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与监管(共9篇)
防范与监管 篇1
一、审计风险理论概述
1. 含义与特点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有两个名词组成,审计和风险。所谓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难以预料的一种不平常的危险,由此,审计风险可理解为审计领域中存在的一种不可预料的危险。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后,由于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做出的审计决定不恰当或不正确,而给审计机关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含义看似复杂,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审计过程中给审计机关带来的危险。这些危险将会产生其他的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努力的降低审计的风险。想要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就一定要透彻的了解它,就是古语讲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审计风险的特点。那么审计风险有什么特点呢?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隐蔽性、偶然性、可控性等这几大特点。也就是说审计风险的发生的机会是非常大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人为的操控来减少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或降低审计风险的危害。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合理完善的审计风险模型,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审计风险体系。
2. 成因与分析
万物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那么审计风险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只有找到了审计风险的诱因,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所以我们对待审计风险问题一定不能含糊,为了避免审计风险给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或者是国家的层面造成更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早日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3. 构成要素
想要解决审计风险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对其进行各种具体的分析,早在几十年前,西方国家就有人意识到审计风险这一问题,并对其进行了一些分析,并且被沿用至今: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在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中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当初的这个模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很快在全球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外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这使得原来的审计风险模型已经不能准确的描述现如今的审计风险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出更加符合的审计风险模型来帮助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现状分析
我国的审计体系和其他国家的并不相同。目前,我国现行的行政型国家审计有较浓厚的政府内部监督色彩,独立性不强。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根据国家赋予的权限,对政府及其所属的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预算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直接对政府负责。由于其这种工作现状,就决定了我国的审计机关在工作的时候回发生很多的问题,所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模型,完善我国的审计机关的工作方式。
三、建立防范与监管模型
在上文的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中我们提到,如今应用的审计风险分析的模型还是三十年前的研究结果。这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三十年都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以及政府工作内容的变化,未来道路的变化,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对审计风险的模型的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上文中我们也已经提到,在当今社会,再使用那么古老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会造成很大的分析的偏差,不仅不能降低审计的风险,还会因为分析结果的不准确造成更大的审计风险。这种模型应用在当今社会就显得其设计不够科学、不符合系统理论、审计资源分配不合理。所以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我们就要建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防范与监管审计风险。
四、建立管理与保障机制
上文介绍的建立行的审计风险模型只是降低审计风险的一部分措施,当理论基础已经有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其基础上搭建更加复杂的上层建筑了。上层建筑的搭建我们将从两个部分着手,制度上和管理上。虽然我们国家在制度方面已经建立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制度,并且在继续完善,但是不得不承认还是不够充分,所以我们要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在管理上要加大管理的力度和严格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对于审计风险防范和监管的力度,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特点以及成因和危害。审计风险其实已经存在许多年,前人也有着大量的研究和解决办法。但是社会是在进步的,我们不能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远处眺望,我们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向前进步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出一套更加符合如今形势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做到更准确的分析审计风险,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保障机制,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做好对审计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工作。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与审计风险相关的一些内容。首先介绍了审计风险的含义、特点、成因、构成要素等,并分析了审计风险存在的现状,找出如今我国审计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整合得到的分析结果,找出合适的方法建立审计风险的监管与防范模型,通过重新构建的审计模型完善审计体系,建立更加有保障的审计体系。从具体的措施考虑,完善管理机制,降低审计风险。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完善的审计体系,通过我们的研究内容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构建模型,防范与监管
参考文献
[1]孙婷婷.浅析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方法[J].商场现代化,2013(07).
[2]蔡晓方.浅析审计风险成因与防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3).
[3]王娟.浅议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
[4]吴英文.关于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探析[J].时代金融,2014(24).
防范与监管 篇2
患方案
烟花爆竹监管细化工作防范安全隐患方案
自去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三年来,通过市各部门、各区县的共同努力,全市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伤人、火情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确保了全市3万余处八类禁放点、余个零售网点和100余个市民集中燃放点的安全,没有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确保了公共安全。入冬以来,市公安局继续从宣传发动、货源供应、打击非法等方面做好春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在组织全市打击非法烟花爆竹“朔风”专项行动中,共查获非法运输、储存、销售烟
花爆竹案件78起,同比上升11%%,依法处理78人,与上一年同期基本持平,收缴烟花爆竹17033箱,同比上升117%%,价值450余万元。主要经验是: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对市的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每年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公安部等领导都到调研指导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有关领导也先后到市公安局听取工作汇报,并做出具体指示。春节期间,市委、市政府和公安部领导亲临一线慰问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指导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积极行动,建立了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机构,积极探索和改进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科学制定工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确保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严密、有序地进行。
二、宣传发动工作深入扎实。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法规的执行,必须以市民自觉遵守为基础,因此,市公安局采取
多种形式宣传限放法规,特别是针对广大市民不熟悉新法规内容,盲目产生大放特放心理的情况,通过走家串户发放群众乐于接受的限放宣传台历、日历、手提袋等宣传材料,开展以“安全燃放是您的责任,文明燃放是您的义务”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不断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既营造了宣传工作的强大声势,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消除模糊认识,又增强了群众自觉守法意识,实现了燃放者与不燃放者的相互理解,达到依法、安全、文明燃放的效果,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取得成功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三、政府各职能部门监管积极有力。在限放法规贯彻执行过程中,公安、安监、交委、工商、城管、质监等职能部门和各区县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落实市、区县两级烟花办的工作部署,细化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措施,并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严格按照标准要
求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市公安局组织各部门进行捆绑执法和联合执法;运输部门为供销社及时协调烟花爆竹配送车;质监部门派出专门工作组前往烟花爆竹产地,确定燃放品种,加强货源抽查检查,确保烟花爆竹的质量;安监部门对全市烟花爆竹储存仓库和零售网点进行严格的审批发证;市工商局对烟花爆竹销售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及时查处销售非法、伪劣、超标烟花爆竹。各职能部门在工作中坚持从维护首都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摈弃部门和地区利益,合理使用行政资源,形成各部门协作配合、齐抓共管、上下协调的工作机制,牢牢把握了工作主动权,确保各阶段工作高效、稳步推进。那一世范文网
防范与监管 篇3
鉴于跨境短期资本无序流动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有一种观点认为, 为减少隐性资本流入现象, 实现资本流动的风险可见和风险可控, 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对金融安全是有益的。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时代, 直接资本管制的有效度在下降, 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结合我国现状, 随着我国在全球地位的提高, 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 资本项目管制以及经常项目可兑换二者并存的现象导致在外汇活动交易中出现的迂回绕道、规避管制等问题严重发生, 跨国公司凭借本国企业内部较成熟的资金运作以及管理模式等方式, 突破现有资本管制, 使得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利用非资本账户进入我国。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8年全球经济发展报告》
