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负压引流论文(精选7篇)
低负压引流论文 篇1
高位肠瘘是指发生于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100cm以内的肠瘘, 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1]。我科对12例肠瘘患者采用持续低负压引流治疗并予以精心护理,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高位肠瘘患者12例, 男8例, 女4例;年龄18~65岁, 中位年龄56岁。其中急性胰腺炎术后并发肠瘘2例, 车祸及外伤所致十二指肠损伤3例, 胆道术后并发肠瘘3例, 胃十二指肠吻合口瘘2例, 十二指肠癌术后并发肠瘘2例。
1.2 方法
首先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同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尽早进行充分引流。只要患者消化道能耐受, 尽早鼓励进食, 以要素饮食为主。在瘘口内放置潘氏引流管2根, 一根连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另一根与空气相通。用3M贴膜将潘氏管固定妥当, 并将瘘口密封于膜内, 以便保护瘘口周围皮肤。
2 护 理
2.1 引流管护理
2.1.1 负压的调节:
根据肠瘘流出量、液体黏稠度调节, 一般保持负压在0.02~0.04mPa间。如发现吸引管变扁, 压力不断上升, 说明与空气相通的潘氏管堵塞。应关闭中心吸引, 用生理盐水冲洗潘氏管, 保持通畅后再开启负压, 冲洗时注意无菌原则。
2.1.2 引流管的位置:
潘氏管放置在瘘口内下方位, 使肠液漏出后立即吸净, 随时观察伤口敷料渗液情况, 注意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及是否堵塞, 并及时进行调整。
2.1.3 保持引流通畅[2]: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管道脱落、受压、扭曲。加强巡视, 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 以便取得其配合。发现引流不畅, 及时查找原因排除故障, 因潘氏管堵塞无法引流时, 及时报告医师更换新管。
2.1.4 及时记录肠瘘引流量:
负压吸引瓶达2/3及时更换, 并记录每天的引出液量, 以此作为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的依据。引出液量逐日减少后, 伤口愈合快, 8例深部瘘3周后均自愈, 2例唇状瘘行二次手术后痊愈。
2.2 营养护理[3]
营养状态时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只有迅速改善肠瘘患者的营养不良, 才能促进肠瘘瘘口的自行愈合。胃肠蠕动恢复前, 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以维持生命的基本代谢, 以减少胃肠液、消化液的分泌, 利于炎症的控制, 促进瘘口的愈合。病情好转后, 改禁食为流质, 应少量多餐, 可口服肠内营养制剂, 避免长期禁食所致的肠黏膜萎缩, 细菌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皮肤护理
(1) 患者长期卧床, 易发生褥疮, 应协助患者勤翻身, 更改卧位。 (2) 保持患者床单和皮肤清洁干燥, 特别是瘘口周围的皮肤。如瘘口周围皮肤出现发红、湿疹及破溃, 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局部涂氰化锌软膏, 辅以微波仪或红外线灯以保证局部皮肤的干燥。 (3) 瘘口周围皮肤常规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再以3M贴膜严密包裹瘘口, 贴膜外周宽度须超过凡士林纱布10cm, 确保与皮肤紧密粘合。 (4) 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4 心理护理
肠瘘患者病程较长, 给患者心理及经济上都造成一定的负担。此时, 护理的关键是要了解、关心、体贴患者, 引导其正视现实, 树立信心, 介绍成功病例;指导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 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配合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3 结 果
12例患者中瘘口自行愈合痊愈出院8例 (66.7%) , 瘘口行二次手术后痊愈出院2例 (16.7%) , 因肿瘤晚期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 (16.6%) 。
4 讨 论
及时有效的清除消化液对瘘口及周围组织、脏器的腐蚀、损害成为肠瘘治疗和护理的关键所在。确保有效通畅的引流是控制感染的最有力的措施, 是抗生素所不能替代的[4]。黏贴式固定可有效保护瘘周皮肤, 避免肠液的腐蚀;负压吸引有向心收缩的作用, 可将瘘口逐渐缩小, 加速创面的愈合。保持负压维持于一个有效而稳定的水平, 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管道的通畅。在应用密闭式低负压持续引流治疗肠瘘后, 无需频繁换药, 减少了感染机会, 减轻医护工作量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了社会效益。
关键词:高位肠瘘,低负压引流, 持续,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范云, 仲英.肠瘘11例临床护理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8 (2) :174-175.
[2]周锦玲, 赖智芳.肠瘘病人双套管负压引流的护理[J].医药产业资讯, 2005, 26 (9) :88-89.
[3]涂晶.持续腹腔灌洗联合低负压液量治疗十二指肠瘘16例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10, 32 (6) :163-164.
[4]毕连臣, 麦威, 秦千子, 等.肠外瘘并腹腔感染的临床诊治 (附86例报道) [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9, 16 (7) :573-574.
