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建

2024-12-20

协同共建(共6篇)

协同共建 篇1

自2008年10月两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以来, 江苏联通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坚持以“企业为主、政府监督、自上而下、程序规范、技术可行、公平合理、产权清晰”的总体原则, 积极主动的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经过近5年的时间, 通过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 全公司在共建共享工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和成效, 彰显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深入贯彻, 积极落实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自08年10月份开展以来, 通过几年的工作推进, 江苏联通上下都已充分认识到共建共享工作对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都能积极主动的开展共建共享工作, 并严格按照相关的共建共享流程执行。同时积极与电信、移动公司沟通协调, 并在分公司层面建立例会制度, 总结当月共建共享工作情况及落实下月工作安排, 为我省共建共享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氛围贡献了力量。

全面完成工信部下达的共建共享考核指标

2012年全年江苏联通实现了共建铁塔648座、基站885个、杆路120.98公里、管道334.52公里、室内分布230处, 并满足了兄弟运营商铁塔414座、基站436个、杆路44.96公里、管道10.32公里、室内分布16处的共享需求;全面完成了工信部下达的共建共享考核指标。2013年上半年江苏联通已经实现了共建铁塔116座、基站223个, 共建杆路19.8公里、管道129.53公里, 室内分布120处。江苏联通在江苏的共建共享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共建共享节省投资成果显著

通过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 江苏联通共建共享工作成效明显, 2012年江苏联通共建共享节省投资累计31963万元, 2013年上半年共建共享已节省投资累计5399万元。在降低自身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同时, 也为兄弟公司节省了数亿元的建设资金, 为企业和行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努力推进室内分布三方共建试点工作

室内覆盖系统是解决深度覆盖、提升用户感受和分流业务量的有效手段, 也是工信部、省通信管理局和江苏联通2012年共建共享工作的重点。为了推进室内覆盖系统的共建工作, 江苏联通在省通信管理局的组织下, 牵头实施“宏图三胞”总部大楼室内覆盖系统三方共建试点工作。

“宏图三胞”总部大楼分为地上9层、地下1层、10部电梯, 共计9万多平方米。江苏联通与移动、电信、集成厂家及宏图三胞管理处各相关负责人进行多次会商, 确定了此项目合路信源包括电信的WLAN和CDMA2000;移动的DCS1800、TD (A+F频段共端口) 、WLAN和LTE (2320-2370MHZ) 以及联通的DCS1800、WCDMA和WLAN。经过多方比选, 江苏联通试点采用了深圳国人的超宽带系统, 该系统是一种数字化、光纤化的POI解决方案, 采用远端微功率的形式, 无源分布系统结构简单清晰, 其他主干路由全部使用光纤, 降低了安装施工难度, 提高了功率利用效率。

在省通管局的指导和支持下, 在兄弟运营企业、设计单位和集成商的密切配合下, 目前“宏图三胞”三方共建项目已完成全部光缆布放、分布系统和信源设备的安装施工工作, 并已经开通进行调测。下一步江苏联通将通过“宏图三胞”试点项目, 做好后期测试评估工作, 从技术可行性投资经济性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论证, 以点及面, 为室分共建共享奠定良好基础, 做好进一步的推广工作。

牵头落实南京地铁机场线和十一号线共建共享工作

随着江苏地铁建设的大规模推进, 仅南京地区规划的地铁线路就有22条, 其中青奥会前须通车的线路就有4条。为了确保市民在乘坐地铁时能够获得良好的通信服务, 江苏联通联合电信、移动公司按照省通管局关于共建共享的工作要求, 积极推进地铁通信网络覆盖建设。

本次地铁机场线和十一号线采用全部系统由运营商自建的方式, 并由江苏联通牵头进行共建。江苏联通多次主动召集移动、电信公司召开协调会, 充分进行沟通, 明确了各公司商谈的组织架构和人员;明确了项目建设模式和商谈的进程安排;完成了设计和施工单位的招标, 及与地铁方的施工对接工作, 并对现场进度较快的机场线组织进行施工许可证的办理, 同时组织对桥架等材料进行清单核对;泄露电缆等材料的采购正在招标流程中, 同时对地铁方提出的价格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和协商。