尽管如此, 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实施适度资本流动管制就没有意义。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 如表1中所示, 9个发展中国家从1980年到1997年发生的总共12起金融危机中, 除了2例没有记录的外, 有6例是发生在金融开放5年内的。因此从经验上来讲,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初期 (5年内) 因为开放的节奏和步调把握不好而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中, 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所受到的直接冲击相比其他国家而言, 均非常有限, 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直接得益于我国审慎的金融开放战略。而我国作为一个转型中新兴经济体, 经济金融体系的不成熟性和脆弱性问题是现实地存在的。虽然从长期来看, 全面对外开放、与世界金融市场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这是大势所趋, 但是事实上, 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能够确凿无误地表明, 在现时条件下过早地全面开放资本项目所带来的收益, 将会大于实行适度资本项目管制所带来的成本。放开资本项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资本流动的风险可见, 但联系我国国内现实的金融体系抗冲击能力差的问题, 这样操作却不一定能够实现风险可控。
总之, 发展中国家适当控制金融开放的节奏, 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类国家实施金融控制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因为越是发达的金融体系, 相应金融创新的手段和工具也越多, 自然也会有越多的规避管制的措施和方式。结合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发育尚不完善的现实情况, 一方面, 为防范跨境短期资本的掠夺性冲击, 保护国内脆弱的金融体系, 完全有必要保持适当的管制措施, 另一方面, 如果从前述的金融体系发达程度和资本管制效率成反比的观点出发, 相比发达经济体而言,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其境内资本流动管制的效率应该是相对地更为值得期待的。
虽然并不能指望我国现有的资本流动管制措施完全杜绝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现象, 但是至少这可以增加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的交易成本以及其相关的政策、法律风险。除非我国整体经济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得到全面改善、抗风险冲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以及市场的自我修复和矫正能力得到全面增强, 否则, 仍然须要继续维持必要的资本流动管制措施, 以构造一个抵御外部冲击的防火墙。
二、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管理的代表性国际经验
如果对世界上各个新兴经济体在应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问题上的一些代表性经验和措施进行总结, 则主要有征收“托宾税”、“无息存款准备金要求”、直接入市进行逆投机操作和有针对性地直接实施管制等。
第一, 征收“托宾税”。在针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现象的政策调节措施中, 讨论最为热烈的是征收所谓“托宾税”的办法。托宾从增加汇率投机成本的角度, 主张往市场的车轮下撒一些沙子, 他提出依据外汇交易次数, 对即期外汇交易征收各国认可的统一税, 这样可以保证以下两点:降低跨境短期资本流动冲击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威胁概率, 使得投机性冲击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使投资者更加注重长期投资。但不可忽略的是, 对次税收渠道管制政策, 很多学者还是提出了质疑。Spahn (1995) 建议实行“二级托宾税” (two-tier Tobin tax) 的税制。他认为可以事先确定一个汇率波动的合理上下限, 当汇率在走廊之内波动时, 仅对相关外汇交易课以较低的税率, 对衍生外汇交易则实行更低的税率;当汇率波动超过了限度时, 则对相关外汇交易施以重税。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外汇市场的效率, 而且还可以有效抑制和打击外汇投机。然而, 以D.Folkerts-Landau为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小组 (1996) 的结论却这样认为, 假如资本流入是暂时的情况, 那么这类对短期资本流动征税的政策就是有效的。相反, 如果资本流入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话, 或者是说这类限制性的政策实施时间越长, 那么这类的政策不但会达不到效果, 而且会对待国内的金融体系起到相当大的破坏作用。
第二, 无息存款准备金要求 (Unremunerated Reserve Requirement, URR) 。它是一种隐含的对资本流入的一种征税方式。无息存款准备金需要国内的居民把借入的外币负债的一定百分比存在中央银行, 只有在达到一定的期限的时候才可以动用它, 而且中央银行对此准备金不需要支付利息。中央银行对准备金比率和存放期限进行一定的调整, 这种调整时根据资本流入的不断变化和货币政策的需要来判断的。所以灵活使用就成了它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无息存款准备金作为资本管制的一种形式, 要求优于对资本流入的直接禁止, 因为虽然它是一种影响收益和成本的管制, 但仍然具有市场特征。另外, 即使是一种资本管制, 但是它却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对冲工具, 而且还是拥有自动对冲的功能的的工具。对短期资本具有严惩严厉的特征是无息存款准备金的一个最大的优点, 因此可以抑制投机性资本的流动。然而, URR也有着一般资本管制所共有的局限性, 如增加了对外融资的的成本等。而起, 经过研究结果显示, 没有实施管制的国家比实施资本管制的国家具有更低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利率。此外, 也有很多学者对这一措施的实际有效性表示了怀疑。
第三, 直接入市进行逆投机操作。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遭受跨境短期资本掠夺性投机冲击之时, 应该如何保持本地金融市场的稳定, 迄今为止还没有令人信服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 中国香港政府在直接入市进行反投机操作的过程中, 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应对模式。香港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通过法规的方式努力增强市场透明度的同时, 由政府当局直接介入市场交易, 以对手盘的身份, 逆投机者的做法而行之。香港模式在不影响跨境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好处的前提下, 也抑制了跨境资本投机冲击所带来的风险, 这是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就香港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来看, 它实际上是投机方和反投机方在金融实力上的直接对抗和角力。香港在当时拥有位居世界第三的外汇储备作为物质后盾, 因而其敢于同狼群一般的国际机构投资者们直接肉搏抗衡。但是对于外汇储备不足的经济体, 则他们将很难移植学习香港模式来对抗跨境短期资本的投机冲击。从这个意义上看, 我国目前所持有的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无疑在抑制危机恐慌情绪和威慑掠夺性投机冲击行为方面, 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第四, 直接管制。即货币当局使用强制手段禁止或限制投机性的外汇买卖, , 主要是为了阻止投机力量对该地区汇率的冲击力, 阻止货币替代以及携资外逃, 消除汇率波动以及放大效应。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一是严肃市场交易规则;二是限制外国投机者获得本币信贷资金;三是割断国内外市场。货币当局能否阻止资本流动以逃避管制直接影响了资本能否有效管制, 但因新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市场日趋一体化, 包括信息处理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 也使得资本管制的有效性降低。直接干预作为一种强制性措施, 往往低效并且高成本。尽管它在短期内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我国跨境短期资本流动风险防范与管理对策
上述国际上代表性的应对措施中, 入市逆投机操作和直接硬性干预管制, 都是危机时刻的非常之举, 在面临严峻冲击威胁之时具有借鉴意义, 但是在平时情况下, 则可能不一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至于“托宾税”也好, “无息存款准备金”也好, 虽然都是主张利用市场价格杠杆来调控跨境短期资本流动, 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对市场意志的必要尊重, 但这些都是在跨境短期资本流动合法化、阳光化条件下实行的举措, 继而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而对于我国这样本身存在比较严格资本流动管制、进而短期资本跨境流动大多呈隐蔽性特征的国家, 上述办法可能因为找不到具体的作用对象而失去用武之地。
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 为有效管理跨境短期资本无序流动所蕴藏的风险, 首先在现阶段仍须要继续保持适度的资本流动管制措施, 并在资本开放和风险防范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其次应努力增强规则之外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透明度;最后, 在调控手段上, 除了上述必要的刚性规治措施之外, 也应该适当考虑所谓“柔性调控措施”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具体叙述如下:
第一, 在资本开放与风险防范之间进行合理权衡。在全球化浪潮之下, 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全面对外开放, 将是未来不可逆转的最终趋势。伴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 逐步取消资本项目管制, 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但是在此体制转轨过程中, 由于新机制和既有现实之间的衔接和磨合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时甚至可能会存在问题, 因而各种弊病和漏洞在这一阶段会集中地显现出来, 所以这一阶段同时也是包括投机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的高发时期。这里就涉及到了开放进程和风险防范之间的权衡取舍问题, 或者换言之, 就是如何理解和如何落实资本管制“适度”的问题。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一方面应以合理的资本项目管制堵截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入;另一方面应以适当的资本项目放开引导存量资本有序外流。
为了化解人民币升值和外汇储备积累不断增加的国际压力, 在2005年7月宣布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前后, 我国已经放松了对资本流出的部分管制。目前, 我国对对外直接投资正在逐步的放松, 证券投资下, 自从2993年7月, 境外证券投资资金的流入通过QFI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机制逐步的放开, 在2006年4月商业银行开办了代客境外理财业务, QDII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机制也开始运行。但是对外短期负债等一些领域目前仍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 因为这些项目下的资本往来在社会经济体系里面的影响和波及面都较深较广, 风险一旦形成, 其传递效应会更强。所以这一领域的管制措施, 不到最后时刻, 不能轻易放开。
尽管还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在对短期资本流动实行控制中, 但是它仍然还是一种减少国家金融风险的可选择的方案。对于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可以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实施:一是使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在渐进的对外开过程中进行实施。对于发展中国家, 应该在开放的过程中先推进国际贸易化, 然后再推进长期资本流动的自由化, 最后才是推进短期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所以, 在一定的时期保持对资本流动的控制是必要的。二是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在遭受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的时候实施控制。但是即使非要实行这项措施, 也应该要事先宣布而不应该突然地实行。这样可以避免投资者随心所欲的政策决定, 从而认识到控制是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 进而保持对该国政策的信心。
第二, 增强各种途径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透明度。跨境短期资本的构成成分是丰富而庞杂的, 但是大体而言, 可以区分为规则之内的、阳光化的短期资本, 和规则之外的、隐蔽性的短期资本。前者有比如短期外债、短期贸易信贷等具有合法身份的资本形式, 后者则有诸如通过地下钱庄、虚假FDI和进出口伪报等形式实现跨境流动的资本。毫无疑问, 在极端形势下, 比如当发生集中、大规模性流动方向逆转时, 不管哪种形式的短期资本, 虽然透明程度不一样, 但是其所隐含的潜在风险却是差不多的。
尽管我国一直都存在着比较严格的、以人民币有限自由兑换和强制结售汇政策为核心的资本跨境流动管制政策, 但是这并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地杜绝规则之外的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现象。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跨境短期资本流动问题, 应加强对规则之外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现象的监管力度, 努力增强其流动的透明度, 以实现风险可见和风险可控。