低负压引流论文 篇2
关键词:肝癌,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术后护理
临床中,肝癌属于常见恶性肿瘤,最近几年以来,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整体预后差,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肝癌治疗主要方法为手术切除,虽然外科手术在进行不断的改善,但是外科术后腹腔引流受到医师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探讨肝癌术后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术后护理,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70例行肝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本组患者均是原发性肝癌,以恶心、消瘦、感疼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MRI检查或者是CT检查结果显示为肝脏占位;AFP、AST、ALT水平明显上升。对照组中,20例男,15例女,年龄为35~72岁,平均为(57.24±2.43)岁。观察组中,17例女,18例男,年龄为34~76岁,平均为(56.43±2.56)岁。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中采取温室孔安置血浆管引流。观察组患者术中留置温氏孔安置腹腔双套管并于术后采取负压引流。经输液导管滴入60~100 m L/d生理盐水,通过负压吸引将全部液体经血浆管引出;血浆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并将其固定在床边。对比两组患者引流液量、与并发症情况。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术后引流量情况,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 术后两组引流量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1、7 d引流量分别为(80.22±3.22)m L、(2.68±0.76)m L;对照组,术后1、7 d引流量分别为(46.42±1.54)m L、(14.53±1.57)m L,两组引流量存在明显差异,t=42.344、30.382,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中,1例黄褐色胆汁引流液,2例血性引流液,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中,5例引流管周围渗漏腹水,3例血性引流液,2例黄褐色胆汁引流液,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χ2=4.629,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合理控制饮食,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以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注意患者是否存在意识变化,避免发生肝性脑病,特别是身体素质差、年龄较大的老年患者,一旦发生异常或者是意识障碍,要禁止蛋白饮食并且给予乳果糖,同时口服降氨药物。观察患者巩膜黄疸、皮肤状况,注意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皮肤需要保持清洁,指甲要及时修剪,避免将皮肤抓伤造成感染;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程度、时间、性质等情况,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患者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等方法,转移注意力。②心理护理。肝癌患者需面临经济、心理的双重压力,容易出现恐惧、失落、急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对于患者的疑问要耐心回答,多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多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其积极配合患者治疗,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③引流管护理。术毕,患者回病房时要注意引流管保护,防止引流管折叠、扭曲、脱出或者是牵拉。对于术后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患者,血浆管需要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吸引力0.2~0.5 k Pa,经输液导管将6 0~100 m L/d生理盐水滴入,通过负压作用经血浆管将冲洗液引出,血浆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并固定,观察患者引流液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如果引流液存在絮状物,这说明有感染症状,取试液进行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按照试验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采取抗感染治疗[3]。本组观察组中,1例黄褐色胆汁引流液,2例血性引流液,采取相应处理后,患者痊愈。
3.2 结论:
临床中,肝癌术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能使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腹腔渗液减少,降低腹腔感染、膈下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引流与治疗效果。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注意肝功能、引流液的变化,做好术后护理工作,能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有助于患者恢复。总而言之,肝癌术后行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操作简单、观察方便,能有效引流腹腔渗液,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凤齐,郑瑞双.肝癌术后腹腔未置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123-125.
[2]青晓.肝癌术后行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78例术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136-139.
