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语言材料

2024-10-22

真实语言材料(精选9篇)

真实语言材料 篇1

交互性语言教学是一种把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第一位的教学。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介绍者和组织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课堂真正地成为了学生的课堂。这种交互主要体现在双向交流上, 也就说一个人有话说, 而对方则在产生兴趣并且注意倾听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信息反馈, 不能将它简单的诠释为课堂上发出声音而已, 会话中应该有信息的交流, 更要有情感的交流。交互性外语教学要求建立一个以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交互性课堂活动中, 每个教师都会运用到真实的语言材料, 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相关外语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寻求, 学生就只能接触到教师讲解的部分, 而不能与真实的材料直接接触, 从而影响了语言材料的有效运用。那么如何让这些语言材料更有价值呢?

一、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

在运用真实语言材料的时候尽量避免用自己的观点去讲解语言知识, 介绍文化, 试图告诉学生他所知道的一切细节而不是让学生去发现和了解, 教师急于让学生分享他们拥有的知识, 那么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就会减弱, 他们没有直接接触到材料的本身, 而是间接的获取了别人的总结和分析。这个时候, 教师应该做到的是给学生创设出合适的练习和课堂活动的环节, 允许学生挑选他们中意的主题, 给他们时间去熟悉和了解材料然后进行讨论, 将自己的结论和发现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分享。他们的结论也许和老师的不一样, 但他们的结论才是更重要的, 因为他们的总结基于对材料的发现和理解, 并能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描述, 这样才能极大提高学生的交互能力。

二、根据材料内容策划有效的单元活动

教师在选择语言材料时, 要尽可能的选择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如在getting aroud一章中,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某著名海上乐园的情况,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在不用亲自到场的情况下完成这一目标呢?---海上乐园的游览线路图 (地图)

——通往海上乐园的交通线路图

——海上乐园的节目时刻表

——海上乐园在电视、广播所做的中广告的录音录像等等。这些真实的材料都可以如实反映海上乐园的实际情况。学生被要求认真看材料, 并从中选取他们所关注的主题, 然后参与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中来。要讨论的内容包括找出在最短时间内游完整个乐园的最佳线路、描述周边环境和交通状况、猜测乐园中最吸引人的景点是什么、游览公园大约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等。这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会引导学生从材料当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学生选择的题目都是自己喜欢的, 因此会对材料产生兴趣, 而兴趣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动力所在。在活动中生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为外语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活动形式。

三、在活动中坚持理解在前, 表达在后的原则

在语言课堂上, 如果学生有话要说, 还要说的好, 那么首先就要了解、熟悉材料的内容, 才能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在看材料的过程中, 直接影响学生理解的是陌生的词汇和句型, 有的学生甚至会对语言学习丧失信心。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 一方面期待能学到新的技能, 另一方面又因为害怕失败而显得有些紧张。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教师去设计一些活动, 第一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放到他们已知的, 感兴趣的部分, 活动的第一个题目应该简单一些, 学生才能有兴趣继续深入, 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尝试记忆单词和语法, 了解加深了, 紧张感也就随之消失了。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使用真实材料时尽量将注意力集中在利用能够理解的部分尽量发挥上, 而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消耗在难以弄懂的部分,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轻焦虑。对语言的理解还表现在听的方面, 在语言课堂上听与说之间是有着根本差别的。在听的时候应提醒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语义内容上, 如果也象说那样重视语法形式, 那么就会影响理解的程序。

表达的如何同样是衡量课堂成果的重要标志, 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 若非错误多的影响了理解, 教师不应该随意打断,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有某种权威地位在与学生交互的过程中应该持支持和理解的态度倾听学生的话语, 在这些交互活动中, 教师可以创设某种情境, 使学生在表达中刻意使用某种语法形式, 也便于语法的练习。

在外语教学中, 想要促进双方的交流, 就应该积极地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交互活动的兴趣, 如果兴趣不存在了, 也许会有表面形式的对话, 但不可能有个人信息的交流。因此, 有效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激发学生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应该认真研究该从哪里获得真实材料, 怎样策划单元活动, 选择什么样的主题, 安排什么样的练习活动, 教师怎样在活动中开展工作等一系列的问题,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真实语言材料 篇2

关键词:英语学习 生活化素材 掌握知识 真实的语言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小学英语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根据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英语课程应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英语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用英语,把英语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英语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英语学习和生活息息

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下面我就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和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教授和学习个案,探讨如何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习更真实的语言。

我执教的《新标准英语》(一起)第八册第八模块第一单元Daming和Sam通过谈论美国的两个城市洛杉矶、纽约及第二单元介绍美国周边国家加拿大、墨西哥,学生第一次学习在地图上用英语介绍某个地点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所以老师们在设计任何教学活动前应该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我们青岛银海学校的学生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上,已学过儿歌“早晨起床,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从这首儿歌中,学生学会辨别东南西北依照的参照物是早上升起的太阳,并对东南西北有了最基本的概念。学生们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上学习了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位,知道了看地图时要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学会了看地图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图标,根据图标来辨认地图上的方位。

本模块学生需要学习东西南北四个英文单词east, west, south, north, 其中单词east和west在《新标准英语第四册》第九模块第一单元做为路名出现过,分别是East Lake Road和West Lake Road。所以在本课学生听、说、认读east, west并非难点。在新授单词认读方面,我采用了语音渗透法,第一步由学生熟悉的单词入手;第二步在单词中添加上新字母或换字母;第三步通过字母在单词中常见发音的语音规律,使学生能粗略认读出单词,帮助学生提升自学认读单词的能力。如在教授单词east时, 我先呈现了第三册十模块一单元中的单词“eat”, 再让学生自己认读east。这种由简入繁和以旧引新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困难,渗透了认读单词的语音规律,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理解东西南北四个单词的意思并不困难,我把这四个单词分别标在地图图标指向的四个方位上,学生可理解相应意思。在识记四个单词我用TPR活动方式,面向地图,用自己的胳膊来做图标,胳膊向上伸是north, 向下是south,向左是west, 向右是east。TPR活动强调以肢体反应展现理解能力,使孩子们没有压力和焦虑的欣然接受新语言。摈弃了枯燥单调的读背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游戏化、律动化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在肢体伸展的同时,自然地开口说唱做,快乐地接受英语。我们还可通过“抓逃兵”的游戏,如四个单词中逃跑掉一个“逃兵”单词,让学生快速说出消失掉的单词(即逃兵)。我还自编了chant,poem,歌曲、绕口令、“兔子舞”等,我编的其中一个比较简单的chant, 内容是“East, east. The sun rises from the east. West, west. The sun sets in the west. ”“ East, east. We go to the east. West, west.We to the west.East,West. Home is the best.”,配上鼓点节奏,学生说起来朗朗上口、动感十足。编写的chant中添加了英美生活中的谚语“East,West. Home is the best.”,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领略了异国的不同文化,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授单词时,一定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老师们在平时课堂中训练较多的是机械性操练,可很多学生做完游戏之后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不知道什么时候用。机械性练习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一堂课学习仅靠机械性练习却是不够的。我认为更好的方法是设计联系现实生活的任务教学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中从明确指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交际的语言应用能力”。有意义的任务活动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在此就《新标准英语》第八册第八模块的教学设计活动中如何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习真实语言,举四个案例。

案例一:教授单词——利用学生身边现有资源。

学生在知道看地图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后,往往对我们周围空间的方位也很感兴趣,可让学生整体感知教室里的东南西北方位。例如,我们青岛银海学校靠海的一面是南面,利用海这一参照物,可找到其它三个方位。之后我分别在东南西北四面墙上贴上东南西北的单词卡片,避免学生找错方位。再利用教室里四面墙上的单词卡片来做游戏,比单纯的认读单词对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学生不仅学会听说读单词,并能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班级教室中的方位,还能表达整个教学楼和学校的方位。最后渗透一些在实际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如用太阳做参照物辩方向,看树叶,树叶密的一面是南,稀的一面是北等。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英语、体验英语,才会充满兴趣学习英语。因此,我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英语课堂。

