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主题(精选5篇)
散文主题 篇1
鲁迅作为一名革命先锋战士, 怀着拯救民族的崇高向往, 不畏艰辛与疲惫, 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毅然“弃医从文”, 用文艺的形式来医治国民灵魂。1925年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已经过去, 复古倒退的逆流一时甚嚣尘上, 正在摸索前进的鲁迅对此痛心疾首。
《风筝》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 写于1925年1月24日, 是《野草》中的第九篇文章, 以自我猛醒与反省对僵化的封建观念作出沉重的反思, 揭示出了无形刀子在无视中对未来成长的戕害, 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作品主题意蕴具有极其深刻的高瞻远瞩。
《风筝》一文描述, 由于一本讲论儿童的外国书, 促成了鲁迅先生那难堪的回忆。作品以弟弟“瘦得不堪”的肖像;“张着小嘴”, “呆看着”的神态及“惊呼”、“跳跃”的动作描写, 展示了一个孩子渴求放风筝的饥饿形象。二十年后, “我”认识到了弟弟渴求的这一合理愿望, 陷入了无限沉痛的思索中。
尽管文中的“我”是否是鲁迅存在异议, 但“我”因偶然看了一本外国书后觉悟的转变所涵盖的思想意蕴、所昭示的思考确是一种真切的无奈、是惊人的颤栗。“我”心如铅坠, 弟弟饥饿的形象不正是旧中国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 故“我”感情重负累累, 这是缘于对国民未来的沉重思索, 更缘于一个民族立身与发展的沉痛思考。
作者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以“四周肃杀的严冬”来象征现实的死寂沉闷, 以春天来象征希望, 浮于云天之上的憧憬。文中说:“论长幼、论力气, 他是都敌不过我的, 我当然地得到完全的胜利, 于是傲然走出, 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怎样, 我不知道, 也没留心。”这是严冬窒息人的写照, 强权无情地撕毁了弟弟苦心孤诣做风筝的梦幻, 旁引渲染, 这一张难以解冻的窒息儿童健康成长的冰天巨席, 让人后怕不已。主体意识被扼杀, 被吞噬, 个性化特征得不到张扬, 这不正是文中“严冬”席卷下的悲苦与怅惘吗?
鲁迅被一本讲论儿童的书所打动, 知道了“游戏是儿童的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权衡比较, 他惊讶于我们的滞后, 叹息于我们的筐套, 于是, 先生敢作敢为, 勇于剖析己身, 敢以他山之石, 来攻取于玉。文中说:“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 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我”在跟弟弟谈儿时的旧事, 便叙述到撕毁风筝这件事上, 自说是少年时代的糊涂, 而弟弟却说:“我可毫不怪你呵。”弟弟忘却往事, 这是醒悟者的极大不安与焦虑, 他所要面临的, 是以此来招示改革, 而不是原谅, 国民思想不解放, 继而重蹈覆辙, 一切宽恕也只能是自欺欺人。我认为《风筝》正是借助象征手法来表现了对弟弟这一层面上的未来者的担忧, 以此揭露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 无端压制子弟孩童的愚蠢行为, 暴露整个社会病根, 启示改造。文中说“多日不很看见他了”, 表明小弟为了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 苦心地谋划了很长时间, 因为小小的风筝里蕴含着他的无限渴望与快乐。“不但不爱, 并且嫌恶他。”由此可见, “我”对于风筝不是单纯的不喜欢, 而是从心底里排斥它, 究其原因,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而自己不许弟弟放风筝, 在当时看, 是因为受了封建的传统思想的支配, 认为这是为弟弟好, 为了他有出息才这样做的。“惊呼”、“跳跃”二词足见小弟对风筝的喜爱程度。“笑柄”、“可鄙”表明“我”对小兄弟的酷爱风筝的态度根本无法理解, 认为是没有正事的表现。“惊惶”、“瑟缩”反映了小兄弟见到兄长以后的恐惧, 在他看来, 他的这种行为确实是“大逆不道”的表现, 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自己应该逃避, 而不应该光明正大。“满足”说明了自己家长式作风, 觉得自己约束自己的弟弟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而毫无顾忌。“折断”“掷”“踏扁”简洁而精练地写出了自己的无礼与粗暴。鲁迅通过回忆, 剖析自身所为, 并勇于反省, 这就不应该是随想, 而是在费解中通过《风筝》来力求表现不合理的教育现状。创作过程中鲁迅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是有充分的理解的, 故肯定了弟弟对游戏的向往是合理的, 表明“我”认识到了对小兄弟的残暴之举给他心灵造成的创伤, 披露了教育者的误导。
《风筝》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 围饶封建陈腐思想扼杀儿童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深情地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本文通过对与小兄弟之间所发生的风筝事件的叙述, 批判了封建教育对人思想的束缚, 天性的扼杀, 表达了作者对像兄弟这样逆来顺受、毫无反抗的封建教育牺牲品的同情, 告诫人们, 只有用科学思想来指导, 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揭示出了《风筝》一文深刻的主题意蕴。
散文主题 篇2
话说“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可真是硬碰硬的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但这也怨不得谁,追根究底,还是源于他们不和谐。
唐僧的故事
在三打白骨精中,唐僧曾三次误会孙悟空,加上八戒还在一旁随声附和。于是,唐僧破口大骂悟空恶性不改,固执顽劣,是非不分,甚至还说他神经过敏,那可真是难听呀!