应在人民银行、国家海关、各涉外商业银行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加强信息沟通和监察协作, 建立专门针对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的监管协调机制;国家外汇管理局应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的检查力度, 以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后人民币资金流向为重点, 开展贸易、外债、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个人等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专项检查, 并将这种检查程序化、常规化和制度化。
考虑到虚报出口数额、出口预收款和进口延期付款等一般的外贸形式, 正是热钱惯用的操作流入手法, 所以应该实行联网核查管理出口收汇和结汇, 应该要对企业的出口收汇和结汇情况以及海关货物出口情况进行核对, 以保证出口及其收结汇的真实性和一致性。企业出口收汇应该先要进入企业的出口收汇待核查账户, 银行应该登录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在企业通过待核查账户办理资金结汇或划出手续的时候, 在具体贸易类别相对应的可收汇额范围内进行收汇核注。此外, 外管局还应该对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的具体事项进行登记管理。
第三, 注重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现象进行“柔性调控”。考虑到政府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的职能角色的合理定位问题, 在管理和调控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现象的过程中, 在实施必要的刚性政策规制的同时, 也须要研究实施柔性调控、间接调控的方法和艺术, 应考虑利用政府当局的相关信息优势, 充分利用并发挥政府“告示效应”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现象的影响作用。
告示性干预是有效减少信息阻力的一种方式, 是政府用自身和公众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条件, 通过公开告示这样的一种方式, 对公众的预期心理施加一定的影响, 从而改变其预期以及相应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干预性措施。在政府认为市场的参与者对基本形式认识不全面或者是对政策的可靠性失去了一定的信心的时候, 就可以在投机冲击刚一开始出现的时候预告或者是强调未来某项政策的实施或者变化。因为不同的投机冲击市场参与者拥有不同的信息, 信心也会不同, 其预期必然会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 当收到当局发出的告示信号之后, 投机者就会重新的来思考依稀自己的投机决策——在政策有了变化的情况之下这种投机是否还能够成功?自己是否还能够在投机泡沫破灭前全身而退?于是就会对投机攻击的策略进行相应的改变。
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行跨境交易的时候, 是需要搜集该国家的一些详细的信息, 而这种信息是由一定的成本存在的, 并且价值很快就会丧失, 而且固定的信息成本很高, 因为在评估国家风向的时候需要搜集和处理所有的关键和重要的宏观经济和政治变量, 改革信息传播渠道和建立完善透明的信息体系是两个非常关键性的政策措施来提高信息告示的效率, 用他们可以减少信息阻力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鄂志寰:《资本流动全球化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 《国际经济评论》, 2009年第6期。
[2]白晓燕:《资本管制有效性与中国汇率制度改革》,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
[3]曹垂龙:《论人民币汇改的国际游资抑制效应——兼新时期游资估算之修正》, 《上海金融》2010年第12期。
防范与监管 篇4
新工商党„2011‟26号
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廉政和 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各地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局机关各行政事业单位,直属分局党组、工商干校党委:
经自治区工商局党组2011年6月13日会议讨论通过,现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廉政和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附件1.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附件2.廉政和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流程目录。
2011年7月4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廉政和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完善具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促进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依法履职、廉洁行政,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意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各级领导和全体干部职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照执行。
第三条
廉政风险、监管风险防范管理(以下简称“风险”防范管理)是指依照工商行政管理职责,针对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遏制、减少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和监管事故,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确保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廉政和监管安全,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做到“四个统一”、打造“五型工商”提供有力的纪律保证。
第四条
风险防范管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注重教育、“两险”并防,预防为主、动态管理,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分层负责、务求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
建立党组统一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其他领导按照职责分工抓,各相关部门具体落实、密切配合,纪检监察机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二章
风险的查找和类级划分
第六条
风险防范管理以查找风险点为基础,风险点查找要做到静态查找与动态查找的有机统一。
(一)按照“三定”方案,各局、处(科)室、所认真梳理业务流程,明晰各个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认真研究工作流程上各个节点是否存在薄弱环节,采取自己找、群众帮、领导提、组织审等方式,排查风险表现,明确风险点。
(二)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阶段性任务重心的转移,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分析监管执法、队伍管理中是否存在监管盲点、制度缺失,排查风险表现,明确风险点。
(三)对系统发生过的违纪违法案件、问题及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查找机制制度漏洞,排查风险表现,明确风险点。
第七条
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主要分为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队伍管理、其他四大类。
行政审批类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注册登记、企业监管、广告、食品安全监管等工作人员在办理市场准入、年检验照、广告审查、食品安全许可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按法律、法规、廉洁自律规定或法定程序办事,懒散庸拖贪、工作失职渎职等风险。
行政执法类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监管、竞争执法、市场巡查监管等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日常巡查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按法律、法规、廉洁自律规定或法定程序办事,懒散庸拖贪、工作失职渎职等风险。
队伍管理类风险,是指各级领导干部、组织人事管理、财物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人事任免、责任追究、财务支出,资产、工程项目管理等办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按法律、法规、廉洁自律规定或法定程序办事,懒散庸拖贪、工作失职渎职等风险。
其他类风险,是指除行政审批类、行政执法类、队伍管理类以外的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不按法律、法规、廉洁自律规定或法定程序办事,懒散庸拖贪、工作失职渎职等风险。
第八条
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高低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对查出的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科学界定,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
(一)高风险:是指发生机率高,一旦发生可能造成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党政纪追究等严重后果的风险。具有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人财物管理权的岗位是高风险岗位。
(二)中风险:是指发生机率较高,或可能造成当事人投诉、申诉,造成一定责任追究后果的风险。
(三)低风险:是指发生机率低,或一旦发生可能给个人、单位带来不良影响的风险。
第三章
风险防控措施
第九条
风险防范管理以健全完善落实防控措施为核心。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措施,科学配臵权力,合理设计程序,前移关口,防控风险,最大限度地遏制、减少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和监管事故。
第十条
高风险是风险防控的重点,各级领导以及管人、管钱、管物、具有行政审批权、行政处罚权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是风险防控的重点。对重点人员实行重点督查和管理。
第十一条
风险防控要从教育入手。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理想信念、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反腐倡廉法规制度、道德修养教育,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增强干部自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一)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以岗位廉政教育为主,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运用“菜单式”教育、情景模拟、专题讨论等方法,抓好岗位廉政教育,重点加强《廉政准则》和总局“六项禁令”的学习;深化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培育廉荣贪耻的文化氛围;以发生在系统内的案件为反面教材,剖析原因,教育干部引以为戒。
(二)探索、拓展新的教育渠道。采取传统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传播手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十二条
风险防控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探索形成防控风险发生的常态化制度体系。
(一)建立风险发现、风险预警、风险化解制度。
建立风险发现制度。针对上一工作中暴露出的漏洞、薄弱环节及本的工作重点,年初安排全年工作任务时组织一次风险查找;年中针对专项治理、案件查办、网络信息的收集研判中发现的问题,适时查找风险点。
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利用政务、局务(所务)公开等方式,及时准确公示岗位职责、办事流程及其相应的风险点及风险类别、级别,扩大风险点防范管理的知情面、参与面和监督面;利用综合业务软件平台或书面提示、告知、函询等形式,实施预警提醒,对苗头性、倾向性风险,有针对性提出防控要求。
建立风险化解制度。采取分权制约,规范权力运行等措施,积极推进高风险向低风险转化,降低风险等级;采取个别谈话、诫免谈话、责令纠错,限期整改等措施,堵塞漏洞,及时化解风险。
(二)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局务(所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制度,让权力运行阳光、透明。
深化政务公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规范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深化局务公开。紧紧抓住人、财、物和干部职工最关心的问题,进行适时公开。推进工商系统内部事务运行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内部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党务公开。及时公开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情况。吸收借鉴其他公开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做到重点突出、程序规范。
(三)健全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主要领导干部定期讲廉政党课制度。有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
(四)坚持每年执法考核考评制度。严格执行自治区工商局制定印发的《行政执法质量考评办法》、《自由裁量权行使暂行办法》、《大要案报备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规章制度,提高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力,促进依法行政。
(五)建立定期轮岗和交流制度。对具有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队伍管理权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轮岗。