案例二:游戏活动教学——破解藏宝图。

在生活化英语实践活動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什么事儿童最喜欢的做的?游戏是答案之一。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老师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的,适合课堂内容的游戏。

我在教授东西南北方向这一模块时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藏宝地图,用彩色磁贴标注出地图上银币、金子、珠宝、钻石的位置。银币在冒险岛东面的小岛上;金子在冒险岛西面;珠宝在岛南面;钻石在岛北方。每一组第一名学生要读出藏宝图中的秘密,其中的一个宝藏在哪里,其它学生闭上眼睛,第一个看到自己本组需要寻找的宝藏的地点位置的学生悄告诉组内下位学生,一个学生传向下一个学生到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由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说出宝藏所在地,答对的同学即可取得宝藏得到奖励。

案例三:课堂拓展活动——做一名城市小导游。

给学生布置任务,假设外国小朋友来参观青岛,学生们作为小导游,根据青岛地图来介绍青岛的著名景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利用对话,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此情境下表演。 表扬的对话内容如Where’s Zhanqiao Pier? It’s in the west of Qingdao.You can go there by bus No.2. 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积极的投入了自己的角色,表演的有声有色,还练习了如何询问地点,如何介绍主要景点的方向,大体位置。

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着力建构生活化英语课堂,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英语。我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英语课堂活动激发了孩子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置身于生活场景,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逐渐从英语小天地里步入了生活大课堂中,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案例四:选择性课后作业设置——“生活化作业自助餐”。

做一名小小规划师。A作业,学校规划设计。学生设计自己理想学校中的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art room,music room,multimedia ,library,language lab等建筑的位置,并用相关方位单词和句型表达描述出来。B作业,家居规划设计。设计bedroom,living room, kitchen, bathroom, study room, balcony等房间的位置。C 作业规划自己居住的社区或者任意一处你期望改变的场所。

我在作业布置中作业自助餐的设置首先考虑到要尊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其次体现了新课程中的理念,生活化作业内容不只重视英语语法和词汇知识的学习,而是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全方面的发展。

通过综合感知以及生活化素材的学习与练习,孩子们在学习本课时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也比其它课时好很多。《当代教育新理念》“新生活教育”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来理解,而把新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本模块讲授中TPR活动和利用所学知识以旧引新等途径方法让学生综合感知学习内容,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自觉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既关注了语言本身,也关注了学习过程,把学生个人的经历经验作为英语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使学生英语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让学生不仅能学英语,更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最终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德伟,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5.

[3]展涛.数学,青岛出版社,2010.

[4]陈琳.新标准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真实语言材料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篇3

一、真实语言材料的特点

总体来说, 现阶段对于哪些才是真正的真实语言材料还存有争议, 因此对于该概念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定义。比如, 一些学者认为真实语言材料就是由母语是英语的人在日常交流环境下为达到某种社会目的而创造的口语语篇, 而不是为了教学目的而产生的;而另外的学者如Gilmore (2007) 则认为说话者为传达真实的讯息而产

筅英国约克大学

金诗典

生的语言就是真实语言材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本文中的真实语言材料就是指母语者或者英语熟练的非母语者所创造的一系列正常而自然的语言, 并且并非为了某种特定的教学目的。

传统意义上的听力材料缺少与真实生活的联系, 并且试图用一种极正式的方式来进行对话。与之相比, 真实语言材料就有了许多独特的语言特点。首先, 这些材料直接录制于真实的场景对话中, 因此它们包含了许多口语上的特性, 比如:省略, 迟疑, 重复, 补充等。这些不流利的特征表现了说话者正在决定说什么或是如何说的思考轨迹。此外, 由于这些对话是非正式的, 所以在听力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时地听到俚语或是口语用词。第二, 说话者是一些母语者或接近母语水平, 因此在真实语言材料中对话的速度较快而节奏多变。相比较起来, 传统听力材料无论是在语速还是节奏上都是缓慢而统一的, 不符合生活常理。第三, 传统的听力材料设计者用标准的英式发音 (Received Pronunciation) 来朗读文章, 但是现研究表明, 世界上只有6%的人群是使用标准英式发音的, 占了极少的比例, 因此真实语言材料中, 说话者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第四, 当学生在听日常英语对话中, 他们会发现说话者并不完全遵守话轮转换系统 (turn-taking system) , 相反说话者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 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第五, 考虑到真实对话场景并不是发生于绝对安静的环境, 因此在此类听力材料中, 学生经常可以听到其他声音来干扰听力, 而传统的听力材料通常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情况下录制的。这五大特点为学生听真实语言材料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但是不得不承认当学生们与外界交流时, 这些因素都是存在着的。

二、真实语言材料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运用

随着英语学习目标是为了在真实情景中与人交流这一想法的发展, 真实语言材料已经被理性地引进到了现阶段的教学中,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知识的良机, 进而在长期的听力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此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Peacock (1997) 在调查了31个初学者之后发现在学习之初学生们可能更多地偏爱传统听力材料, 但是他们这一偏爱只持续了8天, 在此之后他们的兴趣随着真实材料的使用逐日递增。因此他认为真实材料能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处理听力中活动的能力, 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听力中来。

尽管大多数学者已经公认在二语教学中使用真实材料给教学成果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此类材料很难处理。如果教师使用不当, 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外语的兴趣和自信。甚至有些学者如Widdowson (1998) 对材料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他认为在实际交流过程中, 由于对话者共享了同样的背景信息, 因此许多表达在对话中被省略。但是如果这类材料在课堂中运用, 由于语境的转换, 学生很难从较快的语速中获取信息。但是值得指出的是Widdowson提出的例子有点极端, 因此他的论断是否合理也得到了质疑。

实际上,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准确地界定真实材料的难度。Gilmore (2007) 在他的文章中指出, 判断真实语言材料的难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如文中常用词汇的数量, 学生对于此篇材料主题的熟悉程度, 说话者的语速, 以及说话者的口音。以下对BBC英语新闻作一个分析: (1) 由于新闻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口语文体, 因此用词都较正式, 学生可能会难以把握部分单词。 (2) 新闻中所使用的英语是标准式英语。但是由于一则新闻的播出时间很短, 通常都以很快的语速读过, 需要学生绝对的注意力。因此, BBC新闻被认为是有点难度的真实语言材料。但是, 真实材料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 如何把此类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取决于老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的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因此, 只要教师能够很好地分级听力任务,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使用真实语言材料。

对于高水平的二语习得者来说, 教师可以对他们寄予较高的期望, 如通过听真实材料提高交际能力。Brown (2006) 把交际能力分为4类:处理语言学特征的语法能力;分析句子关系的语篇能力;语言中社会文化规律的社会语言学能力;交际策略的策略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学生流利准确的口语水平。因此, 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需要使用听力策略来提高自己英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在教导高水平学生时, 老师可以在正式听之前让学生听小段材料, 使学生对本次的听力做一个预测和熟悉;再通过多次的详听, 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具体内容;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围绕本次听力主题让学生交流感想。这种把听力与其他能力 (如口语能力) 结合起来的方式, 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低水平的二语习得者来说, 教师应当避免为他们设定与高水平者相同的目标。由于真实语言材料本身的难度, 教师不需要低水平者通过听力练习获得多种交际能力, 相反, 教师应当训练低水平者的听力策略, 并且使他们熟悉此类听力输入。因此听力任务也应当做相应的调整。比如,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本次听力的主题来引导他们的背景知识, 然后提前让学生熟悉即将出现的新词汇。在听第一遍的时候, 学生仅需对文章产生一个大体印象;在接下来的几遍听力过程中, 教师布置较简单的任务, 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紧张抵触情绪;而在最后一遍听力中, 教师无需为学生设置任何任务, 使他们感觉到听真实语言材料没有想象中的困难, 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心态。