积极开展南京禄口机场T2航站楼无线信号覆盖共建工作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项目是由江苏省政府投资、管理的中国重要干线机场, 是华东地区的主要货运机场。计划新建一条3600米长、60米宽的第二跑道和滑行道系统以及51个机位的站坪, 新建26.34万平方米的T2航站楼 (地上四层、地下一层) 、11.14万平米的交通中心 (地上十层、地下一层) 和11.1万平米的停车楼 (地上一层、地下三层) 三栋主体建筑, 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目标为2020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0万吨。项目建成后是继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三座国际最高标准的4F级机场后国内第四个4F级机场。项目计划于2013年12月底建成, 并于青奥会前投入使用。2014年上半年, 进入验收、调试、整改、校飞等投运前的准备工作, 2014年7月1日前正式投入运营。

为更好地对禄口机场二期的T2航站楼、交通中心及停车楼的全部区域进行网络覆盖的共建共享, 同时确保按照机场方批准的时间完成施工。江苏联通与电信、移动公司紧密配合, 目前已确定了三家网络覆盖的共建方案, 明确了三家运营商采用POI合路方式、上下行分缆进行建设覆盖的模式;并对机房、桥架、分布系统等一起引入共建共享模式;系统覆盖设计兼容CDMA、GSM、DCS、TD-SCDMA、WCDMA、LTE等多系统网络。

机场T2航站楼桥架安装部分已和机场方面签订了施工协议, 即将进场, 室分集成商正在招标过程中, 待确定后即可进场施工。

江苏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

自2011年7月江苏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管理系统正式上线以来, 江苏联通积极使用该系统, 所有共建共享需求流程、沟通协调、报表上报、数据核对等工作均在系统内完成, 不仅避免了往来函件的确认时间, 同时也保证了填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大大提高了共建共享的工作效率, 很好的支撑了全省共建共享工作。

目前我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信息管理系统一期工程中包含了共建共享流程、沟通协调、自建预留、同地址建设、共建共享报表上报、铁塔和基站基础信息等功能模块。为了进一步扩大系统功能, 目前管局正在牵头进行二期项目的开发, 计划新增管道杆路、小区基础信息、重点场所报表、租赁费用结算等功能模块, 江苏联通也将积极配合系统开发, 争取新功能早日上线。

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有利于降低能耗和节约资源, 江苏联通将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工作,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协同共建 篇2

新基地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2日 21: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西宁9月22日电(记者顾玲)22日,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青海大学对口支援协同创新基地在青海大学举行揭牌仪式,这6个研究院(中心)的成立,将为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

据了解,新成立的6个研究院(中心)分别是:青海省信息技术应用与工程研究中心、农科创新培育基地、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调院青海大学分院、柴达木盐湖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青藏高原地学实习基地。

青海大学-清华大学青海省信息技术应用与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承担生态保护、地质勘探、环境监测、气候变化、国民经济领域等方面的大型数据处理任务;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创新培育基地,将以高海拔生物多性保护和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创新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模式为目标,构建面向国内外开放的高海拔地区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的教学、科研基地;青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院将在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与评价技术、地质背景与成藏环境研究、钻探装备与提取技术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青海大学分院主要开展地勘方面的学术交流、地质矿产勘查、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地质科技咨询服务等工作;青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柴达木盐湖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将集成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人才、资源、信息和成果,以柴达木盐湖钾、钠、镁、锂、硼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为目标,解决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程放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青海大学青藏高原地学实习基地则将充分体现地质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青藏高原地质地貌特征,使地质类专业学生在野外地质实习中,掌握各种实践教学内容。

协同共建 篇3

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把互联网+高技物流作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足以体现出国家对物流行业的重视。“互联网+”也为物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思路,这将改变我国物流业相对落后的现状。

身处“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从多方面改变传统物流业的运作方式和效率水平。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已经改变了许多行业。现在,更多的人意识到,它所带来的变革才刚刚开始。让我们期待“互联网+”物流,这一场化学反应的发生。

《智慧城市》:当前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如何?