(六)建立风险防控责任追究制。根据不同风险岗位和风险等级,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类指导,明确风险防控的责任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级机关各职能部门在开展本部门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对本业务条线的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构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协调、督查的职责。
对风险防范管理领导不力,致使职责范围内明令禁止的不正之风得不到有效治理,造成不良影响和监管事故的;对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不安排部署、不落实的;职责范围内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依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第十三条
风险防控监督是关键。要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做到监督常态化。
(一)加强内部监督,主要是上下级、纪检监察部门、同事之间的监督,通过报告、检查、专题生活会、述职述廉等形式,及时发现行为不当或过失的苗头,加以提醒,帮助把问题、偏差和失误消灭在发生之前,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二)加强外部监督。主要是服务对象、义务监督员、新闻媒体、人大、政协等监督。坚持基层执法人员每年一次面向市场主体和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延伸到窗口部门和县级工商局领导班子。根据监督和评价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挽回不良影响和弥补失误。
第十四条 充分发挥案件查办的治本功能。对风险防控不到位,出现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受到责任追究的,要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发生问题的原因,完善防控措施,防止类似问题、过失的发生和错误的重演。
第十五条
加大风险防控方法、手段的创新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实践中创造的做法和经验,从实践和发展的要求中适时创新方法,修订完善风险防控措施。
创新“制度+科技”的运行机制。运用工商综合业务软件,把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进行流程再造,细化和固化各个环节,使权力运行的每一项操作都在计算机网络上留下痕迹。做到工作人员只能按照规定的程序行使自己岗位权限内的权力,不能放弃、延时、越权操作。
运用电子政务、网上监察等信息化手段推行绩效管理,开展对工商干部的绩效考核和评估,强化对行政效率、效果等情况的监督,提高行政效能。
第十六条
对专项治理等阶段性任务的风险防控,采取事前查找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臵的综合防控办法,防控风险。
第四章
工作考核
第十七条
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考核范畴,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同检查、同考核。第十八条
考核标准包括:重视风险防范,查找风险点准确、全面,防控手段完善,防控措施落实到位,防控效果明显,有所创新。
第十九条
注重考核结果运用。风险防控考核结果将作为评价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和个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依据。凡在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中,措施得力,无风险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优先评先选优;凡措施不力,造成风险事故的,不得评先选优,后果严重的,视情节给予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纪委监察厅驻自治区工商局纪检组监察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一:
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廉政风险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领导干部、权力岗位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分配公共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为了个人利益而滥用权力或不作为,被追究责任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监管风险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各级领导和监管执法人员,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可能出现的因不履行法定职责,监管缺失或乱作为而导致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一、行政审批类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㈠违反规定,擅自增加或者取消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项目;
㈡擅自增加或者减少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法定条件或者程序;
㈢擅自实施已经取消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项目;
㈣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
㈤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申请不予行政审批、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核准决定;
㈥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申请予以核准或者超越法定权限作出核准决定;
㈦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
㈧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
㈨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
㈩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理由;
(十一)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
(十二)办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牟取其他利益;
(十三)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
(十四)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依法收取的费用;
(十五)在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法定条件之外,附加有偿咨询、培训、指定中介服务。
二、行政执法类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一)行政处罚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或者适用依据错误;
2.违反规定,滥用自由裁量权,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或者重责轻罚、轻责重罚;
3.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
4.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
5.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己有;
6.违反有关罚缴分离规定自行收缴罚款;
7.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
8.依法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不移送或者在移送过程中违反有关移送规定;
(二)行政强制措施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无法定依据或者适用依据错误; 2.违反法定程序;
3.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或者范围错误;
4.对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财物不妥善保管,致使其丢失或者损毁;
5.对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财物不依法处理。
(三)案件核审类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未按法定程序、期限核审;
2.核审把关不严,可能导致错案发生;
3.涉嫌犯罪或超出管辖权的案件未建议移送; 4.应当提交局案审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的案件未提交。
(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
2.不依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或者无正当理由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3.不履行或者无故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
4.阻挠、变相阻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5.不依法依规应诉,不严格执行法院判决。(五)听证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不按规定告知当事人听证权利;
2.不依法依规举行听证,不依法采纳听证意见;(六)执法监督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无法定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实施执法监督; 2.超越法定权限和范围实施执法监督;
3.不按照规定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实施执法监督;
4.对执法监督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不依法制止、纠正或者不移交有关机关处理。
(七)行政收费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无法定依据或者不按照法定范围实施征收; 2.擅自增减征收项目或者改变征收标准; 3.依法应当征收而不征收; 4.不按照规定使用专用票据;
5.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征收款项; 6.违法集资、摊派费用等违法增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
(八)年检验照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予以年检验照; 2.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不予年检验照; 3.擅自增减年检验照条件。
(九)市场巡查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履行监管服务责任区职责不到位,或者包庇、纵容违法行为,导致监管责任区内违法行为未及时查处;
2.巡而不查、查而无痕或巡查信息不按规定录入,甚至编造巡查记录;
3.发现案源线索不报告,未按规定及时移交案件。(十)市场、合同监督管理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履职出现缺位或越位,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或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2.擅自降低“守重”企业评审、推荐标准; 3.向“守重”企业变相摊派、收费。
(十一)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不按规定受理消费者申诉、投诉和举报;
2.不按规定转办、督办消费者申诉、投诉和举报; 3.调解、处理消费纠纷不公平、不公正;
4.发现案源不报告、不立案、不查处、不移交。(十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监管职能缺位、越位,未到现场核查; 2.未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3.未按规定检测食品和公示食品安全信息; 4.不按规定有效处臵食品安全隐患。
(十三)突发事件处臵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未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消费安全、市场监管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和处臵预案;
2.未落实食品安全、消费安全、市场监管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3.不按规定有效处臵突发事件。
(十四)商标广告监督管理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监管职能不到位,对违法商标广告案件不依法查处;
2.对当事人请求的商标赔偿不依法调解。
3.对不符合推荐、评审条件的商标予以推荐、评审; 4.对符合推荐、评审条件的商标不予推荐、评审; 5.伪造申请材料或推荐、评审材料。
(十五)信息监督管理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擅自篡改数据库、丢失数据; 2.网络维护不到位,影响正常工作;
3.不按规定报批报废设备,或虚报、瞒报。
三、队伍管理类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一)领导班子及成员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未落实“一岗双责”;未及时、稳妥处臵影响全局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2.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不按民主集中制决策;
3.重大事项未按规定报告或隐瞒不报;
4.干部队伍出现违法违纪问题;单位、系统集体荣誉被撤销或降级。
(二)干部队伍廉政勤政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未严格执行廉政、勤政的有关规定,索要财物、接受馈赠或宴请,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干预正常履职等,可能导致本单位、本系统的声誉受到不良影响;
2.擅自指定中介机构代办证照、审计、验资;指定媒体发布公告;搭车收费,强行摊派,强制订阅报刊。
(三)组织人事教育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未按规定推荐、考察干部;