尽管分级听力任务很困难, 但是在教学中确是必不可少的。一堂成功的听力课需要教师充分掌控任务的可完成性和挑战性。如果任务过于简单, 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如果任务过于难, 学生对于听力的积极性就会收到很大的打击。因此, 在真正的教学情境下,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真实听力材料仔细设计教学目标以及适合的听力活动。

三、使用真实语言材料训练学生的听力策略

上文中提到, 如果真实材料带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仅需调整听力任务而不是更换听力材料。尤其是当教育对象是低水平者, 老师更应该有意地根据具体情况分级听力任务。然而, 对于学生本人来说, 他们需要逐步调整听力策略来适应这种方式的听力输入。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这种策略来弥补由于自身水平造成的无法理解真实材料的缺憾。因此, 在训练真实语言材料的听力过程中, 学生的听力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Cohen (1998) 把语言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有意识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储存、记忆、回忆、和应用从而来巩固二语或者外语学习的处理过程。因此, 语言学习策略被分成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而前两者对于听力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尽管学生本人的意识对于这些策略有着很大的支配作用, 但是老师可以利用真实材料教导学生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学习策略, 以此来弥补学生不充足的认识和有缺失的听力输入。

1. 认知策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策略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策略是两种最常见的认知策略。学生自上而下用背景知识对即将听到的录音做一个简单的预测, 随后自下而上地从语音、单词、短语、从句、句子由小到大入手来获取听力信息, 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的这两种策略,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从预先听力活动到听力后活动的典型模式。

无论学生的水平和真实材料的难易, 教师需要在听力之前为学生提供背景信息。关于这一点的重要性, 已经得到了证明。一方面提前熟悉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下阶段的详听过程中节省一部分的时间, 而另一方面, 它可以使学生预测接下来的听力内容 (Scrivener, 1994) 。由于真实听力材料来源于生活, 学生通常对该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教师可以利用预听阶段使学生融入到本次听力过程中并刺激他们脑中的背景知识。这就是一种良好的自上而下的听力策略。

在此阶段后, 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可用通常不同的办法来教授。以同样的真实语言材料为例。对于低水平者来说, 教师可以舍弃原本教科书上设置的听力活动, 迎合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调整任务, 如提前让学生学习文中的关键词可以作为一个预听阶段的补充来减轻学生听力难度。在听第一遍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识别这些关键词在文中的出现频率, 因为尽管学生可能认识这些单词, 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对其口语形式感到同样的熟悉。在此过程中, 学生需要仔细分析语篇中的特定单词或短语, 因此他们自下而上的策略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此外, 教师可以使用合作听写活动 (dictogloss) 来训练所有水平的学生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策略。首先学生需要自下而上在听力过程中记下摘记;在重建的过程中, 学生利用背景知识组内讨论所听到的内容, 合作共同创造完整的听力理解。这种合作听写活动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然后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交流来找出自身缺点所产生的原因, 因此该方法又被称为“发现听力法” (Wilson, 2003) 。

2.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测、评估听力活动

如果学生能仔细准备听力活动, 在听力过程中自我监测, 在听力完成后自我评估, 那么他们的听力水平将能得到很大的提高。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预先让学生自我设立本次听力的目标和所需要用到的听力方法 (如记笔记或选择性注意) , 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听力过程中自我监测是不是用到了该方法。以使用选择性注意来处理听力中的未知单词为例。Scrivener (1994) 认为即使不知道某些单词的含义并不影响对听力材料的整理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就会发现一些学生, 尤其是水平较弱的学生容易受这些未知单词的影响, 从而失去了对听力的信心, 因此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消除在听真实材料过程中的焦虑。最后, 在听力活动结束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目标是否实现或者本次听力所用到方法是否有效, 这些都会对他们将来的听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目前, 真实语言材料作为一种可理解性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广泛应用于教学中。运用此类材料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听力的积极性。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这次材料中充斥着真实即兴对话中所拥有的一系列特点, 为学生的听力造成了困难, 因此有些专家认为真实语言材料并不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但是研究调查表明, 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设计听力活动, 真实语言材料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因此在设计听力活动的时候, 教师需要考虑听力对象的水平并设立现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并且通过真实语言材料的听力来训练学生的听力策略, 尤其是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参考文献

[1]Brown, H.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White Plains, NY:Longman, 2006.

[2]Cohen, A.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London:Longman, 2006.

[3]Gilmore, A.Authentic materials and authenticit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Teaching, 2007, 40 (2) :97-118.

[4]Graham, S.Learner strategies and advanced level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2003, 28:64-69.

[5]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Harlow:Longman, 2007.

[6]Peacock, M.The effect of authentic materials on the motivation of EFL learners[J].ELT Journal, 1997, 51 (2) :144-156.

[7]Scrivener, J.Learning teaching: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Oxford:Macmillan Heinemann, 1994.

[8]Widdowson, H.Context, community, and authentic language[J].TESOL Quarterly, 1998, 32 (4) , 705-715.

真实语言材料 篇4

关键词:外语教学;交互性;真实材料;任务设计

当前语言教学改革正在广泛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将拉开序幕。语言自主性学习(Self-access learning)、任务型教学(TBL)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LL)正日益受到语言教育专家与语言教师的关注。过去那种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逐渐为一纲多本、多媒体、互联网等所取代。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充分吸收了当今国外最新的语言教学研究成果,“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标准强调要向他们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课程资源,要“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如音像、电视、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等。近一段时间以来,不时有关于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论文发表,如网络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他们的研究表明,课外资源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然而,对于如何利用课外资源,尤其是如何设计与课外资源相配套的任务的研究论文尚不多见。本文尝试以最新的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与理论为指导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真实材料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

真实性(authenticity)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指“那些为了实现交际目的而不是为教语言而制作的真实材料,如影像片段、真实交际的录音录像、大众传媒中的节录以及标识、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时间表和日程表等”(Nunan,1985)。Little et al.(1989) 把真实材料定义为“任何为了语言教学以外目的而制作的文本或音像(不管是印刷品或数字产品)。简言之,真实性是指“那些不是为了语言教学而特别制作的任何材料”(Nunan,1988)。

关于真实材料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国内外语言学家有大量的研究和论述。Brown(1994)指出,学生最关注新学的语言的实际用处,他们不堪忍受那种毫无回报的、既不真实也无意义的语言内容。他建议语言教师应该把“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富有语境意义的而不是干瘪抽象的”语言教给学生。Clark and Silberstein(1977,转引自Nunan, 1989)认为课堂活动应尽可能地映照客观世界,无论是方法还是材料都要着眼于内容(message),而不是媒介(medium)或形式(form),而且阅读的目的也应与生活中相同,即获取相关信息(scanning)、了解作者大致观点(skimming)、全面理解文章(thorough comprehension)甚至进行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Little et al.(1989) 列举了使用真实材料的三大理由:激励学习者、促进语言的习得(acquisition)、增加学习者“沉浸”目标语言(language immersion) 的机会(如果达到足够量的话)等。

还有许多语言学者(Allwright,1979; Freeman & Holden, 1986; Little & Singleton, 1991; 1989; Swaffar, 1985; King, 1990; Bacon & Finnemenn, 1990, 均轉引自Peacock, M, 1997)阐述了真实语言材料能够对学习者的动机产生积极影响。Little等人在论证真实材料激励学习动机时指出,真实材料拉近了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距离,使得学习过程更加富有趣味性,从而更加能激发其动机。在Nunan, D.(1988) 看来,特殊编辑的“课本”是“人造”的,理解与运用这种“不自然”对话的能力并不能迁移到真实的交际环境中。Candlin & Edelhoff (1982)和 Porter & Roberts (1981) 则提醒语言教师,要注意活动的真实性。他们指出,真实性原则绝不仅仅是从课堂外面引入材料那么简单,如果用非真实的活动来使用真实材料就会极大地削弱课外教学资源的潜在价值。Melvin & Stout(1997)说,如果充分挖掘真实材料,就能给学生提供直接接触跨国文化的渠道,有助于他们自己“真实”地使用语言,在有意义的情景中交流思想,而不仅仅是展示语法知识和词汇。