崔忠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物流业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任务。去年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了中长期物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三大发展重点、七项主要任务、十二项重点工程和九项保障措施,抓住了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了发展方向,是指导我国物流业“新常态”下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蓝图,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物流信息化投资率比加速提升,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条形码和电子标签等技术在物流业务中的应用程度继续提高。物流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是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一是物流信息化应用效果明显。表现在订单(运单)准时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车辆追踪水平显著提高:全程透明可视化率显著上升。

三是产业物流以流程透明化为基础,通过数据共享和协同作业提高效率,并达到精细化的管理效果。电子商务加产业链的服务体系是产业物流发展的新模式。由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产业物流智慧化是产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四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通过几年的探索发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成为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与上下游信息共享并协同作业,融合电子交易、电子支付、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为一体的基础性服务平台,许多平台充满活力并具备自我发展的盈利能力。

五是移动互联技术、020模式在物流行业得到应用,使物流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对传统的物流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六是投入资金不足、信息化人才短缺以及行业标准缺失仍然是目前制约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了物流企业智慧成长的同时,也使得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迅速,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崔忠付:电子商务物流既是电了商务实施的重要环节和发展推力,又受益于互联网创新成果的深度融合,是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将给我国物流业带来重大机遇,即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推动传统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大大激发了行业活力。但同时也要看到,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也还存在着许多难点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政策法规的制定、修订、完善还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的现实。在这方面,全国人大己将《电子商务法》列入立法计划,草案预计于今年年底前完成。《电子商务法》的出台将从顶层设计上规范行业发展,推动建设健康、良性发展的电子商务生态体系,完善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二是政府和社会管理的包容度有待提高,政府监管方式有待创新完善。目前,电子商务物流领域有很多运作模式属于新生事物,尚处于摸索和尝试之中,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监管部门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宏观上适度监管,保持一定的宽容度;微观上鼓励企业大胆尝试、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的作用。

三是电子商务的爆炸式增长短期内带来了海量的物流需求,电商物流“虚火”过旺,内功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未来的电子商务物流必须走大数据、智能化的技术路线;注重、加强在跨境交易、移动终端、社交网络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物流需求,必须积极对接传统产业发展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需求。

四是产业配套水平亟待跟进。当下全球供应链整合还刚刚起步,应充分利用“一路一带”战略机遇,构筑对外国际电子商务物流网络,通过自建、合作、并购等方式延伸服务网络,逐步构建起全球化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

五是电子商务物流诚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和各种技术手段实现了货通天下,电商企业间的竞争重点已逐步由客户流量转向客户服务体验,对服务质量和信用的体系性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健全物流业信用体系,将有效保障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促进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

《智慧城市》:您如何理解“互联网+”高效物流的行动计划?

崔忠付: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近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互联网+”高效物流是11项重点行动之一。“互联网+”行动的提出,其核心是在于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那么“互联网+”高效物流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指的就是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物流业向上游的制造业、商贸业等领域拓展,共建开放协同的智慧物流生态链。

第一“互联网+”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它既包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又包含制造业,商贸业、物流业等传统产业,是一种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是一种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下实体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实体产业简单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模式有以下特点:组织机构扁平化,指令能尽快地传递下去,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表现形式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开放平等:输出形式是个性化的服务,差异化的服务,而不是成形的产品;商业模式是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价值形式则是关注用户的数量,流量的大小,而不是产品的价格。