2.隐瞒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真实情况; 3.违反纪律说情打招呼、通风报信、封官许愿; 4.举报的问题不认真调查核实,不如实向组织汇报; 5.干部教育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问题;
6.发现不良倾向不报告、不制止、不纠正; 7.反映的问题不能客观公正调查处理; 8.隐瞒真实情况,偏袒考核对象,误导组织决策;考核和评先评优不民主、不全面、不公开、不公正。
(四)计划财务主要风险点及表现形式
1.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坐支财政收入或不按规定上缴财政收入;
2.擅自扩大预算,改变预算计划、用途;
3.不按规定设立账户,公款私存,私设或变相私设“小金库”;
4.不按规定审核,少支多报,虚报冒领,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往来款项不及时清理结算;
5.不按规定管理资金,擅自借支,非法挪用,白条抵支,公款私分;
6.违反规定,收费不开票,多收少开票,擅自销毁、涂改或遗失票据;
7.财务制度不落实,审计监督不到位。(五)纪检监察主要风险点及表现形式
1.信访举报不登记、不受理、不报告;通风报信、泄露信访举报秘密;
2.不按规定办理案件,瞒案不报,有案不查,查而不处,徇私舞弊,该移交的不移交。
(六)党建工作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发展党员违反组织原则,审查把关不严; 2.不按规定收缴、开支党费。
(七)内部管理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未按规定将重要文件呈领导审阅、承办、督办; 2.文件多环节运转后去向不明;
3.未按规定用章;印模管理失控、丢失;
4.购臵物品违反规定,弄虚作假,化整为零,暗箱操作,超标购臵;
5.违反规定及程序,管理不善造成公物仓物品损坏、丢失;擅自占有、使用、私分、处臵公物仓物品;
6.不按规定建档;擅自借阅、涂改、伪造、抽取、调换、标注、损毁、丢失档案材料;
7.不按规定处理涉密文件,丢失涉密文件,涉密载体管理不善造成泄密;
8.信息失真、漏报、瞒报、错报,不按规定上报重特大事故、群体突发事件,不按规定公开信息;
9.不按规定厉行节约,超标接待;虚支冒领,假公济私;
10.公车管理不善,公车私用,违规驾车,车辆少修多报,油料虚报冒领;
11.擅自占有、使用、处臵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损坏、流失;
12.擅自处臵报废资产,私分处臵所得。(八)学会、协会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1.不按规定收取会费;
2.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坐支会费;
3.不按规定支出会费,擅自扩大支出范围,虚支虚报。
四、其它类主要风险点及其表现形式
上述内容未涉及的其它可能出现的风险点。附件二:
廉政和监管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流程目录
一、企业注册登记管理工作流程目录
⒈企业(外资企业)名称核准工作流程;⒉企业(外资企业)开业注册登记工作流程;⒊企业(外资企业)变更登记工作流程;⒋企业(外资企业)注销登记工作流程;⒌企业股权出质登记工作流程;⒍企业(外资企业)档案管理(查询)工作流程。
二、企业监督管理工作流程目录
⒈企业(外资企业)检验工作流程;⒉监管服务责任区工作流程;⒊企业(外资企业)数据库管理工作流程;⒋查处案件工作流程。
三、市场监管工作流程目录 ⒈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流程;⒉商品交易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及分层分类监管工作流程。
四、合同监管工作流程目录
⒈合同监管工作流程;⒉查处合同违法案件工作流程;⒊“守合同、重信用”工作流程;⒋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工作流程。
五、商标监管工作流程目录
⒈品牌商标申报、推荐工作流程;⒉商标案件查处工作流程;⒊商标印制、使用管理工作流程;⒋指导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办理商标注册工作流程。
六、广告监管工作流程目录
⒈广告监测工作流程;⒉广告经营许可审批工作流程;⒊广告经营资格年检工作流程;⒋广告案件查处工作流程。
七、消费者权益保护(12315)工作流程目录 ⒈受理和解决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工作流程;⒉12315指挥中心工作流程;⒊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件工作流程;⒋消费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流程;⒌“一会两站”管理工作流程。
八、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流程目录
⒈食品流通许可受理、审核、发放及年审工作流程;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流程;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流程;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流程;⒌查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工作流程。
九、经济检查工作流程目录
⒈投诉举报案件办理及案件转办、移送工作流程;⒉行政处罚案件立案工作流程;⒊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工作流程;⒋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工作流程;⒌直销企业监管工作流程;⒍打击传销工作流程。
十、法制监督工作流程目录
⒈行政处罚案件核审工作流程;⒉行政复议工作流程;⒊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评议)工作流程;⒋行政听证工作流程;⒌公物仓管理工作流程;⒍错案责任追究工作流程;
十一、工商所工作流程目录
⒈个体登记工作流程;⒉个体验照工作流程;⒊监管服务责任区管理工作流程;
3、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流程;⒋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工作流程;⒌行政处罚案件工作流程;⒍信息化办公及3G移动执法平台使用管理工作流程;⒎受理和解决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工作流程;⒏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流程;⒐各类市场主体信用管理信息采集、录入,分层分类监管工作流程。
十二、组织教育人事工作流程目录 ⒈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⒉劳资管理工作流程;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流程;⒋考核工作流程;⒌评选评优工作流程;⒍行政处分工作流程。
十三、计划财务工作流程目录
⒈财务管理工作流程;⒉财务审批工作流程;⒊财务报销审核工作流程;⒋大额资金分配工作流程;⒌资产报废处臵工作流程;⒍招投标采购管理工作流程;⒎公物仓管理工作流程;⒏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十四、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目录
⒈信息化办公设备管理工作流程;⒉综合业务软件数据安全保障工作流程。
十五、纪检监察工作流程目录
⒈受理纪检信访举报工作流程;⒉违纪案件查处工作流程。
十六、党建工作目录
⒈发展党员工作流程;⒉党费收缴管理使用工作流程。
十七、办公室工作流程目录
⒈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工作流程。⒉文件运转与管理工作流程;⒊信访工作流程;⒋两公开工作流程;⒌会议承办工作流程;⒍统计工作流程;⒎印章管理工作流程;⒏档案管理工作流程;⒐接受采访及信息宣传工作流程。
十八、机关服务工作流程目录
略论金融行业的风险防范及其监管 篇5
关键词:金融行业,银行业,风险防范,监管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也紧随其步伐,不断地革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被连成一个整体,出现了“地球村”,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贸易上的往来越来越频繁,因此,金融行业在发展的基本方向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形式。金融业的“开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银行业、保险业以及证券业,其中,银行业相对比较传统和常见。由于在短时期内,我国在融资方面的方式和局面不会轻易改变,因此,银行业目前是处于金融开放的前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有着严重的金融风险。
一、对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风险”这一词主要出现在经济学中。首先,“风险”是指,在进行一种或者多种经济活动的时候,活动自身可能会带来的收益,或者说是其他具有利益方面的回报时,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对于金融风险,顾名思义,就是当从事金融行业方面的活动时,自身的经济利益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在本文中,我们说的“金融风险”是指损失概率。
另外,风险并不仅仅指现实中的损失,而是在表象之下,存在的损失的可能性。如果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在现实中成真,那么由它所造成的损失将会是无法估量的。而对于银行业来说,金融风险如果比较严重,那么银行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支付困难,银行的信用也会出现危机, 更严重的话,银行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并在社会中造成金融秩序混乱等不利影响。
二、当前金融业中,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
(一)存在信用风险
对于金融行业,就其整体而言,在过去它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行业也在快速发展中。原本其在流动性方面存在的风险明显降低了,现在甚至有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信用扩张的局面出现,有可能会出现信贷违约的风险。近年来,房价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重点问题,由于房价暴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好,这些都和银行业的支持有着密切的联系。房地产市场自身有着一定的风险,而国家为了民生大计,出台一些政策来抑制房价过高的同时,会使银行业在信贷违约方面出现巨大的风险。
(二)存在市场风险
在金融行业,市场利率和汇率如果不稳定,那么这将导致银行业出现市场风险,在实体经营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突然情况也会使银行业产生市场风险。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实现商业银行利率的市场化,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利率将会一步一步地实现市场化。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在如何加强资产管理方面多加考虑,把波动范围控制住一定的范围内。对于实体经济中的市场风险,银行业通常应该在对主要产品进行市场调研的时候不断强化调研手段,与此同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在实际操作方面也要进行准确预测。
(三)存在行政风险
行政风险主要是指,政府行政部门通过自身的行政权力对银行及其他企业进支配与管理,让他们能够正常运转,由此可能对银行及其他企业带来的金融风险。通常来说,这一类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府行政部门行使其权利的时候,当然是正当使用权利的时候,银行可能会有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银行的信誉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如果政府行政部门带着一定的目的,不正当地行使权利,无作为或者乱作为,对银行就会造成很严重的金融风险。这样的风险,有时候会因为市场因素而受到影响,当然也有非理性的干预手段,例如,在法律治理时期,对于财税和产业进行政策干预;在地方上,非理性的投资和融资以及地方保护也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
(四)存在创新风险
金融产品在创新的时候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在当今国际上,很多国家通过推出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来分担风险。我国的银行业在现阶段对金融产品创新可能会产生的风险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其他国家的金融创新产品,虽然在定价和信贷违约模型方面有了比较周密的设计,但在实际运用中,实际结果却大不相同,因此,违约风险会让投资方损失巨大,甚至会使整个市场经济倒退,最终导致市场经济紧缩。
(五)存在操作风险
通常,在操作方面存在的风险有二:一是操作流程和制度之间的问题,在实际运行相关的操作流程时,与制度会有比较明显的出入,或者, 内部的部分环节有缺失或扭曲的情况,制度规定和规定的操作流程本身所存在的风险,这个也是可能会造成一定风险的重要因素;二是在道德方面,有些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不够高,在工作中不够尽职或者不作为,或者因为害怕承担风险从而放纵风险,这样的情况通常表现在临场操作中,特别是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相关的信用社以及其他金融体系。
二、降低我国银行业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目前,我国在体制上的特点就是分业管理,而同时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与协调,所以银行要扩充自身的职能,不断稳定其地位,在宏观方面,要监管系统性比较强的方面,降低道德风险概率。另外,企业还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方面加强监管,在监管方面加强力度,注重实效性。对于金融体系风险的评估也要进行强化, 并强化相关的预警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处理问题,尽量创造出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二)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国际金融形势下,全面监管的手段已是众所周知,我国应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优秀经验,对我国的金融行业进行改革。另外,企业自身要将金融机构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发展经验,加强我国金融行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由内而外,将市场风险的出现概率降到最低,减少金融风险。