二、真实材料的配套练习——任务的设计

正如上面所提,真实材料如果没有真实的活动相配套,则不可能发挥它的潜在优势。而要充分利用真实材料,还必须转变观念采用一系列全新的处理方式。我们教师太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关于一个国家及其民族的知识,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结果剥夺了学生探究成功的乐趣。这样一来,虽然学生也会形成有关一种语言文化的体验,但因为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他们其实没有与真实材料发生交互,而只是与他人总结出来的现成的知识发生交互。

1.任务的难度控制和顺序安排

Nunan (1989) 在论述如何确定任务的难度时提到了三个方面的因素,它们是语言输入因素(input factors)、学习者因素(learner factors)及活动本身因素(activity factors)。 但是,他同时指出,随着真实材料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语言教育界倾向于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而不是人为地简化语言输入材料来控制任务的难度(Candlin& Nunan, 1987; Jones & Moar, 1985; Brindley, 1987; Prabhu, 1987)。如学生听一篇有关周末天气与活动的广播语篇后,既可以让他们在给出的若干个天气或活动示意图下给所听到的项目打钩,也可以让他们在活动示意图下写上活动名称,还可以把图示活动排序,从而形成不同难度的任务。

在利用某一话题的真实材料时,教师往往需要设计一系列的任务来综合训练各种语言技能。这就要求在确定难度之后,还应该考虑各种任务的先后顺序。当学习者感到有话可说时才可能比较出色地完成语言产出任务。因此,练习的设计就要引导他们从理解材料逐步过渡到自我产出。只有当他们对材料进行了深度加工(deep processing), 获得了所要用的词汇并锁定了相关问题之后,他们才会胸有成竹地把对这一话题的所思所感付诸笔端并向他人发表自己的观点。换言之,语言的产出必须由理解材料自然过渡而来。理解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语言产出的基础,是说与写的准备。Nunan(1985)建议依照任务对学习者在认知和使用语言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安排任务。具体地说,先让学习者完成理解性练习(processing/comprehension),然后进行控制性的产出活动(controlled productive), 最后才要求他们进行真实交际(interactive)。这体现了任务连续性(task continuity),前面任务里获得的技能在随后的任务中得到利用、扩展或强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若干篇围绕某一话题的真实材料,并同时提供精心设计的配套练习或任务。然后允许他们对这些材料有所取舍。之后,让他们自己对这些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并安排一定的时间以便他们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与心得。要让他们知道,最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他们在对真实材料进行深加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过程和能力以及使用新获得的语言素材互相交流结论的机会。

2.理解性任务(comprehension exercises/tasks)

首先要让学习者认识到,他们是完全能够与看似较难的材料进行富有成效的互动的。为此,应该设计练习克服最初的畏难心理与焦虑情绪。这样的练习能够促使他们注意到那些他们终将会理解的项目,如指出通俗歌曲演唱者的人数及性别、文本的体裁(是诗歌、广告还是信件)或者主要人物的姓名,此外还可以让他们指出其中表示某方面内容的词汇,从而引导他们接近主题。有时学习者对材料的实际理解要好于他们自己所意识到的程度。最初的练习就应该促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所实际理解的内容。比如,倘若他们识别出所接触的材料是寓言,他们就会预料文中的角色肯定是被赋予某些人类特点的动物。这种练习难度应略低些,以提供他们初步接触材料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加他们继续处理材料的信心。

接下來的练习应要求学习者记录或初步学习他们所遇到的有关词汇,也可以让他们做笔记、填表格、给词语归类等。因为即使他们不能确定某词的准确意义,他们也往往能从上下文猜出该词的句法功能和所传递信息的类型。比如,研究美国某城住房问题的学习者在阅读一份报纸的不动产专栏时,他们很可能识别并记录下有关建筑风格的词汇Georgian, Victorian,townhouse。他们也能够确定那些表示房屋特征的词汇wall-to-wall carpeting和 new kitchen。一旦他们了解了某一生词所载信息的类型,他们就能够决定要不要深究其具体含义。

当然学习者迟早需要借助工具书来准确理解某些生词或结构的含义。但如果在上述活动之后,他们就会自然知道某一词是否为关键词,有无必要了解其准确意义。因为他们是在有意义的上下文里遇到该词,就有可能记住该词。

当学习者大致理解材料之后,他们会知道是否要继续钻研它。如果材料直接与他们产出任务相联系,他们就会深入加工。否则他们就会另辟蹊径涉猎下一篇材料。

与此同时,可以将语言知识与扩展理解结合起来设计任务。如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短文填空练习(cloze passage),或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或选用相关动词(如表示房屋设计方面的)完成短文;还可以将打乱顺序的句子重新排序;将所给的问题与答语相搭配等。

3.产出性任务(production exercises/tasks)

产出性任务或练习决定着一个单元或话题真实材料运用的成功与否。既然强调的是交流,就必须审慎对待语言形式问题。我们认为在运用真实材料时可适当淡化课堂操作规程。一开始就告诉学习者语言形式准确性只有阻碍了交际才会影响对他们的评估。应该给他们提供有意义的情境以便他们能够使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展示他们的交际技巧。初级程度的班级里可以设计一些诸如饭馆、机场或宾馆等场景中简单的角色表演或信息差(information gap)练习。高级程度的学习者则可以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观点批判地阐释所处理的材料。

在设计产出性练习时还应注意,不应只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将他们置于形式多样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围绕如何租房的真实材料时,可让他们向同学说明其选定的房子的区域、户型、租金、内部结构等。可以通过变换单个学生的任务来避免交际的单调性。例如,在一项“赴美某城市旅游”活动中,给每个学生不同数额的款项就可以防止他们选择相同的宾馆和饭店。之后,可以引导他们谈谈各自所选方案的长处,并就他们的这趟异域之旅的益处展开热烈的讨论。

外语是用来交际的工具。恰当地使用真实材料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外语的实实在在的益处,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通过学习真实材料,学习者领会到了外语能为他们做什么,这就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真实材料可以极大地弥补教科书的某些不足。但是,真实材料还必须有真实的活动相配套,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适当选取材料之后,要注意控制活动的难度,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以话题为主线选取材料,设计配套的系列练习或任务组成单元性的活动。任务的顺序一般遵循从易到难,从理解到产出,从学生与材料之间的互动到学生之间的互动顺序进行。这样先学到的技能在后阶段中能够得到使用,也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说和写是学习者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加工、思考和讨论的自然结果。

真实语言材料 篇5

1 真实语言材料的概念论述

1.1 对真实语言材料的界定

关于语言材料的真实性界定, 仁者见仁, 有学者认为真实语言材料是建立在本族语的使用基础之上, 在本族语语篇研究中获得相对应的语料内容, 也有学者主张通过对真实语言信息的衡量来实现对真实语料的提炼, 这是可理解性输入信息在语言知识中的呈现。实则所谓的真实语言材料是从外语教学的交际本质出发, 就真实交际环境实施的语言材料编写过程, 这也是对真实语言知识的一种感知。不难分析, 真实语料的构成离不开两个构成元素, 即真实环境与交际特征。其中真实环境的创设可具体划分为四大类:第一, 语篇本身的真实与否;第二, 阅读者对于语篇内容的真实还原;第三, 语言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真实性;第四, 语言交际中真实社会场景的营造。我们无法保证语言教学过程是完全真实的, 然而语言组织或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却是可以通过真实自然的环境创设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无论是其中语言材料的真实与否还是学习者本身对语言材料的加工, 都可以通过对真实语言材料的研究来达到一定的语言知识传授目的, 这同时也是对英语教学的再加工过程。