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初探 篇3
关键词:负压引流装置,分类,规律
0引言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是一种处理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治疗方法,通常是利用医用高分子泡沫材料作为负压引流管和创面间的中介,将负压经过引流管传递到医用泡沫材料,最终将创面渗出液或体内渗出体液引流至体外。其特点是可以将负压均匀分布在医用泡沫材料的表面,利用泡沫材料的高度可塑性,使负压可以到达被引流区的每一点,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引流。目前这一技术在普通外科、胸外科、骨科、烧伤科等方面均有应用[1,2,3,4,5]。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中使用的器具统称为负压引流装置产品,通常是按照医疗器械进行管理。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的管理制度。即根据医疗器械风险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6]。风险类别越高的医疗器械,监管强度也越大。因此,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在上市注册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它的风险管理类别。
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分类主要是依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局”)不定期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文件”和其它的一些管理文件来进行的[7,8]。但目前对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相关分类文件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监管部门较难按统一的标准确定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风险管理类别。因此本文对我国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现状和医疗器械分类文件进行了初步的汇总分析,希望总结这类产品的分类影响因素和分类界定规律,为统一分类标准、实现更科学的监管奠定基础。
1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现状分析及规律归纳
因为我国暂无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命名规则, 企业往往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进行产品命名,因此很难对所有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负压引流装置产品进行分析,在本研究中仅对产品名称中含有“负压引流”字眼的负压引流装置产品进行分析。根据我们对国家局建立的注册产品数据库进行查询,结果表明, 已有304个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分为Ⅲ类20个、Ⅱ类94个、Ⅰ类190个。
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组成比较复杂。根据产品是否依靠自身封闭使用部位,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可分为封闭式和非封闭式两种。
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主要由护创敷料、负压引流管、医用贴膜和部分选配件(连接接头、连接管、止流夹、护帽、引流袋、引流瓶、负压吸引源) 等组成,为一次性使用无菌产品。这类产品除引流渗出液作用外,还具有创面保护的作用。充分的封闭式负压可使创口长期置于干燥、洁净状态,有效抑制细菌生长,控制感染速度,为创口提供愈合环境,促进创口生长出质地紧密、血运丰富的肉芽组织。这类产品中的护创敷料主要包括非功能性海绵和功能性海绵两种。非功能性海绵是指不含任何药物及可吸收性材料等(包括抗菌药物、消炎药物、可吸收性水胶体粘胶(如:羟甲基纤维素钠)等)成分的护创敷料,现阶段使用的非功能性海绵主要是聚氨酯海绵和聚乙烯醇海绵。功能性海绵是指含有药物或可吸收性材料等成分的护创敷料。
非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中由相关选配件(如负压引流管、连接接头、连接管、止流夹、护帽、引流袋、医用负压吸引源)组成,但不含护创敷料和医用贴膜;产品有无菌供应的、也有非无菌供应的。该类产品一般不具有创面保护的作用,只是通过将创面渗出液或手术后渗出液引流至体外,为创口提供愈合环境。对于不含有负压引流管的非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需与其它负压引流管配合使用。使用时一般不直接接触人体,仅起到收集引流液和充当负压传导介质的作用。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不管是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还是非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其组成都非常复杂,含有大量可含、可不含的选配件。因此, 虽然产品名称中都含有“负压引流”,但产品组成差异很大。例如,有的产品含有护创敷料、引流管、引流袋、医用负压吸引源,是无菌提供的且接触人体创面;有的产品仅含有连接管和引流瓶,是不接触人体的只起收集引流液和充当负压传导介质的作用。所以,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在是否接触人体、接触部位、 是否无菌提供、材质特性(是否含有药物、是否可被人体吸收)等涉及风险分类的关键因素相应也各有不同。这是导致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结果复杂的主要因素。
第二,负压引流装置产品所涉及的分类管理文件较多。在第一条中已说明,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组成比较复杂,通常由不止一种医疗器械组成,组成部分涵盖了医用敷料、引流管、医用负压吸引源、引流袋等多种医疗器械使用形式。换言之,负压引流装置产品通常是由一系列医疗器械组成的器械包类产品,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这个器械包的分类应当与包内分类最高的医疗器械一致。所以,确定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必须确定其中每个组成部分的风险管理类别。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组成部分的多样性,使涉及的管理文件也比较多,不同人的理解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导致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结果复杂的重要要因素。表1中列出和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相关的管理文件及主要内容。
