代特色为主,使其成为道路一景。
3.7 防护及引导设施
该元素位于廊道空间的第一空间层次内,离司乘人员最近,重复频率最高。主要有高速公路两侧的防撞栏、隔离墩、隔音屏、里程牌、安全指示牌、安全线、反光板(器)等,其有规律的重复、特有的形状和色彩构成了高速公路特有的景观,使人从中得到了快速、高效的体验。
4岭南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岭南高速公路沿线自然植被生长良好,主要以阔叶林为主,夹杂有针叶林;公路沿线山峦起伏,郁郁葱葱,河流蜿蜒,清澈见底,自然风光极其优美。路线选线坚持地质选线、环境选线的原则,尽量绕避不良地质灾害区,减少高填深挖路段,降低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对于沿线的环境敏感点争取避让,桥隧的设置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对于高填深挖路段,条件许可时尽量设置桥梁与隧道,减少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及对原状土的扰动,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通过设置路基边坡、排水沟、截水沟、急流槽、超高段排水等路基、路面排水设施与桥梁、涵洞一起构成完善的公路综合排水系统,避免给周围环境造成水资源污染。路基边坡防护以生物防护为主要措施。起点段沿线地形起伏大,地形陡峭,山势雄伟,行于其间,心胸开阔,可充分领略大自然之雄浑,景观设计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结合现有水体,加强自然景观因素的运用,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景观区。
5结语
高速公路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开发的重要任务和有力保障。同时,把道路置于现代大地景观范畴中,将功能和景观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满足现代生活行为需求,有时代特色与个性的道路空间,使其既具备现代交通的基本功能,又能成为一件完美的大地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及美学水准,是当今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书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俞孔坚,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国外城市规划,1999(2):35-36.
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 篇6
1项目概况
长安高速公路长治—平顺段第二合同段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网“3纵11横11环”主骨架及连接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长治市公路网规划中“三通” (通省高速路、通县一级路、通村水泥路) 和“一环” (绕城高速路) 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山西省东南部地区的一条重要出省通道。
1.1 地形地貌
项目地处太行山隆起的中南段, 因受构造活动影响和水流侵蚀, 地形切割剧烈, 沟壑纵横。由于人工修整, 地面多为台阶地和耕地, 海拔950 m~1 000 m。侵蚀、溶蚀、剥蚀中低山区分布于项目区东部基岩山地区, 岩体受构造运动及后期的侵蚀、风化、剥蚀、溶蚀作用控制。该区基岩裸露, 节理发育。其山高沟深, 山势陡峻, 悬崖峭壁, 沟谷多呈“V”字形, 切割深度50 m~200 m, 坡面灌木丛生, 局部薄层黄土覆盖。沿沟谷两侧及地形低洼处有黄土堆积, 地质作用以风化为主, 地形相对高差200 m~300 m。
1.2 气候条件
沿线属温暖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冬季寒冷, 降雪较少, 春季多风少雨, 夏季温暖, 秋季温差较大。
2景观及绿化总体规划设计的原则、要求及表现手法
2.1 规划设计原则
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应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因地制宜选择树种, 统一布局、合理搭配、艺术构图、利用绿化、美化功能, 改善路容路貌, 优化行车环境, 发挥综合防眩效益, 借助物理防眩作用, 减缓事故灾害, 达到安全运营的目的, 将高速公路建成安全、美化的生态之路。主线绿化采用远乔木、中灌木的布置手法, 大分段间隔逐步过渡, 形成连续不断、动中有变的“绿色长廊”。互通立交绿化以乔灌木相结合, 与立交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达到融入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景观效果。路基边坡以灌草结合进行绿化, 达到稳定边坡、减少坡面径流冲刷、美化路容的作用。所以, 总体规划设计应按如下六项原则来执行:
1) 统筹规划、整体协调。
充分体现景观绿化的整体效果, 将路容路貌以及路域环境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并利用不同种类的树木、花草合理搭配组合, 形成美好景色。
2) 为行车服务。
景观绿化要以改善与安全运营为主要目的。需利用绿化自身优势, 形成对安全运营全方位的辅助作用, 应考虑运用动态的视觉来进行整体设计, 不要套用园林的手法, 着重突出群体效果, 注重利用植物固坡和防眩等。
3) 兼顾近期、远期的实际效果。
景观绿化坚持长远发展观念, 并以有限的投资得到当前和长远绿化美化的最佳效果。在花灌木造型时, 适当降低苗木密度, 给苗木生长留出空间, 同时考虑后期的养护费用要低, 防止发生前面绿化后面改造的被动情况。
4) 因地制宜、讲究实效。
景观绿化时植物选择、类型配置坚持遵循自然科学的规律性,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确保成活和正常生长, 并求得绿化美化以及其综合防护的功能。
5) 确保重点、兼顾一般。
景观绿化的中央分隔带以绿为主、绿中求美;两侧边坡及护坡道绿化以突出防护功能为主, 边沟外平台绿化可采用带刺花灌木密植, 以防止人、畜破坏和美化路容的双重作用。
6) 实用为主、投资与效益并重。
景观绿化物种选择以实用为主, 不大量采用艳丽花木和名贵植物, 少用产果树种, 以节约资金投入, 达到投资与效益并重的要求, 并保证绿化植物安全, 减少行车事故的隐患。
2.2 规划设计要求
在景观绿化总体规划设计中, 应该将高速公路对绿化的要求进行充分考虑, 并注重整体景观效果的体现, 特别要做到点线结合, 充分考虑景观的连续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在统一中求变化, 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公路景观不同于一般的园林景观,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 用路者对公路景观的欣赏是动态过程, 因此需要景观的多样性, 给司乘人员接连不断地有新的感觉刺激, 同时注重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 所以应分标段进行模式的设计, 使植被景观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由于边沟外侧是司乘人员视线可及之处, 应作为景观绿化重点部位,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观赏效果。边坡及护坡道司乘人员基本看不到, 则以固土护坡、防止冲刷、提高覆盖植被率为主, 兼顾美化, 宜选择根系发达、管理粗放、适应性强的树种。互通区应根据地势不同及具体的位置不同, 主要出入口应选择以草坪为主, 采用花灌木造型及喷灌相结合, 对于次要出口的互通则可采用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的绿化方式。对服务区、收费站等附属设施应该采用常规园林绿化手法进行绿化, 乔灌草相结合, 同时考虑后期养护费用要低, 整体效果突出, 使之成为行车途中的景观绿化亮点。
2.3 表现手法
本项目公路景观设计对全段的大环境进行统一考虑, 进而采用各种形式的绿化来丰富完善公路景观效果。景观设计中服从动态景观设计原则, 追求协调和统一, 通过各种搭配创造出总体美感, 绿化设计中采用多种设计手法, 使之实现完美结合。即:单纯、变化、强调、均衡、连续、尺度。
单纯:自然环境和地貌单元相近的路段路侧绿化多采用此手法。植物组成简洁的线条, 单纯的形态, 与公路工程及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 形成简洁美。创造单纯的因子是重复, 通过连续种植有着相同质感的植物 (如馒头柳等) 产生单纯。
变化:地形地貌及环境过渡段落路侧绿化多采用此手法。绿化设计中通过植物物种和搭配的变化产生形态、质感、色彩的变化, 体现出一定的韵律和节奏。
强调:在项目的主要景观节点立交景观绿化设计中多采用此手法。用强调手法把视线引向匝道口, 或提示前面转弯。通常种植形态、色彩或质感比较突出, 比较奇特的植物如胡杨等, 周围再配植一些烘托植物以加强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
均衡:多体现在立交和路侧绿化设计中。均衡是视觉的需要, 是美的需要。均衡不是完全的对称, 特别是用现代眼光不对称设计也要均衡。如立交桥洞两侧, 一株乔木可与三株灌木相平衡, 可以是一重与多轻、一明与多暗、一质地粗放与多质地精细的匹配。
连续:多体现在路侧绿化设计中。在公路上引导视线移向每个强调点, 需要用连续手法来完成。连续可以通过植物形态、质地或色彩的渐进而完成。
尺度:多体现在立交绿化设计中。它是通过景观组合尺寸大小比例的变化, 引导人们思维联想, 形象联系或对比。公路景观尺度旨在唤起人们的情感, 由于高速运动状态下观赏路边或立交区绿化图案, 感觉的尺度要比实际尺寸小得多。
3本项目分项工程的景观及绿化设计
3.1 中间隔离带景观设计