第二,“互联网+”高效物流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物流”,这里面“高效”二字很关键,它既表示目的,也表示过程,更表示结果。我认为,“互联网 +”高效物流的行动计划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物流企业组织机构扁平化,提高决策及执行效率,二是物流平台要互联互通,数据要共享;三是物流交易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四是物流产业链上的各方须是诚信的,这样可以节约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五是物流产业链上的各方是分工协作、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不存在所谓的链主;六是物流的作业应该是信息畅通,反应敏捷,规范运作;七是物流过程是透明的,全程可监控的或可溯源的:八是物流的社会效益应该是生态的、绿色的和环保的;九是物流的最终结果是智慧的、高效的并且是可持续发展的。

综合以上九点,“互联网+”高效物流的行动计划概括起来就是“互联网+时代下,共建开放协同的智慧物流生态链”。

“互联网+”高效物流是无数物流人的梦想,但如果理解不透彻,也容易出现偏差。现在的物流信息平台领域已经出现了泡沫,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非常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新兴的物流平台甚至表示要颠覆传统物流平台,并用“革命”的手段去实行。所有这些,都不符合物流产业链各方要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互联网+精神。实际上,不管是新兴的物流平台,还是传统的物流平台,各有自己的优势,应该联合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合作。

协同共建 篇4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在国外,过去人们认为,工会可以参与劳动力训练。而在当今信息革命时代,一些工会已经提出新的工会工作模式,如提供职业辅导、继续教育和职业介绍之类的服务。Sinan Caya(2015)提出工会最初创建是为了工人获得经济保障,随着后来在经济方面保障的成熟,工会的福利、就业指导职能也得到发展。Wolfgang Streeck(2015)探索工会这一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劳资关系管理、集体主义文化方面的功能演变[2]。Kwan Hyung Yi,Hm Hak Cho,Jiyun Kim(2011)倡导工会积极参与职业安全与卫生系统的维系,处理好工作与健康这一冲突关系,避免因工伤引起的劳资关系破裂与法律纠纷。这样,劳方获益会更多、也能使雇主更好地面向工会。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雇佣与就业已不再需要传统因素发生作用,工人的权利、劳动保护等问题已转移到了现代的工会运动和工厂法、社会立法的领域。”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关于工会在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管理中的作用,包志勤(2001)强调,应当对劳动关系与工会作用领域进行再定位,在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管理过程中,中国工会应当积极地做好职工劳动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人力资源管理的辅助者、新的劳动关系的协调者[3]。雷智中(2010)提出,高校工会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竞争水平、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高校内部的各项深层次改革。第二,关于工会如何参与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研究,周立军(2011)提出工会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若干有效方法。谭华霖(2014)阐述了工会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提出工会应以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为基本点,以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为切入点,以加强与员工沟通合作为着眼点,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落脚点,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和实际效果[4]。

(三)相关研究述评

纵观相关文献,国内外学者集中研究工会参与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管理的作用与参与方式,且主要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但是对于在高校内部工会如何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部门协同共建和谐人事劳动关系的研究很少,这是本文要着力完成的核心任务。

二、高校工会与人事部门在人事劳动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工会存在的问题

1. 上级领导不够重视

当前,许多高校的重心在于教学与科研,对工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对工会的支持力度不够,因此,在高校教职工的眼里,工会仅仅只是组织活动与节日发放福利的组织[5]。

2. 队伍建设不太合理

目前,高校工会的工作人员逐渐偏向于老龄化、兼职化,多由学校即将退休人员担任以及单位一些干部兼职担任,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固执守旧的情况,在思想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举办活动也是循照惯例,缺乏创新性[6]。

3. 工作职能太过单一

高校工会普遍存在参与民主管理程度不高,处理人事劳动关系纠纷的效率较低的问题,且对于教职工的工资、培训、考核等人事管理工作参与度很低,与人事职能部门也几乎没有任何交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工会对教师工资、进修培训、职称评审、聘用解聘等人事部门各项工作的影响力很微弱,仅有7%~9%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力“比较大”;即便是工会对人事劳动关系纠纷的影响力也很有限,仅有17%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力“比较大”。