2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规律总结
对负压引流装置产品注册分类现状和相关的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文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结果和产品的预期用途、产品组成、产品的作用原理、产品的接触部位、产品中是否有组分被人体吸收等因素有关,可以从中总结出以下的分类规律:
(1) 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系由一系列部件组成,其产品的管理类别应和产品中管理类别最高组件一致。
(2) 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
1如果产品中含有药物成分、中药材(或天然植物)及其提取物;或者产品中含有可被人体全部或部分吸收的组分。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
2对于不符合1规定的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如果产品预期仅用于人体真皮浅层及其以上创面的引流治疗,按Ⅱ类医疗器械管理;如果产品预期用于人体体内或体表真皮深层及其以下组织创面的引流治疗,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
(3) 非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
1如果非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产品预期用于胸腔和腹腔、或人体体内创面、或体表真皮深层及其以下组织创面,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
2对于不符合1规定的,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如果产品为一次性使用无菌产品,或产品中包括负压吸引源(电动),或含有引流管,按Ⅱ类医疗器械管理;否则,按I类医疗器械管理。
3负压引流装置产品的分类规律相关问题讨论
本文所提出负压引流装置产品分类规律,绝大部分和现有的相关分类管理文件一致。例如当负压引流装置产品中含有药物,则作为以器械作用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按III类管理;医疗器械含有可被人体吸收的成分,按III类管理;腹腔、胸腔引流管,按III类管理;无菌提供医疗器械,分类不低于II类;负压吸引源(电动),按II类管理;等等。
在我国用于体内创面的敷料按III类管理;用于体表创面的无菌敷料按Ⅱ类管理。但并没有写明体内、 体表的区分界限。本文提出了以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分界线来划分体表创面和体内创面,初步解决了体表、体内创面划分不清导致的医用敷料类产品分类不明确问题。这一划分方法,第一是参考了关于烧伤的分级[14]。烧伤可以分为I度、浅II度、深II度、III度、 Ⅳ度五个级别。I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II度烧伤伤及真皮浅层,包括整个表皮直到真皮乳突层的损伤; 深II度烧伤伤及真皮深层,包括乳头层以下的真皮损伤,但仍残留有部分真皮;Ⅲ度烧伤系全层皮肤的损伤,Ⅳ度烧伤深及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因为我国浅II度及以下的烧伤敷料按II类管理,深II度及以上的烧伤敷料按Ⅲ类管理。所以参考烧伤分级,并结合我国分类实际,将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分界线作为划分体表创面和体内创面的分界线。第二,参考了欧盟关于医用敷料的分类规则[15]。在欧盟分类规则第4条中,将主要用于已破坏真皮层而且只能通过二期愈合治愈的创面的医用敷料划分为IIb类,这类产品在我国通常是按Ⅲ类管理。因此参考了“已破坏真皮层而且只能通过二期愈合治愈的创面”这一提法,并进一步细化,将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分界线作为划分体表创面和体内创面的分界线。
4结论
低负压引流论文 篇4
关键词:颈清扫术,负压引流,引流球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皮下积液、乳糜瘘及喉头水肿致呼吸道压迫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颈淋巴清扫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手术根治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手术创面大,渗液多,引流不畅是引起皮下积液、乳糜瘘、喉头水肿致呼吸道压迫、皮肤坏死及感染的重要因素,不仅给患者生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会导致伤口延期愈合,影响术后放、化疗。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254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行颈淋巴清扫术患者采用持续负压引流及一次性负压引流球引流,通过加强对术后引流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54例,年龄25~70岁,142例行标准根治颈淋巴清扫术,60例行改良根治颈淋巴清扫术,52例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术后予以负压引流。
1.2 引流方法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后分别于锁骨上窝区连接负压引流球的引流管,不加压包扎,紧密缝合引流管引流处的皮肤。负压引流球为国产材料,容量为1000m L,球体瘪陷时可产生5k Pa的负压;管道负压吸引,接上2500m L水封瓶,以0.02~0.04m Pa持续负压引流,负压引流管分别于术后3~5d、24h引流量小于30m L时,遵医嘱拔除负压引流管。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d平均引流量,经t检验P<0.01,差异显著性,两组患者发生皮瓣坏死无明显差别,并发症并无显著差异,结合本组资料说明管道负压引流和一次性负压吸引球二者间引流差异有显著性。采用负压引流球及管道负压引流,既起到引流的作用,又起到加压包扎作用,有利于创面的愈合。两组患者术后平均引流量比较见表1。