根据不同的中间隔离带形式, 采用不同的景观绿化设计。由于整体式路基的中间隔离带以防眩板为主, 中间隔离带的植物绿化只在整体式路基的两端使用, 起到过渡的作用, 主要采用四季常绿的北京桧和花色丰富的月季球两种植物搭配使用, 高度控制在1.8 m以下。分离式路基中间带景观绿化设计采用灌木、乔木及花卉综合利用的绿化形式, 考虑平面和纵断面的结合, 横向采用中间高两侧低的种植方式。沿公路方向利用不同乔木自身的高度不同来形成纵向高低起伏;横向中间种植高大乔木, 两侧种植低矮的开花灌木, 多种植物交替使用, 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缓解驾驶员的视觉疲劳。
3.2 互通立交区景观设计
景观绿化是立交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兼起到宏观景观和微观景观的作用。位于匝道两侧的矮小灌木、草皮对景观还起着良好的衬托作用。由于匝道的平曲线半径一般较小, 因而在曲线外侧的树木使曲线变化显得非常明显, 而在内侧的树木既可增加识别匝道特征的能力, 又能使景观与造型恰当地配合, 但应注意的是, 在立交内应种植矮小的灌木, 以利于整个立交的通视, 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
这些绿化仅仅能起到宏观景观的作用, 作为互通式立交的绿化, 还需一些集中的景观绿化。
互通立交设计时应注意, 在匝道两侧绿地入口处, 适当种植一些低矮的树丛、树球或三五株小乔木以增强标志性和导向性;在弯道外侧种植高大的乔灌木做行道树, 以诱导行车方向, 并使驾驶人员和乘车人员有一种心理安全感, 弯道内侧绿化为保证视线通畅, 则种植低矮的花灌木;出匝道处做引导栽植, 使可见区变窄, 示意驾驶人员减速慢行。
3.3 边坡景观绿化设计
边坡绿化关键在于植物选择得当、布置合理, 以达到其保护坡面、稳定路基、减少水土流失以及丰富公路景观。一般土质边坡可种植小灌木、草本及爬藤本植物;粘性土边坡上可种植五叶地锦、铺地柏等。石质路堑和石砌边坡可采取种植池 (穴、沟) 、挂网客土喷播等技术, 达到绿化效果。
护坡道及碎落台采用灌木、乔木及花卉综合利用的绿化形式, 起到美化公路两侧及协调陪衬边坡绿化的效果。
4结语
论述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规划设计原则、要求和分项工程设计原则、要求, 阐明相关的理念。景观绿化规划设计及分项工程设计是搞好高速公路绿化的重要环节。设计质量问题与工程成本、绿化效果以及后期养护成本直接相关联。因此, 只有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讨, 并在实践中加以总结提高, 才能实现人、路、环境高度统一的路域景观, 以推动和促进高速公路建设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摘要:根据长 (治) 安 (阳) 高速公路长治—平顺段第二合同段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高速公路技术指标等相关情况, 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 探讨了该项目景观及绿化设计中的一些设计理念, 总结出景观绿化设计原则、要求及表现手法, 以推动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 篇7
关键词:公路设计,环境保护,景观设计
0 引言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只是在修建完成后,在路基边坡上种植一些树木,作出一点绿化,在一些景观点位置作出一些装饰,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作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目前,人们已经开始转向在设计理念和设计做法上,充分考虑环保意识,从对环境保护不利因素着手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公路在前期设计工作中就从总体上选线阶段开始注重与方案结合,考虑其合理性,本着“以人为本,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对路线设计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考察,包括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水土的保持,道路两侧的居民生活点、所在区域内的生活饮用水以及生态水等方面,都要采取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从美学角度、艺术角度对公路进行相关的景观规划,全力打造自然、生态、和谐的公路路域景观。
1 现阶段公路设计中环保与景观概念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旨在对建设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对可能产生的水和噪声污染进行有效的防治,对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从营造优美、和谐、自然的景观出发,打造具有本项目自然、人文特色的公路景观。具体的设计内容为:“路线布设阶段生态环境的保护性设计,施工运营期大气、水、声环境的污染防治工程设计,公路边坡、施工场地、取弃土场等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路基两侧的绿化景观设计。”