(二)高校人事部门存在的问题

1. 人事沟通不到位

高校的人事部门往往本着“重知识,重人才”的理念,但在用人机制上又相对传统,缺乏灵活性,管理理念落后[7]。人事部门的工作都关乎员工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审等切身利益,人事政策一般都是通过官方网站进行发布,其他沟通渠道较少,因此容易导致高校职工错失一些相关的人事信息。

2. 体系建设不完善

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虽然层出不穷,但许多高校并未很好地借鉴其中的精髓,针对员工的培训体系、绩效考评体系等相对来说都十分不完善。许多高校目前都面临着激励制度不完整、薪酬管理存在弊端等问题。

3. 与工会工作相脱离

在当前高校管理模式中,工会与人事部门的工作职能仍然处于分离状态。人事部门对工会工作的支持力度很小,因此也导致教职工对人事部门工作满意度很低。调查结果显示,人事部门对工会开展教职工维权、民主管理、帮贫扶困的支持力度相当欠缺,仅有18%~25%的受访者认为支持力度“比较大”;仅工会对开展文体活动的支持力度得到一定认可,有35%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力“比较大”。

三、高校工会与人事部门协同共建人事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某高校100名在职在岗职工作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进行实证研究,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

(二)数据处理分析

1. 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检验回收样本数据的结果是否可靠,或样本是否真实作答,本文主要采用α信度系数(克隆巴赫系数)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样本的信度系数在0.8以上,说明样本数据的结果十分可靠,可做进一步的可用性检验。

2. 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主要运用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系数大于0.7且十分接近于0.8,而巴氏球体检验的显著性低于0.001,说明样本数据的效度比较好,是可用的。

3. 相关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该高校教师对和谐人事劳动关系的满意度,分析工会与人事部门相互协同对和谐人事劳动关系的影响。运用SPSS进行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事部门对工会工作的支持力度、工会对人事部门工作的影响力的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1,这说明和谐人事劳动关系满意度与二者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4. 回归分析

本文以和谐人事劳动关系满意度为因变量,以人事部门对工会工作的支持力度和工会对人事部门工作的影响力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调整R方为0.882a,说明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强。模型的检验P值(Sig.)小于0.05,说明模型整体十分显著。以和谐人事劳动关系满意度为因变量,得出Sig.值为0.025,小于0.05,为显著。

(三)结论

以上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发现,该高校职工对和谐人事劳动关系的满意度受到工会对人事劳动管理工作影响力和人事部门对工会工作支持力的影响,这也直接说明,工会与人事部门协同工作在人事劳动关系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工会与人事部门协同共建和谐人事劳动关系的途径

(一)工会代表职工参与人事管理活动

高校工会作为职工与学校领导沟通的桥梁,应当代表所有教职工切实参与人事管理活动。工会可以根据职工个人信息和高校实际情况,站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立场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人员招聘、培训、考核等人事管理中积极进言,针对职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帮助提高职工的个人能力[8],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之在高校这个环境中能找到归属感,真正达到高校“留人才”的最终目标。

(二)人事部门支持工会开展各类活动

传统的高校管理中,工会一直都是各类文体活动的组织者,既丰富了职工工作外的生活,也加强了职工对高校的依赖感,潜移默化中推动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人事部门作为人才的开发与管理部门,应当支持工会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为职工搭建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增进职工之间的友谊,加强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人事部门也应当关心职工,关爱弱势群体,真正关注职工需求,切实协助工会帮助职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高校稳定教职工队伍,提升工作积极性[9]。

(三)加强工会与人事部门的交流

工会与人事部门职能工作近乎零交流的现状,已然造成职工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的局面,引起了职工的不满情绪。由于高校人事调动及部门之间联系过少,工会与(下转182页)(上接132页)人事部门干部对彼此部门之间的工作性质完全不了解,在协同管理人事劳动关系的过程中也无法落到实处。工会与人事部门应定期交换信息,双方各派出得力干部,为对方部门培训本单位的相关工作事宜,在双方干部都充分储备对方部门的相关知识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定为职工谋福利、谋发展的优良方案。