孙悟空也决不是个厚脸皮的人:“不要我这个徒弟还更舒服呢!求之不得。”于是,他连半句客套话都没说,就腾云驾雾飞向他的花果山享清福去喽!
让唐僧出乎意料的是丢掉一个徒弟也面临着即将丢掉自己的性命。
最后,别的妖怪乘火打劫,既不劫财,也不劫色,偏偏劫走了唐僧。
当成为妖怪的囊中之物时,他发自肺腑说了一句话:“还是和谐好啊!”
八戒的故事
在“女儿国”时,这可是八戒的开心地。因为那里美女如云,美男空空无也,没有任何情敌,于是,他就真的赖着不走了,就连师傅百般劝阻,他也无动于衷,反正就是个死皮赖脸了。
最后,考虑到大局,在无奈之下,唐僧他们只得撇下八戒,师徒三人去取经。
但那里的.一条修炼千百年的蛇妖却瞅上了他,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八戒却毫无防患未然之心,加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只得顺其自然,任凭摆布,被活活捉去了。
在紧急的生死关头,他也说了句人话:“还是与师兄们和谐好!”
师徒们的故事
在偷吃人参果时,这可是最精彩的。
因为八戒贪吃和孙悟空调皮,他们同时睢上了那棵人参果树。他们趁晚上黑灯瞎火的,便动手了。
本以为人不知鬼不觉,可第二天,两位小施主却找上麻烦来了,说是少了十一个人参果,于是,师倩便开始了严刑逼供,最后,又是打又是骂,终于,经不住考验的八戒把真相全说了出来。于是,唐僧逼迫悟空去陪礼道歉,可悟空认为这只是鸡毛蒜皮之事,去了也只是多此一举,这下他更加得寸进尺了。
又乘晚上把人参树连根拔起来了,八戒看着这些果子实在诱人,忍不住诱惑,便狼吞虎咽的全吃了。
第二天,这家的大主人回来了,他可是一位武艺高强的道长,只见人参果树倒在地上,果子也无影无踪了,于是立刻火冒三丈的去找他们算帐,只见屋子里他们师徒四人正叽叽喳喳闹得鸡犬不宁。
唐僧紧念紧箍咒,怪罪悟空知错不改,孙悟空也疼得头昏脑胀,在地上直打滚,沙僧正拎着猪八戒的大耳朵,斥责他贪吃。不一会儿,他们竟撕打起来了,可真是毫无佛家风范了。
这家主人也不是好惹的,他不费吹灰之力来了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下子把四个人全收进了他的无底袖。
这时,这师徒四人也不吵了,思想在一瞬间都潜移默化,谁都无可奈何。
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说:“还是和谐好哇!”