3 术后护理
3.1 负压引流的护理
采用的一次性负压器,在连接负压器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般先常规消毒连接部位,再进行连接,用无菌纱布包扎。负压太大易引起引流管塌陷,引流不畅,且易造成软组织损伤,而负压太小又不能进行有效引流。引流管的负压程度,以引流管始终处于引流通畅为宜[1];同时要经常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避免引流管的扭曲、折叠及受压,检查管内有无血凝块阻塞,随时调整负压,保持引流通畅,做好引流管拔除后的伤口加压包扎。
3.2 引流管护理注意事项
(1)引流管质地的选择。普通橡胶管质地较软,容易打折或在持续负压吸引中管壁易粘贴使管腔闭合,影响渗液流出,硅胶管弹性好[2],对组织刺激小,加压后不易粘贴,能保持持续有效的引流。(2)引流要彻底。手术创面较大时,采用双条引流管引流更迅速,更充分,彻底消灭创面死腔,防止渗液聚集和血肿形成。(3)置管位置要合适。颏部、下颌角颈动脉三角区及锁骨上窝等区有较凹陷创面,液体容易潴留形成局部积液,放在以上部位达到彻底引出渗液的目的。(4)引流管长度的选择。我们认为硅胶管的长度以35~45cm较合适。如管子太长,容易影响负压;太短,负压引流携带不便且管内液体容易反流,污染手术创面,引起感染,导致皮瓣坏死。
3.3 患侧颈部的护理
头部制动,患侧头部及颈部要保持内收位置7~10d,避免由于牵拉,引起皮瓣滑动而影响创面愈合。要详细向患者讲述患侧头部及颈部保持内收位置的重要性,让患者能积极配合,并教会患者具体的方法。要经常检查患者的活动情况,及时指导和纠正不正确的方法。
3.4 心理护理
患者因伤口的疼痛、吞咽及语言的障碍会产生恐惧与焦虑的情绪,护士应同情、关心、体贴患者,精神上给予安慰与鼓励,生活上给予周密细致的照顾,同时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作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属的配合,列举成功病例,给患者以鼓舞和勇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3]。
4 讨论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颈淋巴清扫术,因手术切除范围广,创面大,皮下渗血及渗液难以避免,如不及时引出,会发生皮下积液、乳糜瘘、喉头水肿致呼吸道压迫、皮肤坏死及感染等并发症[4]。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充分彻底引出渗血渗液非常重要。负压引流可以引流皮下积液和积血,保证皮瓣和颈部组织紧密相贴,减少渗出,促进愈合。引流时不加压包扎,能避免因包扎局部受压引起的皮瓣血运障碍而导致的皮瓣坏死,且能减轻创口疼痛,有利于对局部创面观察,如有异常可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负压引流球体积小,能随身携带,便于患者早期下床进行锻炼,防止因术后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5]。负压引流球连接的引流管系硅胶制成,对人体组织刺激小,患者无不适反应,其侧孔大小适宜,局部管壁有凸槽,引流效果好,不易堵塞。单向防返流装置可防止引流液逆流而导致的感染。缺点是一次性负压吸引球最大负压仅5k Pa,且容量小,当负压球内贮有1/2量引流液时,压力弹簧自动松开,则负压消失,要及时给予更换吸引球,否则容易因观察不及时造成负压中断,而达不到有效负压目的,其术后引起皮下积液率为24.6%。管道持续负压吸引48h,压力为0.02~0.04m Pa,后3~4d引流量减少改接一次性简易负压引流瓶,优点是负压调节在0.02~0.04m Pa,比一次性负压吸引球负压大4~8倍,可以使伤口保持持续有效的负压,使术后渗血渗液及时排出[6]。缺点是下床活动时不方便,因此后3~4d引流量减少改接一次性简易负压引流瓶,术后发生皮下积液率为12.5%,有利于创口早期愈合。
参考文献
[1]包美霞.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清扫术后负压引流护理观察[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127.
[2]朱形好.硅胶管负压引流在颈清扫术后的应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7,27(1):56.
[3]刘晓霞,陈林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颈淋巴清扫术的护理[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3,2(7):488-489.
[4]曹本花,张在芬.颈淋巴清扫术病人的术后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6):53-54.
[5]朱翠玲.现代生物医学工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37.
负压封闭引流术的麻醉管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四肢软组织缺损或感染创面患者34例, 男21例, 女13例, 年龄19~63岁, 体质量 (57.4±12.5) kg, ASAⅠ~Ⅱ级。麻醉前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由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不用术前给药, 带静脉通路入室, 输注复方乳酸钠, 连接监护仪, 监测心电图 (ECG) 、无创血压 (MAP) 、心率 (HR)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 面罩吸氧 (3 L·min-1) , 给予舒芬太尼0.15μg·kg-1 (0.9%生理盐水稀释成1μg·ml-1) 的负荷剂量, 注射时间2 min, 随后注射丙泊酚1.5~2.5 mg·kg-1, 致患者睫毛反射消失, 注射时间不少于30 s。诱导用药注射完毕后, 随即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舒芬太尼0.2~0.3μg·kg-1·h-1和丙泊酚4~6 mg·kg-1·h-1。术中如果患者出现体动或表情痛苦则调整药物剂量, 必要时追加舒芬太尼0.1μg·kg-1;如出现呼吸抑制, SPO2<90%, 予加大氧流量、托下颌改善舌后坠, 必要时予面罩辅助呼吸或插入喉罩;如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20%, 给予麻黄碱6 mg升压;如HR<50次·min-1, 静脉给予阿托品0.5 mg。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输注舒芬太尼, 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输注丙泊酚。
1.3 监测指标