摘要:随着聘任制的逐步深入推进,中国高校的人事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动,教职工与学校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会不仅要维护教职工的利益,协调好人事劳动关系,而且还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稳定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工会组织与人事部门作为校内两个独立的单元,相互联系较少,工会基本不参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事部门也不介入工会工作。通过发放问卷采集数据,发现高校工会与人事部门在共建人事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应用回归分析法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工会与人事部门协同共建和谐人事劳动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工会,人事部门,协同共建,和谐人事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齐凯.关于工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3,(21):127-128.

[2]Sina Caya.On Strong,Resolute Labor Union Leaders[J].Procedia-Socialand Sciences,2015,(190):559-568.

[3]包志勤.当代中国工会组织的角色与使命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做若干的分析[J].工会论坛,2001,(8):1-3.

[4]谭华霖,田禀炜.人事制度转型背景下高校工会维权职能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1,(3):50-56.

[5]汪鼎禄,刘绍兰.新时期高校工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6):104-106.

[6]苏明.高校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版,2015,(12):14-15.

[7]雷智中.高校工会参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174-176.

[8]向鑫.高校工会参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1):70-71.

协同共建 篇5

一直以来,垃圾焚烧是国内各大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但垃圾焚烧发电所产生的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质和气体,以及对土地占用的依赖已逐渐成为这项技术的瓶颈。面对“垃圾围城”的困境,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因其高温充分燃烧被视为目前解决生活垃圾最彻底、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并凭借独有优势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正因如此,今年4月18日,工信部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绿色制造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鼓励推动水泥窑协同生活垃圾处置项目。5月30日,台泥安顺等8家单位率先入选2016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试点示范项目。

面对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挑战,台泥集团正全面推动实施向环保服务转型的绿色价值链战略。台泥韶关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的启动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并且得到广东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据悉,本次签约项目总投资金额为0.8亿元,拟利用台泥韶关新建的一条日产熟料6000吨水泥回转窑对曲江区生活垃圾进行处理,预计垃圾日处理量可达200吨以上,可有效实现变废为宝,将垃圾等杂物转化为水泥原料,同时又可减少因垃圾排放对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双赢。

协同共建 篇6

但问题是,当前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学科骨干教师大多集中在城区学校。而且不同学校的校本培训方式和手段不一,培训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在农村教学点,校本培训几乎难以开展。另外,农村小学缺少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大多让非专业教师兼课。在这样的情况下,谈校本培训就是一句空话。

解决学科结构性矛盾,只靠学校层面的培训不现实,也很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面对这种现状,张掖市甘州区创新性地提出局本培训,提升培训层级,统筹安排当地教师培训工作,依靠本土学科骨干教师,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为何提出局本培训

“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储备少、专业知识面窄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局长秦福伟表示:在农村学校,一些“民转公”教师专业底子薄、年龄大,自主提升的意识淡薄,一些中青年教师忙于教学,疏于学习,全靠老底子,特别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虽通过自学、函授方式提升了学历,但学非所用。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是,教师的专业素质离新课改的要求差得很远。秦福伟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与教师打交道最广,对现状认识最为清楚和深刻。他不无担忧地说:虽然实施了新课程,但有些教师对教材涉及的内容、编排的意图等认识模糊,教学技能还停留在“教”教材、抄教案等形式层面。近几年,当地省聘教师中非教育专业教师占有相当比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匮乏,没有受过职前专业训练。

秦福伟认为,当前,课堂教学倡导互动生成的课堂空间,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学基本技能,而且要有智慧和艺术。比如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智慧,这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在秦福伟看来,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都是可以提高的。但让人担忧的是,近些年来,由于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教师中间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价值追求偏离教育信念的轨迹,理想和信念滑坡。这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生没有耐心,对培训没有兴趣。

这一系列问题摆在了面前,怎样才能改变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怎样让一部分“功成名就”就“马放南山”、开始“休养生息”的老教师动起来?如何让职业倦怠的教师拥有专业情怀,树立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保持“阳光”从业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才能使当地教育均衡发展?