根据本项目的定位、功能,结合沿线环境和地质地形条件,总体上以交通部提倡的“六个坚持、六个树立”设计新理念为指导思想,将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路线线位的布设以及公路各分项工程的形式选择和设计的全过程中,最终使本公路工程达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目的。
2 公路设计中的环境敏感点分析及对策措施
首先,经实地勘测和资料收集,在路线所经区域有无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路线区域内有无福利院和卫生院等声环境和大气环境敏感区,在路基用地范围内有无正在使用的水井等。
其次,还应注意路线路线附近有无对噪音要求较高的学校等。设计中应对施工期噪音做出专门规定,并要求在运营期,公路管理部门加强该处的噪音监测,如超过国家相关法规规定,需修建隔音墙。
路线区域沿线占地类型主要有水田、旱地和山林地等,公路建设对农业生态系统和林业生态系统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造成破坏。公路选线尽量少占农田,在弃土场的选址上亦考虑到尽量占用山林地,为节约土地资源再设置取土场时也需谨慎考虑,弃土场及施工临时用地在施工完成后,应要求利用提前收集的种植土复耕。
3 桥隧等其他情况
3.1 桥涵
在设置桥涵时,充分尊重农村路网、河流、小溪、农用灌溉及自然的排水系统的原始自然状态,适桥设桥、适涵设涵,不刻意通过压缩原始沟渠、河流、水系的过水断面和改移道路、沟渠来减少桥涵工程量,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秩序。
3.2 隧道
从安全、环保、占用土地资源等方面考虑,在高挖方地区应设置隧道。隧道设计时,采取早进洞、晚出洞,洞顶都是零填挖进洞,没有洞顶仰坡;根据地质、地形情况合理选择洞门形式,隧道排水应考虑洁污分离措施,设置沉砂池沉淀污水后再排放等。
3.3 平面交叉
总体设计、路线布设都应充分考虑了沿线居民的出行问题,将该区域内农村公路网与路线交叉的地方按照一定的间距设置平交,确保沿线居民都能快捷通达,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氛围。平面交叉的设置,应满足当地路网与本项目道路的衔接,满足通达、集散的功能,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出行条件和发展经济的条件。
3.4 其他工程
为保证原有农村路网、农用灌溉、自然水系不中断,对部分被占用的灌溉沟渠、农村公路进行了改移恢复,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4 景观设计理念、原则及表现手法
4.1 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应以环保、自然、文明、和谐为理念。在环保的基础上,以自然植被的恢复为主,力求彰显人类文明的同时弱化人工痕迹,勾勒出一幅人、车、路及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
4.2 设计原则
4.2.1 因地制宜原则:
:结合道路的实际情况,在满足交通安全、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在树种的选择上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尽可能地选用乡土树种,并兼顾短期和长期的绿化效果。
4.2.2 师法自然原则: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和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工痕迹,采用不同的绿化手法协调、弥补和美化道路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不利影响。
4.2.3 崇尚文明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景观协调、美化、香化已成为公路的绿化水平、档次和文明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本项目应适当利用当地引进驯化的外来树种的优势,丰富公路绿化物种的选择范围。
4.2.4 经济可行原则:
设计过程考虑其经济性,以便于后期人工养护,尽量少维护甚至不维护,实现绿化景观工程的经济性。
4.3 表现手法
结合道路周边自然环境,在路幅范围内种植各种乡土植物,采用“遮、露、透”等手法,兼顾本项目旅游需求,但不刻意造型,不做硬质饰品,形成自然和谐的植物景观长廊效果。
5 施工中及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