记录给药前 (T0) 、给药后5 min (T1) 、手术开始 (T2) 及结束时 (T3) 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 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患者发生体动须追加舒芬太尼次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25~70 min, 术中无须加用喉罩维持通气。4例患者手术开始时有体动须要追加舒芬太尼, 其中有2例患者缝皮时再次发生体动需第二次追加舒芬太尼, 2例患者在诱导时出现呼吸抑制, 予加大氧流量, 托下颌均在1 min内缓解。所有患者均在术后5~10 min内唤醒, 无恶心呕吐、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发生。
与T0时比较, a P<0.05
3 讨论
VSD技术是一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各种严重软组织挫裂伤及缺损、开放性骨折、急慢性骨髓炎、挤压综合征、急慢性感染创面等[1,2], 并取得良好疗效。此类手术常须反复多次清创, 短期内多次行椎管内麻醉或神经阻滞可能会有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且麻醉操作时间长, 术后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较慢。该术刺激较小, 且不需要肌松, 手术时间往往较短, 常无须插管, 可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因此需要起效快、苏醒快、术后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
舒芬太尼是一种镇痛效能很强的麻醉性镇痛药, 主要作用于μ1受体, 呼吸抑制轻, 较少发生再吗啡化, 对有害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的抑制较强[3], 起效快, 麻醉苏醒期间较少发生躁动, 术后镇痛时间较长。
Lentschener等[4]报道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负荷量0.2μg·kg-1加持续量0.2μg·kg-1·h-1, 能较好地消除气管插管及手术刺激。本组因无气管导管, 舒芬太尼诱导剂量较小。有研究[5]发现, 当舒芬太尼用量达0.15μg·kg-1, 少数患者可能表现呼吸频率减慢、SPO2下降。34例患者麻醉诱导后有3例出现呼吸抑制, 由于舒芬太尼与丙泊酚两者同时作用于呼吸中枢的不同受体, 即μ受体和GABA受体, 联合应用时两种效应相互叠加, 两者呼吸抑制呈现协同作用。其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 因此在临床麻醉中需要保留自主呼吸时, 要严格控制给药剂量和速度, 密切监护, 充分供氧, 进行积极的呼吸管理, 必要时手控辅助呼吸甚至置入喉罩或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麻醉诱导后, 患者MAP、HR较基础值相比下降, 主要是丙泊酚对心血管抑制所致, 而舒芬太尼的心血管抑制程度与注射速度、剂量呈正相关, 小剂量舒芬太尼诱导平稳, 血流动力学稳定[6]。
通过上述34例患者的麻醉管理, 我们有以下体会: (1) 不插管静脉麻醉尤应注意呼吸管理, 手术时间越长对麻醉管理越不利, 因此应选择创面较小、较浅, 估计手术时间在1 h之内的患者, 必要时辅助呼吸。 (2) VSD术中刺激最大的时候是在清创和缝皮时, 因此在此前需要加深麻醉。 (3) 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快, 苏醒迅速, 不良反应少, 因此外科医生较推崇。 (4) 保留自主呼吸, 无需喉罩或气管导管, 减少了患者麻醉费用。
综上所述, 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保留自主呼吸静脉麻醉应用于VSD,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负压封闭引流术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的麻醉效果。方法:34例行VSD患者, 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5μg·kg的负荷剂量, 随后注射丙泊酚1.5~2.5 mg·kg-1, 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随即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舒芬太尼0.2~0.3μg·kg-1·h-1, 丙泊酚4~6 mg·kg-1·h-1。记录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手术时间、苏醒时间, 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患者发生体动须追加舒芬太尼次数。结果:4例患者手术开始时有体动需要追加舒芬太尼, 其中有2例患者缝皮时再次发生体动须第二次追加舒芬太尼, 2例患者在诱导时出现呼吸抑制,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5~10 min内唤醒, 无恶心呕吐、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发生。结论: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静脉麻醉应用于VSD, 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舒芬太尼,丙泊酚,负压封闭引流术
参考文献
[1]杨帆, 白祥军.负压封闭引流 (VSD) 技术在各类创面的应用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 2011, 13 (1) :82-85.
[2]包亚明, 于冶, 肖贵喜.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软组织损伤及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 2011, 39 (3) :322-324.
[3]MENDES G M, SELMI A L.Use of a combination of propofol and fentanyl, alfentanil, or sufentanil for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in cats[J].J Am Vet Med Assoc, 2003, 223 (11) :1608-1613.
[4]LENTSCHENER C, GHIMOUZ A, BONNICHON P, et al.Remifentanil-propofol vs.sufentanil-propofol:optimal combinations in clinical anesthesia[J].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3, 47 (1) :84-89.