(三)行政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于行政风险,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存款的保险制度,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避免银行出现挤兑现象,从而保证银行业的稳定性。有了保障制度,政府管理银行以及其他企业在市场上的运营方面就比较方便了。另外,关于银行贷款业务,应该要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对于贷款的过程及定价工作也要细致谨慎,对二级市场也要加强建设,加强贷款的流动性,从而使贷款不断地发展。
(四)创新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我国,目前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不够有力,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行业的宏观市场都不够发达,现在很多银行由于害怕创新会出现风险,所以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因此,银行业应该主动出击,在具有一定的长远观念前提下,不断革新金融产品,合理把握防范风险的度,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取得主导权,从而适应经济发展。
(五)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信用中介机构方面,企业应该加强其建设与管理。就现阶段来说,银行业对于企业的评价标准和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第三方信用评价的设立很有必要,由此来解决在交易的时候会耗费多余成本的问题,从而在社会上营造出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结束语
由以上内容可知,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的金融在体制方面不断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在金融风险方面也在不断完善。然而, 在现阶段,我国的金融行业还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经验,进一步研究我国的银行业所存在的金融风险,这样,整个金融行业就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规避风险,从而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富光.浅析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1
防范与监管 篇6
质押监管业务概述
质押监管业务是指出质人以合法占有的货物向质权人出质, 作为质权人向出质人授信融资的担保, 监管人接受质权人的委托, 在质押期间按质权人指令对质物进行监管的业务模式。
该融资模式下, 银行或金融担保机构 (质权人) 可以根据企业的运行状况、资金周转情况以及库存情况等, 将企业 (出质人) 的库存对应的资金总量按一定比例打折后对应的资金量贷款给企业 (出质人) , 而出质人将自己的库存物资质押给质权人, 质权人委托监管方 (物流公司) 对这批库存物资进行监管;它不仅解决了目前金融危机环境下, 在我国诚信经济相对脆弱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也有效拓展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空间, 它较好地解决了银企之间的融资矛盾;同时, 它也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增值机会, 实现了中小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三赢”。
质押监管业务模式按照业务类型分为仓单质押、动产质押逐笔控制、动产质押总量控制、买方信贷 (保兑仓) 和进口开证监管等五种。根据质押融资监管地点 (即场所) 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库内监管, 质押物存放在物流企业所属仓库或所租用管理的仓库且由监管人监管;库外监管, 质押物存放在第三人的仓库且由监管人监管。监管人可与第三人签订委托监管协议;全程监管等不同模式指业务所提供的授信可以覆盖客户进口的开证 (信用证方式) 、到单、通知、报关、报检、货物运至仓库直至销售的全过程。
根据质押监管业务与现有业务集成的具体方式分为:与国内贸易结合, 买方信贷即保兑仓业务。由中储仓库为银行监管货物, 银行为客户提供专项用于向卖方支付货款的融资授信方式。与加工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结合 (融通仓业务) , 仓库通过输出管理, 派人员对制造企业的原料或成品实施质押监管, 银行为制造企业贷款。与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结合, 在进口业务中, 代理开证监管, 代理监管货物, 提单分拆;在出口业务中, 代理集港、代理监管、信用证打包等。
质押监管业务的基本流程如下:出质方申请质押授信;监管方和出质人签订《仓储保管协议》, 出质人把质押货物存入指定质押监管仓库;监管方、出质人、质权人三方签订《动产质押监管合作协议》, 质权人和出质人共同向监管方出具《查询及出质通知书 (附确认回执) 》, 将质物及设立质押的事实通知监管方, 监管方验收货物无误后予以确认, 此笔质押监管业务形成;质权人为出质方提供授信贷款;出质人归还部分质押贷款, 或者增加质押贷款保证金;出质人向质权人申请部分质押物出库;质权人审核通过后开具《质物变更通知书 (附确认回执) 》, 由出质人和质权人签字盖章, 质押监管人员检查质权人签字盖章的《质物变更通知书 (附确认回执) 》, 并提交各公司操作部经理审核签字;质押监管人员将《质物变更通知书 (附确认回执) 》提交仓储部作为解除监管提货凭证;仓储部办理货物出库手续, 此笔放货业务完成;若出质人归还全部质押贷款;质权人出具《解除质押监管通知书》, 并签字盖章, 送交监管方质押监管部;质押监管人员检查质权人签字盖章的《解除质押监管通知书》, 签字后提交质押监管部经理审核签字;监管方根据出质人的要求办理货物出库手续, 此笔质押解除作业完成。
质押监管的风险及控制
质权人及监管方对出质人缺乏足够的了解, 出质人及其负责人在信誉和道德上存在瑕疵, 采取欺诈手段骗取监管人的信任或由于经营问题而存在冒险行为, 由此可能潜在发生对监管方和质权人不利的行为的可能性。
业务开展前, 监管方人和质权人应当审查存货出质人的工商登记资料、各种证照, 核实仓储物的品种质量, 查证监管货物合法来源的有关证明文件, 还要审查出质人的银行信用等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当期的验资报告等资信情况, 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必须要求出质人的法定代表人签订承诺书, 对由此发生的道德风险以其所有个人资产承担连带保证担保责任;建立和完善出质人信息系统、信用评价和动态管理制度, 对出质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信用管理, 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以期有效地防控风险。
质押物稳定的市场价格和充分的变现能力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减少或避免损失的有效保障。在质押物品中, 质物品种有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有些品种市场价格波动大、变现难;若质押物价格剧烈波动, 下跌到质押率以下时质权人就可能面临违约损失。同时质押物市场价格的波动, 还影响到借款企业的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有些品种控货难度大, 不利于监管, 造成监管方对陌生品种、控货难度大品种的监管风险。权属是质押物的所有权、质量、数量等的证明, 货物权属的不合法有效使抵质押权人的权利不能落实。质物的实际价值低于评估价值, 已成为物流金融的重要风险点。一些融资企业为获得更多融资, 便设法将质物的价值抬高, 而物流仓储企业为争取业务, 也会迎合这种做法;还有一些物流企业由于技术、经验等方面的原因, 对某项监管货物的价值判定不准, 或不能科学预测其价格变动趋势, 以致高估其价值。
国家禁止和限制流通的货物要慎重接收;没有合法来源的货物不能轻易入库, 要通过审查购货发票、质检报告、铁路运票等原始凭证来确认货物所有权。要求出质人提供连续的货物权属证明材料, 包括买卖合同、付款凭证、增值税票、运输合同、航行记录、港监签证等相关资料, 确认该质押货物权属和品质的真实性。
要对质押物的种类有一定限制。要选择适用广泛, 价格相对稳定, 质量稳定、不易变质、易于储存、易于分割、易于变现的品种, 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一般钢材、建材、轮胎、白色等。而化学制剂、成品油和鲜活农副产品对仓储条件有特殊要求, 仓储人就要根据自身情况来接收。
对质押商品的价值评估则应根ANALYSIS分析
据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确定并结合其市场价格波幅确定合理的折率。同时, 还应对质押货物价值与贷款金额进行比例控制, 紧盯现货行情设置警戒线和平仓线, 当质押物价格波动超过该比例时, 即要求补充提供质押物, 或者强制平仓以控制价格风险。此外, 对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质押货物, 则需办理以商业银行为第一受益人的保险。
出质人故意空包调包, 动态监管过程中换货, 出质人以次充好;监管人缺失。监管人缺失包括缺位和失职两方面。缺位是指贷款抵质押物无第三方监管人, 失职是指第三方监管人没有按照合约要求履行职责, 如未尽监管货物状况责任, 货物变质及损坏未及时通知存货人;突发事件, 如遇有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造成货物损坏;监管人员质物保管经验缺乏;如现场监管人员采取不正确的保管方式, 造成货物的毁损。
严格执行仓储协议和货物仓储保管规则, 其保管条件不得低于出质人明确说明的要求、有关货物包装提示的保管要求、国家标准要求以及行业标准要求;库外监管应与实际保管人签订《仓储保管协议》, 明确责任、义务;当质物外观质量、数量发生变化时, 及时通知银行;换货时要求出质人提供品质证明;监管场所质物单独存放并且标识, 防止利用他人货物质押;相关质物要求出质人投保;对没有保管经验的质物品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后再开展业务。
防范与监管 篇7
1.1 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源动力
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 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 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 不顾后果。而当这一切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时, 就不得不依靠做假帐来改变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 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
1.2 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 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缺陷”使会计造假成为可能
企业资产的投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投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 也就是说投资者实际上只享有财产收益权和归属权。企业的经营者虽然是由所有者选择的, 但由于投资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对企业的经营情况, 财务状况都必须通过经营者的汇报才得以了解, 并且企业的许多生产经营管理方案, 实际也是由经营者提出, 但是经营者不拥有企业的全部资产, 他们的利益必然会与投资者的利益不一致, 并发生冲突。若出资者不能对内部人的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 他们就可能利用这种对资产的控制权来通过造假牟取私利。
1.3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有上千万的会计人员, 这支队伍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和会计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必须给予肯定的。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知识更新步伐加快, 法规体系逐渐完善, 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学习新法规、掌握新知识, 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塑造会计行业诚信理念。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职业判断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这也给会计造假提供可能。
2 会计造假的表现及危害
2.1 会计造假的表现
(1) 收入失真, 虚列成本。
(2) 导致资产的大量流失税收和国家。
(3) 资产帐实不符。
2.2 会计造假的危害
(1) 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2) 侵害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
会计不诚信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 严重扭曲了公司实际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 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不能保障, 消减其投资关注热情, 最终损害国家利益。
(3) 有损会计队伍自身形象。
少数会计人员不能够坚持准则, 甚至通同作弊, 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 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 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
(4) 危及经营主体本身生存。
3 会计造假引发会计监管的思考
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 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如何加强与提高会计监管、杜绝会计造假已成为当前会计职业界的主要任务之一。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 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造假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 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造假,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防范会计造假可采取的会计监管的措施
(1) 政府加强对会计的监管。