1.2 真实语言材料的内涵与特点

从《语言和语言学百科全书》中针对真实语言材料的概念论述表现为从真实目标语境当中获得的未经更改的文字材料, 而《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当中则是认为真实语言材料应来自确切的报纸杂志、新闻报道或是歌曲广告等, 这是真实语料形成的社会基础。真实语言材料应用于教学实施过程不仅让学习者感受到语言知识本身的互动性特征, 还能够从语言形式变化方面促进学习者思维意识的扩散, 满足不同阶段学习者对于语言的使用需求。需要注意的是, 关于真实语料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延伸也同样表现出一定的负面特点, 那就是生僻的词汇或是复杂的语法结构极易给学习者带来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这也是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 真实语言材料构件之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是充满欢乐并且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因为学生在语言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状态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 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内容来对真实语言材料的设计作出合理安排。从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 专业知识和语境材料共同构成了教师的教学资料, 因此只有真正融入真实语境的构建过程当中才能真正发挥师生之间的教学综合体作用, 而并非是对传统教材与教法的单一整合。

1.3 真实语言材料作为大学英语教材延伸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通常会将外语知识传授与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文化价值。正是由于知识本身的流动性, 学生在自我发现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其中对知识结构或是语言材料的互动共享, 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共享意识, 像是相关的歌曲、广告、报刊等均可作为教学材料出现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 这有利于学生更好更真实地感受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过程, 进而体现出语言知识的交际性特征。虽然真实语言材料在大学英语教材延伸方面有着突出优势, 然而其真正教学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依赖于精心的教学设计与优质的教学方法,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将真实语言材料有效揉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全过程。

语言功能是交际法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而这也是真实语言材料应用于大学英语教材延伸的突出方面, 这一真实教学场景的创设是对学生语言技能的有效提升过程。真实材料与非真实材料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促进大学英语教材延伸的重要环节, 而教学内容变更对于教学过程的实际影响也需要在真实语言材料构建过程中得以体现, 这是促进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形成的必然路径。大学英语教材注重体现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因此非真实语言材料的出现极有可能抹杀语言交际潜在的文化涵义, 基于这一文化教学背景, 真实语言材料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呈现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2 真实语言材料作为大学英语教材的有效延伸

促进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核心, 然而成功的交际能力并非只是在语言习得中体现, 全面发展的语言观才是体现语言学习价值的重要途径。语言材料输入的真实性是对大学英语教材延伸的有效补充, 而这也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材改革中所要体现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元素, 是对英语教材建设的有效扩展。

2.1 真实语言材料应用于大学英语教材的基本原则

2.1.1 教材延伸应当立足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对于教材内容的准确评估应当建立于教材与教学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基础之上, 同时这也是从语言综合运用方面突出了真实语言材料在英语教材延伸中的优势。除此之外, 外语教学的目的也应当在教材编写中有所呈现, 这对提升学生本身的外语学习积极性, 促进教材编写目的实现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2.1.2 突出教材延伸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真实语言材料作为大学英语教材的延伸其实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的使用方面, 从根本上落实语言教学的针对性, 突出语言的工具性教学特征, 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输入之外, 还需要针对语言能力提升开展必要的延伸训练, 根据不同的语言教学背景来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此外, 教材延伸趣味性的呈现则是通过词汇、语音和语法教学等方面得以体现,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切实掌握学生的语言认知发展状况, 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需求。

2.1.3 教材延伸应当做到难易适中

由于外语教学中社会环境的制约学生很少有切实的机会能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 而真实语言材料的延伸正是从交际环境构建等方面将复杂的语言知识融入现实场景当中, 进而有效减少学生的语言认知负担。然而, 教材延伸的难易控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语言认知的教学效果,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外语水平作出准确评估, 在有效控制教材难易度的基本前提下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2.2 真实语言材料作为大学英语教材的延伸

2.2.1 语言材料选择

真实语言材料作为大学英语教材的延伸在材料选择方面主要可划分为两大类, 即书面语言材料和视听语言材料。所谓的书面语言材料主要是指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报纸杂志、信函对话、公告信息、菜单食谱、旅游指南或是文学故事等, 这些材料本身具备了一定的真实性。而视听语言材料则是指与语言教学相关的音频、视频、电视、广播等, 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这些真实语言材料的搜集都显得较为方便快捷。除此之外, 由于高校信息语言资料库本身就具备了较为庞大的信息资源, 因而这一方式也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在延伸材料选择方面的路径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真实语言材料在若干材料中的筛选需要遵循一定的实施原则, 即个性化、现代化和本土化原则。这其中个性化作为真实语言材料使用的核心原则, 理应在英语教材编写以及真实语言材料运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2.2 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环节作为真实语言材料作为大学英语教材延伸的后续实施步骤, 其环节开展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从语言材料及课堂教学设计的双重角度来突出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向。在任务性语言教学模式指导下, 真实语言材料的运用更加趋向于语言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呈现, 这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基于实践认知以及任务链原则发展之下的真实语言情境创设是对语言材料运用的有效整合, 这也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在教材编写方面需要尤为重视的问题。教材与语言材料的选择并非是同时进行的, 还需要根据课题教学任务的不同来作出相应调整,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来达到对真实语言材料的最佳使用效果。从课堂教学与教材设计的关系不难看出,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来合理调整教材是尤为重要的, 而这也是个性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呈现。

总之, 真实语言材料作为大学英语教材的延伸无论是语言知识讲授还是语言技能提升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切实找准知识切入点, 从教材与教法的双重角度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个性化特征, 在积极构建自主化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将真实语言材料巧妙融入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当中。

摘要: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而言, 单纯从教材实施角度提升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从真实语料的分析等方面突出真实语言环境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真实语言材料作为大学英语教材的有效延伸, 在体现教材与真实语料相互关系的同时也使得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具个性化特征。该文针对真实语言材料与大学英语教材延伸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真实语言材料,大学英语教材,个性化教学,教材延伸

参考文献

[1]叶依群.有关大学英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4 (2) .

[2]胡壮麟.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1) .

[3]范谊.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若干问题[J].外语教学, 2000 (4) .

[4]束定芳, 王惠东.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8) .

[5]陈坚林.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改革——第五代教材研发构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5) .

[6]戴炜栋, 陈莉萍.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9) .

论新闻纪实摄影的语言真实 篇6

美国摄影家路易斯·海因是新闻摄影领域最有成就的摄影师之一, 海因在大学的时候主修社会学, 当过教师, 是一名自由摄影师。1908年, 海因成为美国童工委员会 (National Child Labor Committee, NCLC) 的摄影师。到了1910年左右, 他记录了很多有关童工艰苦生活的画面, 并以此支援美国童工委员会, 向政府申诉童工的问题。在这以前, 他是一个自由摄影者, 为一份有关社会改革的杂志摄影。海因通过自己手中的相机来传达他个人对于童工这一群体的关注和同情。他的照片真实而震撼, 有一张图片拍摄的是纺织厂车间里的小女孩, 她那矮小的身体站在高大的纺织机械中, 显得更加柔弱和无助, 这种童工现象在那个时代的美国是比较普遍的, 尤其在经济萧条的时期, 孩子们出去工作似乎是很平常的现象。海因从一位新闻摄影师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出发, 通过自己的影像呼吁社会关注童工群体, 呼吁政府立法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并最终获得了胜利。对于海因来说, 新闻摄影师不是冷眼的旁观者, 摄影师与拍摄的对象不是一瞬间对视的关系, 摄影师有责任也必须要将自己视为被拍摄者的一分子, 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忧愁, 用镜头和他们对话、交流, 必要的时候对他们伸出援手。