我说,和谐可不是用嘴说的,所谓言出必行,主要还是要靠行动,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共创一个和谐的家园。
[写作感言]
在没写这篇文章前,我正好看了《西游记》,他那种充满波折的过程让我回味无穷。于是,在谈到和谐这个主题时,我豪不犹豫地写下这篇文章。《西游记》本身就是富有想象力的一部作品,我又加以想象,赋予了幽默。
从怀旧主题论琦君散文 篇3
关键词:琦君散文 怀旧
琦君,被称为“台湾文坛闪亮的恒星”,她的散文影响了台湾几代人;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也曾轰动海峡两岸。怀恋家乡风物和故乡人的怀旧散文是她创作中最出色、最受关注的内容,乡愁之歌成为萦绕在她散文创作里的一段久久不散的旋律。
琦君的幼年是在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度过的,因此她的怀乡恋旧散文首先指向的是家乡的各种事物:妈妈做的玉兰酥,农历春节的红豆糕,桂花卤、桂花茶,还有粽子里蕴含的无限乡愁,都是盘踞在琦君心中永久的情怀。她不厌其烦地叙说它们的制作方法、美妙的滋味,故乡老屋的树、冬季的雪……都寄托了琦君心中浓郁的乡恋。在离开故乡日益遥远的岁月里,琦君借助文字塑造起自己的一个回忆世界,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积。
乡土总是和人紧密联系的,缅怀故人成为其怀旧情绪散文的又一个亮点。母亲是琦君回忆的重点,是在她笔下一个始终不会褪色的人物,她從各种不同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女性形象,描绘了母女之间其乐融融的深情(《母亲的手艺》)。此外,在她的回忆世界里,还有一个喜欢讲故事、一副慈悲心肠的外公(《外公》)、她的好朋友——长工阿荣伯和花匠阿标叔叔(《阿标叔》)、剃头的宝松师傅(《宝松师傅》)以及对她一生影响重大的夏承焘老师,等等。在琦君看来,亲人师友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代表了逝去的时光和遥远的故乡。
琦君的怀乡恋旧情绪还渗透了她的现实生活习惯。她怀念的是传统的中国调料:“我呢,不管是法兰西的、意大利的、俄罗斯的调味料一概拒绝,拌的是一成不变的麻油酱油醋,百分之百的中国味。”(《家有“怪妻”》)她崇尚传统的生活方式:“我这个‘今之古人’,是多么怀念旧时代的简朴生活。想起那时老长工阿荣伯噼噼啪啪拨着算盘帮母亲记家用帐,……那个灵活的算盘,不就是今日的电脑计算机吗,可是算盘是那么的可爱,……”(《电脑与烦恼》)“回想我童年时代,从没有听说过‘尼龙’、‘塑胶’这些名词。”(《环保的联想》)她渴望“以壮健的身心,回到故乡,在先人的庐墓边安居下来,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芬芳静谧的空气”(《琦君自选集·写作回顾(代序)》)。这种坦然与向往都昭示了她心底浓浓的恋旧情结。
同时,“怀旧”也影响了琦君的文学、创作观。当她面对日新月异的文学样式、技法和观念时,依旧推崇中国传统的文学精神,并且表现出对“现代派”的疏离感:“时至今日,我国的文学思潮深受西方文学各种不同派别的冲击,于是一知半解、东施效颦者有之,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者有之,菲薄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文学精粹而一味崇洋者有之。”(《悲剧与惨剧》)“但有时读某些‘现代派’作品,却似乎是诗非诗,文非文,亦诗亦文,不诗不文,似小说非小说,说理乎?抒情乎?使我这个‘今之古人’如堕五里雾中,只好自叹追不上潮流,落在时代后面吃灰尘了。”(《旧书新义》)因此她的文学创作也以怀旧主题、传统艺术特色为主,其“恋旧”可见一斑。
琦君的怀旧情绪如此强烈,在表达中也富有自己的特点。除了直接的回忆之外,她还会“触景生情”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和逝去的时光联系在一起,这种特点在她旅居国外时创作的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食品店里的饼干,种类繁多,却没一种是对我胃口的。每回吞咽着怪味饼干时,就会想起童年时代母亲做的香脆麦饼,母亲称之为土饼干。”(《梦中的饼干屋》)“其实我是想起了在欧洲时喝的矿泉水,多少还有点故乡山泉的味道,……”(《水是故乡甜》)“而那棉花糖似的一片白,格外使我怀念小时候下雪天的快乐情景,心头就有说不出的温暖。”(《春雪·梅花》)在津津乐道旧日的同时,琦君也不时流露出往事难追难觅的黯然:“几十年来,我从未见过家乡的那种清香白玉兰树,也无从学做香软的玉兰酥。”(《玉兰酥》)“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春酒》)充满了对“失去”的焦虑和无奈。在琦君的笔下,故乡、过去的一切都显得至真至美,出现“美化”的倾向:“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情上比起故乡的水,能一样的清冽甘美吗?”(《水是故乡甜》)“想想母亲那个时代,怎舍得买名贵的松子、核桃,又哪儿来洋里洋气的巧克力粉。但她蒸出来的红豆糕,怎么会那么香软好吃呢?”(《红豆糕》)“人的心理常常具有美化过去的倾向,过去因其与现在的时空、心理距离而脱离了与主体的功利性联系,它已经不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审美的对象。……它的不可复现性使得它具有了现在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不仅是琦君散文的特点,也是包括林海音等在内的一批台湾散文作家的共同特征,“由于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分隔,使旧日的生活经历洒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夕阳余辉”。