[5]管忍, 李伟彦, 林宁, 等.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门诊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10) :709.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四肢软组织缺损,处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多年来一直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自上个世纪6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应用到临床后, 皮瓣、肌皮瓣移植已成为修复各种创面的主要方法。但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也逐渐暴露出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 如:进一步增加了创伤、皮瓣肌皮瓣受其供血血管支配范围的限制有时难以达到所需的面积、医疗费用大大增加、需要较高的显微外科技术、手术风险大等。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 共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病人37例, 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7病人中, 前臂远端背侧创面7例, 手背创面7例, 小腿创面8例, 踝部创面11例, 足背创面4例, 创面面积最小为4.0cm×5.0cm, 最大为26.0cm×13.0cm, 其中有骨或肌腱外露病人17例, 创面已感染的5例。
1.2 处理经过
首先, 创面处理:所有创面首先进行彻底清创, 彻底清除无生机组织, 有骨外露的, 以骨刀剔除薄层骨皮质, 已形成骨髓炎的, 给予开窗减压、病灶刮除。清创后以生理盐水、3%双氧水、0.3%碘伏盐水冲洗创面, 以75%酒精纱布拭净创面周围皮肤, 创面以干纱布覆盖, 适当加压包扎;其次, 按创面大小、形状剪取透性粘贴薄膜, 去除创面敷料, 在创面内填入带多侧孔引流管的VSD材料, 将已剪好的透性贴膜平整地粘贴在创面周围皮肤上, 使创面完全封闭, 将引流管连接中心负压吸引, 设定吸引压力为60k Pa;最后, 普通创面在第1次引流后5~6d更换贴膜及VSD材料, 感染创面3~4d后更换贴膜及VSD材料。
2 结果
37例病人中有20例病人经更换1次贴膜及VSD材料后创面已全部生长新鲜肉芽组织, 14例更换2次贴膜及VSD材料, 2例更换3次贴膜及VSD材料, 1例因骨外露面积过大, 经多次更换后肉芽组织仍未能全部覆盖创面, 改行皮瓣移植术修复创面。所有生长新鲜肉芽组织的创面行游离植皮术, 植皮均全部成活。
3 讨论
3.1 原理
(1) 创面与外界隔绝, 使新鲜创面避免感染, 已感染创面避免了重复感染。
(2) 创面得以全方位引流, 不受体位限制。
(3) 因为是持续负压吸引, 创面的渗出物及坏死组织被及时清除, 使创面达到渗液“零积聚”, 创面始终处于清洁环境中, 利于肉芽组织生长。
(4) 创面处于负压环境下, 有利于改善创面的微循环及消除组织水肿, 刺激肉芽组织生长。
3.2 操作注意事项
(1) 首次引流前仍必须彻底清创, 不能寄希望于术后引流清除坏死组织, 对于已形成窦道的病人, 清创时应刮除窦道壁的无生机组织, 通畅窦道, 以利引流
(2) 清创时必须彻底止血, 若有活动性出血则术后创面处于负压环境中出血难以自凝止血。
(3) 必须使贴膜平整地贴敷于创面周围皮肤, 尽量避免形成皱褶, 使创面完全封闭。
(4) 引流管周围需用贴膜紧密粘贴, 防止漏气, 较大创面可能有多根引流管, 贴膜时尤应注意。
(5) 术后密切观察引流物的性状及数量, 若有大量血性液流出, 则创面可能有活动性出血, 若创面有渗液但不能流出, 可能为贴膜漏气, 应及时处理, 否则极可能造成引流的失败。
4 结语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操作相对简单, 技术及环境要求较低, 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其适应症广, 绝大多数的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压迫性溃疡、肿瘤切除术后遗留的创面、烧烫伤及电击伤造成的组织坏死、静脉曲张性溃疡、动脉硬化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骨筋膜室综合症减压术后, 都可以应用该技术来修复创面。应用该技术的病人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创伤小、效果好, 病人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范启申, 王成琪.现代骨科显微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3.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3]熊明根, 陈伯华.皮瓣移植与美容[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
[4]罗永湘.四肢软组织的修复重建[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1.
[5]曾江红.威克伤强负压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2.
[6]裘华德, 王彦峰.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233~234.
[7]王顺富, 王学文, 蔡成, 等.骨科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420~421.
[8]徐琰, 姚元章, 黄显凯, 等.负压封闭引流 (VSD) 治疗损伤感染创面的临床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 2001, 3 (4) :311~312.
低负压引流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们收治哺乳期乳房脓肿20例, 均为单侧, 年龄范围19~42岁, 平均27.85岁, 右侧10例, 左侧10例。术前彩超提示脓腔大小平均为为8.8cm×7.4cm×6.2cm。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收治哺乳期乳房脓肿18例, 均为单侧, 年龄范围17~41岁, 平均29.89岁, 右侧10例, 左侧8例。术前彩超提示脓腔大小平均为9.0cm×7.5cm×6.4cm。
1.2 手术方法
1.2.1传统脓腔切开引流方法:术前彩超定位后, 局麻或全麻下于脓肿最低位取放射状切口、乳晕弧形切口或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切开, 切口长度一般小于脓腔2~3cm, 脓腔大者, 取对口引流, 清除坏死组织后, 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后, 无需彻底止血, 直接填塞凡士林纱布, 压迫止血, 切口用无菌纱布覆盖。24小时后, 在无麻醉情况下取出凡士林纱布, 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脓腔换药, 每天1~2次, 换药2~5周。
1.2.2 VSD应用于脓肿切开引流