新闻纪实摄影师的工作既充满挑战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第一个责任便是对被摄者负责, 新闻摄影师所拍摄的题材往往选择的都是边缘的人群, 这些人群的生活大多不尽如人意, 他们或是不被主流社会认可, 或是自己有意疏离主流人群的社会。他们的思维可能比普通人更加敏感和极端, 所以摄影师选择将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 首先要和他们有良好的沟通及对他们的尊重。摄影师不应该也不能成为侵入他们生活的外来者, 要获得被摄者的信任是最终能否拍到好作品的关键。W·尤金·史密斯是美国最著名的新闻报道摄影师之一, 他14岁就当上了摄影记者, 21岁获得了在《生活》杂志工作的机会, 二战爆发后他作为一个出版社的战地记者走进了太平洋战区, 在《塞班岛上美军发现垂死的婴儿》等照片中我们能看到他对战火中的人的关注与担忧。他自己说:“我每次按下快门, 就是对战争的大声呐喊和谴责。同时伴随着希望, 希望这些照片能保存下去, 希望这些照片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以唤起他们的警惕、回顾和醒悟。”战后, 史密斯决心不再以“望风而动”的媒体为标准来从事他的摄影报道, 他要将摄影变成一种深入揭示生活实质的工具。史密斯最后一则令人难忘的报道完成于日本九州的一个小渔村———水俣。从1953年到1960年, 受附近一家名叫基索的公司的废水污染, 水俣村上千名村民出现了汞中毒现象, 几百人因此丧生。史密斯敏锐地意识到, 水俣事件是一个破坏环境就等于杀戮人类的最好例证, 而水俣人与基索公司的斗争, 也是善与恶、生与死的较量。因此他空前认真地投入到水俣事件的报道中。从1971年到1973年, 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艾琳·史密斯一直住在这个小渔村, 他们将生活费控制在每周50美元, 并且自己种菜。对水俣事件的报道使他的摄影师的身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史密斯由新闻的旁观者, 变成了一个参与者, 他要以摄影做武器为水俣人讨还公道。水俣人的斗争, 同时也变成了史密斯个人的一场圣战。其著名照片《为智子洗澡》可能是史密斯摄影风格最典型的代表。在回忆拍摄过程的时候, 史密斯写道:“我们经常在那对夫妇去示威抗议的时候, 帮他们照顾孩子。他们的家离我们的住处大约有10分钟的路, 每次路过, 我们一定可以看到有人在照顾智子, 而我也一定会看到那位母亲所付出的不平凡的爱心, 我观察得越多, 越觉得其中涵盖了勇气最美好的层面。有一天我对太太艾琳说:‘我们设法来拍张照片吧!’我想象的画面里, 母亲正搂着孩子, 盈盈的爱意洋溢在智子的裸体上, 除了让人看到她受害情形的照片外, 还要显示母亲照顾孩子的样子。那位母亲说:‘好, 我正要为智子洗澡, 也许你会很方便。’她像一般日本人那样, 先搂着孩子在池外洗, 然后再把她放进池里。眼见这个画面构成了我想说的东西, 是那样感人, 我顿时泪眼模糊, 简直难以按下快门……”

史密斯为这场圣战付出了巨大代价:基索公司的打手们差点打瞎了他的眼睛。但是最终他还是胜利了。那些充满爱意的摄影“使世界上的人们良心痛苦, 它以独特的方式在日本人心中种下怀疑, 使他们对战后经济成长狂奔所付出的代价产生深切怀疑”。1995年, 历时40年, 世称公害原点的水俣事件问题终于由日本政府出面赔款、道歉, 予以彻底解决。史密斯以他非凡的才华和不计成本的付出为新闻纪实摄影精神的本质做了精彩的诠释。

有的时候, 新闻纪实摄影照片所表现的真实似乎过于直接和残忍, 但是就是这份纯粹的真实让照相机这件冰冷的机械有了生命, 让新闻摄影者有了面对艰难的勇气, 让那些被忽略的真相能够拨云见日。如果说视觉艺术的精髓在于美感的话, 那么笔者认为对于摄影来说, 它对客观世界真实的记录是它最美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美]著, 黄灿然译:《论摄影》,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版。

[2].罗兰·巴特[法]著, 赵克非译:《明室——摄影纵横谈》,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年版。

试论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 篇7

一、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认知

1、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含义

媒体语言是语言与媒体相结合在传播中形成的, 有着与其他领域语言不同的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为了追求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人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正确的和最简洁的信息量, 媒体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工具。无论是传统媒体, 还是新媒体, 都离不开语言。所谓媒体语言, 则主要包括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等。要想了解媒体语言的特性, 首先要了解特性的含义。什么是特性?特性一定是独特的, 它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媒体语言的特性就是真实还原性, 是指对一件事情真实的还原, 真实还原性就是媒体语言具有真实的, 还原的特征。所以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就是对信息进行真实准确的还原。并且能够清晰、准确明了的传递某种信息。

2、真实还原性是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

媒体语言的特性有五种:真实还原性;高度规范表意性;社会性;文化性;和谐性。而其中媒体语言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真实还原性, 也叫做信息还原性。要想研究媒体语言的特性就要找到跟媒体语言对立的一个参照物, 那就是艺术语言。媒体语言的研究范畴是自然语言。相对于媒体语言的研究, 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属于典型的艺术语言。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真实还原性, 而艺术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审美性。虽然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真实还原性, 但是并不是说媒体语言就没有审美性的存在, 作为媒体语言来说它最本质的属性是对真实的还原, 而不是去审美。媒体语言即使有审美因素的存在也不是形式上的美。当我们对真实进行还原的时候, 当倡导善的时候它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审美。所以媒体语言的特性要谈审美性的话, 一定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美, 而不是形式层面上的美。我们在看报纸的时候大多是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因为已经得到想要的信息后就不会关注它是怎么表达具体的信息。媒体语言属于自然语言的范畴, 所以媒体语言在运用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清楚明了准确的传递某种信息, 而非追求语言表现的效果。

二、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表现

1、媒体语言是以表意为唯一的目的

日本的美学家曾指出人们说出的话语带有两种信息。一种是语意信息, 另一种是审美信息。因此, 作为媒体语言来讲更多的是以传递语意信息为宗旨, 而艺术语言更多的是为了传递审美信息为宗旨。媒体语言对真实的还原性, 对信息的还原性主要表现为媒体语言以表意为唯一的目的, 而忽略由意义产生的审美效果。媒体语言以表意为唯一的目的这样的宗旨在于通过对真实的还原为人们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提供依据。比如在新闻报道中, 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理性的思考提供依据, 在报道中不能有倾向性, 如果一旦在报道过程中带有倾向性那就会表明某种意义。因为新闻媒体是国家的“喉舌”新闻媒体所说的一切话语都是代表国家的政治言论。所以在新闻报道中媒体语言要秉承真实还原性这一原则, 只能客观真实的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 不能带有任何倾向性。否则会给受众带来错误的影响, 影响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正确的判断和思考。所以新闻语言在报道中是不能有态度的, 新闻报道事唯一的目的就是对真实的反映。并且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所用的词语都应该是中性的, 不能带有褒贬的意味或者程度的意味。如果在新闻报道时违背了这个原则, 那么就脱离了中性的意味。如果当新闻媒体的报道言论脱离了中性的意味的话就会偏离了对真实的还原。就会违背了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特性。所以媒体语言要做到给受众提供一个判断和理性思考的依据, 并且不能掺杂自己的感情来引导受众, 因为媒体语言是以表意性为唯一的目的的语言。