由此可见,怀乡恋旧是贯穿琦君散文始终的一段绚烂的旋律。正如作者自述,她是一个恋旧近乎固执的人,这种怀旧是其浓郁的乡愁、乡恋,是她在精神上对传统的认同和回归。它的产生有诸多的原因。首先,怀乡、怀旧是从古至今文学中恒久不变的一个主题。“乡情是人类的一种情结,只要是有感情的人,必然摆脱不了它在心灵长久牵绊而引起的悲喜”。而琦君本就是个恋旧的人,在她看来,“一个有思想感情的人,哪有不怀念自己出生长大的家乡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生活习惯、衣着、饮食,哪一样不令人怀念呢?”(《乡土情怀》)她的每一篇怀旧思亲的文章,总能引起共鸣,唤起了人们心底存在着的乡愁。
其次,怀旧乡愁在台湾作家身上又表现得格外强烈。与琦君一样,林海音、张秀亚、梁实秋等许多台湾中老年作家的笔下都回旋着绵绵不绝的思乡曲:“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林海音:《生命的风铃·冬阳、童年、骆驼队》)“上海江湾路,是我童年记忆所系的主要空间。”(林文月:《夏天的会话·江湾路忆往》)琦君散文中的怀旧情绪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代,代表了一批大陆去台作家的心绪。在他们看来,他们的根属于大陆、故乡的那片土壤。这批作家在大陆多接受过传统教育,儒家“安土重迁”思想对他们或多或少都产生了影响。琦君她只能通过散文,在回忆中亲吻故乡的土地和人们。传统文化心态令她一次次回首从前,获得心灵的归属和满足,这也是和她同时代的一批作家的共性。张秀亚的《三色堇》、林海音的《英子的乡恋》等一系列文章,都折射出这一心态。
综上所述,琦君散文中的怀旧情绪成为她创作中最为动人的一支旋律,她用自己多彩的笔不仅抒发了对故乡深重的怀恋,安慰自己飘泊的心灵,也唤起人们心底恒久的乡愁。在她浓郁的乡愁中,包裹着一颗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心。
参考文献:
[1]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4.
[2]郑春.试论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乡愁情结.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
散文主题 篇4
一、主题整合模式
这里所说的“主题整合”,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对教材所选篇目按照一定的主题重新调整编排, 然后采用合理的操作模式组织教学, 依序完成各个主题的教学任务。
在实际操作中, 这个整合模式可大致分成“主题整合———教师精讲———学生自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五个步骤。一是主题整合, 教师可以从题材、体裁、作者、文学理论等不同维度确立整合主题, 收纳篇目, 所选篇目不必拘泥于某一单元或某本教材, 可课内, 可课外, 可选修, 可必修, 可诗, 可文, 只要契合主题, 都可以根据需要编排组合在一起;二是教师精讲, 教师在主题篇目中选择1 至2 篇作品进行精讲;三是学生自读, 由学生对同一主题下的其他篇目展开自主研读, 提出问题, 教师点拨明确;四是拓展阅读, 教师根据需要推荐相应主题的课外文章, 作为阅读积累;五是问题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主题设计下的核心问题探究, 形成学习成果, 分享学习心得。在课时安排方面, 可设定2到5个课时完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教学。这样, 在一个学段内, 我们就至少可以完成10个这样的主题教学任务, 能在限定教学时间内, 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资源, 利用好教材。
二、主题整合例说
下面我从三个主题角度, 举例谈谈我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的整合设想和教学建议, 以供参考。
1.以名家巨匠为主题
文学作品, 首先是人的作品, 既是人写的, 也是写人的。作家借助滚烫的文字, 描摹自然万物, 捕捉世风人情, 读者经由曼妙的文字, 窥见理想情怀, 旨趣抱负。简单的作者生平简介, 显然很难在作家与作品之间建立起真正有机的联系。学生也很难从枯燥的介绍中明了作家于作品中寄寓的丰富内涵。以李白为例, 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李白作品不可谓不多, 留下的印象大多粗浅。读其作, 通常只有豪迈奔放, 识其人, 无外乎乐观豁达。然而, 李白不同时期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旨趣, 甚至是文字风格是有很大差异的。《蜀道难》《将进酒》《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三篇作品, 若以奔放豪迈、浪漫奇幻之言简而蔽之, 是粗浅的, 也很难让学生了解一个更为鲜活立体的李白形象, 学生所获得的阅读体验也是贫乏的。
以名家巨匠为主题整合教材, 则要求在基本了解作家生平经历的基础上, 厘清其思想发展的脉络, 把握其风格流变的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赏析, 形成对其人其作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从而获得更加鲜活的阅读体验。
整合示例一:
2.以文学史序为主题
文学的发展有其清晰的脉络, 尤其中国古代诗文的发展, 更强调传承。我们传统的文本教学, 大多将单篇作品置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 讲究单一文章的挖深讲透。这种看起来精耕细作的讲读方式, 由于忽略了作品的时代性和历史性, 很难引发学生共鸣。比如秦汉文学, 其所处时代的久远, 必然使学生与作品间存在隔阂。如何弥补这样的隔阂, 让学生透过艰涩的文字, 把握作品的“古拙之美” (李泽厚语) , 是教师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其实, 只要我们把这些作品放置在文学史的语境中, 便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解读空间。
整合示例二:
3.以情感体验为主题