在建设期间,公路建设方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各项环保工程的落实。环保工程与土建工程应同步进行,路基的边坡应同时开挖(填筑)、同时防护、同步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在运营期,公路管理部门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加强监测和管理,预防恶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并应制定相关的环保应急预案。
5.1 自然环境保护
(1)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尽量保护坡口线范围内的林木;一般情况不得随意砍伐公路用地范围线至坡口线之间的草、灌木和乔木,尽量保留原生态植被效果;严禁砍伐公路用地范围外的林木。用地范围内的易于成活、可以移植的林木尽量移植在路外,待路域绿化时,作为绿化用植物。(2)临时用地范围内的树木尽量不砍或少砍,不准随意砍伐水土保护林。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不准砍伐征地以外的林木,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周围草地、灌木丛的损坏。(3)为防止侵蚀而采用的坡面植草植树措施是边坡绿化工程的一部分,它是一次性营造人工植物群落的工程措施,以使坡面迅速覆盖上植物,一方面在最短时间内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其它当地物种营造天然的生长环境。施工单位进场后应根据设计建议的草种做现场试验,如果发现草种长势不好,可以重新选择草种,选择的草种应具有下列特点:发芽早,生长快,能尽量覆盖坡面,根部连土性强,能防止表土侵蚀和流动,多年生,且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2 水环境保护
(1)桥梁施工中严格管理制度,对施工机械定期检修,以免油料泄漏到河中污染水体,建筑材料冲洗的生产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水源,应设置沉淀池,沉淀后排放。(2)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应尽可能远离河流,妥善保管堆放,防止暴雨冲刷造成渗漏进入河流造成污染。部分施工用料若堆放在桥位附近,应在材料堆放场四周挖明沟,设沉沙井、挡墙等;各类材料应该备有防雨遮雨设施;拌和场、预制场应设置临时排水系统和沉淀池。(3)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严禁直接排入水体,应严格要求各施工队建立临时化粪池、除油池进行集中处理,并测试其PH值达到中性后才能排放。灰土搅拌场、沥青库等生产废水应除油、沉沙,并测试PH值达到中性后才能排放。(4)由于全线同时动工,进场人员多,施工时间长,施工队生活产生的粪便及其他固体垃圾对环境污染大,从环保角度应该要求各施工队与所在地乡镇、村取得协议及时清运,有用的生活垃圾可用于农田施肥,其他不可利用的固体垃圾要服从当地垃圾统一管理或取得地方同意后焚烧、填埋处理。(5)在运营期间,公路管理主体应加强管理,对路线经过河流路段制定必要的风险应急措施。
5.3 声环境保护
施工噪声在夜间干扰施工区沿线居民的休息。在施工时,尽量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夜间(22:00~6:00)在居民集中的路段应停止施工作业,严禁夜间打桩作业。夜间运输要采取减速缓行、禁止鸣笛等措施。
5.4 大气环境保护
(1)灰土拌和站是施工期的主要固定污染源,在不加任何防止措施的条件下,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风向150m范围内(浓度为2.0mg/m3),因此,对拌和设备应进行较好的密封,并加装二级除尘装置,对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劳动保护。站址应选在远离居民区或敏感点300m以上。(2)水泥、粉煤灰和石灰散装物料运输和临时存放,应采取防风遮挡措施,以减少起尘量。(3)全线施工配备洒水车,对环境敏感点路段内的施工道路或临时道路应经常进行洒水处理,以减少扬尘污染。
6 结论
(1)总结了现阶段公路设计中环保与景观概念。(2)分析了公路设计中对于环境敏感点的对策措施。(3)提出了对路基路面的防水,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环境设计原则。(4)对于整个工程的景观设计理念、原则、表现手法进行了总结。(5)对施工中及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傅伯杰等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98.
[4]夏惠荣,李键.高等级公路与生态环境.辽宁交通科技,1997,02.
[5]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生态学报,1999,02.
[6]骆勇,赵立铨.绕城高速公路环境绿化及环保设计.公路,2002,04.