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会计的监管, 使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有个规范统一标准, 保证其真实性, 也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成性。首先, 政府制定各方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主要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标准。规范会计核算, 保证各单位、个人有法可依。其次, 严格监督检查, 使各单位、个人有法必依。最后, 对各单位、个人的执行结果采取优胜劣汰, 激励守则者、严惩违法者, 至致逐出市场。只有政府强制性的会计监管, 让造假者损失远大于造假收益, 才能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2)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 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 其中包括:一是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二是健全的账簿制度。三是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四是科学的预算制度。这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依据。五是定期盘点制度, 它是保证会计信息起初的重要手段。六是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 可及时发现作弊行为。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 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并从源头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
(3) 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
实现会计电算化, 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生成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 可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4) 严格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水平。
会计造假事件的产生, 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 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因此,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 是杜绝会计造假的保证。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有会计执业资格考试,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水平。要加强财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对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 要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严格执法, 对坚持原则, 公正执法的财会人员要公开表扬和奖励, 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和责任人, 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
(5) 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 约束高管人员行为。
就我国一些公司高管人员会计造假而言, 从各方面强化约束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但这些约束手段还远远不够。尽管高管人员承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但会计造假还是层出不穷, 因此应该通过立法将高管人员对其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 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6) 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管——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注册会计师对查找舞弊职能的忽视, 无形中为图谋不轨者创造了实施舞弊的机会, 降低了公司造假的成本, 因此, 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关注公司会计造假现象, 培养其反造假的训练, 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诚信理念的塑造。提高执业能力, 防范造假者会计造假。
(7) 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
摘要:我国近年来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会计法规, 尽管会计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只要严格执行, 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我国金融业监管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篇8
1. 1 我国金融业经营格局
我国金融业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经营格局变化。随着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设立打破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的单一金融结构, 在利益机制驱动下, 各专业银行和随后设立的股份制银行突破行业限制, 向证券、保险、信托、房地产等领域拓展。中国金融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监管水平相对落后, 这种混业经营助长金融泡沫, 导致市场秩序严重混乱。
为了整顿混乱的金融市场, 避免风险在业间传递, 自1993年起, 国务院确立“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经营原则, 分业经营避免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入高风险的资本市场, 为风险传递设立“防火墙”机制, 有效维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 花旗集团、汇丰银行等国外金融机构大批涌入, 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格局构成强大竞争力, 促使国内金融机构逐步转向混业经营格局。
1. 2 我国金融业监管现状
2003年中国银监会的成立, 标志我国正式进入“一行三会” ( 见下图) 的分业监管时代。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95年, 以银行监管为主, 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中国银监会成立于2003年, 主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 建立相应的监管信息系统, 分析评价风险状况; 中国证监会成立于1998年, 对证券发行、交易和中介机构行为等依法实施全面监管, 并负责证券行业性法律法规的起草和执行; 中国保监会成立于1998年, 依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和指导, 同时建立保险业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 推进保险业改革。
2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面临的监管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我国金融机构逐步转向混业经营格局, 但是金融市场现有的监管模式、内控制度、自律意识等是分业经营格局下的产物, 不可避免地产生监管盲区和监管重叠, 监管体系面临各类风险。
2. 1 监管对象固有的金融风险
首先, 金融业务的交叉易产生各类风险。例如, 银行代售保险产品时, 若业务不熟练或客户开发不当, 易引起经营风险。
其次, 金融控股企业比单一金融机构面临更多风险。这类企业在母子公司、硬件资源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增加了控股公司在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关联交易方面的复杂性, 一旦管理者能力不足或恶意经营, 极易产生经营风险、内部控制风险、内部交易和关联交易风险。
最后, 以汇丰银行和花旗集团为代表的国外金融机构, 除具有金融控股集团的诸多风险外, 还面临汇率风险、外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2. 2 混业经营下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又称道德危机, 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 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在混业经营模式下, 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加突出, 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内部信息, 同一企业的不同业务合作产生协作效应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产生内幕交易和关联交易, 利益的重新分配并未降低整体风险。
2. 3 风险隔离墙机制的缺失造成的风险传递
分业模式是把金融各业人为分离, 使隔离墙外部化;而混业经营是把金融各业统统纳入其中, 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由于处于同一利益体, 很有可能发生有利于集团但不利于客户的关联交易, 同时, 外化的防火墙制度大大弱化, 无法阻止风险通过信贷、投资、担保、承诺及转移定价在同一集团的不同金融机构间相互转移, 单一风险加倍放大并跨行业蔓延, 严重危及金融机构的安全, 损害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利益。
2. 4 监管法律缺失造成的风险
目前在我国涉及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监管法律寥寥无几, 涉及混业经营监管的法律几乎是一片空白, 仅有在“监管联席会议机制”下签订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然而, 现行“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只是部委级别的议事机构, 以《备忘录》的形式为基础, 属于部门规章。从效力层级上看, 三大监管部门在行政级别上没有隶属的等级行政部门, 三者以《备忘录》的形式为彼此设立权利义务关系, 在组织法没有依据; 由于彼此是同等级的行政部门, 一旦出现冲突和矛盾, 会导致僵持局面的出现。因此, 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机制的法律层次比较低, 已经不能适应我国金融及其监管需求。
3 我国防范监管风险的应对措施
3. 1 通过各种渠道培养混业人才
第一, 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跨行业、宽口径的知识培训, 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 在已有的轮岗制度基础上, 建立行业联合协会和“轮行制度”, 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认识。第二, 在各类高校中增设涉及各行业的学科, 并开设以混业经营为基础的专业选修课, 扩大混业专业从业人员培养的后备军。第三, 在已有的银行从业资格认证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认证考试、保险从业资格认证考试的基础上设立二级资格认证考试, 作为进入混业行业的必备资格条件。
3. 2 建立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
道德风险等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因此, 要纠正市场失灵、防范道德风险, 必须建立良好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改善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状况, 弱化了代理人的信息优势, 从风险产生的源头上控制了风险; 同时, 信息披露具有约束代理人行为的作用, 使代理人不敢从事风险过大的业务, 强化了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
3. 3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制度
在集团内部培育健康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 集团内部之间的交易应遵循市场化原则进行公平交易, 对同一控制权下各子公司间的资金和业务往来进行一定的限制; 集团内部每一子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资本金、会计标准、管理队伍等, 实现机构的法人分离, 以使一个机构经营不善导致的损失不会由其他机构承担。
3. 4 加强金融混业经营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根据混业经营趋势的实际需要, 检查原有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并逐步修正和完善, 实现法律法规的兼容性, 为法律法规转轨铺平道路。制定鼓励金融混业经营的政策法律, 如通过立法的形式允许金融机构从事跨行业投资、经营和并购, 给予税收减免等, 为混业经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金融业混业经营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 明确惩处条例, 加大惩处力度, 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
参考文献
[1]尹洪波.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过渡时期的特殊风险分析[J].金融与经济, 2008 (3) :23-24.
[2]罗长城.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变革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8 (2) :71-72.
[3]吴斌.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向与金融监管模式调整[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 (8) :19-20.
[4]易金平.我国金融业实施混业经营的途径及其风险分析[J].湖南农机, 2007 (11) :127.