既然校本培训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那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选择了局本培训。”秦福伟自信地说,“这并不是否定校本培训,而是让培训提高层次,在更高层面上统筹安排,为教育均衡发展找到一个抓手。”

“构建局本培训框架思路,是区域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要选择”。改革开放初期,教师平均学历低,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学历进修,专业意识也比较朦胧,培训形式是“以课代培”。后来,一些教改经验纷纷进入学校,局级层面的教育科研提上日程,对教师主要通过看课、听课、评课、说课等方式进行培训。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理念、新观点不断出现,传统观念受到冲击。这个阶段,主要采用通识培训,专家引领成为新思想输入的主要渠道。通识培训结束,校本培训登上“舞台”。教师专业自主成长意识增强,涌现出了一批学科“骨干群”。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城乡学校教师资源越来越不均衡。

在这样的情况下,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出现了择校等问题。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甘州区提出,教育发展重点要从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转变,从追求外部支持走向内部驱动,建立新的培训方式,盘活资源存量,从“单兵作战”走向“协同共建”。

培训什么

实施局本培训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利用好资源。甘州区教育局为教师“唱戏”搭台,“以教师培训教师”,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为教师专业成长打开了一扇新的培训之门。

秦福伟说,由于受文化、经济等条件限制,农村小学一直处于“劣势地位”,教师工作量大,接受区级以上培训的机会少,对新课程的把握比较“肤浅”。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教师对教材理解有偏颇,对学生就会产生误导。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课堂教学水平首先应均衡化。

在这一背景下,几经酝酿,甘州区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以“单元教材教法”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农村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

秦福伟介绍说,甘州区把局本培训时间确定为六年,每月一次。培训以“单元教材教法”为重点,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按学科、分年级、划学校”的对口培训。

“按学科”就是培训内容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分年级”就是把农村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各段教师分别安排在城区7所小学;“划学校”就是教育局根据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确定了7个培训点,一个培训点负责一个年级的培训任务。

培训均由城区小学学科带头人,省、市级学科骨干教师承担,机关工作人员分校参与管理,农村中心学校校长跟踪服务,教育局年底综合评估。

“这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培训工程。”秦福伟说,在培训过程中,甘州区集中了小学阶段所有的优质资源,虽然培训对象是农村教师,而事实上,在培训过程中城区小学大部分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培训工作。

在培训中,甘州区创新性地提出“让教师培训教师”。秦福伟认为,让教师培训教师,没有权威式的指令,在某种意义上说,培训过程是城乡教师双赢的过程:农村教师获得了同行的经验和智慧,对教材涉及的内容、编排意图的认识与理解由模糊走向清晰,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担任培训的教师,在贡献自己经验和智慧的同时,不断引发思维碰撞,从而实现了实践思考与智慧的重组。

在甘州区的局本培训中,与“教师培训教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启动了“学校培训学校”计划,形成了从“点”到“面”的培训模式。所谓“点”,就是城区初中一对一”服务农村初中,城区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结成“一帮一”对子,作为辐射点拉动同学科教师专业成长。所谓“面”,就是教育局组织的连片教研活动。教研室围绕城区学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组织名师名校长送课、送教活动。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甘州区在局本培训中专门为校长备了一份“套餐”。秦福伟介绍说,2008年,甘州区组织了一批有造诣、有思想、有管理经验的优秀校长,分片培训农村校长,针对农村校长办学理念、方略等进行诊断式培训。2009年暑假,甘州区一次性组织44名中小学校长赴北京学习了20天,同时选派校长到省外教育先进学校挂职学习。大规模、高规格、长时间的培训,创造了甘州教育的先例。

在大规模培训后,2010年甘州区通过公开竞聘方式招聘了100名农村小学校长,原来的74名校长落聘,新聘任57人。

怎样培训

培训是一门大学问,做不好就会吃力不讨好,费时费力不说,还会让老师觉得这是“瞎折腾”。

甘州区是怎么做的呢?