山岭公路隧道环保型设计与施工 篇8
1 隧道中的环保型设计
1.1 隧道洞口的环保型设计
目前,公路隧道洞门设计总的原则是“自然、简洁、与环境协调,不刻意渲染,保护隧道原有的自然景观”。隧道洞门的位置,洞门类型的选择,应结合环境保护,工程地质条件,以及隧道外的施工场地布置,运营要求,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同时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宜大挖大刷。现在采用先修长明洞再修洞门,在明洞里暗洞施工,采用小规模爆破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洞口山坡的扰动,减少对山坡植被的破坏,减少洞口防护工程,这是保证洞口山坡稳定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1.2 隧道防排水环保设计
按照“以堵为主”的设计理念,应充分利用隧道本身的密实性和抗渗性防水,主要措施有:1)在隧道开挖之前探明地下水的分布、类型、补给方式、渗流方向等内容,调查地表河流、沟渠、水库等分布,植被生长状况以及工农业用水状况;2)在高承压水地区进行隧道开挖,要超前钻孔探水,若有大量涌水预兆则应超前钻孔注浆加固围岩,减小裂隙、孔隙宽度,以免造成大规模涌水事故;3)采用复合式衬砌防水,在初衬和二衬之间加防水层,严格控制防水材料的质量;4)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在有水体腐蚀的地区还要掺入耐腐蚀剂;5)提高施工质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防水材料的破坏;6)做好对变形缝和施工缝的处理;7)对常年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和承受高承压水的隧道工程宜采用多道防水层;8)施工临时性防排水尽量与永久性防排水措施相结合。
1.3 洞室内的环保景观与照明设计
为了提高隧道内的行车环境与舒适度,主要方法有:1)增加洞内灯光亮度和采用涂装增加墙面反光(一般两侧浅色,顶深色为宜),改善隧道内行车视野亮度;2)在隧道中布置人工绿色景观,采用分阶段、明暗交替式照明,有效缓解行车人员的视觉疲劳和不良情绪;3)在隧道洞口处栽种绿色植物。既可以保护生态、美化景观,又可以降低隧道洞口外亮度,减小隧道内外亮度差异对行车人员视觉的影响,减少照明费用。
2 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
2.1 公路隧道施工中的环保原则
1)本着“用、护、改、治、防”的总体方法;2)施工规划、施工方案设计以环保为前提;3)加强施工期的监督与管理,实施“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同施工过程同步进行;4)减少破坏,有损必复,防治结合。
2.2 噪声污染与振动
1)详尽调查隧道周围的工程地质构造与围岩类型,研究选择适当的爆破法,实行全程跟踪量测,实现爆破信息化施工。2)采用噪声低、振动小的施工法及其机械。3)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设计原则,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4)采用声学控制措施,例如对声源采用消声、隔振和减振措施,在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消声等措施。5)限制冲击式作业,缩短振动时间。6)当噪声不能降到容许标准以下,工人长时间在90 dB(A)以上环境工作的,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具,如防声耳塞、耳罩、隔声棉和隔声帽等。7)对各种车辆和机械进行强制性的定期保养维护,以减少因机械故障产生的附加噪声与振动。
2.3 空气污染
1)采用湿式凿岩机:与干式凿岩机相比,采用湿式凿岩机可降低粉尘80%;2)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法:与干喷法相比,湿喷法可降低粉尘85%;3)水雾降尘:把水雾化成细水滴喷射到空气中,使之与空气中的粉尘碰撞,则尘粒附于水滴上,被潮湿的尘粒凝聚成大颗粒,加快了其降落速度,从而达到除尘的目的;4)水封爆破:在炮眼底部装入炸药后,用木塞或黄泥封严,封口后向孔内注水,再进行爆破;5)水炮泥:将水装入塑料袋内放到炮眼中来代替部分炮泥,再在其上用黄泥封堵;6)高压射流:高压流体(风和水混合)从喷嘴高速喷出后,其周围形成负压,把空气吸入,吸入的空气与射流在混合管内混合,发生动量交换,使被吸入的空气获得能量而沿风筒流动,带出粉尘和有害气体;7)机械通风:要保证有足够的风量、风压,风筒基本完好无损且挂吊顺直;8)机械净化:主要指内燃机废气的净化,包括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如在汽车的排气管处安装除尘装置等;9)机械配套:尽量选用电动机械而少用内燃机械,尽量使用有轨运输方式而避免采用无轨运输,尽量使用机况好的机械,避免使用机况差的机械;10)个人防护:按规定佩戴防尘口罩等安全防护用品。另外,在隧道路面上定期洒水和对岩石不时加以冲洗,防止车辆运行时或爆破冲击波造成积尘二次飞扬。
2.4 水污染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果任其排放会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源。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废水先排放到沉淀池中,对废水进行分级沉淀和化学中和,直到处理后的废水符合相关要求之后再排放(排放时不能直接排放到河流或居民的水源地,以及容易产生下渗流的地方)。再者,围岩注浆要严格控制浆液中的有毒化学物质的含量。
2.5弃渣的危害与处理
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几万到几十万立方米的废渣,废渣对环境的危害较大,如果处理不当,将废渣倒入狭窄的沟谷内,影响水流渲泄,在雨季造成洪流漫溢,有时会倒灌入洞内,阻碍交通;或使农田受淹,或危及其他构造物的安全。同时也可能侵占耕地,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作物产量,或引发新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废渣的处理:1)废渣的处理应本着“少占耕地,争取利用,综合治理”的原则;2)隧道施工产生的大量废渣,应根据岩石的结构、性质、粒径等,对优质石料进行分类利用。比如:有些岩石可以作为路面的骨架材料,有些可以作为浆砌材料,还有一些可以作为混凝土的粗骨料,在保护了环境的同时,节省了运输成本,降低了工程造价;3)应根据地形、地貌,合理规划弃渣场地,做好相应的防排水与支挡措施,做好覆盖土绿化,防止水土流失;4)弃渣量不能超过预先结算的场地容量,如果超过了需重新选取弃渣场地。