2、媒体语言是一种非自指性的语言

媒体语言是一种非自指性的语言, 而艺术语言是具有高度的自指性的语言。媒体语言属于自然语言。所以媒体语言在瓦莱里的象征中就是非文学语言, 而文学语言就是典型的艺术语言。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脚的运动, 但非文学语言却有一个外在的目的, 就是走进一个目标, 它的目标性非常强。而媒体语言的目标就是表意, 重要的是让受众清楚的了解它的意思。而文学语言的目的却是重在自身, 它为了双脚的运动而运动, 作为艺术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即使不表意也是一个目的。当一个文学语言出现的时候或者一个影视作品呈现的时候, 它就会使用艺术手段来修饰文学语言或者影视作品。在这个过程中, 即使在受众没有看懂的情况下也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的享受。所以艺术语言满足了受众在欣赏艺术语言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审美的享受。艺术语言渲染了一种情绪, 而媒体语言是不自指的。自指是一种形式层面的东西, 因为形式的存在给了人们的某种感受, 但它的最终结果就是必须要自己指向自己。媒体语言是非自指的语言, 非自指是说形式对于内容而言是次要的, 而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对于艺术语言来说自指是必须的, 没有自指就没有审美。所以我们说的自指就是说它在表达话语的时候突出话语的本原, 而不是突出话语所承载的信息。作为媒体语言必须言之有物, 如果媒体语言言之无物的话, 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艺术语言它完全可以言之无物, 只有形式层面上的存在就可以了。因此, 我们的很多表达目的是一样的。一个是为了获取信息, 而另一个是为了审美需求。

三、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实现

1、媒体语言的传播主体不能带有倾向性

媒体语言的在运用时要以真实还原性为基础, 以新闻语言为例:新闻语言的真实性要求新闻媒介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如实报道。它要求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完全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 报道事物。事实怎样, 新闻就怎样;事实是多少, 新闻就反映多少, 既不夸大, 也不缩小;事实没有的, 就不应该弄虚作假。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就是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原则, 媒体语言要求与其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须完全相符。也就是说, 要如实地描述、解释现实生活真相, 不可有些许的误差和曲解。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 没有丝毫倾向性。如果要体现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 首要的就是内容的真实, 新闻内容的真实, 是第一位的真实。其次是对真实内容的还原, 在报道的时候必须坚持内容真实的还原。

2、媒体语言的传播要做到对事件的真实还原

媒体语言的研究是属于自然语言的范畴, 所以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是基于媒体语言这种类型的符号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意指功能, 而非效果功能。也就是指对在媒体语言的传播过程中要做到对事件的真实的还原, 而不是需要在事件中添加某些效果。它就是要求一种清楚, 明了准确的还原事情的真相, 是一个让受众了解事情真相的平台, 并且我们在媒体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不能掺杂自己的个人感情。一个文学家的成功不在于获奖与否, 而是在于在读者阅读这个文学家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从中感受和学习到一定的思想。所以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给读者来带的除了内容之外, 更多的是从作品中以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或提出了一种心灵的理论或与读者产生共鸣而达到的审美享受。而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就是恰恰与艺术语言的特性相反, 媒体语言所追求的是一种对信息的真实性的还原, 而不是一种艺术语言的审美性和效果功能。所以, 媒体语言在传播的时候一定要不加修饰的对事件做到真实的还原。

四、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意义

媒体语言的发展演变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密不可分, 而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对媒体语言的生活影响也非常巨大。

1、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有助于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有助于还原事实的真相, 并且增强媒体的公信力。“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 通过主持人、记者深人细致、不辞辛劳的调查访问, 逐步向观众揭示出事件的真相, 体现出‘事实背后的新闻’的特色, 这其中并没有过多地加入记者的主观评价和个人对事件的理解, 而是努力引导观众从不断呈现的事件真相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新闻调查》之所以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受到公众的信任和喜爱的一个首要的原因就是它最大限度地尊重了事件本身的真实, 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事件本质, 主持人、记者的用语表述规范、恰当, 完全围绕事件本身而展开, 有些精彩的调查过程中的访问语言已经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所以媒体在发布信息后, 也应该采取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使受众参与其中。这样在提升和增加媒体自身的公信力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发挥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特性。因为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是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 只要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好好完善或者遵守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特性, 就一定能够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2、真实还原性有助于促进媒体语言生活的纯洁

今天, 可以说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媒体语言的影响, 这也是媒体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由媒体提供的, 因此信息的传播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媒体语言的影响, 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坚持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这样也有助于促进媒体语言生活的纯洁性。那些在信息传播时不能做到对信息的真实还原的就会误导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准确性。在媒体语言中, 以新闻语言为例。“新闻语言作为大众传播媒体最重要的载体, 是在社会的各种条件中形成的, 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闻语言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参与建构着社会。所以新闻语言要坚持真实还原性原则, 杜绝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是以虚构事实为依据的新闻。新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主要通过社会大众认可的原则及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表现出来。而新闻语言之所以被大众所认可且赞赏, 就是因为它有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道义施予和刚正的精神。为了使我们的媒体语言生活保持高度的纯洁性, 就应该始终贯彻实施新闻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原则。现今突起的有偿新闻, 虚假新闻的苗头不可小觑, 如不加以法纪整肃, 这些将成为颠覆我们媒体语言生活纯洁性的可怕推手。所以要想保持媒体语言生活的纯洁性, 就需要媒体工作者做到新闻事件的真实还原性。

摘要:随着媒体的发展, 媒体语言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其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媒体语言是语言与媒体相结合在传播中形成的, 有着与其他领域语言不同的特征。本文着重探讨了关于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真实还原性的认知、表现、以及在媒体语言中的实现和意义。

关键词:媒体语言,自然语言,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姚喜双, 张艳霜.媒体语言发展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 2010 (9) .

[2]姚喜双, 郭龙生.媒体语言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教育研究, 2007 (11) .

[3]郭龙生.媒体语言研究的新思路[J].江汉大学学报, 2004 (4) .

[4]李颖.论媒体语言[J].枣庄学院学报, 2006 (12) .

[5]陈汝东.语言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0) .

浅谈新闻及其语言的真实性 篇8

那么, 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呢?新闻的真实性概念就是指新闻与其反映的客观现实必须完全相符。其一, 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真实, 即必须确有其事, 描述必须真实, 对事实的分析、解释、评价必须真实;其二, 新闻的总体必须真实, 即新闻机构或媒介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显示出社会的总体面貌, 真实的反映社会。

真实, 是新闻的生命。作为新闻工作者, 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真实”二字摆在首位。一篇稿件如果“失真”, 这不仅是个职业道德问题, 更是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形象问题。因此, 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而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好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不是小问题, 容不得半点差错。为什么会出现假新闻呢?记者“采访不深入、作风不扎实, 编辑工作不细, 报社领导把关不严”, 这几乎是绝大多数假新闻的成因。但是, 这里还暴露出新闻从业人员的一个潜意识问题, 那就是片面追求新闻的“显著性”和“轰动效应”。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 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精神道德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 它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客观要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 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提高引导能力、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保证。

那么, 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要做到新闻的准确性

这一方面也就是说需要从具体的新闻写作中来谈。

1.1 所谓新闻语言, 其实指的是新闻作品的语言。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准确、清晰与生动, 但以“准确”作为新闻语言的核心。可见“准确”是新闻记者写作时语言运用的首要考虑标准。新闻界也把新闻语言的“准确、准确、再准确”奉为格言。在新闻语言的准确运用时, 还要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周晓虹说道:“模糊语言虽然属于语言范畴, 但对于记者、编辑而言, 了解模糊语言的特点、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模糊语言是介于真与假之间的那种模棱两可的语言, 你既不能说是虚假的, 也不能说是真实的, 所以模糊语言的运用要因时因事而用。

1.2 注重新闻来源的准确。

每一位记者在写报道时不能是凭空捏造的, 没有新闻来源的写作报道是不能让人相信的。程道才在《西方新闻写作概论》中指出, 西方记者经营运用的新闻来源有:a.新闻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即当事者;b.新闻事件的目击者;c.新闻事件的知情者。也有新闻学者提出“引用的资料必须真实, 新闻报道必须标注新闻来源。”可见, 在新闻报道中应特别注重新闻的来源, 而且需要明确新闻的来源, 来源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所以也需要记者在选取这一新闻来源时要坚守新闻核实原则。不能只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不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的真实性之间是没有可比价值的。