秦福伟介绍说,一方面实施名师培训计划,让名师更“亮”。通过外派挂职学习,“师德标兵、教学能手”评比活动为名师“唱戏”搭建舞台,再通过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下乡支教、“课堂比武”等活动让名师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带动受训老师共同提高。

在传统的面对面培训之外,甘州区打出了网络培训这张牌。2009年,甘州区教育局积极与中小学继续教育网合作,安排了209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远程培训。

培训主管部门通过网络建立了“班级单元”、“模块选修”、“累计学分”为主的研修管理模式和教研室、班主任、学校三级服务体系。

这三级服务体系各有所指,都有服务的重点。

一级是局级层面的纵向服务。教育局规定教研员建立“工作室”,及时反馈各个“班级”学习情况,定期对指导教师培训,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二级是班主任层面的平行服务。将参与研修的教师按学科模块划归不同班级,并选派一名班主任和一名学科名师,管理、指导班级学员学习,点评批改作业。第三级是学校层面的服务。

这一低成本的培训手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一条科学便捷的通道。

工作开展以来,“工作室”教研员定期制作简报,及时发布培训动态,班主任和指导教师通过网络交流群,发布信息,推广经验,以学科交流群为辐射点,进行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各学校也通过网络给家长、学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网上交流平台。

培训体现以人为本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并不是培训的全部,甘州区把局本培训定在了更高层次上。秦福伟表示,甘州区实施的局本培训虽然是为促进当地教育均衡发展找到了一个抓手,具有“制度性”。但它并不是给教师压力,而是为了教师的幸福,培训体现了“以人为本”。

教师发展,路径交错。一脉归宗,成就幸福,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

秦福伟说,他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工作很累,每天不是上课,就是批改作业,学校、教室、家庭三点一线,很平淡。有些中年教师说学生太调皮,越教越不会教书了。

老师们把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和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成了负担。这就是教师为什么不幸福的原因。一个有了职业倦怠的教师如何教书育人,一个不幸福的教师如何成就孩子的幸福?

人在职场,因为幸福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投入,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幸福的“关照”。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成长”应该成为重大研究课题,而幸福成长首先基于自身的文化涵养。

因此,甘州区一方面创造平台,通过培训等外力驱动,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拓宽自我发展空间,加强阅读,提升文化涵养。2007年初,甘州区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工程实施方案》,开展了“丰富内涵、促进发展、成就幸福”为主题的教师阅读活动,让习惯了忙忙忙碌碌的老师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提高认识。

“实践证明,我们的思路是对的。”谈到甘州区的这一创新举措时秦福伟说:教师阅读就是一种休息,也是给自己“充电”。教师一旦拥有智慧,就可以把复杂的事做简单,就可以在平凡的工作中感悟生命的厚实和工作的乐趣;读的书多了,幸福指数就高了。

教师专业化就是教师要过一种“追求教育理想、追求教育信念”的职业生活。教师的职业幸福,并不是一味追求物质富足,否则就无法理解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在物质条件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中还依然无私奉献的意义和价值。

特别是农村学校,老师工作量大,吃住在学校,有时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上;教学点的老师为了十几个或几十个孩子始终坚守,既要教学,又得看护学校,但是始终没有怨言;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老师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

教师有了幸福感,教学就有了动力,也乐于奉献。

为此,甘州区连续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组织巡回演讲。让他们的事迹感动更多老师。虽然是一件件小事,可体现的是一种教育的情怀,折射出的是一种精神。

为此,甘州区提炼出“敬业笃行、厚德若水”这一甘州教师精神。把师德建设提升到精神修炼的层面,避免了纯道德教育的枯燥和呆板。

上一篇:法律盲点下一篇: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