2.6施工临时性场地的建设与生态恢复
隧道施工过程中主要的临时性施工场地包括:施工营地、施工便道、料场、碎石场地等。施工临时性场地的开辟,占用了原有的土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应根据施工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施工临时性场地,尽可能少占耕地,还要做好排水,除尘,垃圾处理等工作。在隧道施工结束后,尽最大努力做好施工临时性场地的植被恢复工作。
3结语
隧道的建设中还应注意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环保意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水源地,严谨买卖捕杀野生动植物。取得与环保部门的联系,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虚心接受其指导、检查,采纳其建议。
环保型隧道建设,应从勘测、设计、监理、施工各环节入手;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保单位多家联手;多角度、全方位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优质隧道工程。
参考文献
[1]黄伦海,杨树屏,张军.公路隧道洞口环保型设计施工现状及展望[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6):28-29.
[2]任毅,胡壮志,杨幸.公路隧道工程中的环保问题及对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4):51-52.
[3]崔玖江.隧道与地下工程修建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高辛才,刘维宁.隧道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分析与对策[J].隧道/地下工程,2002(6):78-80.
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 篇9
1 公路选线应注意的问题
公路选线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 公路选线与架设公路桥、开挖隧道、修建构造物等密切相关, 是控制公路工程造价的根本。在选线设计中: (1) 注意选线的科学性、合理性, 尽可能避开复杂地段、环境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区域, 以减少工程量、环境破坏等, 确保路线的安全、稳固, 从根源控制公路工程施工的造价。 (2) 充分考虑路线设计的可行性, 缜密思考工程规划的施工风险, 避免施工中的被迫改线、工程造价失控等情况的发生, 确保公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发挥。 (3) 重视公路选线设计经济性的同时, 还要兼顾社会、环境方面的选线要求, 确保公路选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发挥, 决不能因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而有损社会效益的实现。 (4) 重视公路施工各影响因素的协调, 在传统的选线基础上, 注重公路选线与周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协调开发, 确保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长期发挥。
2 公路设计的分析方法
公路设计要兼顾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效益, 对于设计分析: (1) 需依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设计标准对公路设计的可靠性质量进行评价。一方面, 结合概率描述对设计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 参考驾驶员对公路设计的期望进行合理的线型设计, 确保公路工程施工、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此外, 结合公路施工地段的环境条件, 对地形、地质、水文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考证、计算, 以确保公路设计可靠性质量的优化。一方面, 广泛收集材料, 全面对选线地段的地表形态和地下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其结果是选线安全性、可靠性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 深入分析环境状况对公路选线的影响, 结合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经验进行科学、合理的选线设计。 (2) 利用从全到段再到线的分析方式, 充分考虑公路选线的经济要求和环境要求, 在发挥其经济效益的同时, 注重工程环境价值的体现。一方面, 对选线地段的环境进行必要的保护, 例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 公路选线设计过程中, 尽可能避免工程施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 将选线地段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巧妙地融入公路选线, 降低公路选线的人工造景成本, 提高公路工程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 以求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 公路选线设计分析
3.1 公路选线的经济原则