防范与监管 篇9
2013 年9 月18 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称《总体方案》)。上海自贸区广泛涉及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方面①,其中自贸区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是上海自贸区建设最大的看点。《总体方案》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四点核心任务②。自贸区金融改革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系统性风险、利率市场化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项风险。面对这些风险的冲击,在上海自贸区构建适时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相关文献综述
1.从微观审慎监管到宏、微观审慎监管并举。一直以来,我国金融监管都将焦点集中在微观审慎监管上,而金融危机的接连爆发使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广泛质疑,促使管理者和理论界重新审视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Andrew Crockett(2002)划分了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界限,指出二者的作用对象分别是“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作用对象的不同意味着宏观审慎也是金融监管强有力的工具,要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必须把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紧密结合起来①。Acharya(2008)研究银行有效资本组合后认为,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根本无法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现有的以实现微观审慎监管目标的金融监管模式无法确保整个金融体系处在安全稳定状态,微观审慎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②。
2.利率市场化监管。Demirguc Kunt和Detragiache(1998)通过研究证明一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越健全时,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③的影响就越小。因此,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是保证利率市场化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黎宁、黄培论(2001)认为利率市场化理论不是对政府金融监管的全面否认和摒弃, 而是要求政府金融监管做出适于效率需求的调整。利率市场化必然给金融监管立法带来新的指导,而金融监管的具体化又必然为推动利率市场化注入新的金融监管内容③。韩鑫韬(2011)认为,1981—1989 年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监管的缺失。由于金融监管体系的主体多头导致监管标准不统一,且金融监管未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步,反而诱发了银行和企业的道德风险,导致金融监管破坏多于建设④。
上述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文献都只是从宏观审慎的监管目标、主体以及监管范围等这些框架性内容进行研究,在上海自贸区行之有效乃至全国金融系统实践可运用的宏观审慎监管并未进一步研究,缺少如何监管以保证利率市场化顺利进行的研究,从自贸区金融改革会带来的风险的角度去讨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相关文献较少。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现状以及在上海自贸区金融实施四项核心任务所面临的风险,构建基于自贸区金融改革实践以及风险防范的自贸区金融监管制度。
三、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四个部门构成。采取的主要是规则性监管模式,并且主要运用微观审慎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尽管这样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已经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具体深入分析过后,可以发现目前的监管机制尚存在较多问题。
1.分业监管体制存在缺陷。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主体“一行三会”把控着整个监管体系,实行分业监管,就目前中国的金融发展现状而言,分业监管是有实效的,各个行业的监管者可以通过专业分工专注于各自的金融领域,从而提高监管效率。但这种模式会使各个监管机构更注重自己系统内部的金融风险,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缺少关注。而且由于各个监管机构的立场和角度不同,缺乏协调配合的途径,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套利的空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混业经营的逐步展开,上述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2.规则性监管模式滞后。我国金融监管一直以来采取通过比较体系化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中的相关金融活动的规则性监管模式。虽然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控制系统性风险,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单纯的规则性监管的弊端越来越明显:(1)规则性监管依赖于严格的金融法规,对于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考虑不全,有可能损害区内金融服务业的运行效率和抑制金融创新。(2)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滞后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现有的金融工具大多缺乏市场敏感性,无法及时反映金融市场所面对的风险。(3)规则性监管侧重于事后的处理和惩罚,并不能起到事前风险预警的作用。(4)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产生了不少监管套利空间。
2.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空白领域。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 《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金融监管曾经无法可依的窘境,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多为原则性规范,缺乏实际操作性,导致金融监管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对于推动金融发展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也仍未出台。例如,《农村合作金融法》、《期货交易法》、《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等基础性法律还没有颁布;金融机构破产退出的法律法规仍未出台。这些都暴露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上的空白。
四、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风险
1.系统性风险。所谓系统性风险是指一家银行倒闭引起其他银行连锁倒闭,并进而殃及和损害整个金融体系,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④。传统上,中国金融业一直是闭合体系,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限制了中国金融企业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自由。但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疏通了国内外资金双向流动的渠道。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区内金融行业市场主体将更加多元化,本国金融机构和国际的联系更加紧密,风险的传染性更加明显。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可能会引致跨境资本的套利套汇需求集中释放,资金的大规模进出和异常流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可自由兑使得国际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的冲击很快传导到国内,一旦监管不力,就有可能演变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恶性竞争。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使国内监管机构无法有效监管大量游离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外部金融业务的市场风险状况。
2.利率市场化风险。利率市场化在自贸区的先行先试,会使区内和区外市场对利率波动的反应有所差异,给短期套利资本提供了空间,伴随的是套利风险;而自贸区内的金融主体代表是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传统的利率调节工具作用有限,产生的利差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商业银行首当其冲。这些利率市场化伴随的风险对区内金融业的监管要求大幅提升。
(1)套利风险。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处于利率双轨制阶段,即自贸区利率决定机制与国内机制共存及相互作用的阶段,这种利率决定机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利差,给投机者提供了套利机会,在自贸区金融改革初期,很有可能区外利差会大于区内利差。此时,大量国际套利资金利用自贸区的通道进入区内套利,再通过自贸区进入国内套利。一方面资金短期的喷涌进入到股市或房地产等我国支柱型行业形成资产泡沫,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另一方面改变国内的资金供求状况,使国内的资金供给供过于求,利差缩小,中央银行就很难维持官定利率,倒逼中央银行实行利率市场化。但是这样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有负面影响的,一旦国内利差缩小,区内或国外的利益高于国内,资金就会倒流出国内,造成利率的大幅波动。这对自贸区金融市场乃至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了威胁,不利于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
(2)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必然减小,为避免在竞争中淘汰出局,银行间容易产生恶性竞争,利率在短期内必然大幅提升。银行在信贷市场上属于信息弱势的一方,它们不能完全了解贷款人的道德品质和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而贷款人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和投资项目风险了如指掌,因此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只能根据市场上企业的平均风险状况来决定贷款利率水平。在自贸区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区内商业银行的这种逆向选择风险会增加。因为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的最高限的解除使得商业银行追求高利润的内在冲动成为可能,银行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倾向于提高利率,这导致那些不喜欢违约、较安全的、低风险偏好的企业退出信贷市场,市场上只剩下风险较高的贷款对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高利率也会刺激贷款的企业风险偏好的提升,使大量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这些都会导致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
(3)利率风险。所谓利率风险,是指利率的不利变动给银行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利率变动影响到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其他利息敏感性收入,使银行的当期收入产生波动。此外,利率波动将改变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工具的市场价值,银行可能会开发和更偏好高风险的融资工具,进而改变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质量。习惯于享受垄断价格政策红利的中国商业银行缺乏应对利率风险的经验,目前的管理制度下又缺乏相应的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因此,建立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体系,是防范自贸区面对的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的迫切课题。
五、上海自贸区金融监管制度的构建
1.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针对自贸区特色宏观审慎制度建设,首先要做到的是如何评估自贸区内系统性风险的大小以及判断其是否在可控的范围内,这依赖于监测系统性风险需要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参考IMF《金融体系稳定的宏观审慎指标》的界定建立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收支平衡、通货膨胀等,再结合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状况等微观审慎指标,通过这些宏微观审慎指标构建一个管理监控自贸区内宏观经济、金融主体(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和企业系统性风险的压力指数,通过这个指数评估区内系统风险的大小及其发展趋势。其次是要建立一个风险预警系统,一旦区内系统性风险超过设定的阀值,可以根据风险来源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利率衍生产品,对冲利率市场化风险。国际上利率改革实践表明,利率市场化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改革在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中进行。因此我们需要发挥自贸区资金枢纽的作用,保证国际———自贸区———国内这条资金通道的通畅,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其次,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上海自贸区率先实现的外币存款率的完全市场化,是利率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按照先存款、后贷款,先浮动、后放开的次序稳步推进。再次,通过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种类,吸引更多金融市场主体,金融市场主体种类越多,风险偏好类型越多样,利率定价也就越精准,有利于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化解。而金融产品特别是要发展利率衍生产品,为利率市场化提供风险对冲工具。最后,要对自贸区内本币和外币资金流动的总规模及变动情况,异常资金流动情况,存款规模,存贷款利率波动情况等进行监测,防止国内外大量热钱进入自贸区进行“空转”的现象的出现
六、结论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刻不容缓。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大胆创举,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风险监管与防范是保证金融创新成功的重中之重。因此,构建金融监管制度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题中之义。自贸区的建立将区内金融市场和区外金融市场分割开来,但是风险的外溢性和传染性会使区内风险影响到区外经济,相关部门不仅要对区内金融体系进行监管,还要将自贸区与区外经济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局性的监管。
参考文献
[1]Crockett,Andrew.Market Discipline and Financial Crises,Regulation and Growth[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2008(206):56
[2]Acharya,Viral.A Theory of Systemic Risk and Design of Prudential Bank Regulation,CEPR Discussion Survey,2009(1):52-89
[3]黎宁,黄培伦.构建适合利率市场化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4]韩鑫韬.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教训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1(15):18-19
[5]胡滨.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征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2(9):49-50
【防范与监管】推荐阅读:
加强票据业务监管 防范风险课后测试08-11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风险防范、监管09-26
防范与解决10-20
风险防范与发展07-01
风险识别与防范07-04
风险控制与防范07-10
预警与防范措施07-26
分析与防范控制09-18
防范与管理手段10-22
转变监管方式,实施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10-23