(1) 材料和设备:武汉市神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VSD-M-P型VSD负压引流专业吸引机及负压引流瓶;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 (泡沫材料) , 江西3L医用制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0cm×25cm大小的切口用贴膜。
(2) 手术方法:术前彩超定位, 患者在全麻或局麻下于脓肿最低位或脓肿穿透处取放射状切口或乳晕弧形切口或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 切口长约2.5~3cm, 分开脓腔分隔, 吸尽脓液, 刮除脓壁坏死组织后, 大量3% 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创腔后, 电凝彻底止血, 根据脓腔大小修剪VSD泡沫材料, 放入VSD泡沫材料, 使泡沫能从脓腔最低端达到最高端, 切口用贴膜封闭, 患者在PACU时使用普通负压壶连接, 回病房后使用配套负压壶, 负压调至450mm Hg, 24小时后负压调至350mm Hg, 并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 2500ml/24小时。其后无需换药, 7天后在全麻或局麻下取出VSD泡沫材料, 行切口二期缝合, 常规用4-0微乔线缝合腺体和皮下, 3-0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连续缝合皮肤, 脓腔放置番氏引流管, 2~4天后取出引流管, 患者出院, 术后10天切口拆线。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χ±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经过治疗均痊愈。传统手术组每日换药, 均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约10天后出院在门诊每1~2天换药一次至痊愈, 时长约2~5周。VSD组第一次手术后无需换药, 7天后行第二次手术, 术后换药约2~3次, 为简单换药, 术后10天切口拆线。传统手术组切口长, 切口愈和后瘢痕明显, VSD组手术切口短, 愈合后手术切口瘢痕不明显, 患者较为满意 (见表1) 。
3 讨论
乳房脓肿常见于哺乳期妇女, 患者多为年轻女性, 对乳房的外观有较高要求。Eryilmaz[1]等认为, 脓腔直径小于5cm的脓肿适合超声引导下穿刺, 此种方式若能治疗痊愈, 病人可获得最佳的乳房外观;直径大于5cm的脓肿, 常规的切开引流术仍然不可避免。对于小于5cm的乳房脓肿置管引流常因脓腔的分隔和脓液黏稠容易堵塞引流管而限制了置管引流的应用[2]。VSD的应用使乳房脓肿可以在小切口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的单纯切开引流的治疗方法相比, VSD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以下优点, 1手术切口小, 大约2.5~3cm, 能够放入VSD吸附材料即可;2创口愈合时间短。负压吸引能快速关闭脓腔, 并持续吸引出脓腔的分泌物, 消除了细菌繁殖的培养基, 同时密闭敷料又阻止了外来细菌的入侵, 有利于创面感染的预防[3,4,5]。VSD还能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 减轻组织水肿[6], 达到促进肉芽的快速生长, 从而能使脓肿引流术后7天左右可以施行切口的二期缝合, 缩短了乳房脓肿切开引流后的愈合时间。3减轻病人痛苦。传统的治疗方法术后24小时后开始撤出填塞的凡士林油纱条, 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换药, 每天1~2次, 给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怖和身体上的疼痛。而VSD术后无需每日换药, 冲洗管持续24小时冲洗即可, 不给病人带来额外的疼痛感觉。4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 节省了每天的换药时间。5患者对乳房的外形满意度高。因传统方法一般无需切口二期缝合, 脓腔由大量的肉芽组织生长填充, 乳房外观变形者较多, 而且切口大多对合不好, 因此患者对乳房外形及切口瘢痕满意度不高。而VSD在负压吸引下, 关闭了脓腔, 肉芽组织形成相对较少, 切口二期缝合时切口皮肤对合良好, 同时可以对乳房进行微整形, 使乳房外观变形较小, 患者满意度高。
注:与传统组比较, * P<0.05。
但是, 在临床中VSD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为1 VSD特定负压瓶的连接, 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而施行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术后第二天甚至当天就可以下床活动;2 VSD的放置多数需要在全麻下进行, 而且有特定的负压瓶, 因此患者需住院治疗。而部分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可以在门诊行乳房脓肿的切开引流术。
参考文献
[1]Eryilmaz R, Sahin M, Hakan-Tekelioglu M, et a1.Management of lactational breast abscess[J].Breast, 2005, 14 (4) :375-379.
[2]Garg P, Rathee S K, Ial A.Ultrasonically guided percutaneous drainage of breast abscess[J].J Indian Med Assoc, 1997, 95 (11) :584-585.
[3]Weed T, Ratliff C, Drake D B.Quantifyingbacterial bioburden during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does the wound VAC enhance bacterial clearance[J].Ann Hast Surg, 2004, 52 (3) :276-280.
[4]Polykandriotis E, Kneser U, Kopp J, et a1.Modified gloving technique for vacuum therapy in the hand[J].Zentralbl Chir, 2006, 131 (Suppl1) :36-39.
[5]Plikaitis C M, Molnar J A.Subatmospheric pressure wound therapy and the vacuum-assisted closure device:basic science and current clinical successes[J].Expert Rev Med Devices, 2006, 3 (2) :175-184.
【低负压引流论文】推荐阅读:
腹腔双套管低负压引流12-06
持续负压引流01-03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05-17
自制负压引流装置05-27
VSD负压引流06-25
后纵隔负压引流09-28
VSD负压引流技术07-17
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08-08
创伤负压封闭引流技术10-09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