古人所谓“诗言志”, 道出了为诗为文的根本目的, 即抒发内心的情感志向。穿越了历史时空的古代诗文, 因为有着充沛的情感表达, 打下了作者深刻的情感烙印, 而变得贴近, 变得有温度。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 其实是在作品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古人的爱恨情仇、喜乐悲苦, 透过文字, 与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相遇, 定会融汇成更加多姿的情感色彩, 使学生获得高于生活的情感体悟和思想内化。此外, 中国传统诗文重视师古与传承, 许多情感表达以固定的行文套路被固定下来, 呈现典型化的特点。以情感体验为线索整合诗文, 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题材诗文的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获得层次更为丰富的阅读感受。
拿“宦游”一类诗文来说, 作品或记录羁旅所见, 或抒发贬谪愁苦, 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十分常见, 也非常重要的题材。在必修阶段, 学生对这类作品比较熟悉。如果在选修阶段, 教师能将此类作品集合起来, 由一篇到多篇, 由多篇到一类,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让学生把握此类作品的基本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这对学生掌握鉴赏此类作品的一般方法是大有好处的。
整合示例三:
以上所提及的三个主题, 打破选修教材本身的单元设置, 突破了选修与必修、课内与课外、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界限, 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将教材重新整合。突破了文选形式在讲授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特点, 使作品本身、教材本身处在一个开放互动的语境中。
选修教材“主题整合”的意义显而易见, 从“三维目标”的层面来看, 能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于每一个主题的设计与实施中。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 依据教师的个人特点、气质禀赋、知识涵养, 选择不同的主题组织教学, 是彰显教师文学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更能培养教师的大课程观, 开拓教师视野, 真正做到教师与课程的同步发展。从学生的层面来看, 在这些主题的实施和体验过程中, 他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参与者, 既从全局上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几个重要方向, 又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知识的积累、方法的领会、情感的体验和素养的提高。
当然, 这些主题不是固定的, 各个主题既各有侧重, 又相互渗透融合, 甚至主题本身也是开放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条件, 制定个性化的整合主题, 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富于个性色彩的课程规划。这将是教师们在课改实践中最大的成长和收获。
摘要: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例子, 探讨选修教材优化整合的方式。提出“主题整合”的教材处理设想, 通过“主题整合——教师精讲——学生自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的操作模式, 达到优化选修教材使用方式的目的, 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优秀游记主题散文 篇5
伫立在海边,眺望着远方。船帆只只,正要远航;湛蓝的天空,竟有一鸟;眼前只有凉风缕缕,脚下细沙。耳边凤轻轻拂过,用手捉,却无法留住;弯下腰,想捧些细沙,却不经意间溜走。放飞一颗心,让梦在天空蔓延吧!静听着,浪涛拍岸,征帆远航……
现在,是傍晚么,你为什么这般浪静呢?这次,真的与以往不同啊,是我见多了,长大了么?我领略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我领略了“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的哲理;我领略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
瞬间,一只不知名的鸟儿飞来,鸟儿,你从何处而来,又要到此何干呢?瞬间,浪要汹涌起来了。于是,鸟儿疾速地溅到海边,轻轻一沾,瞬而又飞回天空。我惊讶,我欢呼,我赞美。鸟儿竟敢与海的浪斗?我走进了大海,去感受那水的温柔与凉快。晚风习习,我似乎一下又懂得了什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满怀收获回去了。
【散文主题】推荐阅读:
【优美散文】抒情散文09-25
散文的特点与散文创作11-15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07-06
周国平散文论周国平散文论周国平散文05-15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定稿08-17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07-05
能用试题:散文家谈散文06-12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07-22
主题酒店的主题挖掘07-07
第一次写散文-500字初一散文作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