在经济、环保的双重要求下, 要实现选线的经济原则, 应做好以下四点: (1) 对沿线的自然环境资料进行充分、广泛的收集,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进行选线设计。例如, 在选线过程中, 如要经过地质不良地段, 在设计上, 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规避该地段的选线长度, 减少不良地段的工程量, 节省公路施工成本, 确保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 对不可规避的不良地段, 应结合施工难度、工程处理方案等进行评估, 最大程度的确保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2) 注重公路工程对于沿途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结合国家公路建设的总体规划, 优化公路建设的资源配置, 使公路工程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枢纽作用, 能有效地为当地的经济、交通、旅游等服务。 (3) 注重公路工程成本控制的合理性。公路选线经济效益的发挥, 一方面取决于公路建设的成本控制, 但更重要的是, 公路工程在沿线地段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将带来公路建成后的工程收益。 (4) 充分考虑地下地质、环境等条件对公路路线设计的影响, 确保公路设计的科学性, 避免公路选线对地下文物、矿藏等的破坏, 提高公路建设的综合效益。
3.2 公路选线的环保原则
自然环境资料的收集是经济、环保双要求下公路路线设计的基础工作, 在公路设计环保原则的实现中: (1) 要结合公路穿越地段的地理、地形进行科学选线, 确保选线沿途的安全性、舒适性。例如, 公路选线经过山区地段, 可以利用山地地形, 进行不对称型、S型等选线设计, 使沿途的风景多样化、立体化, 既节省了开山辟路的成本, 还提高了公路沿途的视觉感受, 减少了驾驶员的视觉疲劳, 确保了公路选线的安全性。 (2) 尊重自然, 注重细节, 巧妙地将人工造景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 给人以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同时, 结合路线经过地段的文化特色, 将地域特色融入公路建设之中, 体现公路选线设计的独特性、文化性等。 (3) 结合公路工程的环保要求, 控制公路设计对农业用地、果业用地等价值较高土地的占用, 在节省公路造价的同时, 最大可能地保护当地环境。 (4) 公路选线尽可能避免穿越人口密集区, 避免工程施工形成的噪声对人们居住、生活的影响, 重视人口聚集地隔音林带的设计, 降低公路使用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3.3 公路选线的综合考虑原则
综上所述, 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保护环境、利用环境是提高公路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例如, 公路选线时, 如果对自然环境因素考虑不足, 导致周围环境遭到破坏, 容易造成一些地质灾害 (例如泥石流、塌陷等) 发生, 严重威胁到公路建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长远经济效益的发挥。
在经济、环保的双要求下, 有以下五方面可改进的建议: (1) 结合生态环境、地质、地形等因素合理拟定控制点, 对公路沿线的景观设置进行充分分析、思考, 促进公路设计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的提高。 (2) 最大程度减少公路选线设计对生态的破坏, 实现公路建设与当地自然景观保护的和谐共赢。从安全、环保角度出发, 提高公路选线设计的经济效益。 (3) 结合综合因素进行公路选线比较, 合理控制路基填挖工程量, 初步确定路基、桥梁、隧道的结构形式和布设位置后, 通过核算、分析等手段, 确保公路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4) 增强规划、决策、勘探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避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忽略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造成工程隐性造价的提高。 (5) 将平、面、线结合进行公路路线设计分析, 结合地形、地貌、地物特征, 利用平面、纵面、横面的多元化设计, 使驾驶者的视觉、心理等方面产生舒适感, 提高公路建设的安全性。
例如, 一味追求单一的直线设计, 缺乏与环境的协调, 容易使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易困乏、遇到突发情况反应慢等现象, 易造成交通事故。因此, 对于公路选线设计一定要注意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搭配, 不能一味追求固定的模式。要注重选线与地形、地物的配合, 提高公路建设的畅通性、美观性和与周围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融洽性。
4 结束语
在对公路路线设计的经济原则和环保原则的深入分析下, 两者的影响因素、设计目标有很大的一致性, 环境保护的充分考虑有利于提高公路建设的安全性, 降低公路沿途布景的人工建设造价, 对提高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有积极意义。公路建设经济效益的实现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 协调当地旅游等资源的开发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两者有一定的统一性, 在经济环保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公路路线的设计, 是确保公路路线设计科学性、舒适性、可靠性的根本, 是提高公路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推荐阅读:
公路景观设计05-09
现代公路景观设计06-17
公路工程景观设计08-08
园林公路景观设计管理01-29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管理10-14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10-08
旅游公路的景观设计论文12-21
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01-21
道路景观与环保设计10-05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公路绿化设计中的运用初探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