因此, 做新闻一定要深入实际, 态度认真, 该核对的要仔细核对, 不能马虎。防止虚假新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是新闻工作者一项长期的任务, 稍不留心就易出问题。所以, 在新闻实践中, 我们要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优良采访作风, 坚持实事求是, 要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仔细去对待每一条新闻, 特别是遇到某些部门和单位, 因为出于制造“政绩”的需要, 公开宣布某些有水分的信息和统计数字, 必须多多核实;还有某些汇报材料, 为了得到上级的赏识和资金扶持, 也容易说大话;某些通讯员或自由撰稿人, 为了上级, 有时想把客观事实“打扮”得更加完美, 不免以偏概全, 以点代面, 对人对事过于粉饰, 或拔高, 或贬低, 甚至捏造, 若不提防, 就容易出问题;再有, 某些奇闻异事, 看似精彩, 引人入胜, 但是要用人之常情、自然规律和科学态度去衡量一下, 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总之,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养成一种分析的习惯, 就可以减少、防止一些因虚假造成的差错。

2 要力争做到新闻报道的真实

读者希望新闻报道客观、公正、透明, 希望了解事情的真相, 而不愿意看到那些充满偏见、任意夸大、缩小甚至歪曲事实真相的报道。我们常说“耳听而虚, 眼见为实”, 可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发现, 真实并不是所看到而是深入里面发现的事物。所以高钢说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状况的本质真实。”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也需要做到事实的真实。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出发, 了解事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做到选取事实的新闻事实时, 同时也要看到这一新闻事实本质是否真实的, 是否具有代表性的。

2.2 深入实际采访, 了解真实事实。著名新闻

研究者方延明说:“真实不是孤立的, 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 “新闻事实是主观对客体的描述, 是客观事实通过记者主观意识后的结晶体。”从他的这两点观点当中我们知道, 要让主观描写客观事实必须真实, 而这一“真实”就靠记者的深入实际采访才能得到“第一手事实”。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中也讲到, “记者要深入实际调查采访”。曾记得著名记者穆青在写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来到焦裕禄生前工作过的地方———河南兰考县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 采访了与焦裕禄工作地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并进行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才写出这篇出名的通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所在。

3 新闻语言的真实性

新闻语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语言体系, 有着独具的特点和规律, 也有自身的语言技巧和自己的语体。但是, 新闻语言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自己独立的形态和被人们所公认的格式。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 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是给了肯定回答, 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新闻语言是表述事实的手段, 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主要受到新闻事实和受众的制约。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那就是“真诚”。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大家都知道,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 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 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 而是在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新闻语言如何真实地反映新闻事实?当前对新闻语言的研究, 几乎都是以“真”为前提的。比如艾丰先生提出新闻语言的总体特色“白描性语言”, 具体讲分为:具体、准确、简洁、通俗、综合。比如张默先生认为新闻语言要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这里的“白描性语言”、“具体”、“准确”、“客观”等等的要求, 都是回答如何使新闻语言“真”起来。

总之, 无论是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来看, 还是从树立媒体的公信力来看, 抑或是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来看, 维护新闻真实性, 提高新闻语言的真实性, 都是提高引导能力、实现正确引导的重要保证。离开了新闻的真实性, 舆论引导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水之鱼、无本之末。一切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 必须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的头脑, 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 恪守职业道德, 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 维护新闻队伍的形象和声誉, 切实担当起引导社会大众的责任。

摘要:新闻的真实性, 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永不过时的话题。真实性, 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应该真实, 这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而新闻语言是源于新闻事实的, 要受着新闻事实的制约和检验。事实是第一性的, 作为表述事实的语言是第二性的。新闻语言源于新闻事实, 源于新闻事实就要忠实于新闻事实, 接受新闻事实的制约和检验, 这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另一方面, 新闻语言对于新闻事实不是简单的依赖关系, 它可以能动地再现新闻事实。所以,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思想认识, 发扬深入实际采访的优良作风, 杜绝假新闻, 切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语言材料 篇9

一、关注生活实际体现交际价值

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尽量把教材中的固定内容活化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 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际, 从而真正体现英语的交际价值。

[案例一]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 (译林版, 下同) 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s一课时, 特级教师沈峰和学生在操练“What are you going to do?”这一句型时, 与一位男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class?

S1:I’m going to the WC. (大部分学生都笑了)

T:But where is it?Do you know? (学生刚被带到授课地点上课, 对周围环境不熟悉。)

S1:Sorry, I don’t know.

T:So, at first, you are going to…?

S1:Ask the way to the toilet first.

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class?

S2:I’m going to have a rest, because I’m tired.

T:Where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rest?Lie on the ground or…?

S2:Sit on the chair.

下课后, 沈老师真的提醒这位学生休息, 还真的带领两个学生去找厕所。

英语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设计话语情境。只有在真实的话语情境中, 教师和学生才能用真实的语言表达真实的内容, 从而发展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真实有效。

二、创设“信息差”语境避免“明知故问”

英语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时, 应该注意信息差的创设, 使他们产生想从对方了解有关信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这样, 有了想开口讲英语的良好动机, 他们才能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才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案例二]某教师带领学生操练“Whose…is this/are they?It’s/They’re…’s”这一句型时, 课前趁学生不注意的时候, 从学生所带的服装中选取了一些衣服, 在课堂上创设了“失物招领”的活动。这样, 教师在问“Whose…is this/are they?”时, 师生之间就有了信息差, 学生就迫切想知道这些服装究竟是谁的, 他们愿意开口与对方交流, 使交流在一个比较真实的语境中进行。

[案例三]某教师在教“How much is it?”这一句型时, 将学生喜欢的各种玩具挂在黑板上, 后面用小纸牌标好价格。学生在猜测“价格”过程中所用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交际活动的真实性, 因为提问和猜测都是在学生迫切希望补全交际双方信息差的情况下进行的, 此时学生注意的是语言所传递的内容, 而不是语言的形式。

三、丰富会话内容启迪主动思维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关注会话内容, 不能对学生的回答置若罔闻, 而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话语, 引出新的话题, 增添或转换话轮, 使师生间的口语交流不仅自然而且丰富、层层深入。

[案例四]这是我在教学5B Unit 3 Hobbies的一段对话:

T:Hello, S1.What’s your hobby?

S1:I like making model planes.What’s your hobby, Mr Yao?

T: (表注意、惊讶) I have two hobbies.Can you guess? (转换话轮)

(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

S1:You like playing football and table tennis, I think.

S2:You like collecting stamps and taking photos, I think.

S3:I’m sure you like reading and listening to music.

同学们继续争着猜问……

T:Well.Let me tell you.Mike (班上一男生) and I have the same hobby.You can ask him now. (增添话轮)

S4:I see.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and reading books.

T:Right.You’re clever.

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What’s your hobby, Mr Yao?”, 我并没有正面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顺水推舟, 还问题于学生”, 自然实现对话轮的转换, 丰富了师生会话的内容, 增加了话语交际的深度,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利用“意外”生成进行真实交际

教学语境是真实的,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 其随机性产生了许多生成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问老师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能适时把握、合理调控, 充分利用这些“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 以智慧来启迪智慧, 定能演绎预料之外的精彩。

[案例五]我在教学6A Unit 2 Ben’s birthday一课中, 遇到一件意外的事, 下面是当时的课堂教学片段:

T:When’s your birthday?

S:It’s on the fifth of November.

T:When’s your mother’s birthday?

S:It’s on the... (学生支支吾吾地说不清)

T:Do you know your father’s birthday?

S:Sorry, I don’t know. (学生面带羞愧之色)

T:I’m sorry to hear that.I’m sure your parents know your birthday.I think you should ask your parents the dates of their birthday after schoo1.

S:OK.

就这样, 一个本来令人尴尬的局面, 笔者巧妙地运用浅显易懂的话语, 将其及时转化成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 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

上一篇:重要隐患下一篇:改变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